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摘要)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摘要)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摘要)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摘要)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摘要)

编者按

科技进步对于破解我国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曾提出要“用无限的科技潜力解决有限的资源环境约束,满足能源可持续发展和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作为国家能源局成立以来颁布实施的第一个专项规划,《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的出台,凝聚了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和众多能源企业、科研机构及广大能源科技工作者的心血。本报特用六个版面的篇幅对《规划》内容进行摘编,以期促进能源行业更深刻地理解“十二五”时期能源科技工作的方向和路线、更有效地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工作和任务。《规划》中提出的重点任务详见第8、9、10、11、12版。

一、前言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分析了能源科技发展形势,以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规划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用无限的科技力量解决有限能源和资源的约束,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开发、转化和利用的效率,充分运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

按照能源生产与供应产业链中技术的相近和相关性,《规划》划分了4个重点技术领域:勘探与开采技术、加工与转化技术、发电与输配电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并将“提效优先”的原则贯穿至各重点技术领域的规划与实施之中。

根据能源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规划》明确了2011年至2015年能源科技的发展目标,在上述4个重点技术领域中确定了19个能源应用技术和工程示范重大专项,制定了实现发展目标的技术路线图,并针对重大专项中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规划了37项重大技术研究、24项重大技术装备、34项重大示范工程和36个技术创新平台。此外,《规划》还提出了建立“四位一体”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想及具体保障措施。

《规划》将已具备一定基础并在“十二五”期间能够实现产业化的重大科技工作作为主要任务,同时部署了未来10年有望取得突破的重大前沿科技项目,如700℃超超临界机组、高温高强度材料、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示范工程、大规模储能等。对于难以在2020年之前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前瞻性技术及其基础研究工作,如核聚变、天然气水合物等,已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予以体现,本规划不再涉及。

二、能源科技的发展形势

(一)世界能源科技发展形势

过去100多年间,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但总体趋势是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断上升。

通过不断强化政府的战略主导作用,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和研发基础设施,培育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人员,引导并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加强能源科技国际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发达国家形成了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抢占了当前能源技术的制高点,在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知识产权等多个关键环节处于领先地位。

在煤炭开采和开发方面,矿井建设、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技术基本成熟,先进制造、自动控制、信息技术在煤炭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煤层气开发利用方面,高、中高浓度煤层气利用技术已经成熟,低浓度煤层气利用技术处于研究和示范阶段。

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复杂构造三维建模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地震地质数据采集技术向四维方向发展,处理、解释技术向叠前深度域方向发展;测井技术向三维成像测井方向发展,成像测井仪器向小型化、集成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高含水油田共享地模、虚拟表征等技术发展迅速,低渗透油田超前注水压裂技术逐步配套完善,稠油及超稠油热采技术有了系列化发展;滩海和海上油田开发技术向平台一体化、作业智能化、设备高可靠方向发展。

在加工与转化方面,煤气化技术朝着大型化、高适应性、低污染、易净化方向发展。石油加工更加高效、清洁并向化工领域延伸,原油劣质化促进炼油技术进一步向集成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车用燃料向超低硫、低烯烃、低芳烃、高辛烷值方向发展。在油气储运方面,天然气管道输送向高压、大口径及网络化方向发展,液化天然气技术已成为长途运输和储备的重要手段。

在火力发电方面,超超临界机组向更高参数(35MPa,700℃)方向发展;燃气轮机向更高初温(1500℃)方向发展;以煤气化为基础的IGCC和多联产以及煤气化-燃料电池-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等高效、清洁的发电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环保和减排方面,除尘、脱硫、脱硝和CO2捕集技术向多元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在水力发电方面,已投入运行的常规水电机组和抽水蓄能机组最大单机容量分别达到700MW和

450MW,水力发电机组正向高效、大容量方向发展,主要坝型建设高度达到200~300m。在水电开发研究中,工程安全、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工程防洪、供水、灌溉及航运等综合利用都得到了高度重视。

在输配电方面,通过采用新技术对已有电网进行完善和技术升级并利用先进的新型输电和智能化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安全稳定水平。以能源梯级利用为特征的分布式电源改变了集中式发电和大规模传输的传统模式。超导和灵活输电、大规模储能等技术已成为优先发展方向;智能电网技术发展迅速,为改善电网运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奠定了基础。

在核能发电方面,为了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及突发意外情况并提高核电安全性,三代压水反应堆技术向非能动安全以及采取严重事故预防与缓解措施等方向发展。四代核电技术向固有安全和经济性、减少

废物量、防止核扩散、提高核燃料循环利用率等方向发展。乏燃料的后处理和利用,以及核废料的处理处置等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风力发电方面,风电机组朝着大型化、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已运行的风电机组单机最大容量达到7MW,正在研制10MW以上风电机组;海上风电已解决机组安装、电力传输、机组防腐蚀等技术难题。

在太阳能发电方面,太阳能利用向采集、存储、利用的一体化方向发展。光伏并网逆变器单机最大容量超过1MW,光伏自动向日跟踪装置已大量应用;以光伏发电产生动力的太阳能飞机已成功实现昼夜飞行;太阳能热发电则以大规模吸热和储热作为关键技术。

在生物质能应用方面,生物质发电技术向与高附加值生物质资源利用相结合的多联产方向发展;混烧生物质比例达到20%的600MW级发电机组已成功应用;生物燃气技术向多元原料共发酵方向发展;直燃热利用向高品质生物燃气产品发展;燃料乙醇技术向原料多元化发展;生物柴油技术向以产油微藻及燃料油植物资源为原料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能源科技发展形势

未来我国能源发展必将从偏重保障供给为主,向科学调控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转变;从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向科技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从严重依赖煤炭资源,向绿色、多元、低碳化能源发展转变;从各种能源品种独立发展,向多种能源互补与系统的融合协调转变;从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能源发展,向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协调发展转变;从过度依赖国内能源供应,向立足国内和加强国际合作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先进技术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在较短时期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能源科技装备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勘探与开采、加工与转化、发电和输配电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在技术创新、装备国产化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

在煤炭开采和开发方面,4-6m厚煤层年产600万吨综采技术与装备和特厚煤层年产800万吨综放开采技术与装备已实现国产化并成熟应用。煤矿瓦斯治理、灾害防治取得突破,2010年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749。煤层气规模化开发取得突破,120MW瓦斯发电厂已投产发电。400万吨/年选煤厂洗选设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重介质选煤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年产百万吨直接液化生产线已投入试运行。

在油气勘探和开发方面,已掌握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盆地-区带-目标优选、陆相碎屑岩储层特征分析、海上集束勘探、海上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等核心技术。复杂山地、沙漠、黄土塬等地震勘探配套技术、低孔低渗低阻油气层和酸性火成岩测井解释技术、优快钻井技术、超深井钻机装备、地质导向钻井技术,以及高含水油田分层注水及聚合物驱技术、低渗透油田超前注水和开发压裂技术、中深层稠油注蒸汽吞吐及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高压凝析气田高压循环注气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油气加工与输运方面,炼油工业已形成完整的石油炼制技术创新体系,能够完全依靠自主技术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厂,主要炼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油气储运方面,能够设计、建设和运营大口径、高压力、长距离输气管道,顺序输送4-5个品种的长距离成品油管道,以及冷热油顺序输送的原油管道;研制成功14.7万立方米LNG运输船,解决了我国进口LNG运输瓶颈问题。

在火力发电方面,随着一批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的相继建成投产,600℃超超临界机组数居世界首位,机组发电效率超过45%。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0MW级直接空冷机组已投入运行;300MW级亚临界参数循环流化床锅炉(CFB)已大批量投入商业运行,600MW级超临界CFB正在开发建设中。用于分布式热电冷联产的100kW和MW级燃气轮机关键技术已取得部分研究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气化技术的250MW级IGCC机组开始建设示范项目。燃煤烟气捕集12万吨/年CO2示范装置已投入运行。

在水力发电方面,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三峡水电站、世界最高的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和水布垭面板堆石坝,正在建设世界最高的锦屏一级混凝土拱坝和双江口心墙堆石坝。掌握了超高坝筑坝、高水头大流量泄洪消能、超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与支护、高边坡综合治理以及大容量机组制造安装等成套技术。

在输配电方面,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电网安全保障技术、配电自动化技术和电网升级关键技术等均取得了显著进展。1000kV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kV直流示范工程均已成功投运。电网自动化水平逐步提高,先进的继电保护装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以及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电网供电可靠性大幅提高。间歇式电源并网和储能技术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相对发达国家,我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起步较晚,近几年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激发了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核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利用都取得了较快发展。

在核能发电方面,已具备自主设计建造300MW、600MW级和二代改进型1000MW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能力,正在开展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工程建设。自主研发了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正在建设200MW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快堆技术的开发也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实验快堆(CEFR)已实现临界和并网发电,正在推进商用示范快堆的建设。先进核燃料元件已实现国产化制造。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已完成热试。

在风力发电方面,风电机组主要采用变桨、变速技术,并结合国情开发了低温、抗风沙、抗盐雾等技术。3MW海上双馈式风电机组已小批量应用,6MW机组已经下线。

在太阳能发电方面,已形成以晶硅太阳能电池为主的产业集群,生产设备部分实现国产化;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已开始产业化。已掌握10MW级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设计集成技术,研制成功500kW级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自动跟踪装置、数据采集与远程监控系统等关键设备。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在塔式、槽式热发电和太阳能低温循环发电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生物质能应用方面,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都已初步实现了产业化,单厂最大规模分别达到25MW和5MW;以木薯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技术正在起步应用,已建成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的示

范工厂;生物柴油技术已进入产业示范阶段;大中型沼气工程工艺技术已日趋成熟。生物质的直接、间接液化生产液体燃料技术准备进行工业示范。

我国能源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核心技术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关键技术和设备依赖国外,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能源安全、高效与清洁开发利用等技术领域存在较大差距。适合我国复杂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和页岩油气勘探、开采与利用技术体系尚未形成。大功率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尚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高温材料仍未取得技术突破;燃气轮机技术长期落后。智能电网技术刚刚起步,超导输电、灵活交流输电等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三代核电的关键设备尚未实现国产化、核燃料元件和乏燃料处理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风电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控制系统、叶片设计以及轴承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具有一定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工业基础大而不强,此外我国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不完整也是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作用不够,高效统一协调的决策与管理机制和代表国家利益的责任主体作用均不到位,科技资源分散,产学研缺乏有效的组织合作;企业立足长远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重大项目建设过度依赖引进技术和装备。能源技术的相对落后和能源创新体系的不健全使得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新能源利用比例低、环保压力大,不能满足未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能源结构调整的要求。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未来能源发展形势,以能源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安全、高效、低碳”的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按照“提效优先”的原则规划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重大技术研究、重大技术装备、重大示范工程及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四位一体”的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开展战略性科技攻关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由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向能源科技强国转变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二)发展目标

围绕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的总体目标,为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重大能源技术研发、装备研制、示范工程实施以及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突破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在能源勘探与开采、加工与转化、发电与输配电以及新能源领域所需要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上实现自主化,部分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1)2015年能源科技发展目标

勘探与开采技术领域。完善复杂地质油气资源、煤炭及煤层气资源综合勘探技术,岩性地层油气藏目的层识别厚度小于10m,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精度小于25m,煤层气产量达到210亿立方米。提升低

品位油气资源高效开发技术,高含水油田二类油藏聚驱采收率超过8%,0.3mD油气田动用率超过90%,形成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及配套装备,开发煤炭生产地质保障技术,井下超前探测距离达到200m,完善煤炭开采与安全保障技术,矿井资源回采率大幅提高。

加工与转化技术领域。突破超重和超劣质原油加工关键技术,完成国V标准油品生产技术的开发,实现炼油轻质油回收率达到80%。自主开发煤炭液化、气化、煤基多联产集成技术,以及特殊气质天然气、煤制气以及生物质制气的净化技术。研制用于油气储运的X100和X120高强度管线钢,实现燃压机组、大型球阀、大型天然气液化处理装置国产化。

发电与输配电技术领域。突破700℃超超临界机组、400MW IGCC机组关键技术,完善燃气轮机研制体系,突破热端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实现重型燃气轮机和微小型燃气轮机的国产化,掌握火电机组大容量CO2捕集技术。攻克复杂地质条件下超高坝、超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与支护等关键技术难题,掌握1000MW级混流式水电机组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实现400MW级抽水蓄能机组和70MW级灯泡贯流式水电机组的国产化,实现流域梯级水电站群多目标综合最优运行调度。实现大容量、远距离高电压输电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完全自主化,提高电网输电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在智能电网、间歇式电源的接入和大规模储能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新能源技术领域。消化吸收三代核电站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堆型及相关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并在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商业运行、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示范、快堆核电站技术、高性能燃料元件和MOX 燃料元件,以及商用后处理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掌握6-10MW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海基和陆基风电的产业化应用。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并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发展100MW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太阳能集成与并网运行技术。开发储能和多能互补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稳定运行。开发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乙醇、丁醇等液体燃料及适应多种非粮原料的先进生物燃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实施二代燃料乙醇技术工程示范,开发农业废弃物生物燃气高效制备及其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进行日产5000-10000m3生物燃气规模化示范应用。

(2)2020年能源科技发展目标

勘探与开采技术领域。煤炭资源勘探与地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煤机装备和自动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陆上成熟盆地油气勘探技术、高含水油田及低渗低丰度油气田开发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海洋深水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

加工与转化技术领域。开发加工重质、劣质原油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炼油技术,实现炼油产品清洁化和功能化;开发新型气体加工分离技术和高效天然气吸附、贮氢等新型材料;开发煤炭气化、液化、煤基多联产与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应用;实现天然气管输干线与支线燃压机组的产业化。

发电与输配电技术领域。掌握700℃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实现F级重型燃气轮机的商业化制造和分布式供能微小型燃气轮机的产业化。完成1000MW级混流式水电机组技术集成并在工程

中应用;掌握大型潮汐电站双向灯泡贯流式机组核心关键技术。使我国发电技术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开展超导输电技术的应用研究,掌握更高一级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和电工新材料先进技术以及相应的装备技术;智能电网、间歇式电源的接入和大规模储能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智能能源网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新能源技术领域。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压水堆示范电站。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分布式、间歇式能源系统,光伏发电成本降低到与常规电力相当,发展百万千瓦光伏发电集成及装备技术;开展多塔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实现300MW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机组的商业应用;实现先进生物燃料技术产业化及高值化综合利用。

四、重点任务

勘探与开采技术领域

煤炭资源与地质保障

提出适合不同勘探区域的勘查技术方法,建立复杂条件下煤炭精细地球物理勘探、煤炭遥感地质调查、煤矿井下地质勘查综合方法;建立以高精度快速钻探和精细地球物理勘查为主的资源勘查评价方法、以精细地球物理勘查为主的矿井地质勘查方法,以及以遥感地质调查为主用于矿区环境治理恢复的地质勘查方法。

Y01) 煤炭资源综合勘探与地质保障技术

目标:实现煤层5米以上小构造探测的准确度提高到70%以上,突出煤层圈闭可靠度提高15—20%,井下超前预测距离200米范围内1—3米断层、含水层或导水通道的验证率达到75%以上;提出高精度煤层厚度快速探测方法,满足精确确定资源回收率的需要。

研究内容:复杂条件下精细地球物理勘探、遥感地质调查、矿井地质勘查综合方法;以高精度快速钻探和精细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为主的资源勘查评价方法;以精细地球物理勘查为主的矿井地质勘查方法和评价方法;以遥感地质调查为主用于矿区环境治理恢复的地质勘查方法;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煤系含水层与煤层瓦斯富集地震波属性响应识别技术集成与应用;综合三维地震和电磁法精细探测含水层富水程度、采空区分布范围及充水情况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矿井井下长距离高精度超前探测技术;高精度煤层厚度快速探测技术。

起止时间: 2011-2015年

P01) 煤炭资源勘探与高效安全开采技术研发平台

目标:解决煤炭资源勘查、煤矿高效开采与安全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建成为国际一流的煤炭资源勘探与高效安全开采创新技术研发与合作交流中心。

建设与研发内容:煤炭资源勘查与资源特性评价技术;煤炭开采地质保障理论与技术;矿井开采地质条件精细预报及可视化技术与装备;煤矿顺煤层定向钻进技术与装备;环境协调的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的关键理论与技术。

煤炭开采

研发大型矿井建设技术与装备,掌握千万吨级矿井快速建井技术;研发千万吨级回采工作面自动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复杂地质条件下煤与伴生资源的安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与装备。

Y02)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目标:通过关键技术研发,促进示范工程建设,解决煤气质量、产气规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煤炭地下气化发展路线。

研究内容:有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Y03) 大型矿井快速建井技术

目标:掌握20—30m2大断面特殊地层的斜井快速施工成套技术,使成井速度提高30%。研发直径1 0m以上的竖井井筒凿井技术,实现竖井月成井100m;研发大断面高效岩石巷道快速掘井技术,实现月成巷不低于150m。

研究内容:复杂地层条件下竖井、斜井冻结和注浆施工理论与工艺技术;大直径深井井筒建设及配套的工艺技术;井筒正、反钻井自动化施工技术;岩石巷道快速掘进技术,岩、煤巷道遥控掘进和支护技术;煤矿井下高效安全辅助运输技术。

起止时间: 2011-2020年

Y04)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炭高效开采技术

目标:掌握千米深井岩层控制及安全高效开采成套技术,使掘进速度提高30%,开采工效提高30%;掌握浅埋煤层、倾斜及急倾斜煤层高效开采成套技术,使产量提高50%,回收率提高10—20%。

研究内容:千米深井高地应力条件下岩层控制与煤炭开采技术,松软、破碎煤岩体支护与改性技术,复杂条件巷道快速掘进技术,倾斜及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浅埋煤层环境友好开采技术,边角地块、残留煤柱煤炭复采技术,保水开采技术,充填开采技术,开采损害评价和治理技术。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Y05) 煤矿灾害综合防治技术

目标:攻克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与抽采,煤尘爆炸与粉尘职业危害防治关键技术,形成千米深井瓦斯灾害、煤岩动力灾害、突水灾害、煤炭自燃火灾及热害等灾害防治技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研究内容:突出煤层突出危险性和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预测技术;突出煤层预抽瓦斯、卸除地应力的技术;煤矿职业危害及煤尘爆炸防治技术;煤炭自燃灾害防治技术;深部矿井热害综合治理技术;高压、超高压承压水突水灾害防治技术;资源整合矿区灾害综合防治技术;矿井灾变预警及应急救援技术。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Y06) 矿井数字化、工作面自动化技术

目标:掌握全矿井综合自动化技术,实现矿井数字化和工作面自动化,减少井下作业人员30%,缩短设备故障停机时间。

研究内容: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矿山辅助运输控制技术;矿井安全生产信息综合自动化监控技术;煤岩界面自动识别技术;基于三维定位的工作面水平控制及远程控制技术;工作面高可靠、高速、实时控制通讯网络系统及宽带多媒体平台;智能化开采生产过程控制软件;基于传感网的矿压实时在线监测技术。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Z01) 煤炭高效自动化采掘成套装备

目标:研制成功千万吨工作面高效自动化综采成套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研制成功0.5—1. 6m煤层全自动无人工作面高可靠性成套装备,国产化率达到75%以上;研发直径10m以上的竖井井筒凿井装备;研发大断面高效岩石巷道与煤层巷道快速掘进装备;研发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炭高效开采装备。

研究内容:具有煤岩识别功能的大功率高效采煤机;自动化刨煤机组;全自动控制液压支架;超长软启动工作面输送机;综合配套及自动化控制技术与装备;适用于煤巷快速掘进的高效掘锚一体化联合机组;适用于岩石抗压强度100MPa的掘进机;高效、大吨位、多功能无轨辅助运输装备;井筒正、反钻井自动化施工装备;复杂条件倾斜及急倾斜煤层一次采全厚开采装备;急倾斜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装备。

起止时间:2011-2016年

Z02) 大型露天煤矿装备

目标:满足年产千万吨以上露天煤矿的生产需求,主要设备国产化率达75%以上。

研究内容:大型露天矿半连续开采工艺及电驱动开采成套装备;露天煤矿轮斗连续工艺的核心设备——大型露天矿用轮斗挖掘机;大型露天矿用半移动式破碎站;新型燃油电动卡车。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Z03) 大型高可靠性煤炭分选成套装备

目标:研制年处理能力800—1000万吨级选煤厂大型成套装备,实现关键分选设备的自动化。

研究内容:满足千万吨级动力煤选煤厂的大型重介质浅槽分选机、大型重介质旋流器、大型(动筛)跳汰机、大型干选机等关键分选设备及其自动控制技术;满足800万吨级选煤厂的大型重介质旋流器、大型浮选机、粗煤泥分选机等关键分选设备及其自动控制技术;具有高可靠性的大型破碎机、大型振动筛、大型脱水和脱介等关键辅助设备及自动化技术;高效精确自动化配煤装车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高硫煤洗选脱硫技术及关键设备。

起止时间: 2011-2016年

S01) 大型矿井快速施工与工作面自动化示范工程

目标:实现大型矿井快速建设,建井工期缩短30%;实现全自动采煤工作面建设,工效提高50%。

研究内容:大型矿井建井工程的风险评价体系;建井工艺、技术及装备;矿井建设信息施工技术;自动化综采工作面工艺、技术与成套装备;回采工作面装备运行参数自动监控技术。

起止时间:2012-2018年

P02) 煤矿采掘机械装备研发平台

目标:建立先进的产业技术研发试验基地,研发符合我国复杂多样性煤层条件的高性能、多模式采掘装备;建立采掘成套装备联动实验室,具备模拟井下采煤工作面实际工况的能力;建立45000kN强力液压支架试验平台,具备高端、大型液压支架的研发实验能力;成为煤机装备企业、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开展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建设与研发内容:煤巷、半煤岩巷、岩巷快速掘进成套装备研制;自动化采掘工作面设备及总体配套研制;薄煤层自动化无人工作面成套设备研制;年产1000万吨一次采全高智能化综采成套装备研制;年产1000万吨放顶煤智能化综放成套装备研制。

煤层气开发

研发煤层气富集规律及开发预测评价技术,掌握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研发煤层气钻井、完井、压裂、高效抽采以及排采工艺与高效增产技术与装备;掌握煤炭与煤层气一体化协调开发技术和煤矿区低浓度煤层气安全集输与利用技术。

Y07) 地面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

目标:攻克煤层气钻井完井等工程技术,掌握煤层气水平井地质导向与远距离穿针技术,使水平段有效率达到95%以上;掌握煤层气氮气泡沫压裂泵车技术,使泵注排量达到300m3/min,压力达到70MPa。形成完善的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为煤层气地面开发产量达到90亿立方米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煤层气欠平衡钻井技术,多分支水平井钻完井技术,压裂增产及排采生产技术;煤层气完井与高效增产技术;煤层气富集规律与有利区块预测评价;煤层气储层工程和动态评价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煤层气排采工艺与数值模拟技术;煤层气净化技术;煤层气田地面集输工艺与监测技术。

起止时间: 2011-2015年

Y08) 煤矿区煤层气规模开发技术

目标:掌握中硬煤层长钻孔、松软突出煤层顺层钻进关键技术,形成煤矿区煤层增透、煤层气安全集输及低浓度煤层气浓缩技术体系,使煤矿区矿井煤层气抽采率提高到50%,抽采量达到120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60%以上。

研究内容:煤矿区煤层气富集区探测、产能预测技术;煤层群卸压煤层气抽采技术;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煤矿区煤层气井上下联合抽采技术;井下大直径水平长钻孔钻进技术;松软煤层顺层长钻孔钻进技术;低透气性煤层井下高效增透技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安全高效抽采技术;煤矿井下煤层气净化技术;煤矿区煤层气安全抽采监控技术;煤矿区煤层气安全集输技术;低浓度煤层气浓缩技术。

起止时间: 2011-2015年

S02) 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

目标:建成煤层气直井、水平井开发和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使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新增8900亿立方米,实现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的协调开发,使矿井煤层气抽采率达到70%,利用率达到85%。

研究内容:高煤阶煤层气欠平衡钻完井、增产改造和排采集输集成配套技术;地质导向控制技术,水平井、多分支水平井欠平衡钻井技术,多分支水平井综合地层判识技术等的示范和集成配套。采煤采气一体化开发模式优化,井上下联合抽采技术,长钻孔施工技术,软硬复合破碎煤层顺层钻孔成套技术,低浓度煤层气集输与利用等示范与集成配套。

起止时间: 2012-2016年

P03) 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平台

目标:建设功能完善、设备设施一流的研发平台,培养结构合理、引领领域发展方向的研发团队,使研发平台成为煤矿区煤层气开发领域从事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引领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技术和装备的发展方向,为提高煤矿区煤层气抽采率和利用率、实现煤层气产业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建设与研发内容:煤层气赋存分布规律研究;煤矿区煤层气抽采产能预测技术;煤层气精细探查技术;煤层气抽采钻进技术与装备;氮气泡沫压裂增产改造技术;压裂裂缝监测与压后评估技术;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技术;煤层气生产井自动测控技术;煤层气安全集输技术与装备。

油气资源勘探

研究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低品位天然气勘探,以及水深超过3000米的深海油气藏勘探配套技术。

Y09) 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技术

目标:提高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技术,使岩性地层油气藏目的层有效识别和评价厚度达5—10m,储层预测精度提高到85—90%,圈闭落实成功率提高15—20%,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1万亿立方米;将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精度提高到15—25m,目标识别与预测符合率提高到85—90%,气藏评价符合率提高到85%。

研究内容: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包括高分辨率地震复杂储层预测技术、岩性地层圈闭识别技术和油气检测与目标评价技术;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技术与集成应用,包括海相碳酸盐岩精细沉积相分析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技术、礁滩体及缝洞型储层地震预测技术以及油气层识别与评价技术;页岩气勘探技术与集成应用,包括页岩气资源评价技术、页岩气有利目标优选评价方法、页岩储层地球物理评价技术和页岩气水平井钻完井技术;近海复杂地区勘探技术与应用,包括中国近海富生烃凹陷再评价及勘探、海域叠合盆地成藏模式与资源潜力评价,以及近海大中型油气田地震勘探技术。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Z04) 石油物探、测井装备

目标:实现大型地震数据采集记录仪器系统的国产化,使该系统具有20000道(2ms采样)以上带道能力,国内产品替代率达到30%;低频极限频率小于3Hz的新型大吨位可控震源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垂直地震剖面仪器实现80级能力;研制新一代测井装备,使国产装备替换率达到80%。

研究内容:全数字万道地震数据采集记录仪器系统;大吨位电磁可控震源;80级VSP仪器;多维成像测井技术与装备;随钻测井技术与装备;套管井地层评价及监测测井系列装备。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Z05) 石油钻井装备

目标:研制成功随钻测量控制技术与装备、控压钻井技术与装备、连续循环钻井系统、连续管钻井系统、特种陆地钻机样机;形成高效井下动力与破岩系统,提高钻井工具使用寿命,缩短钻井周期。

研究内容:旋转导向系统;地质导向系统;自动垂直钻井系统;NDS无风险钻井系统;连续管钻井系统;控压钻井技术与装备;特种陆地钻机;高效井下动力与破岩系统;智能钻杆;高强度、高抗挤、耐腐蚀HFW油井管。

起止时间: 2011-2016年

Z06) 海洋(含滩海)石油装备与工具

目标:研制成功深水浮式钻井装置、水下生产系统、深水铺管船、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物探船、适合海上的平台注汽等设备并掌握相关配套工程技术。

研究内容: 3000m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配套工程技术;水下生产系统;3000m深水起重铺管船及其配套工程技术;深水大型物探船及其配套技术;海洋高精度地震勘探成套技术装备;海洋复杂油气藏三维测井综合评价成套技术与装备;海上油田注CO2采油配套工艺技术及工具;深水大型工程地质勘察船及其配套技术;滩海油田钻采试油-试采一体化平台。

起止时间:2011-2017年

P04) 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平台

目标:完善海上资源开发所需勘探、生产、储运等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手段,建立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实验平台和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形成海洋能源装备基础共性技术研究、设计、建造、安装、监测与维护、配套装备等技术的研发能力,建成具有完整海洋工程装备研究、试验、设计、建造和配套能力的国家级能源装备研发中心。

建设与研发内容:深海装备模型试验与现场测试技术;海洋工程装备安全性评估与监测技术;海洋工程大型集成软件开发技术;海洋油气开发事故应急救援与处理技术。

P05)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研发平台

目标:建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究中心,具备移动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装置、特种工程船舶以及新型海洋石油平台产品等覆盖主流海洋工程产品的自主设计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核心关键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建设与研发内容: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设计与集成技术;海洋油气平台装备总装技术;海工材料技术;自升式、半潜式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海洋工程三维技术;动力定位(DP)和自动控制技术。

油气资源高效开发

研究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中深层稠油超稠油油藏、低/特低渗透油气田、海上稠油和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

Y10) 低品位油气资源高效开发技术

目标:高含水油田化学复合驱工业化矿场试验采收率比水驱采收率提高18%,二类油藏聚驱采收率达到8—10%;掌握中深层稠油蒸汽驱和SAGD技术,二类油层蒸汽驱采收率达到20%;掌握低渗透油田缝网压裂及定位多级压裂高效改造技术,0.3mD特低渗透储层的动用率达到90%以上,采收率提高5—15%,油井产量提高30—50%;掌握低品位天然气藏开发系列技术,碳酸盐岩气藏采收率提高3—5%,低渗透气藏采收率提高5—8%,高压及凝析气藏采收率提高3—5%,火山岩气藏采收率提高5—10%;掌握海上稠油油田及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新技术。

研究内容:化学复合驱开采技术与集成应用,包括化学复合驱潜力评价,二、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采技术,化学复合驱开采技术,化学复合驱用驱油剂系列研制以及化学驱配套注采和地面处理工艺;中深层稠油超稠油油藏开发技术与集成应用,包括中深层稠油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开发技术、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优化技术、地下电加热稠油改质技术及注溶剂萃取技术;低/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集成应用,包括低/特低渗透油田重复压裂、缝网压裂、定位多级压裂和裸眼压裂技术,小井眼采油技术;天然气藏开发技术集成应用,包括高压及凝析气藏高效开发技术,富含酸性气体气藏开发技术,低渗透气藏开发技术,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技术以及火山岩油藏开发技术;海上稠油及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技术集成应用,包括多元热流体、氮气泡沫、连续油管侧钻、井下蒸汽发生装备等提高海上稠油采收率技术,稠油开采监测系列工艺技术以及海上低孔、低渗油气田整体压裂配套技术。

起止时间: 2011-2015年

S03) 低/特低渗透油气田开采技术示范工程

目标:建立低/特低渗透油气藏有效开发配套技术体系,使单井产量提高30—50%,采收率提高3—5%。

研究内容:特低、低渗透油层高产区识别技术;特低渗透油藏有效补充能量技术;低渗、特低渗透油藏的井网优化技术;低渗、特低渗油气储层低伤害大型水力压裂技术,包括活性水大型压裂技术和低伤害复合压裂技术;水平井水力喷射压裂技术;连续油管压裂技术;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综合调整技术;低/特低渗透油田水平井/分支井开发技术;低渗透油藏监测技术。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S04) 高含水油田聚驱复合驱开采技术示范工程

目标:形成聚驱后层系重组开发技术,将二类油藏采收率提高3%;形成弱碱化学驱、泡沫复合驱技术,将采收率提高10%以上;形成非混相/混相驱技术。

研究内容:化学复合驱弱碱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试验;化学复合驱系列驱油剂开发;化学复合驱矿场试验;聚驱、化学复合驱地面采出液处理技术及地面系统优化;三元复合驱防腐防垢技术及应用。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S05) 中深层稠油超稠油油藏开采技术示范工程

目标:开展SAGD组合式开发技术示范,将热量利用率提高10%以上。

研究内容:直井与水平井SAGD提高蒸汽波及体积技术;双水平井SAGD预热启动方式优化;双水平井SAGD先导试验方案优化设计;双水平井SAGD蒸汽腔动态监测与优化控制技术;SAGD先导试验跟踪与评价。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S06) 富酸性气藏开采示范工程

目标:开展富酸性气藏开采技术示范,形成硫化氢含量高达8—15%的气藏安全有效钻完井等技术。

研究内容:高含硫气井完井测试及产能分析技术;高含硫气井试井地面放空简化除硫技术及撬装式可移动脱硫装置技术;高含硫水平井大斜度井钻井、完井工艺技术;防硫安全施工工艺措施;井口安全装置、完井管柱的优化技术;高含硫气井防腐蚀及后期修井工艺技术;高含硫天然气田安全环保的地面集输及处理工艺技术。

起止时间: 2011-2015年

S07) CO2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目标:利用燃煤电厂的CO2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使CO2驱油原油采收率提高8%以上;实现含CO 2天然气藏的安全开发,采收率提高5—10%。

研究内容:百万吨级电厂烟气CO2捕集技术;含CO2天然气藏开发安全钻井和采气工程配套技术;含CO2天然气藏规模有效开发技术;CO2驱油开发优化设计技术;CO2驱注采动态监测技术;CO2驱油深部剖面调整优化决策技术;CO2驱防腐技术;含CO2气地面集输及CO2驱地面配套技术;CO2驱油矿场试验;利用地下盐穴储存CO2技术。

起止时间:2011-2017年

P06) 页岩气(油)资源研发平台

目标:掌握页岩气(油)资源潜力与分布,突破页岩气(油)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形成体系完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页岩气(油)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系列、标准和配套装备。

建设与研发内容:页岩气(油)资源储层预测技术;页岩气(油)综合地质评价及目标优选;页岩气(油)储层地震资料处理与储层描述;页岩气钻完井与增产改造技术;可钻式桥塞及分段压裂封隔器和3000

型压裂车等关键装备国产化;干馏废渣提取化工产品综合利用技术。

加工与转化技术领域

煤炭加工与转化

研究清洁高效的煤炭加工与转化技术,包括先进的选煤、低阶煤提质改性、大型气化、清洁燃料及化学品合成、节能减排等技术。

Y11)先进煤炭加工技术

(1)井下选煤技术

目标:开发与煤炭矿井开采能力相配套的井下模块式选煤系统,单系统处理能力大于300t/h,分选效率大于90%,实现废弃物不出井。

研究内容:适合煤矿生产能力的选煤装备及配套系统;适应井下巷道的选煤工艺及布置方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煤炭分选技术。

起止时间: 2011-2015年

(2)褐煤/低阶煤提质改性技术

目标: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应性广的褐煤/低阶煤提质改性技术与工艺。

研究内容:褐煤/低阶煤的干燥提质技术,油煤浆加氢热解技术,油渣/半焦混合气化技术,配套换热和分离设备技术以及油品加工技术。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Y12)煤制清洁燃料及化学品技术

(1)煤气化新技术

目标:开发针对特殊煤种的直接气化技术和中低温催化气化、地下气化等新技术,开发城市垃圾、生物质与煤共气化新技术。

研究内容:高灰熔点粘结性煤直接气化技术,粘结性煤高效破粘技术;褐煤直接气化技术;城市垃圾、生物质与煤共气化技术,气化污染物控制技术;中低温催化气化技术;煤的地下气化技术。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2)煤炭间接液化关键技术

目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间接液化成套技术。

研究内容:高性能费托合成催化剂;大型费托合成反应器设计;副产醇类催化氧化处理;合成尾气甲烷转化利用;费托合成油特殊产品精细后加工,反应热回收利用技术。

起止时间: 2011-2014年

(3)煤炭直接液化关键技术

目标:优化煤炭直接液化装置工艺方案和流程,提高运行稳定性。

研究内容:直接液化装置工艺流程优化;褐煤分级液化技术;高性能催化剂及在线更新技术;直接液化残渣气化及其他高效利用技术;大型加氢反应器和高压煤浆换热器设计。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4)煤制天然气技术

目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烷化催化剂及工艺、大型煤制天然气工艺包。

研究内容:高性能甲烷化催化剂;大型甲烷合成反应器设计;合成反应热回收利用技术;适用于煤制天然气的大型煤气化技术;油水高效分离技术;副产品精细加工技术。

起止时间:2011-2017年

(5)煤制化学品技术

目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煤制烯烃、芳烃、多元醇等技术。

研究内容: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及工艺,新型高效碳四回用技术;新型甲醇制丙烯催化剂及工艺;高效的合成气制乙二醇成套技术,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甲醇制芳烃催化剂及工艺;煤制丁醇、辛醇等多元醇技术。

起止时间:2011-2017年

(6)中低温煤焦油制清洁燃料及化学品关键技术

目标:针对煤气化焦油、中低温干馏焦油及直接液化油,开发提取化学品及加氢制清洁燃料先进技术,产品收率大于90%。

研究内容:酚类化合物低污染提取和精制技术;煤衍生油加氢催化剂及制燃料油工艺技术;煤衍生油中芳烃分离和提纯技术。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7)煤焦化系统节能关键技术

目标:开发余热回收等关键技术,提高炼焦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

研究内容:炼焦炉上升管荒煤气的热能回收技术;利用烟道气显热的新型煤调湿技术;炼焦过程能量系统模拟与优化。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8)煤化工“三废”处理技术

目标:研发适用于煤化工废水特点的治理和回用技术;研发煤化工废渣循环利用技术。

研究内容:煤炭转化过程中污水的加工处理流程、技术和设备;高效优势菌种的选择,生化处理关键单元技术;适应煤种特点的多种煤化工废渣循环利用技术。

起止时间:2011-2017年

Y13)煤电化热一体化(多联产)技术

目标:建成以煤炭气化为核心的联产动力(蒸汽)、电力、化学品、燃料的一体化系统,提高经济性和安全性。

研究内容:煤化工过程与IGCC或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系统的集成技术;高温净化技术;煤化工与电力(热力)联产和负荷的双向调节;适用于复杂系统的高可靠性控制技术;系统经济性评价方法。

起止时间: 2011-2018年

Z07)煤炭深加工关键装备

(1)大型煤气化装置

目标:研发适应煤制清洁燃料及化学品等用途的大型煤气化炉,建设大型粉煤加压气化、新型固定床气化、流化床气化等装置。

研究内容:气化炉的放大规律和结构特点;原煤日处理能力2000~3000t/d大型气化炉的制造、检验、安装和调试;烧嘴等内构件材料及制造;自动化控制及辅助系统。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2)通用关键设备

目标:实现80000m3/h的大型空分装置、大型气体压缩机、耐温耐磨泵、阀及管道等通用设备的国产化。

研究内容:大型空分装置空压机、膨胀机的设计、制造、安装和测试技术;煤炭直接液化中的高压煤浆泵及耐磨蚀高温高压差调节阀;耐高温耐腐蚀的废热锅炉等。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3)大型合成装置

目标:形成大型煤化工合成装置的自主开发、设计、制造能力,提高国产化率。

研究内容:百万吨级甲醇合成反应器、大型甲烷化反应器、大型浆态床费托合成反应器、大型甲醇制烯烃反应器等装置的结构、材料及加工制造工艺。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4)高效煤粉工业锅炉岛技术体系及关键装备

目标:通过对高级煤粉制备技术与装备、粉体燃烧物流及配送技术与装备、锅炉岛煤粉燃烧及净化技术与装备以及专业化运营能源服务模式的研究,建立起高效煤粉工业锅炉岛技术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初步形成相关产业体系,为我国传统燃煤工业锅炉行业创新提供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支持。

研究内容:高级粉体煤粉制备相关技术及装备;煤粉安定特性、运输及配送技术方案;高效煤粉工业锅炉岛燃烧技术优化;高倍率灰钙循环稀相烟气净化技术研究。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S08)煤电化热一体化示范工程

目标:建设能源利用效率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污染物及CO2排放少的先进大型煤电化热一体化示范工程,并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

研究内容:千万吨级煤炭处理能力的燃料、化学品、电力和热力一体化示范工程。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S09)煤制清洁燃料示范工程

目标:建成能源转化效率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高、污染物及CO2排放少的先进大型煤制清洁燃料示范工程,并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

研究内容:单系列100-180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示范工程;单系列13-2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示范工程;单系列百万吨级低阶煤提质示范工程。

起止时间:2011-2015年

P07)煤炭清洁转化利用技术研发平台

目标:建立国际一流的能源与环境科技创新技术平台;掌握煤炭清洁转化的核心技术,成为国家能源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技术应用与辐射基地,推进新型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

建设与研发内容:煤炭直接液化研发平台,包括煤炭直接液化工艺技术工程化开发装置、煤炭液化油加氢工艺及催化剂评价试验装置、煤炭直接液化反应器开发试验台、煤炭直接液化关键设备工程化开发试验台;煤炭间接液化费托合成技术研发平台,包括单管费托合成催化剂微反评价装置、四管费托合成催化剂微反评价装置、费托合成催化剂搅拌釜评价装置;催化剂中试放大制备装置;热电气联产试验平台;1MW循环流化床热电气三联产试验装置;多种煤炭转化技术的优化集成。

石油高效与清洁转化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附件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防控、诊疗、康复 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课题申请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一一年四月

第一章申请须知 一、项目总体目标 根据我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防治体系建设,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十二五”计划期间将重点加强社区与住院注册登记体系建设,建立我国脑血管病具有代表性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网络及公共平台。获得我国急需的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等基础流行病学的准确数据,建立标准化的脑卒中急性期诊疗与二级预防的评价、改进登记模式。多学科相结合开展脑血管病早期防控、诊断、治疗、康复技术的应用研究,重点开展关键诊疗技术研发及转化应用,开发和推广用于不同时期脑血管病患者的整体康复适宜技术。推动脑血管病图像监护系统、介入材料及器械、脑脊液臵换治疗等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产业化。 二、课题设置 本项目共设臵15个课题,如下:

三、项目实施期限及资金来源 本项目实施年限为2011年9月-2015年12月,项目经费预算为14000万元,其中拟安排中央财政资金为100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为4000万元。 四、申请资格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的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不接受个人申请。 课题申报必须以某一课题整体研究内容为申请单元,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联合申报课题,实现责任和风险共担、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每个课题的申报单位与主要参加单位须签订共同申请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 申报单位应结合“申请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部分的基本要求,针对拟申请课题,细化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提出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上述内容将作为课题评审的主要依据之一。 2.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承担相应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综合能力,资产负债率低于2/3,无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申报企业应出具银行资信等级和资产负债证明。 申报单位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技术需求与课题的目标一致; (2)在相关任务领域具有领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基础; (3)所承担的任务,在完成后有能力进行应用和转化; (4)具有稳定的研发投入、稳定的研发人才和团队,能够为课题实施提供资金及其它条件保障; (5)通过课题实施,能够与相关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合作,通过课题成果的转让或服务,促进全行业技术和产业水平的提高。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规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2年7月9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的部署和要求,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

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当前,全国上下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在此过程中,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判断未来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从有利条件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乏,标准体系不健全;投融资体系、市场环境、体制机制政策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强宏观引导和统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改革创新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生物质发电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 发展规划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前言 能源是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山东省是能源消费大省,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环境约束日益加剧。保障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事关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任务。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约束、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生物质直燃发电作为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领域发展最快的产业,有着技术成熟、能质好、清洁度高、可靠性强等优点。发展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可以扩大能源供给,提高生物质综合利用率,变废为宝,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与经济价值。因此,当前大力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 山东省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十一五”以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在生物质直燃发电方面,国内首家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即落户在菏泽市单县,单县项目的投产大大推动了全省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的发展。目前全省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容量已达21.6万千瓦,年消耗秸秆约200万吨,极大地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民增收。但在生物质直燃发电快速发展过程中,生物质燃料收集、运输困难、生物质电厂运营困难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为了规范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发展,促进全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在科学调研我省农林生物质资源,全面掌握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及产业发展状况,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我省农林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项目布局和保障措施,以此指导全省农林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

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编制和实施《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对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打造我国东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加快推进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了《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规划主要阐述“十二五”福建能源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二五”能源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福建能源发展相关政策、规划和安排重点项目建设与投资的主要依据。 本规划的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是福建能源加快发展的时期,能源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9800万吨标准煤,较2005年净增3643万吨标煤,年均增长9.7%。全省煤炭产量2300万吨,较2005年增长49%。接卸33船LNG共200.6万吨,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电力装机实现翻番,总装机规模达到3480万千瓦,年均增长14.6%。全社会用电量1315亿千瓦时,用电最高负荷2218万千瓦,分别年均增长11.7%和13%。2009年提前实现全省500千伏大环网,福建电网迈入坚强超高压大环网新阶段。 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快速发展,2010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调整为煤炭57.5%、石油24.6%、水电11.9%、天然气3.4%、其他2.6%。清洁能源比重从2005年的40.2%提高至42.5%。电源结构实现多元化,2010年各类电源比例为水电31.9%、煤电54.6%、气电11.1%、风电等新能源2.4%,清洁能源装机比重为4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10年单位GDP能耗0.783吨标煤/万元,较2005年下降16.4%。60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占全部火电装机的64%,结构明显优化。累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十三五能源规划总体思路渐趋明晰

十三五能源规划总体思 路渐趋明晰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十三五”能源规划总体思路渐趋明晰 在“十二五”即将走向最后一年的时候,“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工作也已经启动,国家能源规划的顶层设计将是什么样的呢近日,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何勇健对我国“十三五”能源规划思路进行了梳理和介绍。 面对我国能源发展中出现的两大矛盾—供需逆向分布、能源与水逆向分布,“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对能源布局进行优化。 煤炭开发分层对待 面对能源赋存条件的限制,“十三五”规划的能源生产布局依旧是“五基两带”,即东北、山西、鄂尔多斯、西南、新疆5大能源基地,核电及海上2个能源开发带。 其中,14个大型煤炭基地的产煤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比重在“十三五”期间将达到95%以上。由于煤炭供给过剩,因此对煤炭基地的规划将划分层次,区别对待。优先开发蒙东、黄陇和陕北基地,巩固发展神东、宁东、山西基地,限制发展东部即冀中、鲁西、河南、两淮基地,优化发展新疆基地。新疆基地将在“十三五”之后发挥更大作用。 “十三五”期间规划投产的重要煤运铁路是蒙华铁路,到2017年,这条铁路年运能将达到1亿吨,远期达到2亿至3亿吨。初步测算,蒙华铁路运送的煤炭每吨大约可以节省运费200元,相当于每千瓦时电价便宜元。何勇健表示,作为专用的动力煤输送通道,蒙华铁路的建成将对我国能源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能有效缓解华东地区缺电的问题。 首次明确减煤目标

“十三五”将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重要任务,其中煤炭作为控总量的重点,消费比重将从目前的66%降到60%以下。 据透露,煤炭消费量控制的重点将落到经济发达省(直辖市),主要方式是大气污染防治。 未来几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还要依靠煤炭,在理想的状态下,将逐步引导煤炭从燃料向原料过渡。 从消费总量看,煤炭在“十三五”期间仍然是发电的主要燃料,因此煤炭利用的发展方向将被引导至集中高效燃烧上来,减少散煤燃烧将成为目标。 煤化工是否要发展在业界争议较大,但从顶层设计思路看,现阶段煤化工对国家战略上的意义重大,还需要有序发展。“一是提供战略储备,二是在油气紧张时,煤制油气可以作为替代能源保证应急需求,三是增加我们在国际谈判中的底气。”何勇健说。 煤电近零排放技术的突破,使得煤电在排放上能够达到或接近天然气发电的排放水平。这给煤电发展在政策上获得支持提供了依据。 据了解,《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今后,东部地区依然可以建设新的煤电项目,只是条件更为苛刻—必须达到较高的排放标准,而且煤炭消费总体规模不得扩大。东部电力需求的满足找到了很好的途径,同时单纯依靠西部送电的风险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当然,国家也会配套有关电价政策,支持煤电项目做到更加环保。 替代能源大发展

2020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题目及答案新能源专业-地热能

新能源专业 新能源专业-地热能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能,到2015年,各类地热能开发利用总量达到()万吨标准煤。 A.800 B.1500 C.2000 D.5000 用户答案:[B] 得分:10.00 2.2006-2012年,我国地源热泵工程应用面积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A.17% B.28% C.35% D.44% 用户答案:[D] 得分:1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我国中低温地热带广泛地分布在:()。 A.高原地区 B.平原地区 C.丘陵地区 D.东南沿海地区 E.内陆沉积盆地 用户答案:[BCE] 得分:20.00

2.按照中国工程院提出的中国地热资源中长期战略目标来看,我国到2020、2030、2050 年地热直接利用目标为:()。 A.4000MW B.6500MW C.8000MW D.10000MW E.12000MW 用户答案:[ABD] 得分:2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2道题】 1.浅层地热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常规地热,它可以通过热泵技术进行采集利用后,为建筑物供暖、制冷。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20.00 2.地热资源的热能一部分来源于地球深处的高温熔融体和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另一部分来源于近地表吸收太阳辐射的低温热能。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20.00 机械 智能物流仓储技术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系统设计的第一步是()。 A.确定设计目标 B.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C.设计方案的指定 D.设计方案的仿真 用户答案:[A] 得分:10.00 2.不属于仓库软件部分包括的是()。 A.WMS B.ERP C.WCS D.DMS 用户答案:[B] 得分:10.00 3.易于改变发货点和收货点的物流系统是()。 A.链式输送机 B.AGV C.辊道输送机 D.皮带输送机 用户答案:[B] 得分:10.00 4.不属于典型垂直输送设备的是()。 A.垂直平板连续式输送机 B.垂直往复式输送机 C.螺旋式输送机 D.辊筒输送机 用户答案:[D] 得分:1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自动化立体库一般功能包括()。 A.收货 B.存货 C.取货 D.发货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一、意义和必要性 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巨大,以PM2.5和O3为特征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范围重污染天气频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特别强调了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的要求。 然而我国大气污染来源多样、成因复杂,大气污染防治需要从重霾天气的应对向大气PM2.5和臭氧的协同防控转变,控制技术重点需要从以往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控制转变,管理技术要求从城市向区域尺度的空气质量监管转变,这些都对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提出了新的迫切的需求。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上世纪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和英国伦敦煤烟污染事件之后,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的治污历程,通过建立严格的监测-减排-核查-评估等管理机制和支撑技术体系,不断升级空气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实施全过程的污染综合治理,实现

了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从国内情况看,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开展了污染成因解析、污染源头治理、污染监测预警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相关技术成果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北京APEC会议等活动中得到应用,积累了短期保障城市空气质量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在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为严厉”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面对严峻的污染形势和艰巨的治理任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加强,全面提升我国大气污染科学认知能力、源头治理能力和决策支撑能力。 三、现有工作基础 “十二五”期间,各部门、地方相继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科研的支持,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制定了《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实施了“蓝天科技工程”、“清洁空气研究计划”等专项工作,中科院启动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广大科学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工作。2014年4月,按照国务院研究部署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

十二五国家科技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信息技术领域2013年度备选 项目征集指南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精神,信息技术领域按照“以网络为基础、以计算为核心、以应用为导向、以安全为保障”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在信息技术前沿领域寻求基础性突破、掌握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加强集成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延拓信息技术应用尝试与广度、支撑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在2011年和2012年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在先进计算、网络与通信、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信息安全、微电子与光电子等主题方向征集备选项目。为做好2013年度信息技术领域备选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南方向与内容 1. 先进计算 1.1 面向大数据的先进存储结构及关键技术 研究基于新型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存储系统体系结构及数据组织、管理及运用等关键技术,形成智能存储系统平台技术和系列存储软硬件产品核心技术,构建相应原型系统及示范性应用系统。下设3个研究方向。 1.1.1 基于新型存储器件的存储系统结构与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针对现有存储性能和处理器能力之间的差距问题,研究基于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件的存储系统结构和相关关键技术,探索其在存储系统与服务中的应用模式,建立相应的验证性原型。 1.1.2 面向大数据的智能存储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研究面向大数据的新型分布式存储架构及数据组织模式,包括大数据归约、元数据高效存储与分布式索引、全局数据共享、异构数据集成与融合;系统随应用环境变化自适应调整的智能存储技术、大数据并行访问优化技术;系统安全架构与方法;系统能耗感知及低能耗方法等,并构建原型系统. 1.1.3 新型存储方法与机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研究溯源存储(Provenance-AwareStorage)、存储虚拟化、自动精简配置、动态分级存储、重复数据删除、瓦记录存储等新型存储方法与机制,研发相关软件,以支持高效存储,建立应用示范系统。

上海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能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生活,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为实现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基本框架的总体目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上海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在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清洁化利用以及能源科技装备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三五”时期能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能源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皖电东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投产,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虹杨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市形成了“四交四直”的市外受电通道结构,完善了以500千伏双环网为基础的城市电网主网架,接受市外来电最高达到1500万千瓦,比“十一五”时期增长50%以上;临港燃机

一期、奉贤南桥能源中心等燃气发电项目相继投产,电力供应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如东-海门-崇明岛天然气输送管道、上海天然气主干管网二期和崇明岛天然气管道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通气,累计建成高压天然气管道超过750公里,燃气安全供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石洞口燃气生产和能源储备项目、浦航中转油库二期扩建项目投入使用,油气应急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能源消费增速明显放缓,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提升、需求侧管理等多方面举措,本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明显放缓。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约1 14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从“十一五”期间的6.3%下降到“十二五”期间的1.3%。本市抓住能源供需矛盾趋缓、清洁能源供应充足和新能源政策集中出台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约14个百分点,天然气、外来电、本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高约4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燃气发电在全市发电装机中的比重突破20%,告别使用了150年的人工煤气,实现城市管道燃气全天然气化。 (三)新能源利用快速增长,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完善 修订出台《上海市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办法》《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

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

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3日】【来源:信息化推进司】【字号:大中小】 前言 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是国家“十二五”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系统各级政务部门政务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政务部门提升履行职责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作为“十二五”期间推动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成绩和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成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电子政务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已成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地方和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普遍开展,组织体系不断健全,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继续完善,许多地方制定了相关法规。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子政务应用深入推进,富有成效的典型应用不断涌现。中央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电子政务覆盖率已经达到70%。金关、金税、金盾、金审等一批国家电子政务重要业务信息系统应用进一步深化,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宏观经济管理、财政管理、进出口业务管理等宏观调控信息系统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等方面电子政务积极推进,改善和增强了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城市管理、质量监管、人口和法人管理等方面电子政务应用持续普及,加强和提升了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县级以上政务部门普遍建立政府网站,积极开展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等服务。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初步满足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各系统推进业务应用的需要,技术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普遍建立,管理制度规范逐步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二)“十二五”时期电子政务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方案

附件一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编制工作方案 一、规划背景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开发利用规模逐步扩大,技术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已成为能源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9年底,全国水电装机1.97亿千瓦,发电量6156亿千瓦时,折合约2亿吨标煤;风电装机2268万千瓦,发电量255亿千瓦时,折合900万吨标准煤,燃料乙醇利用量160万吨,折合约160万吨标准煤。以上计入能源统计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为2.2亿吨标准煤,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约占7.2%。如果加上沼气、太阳能热利用等非商品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2.68亿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8.7%,距2010年达到1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为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的目标。同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正在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已作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应瞄准上述目标,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加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全球能源变革的历史机遇,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完善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支撑的完善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增强可再生能源市场竞争力和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规划编制原则 近年来,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缺乏整体协调,导致部分地区无序建设。主要问题是国家和地方规划缺乏衔接,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划与配套电网规划不协调。 《可再生能源法》(修订)对规划的统筹协调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加强可再生能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协调,地方可再生能源规划与全国规划的协调;对规划的指导调控作用进行了强化,要求地方规划要向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结合当前可再生能源规划制定及实施情况,从当前的规划管理体制出发,按照《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可再生能源规划的基本要求,初步考虑按以下原则做好可再生能源规划编制工作。 1、制定一个统筹协调的完整规划。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国家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目标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 2012年7月11日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目录 序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规划范围 第三节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主要目标 第三章基本公共教育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四章劳动就业服务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五章社会保险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六章基本社会服务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七章基本医疗卫生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八章人口和计划生育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九章基本住房保障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政策 第十章公共文化体育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十一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十二章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节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十三章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第一节明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第二节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第三节健全财力保障机制 第十四章创新供给模式 第一节建立多元供给机制 第二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第三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 第一节明确责任分工 第二节加强监督问责

河北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河北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九年十二月

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推进和谐河北建设,实现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特制定本纲要。 一、能源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能源发展现状 1、能源资源状况 我省陆地及所属海域蕴藏着一定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冀中、冀北地区,全省累计探明保有地质储量165.6亿吨,剩余可采储量36.8亿吨,经济可采储量21亿吨,其中炼焦煤资源占保有储量的60%。全省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7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约1800亿立方米。全省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304.4万千瓦,经济技术可开发量156.5万千瓦,主要分布于海河五大支流、滦河干流及其支流上以及西部太行山和北部燕山地区。 全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坝上开阔地区和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和所属海域,陆上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过1300万千瓦,近海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过270万千瓦。生物质能资源主要有农作物秸秆、树木枝桠、畜禽粪便、能源作物、工业有机废水和垃圾等,每年可转换为能源的资源约1500万吨标准煤。我省北部及中东部地区均属于太阳能

资源较丰富地区,此外全省地热资源、海洋能资源也较丰富。 2、能源发展情况 2010年全省原煤产量万吨,居全国第位;原油万吨,天然气亿立方米,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位;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位。煤炭生产企业由“十一五”初期的917家减少到不足家,单个煤矿平均生产能力接近万吨/年。全省单机容量在30万千瓦及以上容量万千瓦,占全省火电装机容量的 %。风电装机容量万千瓦,居全国第位;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居全国第位;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万平方米,应用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占市、县城区住宅面积的%;农村沼气利用万户,普及率达到%。新能源占能源消耗的比重达到1.2%。 3、能源消费情况 2010年全省能源消耗总量为吨标准煤,万元GDP综合能耗为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吨的平均水平。全省共消费煤炭万吨,原油万吨,天然气亿立方米,可再生能源万吨标煤,全省一次能源消耗总量折合标煤万吨。我省二次能源消耗主要是电力、焦炭、成品油,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亿千瓦时,生产焦炭万吨,成品油万吨,二次能源消耗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约 %。 (二)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新华社3月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共计16篇、62章。 我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计划,然后以此类推。“十一五”开始称“五年规划”。我国已经编制和实施了11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所以我们称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一、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四个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增强规划编制的开放度和透明度。 第一个阶段是基本思路研究阶段。根据国务院的部署,70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对41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底形成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文稿。 第二个阶段是中央建议制定阶段。从去年4月份开始,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下,“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组,历时半年制定并经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个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指明了方向。 第三个阶段是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阶段。中央建议出台之后,国务院成立了以发改委牵头、12个部门参加的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整个编制过程中,还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电子邮件等方式,在全国发起了“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历时两个月,收到了64709份意见、建议。 第四个阶段是经全国“两会”讨论通过规划纲要阶段。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96.6%的(赞成2778票,反对59票,弃权38票)赞成票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决议。吸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修订并正式公布的规划纲要与此前公布的草案相比共进行了38处修改。 从这四个阶段可以看得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 “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