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锥体束损伤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评价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锥体束损伤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评价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锥体束损伤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评价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锥体束损伤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评价

?论著?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锥体束损伤的弥散张量

纤维束成像评价

曾劲松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技术在评价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锥体束受损中的价值。方法 观察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住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5例,7例手术和5例死亡剔除,33例患者纳入分析,运用DTT技术进行锥体束成像,对锥体束完整性进行分级,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在出血后6个月进行随访,应用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价功能恢复情况。对BI评分以及锥体束完整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TT所显示的急性脑出血锥体束的完整性与6个月随访的侧重于运动功能评价的BI指数有良好的相关性(r′s=0畅7312,P<0畅05),从BI评分直方图中可以看出DTT锥体束完整性分级与BI评分呈正相关。各组间比较的结果显示,A组(0级)和B组(1级)有明确锥体束中断,完整性差的6个月后BI评分,说明运动功能恢复明显较差,C组(2级)和D组(3级)运动功能的恢复较好。仅D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TT评价锥体束的完整性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预测价值。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磁共振成像,弥散

EvaluationofpyramidaltractinjuryinbasalganglionregioninintracerebralhemorrhagewithMR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 ZENGJin唱song.DepartmentofNeurology,PudongNewAreaPeople′sHospital,Shanghai201200,China

Email:shzjs2000@yahoo.com.cn

【Abstract】 Objective ToevaluatetheclinicalvalueofpyramidaltractinjuryinbasalganglionregioninintracerebralhemorrhageassessedbyMR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techniquesandmotorrehabilitation.Methods FromNovember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重点学科基金资助项目(PWZXK2007唱14)

作者单位:201200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Email:shzjs2000@yahoo.com.cn

2006toNovember2008hospitalizedpatientswithcerebralhemorrhagein45cases,5casesofthedeathand7casesofsurgerywereremoved,33casesofpatientsintotheanalysis,theuseofDTTforthepyramidaltractimaging,theintegrityofthepyramidaltractweregraded,allpatientswithconventionaltreatmentareinthe6monthsafterhemorrhagewerefollowed唱up,applicationBartheIIndex(Barthelindex,BI)therecoveryoftheevaluationmotorfunction.BIscoresofthedifferentgroupswerecomparedandthecorrelationwasanalyzedbetweentheintegrityofthepyramidaltractsandtheBIscores.Results DTTdisplayedacutephasecerebralhemorrhagepyramidaltractintegrityand6monthsfollow唱upevaluationofmotorfunctiontofocusontheBIindexwithgoodcorrelation(r′s=0畅7312,P<0畅05),fromtheBIscorehistogramcanbeshownthattheintegrityofpyramidaltractDTTgradingandBIscorewaspositivelycorrelated.Amongthethreegroupsshowedcomparable,AgroupandBhaveaclearinterruptionofpyramidaltract,theintegrityofpoorfor6monthsaftertheBIscore,thatsignificantlylessrecoveryofmotorfunction,CgroupandDbetterrecoveryofmotorfunction.OnlytheDgroupcomparedwiththeCgrouphadnosignificantdifference.Conclusions TheDTTfindingsforpyramidaltractinacuteintracerebralhemorrhagemaybeusedtopredictthemotoroutcome.

【Keywords】 Hypertension; Cerebralhemorrhage; Diffusio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致残率高,血肿周围灰质功能区和锥体束的损伤是其致残的主要机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可以活体观察神经纤维方向及完整性[1唱4]。近年来有DTT评价脑梗死神经纤维束损伤的报道[5唱6],但应用于血肿周围神经纤维束损伤评价的报道较少[7]。本研究探讨DTT技术在评价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锥体束受损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1畅病例及分组: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住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5例,将7例手术和5例死亡病例剔除,33例纳入分析,男24例,女9例,年龄48~75岁,行DTI。根据DTT显示锥体束完整性级别分为4组[8],A组:完全或大部分中断,神经纤维束显示小于对侧的25%(0级);B组:部分中断,神经纤维束显示小于对侧的50%(1级);C组:神经纤维束显示小于对

侧的75%(2级);D组:基本或完全连续,神经纤维束为对侧的75%以上(3级)。

2畅入选标准:(1)发病在2周以内;(2)CT证实为脑出血,位于基底节或丘脑,可以合并破入脑室;(3)排除肿瘤性、梗死后、外伤、烟雾病、动脉炎、颅内感染、可以确定的动脉瘤以及血管畸形等因素导致的继发性出血;(4)既往无导致锥体系损伤的病史,本次均有锥体系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5)患者及其家属同意行MRI检查。

3畅MR检查:GE公司1畅5TSIGNA成像系统,头部正交线圈。T1WI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TR500ms,TE30ms。T2WI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R3000ms,TE100~120ms。DTI采用DW唱EPI序列,TR8000ms,TE64畅8ms,弥散梯度因子b=0,1000s/mm2,15个张量编码方向均进行轴位扫描,矩阵128×128,视野24cm×24cm,层厚3~5mm,层间隔0mm。

4畅DTT图像处理:利用Excitell系统AdvanceWorkstation4畅2工作站Functool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anisotropy,FA)图及彩色FA方向图。应用日本东京大学影像计算和分析实验室开发的Volume唱one1畅72下的dTV软件处理DTI图像,在彩色FA图的基础上进行DTT成像(FA最小阈值设定为0畅18),观察纤维束完整性以及与血肿、水肿的关系。

5畅白质纤维束完整性评价:根据连续层面的FA值图(FA值观察范围0~0畅6,默认值)结合三维DTT图像,将白质神经纤维束的完整性分4级。

6畅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并在出血后6个月进行随访,应用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进行功能恢复评价。

7畅统计学处理:采用SAS8畅0软件分析锥体束的完整性分级与BI评分的关联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和t检验。以α=0畅05作为检验标准。

结 果

33例DTI原始图像经过重建后均获得满意的FA图及彩色方向编码图,3DDTT图像能清晰显示锥体束的完整性以及与血肿、水肿的关系(图1a,2a)。从FA彩色方向编码图横断面上(axialpicture)可清晰地观察到内囊结构及其受血肿破坏情况。根据弥散方向与纤维束的走行相一致原理,采用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代表纤维束的走行,人为地用红色标记左右走行,绿色标记前后走行,蓝色标记上下走行的纤维。健侧内囊前肢显示为绿色,主要为前后走行的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等,内囊后肢主要显示为蓝色,主要为上下走行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等[9]。在患侧可见内囊结构显示不清,受血肿破坏和推移明显

(图1b,2b)。在白质纤维束三维示踪图像上能更清晰地从各个方向上看到内囊白质纤维束的结构变化情况,患侧的纤维束受血肿挤压推移,且纤维束明显中断、稀疏(图1c)和移位(图2c)。可见健侧和患侧的内囊纤维束形成了鲜明对比。DTT锥体束完整性情况:0级4例,1级11例,2级12例,3级6例。各组6个月随访BI评分,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1,图3。可以看出DTT锥体束完整性分级与BI评分呈正相关。

表1 不同DTT分组间的BI评分

组别例数DTT锥体束的完整性分级BI指数评分(珋x±s)

A组4046±15

B组11168±10a

C组12278±12ab

D组6384±12abc

注: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锥体束的完整性与BI评分比较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s=0畅7312,P<0畅05)。t检验,与A组比较,aP<0畅05;与B组比较,bP<0畅05;与C组比较,cP>0畅05

讨 论

锥体系是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组成。上述神经元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其中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脊髓,皮质核束止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锥体系的任何部位损伤都可以引起其支配区的随意运动障碍甚至瘫痪。因此,在运动皮层功能区完好的前提下,锥体束的完整性在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10]。

FA是弥散的各向异性的描述方法之一,FA是水分子各向异性成分占整个弥散张量的比例。自由水的弥散是随机的,在不同方向上弥散程度相同,这种现象被称为各向同性;而在生物体组织结构中,水分子的弥散过程受到细胞本身及其结构的影响,表现出很强的方向依赖性的弥散,这种现象被称为各向异性。弥散张量是利用人体水分子弥散的各向异性或不均匀性的组织弥散特征。FA图中脑白质各向异性最高,为高信号;脑脊液各向异性最低,为低信号。组织生化特性(黏滞性和温度)、组织结构(细胞膜和细胞内细胞器等)能从根本上影响水的弥散,从而有助于通过DTI诊断病变。如在脑白质中,髓鞘限制水横向通过轴突的弥散产生较大的弥散各向异性,通过对其定量测量,可研究轴突的髓鞘形成、破坏或脱水显示脑白质的病变,并可提供病灶与邻近脑白质间三维可视化信息。在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的破坏、压迫、推移等作用引起纤维束轴突膜与髓鞘完整性或空间结构的改变,由此影响水分子弥散屏障的破坏,导致水分子弥散异性程度下降,最终表现为FA值的降低。在FA图上表现为损伤的白质纤维束区域的破坏、移位、紊乱(图1b,2b)。

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fibertracking)和示踪成像(actography)是基于DTI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成像新技术。纤维束示踪成像是在彩色编码弥散张量成像基础上,依据神经解剖学描述,用种子(seed)法标记初始感兴趣区域,然后由种子区域始发,循各体素的有效张量方向连续追踪的一种成像方法。应用Volume唱one

1畅72下的dTV软件处理DTI图像,我们在DTI图上,选择桥脑锥体束所在区域为种子区,从选定的种子区域内各体素开始,沿该弥散张量方向连续追踪,重复此过程,即可形成连贯的示踪轨迹,直至各条示踪轨迹中最后一个体素的弥散张量小于阈值为止。此时生成的一系列成束状排列的示踪轨迹图即为锥体束示踪成像。锥体束示踪成像可以逼真地显示锥体束的三维形态、空间结构和延展方位(图1c,2c)。

本组病例DTT所显示的急性脑出血锥体束的完整性与6个月随访的侧重于运动功能评价的BI指数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看出DTT锥体束完整性分级与BI评分呈正相关。各组间比较的结果显示,A组(0级)和B组(1级)有明确锥体束中断,完整性差的6个月后BI评分,说明运动功能恢复明显较差,C组(2级)和D组(3级)运动功能的恢复较好。仅D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DTT观察到的锥体束完整性对其功能恢复有预测价值。本研究中DTT显示B组中部分锥体束的容积较少,可能与血肿早期的推移、压迫和血管源性水肿有关。在肿瘤白质纤维束的DTT研究中也有类似现象,Jellison等[11]认为是由于水肿存在时水分子进入细胞外间隙,而细胞外间隙的扩大使得与轴突纤维垂直方向的弥散加快,各向异性降低,但其白质髓鞘仍保持其完整性。组织的推移和压迫也导致神经纤维束显示的空间容积减少,所以,血肿体积减小,组织压力减小,水肿吸收后,FA值增加,纤维束的横断面积增加。急性期DTI并不是完全真实反映纤维束的解剖学完整性情况,实际上还包含水肿和组织压力对纤维束影响的信息。

总之,脑出血急性期DTT显示锥体束完整性较好者,其功能恢复较好,急性期应用DTT评价锥体束的完整性对其功能恢复有预测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BassiL,RicciD,VolzoneA,etal.Probabilisticdiffusiontractographyoftheopticradiationsandvisualfunctioninpreterminfantsattermequivalentage.Brain,2008,131(Pt2):573-582.

[2] MukherjeeP,BermanJI,ChungSW,etal.DiffusiontensorMRimagingandfibertractography:theoreticunderpinnings.AJNRAmJNeuroradiol,2008,29(4):632-641.

[3] YamadaK,KizuO,ItoH,etal.Tractographyfor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snearthesensorimotorcortices.AJNRAmJNeuroradiol,2005,26(3):598-602.

[4] ChouMC,LinYR,HuangTY,etal.FLAIRdiffusion唱tensorMRtractography:comparisonoffibertrackingwithconventionalimaging.AJNRAmJNeuroradiol,2005,26(3):591-597.

[5] NellesM,GiesekeJ,FlackeS,etal.Diffusiontensorpyramidaltractographyinpatientswithanteriorchoroidalarteryinfarcts.AJNRAmJNeuroradiol,2008,29(3):488-493.

[6] ChoSH,KimDG,KimDS,etal.Motoroutcomeaccordingtotheintegrityofthecorticospinaltractdeterminedby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intheearlystageofcoronaradiatainfarct.NeurosciLett,2007,426(2):123-127.

[7] JangSH,KimSH,ChoSH,etal.Demonstrationofmotorrecoveryprocessinapatientwithintracerebralhemorrhage.NeuroRehabilitation,2007,22(2):141-145.

[8] 周健,王苇,张新江,等.急性期脑出血锥体束损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评价.中国卒中杂志,2008,3(11):820-822.

[9] LeBihanD,ManginJF,PouponC,etal.Diffusiontensorimaging:conceptsandapplications.JMagnResonImaging,2001,13(4):534-546.[10] StinearCM,BarberPA,SmalePR,etal.Functionalpotentialinchronicstrokepatientsdependsoncorticospinaltractintegrity.Brain,2007,130(Pt1):170-180.

[11] JellisonBJ,FieldAS,MedowJ,etal.Diffusiontensorimagingofcerebralwhitematter:apictorialreviewofphysics,fibertractanatomy,andtumorimagingpatterns.AJNRAmJNeuroradiol,2004,25(3):356-369.

(收稿日期:2009唱06唱10)

(本文编辑:吴莹)

本文文献标引格式:曾劲松.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锥体束损伤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评价[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3(8):1320-1326.

高血压脑出血试卷精选.

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 (1)脑出血患者多数伴有高血压性微动脉瘤或动脉粥样化,因此在血压突然 A 的情况下,可导致血管破裂,造成脑实质内出血。 A、升高 B、降低 C、消失 D、不变 (2)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 D 以上对高血压控制不甚满意的病人,根据其特征性,既往史和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可作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和加以辅助检查。 A、幼年 B、青年 C、中年 D、老年 (3)脑出血急性性期临床症状在数分钟到数小时达到高峰,病情变化较大,尤其是发病最初 C 天(为水肿高峰期),必须认真观察,为医生制定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A、1天 B、2天 C、3天 D、4天 (4)血压过高者可能会引起再出血,应给予降压处理;血压过低会引起 A 。 A、脑供血不足 B、贫血 C、低血糖 D、败血症 (5)脑出血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刺激部分 D 产生

代偿功能,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使机体功能早日康复。 A、大脑皮层 B、表皮细胞 C、神经 D、脑细胞 二、填空题 (1)高血压脑出血常发生在50-70岁,男性略多见,冬春急季发病较多,多有高血压病史,通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大多数并前无预兆,少数可有头疼、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 (2)基底节出血约占脑出血的70%,壳核出血多见,由于出血累及内囊,并以内囊损害体征为突出表现,故又称内囊区出血。 (3)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中年以上对高血压控制不甚满意的病人,根据其特征性,既往史和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可作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和加以辅助检查。 (4)特别注意血压情况,血压超过160/100 mmHg应及时通知医师,并询问是否给予降压处理,血压下降应注意补充液体入量,注意有无心脏合并症及消化道出血等。 三、简答题 简述以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如何观察病人的病情。答:①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注意意识的好转或加重情况,昏迷病人应观察深浅程度。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偏瘫加重现象的分析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偏瘫加重现象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3-05-23T09:36:31.5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李夏煌张雪松孙立群戴增智陈俊涛姜贵方官小江 [导读] 针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肢体偏瘫有继续加重现象进行探讨。 李夏煌张雪松孙立群戴增智陈俊涛姜贵方官小江 (云南省开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云南开远 661600) 【摘要】目的针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肢体偏瘫有继续加重现象进行探讨。方法将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64例术后肢体偏瘫加重的特点、高峰时段进行比较;加强研究组相关治疗环节(术前、术中、术后血压的控制、尼莫地平扩血管、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中心静脉压的监控)后的效果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有术后肢体偏瘫程度继续加重现象,研究组为16%,对照组为31%;两组发生偏瘫的高峰时段均在术后第11~15天,而对其它时段:1~2天、3~5天、6~10天及15~20天发生的偏瘫加重现象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差异性。研究组在高峰时段(11~15天)偏瘫的加重现象低于对照组,χ2=3.955,P=0.047<0.05,有差异性。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容易发生肢体偏瘫程度继续加重现象,但加强相关治疗环节后对降低高峰时段的偏瘫发生率有临床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偏瘫分析 我们临床工作中发现,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血肿清除术后原偏瘫肢体瘫痪程度有加重的现象。我科从2005年1月开始至2011年3月对此现象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研究组57例,男38例,女19例,年龄40~72岁,平均61岁。壳核出血55例,尾状核出血2例,其中出血破入脑室33例,一侧瞳孔散大5例。对照组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龄39~74岁,平均63岁。壳核出血61例,尾状核出血3例,其中出血破入脑室41例,一侧瞳孔散大8例。 2.入选标准:①有高血压病史;②入院时意识状态:意识模糊、嗜睡到中度昏迷,GCS6~13分;③所有病例6小时内手术;④按公式∏/6×a×b×c计算,出血量约40~90ml;⑤头部CT检查明确诊断;⑥无明显手术禁忌症,排除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及肿瘤卒中引起的血肿;⑦术后立即复查头颅CT证实无出血;⑧术后1~2天意识障碍有不同程度改善,患者能配合或部分配合查体,肌力至少1级;⑨1~2周后复查头颅CT排外并发脑梗死。 3.加强研究组相关治疗环节:按照临床路径要求强调整个治疗流程的重点环节有:①血压:术前一般不急于降血压,当血压 ≥200/100mmHg,静滴甘露醇125ml,术中血压≥110/70mmHg,术后血压控制在≥180/105mmHg左右,根据病情的好转慎重逐渐降压。②甘露醇的应用:术前有瞳孔光反射消失或一侧瞳孔散大时,静滴甘露醇125ml~250ml。③扩血管改善循环:a.尼莫地平:强调早期:术中即开始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足量:体重<70kg,1mg/h,体重>70kg,1.5mg/h;足程:持续使用14天后改为口服。b.对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术后一周开始辅以静滴如丹参等改善循环。④术后滴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⑤术后严密监控中心静脉压,以保证有效循环血量的平衡。⑥维持酸、碱电解质的平衡不容忽视,尤其防止医源性的低钾、低钠、低氯发生。⑦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对照组64例,资料是回顾性的分析,对上述相关治疗环节强调不够,治疗过程中未使用尼莫地平、依达拉奉注射液。 4.手术:两组均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手术切口设计以距血肿中心最短为准,颞部采用直切口或马蹄形切口,额部采用横切口。手术在显微镜下按规程操作。 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统计软件,行χ2检验,P<0.05,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偏瘫加重情况比较 注:*P>0.05无差异性;**χ2=3.955,P=0.047,P<0.05,有差异性。说明:肌力恢复到5级者均为尾状核头出血患者。 三、讨论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室质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20%~30%,年发病率为(60~80人)/10万人,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占80%。基底节区出血指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其中壳核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占50%~60%,丘脑出血约占24%,尾状核头出血较少[1]。丘脑出血>20ml者预后较差,本文主要探讨术后偏瘫加重的特点,故主要针对壳核出血进行。本文研究组强调了疾病救治的整体观念,加强相关治疗环节。危重患者保证酸、碱水盐电解质的平衡是最基础的,也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特别要防范医源性低氯、低钠、低钾的发生,这样有利于脑细胞的代谢。预防脑循环的障碍,研究组对术前、术中、术后高度观注血压,以保证脑组织的灌注,特别术中尿量是焦点之一,因为部分患者在术前静滴甘露醇,术中待血肿清除后会出现血压骤降,造成脑灌注压不足。 脑出血早期由于血肿及水肿压迫,可以使正常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并因此产生大量刺激免疫系统的抗原,导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激活,引起强烈的免疫应答过程,使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被激活,激发肿瘤坏死因子产生。再通过细胞因子级联反应诱导白介素-6等其他因子的产生。同时,脑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及血凝块中的成分刺激均可促进白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大量产生[2]。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作为炎症因子,参与了脑出血后的脑损伤[3-4]。有报道称尼莫地平能抑制、减少

高血压脑出血案例

高血压脑出血案例 一、诊疗概要: 患者王某,男,54岁,因“突发头晕、左侧肢体无力约2小时”于2016年3月21日入住某县人民医院外一科。入院诊断:1、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自发性);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3、2型糖尿病。入院后予以营养脑细胞、止血、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于当晚23:05出现烦躁不安,给予冬眠灵及非那根镇静治疗。3月22日6:40患者出现呈深昏迷状态,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考虑为颅内出血量增加可能,立即给予降低颅内压,急诊复查CT提示“右侧基底节区出血明显增加并破入脑室”,遂拟急诊局麻下行双侧脑室锥颅术+血肿腔锥颅术以解除脑疝。患者于2016年3月22日7:43送入手术室后突然出现呼吸骤停,口唇发绀,立即给予对症处理。经过积极抢救后患者仍无自主呼吸,呈深昏迷状态,返回病房继续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止血、营养脑细胞、降低颅内压等对症处理。3月29日5:25心电监测显示室颤,立即予抢救,经抢救无效于6:05宣告临床死亡。死亡诊断:1、多器官功能衰竭。2、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并破入脑室。3、脑疝。4、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5、糖尿病‖型。 二、专家分析意见 依据医患双方提供的病历资料及陈述意见,并向双方提问后,经讨论认为:1、由于未行尸检,未能明确患者的病理死因,据现有病历资料分析,考虑患者系因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形成脑疝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可能性大。 2、医方于本次诊疗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过失:

(1)对患者病情的严重性评估不足及相关的处理存在欠缺。患者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明确,后续出现急性颅内出血继发脑疝的风险高,但医方未予充分重视,对患者病情的严重性评估不到位,影响后续的处理,在患者入院后医方仅予保守治疗措施,未根据患者神经系统专科检查的情况及时复查CT。另本例患者病情不稳定,有再次出血继发脑疝的风险可能需手术治疗,应予禁食,但医方予低糖、低脂、低盐饮食,对患者的处理欠到位。(2)病情观察不到位。根据死亡病例讨论记录记载,患者于2016年3月21日23:05已出现烦躁不安,于冬眠灵及非那根镇静治疗后,2016年3月22日1:00患者仍烦躁,再予地西泮镇静,相关病情及处理措施在病程记录均未见体现,亦未见医方予神经系统专科检查的记录,且在未仔细检查病人并对病情分析的情况下,采取镇静的措施亦有待商权,可能会影响对患者病情的后续观察。医方观察病情欠仔细,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直至3月22日6:40医方才发现患者呈深昏迷状态并予抢救处理,对患者预后可能存在不良影响。 (3)病历书写存在瑕疵。病程记录过于简单,未能及时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护理记录与患者实际情况不相符,如3月21日至22日护理记录中,患者呼吸频率一直为20次/分,与患者当时情况明显不符。且3月22日1:00左右医方查房时并未实施神经系统专科检查,但在护理记录中却记录有患者瞳孔大小及反射情况。 (4)告知存在不足。据病历及相关资料,未见记录显示医方充分告知患方病情的的严重性并就转诊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家属沟通。

右基底节区脑出血病程记录

定远县总医院 病程记录 2012年10月30日 11:08 主治医师查房记录 今日随李刚主治医师查房:汇报病史:患者何忠华, 男, 62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半天。"而入院。有高血压病史。查体:BP:194/99mmHg神志清楚,急性病人,推入病房,查体合作,言语欠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无眼震及偏盲,口角示齿右歪,伸舌稍左偏,颈软,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较右侧减低,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左侧偏身感觉减退,右腱反射(++),左侧腱反射(+),左侧巴氏征(+),右侧巴氏征(-),双克布氏征(-)。辅助检查: 2012.10.29我院CCT提示:1.右侧基底节区出血。2.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今日患者病情未进展加重,无头痛、呕吐等不适主诉,饮食睡眠等一般情况良好。李主治查房后指出:患者突发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提示患者为急性脑血管病。其定位定性诊断分析如下:1.定位诊断:患者有左侧中枢性舌面瘫,则损伤为右侧皮质延髓束,左肢体中枢性偏瘫,则损伤为右侧皮质脊髓束,综合以上定位应在右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2.定性诊断:患者活动状态下急性起病,伴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症状及血压显著升高,结合头颅CT显示高密度病灶,则定性为出血性性脑血管病。结合定位定性诊断,考虑为脑出血(右侧基底节区)。结合其高血压病史,血压水平,入院诊断为:1.脑出血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脑出血的治疗原则为:挽救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疾,降低复发率。包括内科和外科治疗。内科治疗措施包括:1.一般措施(安静卧床,重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加强护理, 保持肢体功能位等)2. 血压处理--合理降压(舒张压约100mmHg)3. 控制血管源性脑水肿,脑出血48h水肿达高峰, 维持3~5d或更长时间消退4. 止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再出血不常见,早期(<3h)可给予抗纤溶药:6-氨基已酸\止血环酸,立止血等。5. 维持营养&水电解质平衡,日液体输入量=尿量+500ml,防止低钠血症, 以免加重脑水肿。6.并发症防治:包括感染,应激性溃疡,稀释性低钠血症,脑耗盐综合征,痫性发作,中枢性高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外科治疗挽救重症患者生命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手术宜发病6~24h内进行,预后与术前意识水平有关,昏迷患者通常手术效果不佳。手术适应证有:①脑出血病人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体征,如脉缓\血压升高\呼吸节律变慢\意识水平下降等。②小脑半球血肿量≥10ml或蚓部>6ml,血肿破入第四脑

高血压右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形成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时间:2018年3月20号15:00 地点:医生办公室 主持人:李XX 主讲人:赵XX 讨论题目:高血压右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形成 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 参加人员: 护士长:今天讨论的题目是高血压右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形成的相关护理,现在先请责任护士赵雪林介绍病情经过。 介绍病情经过: 赵XX:患者周中龙,男,57岁,因突发意识障碍,呈昏迷状,伴呕吐、口吐白沫,无畏寒、发热、寒战,于2018年1月19日 14时29分入院。 护士长:病情大家已经了解,现在请各位畅所欲言,针对患者目前的情况提出具体的护理措施。 唐XX护士发言:1、脑出血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或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期主要帮助病人进行功能训练。应向病人讲明,通过训

练,功能可逐步改善,以取得其合作。同时,向家属介绍训练方法,以便出院后坚持训练。 2、具体方法是:按摩和被动活动瘫痪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和减轻肌肉挛缩,维持关节及韧带活动度。按摩痉挛性肢体手法要轻,以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使痉挛的肌肉放松。弛缓性瘫痪按摩手法应适当加重,以刺激神经活动兴奋性。每次按摩5-10分钟,每日2次。 3、肢体被动活动时,要按关节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做被动运动,一般先活动大关节,再活动小关节,幅度从小到大。痉挛性瘫痪肢体活动要缓慢,弛缓性瘫痪肢体勿过度牵拉,以防肌肉和关节损伤。肌力在Ⅱ级以下者,应鼓励病人自己活动。瘫痪肢体功能训练时,指导病人用意含对患肢发出冲动,使瘫痪肢体的肌肉收缩。反复训练,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达到上肢可举起,下肢可站立和行走。为提高生活处理能力,可指导病人用健肢替代患肢的方法,如右侧肢体瘫痪时,可练习用左手吃饭、写字、取物;穿上衣时先穿患肢再穿健肢,脱衣时则相反。训练病人用一只手穿脱鞋、袜、衣裤,使用拐杖及习步车辅助行步等。失语病人,应进行语言训练,从单字、单词发音,在到讲短句、短语。 王X护士发言: 1、将病人给予重点照顾和观察,最好有专人陪伴。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血糖、尿量、电解质、皮肤和营养状况等的变化,并随时记录; 2、绝对卧床休息,可抬高床头15-30°,以减轻脑水肿,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各种刺激,并酌情加床档或保护性约束。 3、保持呼吸道通畅,仰卧头侧卧位,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吸痰,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附106例报告)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附106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5-10-21T17:13:31.607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9月作者:李向忠* 李银师蔚[导读]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 710004; *现在陕西省镇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陕西镇安 711500 CT定位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一种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 710004;*现在陕西省镇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陕西镇安 7115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 区脑出血患者106例,所有患者均于CT定位下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结果:106例患者术后接受综合治疗并动态复查CT,可见血肿完全或基本消失,未发生再出血。根据治疗前临床评分及GCS评分,近期疗效评定显示:优34例(32.1%),良44例(41.5%),中12例(11.3%),差10例(9.4%),死亡6例(5.7%)。10例疗效差的患者为基底节区大量出血破入脑室;6例死亡患者为双侧瞳孔散大脑疝形成,均为重型患者。结果提示轻中型患者近期疗效优良,轻中重型患者远期疗效良好。结论:CT定位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一种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关联词】小骨窗;早期;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821-01 引言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CH)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随着社会老龄化及高血压病年轻化的日趋严重,HICH发病率不断上升。笔者采用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HICH,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4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06例。入选标准,有高血压病史,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量大于25ml,排除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凝血功能障碍者,既往有脑卒中病史者,脑外伤或脑血管畸形致脑出血者。其中男52例,女54例,年龄36-71岁,58例患者于发病7h内入院,48例患者于8-24h内入院。临床表现:意识清楚30例,嗜睡26例,浅昏迷40例,深昏迷10例,其中8例发生脑疝;GCS评分:3分10例,5-7分34例,7分以上62例;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失语62例,面瘫86例,偏瘫98例;影像学表现:106例患者出血部位均位于基底节区,内囊(侧)60例,外囊(侧)46例,其中32例侵犯丘脑,30例破入脑室。血肿体积:34例小于50ml,54例50-80ml,16例大于80ml,其中2例血肿体积大于l00ml的;临床分级:采用陈衔城等制定的HICH分型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全身状况综合评分:轻型33例,中型46例,重型27例。 1.2方法52例患者行气管插管全麻,54例患者行局部麻醉,30例患者于发病7h内手术,76例患者于7-24h内手术。术前行头部CT扫描定位切口,长约5cm,钻孔后扩大形成骨窗(直径约 2.5cm),切开硬脑膜,以脑穿针穿刺血肿腔,确认深度及位置后,于显微镜下或冷光源吸引器引导下,循脑穿针道渐进入血肿腔,沿血肿延伸方向依次清除血肿。与脑组织粘连紧密或视线较差处凝血块可不强行吸除,术中应尽可能于豆纹动脉分支出血处电凝止血。血肿破入脑室时,脑室内血肿亦应尽可能清除。观察血肿腔无活动性出血后,贴覆止血材料,常规放置引流后关颅。于术后第一日复查头部CT,根据残余血肿体积,可于血肿腔或脑室内注入尿激酶,必要时重复操作,动态复查头部CT,一般于48-72h后拔除引流管。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镇静药控制烦躁,静脉应用降压药控制血压,维持在140-150/80-90mmHg。 2 结果 106例患者术后接受综合治疗并动态CT复查,可见血肿完全或基本消失,未发生再出血。1月后随访,根据治疗前临床评分及GCS评分,近期疗效评定显示:优34例(32.1%),良44例(41.5%),中12例(11.3%),差10例(9.4%),死亡6例(5.7%),10例疗效差的患者为基底节区大量出血破入脑室;6例死亡患者为双侧瞳孔散大脑疝形成,均为重型患者。结果提示轻中型患者近期疗效优良(表1)。56例患者随访3-12月,根据GCS评分和Barthel评分,远期疗效评定显示:轻中重型患者远期疗效良好(表2)。表1近期疗效 手术治疗HICH的目的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防止和减少出血后的继发病理改变,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1]。 3.1手术治疗HICH后,血肿直接压迫可造成局部微血管缺血、梗阻、坏死,血肿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使周围脑组织发生水肿、变性和坏死,且随着病程进展而逐渐加重。HICH后20-30min血肿形成,3h内血肿周围尚未出现水肿,6-7h后水肿出现,血肿周围脑组织坏死,出现不可逆损害,12h后达到中度水肿(水肿/血肿=212.2%),24h后达到重度水肿(水肿/血肿=305.0%)[2]。基于以上原因,早期或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能够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阻断出血后红细胞分解、脑组织水肿等一系列继发病理改变所致的恶性循环,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HICH手术主要包括大骨瓣开颅或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和穿刺抽吸血肿两种方法,后者是在CT定位或立体定向技术引导下准确穿刺抽吸血肿。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是治疗HICH的传统手术方法,手术于直视下清除血肿,止血确切。近年来,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亦得到较多应用[3]。 HICH患者预后与入院时GCS评分、血肿体积、扩展方向、是否破入脑室、手术时机等有关。术前血肿量大、脑疝形成或术中脑组织塌陷不明显、脑搏动差、水肿较严重患者应及时扩大切口及骨窗,必要时去除骨瓣,以利减压,挽救生命。术后还应注意全身各脏器功能,防治并发症,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参考文献:

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

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 唐瑞文,王飞,费威 (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重庆402260)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09月~2013年08月经显微外科治疗的104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显微手术的治療效果。结果术后CT提示血肿量减少90%以上91例,减少60%~90% 8例,再出血者5例。术后2w内清醒30例,嗜睡28例,昏睡26例,浅昏迷8例,中度、重度昏迷6例,死亡6例。术后6月按GOS(Glasgow Outcome Scale)预后评分,轻残54例,中度残疾27例,重度残疾10例,死亡13例。结论高血压基底区脑出血显微手术治疗对脑组织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利于神经功能恢复等优点。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显微外科手术 我科从2010年09月~2013年08月采用显微镜下清除血肿治疗的104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48例,女56例,年龄31~84岁,平均57.3岁;发病至手术3~74h,平均8.2h;术前意识状况,嗜睡22例,昏睡34例,浅昏迷29例,昏迷15例,深昏迷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18例患者术前单侧瞳孔散大,4例深昏迷患者术前双侧瞳孔散大;72例既往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其中6例有糖尿病病史,1例有酒精性肝硬化。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证实基底节区血肿,血肿量25~85ml,平均47.5ml。 1.2方法全麻气管插管,头偏向健侧30°~70°不等,使术中血肿的长轴与视线一致,增大血肿的暴露,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切口可综合患者年龄、术前意识,血肿位置选择额颞弧形、颞部马蹄形或斜行直线切口。骨窗或游离骨瓣入颅。”+”形切开硬膜或硬膜瓣翻向蝶骨棘或中颅窝底,置入显微镜,所有硬膜下的操作均在显微镜下进行。依据血肿在基底节偏前或后、上或下选择经侧裂-岛叶、颞上回或颞中回-岛叶入路清除血肿。避开皮质血管作一长约1~1.5cm皮质切口,电凝岛叶表面血管达血肿腔。术中严格避开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重视对静脉的保护。术闭在麻醉师的配合下升高血压至140/80mmHg左右确认无出血后根据术前状况及清除血肿后的脑压决定是否保留骨瓣。血肿腔或硬膜下置入引流管,依据患者硬膜下置入颅内压(ICP)监测传感器,常规关颅。估计短时间难以清醒者可经皮气管切开,便于呼吸道护理。 1.3术后处理密切监测血压、ICP,严格控制血压于140/80mmHg左右防止再出血,并根据ICP监测值应用脱水剂,术后1~3d常规复查颅脑CT,48h内

高血压脑出血常见部位

高血压脑出血常见部位 文章目录*一、高血压脑出血常见部位*二、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三、高血压脑出血的症状体征 高血压脑出血常见部位1、高血压脑出血常见部位之内囊出血 内囊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其最典型的表现为“三偏征”,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具体的来说,偏瘫:即出血病灶的对侧肢体发生瘫痪;偏身感觉障碍:即出血病灶的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偏盲:即出血病灶的对侧视野缺损。出血对侧的肢体发生瘫痪,早期瘫痪侧肢体肌张力、腱反射降低或消失,以后逐渐转高。 2、高血压脑出血常见部位之脑叶出血 其发病率仅次于基底节出血,与丘脑出血相近。患者表现依原发出血部位不同而各异,多数学者认为脑叶出血好发于顶叶、颞叶与枕叶,即大脑后半部。脑叶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基底节出血不同。脑叶出血后易破入邻近的蛛网膜下腔,因距中线较远而不易破入脑室系统,故脑膜刺激症重而意识障碍轻,预后总起来说比较良好。 表现为大脑各脑叶内的出血。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临床有不同的表现。常有相应脑叶的症状。如额叶、颞叶出血常出现精神症状;额叶、顶叶出血常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枕叶出血常出现偏盲等症状。

3、高血压脑出血常见部位之小脑出血 轻型病人起病时神志清楚,常诉一侧后枕部剧烈头痛和眩晕,呕吐频繁,发音含糊,眼球震颤。肢体常无瘫痪,但病变侧肢体出现共济失调。大多数小脑出血发生在一侧小脑半球,可导致急性颅内压升高,脑干受压,甚至发生脑疝。凡高血压病人突然发生一侧后枕部剧痛、频繁呕吐、严重眩晕、瞳孔缩小、意识障碍逐步加重,无明显瘫痪者必须警惕小脑出血的可能。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立即将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便于口腔黏液或呕吐物流出,立即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并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滴注。在尽可能不改变患者体位的情况下,将患者平抬上担架。保持平稳,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病情变化,应立即急救。 心电监测:使用除颤监护仪通过胸部综合导联对患者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注意心电示波的图形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或严重心律失常波形,及时发现并处理。同时根据患者病情控制静脉输液速度。 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有效呼吸,尽早解除呼吸用难,清除口腔凝血块、呕吐物、分泌物,有义齿的患者应取下义齿使头偏向一侧,牙关紧闭及抽搐的患者应放开口器,以顺利清除口腔、咽部内凝血块、呕吐物。舌根后坠者可用舌钳夹,并积极给予吸氧, 或应用机械通气,改善自主呼吸微弱患者的缺氧状态。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 发表时间:2018-10-22T14:46:55.11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4期作者:林林[导读] 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实施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治疗的效果。 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414500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实施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时间段:2016年12月-2018年5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8例,按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44例)、对照组(44例),对照组:显微镜手术治疗,实验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昏迷评分、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程度)。 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54%vs20.45%)、昏迷评分低于对照组,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实施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血肿清除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借鉴。【关键词】神经内镜;显微镜;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有效性;安全性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中最常见的为壳核和丘脑出血,其为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血压伴发脑小动脉病变,血压突然升高导致动脉突然破裂,病情发展较快,死亡率较高,临床上多采用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1]。随着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了探讨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本次随机选择88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88例本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将其分为2组。纳入标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符合诊断标准(WHO制定的相关标准)的患者。排除标准:脑干出血患者,颅内动脉瘤患者,合并严重脏器损伤患者,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实验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0.5±9.5岁,血肿量:31-51ml,平均血肿量:40.5±8.8ml,发病到手术时间:1-23h,平均时间:11.5±10.5h。对照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1.5±10.5岁,血肿量:33-58ml,平均血肿量:45.5±11.5ml,发病到手术时间:0.5-24h,平均时间:12.25±11.25h。对比两组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符合临床研究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显微镜手术,对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经翼点处入路,采取小骨颅术进行治疗,将骨窗扩大后,剪开硬脑膜,对皮层电灼后,借助脑穿刺针对血肿腔进行清除,借助显微镜打开蛛网膜,将脑脊液排出,打开侧列,在显微镜引导下吸除血肿,对其进行压迫止血,后缝合切口[2]。 实验组:神经内镜手术,对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钻空处以血肿中心利颅骨内板最接近位置和血肿量最多层面,切口位置的选择以骨孔作为中心,行一3-4cm的切口,颅骨孔直径2-3cm,切开硬脑膜,并借助脑探针对血肿腔进行穿刺,成功后,吸取血肿,沿穿刺方向将内镜置入血肿腔,在其辅助下清除血肿,并采用电凝止血,后缝合切口[3]。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获得性肺炎)、昏迷评分(哥拉斯哥昏迷评分)、手术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分析,两组患者计量资料(昏迷评分(哥拉斯哥昏迷评分)、手术指标)用t、()表示;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用、%表示,临床研究资料对比,P值区间在0.00-0.05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详见表1。表1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正常成人大脑内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是一新的具有无创伤性优点的磁共振成像方法,不仅能够定量分析大脑的微细结构,还可定量分析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弥散特征,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且可以利用DTI所获的数据,进行大脑白质纤维的成像。内囊是大脑组织的重要结构,其内主要含有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的上行和下行的投射纤维。在活体显示大脑内囊的形状和结构,我们利用 DTI技术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0例正常志愿者,男5例,女5例。年龄25~65岁,平均40.9岁。志愿者均无任何脑部疾病、外伤和手术史。1.2 机器和扫描参数:采用GE公司SignaVH/i3TMR扫描 仪。应用标准头部正交线圈,让志愿者头部固定,耳内塞一适当大小的棉球,以减少噪音对志愿者的影响。志愿者首先进行常规的T1WI、T2WI、FLAIR扫描。常规MRI扫描大脑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后,进行DTI成像扫描,DTI扫描采用单次激发SE EPI序列,扫描参数为TR/TE9999/89.2ms,矩阵128×128,FOV240mm×240mm,1次采集,b=1000s/mm2 ,弥散敏感梯度方向 数13个,层厚5mm、层间距0mm。 1.3图像后处理:将10名志愿者扫描所得DTI的数据输入个 人计算机,应用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影像计算和分析实验室所研制的软件:Volume-one1.56和diffusionTENSOR Visualizer1.5(dTV)进行后处理,在z-轴方向进行插值计算,使 每个体素呈立方形(大小约0.9mm×0.9mm×0.9mm)。通过运算可以获得各向异性分数图(fractionalanisotropyFA)和彩色 FA图,在彩色FA图中红色代表左右走行的纤维束,绿色代表 前后走行的纤维束,蓝色则代表上下走行的纤维束。 首先在FA图和彩色FA图像上观察内囊的结构和形态,然后在FA图和彩色FA图像的基础上,根据蒋文华等[1]神经解剖学关于大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描述,用 “种子点(seed)”标记所要显示的内囊结构,计算机自动追踪纤维束,获得内囊的白质纤维束图像。 2结果 10例志愿者均成功进行了DTI扫描,可以清晰显示大脑 内囊的结构。内囊是投射纤维在大脑的集中部分,在内囊平面以上,纤维呈四向放射与皮质相联,称为辐射冠,辐射冠呈扇形联结内囊和皮层下结构。通过内囊的纤维束很多,走行方向不一致,在FA图(见图1),为内囊的FA图,可见内囊呈高信号,呈“<”状。内囊前后肢之间差别不大,前肢显示较短,但彩色FA图(见图2)则明显不同,则显示内囊前后肢颜色不同,前肢显示为绿色,后肢则为蓝色。弥散张量纤维束图的矢状面,更直观的显示内囊的白质纤维束形态(见图3)。 3讨论 磁共振弥散成像的概念最早于80年代中期提出[2],其方法 为应用双极磁场梯度脉冲(bipolarmagneticfieldgradientpuls-es),将编码的分子弥散效应增加到磁共振信号上。 随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被应用,该技术在3个不同的方向x、y、z轴施加弥散梯度,可以获得水分子空 【摘要】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研究正常成人大脑内囊的形状和结构。方法:分别对10例正常志愿者(男5例,女5例。年龄24~65岁,平均40.9岁)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将所得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应用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影像计算和分析实验室所研制的软件:Volume-one1.56和diffusionTENSORVisualizer1.5(dTV)进行大脑内囊成像。结果:本研究成功的在活体进行了大脑内囊的弥散张量成像,在FA、 彩色FA图和弥散张量纤维束图上分别显示了内囊的形状和结构。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显示正常人大脑内囊的结构,为大脑白质纤维束的研究开辟了一新的广阔领域。 【关键词】内囊;弥散张量成像;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文章编号:1009-5519(2006)08-1113-03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Studyofnormaladultcerebralinternalcapsulebydiffusiontensorimaging HEGuang-wu,XIANGHua,HEJiang-bo,etal. (DepartmentofRadiology,BaoshanBranchofShanghaiFirstPeople’sHospital,Shanghai20094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setheshape,fiberstructureofnormaladultcerebralinternalcapsuleinlivinghumansbydiffusion tensorimaging.Methods:10healthyadultvolunteers(5men,5women,aged24~ 65years,meanage40.9years)wereexaminedbyMRdiffu-siontensorimaging.AlldataweretransferredtoapersonalcomputerandwereprocessedwithdTV(TokyoUniversityJapan).Results:Theinternalcapsuleofallvolunteerswasobserved.Theshapeandstructureofinternalcapsulewereshowedonthefractionalanisotropymap,colorfractionalanisotropymapanddiffusiontensortrackingmap.Conclusion:Diffusiontensorimagingisusefulforshowingthenormaladultcerebralinternalcapsuleandopensanewfieldforresearchingcerebralwhitematterfiberinvivo. 【Keywords】Internalcapsule;Diffusiontensorimaging;Diffusiontensortracking正常成人大脑内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何光武1,项 华1,何江波1,成中意1,徐建荪1,汪守中1,沈天真2,陈星荣2 (1.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放射科,上海200940;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200040) 作者简介:何光武(1965—),男,山东省莱芜市人,副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的临床观察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5-09-07T14:17:49.8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王翠香 [导读]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河南商丘探讨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效果。 王翠香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河南商丘 476100)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 年8 月—2014 年9 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60 例,按照是否实施手术治疗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保守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NIHSS 评分、BI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损伤,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7-0037-02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implement minimally invasive hematoma removal of clinical observationCui-xiang wang (shangqi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utside a family Henan shangqiu, 476100)[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atoma hypertensive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in August 2012 -2014 September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hemorrhage in 60 patient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rgery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inclu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patients using minimallyinvasive hematoma treatment, clinical treatment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Excellent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of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0.05); patients in theexperimental group NIHSS score, BI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Minimally invasive hematoma on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brain damage, and promotethe recovery of nerve function in patients, a significant effect, safe and reliable, it is recommended to further promote in clinicalpractice. [Keyword]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minimally invasive hematoma; clinical observation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高血压性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微创血肿清除术以其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在临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具体临床疗效尚存在一定争议。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于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取提供可靠的建议。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 年8 月—2014 年9 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60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所指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且经由颅脑CT 确诊为基底节区出血。按照是否同意手术治疗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0 例,17 例男性,13 例女性,年龄分布为39~67 岁,平均年龄为55.2±7.3 岁,出血量为30~57mL,平均出血量为44.9±10.7mL;对照组30 例,16 例男性,14 例女性,年龄分布为43~69 岁,平均年龄为56.9±3.3 岁,出血量为33~62mL,平均出血量为45.3±10.5mL。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12h 内入院治疗,且排除继发性出血、混合性卒中、血肿破入脑室、心肺功能障碍者、凝血在功能障碍者等,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并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对其实施血压控制、抑酸、水电解质平衡纠正、脱水,对症支持和康复治疗等。实验组患者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术前根据颅脑CT 检查结果对患者血肿位置进行定位,将距离颅骨最近的血肿中心处作为穿刺点,注意避开功能区和皮质血管。行常规消毒,选取长度合适的YL-1 型颅内血肿穿刺针,行局部麻醉,沿穿刺点进行钻孔,然后将穿刺针缓慢置入靶点,将针芯拔出,使用5mL 注射器将血肿内的积血缓慢抽出,首次将40%~60% 积血量清除,防止患者颅内压过快压降引发再出血,术后进行颅脑CT 复查,保证引流管在血肿内的位置适当。术后每隔6h 将3~5 万U 尿激酶沿引流管注入血肿腔,在引流管关闭2~3h 后进行引流,直至患者血肿内积血完全清除后将引流管拔除。 1.3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BI 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标准对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病残程度进行评估,并通过颅脑CT 复查对血肿体积进行观察[2]。按照以下标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①优:患者经治疗,其NIHSS 评分较术前减少程度在91%~100%,且病残程度为0 级;②良:患者经治疗,其NIHSS 评分减少程度为46%~90%,且病残程度在Ⅰ ~ Ⅲ级之间;③中:患者经治疗,其NIHSS 减少程度为18%~45%;④差:治疗结束后,患者的NIHSS 评分减少程度在18%以下,或有增加趋势。本次研究以治疗优+ 良作为临床治疗有效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 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并对其进行X2 检验,P<0.05 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结果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术后14d NIHSS 评分、BI评分分比为9.7±3.7 分,45.1±5.9 分,实验组患者术后14dNIHSS评分、BI 评分分别为6.1±3.0 分,59.7±6.3 分,实验组患者术后NIHSS 评分、BI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0.05)。 3 讨论 调查显示,我国脑出血的发生率约为20%~30%,其中70% 左右为高血压性脑出血(40% 为基底节区出血),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严重影响[3]。研究指出,脑出血患者由于短时间颅内出现血肿占位,对周围脑组织造成压迫,造成周围脑组织的血流量减少,从而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脑水肿和脑组织损害,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4]。 相关资料显示,微创血肿清除术能够迅速、直接的清除血肿,且在目前已知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方式中损伤最小[5]。部分研究指出,同保守治疗相比,微创血肿清除术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同时可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能力的提升[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