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李彬张俊瑞郭慧婷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

摘要:以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为研究视角,以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考

虑行业特征对会计弹性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在不同的会计弹性下真实活动操控程度

的差异,验证了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程度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得出了会计弹性大的

公司较少利用真实活动操控盈余,会计弹性小的公司则更多利用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的结论,拓

展和丰富了盈余管理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关键词:会计弹性;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应计项目

引言

通常而言,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是通过公司经营者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空间来实现的(Ayres,1994;Scott,1997)。而公司的盈利(账面利润)由现金流量和对现金流量的会计调整两部分组成,后者称之为应计部分(accruals)(魏明海,2000)。从长期看(乃至企业的整个生命期),由于盈利之和等于现金流量之和,因此应计部分之和等于零(Mikko,2005)。这不但说明基于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仅是改变了企业实际盈余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而且意味着应计部分具有回转的特性,公司经营者在以前年度利用应计项目调整来管理盈余将会限制其后期为管理盈余而采取类似调整的空间(即应计项目的调整空间,简称会计弹性),制约应计项目调整的程度。当应计项目的调整空间缩小(即会计弹性降低)时,公司是否放弃其盈余目标而减缓甚至停止实施盈余管理?回答是否定的,因为错失盈余目标将会给公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Matsunaga和Park,2001;Kasznik和McNichols,2002;Engel等,2003;Hribar等,2006)。

已有研究表明,公司存在操控真实活动而管理盈余的行为,例如削减研发费用开支和生产销售操控等(Bartov,1993;Bushee,1998;Herrmann等,2003,Roychowdhury,2006),因为上述行为并不调整应计项目。当应计项目的调整空间狭小(充裕),即会计弹性小(大)时,公司的真实活动操控是否增加(或减少)?这便是本文的研究主旨。本文拟以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是否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文献回顾

1、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与会计弹性

收稿日期:2007-10-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70372048);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课题(20070698047)。

作者简介:李彬,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俊瑞,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慧婷,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从Healy(1985)、DeAngelo(1988)等学者以总应计项目为视角研究盈余管理以来,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会计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McNichols,2000)。应计项目操控是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等会计方法(例如少提坏帐费用、推迟摊销费用等等)来管理盈余。由于应计项目有回转的特性,企业调整应计项目而管理盈余的能力是有限的,会计弹性制约着管理盈余的程度。

Hunt等(1996)以美国1972~1991年度使用LIFO(后进先出法)的公司为研究样本,评价了运用联立方程法来研究会计盈余调整时的优缺点。此外,作者认为当期盈余操控可能受到前期应计项目调整的限制,并研究了在前期调整应计项目而在后期又转回时对盈余目标(平滑利润、降低债务成本和最小化所得税)的影响。Jiambalvo(1996)在评论中认为,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一定要关注以前会计政策的选择,因为前期的会计处理会对后期的盈余管理产生影响。Barton和Simko(2002)认为资产负债表对以往的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累积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净资产水平反映了以往盈余管理的程度,当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被高估时,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弹性减少,后期管理盈余的能力将会下降。

2、基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与会计弹性

大部分的盈余管理研究是对应项目操控的研究。但是公司也可以操控真实活动(例如减少研发投入、降价促销等等)来实现盈余目标。Schipper(1989)是最先把真实活动操控包含在盈余管理内容中的学者之一,她提出盈余管理是“一种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而获取某些私有收益的行为,并认为‘真实’盈余管理(realearningsmanagement)通过适时性的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它也是盈余管理的范畴”。国外对公司利用真实活动管理盈余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投资行为操控上。例如,Baber等(1991)发现公司在做出研发决策时,着重考虑了该决策对当期收益的影响,当公司为保盈或增加收益时,公司会明显削减研发开支;Bens等(2002)发现公司为了减缓因行使股票期权而对每股盈余的稀释时,经理人员会减少研发开支和资本性支出。Roychowdhury(2006)认为公司通过降低研发开支和利用价格折扣等真实活动的操控方式来管理盈余,并构造了真实活动操控的评价模型,得出微盈公司通过操控真实活动来避免亏损的结论。

针对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与会计弹性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在已有的文献中仅能觅之一二。Wang(2006)研究了会计弹性对经理削减研发费用(R&D)管理盈余的影响。作者在借鉴Barton和Simko(2002)的度量会计弹性方法的基础上,发现当会计弹性高时,经理更可能利用应计项目而不是削减研发费用开支(R&D)管理盈余;当会计弹性低时,应计项目调整受限,经理更可能削减研发费用(R&D)管理盈余;Xu(2007)研究了通过股票回购来管理盈余的问题,在控制了各种可能影响股票回购或盈余管理的因素后,用1992~2001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应计项目调整能力受限的企业更可能利用股票回购来抬高每股盈余。

可以看出,会计弹性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已经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而且在研究中实现了会计弹性的具体量化。但是针对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与会计弹性关系的研究则较少涉及。同时,会计弹性的量化仍显不足,因为会计弹性可能与行业特征高度相关DeFond(2002)。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考虑行业特征对会计弹性影响的基础上,以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揭示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

研究设计

1、假设提出

如前文所述,应计项目的回转特性决定了公司经营者并不能无限制地调整应计项目,以前年度应计项目的调整程度将限制后期的调整空间,即会计弹性会缩小。由于错失盈余目标将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严重的后果,例如公司无法达到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值,不仅公司的股票回报率会大幅度下滑(Kasznik等,2002),而且其股票市值也会急剧下降(Skinner和Sloan,2002),错失盈余目标还会影响到CEO的奖金和发展机会(Matsunaga和Park,2001;Engel等,2003)。因此为了盈余目标的实现,当应计项目的调整空间狭小(即会计弹性小)时,公司会增加真实活动操控管理盈余。鉴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牺牲公司未来

Bens 等(2002)研究发现,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为了避免每股收益的稀释,把公司资源用于回购本公司股票,而不是投向于正常的生产经营

活动中,造成公司随后几年的业绩(资产回报率)下降;Gunny (2005)研究认为,采取真实活动操控的公司,其随后三年的经营业绩(资产回报率和经营现金流量资产比)显著下降。Xu (2007)研究了利用股票回购来管理盈余的问题,结果表明通过股票回购来管理盈余的公司,其股票回购价格普遍偏高,使得公司现金大量外流。

本文省略了Roychowdhury (2006)的模型中非量化截距α0,因为Roychowdhury (2006)认为α0仅是用来确定行业年度的异常可操控费用和异常生产成本的均值是否为0,对实证结果无实质影响。

为之的操控方式,当应计项目的调整空间充裕(即会计弹性大)时,公司则会减少真实活动操控。基于上

述理解,本文提出假设:

会计弹性大的公司较少利用真实活动操控盈余,会计弹性小的公司则更多利用真实活动操控盈余。2、样本选择

本文所使用的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研究数据库,并按照数据库对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将样本按行业划分。同时考虑到金融保险业的特殊性,本文剔除了金融保险行业,最终得到农林牧渔、采掘、制造、电煤水、建筑、交通运输仓储、信息技术、批发零售、社会服务、房地产、传播与文化和综合类共12个行业。本文采集了1998~2006年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剔除数据缺失、股东权益为负和主营业务收入为0的样本公司后,共得到7307个有效年度样本。

3、研究模型与变量设计

(1)因变量设计对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的度量是研究真实活动操控行为的常用方法,本文也借鉴这种方法。根据Roychowdhury(2006)的解释,销售操控就是适时性地加大价格折扣或放宽信用条件扩大销售、促进盈余提高;费用操控指减少研发、广告和日常费用开支,以增加盈余;生产操控指利用规模效应、通过大量生产产品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尤其是单位固定成本),提高收益。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的度量是分别通过经营现金净流量(CFO)估计模型、费用操控(DISEXP)和生产操控(PROD)估计模型来估测的,具体如下:

经营现金净流量(CFO)估计模型。Roychowdhury(2006)在借鉴Dechow等(1998)关于盈余与现金流量关系的研究后,认为正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当期销售收入和当期销售收入变化额的线性函数,并通过计算回归系数,估计出异常现金流。但是Dechow等(1998)的研究是以销售流程为基础的,模型中未考虑固定成本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估算结果的影响。为克服上述缺陷,本文根据现金流量表结构,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产生流程为基础,推导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估计模型(推导过程见附录),模型如下:

CFO t /A t -1=β0/A t -1+β1(S t /A t -1)+β2(ΔS t /A t -1)+β3(ΔS t -1/A t -1)+β4(TC t /A t -1)+β5(EC t /A t -1)+β6(OC t /

A t -1)+εt (1)费用操控(DISEXP)和生产操控(PROD)估计模型。本文直接引用Roychowdhury(2006)设计的费用操控估计模型和生产操控估计模型,具体如下②:

DISEXP t /A t-1=β0/A t -1+β1(S t -1/

A t -1)+εt (2)

PROD t /A t -1=β0/A t -1+β1(S t /A t -1)+β2(ΔS t /A t -1)+β3(ΔS t -1/

A t -1)+εt (3)

因变量的计算。分行业运用OLS法分别估计出模型(1)、(2)和(3)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β,将回归系数β

回代到模型(1)、(2)和(3)中,计算出各年度公司样本的回归值,并以其各年度对应的实际值减去回归值,如模型(4)、(5)和(6)表示,得出异常值(ACFO、AEXP和APROD)。同时考虑到公司可能存在混合使用销售、费用和生产操控方式管理盈余,因此本文借鉴Cohen(2007)的处理方法,运用异常值之和(RM)表示因变量,来衡量真实活动操控,如模型(7)表示。

ACFO it =CFO it /A it -1-[β0/A it -1+β1(S it /A it -1)+β2(ΔS it /A it -1)+β3(ΔS it -1/A t -1)+β4(TC it /A it -1)+β5(EC it /

A it -1)+β6(OC it /

A it-1)](4)AEXP it =DISEXP it /A it-1-[β0/A it -1+β1(S it -1/

A it-1)](5)APROD it =PROD it /A it -1-[β0/A it -1+β1(S it /A it -1)+β2(ΔS it /A it-1)+β3(ΔS it -1/

A it -1)](6)RM it =ACFO it +AEXP it +APROD it

(7)

其中,CFO表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A表示总资产;S表示销售额;ΔS表示销售变动额;TC表示各项税费开支;EC表示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OC表示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DISEXP表示可操控费用,是营业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③;PROD表示生产成本,是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化之和④;ACFO表示异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AEXP表示异常可操控费用;APROD表示异常生产成本;RM是因变量,表示真实活动操控值;

ε表示误差项;β表示回归系数;下标i表示公司;t表示年份。(2)自变量设计

会计弹性的度量及赋值。由于利润表的编制基础是“利润=收入-费用”,它反映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基础是“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它不仅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而且也包含了利润表所反映的结果。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净资产与会计盈余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资产负债表对以往的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累积效应,净资产的高估水平反映了公司以前年度的应计项目调整程度,二者成正向关系。如前所述,会计弹性与以前年度应计项目调整程度成负向关系。因此参照Barton和Simko(2002)的研究,运用“上期期末净经营资产/上期销售收入(NOAt-1/Salest-1)”反映净资产的高估水平⑤,NOAt-1/Salest-1的值越大,表示公司的净资产高估越严重,公司可利用的会计弹性越低。为了减缓行业特征对会计弹性的影响,本文借鉴Wang(2006)的度量方式,用BSC表示公司的NOAt-1/Salest-1与对应行业中值的比值,如果BSC越高,则表明公司会计弹性越低于行业水平。运用十分位法划分BSC值,第一分位(BSC<0.3601,共计730个样本)表示公司以前年度应计项目调整程度低,公司可利用的会计弹性大,赋值为1;第十分位(BSC>2.5985,共计730个样本)表示公司以前年度应计项目

调整程度高,公司可利用的会计弹性小,赋值为0⑥。为了方便表述,

英文缩写AFit表示i公司t期期初的会计弹性大或小,则AFit为二值变量(0或1)。控制变量的选择。鉴于公司真实活动操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在研究中引入以下控制变量:A.成长状况(Growth)。McNichols(2000)认为高增长的公司更具有操控的行为。本文以总资产增长率来度量成长状况(陈超等,2003;曹廷求等,2004);B.盈利水平。Dechow等(1995,1996)和Kasznik(1999)认为盈余管理同公司的盈利水平正相关,也有研究认为盈利水平越高的公司,公司管理者调整盈余的可能性越低(Bowen等,1995;林宜勉,2004;梁飞媛,2006)。本文以资产回报率(ROA)来衡量盈利水平。C.筹资需求。Xu(2007)认为盈余管理的程度受到公司的筹资需求的影响。为问题简化,本文定义当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均大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和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时,表示筹资需求高(FN取值为1);其它情况,表示筹资需求低(FN取值为0)。D.偿债能力。一般而言,企业偿债能力越差,其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本文以资产负债率(DTA)衡量偿债能力;E.公司规模。这是研究盈余管理的常用控制变量(Becker等,1998;伍利娜,2003;陆正飞等,2006;刘星等,2006;Roychowdhury,2006),本文使用总资产对数(LnA)表示公司规模。

(3)研究模型

在界定因变量和自变量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上述假设。采用模型如下:

RM it =β0+β1AF it +β2Growth it +β3ROA it +β4FN it +β5DTA it +β6LnA it

(8)

有关研究变量的说明见表1。

实证研究结果

1、描述性统计与均值差异检验

在我国除了利息等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外,其他费用一般计入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例如研发项目成功前的研发费用、广告费用等),鉴于上述考

虑,本文以营业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衡量可操控费用。

以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化的和来计量生产成本,可以平衡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生产成本的影响,而且可以避免因采用会计操控推迟确认存货

损失而对生产操控计量的影响。

根据《2007CPA 财务成本管理》的解释,净经营资产(NOA )=经营资产-经营负债;其中“经营资产=总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长期债券投资”,“经营负债=总负债-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运用分位法对会计弹性划分,目的是对比分析会计弹性大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而没有考虑中间分位(二至九分位)的情况,原因是中间分

位意味着公司仍具有一定的会计弹性,该范围的盈余管理程度区分不明显。

变量类型变量名称经济含义解释预期符号因变量RM真实活动操控值衡量真实活动操控的程度模型(8)

自变量

AF会计弹性大或小大为1,小为0-Growth总资产增长率表示成长状况+ ROA资产回报率表示盈利水平? FN筹资需求需求高为1,其它为0+ DTA资产负债率表示偿债能力+ LnA总资产对数表示公司规模?

描述性统计与均值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会计弹性大的样本(AF=1),其真实活动操控值(RM)的均值为0.0086,显著低于会计弹性小的样本(AF=0)对应均值0.0113。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会计弹性大的样本,会计弹性小的样本呈现出更高的真实活动操控,假设得到初步验证。另外,两类样本的盈利水平(ROA)差异也很明显,会计弹性大的样本(AF=1)盈利水平均值为0.0461,而会计弹性小的样本(AF=0)盈利水平均值为-0.0260,说明会计弹性大的样本整体盈利状况优于会计弹性小的样本。

表2描述性统计与均值t检验表

变量AF样本量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均值t检验

RM 0730-0.69910.54720.01130.0996-0.0026

(-0.3806)1730-1.1412 1.22550.00860.1596

Growth 0730-0.7600 1.53010.00620.20620.3011

(11.7861***) 1730-0.55779.45950.30730.6587

ROA 0730-0.97650.3111-0.02600.10150.0720

(17.3586***) 1730-0.18480.27060.04610.0476

FN 07300.0000 1.00000.33420.4720-0.0068

(-0.2779)17300.0000 1.00000.32740.4696

DTA 07300.01840.99380.46490.20290.0698

(7.1104***) 17300.04730.94750.53480.1710

LnA 073018.660724.027320.75950.86740.8297

(16.5654***) 173019.276925.679321.5892 1.0387

注:()表示t值;t值上方的数值表示会计弹性大的样本(AF=1)与会计弹性小的样本(AF=0)的均值之差;*,**,***分别表示双尾检验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2、相关性检验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变量RM与变量AF的相关系数为-0.0100,说明二者呈负相关关系,与预期符合一致。纵观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其绝对值最大的是变量AF与变量ROA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4138),其次是变量AF与变量LnA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3980),表明上述两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一般;而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不超过0.3,呈现出弱相关关系。因此上述变量在同一模型中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不需特别关注多重共线性问题⑦。

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各个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远远小于10,容忍度远小于0,说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出模型(8)回归系数。AF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与预期符号一致,假设得到验证,其回归系数为-0.0235,在1%的水平上显著(t=-3.0188),说明在其他因素的相同水平下,会计弹性大的样本的真实活动操控程度显著低于会计弹性小的样本的真实活动操控程度;Growth变量的系数为0.0907,与预期符号一致,说明高增长的公司更具有操控行为;DTA变量的系数为

⑦由于两组变量间(变量AF与变量ROA,变量AF与变量LnA)的相关关系一般,为了防止在回归分析中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共线性检验值VIF值远小于10,容忍度远大于0.1,说明回归方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3Pearson相关性检验表

变量RM AF Growth ROA FN DTA LnA

RM 1.0000

AF-0.0100 1.0000

Growth0.2585***0.2949*** 1.0000

ROA-0.1377***0.4138***0.2524*** 1.0000

FN-0.1145***-0.00730.2251***-0.0088 1.0000

DTA0.1748***0.1831***0.0761***-0.2942***0.0571** 1.0000

LnA0.0952***0.3980***0.2581***0.2932***-0.01920.1709*** 1.0000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样本量为1460个。

0.0777,与预期符号一致,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差,其真实活动操控程度越高;ROA和LnA变量的系数分别为-0.2725和0.0089,说明二者分别与真实活动操控程度呈现负向和正向关系;FN变量的系数为-0.0565,说明企业的筹资需求越大,真实活动操控程度越低。但其回归系数符号与预期符号相反,探究其原因有二:首先是FN系数的预期符号是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而其回归系数符号是基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两者的基础有显著差异;其次,长期而言,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并不改变公司的利润总额,仅是改变了利润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而基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是牺牲公司未来现金流量为代价,对未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管理当局在满足其筹资需求时,也会顾忌真实活动操控的负面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筹资需求与真实活动操控程度的正向关系。

表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

变量常数项AF Growth ROA FN DTA LnA 预期符号?-+?++?

回归系数-0.1988***-0.0235***0.0907***-0.2725***-0.0565***0.0777***0.0089*** t值-2.7824-3.018813.1392-5.9510-8.0737 4.0702 2.5699 VIF值- 1.4955 1.2206 1.5625 1.0678 1.3053 1.2884容忍度-0.66870.81920.64000.93650.76610.7761

Adjusted R20.1610Model F值47.6727D-W 1.9395样本量1460

注:*,**,***分别表示双尾检验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4、敏感性测试

为了检验结论的可靠性,避免因控制变量的不同而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运用销售增长率替代总资产增长率来表示公司的成长状况(Growth),运用权益报酬率(ROE)替代资产回报率(ROA)来表示公司的盈利水平。敏感性测试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VIF值远小于10,容忍度远小于0)。回归运算后,变量AF的回归系数为-0.0311,在1%的水平上显著(t=-4.0467),说明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水平下,会计弹性大的样本的真实活动操控程度显著低于会计弹性小的样本的真实活动操控程度,假设仍得到验证,实证结果稳定性较强。

表5敏感性测试表

变量常数项AF Growth ROE FN DTA LnA 预期符号?-+?++?

回归系数-0.3104***-0.0311***0.0115***-0.0003-0.0359***0.1269***0.0133*** t值-4.2130-4.0467 5.2108-0.0893-5.0133 6.6959 3.7159 VIF值- 1.3086 1.0620 1.1427 1.0060 1.1590 1.2276容忍度-0.76420.94160.87520.99410.86280.8146

Adjusted R20.0691Model F值19.0382D-W1.9500样本量1460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行业特征对会计弹性影响的基础上,揭示了会计弹

性小的公司则更多利用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的结论。

本文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产生流程为基础,构建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估计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学者因忽略固定成本而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估算结果有偏的不足。但是本文未能彻底弥补上述缺陷,原因是在估算销售成本时,对固定销售成本的考虑仍有不周。同时为了简化问题,本文假定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回收期均是一年,这虽然符合理论概念,但与企业的现实情况并不完全相符。虽然本文借鉴常用的衡量方式从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来度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但是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本文尚未考虑其他真实活动操控的行为,例如出售固定资产(Herrmann等,2003)、股票回购(Graham等,2005)等等。克服上述局限性则是本研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曹廷求,孙文祥,于建霞.资本结构、股权结构、成长机会与公司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04,7(1):57-63

[2]陈超,饶育蕾.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企业特征与绩效[J].管理工程学报,2003,17(1):70-73

[3]梁飞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识别模型构建[J].集团经济研究,2006,(6):167-169

[4]林宜勉,王韶滨,陈世良.会计方法选择与盈余管理:以折旧方法为例[J].会计与公司治理(台湾),2004,1(1):73-94

—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5]刘星,陈丽蓉,刘斌,孙方城.非审计服务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吗?——

(7):30-37

[6]陆正飞,魏涛.配股后业绩下降:盈余管理后果与真实业绩滑坡[J].会计研究,2006,(8):52-59

[7]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37-42

[8]伍利娜,束晓晖.审计师更换时机对年报及时性和审计质量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6,(11):37-44

[9]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2007CPA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38-60

[10]William.K.Scott著.陈汉文译.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1]Alister Hunt,Susan E.Moyer and Terry Shevlin.Managing interacting accounting measures to meet multiple objectives:A study

of LIFO firm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21(3):339-374

[12]Baber,W.,P.Fairfield and J.Haggard.The Effect of Concern about Reported Income on Discretionary Spending Decisions:The

Cas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1,66(4):818-829

[13]Bartov Eli..The Timing of Asset Sales and Earnings Manipul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3,68(4):840-855

[14]Becker,C.,M.DeFond,J.Jiambalvo and K.R.Subramanyam.The Effect of Audit Quality on Earmings Management[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8,15(Spring):1-24

[15]Bens,Daniel A.,Nagar,Venky and Wong,M.H.Franco.Real Investment Implications of Employee Stock Option Exercis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40(2):359-393

[16]Bowen,R.M.,L.DuCharme,and https://www.doczj.com/doc/191109274.html,rry.Stakeholders’implicit claims and accounting method choi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20(December):255-295

[17]Bushee Brian J.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myopic R&D investment behavior[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8,73

(3):305-331

[18]Daniel A.Cohen,Aiyesha Dey,Thomas Z.Lys.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

Oxley Periods.https://www.doczj.com/doc/191109274.html,/sol3/papers.cfm?abstract_id=813088,2007-06

[19]DeAngelo,E..Managerial compensation,information cost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use of account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proxy conte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8,10(1):3-36

[20]Defond,M..Discussion of The Balance Sheet as an Earnings Management Constraint[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4):29-33

[21]Dechow,P.M.,Kothari,S.P.Watts,R.L.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and cash flow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8,25(2):133–168

[22]Dechow,P.M.,Sloan,R.G.,Sweeney,A.P..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5,70(2):193-225

[23]Dechow,P.M.,R.G.Sloan,and A.P.Sweeney.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6,13(1):1-36

[24]Engel,E.,R.Hayes,and X.Wang.CEO turnover and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36(1-3):197-226

[25]Franess L,Ayres.Perceptions of earnings quality:What managers need to know[J].Management Accounting ,1994,75(9):27-29[26]

Graham ,J.R.,Harvey ,C.R.,Rajgopal ,S.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40(1-3):3-73

[27]Healy P.M..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5,7(1-3):85-107[28]Herrmann,Don;Inoue,Tatsuo;Thomas,Wayne B..The Sale of Assets to Manage Earnings in Japa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 -search ,2003,41(1):89-108

[29]

Hribar,P.,N.T.Jenkins,and W.B.Johnson.Stock repurchases as an earnings management devi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41(1-2):3-27

[30]James Jiambalvo .Discussion of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e ”[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6,

13(1):37-47

[31]Jan Barton,Paul J.Simko.The Balance Sheet as an Earnings Management Constraint[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2,77(4):1-27[32]Kasznik R.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voluntary disclosur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9,37

(1):57-81[33]

Kasznik,R.and M.F.McNichols.Does meeting earnings expectations matter?Evidence from analyst forecast revisions and share pric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40(3):727-759

[34]Katherine Ann Gunny.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D].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5[35]Matsunaga,S.R.,and C.W.Park.The effect of missing a quarterly earnings benchmark on the CEO ’s annual bonus[J].The Ac -counting Review ,2001,76(3):313-332

[36]McNichols,M.F..Research Design Issues in Earnings Management Stud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0,19(4):313-345

[37]

M.Sc.Mikko Kepsu.Earnings management-theory vs.practice evidence from finland.http://www.lut.fi/kati/tutoriaali/materiaalit/kepsu%20mk.pdf ,2005-12

[38]Randall Zhao hui Xu,Gary Kenneth Taylor.Economic Cost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Stock Repurchases.http://papers.ss -

https://www.doczj.com/doc/191109274.html,/sol3/papers.cfm?abstract_id=982165,2007-04-22

[39]Schipper,https://www.doczj.com/doc/191109274.html,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 ,1989,3(4):91-102[40]Sean Wang,Julia D'Souza.Earnings Management:The Effect of Accounting Flexibility on R&D Investment Choices.http://pa -https://www.doczj.com/doc/191109274.html,/sol3/papers.cfm?abstract_id=878345,2006-02

[41]

Skinner,D.J.,and R.G.Sloan.Earnings surprises,growth expectations,and stock returns or don't let an earnings torpedo sink your portfolio[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2,7(2-3):289-312

[42]Sugata 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

42(3):335-370

附录:经营活动现金流量(CFO)估计模型的推导

本文根据现金流量表结构,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产生流程为基础,推导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估计模型。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CFO t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SC t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PC t )+各项税费净额

(TC t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EC t )+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净额(OC t

)⑧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SC t

)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SC t )=本期的销售收入(S t )-本期产生的应收账款(AR t )+上期产生的应收账款

(AR t -1)-坏账损失(LD t

)⑨本期产生的应收账款(AR t )=赊销率(α1)×本期的销售收入(S t )坏账损失(LD t )=坏账率

(α2)×上期产生的应收账款(AR t -1)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SC t )=S t -AR t +AR t -1-LD t =S t -α1·S t +α1·S t -1-α1·α2·S t -12、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PCt )

“各项税费净额”=收到的税费返还-支付的各项税费;“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假设应收账款的回收期为一年,即上期产生的应收账款在本期收回。

成本与系数γ1的乘积,γ1表示目标存货与销售成本比率关系的系数。由于销售收入是随机游走变量,π是边际收益率,则目标存货是γ1(1-π)S t 。假定公司因销售变化而调整存货的速度为γ2,如果销售变化量为ΔS t ,(其中ΔS t =S t -S t -1),那么存货的差异值为γ1·(

1-γ2)·(1-π)ΔS t ,当γ2=0时,表示公司没有调整存货;当γ2=1时,存货差异值为0,表示公司的实际存货与目标存货一致。结合目标存货和差异值的表述,则本期期末实际存货为γ1(1-π)S t +γ1·(1-γ2)·(1-π)ΔS t ;同理,上期期末实际存货为γ1(1-π)S t -1+γ1·(

1-γ2)·(1-π)ΔS t -1,其中ΔS t -1=S t -1-S t -2.本期存货购买量=本期销售成本⑩+本期期末存货-本期期初存货=本期销售成本+本期期末存货-上期期末存货=(1-π)S t +γ1

(1-π)ΔS t +γ1·(

1-γ2)·(1-π)(ΔS t -ΔS t -1)假设γ3表示购买存货时的现金支付率,则:

本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本期支付的现金=γ3·本期存货购买量=γ3[(1-π)S t +γ1(1-π)ΔS t +γ1·(1-γ2)·(1-π)(ΔS t -ΔS t -1)]上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本期支付的现金=(1-γ3)·上期存货购买量=(1-γ3)[(1-π)S t -1+γ1(1-π)ΔS t -1+γ1·(1-γ2)·(1-π)(ΔS t -1-ΔS t -2)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本期支付的现金(PC t )=本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本期支付的现金+上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本期支付的现金=γ3[(1-π)S t +γ1(1-π)ΔS t +γ1·(1-γ2)·(1-π)(ΔS t -ΔS t -1)]+(1-γ3)[(1-π)S t -1+γ1(1-π

)ΔS t -1+γ1·(1-γ2)·(1-π)(ΔS t -1-ΔS t -2)]3、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CFO t

)结合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SC t )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本期支付的现金(PC t )推导结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CFO t )表示如下:

CFO t =S t -α1·S t +α1·S t -1-α1·α2·S t -1-γ3[(1-π)S t +γ1(1-π)ΔS t +γ1·(1-γ2)·(1-π)(ΔS t -ΔS t -1)]-(1-γ3)[(1-π)S t -1+γ1(1-π)ΔS t -1+γ1·(1-γ2)·(1-π)(ΔS t -1-ΔS t -2)]+TC t -EC t +OC t =[1-α1α2-(1-π)]S t +[α1α2+1-π-γ1γ3(1-π)(2-γ2)]ΔS t +[γ1γ3(1-γ2)(1-π)-γ1(1-γ3)(1-π)-γ1(1-γ2

)(1-γ3)(1-π)]ΔS t -1+γ1·(1-γ2)·(1-γ3)·(1-π)ΔS t -2+TC t -EC t +OC t 由于ΔS t -2是S t -2与S t -3的差,对CFO t 的影响较小,在等式中不考虑ΔS t -2,令[1-α1α2-(1-π)]为η1,[α1α2+1-π-γ1γ3(1-π)(2-γ2)]为η2,[γ1γ3(1-γ2)(1-π)-γ1(1-γ3)(1-π)-γ1(1-γ2

)(1-γ3)(1-π)]为η3,则等式可简化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CFO t )=η1S t +η2ΔS t +η3ΔS t -1+TC t -EC t +OC t 4、经营活动现金流量(CFO t )估计模型

为了减少回归分析时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参照Dechow 等(1998)运用滞后期资产(A t -1)标准化等式的方法,结合上述等式构造CFO 估计模型:

CFO t /A t -1=β0/A t -1+β1(S t /A t -1)+β2(ΔS t /A t -1)+β3(ΔS t -1/A t -1)+β4(TC t /A t -1)+β5(EC t /A t -1)+β6(OC t /A t -1

)+εt 11

由于固定销售成本难以量化,本期销售成本是以边际成本率(1-π)与销售收入(S t )的乘积来估算的。

Dechow 等(1998)和Roychowdhury (2006)为简化等式而剔除了ΔS t-1和ΔS t-1,本文为提高精度仍保留ΔS t-1。

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ounting Flexibilit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Li Bin,Zhang Junrui and Guo Huiting

(Management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

Abstract:Based on real activities earnings management,studying the listed firms of A-shares and considering accounting flexibility affected by industry,this paper finds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ounting flexibility and the degree earnings managed by real activities.It is concluded that firms with larger accounting flexibilities are less likely to manage earnings through real activities,and firms with smaller accounting flexibilities will manage earnings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with higher probabilities.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extend and contribute to the accounting literature.

Key words:accounting flexibility,real activities,earnings management,accruals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提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对于这个议题,目前的众多研究至今尚没有一致的结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造成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一、引言 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它是目前国外会计学和经济学广泛研究的课题。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利进行调节,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企业的会计盈余留下了可操纵的空间。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管理者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投资收益的好坏。因此,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盈余管理研究可以从深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以及会计行为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验证会计行为的经济后果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这将有助于完善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国外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计量方法学术界并未统一,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研究造成

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比较通用和流行的定义: 第一,William R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的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 第二,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他的观点是基于信息观的,因此被称为“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 第三,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国内许多会计学者围绕这三种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新概念。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

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了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 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购股权、局部利益以及晋升机会等。有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又包括了部分关联股东,甚至政府官员。 二、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 盈余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紧密相关。当然,究其根源还是公司内部不合理的权力安排的结果。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下面,我们分析盈余管理形成的具体原因。 原因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道德背离。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在一系列契约组合中,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通常采用“委托——代理”的关系,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诸方面的矛盾。首先,委托人的目标取向是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而代理人一般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非致力于增加企业的价值。经理人为了避免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出现停滞不前而危及自身地位和利益的情况下,对企业往往采取持续缓慢的发展策略以稳定自己的地位和业绩。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经营者利益不相抵触时,他们才会追求投资收

财务会计部工作计划

财务会计部工作计划 2018-12-22 1、财经整顿贯彻一个“实”字 按照国家局要求,针对xx年年财经秩序专项整顿自查出来的薄弱环节,如扎账时间不规范、原始凭证不合法、资产管理不科学、财务收支不合规、核算不实、手续不全等问题,积极进行整改和自查自纠,进一步深化会计基础,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明年的重点要放在区局和基层网点,要规范会计核算、原始记录、财产清查的操作、传递、交接手续,落实资金、商品、资产的管理责任,强化内部控制,使管钱管账管物严格分工,相互核对,相互监督,防止经营活动中的失误差错,保障各财务环节安全运转,全面推动财务管理规范运作,通过专项整顿建立起规范、守法、诚信的财经秩序,确保在明年二至五月的省局复查和五月以后的国家局重点检查中全面过关。 2、财务集中实现一个“流”字 全省“集中财务、资金中心、电子商务”三位一体的.信 息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已由省局项目组完成,明年一季度将正式运行。该系统将统一会计科目与科目级次,统一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统一存货分类与单据格式,实现省局对分、县公司会计业务的跨单位审核、联查,直接进行预算表单的审批,为适应省局新管理方法的要求,我们将对目前的核算流程进行重组,资金每日上划,费用按预算按月核拔,与省局、网点上下联网,会计报账一天一报,财务、资金数据及时上传,让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实现数据共亨,建立“集中财务、分级控制、全面预算、责任会计”的财务管理体系。 3、资金管理突出一个“零”字 一是零资金运营,零运营资金并非真的零资金,而是用尽可能少的流动资金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明年由于省局要搞全省资金中心,企业资金帐户开在省行,货款按合同合同执行划帐,留在企业周转的钱将非常少,我们将尽量利用各种应付款、应交款、预收款、未交税金、未交利润等负债资金进行负债经营,实现零资金成本。 二是零库存管理,对各单位实行库存定额,超定额的单位将按超出比例扣减其经营得分,反之则增加得分,让库存定额与工资挂钩,促进各单位勤进快销,加速资金周转。 4、费用开支坚持一个“降”字

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_郑梅莲

– 7 – 会计盈余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及其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众多契约均与盈余信息存在密切联系,会计盈余也因其具有被操纵性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盈余管理理论与经验研究方法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回顾,并进行讨论。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学者研究视角的不同,定义存在差异。盈余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判断的重要依据,也是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执行情况最终结果。因此,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信息观视角和会计准则范围视角的定义。 信息观视角定义,主要源于美国会计学家Schipper的观点,他认为盈余管理实质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和干涉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如,魏明海(2000)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会计准则范围视角的定义,主要源于美国会计学家Scott 的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 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郑梅莲 霍冉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 要:盈余管理研究是经验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手段和影响因素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学者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在借鉴国外盈余管理理论与经验研究方法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开始的盈余管理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盈余管理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与手段;影响因素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3)10-0007-03 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如,刘杰(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管理层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下,在法律和公认会计原则所许可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人为的操纵和管理,使其个人效用最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经营行为。 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盈余管理的实施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或管理当局的控制人);②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③盈余管理是利益驱动的结果;④盈余管理的手段是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实现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企业是一个法律的虚构,是一个契约的集合(Jensen & Meckling,1976)。作为一系列契约连接点的企业(公司),与外界存在许多的契约关系与利益关联。企业管理当局必然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或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国外,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大量探索,Dechow和Skinner(2000)通过对四类盈余管理的研究,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划分为三个大类:①资本市场动机;②契约动机;③规避监管的动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大量探索,相关研究以资本市场动机研究为主;随着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股权期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薪酬合约动机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一)资本市场动机 资本市场动机指公司管理层在一系列资本市场活动过程中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IPO、配 作者简介:郑梅莲,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管理。 霍 冉,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管理。 经济研究 现代物业?现代经济 2013年第12卷第10期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 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会计071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0-01-08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选题背景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界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盈余管理的实质是盈余管理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本身而言并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策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是,在会计实务界总有一些企业任意改变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恶意地设置秘密准备,人为地进行利润操纵。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侵犯报表使用者的利益,甚至危及社会安定。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和实施立即引起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该准则对一些资产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根据新准则的规定,有以下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计提将不得转回:(1)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2)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3)固定资产;(4)生产性生物资产;(5)无形资产;(6)商誉;(7)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新准则的实施将使得企业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保持相应的谨慎态度,有利于进一步地遏制企业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操纵企业利润,对公司的资产价值以及业绩产生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遏制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地验证。 (二)选题意义 新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披露做了相关的改进,但是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具体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依然还存在有待该井的地方,不可能完全避免盈余管理,所以,盈余管理仍需要规范。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试从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出发,探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如何规范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的盈余管理行为,旨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也为如何规范盈余管理行为提供合理的意见。

会计2020年度工作计划

会计2020年度工作计划 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下面就由给大家分享几篇关于会计20xx年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按照国家局《五条纪律》要求,针对20xx年财经秩序专项整顿自查出来的薄弱环节,如扎账时间不规范、原始凭证不合法、资产管理不科学、财务收支不合规、核算不实、手续不全等问题,积极进行整改和自查自纠,进一步深化会计基础,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明年的重点要放在区局和基层网点,要规范会计核算、原始记录、财产清查的操作、传递、交接手续,落实资金、商品、资产的管理责任,强化内部控制,使管钱管账管物严格分工,相互核对,相互监督,防止经营活动中的失误差错,保障各财务环节安全运转,全面推动财务管理规范运作,通过专项整顿建立起规范、守法、诚信的财经秩序,确保在明年二至五月的省局复查和五月以后的国家局重点检查中全面过关。 全省“集中财务、资金中心、电子商务”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已由省局项目组完成,明年一季度将正式运行。该系统将统一会计科目与科目级次,统一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统一

存货分类与单据格式,实现省局对分、县公司会计业务的跨单位审核、联查,直接进行预算 表单的审批,为适应省局新管理方法的要求,我们将对目前的核算流程进行重组,资金每日上划,费用按预算按月核拔,与省局、网点上下联网,会计报账一天一报,财务、资金数据及时上传,让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实现数据共亨,建立“集中财务、分级控制、全面预算、责任会计”的财务管理体系。 一是零资金运营,零运营资金并非真的零资金,而是用尽可能少的流动资金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明年由于省局要搞全省资金中心,企业资金帐户开在省行,货款按合同执行划帐,留在企业周转的钱将非常少,我们将尽量利用各种应付款、应交款、预收款、未交税金、未交利润等负债资金进行负债经营,实现零资金成本。 二是零库存管理,对各单位实行库存定额,超定额的单位将按超出比例扣减其经营得分,反之则增加得分,让库存定额与工资挂钩,促进各单位勤进快销,加速资金周转。 坚持费用管理“算、控、降”三字诀,算是全面预算,将费用按预算分解到各单位、各科室,按销量制定单箱卷烟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 内容提要: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准则制定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它已 经成为会计乃至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盈余管理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的问题。本文对应计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及实证模型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实证模型 一、概述 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Healy and Wahlen ,1999)。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了操控非正常应计项目,管理层还可以操控经营、筹资和(或)融资等实际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学界把这种通过操控真实的交易活动,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并使其相信企业是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达到盈余目标的盈余操控行为称为真实盈余管理。比较而言,应计盈余管理受企业会计弹性和外部监管的约束较大,其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主要是应计项目的反转以及盈余在不同期间的平滑,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对企业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未来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本文对近年来盈余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估计模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些模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二、应计盈余管理估计模型 实证研究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是盈余管理)。而应计盈余管理的估计模型主要有:随机游走模型、Jones 模型以及修正的Jones 模型。 (一)应计利润随机游走模型和考虑成长因素的应计利润预期模型 1.应计利润随机游走模型 这一模型假设公司上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为未经管理的应计利润额,本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与上年度的差额部分,为被管理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换句话说,该模型假设公司历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遵循随机游走,其表达式为: t t t TA TA ξ+=-1或t t t t TA TA TA DA ?=-=-1 其中,t TA =第t 年的应计利润总额;t DA =第t 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t TA ?=第t 年的应计利润变动额。 如果公司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那么,操控性应计利润t DA 应等于零;反之,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 摘要:盈余管理问题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公众关注并希望加以规范和治理的焦点问题,在分析盈余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各种手段。目的是分析这些手段之后的深层原因,为防范和控制过度盈余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 1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回顾 1.1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1996年Dechow引入很多变量对违规公司进行研究,认为盈余操纵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以低成本吸引外部融资,他们还检验了在承认盈余操纵的消息公布后股票价格的变动,发现平均下降9%。1998年J·Demski的研究表明代理人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传达其拥有的高超管理技能,而实际上这些代理人可能并不具有会计报告盈利中所代表的管理技能。1998年Arya·A,Glover·J,S·Sunder等人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限制了委托人解雇代理人的倾向,还可以减少委托人对于代理人正常工作的干预。 1.2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2000年,林舒和魏明海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利管理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A股发行公司的报告收益在IPO前年和前一年处于最高水平,在IPO当年显著下降。2001年,刘峰在文章《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中对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违法造假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2002年,陆宇建在《上市公司基于配股权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分析》中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权而通过盈余管理将ROE维持在略高于6%的区间与略高于10%的区间。2盈余管理含义及其特征 2.1盈余管理含义 戴维森(S·Division)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也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KatherineSehipper)在其发表的“CommentaryonEarnings”一文中对盈余管理做出如下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为了获取某些个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而对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这是一种“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的概念,认为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辅助信息的控制。 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给出了盈余管理的定义。孙铮、王跃堂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秦荣生认为,盈余管理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实现的,其目的是得到一种令企业管理当局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 2.2盈余管理特征 盈余管理不同于利润操纵,后者属于欺诈行为,是贬义的概念,而前者是在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范围内进行的,是合规合法的行为,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本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开展对盈余管理的分析的。 (1)盈余管理是一种长期行为,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而只会改变企业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报表中披露的盈余。而不是企业实际的盈余。 (2)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盈余管理关注的方向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

浅析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 文章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入手,并比较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的区别,在总结前人关于盈余管理的主动性(主要是动机)的基础上,提出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性,得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盈余管理观,不能刻意制止,也不能放任自流的观点。 关键词: 盈余管理;动机;客观性

目录 一、引言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获取报酬动机 2、政治成本动机 3、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股票首次发行) 和SEO (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季节性股票发行)动机 4、.避免亏损动机 5、达到分析师的预期动机 (二)、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IPO动机 2、配股动机 3、防亏、扭亏和保牌动机 四、盈余管理的客观性 (一)、盈余管理的作用对象是客观的。 (二)、盈余管理产生也有其客观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2、权责发生制原则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必然。 3、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全 和滞后性要求会计政策选择的存在。

4、从盈余管理的作用来看,也有其存在的的需要。 五、总结 六、参考文献

浅析盈余管理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一个拥有二十多年历史的研究问题,是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在很多人对盈余管理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偏差,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会计欺诈。作者从自身的理解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盈余管理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我们不能完全杜绝盈余管理,但应将其控制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要了解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性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就连其定义也是人们长久以来争议的对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Willian.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美国会计学家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Leviit,Goel and Thakor 认为盈余管理是使有关盈余的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的做法,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欺诈行为。而国内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范文参考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范文参考 一、盈余管理定义美国k.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披露管理,它是管理者对财务报告进行干预以谋取私利。美国会计学者w.k.scott对盈余管理做了如下定义:它其实就是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后果,但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会计政策的依据都是企业价值最大化。p.m.healy和j.m.wahlen在对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回顾时,对盈余管理做了定义并且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他们认为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管理层运用一些方法对财务报告进行一些修饰,从而引起了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性的决策。 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也有着自己的理解。魏明海的观点如下:盈余管理其实就是管理层为了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财务报告做出决策,而在编制报表时进行交易构造或者会计选择的过程。刘峰和章永奎把盈余管理当做是一种有目的的操纵行为,主要是对盈余进行操纵。张祥建和徐晋认为盈余管理首先的在政策法规及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管理层运用一些手段对盈余信息进行管理,主要是为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使企业价值得到最大的优化。 结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我对盈余管理有了自己的见解,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经营者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下,在法律和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对利润进行操纵和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

为了自身利益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回顾时。大致发现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为了以下几大类动机:(1)契约动机,(2)资本市场动机,(3)监管动机。 (1)契约动机。契约动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债务契约,另一方面是管理层的报酬契约。所谓债务契约动机是指管理者为了降低违约风险而进行的盈余管理。债权人与管理者存在着代理关系,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资金安全,即为了到期能收回利息与本金,会在债务契约中加上一些限制性的条款,而这些条款会增加企业的一些经营风险或者丧失一些投资机会,管理者为了迎合债权人的要求或者降低违约风险都会进行一些盈余管理行为。而报酬契约动机是管理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所进行的盈余管理。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即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在管理层的报酬与企业的经营利润相挂钩的情况下,管理层为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会采取一些手段或者凭借自己的职业技能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一些操控,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2)资本市场动机。资本市场动机主要是企业为了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或者收购而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为了迎合分析师对企业的预测以及影响公司的股价。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会计盈余数据一直作为判断公司股票的发行与上市、配股、st 及终止上市的处理规定的硬性指标,因此资本市场动机主要包括ipo动机、增发配股动机、避免被st及终止上市动机、收购动机以及迎合证券分析师预测的动机。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摘要: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由来已久,过去,此类研究的关注焦点几乎都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上,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除了应计盈余管理外,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已大量存在于实务之中,并逐渐受到了更多企业管理人员的青睐。本文对比分析了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概念、操作手段、影响因素及实施后果,并针对如何抑制企业的总体盈余管理水平提出了一点建议。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概念 盈余管理经验研究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自此盈余管理研究作为国内外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直备受关注。过去,学术界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上,然而近年来,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应计盈余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实务之间逐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这就使研究者逐步将目光投向了过去经常被忽视的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 在过去,会计准则制度尚不完善、监管力度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应计盈余管理通常比真实盈余管理更容易实现,成本也更低廉,往往更受企业管理者的青睐。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的完善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应计项目操控的空间缩小,成本升高,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大,已有大量证据证实,管理者有强烈的动机选择隐蔽性更强、灵活性更高的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真实盈余管理已大量存在于实务之中。 一、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概念界定 在会计研究中,会计盈余通常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尚未实现现金流入的应计利润;另一则是由经营活动产生的,已经实现现金流入的盈余。据此,盈余管理也可以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大量研究表明,管理者不仅会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选择或会计估计的方式来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专业:会计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盈余(Earnings)是从西方会计理论中引进的会计术语。对于这一概念。经济学与传统会计学存在不同的理解。经济学上的盈余概念一般称为经济收益概念,和会计收益的差别主要是缘于其计量原则和计量属性的不同。会计学上的盈余概念称为会计收益。即现行会计实务中的净收益,又称为净利润或者盈利,通常是指来自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会计盈余是关于企业价值信息的重要来源。盈余管理是从早期寻机性会计演变而来,是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组织形式的发展。它最初表现为利润平滑(IncomeSmoothing),后来则是秘密准备(SecretReserves)。随着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的完善。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了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理论和实务。在现行公认会计准则下,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调整公司财务报表是合乎准则的。但从2001年以来,安然公司(Enron)、世通公司(WorldCom)等美国著名大公司接连爆出财务丑闻,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公司盈余管理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二)意义 由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其他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掌握了公司真实盈余、未来现金流、成长能力以及运营效率等方面的信息,而投资者只能根据公开披露信息来对公司的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进行判断。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违背财务报表公正、中立原则的,是可能损害股东利益的。我国盈余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很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盈余管理给出过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孙铮、王跃堂。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利用。彭数学将盈余管理划分为效率性盈余管理和非效率性盈余管理,并认为效率性盈余管理会促

经济管理学院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毕业论文

1盈余管理概述 1.1盈余管理的内涵 1.1.1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盈余管理定义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允许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或安排交易和事项等方式来实现其期望盈余,并通过财务报告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欺诈行为。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当局。这里的所说的管理当局主要是指懂事会、经理层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因为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交易或事项的安排等的最终决定权都归属于高层管理机构或高级管理人员,因此,公司的管理当局是盈余管理的主体。当然,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也会有非管理人员参与,如一般会计人员等,但他们只是盈余管理的执行者,不属于盈余管理的主体。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披露的会计盈余。从长期(可能是几年或几个营业周期,也可能是公司的整个存续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公司的实际盈余,但是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只是影响披露会计盈余,而不影响公司的实际盈余。 3、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也就是说,人是自私的,在交易过程中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盈余管理领域,可以认为,作为经济人的公司管理层在机会主义的驱动下,总是谋求自身的利益(效用)的最大化。当然,公司管理当局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多数情况下,其动机并不直接表现为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而是表现为债务契约、股权融资、避免摘牌、避税等中间目的。而管理当局的最终目的与这些中间目的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相关关系,通过这些间接目的实现其最终目的。 4、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合规但不合理的欺诈行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盈余进行控制和调整,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计的变更、会计方法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手段。虽然它是在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但是它是通过财务报告欺诈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所以,它具有不合理性。 1.2盈余管理的基本类型 1.2.1利润最大化 管理当局为了奖金会尽量使报告盈余达到最大,只要盈余不会超过奖金计中规定的盈余上限。当关键管理人员聘期即将到期时,他们会尽可能使报告盈余最大化,一方面为了

管理会计论文

全面预算管理和ABC、BSC绩效管理体系在公司中的实际应用 报送地区: 案例名称:全面预算管理和ABC、BSC绩效管理体系在公司中的实际应用 案列类型:企业案列 案列单位具体名称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 作者姓名: 职务职称: 准考证号: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目录 一、背景描述------------------------------------------------------ 1(一)公司基本情况-------------------------------------------------- 1(二)公司管理现状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三)选择全面预算管理和ABC、BSC管理会计工具的方法主要原因--------- 2二、总体设计------------------------------------------------------ 2(一)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和ABC、BSC管理会计工具的目标----------------- 2(二)运用全面预算管理和ABC、BSC管理会计工具的总体思路------------- 2(三)全面预算管理和ABC、BSC管理会计工具的内容--------------------- 3(四)全面预算管理和ABC、BSC管理会计工具的创新--------------------- 4三、应用过程------------------------------------------------------ 6(一)单位组织架构基本情况------------------------------------------ 6(二)参与部门和人员------------------------------------------------ 7(三)面预算管理和ABC、BSC运用的资源、环境、信息化条件的部署和要求- 7(四)面预算管理和ABC、BSC具体应用的模式和应用流程----------------- 7(五)推行价值链整合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10 四、取得成效------------------------------------------------------ 9(一)应用面预算管理和ABC、BSC管理工具前后情况对比----------------- 9(二)面预算管理和ABC、BSC管理会计工具使用的评价------------------- 9五、经验总结----------------------------------------------------- 13(一)面预算管理和ABC、BSC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基本条件-------------- 13 (二)面预算管理和ABC、BSC管理会计工具应用成功的关键因素---------- 10 (三)对改进面预算管理和ABC、BSC管理会计工具的思考---------------- 10 (四)面预算管理和ABC、BSC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优缺点---------------- 14 (五)对发展完善面预算管理和ABC、BSC管理会计工具的建议------------ 14 (六)对推广应用面预算管理和ABC、BSC管理会计工具的建议------------ 15 六、使用面预算管理和ABC、BSC管理会计工具前后的数据对比表--------- 15

通过真实活动操纵的盈余管理 评论报告

评论报告 ——《通过真实活动操纵的盈余管理》 一.研究背景 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高管人员实施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其中一种方式是操纵不直接涉及现金流的项目,例如提取过多的坏账费用或者推迟资产冲销。管理者也有操纵真实活动来满足其盈余目标的动机。操纵真实活动会影响现金流,在一些情况下会影响应计项目。对直接通过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投资活动,例如减少研发支出。 二.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通过实证方法来检测实际活动操纵。作者检验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生产成本、可支配费用,这些变量能够比应计项目更能捕捉到真实活动的效果。作者利用这些衡量标准实时监测在零收益左右的真实活动操纵。三.文章结构 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入部分,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讨论了真实活动操纵的定义,以及先前的研究;第三部分是公司从事真实活动操纵,并基于真实活动操纵的横截面变量形成了假设;第四部分介绍了数据、估值模型及当前的描述性统计;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第六部分是文中的证据所带来的影响及展望。 四.研究内容 4.1主要的假设 作者主要基于以下三种操纵方法①销售操纵,即加速销售,或者增加价格折扣,提供更为宽松的信贷条件等,导致更高的生产成本②减少可支配费用③过度生产,或增加生产来降低产品的销售成本。 假设1:在控制销售水平之后,怀疑公司年的表现至少是一下两种的一个:异常低的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或者异常低的可自由支配费用 假设2:在控制销售水平之后,怀疑公司年的表现是异常高的生产费用。 假设3:其他条件不变,在制造企业中的怀疑公司年要比其他的表现出较高异常生产成本。 假设4:其他条件不变,有未偿还债务的怀疑公司年比其他的怀疑公司年表

成本会计工作计划(共11篇)

篇一:成本会计上半年工作总结 成本会计工作总结及计划 首先总结完成的工作: 1、日常报送的物料标准成本维护、物资出门签章、生产订单情况检查通报、对 物料bom的排查纠偏、物资回收跟踪、物料盘盈亏及转料的财务处理、废料销售系统处理、不定期对账以及日常其他各项需要财务成本会计完成的工作; 2、每月下旬美达股份会计核算部预算的提报、即墨中心各部门预算提报情况检 查通报、月度收入预算汇总、月度费用预算汇总表等的编制; 3、月末参与库存盘点,备案每月盘点表,对当天盘点结果进行抽查并落实差异 原因; 4、月末结账:下月费用、作业量计划维护进sap系统,下月标准成本评估标记, 将当月实际制造费用按照比例分摊到各生产性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分割,计算实际作业价格,重估当月生产订单,对订单进行差异结算,当月物料分类账结账运行,外币评估,往来清帐,应收应付重分类等; 5、月初财务报表编制上报:内库、外库盘点情况汇总表的编制,积压库存汇总, 费用、产量销量、投入产出、人均效能、存货余额、内部损益、无形资产、内部资产负债等表的编制,以及资金占用、销售分析等表的编制上报; 6、 7、生产、储运等部门人员工资考核数据的提供;外部审计需要提供的资料搜集、报送。 到职成本会计五个月来,每天围绕本职工作在努力,将成本会计的工作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但是对于公司的期望、个人做一个优秀成本会计的目标,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在工作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报表的准确性未达到全部100%,偶尔出现误差,需要科长检查指正; 2、公司每月的挖潜目标,除了排查纠正bom错误和生产订单检查减少不必要的 成本误差,降成本推进工作始终没有大的进步。 分析原因可能主要有二: 1、未深入生产,了解生产,对本工厂生产工艺等知识匮乏,不能提出降低机物料 消耗等降成本的有效措施; 2、对上游采购业务了解不够透彻,不能及时发现影响物料采购成本的内外部因素, 进而推动降成本; 3、对sap系统财务部分学习力度不够,未能从系统中发掘问题。 针对以上不足,在今年下半年的工作中,我需要努力将这部分不足转化为优势,真正将公司降成本工作落到实处: 1、从细节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保证报表100%正确; 2、多了解生产、采购业务以及销售业务,从源头及生产过程中发现降低成本的方 法措施; 3、加大sap系统学习力度,从系统中发现及解决与成本相关的问题; 4、不断学习更新财务知识,自我完善,做好个人工作及职业规划,紧随时代发展 的步伐; 5、经常总结,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提出对领导有用 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将工作的意义最大化。 最后,感谢领导和同事们在工作中的默契,同时也请求大家继续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我们携手同行,共同迎接我们辉煌的未来! 篇二:成本会计教学计划 成本会计教学计划

真实盈余管理综述

计之友2011年第6期下OF ACCOUNTING 会20131中 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 黄秀蓉曹文娟 【摘 要】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此前一直是盈余管理问题关注的焦点,但由于监管环境、诉讼风险、会计准则、实施成本等因素的变化, 真实盈余管理逐渐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文章从真实盈余管理兴起原因、实施方式及经济后果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以期为真实盈余管理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管理方式;经济后果 一、引言 在会计研究中,会计盈余(Earning )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尚未实现现金流入的应计利润(Total Accruals ,TA ),另一部分是由经营活动产生的,已经实现的现金流入的盈余(Cash From Operations ,CFO)。因而,按上述分类,盈余管理可以划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一直是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真实盈余管理直到近几年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Graham (2005)对400位公司的CFO 调查显示,80%的CFO 表示会减少在研发 (R&D )、广告、员工培训费等酌量性开支以满足特定盈余目标,55.3%的CFO 愿意延迟能够创造价值的新项目,以满足当期的收益目标。Roychowdhury (2006)的研究证据表明,公司管理层为了避免亏损或满足分析师预测,通常采用销售操纵、减少酌量性费用或过度生产等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即使这些活动偏离企业的正常经营决策。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Schipper (1989)在其《盈余管理于评述》(Commentary on earning management )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一种广义上的“披露管理”的概念,即公司管理层为了谋取特定利益而干涉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过程,而真实盈余管理作为一种通过适时的财务决策来改变企业财务报告盈余的行为,属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范畴。Roychowdhury (2006)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通过构建真实的交易活动,以满足利益相关者所要求的特定盈余目标的盈余操控行为。真实盈余管理虽然可以提高当期盈余,但从本质而言,它与正常经营活动的管理者行为又有所区别,其实现的盈余是否具有持续性,对公司未来各期的盈余和现金流量造成有何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真实盈余管理兴起的原因、实施方式及经济后果三个方面对现有的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真实盈余管理兴起原因 从宏观环境分析,监管环境的日趋严格和诉讼风险的增大,导致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空间日益缩小,进而为真实盈余管理的兴起提供了条件。Graham (2005)研究发现,由于应计利润操纵一般发生在会计年度末至财务报告对外公布前,通常涉及会计政策及会计方法处理问题,因而容易被外部审计师识破,风险较大;而真实盈余管理在时间上具有随机性,可以在会计年度的任一时段进行,并且只通过改变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而不涉及会计处理问题,因此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容易规避外部审计师和监管部门的检查风险。李彬、张俊瑞、郭慧婷(2009)以我国1998—2006年我国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会计弹性不同的公司其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会计弹性小的公司,通常通过异常促销、减少研发费用等方式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而会计弹性大的公司,则会减少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也可能诱导盈余管理方式的变化,目标导向会计准则(如美国会计准则)强调为各类交易明确会计目标,为管理层和审计师提供一个详细的会计构架并强化了其二者的责任,在这种条件下,管理层进行应计项目操纵的难度增大,但公司仍可能通过真实活动进行盈余操控。原则导向会计准则 (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要求会计人员及审计师在核算时运用职业判断,却没有提供充分依据加以规范,因而为公司提供了更大的会计选择空间,通过公司倾向于采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操纵。Cohen (2008)发现在美国的目标导向会计准则下,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后,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逐步降低,而真实盈余操控水平日益增加,说明越来越多的公司转向了构建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Barth (2008)对1994—2003年期间21 *本文为暨南大学 “优秀本科推免生科研创新培育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之一。管理论坛 4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