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老中医陈治恒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陈治恒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陈治恒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陈治恒临床经验

陈治恒

知常达变能神能明

———精于辨证论治的陈治恒

杨殿兴整理

编者按陈治恒,四川巴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幼年从师陈心

良习医,后又考入成都中医学院(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进行系统学

习,其后留校在全国著名伤寒学家邓绍先指导下精研伤寒论,从事教

学、临床工作。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1991年被遴选为“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本文介绍陈氏在学术上法遵仲景,师古不泥,重视脾肾,倡言以辨

病为核心的辨证论治的观点。临床上主要突出法活机圆,经方活用;

辨证论治,抓纲析机的特色,并通过十个医案具体印证。医论医话则

选录陈氏对久病痼疾治在后图,以及对葛根汤等经方的应用体会,录

载经验方三首,亦是陈氏临床效方,纵观全文,读者会从中有所启迪。

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褚氏遗书》

陈治恒,汉族,名和文,四川巴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喜好医学,1945年秋从

其伯父、江津县名老中医陈心良习医,勤学5年,尽得其传。1950年悬壶乡里,求诊者甚众,被

誉为“陈氏医学传人”。1953年入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专修班学习深造。1956年考入成都中医

学院医学系本科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师事全国著名伤寒专家邓绍先先生,精研中医经典

及历代名家著述,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硕士研

究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省分会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中国人体科学会理事。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几十年来,陈氏治学以恒,坚持

实践,以“学贵由博返约,医要明理致用”为座右铭,博学多闻,临床经验丰富。陈氏学术上承

《内》、《难》,法尊仲景,旁及诸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精于辨证论治。陈氏治学态度

严谨,无门户之见,师古不泥于古,经方、时方运用灵活,还十分注意博采众长,汲取当代一些研

究成果为己所用;擅长治疗外感及内科杂病,对不少疑难病、危重症亦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第四卷605

####

学术精华

一、法尊仲景,师古不泥

在长期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陈氏对《伤寒论》的研究造诣较深。其学术思想一

承邓绍先先生治伤寒首在明理和重在六经气化之说;一面坚持论六经气化不能离形言气,讲伤

寒务要理用结合,认为任何理论都必须落实到临床应用上才有意义。为了明伤寒之理,他精究

经旨,穷源溯流,疏发论中本义,揭示六经实质;在经方的应用中,倡导经方有正用、借用、变用,

尤其强调要师古不泥,灵活应用。

(一)穷源溯流,疏发本义

陈氏认为,要研究《伤寒论》,首先必须明确它的研究对象———伤寒的本义。他认为《伤寒

论》源于《内经》,却高于《内经》。仲景在继承中扬长弃短,引申其义,重在发展。正如《医宗金

鉴》云:“《伤寒论》后汉张机所著,发明《内经》奥旨者也,并不引古医经一语,皆出心裁,理无不

赅,法无不备。”伤寒一词,古今含义各别。考《内经》中,对伤寒一词大致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指

感受寒邪引起发热的疾病。如《素问·热论》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今夫热病者,皆伤

寒之类也。”后世称此为“即病之伤寒”。一是指冬时感寒,不即时发病,由于寒邪影响闭藏之

令,郁遏阳气,日久蕴酿成热,暗耗阴液,使机体先已失调,及至春令阳气升发之时,伏热随之由

里达表,或为新感引发,则为温病;或至夏日,随阳气向外发泄,更易病暑。此即“冬伤于寒,春

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

暑”(《素问·热论》)之义。后世称此为“不即病之伤寒”。《内经》中虽然也有感受风、暑、燥、湿

和疫疠之邪为病,但它们并不属于上述两种伤寒的范围。仲景沿用其伤寒概念,加以引申和扩

展,使伤寒为多种外感疾病的总称。因此,《伤寒论》在太阳病篇中有中风、伤寒、温病、风湿;在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原为一书)中有痉、湿、 等辨治内容,可见“伤寒”之义包括

的范围既

广,变化也大,即后世所称的“广义伤寒”。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小品》之说,谓“伤寒

雅士之词,云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王焘《外台秘要》除仍主伤寒为“天行”之说外,还提出

“凡外邪之伤人,尽呼为伤寒”等等诸说,皆认为《伤寒论》是引申扩展的广义伤寒。陈氏因此得

出结论,认为《伤寒论》是根据《难经》“伤寒有五”之说立论的。

此外,仲景以伤寒名书,也表明他研究外感疾病是以风寒之邪立论,一方面引伸出风寒

邪伤阳,法重辛温之理,克服《内经·热论》中,“但有表里之实热,并无表里之虚寒……,但有可

汗可泄之法,并无可温可补之例”(《伤寒论翼》),纠正其偏;另一方面,详于寒略于温者,除与当

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密切关系外,还有举一反三,由博返约,执简驭繁之义。例如:论中只有第

6条阐述了温病初起的不同特点和误治变证,其后论中似乎未明言阐释温病之理法方药,但认

真研究《伤寒论》后,才知晓仲景举风寒为纲,确属匠心独运。因为风寒之邪为患有其特殊性和

代表性,它既可以从寒伤阳,或停水停湿,又可化热入里,或化燥化火,因而暑、热、燥、火之邪为

第四卷606

####

患在其病理变化过程中与之有共通之处。例如:暑邪易伤津耗气,这一病理与之风寒化热入里,热炽气分津伤之候基本相同。事实上《伤寒论》在详细阐述风寒致病的整个过程中,已寓六

淫致病的病理于其中,虽然六淫致病来历不同,在病理上却表现出殊途同归。因此,尽管论中

仲景没有明言温病的治法,但实际上已将之寓于六经辨证论治之中。质言之。风寒化热入里的各种辨治方法,亦可用于温病,两者是相通的。如论中的栀子豉汤、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

汤、黄芩汤、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三承气汤、黄连阿胶汤……等,都是治疗温病的常用方。

同理,伤寒与杂病的关系亦与之相似。伤寒的传变是以六经为规律,杂病的传变是以五行

乘侮为规律。伤寒之变证(指不循一般规律的传变,难以用六经称其名者),其变传入具体脏腑

之后,则与杂病相通,其表现的病理机制以及治疗方法,均是相通的,亦表现为殊途同归,故有

“伤寒钳百病”之说,明乎于此,则不难理解伤寒方可以治疗杂病的原由。

因此,陈氏甚赞“明一气之病,则能明六气之病;明六气之病,则能明六气杂合之病”之说。

明确研究对象,弄清《伤寒论》的本义,才能揭示《伤寒论》的真谛。

(二)探赜索隐,揭示六经

陈氏对《伤寒论》三阴三阳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他认为六经是辨证纲领,对之必须深入研

究,借以弄清六经源流及实质,才能窥见原书旨意,在应用中才能把握六经辨治规律,得心应

手。

“六经”一词,肇始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灵枢·刺

节真邪》云:“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皆指经脉,人体十二经脉,合手足言之,则

为三阴三阳。仲景《伤寒论》中并无“六经”字样,最先使用“六经”二字统括伤寒和热病的是晋

人皇甫谧,以后宋·朱肱、金·成无己等在他们研究《伤寒论》的著作中相继使用了“六经”一词,

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

仲景三阴三阳理论本源于《内经》。考《内经》中运用三阴三阳之理,大约有如下四方面:一

为热病之三阴三阳,见于《素问·热论》;一为经络之三阴三阳,多见于《灵枢·经脉》;一为气化之

三阴三阳,见于《内经》“七篇大论”;一为论述三阴三阳离合、开合枢关系,见于《素问·阴阳离合

论》、《素问·阴阳别论》。仲景《伤寒论》六经的理论,实际上是吸收综合了《内经》有关三阴三阳

理论体系的精华,并以临床实用为目的,进行了改造、发展、提高而自成一体。

仲景六经理论,吸收了《灵枢·经脉》分经论治理论的合理部分,发展了《内经》标、本、中气

学说和开、合、枢等阴阳离合理论,吸收了《素问·热论》有关外感热病的阶段性及由表入里的传

变规律等理论,摒弃了传变周而复始、固定不移的说法,由原来简单的热、实证和汗、泄二法,发

展为寓八纲八法和具体的方药针灸治疗赅备的全面系统的六经体系,发展充实了六经理论。因此,《伤寒论》的六经是继承《内经》三阴三阳理论,以经络、脏腑及其气化为基础建立的。

《伤寒论》的六经,其实质正是概括了人体脏腑、经络以及阴阳气血等多层次、多方面内容

在内的特殊综合概念。它既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等的正常生理机能活动,又反映了它们的

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病性、病势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发生与演变

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确定病变的部位、证候特点、损及何脏何

腑、寒热趋向、邪正消长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因此,六经辨证既包括疾病病位所在的经络脏

腑,又概括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疾病性质,以及由病位、病性决定的治疗大纲大法,使

第四卷607

####

六经理论自成体系,而成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辨证纲领和论治准则。因此,无论外感还是杂

病,都可按照六经证治方法,察其症状、体征,审定病位、病性,确定治法方药。仲景之后

的各种

辨证论治方法都是在六经证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重视先天后天之本,巧运人体枢机

(一)善为医者,治病求本

中医临证非常重视求“本”,然“本”有多方面的意义。在《内经》中明言“本”者,有“治病必

求其本”之“本”和“标本”之“本”,前者是说在治病时必须抓住阴阳这个总的纲领,所谓“本者,

本于阴阳也”;后者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病因与症状、先病与后病、正气与邪气、病在内与病

在外等,都有标本的关系存在,据此又可分析病证的主次先后,轻重缓急,然后确定治疗步骤。

若从人体的脏腑生成、气化活动和相互关系上看,还必须重视先后二天之本。

肾和脾(胃)在脏腑功能活动中都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因肾藏“先天之精”,元阴元阳寓于

其中,人身之气化皆根于此,乃生命之根,脏腑阴阳之本,“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

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故为“先天之本”;而脾和胃则同属于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器

官,一主受纳,一主运化,共同完成机体的消化功能。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

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资之以为生;而胃气的有无,又关系到

人的生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为后天之本。陈氏精研医学数十年,十分推崇明代李

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关于先后天之本的论述:“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

之本。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理也。故善为医者,必贵根本。而本有先天、

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

万物之母。”在“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一篇中,李中梓还解释了先天、后天之本的道理。

他说:“肾何以为先天之本?盖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婴儿初生先两肾,……故肾为脏腑之

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肾。脾何以为后

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

则亡。……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

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此外,先后二天之本还存在着不可分

割的联系,正所谓“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只有这样,才能相互滋养,生化不息。

在临床上,无论外感或内伤以及任何疾病之治,都应当固护脾胃,用药要中病即止,不可过

剂,以免损伤脾胃。若属大病或慢性痼疾,脾胃之气的盛衰往往关系到病的转归和预后。例如

《伤寒论》中之“除中”,就是胃气垂绝的反常表现,虽能食亦预后不良。至于肾气的盛衰,则关

系到人身的各个脏腑,如肾的阴阳失调时,会因此导致其它各脏的阴阳失调;反之,其它脏器的

疾病日久也必然累及于肾,损耗肾中精气,所谓“穷必及肾”正是此理。若属大病或久病,如果

肾气衰败,则预后不良。故伤寒邪入少阴,除急救之证外,死证特多,原因就在于此。故明确先

后二天之本及其相互关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陈氏临证时非常强调必详察“两本”

之虚实,遣方用药切不可犯实实虚虚之戒,尤其是对各种慢性痼疾和疑难病症,十分重视培固

肾气和调理脾胃,谓:“培肾气,即固先天之本,调脾胃即资后天之本”。每于疑难病中抓住“两

第四卷608

####

本”而屡获佳效,这正是陈氏在临证时效果显著的原因之一。

(二)把握枢机,巧从中生

凡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变化,无不存在着升降出入,可以说这是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

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

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然而,升降出入之机则

在于“枢”,所谓“枢”者,枢机也,犹如门户之枢纽,“主动转之微”,它居于阴阳升降出入之中。

若人体的枢机运转正常,则生机盎然,虽病亦轻,或病重易治;反之则病重,甚至于危。陈氏在

临证时十分重视把握枢机,认为如此才有巧妙之可言。

首先,脾胃为人体上下升降之枢。就人体而言,身半之上为阳,身半之下为阴。而脾与胃

居中,同属中焦,不仅是后天之本,而且一属阴土,主湿、主运、主升;一属阳土,主燥、主纳、主

降,两者相互为用,共同组成上下、阴阳、升降的枢纽,故吐利、痞满、眩晕、泄泻等诸证,不少都

可通过调整中焦脾胃的升降枢机而获治愈。其次,少阳亦为枢者,是因其外邻二阳,内贴三阴,

位居表里之间,主半表半里,阳气的内外出入自与之密切相关,凡外邪的由里达表,其枢机多系

于此,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正是通过少阳的枢转作用使病得解。因此,陈氏在临证时十

分注意把握枢机,针对不同病症,采取相应之治,这是陈氏在临证时常使病情转危为安,化险为

夷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倡言“以辨病为核心的辨证论治”

陈氏临证时,非常强调辨证论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倡言“以辨病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是其一大特色。

(一)触机而发,仲景启迪

陈氏精研《伤寒论》数十年,尤其注重以其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强调要理用结合。对有些方

证条文的理解认识,不囿于传统解释,常常触机而发,别有会心,并从中得到启迪,进而指导临

床实践。陈氏提出“以辨病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思想,即源于研究《伤寒论》的结果。仲景创立

的附子泻心汤,方中即有消痞泻热的大黄、黄芩、黄连,又有温经扶阳的附子,寒热并用。陈氏

对此方证是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中去理解认识的,可谓掘幽探隐,启人思维。他认为方中大黄、芩、连是针对局部病变心下热痞而设;而配以附子是针对病人素体阳虚。芩、连、大黄治疗

病变局部,附子顾及全身整体情况,将局部与整体统一于辨证论治中。这一启迪,通过在长期

的临床实践中摸索,逐渐形成了“以辨病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思想,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二)病证认识,协调统一

在病、证的局部与整体认识上,陈氏认为:“证”与“病”有区别,“证”是由相对的脉象、症状、

体征组成的,具有阶段性;“病”则有它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属于全过程。凡是一种疾病,必定

有它一种起决定作用的根本矛盾,并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疾病的特殊本质亦由其根本矛盾所决定。基于此,病与病之间才能区分,鉴别诊断始能进行。不同疾病的特殊本质,决定了不同

第四卷609

####

疾病发展的各自表现和规律,故病有定势。证不同于病,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表现出

来的主要矛盾。陈氏指出:“病有定而证无定,病不变而证常变。”治疗疾病只重视解决病程阶

段中的主要矛盾是不够的,还要重视解决贯穿于疾病始终的根本矛盾。

从辨病与辨证看,辨病侧重于局部病变分析,而辨证侧重于全身整体情况,因此“病”

多是

局部病变的反应,“证”则是整体的、综合的、动态变化的过程。病变的局部与全身整体情况,有

时表现是一致,有时表现并不一致,怎样在治疗中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陈氏提出了“以辨病

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方面注意围绕病变的局部(这里的局部病变

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中医所指的局部,如心下痞、下利、头痛等;一是指西医的诊断,如肾炎、

肝炎、冠心病等),或施与专药,或辨病论治,另一方面始终密切注意全身整体情况,辨证论治,

两者的有机结合,即是陈氏这一学术思想的体现。

(三)辨病为核心,结合整体辨证

1.结合辨病,借用西检:清·徐灵胎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

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症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

方,一方必有主药。”(《兰台轨范·序》)现代名医岳美中教授也指出:“在辨证论治规律的临床运

用中,不仅要辨证候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还要进而辨病名(包括中医与西医病名),辨识疾病

的基本矛盾所在。”(《岳美中论医集》)

陈氏临证体会尤深,他说:明代吴又可早在《瘟疫论》中就指出,一病有一病之毒。辨识疾

病,认清疾病的根本矛盾是必不可少的。在辨病方面,陈氏重视西医局部分析的化验检查,既

将之作为诊断局部病变的参考,又不囿于西医检查诊断的束缚,而是西为中用,始终用中医的

观点去分析、判断和立法处方。如西医化验检查血象高,称为“感染”、“炎症”,陈氏从不简单对

号入座地理解为热毒。陈氏谓:毒分阴毒阳毒、寒毒热毒、水毒火毒、湿毒疫毒等,岂能一见“感

染”,就为热毒?这是以偏概全,曲解了中医的意思。但是,临证时陈氏又重视西医化验检查,以帮助明确局部病变部位、性质,如咳血病人,常借助西医检查手段,借以弄清是支气管炎、支

气管扩张引起,还是肺结核、肺癌导致?帮助明确诊断。对于肝炎、肾炎等慢性病的无症状期,

更是重视西医生化指标,借助化验检查,认清疾病的根本矛盾所在,西为中用,发展中医。例

如:治疗乙肝,特别是治疗临床症状不明显者,常结合西医化验检查选方用药,如HBsAg阳性,

而且滴度较高,HBeAg阳性,SGPT亦升高者,常选用清热解毒之品,药用虎杖、茵陈、贯仲、丹

皮、夏枯草、焦栀等;当病毒DNA多聚酶降至正常,HBeAg从阳转阴,而抗-HBe

尚未出现时,

则通常选用益气健脾,补肾温阳之品,如人参、黄芪、白术、枸杞、淫羊藿、菟丝子等。陈氏经过

多年实践探索,对久患肝病、迁延型肝炎、或早期肝硬化,用自拟“复肝散”有较好的疗效。又

如: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少症状期,若尿中蛋白多者,采用益气健脾,清利湿热,兼以固涩之法,常

选用黄芪、玉米须、八月瓜、蛇倒退等;红细胞多者,凉血止血,加白茅根、炒蒲黄、血余炭等;白

细胞多者,清热解毒利湿,加二妙散、红藤、忍冬藤等。借用西医检验,使中医有“证”可辨,并将

辨证论治引向微观化。

2.审查局部,重视腹诊:陈氏重视局部病情的辨识,除了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和方法检验出

的客观数据外,常常还通过自己主观望诊、切诊来掌握局部病变情况,陈氏强调这是施用以局

部病变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中的重要环节,绝对不能忽视。如治疗小儿咳嗽,陈氏一般都认真观

第四卷610

####

察小儿咽喉情况,他指出:小儿咳嗽原因众多,但有一点必须注意,不少小儿是咽喉疾患引起的

刺激性咳嗽,纯用止咳化痰、宣肺等法多难收效,若检查明确针对病情采用清利咽喉的方法则

每每建功。

在审查局部病变时,尤其重视腹诊。陈氏尊崇《伤寒论》,受到论中“心下满”、“心下有水

气”、“按之濡”、“按之石硬”等切诊的启发,近年来在与日本汉方医的交往中又受到日本汉医腹

诊的影响,对腹诊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腹诊对于诊断腹腔局部病变确能提供重

要的参考帮助。腹腔中包含多个脏腑器官,肝、胆、脾、胰、胃、肠、子宫、卵巢、膀胱等均在其中,

有时病人一句“肚子痛”即概括了病情,医生若不认真审查触切局部,往往是误治的主要原因。

例如:跟师随诊中,曾遇一女性病人,腹部隐痛2月余,多方治疗均罔效,翻阅病人处方,前医多

从脾胃、肠道疾患治疗入手,陈氏仔细切诊病人腹部,诊见左侧少腹部有明显压痛,质稍硬,沿

少腹部有条索状硬结,四诊合参,考虑为附件炎,遂以清热散结,祛瘀通络为法,很快治愈病人。

仅此一例,审查局部的重要性即可窥见一斑。

3.辨证论治,以辨病为核心: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是公认的中医学重要精华,它侧重

于人的整体调整,重视调动机体内部的抵抗力和提高机体的适应性,达到“阴平阳秘”。辨病侧

重局部器官的改变,辨病论治是采用针对性较强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改善局部病损情况。两者各有其长处,陈氏将侧重于整体与侧重于局部的两种论治方法融于一体,大大提高了治病

疗效。

例如:肿瘤的治疗,目前西医常用化疗和放疗,虽然针对性很强,但对全身的毒性和副作用

却无法解决,不少病人因此不能继续治疗。陈氏以辨病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既注意针对局部肿

瘤的抗癌解毒,又兼顾全身整体情况补益扶正,在常用抗癌药物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基础上,

又筛选出针对性较强的核桃树枝、山慈姑,用于局部的抗肿瘤治疗;另外根据患者整体情况选

用八珍、归脾、十全大补、参苓白术散等辨证论治。陈氏以此治疗一些鼻咽癌、直肠癌、乳腺癌

等患者,有效地控制了临床症状,大部分患者可同时接受放疗、化疗且能够坚持,不少人都恢复

了工作。

再如:治疗肾炎、肾病综合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八月瓜、蛇倒退,功能利尿消肿,消

除尿蛋白;治疗泌尿系感染疾患,如膀胱炎、尿道炎等,常适当加用红藤、忍冬藤,能快速控制症

状。诸如配伍黄连治痢,麻黄平喘,青藤香止胃痛,白鸡冠花止带等,皆为陈氏结合辨病论治的

常选药物。

陈氏这种以辨病为核心的辨证论治,其实质是将专药、辨病论治药物结合于辨证论治中,赋予辨证论治新的内容,使疗效稳定而显著。

临证特色

一、法活机圆,经方活用

(一)妙施和解,曲尽机变

陈氏强调:作为医生,一是要明理致用,一是要由博返约,他说:“若医不明理,则难以‘见病

第四卷611

####

知源’;若明理不用,则无从获得真知;若学而不博,则常易心存偏见;若博而不约,则易致流散

无归。”因此他十分强调要理用结合。

陈氏临证中,善用和解法,对其生理病理、组方规律、加减变化,见解精深,临床运用,

其妙。他认为:和解一法其病位在手足少阳,腠理膜原,并涉及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其代表方

小柴胡汤,作用全面,寓寒热同用、攻补兼施、营卫共调、升降相因于其中,适应范围广泛。

从少阳生理基础来看,少阳包括手、足二经所属的三焦与胆两腑,并通过经络相络,又与心

包与肝为表里。手、足少阳两经的循行及少阳与厥阴的关系,具有如下特点:①手、足少阳二经

在目锐眦相交,其气相通。②两经在人体体表的循行区域,主要是在头角,耳前后、耳中、胸胁

及身之两侧,其位居太阳、阳明二经之间,太阳主表,阳明主里,故少阳主表里之间,一般称为半

表半里。③三焦与胆通过经脉相络和心包与肝构成了阴阳互根的表里关系。这不仅是少阳的形质,而更重要的是它的气化作用。由于经络是枝叶,脏腑是根本,所以三焦与胆的生理机能

活动,则是少阳气化作用的中心环节。三焦主腠理,其气外通肌腠,内通脏腑,不仅是“中渎之

腑”,能通调水道,而且为“元气之别使”,与命门一气相通,乃通行元气之处,故主相火。所以它

是人体水火运行的道路,亦即水中之火腑;又,三焦内接胃肠,与水谷的受纳、饮食的腐熟、气血

的化生、营养的输送、废料的排泄,关系也十分密切。胆附于肝上,并得肝之余气聚而成精,则

为胆汁,故为“中精之腑”,主决断,内寄相火。虽然肝之疏泄要影响胆汁的排泄,但同时也要胆

气清利,肝之疏泄调达才能正常,如此互相配合,脾胃才无贼邪之患,其余脏腑的阴阳气血才能

得以正常运行。故《内经》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三焦与胆虽各有不同的生理机能活

动,但却是相互配合为用的,因为只有三焦通畅,水火之气运行不息,胆才能外应春生之气;反

之,又需胆之疏泄正常,三焦之气才能通畅和主持诸气。

少阳之经多气少血,相火在三焦与胆的生理机能活动中,又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称少阳为

相火之经,主相火用事。由于少阳位居半表半里,而三焦与胆的生理机能活动,对人体的气血

运行,以及气机的升降出入,内外开阖密切相关,故有“少阳主枢”之说。

从邪入少阳的病理来看,无论是邪从它经传来,抑或本经直接受病,均可导致少阳气机郁

结,致使胆火上炎,津液受损,热扰空窍,出现“口苦,咽干,目眩”;或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邪陷

少阳经脉,相火被郁,胆火犯胃等,也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少阳所辖范

围广大,因此少阳病见证亦有很大的变异性,仲景在小柴胡汤证中列举了七个或然见证,又

确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可见,少阳病的病理机制与之少阳

的生理特点是完全相关的。

小柴胡汤是少阳和解法的代表方,从其组成来看,方中选用了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

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物。柴胡气质轻清,苦味最薄,功善疏解少阳郁滞,以外散其邪;黄芩苦

寒,气味较重,善清胸腹蕴热,以除烦满;半夏辛温散寒,能和胃降逆;大枣甘温,补益脾胃;甘草

甘平,补脾益气,和中缓急,且能和调诸药;人参甘苦微温,能益气生津。但小柴胡汤的功用,并

非七味药物疗效的机械相和,而是通过有机的配合和产生的协同作用,以达和解少阳的目的。因为,这七味药物组成了6个药对,即:①柴胡与黄芩;②生姜与半夏;③柴胡与生姜;④黄芩与

半夏;⑤生姜与大枣;⑥人参与甘草、大枣,这样配合所产生的作用,则不同于单味药物的疗效。

因柴胡与黄芩同用,则能解半表半里之邪,以除往来寒热;生姜与半夏同用,既能和胃降逆止

呕,又有辛温开结作用;柴胡与生姜同用,则能增强疏解少阳之邪;黄芩与半夏同用,苦降辛开,

第四卷612

####

能解胆胃之失和;生姜与大枣同用,既能调和营卫,又可调和脾胃;人参与甘草、大枣同用,则能

益气和中,扶正祛邪。从整体来看,该方又体现了寒热并用、升降同施、祛邪与扶正融为一体。

而寒热并用,则能和解少阳;升降同施,则能调理枢机;祛邪与扶正同用,则祛邪不伤正,扶正不

留邪。如此配伍,则能共奏和解少阳,疏利三焦,调达升降,宣通内外,和畅气血之功。

由于少阳位居半表半里,而有主枢作用,在人身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不少疾病的进退出

入都常常与之有关,故可借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使邪从枢外解。又少阳与肝胆脾胃的生理机

能活动密切相关,所以杂病中的肝胆脾胃生理机能失调,也同样可以借用小柴胡汤治疗,这正

是它运用范围较广的原因所在。同时,也说明小柴胡汤虽然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但并非专方。

陈氏善用小柴胡汤,加减化裁,曲尽其妙,大大扩大了原方的应用范围。现举数例,以窥一

斑。

(1)气闭耳聋:陈氏认为,耳聋患者年轻或年少,身体强壮无虚象者,多属气闭耳聋。治疗

当以运转枢机,豁痰开窍为主,常以小柴胡合二陈汤加减化裁,并配伍郁金、菖蒲、远志等开窍

之品,有麝香则疗效更好。治疗以3个月为期,若属气闭耳聋多能取效。

(2)高热:小柴胡汤为退热良方,根据患者病位、病性不同,加减化裁,常能收到立竿见影之

效。瘀血发热者,常加入活血化瘀的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感染热毒发热者,常配伍清热解

毒之品,如蒲公英、银花、红藤等;热病后期,湿热余邪未尽发热者,常以小柴胡去参、草、枣,加

用黄连温胆汤;外感发热,常合用青蒿。根据病性不同,加减运用,如外感风寒发热,易参、枣、

芩为羌独活、葛根;或合用桂枝汤。外感风热发烧,去参、姜、枣,加入薄荷、桑叶、连翘;气分热

炽者,合用白虎汤;热入血室者,加用川芎、归尾。

(3)癔病:癔病多由情感异常,精神因素引起的一类神经精神障碍,临床检查常无器性质损

害。陈氏认为该病多属于中医“郁证”、“脏躁”、“气厥”等疾病。疏达气机,解郁化痰常有佳效,

小柴胡合温胆汤加香附、苏梗等是其常用效方。

(4)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肝胆湿热,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且黄色鲜明,

同时伴见胸胁胀满疼痛,寒热往来等。以小柴胡汤去参、枣,合用茵陈蒿汤;腑气不通者,大黄

生用泡服;便溏者去大黄不用。作用显著,退黄迅速。

(5)胃痛:肝气犯胃,症见胁脘痞闷,胀痛不喜按,嗳气则舒者,以小柴胡汤加用苦荞头、青

藤香治疗。

(6)胁肋疼痛(外伤内挫):跌仆闪挫,重物撞击引起胁肋胀满疼痛,以小柴胡汤去参、枣合

桃红四物加大黄泡服。

(二)随证求治,灵活变通

对经方的应用,陈氏倡导有正用、借用、变用之分。如以桂枝汤为例,它本是针对太阳中风

证而设,以治疗太阳中风属于正用。但桂枝汤的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凡太阳病发汗、吐、下

后的外证未解;病常自汗出及病人脏无他病之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

恶寒者;太阴病之脉浮;霍乱吐利止之身痛不休等,亦用桂枝汤治疗,此则属于借用范围。以桂

枝汤加减,或与他方合用所组成的变方更多,则属于变用范围。正用是其常,借用是其变,变用

则属变中之变,本此加以推求,则可妙从中生,变化无穷。陈氏云:“日本汉方医善于借用经

方,

第四卷613

####

一方以治多种疾病,而国内中医界则多变用,或师其意另组新方以泛应各种疾病,两者实属同

源异流,各有所长,只要相互学习,自会相得益彰。”

陈氏尤其强调经方的变用,提倡灵活应用,重在法活机圆,而不机械死板。陈氏指出:仲景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方法,即是灵活变化、随证变通的经方变用原则。是以谨守

病机为一定不移之准则,而于立法、选方、遣药、服法等则灵活多变以应病之变化。疾病作为一

个过程固然有着相对的静止,然而当部分或根本质变业已完成时,脉证也必然会随之产生相应

的质的改变,由于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因此辨证治疗也就必须灵活变

通,圆机活法。如论中的各种类方(如桂枝汤类方、麻黄汤类方等),视病情轻重缓急或兼夹各

异,在原方上损益以适应变化;或用合方(如柴胡桂枝汤、桂麻各半汤等)以为兼顾;或改弦更

张,因证图治;论中更有大量随证加减之法,均体现了随证而变,不可执一的“随证治之”之法。

陈氏临证善于活用经方。例如:运用真武汤加姜、辛、味治疗产后哮喘或痰饮咳喘,即是经

方活用的例子。陈氏谓:真武汤乃温阳利水之剂,用于产后哮喘、痰饮咳喘的病人,有温补肾

阳,散寒蠲饮之功,合用姜、辛,或再加用麻黄,则方中既包含了四逆汤,又寓麻附细辛汤于其

中,二者均直走少阴,温肾阳、散寒邪力专势宏,非小青龙可比。合用姜、辛,干姜、细辛发散寒

邪,五味子补肾纳气,又收敛肺气,并监制姜、辛以防耗散太过,三药合用,散收适度,阖辟自如。

故全方具有温补肾阳,散寒蠲饮,纳气平喘之功,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又如:陈氏在治疗寒湿痹证时,常在苓桂术甘汤的基础上,加用附子、防己、苡仁、牛膝,组

成附子八物汤,对痛痹、着痹有较好疗效。

仲景苓桂术甘汤本为中阳不足,水气为患而设,陈氏活用经方,加附子与桂枝同用,功能温

经通脉,逐湿散寒,且两者皆重用至30克,力大势宏;加入防己、薏苡仁、牛膝,则能增强利湿散

寒,宣痹止痛的功效;随证加入独活、苍术、灵仙、伸筋草、续断等药物,皆在增加主方之功效,共

奏温经通脉,逐温散寒,蠲痹止痛之功。此为陈氏治疗寒湿痹痛的有效方,屡试屡效。

再如:陈氏治疗腹水病人,施仲景之法,不泥其方,尤有妙意。肝硬化合并腹水,属于祖国

医学臌胀范畴,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甚则青筋暴露为特征,病属正虚邪实。治疗一般多

根据邪正盛衰的情况,分别不同证候,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攻补兼施治疗。陈氏治

疗此类疾病,别有慧心,他根据临床运用《伤寒论》十枣汤治疗腹水的体会,细心揣摩探索,加以

变化,改峻攻为缓下,安全可靠,不失为治疗腹水的巧妙之法。

治疗方法:甘遂10克、大枣30~50枚。加水同煎20~30分,去甘遂及药汁,只留用大枣。

治疗时要求患者一次食用大枣10枚,若已泻下,则不再加服;若未泻下,加服1枚,仍未泻下,

再加1枚,逐渐递增,以泻为度。本方特点,有效稳妥,安全可靠。

治疗腹水,甘遂为其要药,性味苦,甘、寒,功能泻水饮,破积聚,通二便,但其泻下峻猛,有

毒,应用时必须慎之又慎,诚如《别录》之言:“脾肾虚寒,以致水道不利诸症,误用此药,实为鸩

毒。”《本草经疏》亦言:“必察病属湿热,有饮有水,而元气尚壮之人,乃可一施耳,不然祸不旋踵

矣。”臌胀大多为本虚标实,不堪峻猛攻下,甘遂虽为治水臌要药,但又不敢轻易施用。则以甘

遂水煎煮大枣,既不失甘遂攻下泻水之功,又避其峻猛有毒之性,加之大枣甘缓补中,变峻下为

缓攻,扶正祛邪,一举两得。应用本方应注意两点:一是腹水消退后,需再随证施治,尤其注意

扶正补虚;二是对体质虚衰,身体不支者,仍当慎用。

陈氏常说:仲景著书乃示人规矩,从全论看,详于寒、略于温,详于太阳病、略于其它各经病

第四卷614

####

证,皆寓举一反三之意。若不明此理,死守112方,以不变应万变,犹如守株待兔,临床既不能

活用仲景之方,而又曲解了仲景的原意。因此,临证应用经方,常师其法,不泥其方。如治疗风

寒外感病证,仲景创立有辛温之法,麻、桂之剂,但陈氏不轻易照搬套用,他说:仲景乃河南人,

地处中原、气候凛冽,寒冷而少雨,其人腠理致密,外感风寒,治宜辛温解表,麻桂属正用;四川

地处西南,盆地多雨,雾露所聚,其人肌肤细腻,腠理疏松,外感风寒虽宜用辛温之法,但

药量则

宜偏轻,或改用轻淡宣泄之品,故常用葱白、豆豉、紫苏叶、防风、荆芥等物,灵活变通。

二、辨证论治,抓纲析机

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主要是辨证论治,秘方、验方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以应用。因此,陈氏十分强调掌握辨证论治方法。他说,从具体运用上看,各科有各科的辨证特点,但彼此

之间又有共通之处,因此,掌握各科的辨证特点是前提,抓住共通之处是关键。一般来说,无论

任何疾病都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之辨,由于这是一切疾病辨证的总纲,所以都要

落实到“证”上。

(一)明辨病因,审因论治

《医学传心录》云:“百病之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则显其症。症者病之本,因者病之标。”

中医认识病因具有特殊性,是以“审证求因”(因发知受)的方法获得的,即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

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实质上它是一种将内

因、外因统一起来,具有整体观思想的辨证求因的认识病因方法。

审证求因,又称为病因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恒动的特

点,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追踪病史,察明始发病因具有重要意义,在辨证论治环节中

不容忽视,对疾病的正确诊治,特别是对疑难怪病的辨治有很大帮助。《三因方》指出:“凡治

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陈氏反复告诫弟子:病因清则病源明,这是治病求本的关

键,然后立法处方,使病与方皆相应,才有疗效可言。反之,若病因不明,治疗漫无目的,遣方用

药又岂能中的。

陈氏临证时非常重视这一问题,注重病史的追踪,详细了解致病的始发原因,特别是对一

些疑难病和痼疾,每每从追踪病史入手,找到治疗的关键,切中肯綮,一矢中的。

(二)详察标本,治分缓急

一般而论,标根于本,标是现象,本是实质,只要病本解除,标病则随之而解。但标本是一

个相对的概念,如病因与症状,先病与后病,病在内与病在外,正气与邪气等都有标本的关系存

在。治病分标本,是中医的一大特点,《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

是谓妄行。”陈氏法尊仲景,尤其对仲景“汗下先后,缓急有序,标本分治”法则,非常重视,他常

说:病人有标本,犹草木之有根苗,标者末,本者根源也。辨明标本既可分析病证的主次先后、

轻重缓急,又可据以确定治疗的步骤,因而是十分重要的。若不明此理,常易治疗失当,轻则不

愈,甚则使病情加剧或恶化。中医所言标本包含甚广,如以邪正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祛邪

为治标,扶正为治本;以疾病言,病因为本,见症为标,对症处理为治标,审因论治为治本;以病

第四卷615

####

之久暂言,旧病为本,新病为标,治新病为治标,旧病为治本;以证候言,急者为标,缓者为本,急

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陈氏临证,亦如其言,标本缓急,法度谨严。

例如:治疗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陈氏认为,从生理而言,“肺为气之统,肾为气之根;肺

主出气,肾主纳气”(《医原》),呼吸关系肺、肾两脏。从病理而言,咳喘之证“实喘者有邪,邪气

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景岳全书》),实喘责之于肺,虚喘责之于肾。因此治疗上,发作

时重在治标,治标重在肺;平时治本,治本重在肾。若咳喘甚,痰涎多,则根据患者脉证,辨证论

治,重在治标。寒证常选用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射干麻黄汤等;热证常选用麻杏石甘

汤、清金化痰汤、清气化痰丸等;痰涎盛者,多用瓜贝二陈汤、枳桔二陈汤等;不偏寒热者,常选

止嗽散加减应用。待痰涎少、咳喘平,标症控制后,则选用自拟新定蛤蚧散(百合、枸杞、蛤蚧、

川贝母、胡桃肉等)炼蜜丸或做散剂嘱病人长服,调补肺肾、重点治本。陈氏缓急有序,标本论

治,层次清晰,用此法治愈了不少老慢支、肺气肿等咳喘病人。

又如:治疗泌尿系疾患,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在急性发作期重在治标以控制症

状,常选用自拟新加二妙散。标症一除,则以六味、八味、左归、右归等培补肾气,固其根本,巩

固疗效,以防复发。

陈氏认为,急性肾盂肾炎初起多属实证,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则多属虚中夹实证,而非

急性发作者则多为虚证。有明显的小便频数,量少涩痛,为湿热蕴结膀胱所致,属标急证实,此

时以祛邪为主,新加二妙散是陈氏最常选用的有效方;若兼见血尿者,常加用大小蓟、白茅根、

丹皮;腰痛酸软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尿道有刺痛,加生熟蒲黄、滑石等。标症消失,重在补

虚固本,根据不同病情,酌情选用,属肝肾阴虚者,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气阴不足者,

选用

生脉饮、大补元煎;属肾阳不足者,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饮等。攻补要把握好时机,标急之

证,邪气未除,早用补涩,难免有留邪之弊而使病程迁延;标症已除,过用清剂,又会徒伤正气。

因此,临证之际,当密切注意病机变化,随其虚实而灵活掌握,方能获愈。

(三)经带病证,治有新意

陈氏常说:虽然各科有各科的辨证特点,但彼此之间又有共通之处。他不但长于内科杂病,对于妇科病证亦别有会心,常常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1.降气引血,治疗倒经

月经来潮前一、二天,或正值经行时,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每伴随月经周期发作,常

可导致月经减少或不行,似乎月经倒行逆上,称为“经行吐衄”,或称“倒经”、“逆经”。陈氏认

为:产生倒经的主要原因是血热气逆。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热则血热而妄行,气逆则血逆而

上溢,有升无降,倒行于上。故治疗时,当以顺降为主,“顺气调经,经自准也”(《万病回春》)。陈氏常于清热调经方中加善能降气之苏子,使气降则血降,气顺则经调。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赖血以载,血赖气以行。倒经一证,盖由气火上扬,逼血上溢而

成“错经妄行于口鼻者,是火载血上,气之乱也”(《万病回春》)。陈氏以降气为先,气降则血降,

再配以调经引血下行之品,“复其下行为顺之常”;血热者,配以清热凉血;肝郁者,结合疏肝解

郁;阴虚者,滋阴润燥,一般二、三剂药多能取效。

2.健脾止带,巧愈头痛

陈氏治疗妇人头昏痛,常要询问其带下情况,陈氏谓:带下量多,常是导致妇人头昏头痛的

第四卷616

####

主要原因,多为脾虚湿气下流所致。陈氏常将其通俗地比喻为“泄气之皮球”,气漏于下,头昏

头痛于上。治其带下,头昏痛自愈。

导致妇女带下之原因众多,脾虚、肾虚、湿热之邪均能致病,故临床上又有白带、黄带、赤白

带等之分。临证又尤以白带为多见,缪仲淳在《女科经论》中指出:“白带多是脾虚,肝气郁则脾

受伤,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白滑之物。……盖以白带多属气

虚,故健脾补气要法也。”缪氏之语实为经验之谈,不但指出白带的病理机制,而且也阐明了妇

人带下头痛的机理。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脑髓之海。皆赖以气血濡养,《灵枢·口问》曰: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亦曰:“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正常,则

气血化生,精微上注,则头脑清灵,元神旺盛。若脾气受损,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之物不能上输

以生气血,濡养头目,反聚为湿,流注下焦,伤及任脉,而为带下,即头昏痛带下并见之理。陈氏

洞晓其理,故常以完带汤、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为主方。兼见肾气不足者,加用鹿角片(或

鹿角霜)、杜仲、川续断、菟丝子等物;兼见湿热下注黄带明显者,合用二妙散、忍冬藤、红藤;白

带量多者加白鸡冠花、乌贼骨、生龙骨等;兼见赤白带者,加入茜草根、黑荆芥、益母草。此即陈

氏不治头痛头痛自愈,抓纲析机,辨证论治的高明之处。

3.清热除湿,遏止崩漏

妇女崩漏,最为大病,二者常相互转化,血崩日久,气血大衰,可变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

进,亦能成崩。“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济生方》)。引起崩漏的

原因,过去医籍中记载以血热、血瘀、脾虚、肾虚为多,古有塞流、澄源、复旧之三大法。塞流者,

是“急则治其标”法,旨在止血;澄源、复旧者,是“缓则治其本”法,澄源意在祛除病因,复旧旨在

固本。陈氏临床几十年,又聆闻家秘,受教于先师,得先师指点,对崩中之大证,尤有卓见,对于

将近更年期之妇女,体质肥胖壮实之阳崩证,为湿热作祟,用清玉止崩汤一方,屡有效验。

妇人年近经绝之时,血海已虚,血属阴类,虚则易于生热,加上素体肥胖,脾湿常重,乘虚下

流,与热相合,逼血下行,而成崩中不止之候。这种病情,若用通套诸法,实难获效。故清玉止

崩汤乃针对病机而设,经长期运用,收效颇佳。由于离经之血难以尽去,与湿热相合,瘀阻胞

宫,故方中应用生地、丹皮、归尾、川芎、赤芍清热凉血,祛瘀生新;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坚阴止

血;茯苓、半夏、陈皮、苍术、香附、甘草燥湿化痰,和胃理气;柴胡、升麻升提清气;且柴胡与半

夏、黄芩、甘草相伍,寓小柴胡汤之义,有调整枢机之用。故诸药相配为方,具有清热凉血,祛瘀

生新,燥湿坚阴,调和升降,理气化湿之功,以收不止血而血崩自止之效。

4.更年诸证,解郁为先

妇女更年期,发生在绝经前后卵巢功能衰退之时,一般在50岁左右常出现经行紊乱,

头晕

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烘热汗出,五心烦热,无端惊恐,忧郁猜疑,或浮肿便溏,腰酸骨楚,

倦怠乏力等,这些证候往往三三两两、轻重不一的综合出现。有的可延续二、三年之久。陈氏

对此病认识独特,他认为本病之本在肾,而标在肝,肝肾乙癸同源,又常相互影响,所以肝肾同

治亦即标本同治,但更年期出现在老年阶段,老年人肾衰原是正常生理现象,故肾虽为本而治

疗重点仍应在肝。从临床突出表现看,情志异常,情绪不稳定,自觉症状多,变异大来看,其病

理机制仍以肝气郁结为主,故陈氏治疗此类病人,常以解郁为先,越鞠丸、逍遥散为其首选方

剂,标急一除,然后以六味、杞菊、八味、二至、二仙等培肾固本。

第四卷617

####

更年期综合征,证候表现繁杂,变异性大,常随患者情绪而变动。陈氏抓住其证候特点,主

张先以疏导为主,肝气郁结,则诸症蜂起,肝气疏达,则诸症缓解。标急之症控制后,然后可用

培补肾气、燮理阴阳之品固其根本。若不注意解郁为先,徒用补益,常常欲速则不达。

(四)辨证论治,结合专药

辨证论治的精髓在于审证析机,治病求本。强调立法组方,务要根据具体病情,因时因人

因证制宜,针对病机,灵活善变,不可机械死板;审时度势,贵在法活机圆,病有动变,随证求治,

总以切中病机为要。

陈氏将局部病变与整体情况结合起来论治,亦即以辨病为核心的辨证论治。在辨证中结合专药论治,是陈氏这一学术思想的具体体现。以辨证论治针对全身整体情况,以专药针对局

部病变,既照顾到病变局部的突出矛盾,又照顾到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疗效显著,

重复性强。

如治疗骨质增生。骨质增生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的骨关节病证,又称为骨刺,是骨质退

行性变所致,属于中医学骨痹证范畴。至今西医对本病尚无有效疗法,中医常用针灸、按摩、药

物外敷和内服等,虽有一定疗效,但有的亦不够理想。陈氏据其临床表现和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本病主要关系着肝、肾两脏,“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灵枢·经脉》),骨为肾所

主,骨端为节,节与节相交称关。筋附于骨节,即关节结构的组织,如滑膜、韧带等为肝所主。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四)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四)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四) 第四十九节陈湘君证治经验 陈湘君,女,1939年3月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教授、 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六 年制医疗系,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全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上海市皮肌炎医疗协作中心主任,上海市类风关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委员。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行医近40年,擅长于运用中医和西医两套理论对内科常见病、疑难病作出双重诊断,并运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方法治疗内伤杂病。尤其对风湿病有较深的造诣,她认为风湿病是一组由于正气亏虚(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失调,抵抗力低下)以致外邪入侵而致组织与关节,内脏受损的疾病,因此主张扶助正气与祛除病邪相结合来治疗风湿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中医内外合治的特色,并积极采用现代医学各种先进检测手段诊断与随访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仅使中医药治疗风湿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使中医药治疗风湿

病的机理也取得了进展,目前已总结出治疗类风关、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肌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痛风等风湿病的经验方。 94年她主持的“内服益气温阳,外用祛风活血对类风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96年他主持的“滋阴解毒法为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紊乱调节作用的研究”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95年参与的“癌转移过程中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关系及益肺抗癌饮对其影响”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96年参与的“益肺抗瘤饮对肺癌生长转移的病理学改变的影响”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91年、94年、99年分别应邀赴日本、捷克、美国、越南、泰国等国进行风湿病学术交流,94年、96年、98年多次应邀赴台湾与香港地区进行风湿病学术讲座,受到国内外同行一致好评,94年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证书。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着作12本。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陈湘君教授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机,是在肝肾精血阴津亏虚邪火内生的基础上,感受风湿热毒或因曝晒日光,内外相合,两热相搏,导致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经脉痹阻,脏腑亏损,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个肝肾亏损为本,邪毒亢盛为标,本虚标实的疾病。治疗当以滋养肝肾、清热解毒为原则。由于其病程漫长,症状复杂,因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措施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措施 为贯彻落实脑病科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使学术继承人切实提高中医理论水平与临床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特制定脑病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措施。一、理论学习【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中医典籍,学习临床学科古代重要医籍及现代学术专著,以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古籍的理解,培育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努力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学习要求】 培养对象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在专家指导下选定精读与泛读的古典医籍书目(附后),要求精读四门典籍,泛读六部以上与本学科相关的古代医籍及其它医籍。 【学习形式】 学员自主学习为主,可参加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举办的经典理论学习班。在专家指导下,深入学习钻研、领悟和发掘古典医籍的精华,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 【考核指标】 1.系统自学典籍,完成学习计划,并写出读书心得笔记。 2.参加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组织的继续教育项目学习。 3.每年至少完成经验总结1-2篇。发表论文1-2篇。二、临床实践【实践目的】 强化中医临床实践,结合现临床岗位,开展临床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实践要求】 继承期内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开展临床研究,进行创造性临床实践;提高解决本学科危急重症及疑难病症的临床能力与服务总量,扩大服务半径,提高社会知名度;提高中医临床科研能力,逐步形成中医临床科研思维方式,掌握中医临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实践形式】 1.临床工作应包括门诊、病房及会诊,可根据研修内容确定时间安排。 2.继承人结合学经典做临床的体会,针对临床的某一问题,选择临床研究课题,完成一项科学、严谨、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方案。 【考核指标】 在临床实践中,要结合理论学习和临床研究,写出心得体会。3年完成100份专科病历。病历要体现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并有病证分析。 3.公开发表反映本人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论文或专著至少1篇(部)。三、跟师学习【跟师目的】 研究、领悟、学习当代中医名家及本科名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术。 【跟师要求】 拜1位中医药名师重点学习,学习领悟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精华,加以整理提高。【跟师形式】 随师门诊、查房、会诊、拜师请教等,并整理代表老师主要学术思想或临床经验的典型医案。【考核指标】 1.整理跟师临诊病案。 2.完成跟师学习心得。

陈治恒教授临床经验方

陈治恒教授临床经验方 早泄是指射精发生在阴茎进入阴道之前,或进入阴道中时间较短,在女性尚未达到性高潮,提早射精而出现的性交不和谐障碍。见于《辨证录-种嗣门》。又称为鸡精,即人们常说的一触即发、一泄如注现象。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殖、司精关开阖。肾虚相火妄动,精关开阖功能失司,则精液封藏不固则出现早泄。 组方夜交藤,天冬15、地黄、党参、砂仁5g、知母、黄柏、煅龙牡各30g、远志、茯神、五味子、金樱子、覆盆子,枸杞子。先用冷水浸泡2小时,煎煮2遍和匀,早晚分服。也可以上药加量研细末炼蜜丸,每粒10克,每次服1粒,每日2次。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本方由《卫生宝监》三才封髓丹加减而成。方中党参补脾益气,天冬滋阴补肺生水,熟地补肾滋阴,三药合而固精封髓为君药;知母、黄柏清泻相火,可以降低射精中枢的兴奋性,使射精所需要的刺激阈增高;为臣药;金樱子、五味子、枸杞子补肾涩精,以增强肾脏的固精之功;远志、茯神、煅龙牡宁神定志潜镇,以利神归于舍,而精不早泄为佐;少许砂仁醒胃,防上药滋腻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泻火、补肾固精、宁神定志之功。本方对早泄疗效颇佳,适用于阳

事易举,容易兴奋,性交时一触即泄者。用药治疗 壮阳密方(久战不败) 配方:肉苁蓉10克、五味子3克,菟丝子3克,远志3克、蛇床子4克(各大药店均有售)用法:碾为细末,空腹黄酒送服,隔日服用20天,效果明显,服用30天,让你的“火力”无比威猛。 温馨提示:30岁以下无性功能障碍者男人勿用适应人群:35——80岁男人。《郑重声明》我空间所有的东西,如想用请慎重或遵医嘱使用,如果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事故一切后果自负!中药伟哥 鹿茸60克僵虫60克黑附子60克百仁60克 淫羊藿60克蛇床子60克肉苁蓉60克巴戟肉60克 仙茅60克和服20克蜈蚣8条 共计570克共研末装胶囊,2次/日5粒/次饭后服用! 一副即愈! 壮阳有效方 配方:肉苁蓉10克、五味子3克,菟丝子3克,远志3克、蛇床子4克(各大药店均有售) 用法:碾为细末,空腹黄酒送服,隔日服用20天,效果明

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

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 刘轲徐江雁李振华 【摘要】根据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结合古今诸多名老中医的成才经历,阐述了熟谙经典,随名医临证随诊、整理名医医案文献等是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整体观辨证观 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生于1924年,出身中医世家,河南洛宁人,著名中医脾胃学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全国首批名老中医。李老行医六十多年,执教五十余载,长于内科杂病,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研究,主持研究的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研究”及“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等著作8部。李老被确认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研究对象之一,本人有幸参加此课题的研究,现就其经验传承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 李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其启蒙老师为其父李景唐。其父善长内科杂病、伤寒病的治疗,为当时豫西的中医大家。李老17岁时,遂辍学于济汴高中,跟父认药习医,可谓世家传承。李老自幼熟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谓其启蒙教材,也谓其中医理论奠基之渊薮。李老一生主宗医家张仲景,善以经方治病,以杂病著长,晚年更以脾胃学说立论,成为一代宗师名医。李老一生主研医籍主要为陆渊雷著《金匮要略今释》,林亿校本《伤寒论》,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叶天士著《温热论》。先生知识涉猎广泛,注重人文修养,喜爱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等。其中,尤以书法隽秀洒脱,许多名人墨客争相收藏,此可谓之家。李老一生,心系民众,具仁德之心。李老关心政治,心系祖国医学发展,即便晚年,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奔走呐喊。李老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成一代旷世名医,务必做到以下几点:熟读经典、勤奋好学、理论结合实践、勤于临证、不断总结、名师指点、虚心求教、潜心专研、勇于创新。从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的成才之路,我们不难对其经验的传承方法产生较多感悟,从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

何任名老中医经验集(精)

何任-中医瑰宝苑-中医经典,中医名著,中医古籍,中医珍本,医案、医论、医话,脉法、脉诀,针灸,经方、偏方、秘方,民间中医中医瑰宝苑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一 何任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 研究《金匮要略》半个世纪的何任 何若苹整理 编者按何任教授是研究《金匮》的名家,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本文总结了他半个世纪来研究《金匮》和《伤寒论》的方法、经验和主要成就,很有启迪作用。他推崇“读经读注,经注并参”和主张“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的研究方法和宗旨,所以他不但理论上有高深造诣,在临床上也有丰富的医疗经验。 文中介绍了他研究《金匮》的11部著作和8篇专论,从纵横两个方面给读者指出了学习和研究《金匮》(包括《伤寒论》的门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 何任临床擅长于内科杂病和妇科疾患,临证善用“经方”,本文介绍了他应用“经方”的方法要点和医疗经验。他临证治病力求辨证精当,处方用药主张“少而精”,如用四逆散治疗脑萎缩,用甘麦大枣汤、桂枝龙牡汤治疗癫痫等,具有鲜明特色。对妇科疾病,认为须通晓奇经之理,要重视“调经”、“和气”。对肿瘤,他认为是因虚致病,病后又加重虚损,主张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但“虚”是在脾肾两脏,故扶正以培补脾肾为主,但也不忽视祛邪的重要作用。文中对各部分的观点和论点,都举有病例介绍他的临证经验,加以证实,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心怀祖国意常惬,腹有经书气自华。 ———吕炳奎题赠何任教授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何任,字祈令,别署湛园,浙江杭州市人,1921年1月21日生,1940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解放初担任杭州市中医协会主任委员,1955年任浙江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1959年负责筹建浙江中医学院。1978年被授予首批中医教授职称,1 979年任浙江中医学院院长。数十年来,何任教授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坚持中医医疗和科研工作。他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对中医经典,特别是《金匮要略》有较精深的研究,是国内研究《金匮》的著名专家。他临床经验丰富,屡起沉疴,远近闻名。他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医学术,勤于著述,共出版著作十几种,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海内享有盛名,在海外也有一定影响。他先后担任过浙江省人大常委,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中医学会会长,第一卷180浙江省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主任医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浙江中医学院顾问,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报》社社长,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常委,卫生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何任出生在一个世医家庭,父亲何公旦,从儒而医,在杭州颇负盛名。公旦先生常说:“做一个医生,要有一颗赤心,道德品行要高,学识要渊博。”在这样的庭训下,何任不但从小就孕育着学医的志趣,并且付诸行动。上学以后,他除了学文化以外,开始诵读《药性赋》、《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中医药书籍,而对有关医学德性的文章,如《千金方》之“论大医习业”、“论大医精诚”等更是拳拳服膺。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鞭策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父亲的教诲和历代名医高尚的医德,为他走向献身于中医事业的道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37年7月,他考上了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二年级插班生,他规定自己除上课之外,每天要自学一定的时间,不是读自备的参考书,便是潜身于图书馆的医书之中。他一面学习中医基础及临床各科理论和一部分西医知识,一面到中医诊所跟名老中医抄方,实习中医内、妇、儿科。 为了掌握一些传染病的知识,他也去西医名医旁侍诊。在老师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下,使他对学医的兴趣更加浓厚。他厌恶当时的十里洋场,却潜心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的学习,为今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以后不久,父亲公旦先生就逝世

名老中医临床中医医案及学术精选

名老中医王清国学术经验摘要 王清国,副主任医师,1940年3月出生,贵州省贵定县人,生于世代名医家庭,幼随祖父王锡章(贵州省十大名老中医)诵习医经,待诊,尽的其传。从医50余年,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对针灸有独到见解。对疑难病的诊治见解独特,在患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曾主编《王锡章内科医案》、《王锡章妇科医案》、《王锡章儿科医案》,1999年获得贵州省科技学术着作出版基金资助,贵州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问世。贵阳中医学院名老中医许玉鸣教授、刘尚义教授、姜开文教授、黄建业教授分别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发表该书书评。王清国医师对针灸及中药方剂应用见解独特,疗效显着,其中《针灸针刺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体现了王老在针灸治疗领域的个人学术经验,中药方剂治疗眩晕病也具有个人特色。其内容摘要如下: 针灸针刺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 针刺临床治病,除应掌握辨证施针、配方取穴、激发气至、补泻手法以使气至病所外,在针刺的先后次序上也十分重要。如《杂病穴法歌》说:“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后针能步履”。《针灸聚英·杂病歌·汗》又说:“多汗合谷补之先,次泻复溜汗即干,多汗先泻合谷穴,次补复溜病即痊”等。可以看出,按一定的先后次序针刺腧穴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针刺治疗学上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临床观察,笔者有以下体会: 1根据标本治疗法则确定先后次序 在症候复杂的病症中,刺穴的先后次序应遵“急则治其标”,先针能以迅速缓

解病痛的穴位,后针能从根本上消除病情的穴位。如瘀血头痛,剧痛难忍,应在头部痛点区,用梅花针叩刺少量出血,菀陈则除之,治标去其瘀阻以缓解痛苦。先针合谷、太冲疏调气血以治本。又如昏厥,先针人中清脑醒神,再据辨证施治选穴后刺。对于慢性病,遵照“缓则治其本”。先针能从根本上消除病因的穴位,后针能治临床有关症状的穴位。如眩晕病,辨证属痰湿中阻,先针丰隆、三阴交、足三里、中脘祛痰化湿和通调气机,先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定眩解晕。分别先针和后针,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 2根据脏腑气血病变关系确定先后次序 有气病在先,血病在后,有血病在先,气病在后。有脏病及腑,也有腑病及脏。因此应当辨证施针,先针治先病的腧穴,后针治后病所及的腧穴,疗效较好。如损伤而致胸胁背痛,证属气滞血瘀,先针内关调理气机,后针膈腧、肝腧活血化瘀。又如瘀血阻络,以致气行不畅,症见肢体剧痛,麻木青紫,手足不温等症。先用梅花针在局部叩刺,或用三棱针在血郄大络放血,再按病痛“经脉所通,主治所及”,顺经选穴而针。 脏腑病变以肺与大肠为例,肺与大肠相表里,脏病及腑,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先针太渊、肺腧清肃肺气,敷布津液,后针大肠腧、上巨虚通腑泻便。腑病及脏,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影响肺气肃降,以致胸满、咳喘等症,先针泻天枢、上巨虚清热通便,后针经渠以肃肺气,诸症自平。 3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确定先后次序 这种刺穴先后次序有两种:一种是按五行腧的排列选穴,一种是以五行配属

重庆的名老中医有哪些

重庆国医堂医院名老中医名单重庆国医堂医院名老中医名单 重庆国医堂医院名老中医名单 重庆国医堂医院名老中医名单 重庆国医堂医院名老中医名单 重庆国医堂医院名老中医名单重庆国医堂医院名老中医名单 重庆国医堂医院名老中医名单 重庆国医堂医院名老中医名单 重庆国医堂医院名老中医名单 谭文举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江津市名老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函大教师 江津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江津市中医学会理事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集传承和教义相互参融,攻读各类中医著作,1986年受聘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函大教师,解读《金匮要略》,评为“先进教师”。1998年评为江津市名中医,2002年受聘为江津市中医学会理事,2006年受聘为江津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在诊疗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行医特色,仔细诊察,辩证施治,力求用药精准,仁心为病患解忧,受到患者及家属广泛赞誉。 擅长: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治疗肺部疾病、肝胆疾病、胃肠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皮肤疾病、儿科、中医妇科、经带胎产、恶性肿瘤等疑难杂症。 冯二伟医学硕士/中医肿瘤、肝病专家 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原北京西山医院中医专家,师从王景林、王新敏教授。从事中医诊疗工作30余年,受邀参加过肿瘤中医药研究项目。在《医学科学》、《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精于中医辨证施治,扶正祛邪;主张在临床中药疗、心疗、体疗、食疗四位一体,为患者排忧解难。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腹水等各种肝病;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各种肿瘤疾病;胃痞病、胃脘痛、吐酸病、胃溃、萎缩性胃炎各种脾胃病。 王晓光副主任医师 原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肝病科主任 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从事肝胆疾病诊疗工作近30年,具有扎实的肝脏疾病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级肝胆疾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出版医学著作3部,发表国家及省级论文近30篇,获得市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并获政府2次记功表彰。对肝病诊疗技术发展历程的深度剖析以及在肝病治疗方面的独到见解,受到业内人士及患者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5, 3, 19-22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151018058.html,/journal/cnc https://www.doczj.com/doc/151018058.html,/10.12677/cnc.2015.32005 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Experience Inheritance of Famous Old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 Huang1, Lu Xu2* 1Science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Chongqing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ongqing 2The Key Lab of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Pharmacology in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1154289840@https://www.doczj.com/doc/151018058.html, Received: Jun. 4th, 2015; accepted: Jun. 21st, 2015; published: Jun. 2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15101805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 in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ingle inheritance model, the lack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the lack of outstanding inheritors, and so on.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we need to build a famous doctor evaluation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 out academic thought and literature basis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cavate and protect the folk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 the role of modern medicine in succession, actively explor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ideas and methods of project design and system planning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personnel, the inheritance of academic thought and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pecial treatment technology. Keywords Famous Old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ience Inheritanc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彦1,徐露2* 1重庆市中医院科教处,重庆 *通讯作者。

肛肠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

肛肠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计划及措施 为了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科左中旗中医院肛肠科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现就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总结如下: 一、继承学术经验工作目标 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二、继承学术经验工作计划及措施继承学习时间,连续3年。 (一)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 1.学习方式 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理论学习的形式进行。其中:跟师学习不少于180个工 作日,独立临床实践不少于250个工作日,集中理论授课时间 5-6个月。 2.教学内容 继承教学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要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

术专长等临证精华,提高临床诊疗或技术水平。 二、教学要求 继承学习时间,为期三年。具体起止时间为2013年5月1日至2015年5月1日。通过继承工作使学术继承人达到: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肛肠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三、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要求 (一)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5个工作日,独立从事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2个工作日。 (二)继承人在学习期间,不承担行政管理事务,不得接受与继承学习无关的其它任务。 (三)继承人自进岗学习期间,原则上不得中断。对确有特殊原因,中断继承学习时间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者,经当地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可继续学习,并补足其缺少的教学、实践时间;中断学习时间超过6个月的,协议自行终止,停止学习。 (四)指导老师在带教期间,每周临床或实际操作带教时间不

最全国家级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一、二、三、四、五批)。

整理人:医中凡草-赖永金 2009年30位入选“国医大师”的名老中医(民族医)名单为:方和谦、王玉川、王绵之、邓铁涛、任继学、朱良春、何任、吴咸中、张灿玾、张学文、张琪、张镜人、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苏荣扎布(蒙医)、陆广莘、周仲瑛、贺普仁、唐由之、徐景藩、班秀文、郭子光、程莘农、裘沛然、强巴赤列(藏医)、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30位国医大师将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 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总后勤卫生部(7人) 吴一纯张志雄汪承柏赵冠英黄世林张剑秋高辉远 卫生部直属单位 祝谌予李介呜魏龙骧李鸿祥刘茂莆张德修李幼安夏幼周陈泽霖姜春华于尔辛俞瑾李超莉印会河焦树德张代钊陈克忠李文瑞李辅仁许润三肖琪梁贻俊武泽民 北京市 关幼波刘韵远李培松王为兰翟济生王玉章金世元屠金城马在山刘春圃许公岩粱宗翰方和谦李荣福王嘉麟巫君玉贺普仁 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德懋周济民赵永昌谢海洲路志正韦玉英刘志明张作舟傅方珍步玉如阎润茗尚尔寿方药中程莘农郭效宗谢宗万王孝涛施奠邦朱仁康 上海市 张镜人乔仰先韩哲仙陈苏生董廷瑶裘沛然钱伯文张赞臣夏少农顾伯华朱南孙丁季峰黄羡明李国衡秦亮甫颜德馨施维智何承志姜春华张志雄王正公李绍周孔庆蕃冯世镐黄有云余子贞 广东省 何炎燊林品生钟明远周伯康周瑞石刘明刘佥梁剑波冯耀南 江苏省 周仲瑛徐景藩邱茂良江育仁干祖望汪履秋诸方受丁泽民谢昌仁程子俊杨泽民徐迪华杜晓山汪朋梅王寿康汪达成郑绍先朱良春汤承祖姚寓晨任达然王玉玲福建省 俞慎初俞长荣吴光烈康良石盛国荣郑孙谋黄宗勖骆安邦林朗辉蔡友敬林庆祥赵芬陈宣根 山东省 姚子扬周次清吕同杰衣元良陆永昌郑惠芳张子义孟铭三孙明仙刘洪祥于鹄忱陈伯咸李乐园张子函王传吉王云铭曲衍海张瑞丰李正之郭志尧李廷来冯宝麟湖南省 郭振球吕侠卿赵尚久易希元颜文明胡毓恒肖佐桃刘炳凡张怀安刘祖贻谭新华欧阳琦王足明王奇成 江西省 钟新渊万友生洪广祥潘佛岩宗瑞麟余鹤龄张志钧范崔生龚子夫姚奇蔚曾庆骅廖彩森周炳文吴德兴魏稼 四川省 李仲愚何天祥倪宣化杜琼书江尔逊陈枢懋廖孔禹王静安杨介宾李孔定郑陶万邹学熹张签铭唐卡昂旺降措陈治恒唐成德徐楚江王临轩陈潮祖张士良旦科周楚良龚去非郑惠伯段亚亭王希知史方奇陶克文 湖北省 杜建民刘云鹏李今庸王明章李致纯李同生吕继端钱超铭涂绍川李丹初田玉美章真如陈绪伦张介安李培生叶明波杨百沸 广西壮族自治区 班文秀梁申秦家泰林沛湘李士桂黄荣活曾宜敬周基邦 河南省 娄多峰赵清理李振华邵经明吕承全武明钦乔保钧唐祖宣郭维淮毕福高石冠卿张海岑郭春园冯化驯李鸣皋翟明义 浙江省 何子准杨继荪钟一棠袭笑梅赵炯恒盛循卿张沛虬詹起荪施延庆陆芷青沈光祥蒋文照叶文瑜唐福安韩树滋何任 辽宁省 李玉奇洪作范彭静山查玉明王乐善李寿山王文彦周鸣岐孟宪民贲子明博宝庆何宏邦董子沛谷铭三潘廷尉 ?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自查报告

中医院 2015年中医药项目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资金执行情况自查报告 为传承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探索基层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2015年我院开展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现将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工作室基本情况 名老中医111简介,副主任医师,从医38年。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治疗中医杂症、疑难病,对脾胃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妇科杂症方面主张以肾为本,肝肾同治佐以祛痰化瘀通络之法。治疗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工作室负责人222简介,主治医师,从医25年。擅长治疗:内科系统疾病,中医治疗中医杂病、疑难病。 工作室继承人基本信息 333(中医师) (一)自查工作开展情况。医院成立自查领导小组,组长:赵孟记(副院长),副组长:555(院长助理);666(财务科长),成员:777(财务科副科长);77;77。在自查小组组长牵头下对医院“111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业务开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自查。累

计检查项目支出?项,合计金额?元。 (二)项目基本情况。 1.经费总体情况,包括中央财政拨款、省级财政拨款及其他资金的落实情况。 2.截止到2016年8月“111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示诊室及示教室按文件要求基本达标,巡诊活动按要求逐步开展,跟师笔记大部分已经按进度完成但部分人员笔记内容空泛有待进一步改进。名医医案以总结详实实用性强,但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院内制剂正在研究中,须进一步提高进度。 二、项目执行情况 (一)项目进展及执行过程中工作内容、计划调整情况。 1、名老中医工作室功能区域建设和条件改善 (1)在门诊楼二楼设立111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在病房楼一层小会议室改建111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示教室。(已完成) (2)名老中医示教观察室由信息科配备同步传送接收系统,能容纳25-30人进行实时观摩病历(已完成)。 (3)名老中医资料室由工作室负责人及信息科组织实施完成。用于老中医专著、学术、论文等资料的收藏、整理和临床研究原始资料,档案的保存。资料室初步建成,但111的建室前论文资料由于本人退休十余年已全部丢失,故能搜集到。 2、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信息科要将名老中医药专家有关研究资料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工作室网站,实现名老中医典型医案、影像资料,

重点专科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整理与继承

高明主任治疗外伤性腰腿痛临床经验整理(2008) 高明,副主任中医师,松原市中医院副院长,兼松原市中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第八届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专科分会委员、吉林省医师协会第一届骨科医师分会委员、吉林省医药教育集团常务理事、吉林省医学会卫生学会笫一届理事会常委、松原市医学会理事、松原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松原市优秀青年中医、宇江区首届“十佳”青年。 高明副院长早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0余年,学贯中西,在骨伤与筋伤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们有幸跟其学习,受益匪浅, 现将其治疗外伤性腰腿疼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外伤性腰腿疼,系指山于不同原因损伤所引起的腰部疼痛,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腰扭伤、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腰椎压缩性骨折。腰部受外力作用如跌仆、坠堕、闪挫、负重等作用而造成腰部损伤,或伤筋或损骨,因脉络受损,血瘀气滞,腰痛骤作,疼痛剧烈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不敢府卧转侧, 动则痛其,疼痛难忍并向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至小腿或足底部。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则曰久痹阻,肝主筋肾主骨,筋骨病久则渐伤及肝肾而呈肝肾两虚,风寒湿三气乘虚袭于经络肌肉关节之间而为患,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日久。 2辨证分型 根据其病因病机将该病分为急性发作型,慢性迁延型二型。急性发作型:有明显腰部外伤史,腰部疼痛不能转侧,活动时疼痛加剧,局部压痛,伴有腰、臀部或下肢牵涉痛,棋者腹部肿胀,大小便不利,舌红或紫暗,苔薄黄,脉弦紧或涩。慢性迁延型:多见于有急性腰腿痛病史,遗留腰痛腿痛,腰背酸痛乏力,或下肢麻木,不能耐久,腰脊活动轻度受限或正常,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行绵日久,症状发作或与劳累有关,或遇寒冷加重,有腰部固定痛者,也有腰背及双下肢交替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3中药内治 3、1急性发作期治宜攻下散瘀,活血止痛。方用经验方活血通络汤。药用大黄30. 土虫15 g、槟榔6g。若局部瘀血肿痛严重者,原方加当归13 g、丹参20 g、乳香15 g.没药15 g:若合并腹胀,大小便不通者,原方加枳壳15 . 厚朴12 g、木通10 g.车前子10 go若下肢牵掣疼痛严重者,原方加黃茂50 g、地龙12 g、木瓜15 g牛膝10g。方中重用大黃味苦气寒入血分,荡涤凝瘀败血,为方中君药;土虫破血逐瘀,专治折伤腰痛,槟榔行气消积,与大黄相配则可使瘀血去,经络通,共为臣药。局部瘀血肿痛,则加用活络效灵丹,方中当归补血活血,丹参活血祛瘀,乳香没药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止痛。腹胀大小便不通者加用枳壳、厚朴通腑消积,散满除胀,木通、车前子通利小便。下肢掣疼痛严重者加用益气通经之黄罠、地龙、木瓜、牛膝。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

名老中医及继承人简介 一、名老中医唐伯亮副主任医师及继承人陈善国简介 (一)名老中医唐伯亮简介 唐伯亮是四川乐至县人,男,汉族, 乐至县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1980年被四川省卫生厅聘为中医师, 1987年晋升为中医痔科主治医师,1995年晋升为中医痔科副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来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他医道精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内科及肛肠疾病,辩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显著。尤其对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等常见肛肠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颇丰,尤其是对高位肛周脓肿、复杂性肛瘘、嵌顿痔、环状痔等肛肠疑难病症具有丰富经验及独到见解。30余年来诊治肛肠疾病数万例,并于1998年被内江市人民政府授予《内江市名中医》称号、20XX年被资阳市人民政府授予《资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先后任乐至县中医学会副会长、资阳市医学会中医副主任委员等职。他所创建的肛肠科已有30于年历史,现为《资阳市重点专科》、《四川省在建重点专科》、《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在本地享有盛誉。 (二)继承人陈善国医师简介 陈善国,男,汉族,主治医师。20XX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肛肠科临床工作,具有多年肛肠科临床经验。为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在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进修学习一年。从20XX年至20XX年参加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学习。工作期间先后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 论文: 1. 唐伯亮辩治肛痈的经验.《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12,第33卷,第12 期:1147-1149.陈善国. 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0,第3卷,第 19期:27-29. 陈善国. 3. 肛门直肠狭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1,第3卷,第 21期:33-34. 陈善国. 4. 痔术后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中医急症》,2012,2,第21卷,第2 期:246-247. 陈善国. 乐至县中医医院 肛肠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计划及措施 为了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开

公开恩师传的六大秘方

公开恩师传的六大秘方 作者yw2677399863 1. 【保元玉液】 黄芪50g,人参50g,鹿茸10g,淫羊藿30g,北五味30g,菟丝子30g,覆盆子30g,枸杞100g,补骨脂30g,黄精30g,制首乌30g,当归15g,丹参15g,菌灵芝30g,三七10g,蛇床子30g,沉香10g,五加皮30g,熟地50g,天冬50g,远志10g,大云50g,母丁香10g,仙茅30g,杜仲30g,九香虫10g,藏红花5g,山楂30g,红枣50g,茯苓30g,海马10g,狗肾30g,元肉30g,双肾草30g,营石30g,褚实子30g,雄蚕蛾30g,虫草菌丝20g(代替虫草) 用法:上药泡20斤白酒,两周后饮用。 功效:益气养血,滋肾壮阳,强筋健骨,活血通脉,增免抗癌。 主治:男女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性欲低下,精子数量少,精子活动力低下,亚健康,免疫功能低下等,长期饮用可延年益寿,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来源:该方是恩师陈光宪院长祖传5代秘方,十多年前曾上市销售,获得了国家专利,为恩师多年来最为得意的秘方之一。 2. 【减肥降脂饮】 生山楂30g,月见草30g,泽泻20g,草决明30g,三七10g,虎杖20g,生首乌30g,蒲黄10g,绞股蓝30g,菌灵芝15g,丹参30g,荷叶30g,生军6g(后下)。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主治:高血脂,脂肪肝,肥胖症,服用一个月高血脂即可恢复正常,服用半年通过B超检查脂肪肝彻底治愈,同时此方有良好的减肥功效,经过我和师傅的临床100余例肥胖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0%以上,大部分患者半个月可以减5斤以上。 备注:少食辛辣油腻,控制饮食,多锻炼。 来源:该方为恩师陈光宪院长的科研成果,现已制作成减肥降脂茶上市,已成功治愈上万例高血脂,脂肪肝,肥胖患者。 3. 【溃疡灵】 乌贼骨150g,川贝45g,甘草150g,陈皮150g,公丁香10g,上桂10g,羌活鱼30g,法罗海30g,白芨50g。 用法:上药研为极细末,每次服10g,日服三次。 主治:特效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一剂即可治愈,有条件者加入天然牛黄3g,疗效提高一倍,服药当天即可痛减。 来源:该方为恩师陈光宪院长祖传5代特效秘方,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堪称一绝,不可轻视。 4. 【癫痫丸】 黄连50g,郁金80g,明矾80g,天竺黄60g,川贝50g,蜈蚣20条,全虫30g,胆南星80g,茯神80g,黄芩80g,地龙60g,甘草15g,天麻80g,远志30g,米健蒲20g,法夏80g,乌梢蛇80g,水蛭30g,陈皮60g,丹参80g,朱砂5g(为衣) 用法:上药研末,蜜丸,每次服10g,日服三次。 功效: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化瘀通络。 主治:癫痫,本方能很好的控制症状,只要坚持服药,定能康复。 癫痫散 麝香0.5g,芫花10g,辰砂1.5g,巴豆21粒(去壳)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400首(二)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400首(二) 病名:蛔虫病 验方治疗:孔伯华经验方—驱蛔汤 生石决明18克(先煎),郁金6克,地骨皮3克,旋覆花6克,赭石6克,甘草3克,乌药9克,枳实6克,雷丸9克,神曲9克,栀子炭9克,大腹皮4.5克,全瓜蒌18克,大青叶9克,榧子肉9克,玄明粉3克(冲),藕30克病名:蛲虫病 验方治疗:王伯岳经验方—百部汤 百部9克,槟榔9克,使君子9克,青皮6克,苍术6克,黄柏6克,甘草3克病名:肝虫病 验方治疗:邓铁涛经验方—肝吸虫1号 党参12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扁豆12克,山药15克,苍术10克,郁金10克,槟榔25克,使君子10克,甘草5克病名:蛊虫病 验方治疗:宋远忠经验方—复方乌柴雄黄汤 乌梅30克,柴胡15克,黄连12克,白芍12克,川楝子12克,大黄12克,党参13克,干姜8克,黄柏5克,附子5克,细辛5克,桂枝5克,雄黄5克(分冲),当归3克,花椒3克病名:慢性蛊虫病 验方治疗:江沁正经验方—人参养营汤加减 党参12克,蜜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炙甘

草6克,熟地12克,当归12克,白芍10克,肉桂2克,生姜10克,红枣12克,陈皮5克,炙远志3克病名:晚期蛊虫病 验方治疗:刘炳凡经验方—软肝缩脾汤 党参12克,丹参18克,紫参15克,鳖甲15克,水蛭3克,瓦楞子(煅红醋淬研细)15克,隔山消15克,白术12克,鸡内金5克,蚕砂12克,生北山楂10克,生麦芽10克,毕澄茄5克病名:痫病 验方治疗:任继学经验方—治癫宝丹 白花蛇头3具,玳瑁20克,郁金25克,天麻15克,天竺黄20克,沉香10克,胆南星15克,白芍5克,清半夏10克,全蝎10克,蜈蚣5条,僵蚕15克,牛黄1.5克,麝香0.3克,琥珀5克,西红花5克,动物脑(猪或羊)1具共为细末,每服5克,2次/日病名:癫病 验方治疗:李斯炽经验方—泻实清胆汤 法半夏9克,茯苓9克,竹茹12克,枳实9克,大黄9克,黄芩9克,郁金9克,白芍12克,石菖蒲5克,琥珀(冲服)4.5克,牡蛎12克,焦山栀9克,甘草3克病名:狂病 验方治疗:李聪甫经验方—铁石汤 生铁落30克,生石膏10克,生龙齿10克(前三味先煎),朱茯苓10克,润玄参10克,瓜蒌仁10克,胆南星7克,左秦艽7克,清远志5克,节菖蒲3克,鲜竹沥(分冲)1盅病名:癫狂病验方治疗:陈仲廉经验方—镇狂汤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研究

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与传承新方法探讨 1孙燕2臧传新1任廷革1李宇航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2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聊城,252059) 摘要: 关键词: 1.背景 名老中医经验是名老中医在长期的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挖掘可以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能够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流派特色和技术专长的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使之更广泛地应用和传播而不至失传。名老中医及其宝贵的临床经验是国粹中之粹,因此中医界的仁人志士和政府决策部门都十分重视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工作。 传统的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与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师带徒、文献整理、专家系统的研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是又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师带徒”的模式,无论是教育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得到保障。传统的文献整理挖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可重复性和推广性不强。中医专家系统是一种理想的学术思想传承模式,但是它当前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符合中医特点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问题。因此,如何高效、完整、全面、系统的挖掘名老中医经验,便捷的推广名老中医经验,让更多的人方便的学习和继承,仍将是中医传承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启动仪式也指出:“运用现代科学特别是信息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的抢救、保留和整理研究,另一方面则是要研究如何传承他们的宝贵经验,使他们的经验能被更多的后学者所学所用,使后学者从他们的成功经验中迅速提高诊疗能力和水平,更快地成为名医”。 笔者认为: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应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信息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寻找新的突破点,探索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方法,实现名老中医经验的全面、有效、科学的挖掘和传承。 2.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与传承新方法 中医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师带徒”方式对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智能分析技术与SVM的模式识别方法相结合实现 中医临证经验的实践性很强,是从诸多的临证诊疗中总结出来的,这些经验

名老中医经验集-欧阳锜

名老中医经验集-欧阳锜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 欧阳锜 辨证理论方法研究专家欧阳锜 朱克俭欧阳剑红整理 编者按:欧阳锜,湖南衡南县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中医内科学家,中医辨证理论方法研究专家。历任衡南县中医院院长,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代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欧阳氏15岁随其伯父欧阳履钦学中医,履钦先生为湘南名医,藏书丰富,勤于著述,对从学要求甚严,欧阳氏从小受其熏陶,养成严谨治学风尚。毕生从事中医内科、中医辨证理论方法研究,出版学术专著有《内科辨证学》、《伤寒金匮浅释》、《中医内科证治概要》、《证治概要》、《杂病原旨》等。承担卫生部重点科研项目“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化研究”,主持完成“湖南省中成药开发远景规划研究”。 本文重点介绍欧阳氏在学术上,建立三纲鼎足互为纲目的辨证体系的成就。临证特色则论述欧阳氏临床病证结合的思想方法,和辨别疑难杂证三大关键及其运用,并从八个疑难病例评析予以进一步印证。医论医话所言及的“求衡论”、“常变论”乃是他研究多年的心血,曾以“求衡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和“气的理论探讨”等专题分别在泰国、日本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总之,欧阳氏毕身在中医内科领域的疑难杂病的研治有重要突破,尤其在辨证理论方法研究上成绩更为突出,细阅全文后学之人定会从中受到很大启迪。 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 ———《医说》 欧阳锜,字子玉,男,汉族,1923年9月29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南县。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和中医辨证理论方法研究专家。 第三卷60715岁时,欧阳氏随其伯父欧阳履钦学中医,甫学成,履钦先生外出任教,乡里患病者就医,经欧阳氏医治,多能获效,且不分贫富、不计远近,有求必应,求医者逐日增多。履钦先生为湘南名医,藏书甚丰、勤于著述,对从学要求甚严,常谓“行医非学医之终止,乃学医之继续”。欧阳氏从小受其熏陶,行医以后仍不忘读书,故学与术与日俱增。22岁即参加原考试院中医师考核合格,当时已将读书临床心得整理为《内科辨证学》,送原中央国医馆审阅,焦易堂馆长为之题词,称“临床必读”。 《内科辨证学》于1951年在上海《新中医药》杂志全文发表后,得到中医界的赞许。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