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原真性与完整性是世界遗产领域的核心理念,我国对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真性与完整性内涵、遗产类型、遗产保护案例和旅游原真性四个方面。总体而言,文化遗产研究的丰富程度高于自然遗产,原真性研究的深入程度高于完整性。从遗产类型日趋多样化、遗产内涵日趋丰富的现实出发,完整性原则的研究、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的保护研究、原真性与完整性内涵的关联性研究仍需引起更多关注。

关键词:遗产保护原真性完整性世界遗产

中图分类号:K85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0-06-10

作者简介张成渝(1976~),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世界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展示。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40901074);北京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2009020)。

图一//

原真性和完整性与遗产相关问题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张成渝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1)

引言

原真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领域的核心理念,是世界遗产申报、遗产价值评估、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的直接依据,因而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国际遗产学研究的热点,并日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

察国内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遗产破坏事件,如龙门石窟保护区建设大面积别墅项目、横店再造圆明新园、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故宫大修争议、都江堰水利工程上游大坝工程、武当山遇真宫遭人为火灾尽毁,凡此种种,涉及遗产地开发利用、遗产维修、遗产保护、遗产展示等。而它们无不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在遗产地价值认知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遗产保护与适度地利用———这一问题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子课题组成(图一):遗产价值辨识、遗产保护、遗产利用。这其中,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认识居于三个层次的核心:“遗产价值辨识”的本质,是如何认识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遗产保护”实际上是对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相关要素的保护;“遗产利用”则应是以确保遗产原真性、完整性为前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概念的认知进展,以期为中国遗产保护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础。

一国际遗产文件对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集中

反映

1.总体脉络

国内外对于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一系列遗产保护文件中。

自《威尼斯宪章》(1964)[1]诞生和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发祥至今,原真性和完整性一直是文物古迹保护和生态保护领域的基本内容。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

下简称《公约》)颁行;1977年,《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为《公约》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公布。《指南》(1977)充分吸纳了文物古迹和生态保护学界关于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理念

,以原真性检验(test of authenticity )和完整性

遗产保护理论

30

《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总第216期

条件(condition of integrity)为判据,使二者从世界遗产事业诞生之初,就成为该领域的基石性概念。至2005年,历经17个版本的《指南》,始终将原真性、完整性作为核心内容专门论述,并不断予以补充。

以原真性检验为例,《指南》(1977a[2]、1977b)就提出“设计、材料、工艺或环境(design,materials, workmanship or setting)”是原真性检验的4个方面。这一认识作为最核心的内容被保留至今[3]。当然,中间各版本的原真性检验论述有所充实。如,《指南》(1980)的真实性检验接受了一定条件下的重建[4]。《指南》(1988)首次提出了文化遗产地的完整性(the integrity of cultural sites),《指南》(1994)首次将具有“不同特征和组分的”(distinc-tive character and components)文化景观纳入原真性检验的范畴。

随着世界遗产事业在全球的蓬勃发展,进入新千年后,《指南》(2005)对这两项原则进行前所未有的大幅修订(见下文二),最新版的《指南》(2008)沿用了这一修订。

1994年11月1日至6日,来自28个国家的45名学者,在日本奈良对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展开了广泛讨论,并最后形成了《奈良原真性文件》。《奈良原真性文件》包含着专家们深入思考的成果。世界遗产委员会注意到,专家们对于原真性作为界定、评估和监测文化遗产的一个本质要素,具有普遍的认识一致性。专家们特别关注考察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及这种多样性的许多表达方式,从古迹、遗址,到文化景观,到非物质遗产。尤其重要的是,当原真性涉及文化遗产时,这一概念和应用应根植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并应得到相应的考虑。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美洲委员会《圣安东尼奥宣言》(1996)(The Declaration of San Antonio)[5]从原真性与文化身份、原真性与历史、原真性与材料、原真性与社会价值、活态/静态遗产的原真性、原真性与管理服务权、原真性与经济的角度,讨论了适用于美洲国家的原真性含义。

2005年,ICOMOS通过遗产环境背景(setting)的《西安宣言》,从有形和无形、文化与自然等方面,实质性地阐述了环境背景对于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重要性。这份宣言是中国遗产界首次正式地在国际遗产领域提出自己的保护见解。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会安议定书》,强调了在亚洲背景下展示和评估原真性,并对原真性的要素进行了细分,讨论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原真性、原真性的信息来源、原真性与非物质遗产、原真性面临的威胁等问题。

2007年,中国主导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围绕文物建筑保护和修复理念与实践,讨论了特定文化背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这是“奈良原真性会议”后,针对文化多样性和原真性最重要的一次讨论。会议通过的《北京文件》对真实性、完整性等概念作了进一步阐释,强调了“在可行的条件下,对延续不断的传统做法予以应有的尊重”,比如必要的重新油饰彩画;并强调了文物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完整性,提出“对一座文物建筑,他的完整性应定义为与其结构、油饰彩画、屋顶、地面等内在要素的关系”;文件还明确规定了文物建筑的保养和维修、重建等原真性问题。

2008年,ICOMOS《文化遗产地解说与展示宪章》(The ICOMOS Charter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6]肯定了原真性保护在文化遗产地解说与展示中的重要性。指出:“通过沟通历史构造与文化价值的意义,保护遗产地价值免受强行引入的解说设施、游客压力、不准确或不恰当解说的负面冲击,尊重文化遗产地的原真性。”

上述文件对于两个概念的认识过程,呈螺旋上升的态势,反映了原真性和完整性始终密切伴随国际遗产事业进程的重要地位。

2.文化遗产专门类型的原真性、完整性讨论

ICOMOS大量国际文件还围绕文化遗产的专门类型,界定了它们的原真性。例如:《佛罗伦萨宪章》(1982)规定了历史园林和景观保护的原真性;《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1990)在整体保护政策的制定上,在勘察、发掘、维护与保护、展出、重建方面,体现了对于考古遗产原真性的忠实;《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1999)传递了通过建筑、构筑物和空间实体构成形态、使用和理解方法、传统等有形和无形方面,实现乡土建筑遗产的原真性保护的原则和指导方针;《木结构遗产保护准则》(1999)则规定了干预措施、修缮和替代、当代材料运用等,对于木构遗产原真性的实现;《建筑遗产分析、保护和结构修复原则》(2003)提出了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的基本概念和总原则;《西安宣言》(2005)总结了遗产背景环境原真性保护的重要性。

此外,城市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一直是建筑学界、城市规划学界和遗产学界研究的热

31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点。《关于历史性小城镇保护的国际研讨会的决议》(1975)、《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内罗毕建议)》(1976)、《马丘比丘宪章》(1977)、《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1987)、《保护和发展历史城市国际合作苏州宣言》(1998)、《北京宪章》(1999)、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国际会议《北京共识》(2000)、《维也纳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景观备忘录》(2005)、《城市文化北京宣言》(2007)等,提出了传统文化街区的历史原真性及其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并在历史城市的原真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景观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保护原则、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意见。

此外,国际遗产学界还讨论了文化遗产的重建。例如《德累斯顿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Dresden,1982)[7]讨论了战争中被毁古迹的修复与重建的意义、可行性、技术准则等。在立陶宛召开“与文化遗产有关的原真性和历史重建”国际研讨会,通过“历史铁路”修复的《里加宪章》(The Riga Charter,2000)[8],这一宪章实质仍是关于重建的讨论[9]。波兰ICOMOS发起并得到ICOMOS支持的《克拉科夫宪章》(The Charter of Cracow,2000)[10],讨论了“小部分重建”与“整体重建”的不同情况和实施条件。这些文件对于文化遗产重建的原真性提出了新的思考。

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研究近年来广受关注。李惠恩指出,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景观应当表现出原真性、完整性和突出普遍价值[11];韩峰提出,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发掘梳理、可持续保育和监测管理,是文化景观真实性和完整性需要注意的方面[12];赵荣提出,深刻理解文化遗产真实性、多样性的原则,在丝绸之路(陕西段)遗产申报与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13]。

总体而言,大量国际遗产文件反映出遗产学界对于原真性、完整性的认知的日趋丰富。此外,近年来中国对于文化遗产原真性认识的总结也有所体现。相比而言,关于文化遗产原真性认识的文件,明显多于完整性方面的文件,也远胜于自然遗产方面的文件。

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5年修订与原真性、完整性

1.《指南》修订体现了遗产界原真性、完整性认识的转变

如上,《指南》作为《公约》的解释性文本,集中反映了遗产领域的最新认识。2005年版本的修订在文本结构设置上、容量上、若干专题方面上都进行了大幅调整,其中之一即是原真性、完整性有关成果的吸纳[14]。这一改变继续保留在修订后的《指南》(2008)中。

《指南》(1977~2002各版)的原真性表现在“设计,材料,工艺,环境”4个方面,完整性条件则列举了地质方面“冰河时代”地区的相关独立元素的要求,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过程展示对于足够规模的要求,自然景点的美学价值,栖息地及其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代表该地区多样性等方面的“完整性”。不难发现,《指南》2002年之前版本的相关论述中,充分体现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自然遗产(地质、生态)的完整性的意味。这种意味显然与遗产实践不符。

张成渝等最早在国内提出了2002年及之前《指南》各版关于原真性和完整性界定的这一明显不足[15],并得到2005版《指南》修订的印证。新版《指南》的修订,不再将原真性检验置于文化遗产的判据下,不再将完整性条件置于自然遗产的判据下,而将二者一并归入“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判据下。此外,就原真性而言,《奈良原真性文件》(1994)基于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原真性总结——

—“形态与设计,材料与材质,使用与功能,传统、技术和管理制度,位置与环境,语言和其他非物质遗产,精神与情感,其他内部与外部因素”,被2005年《指南》修订全部采纳。

史晨暄提出在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中,真实性与完整性逐步统一,“真实性检验中考察的要素已经被大大拓展,完整性条件则容纳了人类活动,它们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16]。

2.《指南》修订对于原真性、完整性认识转变的反映不足

2005版《指南》合理吸收了部分最新的原真性、完整性认识成果,但是,仍需强调,《指南》对于原真性与完整性的调整,只是原有两类判据的直接拼合(文字表述未做任何改动),而非基于原真性与完整性有机联系这一新认识的融汇式表述[17]。这种修订既不能满足中国遗产特点对于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实际同步要求[18],也没有反映出国际遗产界关于两个概念一定程度上相融合的认识。

国际文化遗产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原真性概念中蕴涵着完整性含义(《威尼斯宪章》,第14条;《指南》2005版24:ii)。国际自然遗产界也对原真性概念发生兴趣。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确

32

《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总第216期

定森林保护的4类质量指标是:原真性;森林健康;环境效益;社会和经济效益[19]。“原真性”居4类质量指标的首位。

国际遗产界还存在着原真性和完整性认识趋同的趋势[20]。世界遗产委员会也认为,应当统一对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认证标准[21]。

因此,《指南》(2005)应该继续吸收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新认识。这一局限也为扩大基于中国遗产传统与实践的原真性、完整性的国际认知提供了可能。

三非物质文化要素的原真性、完整性日益受到重视。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1977)将原真性检验包括“设计、材料、工艺和环境”4个方面。但由于“原真性”概念界定的模糊性,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下对“原真性”的理解不同,“原真性检验”在之后十几年的实施中被证明存在很多问题。

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92年提议对“原真性检验”做出批判性的评价,在挪威的卑尔根召开的关于“真实性”问题的预备工作会议上,参会者一致认为原“原真性检验”中规定的4个指标即“设计、材料、工艺和环境”,不足以涵盖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全部含义,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至少应该与5组有形和无形的因素有关,即设计与形式、材料与物质、技术与传统、目的与功能以及背景环境与精神。原真性被认为不仅存在于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中,也表现在相关的非物质文化要素中。检验文物古迹原真性不仅仅决定于历史材料的真实,而且还决定于现存文物古迹的传统功能的保存程度或现有功能与其传统功能的联系,以及文物古迹与其有形和无形的背景环境和精神意义的关联等等层面上。由于原真性概念的延展,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要素与物质要素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被揭示出来[22]。

UNESCO《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1989)是较早专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倡导的专业建议。随着非物质遗产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作用认识的提升,2004年10月,在日本奈良又召开了题为“保护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走向整体性策略”的国际会议。会议讨论了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的并存,两者间相互联系,以及在保护中采取整体性方针的必要性,并通过了《关于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策略的大和宣言》[23]。2006年4月,UNESCO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2008年10月,“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会议”通过《贵阳建议》,探讨了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中,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的重要关系。对于此类具有活态性质的文化遗产保护,原真性和完整性必须被赋以新的内涵。

Kristy G.等认为,考古遗产、文化遗产地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必然要丧失原真性和完整性。由于不能如同一般性基础设施和现代建筑那样进行重建,因而地方需要建立遗产自然灾难预防机制的重要性[24]。

四中国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研究

集体成果方面,中国ICOMOS制订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准则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及《准则案例阐释》[25],是围绕不改变文物原状对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原真性认识的集中反映。此外,中国主导制定的ICOMOS《西安宣言》(2005)、《北京文件》(2007),将中国对于遗产背景环境(setting)、木构建筑修复中若干原真性问题的认识引介到国际遗产界。

个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

1.原真性、完整性内涵研究

笔者所见国内早期的“真实性”提法,见于罗哲文等1990年对于古代建筑的“历史真实性”的论述[26]。1995年,刘临安总结“近百年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的理论与流派”时,亦言及“历史建筑存在的真实性”[27];并在1997年关于“文物建筑的真实性”的讨论中[28],首次将“真实性”与“authenticity”对照起来[29];这一对照更显著地表现在随后他对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中心研究(ICCROM)保护专家尤·约奇勒托[30](J.Jokilehto)“文物建筑保护的真实性之争”[31]一文的翻译中。吕舟也较早在国内介绍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概念,从材料、工艺、环境的真实性3个方面介绍了文物建筑的保护[32]。

徐嵩龄对authenticity的涵义进行了辨析,认为“原真性”的译法较之“真实性”更加完整、准确、贴切,指出了原真性的多层含义,细化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要素。他指出,国际遗产界最早提出in-tegrity概念的是美国,其7项要素完全涵盖了《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1977年至2002年各版中的“原真性”概念[33]。他总结了国际遗产界对“原真性”概念理解的演进,并从当代理解、逻辑构架、遗产保护技术、遗产管理的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34]。

张成渝指出《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2)中关于原真性、完整性的论述,已经不尽适用于大量遗产实践的问题,尤其是不能很好地贴

33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近中国的遗产特点和保护传统[35]。原真性是遗产价值、保护、利用的核心,关于它的理解决定着对于不同遗产保护原则的理解,决定着保护工程的具体实施[36]。

阮仪三等指出,原真性是衡量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内在统一程度的重要标准,并基于原真性,论述了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在仿古建筑、复原与重建、搬迁保护中的几个实践误区[37]。

常青对历史建筑“真实性”修复提出批判[38],认为历史建筑的“真实”并非特指“原初”,因而不等于“原真”,而是建筑在不同时期演变中“真实”的叠加。大多数历史建筑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原真”。

2.相关遗产类型的原真性、完整性研究

徐嵩龄对遗址的原真性做出论述,并评价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几种修复方案[39];田林探讨了大遗址遗迹保护中的原真性等原则[40];郭璇讨论了中国历史建成遗产应重视非物质形态文化要素的真实性,唯此才可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全面真实——

—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要素的真实,并提出两个方面整体性保护策略的可能性[41];相睿等从近现代重要史迹的“事件性”特性研究史迹的“完整性”[42];史晨暄讨论了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43]。

张松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研究案例,结合国外历史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维持管理的经验,探讨了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和历史环境保护的原真性问题[44];他还讨论了建筑遗产保护的历史性、原真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城市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实施整体保护。他指出,建筑遗产保护(笔者注:其实是更广义上的世界遗产领域)的原真性检验,主要参照美国历史性场所的国家登录标准和操作办法执行。他对建筑遗产完整性的理解侧重于建筑与周边环境、背景环境的关系这一视角[45]。

曹丽娟探讨了历史园林遗产的真实性[46],并从园林空间结构、建筑、植物的保护、价值利用、旅游与遗产的关系,论述了历史园林保护最关键的内容是保护其真实性。

3.原真性、完整性的案例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种是针对静态遗产的研究:如高念华等对于杭州胡雪岩故居的修复中的保护理念的探讨[47];徐嵩龄对于四川三星堆遗址的保护、修复与展示[48];陈同滨、王力军以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地保护规划(2002~2020)为例,提出以实现真实性与完整性为先决条件的遗产规划思想[49];翟小菊等对颐和园保护实践中的原真性[50];罗哲文以紫禁城宫殿建筑大修为例,指出对于原真性中原状以及历史信息、历史可读性的理解问题,提出了文物建筑的保护维修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51];郭黛姮以圆明园棕亭桥、如意桥、杭州雷峰新塔为例,探讨文物建筑遗迹保护与重建中的真实性和可读性[52];徐聪荣、张朝枝从遗产单体、遗产单体所包涵的信息、遗产单体环境三方面理解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原真性[53];张成渝结合圆明园整修与浙江横店圆明新园建设,探讨了圆明园在现有基础上实施进一步保护与展示的必要性[54]。其中,作为国内成功实施文物建筑修复与重建的少数遗产项目之一,胡雪岩故居的保护对于中国保护传统和遗产特色的文物建筑修复理念、做法的继承与坚持,在当代的中国遗产保护实践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另一种是针对活态遗产的研究,集中在历史城镇或古村落两个方面:如张松[55]、高祥冠[56]对于平遥古城的原真性,成斌对于安徽古村镇[57],杨永芳对于开封古城[58],张国雄对于开平碉楼与村落[59],张成渝对于贵州文斗苗寨一类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原真性讨论[60],等等。

张松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在分析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无形遗产与有形遗产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文化生态保护的区域性策略和整体性方法;并提出,对具有文化价值一定物质形态的所有遗产资源的保护,必须遵守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61]。

总体上,案例研究涉及的静态/活态两种文化遗产,无论在原真性和完整性要素保护的侧重上,还是保护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具体实施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

4.旅游原真性

随着国内遗产原真性研究的深入,旅游学者也从遗产旅游的角度研究旅游原真性。

陈勇讨论了遗产旅游与遗产原真性的概念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62]。蒋昕等讨论了黄鹤楼的原真性[63],这实质上是景观建筑的原真性保护,它与遗产建筑的原真性保护,无论在遵循的原则上还是保护实践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周亚庆等认为,国际旅游界的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流派“毫不关心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完全不把‘不真实’当作一回事”,“它完全抹杀了

34

《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总第216期

‘真’与‘伪’的界限,它认为仿真与虚象变得如此真实,比真实还要真实,已达到一种‘超真实’”[64]。

徐嵩龄讨论了旅游科学的“原真性”概念与遗产科学的渊源;并从旅游价值观偏好层面,对当代旅游科学中出现的“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诸提法进行了评论。他认为周亚庆等学者对于国际旅游学界旅游真实性的表述是不恰当的,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旅游目标物来满足和规范旅游者不同的原真性偏好。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一类的旅游目标物,应充分尊重遗产原真性,给予旅游者纯粹的遗产原真性体验。这类旅游目标物与整体或局部模仿与组合而营造的旅游目标物(如北京的世界公园)、以及当代文化娱乐场所(如美国迪士尼乐园)一类旅游目标物对于原真性的要求是极不相同的[65]。

张朝枝从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讨论了两个研究领域对于原真性理解的演变与差异[66],指出“原真性”是一个动态、多元和复杂的问题。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强调客体本身衡量标准,讨论建构公认的遗产保护标准体系与技术指标;而旅游研究则强调主体的实地体验,讨论主体对客体“真”、“假”的辨别及其体验效果。旅游与遗产保护是一个互动演进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中要从互动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原真性概念。

基于乌镇、周庄案例研究旅游原真性,张朝枝等提出遗产地旅游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原真性理解存在差异。遗产地商业化的实质是一种经由遗产旅游加工的“伪真实”,这种“伪”真实由旅游地开发者和媒体是这种符号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而大众游客是符号的拥护者,并通过口碑效应对其进行推广。利益主体的互动使得遗产地的发展依赖于符号化的“伪真实”,从而强化了遗产地的商业化进程[67]。

五结论

世界遗产事业诞生30余年来,原真性和完整性始终是国际遗产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关于原真性和完整性的认识,既涉及总原则,又涉及不同的遗产类型。原真性的认识愈来愈重视以文化多样性为前提的多角度理解。

从遗产类型看,国内外关于文化遗产研究的丰富程度高于自然遗产;从两个原则的研究对比看,对原真性研究的深入程度高于完整性。立足遗产类型日趋多样化的现实,两项原则的关系研究及其实践应用有必要投入更多的关注。

中国近年来不断参与到国际遗产理念和认识的讨论中。在充分汲取现代遗产理念的基础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认识,不断地被推介到国际遗产学界,并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与认可。中国的遗产原真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领域,缺乏集中性地对地质、生态、生物多样性等自然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研究。因此,这些方面研究内容尚需加强。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中国国家文物局:《国际

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下文除特

殊说明外,遗产文件都引自该书。

[2]UNESCO网站提供的《指南》1977a版本缺失了第8~12

段。笔者推测可能因为版本太早导致上传文字模糊。通过

与《指南》1977b版本的比对,笔者认为缺失部分段落应包

括了原真性、完整性两部分的内容,且内容应与1977b版

相同。

[3]国际著名遗产保护专家费尔登·贝纳德、朱卡·朱克托于

1993年作序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一书中仍然采

用这4项要素阐释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足以证明这一

理解影响力之久。见费尔登·贝纳德(B.M.Feilden)、朱

卡·朱克托(Jokilehto·Jukka)著,刘永孜、刘迪等译:《世界

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

[4][16]史晨暄:《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

变》,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5]The Declaration of San Antonio,[EB/OL]https://www.doczj.com/doc/13798200.html,/

docs/san_antonio.html

[6]The ICOMOS Charter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Prepar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ICOMO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Interpre-

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Ratified

by the16th General Assembly of ICOMOS,Québec(Canada),

on4October2008.[EB/OL]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

org/charters/interpretation_e.pdf

[7]The Declaration of Dresden,1982.Adopted at the Interna-

tional Symposium Reconstruction of Monuments Destroyed

by War.Dresden,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November.

15~19,1982.

[8]The Riga Charter,2000.Adopted at the Regional Conference

on Authenticity and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in Relation-

ship with Cultural Heritage.Riga,Latvia.October.23~24,

2000.

[9]Stovel.H.2000.The Riga Charter on Authenticity and His-

35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torical Reconstruction in Relationship to Cultural Heritage: Riga,Latvia.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4(4):pp.241~244.

[10]The Charter of Cracow.2000.Adop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ervation Kraków2000.Cracow,Poland.

October2000.

[11]李惠恩:《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景观》,《中国古迹遗址保

护协会通讯》2008年第3期。

[12]韩峰:《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国际动向——

—兼论中国文化景观的价值和机遇》,《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通讯》2008年第3期。

[13]赵荣:《丝绸之路(陕西段)遗产申报与陕西文化遗产保

护》,《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通讯》2008年第3期。[14][17]张成渝:《〈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5版、

2002版的比较与启示》,《中国风景名胜》2009年第1期。

[15][18]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

产公约保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9]Dudley.1996.Authenticity as a Means of Measuring Forest

Quality.Biodiversity Letters,3(1):pp.6~9.

[20]US Scientific Committee.1996.Evaluating Authenticity:

Reflections Based on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s,pre-pared for the Inter American Symposium on Authenticity and Based Upon Contributions From Ed Crocker N.J.

Mitchell Carol Shull and Mike Taylor.http://www.icomos.

org/usicomos/authenticity/useng.html.

Masuda K.1998.The Notion of Au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In:Bernd von Droste Mechtild and Sarah Titchen,ed.Nature and Culture.

Hague:Landbouw.39.

[21]WHC.1998.Report of the World Heritage Global Strategy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Expert Meeting,held by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of the Netherlands.Amsterdam,The Nether-lands.March.25~29,1998.

[22][41]郭璇:《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中的非物质维度——

—兼论整体性保护策略的可能性》,《新建筑》2007年第6期。

[23]Fu C.C.,Cultural Sensitivity Towards Intangible Values in

Monuments and Sites:a Comparison Between Eastern Asian and Western Countries.Fr:ICOMOS.Proceedings of ICO-MOS15th General Assembly and Scientific Symposium.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5:pp.71~77.

[24]Kristy Graham,Dirk H.R.Spennemann.State emergency

service local controllers’attitudes towards disaster planning for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presented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2006,15(5):pp.742~762.Pub-lished by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5]由中国ICOMOS制订。

[26]罗哲文等主编:《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第447、449页。此书后经修订,罗哲文等主编《中国古代建筑》(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7]刘临安:《近百年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的理论与流派》,《建

筑师》1995年第6期。

[28]刘临安:《当前欧洲对文物建筑保护的新观念》,《时代建

筑》1997年第4期。

[29]原文节选如下:“60年代开始,文物建筑保护的核心问题

是‘真实性(authenticity)’,虽然这个词仅仅在‘威尼斯宪章’的序言中提到过一次,但它一直是文物建筑保护理论中被争论的最热烈的问题,1994年奈良国际会议的主题就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真实性’”。另需注意,该文虽在英文“key word”中列出了“authenticity”,但中文“关键词”中却缺失了“真实性”。

[30]国内又见译作“朱卡·诸葛力多”。

[31]﹝芬兰﹞尤·约奇勒托(J.Jokilehto)著、刘临安译、张似赞

校:《文物建筑保护的真实性之争》,《建筑师》1997年第10期。

[32]吕舟:《文物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科学决策》1997第4

期。

[33]徐嵩龄:《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原真性”概念》,徐嵩龄《第

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03~124页。

[34][65]徐嵩龄:《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

原真性》,《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

[35]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

公约保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张成渝:《<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

—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6]张成渝:《论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保护原则-保护工程的

层次关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明孝陵博物馆、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会:《世界遗产论坛(三)——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9~46页。

[37]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同济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阮仪三、李红艳:《原真性视角下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华中建筑》2008年第4期。

[38]常青:《历史建筑修复的“真实性”批判》,《时代建筑》2009

年第3期。

[39][48]徐嵩龄:《三星堆·遗址原真性·修复原则》,南京大学

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孝陵博物馆《世界遗产论坛:明清皇家陵寝专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24~130页。

[40]田林:《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4年。

[42]相睿、周小棣:《近现代重要史迹的“事件性”特性与“完整

36

《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总第216期

A Summary of Heritage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ZHANG Cheng-yu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of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Abstract:Authenticity &integrity is the core concept of world heritage area.The studies of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in China focused on 4facets:the meaning of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heritage classification,heritage conservation cases and tourism authenticity.In short,the research on cultural heritage is more than that on natural heritage,and the research on authenticity is stronger than that on integrity.Considering the diversity of heritage classification and more and more plentiful heritage meaning,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integrity,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sites and mixed heritages,the association research between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Key words:heritage conservation;authenticity;integrity;world heritage

性”评估》,《建筑学报》2008年第12期。[43]史晨暄:《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对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

的思考》,《中国科技大学第十届文化资产(古迹、历史建筑、聚落与文化景观)保存、再利用与保存科学研讨会暨

21世纪文化资产保存准则主题论坛论文集》,台北中国科技大学2007年,第151页。

[44][55]张松:《历史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

——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例》,《城市规划》1999年第7期。

[45]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第二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175~180、247~250页。

[46]曹丽娟:《关于历史园林遗产的真实性》,《中国园林》2004

年第9期。

[47]高念华:《〈威尼斯宪章〉“欧洲中心论”质疑》,高念华《胡

雪岩故居修复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88~295页。

[49]陈同滨、王力军:《遗产规划:以实现真实性与完整性为先

决条件》,《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第2期。

[50]翟小菊、谷媛:《遗产保护规划先行———

颐和园遗产保护实践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通讯》2008年第3期。

[51]罗哲文:《“康乾盛世”是紫禁城宫殿建筑最辉煌的一段历

史时期———兼谈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5期。

[52]郭黛姮:《关于文物建筑遗迹保护与重建的思考》,《建筑

学报》2006年第6期。

[53]徐聪荣、张朝枝:《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原真性探讨》,《经

济地理》2008年第6期。

[54]张成渝:《评“‘不求原物长存’——

—从圆明园重建之争小议‘假古董’建筑”》,《建筑学报》2008年第12期。

[56]高祥冠:《平遥古城的原真性保护探讨》,《山西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7]成斌:《皖南古村镇遗产保护的真实性研究》,武汉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4年。

[58]杨永芳:《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背景下的开封古城

复古规划》,《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9]张国雄:《试析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五

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60]张成渝:《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一个新模式:

中心村落与周边村落的协同保护与发展》,“中国·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8年。

[61]张松:《文化生态的区域性保护策略探讨———

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

[62]陈勇:《遗产旅游与遗产原真性———

概念分析与理论引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4期。

[63]蒋昕、张军:《黄鹤楼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

基于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64]周亚庆、吴茂英、周永广、竺燕红:《旅游研究中的“真实

性”理论及其比较》,《旅游学刊》2007年第6期。

[66]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

异》,《旅游科学》2008年第1期;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65页。

[67]张朝枝、马凌、王晓晓等:《符号化的“原真”与遗产地商业

化———基于乌镇、周庄的案例研究》,《旅游科学》2008年第8期;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5~75页。

37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文化遗产概论复习题

文化遗产概论复习题 一.解释(每题5分) 1.遗产 2.文化 3.文化遗产4.自然遗产5.物质文化遗产 6.非物质文化遗产 7.遗址 8.建筑群 9.纪念性遗产10.线性遗产 11.文化景观12.文化线路13.遗产价值15.科学价值 16.价值评估17.普世价值18.岁月价值19.文化的多样性20.《雅典宪章》21.《威尼斯宪章》22.《奈良真实性文件》23.《会安草案》24.《世界遗产公约》 25.《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6.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8.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29.“修旧如旧”31.文物工作的“四有”32.《建筑保护史》33.宏观监测34.微观监测 35.五台山南禅寺36. 正定隆兴寺37.芮城永乐宫38.白鹤梁题刻 39. 提图斯凯旋门40.维奥·勒·杜克(Viollet-le-Duc)41. 卢斯金 二.论述(每题30分) 1.从文化遗产的定义谈谈你对某些当代建筑申遗的看法。 2.谈谈你对遗产分类的认识。 3.什么是遗产保护学的文化景观,试举例说明之。 4.从文化线路特点的角度,谈谈你对某些文化线路或线性遗产申遗的看法。 5.简论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要素; 6.简论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要素; 7.法国建筑师维奥·勒·杜克(Viollet-le-Duc)的风格主义文物修复述评; 8.试分析《奈良真实性文件》产生背景及其意义。 9.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主要咨询机构有哪些?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10.列举中国遗址类型世界遗产并简述其突出普遍价值。 11.遗产保护行动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有那些? 12.文物保护工程的主要类型有那些?各自的内容和特点? 13.中国大型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有那些?你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 14.历史城镇和传统村落类型文化景观保护的问题有那些?你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15.从遗产保护的原则和理念评五台山南禅寺的修复。 16.试述文化遗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17.试述遗产监测的作用和要点。 18.遗址类文化遗产展示主要有那些手段?它们各自的内容和特点? 19.概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0.从文化遗产的定义谈谈你对“20世纪遗产”的看法。

文献综述怎么才能写好 如何读外国文献

为什么读文献? 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1. 每次读完文献 (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关键信息(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论述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2. 扩充知识面的读法,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3. 为了写文章的读法,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 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 就不容易忘记。 怎么看文献,怎么写论文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 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 检索某个学者: 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 参考综述检索: 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 及Title 与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

文化遗产概览尔雅满分答案

亚洲其它地区的文化遗产(三) 1 泰姬陵的构思和布局体现下面哪一种建筑艺术的特点?() A、伊斯兰 B、巴洛克 C、洛可可 D、达达 正确答案:A 2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是下面哪一个国家的大庙?() A、印尼 B、埃及 C、印度 D、伊朗 正确答案:C 3 卡杰拉霍建筑群是印度哪一个王朝的遗迹?() A、孔雀 B、月亮 C、莫卧儿 D、甘婆 正确答案:B 4 历史上的君士坦丁堡指的是现在的哪一个地方?() A、吉隆坡 B、乌兰巴托 C、孟买 D、伊斯坦布尔 正确答案:D 5 两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位置相当于今天的伊朗一带。()正确答案:× 6 伊斯坦布尔建立于公元前667年,历史上作为贸易、政治及宗教中心。() 正确答案:√ 文化遗产概览 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一) 1 联合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不包括下面哪一个?() A、小型有形文化遗产 B、大型有形文化遗产

C、物质文化遗产 D、自然及文化遗产 正确答案:C 2 美国白宫会议于下面哪一年首先提出设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建议案?() A、1955年 B、1965年 C、1975年 D、1985年 正确答案:B 3 “遗产”一词源于下面哪一种语言?() A、拉丁语 B、汉语 C、希腊语 D、俄语 正确答案:A 4 “申遗活动”是各国文化底蕴的展示及旅游资源的开发。() 正确答案:√ 5 《各国保护文化及自然遗产建议案》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正确答案:× 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二) 1 奥斯维辛集中营位于下面哪一个国家?() A、荷兰 B、爱尔兰 C、芬兰 D、波兰 正确答案:D 2 下面哪一个属于物质文化遗产?() A、古庙 B、语言 C、宗教 D、礼仪 正确答案:A 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文化遗产概论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化遗产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概论 二、课程类型:本科学科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文博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文保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刘军民、魏女 七、课程简介: 《文化遗产概论》是一门以文化遗产及其发展为主要讲解对象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发展、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理念比较、文化遗产价值传承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主要讲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与文物学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文物学发展简史和中国几种主要文物种类的基本知识讲解,包括瓷器、青铜器、玉器,主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文物种类的常识性内容,如概念、分类、特点等。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1.课程的主要内容:见后附的大纲 2.课程要求 (1)必须熟悉我国有关文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2)重视文化遗产与其他学科(如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等)的关系,不能孤立的学习文化遗产; (3)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研究思路,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等综合价值。 第一部分 第一章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 第一节文化遗产 第二节文化景观 第三节大遗址 第二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第一节理念变迁历程

第二节保护利用现状 第三节存在问题 第三章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第一节欧美国家 第二节亚洲国家 第三节启示及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考古遗址及其保护 第一节考古遗址属性 第二节考古遗址价值 第三节考古遗址与区域关系 第四节大遗址及其保护 第五章世界文化遗产与申遗 第一节申遗的意义 第二节申遗工作流程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四节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第六章其他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工业遗产保护 第二节建筑遗产保护 第三节传统村落保护 第四节非物质遗产保护 第二部分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4个课时) 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 一、“文物”的概念与内涵 二、“文物学”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中国文物学简介 一、何谓“文物学” 二、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章思考题: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3-10]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兵马俑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世界遗产简介

世 界 遗 产 简 介 世界遗产简介 ——浅谈以守为主的防御思想同中华民族特性的关 联性 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它于1987年12月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防御性军事工程。长城东起山海关,穿过高山,越过深谷,伸蜒于沙漠和草原,一直到达终点嘉峪关,盘踞在我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全长1.2万余华里。 长城的修筑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完成的。从修筑伊始到最后完

成,历时2000多年。公元前九世纪,为抵御夷、羌、戎等众多少数民族的入侵,西周军队开始不断地修筑一种土堆,这种土堆在当时有一个形象的名字——烽火台。到了公元前五至七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为了防御北方草原强悍的游牧部落袭扰中原,位于北部的燕、赵、秦等国于要冲之地高筑城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列国长城连成一线,从而形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延锦万里的军事屏障,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古代工程奇迹——长城。自秦以后直至明朝等各代都规模不等地新筑和增筑过长城。特别是明代,为了防止蒙古族崛起和东方女贞族人的入侵,朝廷采取"高筑墙"方针,对长城进行了18次大规模修筑,延续时间长达200余年,将历代土石城墙都改为条石城砖垒砌,工程艰巨浩大。到清代康熙帝决定采用"怀柔"政策,决心罢修长城。从此长城成为历史的遗迹。 长城的修建过程几乎伴随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历史上除了清朝,元朝,和唐朝外,各个朝代都在大力的修筑长城,都以长城为界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而纵观中国这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统治者极少主动进攻周边小国,更多的是被动的防御外敌。那么,为什么拥有数百万人口的中华民族面对人口稀少的周边民族只是采取以守为主的防御措施呢?在我看来,这种情况是由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首先,从客观条件看,中华民族的生活环境是西面隔山,东面南面隔海,北面高原,可以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算得上是“地大物博”。在这样的环境下,百姓们大多以耕作为主要生活方式使得我们军队以步兵为主。而北方游牧民族则生活在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物资相比匮乏的环境中,从小在马上长大,民风凶悍,其军队以骑兵为主。比较中华民族以步兵为主力的军队和北方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我们的军队缺乏机动性。更加适合以防守为主的作战方式,而北方游牧民族更适合主动进攻的作战方式。而且,我们的军队打仗依赖后勤,一旦向其他国家发起战争,其远征成本也是巨大的。再者,中华民族以耕

世界遗产概论试卷

2013学年北京林业大学成人函授(春季面授) 《世界遗产概论》考试试卷A 考试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教务处考试中心提示: 1.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总计100分,请勿漏答; 2.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请掌握好答题时间; 3.答题之前,请将试卷和答题纸上的考试班级、学号、姓名填写清楚; 4.本试卷所有试题答案均务必写在答题纸上,否则考试无效; 5.答题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6.答题完毕,请将试卷和答题纸正面向外对叠交回,不得带出考场,否则视为考试作弊。 7.请你遵守考场纪律,参与公平竞争! 一、填空题(每空1分,总计30分) 1.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通过了,成立。 2.世界遗产分为、、、、。 3.世界文化遗产是由确认的具有、、和。 4.世界遗产组织有、、、。 5.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届大会上,采用了由米歇尔?奥利夫设计的世界遗产标志,该标志 象征着与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央的正方形是的形状,圆 圈代表,两者密切相连。 6.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已有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文化遗产项,自然遗产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项,文 化景观项。 7.端午节、清明节等节庆、社会风俗属于。 8.北京的物质文化遗产有、、、和故宫。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 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5 分) 1.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于( )年。 年年年年 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即)。 届届届届

3.佛教四大名山中享有“天下名山”、“动植物王国、”“地质博物馆”美誉的是( )。 A.五台山 B.九华山 C.峨嵋山 D.普陀山 4.中国于( )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年年 D. 1990年 5.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是在( )年。 A.1967 B. 1985年年 D. 1999 6.五岳中何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 )。 A.衡山 B.恒山 C.嵩山 D.泰山。 7.下列选项中代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英文简称的是哪一个( )。 A. IUCN B. ICOMOS C. ICCROM D. WHIN 8.全球第一个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的地点是( )。 A.欧洲门第内哥罗(黑山)的科托尔古城 B.亚洲耶路撒冷旧城及其城墙 C.美洲秘鲁昌昌考古区 D.非洲刚果戈朗巴国家公园。 9.世界遗产四大区域分布中,自然遗产数量分布最少的地区是( )。 A.亚洲及泛太平洋地区 B.非洲及阿拉伯地区 C.美洲地区 D.欧洲地区。 10.海上丝路是有五市捆绑来申报,试问下列何者不在范围内( )。 A.蓬莱 B.广州 C.宁波 D.镇江。 11.目前全球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是( )。 A.巴塞罗那 B.罗马 C.北京 D.巴黎 年6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是第( )届。 13.下列道教四大名山中,何者的所属省份是错误的( )。 A.青城山─四川省 B.齐云山─湖南省 C.龙虎山─江西省 D.武当山─湖北省 14.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 )。 A.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B.倡导文化遗产,提升文化价值 C.推广世界遗产,提升遗产教育 D.推广世界遗产,走出世界舞台。 15.文化遗产地的破坏力主要来自于人为因素及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的破坏力来自社会因素及政策因素,试问社会因素的内涵中,下列哪一些是错误的( )。 A.潜在不利的遗产环境 B.没有落实遗产教育 C.都市化冲击 D.管理制度失衡。 16.下列的复合(双重)遗产中,何者的属性为自然与文化的双属性遗产地( )。

食品安全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是一个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问题,它涉及到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需求的满足与社会福利的改善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同时期由于食品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本章通过对食品安全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比较,以掌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脉络。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 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侧重食品数量安全(food Sedcurity)到侧重食品质量安全的转变过程。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机构举行的世界粮食会议上,将食品安全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维持健康的生存所必需的足够食物。1983年,FAO前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将食品安全最终目标解释为确保 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了一国的食品供给数量能否满足人口的基本需要,并且更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如穷人、妇女和儿童等)的食品可获得性,以避免和减少饥荒和营养不良现象的发生,因而与缓解和消除贫困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题为《品安全在卫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的文件中,把“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作为同意语,定义为:“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于健康并且适合人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1996年,WHO在《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对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别,其中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食品安全规制主体 食品安全规制的主体主要有规制机构、企业、用户(消费者)和非政府机构。针对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规制中的作用,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 May Aung(2004)在研究中表明,所有国家必须考虑消费者利益,使消费者能够参加培训、决策以及国家食品安全系统的发展、调整和实施活动; AndrewFearne,JulieA.Caswell和Spence Henson(2007)的研究表明:根据各国食品安全形势、食品行业特征、消费者消费行为模式的不同,各国对食品行业的规制模式也有很大差异。Geoffrey podger(2005)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大致形成了两种食品安全规制机构设立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多部门共同负责的模式和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由一个独

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的经济史上,学者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将效率和公平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目标。但效率和公平似乎一直都很难保持同步,提高效率的政策同时也会降低公平,这样的效率和公平的失衡在所得税中尤其突出(Mirrlees 1971; Ramsey 1927)。人们普遍认为实现效率的最好方法是进行一次性征税(lump sum taxes),这样不会扭曲人们的选择,但要实现纵向公平则要求实行累进税。结果,有效率的税收就会降低公平,反之亦然。 国外的学者对个人所得税促进公平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Wagstaff收集了OECD中12个国家的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家庭调查数据,采用AJL的分解法,利用实证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主要依靠税收抵免和大量使用非标准扣除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的国家,更容易在实际和潜在的再分配效应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作者并未对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哪个的影响是占主导作用给出结论;同时,作者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所得税上,排除了其他一切税种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险,这使得其研究不是很全面。 。Wagstaff收集了这十二个国家, 然后利用(AJL是指J. Richard Aronson, Paul Johnson and Peter J. Lambert于1994年提出的一种方法,利用税前和税后基尼系数的不同来测量税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empirical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得出结论:结果还表明在20实际80年代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些进行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在收入再分配上更容易产生相反的作用。税率结构的改革能够减少税率等级,降低平均税率,结构会导致纵向分配的下降。税基扩大改革,能缩短实际和潜在再分配效应的差距。作者在文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数据,从横向不公平和再排序方面对个人所得税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很多实证分析的结果。这对后来对个人所得税公平方面的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Richard和Eric(2005)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作用,二人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依靠个人所得税来实现再分配的功能,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现在不够完善,累进税的实施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存在着机会成本。二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为了有效维护公平,在个人所得税税制完善方面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实施综合所得税,二实施推定征税法,三实行二元所得税。 最后作者还提出在发展中国家里普遍存在这市场失灵的特征,所以最好的政策是引入税基广泛的增值税来提供政府的支出。Richard和Eric的这篇文章对长期以来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给依赖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警醒,不能完全只依靠个人所得税来调节贫富差距,这对以后的个人所得税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给了一定的借鉴,但文中的实证分析较少,问题可能反映的不全面,理论结果也存在不全面问题。 Denvil Duncan.和Klara Sabiranova Peter(2008)则探究了国家个人所得税体系是否会影响收入的不公平。二人利用多国详细的个人所得税信息,建立1981年至2005年全面随时间变化的国家所得税体系的结构性累进税体系,并采用理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教材(7页)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总学时:24 周学时数: 学分:1.5 课程类型(必修/选修):政治理论必修课 开课(系)院: 执笔人: 审核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系统研究世界遗产相关问题的一门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世界遗产的由来、类别、申报、管理、保护等与世界遗产关联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对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如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生物多样化等,都能有所了解。 2、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世界遗产概论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世界遗产的由来、类别、申报、管理、保护及旅游等相关问题; (3)熟悉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生物多样化等;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世界遗产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世界遗产的概念与标志,熟悉世界遗产的分类,掌握世界遗产申报程序。 [重点与难点] 世界遗产的概念、《世界遗产公约》的内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世界遗产概念与标志 第二节世界遗产分类 第三节世界遗产申报程序 第四节今后世界遗产的课题 [参考书目] [1]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 [2]世界文化遗产图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世界遗产的概念? 2、《世界遗产公约》的内容有哪些? 3、如何申报世界遗产? 第二章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国主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重点与难点]中国主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述法、课堂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皇宫 第二节建筑群 第三节考古遗址 第四节洞窟石刻 [参考书目] [1]世界遗产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世界文化遗产图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第三章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二)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指导: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汇总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民间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①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了遗产的物质存在形态、静态性、不可再生和不可传承性,保护也主要着眼于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护;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范围包括: (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技能;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其他人类遗产包括: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在于: 1.自然遗产是通过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的,由于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普世价值,所以才需要保护,其形成的动因和过程都是大自然自身的变化,并没有主观的人的因素的参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无论其创造,还是其传承,都需要有人的参与,离开了人的参与,根本就谈不上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2.自然遗产的产生和存在主要是大自然自身变化的结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人类的创

国内外文献综述-实例

国内外文献综述(参考实例)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国内文献 魏涛、陆正飞、单宏伟在 2007年01期《管理世界》上发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文章,文章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管理的行为,发现不管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其盈余管理都相当依赖非经常性收益。 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在2007年08期《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进行研究,运用数学估计的方法,对股票市场是否提高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问题进行研究。结论表明,股票市场确实提高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的程度。 国外文献 特里. 沃菲尔德(2005)以1993一2000美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盈余管理与高管激励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股权激励越高的公司更有可能发生为满足盈余预期而进行盈余管理。 爱普里.克莱恩(April. Klein)(2006)经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盈余操纵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盈余管理与CEO是否为薪酬委员会成员呈正相关,与CEO持有股份数量呈负相关,与审计委员会成员中是否有外部股东呈负相关。 三、主要观点 美国会计学教授,希历(Healy)和惠伦(Wha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时,利用职业判断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 美国会计学者,斯科特(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的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经营者在对一系列的会计政策进行选择时,会采用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国内学者的观点 邹小凡、陈雪洁(2002)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文献综述

2.4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整合(Human Resource Integration,简称为HRI),作为企业管理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自19世纪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作了比较多的研究。Schweiger,Walsh (1980)在著作中,讨论了雇员在并购中的冲突、紧张、职业不确定性、行为难题、压力、生产力损失、财务安全、工作地点的重新安排、同事间的信任等问题的典型感受。Krug,Nigh(1998)对跨国并购中的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离职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的大量离职与并购两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差异、高的国际整合水平(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和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绩效水平显著相关;文化差异越大、国际整合水平越高、并购前的绩效越低,其离职率越高。美国学者P·普里切特,D·鲁宾逊(1999)在《并购之后:如何管理被收购公司》中对企业并购对员工的心理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被收购公司人员的综合评价和挽留等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并购管理提出了一些指导原则。这本书是国内引进较早的,也是较为系统性地介绍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的著作,但由于这本著作是关于企业并购之后各方面的整合问题,比如财务、战略、组织结构等整合问题,因此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研究就显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在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亚力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1999),他在《并购的艺术——整合》中对并购后的几种主要形式的整合对作出了详细的讨论,以问题的形式一个一个相应回答,并配合相关典型案例加以讨论。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讨论了并购中人员的裁减主要要看公司下一步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导致裁员,有些恰好相反。关键员工对企业非常重要,要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设置约束条件等各种方式保留优秀的员工。并从组织结构、薪酬福利等方面以本国的具体情况为背景做出了具体的方案。菲利浦·米尔韦斯,米切尔·马克斯(1999)在《兼并管理》中从组织的角度和人的角度描述了兼并管理的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