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国协调”格局与两岸关系新建构

“大国协调”格局与两岸关系新建构

“大国协调”格局与两岸关系新建构
“大国协调”格局与两岸关系新建构

“大国协调”格局与两岸关系新建构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是“大国协调”。

经过本世纪初十几年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不平衡、军事发展与安全发展不平衡给国际格局带来了冲击,迫使大国调整关系,以维护世界的稳定,其结果是开始进入一个“大国协调”的时代。由于地缘战略矛盾的复杂激烈,面对“冷对抗”的压力和冲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标签的“大国协调”首先从东亚开始。中美两国是亚太地区“大国协调”的主角,可以带动其他大国,通过协调来制衡地缘政治冲突,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这给两岸关系带来了新机遇,两岸双方有可能以协调方式开辟新和平局面。一中框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其内涵的新建构,即中华民族国家架构下的协调,它可能成为两岸关系的最大公约数,以之为基础寻求两岸关系政治突破是可行的。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外部因素一直在起一定的作用。仅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言,就不仅涉及政治、军事、警务等领域,还牵涉美国、日本以及东亚(含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以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须通过转换思路和创新机制才能继续推进并走向更远大的目标。

新境界:发展不平衡的国际格局

当今世界正在形成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际格局: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不平衡;军事革命与安全格局之间不平衡;文化发展与意识形态之间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状况之间的不平衡,等等。这些不平衡的发展基本上是世界动荡不安和国际关系矛盾冲突的根源,而这些不平衡的调整变化有助于减缓世界的动荡不安和减少国际冲突。

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先看世界经济格局。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将在十年后可能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作为世界人口最多和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作为拥有世界最多外汇存底的经济体,中国对美国和欧盟享有债权,

对西方世界的这两大板块拥有金融杠杆。多位资深华尔街金融人士在2013年5月于杭州举行的《华尔街传奇》国际高端系列论坛上表示,中国制造优势仍在,“世界工厂”地位不会被取代。(1)

有美国人指出,“中国的强大和崛起与欧美的经济停滞使西方日益不安。中国虽然没有在军事上接管世界,但似乎逐步从经济上占据主宰地位。”(2)可能有一些西方政治家不愿意接受这一论断,他们的判断仍停留在上世纪末,当时中国的经济崛起才露出冰山一角。但若今天还不能面对现实,就只能说是为主观意愿和感情所困了。

其实,上述判断者的心态也是不希望看到中国经济崛起的现实的,但他们同时看到了政治一面,提醒读者注意“当中国成为全球参与者和欧美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时,其政治制度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就构成威胁。因此,西方政府必须坚持西方成功的核心原则:法治、政治自由和公平竞争。需要适应世界的是中国,而不是相反。”

(3)这一结论揭示了笔者的观察——国际关系格局出现了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矛盾。西方需要调整自我,适应现实,适应一个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迥异的中国在经济上崛起。

再看国际政治格局。后冷战时代美英法德等国主导着世界事务,西方价值观似乎成了普世价值,但国际格局不断在变化,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金砖国家一直在探索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发展道

路,在国际事务中保持自己的立场;以伊朗、叙利亚等国为典型的伊斯兰国家则自成体系,与美欧分道扬镳,甚至时有冲突;朝鲜、古巴、委内瑞拉等也坚持自己的一套理念、制度和政策。人们从中看到的是,中国有很大国际空间关系、国际政治资源和国际战略潜力,其国际地位正在并将继续不断提高。同时,也能看到美国政治影响力的相对下降。仅以斯诺登事件的演变为例,到目前为止,美国不仅处境尴尬,而且无能为力,致使美国专栏作家布.斯蒂芬斯惊呼“不管斯诺登事件结果如何,它主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美国无能为力的时代。”(4)我们确实从斯诺登事件中看到,有关当事方按照国际法和人权标准出牌,美国完全无计可施,再也不能随心所欲了。新加坡资深外交家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指出,美国人一直自视为老大,但再过几年中国就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当世界如此不同时,美国和西方人应当觉醒,重新思考外交战略,推进基于规则的多边机制。(5)看来美国需要变化手法来应对中国的崛起了,它“可能会与中国周边的国家合作,依靠它们对中国施以出兵威胁”。(6)这还只是从策略的视角看问题,若从战略的视角看,美国确实是力不从心,不能不调整战略了。笔者在此大胆预言,美国将越来越多地丧失在国际上为所欲为的资格,将不得不采取有事好商量的态度。

国际战略和军事态势今非昔比

再转向军事领域。和平与战争是对立的,战争的走向与结果是由

实力决定的,实力的核心是经济力和军力。作为世界霸主,美国军力第一。其次是俄罗斯军力,中国军力则可以排第三。以中国的军力与美国的军力对抗,结果可能是中国不敌美国。然而,作为世界霸主,美国不可能把它的全部军力拿来对付中国,否则一定“天下大乱”,至少美国所谓的“邪恶国家”一定会趁火打劫,俄罗斯也定会渔翁得利。正因如此,美国所谓重返亚洲战略,充其量只能把60%的军力部署到亚太地区。相比之下,中国不存在分兵分力的问题,百分之百军力都在自己领土上,且无其他需要顾及的“核心利益”,为何要惧怕美国呢?

再从动态的眼光看,中国在军事技术上与美国的差距将不断缩小,再过20年美国就将丧失绝对优势,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转为劣势。正如美军前高官伍尔泽所言,美国学术界低估了中国军事能力,事实上“解放军正转变成一支现代军队,拥有自己独特的作战理论。”

(7)从辽宁号航母服役到歼15舰载机和歼20的横空出世,中国军事工业以呈现出快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准的态势。现在已经有人看出苗头,称“中国的军事工业革命已瑧于成熟。”有美国军事评论家写道,“这次珠海航展规模的扩大体现了2004年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武器方面的发展趋势:在多种航空和导弹武器系统方面增加投资以促进国内竞争,加快研发速度并大量供应国外武器市场。”(8)中美在军力对比上正在悄悄发生的转变,这主要是由经济态势决定的,但也有历史文化原因。人们有理由相信,十九世纪大英帝国的老路上有可能在

二十一世纪由当代世界霸主美国扬起后尘。须知有日不落帝国之称的英国曾经征服过全球绝大部分国家,未曾被英国人占领的国家仅有22个。(9)然而,大英帝国最终还是支撑不下去而全方位大幅度退缩回去了。难道美国不能从英帝国的历史教训中学到一点经验吗?其实,已经有人根据美国内部的空虚和对立判断说,“美利坚帝国的衰亡已经开始。这可能是美国人无论做何努力都无法阻止的,但他们甚至都没有作出任何努力。”(10)当然,也有相反的论调和主张理性看待美国衰落与中国崛起的声音,认为美国有自我修复的能力,而中国内部问题太多,这“两个国家都有理由展开内部修正。”(11)问题是,美国对其内部修正得太少,对其外部修正得太多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在尽力维护国家统一,美国却在上演国家分裂的大戏──政治对垒背后是族群分裂。(12)

笔者的意思是想告诫台湾知识界,那种在战略上对美国抱有幻想的心态是有害的,台湾的利益不在于美国的所谓保护,而在于自我保护——谋求两岸和平。美国国际安全学者威廉.马特琳认为,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已十分强大,遏制它看似很荒谬。他说,中国在政治或经济方面是遏制不住的。他还指出,如果美国丧失领导权,其他与美国自身利益相冲突的国家有可能会取得领导权,美国必须对此做好准备。(13)需要对此做好准备的岂止美国,还应该有美国的盟友,特别是日本,也包括台湾。台湾当然不可能在这场全球战略博弈中完全站在美国一边,比较聪明而务实的办法是不选边,而是在中美之间“向

中间靠”。正如台湾政治学者潘兆民所言,“当台湾‘向中间靠’时,反而获致更多的利益,台湾可先与中国大陆签署各项‘非军事性的安全合作协定’,以‘向中间靠’的战略思维为两岸和平铺路。”(14)实际上,只要台湾当局顾念民族大义,秉持和平发展方针,站稳“一中架构”立场,台湾就没有多大安全风险。

新趋势:“大国协调”从东亚开始

中国是东亚国家,也是太平洋沿岸国家,重心在东北亚。中国面对的特殊情况是,美国不是东亚国家,但却在东亚驻军;台湾是与大陆同属中国的一个地区,但却是一个接受美国保护的政治实体。聚焦东亚,人们发现,国际关系十分复杂。再看有亚洲科索沃之称的东北亚,则赫然发现,这里潜藏着政治军事对抗。

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冷对抗”

东亚将陷入一场热战或者“新冷战”吗?恐怕没有那么严重。哈佛大学学者费尔德曼说,“凉战”已取代老式的冷战,因为中美两个世界最大强权之间目前的紧张关系不像一代人之前那么危险。他预测未来是经济合作和地缘战略对抗。(15)这是深具洞察力和富有创意的论点。笔者以为,不一定用“凉战”这个名词,实则地缘战略对抗是一种“冷对抗”,它未必导致战争,但对抗却将是常态。

今天东亚出现的“冷对抗”,人们可以从历史、地理、文化、资源等领域找到不同的答案,但地缘战略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今天东北亚地缘战略危机的始作俑者和背后玩家是美国。人们还记得,在美国宣布重返亚洲战略之前,中日之间没有在钓鱼岛问题上发生严重冲突,基本上维持“搁置争议”状态;南海有争议岛屿的情况也大致一样。但是,美国宣布重返亚洲战略以后,情况完全改变了。日本、菲律宾等国接收到美国的战略信号,以为时机已到,而中国会惧怕美国的威慑,便趁机开始巧取豪夺,遂提前拉开了东亚地缘战略博弈的大幕,似乎一场真正的较量不可避免地开始了。日本等国以为美国实力依旧并已万事俱备,同时又不懂中国人在核心国家利益上的坚定立场和坚强意志,也不相信中国拥有过人的硬实力和深厚的软实力。于是,围绕钓鱼岛主权展开的斗争就给世人上了这样一堂课——俄罗斯地缘政治学院第一副院长、军事学博士西夫科夫指出,“当明白自己的军事对抗实力不够后,中国多半会采取经济措施,如冻结与日本的所有合作。后者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1年大地震后经济只能勉力支撑。中国此举会将日本推向深渊。”(16)美国和日本都看懂了,前者开始调整立场声明,由国务院主管东亚与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表示,美国无意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扮演“调解人”,希望中日两国通过严肃的、持续的、有效的外交对话解决领土争端。坎贝尔这番“不当钓鱼岛争端调解人”的说法是罕见的,此前美国一直被认为试图在钓鱼岛问题上发挥调解作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曾表示,美

国愿意就钓鱼岛问题主持中美日三方商谈。不过,中方当时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日关于钓鱼岛的领土争端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事”。(17)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宣示钓鱼岛主权的重大举措后,美国最后定调,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明确采取中立立场,而在军事冲突问题上诉诸美日安保协定。

俄罗斯在东北亚的战略意图是明确告诉美国和日本,不要以美日安保协定为藉口,遏制中国的崛起,否则我不答应。俄罗斯需要中国崛起并成为在西太平洋抗衡美日的力量,那样她会感到更加安全,无须从其欧洲部分向远东边疆调动军力和资源。敏锐的观察家可以看出,俄罗斯做一个暗示性的动作,就让美国明白了上述战略意图,不得不告诉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可为所欲为”。

选择“大国协调”是美国的出路

美国的战略利益远远超出了钓鱼岛海域,从朝鲜半岛到红海乃至北极圈,哪里没有美国的战略利益?但是,力不从心的美国再也不能单刀直入、横扫一切了,需要借助有实力的攸关方或参与者才行,而在东亚地区,美国更需要中国这个大国的说明和配合。这就是所谓“大国协调”(Concert of Powers)──一种欧洲历史上曾经有效运作的国际关系行为模式,如今将在世界范围重新上演,美国不得不与中国、俄罗斯、欧盟等协调,方能维护世界的稳定。在亚太地区,美国当然

主要得与中国协调,所谓新型大国关系在亚太地区的表现形式就是中美两国协调,即C2──Concertof2Powers。这与以经济关系为主的G2──Group2不同。不管美国在东亚如何部署军力,都不能改变这个局面,相反只能加重这个局面的分量,迫使美国抓大放小,在一些局部问题上对合作伙伴中国作出让步,以换取中国的协助。从逻辑上讲,如果美国连中国核心国家利益都不尊重,怎能得到中国的配合?可见,尽管钓鱼岛危机看似清楚,其实美国采取模糊态度源自它的战略地位和战略需要。美国越来越失势,而中国则越来越有条件谋求并运用更有利的“势”。美国是讲究战略的国家,中国人则是自古以来战略与策略兼修,双方大有协调的空间,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对美国而言虽不理想,但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开始衰落的美国没有更好的选择,与崛起的中国协调至少可以保证美国在未来20年坐稳霸主交椅。

“新型大国关系”在中美关系上的第一个表现是平等协商,美国不得不承认新型大国关系是两个平起平坐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中国的大国外交也谋求平等交往。(18)“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应该是“大国协调”,中美元首的“庄园峰会”充分展现了两个亚太强国相互尊重、相互协商、相互配合的意愿。从外交层面看,中美有可能得以构建一种足够互信的关系,创造一种框架,来应对两国在双边关系以及地区和全球问题上面临的各种日趋复杂的挑战。从战略上讲,美国一改过去60年在对华政策上的“战略型模糊”思想,以少有的外交方式暗示“战略性模糊”已经退潮;美中两国应该选择“战略性明晰和

战术性模糊”。(19)所以,美国方面对中国元首关于新型大国关系倡议的回应是有一定保留的。不过,从客观事实看,美国已开始调整自己的外交姿态。中国同样改变了姿态,对朝鲜采取强有力的施压举措,同时提升了与韩国之间战略互信的水准,既迫使朝鲜克制自己,又引起日本的恐慌。由中美协调关系牵动发生的国际关系链式反应,可以说形成了一个亚洲大国关系网,“这种新兴的大国关系网将对整个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20)尽管这个大国关系网不可避免地含有防范中国崛起急剧改变亚太力量平衡的色彩,但笔者坚信中国的选择与行为可以淡化这一色彩,中国能够通过与本地区其他大国的良性互动,用和平共处方式改变其他国家国际行为而不是推动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互动模式。(21)这就是“大新建构:以协调方式发展两岸和平

面对亚太新大国关系格局,两岸该怎么办?两岸既然要和平,从逻辑上讲,最终的和平统一必将是双方的共同选择,而不可能是一方强迫另一方做出的选择。现实地看,只要台湾不走分离主义道路,也不充当遏制中国大陆的力量,两岸和平就没有障碍,不同政治制度并不是两岸和平的障碍。

两岸协调是和平发展的有效机制

岛内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落差太大,对决策带来了干扰。国民党比

民进党对外部认知更客观,但还不是十分接近实际,主观上对美国和日本抱有幻想,企望借助美日的干预,抗拒大陆方面的统一压力。民进党对外部的认知距离实际太远,俨然停留在20年前,非但不瞭解大陆的发展,也不懂美国等西方大国的真实处境。大陆方面勉强容忍了马英九当局在对外关系上的抉择,在东海问题特别是钓鱼岛问题上没有直接回应《东海和平倡议》,甚至对后来台日签订渔业协定也未做恶评,显现出以两岸关系大局为重而加以克制的心态。客观地说,对因钓鱼岛争端两岸拉近距离这一态势,美国确实是担心的,台湾“国安局长”蔡得胜即在“立法院”答询时明确指出,“美方担心台湾在此议题上与中共联手,但我方多次重申,不会在钓鱼台主权争议上与中共联手,获得美方谅解与肯定。”(22)可见,尽管保钓的形势和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对台湾都更有利,马英九当局还是谨小慎微,很顾忌美国的,因为“在中美台日四角关系中,台美日三角关系一直都比中美日三角关系更牢固和持久,也是马英九外交政策的重点和优先考虑。”(23)这可以由马派其心腹金溥聪出任驻美代表一事加以证明。

面对力量对比的改变,特别是中美大国协调格局基本形成,两岸双方都要抛弃虚幻的想法,采取更加务实的行为模式,尝试进行协调。这样,双方都会有更大的转圜空间,调整姿态的余地会更大,同时又可兼顾各自内部治理。这里引用被视为台湾通的卜睿哲的判断,来说明力量对比的份量。他明确指出:中国和其他国家力量不对称转为对它有利时,中国的政策或许会转向比较不同的攻势作风。他还判断说,

可以合理假设,北京若是认为两岸无休止谈判备觉挫折,或许会想藉由压力从台北取得透过说服得不到的东西。(24)这实际上是以预测的方式告诉美国和台湾,面对当今的中国大陆,美台双方都得准备防守甚至退让了。

在两岸协调问题上,著名台湾学者石之瑜以“新型两岸关系”为讨论主题,深刻指出,“一旦北京能在大国、区域与两岸这三个层次,都建立互惠稳定的双边关系,就能够化解美国单边主义的专擅与台湾反中势力的伪普世价值,让两岸关系既免于威胁的想像,又超越霸权的操弄,真正实践有自己人感觉的特殊关系。”(25)另一位台湾学者也以“新型两岸关系”为题发表文章,提出“让‘九二共识’及ECFA 的解释覆盖功能极大化;建立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两岸面对区域争端的机制”等五项建议,含有很浓的两岸协调味道。(26)

一中框架是两岸关系最大公约数

在这一思路引导之下,两岸应该可以增加战略和军事互信,并着手解决政治对话问题。2013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筑信研讨会”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过,必须认识到,战略和军事互信终究取决于政治互信。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受困于对对方政治地位的阶段性认识。这就是国共两党不断尝试找出新表述的原因。笔者以为,从习吴透露出的取向来看,不管是一中框架,还是一中架构,都是指一个中

国。两岸双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思考、探讨、商议两岸关系、民族认同、民族前途,是更加客观的路径、更大的框架和更具弹性的空间。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开启了两岸政治对话的闸门,双方如能真诚地在这一路径上探索下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一定能别开生面。笔者建议,从两岸关系最大公约数看问题,双方应该放弃唯我独尊的心态和立场,都向同一个中国靠拢,这就是“本体中国”。

“本体中国”理念是笔者近年提出的构想,它可能是扩展并丰富一中内涵的载体。“本体中国”理念可表述为:中华一国,两岸分治,和平融合,协力复兴。自古以来的中国是本体中国,两岸同属中国本体,只是现阶段为两个政治实体,但依旧是中国本体的不同分体。本体中国的两个分体可以是吴伯雄当面向胡锦涛提出的“一国两区”(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的概念——根据双方现行的体制及法律相关规定,彼此都坚持“一个中国”,但对“一个中国”的内容,双方表述有差异,都愿意求同存异。从“一国两区”到“一中架构”,双方的共同认识有了进步,认识的对象没有变,但认识的深度有了变化,前者是对客观事实的认定,后者则是对主观意愿的表述,应该说后者与政治决策更接近。

“一中建构”还可发掘更丰富内涵

两岸同属一中,一中是民族国家(The Chinese Nation-state)。笔

者用“一中建构”来统括“一中框架”和“一中架构”以及二者潜在的重迭。一中的中可以是中国,也可以是中华民族。中国是中华民族国家,而带“国”字即共和国(民国即共和国)的名称──PRC和ROC──虽然都有“中华”,却都不能单独称为中华民族,故也不能称为中华民族国家。State而不是Nation,那就是政权或政治实体。中国这个空间被分隔成了一大一小两个空间,虽分别治理,却同在故有空间,颇似住在一个院子里,隔着一道篱笆的两座房屋。兄弟分家不分离,同属一个家庭,是一家人。台湾有人提议两岸为“兄弟之邦”,而笔者认为两岸是一个民族国家内的两岸兄弟之邦。

中国的根本是中华。中华是中国国名的本体,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本名。这种辨识法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可以找到无数例证: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泰国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英文乃至其他外文中,这些国家的名称都强调那个“根本”。美国强调的是America, United States是联邦的代称,相当于共和国一词;英国离不开Britain, United Kingdom则是1921年才改用的;法国现在是第五共和国治下,经历了五个共和国却改变不了法兰西;日本的正式名称是日本,日本国则是中文译名添加了“国”字,不管是帝国时代还是战后60多年来,日本一直叫作日本,国际场合听到和看到的日本名称都是Japan;泰国叫泰王国,即使没有国王了,改为共和国,还是泰国。可见,一个国家的本体是至高无上的、不可改变的、不可替代的。如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如安理会,成员国席位牌上的

国名多用本名而少用全称。也真正理解了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重返联合国时,联合国秘书处征求意见,是用全称还是用本名,中国政府答覆说用本名,从那以后一直都在用China。

就统一后的中国的名称来说,早在十多年前,笔者就曾在内部刊物《亚太论坛》上发文提出,两岸最终实现统一的话,国名可以改为“统一中华共和国”,因为“中华共和国”的英文与“中华民国”一致,而只用“中国”怕台湾方面不接受。“统一中华共和国”的英文可以是Reunited Republic of China。现在看来,如果不追求一个带共和国字眼的国名,更好的办法是用“大中国”,英文为Great China。英国就一向用大不列颠,虽然英伦三岛较之中国小多了。用“大中国”取代“中国”,可以表示不是原来的中国,是增大了的中国,是因为台湾与大陆的统一而变强大了的中国。但是,这只是名称,名称好处理,名称后面的实质就不好处理了,我们今天遭遇的障碍即在于实质。

两岸的问题实质上是地位问题,是地位之争的问题。虽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但名可以正言可以顺,实却不易变。两岸如不能真正解决实的问题即地位之争的问题,还是要兜圈子走弯路,坎坎坷坷跌跌撞撞下去的。我们能不争名,能否也不争实,即不争地位?两岸一定要走出主权的怪圈——两岸各拥有主权,但因为是特殊关系,可以如何如何。这还不如两岸主权重迭论来得乾脆。在笔者看来,只要不跨越两岸各有主权这一“两国论”立场,再怎么谈政治互信都没有意义。

“一中”内涵的核心由“国”转到“族”,无论在两岸之间还是在台湾内部,都可能产生正面作用和有益效果。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从来没有民族之争,所争的是政权,即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及其制度。国民党与民进党没有制度之争,是否有民族之争呢?其实也没有。如果站在民族的高度上,超越“国”字的局限,两党之间还是有共同点的,因而是有讨论空间的。

深入探讨、挖掘两岸同属一中的内涵,可以使两岸有识之士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内,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只要两岸双方本着力争最终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精神,是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的。为此,笔者提议,两岸双方循一条超越“国家”障碍的民族国家路径,建立整体解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根本问题的架构。其中,第一要树立和平第一、制度第二的理念。要确立两岸之间和平是绝对的,制度是相对的观念,因为和平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但制度可以有两个不同的。第二要树立相对民主的理念,它也是包容性民主的理念,不要让民主观念成为认同的障碍,而要让不同的民主形式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并通过调整和借鉴逐渐走向完善。在这样的超越制度障碍的架构之下,两岸建立一种高度互信、低度设防、虚化对峙的准和平机制,是可行的和有建设性的。

如果两岸双方都有这个高度,就不难超越两个政治实体所造成的

障碍,真正开启两岸政治对话,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直至共同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其实,两个制度不同的政治实体互动问题,与一中问题紧密联系,但又有区别,这是政治层面的问题,并非法理层面的问题。在明确了双方法理关系后,政治关系的实质是大陆如何对待台湾体制,台湾如何对待大陆体制。这从大陆方面看,也是两制问题。两岸一直在现有制度下进行交流合作,不是不能,也不是无所不能,但有智慧、有包容、有发展观就一定能。所以,两岸政治难题不单单有主权问题,也有治权问题,二者都要在中华民族国家新建构下解决。

《当前国际形势与大国关系》专题教学大纲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大纲 《当前国际形势与大国关系》 教学大纲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专题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际战略形势的特点;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当前大国关系;使学生了解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要点 (一)国际战略形势的特点 1.力量对比发生重大调整,多极进程明显加快 2.大国关系发生重大调整,战略博弈持续加强 3.大国战略发生重大调整,战略走向渐趋明朗 4.争夺重心发生重大调整,地缘较量深度展开 5.战略部署发生重大调整,军事竞争更趋激烈 (二)当前大国关系 1.西方大国的新联合 2.新兴大国的大合作 3.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大博弈 (三)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中国面临的机遇 2. 中国面临的挑战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和大国关系; 2. 难点: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四、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1.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 2. 课时安排

(1)讲授2小时; (2)讨论2小时。 五、思考题 1. 怎样理解当前的大国关系? 2. 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六、参考文献 1. 戚建国,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学习时报2013-01-21; 2. 潘维,正在崛起的“新型大国关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06-01 3. 杨洁勉,新型大国关系:理论、战略和政策建构,国际问题研究,2013-05-15; 4. 纪明葵,2013年的中俄战略协作深入发展,观点中国 2013-02-02; 5. 贾秀东,新十年的中国机遇与挑战,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12-12。 执笔人:黄秋生 2013年9月8日

两岸关系新变化

成绩论文题目:谈两岸关系新变化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授课教师:周丽君 院系:应用英语学院 年级:09级 姓名:许晓杰 学号:090440633

谈两岸关系新发展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在新中国建国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两岸一直没能实现统一,是因为众多不同势力干涉的结果。台湾问题涉及中国根本利益,是关系中华族复兴、关系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它所涉及的不仅是国家的一般利益、局部利益、暂时利益,而是关系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全局利益、核心利益和长远利益。近几年,在胡锦涛提出的和平发展的主题下,以及台湾岛内的局势出现变化的情况下,两岸关系发展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两岸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更加密切,并且上了新台阶,两岸三通等关系两岸人民利益的事情最终得以实现。两岸的政治交往也出现稳步向前发展的可喜景象。 众所周知,由于岛内“台独”分子的破坏和一些外国势力的干扰,两岸关系一度恶化,威胁两岸人民对于和平的向往和祖国的统一。 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政府做了不懈的努力。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即“三通”)。1983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5年,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随 随着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就任台湾领导人,国民党再度成为台湾的“执政党”,两岸关系随之出现新的契机。 “中华民族”是马英九520就职演说处理两岸议题的基调,他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本应各尽所能,齐头并进,共同贡献国际社会,而非恶性竞争、虚耗资源。我深信,以世界之大、中华民族智慧之高,台湾与大陆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荣之道。” 谈到四川震灾时,马英九也再度强调“两岸都属于中华民族,应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展现同胞爱,台湾将会全力以赴。” 在提到四川震灾时,他表示,我们从这次灾难中,体会到发自内心、发自自然的那种血肉相连的感情。只要两岸彼此互相关怀,发挥善意互动,相信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是可以预期的。两岸之间,谁都不能保证不会再有天然灾害,但我们可以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保证两岸之间永远不会有战争,而是往好的、互助的、双赢的道路上向前迈进。还有需要解决的就是当前两岸同胞最关心的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问题;两党在新形势下将继续依循并切实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两党将继续交流对话,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 两岸关系在民进党“执政”冰封之后,双方就一系列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两岸的经贸交流和金融发展逐步扩大,期待已久的三通和两岸共同市场理念都可能近期实现。其他的互动和人员交往,包括科技、文化、体育、旅游方面等等也将相应增加。如此的紧密往来有助于两岸人民的接触与磨合,消除双方意识型态的隔阂,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通过两岸同胞多年努力,两岸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人员往来之频

精品2014形势与政策论文: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形势

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形势摘要: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们共同的心愿,沟通才能够增进互信,合作才能够达成双赢,两岸同胞的福祉关系于两岸的和平发展,两岸的协商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为大陆和台湾的共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 关键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往开来 一两岸关系的核心与关键 (一)两岸关系的症结 “胡六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涉外事务等方面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其中第六点提出:“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同时指出,“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做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 由此可见,要“ 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关键的问题恰恰存在于“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基础”之中。没有这个“基础”,两岸就没有谈判的可能,或者勉强谈起来只获得一纸协议,也不可能真正结束敌对状态;如果这个最根本的对立解决了,其他各项政治问题包括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等等,都将转化为技术性问题而迎刃而解。目前,两岸在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上达成了一致,支撑了去年以来两岸关系的明显进展;但是,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深化落实这一共识,尚需双方发挥高度智慧,在互动中形成高度默契、互为激励、螺旋上升的正面循环。所以,胡总书记在2009年5月26日会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进一步指出:“考虑到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包括需要逐步破解一些政治难题,巩固和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尤为重要。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关键所在”。 (二)两岸关系核心问题是要全面落实“一中原则” 2005年“胡连会”标志着大陆“两岸同属一中”的政策思想走向成熟并落实为 具体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二十年左右围绕一个中国原则进行的事实上的“谈判” 终于达成初步一致。这就在两岸最为敏感的涉外问题上向台湾人民展示出合理 解决的前景,也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互为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取得一致 与平衡。 从“胡四点”到“胡六点”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讲话精神、从近年两岸关系出现的有关变化来看,以往一中原则单纯强调两岸关系的“法理内涵”,对台湾当局政治地位采取绝对排它性的否定态度;而“两岸同属一中”则在坚持一个中国法理基础的同时,为一中原则注入了实事求是、正视现实的“事理内涵”,以及以人为本、尊重包容的“情理内涵”。全面把握与落实“新三句”包含的法、理、情三重内涵,是我们正确坚持一

2019高考专项练习: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与大国关系的演变

2019高考专项练习: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与大国关系的演 变 (限时45分钟,总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是( ) A.俄国成为欧洲大陆政治经济的主宰 B.反法同盟最终战胜拿破仑统一欧洲 C.封建势力与资本主义势力的斗争激烈 D.英国霸主地位逐渐被法国所取代 解析: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势力,也遭到欧洲封建君主国的联合抵制,欧洲封建君主国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 答案:C 2.王绳祖在《国际关系史》中说:“由于把反对拿破仑三世的战争蜕化成了一场掠夺法国民族的战争,德国无可挽回地使法国成为尖锐的对立面,而且,法国还将是德国任何敌对力量的潜在盟友。”以下不.能表达上述观点的是( ) A.普奥联军和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 B.德国割占阿尔萨斯和洛林,获赔50亿法郎 C.法德矛盾成为一战前的三对主要矛盾之一 D.在巴黎和会上,法国坚决主张制裁德国,以防其东山再起 解析:学生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这场战争是什么,由“拿破仑三世”可知这场战争应该是普法战争。“蜕化成了一场掠夺法国民族的战争”从B项中可以表达;而“德国无可挽回地使法国成为尖锐的对立面”可以从C、D两项中得到表达。而A项中事件不能表达,因为发生在普法战争之前。 答案:A 3.(精选考题·四川高考)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解析:此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即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正在丧失。一战后欧洲各国遭到削弱,美国和日本实力增强。A与题意无关,C、D不符合史实。 答案:B 4.巴黎和会上,英国既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称霸世界,又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英国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利用法美矛盾,压制法国 B.维护欧洲安全,防止美国介入欧洲事务 C.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 D.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并主宰欧洲 解析:外交政策推行的根本目的是为本国国家利益服务。A是英国对外目的的表现之一,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B项是英国对外目的的表现之一,也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C项迷惑性强,但C项是现象,是根本目的的表现。D项符合英国当时的国家利益,应选D。 答案:D 5.列宁曾经指出:“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却说:“这不是和平,只是二十年的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瓦解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 ) A.1933年德国退出国际联盟 B.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新局势

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新局势 有家喻户晓的这样一首诗:“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目前,台湾问题仍然是一个“重头”问题,当前形势下的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哪些新局势呢? 首先,为何如此难以解决台湾问题?或者说,目前阻碍两岸发展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台独”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台独”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另外一点,就是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但是,中国政府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所以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其次,在当前的时代潮流下,两岸关系的发展也是不同的,我们面临着新局势,此之所以谓两岸关系新发展局势。而两岸关系新发展的“新”表现在何处呢? 两岸关系出现新转机。目前的民进党由于大选失利和“入联公投”没有过关,导致自身元气大伤,可以说,台湾民众的选择,民进党执政的终结,这等于是给两岸一个和平的机会,也是给两岸一个发展的机会,同时还意味着过去一段时期原本僵硬的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两岸形成新共识。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是“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奥运和世博促进了大陆的发展,提升国家的形象和软实力,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打下了基础。维护和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两岸的共同交集。基于这样的共识,两岸关系可能会发展的更顺畅一些,这是可以预期的情况。两岸民间交流掀起新热潮。除了官方对此的发展外,民间力量也在积极推动两岸交流,并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大陆热、宝岛热。当然不仅是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教育、文化、旅游等其他方面两岸民众都持明朗乐观的态度。其实,两岸同种同色同文化,彼此心连心,根连根,这是什么力量也无法阻挡和割裂的。正是基于这样的亲情认识,正是基于对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所以这热潮目前也就变得汹涌澎湃,气势浩大了。 最后,针对目前两岸关系的新形势,应该如何应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坚持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在新的一年里,要密切两岸经贸金融交往,深化产业合作,支持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发展,维护台胞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通过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互利共赢,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民众和社会各界交流,共同分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进一步凝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增强两岸政治互信。除此之外,由于中国文化具有极大发展潜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大有可为,在两岸经贸关系已取得较多进展的形势下,两岸有必要大力推动文化交流合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台湾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有深厚的中华文化作支撑,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经由两岸民众共同参与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必将有助于消除“台独”分子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对立的歪曲宣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6.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六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第二部分陕西专题突破 时新热点突破 专题六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1.(12分)某校九年级二班同学以“世界格局的变化”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强权政治】 材料一在拿破仑帝国最终战败之后,欧洲各战胜国从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在维也纳召开了“处理战后一切问题”的国际会议……维也纳会议形成了新的维也纳体系,重建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并把弱小国家重新置于强国的民族压迫之下,所以它的反动性质是十分明显的,它的决议也是违反民族和民主原则的……维也纳体系源于战争终于战争,最终因为20世纪初的世界性战争的爆发而瓦解。 ——摘编自金卫星、刘大明《世界近代史》(1)指出20世纪初取代维也纳体系的世界新体系是什么?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这个新体系的特点。(3分) 【冷战竞争】 材料二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2)依据材料二,指出其反映的战后世界格局。列举促使该世界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事件。(3分) 【新生萌芽】 材料三1950年春,让·莫内(“欧洲之父”)提出: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让·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1951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想及其亚洲启示》(3)依据材料三,指出欧洲国家突破“坚冰”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4分)

对当前国际政治形势的认识与看法

对当前国际政治形势的认识与看法 摘要: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 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 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关键词: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安全 China's chemical safety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Xiong xiaochao (Chang'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Safety Engineering and Survey xi'an shanxi 710064) Abstract: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Peace and development remain the themes of our times. World multi-polariza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ntinue their development in zigzags. The overall peace, war, overall relaxation, local tension, and overall stability, local turbulence, will be henceforth a period is the basic trend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Key words: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rnational Security 引言 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追求权利与实力的过程。几千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物条件,但人类群体间的关系却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但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在当今社会,国家间权利与实力的追求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一战时期国与国的军备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的竞争,但其竞争本质是不变的。当前的国际政治正逐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应该说当前的国际政治是进步了的。 一、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纵观当今世界政治形势,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大国之间关系逐渐朝多元化发展,自从美国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面对从小布什手中接手的美国:美国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巨大的财政赤字等等。加上欧洲债务危机的发生使欧洲的经济和政治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大背景中,世界政治形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 史潮流。 当今世界,虽然美国仍然执意实行他的霸权主义,但由于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各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致使霸权主义逐渐减弱,加上其它国家诸如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一直都是以和平共处,互相尊重,共同发展为发展策略等因素,国际力量正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全球化和区域性合作掀起了高潮。 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各国现在都极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增强自身的实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来提升自身对世界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作用力。当然,也只有真正提高自己,才会为世界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做出贡献。而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现在的主要特征。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各国围绕国家利益,国际战略,依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政治的变化进行调整。这在很多方面都是有所体现的:(1)各国朝

大国关系与未来中国

大国关系与未来中国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和充满希望的变化,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要和平,谋稳定,促合作,求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大国关系正在尽心深刻的调整,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当然,国际形势下的不确定因素也充斥很多。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际战略格局依然是“一超多强”,美国将继续保持其综合国力的全面优势,但其相对下滑的趋势无法改变,它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进一步衰退。欧盟诸强、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东盟等大国或集团的实力将相对上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也进一步提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决定了新世纪大国大国关系的基本特点使竞争与合作、斗争与协调并举。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的关系,对于我国的战略利益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我国与美、俄、日三大国外交关系的发展。 一、中美关系。 从大方面来说,近些年来,亚洲在美国全球战略的棋局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美国认为,从经济方面看,亚太地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从安全方面看,亚太地区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印巴次大陆、南海海域、台湾海峡、朝鲜半岛等四个热点地区仍有可能爆发危机冲突,而亚洲没有北约那样的安全机制来确保地区和平与稳定。更重要的是,加大在亚太地区的投入,可以防止亚太地区出现能够挑战美国的“潜在对手”,维护美国在该地区的的经济和安全,确保美国在21世纪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重返亚太”战略。其目的不言而喻,矛头直指中国。 一方面,美国强化在亚洲的军事存在,继续在亚太保持10万驻军,并加大武器装备配置上的倾斜,谋求在亚太地区的军事优势地位。另一方面,频繁进行军事演习,构建军事同盟,构筑美国主导的的集体安全体系。 “9·11”事件后,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美国发动了对阿富汗的的军事打击,将势力渗透到了南亚大陆,填补了其在该地区的势力真空。自此,美国完成了对俄罗斯和中国的“两面夹击”,对中国形成“全面遏制”态势,对花包围圈逐渐收紧。 从具体方面来说,中美“人权观”分歧、台湾问题、NMD与TMD障碍、经贸摩擦此起彼伏、价值观的差异以及美国从未放弃在对中国的和平演变,这些都对中美关系提出了考验,

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解决台湾问题, 发展两岸关系,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重大目标。维护祖国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原则和基础以及最佳方式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两种制度。 如何把握与建构,并继续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呢? 第一,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历史经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回顾两岸关系的风雨历程,其间取得的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值得我们珍惜,其间经历的种种曲折和冲突值得我们深思。冷静梳理两岸关系的历史脉络,准确把握两岸关系的本质属性,深刻认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重要意义,更加自觉地探索两岸关系的内在规律,更加坚定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 第二,需要两岸双方发挥政治智慧、积极面向未来。两岸关系在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和今后难免遇到的新问题。两岸应做到积极抓住和切实用好机遇,冷静务实地对待和化解分歧,保持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今天,对于两岸双方来说,谋全局,就是要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为重。只要真正秉持和认真贯彻“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理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第三,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通过两岸同胞多年努力,两岸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人员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合作领域之广泛、共同利益之扩大,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今天,两岸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可以说,两岸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如何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全体中华儿女谋利益出发,积极探索交流合作的新思路,不断拓宽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依靠两岸同胞共同付诸实践。 第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更为努力地推动两岸直接“三通”进程,更为努力地 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合作,更为努力地推进两岸同胞和社会各界的交往.扩大两岸 同胞的共同利益,厚植两岸同胞的共同文化根基增进两岸同胞的手足亲情,让中华民族精神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焕发新的光彩,世代永续传承。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 胞,尊重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情感、当家作主的愿望,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 的政策措施,切实维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对于一些由于对大陆缺乏了解而对发展两岸关 系存在误解、疑虑的台湾同胞,我们都将以诚相待,欢迎他们来大陆访问、交流,增进相互 理解,努力实现两岸同胞大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 第五,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台湾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的交流,共 同致力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于那些曾经对“台独”抱有幻想、主张过“台独”甚 至从事过“台独”活动的人,我们热忱欢迎他们回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

大国关系影响国际格局

大国关系影响国际格局,国际格局变化促进大国关系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同盟互助友好条约》(1950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缔结该条约的原因。(6分) 答案:吸取历史教训,防止日本等国重演侵略战争;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美国扶持日本,敌视新中国;中国实行—边倒外交政策。(任答三点给6分) 材料二双方声明: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2)归纳材料一、二的双方国家在合作目的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合作方式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同: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双方互利交流。(2分) 异:材料一:结盟,针对具体国家,强调经济相互援助。 材料二:不结盟,不针对具体国家,强调科技文化交流。(4分,围绕材料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车辆工程一班 2201080127 孔武源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

形势与政策浅析当前两岸关系1

浅析当前两岸关系 班级:学号:姓名: 论文摘要:两岸关系一直是我们国家甚至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话题,自新中国成立后,两岸关系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着。目前两岸关系在政治、经济以及两岸人民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这对我国的统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两岸;关系; 一、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台湾海峡就是中国的内海。台湾日月潭像中华五岳一样受人欣羡。公元三世纪以来,台湾岛与内地之间的交流没有中断过。即便是国共争执后的两岸分治时期也是这样。君不见,二零零三年两岸的贸易额达五百多亿美元吗?台胞在大陆的投资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吗?可是为什么会出现两岸关系呢? 众所周知,自孙中山创中国国民党以来,振兴中华就是国共两党最大的共识。国共两党合作则两利,不合作则两害。中国二十世纪初成立的这两大政党在最初的革命斗争中都积累了不同的经验。两党初创之初,国民党的力量因发韧于旧的国民党等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团体而强,共产党的力量因初创时沿于当时主流社会外围而弱。两党之间的合作截止目前有两次。军阀争斗成为中国稳定的最大威胁时,两党通过党内的合作成功地发动了北伐战争,陷军阀于土崩瓦解。而这时革命的领导权在国民党手中,但彼时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工作显得滞后,派系的存在使得对革命果实的争抢明目张胆。当北伐军进军到武汉时,军事主导权与政治掌控权之间的裂痕泾渭分明了。而此时,共产党对这种权力之争毫无影响。这是由于共产党成立之初缺乏经验的原因。最终,这次历史上最大的政党之间的合作走到了尽头。共产党离开了合作队伍,国民党独自完成了北伐。共产党在屠刀面前认定中国国民党一夜之间成为了革命对象,开始了“二次革命”,通过三大起义开创了红色政权割据局面。而中国国民党成为主政中国的执政者。几乎在同时,中国国民党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地方军政集团与中央之间展开了权力斗争。当蒋介石取得了绝对优势的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新的斗争对象。可是共产党不是如其他军事集团一样容易解决。四次围剿四次无功而返。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的争夺战中取得了局部胜利。然而,因为本身力量太弱,也只能进行地方割据。这期间,日本对中国的扩张政策恶性膨胀,企图以“大东亚共荣圈”来奠定争夺世界霸权的基础。日本对中国的变本加厉的侵略独占政策让中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种局面又肇端了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机缘。1936年的西安事变是局面转换的节点。面对日本的侵略,两党搁置隙嫌,重新合作抗日救国。不

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形势与政策 印度对中国保持高度警惕 _____中印关系的背后

首先,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两国交往带有巨人对话的特点。按通行的观点,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印两国现在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国土广阔、资源总量巨大、人口众多等优势,近年来又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就以最能反映国家总体国力的几项指标为例:国土面积,中国列世界第三,印度第七;人口,中国列世界第一,印度第二;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列世界第六,印度列第十一;军事力量,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方面居亚洲前列,而且都拥有核武器;国际影响力,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力争迈进科技大国的行列。这一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大而弱”形象。 其次,两国都将对方看作与本国战略利益关系重大的国家,从而将其放置在大国的位置上。1998年,时任印度国务部长的昆瓦·辛格就认为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并不是一个领土边界的问题,与处理印度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在印度主要政党的执政纲领中,也将与中国的关系放在突出的位置上[5]。这与中国对印度的态度完全相同,中国政府首脑在许多场合都高度评价对印关系的重要性,在2003年和2005年两国政府首脑互访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都把这种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的高度。 再次,中印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影响,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部分观察家相信,中国和印度能够成为合作伙伴以抗衡美国的霸权。”[6]日本学者则认为随着中印两国在2050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将难以避免出现“小国化”的趋势,因此“现在日本应该改变只追随美国的思路,建立包括亚洲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共存关系”[7]。在更多研究者的观点中都透露出一种强烈的信息,即人们愈中印发展历程与因素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中印关系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印在地理边境问题上有历史遗留的争议,这一争议曾引起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这一仗打完之后,印度的大国梦被打碎了。自1967年以来,中印边界没有发

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

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特别是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多强并列,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西”主导了“东西关系”,“北”主导了“南北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超强实力地位和突出作用。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极化的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 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冲击美国霸权地位,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主导地位的下降。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G8会议向“G8+5”会议的演变。很多全球政治、经贸和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在G8体制中得到解决,而必须邀请这些新兴经济体参与决策,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议题、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俄罗斯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出现尖锐化和长期化的趋势 美国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对立以及在安全上的矛盾由来已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冷战时期美苏矛盾的延续。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更是根深蒂固,是植根于文明、信仰和价值观的冲突。现在出现的新趋势就是俄罗斯与伊斯兰极端势力有可能结合,某种程度上形成对抗美国的合力。如果这一结合出现,必然导致美国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国际环境将更加恶劣。 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内部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表现出逆向演变的趋势 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有两大支柱,即强大国力和联盟体系。美国联盟体系中欧洲是最重要的部分,北约一体化组织是最主要的机制。冷战结束后,由于外部共同对手苏联的解体,欧洲对美安全合作的愿望下降,在主要的威胁认知上与美国的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与被布什称为“老欧洲”的矛盾更加尖锐。另外,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展,欧盟成为欧洲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的主导力量,对美独立性增强。欧盟正面临着东扩后的内部协调和其他复杂问题,欧洲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事务解决和加强欧盟内部团结上,而不愿意过多地承担北约责任,受美国调遣。另外,美欧经贸矛盾有激化的趋势,欧元的崛起势必冲击美国霸权的基石——美元霸权,影响美国利益。 总体上看来,国际格局正经历“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大国互动频繁,相互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国际安全

形势与政策_国际形势

中国与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其次,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

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大陆和台湾的具体现状,发现问题所在,并着眼问题提出自己相应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力求将自己的观点表达的更有建设性,更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透过分析过去所取得成就的原因,结合目前两岸的关系,大胆提出要深化政策改革,努力促进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的上的合作交流,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终实现祖国的伟大统一。 关键字:新形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流,方法。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小学时就学过这首余光中写的《乡愁》,那时候的我虽然对爱国主义不是有很确切的理解,然而却已经感受到余先生的浓浓“乡愁”。现在的我,虽然仍然不是海外侨胞,也不曾身在台湾,自然很难切身体会余光中当年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却可以深深体会身为儿子离开母亲的不舍和思念,我想,台湾对于大陆便是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不管孩子如何撒娇,打闹,终究还是要回到母亲的怀抱的。 那么,新形势下,我国应该拟定怎样的政策方针来更好地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呢?在我个人看来,主要有以下四点途径或方法: 一,认真对待台湾与大陆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 1,关注台湾同胞 如果你关心台湾问题,关注时事政治,同时善于观察总结,你就会发现,台湾与大陆无论在人们的生活习性,还是价值观取向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虽然大陆和台湾是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一条台湾海峡毕竟阻隔了一些文化及价值观的渗透与交流。从古至今,虽然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栉风沐雨,中国人的生活习性也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但许多东西却永远镌刻在中国人的心头。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如礼治,德治,人治以及中庸之道,礼义廉耻等。这些思想虽然在现代社会都已经逐步淡化,但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大陆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远比台湾同胞更彻底,更坚决。 2,差异产生的原因 其实,台湾与大陆文化上的差异还来源于社会制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自然会导致人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