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气候区划

中国气候区划

中国气候区划
中国气候区划

xx农业气候区划

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由于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南近印度洋,东部和南部湿润多雨,西北内陆远离海洋而少雨干旱。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

从大兴安岭起,沿长城,经甘肃南部和川西大雪山脉一线以东为东部季风区;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以南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的南部与青藏高原相接,其东南部接东部季风区。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35-83×l0焦耳8/平方米,但利用率尚低。热量资源方面,东部农业区≥10℃的积温为2000-9000℃,跨温带、亚热带、北热带,可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大致在4100℃、6000℃的地带分别是一熟与二熟、二熟与三熟的分界线。我国夏季偏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使一年生喜热作物种植的界线偏北,而多年生越冬作物的界线偏南。水分资源方面,我国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地区变化幅度很大,由东南沿海的2000毫米向西北减少到50毫米以下。

我国农业气候特点是:

①生长期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可以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有利于进行复种。春季气温北方升温快,南方因多雨天气升温较缓慢,南北之间平均气温差异缩小;夏季7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仅相差2℃左右,而与东北差4-8℃。秋季北方降温快,南方较慢,南北之间差异增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相差达6-10℃,与东北可差16℃以上;②雨热同季,有利于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效力。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夏季气温升到一年中最热时期,降水量达到最大值。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75%,≥10℃生长期内降水量约占60-90%不等。东部由于热量丰富,降水比较充足,一般多适合农作物的需要,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大;③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由南而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年较差由南部的8-18℃增大到北部的30-48℃,年平均日较差由南部的6-8℃增大

到北部的10-14℃。大陆性强对农作物蛋白质合成有利,如北部和西北地区小麦品质比南部好,日较差大的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有些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比日较差小的地区为优;④气候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可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多种需要;⑤一些重要的农业气候要素的年际变化大,农业气象灾害多。以降水量年变率为例,主要农业区的平均年变率在10-30%之间,生长期中各月的变率更大,以南北纬度差异很大的两地为例,北京在39-83%之间,广州在29-96%之间,年际变化大对于多熟制地区的年总产量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由于季风强弱、迟早和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以及短期强烈天气的偶然发生,我国常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二、分区论述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遵循农业气候相似性和差异性,区划指标具有明确的农业意义,主导指标与辅助指标相结合,按照指标系统,逐级分区。分区系统依次为农业气候大区、农业气候带、农业气候区。农业气候大区主要反映光热水组合状况的差异和气候生产潜力的高低;农业气候带的划分主要考虑具有明显地带性的热量带及能够反映农业生产的熟制、不同种类经济林木和作物地域分布、越冬状况和产量等方面的热量特征值;农业气候区着重考虑非地带性的农业气候因素。全国分为3个农业气候大区,15个农业气候带,55个农业气候区。

Ⅰ.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位于我国东半部广大区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6%。农业耕地占80%以上,人口占90%多。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较肥沃,物产丰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如下:

1.季风活跃,夏季东南季风、西南季风盛行,潮湿气流向北、西北方向运行。气候湿润多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热、光资源;冬季受大陆气候的影响,盛行西北风,气候干燥寒冷。北方农作物有越冬期,南方大部地区冬季只能种喜凉作物,偶有寒害、冻害发生。

2.光、温、水资源丰富。东部季风区太阳辐射年总量

33.5×108-

58.6×108焦耳/平方米。大部分地区总量达到46×108-

54.4×108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1200-2800小时,大部分地区2000-2600小时,光资源可以充分满足作物高产的需要。≥0℃积温在2000-100℃,由北向南逐渐增多,有各种类型的作物和品种或不同熟制的生产。年降水量在400至2000毫米以上,南方多,北方少,可以发展各种水、旱作和多熟种植。

3.水热同季。东部季风区温度与降水量的增减同步,夏季温度高,降水量多,冬季温度低,降水量少。雨热同季北方比南方更明显。夏季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40-75%,冬季占5-15%,温度升高与降水增加正好与农作物需水多的季节相一致,这有利于发展水稻、玉米等喜温、喜湿高产作物。水稻几乎全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玉米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面积的75%。

4.农业气候类型多样。东部季风区地跨北温带至热带广大地区,具有各种气候类型,而不同气候类型形成了特有的名优特产。热带气候优越,适于橡胶、咖啡、椰子等热带特产生产;南亚热带有甘蔗、荔枝、龙眼、紫胶等特产;中、北亚热带有柑桔、茶叶、油桐、油茶、漆树、苎麻、蚕桑等名特产;暖温带有苹果、梨、枣、板栗、烟等名优产品;中温带有甜菜、人参、鹿茸、貂皮、红松等特产;北温带有鹿茸和貂皮特产。粮食作物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也有不同的优质品种,如东北的大豆,华北的小麦,亚热带的油菜、蚕豆等。

5.气候复杂,农业气象灾害频繁。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农业气象灾害多且频繁。主要的灾害有旱、涝、低温、冻害、干热风、冰雹等。就整个东部季风区而言,这些灾害几乎每年都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干旱影响的范围最大,有春旱、伏旱、秋旱等危害各种农作物;涝灾在东北地区、华北平原、长江流域、华南地区都时有发生;沿海地区有台风危害;在乎原低洼地区有淹害或内涝;在山区暴雨造成冲刷和水土流失。低温是中温带和南方晚稻主要灾害,柑桔、茶树、冬小麦等有冻害危害,华南有热带作物寒害发生。干热风主要危害北方冬小麦。冰雹局部毁坏农作物。

本区可分为北温带、中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藏南亚热带、北热带、中热带和南热带。

Ⅱ.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位于我国北部与西北部,包括内蒙古、吉林、宁夏、甘肃部分地区及整个新疆。西北于旱农业气候大区的东部以年降水量

≥400毫米出现频率50%等值线并参照日平均风速≥5米/秒的日数,作为农牧气候过渡带南界,而与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相邻,西部的南界则以≥0℃积温3000℃等值线与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接壤,除南疆、东疆为南温带气候外,主要为中温带气候。本区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如下:

1.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全区年总辐射量在

50.2×108-

67.0×108焦耳/平方米之间,多数地区为

58.6×108-

67.0×108焦耳/平方米。全年日照时数在2800-3200小时之间,有的地方达到3300小时以上,比东部季风区多400-1600小时。

由于总辐射多,而且紫外线辐射也较东部地区为多,加之气温日较差大,因此本区果实着色浓,品质优良。

2.降水少,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本区降水量由东向西迅速递减,在本区东界年降水量的最高值比最少值多2-3倍,甚至达5倍以上。

本区缺水牧场面积很大,内蒙古东南缘、山西北部、甘肃中部等农牧交错地带农业干旱十分严重。

3.积温有效性高。本区春季升温快,夏季热量条件较好,各地日较差也较大,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日较差一般在13-18℃。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积温有效性较高。半干旱地区降水多集中于高温的夏、秋季,牧草能在雨水到来的短期内迅速生长,对农牧过渡地带的农作物也十分有利,如能采取有效的旱作农业措施,并发挥日较差大、光照多的优势,农、林、牧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积温的有效性。

4.风能资源丰富,沙化严重。本区多数地区全年日平均风速≥5米/秒的天数在50天以上,从呼伦贝尔草原沿大兴安岭西侧经阴山山脉到甘肃北山一线以

北多达80-120天,甚至200天以上。大风对发展中、小型风力机,为农牧业提供动力十分有利。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导致土地风蚀沙化十分严重。

本区分为干旱中温带和干旱xx。

Ⅲ.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东起横断山区,西抵喀喇昆仑,南至喜马拉雅,北达阿尔金山-祁连山北麓。总面积25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4强。由于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农业气候区域。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如下:

1.太阳总辐射能多。青藏高原各地的太阳辐射能年总量58×108-87×108焦耳/平方米,远较东部各地的46×108-53×108焦耳/平方米多,为我国辐射能的高值区。

2.年平均气温低,暖季温凉,最热月平均气温不高,积温少。青藏高原各地年平均气温多在-6-3℃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25℃。特别是青藏高原中部,稳定≥0℃日数仅100多天,积温低于500℃。

3.基本没有绝对无霜期。高原上不仅最冷月平均气温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带低,最热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亦多在0℃以下,因此,霜冻任何月份都可能发生,基本没有绝对无霜期。

4.水湿状况差异悬殊。藏东南的巴昔卡、前门里一带,年降水量多达3000-5000毫米,有热带雨林、季雨林分布,年湿润度>

1.0,属潮湿气候。而喜马拉雅山脉北坡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年降水量仅400毫米左右,植被为山地灌丛草原,年湿润度

0.3-

0.4,属半干旱气候。到西北部的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水汽难于到达,年降水量18-60毫米,年湿润度<

0.1,到处是荒漠。

本区农业主要集中在水利条件较好的一江(雅鲁藏布江)两河(拉萨河、年楚河)和黄(河)湟(水)谷地,主要种植小麦、青稞、豌豆、马铃薯等。

东起青藏高原边缘的丽江,西抵日喀则,南自江孜,北到柴达木盆地,都是我国一季喜凉作物单产最高的地区。

青藏高原是放牧畜牧业为主的地区,与我国西部-北部牧区生态气候条件完全不同,天然草场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7%。青藏高原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家畜以对高原生活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牦牛、藏羊、藏马、藏猪等为主,黄牛、骡、驴、骆驼等也有分布。

青藏高原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于林木生长。甘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藏东南及喜马拉雅南坡等地,有大面积生长良好、树干高大笔直的云杉、冷杉林分布(祁连山区也有云杉林,但面积不大),总面积达

1.6亿亩以上,木材蓄积量

23.4亿立方米,占全国木材蓄积量的。

本区分为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

建筑气候区划

建筑气候区划 建筑气候区划是出于使建筑更充分地利用和适应我国不同的气候条件,做到因地制宜的目的,而在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对我国进行的气候区划分。建筑气候区划包括7个主气候区,20个子气候区。 区划背景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由于地理纬度、地势等条件的不同,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因此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建筑的节能设计都有对应不同的做法。炎热地区的建筑需要遮阳、隔热和通风,以防室内过热;寒冷地区的建筑则要防寒和保温,让更多地阳光进入室内。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两者的科学关系,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将中国划分为了7个主气候区,20个子气候区,并对各个子气候区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 区划原则 建筑气候区划属于应用性部门自然区划, 其区划原则一般有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及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等三种不同的原则。本标准采用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区划的分级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是基础性区划,主要用于宏观控制, 为了便于应用, 分级不宜过多, 本标准按二级区划系统划分。一级区划为7个一级区, 二级区划为20 个二级区。一级区反映全国建筑气候上大的差异、二级区反映各大区内建筑气候上小的不同。 一级区划指标 一级区划以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湿度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和年日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5℃的日数为辅助指标;各一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特征和要求 第Ⅰ类筑气候区 1、建筑气候特征 该区冬季漫长严寒, 夏季短促凉爽; 西部偏于干燥, 东部偏于湿润; 气温年较差很大; 冰冻期长, 冻土深, 积雪厚; 太阳辐射量大, 日照丰富; 冬半年多大风。 2、建筑基本要求 (1)该区建筑物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夏季可不考虑防热。 (2)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使建筑物满足冬季日照和防御寒风的要求;建筑物应采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冬季密闭性,合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结构上应考虑气温年较差大及大风的不利影响;屋面构造应考虑积雪及冻融危害;施工应考虑冬季漫长严寒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中国气候区划

xx农业气候区划 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由于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南近印度洋,东部和南部湿润多雨,西北内陆远离海洋而少雨干旱。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 从大兴安岭起,沿长城,经甘肃南部和川西大雪山脉一线以东为东部季风区;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以南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的南部与青藏高原相接,其东南部接东部季风区。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35-83×l0焦耳8/平方米,但利用率尚低。热量资源方面,东部农业区≥10℃的积温为2000-9000℃,跨温带、亚热带、北热带,可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大致在4100℃、6000℃的地带分别是一熟与二熟、二熟与三熟的分界线。我国夏季偏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使一年生喜热作物种植的界线偏北,而多年生越冬作物的界线偏南。水分资源方面,我国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地区变化幅度很大,由东南沿海的2000毫米向西北减少到50毫米以下。 我国农业气候特点是: ①生长期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可以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有利于进行复种。春季气温北方升温快,南方因多雨天气升温较缓慢,南北之间平均气温差异缩小;夏季7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仅相差2℃左右,而与东北差4-8℃。秋季北方降温快,南方较慢,南北之间差异增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相差达6-10℃,与东北可差16℃以上;②雨热同季,有利于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效力。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夏季气温升到一年中最热时期,降水量达到最大值。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75%,≥10℃生长期内降水量约占60-90%不等。东部由于热量丰富,降水比较充足,一般多适合农作物的需要,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大;③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由南而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年较差由南部的8-18℃增大到北部的30-48℃,年平均日较差由南部的6-8℃增大

(完整word版)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区分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影响的差异性,明确各气候区的建筑基本要求,提供建筑气候参数,从总体上做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止气候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第1.0.3条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时,除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筑气候区划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建筑气候的区划应采用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第2.1.2条建筑气候的区划系统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两级:一级区划分为7个区,二级区划分为20个区,各级区区界的划分应符合图2.1.2的规定(见文后插图)。 第2.1.3条建筑上常用的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等21个气候要素的分布,应按本标准附录一全国气候要素分布图附图1.1至附图1.21的规定采用。 第2.1.4条建筑气候参数应按本标准附录二全国主要城镇气候参数表附表(一)至(九)的规定采用。 注:当建设地点与本标准附录二各表所列气象台站的地势、地形差异不大,水平距离在50km以内,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内时,本标准附录二所列建筑气候参数,可直接引用。 第二节区划的指标 第2.2.1条一级区划以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湿度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和年日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5℃的日数为辅助指标;各一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第2.2.2条在各一级区内,分别选取能反映该区建筑气候差异性的气候参数或特征作为二级区区划指标,各二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第三章建筑气候特征和建筑基本要求 第一节第Ⅰ建筑气候区 第3.1.1条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该区建筑气候特征值宜符合下列条件: 一、1月平均气温为-31--10℃,7月平均气温低于25℃;气温年较差为 30--50℃,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0--16℃;3--5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可达25--30℃;极端最低气温普遍低于-35℃,漠河曾有-52.3℃的全国最低记录;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干5℃的日数大于145d。 二、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0%--70%;年降水量为200--800mm,雨量多集中在6--8月,年雨日数为60--160d。 三、年太阳总辐射照度为140--200w/m2,年日照时数为2100--3100h,年日照百分率为50-70%,12--翌年2月偏高,可达60%--70%。 四、12--翌年2月西部地区多偏北风,北、东部多偏北风和偏西风,中南部多偏南风;6--8月东部多偏东风和东北风,其余地区多为偏南风;年平均风速为 2--5m/s,12--翌年2月平均风速为1--5m/s,3--5月平均风速最大,为3--6m/s。 五、年大风日数一般为10--50d;年降雪日数一般为5--60d;长白山个别地区可达150d,年积雪日数为40--160d;最大积雪深度为10--50cm,长白山个别地区超过60cm;年雾凇日数为2--40d。 第3.1.2条该区各二级区对建筑有重大影响的建筑气候特征值宜符合下列条件: 一、IA区冬季长9个月以上,1月平均气温低于-28℃;多积雪,基本雪压为 0.5--0.7KPa;该区为永冻土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为4.0m左右。 二、IB区冬季长8--9个月,1月平均气温为-28--22℃;年冰雹日数为1--4d;年沙暴日数为1--5d;基本雪压为0.3--0.7KPa;该区为岛状冻土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为2.0--4.0m。

中国气候图

中国地理填图练习2(气候及重要分界线) 一、在下图中试着描绘下列分界线 ①人口②一二级阶梯③二三级阶梯④秦岭淮河一线 ⑤干湿区分界线⑥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⑦太阳能分界线⑧草场、农区和牧区分界线 二、在下图中填注中国的温度带与干湿区,并注明夏季和冬季最高温及最低温出现地区的代号和名称 三、在图中填注我国雨带的位置及时间 四、在图中填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

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大兴安岭。(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太行山脉。(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巫山。(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横断山脉。(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天山山脉。(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秦岭。(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祁连山脉。(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大巴山脉。(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古长城。(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淮河。4.气候界线(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通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6)太阳能分界线:大兴安岭-北京西-兰州-昆明-折向西北到西藏南部。 5.河流界线(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6.三大自然区界线(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长城。(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横断山脉(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7.自然地区界线(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一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3200℃等值钱。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8.农业活动界线:(1)草场、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2)水田区与早作区的界线:秦岭一淮河。 9.行政区界线:(1)南疆与北疆(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2)湖北省与重庆市:巫山。(3)福建省与江西省:武夷山。(4)广东省与湖南省:南岭。(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昆仑山脉。(6)甘肃省与青海省:祁连山脉。(7)四川省与陕西省:大巴山脉。 10.综合地理界线(1)秦岭一淮河一线:南方北方的分界线 气候:①大致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的分界线⑥≥10℃积温4500℃等值线经过地方地形:①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的分界线②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河流:①河流有无结冰期、流量大小、水位高低的分界线②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土壤:棕壤与黄棕壤的分界线植被及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对应自然带的界线农业:①农业水田与旱地②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③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2)大兴安岭: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西南地区建筑设计的气候策略

西南地区建筑设计的气候策略 为了对不同气候区的建筑设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根据《建筑气候区划标准》将整个西南地区分为三个气候区,分别属于Ⅲ,Ⅴ,Ⅵ三个气候区。下文将分别针对其不同的气候特点,制订出相应的气候策略。三个气候区分别在文章中代称以成渝气候区、云贵气候区、西藏气候区。 1 成渝气候区 1)气候分析。成渝地区冬季湿冷,夏季闷热,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气温日较差小。7月平均气温一般为25℃~30℃,1月平均气温为0℃~10℃。年平均相对湿度较高,为70%~80%,四季相差不大。 2)气候策略设计要点。a.根据以上气候特征可以看出,该区冬季不舒适程度大于夏季,因而在进行节能设计时首先需要侧重冬季的得热保温设计,再者应充分考虑夏季的遮阳和隔热、通风。b.成渝地区气候湿热指数很高,且6月~8月处于自然通风控制区域,所以夏季自然通风设计很重要。建筑房间开口的朝向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以及它与夏季主导风向的相对位置的设计在该区是非常重要的。夏季湿热气候对通风遮阳要求比较高。所以该区建筑气候特征应表现在隔热遮阳、自然通风的共同考虑。c.成渝区域的建筑设计首先要充分考虑夏季、防热的要求,同时兼顾防寒设计,并且应有好的自然通风设计。该区年温差较大,使得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作用没有寒冷地区好,但也有一定的作用。 3)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成渝地区建筑设计气候技术策略为: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设计+自然通风设计+自然采光设计+植物降温设计。该策略适用于四川、成都等地,建筑设计首先注重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再者结合自然通风设计和自然采光设计,最后采用植物降温进行补充。策略的应用根据条件的不同有所变化,例如重庆地区,太阳辐射少,故不考虑其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的设计。 2 云贵气候区 1)气候分析。云贵地区气候特征是立体气候显著,大部分区域冬温夏凉;经常有多雾雷暴等,气温整体的年较差比较小,与此同时日较差较大,太阳辐射强烈,日照较少,有些区域冬季气温低。 2)气候策略要点。a.该区冬季温和,夏季凉爽的气候条件对建筑热工性能的要求也相应简单,只需要考虑冬季的采暖设计。b.建筑应满足湿季防雨和通风要求,可不考虑防热,宜使湿季有较好自然通风,主要房间应有良好朝向;建筑围护结构需要有足够的储热能力以及保温能力,夏季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的设计,同时应考虑避免冬季采暖太阳能设计造成的夏季温度升高问题。建筑建设应注意防潮、防雷击,施工应有防雨的措施。c.云贵地区气候区内年太阳总辐射照度为年日照百分率为30%~60%,年日照时数为1200h~2600h,日 140W/m2~200W/m2。冬季大部分时间可以利用被动式采暖进行解决。仔细考虑太阳能的利用是该区建筑设计的重点,建筑应当尽量争取日照。 3)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云贵地区建筑设计气候策略为: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设计+自然通风设计+自然采光设计。该气候策略适用于云贵区域,首要设计建筑的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其次是自然采光设计和自然通风设计,由于夏季该区温度不高,所以植物降温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3 西藏气候区 1)气候条件分析。西藏气候区属于我国第Ⅵ气候区,该区气候寒冷干燥,长冬无夏,南部降水较多,比较湿润,气温较高;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空气稀薄,气压偏低,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烈,日照丰富;冬季积雪较厚,冻土深。此区域气候特征值如下:7月平均气温为2℃~18℃;1月平均气温为0℃~-22℃,极端气温一般低于-32℃,极少低于-40℃;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2℃~16℃,年日平均气温不高于5℃的日数为90d~285d,冬季气温日较差最大,可达16℃~18℃;年日照时数为1600h~3600h,年太阳总辐射照度为180W/m2~

中国气候区划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由于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南近印度洋,东部和南部湿润多雨,西北内陆远离海洋而少雨干旱。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从大兴安岭起,沿长城,经甘肃南部和川西大雪山脉一线以东为东部季风区;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以南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的南部与青藏高原相接,其东南部接东部季风区。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35-83×l0焦耳8/平方米,但利用率尚低。热量资源方面,东部农业区≥10℃的积温为2000-9000℃,跨温带、亚热带、北热带,可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大致在4100℃、6000℃的地带分别是一熟与二熟、二熟与三熟的分界线。我国夏季偏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使一年生喜热作物种植的界线偏北,而多年生越冬作物的界线偏南。水分资源方面,我国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地区变化幅度很大,由东南沿海的2000毫米向西北减少到50毫米以下。 我国农业气候特点是:①生长期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可以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有利于进行复种。春季气温北方升温快,南方因多雨天气升温较缓慢,南北之间平均气温差异缩小;夏季7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仅相差2℃左右,而与东北差4-8℃。秋季北方降温快,南方较慢,南北之间差异增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相差达6-10℃,与东北可差16℃以上;②雨热同季,有利于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效力。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夏季气温升到一年中最热时期,降水量达到最大值。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75%,≥10℃生长期内降水量约占60-90%不等。东部由于热量丰富,降水比较充足,一般多适合农作物的需要,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大;③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由南而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年较差由南部的8-18℃增大到北部的30-48℃,年平均日较差由南部的6-8℃增大到北部的10 -14℃。大陆性强对农作物蛋白质合成有利,如北部和西北地区小麦品质比南部好,日较差大的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有些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比日较差小的地区为优;④气候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可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多种需要;⑤一些重要的农业气候要素的年际变化大,农业气象灾害多。以降水量年变率为例,主要农业区的平均年变率在10-30%之间,生长期中各月的变率更大,以南北纬度差异很大的两地为例,北京在39-83%之间,广州在29-96%之间,年际变化大对于多熟制地区的年总产量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由于季风强弱、迟早和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以及短期强烈天气的偶然发生,我国常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二、分区论述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遵循农业气候相似性和差异性,区划指标具有明确的农业意义,主导指标与辅助指标相结合,按照指标系统,逐级分区。分区系统依次为农业气候大区、农业气候带、农业气候区。农业气候大区主要反映光热水组合状况的差异和气候生产潜力的高低;农业气候带的划分主要考虑具有明显地带性的热量带及能够反映农业生产的熟制、不同种类经济林木和作物地域分布、越冬状况和产量等方面的热量特征值;农业气候区着重考虑非地带性的农业气候因素。全国分为3个农业气候大区,15个农业气候带,55个农业气候区。 Ⅰ.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位于我国东半部广大区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6%。农业耕地占80%以上,人口占90%多。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较肥沃,物产丰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如下: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一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一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一) 2011年01月02日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 建标[1993]462号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实施日期:1994年2月1日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区分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影响的差异性,明确各气候区的建筑基本要求,提供建筑气候参数,从总体上做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止气候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第1.0.3条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时,除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筑气候区划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建筑气候的区划应采用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第2.1.2条建筑气候的区划系统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两级:一级区划分为7个区,二级区划分为20个区,各级区区界的划分应符合图2.1.2的规定(见文后插图)。

第2.1.3条建筑上常用的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等21个气候 要素的分布,应按本标准附录一全国气候要素分布图附图1.1至附图1.21的规定采用。 第2.1.4条建筑气候参数应按本标准附录二全国主要城镇气候参数表附表(一)至(九)的规定采用。 注:当建设地点与本标准附录二各表所列气象台站的地势、地形差异 不大,水平距离在50km以内,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内时,本标准附录二所列 建筑气候参数,可直接引用。 第二节区划的指标 第2.2.1条一级区划以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 湿度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和年日平 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5℃的日数为辅助指标;各一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2.2.1 的规定。 第2.2.2条在各一级区内,分别选取能反映该区建筑气候差异性的气候参数或特征作为二级区区划指标,各二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 2.2.2的规定。 第三章建筑气候特征和建筑基本要求 第一节第Ⅰ建筑气候区 第3.1.1条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 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该区建筑气候特征值宜符合下列条件: 一、1月平均气温为-31--10℃,7月平均气温低于25℃;气温年较 差为30--50℃,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0--16℃;3--5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可达25--30℃;极端最低气温普遍低于-35℃,漠河曾有-52.3℃的全国最低 记录;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干5℃的日数大于145d。

建筑气候分区调研报告(2013版)

《建筑物理(上)》课程调研报告(一) 调研对象:中国五大气候区代表城市及气候适应性建筑实例分析 调研时间:2013年9月16日—29日 专业班级:建筑学XXX班 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XXX

摘要 通过对中国五大气候区代表城市的气候特征进行资料调查,认真分析各气候区代表城市的气候特征,并选取各气候区城市有代表性的气候适应性建筑进行探究,总结归纳出我国不同气候区气候条件对建筑的影响。从而总结得出各地建筑应该如何做到和气候很好地结合,从而达到因地制宜、节能环保的目的。 关键词 气候分区气候特点气候适应性建筑 正文 一.我国五大气候区及建筑设计要求 1.中国五大气候区: 我国一共有五大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以及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区。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不同的要求。炎热地区需要通风、遮阳、隔热,以防止室过热。寒冷地区需要采暖、防寒和保温。 2.五大建筑气候分区 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两者之间的科学联系,使建筑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和适应气候条件,做到因地制宜,从建筑热工设计角度分区,我国可分为五个气候区,分别是:严寒地区、寒冷地区、温和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

3.建筑设计基本要求 各个气候提出了相应的适应各自区域地域性气候的建筑设计基本要求。

二.夏热冬冷气候区 1.气候特征概述 位于省中部、江汉平原东端,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市区地貌为江汉平原和大别山延伸的丘陵,其中平原地区平均海拔为50米,而丘陵地区则为200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根据中国建筑气候分区属于夏热冬冷地区(ⅢB)。 号称长江沿岸三大“火炉”之一(另外二者为、),夏天闷热,冬天阴冷。一般年均气温15.8℃-17.5℃,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7℃。夏季极长达135天,因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38°,又地处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 市年降水量平均为1259.4毫米,最少仅680.5毫米;最多达2047.5毫米。 2.气候形成原因 众所周知,与所在的同气候分区的其他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地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水文状况。 地处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三面环山,一面敞口,呈“凹”字形地理布局,每年夏季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增温,云量稀少,辐射强烈,会出现几段持续性的晴热天气,使得蒸发的水气不易分散,使气温不断升高,又因地处在长江汉江两江交汇之处,并且市江河湖泊众多,水汽大量蒸发,团团热气会将整个城市罩住,使其像一个“蒸笼”更使人感到闷热。 是一个有8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工业发达,高楼林立,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导致市闷热潮湿,素有“火炉”之称。 的冬天也异常的冷,虽然地处秦岭分割线的南方,但的冬天并不比北方城市温暖,由于处于长江,汉江两江交汇地带,市湖泊众多,造成在冬季空气十分潮湿,加上较低的气温,造成冬季气候阴冷。 3.与同气候区城市气候比较及形成差异的原因 3.1海陆影响: 上海(ⅢA):上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上海地处江海交汇的长江三角洲东部,受冬夏季风进退的影响,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总的说来就是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上海气温最高的是7、8两月,,超过35℃的高温天数10天左右;冬季1月下旬到2月初(通常是春节期间)最冷,降雪的日子不多,有时终年无雪。3月到5月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是最好的旅游季节。这与

建筑与气候(清华大学权威教授教案)

第一讲建筑与气候 1.1室外热环境 ●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室外气候的组成部分,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要功能即在于抵御或利用室外热环境的作用。 ●因此,要做好建筑热环境设计,必须掌握室外气候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1.1.1地区性气候及其特征对建筑的影响 ●气候因素(日照、降水、温度、湿度等)直接影响建筑的功能、形式、围护结构。决定了建筑的形式是紧凑的还是疏松的?是封闭的还是开敞的?是厚重的还是轻盈的?是平屋顶还是坡屋顶……所有这些构成了乡土建筑的最基本特征。 ●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例如气候条件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水源、植被状况,对地质土壤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大体上限定了该地区的建筑材料。 ●气候还会影响人、社会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性,最终间接而又鲜明的影响到建筑本身。 1.1.2气候与地方特征的技术策略: ①.建筑本身适应地域气候; ②.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尽可能的就地取材; ③.利用本地廉价劳动力,采取一种手工式、劳动密集型的作业方式; ④.建筑形式多采取低层高密度的模式; ⑤.采用一种可逐渐增长的模式,便于改建和扩建; ⑥.注重地方文化和民俗习惯,体现人文建筑。 1.2 建筑气候分区及对建筑热工设计的基本要求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不同的要求。炎热地区需要通风、遮阳、隔热,以防止室内过热。寒冷地区需要采暖、防寒和保温。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两者的科学联系,使建筑可以充分地利用和适应气候条件,做到因地制宜,我国和世界分别进行了气候分区。1.2.1我国的气候分为五大区: ▲严寒地区 ▲寒冷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 ▲夏热冬暖地区

气候-习题(含答案)

气候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 1.年平均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酒泉、文昌、西昌、太原 B.酒泉、太原、文昌、西昌 C.文昌、西昌、太原、酒泉 D.文昌、太原、西昌、酒泉 2.我国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3.三大黄金奶源基地的气候都是() A.热带草原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4.关于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北温度相差不大 B.东部等温线稀疏且与纬线平行 C.全国普遍高温 D.西部等温线较密且与经线平行 5.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 A.气温 B.降水 C.活动积温 D.温差 6.我国大多数地方降水多集中在() A.3--7月 B.4--8月 C.5--9月 D.6--10月 7.下列不属于季风区的地形区是() A.四川盆地 B.黄土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三江平原 8.下列关于锋面活动对我国降水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雨季比华北地区长 B.雨带每年6月在江淮之间徘徊一个月左右 C.每年9月雨带退出中国大陆 D.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在全国都很明显 9.南方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10.东北大部分地处() A.亚热带 B.暖温带 C.中温带 D.寒温带 11.根据图C判断,东莞市所属的温度带和该温度带作物熟制是() A.暖温带,一年一熟 B.亚热带,两年三熟 C.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三熟 D.热带,三年两熟 12.“鱼米之乡美誉的地区,要得于() 温海洋性气/格亚热季风候竹青茶绿的丘陵地带密布的平原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吉安市赣江之滨一棵三、四百年的古榕树一直受到吉安人民的爱护,古榕树属于下列哪种植被类型()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14.下列描中,与图示内容不相符的是() 精选

居住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表1.0.3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2 术语、代号 2.0.1 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2 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3 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 ~3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4 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2.0.5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2.0.6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2.0.7 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2.0.8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10-14m)同级。 2.0.9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2.0.10组团(级)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2.0.12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2.0.16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2.0.17建筑线 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2.0.18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建筑节能标准解读

建筑节能规范学习 一、《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 50178—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室内热环境 热舒适度 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影响住宅室内人体热感受的环境因素总称,由干球温度、空气湿度、风速和平均辐射温度综合表征。 居住建筑采暖、空调室内设计温度及换气次数标准及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室内热环境标准区别。 ?节能设计指标50%含义 1)与基础全年能耗比较:传统建筑围护结构(参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条文说 明1.0.3),保证舒适度,采暖、空调能耗比分别为1、2.2(实际计算采暖、空调能 效比取1.9、2.3),并补充室内照明及其他得热。 2)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能耗范围区别:全年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 3)向外散失的总热量中,居住建筑约70~80%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向外散失;约20~ 30%通过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向外散失。单层住宅建筑各部分的能耗比例:屋面 30%、外墙16%、地板16%、门窗及空气流通20%、内墙及其他消耗18%。多 层住宅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中,外墙约占23~27%,窗户23~25%,楼梯间隔墙 6%~11%,屋顶7%~8%,阳台门下部2%~3%,户门2%~3%,地面2%。 4)建筑物能耗大类排序: 空调——热源——照明——插座——电梯——停车场——厨房——… ?建筑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1)与气候适应性原则:充分利用良好的气候条件(如自然通风利用,建筑朝向选择等), 消除、消弱恶劣气候影响(如上海地区重视隔热,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采 暖、空调能耗比ERR等)。 2)整体性原则:从建设的全过程考虑,以酝酿出整体性的解决方案,满足用户需求、 合适利用资源并符合管理要求,从项目规划、立项阶段就入手。 3)综合性原则:通过对建筑物能耗和用能特点的综合性分析,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节能 设计,而非实施单项节能措施或技术。

【2019年整理】城市用地分类标准

2011城市用地分类标准 1总则 为统筹城乡发展,集约节约、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制定、实施和监督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人口规模 population 人口规模分为现状人口规模与规划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应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常住人口指户籍人口数量与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数量之和,计量单位应为万人,应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urban development land per capita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m2/人。 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 single-category urban development land per capita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设施用地以及绿地等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m2/人。 人均居住用地 residential land per capita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居住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 m2/人。 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land per capita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m2/人。 人均交通设施用地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 land per capita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交通设施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m2/人。 人均绿地 green space per capita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绿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m2/人。

气候区划

气候区划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气候区划 英文名称:climate regionalization;climatic division 定义1:选用有关指标对全球或某一地区的气候进行逐级区域划分。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2:按气候特征的相似和差异程度,选用有关指标,对全球或某一地区的气候进行逐级区域划分。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3:采用一定的气候区划等级指标将全球或一个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的气候区。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气候区划是根据研究目的和产业部门对气候的要求,采用有关指标,对全球或某一地区的气候进行逐级划分,将气候大致相同的地方划为一区,不同的划入另一区,即得出若干等级的区划单位。 目录 简介 特点 方法 种类 中国气候区划 编辑本段简介 按气候特征的相似和差异程度,以一定的指标,对一定区域范围所进行

气候区划 的气候区域划分。属自然区划中的部门自然区划。气候区划是气候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编辑本段特点 气候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进行气候区划的基础。由于太阳辐射分布的纬度差异,产生气候随纬度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纬度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对比关系带来干湿度的差异,产生气候随干湿度发生有规律变化的干湿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下降,产生气候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垂直带性;气候受地方的地形起伏、坡向以及下垫面状况等因素影响,也发生变化。因此,任何地方的气候都是受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综合影响的结果。气候区划必须反映这些气候分布规律。 气候区划与气候分类是气候划分的两种方法。气候区划是将一定区域,按气候特征,依次由大到小,由上到下逐级划分;气候分类则是将不同地区的气候按其主要特征划归类别,依次由小到大,由下到上逐级合并。某一类型的气候,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区域,而气候区划所划出的区域必须是连成一片的。 编辑本段方法 一般采用发生学方法和实用方法,或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发生学方法着重从气候形成因子选取指标,进行区划;实用方法主要根据服务对象对气候的不同要求选取指标,进行区划。指标的选定,随区划的目的、种类而异。例如,农业气候区划以温度、降水、越冬条件的指标较为重要;建筑气候区划以风压、雪压、冻土深度等指标较为重要;航空气候区划以能见度、雷暴日数等较为重要。区划指标有两类:一类是气候指标,这些指标是无形的,其代表性随观测地点而异,但它是定量的;另一类是其他自然因子的指标,如地貌类型、地势高度、土壤类型、植被类型等,这些指标是有形的,但一般只能定性。气候区划应以气候指标为主,以其他自然因子的指标为辅。气候随地区的不同逐渐变化的,区划界线实际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带,一般应把线划在带的平均位置上。 编辑本段种类

《建筑物理(上)》课程调研报告—五大气候区

《建筑物理(上)》课程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武汉气候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建筑、 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典型城市及气候适应性建筑实例 调研时间:2011年10月 教学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 指导老师:邹源 专业班级:建筑学0902 学生姓名:童齐 学生学号:0120906220207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五大气候区的典型城市的气候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各城市气候特征,并且对武汉当地气候适应性建筑的实地调查与研究以及各大气候区内主要气候适应性建筑类型的资料查阅及整理,总结并归纳了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影响的差异性。同时阐述了各地建筑实例是如何适应当地气候,从而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 关键字:气候分区,武汉气候特征,气候适应性建筑 正文 1武汉气候特征与气候适应性建筑 1.1武汉气候特征概述 武汉在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图1.1.1),根据中国建筑气候分区(见 图1.1.2),武汉属北亚热带 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 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 冬季寒冷的特点。一般年均 气温15.8℃-17.5℃,一年 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 0.4℃;7、8月平均气温最 高,28.7℃。夏季极长达135 天,因武汉地处北纬30度, 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 38°,又地处内陆、距海洋 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 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 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 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 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 武汉与所在的同气候分区的其他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地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水文状况。武汉地处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河谷的地形特点尤如锅底,四周山地环抱,地面散热困难,使得蒸发的水气不易分散,使气温不断升高,又因地处在长江汉江两江交汇之处,气候与其他城市明显不同。 武汉活动积温为"5150℃,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暑期进入盛夏,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比有些城市要低,但是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为什么给人感觉闷热呢?武汉水系发达,经过白天的水气蒸发,导致空气湿度大,所以给人很不舒服闷热的感觉,一般到夏天在没有空调比较难入睡。到了九月,气温也可能达到38左右,但是最低气温不再很高,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会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或超过。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十分厉害,超过10度的降温很常见,从12月底到来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 度,天气好时可以有(图1.1.1武汉地理位置图)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GB50178-93)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区分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影响的差异性,明确各气候区的建筑基本要求,提供建筑气候参数,从总体上做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止气候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第1.0.3条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时,除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筑气候区划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建筑气候的区划应采用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第2.1.2条建筑气候的区划系统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两级:一级区划分为7个区,二级区划分为20个区,各级区区界的划分应符合图2.1.2的规定(见文后插图)。 第2.1.3条建筑上常用的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等21个气候要素的分布,应按本标准附录一全国气候要素分布图附图1.1至附图1.21的规定采用。 第2.1.4条建筑气候参数应按本标准附录二全国主要城镇气候参数表附表(一)至(九)的规定采用。 注:当建设地点与本标准附录二各表所列气象台站的地势、地形差异不大,水平距离在50km以内,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内时,本标准附录二所列建筑气候参数,可直接引用。 第二节区划的指标

第2.2.1条一级区划以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湿度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和年日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5℃的日数为辅助指标;各一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2.2.1的规定。第2.2.2条在各一级区内,分别选取能反映该区建筑气候差异性的气候参数或特征作为二级区区划指标,各二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第三章建筑气候特征和建筑基本要求 第一节第Ⅰ建筑气候区 第3.1.1条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该区建筑气候特征值宜符合下列条件: 一、1月平均气温为-31--10℃,7月平均气温低于25℃;气温年较差为30--50℃,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0--16℃;3--5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可达25--30℃;极端最低气温普遍低于-35℃,漠河曾有-52.3℃的全国最低记录;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干5℃的日数大于145d。 二、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0%--70%;年降水量为200--800mm,雨量多集中在6--8月,年雨日数为60--160d。 三、年太阳总辐射照度为140--200w/m2,年日照时数为2100--3100h,年日照百分率为50-70%,12--翌年2月偏高,可达60%--70%。 四、12--翌年2月西部地区多偏北风,北、东部多偏北风和偏西风,中南部多偏南风;6--8月东部多偏东风和东北风,其余地区多为偏南风;年平均风速为2--5m/s,12--翌年2月平均风速为1--5m/s,3--5月平均风速最大,为3-- 6m/s。 五、年大风日数一般为10--50d;年降雪日数一般为5--60d;长白山个别地区可达150d,年积雪日数为40--160d;最大积雪深度为10--50cm,长白山个别地区超过60cm;年雾凇日数为2--40d。 第3.1.2条该区各二级区对建筑有重大影响的建筑气候特征值宜符合下列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