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建设幸福乡村,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

如何建设幸福乡村,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

如何建设幸福乡村,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
如何建设幸福乡村,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

如何建设幸福乡村,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必须从基层做起,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帮扶贫困村贫困户,使群众脱贫致富,为尽快达到小康水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为只有硬件设施完善了,经济增长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提高,人民的精神水平、道德意识才会不断的增强,我们的国家,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才会迸发出无限的活力。希望也在农村。因此解决好农民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感也就不断地增强了。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达到幸福村的标准,我们要切实采取下列的措施:

第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子、吃透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把增收目标落实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上,把产业落实到具体项目建设上,把项目落实到村组、农户。经过3年努力,使每个贫困户都有1-2个相对稳定的增收项目,贫困户6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第二、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建设一批专业(组),促进农民大幅增收。注重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增收多的区域性特色产业。结合沼气推广,以养猪为主、养牛养羊为副发展畜牧业,形成一批特色产业生产专业户。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和合作经济组织采取转

包、租赁、入股等土地流转形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各类组织、企业从事规模种养、农产品运销加工、生资供应、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

第三、繁荣文化。以宣传文体站为龙头,加强村、企业文体活动室、远程教育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民共享文化、技术、致富等综合信息工程服务;为各村建立高标准农家书屋,配备图书架和阅览桌椅,配备2000多本农业科普书籍,图书内容涵盖有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文化卫生、家庭教育、党建和文学艺术等,开展读书竞赛、科技讲座,技能培训班等活动,普及科技文化的同时,增强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和谐幸福乡村。

第四、展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是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治本之策。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因此,从近期看,只有针对劳动力不同的文化水平、分层次、分对象、分渠道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才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从长远看,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把青少年作为最主要的教育目标。首先要提高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做到城乡一视同仁。要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培训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农村孩子能上学、上好学,改变农村教育落后于城市的状况。其次,要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重建农村公共医疗体系。要从财力、物力、人才、技术以及设备等全方位予以扶持,改善农村医

疗设施和条件,要认真解决好贫困地区农民因患病而“致贫”、“返贫”的突出问题。

第五、抓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和扶贫重点村建设,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土地整治治理、农田水利建设、通村公路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安居工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通讯设施建设等,重点抓好路、水、电、房四大基础设施建设。把扶贫移民示范村建设与重点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相对集中、整齐化一、经济适用的要求,搞好规划和建设。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使贫困地区群众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完善农村“新农合”和低保制度,建立健全医疗救助、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和应急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疾病、上学、灾害致贫现象。

第六、加强贫困村组织建设。选好配强贫困村村级领导班子,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返乡农民工中选拔村干部。提高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本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解决村级组织建设、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问题,调动贫困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充分利用好内外资源,强化自力更生,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调动老百姓积极参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如何建设幸福乡村

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

学院:

班级:

姓名:

美丽乡村建设参观心得体会

美丽乡村建设参观心得体会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以下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参观心得体会三篇,仅供参考。 范文一 此次参加市委党校春季主体班赴杭州开展的教学活动,感到组织有序、安排紧凑、学习内容丰富多样,让学员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知识,增进了友谊,为我们下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杭州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连续11年被评为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优胜单位,桐庐县、临安市、淳安县和富阳市先后获得“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称号。学习了杭州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研究员、留日学者周旭霞的《智慧经济与杭州发展新思维》和杭州市城乡统筹办常务副主任娄火明《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型业态培育问题》等课程以及参观杭州转塘街道和谐社区建设后,感慨万千,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道路和新型业态培育等有了更高、更新的认识,感到城乡互融、产城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梦想,不是传说而是现实,并将会在更加广阔的大地上实现。 一、美丽乡村建设要汇集各方力量,确保整体推进 杭州市委、人大、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健全,政策体系全面完善,工作措施得力有效,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形成了完善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体系。 1、健全组织机构

先后建立由市领导挂帅的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领导小组、市中心村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市“风情小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2012年,根据《关于对市级非常设机构及其负责人进行调整的通知》精神,将上述领导小镇整合成杭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同时履行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协调小组职责。 2、完善政策体系 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杭州市“风情小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中心村培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意见和资金管理办法,具有丰富的内涵,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全面、目标明确、举措有力、要求具体,使全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体系。 3、保障财政投入 目前市级财政每年扶持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接近10亿元,其中,中心村建设4亿元、精品村建设3亿元、“三江两岸” 整治2亿元,“百千”工程和风情小镇资金5700万元。按照区县市1:1配套的资金扶持政策,每个中心村扶持资金超过2500万元、每个风情小镇超过1000万元、每个精品村超过800万元。这个标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桐庐县的“普惠制”对创建村三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临安市对经考核验收达到创建标准的行政村,根据村人口规模实行以奖代补。精品村、特色村和整治村分别按照人均1500元、800元和30万元/村的标准补助。所在镇(街道)给予创建村30%、20%、10%的配套资金补助。余杭区财政对美丽乡村精品村、重点村、一般村分别给予700万元、500万元、350万元的奖励,街道按区财政奖励资金50%配套。 4、合力整体推进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XX村位于XX乡东部,是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6社326户1461人,有耕地3786.7亩,人均2.6亩,20xx年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35元。去年以来,XX村按照“管理民主、村风文明、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总体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农民幸福美好家园,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一、整合资源,村庄建设明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XX乡村两级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县、乡、村组和农户整体联动,制定了X X 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施功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是有效整合项目资源。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各类项目的聚合效应,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有效整合道路通畅、危房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乡镇幼儿园建设、体育惠民工程、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资金917.9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资金300万元,群众自筹138万元,为X X村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充足

的资金保障。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实施危旧房改造50户,硬化村内道路7.05公里,修建排洪渠4公里,整修梯田2500亩,修建田间生产道路3条4公里,修建太阳能光伏电站1处,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XX村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全村自来水入户率、村内主次干道铺油硬化率、通电率、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覆盖率、电话、网络、广播电视“三网”通户率均达到了100%。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新建村部1处,配套建成了村文化活动室、村卫生室和农家书屋;投资450万元,新建占地6亩的幼儿园1座,建成功能齐全的三层教学楼一幢,配齐配全了教育教学设施;以乡村舞台建设为契机,建成了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硬化场地3500平方米,布置篮球场地2个,羽毛球场地2个,安装室外乒乓球台4张,建成健身长廊一处,安装健身器材20台件,XX村公共服务条件大幅度改善,建成了服务功能完善、渠系道路配套、娱乐设施齐全、绿化亮化同步的新型农村社区,村庄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二、优化结构,富民产业明显提升。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是农民致富增收的核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物质基础保障。XX乡村两级结合村情实际,依托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 一、编制背景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国家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一些措施和政策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开展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2013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13]3号),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农业部办公厅也于2013年初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美丽乡村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差别大等突出问题。农村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单元,与城镇相比,整体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低等劣势,在如何实现“美”的过程中,在建设主体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依然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

镇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镇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xxx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今年来,我们紧抓xxx的机遇,积极打造xxx的目标,按照“净化先行、绿化跟进、硬化基础、美化提升、亮化增色”的思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镇域镇貌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 一是高标准整治环境卫生。投资200万元,组织xx公路沿线xx个村整村联动集中整治,群众投劳3万余人次,出动车辆1万余台次,搬运砖块300余万块,平整土地80余亩,清理垃圾2万余方,拆除厕所、违法建筑560座,硬化道路2 公里,xx、xx、xx村安装路灯58盏。对xx路和主干公路沿线的130户群众实施了土墙换砖墙和门头改造。同时组建了40名保洁员队伍,公路沿线放置垃圾缸70个,购置垃圾桶70个,配备保洁车22辆,各村建设了垃圾屋,制定了村规民约和环境卫生公约。 二是高品位建设文化墙。按照“一村一特色、一墙一风景”的原则,突出“xxxx”这一主题,主要宣传“农耕文化、湖山美景、苹果产业、文化娱乐、孝道文化”等正能量,投资100万元,建设文化墙2.2万平方米,人工手绘墙体画280副,把文化墙体建成群众欢迎的政策明白墙、科技指导墙、文化传承墙、美德教育墙、环境美化墙,提升群众生活的品位。 三是高起点建设绿色长廊。投资230余万元,从xxx村到xx村15公里U型旅游环线建成绿色文化长廊,栽植各种花树22万余株,其中雪松2510株、红叶李1100株、黄杨球600株、冬青球2376株、大叶女贞500株、单枝冬青20万枝,种植三叶草6000平方米,建设花坛1.2万平方米,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建成xx、xxxx、个重点示范村。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编制说明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起草组 2014年12月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编制说明 一、背景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国家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一些措施和政策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开展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2013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13]3号),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农业部办公厅也于2013年初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美丽乡村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差别大等突出问题。农村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单元,与城镇相比,整体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低等劣势,在如何实现“美”的过程中,在建设主体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依然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无法得以有效的巩固和持续发展。 标准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和创新驱动力。2010年国标委首次将安吉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列为第七批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创新地将标准化的应用从农业、工业逐渐转向为美丽乡村、社会治理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美好乡村建设演讲稿

关于美好乡村建设 聂苏 (2012年8月) 讲5个问题: 1、什么是美好乡村建设? 2、美好乡村为谁而建?谁来建设? 3、美好乡村建设有哪些模式? 4、乡村社区如何建设才美好? 5、美好乡村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什么是美好乡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美好乡村建设,两个概念有很大相关性,但又各有侧重。 多数情况下,美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两个概念,可以当作一回事来用。(因为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一样的,都是推进农村工作的,都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 1、美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区别。 第一,内涵范围有差别,一个内涵广泛一些,一个内涵具体一些。新农村建设是长期历史任务,美好乡村建设是现实着眼点。可将美好乡村建设看作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项工程。(四川:新农村建设综合体,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第二,针对性有差别,一个针对三农全面问题,一个针对城乡巨大差别。在各地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之后,乡村建设过于滞后的局面,已经难于为继了。

第三,操作主体有差别,一个由中央主导,一个由地方主导。 ①目前新农村建设对面上的推进措施,主要是由中央主导的。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强化社会管理和建设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主要任务是落实中央的规定运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所采取的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措施,受益最多的是农民。中央在财力增长的条件下,逐步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努力方向是让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城乡二元结构的旧格局有望逐步突破。 必须承认,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旧格局,是一种“制度落后”的表现。(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从摇篮到坟墓。印度虽落后,有种性歧视,没有城乡歧视。英国:全民免费医疗。朝鲜:金牌选手奖励平壤户口) 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很长时期以来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过去农村公共服务靠农民集资才能开展。 这些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有很大提高,但要完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在今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中央会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这件事情自上而下推动,主要包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人口计划生育、住房保障、公共文化,路、电、邮、能源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补偿。基层的主要任务是抓好政策落地。

美好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美好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根据《关于开展美好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活动方案的通知》(农办〔20xx〕41号)文件精神,我区结合中心村建设实际,积极开展美好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活动,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同步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加强法制文化阵地建设,促进农村法治文化宣传 随着美好乡村建设项目的全面启动,利用村农家书屋与法治书屋有机融合,设立美好乡村中心村法律图书角、法制宣传栏、法治文化墙、建设法治文化广场等平台,大力宣传传统法律文化,逐步形成具有符合美好乡村中心村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让农民对普法宣传效果看得见、摸的着、记得住,并从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如马洼村投资22万元,建设了马洼村法制广场。在法制广场里,人们可以阅读到很多的法律小常识,以及与村民们戚戚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让村民们能利用生活的闲暇,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土地征用、美好乡村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农民工权益的维护,都与法律法规息息相关。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村支两委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注重选择农民身边需要的法律,开展普法互动活动,实现了农民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关注的转变。 二、完善农村民主制度,构筑安定有序的法治屏障 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每个中心村都成立了村

民理事会,加强对中心村建设项目的管理与监督。制定村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治,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依法享有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权利,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人,成为民主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从而不断促进广大农民群众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提高,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三、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的精神支撑 构建和谐法治美好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要从法律制度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还要提供教育和引导,从道德文化上营造谅解宽容的和谐意识,提供和气、和睦、和谐的精神支撑,为法治和谐农村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形成社会进步的凝聚力,促进农村形成学法律、讲道德、树新风的文化氛围,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美好乡村。大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积极开展各类好人的评选活动,制作“好人榜”,宣扬正能量。 通过经常性的法治文化宣传和倡导,通过在各村建设法治宣传栏和到各村开设法治讲堂,通过“以案说法”、“以案释法”、现身说法等形式,法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

美丽乡村情况简介

美丽乡村情况简介 美丽乡村情况简介 **村现有9个合作社,415户,1503人,农村劳动力941人,耕地面积5950亩,XX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47.5元,比XX年增加907.2元,增长9.5%。全村整村流转土地5500亩,建成日光温室130座,钢屋架大棚80座,露地葡萄1680亩。目前全村已形成以玉米制种、设施蔬菜、露地葡萄、肉牛养殖、劳务输出为特色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要求,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运行机制,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千头肉牛养殖小区、荒漠区日光温室示范区、现代化玉米制种基地、露地葡萄种植基地建设任务,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劳动力技能培训三个方面实现较大转变,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玉米制种四化基地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村按照“稳定基地、规范管理、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强玉米制种基地规范化管理,以建设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繁育示范基地为目标,继续推进土地流转,全力打 造玉米制种“四化”示范基地。在巩固完善土地整村整社流转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与奥瑞金公司合作,流转土地5500亩,建成国家级玉米制种核心示范区1300亩,主要推广玉米制种“三系”配套、机械化播种收获、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节水技术。“四化”示范基地的建设,突破了制约种子精确化、机械化生产的土地瓶颈,建立了企业与农户持续、稳定合作的长效机制,探索了促进种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

增收的新路子,推动了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的过渡,对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现代种业发展步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情况。 近年来,我村园区建设按照“项目带动、科技支撑、突出主业、提升效益、做 靓特色、示范引领”的宗旨,以发展优势精品蔬菜为方向,以生态有机质栽培为特色,以“育苗中心、日光温室、连体拱棚”建设经营为重点,加大蔬菜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加快节水新技术推广步伐,着力提高科技装备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园区投资600万元,建成高标准大跨度日光温室30亩,钢架大拱棚XX年产5000立方米日光 温室基质生产线一条。推广日光温室生态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21座,引进试验新品种30多个,推广有机质无土栽培、配方施肥、膜下滴灌等新技术12项。建成露地蔬菜膜下滴灌技术300亩,示范推广日光温室智能化管理技术提高日光温室科学管理水平,强化育苗中心功能,促其达产达标,育苗中 心年繁育蔬菜种苗达到XX年经济收入可达到3XX年园区投资60万元,修建占 地5000平米的联栋拱棚一座,开展蔬菜新品种试验展示。 三、养殖小区情况。 XX年,该村抢抓县镇出台扶持奶肉牛发展的优惠政策机遇,充分利用整村土地流转后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优势和本村肉牛养殖大户较多的实际,结合“四化”示范村建设,把发展肉牛规模化养殖作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点,采取“政策宣传引、外出观摩学、制定政策推、整合资源促”等措施,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扶持政策、分户饲养、自主经营”的模式,在村北部荒滩新建千头肉牛养殖小区一处。 该养殖小区占地面积77亩,计划总投资280万元,建成高标准双列式牛舍13栋,按照规模养殖、人畜分离、生态环保的要求,分为生活区、养殖区、饲草区、晒粪场四个功能区,配套建设完成修砌围墙480米,硬化主干道路200米,排污管道350

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武阳乡方村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一、基本状况 方村,原名江村,有史七百余载。地处歙县南乡大洲源双溪河下游,坐落于皖浙交界白际山余脉丛山之中,东邻洽河、南依虎坝,西接武阳村,北连新近发现的有皖南土楼群之称的阳产自然村。境内峰峦叠翠,水清见底,龙岩尖凌空于村之东北方,虎坝山耸立于村前,村后背依雄劲的后山尖。俯瞰方村,犹如三星鼎峙,气象宏伟。村庄环绕双溪河三面,其河波光潋滟,澄净如练。方村乃“人行明镜里,鸟度屏风中”之画里村落,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方村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全村由村、方岭下、车川、山旗寨、铁坞太、虾形等自然村落组成,2008年3月村级区域规模调整后,耕地面积2000多亩,园301亩,山林3638亩,人口1600余人,丰富的林、茶、桑、果、菊花等农林产品资源,有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党的富民政策,紧密团结全村干部群众,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做亮中心村,做优环境,因村制宜搞创建,根据条件搞整治,创新破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村级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改变。。2013年村集体收入达5万元,人均纯收入10800元,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二、建设成果 在县、乡政府的正确指导,村两委的全力部署,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方村美好乡村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进程非常顺利。

(一)加强宣传发动,争取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主动 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能够为老百姓带来实惠,推动农村社会改革,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转变、环境提升、文化娱乐繁荣、民主法制普及,因此我乡以全力实施美好乡村建设为重点,做好发动和宣传工作,使广大村民家喻户晓,积极参与。同时调动村里党员、组长、村民代表的积极性,积极投入方村美好乡村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广泛采纳党员、组长、代表们的意见,共同谋划建设项目。通过宣传发动,使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得到了全体村民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二)制定建设规划,提高美好乡村建设的效率 为做美、做绿、做靓中心村,我乡去年委托浙江华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对方村进行规划设计。以建设布局合理、经济适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居住区为目标,对健身广场、休闲广场、停车场、道路交通和绿化、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电力电讯、部分居住房等进行设计规划,为方村以后的美好乡村建设打下基础。 (三)美好乡村建设项目进展情况 武阳乡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平台,推动方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中力量办群众个人办不了且群众需要办的大事、实事;以“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为抓手,抢抓机遇、抢抓时间,自加压力,使美好乡村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根据方村的实际,方村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进展情况如下: 1、水口项目:已完成招标,项目投资35万元,目前正在准备征地事宜,预计本月开工。 2、停车场、护岸项目:停车场投资30万元,护岸项目投资50万元,

XX村“美丽乡村”建设亮点工作汇报

XX村“美丽乡村”建设亮点工作汇报 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开展以来,XX市XX区XX 乡XX村立足本村实际,提出了“壮大特色产业,打造魅力XX村”的发展思路,主动发力,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以“环境整治、民居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五大工程,办好15件实事,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将主要工作亮点汇报如下: 一、“造血+融血”,解决筹资瓶颈 资金问题是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的“核心”,更是村集体发展的关键。XX村牢牢抓住资金筹措这一“牛鼻子”,一方面充分发挥村集体主观能动性,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农业水利工程、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26万元,用于美丽乡村打造,畅通专项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帮扶部门、帮扶企业多渠道筹集工作资金,今年以来,全村累计筹措资金600余万元,新打机井2眼,实施改厕203座,对村内所有道路实施了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新建600平米的村民中心及4000平米的村民文化广场各一座,为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队伍+试点”,强化工作推进

为深入推进农村面貌改造工作扎实开展,着力打造美丽幸福乡村,XX村创建了“2+2”工作推进模式,即“完善两支队伍”:完善由乡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组成的工作指导队伍;由村两委委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工作老实队伍;两支队伍协调配合,分工协作,全力推进改造提升15件实事,确保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 在推进改厕改造工程中,该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出适应北方农村实际,造价低廉、环保卫生的新型改厕模式。投资40余万元,新建粪尿分集式卫生生态型旱厕203座,实现了粪尿分集化、无害化处理。新模式改厕工作的完成受到了省爱卫办、市、区相关领导和部门的一致好评,将XX村作为全市试点和典型经验供兄弟县区学习。 三、“引进+走出”,抓大特色产业 坚持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与壮大主导产业相结合,通过产业发展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引进来”,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由村内致富能手联合成立了“振云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0万元,流转土地510亩,主要经营绵羊养殖和油用牡丹种植。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目前共有50户村民参股,合作社养殖绵羊6000只,种植油用牡丹400亩。二是“走出去”,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发展思路,充

基于风景园林视角的中国传统村落园林审美特质研究

基于风景园林视角的中国传统村落园林审美特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6-11T15:58:47.897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15期作者:李修竹 [导读] 中国的一些传统村落经过持续千百年的规划建设,与其内外的山水形胜交融渗透、共存相生,成为人与天调的大美之境。 李修竹 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330038 摘要:中国的一些传统村落经过持续千百年的规划建设,与其内外的山水形胜交融渗透、共存相生,成为人与天调的大美之境。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来看,这些村落已经形成了一种以自然审美为主调的园林环境体系。研究这种大尺度、开放、公共的传统村落园林审美特质,有助于促进国内风景园林学理论研究打开更大的专业视界,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体系,以及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复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村落;审美研究 1传统村落园林的审美特质 村落园林是村落集体与所在地理环境之间长期和谐互动而形成的,其发生逻辑与城市公园和宅园都不完全相同,形态功能、人地关系和审美特征也有差异。 1.1 自然山水园林的发展延续,城市园林设计的审美原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自然山水审美意识逐渐增强,“濠濮间想”“山水有清音”等成为时代审美的主流,中国园林史进入了自然山水园阶段。隋唐科举制和均田制冲击了此前的士族门阀,从根本上动摇了世居优山美地的豪门,严格的里坊制度又限制了城内造园的空间范围,加之在道家哲学和禅宗思想引导下,时代文化审美趣味逐渐转向精神层面,艺术形式的写意性不断增强。中唐以后,城市造园转向写意化,白居易履道里园以及北宋司马光独乐园是其中的标杆,许多园林史著作也都很重视这一转向。实际上,王维辋川别业、卢鸿一嵩山草堂之类的自然山水园在唐代始终都很兴盛,唐诗中的很多山居、村居诗都如园林诗一般。 1.2 原真如画的自然审美趣味 东西方艺术哲学对于“风景如画”的理解差别很大。西方强调透视构图和艺术加工,中国则更加看重朴素自然,汉语中的“风景如画”不是强调绘画比自然风景更美,而是指自然风景本身胜于图画、近乎唯美,因此,历代艺术名家“搜尽奇峰打草稿”,新安画派以“黄山为我师”。村落环境通常比城市更加朴素自然,原真的自然美成为皖南传统村落园林最鲜明的风貌。晚明桐城文人钱澄之曾就苏州宅园和徽州山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辩论:“吴中人好堆假山以相夸诩,而笑吾乡园亭之陋。予应之曰:‘吾乡有真山水,何以假为?’惟任真,故失诸陋,洵不若吴人之工于作伪耳。作伪虽工,久而必败……惟山水之真,故无所施而不可也。” 1.3完整和谐的规划设计,人与天调的大美之境 第一是道法自然的朴素生态观。生态设计是当代风景园林学界的热词,然而,今人所说的生态设计侧重对工业文明破坏环境和既成恶果的救赎,并不是自然生态本身。千百年来,皖南传统村落的发展坚守“道法自然”的朴素哲学思想,敬重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为世人留下了生生不息、大美和谐的生态设计典范。这些村落选址大都在靠山、临水、聚气、沃壤的宜居之地,人们通常遵循大自然造化的地理特征,因形就势地对村落进行生动想象和仿生化规划设计,使村落发展不但不会破坏原始的山形、水势、光照、气流、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内在节律,而且能够优化人地关系的和谐程度,使村落深度融入山水环境之中。比如,黟县宏村形如田间的一头卧牛,元明之交,在“风水国师”何可达的指导下,村落改道西溪、开凿水圳、挖蓄月沼,万历年间又开挖了南湖,不仅彻底改善了全村的用水条件,而且疏通了西溪河道,使卧牛之形更加完整,村落风景更加优美。又如,歙县雄村形如一只展翅的凤凰,为了防洪,村落在周边修筑了桃花坝。每年春季“满坝皆花,中无杂树,万树一色”。村落宛若桃源仙境,既实现了防洪目标,又为彩凤增添了色彩。道法自然的生态观还体现在人们对村落发展规模的控制上。家族聚落持续发展终究要面临人多地少、空间不足的难题,人们解决难题的办法不是尽力挖掘自然环境的潜力,而是主动地疏散迁移,易地开辟新的村落空间。皖南程姓村落有100多个,汪姓村落仅休宁就有46个,胡姓也遍布各地,都是这样自觉疏散的发展结果。第二是朴素的风水思想。 2研究中国传统村落园林的启示 从风景园林学角度来研究传统村落园林的历史发展、空间构成和审美特质,不仅可以解答前文中的所有疑问,也可以给予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一些启示。明清江南精美的城市私家园林只是传统园林的一种类型,以其来指代中国传统园林是唐宋以来文人写意化视角的延续,却失于以偏概全。明清徽商在各地城市广造园林,在其故里却很少造园,因为故乡村落原本就是大尺度的风景园林,只要住宅营造处理好借景技巧,便可居游于大美园林之内。另外,徽商在城市造园的动机既有寄托风雅闲情的冲动,也有对故乡山水的眷念,亦有社交活动之需。风景园林是地生艺术,适地性是其生命之本。从园林历史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西方风景园林理论重视规划设计,关注重心在城市空间;中国传统园林理论更加重视自然山水,人居环境追求自然之美与伦理之美的统一。西方园林的理论视角不符合中国园林历史真相和现实的人地关系,却重塑了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的理论框架。如果放下这种先验框架,回归风景园林活动本质,完整还原概念内涵的3个维度,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村落园林发展既有完整的历史脉络,也有内在的营造理论,既是人地关系和谐圆融、开放公共的大美生境,也是重要的风景园林形态,理应引起当代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重视。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来看,传统村落是包括人、传统建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完整体系,其发展繁荣有内在的逻辑,因此,复兴传统村落也必须基于完整体系来统筹谋划,才能可持续发展。然而,当下的古村落保护复兴工程大多停留在保护古建和旅游开发2个层面,对于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软环境和自然环境体系缺少整体思考。例如,歙县潜口的明清徽派民居古建园是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的重要内容,具体做法是遴选各村落保存相对完整的民居古建,整体拆解后集中到潜口村水香园旁边易地重建,构成徽派明清建筑的博物馆。这种做法虽然保存了古建实体,却彻底铲除了其与成长环境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毫无生机的建筑标本。此外,美丽乡村亦如经典园林,需要经过长期持续的生长过程,虽然当代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大干快上的节奏,但是其建设不能靠一场运动。忽视其内在的成长逻辑和时间轴,无论是初衷如何善良的规划改造,还是基于短期利益驱动的旅游开发,都必将对乡村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 3结论 传统村落长期被中国园林历史所遗忘,诸如皖南村落之类边界清晰、规划严密、体系完整、持续建设、公共开放的大尺度实景山水,

美丽乡村项目计划介绍

美丽乡村项目计划 2014年4月, 国家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指南涵盖了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八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 村庄建设包括了生活设施(道路、桥梁、饮水、供电、通信)与农业生产设施(土地整治与保护、农田水利设施治理、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 生态环境包括污染防治(农业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生活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治理、村容整治(村容维护、环境绿化、厕所改造、病媒生物综合防治) 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安全、便民服务等。 经济发展涉及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就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当前,制约美丽乡村建设最大的瓶颈就是乡村的经济发展,将农业、自然资源与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就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吸引年青劳动力就地就业,减少留守儿童与老人,促进社会与谐发展;有利于改善与提高乡村旅游地居民的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生存意识及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等功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提高农副产品及二、三产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农村文化建设、城乡文化交流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5、通过农业+自然资源+服务业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在美丽乡村建设业务领域,我们针对各区域 的特点,为个项目提供如下全过程的服务: 一、评估乡村资源 1、自然资源评价体系 包含:生态环境评估、土地资源评估、空间资源评估、景观资源评估 2文化资源评价体系 包含:文化资源社会效益评估、文化资源经济效益评估、文化资源可持续效益评估 3综合资源评价体系 包含:产业资源评估、地域吸附力评估、受众群体评估、同质化吸附力评估 二、构建乡村基底 1、乡村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可持续发展等。 2、乡村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环卫设施、道路亮化等。 3、乡村风貌打造:软景景观风貌、硬景景观风貌、建筑构筑风貌等。 4、乡村产业格局:结合各地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形成当地特色产业。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农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和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进行。 四、传统村落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价

对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较大区域范围(地理区域、文化区域、民族区域)以及邻近区域内其他村落的比较,综合分析传统村落的特点,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对各种不利于传统资源保护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评估这些因素威胁传统村落的程度。 五、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基本要求 (一)明确保护对象 依据传统村落调查与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传统资源保护对象,对各类各项传统资源分类分级进行保护。 (二)划定保护区划 传统村落应整体进行保护,将村落及与其有重要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整体划为保护区加以保护;村域范围内的其他传统资源亦应划定相应的保护区;要针对不同范围的保护要求制订相应的保护管理规定。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与保护管理规定可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三)明确保护措施 明确村落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要求,提出景观和生态修复措施,以及整改办法。明确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保护要求,保护村落传统形态、公共空间和景观视廊等,并提出整治措施。保护传统建(构)筑物,参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提出传统建(构)筑物分类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场所与线路、有关实物与相关原材料的保护要求与措施,以及管理与扶持、研究与宣教等的规定与措施。 (四)提出规划实施建议

美丽乡村项目介绍

美丽乡村建设(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概念: 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10月)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等具体要求。 在2013年,主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作出指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设意义: (一)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容,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 (二)创建“美丽乡村”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土地、水等资源超强开发利用和要素投入过度消耗基础上的,农业乃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退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创建“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步骤。 新农村建设与建筑节能 民用建筑和单位面积的商品能耗量都高于城市建筑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3篇)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3篇)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第一篇: 望海镇地处界首市沙南中部,镇域面积54平方公里,人口5.5万,辖12个村委会。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美丽办的业务指导下,望海镇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群策群力,提前谋划,科学施工,先后筹资630余万元,扎实推进我镇美丽乡村建设。现就我镇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夯实建设基础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我镇中心工作来抓。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分管领导担任常务副组长,土地、财政、城建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及时分解任务,各司其职,同抓共管。市委徐书记和相关部门领导多次莅临望海镇陆集村调研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对我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等提出指导意见。我镇按照“科学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二)整合项目,形成建设合力

陆集村是2016年省级中心村,按照“政府补助一点,项目整合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积极开辟筹资渠道,全力保障建设投入,通过召开会议、现场办公、情况通报等形式,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调整力量部署,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业产业化、危房改造、扶贫道路、水利兴修等项目等建设项目结合起来,对美丽乡村试点村陆集村予以重点倾斜。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格局。目前陆集村共整合各类资金600余万元,集中打捆投入,有效拓宽了建设活动的资金投入渠道,为提高建设效果提供了项目和资金保障。 (三)发动群众,形成共建氛围。通过制定“村规民约”,采取抓两头、促中间,一方面发动党员干部在建设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周边群众。另一方面,采取“面对面”交流、分户走访动员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对“观望户”、“钉子户”、“无人户”的思想发动,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共引导群众投工投劳200余人次,落实群众自筹资金5余万元。 (四)整治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拆除旧房及乱打乱建20多处,面积5000多平方米。在全村新建1个垃圾中转站、投放垃圾桶500个,投资16万元深挖疏浚东沟、西沟1800米。每年以18万元聘请专业保洁公司对全村主要路段、公共场所进行日常保洁,实现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切实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基于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 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如何有效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以文化保护和人 居活动的统一为传统村落与风景园林的结合点和风景园林介入传统村落的切入点,以风景园林三元论的理论为指导,从背景、活动、形态3个维度和地景、风景、 园林3个层面,分别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进行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从风景园 林视角思考和探索了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持续发展模式和可能性,从文化挖掘 与解读、环境美化与营造、村落园林与绿化3个方面,提出了风景园林视角下的 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视角;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 引言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迅猛,“城市在增长,乡村在收缩”趋势不可逆转。乡村 式微等现实问题不可回避,依托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更面临迅速消亡的危机。 现留存的传统村落大多是消极状态下遗漏性遗存,并非主动性保护的结果。由于 长期缺失正确指导,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矛盾多样,主要集中在城镇化的推进 导致传统村落空心化严重;过度商业化导致开发性破坏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曲解认 识造成的建设性破坏;搬迁原住民大搞“博物馆式”开发;同时村民改善居住条件 意愿与保护村落原真性之间矛盾凸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随后保护传统(古)村落呼声渐强。2002年古村落以历史文化村落概念纳入到我 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随着古村落价值认知提升和保护的急迫,2012年“古村落” 更名“中国传统村落”,并启动传统村落全国性调查工作,至今共计4153个村落通过评审,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加强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强化保护发展的 科学性,“规划先行”已成为社会共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 兴的必然要求,是规划学科亟待深化研究的课题,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是乡村 振兴背景下一项急需深化探索的命题。本文在回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历程及 其研究回顾基础上,基于相关主题文献的梳理,厘清保护发展规划概念内涵,从 编制内容与体系、方法与手段、实践与特点、管控与保障等方面总结当前传统村 落保护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1概念的缘起 把“村落园林”作为概念明确提出来并加以界定,有这样一些缘由。一是源于 对中国园林历史尤其是明清园林历史的反思。国郭明友/GUOMing-you内学界常 因江南明清私家园林艺术水平最高而用城市庭园来指代中国传统园林,这个判断 本身没有多少问题,却忽略了一些真相。比如,中国传统园林只有封闭式的宅园 形态吗?城市庭园的审美原型是什么?如此等等。二是源于对明清徽商造园活动 的困惑。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说:“故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1]”众所周知,徽商是明清江南城市经济繁荣的主要推手,也是城市造园的 主力,其中扬州绝大多数名园都是徽商营造的。然而,徽商在其故里的营造工程 却集中在住宅建筑和宗祠、书院、路桥等公共事业上,而非造园。这是为什么? 三是源于对“园林”概念本义的还原。园林是人类优化人居环境的改造活动,依据 尺度和目标差异,其可以分为3个层次:小尺度上美化居住环境,使之更加适心 惬意;中等尺度上优化生产生活环境,使之更加健康宜居;大尺度上提升生态环 境水平,使之自然和谐可持续。3个层次在当代专业语境中分别对应了宅第园林、公共园林(城市公园、村落园林)和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古今人类对于环境美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