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技术规定-20160801试行-V2.2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技术规定-20160801试行-V2.2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技术规定-20160801试行-V2.2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技术规定-20160801试行-V2.2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基本要求 (2)

3.1数学基础 (2)

3.2精度要求 (2)

3.2.1数据采集平面精度要求 (2)

3.2.2拓扑要求 (2)

3.2.3地表覆盖分类精度 (3)

3.2.4地理国情要素属性精度 (3)

3.3数据现势性 (3)

3.4数据一致性 (3)

3.5数据接边原则 (4)

3.6元数据 (4)

3.7数据完整性检查要求 (4)

4数据分层组织 (4)

4.1总体说明 (4)

4.2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7)

4.3地理国情要素数据 (7)

4.3.1道路要素 (7)

4.3.2水域要素 (8)

4.3.3构筑物要素 (9)

4.3.4地理单元要素 (10)

5属性定义与说明 (14)

5.1总体说明 (14)

5.1.1通用属性项 (14)

5.1.2专有属性项 (15)

5.1.3属性缺省值 (16)

5.2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17)

5.2.1地表覆盖数据集(LcrDataset)属性定义 (17)

5.2.2专有属性说明 (17)

5.3.1道路要素 (18)

5.3.2水域要素 (24)

5.3.3构筑物要素 (30)

5.3.4地理单元要素 (32)

6数据采集一般性要求 (43)

6.1影像资料使用原则 (43)

6.2数据采集总体要求 (43)

6.3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要求 (45)

6.4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集要求 (48)

6.4.1道路 (48)

6.4.2水域 (49)

6.4.3构筑物 (50)

6.4.4地理单元 (50)

7变化信息采集要求 (51)

7.1变化信息采集总体要求 (51)

7.2地表覆盖变化信息采集要求 (51)

7.2.1地表覆盖变化分类 (51)

7.2.2伸缩型地表覆盖变化信息采集 (51)

7.2.3新生型地表覆盖变化信息采集 (52)

7.2.4地表覆盖变化信息记录方法 (52)

7.3地理国情要素变化信息采集要求 (52)

7.3.1地理国情要素变化分类 (52)

7.3.2地理国情要素变化信息采集总体要求和记录方法 (52)

7.3.3有关要素类型变化信息采集要求 (53)

7.4生产元数据记录要求 (54)

7.5监测成果数据检查基本要求 (54)

7.5.1总体要求 (54)

7.5.2变化信息检查 (54)

7.5.3变化信息与本底数据关联检查 (54)

8汇交要求 (54)

8.1汇交数据内容 (54)

8.2成果汇交前整理 (55)

8.2.1省级任务区数据拼接与数据组织 (55)

8.2.2交通网络弧段数据提取处理 (58)

8.2.3水域网络弧段数据提取处理 (58)

8.3成果汇交前检查 (5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属性项名称及定义 (60)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数据汇交前检查内容与要求 (62)

前言

本文件是全国基础性地理国情的技术规定之一,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相关技术规定的基础上,参考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完成起草,并根据征求意见和试生产反馈的情况修改而成。

本文件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本文件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司归口。

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本文件参与起草单位:陕西测绘地理

信息局、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测绘

地理信息局、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重庆测绘院。本

文件起草组负责人:刘若梅周旭本文件起草组主

要成员: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李力勐王发良贾云鹏杜娟高崟陶舒程滔张

浩然杨刚刘倩李广泳赵慧高志宏郑义白驹陕西测绘地理信息

局:赵敏辛安仙徐健宋燕王莉莉任宏权刘艳秋贾秋菊林璐王

清丽白露方睿红周涛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梁安宝陈世培

王刚曲平王明亮岳昊王宝山夏立福于洪雨罗鹏王林马治四川

测绘地理信息局:石江南霍健申学林张婧高文涛曹伟超胡云

华刘无敌陈笑峰张玲刘慧娟李学菊刘嘉海南测绘地理信息

局:林尤武庞帅峰.重庆测绘院:许庆领焦豫松李芹阳春花覃

东华

1范围

本技术规定规定了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中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的数学基础等基本要求、数据分层组织、属性定义,以及采集、检查和汇交要求等。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中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交换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引用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时间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订版(不包括勘误的内容)均不适用于本技术规定,不注时间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定。

GB/T 917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和国道编码

GB/T 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7408-2005/ISO 8601:2000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24708-2009湿地分类

GB/T 25344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线路名称代码

GDPJ 01-2013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

GDPJ 05-2013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

地理国情监测生产元数据技术规定

以下普查阶段技术文件中涉及地理国情信息采集相关案例的要求也适用于本规定:

GDPJ 51-2014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解答(一)

GDPJ 52-2014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解答(二)

GDPJ 53-2015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解答(三)

GDPJ 61-2015过程质量监督抽查技术质量典型问题案例与分析

GPDJ 62-2015 2015年第一批验前成果抽查主要质量元素典型问题案例与分析

3基本要求

3.1数学基础

坐标参照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地理坐标,经纬度值采用“度”为单位,用双精度浮点数表示,保留9位小数(0.000000001度),定义各项坐标参数的投影文件中,平面基准主要参数统一如表3-1所示:

表3-1平面基准主要参数要求说明

采集过程不得使用参数曲线,统一采用坐标串表示;地表覆盖图斑多边形节点数不

超过10万个,地理国情要素几何要素节点数不超过2万个。对于客观存在的复杂地物,在合理的地方适当分割,通过多个几何要素进行表示,避免单个几何要素节点数超过上述要求。地表覆盖数据层中,不应存在由多个多边形组合而成的聚合多边形或多部多边形,所有图斑都应是单个多边形构成。

3.2.3地表覆盖分类精度在没有明显分界线的过渡地带内,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中的图

斑应至少保证符合上一

级类型的归类要求。分界线明显的图斑,需严格按照归类要求正确归类。数据整体的分类精度,需满足质量检验的合格标准。

3.2.4地理国情要素属性精度

长度、宽度、高程、面积等均采用米制单位。获取的定量属性值保留的小数位、数量单位以及值域范围应符合本规定中各具体属性项的要求,并与地物实际属性相符。

3.3数据现势性

成果数据整体现势性应达到监测时点的要求。

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相关信息原则上应与民政部主办的“全国行政区划信息查询平

台”的查询结果保持一致,政府已经发布有关行政区划变更公告而该平台未能及时反映的,可参考政府公告修改相关行政区划数据,确保符合监测时点的现势性要求。县级以下(不含县级)行政区划代码信息应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http://https://www.doczj.com/doc/19432721.html,/tjbz/)的信息一致。两级代码不一致时,若有可靠的修改依据,可以根据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代码修改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否则不做修改。学校、医院等单位信息应采用主管部门公布的最新信息,实地核查时发生变化的,需在技术总结中记录变更情况。

3.4数据一致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开展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时,可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在全国统一的内容与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监测内容、提高监测的详细程度。其成果数据上交时,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GDPJ 01-2013中已预定义的类型和指标要求采集的数据,其编码不需做归并处理;如果依据GDPJ 01-2013确定的规则扩充新的类型,且新扩类型的采集指标与其上一级类的采集指标相同或接近(指标变化量小于30%),汇总上交数据时其编码和图形数据不需做归并处理;但若新扩类型的采集指标与其上一级类的采集指标相差较大(指标变化量大于等于30%),汇总上交数据时需要对图形数据按照GDPJ

01-2013规定的其上一级类的采集指标要求进行合并和归类处理后才提交,以确保全国监测数据尺度上的一致性。

若无确切的资料支持,不应对前期普查或监测成果数据进行修改,但对于前期成果数据中明显不符合实际地物状况的,应作为错误对其进行修改,结果记录到监测成果数据中。

3.5数据接边原则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必须经过接边处理。省级监测责任区之间的接边依据国家统一提供的任务区界线数据进行接边。一般情况下,各监测任务区承担单位负责接西边和北边,当承担单位生产进度不一致时,后提交成果的一方负责接边。各任务区内部的接边,由省级监测管理机构或作业单位根据情况自行确定接边原则。

接边时应叠加正射影像,对相邻需接边线划之间的距离小于正射影像接边限差的,可以调整一边的数据直接接边;距离小于2倍正射影像接边限差的,两边相向平移接边;距离大于2倍正射影像接边限差的应检查和分析原因,由技术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并作为重大问题进行记录。依据GDPJ 01-2013确定的规则扩充的新类型与其对应的上级预定义类型接边时,无需对新增类型的属性编码做归并处理。接边之后应保证图形数据光滑、连续,避免出现硬折、尖角;同一个作业区内,各项属性值相等的相邻同名要素在不超出节点总数限制的情况下接边后应合理合并为一个实体。

3.6元数据

针对地表覆盖分类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的元数据,按照《地理国情监测生产元数据技术规定》的要求以空间数据的方式进行采集和汇交。元数据采集应贯穿生产任务计划、资料分析、内业采集、外业调查、检查验收、成果汇交等各个生产环节,元数据是地表覆盖分类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其质量纳入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和检查的工作范围。

生产元数据不做接边处理,但必须保证元数据与提交的地表覆盖分类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范围逻辑一致。

3.7数据完整性检查要求

数据成果应完整覆盖所承担监测任务区的范围。任务区范围由全局一致的任务区界线数据进行明确,并随数据成果一并提交。不应采用与既定任务区界线不一致的行政区划或其他界线数据进行数据覆盖的完整性检查。

4数据分层组织

4.1总体说明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成果包括本底数据集和变化信息数据集。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生产过程采集的矢量数据的存储方式与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库的结构基本保持一致,按数据集(Feature Dataset)和要素层(Feature Class)组织,要素层要素只采用简单点、线、面表达,共5个数据集、45个要素层。

本底数据集各矢量数据层名称之前加上“V_”作为前缀。其中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存储在V_LCRA层中,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根据要素类型存储在其他44个层中。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层的命名采用四位字符:前三个字符是数据内容的缩写(其中第一个字符代表数据分类),第四个字符代表几何类型(P:点、L:线、A:面)。对于地理单元类型中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单元、社会经济区域单元的各三级类,由于相互之间存在叠盖关系,不能在同一数据层中存储,因此在四位字符数据层名的后面,缀上该类型对应的地理国情信息代码的第4位码,作为该类型对应的图层名称。此外,汇交整理阶段提取更新的路网、水网数据对应的弧段层,以及建库阶段生成并更新的结点与障碍限制点层,其命名方式与生产采集的数据层类似,但前缀采用“N_”。各数据集及所属数据层的名称、类型和内容见表4-1。

变化信息数据集分层组织与本底数据集一致。存储变化信息的数据层在本底数据层名前加前缀U,表示update,如地表覆盖的变化

数据层名称为:UV_LCRA。表4-1数据分层与命名汇总表

1)在地理国情要素采集中为方便表示,将尾矿库(0821)与构筑物一起放入V_SFCA层中。

5属性定义与说明

5.1总体说明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的属性项可分为通用属性项和专有属性项两类。其中,通用属性项是指在数据分层组织时,各层数据一般都包含的属性项;专有属性项是指每个数据层独立具有的、适宜本数据层要素特征的属性项。属性项名称及定义参照附录A,各属性项的名称为英文字母的组合,不区分大小写。数据层中各属性项的先后

顺序不影响数据层的结构。

由于本底数据一般是在前期成果建库后导出的数据,其中包含了一些需要在建库阶

段处理和统一赋值的属性项。为保持数据之间的一致性,本规定包含了一些建库阶段使用的属性项,其中本底数据库中定义为“不能为空”的属性项,在变化信息采集过程中统一按照5.1.3的规则赋默认值。

1. 1.1通用属性项

2. 1.1.1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通用属性项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码(CC):即在GDPJ 01-2013中定义的类型代码。

地表覆盖的道路分类中,除铁路外的其他道路覆盖分类统一归为无轨道路路面,代码取0601。地表覆盖的水域分类中,河流、湖泊、库塘等水面覆盖范围统一赋代码1001,其中,水渠内的水面分类需分三种情况考虑:1)常年有水的水渠采集水面范围,赋代码1001;2)临时有水或无水渠道归入水渠类,赋代码1012;3)渠内水面宽度小于3米的可视为无水渠道,赋代码1012。其他未特别说明的类别按照相应定义赋值。

5.1.1.2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通用属性项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码(CC):即在GDPJ 01-2013中定义的类型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码(GB):即按实体要素采集的地理国情要素类对应的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代码。如果基础地理信息中没有相应的类,设为999999;如果只能对应到基础地理信息中的大类,则填写其大类码。

5.1.1.3数据建库阶段赋值的通用属性项

为便于数据管理,表5-1所列通用属性字段用于建库阶段,采集阶段不修改来自本底数据中已有的属性值,对新增要素,这些属性项不进行赋值。各数据层一般都包含这些属性项,本底数据中部分图层不包含这些属性项或数据类型定义不同于表5-1的,监测成果数据的这些属性项的定义以本底数据为准,与本底数据中的定义保持一致。在此统一说明,5.2和5.3中各类数据的属性定义表中不再重复列出。

表5-1建库阶段赋值的通用属性项

15

专有属性项中,日期类属性项均为文本型,需遵循GB/T 7408-2005/ISO 8601:2000

的相关规定,采用完全表示法的扩展格式,即“YYYY-MM-DD”日历日期格式,不确定的部分填充0。

5.1.3属性缺省值GDPJ 01-2013中属性项约束条

件包括必选(M)、可选(O)和条件必选(C)

三种类型。定义为必选(M)的属性项,有值的

必须填写,不能为空,确定没有值的填

写缺省值;定义为可选(O)的属性项,数据源中有相应信息的应尽可能填写,缺少信息

的可根据收集到的行业资料或外业调查资料填写,否则填写缺省值;定义为条件必选(C)的属性项,针对特定条件下的要素必须填写,非特定条件下的要素视为可选属性项。约束条件为O或C时,不符合设定条件的要素只需填写该属性项的缺省值。必选

5.2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1.2.1地表覆盖数据集(LcrDataset)属性定义表5-5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面层

(V_LCRA)

5.3地理国情要素数据

本节对监测成果数据中各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集及数据层的属性项进行定义,本底数据中有关属性项的数据类型或长度定义不同于本节所列的,监测成果数据中这些属性项的定

义与本底数据中的定义保持一致。与本节定义的图层及其属性项相比,本底数据中多出的

图层和属性项应在监测成果数据中保留,监测过程中不对其赋值或修改。

5.3.1道路要素

et)属性项名称、定义及内容要求表5-6-1 铁路线层(V_LRRL)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编号:GDPJ 10—2013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11月

目 录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底图规格 (2) 3.1数学基础 (2) 3.2底图模式 (2) 3.3数据内容 (2) 3.4数据格式 (2) 4技术要求 (3) 5作业流程及步骤 (5) 5.1技术流程 (5) 5.1.1数字普查底图 (5) 5.1.2纸质普查底图 (6) 5.2作业步骤及要求 (6) 5.2.1数据准备 (6) 5.2.2数字普查底图 (7) 5.2.3纸质普查底图 (8) 6质量控制 (9) 6.1检查要求 (9) 6.2检查内容 (9) 7底图输出 (1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纸质普查底图图廓整饰 (11)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地理国情要素符号设置 (12)

前言 本文件是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技术规定之一。 本文件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 本文件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口。 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 本文件起草组成员:郝科铭 殷福忠 梁安宝 曲 平 王 刚 李 军 汲旭生 岳 昊 王明亮 张 俊 夏立福

引言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环节,是内外业衔接的关键点,基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或者基础地理信息与必要的专题数据,叠加遥感影像数据,制作地理国情普查底图,用于外业调查。地理国情普查底图的充分利用,可提高外业调查的效率,减少外业工作量,对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件针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需求,参考现有的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依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和《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地理国情普查中底图制作的规格、技术要求、生产流程和技术路线、质量控制、数据组织与成果汇交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和规定。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9月17日

目录 1 概述 (1) 1.1 普查背景 (1) 1.2 编写依据 (2) 1.3 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2) 2 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 (2) 2.1 普查目标 (2) 2.2 普查任务 (2) 2.3 普查时点 (3) 3 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3) 3.1 普查范围 (3) 3.2 普查对象 (4) 3.3 普查内容 (4) 4 普查技术路线与方法 (9) 4.1 总体技术路线 (9) 4.2 主要数据源 (10) 4.2.1 多源航空航天遥感影像 (10) 4.2.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1) 4.2.3 行业专题数据资料 (12) 4.2.4 其他参考资料 (12) 4.2.5 主要数据源和资料的利用 (12) 4.3 数学基础 (12) 4.4 数据精度与一致性要求 (13) 4.4.1 平面精度指标 (13) 4.4.2 分类精度 (14) 4.4.3 数据现势性 (15) 4.4.4 属性精度 (15) 4.4.5 数据一致性 (15) 4.4.6 数据接边原则 (15) 4.5 数据采集一般要求 (16) 4.6 主要技术方法 (17) 4.6.1 多源遥感影像处理技术 (17) 4.6.2 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方法 (17) 4.6.3 外业调查方法 (19) 4.6.4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法 (19) 4.6.5 统计分析技术方法 (19) 4.7 普查各工序作业方法及要求 (20) 4.7.1 资料收集整理 (20) 4.7.2 多源遥感影像处理 (21) 4.7.3 内业信息采集 (22) 4.7.4 外业调查底图制作 (23) 4.7.5 外业调查与内业数据处理 (23) 4.7.6 不同任务区数据的协调性检查和处理 (24)

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分析

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分析 摘要:地理国情监测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它的开展对于测 绘地理信息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作用。弄清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联系 和区别,能促进地理国情监测和基础测绘协同发展。文章重点就地理国情监测与 基础测绘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测绘;联系;区别 引言:随着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广泛开展,对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数 字城市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天地图服务、应急测绘保障、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等 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准确把握地理国情监测的目标任务,全面促 进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在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意义。 1地理国情监测的特征分析 1.1地理国情监测具有区域信息的集成性特征 地理国情监测所涉及与涵盖的信息多为区域性的地理信息。将普通的地理信息同 实际的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形成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数据,这便是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主要特征。 1.2时间性与现势性成为地理国情监测的显著特征之一 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反映的是截至到某个时间点的某个时间段内地理信息发生 的变化情况。在自然地理方面主要是指地形与地貌发生的变化;在人文地理要素 的变化中,则包含了区域的城镇化变化与国情信息的动态变化,这些都能够体现 出地理国情监测的时间性特征与现势性特征。 2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区别与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获得了高度的重视。从客 观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测绘地理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针对各项工作做出了比较 明确的划分,通过采用针对性的手段完成具体的工作,在多方面来确保地理国情 监测、基础测绘在能够和谐推进,实现互补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相对而言,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存在较大的区别,两项工作虽然具有共同的目的, 但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并且紧密联系的存在又促使相互之间存 在较多的交集。经过大量的总结与分析,认为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联系和 区别,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二者在概念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地理国 情监测是综合利用3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已有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交通、地表覆盖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 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 报告。其所形成的成果数据量大,涉及多个行业,成果的综合分析突出。基础测 绘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 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 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其成果相对于地理国情监测,成果针对性强,涉及行业 较少,且未包含统计分析信息。第二,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是相互联系的。 基础测绘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更新了国家、地方的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都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既有数据基础,

GQJC 01-2017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技术规定-20170527

编号:GQJC01-2017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技术规定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7年5月

目录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基本要求 (1) 3.1数学基础 (1) 3.2精度要求 (2) 3.2.1数据采集平面精度要求 (2) 3.2.2拓扑要求 (2) 3.2.3地表覆盖分类精度 (2) 3.2.4地理国情要素属性精度 (3) 3.3数据现势性 (3) 3.4数据一致性 (3) 3.5数据接边原则 (3) 3.6元数据 (4) 3.7数据完整性检查要求 (4) 4数据分层组织 (4) 4.1总体说明 (4) 4.2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8) 4.3地理国情要素数据 (8) 4.3.1铁路与道路要素 (8) 4.3.2水域要素 (9) 4.3.3构筑物要素 (10) 4.3.4地理单元要素 (11) 5属性定义与说明 (16) 5.1总体说明 (16) 5.1.1通用属性项 (16) 5.1.2专有属性项 (17) 5.1.3属性缺省值 (18) 5.2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19) 5.2.1地表覆盖数据集(LcrDataset)属性定义 (19) 5.2.2专有属性说明 (19)

5.3地理国情要素数据 (20) 5.3.1铁路与道路要素 (20) 5.3.2水域要素 (27) 5.3.3构筑物要素 (33) 5.3.4地理单元要素 (35) 6数据采集一般性要求 (52) 6.1影像资料使用原则 (52) 6.2数据采集总体要求 (52) 6.3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要求 (54) 6.4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集要求 (56) 6.4.1铁路与道路 (57) 6.4.2水域 (58) 6.4.3构筑物 (59) 6.4.4地理单元 (59) 7变化信息采集要求 (60) 7.1变化信息采集总体要求 (60) 7.2地表覆盖变化信息采集要求 (61) 7.2.1地表覆盖变化分类 (61) 7.2.2伸缩型地表覆盖变化信息采集 (61) 7.2.3新生型地表覆盖变化信息采集 (61) 7.2.4地表覆盖变化信息记录方法 (62) 7.3地理国情要素变化信息采集要求 (62) 7.3.1地理国情要素变化分类 (62) 7.3.2地理国情要素变化信息采集总体要求和记录方法 (62) 7.3.3有关要素类型变化信息采集要求 (63) 7.4生产元数据记录要求 (64) 7.5监测成果数据检查基本要求 (64) 7.5.1总体要求 (64) 7.5.2变化数据层检查 (64) 7.5.3变化数据层与本底数据关联检查 (64) 8汇交要求 (65) 8.1汇交数据内容 (65) 8.2成果汇交前整理 (65) 8.2.1省级任务区数据接边与数据组织 (65)

地理国情普查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1地理国情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地理国情是国情的一部分。狭义来看,是指与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总和;广义来看,是指通过地理空间属性将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在内的各类国情进行关联与分析,从而得出能够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内在关系的综合国情。[1] 2地理国情普查 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2] 3普查的对象和内容 普查对象: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4普查的时间安排 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方案和技术规程制定,开展试点试验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与获取等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为普查工作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集建设等工作。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为普查工作第二阶段,主要完成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 5工作要求 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基础测绘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按时报送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对在普查中所获得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保密。 6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主要包括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三个方面,即从不同角度对基本地理国情、综合地理国情和分专题的地理国情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 地表形态数据反映地表的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数字高程模型是反映地表形态常用的计算机表示方法。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土地表面自然营造物和人工营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地表覆盖不同于土地利用,一般不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等。地表覆盖通常采用规则格网形式的场模型(也称作域模型)进行描述。 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信息(以下简称地理国情要素)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有独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如城市、道路、设施和管理区域等人文要素实体,湖泊、河流、沼泽、沙漠等自然要素实体,以及高程带、平原、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通常采用要素模型(也称作对象模型)来进行描述,按照其空间特征分为点、线、面、体四种基本对象。 综合考虑上述三类信息,提出本次地理国情普查使用的内容分类对象及采集指标。本文件未涵盖完整的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 地理国情信息分为12 个一级类,58 个二级类,135个三级类。[3]

地理国情监测相关

地理国情监测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的有效途径。地理国情监测,就是综合利用全球导航定位技术(GNSS)、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已有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湿地、冰川、沙漠、地表形态、地表覆盖、道路、城镇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等,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客观、综合展示国情国力。 地理国情监测的实质是对相关信息的空间分布进行表述。地理国情信息可分为基础地理信息、地理统计信息和地理演化信息。基础地理信息是直接或间接获取并能够直观地反映在地图、遥感影像等载体上的地理要素分布信息,如地形地貌、道路交通、江海湖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等信息;地理统计信息就是在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如国土面积、流域大小、道路长度等数据或数量信息;地理演化信息就是在不同时间段,对不同时相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对比和动态监测,分析揭示监测对象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演化趋势,如沙漠化、石漠化、城市扩展等。 地理国情监测信息是基础地理信息的延伸和扩展。地理国情监测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信息,即可以通过基础测绘直接获取的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表要素分布及其变化和各种统计分析综合信息,这也是测绘部门进行地理国情监测的首要任务。另外一类是间接信息,即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矿产资源、自然灾害、气象、工农业布局、人口分布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从传统意义上的基础

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分析

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4T09:41:01.94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6期作者:张艳峰刘现印陈瑞聪 [导读] 文章重点就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济南 250013 摘要:地理国情监测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它的开展对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作用。弄清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联系和区别,能促进地理国情监测和基础测绘协同发展。文章重点就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测绘;联系;区别 引言:随着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广泛开展,对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数字城市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天地图服务、应急测绘保障、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等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准确把握地理国情监测的目标任务,全面促进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意义。 1地理国情监测的特征分析 1.1地理国情监测具有区域信息的集成性特征 地理国情监测所涉及与涵盖的信息多为区域性的地理信息。将普通的地理信息同实际的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形成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数据,这便是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主要特征。 1.2时间性与现势性成为地理国情监测的显著特征之一 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反映的是截至到某个时间点的某个时间段内地理信息发生的变化情况。在自然地理方面主要是指地形与地貌发生的变化;在人文地理要素的变化中,则包含了区域的城镇化变化与国情信息的动态变化,这些都能够体现出地理国情监测的时间性特征与现势性特征。 2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区别与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获得了高度的重视。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测绘地理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针对各项工作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划分,通过采用针对性的手段完成具体的工作,在多方面来确保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测绘在能够和谐推进,实现互补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相对而言,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存在较大的区别,两项工作虽然具有共同的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并且紧密联系的存在又促使相互之间存在较多的交集。经过大量的总结与分析,认为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联系和区别,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二者在概念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地理国情监测是综合利用3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已有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交通、地表覆盖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其所形成的成果数据量大,涉及多个行业,成果的综合分析突出。基础测绘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其成果相对于地理国情监测,成果针对性强,涉及行业较少,且未包含统计分析信息。第二,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是相互联系的。基础测绘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更新了国家、地方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都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既有数据基础,又有技术储备,而地理国情普查、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成功开展,其成果被多个行业应用并反映良好,又促进了基础测绘的转型升级。 3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策 地理国情监测是在地理国情普查成功开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吸取了传统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普查的成功经验,有效的促进了传统基础测绘向新型基础测绘的转型升级。山东省在2016年出台的“十三五”新型基础测绘实施方案,即是在地理国情普查成功开展的基础上对传统基础测绘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近两年的实施,成果得到多个省级政府部门的应用并受到好评。 3要促进地理国情监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对已有测绘成果予以合理与科学地应用 地理国情监测在数据采集阶段采用的技术手段同基础测绘采集手段区别不大,因此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有效利用已有的各种测绘成果,包括年度更新的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遥感影像、卫星影像资料等。山东省“十三五”基础测绘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山东省1:10000基础测绘五年更新三次,每年度对水系、道路等重要要素进行定期更新,这些成果都可以作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数据基础,可以为国情监测工作的内外业数据采集提供参考。另外,2015年以来开展的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部分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国情要素采集,如城市空间格局的专题性监测成果,可以作为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国情要素中心城区范围采集的依据。 3.2汲取基础测绘同地理国情普查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地理国情普查在开展时,成功沿用了传统基础测绘先内后外的作业模式,有效减少了外业采集的工作量;普查阶段应用了开展基础测绘时收集的交通水利民政等多个部门的参考资料,确保了成果的权威性和完整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吸取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普查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做到地理国情监测和基础测绘协同联动更新,在进行行业部门资料收集和外业数据采集时,分析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的区别联系,做到一次资料收集兼顾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一次外业调绘兼顾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减少内外业工作量,真正做到“最多跑一次” 。 3.3加快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的推广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测绘技术手段日新月异,近年来不少新技术新装备在开展基础测绘时得到应用。同样,这些新技术和新装备也应用到地理国情监测中,并得到发展。如无人机进行基础测绘时一般用于影像的获取,在地理国情普查开展中,青岛某单位用小型无人机搭载智能手机进行短距离外业调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在山东省推广;传统的基础测绘应用遥感信息提取软件进行植被类型的提取,

地理国情监测复习资料(教学课资)

第0章 绪论 1、国情: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地理国情:是空间化、可视化的国情信息,是从地理空间角度分析、研究、描述和反映一个国家自然、经济、人文的国情信息。 3、监测:是对事物动态变化的监管和检测。 4、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理相关的国情进行动态测绘、统计和分析研究。(概念本质:是地理监测在国家尺度上的一种变化监测) 5、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特点:海量性、 多维性、异构性、多源性(位置、属 性和时间) 6、监测的最终目的 :获取事物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分析变化信息的合理性 7、地理国情监测的特点:系统集成性、 动态变化性、主动服务性、准确可靠性、过程完整性。 8、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发展趋势:随着数据获取技术、数据分析方法、数据 表达方法等发展,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技术集成发展、数据源的多样性、更科学的时效性监测、监测成果的共享服务、更先进的监测设备、多部门协同监测。 9、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及过程 内容: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环境调查与监测、农情监测、森林和湿地监测、灾害动态监测、水文监测、海洋监测、矿产资源调查与监测气象监测 10、地理国情监测系统的功能:国情信息普查、地理国情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综合分析与决策建模。 11、地理国情监测活动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 遥感技术(偏重空间位置的现状、变化数据的获取);GIS 技术(时空数据管理、

数据的分析、信息共享等);地理和社会经济调查与地理编码技术(偏重属性数据的获取、属性数据的空间化技术等) 第1章地理国情普查 1、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2、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地形地貌普查、地表覆盖普查、地理单元普查。 3、地理国情普查的对象(范围): 地表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 人文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 4、地理国情普查的目标:查清我国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 5、地理国情普查的任务:查清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查清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综合统计分析、建立覆盖全国的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 6、地理国情普查任务时点: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需利用2015年3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获取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对前期普查成果进行核准,形成符合标准时点要求的成果。 第2章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获取 1、众源地理数据:是由大量非专业人员志愿获取并通过互联网向大众或相关机构提供的一种开放地理数据,是有别于传统测绘产品的一种新型地理空间数据。 2、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类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地理国情监测变化数据、地理环境实时监测数据。 3、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技术特点:多传感器集成、高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 4、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要求:高可靠性、高时效性、准确性、覆盖范围广、灵活性。 5、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主要来源:遥感(航天卫星、航空、低空、地面等)、GNSS、数字测图、无线传感器、专业监测站网、地理统计调查、众源地理空间数据。 6、众源式地理国情监测数据(OSM)的应用:道路网变化监测与更新、兴趣点动态更新、应急地图制作。 第3章地理国情监测遥感数据处理 1、影像的几何畸变:原始影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 2、影像的几何纠正:是指从具有几何畸变的影像中消除畸变的过程,从而建立影像上的像元坐标与目标物的地理坐标间的对应关系,并使其符合地图投影系统的过程。 3、几何校正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 4、遥感数据的类型:有两种类型:

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设计书(DOC)

湘潭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地理国情普查 学院:能源工程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学号: 201092002125 姓名:游佳龙 指导教师:刘专、叶险锋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9日

湘潭大学毕业设计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地理国情普查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 学号:201092002125 姓名:游佳龙专业:测绘工程 指导教师:刘专、叶险峰系主任:叶险峰 一、项目概况 1、项目来源与背景: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国务院于2013年2月28日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在全国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全面查清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 2、测区范围及任务:测区范围为桃源县2000平方公里,项目内容包括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地理国情要素内业上图与编辑。 3、已有资料情况:测区内已有0.5米分辨率正射影像图、行政区划数据、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1:1万数字高程模型、1:1万数字线划图、1:5万数字线划图,林业、水利等专题数据,内业解译成果和外业调查成果。 4、设计技术依据:见主要参考文献。 二、设计主要内容 1、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完成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完成已有数据导入、地表覆盖分类上图、属性录入、拓扑处理、生产技术流程设计。 2、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完成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地理国情要素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完成已有数据导入、地理国情要素分类上图、属性录入、拓扑处理、生产技术流程设计。 三、设计基本要求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分带采用3度分带,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比例尺为1:1万,按1:1万国际标准分幅。 2、设计方案可行,精度合理;技术指标符合规范要求;采用测绘新技术和

地理国情监测复习资料

第0章绪论 1、国情: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地理国情:是空间化、可视化的国情信息,是从地理空间角度分析、研究、描述和反映一个国家自然、经济、人文的国情信息。 3、监测:是对事物动态变化的监管和检测。 4、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理相关的国情进行动态测绘、统计和分析研究。(概念本质:是地理监测在国家尺度上的一种变化监测) 5、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特点:海量性、多维性、异构性、多源性(位置、属性和时间) 6、监测的最终目的:获取事物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分析变化信息的合理性 7、地理国情监测的特点:系统集成性、动态变化性、主动服务性、准确可靠性、过程完整性。 8、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发展趋势:随着数据获取技术、数据分析方法、数据表达方法等发展,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技术集成发展、数据源的多样性、更科学的时效性监测、监测成果的共享服务、更先进的监测设备、多部门协同监测。 9、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及过程 内容: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环境调查与监测、农情监测、森林和湿地监测、灾害动态监测、水文监测、海洋监测、矿产资源调查与监测气象监测 10、地理国情监测系统的功能:国情信息普查、地理国情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综合分析与决策建模。 11、地理国情监测活动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 遥感技术(偏重空间位置的现状、变化数据的获取);GIS技术(时空数据管理、数据的分析、信息共享等);地理和社会经济调查与地理编码技术(偏重属性数据的获取、属性数据的空间化技术等) 第1章地理国情普查 1、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

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2、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地形地貌普查、地表覆盖普查、地理单元普查。 3、地理国情普查的对象(范围): 地表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 人文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4、地理国情普查的目标:查清我国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 5、地理国情普查的任务:查清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查清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综合统计分析、建立覆盖全国的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 6、地理国情普查任务时点: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需利用2015年3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获取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对前期普查成果进行核准,形成符合标准时点要求的成果。 第2章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获取 1、众源地理数据:是由大量非专业人员志愿获取并通过互联网向大众或相关机构提供的一种开放地理数据,是有别于传统测绘产品的一种新型地理空间数据。 2、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类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地理国情监测变化数据、地理环境实时监测数据。 3、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技术特点:多传感器集成、高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 4、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要求:高可靠性、高时效性、准确性、覆盖范围广、灵活性。 5、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主要来源:遥感(航天卫星、航空、低空、地面等)、GNSS、数字测图、无线传感器、专业监测站网、地理统计调查、众源地理空间数据。 6、众源式地理国情监测数据(OSM)的应用:道路网变化监测与更新、兴趣点动态更新、应急地图制作。 第3章地理国情监测遥感数据处理 1、影像的几何畸变:原始影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 2、影像的几何纠正:是指从具有几何畸变的影像中消除畸变的过程,从而建立影像上的像元坐标与目标物的地理坐标间的对应关系,并使其符合地图投影系统的过程。 3、几何校正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 4、遥感数据的类型:有两种类型: (1)使用光学传感器获取的是地物的影像数据,如SPOT、TM、Quick Bird、Worldview、Geo-eye影像数据等; (2)使用非成像传感器获取的是地物的物理观测数据,如地物波谱数据、大气观测数据、激光扫描数据等。 5、遥感图像几何变形的原因(内部、外部畸变): 传感器成像方式引起的图像变形、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大气折射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 6、几何畸变纠正的方法:系统性纠正(几何粗纠正)、非系统性纠正(几何精纠正,核心工作: 像元坐标变换和像元灰度值计算, 7、遥感影像几何校正步骤: 确定原始影像与纠正后影像之间的几何关系、选择控制点数据对、解求对应像素的位置、进行灰度内插与赋值运算

地理国情普查简介.

地理学学科前言报告 地理国情普查简介 年级:2015级1.地理国情普查意义与定义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性工作,对于权威、客观、系统、准确地掌握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国情信息,提高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防灾减灾、应急保障及相关行业调查统计等工作,推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制定实施及资源合理配置,推进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国情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即以地球表层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征等为基本内容,对构成国家物质基础的各种条件因素做出宏观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调查、分析和描述,是空间化和可视化的国情信息。 地理国情监测是综合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湿地、冰川、沙漠、地表形态、地表覆盖、道路、城镇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等,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客观、综合展示国情国力。 2.地理国情普查对象与总体内容 普查对象: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主要包括以下:1)资料收集与整合。收集基础测绘成果及其他行业(国土、交通、水利、林业、土地利用、矿产、医疗、教育、宗教等)现势性好、规范程度高的各种专

最新-地理国情监测统计方法 精品

地理国情监测统计方法 摘要我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于2015年全面完成,从2016年起地理国情信息获取进入常态化监测阶段。 通过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所取得的监测成果,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 本文对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内容和任务、技术路线与方法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1地理国情监测概述2015年8月,我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全面完成,形成覆盖全省陆域和33座有人居住海岛的普查数据,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 按照国务院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总体部署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需要,从2016年起地理国情信息获取进入常态化监测阶段,在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进行地理国情监测业务化运行建设、构建功能完备的地理国情动态监测与综合信息分析发布系统,形成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机制,提供地理国情信息业务化、常态化服务。 我省确定十三五期间将实施常态化地理省情监测,开展基础性地理省情监测、专题性地理省情监测、地理省情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地理国情监测目标和任务21地理国情监测目标。 利用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收集整理最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相关部门专题数据,监测变化情况,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及2016年监测成果进行更新,形成现势性强、精度高、全覆盖的年度监测成果,形成2017年度地理国情监测报告,为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地理国情信息决策支撑,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应急救灾、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等工作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公共信息基地。 22地理国情监测任务。 1数据资料的获取与收集,收集最新版专题数据资料,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和整合;收集满足地理国情监测要求的卫星遥感影像。 2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生产,完成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生产,形成符合设计要求、质量合格的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成果。 3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库建设,完成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形成的遥感影

地理国情监测的实践与思考

地理国情监测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十分的迅速,现代化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地理国情监测是国家基本国情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理信息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依据。当前全国地理国情监测第一次普查工作已经全面完成,正在开展数据整理分析和统计工作,如何利用好普查数据开展科学分析,进而为制定科学全面系统的普查报告,为后续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是当前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对地理国情监测若干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以期为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实践与思考 引言 地理国情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数据基础。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完成了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初步摸清了中国的地理国情家底,科学揭示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对准确把握国情国力,准确掌握、科学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义十分重大。例如,通过普查获得了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了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评估的需求,提高了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 1地理国情监测的特征 地理国情监测具有显著的特征。一是整体性特征,地理国情监测包括方方面面,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制定系统的监测方案分步实施。二是客观性特征。地理国情监测是以客观事实存在的空间分布情况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软件进行测量进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三是区域性特征。地理国情监测是对某一个地理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监测的过程,所以能够反映具体区域的特性。四是空间多维与时间性特征。地理国情监测是多维的,能够对整个空间从不同维度进行监测和收集数据,同时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反映的是当前的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体情况,进而以此为决策和未来预测提供数据支撑。 2地理国情监测与主要学科的关系 地理国情监测是基础测绘的延展,是对基础地理数据的增值利用。遥感学是进行地理监测的主要技术基础。地理监测是遥感学的重要应用领域和重要发展方向。遥感学利用其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技术,可以提供多尺度、多平台、多分辨率、多光谱、多时相遥感分类和变化监测数据,全天候和快速地为地理监测提供自然地理数据、动态变化数据和人文地理数据,是当前地理监测最有效、最经济的数据获取手段。地理学理论、方法是地理监测的方法论基础。其中的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规划、地貌学等知识,是地理监测的理论和方法库。地理学为地理监测提供地理认知、地理建模、地理分析、地理调查、地学表达等理论和方法,地理监测则是地理学的实践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监测的支撑技术,为地理监测提供数据管理、数据建模、空间化、可视化、数据分析利用、地学计算、动态模拟、数据表达、成果表示、成果管理和数据共享服务。地理监测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应用领域。地理监测是建立在数据分析

浅谈地理国情监测的内涵和方法

浅谈地理国情监测的内涵和方法 【摘要】地理国情监测能否科学有效地实施,关键是要抓好监测方法,要综合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要采用遥感影像快速获取与处理、变化监测、现场调查、地理统计分析、反演与预测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针对不同监测对象、内容和指标,制定适宜的数据获取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地面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等,确保监测成果质量。本文分析了地理国情监测的内涵,并探讨了地理国情监测的方法。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遥感影像;质量检查 一、地理国情监测的内涵 (一)地理国情监测的概念 地理国情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即以地球表层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征等为基本内容,对构成国家物质基础的各种条件因素做出宏观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调查、分析和描述。例如,对国土疆域概况、地理区域特征、地形地貌特征、道路交通网络、江河湖海分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城市布局和城镇化扩张、孕灾环境与灾害分布、环境与生态状况、生产力空间布局等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和描述等。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就是综合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湿地、冰川、沙漠、地表形态、地表覆盖、道路、城镇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等,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客观、综合展示国情国力。 (二)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内容 地理区情监测要围绕重大工程、重大战略开展,使地理区情监测成果成为政策制定、政策效果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为内蒙古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应对突发事件等提供重要基础地理数据和决策支持。 1. 自然地理要素监测 包括全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耕地、林地、草地)状况、水域和湿地(河流、湖泊、水库、湿地)状况、荒漠与裸露地(沙漠、石砾地、盐碱地、沙地、裸露地)状况等。 2.人文地理要素监测

2018年江苏省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之生产标记信息编码更新方法改进

1期 2018年江苏省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之生产标记信息编码更新方法改进 施雪婷,张天弨 (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江苏南京 210013) 摘 要:文章主要讨论在2018年江苏省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中,关于生产标记信息编码更新方法的改进, 即在Arc GIS 10.1软件环境下, 按照设计书要求,利用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整合最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相关部门专题数据,对2017年成果数据进行更新,形成覆盖江苏全省的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成果。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地表覆盖;生产标记信息编码 作者简介:施雪婷(1984-),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 根据国务院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总体部署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地理国情信息现在已经进入常态化监测更新的阶段。构建功能完备的地理国情动态监测与综合信息分析发布系统,形成常态化的地理国情监测机制,实现地理国情信息服务业务化、标准化的目标。 本人所在的部门主要承担镇江市润州区、京口区、丹徒区、扬中市等2018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总面积约1415.29平方千米。文章中所涉及的图片及数据也主要来源于以上地区。 1数据准备 本次更新是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简称“国地信”)统一下发的全国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2017版江苏测区)为基础数据,收集分析多种参考资料,对照2018年江苏省遥感影像,更新地表覆盖的相关信息,补充新出现的地物,完成2018年度监测更新工作。文章主要是探讨地表覆盖分类信息中生产标记信息编码(TAG )更新方法的一些改进。生产标记信息编码的数据类型为:SHORT ,用于标记数据更新过程中变化图斑的状态信息,用多位数字码表示,在更新过程中前两位表示监测年份,取年份的十位和个位,如监测年份为2018年,则取18;最后一位表示生产过程相关状态,取值范围为1至4,即本轮更新取值为181、 182、183、184,具体含义如下:(1)“181”表示该图斑经内业判断确定其覆盖类型; (2)“182”表示该图斑在内业判读中存在疑问或无法确定其覆盖类型,需进行外业调查,但在最终成果中没有该数值; (3)“183”表示该图斑经过了外业核查; (4 )“184”表示该图斑目前处于变化中,需在下一次监测时做重点检查。 2实际操作 在试点工作中发现,按照这次的更新要求,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更新之后的生产标记信息编码(TAG )大多都是181。在按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编辑图斑时,如果每次都单独做TAG 码的录入,会造成许多重复的工作量,并且由于是作业员的人工操作,出错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还有可能造成许多隐蔽的错误,给后期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为了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及测试,我们决定在后期的地面覆盖数据更新工作中,做一些方法的改进。 生产编辑信息编码(TAG )更新工作总体思路为:按影像更新的图斑中,TAG 码符合182、183、184情况的,就按实际情况填写。如果是181情况的就暂时不填,等选定区域的图斑更新结束之后,就对更新前后的两组数据做图形比对,再按照比对结果进行分类,最后按分类分别处理。下面就详细说明一下在Arc GIS 10.1软件环境下,对TAG 码更新方法的改进。主要方法如下: (1)利用图斑位置(Select By Location ),把UV_LCRA 层对比原数据层(UV_LCRA_CANKAO ),进行重合筛选(are identical to the source layer fea -ture ),方法如图1所示。把图形没有变化的图斑选出来,结果如图2所示:使用的举例数据一共筛选出来1408个没有变化的图斑; (2)然后再进行反选(switch selection ),选中所有图形发生变化的图斑,结果如图3所示,反选出来980个图斑; 第39卷第1期2019年2月 Vol.39No.1 February 2019 冶金与材料 M etallurgy and materials 16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