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诊断_郑华伟

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诊断_郑华伟

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诊断_郑华伟
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诊断_郑华伟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s Vol.26No.11Nov.,2012

第26卷第11期2012年11月收稿日期:2011-10-11

修稿日期:2012-06-2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XJY021);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CXZZ11_0690)。第一作者:郑华伟(1985-),男,江苏淮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土地资源评价。E-mail:huaweizheng2008@163.com通讯作者:刘友兆(1959-),男,江苏淮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土地资源评价。E-mail:yzliu@njau.edu.cn

Health Diagnosis on Land Use System Based on Matter Element Analysis

ZHENGHua-wei,ZHANGRui,LIUYou-zhao

(CollegeofPublicAdmistration,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Thepurposesofthispaperwerefirstlytocompensateforthedefectsintheevaluationindexsystemandtheusedmethodsinthehealthdiagnosisonlandusesystem,andsecondlytoestablishevaluationindexsystembasedonthePSRmodelwithanempiricalstudy.Methodsofmatterelementanalysisandempiricalapproachwereemployed.Theresultsshowedthat1)thehealthdegreeoflandusesystemhadbeengraduallyimprovedinSichuanprovincefrom2000to2010,butthecoefficientofthecorrelationoftheassessedrankforclassofsub-healthwasveryweakin2010;2)thepercapitaarableland,landreclamationrate,industrialsolidwastecomprehensiveutilizationrate,thegrowthrateforfixedassetinvestmentandextentofsoilerosionwasverifiedtobethekeyobstacleforfurtherimprovement.Itwasconcludedthatthehealthonlandusesystemwascontinuouslyimprovedbyfurthertransformationofeconomicdevelopmentmode,reducingeconomicgrowthonexcessiveconsumptionforlandresources,increasingtheintensityofenvironmentalgovernance,improvingindustrialsolidwastecomprehensiveutilizationrate,effectivelycontrollingsoilerosion,andsoon.Theyaresuitabletoassessthehealthonlandusesystem,becausetheevaluationindexsystem

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诊断

郑华伟,张锐,刘友兆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研究目的:弥补已有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诊断中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不足,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物元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2000—2010年四川省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呈逐步改善态势,但2010年“亚健康”等级关联度很弱;(2)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水土流失程度是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研究结论: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程度,促进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准确地反映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物元分析可以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挖掘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合用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评价。

关键词:土地利用;系统;物元分析;健康诊断;PSR模型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2)11-0033-07

图1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PSR 模型框架Fig.1PSR framework on health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 use

system

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11月第11期

34basedonthePSRmodelcanaccuratelyreflecttherelationshipbetweenvariouselementsofthehealthonlandusesystem,andthematterelementanalysisrevealthedifferentinformationofeverysingleindication,discoveringmorespecifichealthproblemsinlandusesystem.

Key words:landuse;system;matterelementanalysis;healthdiagnosis;PSRmodel

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特别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是随之兴起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1]。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退化较为普遍,开展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研究,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是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1-2]。

目前关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内涵、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影响因素以及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调控等方面[2-9]。总体来看,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少;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多采用综合评价法,较少揭示单个指标的评价信息,不能有效挖掘系统健康存在的具体问题;评价指标多集中于资源与环境状况,很少综合考虑人类活动、社会经济等对系统健康评价的作用。物元分析法通过计算单个指标与各标准等级的关联系数得到综合评价结果,能够揭示更加丰富的评价信息,有效诊断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但尚未被应用到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中;PSR模型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突出了人地关系。鉴于此,笔者在界定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物元分析法对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障碍因子,为土地利用系统实施可持续性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1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内涵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是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之间和谐统一,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一是土地利用系统自身是否健康,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得到正常发挥;二是土地利用系统对人类是否健康,即土地利用系统所产生的综合效益是否满足人类的需要[6-8]。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是以整个土地利用系统为评价对象,对特定时刻、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进行的综合诊断评价;它本质上是一种诊断评价,目的是诊断由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引起的系统破坏与退化程度,以便发出预警,为管理者提供决策[6]。

1.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笔者借鉴PSR概念模型[8,10-14]构建了土地

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图1):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给土地利用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P);人类不断开发资源,通过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于土地利用系统,改变了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与功能状态(S);压力之下,土地利用系统在原有状态基础上做出反应,同时回馈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人类对土地利用系统的反馈进一步做出响应(R),进行政策调整、环境保护等,改善土地利用系统状态,使之保持良好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实现

人类活动行为(P)土地利用系统变化(S)

人口活动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强度

……

经济发展水平

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质量

……

人与土地利用系统相互作用政策管理水平环境保护力度

……管理决策响应(R)

表1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Tab.1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health on land use system

35

郑华伟等: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诊断

可持续发展[14]。

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出发,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获取性等原则,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6-9],构建了4个层次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表1)。

2物元评价模型及经典域的确定

2.1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的物元模型

本文运用物元分析[16-18]的理念,建立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同时采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可以比较全面、

客观地对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诊断。根据物元分析方法构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物元评价模型,主要步骤如下[16-18]:

(1)确定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物元;(2)确定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经典域;(3)确定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节域;(4)确定待评物元;(5)确定关联函数及关联度;(6)确定权重[19-20];(7)计算综合关联度确定评价等级。

目标层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

准则层

系统压力

系统状态

系统响应

因素层人口活动水平社会经

济发展压力土地利用强度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生态环境质量政策管理水平

环境保护力度

指标层

x 1人口密度(人/km2)x 2人口自然增长率(‰)x 3城市化水平(%)x 4GDP年增长率(%)x 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 6土地垦殖率(%)x 7土地利用率(%)x 8建设用地比例(%)x 9人均GDP(元/人)

x 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x 1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x 12地均GDP(104元/hm2)x 13人均耕地面积(hm2/人)x 14人均建设用地(m2/人)x 15森林覆盖率(%)x 16水土流失程度(%)x 17土地市场配置程度(%)

x 18水土流失治理率(%)

x 1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x 2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x 2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 22教育投资强度(%)

评价函数

总人口除以土地总面积

非农业人口除以总人口当年GDP除以前一年GDP减1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除以前一年固定资产投资减1

耕地面积除以土地总面积

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之和除以土地总面积建设用地规模除以土地总面积GDP除以总人口//

GDP除以土地总面积耕地面积除以总人口建设用地面积除以总人口森林面积除以土地总面积水土流失面积除以土地总面积

土地一级市场配置程度与土地二级市场配置程度加权求和[15]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除以水土流失面积达标工业废水排放量除以工业废水总排放量

生活污水处理量除以生活污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除以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教育投资量除以财政支出总量

指标权重0.04220.04000.04630.05060.0404

0.03990.04390.04350.04010.04020.04040.04010.04340.05510.04910.05070.0424

0.04530.05250.05010.05430.0495

表2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经典域、节域的取值范围

Tab.2The valuing range on the classic field and section domain of evaluation index

2.2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经典域、节域的确定

经典域(评价等级的取值区间)的确定是物元评价的基础。本研究依据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可拓性,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即N 01→N 05,定性描述为:健康→亚健康→临界状态→不健康→病态。评价经典域的确定主要参考国家、地方、行业及国际相关标准,研究区域本底背景值,全国平均水平等,具体取值区间见表2。

评价指标x 1x 2x 3x 4x 5x 6x 7x 8x 9x 10x 11x 12x 13x 14x 15x 16x 17x 18x 19x 20x 21x 22

N 01

[80,150)[0,3)[70,100)[0,6)[0,5)[30,50)[95,100)[0,3)[20000,35000)[16000,20000)[6000,10000)[15,30)[0.100,0.200)[0,150)[40,60)[0,15)[65,100)[60,100)[95,100)[80,100)[85,100)[35,50)

N 02

[150,350)[3,8)[40,70)[6,12)[5,10)[20,30)[85,95)[3,7)[15000,20000)[12000,16000)[3500,6000)[5,15)[0.085,0.100)[150,170)[30,40)[15,30)[50,65)[30,60)[80,95)[60,80)[70,85)[20,35)

N 03

[350,500)[8,15)[20,40)[12,18)[10,20)[15,20)[75,85)[7,12)[10000,15000)[8000,12000)[2500,3500)[2,5)[0.075,0.085)[170,190)[20,30)[30,45)[30,50)[20,30)[65,80)[45,60)[55,70)[10,20)

N 04

[500,800)[15,25)[10,20)[18,24)[20,30)[10,15)[65,75)[12,18)[5000,10000)[4000,8000)[1500,2500)[1,2)[0.053,0.075)[190,210)[10,20)[45,60)[15,30)[10,20)[50,65)[35,45)[45,55)[5,10)

N 05

[800,1500)[25,50)[0,10)[24,30)[30,50)[0,10)[30,65)[18,30)[0,5000)[0,4000)[0,1500)[0,1)[0,0.053)[210,300)[0,10)[60,100)[0,15)[0,10)[0,50)[0,35)[0,45)[0,5)

节域取值区间[80,1500)[0,50)[0,100)[0,30)[0,50)[0,50)[30,100)[0,30)[0,35000)[0,20000)[0,10000)[0,30)[0,0.200)[0,300)[0,6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50)

经典域取值区间

3实证研究

3.1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位于中国中西部的结合部,东与重庆市接壤,南与云南、贵州省相连,西邻西藏自治区,北接青海、甘肃、陕西省。辖区东西长约1075km,南北宽约921km,幅员面积48.5×104km2,为中国第5大省区,现辖18个地级市和3个自治州。四川省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粮食主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用地规模持续扩张,耕地资源数量锐减,土地生态功能减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加剧,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亟待改善。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四川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

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11月第11期

36

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和四川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等。3.2结果分析

分析整理四川省有关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数据后,按照改进的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表1)。将四川省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数据组成的待评物元带入评价模型,得到评价指标关联度与综合关联度的测算结果(表3、表4)。表3中,K j (x i )(i =1,2,…,22)即第i 个指标对应各评价等级的关联度,以评价指标人口密度(x 1)为例,其对应5个评价等级的关联系数分别为K 1(x 1)=-0.2534、K 2(x 1)=0.1798、K 3(x 1)=-0.6076、K 4(x 1)=-0.7477、K 5(x 1

)=-0.8528,因此可以判定该指标属于级别N 02,即“亚健康”。同理,可以得到其他指标评价结果。表3四川省2010年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关联度

Tab.3Relevancy of health on land use system for Sichuan province in 2010

评价指标K j (x 1)K j (x 2)K j (x 3)K j (x 4)K j (x 5)K j (x 6)K j (x 7)K j (x 8)K j (x 9)K j (x 10)K j (x 11)K j (x 12)K j (x 13)K j (x 14)K j (x 15)K j (x 16)K j (x 17)K j (x 18)K j (x 19)K j (x 20)K j (x 21)K j (x 22

)N 01-0.25340.2333-0.6262-0.3785-0.3812-0.5850-0.3097-0.08750.0788-0.1061-0.1504-0.7633-0.3304-0.1896-0.1706-0.4117-0.2640-0.56370.30440.2000-0.4005-0.6372

N 020.1798-0.2333-0.3459-0.1713-0.1883-0.37740.40670.0796-0.07880.13470.3442-0.2899-0.2123-0.06500.4820-0.2854-0.0432-0.1275-0.3044-0.2000-0.2517-0.3651

N 03-0.6076-0.71250.30830.48620.3020-0.1699-0.3955-0.5260-0.3091-0.4327-0.25220.4832-0.10720.4222-0.1607-0.09020.10800.3824-0.8261-0.6000-0.00440.2697

N 04-0.7477-0.8467-0.1907-0.1636-0.34900.4902-0.4552-0.7235-0.4473-0.6218-0.3519-0.30390.3656-0.0868-0.37050.3303-0.2716-0.1909-0.9006-0.70910.0200-0.1752

N 05-0.8528-0.9080-0.3819-0.3741-0.5660-0.1645-0.7409-0.8157-0.5394-0.7163-0.4282-0.4180-0.1725-0.2061-0.4964-0.1674-0.4070-0.3819-0.9304-0.7539-0.1782-0.3774

等级亚健康健康临界状态临界状态临界状态不健康亚健康亚健康健康亚健康亚健康临界状态不健康临界状态亚健康不健康临界状态临界状态健康健康不健康临界状态

表4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结果

Tab.4Evaluation results of health on land use system

综合关联度K j (N 2000)K j (N 2004)K j (N 2010

)N 01-0.4503-0.4076-0.2615

N 02-0.2217-0.1536-0.0922

N 03-0.1794-0.0516-0.1030

N 04-0.1486-0.1435-0.2988

N 05-0.3139-0.4124-0.4921

级别不健康临界状态亚健康

37

郑华伟等: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诊断

K j (N x )是多指标加权求和的综合等级关联系数,K 1(N 2010)=-0.2615、K 2(N 2010)=-0.0922、K 3(N 2010

)=-0.1030、K 4(N 2010)=-0.2988、K 5(N 2010)=-0.4921,说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等级为“亚健康”。同理可知,2000年、2004年等级分别为“不健康”、“临界状态”。从区域整体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变化来看,2000—2010年四川省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有所改善,整体水平有变好的趋势,研究发现该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大了对废水、废气污染的控制力度,加强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使得相关指标发生了不同程度等级提升,促进了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提高。

虽然2010年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等级为“亚健康”,但K 2(N 2010

)=-0.0922,说明等级关联度很弱,接近“亚健康”等级的“门槛线”,原因主要是某些指标还没有达到“亚健康”等级所致。从单个指标评价结果来看,2010年四川省有12个指标未达到“亚健康”,而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程度、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只达到“不健康”等级。虽然四川省一直致力于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但由于易水土流失区域较大,且存在反复的现象,目前水土流失程度仍较大,还需加大治理力度,有效保护土地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四川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提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但这种高速增长是以资源高消耗为代价的,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地均GDP仅为3.55万元/hm2,

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4结论与讨论

(1)PSR模型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有机统一的观点出发,将资源环境、人类活动、社会经济等联系起来并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资源环境的状况,能更准确地反映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物元分析法不仅能够获取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的综合诊断结果,而且能够获得单个指标的诊断结果,揭示各指标的水平状态,揭示系统健康问题的具体原因;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物元分析法适用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诊断,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改善。

(2)实证结果表明,2000—2010年四川省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2010年“亚健康”等级关联度很弱,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水土流失程度是制约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改善的关键因素。因此,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程度,持续改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

(3)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物元分析法运用到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中,在土地健康评价领域属有益尝试,但此类研究尚不多,评价指标选择、评价等级标准确定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美球,刘桃菊.土地健康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4):64-67.[2]陈美球,吴次芳.土地健康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3):324-329.[3]LeopoldA.Wildernessasalandlaboratory[J].LivingWilderness,1941,(7):3.

[4]DoranJW,ParkinTB.Soilhealthandsustainability[J].AdvancesinAgronomy,1996,56:2-55.

[5]YottiKingsleyJ,TownsendM,PhillipsR,etal.“Ifthelandishealthy...itmakesthepeoplehealthy”:Therelationshipbetweencaring

forCountryandhealthfortheYortaYortaNation,BoonwurrungandBangerangTribes[J].HealthandPlace,2009,15:291-299.[6]蔡为民,唐华俊,陈佑启,等.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的框架与指标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31-35.[7]贺翔.上海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8]郭杰,吴斌.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4):71-77.

[9]李强,赵烨,严金明.城市化驱动机制下的农用地健康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9):301-307.

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11月第11期

38

[10]FAOProceedings.LandQualityIndicatorsandTheirUseinSustainableAgricultureandRuralDevelopment[R].Proceedingsofthe

WorkshoporganizedbythelandandWaterDevelopmentDivisionFAOAgricultureDepartment,1997,(2):5.

[11]RainerWALZ.DevelopmentofEnvironmentalIndicatorSystems:ExperiencesfromGermany[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0,

25(6):613-623.

[12]颜利,王金坑,黄浩.基于PSR框架模型的东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资源科学,2008,30(1):107-113.[13]麦少芝,徐颂军,潘颖君.PSR模型在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J].热带地理,2005,25(4):317-321.[14]仇蕾.基于免疫机理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诊断预警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15]唐鹏,李建强,肖君.土地市场化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0,12(6):161-166.

[16]罗文斌,吴次芳,杨剑.基于“流程逻辑”框架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物元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4):55-61.[17]张虹波,刘黎明,张军连,等.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物元模型构建及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7,33(2):222-229.

[18]张小虎,雷国平,袁磊,等.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88-93.

[19]陶晓燕,章仁俊,徐辉,等.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38-41.[20]郑华伟,刘友兆.基于PSR模型的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27(3):257-26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温家宝.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J].求是,2012,(2):5,8.

[2]刘海云.边缘化与分异:失地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04-209.[3]刘安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0,(20):10916.

[4]宋才发.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5]王卫国,王广华.中国土地权利的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8-17.[6]金丽馥.中国农民失地问题的制度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7-98.[7]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8]秦奥蕾.基本权利体系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86-107.

[9]周旺生,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04-505.[10]李可.权利·权威与公正[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34.

[11]张安毅.中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路径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8):13-14.[12]张红.基本权利与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40-47.

[13]王富博.土地征收的私权保护———兼论我国土地立法的完善[J].政法论坛,2005,(1):113.

[14]孔祥智.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受偿意愿”(WTA)和补偿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58.[15]陈小君.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的法理反思与制度重构[J].中国法学,2012,(1):33-36.

(上接第14页)39

郑华伟等: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诊断

健康状态监测诊断与远程服务

中国煤科 C C T E G 机电设备健康状态监测诊断与远程服务系统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信息服务中心 北京天地龙跃科技有限公司

汇报提纲公司介绍 1 系统概述 2 系统架构 3 系统功能与技术实现 4 典型应用案例 5

一、公司介绍 北京天地龙跃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天地龙跃”)是隶属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企业,成立于2004年9月,2016年挂牌成立集团公司信息化服务中心。公司现有职工将近60人,从事软硬件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达到员工总数的85%以上,其中拥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技术人员高达90%。 煤机电子商务平台在线监测与远程诊断 一体化云服务平台3DGIS智慧矿山技术平台 集团级管理信息化平台

公司介绍 系统概述 1 系统架构 3 系统功能与技术实现 4 典型应用案例 5 汇 报 提 纲 2

?以经验为主,优化设计缺乏数据支撑 ?产品缺陷缺乏问题追溯手段 ?备件生产供应缺乏设备使用状况统计 ?没有稳定的专家团队 作为技术支撑,没有 专业分析诊断系统作为手段;运维人员成为“救火队员”,疲于应付各类设备问题 1 2 3 4 ?不能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信息 ?非计划停机多,维修资源消耗在故障抢修 设计 生产 使用 运维 存在问题:缺乏统一的设备运行数据共享与应用平台

促进企业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 用户精准服务 成本精准控制 提升产品品牌形象 业务拓展提供数据支撑 ?提高为用户的服务质量 ?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和使用可靠性 - 预测性维护指导 - 维护人员及时了解设备故障与提供处理方案 - 被动服务--主动服务 ?有计划的安排设备停机维护时间 ? 大幅度缩短维修时间,降低维护成本 -售后服务、配件销售、大修、再制造、融资租赁等业务 设备监测诊断与远程服务 系统提供强大的信息采集与数据应用平台,为异地服务、设备健康诊断与评估、配件销售与配送、服务人员维护以及客户咨询提供有效的远程支持手段。

浅议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浅议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发表时间:2016-01-18T13:48:19.260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年9月供稿作者:孟艳 [导读] 山东省寿光市国土资源局,山东,寿光土地是人类是人类生存发展且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己经成为制约天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孟艳 (山东省寿光市国土资源局,山东,寿光,262700) 【摘要】土地是人类是人类生存发展且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资源。本文主要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系统分析,对土地资源现状的调查与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等方面优化配置的程序与方法进行浅析,及提出了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优化方法;优化程序; 土地是人类是人类生存发展且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己经成为制约天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忽视和缺少对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不仅导致了大量耕地占用与破坏,而且还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而现有的城市土地不可能一味的通过外延扩张占用农民耕地,故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城市现有的土地,对其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进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调控,提高用地效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数据评价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我国土地利用结构。 1.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系统分析 将土地认为是基本的生产资料,对土地利用系统改造、重设计、交换、组合和布局的社会经济过程就是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多层次、多功能结合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构成了人与自然交换的中心环节,它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系统,即通过人与土地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出现了自然、经济和社会这三个组成部分。同时人地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转换与传递及在转换与传递的过程中,两者存在的非线性相关关系,维持着耗散的结构。与此同时,三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正相关和负相关,对自然、经济和社会这系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的认识和改变它们能力的提高,人们按照特定的目标改变各个组成部分或者是组成部分的各要素的状态,即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的方式,来协调人们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相同的土地,如果使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将会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又会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果。各地区可以通过实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措施,使林地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大,促进了自然植被的恢复,提高森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同时,提高该地区的经济、环境,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现在欧美的一些国家提倡农户不使用肥料及农药等污染环境,且对人身健康不利的物质,国家补贴通过因这些措施而导致的农产品收益下降的农户。这种新的土地利用管理水平是在社会高速发展及经济发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程序与方法 2.1 土地资源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首先要了解地方区域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地形、气候、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地方区域由于其地理分布不同,区域内部的环境差异性相比较显著,从而造就了内部土地的生态属性、土地生产潜力、土地适宜性等众多方面的不同。除了收集这些材料之外,还应收集土地气候、土壤类型、土壤厚度、地形坡度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构成要素的文件与资料,土地利用现状、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值等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方面的要素的资料与文件。为了合理的利用土地,必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土地现状评价,为构建土地数据库做准备,进而为实施土地结构优化提供信息依据。 2.2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一定的用途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其过程就是尽最大的所能,使每一部分土地的利用率达到或逼近其最大的潜在生产力。这时,可以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使土地特性符合土地利用要求,如某地区的土壤是片酸性的土壤,像种植柏树、花椒等喜碱性的植物,植物势必生长不量,这就对于这块土地来讲种植碱性植物是不适宜的,可一旦改变土地利用方向,改种山茶花、广玉兰、木棉等喜酸性土壤时,其土壤的评价结果肯定是适宜的。也可以通过降低土地利用要求的标准,来达到其目的,如在梯田地区,土壤层较薄,土壤中石头较多,当种植作物时,如果不能使用机械工具的土地,可以通过人工劳动及播种一些抗逆性较强的农作物来改变土地利用,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2.3各种土地的生产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社会经济情况稳定时,一定时期内,某块特定的土地,在一定条件下所能提供给人类带来的产品的上限。同一地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时期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生产潜力是大不相同的。可以利用AEZ等方法计算出不同层次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包括土地的光温、光温水和光温水土的生产潜力。这样在理论依据之下,我们可以准确有效的优化土地结构,使其适应人们的需求。在其他条件没有改变的前提下,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是提高和挖掘土地生产潜力的最有效途径。 2.4土地利用方式的划分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一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土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并对其进行评分。另一方面是对试验区进行抽样调查,在各适宜性区划内,抽取样点进行调查。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根据不同土地的功能,进行土地优化配置。 3.小结 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为了满足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发展必定遵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底线思维,重点强化资源保护。要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基本稳定,保持规划的一贯性、传承性和科学性。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重点优化用地布局。要通过规划布局优化调整获取更大突破,解决问题,统一协调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重中之中做好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的优化调整。三是坚持目标指向,重点突出节约集约。四是坚持着眼未来,重点解决目标期内的问题。

健康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天津市海河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2009年3月

天津市海河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1桥梁健康监测的必要性 由于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的作用和日益增加的交通流量及重车、超重车过桥数量的不断增加,大跨度桥梁结构随着桥龄的不断增长,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必然发生退化。自1940年美国Tacoma悬索桥发生风毁事故以后,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的重要性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早期的监测手段比较落后,在工程应用上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了桥梁结构的突然性断裂事件,这些灾难性事故不仅引起了公众舆论的严重关注,也造成国家财产的严重损失,威胁到人民生命安全。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建立各种规模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例如,英国在总长522mM的三跨变高度连续钢箱梁桥Foyle桥上布设传感器,监测大桥运营阶段在车辆与风荷载作用下主梁的振动、挠度和应变等响应,同时监测环境风和结构温度场。国外建立健康监测的典型桥梁还有英国主跨194mM的Flintshire独塔斜拉桥、日本主跨为1991mM 的明石海峡大桥和主跨1100m的南备赞濑户大桥、丹麦主跨1624m的Great Belt East悬索桥、挪威主跨为530m的Skarnsunder斜拉桥、美国主跨为440m的Sunshine Skyway Bridge斜拉桥以及加拿大的Confederatio Bridge桥。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也在一些大型重要桥梁上建立了不同规模的长期监测系统,如香港的Lantau Fixed Crossing和青马大桥、内地的虎门大桥、徐浦大桥,江阴长江大桥等在施工阶段已安装健康监测用的传感设备,以备运营期间的实时监测。 导致桥梁结构发生破坏和功能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桥梁的破坏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但大多数桥梁的破坏和功能退化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自然原因中,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失稳扩展是造成许多桥梁结构发生灾难性事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几起大桥坍塌或局部破坏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构件疲劳和监测养护措施不足,从而严重影响构件的承重能力和结构的使用,进而发生事故。理论研究和经验都表明,成桥后的结构状态识别和桥梁运营过程中的损伤检测,预警及适时维修,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及避免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现代大跨桥梁设计方向是更长、更轻柔化、结构形式和功能日趋复杂化。虽然在设计阶段已经进行了结构性能模拟实验等科研工作,然而由于大型桥梁的力学和结构特点以及所处的特定气候环境,要在设计阶段完全掌握和预测结构在各种复杂环境和运营条件下的结构特性和行为是非常困难 的。为确保桥梁结构的结构安全、实施经济合理的维修计划、实现安全经济的运行及查明不可接受的响应原因,建立大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健康监测发现桥梁早期的病害,能大大节约桥梁的维修费用,避免出现因频繁大修而关闭交通所引起的重大经济损失。 桥梁健康监测就是通过对桥梁结构进行无损检测,实时监控结构的整体行为,对结构的损伤位置和程度进行诊断,对桥梁的服役情况、可靠性、耐久性和承载能力进行智能评估,为大桥在特殊气候、交通条件下或桥梁运营状况严重异常时触发预警信号,为桥梁的维修、养护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安装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是提高桥梁的养护管理水平,保证桥梁安全运营的高效技术手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桥梁的健康监测和施工监控系统均是通过检测和监测手段,测试桥梁结构的内力、变形、环境和荷载,因此,它们在传感器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都具有很大的共享性和重复性。此外,两个阶段在时间顺序上具有衔接性,施工监控阶段的监测数据是健康监测阶段的基础。为了节约资源、降低工程造价,应充分发挥两个系统的共享性,对上述两个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和实施,即采取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和统一管理的方式,以实现海河大桥的健康监测和施工监控两位一体的工程实施。 2海河大桥工程简况 集疏港公路二期中段工程起点于津沽一线立交以北,向北过津沽公路、海河大桥南侧收费站,与现状海河大桥相邻向北跨越海河后沿现状临港路、东海路向北分别跨越进港铁路一线,新港二号路,三号路,进港铁路二线,新港四号路,泰达大街,会展中心入口,第五大街,第八大街,第九大街,丰田七号路,与疏港二线立交相接。该段桩号范围K9+342.802~K20+419.245,路线全长11.076公里,除起点引路约500M和海河大桥南侧收费站前后各约300M为道路外,其余将近9.8公里均为高架桥。从南向北依次有津沽公路支线上跨分离式立交一座,海河特大桥一座,临港立交、泰达大街立交、第九大街立交互通式立交三座,其他与现状及规划道路交叉位置为直线上跨。海河特大桥工程为海滨大道工程的一部分,设计速度V=80km/h,双向八车道。

电动机健康诊断管理系统

电动机健康诊断管理系统(PPT)目录 一、 GEMS系统核心优势 1、安装简单方便,不需要在现场设备上添加额外装置;TCP/IP通信方式,组网灵活,扩充方便,管理地点不受限制。 2、领先的用电设备的诊断、分析、预测系统。可以学习各种设备的正常用电状态和故障状态,结合系统积累的特征数据库,通过系统内专有的数据模型和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对设备的故障隐患进行诊断、分析和预警,并提出解决方案。 3、强大的用户用电系统能效分析体系,简单高效低成本地进行用电管理,全方位地找出节能减排方法,达到杜绝浪费的目的。 4、GEMS和同行业的区别我们不仅仅为节约能源而监测,我们通过领先的专家系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用电设备诊断维护维修建议和节电解决方案。 二、为企业解决的问题(功能) 1、提高电机及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如果能预测马达的潜在故障就能提前做好维修工作安排,减少的维修时间,使工厂的运转率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诊断、分析) 2、提高电机及设备管理的效率,降低设备的运行及管理成本(无纸化、联网集中管理) 3、通过监测并诊断出马达的潜在隐患就能更精准合理的管理马达的使用,排除隐患、减少马达的负担,做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实时监测) 4、制定节能运行的精确标准,实现合理用能,减少综合因素造成的不必要能源浪费。(统计分析,用电计划制定) 5、通过预测马达的状态数据就能分析出马达未来的消耗倾向并通过这些数据做好维修材料的采购计划,减少采购材料的积压。减少工厂的库存。(预测) 三、预期效益 1、实现生产环节数字化,使决策更科学 2、实现节能控制智能化 , 使管理更效率 3、实现能耗运营可视化,使运营更直观 4、实现管理调度信息化,使管理更快捷 5、提高了供热品质,打造智慧供热企业的核心价值链 6、降低故障成本 7、降低库存 8、缩短设备早期失效期,提前进入稳定期 9、通过提高设备运行率,增加产能,提高投资回报率 10、综合节能达到30% 四、GESM电机健康管理系统实施方案 1、GEMS系统简介 GEMS 5000系列是一款由电流电压信号分析技术与电动机保护技术相结合的继电器.该继电器不仅可以检测出电动机及与其类似的电力驱动回转设备中通过的电流与电压信号,通过波普分析的处理,对电器部分及机械部分的状态和故障进行综合的分析-诊断-及倾向管理,而且也发挥着继电器保护电动机应有的

土木工程智能健康监测与诊断系统

土木工程智能健康监测与诊断系统 发表时间:2019-07-16T09:14:19.29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08期作者:应继权 [导读] 探究了土木工程智能健康监测与诊断系统,分析了目前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期望经过本研究为未来的有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武汉中原鹏飞电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在现代化社会当中,我国建筑事业得以快速发展,而土木工程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构建完善且健全的智能健康监测与诊断系统,进而保证土木工程结构的可靠性以及完整性,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的抵抗力。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土木工程智能健康监测与诊断系统,分析了目前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期望经过本研究为未来的有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智能健康监测;诊断系统 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这使土木工程项目的数量逐步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加强土木工程智能健康监测与诊断系统方面的研究以及分析,只有这样将此系统运用在土木工程项目当中,才可以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保证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作业的正常展开。 一、智能传感元件 在土木工程项目健康监测过程当中,主要是把性能较为稳定的传感元件放入到土木工程结构当中,进而对土木工程项目的结构情况进行全面且实时性监测,这样可以得到更加充分且精确的火速局信息,有效评估土木工程项目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一般情况下,土木工程项目结构主要在比较恶劣的环境当中,所以就传感元件而言,应具备非常充足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对监测情况应拥有很大程度上的兼容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和监测需求相符。现阶段,根据智能传感材料情况分析表明,可以为土木工程项目的健康监测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在现代化社会当中,这样的智能材料应被广泛运用在机械以及航空等多个行业,并且获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在土木工程项目短期监测过程当中,可以使用智能材料完成,在这些技术当中最为成熟的主要是电阻应变丝,此技术对使用设施设备的要求非常低,但是其稳定性与可靠性比较差,非常容易被外部某些条件所影响以及干扰。为了保证土木工程项目的长时间监测,光纤材料属于最佳材料。虽然其对外部设施设备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具备比较高的稳定性,进而此材料被广泛运用在土木工程领域当中。而疲劳寿命丝可以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实际寿命展开全面评估,由于其可以对损伤情况进行记录。要想在健康监测过程当中获得更好的成效,应该施加相应的压力,在这样的现象下,广泛运用形状记忆合金非常重要,其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的传感作用以及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驱动作用。 二、信号智能处理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土木工程项目的数量逐步增多,在当前的土木工程健康实际监测过程当中,其结构参数非常多,比如,温度、应变以及位移等。与此同时,对于大型的土木工程结构而言,多自由度特征要求的相应监测点非常多,进而需要使用科学合理的传感设备,并且各个参数测量使用的原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特别是在智能传感设备崛起之后,让信号测量存在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多传感设备的运用会带来许多问题。首先,多传感设备让各个通道的信号并不一样;其次,相同信号的特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其次,差异性诊断渠道与手段得到偏差性结论;最后,来源多传感设备的诊断决策信息以及检测信息具备非常明显的不确定行。怎样运用多传感设备所具备的不明确信息,逐步提高其确诊的质量以及实际成效,这已经变成了土木工程项目健康监测与诊断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健康诊断与安全评定 在土木工程项目实际建设过程当中,要建设完善且健全的智能健康监测与诊断系统,做好健康诊断工作,并且保证其评定工作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健康诊断以及安全评定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局部诊断评定,另一个是整体诊断评定。局部诊断评定主要是可疑的土木工程结构构件,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对土木工程结构构件展开无损检测以及评价,此技术非常成熟,并且关联了当前科学技术的各个分支,比如,检测射线、检测超声以及检测电学等。总而言之,其使用的方法非常多,包含测试硬度方法、超声回弹方法以及磁粉方法等。然而这些方法所花费的费用非常高,某些位置很难接近,对土木工程项目的大型结构难以预测出现损伤现象的部位,并且没有办法做好准备工作。也是因为这样,人们是否可以经过结构特征对损伤情况进行诊断以及评估,表明此方法的可行性。而整体诊断评价主要是对土木工程结构特性情况展开全面测量,经过对这些量的改变情况对土木工程项目结构展开诊断以及评估。四、引入3S系统和虚拟系统 3S系统属于定位系统、遥感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整合之后的简称。由于土木工程项目的分布非常广泛,并且其结构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如若仅仅单纯依赖较为独立的健康监测系统难以保证土木工程项目的安全情况,并且在重复设置的时候会出现很大程度上的浪费现象。将GIS系统将运用在土木工程智能健康监测与诊断系统当中,能够将各种类型的结构与检测系统整合成一个比较大的系统,这样能够建设完善的土木工程智能健康监测与诊断系统。现阶段,GPS系统的可靠性以及精准程度逐步提高,并且被广泛运用在我国土木工程项目当中。尤其是RS系统,此系统能够被广泛应用在较为恶劣的灾害条件当中。由于有线传感传输使用的监测系统具备比较低的破坏性,如若使用监测系统可以将其作用全面发挥出来,能够把无线传输科学技术以及通信遥感技术广泛运用在土木工程项目健康监测过程当中。因此,在土木工程智能健康监测与诊断系统当中将3S系统运用其中非常重要。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使土木工程项目数量逐步增多,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土木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以及土木结构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建设完善且健全的土木工程智能健康监测与诊断系统,对土木工程项目的健康情况以及安全情况进行判断,并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这样可以保证土木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加强土木工程智能健康监测与诊断系统研究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景宏.土木工程结构安全性评估、健康监测及诊断述评[J].科技传播,2017(19):63. [2]林宁.土木工程结构用智能感知材料、传感器与健康监测系统的研发现状[J].功能材料信息,2017(05):12-22.

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综合版)

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 (综合版) 目录 一、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方案介绍 二、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方案优势与价值 三、智能健康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四、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功能介绍 五、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客户端APP开发 六、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子系统组成 七、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子系统功能 八、智能健康管理系统特点 九、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服务流程 十、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应用人群 十一、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检测设备 十二、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发展前景 前言 随着人们对健康管理意识的提高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院仅仅为患者提供疾病治疗的服务已不能满足大众对健康的需求,这就要医院将智能健康管理系统融入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对居民人体健康状况进行长时间监护管理,并通过相关的健康信息进行疾病的预分析诊断,为居民提供更深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以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为核

心,通过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三级预防并举,实现良性环形运转循环,为居民提供更加系统的健康管理。 正文 一、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方案介绍 健康管理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循环往复、始终贯穿的过程,依托互联网+实时健康监测智能穿戴设备+云数据为基础,利用智能健康检测设备、无线通讯、互联网+实体、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的前沿技术,智能健康管理系统通过对健康大数据的科学运用,为国人提供精准智能健康管理和个体化健康方案,让每个人都享受到带来的健康生活。为老年人群体、亚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高血压、心脏病等)。实现院外监测,对亚健康人群和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评估、预测和控制),实现个人对慢性病的早监测、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实现对老年人和特殊人群的长期有效的病情监控和护理,同时智能健康管理平台为病人建立终身动态电子健康档案。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应用促进健康保健水平的提升,促进资源的高度共享,完善健康保障体系,为医疗改革提供新型的网络化的支撑平台。 二、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方案优势与价值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提供科学的健康指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调动其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真正达到防治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土地资源名词解释

类型,指某一组具有共性的事物或现象的集合。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它在地形平坦或均匀的大区域内表现比较明显。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决定于地球的形状和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从而使地表的气候、植被、土壤及土地类型等均呈现沿着纬线方向带状递变。 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呈现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这是由于大陆的大区域内各地区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使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产生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从而造成土地综合体的经向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指随着海波高度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的垂直方向更替的现象。由于海拔升高,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温度随之下降,湿度随之增高,植被、土壤等产生了垂直带状变化,土地类型也表现出垂直地带性。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土地利用类型,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第三,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功能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和分级。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为一个不同层次的类型结构体系。 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土地资源评价,又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适宜程度。由于土地条件是千变万化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这两者很难协调一致,即某一块土地是很难完全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的,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满足程度,或者称为适宜程度,就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定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的评价。 土地质量,土地的某类综合属性,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有共性的土地特性决定的,它在一定的方面影响某类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如土壤水分有效性从水分是否充分影响作物的适宜性,土壤的抗侵蚀性从土地是否能持续利用方面影响土地利用的适宜性。 土地利用要求,指土地用于一定的方式时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和管理条件。通常以所要求的相应的土地质量等级来表示。 比配,指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宜,就是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因而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 土宜评价,指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的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一般来说,土宜评价除了评定生产力,更加注重评定产品的品质。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评定这一潜在能力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动态模型,指模型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可能变化,可以模拟有关因素发生变化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经济分析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毛利,指农民或农业生产单位出卖产品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 土地经济分级,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在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它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土地资源核算,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经济价值进行核查计算。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 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

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表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1984年标准)

锦州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研究

锦州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研究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家对土地管理越来越重视,并将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客观上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突出,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以锦州区域土地资源的研究为例,针对锦州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整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土地资源;国土规划;开发研究 1 锦州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锦州市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独具特色。锦州南临渤海,北依松岭山脉,位于著名的“辽西走廊”东端,是连接中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京哈铁路、秦沈铁路客运专线、京哈公路、京沈高速公路、辽宁滨海公路横贯全境。锦阜、锦朝高速公路及102线国道使锦州与周边城市形成了“一小时城市群”。 锦州市地貌结构为“三山一水三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海拔400 米的山区,向南逐渐降到海拔20米以下的海滨平原。山脉连绵起伏,东北部有医巫闾山脉,西北部有松岭山脉,大、小凌河、女儿河横贯境内。 2 锦州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地球生态环境中,土地因素的恶化最为严重,过度砍伐森林和对土地的超负荷利用,使全市都在面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地力减退等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和破坏。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活、农业和交通。堆存的大量城市生活垃圾,不但占用了大量土地,也对水体和土壤等产生了污染,甚至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污染事件;工业所排放的废气、烟尘等所引发的酸雨,也直接或间接的污染了大片土地。 2.2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失衡 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城乡建设和生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不仅表现在工业、商业、居住用地比环境污染和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和破坏。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活、农业和交通。耕地数量急剧减少。耕地减少的原因在农业内部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所致。另一类,则是非农业建设占地所造成的耕地永久性流失,特别是很多开发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农民失地严重,比如盲目圈地建设开发区,农村宅基地严重超标等。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合理调整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如下: 规划到201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40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7.04%,比2005年增加0.09%;全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700.00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58%,比2005年提高0.18%;其他用地面积调整到2349.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8%,比2005年降低0.27%。 规划到202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044.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6.82%,比2005年降低0.12%;全县建设用地总量不高于326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92%,比2005年提高0.52%;其他用地调整到2146.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9%,比2005年降低0.39%。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严格保护耕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适当扩大园地面积,保持林地资源优势,略有增加;其他农用地面积略有减少。 (一)耕地 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为17314.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0.16%,期间耕地增加2183.49公顷;2020年耕地总面积16864.5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89%,2006~2020年间共增加耕地1734.01公顷。 (二)园地

到2010年园地面积为9755.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期间园地增加4731.70公顷;2020年园地面积为9833.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2006~2020年园地面积增加4809.53公顷。 (三)林地 到201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2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06~2020年林地面积减少5691.24公顷。 (四)其他农用地 到201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1.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期间其他农用地减少1069.00公顷;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8.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2006~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1061.69公顷。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确保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各类建设用地应以内涵挖潜为主,尽可能利用非耕地。规划期间,城镇工矿用地适度扩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相应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城镇工矿用地 到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60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5%,期间增加面积144.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118.20公顷,占用耕地65.30公顷;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86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1%,2006~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增加410.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400.40公顷,占用耕地181.56公顷。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5100字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5100字 本文应用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理论推导表明,按照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来配置土地资源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水平。本文以福建省为例,研究了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西北、中部来说,福建处于沿海地带水分充足、气候适宜的条件,对于耕地的发展应是有足够的优势。福建省城市土地的利用受到城市规模的限制,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所以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的用地政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才能有效解决人地矛盾。 比较优势土地资源配置集约化 以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一直都在100%以上,其中房地产的开发拉动了区域经济直至全国经济的增长。随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扩展的工业以及城镇用地持续增加,许多农业用地发展为工业与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减少的问题将会引发更大的粮食安全问题及土地利用的效益问题。我国采用了耕地保护政策以抑制耕地的减少,然而对于现实看来,政策的实施却比期望的差别较大,耕地保护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政府制定这些政策时,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与资源配置的协调性,也没有合理得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各个省份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优势,以及根据资源优势来配置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此提高整体效益。以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土地应如何配置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以福建省为例,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上的发展,李嘉图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比较成本的差异,每个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比较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进口其比较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由此可以获得比较利润。在此之后,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又进一步提出了H-O要素禀赋论,生产要素禀赋论提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生产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二、福建省土地资源现状 (一)农用地利用现状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福建省土地总面积1240.16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1076.4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80%;建设用地面积58.8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5%;未利用地面积104.8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5%。全省耕地面积135.4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92%。 耕地中,灌溉水田面积86.18万公顷,望天,田面积22.97万公顷,旱地面积21.23公顷其他耕地面积5.02万公顷,分别占全省根底总量的63.65%,16.96%,15.68%和3.71%。而我省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7.20%。 我省园地面积61.9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园地以果园和茶园为主。且园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园地占全省园地的73.96%.我省林地森林覆盖率达62.96%,林地是全省面积最大的用地类型,全省林地面积908.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13%,而全省林地集中在内陆地区,内陆地区林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5.7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