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浅析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浅析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浅析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浅析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浅析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一体化特

征日益明显。广播电视作为信息搜集与传播的重要媒介,受到新时期的网络信息的影响,对信息采集与传播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广播电视技术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出了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过程中具体的要求,为广播电视工作者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影响;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传媒行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广播电视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广播电视传媒的兴盛。广播电视由模拟信号逐渐向数字信号转变,见证了传媒科技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社会生活更高的需求与发展的渴望。本文对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浅析,分析了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对广播电视技术发展中要求的说明指引了未来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

1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广播电视技术水平的提高丰富了节目内容,根据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进行节目播放能更加满足人们对广播电视的要求。通过用户反馈能有效制定广播电视的内容,引导节目正确的发展方向,为节目提供重要的依据。丰富的节目制定降

低了信息传播的经济标准,广播电视受众者与传播者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增加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性。而在广播电视传播的传播过程中,应注意传播内容的规范性与积极性,结合精神与物质文化,正确的引导社会价值观。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传播内容的容量,不断完善的反馈服务使用户满意度不断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知感。广播电视技术的变革缩小了城市与乡村间的距离,有助于缩小城乡信息传播的差距,整体上提高人们精神面貌,积极的引导人们生活价值观念的转变。

2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2.1广播电视技术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互联网促进广播电视技术水平的提高,日益增长的经济与物质文化使人们对对广播电视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广播电视技术具备丰富储备量的同时满足人们特殊的需求。广播电视技术作为现代科技之一,推动着电视广播行业的变革与发展,目前我国很多电视台都实现了全数字化与自动化,不断提高的广播电视技术能有效提高节目质量,通过对广播标准的确定满足了人们对现代化移动通讯的需求。作为现代化媒介,广播电视技术逐渐向网络化发展,网络化的广播电视有助于综合的采编工作的完成,能对全网包括地方电视网络资源进行共享与利用,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能促进完整网络运营体系的建立,对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意义重大。

2.2多种技术相融合,无线广播电视不断普及

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多种技术的融合与运用,不同波段广播电视覆盖率不断增长,为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覆盖网提供了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目前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己超过70%以上。未来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是无线广播电视,发射、传输设备逐渐面向固体化与自动化,发射台的信息播出也面向智能化与信息化,相关的广播电视工作者及时转变了新时期网络化发展的理念,积极地推动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不断促进我国广播电视的现代化转型。

3广播电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传统广播电视传播渠道较为单一,首先对信息内容进行采集,通过一些基础设施实现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对于传统传播过程,必须保证各环节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广播电视的正常运行;而电视服务供应商对电视节目的影响也极为重大,广播电视需依托于赞助商才能正常运转。目前,用户行为的变化影响了新媒体的分发渠道,可以跳过运营商实现对电视节目的直接欣赏,相关的广播电视台与节目组可以直接对用户进行销售与服务。

3.2传统电视计价模式的变革

现阶段,无线点播电视与网络观看的模式对传统的电视

播放模式产生了极大冲击,通过传统收视率测定的方法对观看人数进行统计的方式已不能获取准确的观众观看数量,打破了在电视黄金时段播放广告的高价形式,因此传统电视计价模式与广告收入分配的原始局面被瓦解,广告资金投入逐渐流向网络,传统电视广告的收入比例日益减少,未来将一直处于平滑下降的阶段。

3.3广播电视机构服务的优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不断应用使相关机构

对服务质量的提升日益重视,目前很多广播电视机构对用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体验,多屏、多终端的消费模式逐渐在媒体传播得到应用,这种新兴消费模式促进了广播机构的商业价值提升。而主屏消费处于比较缓慢的增长趋势,由于年轻群体对广播电视点播服务需求的不断上升,多屏点播较多地被应用于广播电视平台,冲击了统封闭的信息传播模式,新型的信息分发平台加速了与消费群体的沟通,为广播机构带来了无限的商业价值与前景。

4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要求

4.1对系统的要求日益提高

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信息需求量日益增加,各类广播电视节目不胜枚举,面对庞大的节目数量,对系统的控制要求也逐渐复杂起来,必须实现对系统的多控控制,要求播控系统的集成实现与总控室的合理对接,这样有助于

对节目播出的灵活控制。对接时间的便利性有助于对大型视频的剪辑与制作,能实现音频矩阵的切换功能,相关的格式转化器等辅助设备还能为大型节目的制品提供便利。

4.2重视消费者的需求

科技的不断进步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广播电视技术也应时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利用消费者需求作为广播电视内容的重要参考,还要从各方面对播放系统进行不断优化,从内容获取、广告制作等全面包装广播电视,使之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还应提高用户的服务与反馈体验。

5结论

科学技术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广播电视技术的

不断进步,日益提高的广播电视技术为我国电视广播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加广播电视的覆盖面,提升信息服务质量,注重多方位的个性化的服务制定,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对广播电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殷爱军.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浅析[J]. 科技传播,2015,04:72-73.

[2] 宋玲. 广播电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之探讨[J].

西部广播电视,2015,13:204.

[3] 张晓岚. 浅谈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J]. 信息化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浅析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浅析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一体化特征日益明显。广播电视作为信息搜集与传播的重要媒介,受到新时期的网络信息的影响,对信息采集与传播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广播电视技术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出了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过程中具体的要求,为广播电视工作者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影响;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传媒行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广播电视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广播电视传媒的兴盛。广播电视由模拟信号逐渐向数字信号转变,见证了传媒科技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社会生活更高的需求与发展的渴望。本文对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浅析,分析了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对广播电视技术发展中要求的说明指引了未来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 1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广播电视技术水平的提高丰富了节目内容,根据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进行节目播放能更加满足人们对广播电视的要求。通过用户反馈能有效制定广播电视的内容,引导节目正确的发展方向,为节目提供重要的依据。丰富的节目制定降

低了信息传播的经济标准,广播电视受众者与传播者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增加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性。而在广播电视传播的传播过程中,应注意传播内容的规范性与积极性,结合精神与物质文化,正确的引导社会价值观。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传播内容的容量,不断完善的反馈服务使用户满意度不断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知感。广播电视技术的变革缩小了城市与乡村间的距离,有助于缩小城乡信息传播的差距,整体上提高人们精神面貌,积极的引导人们生活价值观念的转变。 2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2.1广播电视技术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互联网促进广播电视技术水平的提高,日益增长的经济与物质文化使人们对对广播电视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广播电视技术具备丰富储备量的同时满足人们特殊的需求。广播电视技术作为现代科技之一,推动着电视广播行业的变革与发展,目前我国很多电视台都实现了全数字化与自动化,不断提高的广播电视技术能有效提高节目质量,通过对广播标准的确定满足了人们对现代化移动通讯的需求。作为现代化媒介,广播电视技术逐渐向网络化发展,网络化的广播电视有助于综合的采编工作的完成,能对全网包括地方电视网络资源进行共享与利用,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能促进完整网络运营体系的建立,对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意义重大。

传媒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传媒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现在的就业情况怎么样?行业 (2009-07-24 11:02:19) 转载▼ 标签: 分类:通文 中国广播电视 华师澳新学院 华师自考本科 教育 中广协委培 华师自考 传媒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现在的就业情况怎么样?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吗?竞争激烈 吗? 中国的人民广播事业起步于抗日战争的硝烟中,电视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广播电视的共同快速发展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现已经初步具备完善的体制和运作方式,其发展前景充满希望。 目前,全国省或直辖市级广播电视台40余家,城市台300多家,县级台近3000家,从业人员近百万。随着数字化带来的技术变革,频道资源在增多,各级广播电视台的频道频率呈现出专业化、细分化的趋势,观众对内容和质量的需求在无止境增长。在媒体集团化、产业化的发展中,广播电视日益开始注重经营管理、多种经营开发的尝试,探索传媒资源的延伸开发、多媒体发展成为中国广播电视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因而,广播电视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含义已经远远超出我们传统意识中视听节目制作人才的层面,扩展到经营管理、行政、物业、财务、人力资源、统计、科技、安保等各更广泛的领域。 这一切都表明广播电视作为朝阳产业,将会成为吸纳各类精英人才的巨大磁场。 广播电视传媒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中央级广播电视传媒需要更多的尖端型人才,一线需要大量的实用性人才,要求就业者能够有职业化、规范化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大负荷、高强度的业务工作。 (2)城市台,特别是中小城市广播电视台在竞争中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因为基数大,容纳的人才将会是大量的。 (3)制播分离的改革,将会使社会上的制作业空前兴盛,因而会吸纳海量的制作人才。 (4)我国西部、农村、基层广播电视发展长期人才缺乏,制约发展,需要在科学的机制下补充大量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 (5)广播电视是年轻人的事业,劳动强度大,不但需要技能、智慧,还需要耗费体力,因而人员的更新也在加快。随着知识与观念的加速度更新,需要大量的新生力量作为补充和贮备。 不言而喻,作为高创意、高强度、高度专业化的行业,从业者的成就感越高,其压力越大,其竞争也就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唯有磨练自身,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与业务水平,争取有“一技之长”,有看家本领,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个人如此,栏目、频道和台更是如此 前景预测编辑本段 2012 年将是政策落实之年。其中,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的重点政策主要包括有线网络整合、非时政类报刊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制。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主要包括新媒体播控平台建设、促进电影产业发展政策、影视内容生产企业扶持等。 新媒体加速替代传统媒体。预计到2012 年底网民人数将接近6 亿,宽带用户接近1.9 亿,新媒体将加速冲击替代传统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有线网络;在线视频、IPTV 等新媒体高速增长。 内容为王的趋势更加明显。由于供不应求,影视版权价格将继续呈现上涨趋势,影视制作企业盈利继续上升。 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前瞻》分析,在新媒体方面,2011年,中国互联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有所上升。仅从传媒产业角度出发,网络广告收入为511.9亿元,同比提高59.4%;网络游戏收入达到413.8亿元,增幅达17.5%。 从2011年网络经济市场结构看,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和网络游戏在互联网市场经济规模中的比重共计70.2%,成为中坚力量。此外,移动媒体如手机及移动互联网发展也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

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基础知识培训大纲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大纲 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组织编写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台匕 专用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寸录 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一基础知识部分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一电视机务员部分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一数据机务员部分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一线务员部分

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基础知识部分 根据《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国家职业标准》,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分为电视机务员、数据机务员和线务员三个工种,每个工种又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等级。基础知识是各个工种不同等级的专业人员的公共课程,通过相应的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上岗。 本大纲为基础知识培训大纲。大纲中对内容的要求分为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了解”是指粗略知晓对应的知识,能够阐述基本的内容;“掌握”是指能够准确叙述相关内容,并且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 、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岗前培训的基础课。主要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播电视基础知识两个方面。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职业通识、电工与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基础、数字电子线路基础、通信系统基础、调制技术基础、电磁兼容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基础八个部分;广播电视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模拟电视基础、数字电视基础和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基础三个部分。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培训教材采用《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职业资格培训教程2016》中的 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基础知识》;教材对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各个等级有不同的要求,依次递进;技师和高级技师应熟练掌握教材涵盖的所有内容。 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关于实际操作和仪器、仪表使用方面的要求以及技师和高级技师关于技术培训方面的要求均依据相应的电视机务员、数据机务员和线务员培训大纲。 各等级人员的要求如下: 1.初级工 上篇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掌握广播电视行业特性。 了解广播电视技术系统。 掌握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总方针。 第1 章职业通识

浅谈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及重要性

浅谈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及重要性 浅谈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及重要性 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自那以来,短短30余年,世界主要国家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航天产业,迄今已有22个国家组织发射了航天器;有58个国家投资发展航天技术,总投资高达近万亿美元;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航天技术成果。航天遥感的出现,给人类观测地球提供了最有效的场合。它的迅速发展使得在资源勘探、海洋开发、农林管理、气象预报、环境灾害监测、地貌测绘等应用领域中,发生着革命性变化。美欧日等24国发起了一项规模极为庞大的“行星一地球计划”,计划10年内发射24个地球遥感卫星,耗资150亿—300亿美元,目的是监测地球环境的变化。在空间已经采用的信息获取新技术是各类星载遥感仪器,如照相机、电视摄像机、红外及多光谱扫描仪、电荷耦合固态推扫式摄像器、微波辐射仪、合成孔径雷达等。目前的发展以信息传输型的遥感仪器为主流,而不是从空间回收拍摄的胶片。其中利用卫星红外传感器获得目标已取得显著进展,可以从空中对1/2地球表面进行实时监视,如帧频(每秒钟传送图像的次数)为每秒2次,每个像点用一个10位数码描述,每位数需硬运算10次,卫星上需要一个100亿次的计算机,而发展这样的计算机需要近10年时间。第三次或第四次产业革命相并列看待,而认为在第一次“革命”之后,一些重要事件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这种看法是有其道理的。人们震惊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产生大量新的经济现象,为确定现阶段新技术革命的历史地位,才继二次、三次革命说之后进而提出四次产业革命的论点。一些描述强调目前发生的变化的重要性,借以唤醒那些仍沿着传统思路看问题,以第一次产业革命基础为发展战略出发点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国策决定者。如托夫勒的浪潮论,奈斯比特的趋势论,以及许多关于大国兴衰史的讨论等,这些震聋发馈的疾呼确实起到了唤起人们以新的眼光看世界、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催化剂作用。 “信息革命”就信息技术本身的变化看,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新的环境条件;就信息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看,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出现,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课题。 (一)“信息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形成 迄今为止,信息革命问题在世界经济研究领域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信息技术、信息革命以及信息科学知识,在世界经济研究领域里出现的频率是比较低的。这并不表明信息及信息技术现在才变得重要起来,而是在世界经济形成过程中,它始终起着重大作用:首先,信息经济本身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信息传输、处理等技术条件,在世界经济整体性方面起着粘合作用;最后,每次信息革命对世界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对世界经济整体形成的粘合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信息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或整体性增强的自然物质条件。关于建立世界经济科学体系的争论由来已久,人们并没有关注到,信息的传输与获取技术的整体水平和不平衡发展,仍是各国经济交流与国际性体现的障碍。当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探险家去发现“新大陆”时,人们所关注的是由此所带来的商业革命和市场开拓,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信息沟通方式的革命性进展。只是到了电子计算机网络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全球数字通信网,全天候了解世界任一地区经济情况变化时,才意识到信息及信息传输、处理技术对世界经济整体化的作用。实际上,它存在于世界经济整体化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自然科学、哲学对时空的研究获得重大进展,时空现实变化对世界

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及趋势(2004-2007)

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及趋势(2004-2007) 摘要:全面阐述了近年来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的现状,包括学术专著、教材、论文的出版发表情况,介绍了国内有关学术组织、学术会议和学术队伍建设情况,并从七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国内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289-03 1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现状 1.1体育新闻传播类专著出版情况 1.1.1体育新闻传播类学术专著数量激增,领域拓宽2004年7月,成都体育学院郝勤教授所著《体育新闻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标志着中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学开始登堂入室,进入高校学科体系行列。仅2004-2007年三年半时间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正式出版的体育新闻传播类专著、译著即达到了21部之多。这些专著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体育新闻理论、体育传播理论、体育新闻业务、体育媒介营销、奥林匹克传播、体育媒介研究研究领域。 1.1.2实证性研究受到关注实证研究是目前国内外最推崇最重视的研究方法,也是传播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近年来,在08北京奥运会的推动下,国内学术界开始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体育新闻传播问题。这方面的代表性专著是2004年出版的《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北京申奥篇)》与《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雅典奥运篇)》。这两部书均由北京传媒大学柯惠新教授等著,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与方法模式。 1.1.3体育新闻传播史学类专著处于空白体育新闻史和体育传播史研究是本学科的基础与出发点。但截止到2007年7月,我国体育新闻史和体育传播史研究成果寥若晨星,有关这方面的学术专著更处于空白。 1.2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2004-2007)发表情况 2004年以来,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数量成倍增长,研究领域与范围从体育新闻研究拓展到体育新闻传播史、体育媒介营销、体育传播与新媒体、体育广告、体育电影等。 1.2.1发表核心学术期刊上体育新闻传播学论文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7年上半年,发表在新闻类与体育类核心学术期刊上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共278篇。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记者》、《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传媒观察》、《新闻战线》、《新闻界》、《新闻大学》等12种新闻类核心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178篇;占64%;在《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11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共发表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100篇,占36%。 1.2.2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选题范围与分类情况 1.2.2.1体育新闻基本理论研究从2004年始,我国体育新闻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每年都有一大批研究成果问世。从1997-2003年期间,体育新闻理论研究开始起步,但每年论文不超过20篇。而从1994-2007年上半年,在新闻类和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体育新闻理论方面的论文达到120篇,其中绝大多数是2002年以后发表的。

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

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 发表时间:2019-08-23T14:56:32.81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作者:魏慧萍 [导读] 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先进的广播电视工程不仅仅能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娱乐水平。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融媒体中心甘肃省白银市 730913 摘要: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化对我国广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相对而言现阶段的广电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点,但相信随着我国科研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广电技术的创新也在不断提升,将会为我国广电科研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发展策略 引言 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先进的广播电视工程不仅仅能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娱乐水平,还能与人们的生活衔接,利用先进的定制化技术来满足人们进一步的需求。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并大力培养新时代的优秀技术人才,才能促进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向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 1广播电视工程的现状 随着社会步入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工程领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快速且方便的传媒媒体,对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虽然广播电视节目的形式众多且表现形式丰富,但是其传播方式有局限性,与网络传媒的便捷性不同。然而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轨道同步卫星能够以极高的保真度实时转播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卫星电视信号,因此广播电视工程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只有在加强自身的短板,并强化自身的优点,才能使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能够顺利发展。 2广播与电视工程技术 2.1抗干扰技术 对目前所运用到的广播电视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得出:现阶段我国在电视传播工程方面上主要是通过卫星这一中转站来完成的操作,通过卫星传播方式是我国现阶段中电视广播技术的一大突破。针对卫星传播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在远距离传播相应的数据并且在偏远的山区都能够接收卫星传播的数据。而且通过卫星传播技术能够保证传播数据的清晰度,所储存到的数据容量比较大等特点。而且通过卫星传播不会受到任何信号的干扰,有利于数据的传播和接收。目前我国在卫星传播的利用中还不是很全面,主要利用到的是点面信号传输模式,在利用点面信号传播模式时,会涉及一些技术方面上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的话容易影响到了信号的传输以及使用者的感受。因此,对于卫星传播技术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卫星信号的传播能够起到了抗干扰的作用。 2.2接地技术 在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中接地技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广电系统中的调试工作与实际的工程运营中的质量存在着对比关系,广电工程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了之后广播电视的使用。目前广播与电视工程的安装调试工作会涉及一些大功率的设备,这些大功率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将会影响到各种广电设备,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电磁方面的干扰,容易导致电源导线之间产生相互的干扰作用,电感线之间相互影响、电磁场的辐射工作,在广播电视的设计过程中其干扰模式是广播电视在实际的运营过程明显出现的干扰模式,因此在实际的接线过程中是需要利用到接地技术的,通过接地技术有效地将广播电视设备与大地形成一种有效的衔接,为设备的运营提供了有效保障。 2.3广电工程技术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科研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从最原始的台式接电模式趋向于网络媒介形式进行传播,这一系列的变化主要归功于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家也逐渐地认识了网络电视发展的趋势,并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广电工程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前后投资建设多个关于我国广电技术发展的建设项目,其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总体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先进的广电技术是要实施广泛运用,而实施离不开成套建筑设施的有效支撑,如果广电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而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对于新的建设形式有一定的影响。在新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迎合市场的需求点,应当对广电的发展投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对目前广电的发展情况进行相应分析不难得出,当前的广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广电,需要对出现的问题展开实地调查和研究并进行总结。 3当今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趋势 3.1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逐渐融合 虽然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和乐趣,但是新媒体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新媒体有新媒体的优势,传统媒体有传统媒体的好处,传统媒体想要在这个新时代发展下去就需要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 3.2新媒体形态不断更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媒体介质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因此新媒体技术必须进行不断的更新。 3.3加强新媒体的营销价值 只有加强新媒体的营销价值,才能得到消费群体的支持。新媒体逐渐发展成营销手段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说,手机公司减少了电视广告,可是我们却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手机广告,所以,加强新媒体在营销方面的开发,对广播电视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3.4实现网络化 网络的出现促进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广播电视也同样如此,网络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并有效的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资源的也更加的多样化,并且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广播电视平台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并且更加多样的信息资源也能够更好的让受众接受,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3.5实现数字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广播传输的速度已经跟不上时代脚步逐渐地被取代了,因此其传输的通道也已经关闭了,从而也进一步的推动

最新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进入一个传媒深化改革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传媒产业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发展和变化之中,它标志着我国传媒产业政策进入了一个创新时期。如何抓住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制定与现代传媒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支撑体系,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传媒产业经济趋势 一、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传媒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正视现阶段我国传媒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加入WTO,市场化要求不断变革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的传媒业结构,这便是当今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我国传媒业发展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整体发展水平低。以四大媒体中最强大的电视媒体为例,我国现有电视台3000多家,比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11个国家电视台总和还多。尽管数量多,但规模小,竞争力弱。国内传媒业亟待产业整合与集中。 2.国际化程度低。一个影视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应包括国际扩张能力、利用国际文化资源能力与影视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等。 电视企业国际化程度可从三个方面加以量化,即播出节目中进口节目与国产节目之比例;国际主要收视市场占有份额;影视产品国际贸易收入与总贸易收入之

比例。国际贸易收入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国际主要收视市场占有份额成正比。我国影视业国际化程度还很低。国际化是企业竞争活力的保证,长期封闭式运作,企业难有竞争力。 3.政策法规不配套、管理机制僵硬。我国现行的传媒业政策和法规是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在实际执行中,比较有效地保证了执政党和政府对传媒特别是新闻传媒的控制。但这套政策和法规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阻碍了我国传媒业的成长。 5.缺乏训练有素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中国传媒业要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我们所需要的是懂经营与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有了人才,才会有中国传媒业的未来和希望。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多数传媒从业人员对传媒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特殊规律及其实际应用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全面,因此,从整体而言,我国传媒业缺乏训练有素的经营管理人才仍是传媒产业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我国传媒业发展趋势 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传媒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传媒产业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传媒产业的变革和新一轮的竞争, 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传媒企业之间的大规模购并、联合,正成为新一轮传媒竞争中的显著特点。如何抓住传媒产业目前尚存的发展机遇,快速壮大自身实力,迎接世界传媒巨头的挑战,已成为中国传媒产业的当务之急。传媒业经营需要大投入,这是业内的共识。国际传媒业的发展趋势给我们一个启示:中国传媒产业要生存和发展,最佳途径在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运用资本运营等手段来进行资本积累,实现加速扩张。传媒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垄断、高利润与激烈竞争并存的特殊行业。媒体产业集团将是我

全国广播影视系统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考试模拟试题

全国广播影视系统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考试模拟试题 (个人理解,答错勿怪,但我觉得基本上是对的) 一、填空题(每空1. 5分,共15分) 1.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是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 2.数字电视按照传输方式分类,也可以分为(卫星)、(有线)和(地面)三种。3.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 4.我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广播电视专业人员;(2)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广播电视技术设备;(3)有必要的基本建设资金和稳定的资金保障;(4)(有必要的场所)。 5.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该是生动的、鲜明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6.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会议提出,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生活)、(群众)。 二、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每题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个最佳选择)1.关于新闻政策的观点,下面哪一个是正确的___ D ___。 A、古代没有新闻政策,只有现代社会有; B、只有我们国家有新闻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 C、我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有新闻政策,只不过或隐或显而已;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我国一样,都有明确的新闻政策。 2.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份上网的中文电子新闻周刊是 _ D ___。 A、《华夏文摘》; B、《华声报》; C、《南风窗》; D、《神州学人》。 3.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是在_ B ___统一的基础上,充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A、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B、客观性、时效性、公开性、导向性; C、党性、群众性、导向性; D、准确性、民族性、知识性。 4.以下各项哪一项的内容全部是法定的隐私__ D __。 A、银行存款、个人日记、疾病、人工流产、宗教信仰; B、个人日记、疾病、宗教信仰、离婚诉讼、收养情况; C、个人嗜好(如洁癖、赌博)、性倾向、收养情况、离婚诉讼、人工流产; D、银行存款、疾病、人工流产、离婚诉讼、收养情况。 5.某人即将被提起公诉,你在报道中应当采用以下何种称谓__ D __。 A、坏蛋; B、贪官; C、罪犯; D、犯罪嫌疑人。 6.我国《刑法》(1979年7月1日)第二百四十九条规定,煽动民族仇恨、

传播学专业 各方向介绍

传播学专业(050302) 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浅谈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浅谈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有了长足进步,促进了广电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对传统意义上的广电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带来无限潜力。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广播电视;现状;趋势 一、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蓬勃多元的良好势头 广播电视的产生使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发展。中国的无线电广播始于1923年,虽然较世界同期水平较晚,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入贯彻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广播电视建设的积极性。经过几十年的开拓与发展,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集卫星直播、有线、无线网络为一身的现代电子传播媒介,并深刻影响大众的生活。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广电行业自身的一些弊端也日益显现,这就要求广播电视行业不断优化和调整自身,开拓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化广播电视发展道路。 广播电视行业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助力,具有宣传教育、传递信息、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众多功能。21世纪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取得了显着发展,建设了立体、高覆盖率的广播电视网络。在高清互动电视方面,先进电视技术的推广使

用使电视节目质量和观众体验不断升级。与此同时,我国还形成了有线网络城乡无缝覆盖,确保我国广播电视网络走上高效和高质覆盖的道路。国家为了推动广播电视行业更好更健康发展,还在监测网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财力与技术人员支持,在全国县级以上网络机房安装了“安全播出预警系统”,构建了全方位的广播电视监管系统,有力保证了电视网络传输的安全和质量。 (二)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迅猛,但在快速发展的势头之下,许多弊病也日益展现。例如: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规模与技术实力在国际水平中还处于落后位置,广播电视技术在地区间还存在较大差异;广播电视技术专业人才不足,过于重视传统媒体技术,忽略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受传统媒体观念影响,广播电视行业与新兴的媒体行业融合不足;政策不完善导致广电行业及网络新媒体行业缺乏有力监管,消极事件时有发生等等。 二、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多面化发展,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国家应制定更规范、专业的行业发展计划与规范,促使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蓬勃健康发展。 (一)广播电视新媒体行业的未来趋势 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取得显着发展的同时,现代科技和社会进步催生了广电新媒体行业的诞生,新媒体是对于传统广播、电视、报

传媒行业发展前景

近几年的校园招聘中,有不少新兴行业和企业参与到其中,寻求更多的高校人才以支持自身的发展。高校毕业生们也都根据自己的相关专业,对于各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得到一份具有潜在发展空间的工作。接下来,乔布小编以传媒行业为例,分享给求职者关于传媒行业发展的一些状况。 所谓传媒,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广义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传媒从形成时间上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新兴媒体主要指国际互联网、多媒体。在发达国家,传媒业已形成庞大的产业规模,社会影响举足轻重。目前在我国,传媒业是一个典型的朝阳产业,从发展趋势上看,也是一个高收入弹性产业。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发展的初期,未来的市场空间很大,能支持该产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回顾中国传媒产业近两年的发展之路,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产值规模、增幅以及组成结构都发生着迅速变化。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迅速成长为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从传媒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增幅来看,除报纸发行和期刊发行两个行业外,其他各行业的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传媒业虽然技术性和资金方面的进入障碍不高,但行业的管制程度较高,政策性的进入障碍较大,因而,该行业一般能得到较高而且比较稳定的收益。 传媒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平面媒体政策相对宽松、广电媒体市场准入大门渐启、市场拓新先机开始显现、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传媒产业雏形已经形成,并且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明显加快,而且国家的有关政策也开始松动,由原来的严格控制到限制性进入。

传播学课后题

传播学课后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7、什么是“传播隔阂”? 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

术的意义。 1 / 12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 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 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说明..

第1章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说明 1.1总体设计方案 1.1.1系统概况 构成了现代化高标准的办公写字间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在该楼内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做为现代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提供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即时传播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动态等各种音视频信息等功能。。 1.1.2系统设计依据 1、GY/T106-99《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2、GB6510-86《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 3、GBJ《民用建筑电缆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4、GBJ1200-88《工业企业共用天线电视系统设计规范》; 5、GBJ57-83《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6、GBJ79-85《工业企业通讯接地设计规范》; 7、B11318.5-89 《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 可靠性要求与试验方法》; 8、广发技字[1992]7号《关于有线电视现阶段网络技术体制的意见》; 9、GB50200-94《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10、GYJ33-88《广播电视工程建筑设计防火标准》 11、GB50303-200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1.2系统设计方案 1.2.1总体要求及总体设计方案 本有线电视网络系统按双向传输860MHZ信号容量进行系统设备配置。系统由大连有线电视台的有线电视电视节目和卫星电视节目、自办节目信号构成。在

共缆传输网络的任意一个终端,可接收所有的传送节目。 1.2.2系统前端设计与设备选择 节目源: 根据下发的《大连外商通关大厦卫星电视设计与施工招标文件》的要求,确定节目源为: 自办节目:来自DVD、录象机、多媒体计算机节目等。(根据甲方实际需要可选择配置) 大厦拟开通卫星电视节目表 卫星节目接收表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传媒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新特点,具有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未来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新媒体产业将引领媒体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新媒体;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此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传播形式。从内容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传播文字,也可以传播声音和图像;从过程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通过流媒体方式线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存储、读取方式非线性传播。这样,原有的以材质、样式、符号系统等物理形态,对媒介所进行的分类和定义,已经不再适用,“媒介”这个概念的外延已经大大扩展。 据国家广电总局视听新媒体研究所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七类新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产生影响:一是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二是有线数字电视;三是IPTV,狭义上指的是基于TV终端的;四是网络广播;五是网络电视,六是手机电视;七是楼宇电视。作为新媒体,一般来说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可以承载原来传统媒体能承载的各种形式,如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另一方面

是与受众具有互动性。它们或者是收视终端与传统的电视机不同(个人电脑或手机),或者是节目传输的载体与传统电视不同(互联网),或者是收看节目的形式与传统的居家收视不同(如移动接收)。从一些地域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新媒体正在对我们的媒体环境、文化环境,乃至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着影响。 一、新媒体的特点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具体讲: 1.媒体个性化突出 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这与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差别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受众选择性增多 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新媒体那里,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节目的投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这就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限,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不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受众有更大的选择,可以自由阅读,可以放大信息。 3.表现形式多样 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

2018年全省广播电视技术能手学习经验交流分享

2018年全省广播电视技术能手学习经验交流分享 举办广播电视技术能手考试是广播电视相关单位的传统,本人有幸参加了安徽省2018年全省广播电视技术能手的竞赛,参与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的考试。从排序名单上看处于该类竞赛的第6位,属于二等奖范围。 对于我来说,一直从事广播制播网和办公网工作,得到这样的成绩,我觉得离技术能手这样的称号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不好不坏,恰恰暴露了自己的不足,距离理想的成绩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思考方面: 网络与信息安全是近两届广播电视技术能手竞赛才加入的新项目,随着广播电视系统网络化、信息化的深入,广播电视越来越依赖网络技术、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对于从业人员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在我们部门里,广播技术和电视技术,高手如云,从这次竞赛的结果很明显,这两大类的一等奖几乎都是我们部门的技术大拿。以前的竞赛,我也参加过广播技术的初步选拔,被他们甩得很远。于是我选择了避重就轻,在自己更感兴趣的部分发展。 自从2016年有了网络与信息安全这类考试时,我就想参与报考这个项目的竞赛,当时是我刚刚申请从网络科到电视播控学习工作,于是耽误了。这届竞赛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竞赛大纲与上届的不同,上届列出了竞赛范围还有参考书目,这届只有竞赛范围。上届的时候

我就购买了参考书目,虽然没有参加竞赛,但是也稍微浏览一下参考书目,最起码我看了目录,知道了哪些内容是重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哪些内容是我了解的,哪些是没搞清楚的。 从整个竞赛大纲来看,内容分布非常广,还包括了很多基础知识云计算、大数据、融媒体等等概念。我想既然面广,那从一张试卷里体现出来,它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面面都深入,于是我想得就是:深入的部分肯定是日常工作中常用的、基础的内容,而那些专家们还在探讨的,探寻的新技术肯定无法深入,考试也就考一些个概念方面的内容。 备考方面: 两年离开网络科的工作,表面上看好似与网络与信息安全这个方面有所远离,但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相当大的比重就在网络中,就在使用信息技术,就在依赖信息安全。平时多留心,自然就能多了解,我们部门的主任和科长也时常在我们的工作群里分享给我们一些新技术、新动向;将他们参加的一些会议和研讨的资料留给我们大家一起学习。 为了备考,整理大纲是必要的,从竞赛大纲颁布出来,到正式考试中间的时间还是相当长的,工作之余抽一点点时间将大纲上说明要考的内容整理出来,依照大纲的要求从头至尾理一遍是很有用的。 看题,这个试卷不是我们部门出题的,所以在题型方面我们也是一抹黑,但是想来出题的人肯定也要参照一定的依据来出题,那我们就去寻找依据,在网上搜罗一些相关的考试试卷看看,做题是真没有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_传播学访谈录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 ———传播学访谈录 采访人:北京广播学院 韩运荣 被访者:暨南大学新闻系副主任陈卫星博士 您对西方传播学的总体印象如何?对此有什么具体的学术评价? 答:西方传播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很难有个一致的定论。十多年前,我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法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按照专业目录选定的学科是信息传播学,我隐隐约约的知道,在国外研究电影之类的大众媒介是被划分在这个学科里面。结果,去了之后,才发现跟我想的不一样。课堂上讲了很多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结构分析、社会学、符号学、控制论、语用学、精神分析乃至法国人自成一派的媒介学(Mediologie)等等内容,当时学得很艰难,至今也不敢说很有收获。这些学科在理论建构上都很有内容,或者说很有诱惑性,外延很大,把信息传播活动当成社会再生产中的象征活动来看待,跟社会活动本身贴得比较紧(比如公共传播、组织传播和企业传播),同时又保持批评立场的理论自主性,对市场经济的商业化逻辑过多地渗透传播活动有警觉意识。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技术性的课程,法国毕竟是符号学理论比较发达的地方,有关对信息和媒介文本的话语分析的课程,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充分体现了法国学派思维精湛的特色。 1997年初回国工作时,我发现在国内传播学界盛行的是美国的经验—功能主义流派,其特点是有很多应用公式和实用技巧。其实从美国经验—功能主义流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一开始就是和美国的市场经济扩张,特别是美国干预世界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的需要直接相关的。从3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的传播学研究活动迅猛发展的背景是和美国的企业需求和美国政府包括五角大楼的投资分不开的。之所以经验—功能主义学派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在世界上建立了霸权地位,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和经济领导权在美国手上,这为美国在全世界范围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扩张当中所伴随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机会。如何通过大众传播来证实美国的支配地位和冷战中的主导权,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恰好在美国内外提供了一个富裕社会的形象,这个社会能够提供各种满足。从传播角度来说,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人是自由、自治的,可以接受到各种不同的信息,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证明人际接触超过大众传媒的强力。从总体上来讲,作为一种传播战略和一种解释形式,美国传播学界的传统学派是一种美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官方”话语,服务于冷战时期美国的政治需要,鼓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在内的美国模式,为美国的国际干预提供合法化的理论根据,并从中提炼出大量具有明显政治内容的研究术语,比如“思想战”、 “征服精神和意志的斗争”、“意识形态战争”、 “政治战”、“真理攻势”、“宣传战”、“词语战”、 “间接侵略”、 “煽动”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功能主义分析总是和美国政府站在一起鼓 9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