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野蛮资本主义到道德资本主义

从野蛮资本主义到道德资本主义

从野蛮资本主义到道德资本主义
从野蛮资本主义到道德资本主义

从野蛮资本主义到道德资本主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发展

[摘要]本文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入手,说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构成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而资本主义经济则力求开辟新的空间突破这种限制,当新的空间被资本开发殆尽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全局性危机。文章回顾了20世纪资本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国家干预、经济金融化等几个阶段突破基本矛盾的限制,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通过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与世界战争、70

年代滞胀和当前的金融危机一次次对资本主义发展构成新限制。文章认为当前危机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发展空间开发殆尽的结果。

今后,资本主义只有找到新空间才能获得新一轮发展。

自2007年7月开始出现的美国“次贷危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酿成严重的金融危机,它不仅严重威胁到美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而且己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使美国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又一次走上衰退的道路。从当前各种主流的观点来看,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世界金融体系存在着重大缺陷以及监管不足等。但是,如果把它放在资本主义长期的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发现此次金融危机不只是所谓的金融监管与金融技术问题,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下周期性危机爆发的一个突破口。这次危机的特殊性也反映出,它不同]?传统的每隔十年左右爆发一次的常规性周期性危机,不能简单地设想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又重新回到原有的方式。此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上的特殊产物,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推动下向前发展的逻辑结果。因此,这次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一判断启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我国应当对过去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和运行方式进行重大调整,以适应新阶段上的外部环境。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

当前正在发生和蔓延的美国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新形势下的特有运动方式和必然结果。这里我们首先简单回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结构与特征,然后分析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

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通过这些分析说明资本主义长期发展中矛盾的积累与当前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结构及其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它有两个基本特征:第

一,商品经济普遍化并成为社会物质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生活的一般形式;第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两个基本特征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以及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具体矛盾。

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物质生产乃至社会经济生活的一般形式。这一特征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物质产品取得了与其使用价值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价值形态的物质产品,尽管使用价值各异,但都是作为

价值存在的,这就使它们具有统一的、共同的性质,从而增强了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的可互换性和财富的流动性。价值的货币形式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体现,成

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直接追求的东西。因此,商品经济成为一种直接为取得货币

的经济活动。从商品经济本身的规律来讲,价值是劳动产品在商品经济生产关系下所取得的社会形式,货币不过是价值形式演变的最终结果。因此价值只能由劳

动所形成,货币也不过是人类一般劳动的代表。从人类整体来说,价值、货币的

源泉只能是人类的劳动。

价值形式虽然赋予社会财富的可互换性和流动性,但这并不是无条件的,它

们必须是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分工及劳动在各种生产上按比例分配的基础之上。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这里所指的生产关

系也包括社会生产者建立在合理物质需要基础上的劳动分工比例关系,“合理”

与“比例”产生于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的各种需要。应该指出,人类社会对物质

产品的各种需要总是会带有强烈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烙印,因此,所谓“合理”与

“比例”也体现特定生产关系所派生的特有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社会

需要中包含着许多事实上不合理的内容。

价值形式所赋予社会财富的可互换性和流动性只有在货币形式上才能成为现实,因此,劳动产品作为商品生产出来,虽然取得了价值的性质,但并未直接取

得被社会所承认的货币形式。因此,它们还必须经过那“惊险的跳跃”。

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占有社会生产条件的资产阶级能够通过控制和支配他人劳动来占有社会剩余产品。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一特征,使得占有和掌握社会生产条件的阶级——资产阶级可以人为地把直接从事

物质产品生产的I:人阶级的消费控制在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水平,从而使社会形成

大量的社会剩余产品。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经济的普遍化使得剩余产

品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马克思说,“生产剩余价值即直接从工人身上榨取无

酬劳动并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决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以后他还必须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余价值。”[1](P651)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分配

形成了十分复杂多样的经济范畴与运动形式、运动机构。

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些特征使它与生俱来背负着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运动又产生出以

各种具体形式存在和运动着的具体经济矛盾。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只有建立在社会化生产力基础上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化的生产力形成了生产之间的广泛联系, 这一性质要求社会从生产的整体关联性出发,理性地处理生产中人与自然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妥

善处理的关系内容也在日益丰富。然而,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部分人对物质生

产过程及其结果的控制,使得社会生产不是按照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安排,而是

按照少数人控制他人、占有他人财富的利益要求来安排的。生产的商品形式使价值与货币成为追求财富的直接目标,占有剩余价值成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内

容。价值、剩余价值作为独立的范畴,它们的存在与运动使生产活动可以超越其物质形式的限制,获得了一种巨大的弹性。也正是生产的商品形式,价值作为生

产的直接目的,也使人们看不清甚至看不到价值生产背后的物质联系,使价值拜

物教成为根深蒂固的普遍观念。生产服从于少数人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使资本

主义生产内在地具有危机的倾向。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危机成为现实,这时,尽管社会已经掌握着巨大的生产力,但是却不能用来为社会成员生产所

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劳动者与生产条件分离,物质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

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剩余价值生产赋予了生产条件以及财富的一般形式一一货币以资本的属性,这样,即使不在生产领域也可以通过价值形式实现对生产

条件所有权的控制,来占有生产领域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货币的资本属性不仅

产生了借贷资本,而且进一步发展成虚拟资本、土地价格乃至众多的价值增值工

具。它们的运动远离生产领域,但是它们却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实际物质财富的运

动,从而产生了在金融领域触发危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以上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征,仍然是当前波及全球经济危

机的深层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了和平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矛盾中发展演变,出现了许多新的

现象和特征,这些新现象与特征赋予了当前金融、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与形成逻

辑。

2. 二战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像西方学者想象的是一种按照常规运行、永恒不变的生产方式,而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成长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基本

矛盾的运动是它发展变化的基本推动力。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基本逻辑是,社会

基本矛盾的作用对资本主义生产形成限制,而资本主义则是利用它自身结构所提

供的手段、机制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扩充新的活动领域,用以暂时突破在原

有运动形式和领域内社会基本矛盾给予的限制,其结果是使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

主义运动的新形式、新领域进一步展开。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垄断资本主义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垄断加剧了社会基本矛盾,导致各国竞相通过资本输出缓解国内市场矛盾。资本输出

方面扩展了资本的增值空间,使它们可以利用海外资源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也扩大了销售市场以带动商品输出。因此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成为20世纪前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特征。这一阶段,虽然垄断已经形成并成为社会经济中的突出现象,但是笃信自由市场的新古典经济学仍固守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理念, 推崇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政策,使得社会经济矛盾最终以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为结果。

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20世纪前期无政府状态的世界经济格局下各国互相倾轧、以邻为壑、两败倶伤的教训,试图建立

一个有管理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由于战后初期美国在各方面的实力雄厚,使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秩序——“布雷

顿森林体系”。这一秩序为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推动了

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挤压下难以发展的资本

主义经济有了继续扩展的空间。因此,出现了战后最初20年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期间,不仅世界市场在扩大,而且各国经济在生产领域的联

系曰益增强,出现了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成为后来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有管理的世界经济秩序所带来的外部稳定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提供了资本主义经济扩展的空间,但是它并没有改变以追求剩余价值为基本目的的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内部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基本矛盾及各种具体矛盾。在新的扩展空间

使用殆尽的时候,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发的各种具体矛盾便以新的形式重新

化起来。

到20世纪70年代,此前20余年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结束,进入了一个矛盾凸起的新阶段。在前20多年中有管理的世界秩序下形成的资本主义经济成为新阶段的逻辑和历史起点。

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突出表现在,资本的增值和积累更

多地在货币金融领域寻求突破,使得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本

主义基本矛盾也更多地在这一领域展开。这一特点源&世界货币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带有强烈世界倾向的经济,需要有恰当形式的世

界货币作为价值在世界范围的运动载体和一般代表。马克思认为,在世界市场上

只有黄金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然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上,世界经济的形成

总是与那些具有强大势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霸权与扩张联系在一起的,随之,这些国家的货币在世界上也就占据了世界货币的地位,客观上执行着世界货币的

职能。这种情况使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经济状况、经济政策的结果会通过世界货币的职能扩散到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更进一步说,他们可以利用货币、金融手段创造有利于己的资本积累方式,并把自身内部的矛盾、危机转嫁给其他

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1971年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黄金是世界货币的价值基础,美元承诺兑换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

保持基本固定的汇率。黄金作为货币的价值基础,对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任意增发货币的行为形成约束力量。1971年至1973年的美元危机导致美元与黄金脱钩,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解体,世界货币进入了浮动汇率的时代。在这个浮动汇率体系中美元仍处丁?中心地位,但是,由于世界货币失去了应有的

价值基础,使得美元纸币的膨胀失去约束,给以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马克思说,“商品流通领域有一个口,金(或银,总之,货币材料)是作为具有

一定价值的商品,从这个口进入流通领域的。这个价值在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即在决定价格时,是作为前提而存在的。” [1](P140)然而,在黄金非货币

化以后,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进入商品流通这个口时,却不是作为有价值的商品

进入的。这样,它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即在决定商品价格时就失去了必要的前提。这就为以后的通货膨胀、虚拟资本的膨胀开了口子,开辟了资本以金融形式获取

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的新天地。

资本是一个运动中的价值,然而这个运动只有通过货币形式才能明确地表现

资本的增值,因此,马克思指出,货币资本的循环是资本运动最典型的形式,“从价值生出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而且明显地表现在金光闪闪

的货币形式上”。[2] (P68)20世纪70年代世界货币领域发生的变化,也使资本

的增值过程、增值方式发生了变动。在货币失去相应的价值基础以及浮动汇率制度下,“价值革命”①出现的机率大大提高。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只有在资本价值增殖时,也就是在它作为独立化的价值进行它的循环过程时,因

只有在价值革命按某种方式得到克服和抵消时,才能够存在和继续存在。” [2] (P122) 20世纪70年代以后,没有价值基础的货币使产业资本的循环

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增强。但是,这种不确定性却给金融资本带来了获利

的机会,由此引起资本市场繁荣并向全球扩展。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这一基本性质,使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广大劳动人民有

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始终困扰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有市场不断地扩大,资本积累才能顺利进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性质决定了它不

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来扩大市场,而是采取扩充信贷的方式来刺激市场的

扩大,维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正常进行。这种方式在扩大市场的同时也为金融垄

断资本利用货币、金融手段赚取剩余价值提供了机会。与此同时,布雷顿森林体

系的解体使美元的发行失去了黄金的价值约束,适应金融垄断资本的需要,没有价值基础的美元纸币大量发行,为金融垄断资本提供了廉价的资金来源。因此形

成了 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的金融化、金融的全球化的显著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蓬勃兴起,使金融垄断资本进一步将货币、金融手段赚取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的活动在世界范围展开。当代金融垄断资本利用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在世界范围内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第一,那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需要有广阔的市场,而美元的世界货币和国际储备地位,使得美国市场成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支撑自身经济的重要去向。这样,美国就可以在国际贸易中,以廉价美元购买别国特别

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人民花费实实在在劳动生产出的物质产品,通过巨额贸易逆差无偿占有提供产品的国家人民的剩余劳动。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国际融资的形式向世界出售没有相应实际资产做保证的债券收回美元以维持其国际收支。

第二,利用自己在国际经济中的霸权地位,迫使持有大量美元储备国家的货币升值,实现对别国剩余劳动的最终无偿占有。第三,过量发行的美元也通过贸易途径把通货膨胀输出到其他国家,使对它具有贸易顺差的国家增发货币,形成这些国家的货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局面,从而给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困难。第四, 利用投机手段制造国际金融危机,无偿占有别国社会财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性货币危机、金融危机频频发生,尤其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这些

地区的经济带来严重损失。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世界资本主义在近几十年通过

全球化的经济联系,运用各种市场经济机制,通过货币、金融手段把全世界置于它的剥削之下,成为资本积累新的形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二、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矛盾诱发当前的危机

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对资本积累的制约使它

可能长期无限制地发展下去。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资本力求通过

创新突破既有限制获取新的积累空间,同时新形式的资本积累又使社会基本矛

以新的限制形式出现的历史。当前,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就

近三十年来资本在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道路上进行积累所走到的一个新的

极限。

1.当前的金融危机是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积累空间开发殆尽的结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精巧、隐蔽的剥削方式,它以价值的形式占有他

的剩余劳动,这就使得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突破使用价值的界限具有无限性。价

的货币形式掩盖了价值的源泉,使资本可以通过对货币的创新,以流通的方式占

有他人的剩余劳动。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货币变革使世界货币脱离其价值基础仅成为一种纯粹的价值符号,由此开创了经济金融化的时代。在经济金融化

的时代,借贷资本成为垄断资本占有剩余价值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金融垄断资本又在金融市场上不断地对信用工具进行花样翻新,在扩大贷款对象和贷款规模

的同时,通过创新信用工具,收回货币资本并转嫁金融风险。信用工具的创新又

使资本市场上债券价格不断涨落,为投机性金融资本获利带来新的机会,使资本

可以既远离生产活动又能更加迅速、便捷地赚到钱。对此,《资本论》早就指出,“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2] (P67-68)但是,近十几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狂想病却不完全与马克思所说的那种周期性的狂想等同,这一次不同的背景在于,第一,经济的全球化扩大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不仅本国的工人阶级,而且世界工人阶级

特别是工业化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人阶级,都在为世界垄断资

本提供着剩余价值。而金融垄断资本所要做的只是按照市场的规则,利用商品价

格、利率、证券价格等的变动,通过货币金融的方式把剩余价值据为己有。第二,货币性质的变化使得美国无节制地大量发行货币,用以购买发展中国家人民辛苦

劳作生产出的物质产品,并凭借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以出售债券的形式重

占有货币资本。这些变化,使得资本的金融投机行为不再被看做像马克思时代那

样由于经济的繁荣、生产的高涨所派生出的现象,而是被看做资本通过创新己经找到了一个可以使自己增值和积累的新领域。因此,金融投机活动不再是“周期

性”的狂想,而是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持久地加以开发。

经济的全球化和货币性质的变化形成了金融垄断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新机制。虽然剩余价值的源泉存在于生产领域,但是对r?剩余价值的占有却可以有不

同的方式。最为基本和原始的形式是马克思所讲的通过生产直接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除此以外,它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被资本所占有。例如,它可以以低于价值的价格出售商品转移到买者手中,这又通过降低劳动力价值形成有利于资本的

收入分配。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国际垄断资本通过对外投资的利润、不等价

交换,以及各种虚构的服务收入等方式占有剩余价值,形成发达国家金融垄断资

本盈利的来源。在金融市场不断翻新的情况下,金融垄断资本又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将剩余价值形成的剩余资本加以集中。金融垄断资本又进一步利用集中起来的剩余资本发放贷款,并再发行证券以集中货币资本。

但是,贷款对象的扩大必须以生产领域的相应发展为前提,而生产的扩大又

必须以市场的扩大为条件。经济的金融化并未消除社会基本矛盾对资本积累的根本限制,而当代金融资本突破这种限制的方式则是通过扩大贷款来强行地扩大

市场。在此,所谓的“金融工程”为扩大贷款对象开发出种种技术手段,例如,美

国金融资本创新出“次贷”、“Alt-A”、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等贷款形式,诱使人们借款消费,以扩大剥削对象。然而从本质上讲,借贷资本收入的最终源

泉只能是生产领域形成的剩余价值,发放消费信贷所获取的利息收入事实上也是

间接来0于剩余价值。因此,当金融垄断资本将既有的剩余价值源泉开发殆尽,转而将非剩余价值收入作为攫取对象时,危机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可见,当前的金融危机是资本对于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的增值与积累新领域开发殆尽的结果,不能被看做是一次常规的周期性衰退。据此推测,此次

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节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有资本

增值方式的重大调整才能实现。

2. 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危机的措施及其本质。

当前的金融危机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的困难,直接威胁到金

融体系的生存,并已经对生产领域造成危害,因此,近几个月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台救助措施,通过巨额政府支出拯救那些陷入金融困境的金融机构。就现

有的资本主义运行结构看,这些措施是使资本主义金融体系解脱困境所必须的,不如此它们就直接面临着崩溃的危险。但是,也应当看到这些措施即使奏效,所能够解决的也只是当下金融体系因债务链断裂出现的流动性不足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货币流通的缓慢则表现这两个过程分离成互相对立的独立阶段,表现

形式变换的停滞,从而表现物质变换的停滞。至于这种停滞由什么产生,从流通

本身当然看不出来。流通只是表示出这种现象本身。一般人在货币流通迟缓时看到货币在流通领域各点上出没的次数减少,就很容易用流通手段量不足来解

这种现象。” [1](P143)目前各国采取的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的求助方式,正是基于马克思所提到的这种错误认识。根据前面的分析,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流通领域流动性缺乏,相反,长期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实行低利率的政策为美国金融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有力地支持了虚拟资本的膨胀,使金融垄断资本迅速地积累。当前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膨胀起来的虚拟资本找不到足够的剩余价值源泉继续支撑现有的金融方式的资本增值。因此,当前的救助措施只能解救金融体系的当务之急,并不能彻底解决当前的危机。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直接原因来自于华尔街的“贪婪”加之金融当局“监管不力”,尽管这种看法仍停留在对直接现象的观察,它也反映出人们对自20世纪90年代逐步兴盛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放松管制”、“解除监管”政策的反思。从当前的救助措施来看,它仍是维护金融垄断资本利益的一种措施。本质上看是资本主义政府用劳动人民创造的财政收入来维护金融垄断资本所构造的价值增值体系。而正是这种价值增值和资本积累方式走到了自己的尽头。由此可以设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容许的范围内,危机过后如果资本不能开辟新的增值领域、找到新的增值形式,那么资本主义就只在一定时期内以一种“有管制的资本主义”的形式存在和发展。因此,靠财政手段的救助只能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只有采取必要的调整,建立真正为实际经济运动服务的金融体系才有可能使资本主义摆脱当前的危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M]. 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马克思.资本论[M]. 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Nick Beams.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A Marxist Analysis[Z].

World Socialist Web Site, https://www.doczj.com/doc/1316866.html,

[4] 坎特伯雷.华尔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5] 贾品荣.全球经济战争[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思德与法)

试卷代号:3957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开卷) 一、试论述如何理解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80分) 答: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首先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联合起来的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它使每一个劳动者都享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都有劳动的权利和按劳动分配的权利。这就为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创造了物质前提。 其次,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它反映的最基本的利益关系是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反映这个基础的道德观念,必然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在公有制前提下,劳动者为社会劳动(为国家和集体的需要而劳动)的同时就是为自己劳动,为国家和集体的整体利益而奋斗就包含着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必然地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才能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一)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与承认正当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不论是以集体主义否定正当的个人利益,或是以个人利益反对集体主义,都是错误的。

集体主义首先要求人们要为社会集体利益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集体主义原则尊重劳动者正当的个人利益,尊重劳动者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 (二)集体主义原则是与个人主义原则根本对立的。集体主义原则反对并谴责把个人利益凌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更不允许用个人利益否定国家和集体利益。在实际生活中,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并不等于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三者的利益都完全相同。 (三)三者之间在利益上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一方面,要求国家和集体不断调整各种政策和措施,关心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尽量使他们的个人利益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也引导人们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保护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我们提倡按劳分配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同时其中包含着每个人一定的物质利益。没有对个人正当利益的保护,就没有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因而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也不可能有效地实现。但是这决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要是那样,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会落空。 二、简述法治思维的含义、要求与主要内容?(20分) 答:含义: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它不同于人治思维、

集体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开课时间: 学院 学科专业 学号 姓名 短号 任课教师 交稿日期 成绩

关于集体主义 摘要 集体主义是指: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以调节个人与集体关系为内容并主张集体利益优先性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原则。它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和前提,主张集体是个人自由发展的保障,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协调一致。本文主要阐述集体主义概念,以及分析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集体;集体主义;区别 一、集体与集体主义 (一)集体的含义 我国现代化集体是指工人阶级占主导地位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不断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劳动者联合体。这里所说的“集体”与“社会主义国家”是同一高度、同一层面上的概念,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侧重于人与人组成的联合,而“社会主义国家”则侧重于包括领土、主权和民族在内的权力机构;“集体”由于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而表现出更多的经济意义,“社会主义国家”则表现出更多的政治意义;在涵盖对象的范围上,“集体”与“社会主义国家”所涵盖的对象在大部分交叉重合的同时,亦有各自独立的部分。过渡性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阶级性与民众性的双重属性,而集体则主要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众性。 (二)对“集体主义”内涵的不同认识 人们对集体主义内涵的认识表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视集体而忽视个人。这种理解主要出现在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代,

我国实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集体主义内涵理解正是对这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的必然反映,它宣扬集体利益的不可抗性、排他性和绝对至上性,将个人利益的获得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个人是为集体无条件地服务和付出的,将个人利益进行打压和排斥,个人没有任何理由来索取获得,从而成为集体的摆设和附属物。 第二阶段:宣扬个人而漠视集体。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社会成员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也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得到解放,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人们在不同区域、部门之间的流动加强。这种新变化打破了个人对原有单位、企业等集体的依附关系,个体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人从依赖走向独立,每个人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竞争,不再单纯地依赖分配。由于强调个人需求与发展,原有的单一的绝对宣扬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们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利益也应得到尊重和满足。加之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到极端压抑的个人利益,在遇到市场经济这一巨大发展空间时便膨胀起来,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开始否定集体主义,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应提倡个人本位,集体主义只会阻碍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第三阶段: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经济体制在变,社会结构也在变,“我国社会上的利益分化与重组状况表现得更为明显,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分化的特征是:从利益平均化到利益多极化、从利益依赖性到利益独立性、从利益稳定性到利益多变性。具体表现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实现途径多样化,利益观念的更新。”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社会民众逐步开始理性、公正地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何为集体主义的理解也逐渐深化,由以往偏向于集体利益或者偏向于个人利益向协调二者的利益关系转变,以适应社会转型时期恰当理顺个人、集体和国家关系的需要。 可知,人们关于集体主义内涵的认识,经历了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曲折过程。这其中既有失误也有反思,而这些经验教训不断推进着集体主义内涵理解的理性回归,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整体看来,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着深厚的土壤和长期的历史。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个人主义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资料不是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而是归某个集团或阶级所有。这些集团和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统治必然要在思想观念领域

集体主义的主要内容

1.集体主义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2.集体主义是新时用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1)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2)是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总之,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价值取向。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二、 3、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1)个人主义的含义: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 ①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在个人与社会的关心上,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集体、国家和他人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②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强调个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反对集体、社会、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 ③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强调个人的私有财产制度,保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私有制。 三、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原则。指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本质特征。集体主义作为道德原则,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过程中产生的。作为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概念,它出现在20世纪初。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来的。它继承了历史上先进的伦理思想,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概括和总结了先进工人中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行为和思想,是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的内容是:一方面,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一、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人们会认为“为什么现在还赶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为什么到现在还赶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个问题,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首先,应该把资本主义国家看全了。过去一讲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人们通常是将社会主义与“发达的”资本主义比,而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那种资本主义排除在外。全世界有180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其中发达国家只占很小比例,绝大多数处于落后、贫困状态。印度与中国国情相似,他们自己的经济学家承认,中国人均生活水平是印度的三倍。尼加拉瓜有位叫卡德纳尔的神父提供了一个看待这个问题的新视角。1994年他在墨西哥《美洲纪事》杂志上撰文说:“新闻界得意洋洋地在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的失败,但是他们不提资本主义的更大的失败。资本主义只在世界10%或20%的人口中取得了成功。对于第三世界,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穷人来说,资本主义是灾难性的,而资本主义的失败先于社会主义的失败。”其次,对客观事物要正确地使用对比,对比对象要有可比性。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正是缺乏可比的基础。 一是经济发展起点不同。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所承受的是封建的甚至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烂摊子,这同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掠夺积累起来的“资本巨富”差异十分悬殊。 二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同。资本主义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腥的肮脏发迹史。正像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对劳动者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即使在今天,他们仍然凭借技术和资本的垄断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交换,从中攫取巨额财富。而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历史,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不过四五十年历史,处于发展的初期,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尚未发育健全,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在艰苦探索中。而资本主义已有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即便如此,全世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中,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也不过二十来个,特别是20世纪新独立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鲜有进入“富国俱乐部”的。 四是发展环境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之日起,就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乃至武装侵略,发展环境十分险恶。而资本主义国家则不一样。当资本主义大发展之时,从世界范围看,封建制度已经彻底衰落,国际环境对资本主义发展十分有利。

利己主义,利他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1)

利己/利他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1.利他主义,利己主义简介 利他主义(altruism)或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是指那些靠牺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机会和生殖成功率的行为。有些是表现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彻底的利他行为,即表现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利他主义是伦理学的一种学说。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19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并以它作为他的伦理学体系的基础。以后又为英国的斯宾塞等所采用。孔德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又说,利他又必然以利己为基础。利他主义,只局限于超阶级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回避了道德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没有也不可能规定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因此,利他主义实质上仍然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资产阶级道德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已经包含并远远超过了利他主义的道德内涵,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再使用利他主义的概念。 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利己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ego,意为“我”。利己主义思想产生于私有制社会,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前21世纪~前221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主张,是古代利己主义思利己主义想的典型。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利己主义被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完整的道德学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T.霍布斯、B.孟德维尔、C.A.爱尔维修等人,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把几千年来剥削阶级信奉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德观念,看作是人的不变的利己本性,并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 2.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关系 利他主义包括仁爱利他主义和利己利他主义,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道德原则,它们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利益的和谐一致,人和人之间的普遍同情和相爱,掩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对立,否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利他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美化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掩饰资产阶级损

如何正确实施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对虚假集体主义的批判

如何正确实施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 ——对虚假集体主义的批判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1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2我国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同时又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那么必然地就会产生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与矛盾,譬如说作为一名大学生,当教学课程与各种社团,团校,党校,班级,院系等等的所谓集体活动相冲突时,应该如何抉择?是不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就要请假去参加“集体活动”?事实上,这是一种对集体主义的曲解,可说是一种伪集体主义。为了达到对集体主义的更全面理解,下面将追本溯源,从马克思主义那里进一步理解在具体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对种种伪集体主义加以分析批判,进而较为深刻地剖析如何正确实施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对集体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出过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 甚至也没有表述过集体主义的概念。3但在从他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所昭示的思想中可见一斑。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4第三个阶段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群体本位社会,也不同于第二阶段的个人本位社会,而是“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摆脱了对物的依赖性,每个个体都得到了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一阶段表现为集体主义。5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虚构的集体”和“真实的集体”两个历史观概1教材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104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五版 2维基百科https://www.doczj.com/doc/1316866.html,/zh-cn/%E9%9B%86%E4%BD%93%E4%B8%BB%E4%B9%89 3吴育林,《唯物史观语境中的集体和集体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 年第8 期2006 年第8 期:5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04,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王岩,《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16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每个人,每个社会团体,每个社会阶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价值观通常指人们对于一些重要事物,一些基本行为准则的主观判断的基础,并以此来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等。简而言之,价值观念属于主观意识形态范畴,它涉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取舍态度和标准。比如说,在中国社会,人们提倡和推崇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在美国,这一价值取向却几乎没有市场,美国人信奉的“先为自我,我再帮人”;在中国人心目中,国家民族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集体的利益,最后才会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可是在美国人看来,占第一位的是民主、自由和国家的利益,占第二位的是对物质财富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第三位才是热情好客以及对他人的帮助。价值观念既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就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美两国由于在政治、历史、地理风貌和经济形态等众多领域的差别,在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各自文化渊源的差别。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关于文化差异中国学习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集体主义观念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冲突。本文将从这两种文化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语言文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剖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及其语言文化反映 所谓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要珍视友谊和家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与此相反,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个人主义也认为人离不开社会,它也看重人际关系,但是它强调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人际关系及结构。我们不能笼统地把集体主义看成是忽略个人作用的混合体,也不能偏执地认定西方人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中美文化交际中有关的一些事例。著名美国社会研究专家邓炎昌教授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曾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几个中国人到一位比较富裕的美国人家里去做客,主人引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客人说:“你们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主妇听了十分高兴,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说:“谢谢”。有些中国客人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后来,在餐桌上谈话时,主人对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国女翻译说:“你的英语很好,很流利。”女翻译谦虚地说:“不! 不! 我的英语说得很不好。”主人没想到她会这样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 1 ] 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迥异,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常会产生误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问候语上,中国人如果外出路上碰到朋友,会关切地问道:“上哪儿去啊!”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 ? 或者Where have you been ? 大部分美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心里可能在说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 ! (你管得着吗?) [ 1 ] 通常,美国人的问候语很简单,如果是碰到第一次见面的人,用How do you do ? 如果是熟人,会说How are you ? 或者干脆是Good morning/ af ternoon/ evening。宴客会谈习俗中,如果是两个中国人,谈话很可能是从这样的问题开始的“, 你们家的汽车真漂亮啊,在哪儿买的? 花了多少钱呢?”如果在客人家里碰到

《战争狂还是理想主义者——人类暴力迷思》阅读答案

战争狂还是理想主义者——人类暴力迷思 暴力趋势下降的这区区几千年时间对于整个人类演化的整个进程来说,实在微不足道。我们的暴力基因并未消失,然而史蒂芬·平克认为,当今世界人性已经随文化的改变而发生改观,包括政治、法律、贸易和道德观等层面。日趋增长的世界主义倾向使得我们能间接体验世界上其他人的苦难,并感同身受。 即便如此,群体暴力在人类历史中却依然普遍得令人吃惊。其他动物会为了有限的资源或心仪的配偶而相互争斗,但人类不仅会出于生物的本能,还会为文化的原因而大打出手。只有我们人类会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或价值观而奔赴战场。这令人类冲突的本质格外扑朔迷离。幸好,我们已经初窥门径,逐渐洞察出集体暴力在历史中渐渐减少的原因。这是有实际意义的:帮助我们解决当今一些棘手的冲突。 我们不是唯一会实施群体攻击的物种。一群狼会组织起来消灭敌对狼群的成员;我们最近的亲戚,黑猩猩,会与附近种族的“部队”作战。事实上,我们与黑猩猩演化出了同一个联合心理来刺激我们进行集体攻击。区别在于,黑猩猩的战斗只是为了获取领地,我们的目的却复杂得多。 社会心理学家们早就意识到,引导人们进行群体对抗与进攻这件事容易得可怕。为数众多的实验都向我们揭示,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文化身份的标记都能够让人产生对“圈外人”的敌意——甚至连随机分配的衬衫颜色都能做到这一点。看似矛盾的是,这种与人对抗的倾向却可能与我们天性中高贵得多的另一面紧密结合,那就是我们无与伦比的大规模合作能力与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种善良与暴力的混杂是有其优势的,因为在部落战争的世界中,当某个群体的成员都倾向于拧成一股绳,并愿意为共同利益而战的时候,相应的就会

从野蛮资本主义到道德资本主义

从野蛮资本主义到道德资本主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发展 [摘要]本文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入手,说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构成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而资本主义经济则力求开辟新的空间突破这种限制,当新的空间被资本开发殆尽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全局性危机。文章回顾了20世纪资本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国家干预、经济金融化等几个阶段突破基本矛盾的限制,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通过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与世界战争、70 年代滞胀和当前的金融危机一次次对资本主义发展构成新限制。文章认为当前危机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发展空间开发殆尽的结果。 今后,资本主义只有找到新空间才能获得新一轮发展。 自2007年7月开始出现的美国“次贷危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酿成严重的金融危机,它不仅严重威胁到美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而且己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使美国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又一次走上衰退的道路。从当前各种主流的观点来看,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世界金融体系存在着重大缺陷以及监管不足等。但是,如果把它放在资本主义长期的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发现此次金融危机不只是所谓的金融监管与金融技术问题,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下周期性危机爆发的一个突破口。这次危机的特殊性也反映出,它不同]?传统的每隔十年左右爆发一次的常规性周期性危机,不能简单地设想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又重新回到原有的方式。此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上的特殊产物,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推动下向前发展的逻辑结果。因此,这次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一判断启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我国应当对过去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和运行方式进行重大调整,以适应新阶段上的外部环境。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 当前正在发生和蔓延的美国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新形势下的特有运动方式和必然结果。这里我们首先简单回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结构与特征,然后分析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

伍德罗_威尔逊理想主义学说评析_

第二节威尔逊理想主义学说形成的思想渊源 威尔逊理想主义学说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基督教加尔文派仰、英国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弗雷德瑞克?特纳的边疆学说。 一、 基督教加尔文派信仰 宗教是美国民族的精神源泉,世俗化了的宗教是美国国家政治的基本依托。美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一定还是密不可分的[1]。威尔逊在宗教信条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神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理想主义政治思想得以建构的基础。对此,研究威尔逊的学者们得出了相似的评价。他们都注意到威尔逊入主白宫之前撰写的大多数著作和演讲中,基督教信条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如果不是唯一的角色,起码也是关键性角色。林克指出,威尔逊政治思想的基础就是他从基督传统中延伸出来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马德勒也认为理解威尔逊进入政界和外交界的“多年准备”的关键就是加尔文宗教传统[2]。 首先,加尔文悲观人性论使威尔逊认识到人性固有的缺陷(原罪),但同时又使威尔逊相信基督赋予人类的理性和良知是人性进步的希望。威尔逊的人性观就是这两种观念的产物,而后者对威尔逊的影响远大于前者。尽管他从来没有忽视人性的缺陷,但他似乎经常忘记,在他心目中占压倒性地位的是对人类善良和进步的信心[3]。因此,威尔逊的宗教信仰中对“原罪”的强调不多,而对人性的进步却抱有非常乐观的看法。正是由于仁慈的上帝赋予 [1]董小川:《二十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 页。 [2] Arthur S. Link, Wilson: The New Freedom, Princeton, and N. J., 1956. [3] Dena F. Flem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 New York, 1932.

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院、所、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级别2013 级 学年2013-2014学年 学期第一学期 姓名雍资霞 学号112013332222774 类别③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3年7月28日 研究生院制 课程类别 课程考试方式 题号 得分 教师评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题号 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 1、矛盾分析方法的概念。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即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方法化。所谓矛盾分析方法, 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 掌握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以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 2、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质。矛盾分析方法是人们分析事物矛盾、解决矛盾问题的基本方法,它要求人们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原理,根据事物的矛盾本性去揭示事物内部诸因素之间、事物与外部其他事物之间、事物发展进程中的过程与过程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等, 因而它是人们分析事物矛盾、解决矛盾问题的普遍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又是辩证法的基本形式。人们通常使用的如质和量统一的方法、肯定和否定统一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统一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方法等, 无不是一种贯穿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形式。矛盾是标志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分析方法是一种按照矛盾原理、符合矛盾本性的分析事物的哲学方法, 本身是内在地包含综合的。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质是从统一中把握对立, 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3、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它必然有着自身的优越性和局限性。那是不是说资本主义有优越性,我们就认为资本主义好呢?甚至比我们的社会主义更好?又

资本主义概念

资本主义概念 所谓“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家也对资本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 基本特征 经济上,以私营经济为主,没有政府干预或者政府干预很少。政治上,资产阶级政党掌权,或实行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具体表现为: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富裕,鼓励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尽量少。 二,商品生产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变成了商品。三,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工人阶级,生产的目的是创造利润。四,使用机器生产,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 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拥有以下的特色: 私营部分、私人所有权、自由企业、利润、财富的不平等分配、竞争、自我组织、市场(包括劳工市场)的存在、以及追求私人利益。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曾有过它璀璨的年华。但它的每一个进步却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最终不能逃脱被更高的社会形态取代的历史命运。 (1)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革命作用 资本主义制度全面破坏了封建主义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是过去时代无法比拟的。 资本主义不仅消灭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国家,而且消灭了古老的民族工业,社会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渗透和竞争的新格局。 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电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资产阶级的思想家高举理性旗帜,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号,冲破了封建专制的精神枷锁,给人类带来了—次精神大解放。 资本主义所以能在历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2)资本主义的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了另—种私有制,以—种剥削制度代替另—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础上的雇佣劳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理想主义:人类悲剧产生的真正根源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理想主义:人类悲剧产生的真正根源 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教育,就是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并举出无数在理想旗帜下,成长起来的英雄,作为我们效仿的榜样。也许还真有过一些效应,我们都做过成为英雄的梦想,并以少年英雄自诩。长大以后,我们又被某种社会理想所困惑,让我们把终身献给那莫须有的精神海市蜃楼。现在这些理想早就破灭了,关于理想的信仰早就被无情的现实吞噬了,唯有一些理想的骷髅,映衬在现实阴霾密布的低空之下。 现代诗人穆旦在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也就是那场被理想燃烧起来的灭顶之火后,写下了这样的《好梦》诗,他写道:因为它是从现实的谬误中生长,我们由于恨,才对它滋生感情,但被现实所铸成的它的形象,只不过是谬误的另一个幻影,让我们哭泣好梦不长。它很形象地概括了理想主义给社会以及人生带来的毁灭性打击,甚至让无数生命之塔随之坍塌。 于是,我们不得不对神圣的理想产生怀疑,究竟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理想,给我们的人生是加速的推力,还是沉重的包袱呢?当我们考察人类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其实都是因为理想主义,而造成他们人生以及事业上的悲剧。正如鲁迅说的,把他们最美好的一面,最绚烂的生命,撕破给世人看。鲁迅经过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检讨中,认为知识者往往缺乏接受历史真实的能力,往往对理想实现的真实过程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总是由狂热迅速归于幻灭。 社会学家希尔斯说,每个社会中都有一些人对于神圣的事物具有非比寻常的敏感,对于他们宇宙的本质,对于掌理他们社会的规范具有非凡的反省力。在每个社会中都有少数人比周遭的寻常伙伴,更探寻、更企求不限于日常生活当下的具体情境,希望经常接触到更广泛、在时空上更具久远意义的象征。在这少数人当中,有需要以口述或书写、仪式的表演和崇拜的活动,来把这种内在的探求形诸于外。穿越当下具体经验之屏幕的内在需求,标示着每个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存在。 这就是理想主义思想产生的最好概括。而观中国历史,中国的知识分子、文人志士一路走来,总是反复演绎着因理想而癫狂,到因破灭而痛苦的人生悲剧。如孔子、屈原、陶渊明、李白、陈独秀、李大钊等。他们对现实永不满足,对未来坚持更高的追求和更美好的向往,去作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去承受不尽的磨难和无数的牺牲。他们想改变世间中所有不满,想成就心中的乌托邦,却忘了大部分的理想,只不过是对既成历史事实的命名,或意念的反动而已。所以这些理想的代言人,最终还是被时代所抛弃。 几乎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理想悲剧,而在中国,有一种道德理想的悲剧,却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中国以儒学为国教,孔子称赞颜回穷居陋巷、而不改其志,孟子教导后人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谓大丈夫也。而孔孟以来,中国人即以舍生取义作为最高道德理想,以渴死不饮盗泉之水、饿死不食嗟来之食作为经典的人格美,鼓动着历代读书人去身体力行。 中国封建时代塑造了无数民族英雄,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是识时务的俊杰,不是知命的智者,因为他们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追求的不是成功,不是

公民道德与集体主义原则

这是我自己写的,以供大家借鉴。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摘要:我国社会道德经历了由传统抽象集体主义的道德共识到现代道德多元化的道德分化的历程。由于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抽象集体主义以社会为本位,忽视了个人的价值和利益,抑制了社会主义活力,而产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多元化又呈现出道德下滑现象,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因其实现了对抽象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扬弃,实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而成为构建公民道德的必然选择。 关键字: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集体主义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我国,人们的价值观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不再迷恋于抽象的集体主义,而是更加注重个人利益需求,但是随之也带来了负面因素例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一公民道德的内涵 公民道德是从个体道德的角度来谈论道德建设,公民道德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的一个重要层面。公民个体道德的养成和素质的提高,对一个国家的整体道德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研究“公民道德”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公民”,因为公民道德存在的前提是作为主体的公民的存在。公民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它是与古希腊的民主城邦同时产生的。现在的“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赋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个体之间,也就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完全平等关系,他们具有相同的身份,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从事何种工作或担任何种职务,他们之间都是平等的。法律上也不承认任何高于其他公民之上的特殊公民。公民的概念就意味着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障,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更强调的是公民的权利,而非公民的义务,把权利看成是公民概念的基石。 一个有道德的公民能够和他人对话,在和其他公民的讨论和倾听中形成自己的判断,不能只注重自己的表达而不去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且能从沟通中辨别是非;能够形成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共同体,和其他成员有一样的思考和行动力,并且能够接受其他成员和组织的生活样式和组织结构,不能存在“搭便车”行为;

资本主义的道德_康慨

91 CHINA NEWSWEEK 2008.3.24 读书 BOOKS 资本主义的道德 ★《逝水年华》 许渊冲 三联书店定价:21元 从西南联大到赴欧求学这十二年中的人和事,陈寅恪、吴宓、朱自清、叶公超、钱钟书……名师挚友,趣事逸闻,自传别传融为一体。 ★《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程》 王沛人 中国青年出版社定价:29元 这是一部描述中国的60年代生人心灵成长史的作品。60年代生人童年、少年的红色经历以及80年代的由一元到多元的剧变经历,对他们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大转型: 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 萧功秦 新星出版社定价:42元 作者对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社会转型的多角度考察:从80年代的新权威主义到90年代的进步的保守主义,作者试图寻找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路向。 新书推荐 文/康慨 《阿特拉斯耸耸肩》[美]安·兰德 著 杨格 译 重庆出版社 98元 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罢工。这一切的幕后策划者,正是“毁灭者”约翰·高尔特。 高尔特宣布,“我们的罢工所反对的是那些认为人是为了他人而存在的主张,我们罢工所反对的是吃人的道德……思想不是罪恶吗?我们就让我们的一切思想成果都从社会上消失,让人们连我们的一丁点见解都无从知晓和利用。” 他说:“我要从此把这一切彻底结束。我要让推动这世界的发动机停转。” 他这样做了。因为有才能的人遭受处罚,而被迫供养懒惰者、无能者,行乞者和欺骗者。越来越多的“思想者” 退隐到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一处世外桃源,发誓:“我永远不会为别人而活,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 在无政府主义的大乱局中,高尔特对全国发表了一次超长讲话。在中文版中,他足足讲了51页,纵论哲学、社会、政治,主题是利己主义的伟大和不可或缺,即:自我牺牲必然导致自我毁灭,而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利 已主义,却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 中文版《阿特拉斯耸耸肩》的出版,已是此书问世50年之后,中国正在市场经济、个人至上和性解放的大路上阔步向前,但这本“资本主义小说”经典对我们的冲击力仍然存在,尽管我对个人自由有不同的理解,尽管我仍然相信利他主义是更高的美德,尽管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样,用一个多雪多灾的冬天,耐心读完这本上、下两册,厚近1100页,130万字的大书。 ★ (作者为《中华读书报》编辑) ★《我无法停止爱你》 [美] 迈克尔·莱顿江苏人民出版社定价:32元 作为一名音乐改革家,美国灵魂音乐天才雷·查尔斯将节奏布鲁 斯、黑人福音音乐及流行音乐完善结合,叱咤美国乐坛五十载,成为美国神话的典型范本。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未来》 董文虎 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59元 经历了2500多年的沧桑变迁,京杭大运河依然发挥着航运、水利、南水 北调、生态保护等功能,运河沿岸城市的崛起与辉煌,更是见证了历史的发展。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远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原罪的谴责一天也未停止过。即便在美国,公然为资本主义做道德辩护也是桩危险的事。因此,1957年,安·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出版时,引发了如潮恶评,且同时受到左右两派的猛烈攻击——左派指责它使贪婪成为美德,右派则不满它的渎神。但此书不仅顽强生存下来,更成为当代最畅销的小说之一,至今在美国书店里,仍能一年卖出15万册之巨。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女三男:铁路公司的女经理达格妮·塔格特,矿主弗朗西斯科·德安孔尼亚,钢厂老板汉克·里尔登,以及工人出身的发明家约翰·高尔特,三位男士依次成了达格妮的情人,但故事的主线却远离卧室,在更为宏大社会背景下展开。 这是一本雄心勃勃的哲学小说,反乌托邦的政治小说,带有末日情结,开篇就把我们带入危机四伏的气氛。由于“金钱就是罪恶”思想占了上风,政府出台了新政令, 强力管制国民经济各领域,控制物价和贸易,推行平均主义,发布指令性的生产和销售计划,所有专利都须无偿赠与政府,企业不准扩大规模,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因而相继崩溃,怠工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则不知所踪。社会乱象加剧了,交通陷入混乱,能源和食品危机相继发生,无人再相信政府。 不服管制,决心“和全人类去对抗到底”的里尔登成了“贪婪成性的社会公敌”,被送上法庭。同样陷入困境的达格妮发现,从世界上消失的那些“思想者”——企业家、发明家和艺术家,

理想主义:人类悲剧产生的真正根源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 理想主义:人类悲剧产生的真正根源 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教育,就是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并举出无数在理想旗帜下,成长起来的英雄,作为我们效仿的榜样。也许还真有过一些效应,我们都做过成为英雄的梦想,并以少年英雄自诩。长大以后,我们又被某种社会理想所困惑,让我们把终身献给那莫须有的精神海市蜃楼。现在这些理想早就破灭了,关于理想的信仰早就被无情的现实吞噬了,唯有一些理想的骷髅,映衬在现实阴霾密布的低空之下。 现代诗人穆旦在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也就是那场被理想燃烧起来的灭顶之火后,写下了这样的《好梦》诗,他写道:因为它是从现实的谬误中生长,我们由于恨,才对它滋生感情,但被现实所铸成的它的形象,只不过是谬误的另一个幻影,让我们哭泣好梦不长。它很形象地概括了理想主义给社会以及人生带来的毁灭性打击,甚至让无数生命之塔随之坍塌。 于是,我们不得不对神圣的理想产生怀疑,究竟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理想,给我们的人生是加速的推力,还是沉重的包袱呢?当我们考察人类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其实都是因为理想主义,而造成他们人生以及事业上的悲剧。正如鲁迅说的,把他们最美好的一面,最绚烂的生命,撕破给世人看。鲁迅经过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检讨中,认为知识者往往缺乏接受历史真实的能力,往往对理想实现的真实过程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总是由狂热迅速归于幻灭。 社会学家希尔斯说,每个社会中都有一些人对于神圣的事物具有非比寻常的敏感,对于他们宇宙的本质,对于掌理他们社会的规范具有非凡的反省力。在每个社会中都有少数人比周遭的寻常伙伴,更探寻、更企求不限于日常生活当下的具体情境,希望经常接触到更广泛、在时空上更具久远意义的象征。在这少数人当中,有需要以口述或书写、仪式的表演和崇拜的活动,来把这种内在的探求形诸于外。穿越当下具体经验之屏幕的内在需求,标示着每个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存在。 这就是理想主义思想产生的最好概括。而观中国历史,中国的知识分子、文人志士一路走来,总是反复演绎着因理想而癫狂,到因破灭而痛苦的人生悲剧。如孔子、屈原、陶渊明、李白、陈独秀、李大钊等。他们对现实永不满足,对未来坚持更高的追求和更美好的向往,去作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去承受不尽的磨难和无数的牺牲。他们想改变世间中所有不满,想成就心中的乌托邦,却忘了大部分的理想,只不过是对既成历史事实的命名,或意念的反动而已。所以这些理想的代言人,最终还是被时代所抛弃。 几乎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理想悲剧,而在中国,有一种道德理想的悲剧,却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中国以儒学为国教,孔子称赞颜回穷居陋巷、而不改其志,孟子教导后人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谓大丈夫也。而孔孟以来,中国人即以舍生取义作为最高道德理想,以渴死不饮盗泉之水、饿死不食嗟来之食作为经典的人格美,鼓动着历代读书人去身体力行。 中国封建时代塑造了无数民族英雄,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是识时务的俊杰,不是知命的智者,因为他们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追求的不是成功,不是荣华富贵,而是骨子里消灭不掉的社会理想。但是,道德在富贵面前是多么苍白,理想在现实面前是多么软弱。朱熹说存天理、去人欲,可是天理在人欲面前,不但是虚无飘渺的,有时反而成了人欲的遮羞布。因此,那些民族英雄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是道德理想的悲剧。 我们从岳飞、文天祥、夏完淳等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悲剧的壮烈。当统治者以及那些为官者沉迷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歌舞升平,而偏安一方时,是他们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