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程(一)

一、本讲主要内容: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册

第一章简单的运动

1.长度单位及其换算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为了使用方便,还有一些比米大的和比米小的导出单位,主要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米=103 千米; 1米=10分米; 1米=102厘米; 1米=103毫米;

1米=106微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毫米=103微米.

2.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在使用刻度尺前,必须先对刻度尺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观察:

(a)零刻度线是否完好,有无磨损.如零刻度线是完好无损的,则可以用此刻度线为测量的

起始位置,如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必须另外确定一个完好的刻度线作为测量时的起始位置,但读数时要注意减去起始位置前的数字.

(b)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就是指刻度尺的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

由该数值才能确定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c)刻度尺的量程,刻度尺的量程就是指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做到下面几点:

(a)尺放正、不歪斜,使刻度尺边缘与被测物边缘齐平.

(b)刻度尺的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物.用较厚的尺测物体的长度时,要特别注意做到这一

点.

(c)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而且要正对刻度线.

(3)正确记录好测量结果.测量应记录的数字是由准确数字和估计数字两部分组成,准确数

字是指由刻度线直接表示出来的数字,也就是指最小刻度值以上的各位数字;估计数字是指最小刻度值下一位的数字,这数字虽已不准确,但和准确数一样都属于有效数字,都应记录.

测量结果必须要有单位,没有单位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可归纳如下:

单位

测量结果准确数字

数字

估计数字

(4)要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刻度尺.在实际测量时,应根据被测物的长度和测量所需

要达到的准确程度,确定所用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例如,为了安装玻璃而测量窗户的长度,则应准确到毫米,就要选择最小刻度是毫米,量程 大于玻璃长度的刻度尺较适宜;如果为了给此玻璃窗配窗帘而测量窗户的长度,则选用 最小刻度是厘米的米尺就可以了. 3. 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常见的有下列几种方法

(1) 累积法 用一般的刻度尺是不能直接测量出一些尺寸很小的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的,但如 果把很多这样相同尺寸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能够测量出累积起来后的总量,再用 总量除以累积的个数,就能得到每一个物体原来的长度或厚度.例如用累积法可以测量出 一张纸的厚度或测量出一根细铜丝的直径.

(2)替代法 用替代法可以较方便地测量出一些曲线的长度,例如测圆形花坛的周长,测运动 场的弯道处长.

(3)平移法 用平移法较方便地测量圆球的直径、锥体的高、人的身高、墨水瓶的高度等. 4.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1)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改变,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位置的改变则是静止的.

(3) 整个宇宙是由不断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平常听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说的. 5.速度和平均速度

(1) 速度在物理学中是用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的,且物体运动的快慢不变,即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相等的.因此,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t

s

v =

(3)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断变化的,即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4) 平均速度就是用来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大致情况,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t

s

v =

这里的v 只表示物体在t 时间内或s 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 6.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除此以外,还有厘米/秒,千米/时......

对这些复合单位,不仅要求能够会读、会写、会说明它们表示的意思,还要会进行单位换 算.

二、典型例题

例1.下列数据分别表示不同物体的长度,其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相同的? (1) 0.0006米 (2)60微米 (3)6×104-分米

(4)6×104毫米(5)6×106-千米(6)6×103-厘米

分析长度单位不统一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必须进行单位换算,用一个统一的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体的长度,就可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是相同的.

解: 0.0006米=6×104-米60微米=60×106-米=6×105-米6×104-分米=6×105-米6×104毫米=6×104×103-米=60米6×106-千米=6×106-×3

10米=6×103-米

6×103-厘米=6×103-×2

10-米=6×105-米

因此,长度为60微米的物体、6×104-分米的物体和6×103-厘米的物体,长度是相同的. 例2.下列物体长度较接近1厘米的是[ ]

A.物理课本的宽度

B.大姆指甲的宽度

C.新铅笔的长度

D.十张纸的厚度

分析与解答当前初中生所用的物理课本的宽度和新铅笔的长度都远远大于1厘米;一张普通纸的厚度是0.7×104-~1×104-米,即0.007~0.01厘米,远远小于1厘米;

只有大姆指甲的宽度较接近1厘米.

应选:B

例3.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去精确测量玻璃窗的宽度,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 ]

A. 0.420米

B. 420毫米

C. 0.0420米

D. 4.202分米

分析与解答该次测量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毫米,在记录有准确数的情况下,还应记录有毫米的下一位,即0.1毫米位数上的估计数字. 0.420米和420毫米这两个

数据都没有估计数字,因此不符合要求;0.0420米,虽然有估计数字0,但都与

实际不相符合,因为玻璃窗的宽度不会只有4厘米左右;这是记录结果时单位

记错了;4.202分米符合上述要求,而且测量结果也有单位,是符合要求的记录

数据.

应选D. 例4.站在路边的甲看见乙驾驶轻骑超过了骑自行车的丙,甲说乙在前进,乙说丙在后退,丙说甲在后退,则他们各自选择的参照物是[ ]

A.甲是以乙为参照物

B.乙是以丙为参照物

C.丙是以甲为参照物

D.甲、乙、丙分别以自己为参照物

分析与解答由题意可知,甲说乙在前进,甲可能以自己、地面或丙为参照物;乙说丙在后退,乙可能以自己为参照物,但不能以地面和甲为参照物;丙说甲在后退,丙可

能以自己和乙为参照物,但不能以地面为参照物.由此可知,甲、乙、丙都是

以自己为参照物.

应选:D

例5. 下列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抛出后正在空中飞行着的排球 B.在圆形跑道上快慢不变行驶着的摩托车 C.从树上正在下落的苹果

D.在平直轨道上快慢不变地前进着的火车

分析与解答 抛出后正在空中飞行着的排球,其运动路线及快慢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不 是匀速直线运动;圆形跑道上行驶的摩托车速度大小虽然不变,但运动方向在 不断变化,也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从树上正下落的苹果,它的速度将越来越大; 平直轨道上快慢不变行驶着的火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应选:D

例6.一辆汽车从A 地开往B 地,前一半路程内平均速度为30千米/时,后一半路程内的平 均速度是50千米/时,则汽车的全程平均速度是_________. 分析 从A 到B 全程的平均速度必须用A 到B 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解: 设A 到B 的路程为s ,则前、后一半路程都为2s ,即2

21s s s ==. 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

千米/s

v s v s v s t 3022211111?====

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

千米/s

v s v s

v s t 5022222222?====

A 到

B 全程所用时间: 时千米/s t t t 30221?=

+=+时

千米/s

302?

A 到

B 全程的平均速度: 时千米时

千米时千米/./s

/s s

t

s

v 537502302=?+

?==

即:应填37.5千米/时

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单位换算

0.025米=_________厘米=_________毫米 6.7×610米=_________千米

2.给下列测量记录补上合适的单位 (1) 物理课本厚0.93_________.

(2) 我国男排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为1925_________. (3) 地球赤道周长大约是40076_________.

3.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若野兔以16米/秒的速度奔跑,坦克以54千米/时的 速度行驶,运动得快的是_________.

4.一辆汽车行驶在一条公路上,每隔2秒钟就驶过一根相距40米的电线柱,这辆汽车速度是 _________千米/时.

5.“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话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的;“地球的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 某处上空”又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6.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用的时间是乙的2倍,乙通过的路程是甲的3

1

,则甲的

速度是乙速度的_________倍.

7.某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150秒后速度为25米/秒,接着匀速运动100秒后减速,经过50秒 停下,共行驶6900米,则该物体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米/秒.

二、选择题

8.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同一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20.84厘米,20.85厘米,20.837厘 米,20.43厘米和20.85厘米,此长度的真实值最接近[ ]

A. 20.85厘米

B. 20.84厘米

C. 20.75厘米

D. 20.76厘米 9.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B.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认真细致地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 10.下列 物体的长度接近6厘米的是[ ]

A.教科书的长度

B.普通墨水瓶的高度

C.钢笔的长度

D.乒乓球的直径

11.甲、乙两车在同一条道路上,乙车驾驶员从观后镜中看到甲车距自己越来越远,则[ ] A.甲车在向后倒车 B.甲车已停止 C.甲车速度比乙车速度小 D.三种情况均可能

12.旗鱼在海洋中游动的速度可达到290分米/秒;猎豹在地面上奔跑时速度为1.68千米/分; 灰面鸫在空中飞翔时,速度达80.5千米/时,世界冠军刘易斯的百米记录是9.86秒,其中运 动速度最快的是[ ]

A.旗鱼

B.猎豹

C.灰面鸫

D.刘易斯 13.下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

A.沿平直轨道出站的列车

B.沿平直轨道进站的列车

C.斜向上抛出的皮球

D.放在快慢不变运行着的传送带上的纸箱 14.某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8秒内通过320米,则此物体在后4秒内通过的路程为[ ]

A. 40米

B. 80米

C. 100米

D. 无法判断

三、计算题

15.某人用1小时走完了3600米,休息半小时后,又用半小时走完了1440米,他休息前的平均

速度是多少米/秒?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秒?

16.某同学乘坐着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钟听到回声.求:

(1)若汽艇静止在水面,他离高崖多远?

(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多远?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程(二)

一、本讲主要内容: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册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三章物态变化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源: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就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会发出声音,但这声音人耳不一定都能听得到.

(2)声源振动发出的声音,需要有介质来传播.介质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固体、液体和气体.

真空中不能传声.

(3)声速:声音传播的速度叫声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

除此以外,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声速也是不相同的.

(4)回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若遇到高大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人耳要能区分清楚原声与回声,其间隔时间必须在0.1秒以上.这就是说,人耳在听到原声的0.1秒以后才听到的回声是能区别清楚的,若在0.1秒以内,则不能区分原声与回声.

回声有许多重要应用,例如可以用来测水的深度、测高大建筑物的距离.

2.乐音的三个特征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发声体振动的越快,即频率越大,音调则越高,发声体振动的越慢,即频率越小,音调则越低.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除此以外,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所决定的,它是声音的品质.我们根据不同的音色,能区分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或是其他什么声源发出的声音.

3.温度和温标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跟温度有关的现象叫热现象.

常用的温标有二种:

(1)摄氏温标.单位:摄氏度. 符号:℃.在摄氏温标中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O 度,(即0℃)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度,(即100℃).将0℃到100℃之间的长度分为10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1℃.

(2)热力学温标(即绝对温标). 单位: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

热力学温标规定:以绝对零度为起点,即以-273℃为O K.

以t表示摄氏温度,以T表示热力学温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T=t+273K.

4.温度计

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温度计在使用前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不能用它测量高于或低于它测量范围的温度.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一定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测液体温度,则玻璃泡一定要浸没于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并且要等到温度计内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温度计玻璃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

5.熔化与凝固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它是熔化的逆过程.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熔化完毕,全部变为液体,再继续吸热时温度才上升.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凝固成固体后,再继续放热时,温度才下降.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种晶体它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它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也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常见的物质中,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6.汽化和液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它的相反过程,即物质由气态变成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

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因此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

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沸

腾,这个温度叫做液体的沸点.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虽然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气体温度和压缩气体的体积.

7.升华和凝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它的相反过程,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升华过程要不断吸热,凝华过程要不断放热.

二、典型例题

例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

(2)耳朵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声波激起人体神经振动.( ) (3)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最快.( )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大于或小于340米/秒.( )

分析与解答 (1)错.声音要靠介质来传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例如在真空中发声的物体,其发出的声音人们是听不到的.

(2)错.人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声波传到人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

(3)错.查阅声音传播速度表可知,声音在固体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固体中慢些.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

(4)对.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仅与介质有关,还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加快;温度降低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慢,因此,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大于或小于340米/秒.

例2 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他听到起跑的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他开始计时的时间将比实际的起跑时间晚多少?(设当时的气温是15℃)

分析 当站在终点处的计时员听到起跑处传来的枪声时,则表明发令枪声已通过了从起点到终点这整整100米的路程,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也已跑过了一定的路程.但是由于计时员直到此时才开始计时,因此所记录的时间比实际跑步的时间少,这时间差,就是声音通过10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

解 s =100米,15℃空气中声音的速度是v =340米/秒. t =

v s =秒

米米/340100=0.294米/秒 答:这样记录的时间比实际的起跑时间晚0.294秒.

例3 在某一温度计的管子上刻有150格均匀的标度.在1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计的玻璃泡进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位置在40刻度处;当玻璃泡进入沸水中时,水银柱的位置在90刻度处.当水银柱上升到100刻度处时,应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相当于热力学温度多少度?

分析与解答 摄氏温标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度,由此可见,题中所说的40刻度处就是0℃,90刻度处就是指100℃.从40到90有50等份,每1等份的实际温度是:50

C

010o =2℃.

当水银柱上升到100刻度处时,共占有的等份数是:100-40=60.所以100刻度处的实际温度是:

共存状态;到第9分钟熔化结束.这一阶段即用BC 表示;最后的CD 段则是处于液态,继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应填:(1)固态 吸热升温 (2)固液共存 熔化 吸收 不变 (3)液态 吸收 升高

例5 当水壶里的水被烧开以后,在壶盖小孔上方一定高度可以看到“白气”,而紧靠小孔的地方却看不到.为什么?

分析与解答 这个现象应以液化现象的特点去进行分析.

“白气”是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凝结成的雾状小水珠。而水蒸气是无色透明气体,是看不见的,当水壶里的水被烧开以后,会产生大量温度较高的水蒸气,这些看不见的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遇到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时,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放出热量,液化成许多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便是我们所看到的所谓“白气”.而紧靠壶盖处由于温度较高,水蒸气不能放热液化.所以看不到“白气”.

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物体的_____产生了声音,产生声音的物体叫________.

2.声音在空气中(15℃)每秒钟能传播_____米的路程,发生雷电时,我们能听到雷声,它 的传声物质是__________.

3.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_____不一样,这主要是由声源的振 动_____

4. 示采用

5.图2 程中必须 是海波的

6.

发在________下都能发生的;为了让湿衣服干得快些,常把衣服晾在通风处,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擦酒精处的皮肤感到凉,是由于酒精蒸发时要_____热量.

7.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是由于冰_______时会____热,100℃的水蒸气比

100℃的水烫伤严重,是由于水蒸气______时会_____热.

8.冬天,0℃以下的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是____现象,在这个过程中,需_____热量;寒冷

的冬夜,房间的窗玻璃上常结冰花,是_____现象,这个过程会_____热.

二、选择题

9.在装满水的水管的一头敲击一下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的响声的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无法确定

10.用箫和提琴同时演奏一支乐曲,一听声音就能区分是箫声或提琴声,这是因为提琴和

箫的[ ]

A.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

C.响度不同

D.无法确定

11.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 甲: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乙:蝙蝠的嘴发生的频

率为100000赫的振动;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56赫的音叉.对以上物体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声音.

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

D.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

12.中国南极长城站使用的是液体温度计中的酒精温度计,这是由于这种液体的[ ]

A.凝固点较高

B.凝固点较低

C.沸点较高

D.沸点较低

13.在发生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需吸热的是[ ]

A.露的形成

B.雾的形成

C.霜的形成

D.冰消雪融

14.在(1)冰熔化 (2)酒精蒸发 (3)水沸腾 (4)铁水凝固过程中,都要在一定温度下

发生的是[ ]

A.(1)、(2)、(3)

B.(2)、(3)、(4)

C.(1)、(3)、(4)

D.(1)、(2)、(4)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程(三)

一、本讲主要内容: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册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1.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例如太阳,点燃的烛焰,通电发光的电灯等; 都能自行发光,都是光源.

2.光的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如在影剧院看电影,

光线是沿光的传播方向,影子、我们做广播操时排成的队列,

3.光速 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要快

4.光的反射

(1(2)如图1所示,AO 是法线;入射光线AO ∠AON 为入射角;反射光线OB 与法线ON 的夹角叫反射角, 图1 即∠BON 叫反射角.

(3)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光滑平整的镜面时,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光束.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当平行光束照射到凹凸不平的反射面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向着不同的方向无规则散开的光束,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我们平时能从各个不同的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这些物体表面发生的是漫反射的缘故.

5.平面镜

(1)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虚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此规律可理解成:平面镜所成的虚像与物体以镜面对称. (2)平面镜的应用,可用来成像,还可用来改变光线传播的方向.

6.球面镜

(1)凹镜 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做凹镜. 凹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它有一个实焦点.

太阳灶、太阳炉、汽车头灯及探照灯的反射面都是凹镜的重要应用. (2)凸镜

凸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它有一个虚焦点汽车上的观后镜:

7.光的折射

(1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2)如图2所示,AO MM ˊ是水面,NN ˊ是法线,OB 与AO 相比,OB 角叫入射角,折射光线OB 与法线ON (3)光的折射规律:个平面上;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图2

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人在水面外斜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此虚像比原物体靠近水面;人在水中斜看水面外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此虚像比物体的实际位置高.这都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8.透镜

(1)折射面是两个球面,或者一个是球面,另一个是平面的透明体,即为透镜. (2)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它有两个实焦点. (3)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它有两个虚焦点.

9.凸透镜成像规律

(1)当u >2f 时,通过凸透镜,可得到倒立、缩小、实像,实像在透镜另一侧,位于f <v <2f 范围内,照相机就是凸透镜这个规律的应用.

(2)当f <v <2f 时,通过凸透镜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实像在透镜的另一侧,位于v >2f 的范围内.幻灯机就是凸透镜这个规律的应用.

(3)当u <f 时,凸透镜能够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与成像的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一侧.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这个规律的应用.

三、典型例题

例1

分析 (1) 如则OB 角∠BON =

21(2)如图4射角∠BON =2

1×解答:

例2 分析与解答 挂钟位置,B ˊ即为而BB ˊ=B ˊBM =21BB AM =BM -AB =

的,故PQ右侧是空气,左侧是玻璃.

即BO为入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OA是折射光线;PQ右侧是空气,左侧是玻璃.

例4当物距为20厘米时,经透镜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变为10厘米时,像一定是()

A.放大的虚像

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虚像

D.缩小的实像

分析与解答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而大于1倍焦距时,凸透镜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应满足:10厘米<f<20厘米.当物距变为10厘米时,即物距小于焦距时,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应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即应选A

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光在___________________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__________传播得最快.这时每秒传播的距离是____________米.

2.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光源.在太阳、月亮、地球、镜子、宝石、点燃的蜡烛等物体中,___________________是光源.

3.已知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15o,则入射角为________.若转动镜面,使入射角减小30o,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

4.一束光从空气垂直射向水面,它的反射角是_______度,入射角是_______度,折射角是________度.

5.我们在河边看到树木和建筑物在水中的“倒影”,实质是它们的_____像,反射面是________.

6.在距离平面镜8厘米处,点燃一支蜡烛,

原成像的位置,则像向后移动了________厘米.

7.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如图7所示

入射光线为AO,画了三条折射光线,其中只有

________才是可能的,图中入射角是__________,

折射角是__________.

8.用照相机照相时,为了在胶片上能得到清

晰的_________________像,物距要满足

___________像,它的物距应满足__________;放大镜观察时得到的是______________像,它的物距应当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9.下列属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水中的月亮B.水中的筷子弯折

C.彩虹D.彩色电视机的画面

10.人以2米/秒的速度垂直向平面镜走去,镜中的像向人靠拢的速度是()

A.1米/秒B.2米/秒

C.3米/秒D.4米/秒

11.白天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书包、笔、课桌等物体,这是因为()

A.这些物体都有光发出来

B.眼睛发出的光射到这些物体上

C.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D.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漫反射

12.对光能起会聚作用的是()

A.各种透镜B.凸透镜

C.凹透镜D.平面镜

13.筷子放在水中,侧面看上去筷子发生弯折,这是由于光的()

A.折射现象B.反射现象

C.漫反射现象D.镜面反射现象

14.透过写字台玻璃板观察下面的文字,观察到的文字位置比它实际位置将()

A.高一些B.低一些

C.与实际位置一样D.无法确定

15.联欢活动时,给全班同学拍摄一张集体照,则底片离镜头之间距离应在()

A.小于焦距之内

B.2倍焦距以外

C.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

D.任何位置都可以

16.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40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判定凸透镜的焦距为()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程(四)

一、主要内容: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册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

二、学习指导

1. 质量的定义

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 质量的单位

国际通用单位:千克(kg) 其他常用单位:吨、克、毫克 换算关系:

1吨=103千克 1千克=103

1克=103毫克 1千克=106

毫克 3.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而改变 4. 质量的测量

(1)生活中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器具有:杆秤、台秤、案秤和电子秤等,在实验室里测量质 量的仪器是天平.常用天平有两种:物理天平和托盘天平.

(2)托盘天平的使用 使用前先观察:

(a)观察最小刻度:即游码标尺上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克; (b)观察天平的最大秤量值:(又叫称量)即最多能测量多少克. 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a) 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b) 校正零点,调节横梁平衡.

具体步骤:i)把游码放在标尺的左端零刻度线处.

ii)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指针在中线两

侧摆动的幅度相等.

(c) 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里,把砝码放在右盘里,通过加、减砝码和调节游码在标 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d)被测物体的质量就等于右盘里所有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5.密度的定义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6.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其他单位:克/厘米3

换算关系:(以水的密度为例)

1.0×103

千克/米3

=1.0×103

×3

631010厘米

克=1.0克/厘米3

它表示1米3的水质量是103千克,即1厘米3

的水质量是1克.

7.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它们的密度值一般是不相同的.

对于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虽然它们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都是相同的,即密度是相同的,与物体的形状、体积大小无关,忽略温度的影响,可认为同种物质的密度大小是不改变的.

8.密度的计算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得密度的计算公式:

ρ=

v

m 式中m 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用千克;v 表示物体的体积,单位用米3

;则ρ表示这物体的材

料密度,单位即为千克/米3

如果m 的单位克,v 的单位用厘米3,则ρ的单位即为克/厘米3

9.密度的测定

根据密度的计算ρ=

v

m

,可知测定密度的基本方法是: (1)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

(2)如果是形状规则的固体,可用刻度尺测出有关数据,计算出体积v.如正方体的体积v =l 3

,球体体积v =

3

4πR 3,圆柱体体积v =πr 2

h 等. 如果是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且不溶于水,则可采用量筒(或量杯),由量筒中水面放入 物体后与放入物体前的两次液面示数差来测出固体体积v. (3)将测出的物体质量m 与体积v,代入公式ρ=

v

m

求出组成物体的材料密度. (4)量筒(量杯)的使用

a.估计被测物体的体积,选择适当的量筒或量杯.

b.观察量筒刻度每一小格表示的数值是多少.

c.量筒必须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d.观察量筒液面到达的刻度值,视线要跟液面相平. 量筒和量杯的刻度单位是毫升(或升).

1升=1分米3, 1毫升=1厘米3

10.密度的应用 (1)计算质量

若已知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材料密度,则可用公式m =ρv 求出物体质量 (2)计算体积

若已知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材料密度,则可用公式v =ρm

求出物体的体积.

(3)鉴别物质

若已知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或已测出质量和体积,即可用公式ρ=v

m

求出密度,通过查密度表,就可知是何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三、典型例题

例1关于物体的质量,下面哪种说法正确().

A.同一块铁,做成铁锤质量大,做成铁管质量小

B.一块铝熔化成液体后,质量变小了

C.一块铜在地球上时的质量比在月球上时的质量大

D.一块铜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温度、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分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值不会随物体外界的条件变化而变化.物体的形状变化了,例如一块铁无论用它制成铁锤还是制成铁管,只要保持铁的多少不变,那么其质量的值是不变的.当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无论它是处于固态、液态还是气态,只要它含有的物质多少没有变化,那么它的质量值是不变的,例如一块铅熔化成液体后,其质量不变.一块铜由北京带到南京,再由宇航员带到太空和月球上,它含有铜的多少没有改变,所以质量也不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一块铜加热后,温度升高,它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也不随物体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 D

例2使用指针向上指的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下列各种情况会造成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的是()

A.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标尺中线的右侧便停止调节

B.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标尺中线的左侧,就停止调节

C.使用的砝码已磨损

D.称量时测量者的头部偏向标尺的右侧,造成视线与标尺不垂直

分析天平使用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测量之前和测量过程中要保证横梁平衡.选项A和B的情况是天平调节中出现的错误.在天平未开始测量时,天平横梁向右侧倾斜,右侧质量大于左侧质量,这样最后即使天平保证平衡,砝码的质量也会小于测量的真实值.同样道理,指针向左侧偏,则会出现测量值偏大的错误.如果不注意保护砝码,使砝码质量小于标准值,就需要多加砝码才能保证天平平衡,因此,最后读取的砝码值会偏大.选项D是在测量中没有使天平平衡,头向右偏,视线使原本向右偏的指针与标尺的零刻度线重合了,这样实际上右盘中砝码质量大于左盘中物体的质量,出现测量值偏大的错误.

答案:A

例3 将一瓶油倒掉一些后( ).

A .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B .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 .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D .质量变小、密度变大.

分析 质量是物体的特性,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一瓶油倒掉一些后,作为物体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作为物质却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 C .

例4 一块体积是100厘米3

的冰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 ) A.仍是100厘米

3 B.大于100厘米3

C.小于100厘米3

D.无法确定

分析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当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改变时,物体的 体积、密度等通常会发生变化,但是物体的质量大小是不会变化的.因此,冰熔化成水后,水的质量和冰的质量是相等的,即m 冰=m 水.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是由物质本身性质决定的,虽然忽略温度的影响,物质的密度大小是不会改变的,但是状态改变时,密度却是要改变的.查密度表可得: ρ水=1.0×103

千克/米3

, ρ冰=0.9×103

千克/米3

,即ρ水>ρ冰,而v 水=

水ρm ,v 冰=

冰ρm .则可知: v 水<v

.

解答 应选C.

例5 有一块长方形的均匀铝箔,你能不能用天平和刻度尺求出它的厚度?如果能,说出你的办法.

分析 利用密度的知识,能够求出该铝箔的厚度.

用天平可测出铝箔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铝箔的长和宽后即可求出铝箔的面积,由质量和铝箔的密度能求出铝箔的体积,再由体积、面积即可求出铝箔的厚度.

解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铝箔的质量m. (2)由公式v =

ρm

计算出铝箔的体积. (3)用刻度尺量出铝箔的长a 、宽b,计算出铝箔的面积s =ab (4)由h =s v =ab

m 铝ρ.求出铝箔的厚度.

例6 一个用模子浇出的钢铸件,质量是154.4千克,它所用的实心木模的质量是14千克,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全册教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doc

教科版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平面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编排的,它是对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成像原理.课本主要安排学生科学探究,自己总结出规律. 二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突出学生参与理念,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围绕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 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四教案内容:

课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型:科学探究,新授课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教学仪器: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小蜡烛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

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 (1)思维基础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 依据20世纪最着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因此将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 但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将是个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必看)

简单电路 【知识导航】 一、电路 1、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元件所组成的电流路径。 2、电路中元件的作用: (1)电源: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是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装置,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开关:接通或断开电路,控制用电器工作。 (4)导线:连接电源、用电器、开关,让电流形成通路,起传输电能的作用。 3、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在电路中当开关闭合时,电路中会有电流的电路叫做通路。 (2)开路:当开关断开,或电路某处断开,电路中不再有电流的电路叫做开路。 (3)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源的电路,叫做短路。 (短路有两种情况:用电器部分短路和电源短路) 4、如图1所示,几种元件的符号: 图1 图2 5、如图2所示,短路有两种:一是电源短路,即将电源的正、负极直接用导线相连,这样可能会烧坏电源; 二是局部短路,即将用电器(或电表)的两端用导线直接相连,这样会导致被短路的用电器(或电表)不能工作,但不会烧坏。 二、串并联电路 串联并联 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首— 尾—首—尾)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首— 首、尾—尾) 特征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 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 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 的开关控制该支路,控制该支路的用 电器。 电路图

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1)电流分析法:根据“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的方法分析电路中的电流,若电流在途中不分流, 则用电器串联;若在某处分流,则用电器并联。 (2)断开法:去掉任一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 作则用电器并联。 (3)经验法:如路灯、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是并联;电灯与控制它的开关之间是串联;节日小彩灯是串联等。 三、电流(用字母I表示) 1.电流是导体中的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单位: (1)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常用单位:毫安 (mA)、微安(μA)。 (3)换算关系:1A=103mA=106μA 3.一些电流值:台灯和手电筒中的电流都约0.2A,计算器中的电流约100μA,电冰箱中的电流约1A等。 4.电流用电流表来测量,其使用方法是(两要两不要): (1)要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要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3)被测电流不要超出电流表的量程;若超出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 被烧坏。 (4)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接在电源两端。否则造成电源短路,可能会烧毁电源和电流表,原因 是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电阻很小。 四、电压(用字母U表示) 1.电压的作用: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某段电路中有电流必有电压,而有电压时不一定有电流。 2.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2)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3)换算关系:1kV=103V,1V=103mV=106μV。 3.一些电压值:1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手机锂电池的电压为3.6V。 4.电压的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其正确使用方法: (1)必须把电压表和被测电路并联。 (2)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3)被测电压不得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若超出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 坏电压表。 (4)电压表可以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此时测得的电压是电源两端的电压。不会造成 电源短路,原因是电压表相当于一个很大的电阻。 5.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电流表电压表 A V 不符号 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13.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 129 空气压缩仪)

初三物理电学专题教案

一对一个性化教案(物理)

也变大。 例3如图 3-1所示,判断V表 的测量对象。 分析:根据电路简化原则4,可以把V表连接的点1、点2,适当移动到分别到点3、点4,如图3-2和图3-3所示,则容易判断出V表测的是R2的电压。 例4如图4-1所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各电表示数变化情况。 分析:首先把V表当作断路去掉,很明显电路的连接是串联,滑动变阻器在这里相当于是个定值电阻,因此无论滑片如何移动,电路中的总电阻未变,因此A表的示数不变,再根据电路简化原则5,可以把滑动变阻器R1看作两个定值电阻,如图4-2所示,则V表测Ra和R2,当滑片P向右移动,实际是Ra 的电阻在变小,因此V表测的Ra和Rb的总电阻在变小,因此V表的示数变小。 例5在图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电键K, 电路正常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中一个电压表示数变 大,则() A.灯L可能变亮 B.灯L亮度可能不变 C.电阻R可能断路 D.电阻R可能短路 分析:本题是电路故障的分析。首先根据电路简化的原则,判断出灯L与R之间的连接方式串联,同时也判断出V1测的是电源电压的值,V2测的是R 的电压,显然电源电压是不变的,因此V1的示数是不可能变化的,显然只能

R 2 四、欧姆定律的理解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I= U/R 。 注意点:(1)三个量必须是同一时刻,对同一电阻(或同一段电路)而言的。即一一对应。 (2)注意不变量和变量:在R一定时,I与U成正比。在U一定时,I与R成反比。 (3) 变形公式 R=U/I 的理解:R可以通过U/I的比值求出,但R的 大小不是由U/I决定的,R的大小由公式R=ρL/S的因素决定。例:对于欧姆定律公式I=U/R的理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 对某一导体来说,导体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成正比 B 在电压相同的条件下,不同导体中的电流与该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C 导体中的电流与该导体两端的电压及其电阻有关 D 公式R=U/I,表明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五、断路的判断 1、如果电路中用电器不工作(常是灯不亮),且电路中无电流,则电路断路。 2、具体到那一部分断路,有两种判断方式: ①把电压表分别和各处并联,则有示数且比较大(常表述为等于电源电压)处断路(电源除外); ②把电流表分别与各部分并联,如其他部分能正常工作,则当时与电流表并联的部分断开了。 例:在图1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K,电 路正常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中一个电压表示数变大, 图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物理 全册优质教案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电能表的示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2)月末的电能表示数减去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即为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活动3:出示电能表,让学生结合课本P88的内容,说出如图所示的电能表铭牌所代表的含义。 归纳总结:“220V”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是说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中使用。“30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转盘转过3000转。 探究点三:电功 活动1:自学课本P9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功?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小组之间阐明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 (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符号是W。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科学之旅有趣有用的物理 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了解有哪些不同形式的能量。 ● 2.过程与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器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二、新课开始

【教学后记】 --科学之旅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391 更新时间:2009-6-10 19:36:12 课题:引言 科学之旅—《探索物理》 课时:1课时 目的:(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 性;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 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4)用STS 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 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 法。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 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 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 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 教程: 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 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 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一 运动的世界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 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例:45μm=4.5?10-5m 0.23dm=2.3?107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 和t 的单位化成m/s 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 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若 汽艇以10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 船=V 船t=100m/s ?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 声=V 声t=340m/s ?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 船+ S 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t s 来计算,切勿利用V=2 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 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 解:前半段时间为:t= v s =s m m /2050=2.5s 后半段时间为:t=v s =s m m /1050=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t s =s m 5.7100=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初三物理公开课教案精编版

初三物理公开课教案 初三物理公开课教案 【课题】电功率【授课教师】【地点】物理实验室 【时间】【开课班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2、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 3、会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体验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中电流的关系(或与用电器电压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探究,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用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形成节电的意识。 2、教学难点: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录像解说,丰富课堂形式;用实验探究法,

分析归纳法,突破难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普通照明灯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①电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答:公式W=UIt 单位:J KW·h)②还记得上一节我们学了电能表有什么 作用?接入电路的目的是什么吗? (答:电能表是用来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的。) ③我们在上节课学过电能表后,同学们一定观察了同学家或 自己家的电能表。是不是可以把观察的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呢?(投影电能表) (引导:电能表转得快慢和用电器的多少及用电器的种类有 关系)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篇一: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新授课)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定律能反过来说吗?即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 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吗?(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出回答) 环节二:明确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处理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环节三:感知解惑(1) 一、阅读课本第20、21页内容,完成下填空 1、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状态,即运动状态。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3、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还可以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呢?平衡是 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5、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填“改变”或“不变”) 6、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处于怎样的状态 ? 教师归纳总结: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叫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最简单的 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环节三:感知解惑(2)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在实验进行时,观察塑料板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并完成表格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1)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2)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4)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实验验证: 实验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二力平衡 实验一: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实验三,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实验四,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填写下表 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填写下表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填写下表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分组组装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通过实验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大小、方向和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三个方面,让学生填写三个实验表格,并概括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放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为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点。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表格内所填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大胆猜想、积极设计、主动探究,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从而形成能力。师生互动:分析学生站立时和其中两个学生分别沿水平方向,向相反方向拉另一个同学的两只胳膊的情况,得出平衡力的合力为零,非平衡力的合力不为零。只讲同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二力平衡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最新沪粤版初中物理9上精品教案

沪粤版(2013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全册精品教案 第十一章探究简单电路 11.1 从闪电谈起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闪电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4.了解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护。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公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难点: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确定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教学设计: 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的图片和雷声。 师:一道道闪电,像一把把利剑,划破寂静的长空,催动着滚滚雷声……人类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将开始学习有关电学的简单知识。(板书课题:11.1 从闪电谈起)新课学习: 一、电是什么?(板书) 活动探究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多媒体视频展示:摩擦起电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注意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摩擦过的朔料梳子能吸引碎纸屑等轻小物体。教师小结: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板书:1、摩擦起电) 2、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板书)教学反馈: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 3、两种电荷(板书)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多媒体视频,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正电荷? (2)(2)什么是负电荷? (3)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板书): 带电体不但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两个带电体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探究活动2,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同种电荷之间、异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探究结论:1、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板书) 多媒体视频展示:上海科技馆的有趣现象。引导学生解释其原因。活动与探究3,多媒体视频展示:模拟闪电现象(1)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2)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①闪电是怎样产生的?②什么叫尖端放电?③你知道哪些放电现象?与同学们讨论,分享你的经历。学生阅读完毕后,回答上述问题。上述问题的说明: ①闪电是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带电的云层和大地之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篇一: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的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作无规则运动, 并使学生知道物体的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 生了解分子之间既 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 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 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 对科学的求知欲 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 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选择 教师: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2个、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冷水、热水、

滴管、墨水、演示分子引力的铅柱2个、中间用弹簧链接的小球。 学生:有水的小烧杯。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1: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 时代,人们就猜想物 质是由很多很小的颗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投影图片:各种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水、石头、微生物??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我们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 子构成的,这是多么的神奇。我已经充满好奇心了,从今天起,我 们就要进入物质内部去进 行探索发现,你准备好了吗? 引入2:【师】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为什 么会闻到菜的香味呢?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扩散现象 图片展示:一粒米和一个分子的对比图。【师】组成物质的分子是 极小的微粒,如果把 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10米,这个长度,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到。正是由于分子极-10 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在书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正常 情况下,1cm空气里大3 速度,要数完1cm空气的分子,也得用80多年。这些组成物质的 分子在干什么呢?由于分3 子太小,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 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1)演示实验:气体扩散实验。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 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 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 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 于空气的密度。另取一只 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

初三物理公开课教案

C 初三物理公开课教案 班级: 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二、水平目标 1.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2.在实验中学会使用电流表。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得出准确结论。 教学用具:学生电源、开关、灯泡、导线等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电流的形成及方向的规定。 2)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3)电流表的读法。 2.引入新课 从前面学过的知识知道,电路的组装分为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 1)设计实验电路图并分别测出A 点B 点C 点的电流。 2) 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实行实验。 3) 做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入表格。 实验次数 A 点的电流I A B 点的电流I B C 点的电流I C ABC 点的关系 B A C

1 2 3 4 4)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 在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都相等。I A =I B =I C (二)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1.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个点的电流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 1)设计实验电路图并分别测出A 点B 点C 点的电流。 2) 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实行实验。 3)做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入表格。 实验次数 A 点的电流I A B 点的电流I B C 点的电流I C ABC 点的关系 1 2 3 4 4) 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 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 A =I B +I C (三)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2.闭合开关时,电流表应用试触法选择量程。 3.要注意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三、知识应用,巩固提升 完成学案的部分练习题。 四、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1.学生谈一谈在本节课所学习到的内容。 2.教师补充,并对重点内容做进一步强调。 3.布置作业,完成学案的剩余题目。 B A C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一、电压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 值。 ●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 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2.过程与方法 ●在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认识电压表和正确使用电压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难点:能正确使用电压表测出各电路两端的电压。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讨论法 【教学器材】 电池、开关、小灯泡、导线若干、演示电压表、学生电压表【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把一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放在示教板上,请一位同学按所画电路图,用导线将电路连接起来(连接电路之前,开关应当是断开的)。 (2)提问:什么叫电路,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演示]闭合示教板上电路中的开关,灯泡亮了,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提问: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取下电路中的干电池,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 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二、新课开始 水流形成的原因: 为了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电流,我们先用水流作比喻,看看水流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将装有水的U形管连通器的底部用止水钳夹住,两管内水面相平。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 演示:向U形管左管内加水,使左管水面高出右管水面(图1)。(提问: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如果发生流动,水怎样流动?)打开止水钳,水从左管向右管流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连通器里的水面相平时,水不发生流动,而在左管水面高时,水从左管流向它的右管?U形管中的水能不能持续

新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案

新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盘县断江镇中学瞿正权 目录 第十三章热和 能 ....................................................................................................... .. (1) 第1节分子热运 动 ....................................................................................................... (1) 第二节内 能 ....................................................................................................... . (3) 第三节比热 容 ....................................................................................................... (4)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 用 ....................................................................................................... (7) 第一节1热 机 ....................................................................................................... . (7) 第一节2 热 机 ....................................................................................................... (8) 第二节热机效 率 ....................................................................................................... .. (10) 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 (10) 第十五电流和电 路 ....................................................................................................... .. (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