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夜景照明设计案例分析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夜景照明设计案例分析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夜景照明设计案例分析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夜景照明设计案例分析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夜景照明设计案例分析

1、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不是破坏自然,而是返哺自然,城市的遗产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有遗产的城市才是有文化的城市。城市的发展需要考虑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前提。

所有的文明,都离不开人文,一座城市要让生活变得美好,前提除了拥有与自然和谐的优美环境外,最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人文品质。概括的说就是:人文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简单的说,前者是城市的物质文明,后者是城市的精神文明,一座城市必须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美好,才能让城市居住者的生活美好。

体现在中国馆的灯光设计,我们希望运用灯光让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并充分展现城市和国家的人文魅力,给人以舒适的光环境和美的感受,给世博会留下珍贵的遗产和回忆,让上海因世博而更加美好。

2、灯光如何让城市更美好?

建筑是城市的细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首先应做到建筑和环境的美好。作为市民主要休息时段的夜晚,一个优美舒适的城市灯光夜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灯光如何让建筑更美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建筑灯光与环境的和谐

②.展现建筑的人文魅力

③.运用绿色照明的技术

和谐体现的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展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共荣共生;

人文体现的是建筑的文化内涵,展现凝结在建筑内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和智慧;

绿色照明体现的是照明发展的最新科技,展现灯光照明技术在科技和人文关怀上的进步;

3、建筑灯光和环境的和谐

主题:内外交融

建筑和环境的融合:分析建筑立面累叠横梁与玻璃幕墙的形态结构,利用建筑结构与园林古典窗格的相似性,运用中国古典园林中漏窗借景的方法,突出建筑通透、开放的特色,使建筑的内外空间相互联系,使视觉效果呈现一种简洁的剪影效果,化整为零,从而达到建筑和环境的融合。

概念示意

灯光效果

照明方法:内透照明

4、展现建筑的人文魅力

文化和历史是建筑的灵魂,就象雷峰塔、断桥、白堤、苏堤与西湖的关系,如果没有了这些具有人文历史的建筑,西湖也就只是个天然的湖泊。

一以贯之,如果中国馆没有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就无从表达中国之冠,难以理解鼎盛中华,也没

有了中国文化的代表——象形文字。建筑之美,在于人文内蕴的衬托。

主题:东方之冠、天地交泰,运用灯光的表现方式,烘托和强调中国馆的人文魅力:

a) 东方之冠

东方之冠的概念里集成了中式建筑和文化的精髓,其一为斗拱,斗拱是中式古建筑的精髓,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依梁架层叠出挑,渐次而上形成。斗拱的造型尤其复杂,却又显得简朴自然,体现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极致。

“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梁思成语),即而由斗拱引申出建筑东方之冠的冠冕造型。

其二为青铜器,自夏商周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是由青铜器铸造出来的。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鼎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

照明方法:外部投光照明,以建筑立面的管型横梁为投光主体,重点照射每根横梁的底部,对横梁正立面作补光照明,光强自下而上渐次减弱,烘托出东方之冠的巍峨大气。

照明方法:外投光照明

b ) 天地交泰

《象传》云:“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天地交泰意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观和世界观,并由此进一步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和主色调。这种天人相交相和的关系涵盖着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心与身)的关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三者中都蕴涵着阴阳关系,自然中天与地是阳与阴、人中男女是阳与阴、人自身的刚与柔也是阳与阴;阴阳关系又反过来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和主色调。

天地交泰的哲学思想体现在当代就是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谋而合,重点强调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辅相成,人与人、人自身健康、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建设,以及如何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注重和引入自然环境的保护,使生态和社会融合发展,共生共荣。

中国馆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建筑师特意在建筑内部构筑了挑空的天井,上连天空,下接地表,是人与天对话的区域。同时在建筑中下部设置了四根隐喻四季的核心筒,成为天、地、人交汇的中心。

体现在天地交泰的夜景灯光表现上,通过在天井区域设置的投光灯束,形成一束天光连通天地,使建筑成为天地交融的结点,寓意天地交泰,天地之气融合贯通,以生养万物。

概念示意

灯光效果

5、运用绿色照明的技术

世博的主题要求是城市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照明技术正是相应这一主题,节能和环保是照明发展的主流方向。

绿色照明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a) 大量采用了新型的光源和照明技术

每届世博会都展现了当时社会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体现在本届世博会,LED照明技术的大量运用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之一。同样在中国馆照明的设备使用中,大量采用了LED大功率投光灯,比如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所有建筑立面照明,全部使用了LED泛光灯,中国馆成功运用无疑将成为LED照明应用的典范。

b) 科学的照明方法

c) 动态的能耗和亮度控制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规划设计条件.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规划设计条件 设计控制范围 位于浦东B片区世博轴东侧,北起北环路,南至南环路,西起上南路,东至云台路,面积为6.52公顷。地块内西北侧有轨道交通8号线穿越,并设周家渡站。 建筑功能: 中国馆是展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多方面特色的展馆。规划建议设置中国知名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开放城市的城市主题展厅,建议设置展示参展地区历史、现状、文化、特色等城市特征以及与办博主题相关的主要地区展厅。 容量控制: 规划地上建筑为永久建筑,总建筑面积为53000平方米。 展馆分为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港澳台馆三个部分。其中中国国家馆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中国地区馆建筑面积为30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港、澳、台分别为独立馆,每展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中国国家馆是建筑的主体,建筑布局上应处于主要地位。 建筑密度控制: 设计控制范围内的建筑密度不大于40%。 绿地率控制: 设计控制范围内的绿地率不小于25%。 建筑后退控制: 展馆建筑后退北环路、南环路以及云台路的道路红线距离均为8米,轨道交通8号线东侧控制线作为建筑后退上南路的控制线:相邻建筑问距需满足消防要求:沿集中绿地和活动广场的展馆主要出入口建议采用局部底层架空形式。 建筑高度: 不大于50米。(可根据具体方案做微调) 地面标高控制: 街坊地面标高高于周边道路设计标高0.2~0.3米。 交通组织: 人行出入口建议设在上南路、南环路与北环路上,在各主要入口处布置等候广场。 建筑二层应与高架步道衔接,二层步行通道东、西分别衔接上云台路东侧街坊高架步道(标高+lO.0米)和西侧世博轴平台(标高+10.O米)。 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290个。 建筑景观: 中国馆为标志性建筑。 地下空间控制: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示概念策划方案共8页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示概念策划方案 一、展示理念的确定 (一)中国国家馆展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二)展示理念与主题的对应(一般性) 和世界各国城市一样,中国城市的发展,既满足了千百万人的生活需求,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挑战,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存在各种不协调现象。在解决矛盾、创造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步形成、凝炼出不少精神、品质、道德和聪明才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就是展示在城市的成长、更新、生活、建设及文明演变过程中,中华文化有哪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推动促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三)展示理念与中华文化的对应(特殊性)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发展实践有很鲜明的独特性:中国城市历经千年,生生不息;中国城市的文化多元万象,底蕴深厚;中国城市的营建顺应自然,惠及万物,与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追根溯源,这些特点扎根在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可以说,指导中国城市发展的价值观、方法论是中华文化中的亮点,中华智慧在城市这个载体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因此,选取“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作为中国馆的切入口,不仅为主题演绎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更能向千百万参观者展示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联系。 二、“中华智慧”的选择 (一)选择的原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引领“城市发展”的中华智慧,内涵极其

丰富。而展馆所传递的信息必须简洁、透彻,因此需要对“智慧”进行界定。世博会上展示的是“大智慧”,即通过城市这个载体,展现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指导意义的思想、精神、观点、方法,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内容与基因,中国千古精神的根本。具体讲,就是展现中华民族在城市发展中的判断力(聪明才智)、包容力(道德观)、创造力(创新思维)。 反映中华文明的“大智慧”,不仅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更应当具有现实意义。在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锐意进取、改革开放,重视民生、和谐共处等理念,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在新时期的逻辑延伸。因此,在选择“大智慧”时,还应当符合两个原则,即“当代性”,所选取的智慧能充分反映今日中国的发展方向;“包容性”,所选取的智慧内涵丰富,体现出人类多元思考和实践的结晶。 (二)选择的思路 中华伟大文明包天容地,刚柔相济。这样的中华智慧,是进取与包容统一的人生观,变化与秩序并存的世界观,能容能止、气象光明的立世之德和崇尚智慧、辩证睿智的方法论。今日之中国,正在以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逐步融入国际社会。中国馆所展示的智慧,不仅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中,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治国理念。 (三)所选的智慧 根据上述理解,中国国家馆通过城市发展的演绎展示,使人感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这两个“智慧”是对“人”的品行的要求,概括了中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分析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建设了很多口惠而实不至的项目,而后滩公园则是本届世博会真正的绿色成就之一。 这个位于上海浦东区黄浦江沿岸14公顷的景观项目被评为201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综合设计类最高奖——杰出设计奖(2010 ASLA Awar ds - Excellence of Design )。评委会称其设计“有力而精致(Po werful and Exquisite)” 位于欧洲展馆和黄浦江之间的这块长条状的地块,曾是上海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污染纵横、毫无生机的棕地。而如今这里成了野生生物的天堂、天然的洪水控制系统和都市田园。 该公园由俞孔坚领衔的中国设计公司——土人设计进行设计。他的团队撕下黄浦江岸原有的水泥防洪堤,代之以只需少量维护的一系列松散的生态友好型的岩石作为防范上海遭受洪水的高效系统。 “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使用可持续材料,”俞教授告诉我们。“后滩公园中的栈道完全取材于竹子,而对于从旧场地的工业建筑拆下的材料,我们也予以回收并整合到了各种新的建筑里”。 黄浦江的水质是劣5类,中国最差的水质。通过叠瀑墙、梯田和引入低维护、生长期短的芦苇、玉米、水稻和荷花等湿地植物这些自然过程的净化,如今后滩公园沿岸的水质已经达到了3类。这就意味着每天有240 0立方的水经过后滩公园的净化处理可被作为非饮用水安全地用于世博会的各个地方。 这种利用自然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较之传统方法可节约50万美元。

后滩公园的农作物随季节轮换着生长,目前这里向日葵灿烂地盛开、水稻也在吱吱地钻出地面。“这里成了野生物种的避难所,”俞教授说。“如今,成群结队的鸳鸯和乌龟在黄浦江安了家,而等到世博会落下帷幕时这里将会有更多物种,因为这里的生境将不断改善并持续生长。”

上海世博会整体建筑规划

前言 2010世博会“都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是所有国家和都市都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进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心都市,上海从昔日小渔村到今天国际大都市的数百年变迁史,尤其是上海近20多年来巨大的变化,差不多为众多国家展示了都市进展的绚丽篇章。 都市是生活的载体,都市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也为生活的丰富多彩提供了机遇。正因为有了都市,人们才开始为制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建设它;正因为有了都市,人们才去考虑要如何生活才会使都市得以进展;生活是都市的灵魂,生活激发了都市的生命力,使都市能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点。假如只有都市,而没有人类没有生活,那么都市只是形同虚设。是生活让都市蓬勃地生长,不同的生活模式让不同的都市各具特色;而建筑是对都市生活的诠释,建筑作为一种专门的符号,阐述着独特的语言,人们往往本能的从建筑中解读出时代的特点和人的存在方式。 作为整个世博会的地理中心和要紧活动场所,B片区规划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我们需要建筑如何样的建筑来诠释世博会这一专门时刻、专门地点进行的专门生活呢,

这确实是本次建筑策划的要紧目的和任务。 在本次策划中运用了多种方法,结合历界世博会的相关经验,针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要研究包括主题馆、公共活动中心、演艺中心等大型建筑在内的B片区公共建筑群的功能定位问题;其次要查找这些建筑的临时功能和长期功能的契合点,即解决办博期间使用效率和办博后的后续利用问题。第三,依据这些建筑功能定位,提出相应的要紧技术参数;最后,依照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内部设置等差不多设想对建筑的可能的造价进行了初步估算,以便给决策者提供依据。 百年前上海有了老城厢和外滩,至今仍然是那个都市的标志;过去十余年间建设了陆家嘴,也已成为了都市新的标志;以后十年以及往后,世博会地区中的建筑无疑将成为那个都市新的地标! 上海因世博会而蓬勃,世博会因上海而精彩。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示概念策划方案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示概念策划方案 1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示概念策划方案 一、展示理念的确定 (一)中国国家馆展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二)展示理念与主题的对应(一般性) 和世界各国城市一样, 中国城市的发展, 既满足了千百万人的生活需求, 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挑战,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存在各种不协调现象。在解决矛盾、创造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程中, 中华民族逐步形成、凝炼出不少精神、品质、道德和聪明才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就是展示在城市的成长、更新、生活、建设及文明演变过程中, 中华文化有哪些因素, 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推动促成”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三)展示理念与中华文化的对应(特殊性) 与其它国家相比, 中国的城市发展实践有很鲜明的独特性: 中国城市历经千年, 生生不息; 中国城市的文化多元万象, 底蕴深厚; 中国城市的营建顺应自然, 惠及万物, 与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追根溯源, 这些特点扎根在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能够说, 指导中国城市发展的价值观、方法论是中华文化中的亮点, 中华智慧在城市这个载体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因此, 选取”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作为中国馆的切入口, 不但为主题演绎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更能向千百万参观者展示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联系。 2

二、”中华智慧”的选择 (一)选择的原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 引领”城市发展”的中华智慧, 内涵极其丰富。而展馆所传递的信息必须简洁、透彻, 因此需要对”智慧”进行界定。世博会上展示的是”大智慧”, 即经过城市这个载体, 展现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指导意义的思想、精神、观点、方法, 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内容与基因, 中国千古精神的根本。具体讲, 就是展现中华民族在城市发展中的判断力(聪明才智)、包容力(道德观)、创造力(创新思维)。 反映中华文明的”大智慧”, 不但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更应当具有现实意义。在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锐意进取、改革开放, 重视民生、和谐共处等理念, 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在新时期的逻辑延伸。因此, 在选择”大智慧”时, 还应当符合两个原则, 即”当代性”, 所选取的智慧能充分反映今日中国的发展方向; ”包容性”, 所选取的智慧内涵丰富, 体现出人类多元思考和实践的结晶。 (二)选择的思路 中华伟大文明包天容地, 刚柔相济。这样的中华智慧, 是进取与包容统一的人生观, 变化与秩序并存的世界观, 能容能止、气象光明的立世之德和崇尚智慧、辩证睿智的方法论。今日之中国, 正在以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逐步融入国际社会。中国馆所 3

从主题解读看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

20 规 划 师PLANNERS 我国上海成功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这无论是对于上海还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2004年,上海世博会组织方就场地规划举行了国际方案征集活动,东南大学与美国三人小组合作,在两个月内取得了一份令人欣慰的成果,该成果获得了众多国内外专家的好评。今天,欣闻这一项目进入城市设计阶段,并面临下一步的建筑设计,应该说世博会的前期设计工作已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 我们所提出的理念和构思主要是基于对基地和世博会的理解。世博会规划设计竞赛所提出的五大主题为场地规划、交通、地下空间、会后利用和标志性建筑。我们的方案就是要从我们的专业视角回应这五大主题。 对规划竞赛理念的回顾 与以往世博会主题突出科技、环保和生态不同,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体现了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这一内涵。预计在2020年左右,世界上会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即真正成为“城市的世纪”,因此,2010年上海世博会倡导城市文化的主题是很有创意的。同时,世博会的选址位于南浦和卢浦大桥之间,横跨浦江两岸,同时又是江南造船厂、上钢三厂等企业所在的正在衰退的地区,这对上海中心城区的改造和建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机遇。历史上的黄浦江曾是上海发展的边界,自陆家嘴开发后,两岸的联系加强了,黄浦江也从边界转为“脊梁”,成从主题解读看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 □ 王建国 [文章编号]1006-0022(2006)07-0020-02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为城市发展的一条中轴。世博会场址作为陆家嘴开发后的又一滨江建设区域,应实施统一的规划、统一的设计和统一的主题引领。 如果说陆家嘴的开发与建设代表了20世纪末上海的建设高潮与繁荣,那么世博会将代表21世纪初上海新的崛起和腾飞。因此,世博会所采用的理念和思想不应与陆家嘴相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采用“山水城市”的规划理念的原因。上海应该从20世纪陆家嘴那种曼哈顿式的发展走向21世纪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地标性,而“山水城市”正是基于此背景下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而产生的想法。 对标志性建筑物的看法 世博会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在东南大学所做的 方案中,在浦东西南角设置了一座超高层建筑。这样一个超高层建筑的高度和规模或许值得商榷,但在技术和使用上并没有问题,我们对它的建造方式、施工周期等都进行了分析论证。同时,根据会后的利用规划,塔楼区域包括会议中心将被保留,围绕中央绿谷 和国家馆拆除后的重建区域将形成新的商务中心。规划进行高塔选点时还考虑了它正好位于黄浦江弯道上,视野开阔。我们提出,世博会标志物完全可以是一种地景式的建筑。在我们的文本中有一张图是比较有趣的,我们认为20世纪的上海是陆家嘴的那种高楼大厦密集的城市中心;21世 纪的上海应该是平和的、融入自然的,这个理念当时同样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同。同时我们认为,并非所有的项目都能采用这一方式,只有世博会这样的特殊项目才有可能:首先是世博会展馆建筑对宏大空间的诉求,为选择这一方式提供了功能上的理由;其次是世博会选址于黄浦江畔,创造山水相融的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的自然流露;最后是从技术上来讲,实现这一建筑并不存在建造上的困难。综上所述,我们希望能创造一个和历届世博会不同的标志。“中国山”体现的应该是“21世纪的中国”的世博精神。 对历史遗产的保护 本次世博会场地范围内存在一些文物建筑,如何处理好“保”和“建”的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棘手的问题。 我们应站在保护上海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和环境的高度,保护文物的历史原真性,对部分历史建筑采用适应性再利用方式,改善周边环境,结合现代城市休闲、文化和旅游的需求,有选择地保留、修复和改造有价值的工业建筑和构筑物。 方案中,我们在浦西将这些建筑串联形成一条“工业遗产之路”,结合被保护的二号船坞设计了一个内港,同时作为与浦东联系的通道。我们希望这里能成为世界新的著名滨水区,创造上海休闲文化的另一高地。和新天地不同,这里作为一个滨水港湾,结合保留的工业建筑和船坞,将体现更为广阔的 123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 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中国馆座落于世博会规划核心区,它将成为世博会园区的点睛之笔。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各省区市联合馆等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中国馆将呈现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未来所面对的挑战,它不仅是国家精神和中国理念的集中体现之地,也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 中国国家馆将展示主题设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并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4个分项来演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独特内涵,馆内丰富的展示手段,将全面、立体地展示全国各地、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的发展成就,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之一,是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建筑与点睛之笔。中国馆项目位于上海世博规划围栏区B片区世博轴东侧,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项目地块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总用地面积6.52公顷,轨道交通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等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馆高约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中国馆“东方之冠”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国家馆的造型还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作为国家盛典中的标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还不够,还要传达出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就需要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这四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将上部展厅托起,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而挑出前倾的斗拱又能传达出一种“力量”的感觉。 通过巨柱与斗拱的巧妙结合,将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筑稳妥、大气、壮观,极富中国气派。同时向前倾斜的倒梯形结构,是现代建筑向力学的又一挑战。将传统建筑构件科学地运用,是中国人的又一创造,它向世界传达了一个大国崛起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馆的造型具有标志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它的外表是什么颜色,这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特色呢?设计者自然想到了“中国红”,一种代表喜悦和鼓舞的颜色,一种大气、稳重、经典的颜色。可是红色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由于 红色的波长强、刺眼而跳跃,搞不好会有飘起来的感觉,从而影响整体形象。其实,中

上海世博会项目介绍

建筑与世界名园赏析结课论文 ----上海世博会项目规划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项目名称(Project Name):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 地点(Location):上海中心浦江两岸 规划(设计)时间(Date Designed/Planned):2004.10.29---2010 风格(Style):体现更好的城市,更好的风格。 规模(Size):528公顷 风景园林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s):吴志强 甲方(Client):上海市政府 管理公司(Managed by):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单位(Designed unit):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英国APUP & Rogers 公司、美国Perkins Eastman公司、法国Architecture Studio公司、日本RIA & 黑川纪章事务所联合体、加拿大Bing Thom事务所等 总规划师(Chief planner):吴志强(图片1) 规划师简介(Chief planner brief introduction): 吴志强,男,1960年生于上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他的主要设计作品有《京沪高速铁路客运站群规划设计》(图片2)、《上海浦东世纪大道城市设计》(图片3)、《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规划设计》(图片4)等。 一:总述(Context) 1.1上海世博会的目标 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综合类世博会。它的目标是:展示全球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时代”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促进对城市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交流和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寻求发展中国家健康的城市化道路,交流城乡互动经验与范例;促进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和理解。 1.2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核心思想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城市,首先要充分认识城市自身的系统和发展规律,认识人与城市,以及城市与地球未来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进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人是这个有机系统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细胞。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相互作用也日益深入,日益扩展。人、城市和地球三个有机系统环环相扣,这种关系贯穿了城市发展的历程,三者也将在未来日益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

上海世博国内馆项目设计方案

上海世博国内馆项目设计方案世博轴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入口和主轴线,地下地上各两层,为半敞开式建筑。世博轴是世博会一轴四馆五大永久建筑之一,是一个集商业、餐饮、娱乐、会展等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商业、交通综合体。世博轴也是世博园区最大的单体项目,由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负责建设,由德国SBA公司设计,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完成施工图设计,工程位于浦东世博园区中心地带,南北长1045m,东西宽地下99.5m- 110.5m,地上80m。基地面积13.6万m,总建筑面积25.2万m,总造价近30亿,为鸟巢及水立方的总和。 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工程,位于世博会浦东园区核心。它南起耀华路,跨雪野路、国展路、博成路及世博大道,北至滨江庆典广场,东侧与M7周家渡车站,南侧与M8耀华路站相通。 专业.专注

世博轴东侧为上南路、中国馆、演艺中心,西侧是园三路、主题馆、世博中心,共同组成一轴四馆园区核心。 世博会期间,世博轴是世博园区空间景观和人流交通的主轴线;世博会后,将成为上海第三个市级中心的都市空间景观和城市交通主轴,提供市民活动、商业服务、交通换乘的空间。世博轴在+10.0米平台上有大型张拉膜结构顶盖和轻型钢结构阳光谷。磁悬浮世博车站调整至南环路南侧世博轴上,磁悬浮在经过世博轴+10.0米平台上方设置车站。在世博轴两侧的站台层下方设置站厅层,与世博轴+10.0平台相连,通过世博轴-6.0米层与轨道7号线、8号线换乘。磁悬浮车站从世博轴玻璃顶盖下方经过。世博轴玻璃顶盖与车站顶盖连为一体。 中国馆 专业.专注

专业.专注

专业.专注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完整版)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俞孔坚,凌世红,金圆圆 引言: 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市中心,跨越黄浦江两岸,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属于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地处浦东原后滩地区,滨临黄浦江,是世博园区的核心绿地之一,规划范围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北侧紧临世博公园中心绿地。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后滩湿地公园原有规划用地岸线长约1.7公里,总面积为14.2公顷,经考察,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厂房、码头等工业遗存,建议保留,因此该用地总面积相应扩大为16公顷,围栏区外、防汛墙内、紧贴湿地公园规划的旅游巴士停车场用地面积变为2.2公顷,会后作为后滩湿地公园二期用地,故会后后滩湿地公园用地总面积为18.2公顷。 后滩湿地公园不仅需要满足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地水处理和生态风景观赏的职能。 1、场地秉赋 1.1场地历史沿革: 场地及其周边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从海岸线推移的位置判断,场地所在位置公元8世纪前(唐朝统治时期)已经成陆。从场地曾隶属的南市区区志史料看,大事记的上限也自唐开始,两者基本吻合。按照自然环境变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将场地景观的变迁划分为5个阶段,如表1。场地的变化,讲述着场地发展的故事,记忆着周围人的情感。 表1:场地景观演变

1.2现状概况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场地东部主要是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干线1#污水泵站;中部有上海市环境污水处理厂;西南部主要是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厂和后滩天然湿地。 基地地势相对平坦,大部分场地标高在4米到7米之间。场地西南部的湿地区是天然形成的缓坡,是黄浦江的长滩,平均标高约2米。 场地内的驳岸现状大体分为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和西段湿地的无桩基防汛墙两种。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基本为高程4.30~6.48米不等,与地面有一定高差。较高的防汛墙与人们亲水的需求及城市用地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西段湿地无桩基防汛墙外即是黄浦江的长滩,亲水性较好。 沿黄浦江还有100米长、8米宽的污水处理厂码头和后滩轮渡站轮渡码头。码头的现有功能已取消,可进行改造利用。 场地范围内的建筑主要为工业厂房,有型钢厂三车间和厚板酸洗厂房等。厂房形体巨大,个别质量优良,内部为巨大的炼钢生产机器流水线。场地内有大量的构筑物,包括铁轨、龙门吊及其附属设备,码头场地及设备,高架管道,原料传送高架通道,高架排气管道,罐体等,处处体现着现状场地特征。 场地内的植物主要可分为厂区间植物和湿地类植物两大块。厂区间的植物布局零星,整体绿化覆盖率较低,以香樟、广玉兰、女贞、水杉、雪松、悬铃木、龙柏、棕夹竹桃、棕榈等为主。湿地类植物主要分为标高较高的、以狗尾草为主的滩涂植物和标高较低的、以镳草、芦苇、河柳、构树、女贞构成的滨水植物群落,生态景观良好。 2.问题与挑战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 第一大问题,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脉、满足多重体验需求? 后滩地区保有上海市区、黄浦江边仅有的一块天然湿地,它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见证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注视着上海跃升为世界大都市的步伐,是一处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珍稀绿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它必将成为人们追忆过去、关注现在,展望未来的体验场所。因此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化脉络、满足多重体验需求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一大问题。 第二大问题,如何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突出的特点就是沿江沿海大面积的滨海湿地、境内众多河流和湖泊等多样的湿地生境。但是上海社会的发展使得湿地生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后滩的原生湿地就是这一现状的直接见证。目前黄浦江水质污染严重,水质在V类左右。严重污染的水质威胁着湿地的动植物生存。现在滩地植物群落较少,标高较高的

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设计方案理念介绍

2018年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设计理念介绍。 分享 石龙飞 18:39分享 2018年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设计理念介绍。中国馆:四根巨柱撑起东方之 冠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造型亮点:充满中国元素,同时满足功能需求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和谐之塔:“螺旋摩天轮”由黄浦江畔具有110年历史的南市发电厂烟囱改造而成,具有观光功能,火电厂主厂房改造为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未来探索馆。塔高201M,将完整保留烟囱原貌,用25个太空舱沿螺旋轨道进行人员运输,每节太空舱载客6人,预计每小时载客总量可达650人以上。 “世博和谐塔”在夜幕中宛如一支含苞待放的白玉兰,而白玉兰正是上海市花;缓缓升降的太空舱,犹如半空中的点点星光,显示出上海的城市活力。 2018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无柱展示空间” 永久性主题场馆,地上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M,地下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M。造型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屋顶模仿石窟门“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做到形神兼备。 三大亮点:双向大跨度亚洲最大、大跨度双弦张拉桁架国内最大;单体太阳能屋面国内最大;生态绿墙世界最大。 世博会期间,主题馆将着重反映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背景下的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揭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世博会后,主题馆将转变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中国馆、星级酒店、世博中心、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展览、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国家馆 2008年1月22日,中国2018年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主题:“充满生机的宜居住城市:包容性、可持续发展与创造性”

上海世博会后期景观设计案例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作品名称: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 作品地点:上海 该设计荣获2010年ASLA唯一年度大奖——杰出项目奖

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的规划范围是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会后后滩湿地公园用地总面积为18.2公顷。 此方案的设计特色为“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其中,“蓝带”为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四种文明”为“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 第一大问题,后滩地区保有上海市区、黄浦江边仅有的一块天然湿地,它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脉、满足多重体验需求? 第二大问题,如何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 第三大问题,世博会期间人流量特大且集中,设计日流量为40万人次,高峰日流量60万人次,极高峰日流量80万人次。而场地内的合理容量在2.66万人,极限容量在3.78万人,且场地南部临接世博园区西入口人流等候广场,场地中部的水门码头是世博园南区唯一的水上门户,场地东部则联系世博园区中心绿地,如何解决世博期间人流等候与疏散问题? 第四大问题,依据世博园区总体规划的防汛设计要求,防汛墙的设计标高为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6.7米。而黄浦江的平均潮位为2.24米,平均高潮位3.29米,平均低潮位1.19米,防洪标准与黄浦江水位之间的高差多达5米左右,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 第五大问题,世博会期间和会后场地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会时的功能定位偏向于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等功能的世博绿地,会后则突出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如何满足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 第六大问题,如何运用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摘要:为了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绿地建设已开始重视景观和生态理论的综合应用,并进行积极的探索。上海世博公园绿地植物规划设计更是将群落作为主要的构建途径,使群落绿量普遍提高,植物景观大为改善。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植物群落,生态系统 Abstract: In order to welcome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in 2010 by the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hanghai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has started to take the landscape and the ecology theory synthesis application, and carries on the positive exploration. The planting design of Shanghai World Expo park took the community as the main construction way, causes the community green quantity universal enhancement, and the plant landscape is greatly the improvement. Keyword: Shanghai ,World Expo, plant community, Ecosystem 1 项目背景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公园的规划用地,北临黄浦江、南至浦明路,西起打浦路隧道,东至世博园区东部水门,规划用地面积约29公顷,另外相关设计用地包括公共活动中心用地和演艺中心用地,总面积约42公顷。基地中无系统、连续的绿化景观,滨江生态系统均被破坏,环境污染、废水及码头的堆场使整个滨江原始的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基地西端有部分湿地生态群落。基于此种立地条件,该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塑造,充分考虑会间高容量集散停留空间和会后城市休闲公园绿地双重功能的相互冲突,建立集生态、展示、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园林景观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园绿地生态系统。 2 系统布局 2.1 系统的形成 在整体骨架设计中,设计者以滩的形式及扇骨形状均匀分布于基地的乔木林为主体结构,,以人工的植栽方式,巧妙的创造了上海世博会南园规划景区-公园-黄浦江心-北园规划景区的序列性景观(如图1),由南到北自然过渡,起到系统与外环境骨架衔接的作用。

上海世博会各场馆设计理念

上海世博会工地,从世博会大道看到的中国馆(右)。

上海世博会工地,两人个走在中国馆顶上的观光通道。 中国馆效果图

中国馆设计图 主题:“东方之冠”,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造型亮点:造型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屋顶模仿石窟门“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做到形神兼备。充满中国元素,同时满足功能需求。 设计理念: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地区馆水平展开,二者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上海世博会工地,在英国馆“种子圣殿”工作的几名工人。

在英国的“种子圣殿”内,能看到裹在用作建筑表面的亚克力杆顶端的种子。 上海世博会英国国家馆效果图 主题:“传承经典,铸就未来” 造型亮点:“种子圣殿” ,建筑外部向各个方向伸展大量的触须,触须顶端带有细小彩色光源,可以组合成多种图案和颜色,使展馆表面形成各种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 设计理念:参观者在进入“圣殿”之后会发现6万根亚克力杆每一根里都含有不同种类、形态各异的种子,它展示了英国在全球自然资源保护上所起的领先作用,同时也向公众展示了生物多样性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创意和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在“种子圣殿”周围的设计寓意一张打开的包装纸,将包裹在其中的“种子圣殿”送给中国,作为一份象征两国友谊的礼物

上海世博会工地,工人在波兰馆收集垃圾。 波兰国家馆夜景效果图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示概念策划方案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示概念策划方案 一、展现理念的确定 (一)中国国家馆展现“都市进展中的中华聪慧”。 (二)展现理念与主题的对应(一样性) 和世界各国都市一样,中国都市的进展,既满足了千百万人的生活需求,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挑战,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存在各种不和谐现象。在解决矛盾、制造都市可连续进展模式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步形成、凝炼出许多精神、品质、道德和聪慧才智。“都市进展中的中华聪慧”确实是展现在都市的成长、更新、生活、建设及文明演变过程中,中华文化有哪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推动促成“都市,让生活更美好”。 (三)展现理念与中华文化的对应(专门性)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都市进展实践有专门鲜亮的专门性:中国都市历经千年,生生不息;中国都市的文化多元万象,底蕴深厚;中国都市的营建顺应自然,惠及万物,与当今世界的可连续进展理念不谋而合。追根溯源,这些特点扎根在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能够讲,指导中国都市进展的价值观、方法论是中华文化中的亮点,中华聪慧在都市那个载体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因此,选取“都市进展中的中华聪慧”作为中国馆的切入口,不仅为主题演绎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更能向千百万参观者展现中华文化与中国以后进展趋势的必定联系。 二、“中华聪慧”的选择 (一)选择的原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引领“都市进展”的中华聪慧,内涵极其丰富。而展馆所传递的信息必须简洁、透彻,因此需要对“聪慧”进行界定。世博会上展现的是“大聪慧”,即通过都市那个载体,展现对中华民族的进展有指导意义的思想、精神、观点、方法,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内容与基因,中国千古精神的全然。具体讲,确实是展现中华民族在都市进展中的判定力(聪慧才智)、包容力(道德观)、制造力(创新思维)。 反映中华文明的“大聪慧”,不仅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更应当具有现实意义。在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独立自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景观设计

2010 EXPO CHINA PAVILION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景观设计 WORLD EXP O 2010 SHA NGHAI CHINA PAVILI ON LA NDSCAPE DESI GN, AS N OW THE WORL D'S LAR GEST ROOF GAR DEN, IN THE DESI GN A ND IDEAS ON A CHALLEN GE FOR US. IN THE DESIGN CONCEPT, WE ARE MAI NLY "FREEHAN D CHINA" AS ITS THEME AND METHODS OF TRADITI ONAL C HINESE CALLI GRAPHY TO REFLECT. SPACE DESIGN, AND MORE SPACE TO NON-LI NEAR DIVISI ON OF SPACE FA CILITIES, REFLECT THE SPIRIT OF PLACE. TAKIN G INTO A CC OUNT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 OSOPHY OF YIN AND YAN G, THE C HINESE THEME PAVILI ON FOR THE FOUN DER'S STRU GGLE CORONARY, SY MBOLIZES "THE TALL AND STRAIGHT, STRAIGHTFORWARD, UP" THE SPIRIT OF THE QUALITY OF THE "YA NG." IN THE LAN DSCAPE DESIGN IS INTEGRATED WITH THE CURVE, THE LINE SIDE IS A CU RVE FOR "YIN." SECOND, THE C OL OR OF THE CH INA PAVILION FEATURES THE RED FOR THE CHINESE, IT IS USED IN LANDSCAPE DESIGN RELATIVELY SIMPLE C OL ORS. SU CH AS "BLA CK ASH", TO HI GHLI GHT THE THEME OF THE CHI NA PAVILION OF THE RED BUILDIN G. YIN AND YANG IS ALS O A C O-OR DINATION. ME CHANIS M OF BLACK AND WHITE VENUES WHILE THREE-C OLOR GRAY RED WITH EACH OTHER AGAINST THE BACKGR OUN D OF CHI NA PAVILION, LIKE CHINESE PAINTIN G CALLI GRAPHY I NK STAMP WITH INTEGRATION, EVEN MORE MOOD. PARK, A TOTAL OF FOU R FREEHAND THE ME PARK, EACH A "MERLI N BA MBOO CH RYSANTHE MU M" FOUR THE ME PARKS. TO USE MODERN TECHNI QUES TO EXPRESS THE SPIRIT OF CLASSICAL GA RDENS, EXPLAINED, "C HINESE INK TASTE" OF THE C HINESE CLASSICAL C ON CEPTION.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讲解学习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 析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 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中国馆座落于世博会规划核心区,它将成为世博会园区的点睛之笔。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各省区市联合馆等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中国馆将呈现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未来所面对的挑战,它不仅是国家精神和中国理念的集中体现之地,也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 中国国家馆将展示主题设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并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4个分项来演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独特内涵,馆内丰富的展示手段,将全面、立体地展示全国各地、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的发展成就,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之一,是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建筑与点睛之笔。中国馆项目位于上海世博规划围栏区B片区世博轴东侧,东接云台

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项目地块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总用地面积6.52公顷,轨道交通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等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馆高约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中国馆“东方之冠”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国家馆的造型还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作为国家盛典中的标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还不够,还要传达出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就需要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这四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将上部展厅托起,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而挑出前倾的斗拱又能传达出一种“力量”的感觉。 通过巨柱与斗拱的巧妙结合,将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筑稳妥、大气、壮观,极富中国气派。同时向前倾斜的倒梯形结构,是现代建筑向力学的又一挑战。将传统建筑构件科学地运用,是中国人的又一创造,它向世界传达了一个大国崛起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馆的造型具有标志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它的外表是什么颜色,这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特色呢?设计者自然想到了“中国红”,一种代表喜悦和鼓舞的颜色,一种大气、稳重、经典的颜色。可是红色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由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