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运用美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素养

宽城县职教中心刘振宇

摘要:在教育管理中,运用美育从审美角度,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所以,运用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育;教育;作用;审美能力;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

学生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其任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以一定的审美媒介去感染、启迪美的接受主体,使其在美的欣赏、美感享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较为系统的美学基本知识。其目的是不断提高接受主体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运用运用美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素养呢?我想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请同行们指教。

一、教育中渗透美育,任重道远。

很多学校的校训里包含有“真、善、美”的含义,求真,就必然尊重科学,重视智育,求善,就必然尊重道德,重视德育;求美,就必然尊重美学,重视美育。而在人的青少年时期,最乐于也最易于通过审美体验去感知真和善。学生正是在美的探求和创造中,不断地完善着自我,忽视了美的眼睛是昏暗的,遗忘了美的心灵是残损的,丢失美的人生更是不幸的。于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体验、探求,就成了教师的一项责任和义务。在教育教学中要渗透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二、美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马克思说过:“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你要使自己的语言、行为、环境、心灵更美,你就要接受审美教育——学一点美学。

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人们说爱美和好奇是青年学生的特性,但由于学生经验不足,阅历不深,也往往会出现一些美丑不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的情况,有些人不懂得什么是文明礼貌和精神文明,以美为丑、以丑为美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从现实中看,一些学生追求外在美和注重美的享受,而忽视内在美和审美教育;注重外观的装饰打扮,而忽视内在素质的提高和美化;重物质的感官的刺激性娱乐,而轻视精神的心理的熏陶怡养等等。他们把单纯追求娱乐享受混同于美育,致使生活消费超前,而美育素养相对滞后。总之,学生审美素质的低下,必然影响社会风气的净化,特别是给广大学生的审美追求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心灵美。一个人有了心灵美,便可以在精神上放射出美的光辉,而后再形成他的外在美。正像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没有内在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这就是说,惟有心灵美才能使人高贵,那种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就像一块

污泥一样。因此,心灵美应该是人的生活美的核心,它是一个人最高尚、最宝贵的品格。

三、运用课本美育净化心灵,润物无声。

让美育教学走进课堂,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美、自然美。生活中处处有美育。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美育。这是一篇语文课文,鲁迅先生《一件小事》,描写一个人力车夫,车把挂住了一位衣服破烂的老女人被风吹起的衣服,老女人慢慢倒在地上说她“摔坏了”。或许是真的摔坏了,或许只是她“装腔作势”,人力车夫不理会这些,毫不犹豫地搀着她的臂膊,一步一步向前面的一所巡警分驻所走去。这就是生活中的美,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是“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情感在车夫的美面前被净化了,被纯洁化、高尚化了。学生在课堂里,一边学知识,一边体会到真、善、美。用美育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美育,事半功倍。

学校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使自然美进入课堂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自然

美对于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在《园林绿化》教学里,很多自然的风光,园林设计,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亲近自然。看一看“避暑山庄”皇家园林,瞧一瞧江南水乡,对于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世俗的眼光就是以商业价值为中心的木材商人的眼光,而纯洁或纯粹的眼光,则是排除了自我野心的诗人、艺术家的眼光——真正的审美的眼光。不难想象,对于森林,木材商人欣赏之后是砍伐;而诗人、艺术家欣赏之后是珍惜和爱护。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是要养成他们纯洁化和高尚化的情怀和眼光,让高尚和纯洁成为他们人生的基本前提。

二、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美育

素质教育如同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在描写神经讯号如何工作时所说的“神经元用细胞膜把躯体、轴突、突触结、树突和所有一切都包围起来”(《皇帝新脑》P450)那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中,德育是“神经元”,它解决的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智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体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体能体质;劳育解决的是提高

人们的劳动技能即动手能力;心育解决的是一个人健康心理所要求具备的心理素质。而美育就是那层细胞膜,包围各育。它是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美育与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正确的审美观取决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德育必须居于首位。但是,美育有着它特殊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引导人们在美的感受、鉴赏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并且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进行。它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而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情感的激荡(美来自于情,情动于衷,没有情谈不上美),使人心甘情愿地甚至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美育是道德的补翼”。所以,美育在德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德育,它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体验及其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而实现的。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化,集中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本质。应该说,一部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一面时代的

镜子,是人民的心声。一个艺术形象和一件美好事物,都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教育力量和感染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点燃学生心灵美的火花,唤起强烈的感情共鸣。。比如名甲天下桂林山水,庄严雄伟的万里长城,不仅使人感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而且也会使人联想到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激起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黄河大合唱》的歌曲,不但歌唱了黄河的宏伟气魄,更歌颂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当你歌唱这支歌时候,自然会联想到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摇篮,是古老的民簇文化发祥的地方,还会联想到在那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有多少英雄儿女,在黄河两岸的山岗上和青纱帐里,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人的社会实践,就其全部生活内容看,有物质的和精神的,而且精神生活是主要的。精神生活越充实,人的精神面貌就越发振奋、健康。人在青少年时期,生命力最旺盛,精力最充沛,思想特活跃,如果这个时期失去了富有营养的精神乳汁的哺育,则会自然分流,有的在人生探索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有的则沉溺于低级庸俗的趣味之中,损害了健康的精神世界。向学生进行美育,如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欣赏高雅的音乐舞蹈,学习书法绘画,参观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等等,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文学、爱美术、爱音乐、爱舞蹈......

爱人生中一切美好东西的情趣,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

彩,充满活力。美的东西可以将他们的思想感情熏陶得健康、纯洁,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特长,他们的志趣,他们的创造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祖国的山川田园要求进一步装点,各种产品式样(乃至于包装)、园林建筑等也要求进一步美化,对学生进行美育,使学生增长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能够促进其优秀品质的形成,良好道德的修养。

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使“心灵得到净化”。易健教授在《审美学导论》中强调指出,美育“既不舍去感情,同时又突破感情,达到对客观规律(深刻的理性内容)的紧张探索与主体目的性的强烈追求的渗透交融,从而使情感获得激荡,心灵得到净化,意志受到陶冶,精神获得满足与升华。”这里,“心灵得到净化”与“精神获得满足与升华”是互为因果的。教师在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具体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变化的人。教育者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变受教育者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启迪他们的心灵。因此,人们把教师尊称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纵观中国传统的教育实践,教育者总是通过审美教育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实现内心的认同,从而反映到行为举止上的。重视美育的育人功能,并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用美育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是自古有之,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已

经成为中华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对此认识不足,就不可能切实发挥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学生中某些不健康的爱好就得不到有效遏制。如当前有些教师对男生蓄长发、染发,女生涂脂红,穿超短裙,对他们热衷唱情调低下的歌曲、出言不逊、不文明等问题感到“挠头”,往往采取硬性禁止的办法。结果虽然三令五申,但仍有我行我素者。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孩子误认为自己的形象、行为是美的,是一种风度,是潇洒。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加之日益增长的青春活力,促使他(她)们爱美,追求美。问题的结症在于这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能力,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才能使自己变美,就难免出现一些不健康的追求。这类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是解决不好的。但只要我们加强审美教育,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讲清衡量一个人美不美,既决定于自然属性,也决定于社会属性。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懂得美与不美,重在气质,重在心灵。在教育中让学生感到教师理解自己爱美的天性,又懂得了真正的美,从而逐渐提高分辨美丑的能力,使其思想在美的感染中升华。这样教育的效果,比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强行禁止会更好。美育养性恬情,净化心灵的作用也正在这里。

教育的要义本来只有在精神愉悦,情感澎湃和审美感受中,受教育者才能深刻领略,经久不忘。因此,教育者必须强化美感功能,怀着对事业、对学生的挚爱,调动强烈的感情,

努力使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构成一种美感的动力系统,以美的独有魅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者,以达到“悦神悦志”的程度,使其“精神获得满足和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二)美育与智育

美育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有两条途径:一是科学的途径。英国的罗杰.彭罗斯运用电脑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生物学中的神经及精神科学,用公式、统计数据、科学的论证来证明科学领域的一般客观规律,特别是哲学上最重大问题之一的“精神──身体关系”就属这一类。一是艺术的途径。它借助生动、鲜明、富于想象、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认识世界。日月星辰、风清月白、高山流水、狂风巨浪、电闪雷鸣、忠奸真伪、美丑善恶等等,自然的、人文的、一个个意象组合成一个个形象、一幅幅画面,生动形象地反映客观世界。如何让学生把握住认识世界的两条途径,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呢?科学的途径主要靠逻辑思维,但也不乏良好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帮助人民认识世界。艺术的途径则是靠生动、鲜明、富有吸引力的艺术形象,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二者都具有美的魁力。发掘二者中的美,开启学生的智力,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说,美是智慧的一种激素,那么美育则是这种激素的催

化剂。美育中,学生是主体因素,教师是主导因素。教师对人类智力智源的开发作用,是其他任何职业人员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教育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智力开发的基础。然而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进行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气度、美的结构、揭示新思想、新科学的科学性、真理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美好追求,从而开发学生智力。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美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语文课本的内容极为丰富,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于一炉,使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风貌,十分和谐地融汇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追求美的方法,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表达美的文章、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生,从而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想象能力,显示出美在智育中的激发功能。

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创造美好的未来,其全部意义在于创造。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这是因为美育揭示了创造的审美价值,即人在创造中,掌握了“真”,才能实现“善”,

认识了“必然”,才能获得“自由”,从而开出了人类的创造之花──美。这种创造是必须在掌握了各项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美育能够帮助学生做到这一点。通过美育,让学生掌握阅读、写作、唱歌、演戏、跳舞、绘画、手工制作等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将他们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比如美化环境、美化校园,在这些具体活动中达到美化生活,美化心灵的目的。这样既创造了美,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促进了创造。伟大泭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美引起了我的想象。”爱因斯坦也曾说:“美照亮了我的道路。”是的,人一旦具备了高度的审美能力,对美就有着不懈的追求,引发出种种想象、联想、幻想、引发出创造的欲望。飞鸟凌空展翅的矫健形象,触发了人们发明飞机的灵感,鱼类遨游江河湖海浮现自如的情态,启发了人们对各种船舶舰艇的设想。而宇宙飞船的诞生能说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丝毫无关?可见,科学闪耀着智慧的美,美育是创造之父。

(三)美育与体育、劳动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美育,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素质。通过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借助于大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美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使他们形

成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美好的事物,厌恶丑恶的东西,从而立志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学校中的体育课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可以说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的“艺术创作”。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动作的协调、优美和富有节奏感,学生体态的健康和匀称,以及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起来的生动活泼、积极乐观的性格等,都是身体素质美的具体体现;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是学校日常生活中实施美育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学生懂得劳动是美的。美产生于劳动,人们的美的观念和美的创造,最初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这本身就是美的表现。但是,这种情况,在剥削制度下,是不可能得到正常体现的。只有解放了的人民,才能用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争取理想的未来。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不再是压迫和剥削人的手段,它成了解放人和使人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劳动已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成了美的创造的源泉,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质

三、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离不开美育

美育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是由美育的特点所决定的,美育的特点之一是通过美的事物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因而它具有形象性、可感性;其特点之二是以情动人,它可以调动人的

各种心理功能,激发人的情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其特点之三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是出于个人内心的自愿和在轻松愉快的欢乐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正是美育有以上这些特点,因而它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必须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就会失去物质基础;同样,没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就会失去精神支柱。事情总是要人去做的,而人做事是受思想支配的,人的思想境界的高低,精神面貌的好坏,文化素养和美学修养的深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始终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人的发展关键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可把它归纳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现代世界的竞争与其说是经济的竞争,不如说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因此,要想顺利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就必须十分重视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而这正是加强科技兴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在国民中,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培养大批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四有”新人,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马克

思主义世界观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不可能真正懂得和掌握的;同时科学文化知识又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科技兴国与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来,市场经济大潮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着某种病态的和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社会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在文化观念上,非理性因素明显上升。在某些人心里传统美德失落,价值导向紊乱,道德规范和原则被冷落,甚至以诚实为傻气,以俭朴为寒酸,以奢侈为荣耀,视善良为无能,既无善恶是非感,又无内疚自责心,如此等等,都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为此,我们应该一方面倡导“爱智”精神,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种技教育,尊重知识人才,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步伐,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提倡“爱美”、“崇德”、“敬业”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道德体系和社会行为规范,端正社会风气,美化社会环境,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这里,教育和审美教育是推动社会文明建设最基本的途径。它作为社会的特殊生产部门,所生产的既不是物质产品,

也不是精神产品,而是社会主体——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的专业人才,因为科学技术的创新、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们这里讲的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广义的,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而其余的只是学校教育的弥补和延伸。就家庭来说,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家庭的格调、精神状态、思想作风、环境的清洁和美化、生活秩序的有条不紊、成员间互相关心、和睦相处、团结向上等,会使人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不可低估家庭教育;而人的一生时刻也不能脱离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美广泛地存在着。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威力,建设祖国、美化生活和家园的创造力量等,都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爱国、正直、诚实是我们时代心灵美的基本要求,创造的喜悦,斗争的乐趣,劳动的伟大,品格的高尚等是共产主义道德情操的最高标准。这些都激发人们以更大的热情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发展;21世纪将是一个科技和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终身教育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教育(包括美育)能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都直接或间接的与美育有一定的关联。学生能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受到一定的美的熏陶,同时又在美感教育中学到某

些知识。实践表明,越高深的学问,越是深刻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就越是与美的形式规律相契合。从根本上说,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同追求美是一致的,因此,提高审美修养,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点,无论对于从事什么专业的人来说,都是培养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不可缺少的。

总之,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提倡和实施美育,加强美育工作,对实施素质教育、改变整个社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等而言,这不仅是一项长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而且更具有特别迫切的现实意义。

体育中的美育教育探讨论文

体育中的美育教育探讨论文 :“体育”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美育渗透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之一,“体育”可以做为“美育”的载体,“美育”教育也应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却又相互渗透。体育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要深入了解体育运动美的本质,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将美育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美的认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体育;美育;体育教学 近些年,当今社会包括学校、教师、家长等对学生们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除了要求学生们具备过硬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对于学生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作为一个教育工 ___,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美育”的教育和陶冶。“体育”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基础教育,教学的目标汇聚于学生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实际获得,掌握体育相关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习得的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体育运动可以呈现出不同形式的美,身材匀称、阳光自信体现形体美,《掷铁饼者》刻画的是一名身材健美的男子在掷铁饼时最美的瞬间,传达出

力的美感,赞美了饱满的生命力;行动协调、思维敏捷体现动作美,篮球比赛就是因为运动员的精湛技术和多变的配合,使比赛结果更多变,才能吸引众多的喜爱者;团结合作、互帮互助体现道德美,失利时同伴的一句鼓励,胜利时对手的一句由衷赞美,会让参与者体会体育带来的温暖;勇于拼搏、不轻易言败体现心灵美,参与体育锻炼需要坚持不懈,美未必体现在必须夺冠,完成比赛、超越自我就是胜利、就是美,再比如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花样滑冰等项目,动作优美,艺术感染力强,都已达到了健、力与美的统一,我们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处处感受到美,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体育”可以做为“美育”的载体,“美育”教育也应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却又相互渗透。体育是美育的重要展现形式。体育的主要特点就是身体的运动,在实践中展现力量与速度、灵敏与协调、技巧与技战术的完美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其体育运动中本身就蕴含着的其他科目不可比拟的美,不同项目展现的美点不同,田径场上参与者轻盈的姿态、超绝的速度、高度或远度,篮球场上精准的技术和团队间密切的合作,体育舞蹈中昂扬的精神面貌和优美的姿态,都是美育实施展现的重要途径,给人们提供视觉的享受。例如在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目中,美育更重要,练习者要明确每一个身体环节的空间位置,展现出最优美的姿态,明确如何控制面部表情,展现出最积极阳光的神态,这个认知过程就是很重要的美育过程。美育又同时赋予了体育内在展现的实质,在美的思想指导下,练习者丰

关于美育教育在现实学校中的痛点现状

关于美育教育在现实学校中的痛点现状 一个国民素质的高低能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的素质也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智、体诸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那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施情况又如何?我对此作了一些考察谈几点认识,以期对素质教育的实践有一些帮助。 一、乡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其他的学科中无法代替的,但当前美术教育现实可以说与我们想象的差距还很大,尤其在乡村基础教育中整个美术教育是严重缺失的,我的调查发现美术教育在乡村中小学是多么的薄弱!现在乡村中小学美教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环境氛围与认识的不足. 乡村与城市的最大区别也体现在教育氛围的差异上,而教育氛围又包括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几个方面,可以这么说:无论就哪一种氛围而言,城市学生比乡村学生更逊一筹!就美术教育情况来看,城市的小孩子基本上可以受到较为正式美术教育,而校外的美术辅导班也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了,可乡村中小学一般第一课堂都没有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受到好的美的熏陶和教育了!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缺乏一个正确的教育导向;另一方面导致不少家长的不支持,也是一个错误的教育理念!这两者交织在一起使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部分学校尚能把美术课列在课表上,这还是很不容易的,在我的调查中,有的乡村中小学一学期一节美术课都没有上过,而把美术搬到课堂上的就寥寥无几了.那些能够开设美术课的学校也并不等于对美术课很重视,有的认为美术课不能没有,但是是可以不上的课.因此,对美术课堂教学及教具的支持与投入几乎接近为零,只有等到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达标检查时,通过购买小物件、借大物件的方式来蒙混过关!由于学校的重视力度不够,使其他学科教师对美术课的认识也有偏见,常被挪用,学生根本

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教育美无处不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 好的人间。这是人们对生活的向往。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引发了社会、专家的讨论。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这里也冒昧的浅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的审美标准和底线在报警了。现代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在大打折扣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在退色。无数人在问“这是为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提高学生审美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不可分的,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只有做到了“真、善、美”才能保证美育的动人性,纯洁性,审美素养是脱俗的、是没有公利性的,、是纯粹的、高尚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人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外表的美,是经不起风雨的、是坛花一现、是没有灵魂的,而内在美是一种修为,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供养。所以只有培养具有审美素养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改进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呢?

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必须服务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而提高人文素养又是提高学生审美的必经之路。改进美育教学要以感动人性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来体现“真、善、美”。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美的教育本来就是在情感世界里寻找记忆,让个体的情感与心灵发生碰撞而产生灵魂的火花来修炼个体。 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的效果是“煽情而动”或者说是“动之以情”。美育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美育无处不在,所以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只有个体动了真情才有美的存在,也才有美育。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是老师到底拿什么来打动学生呢?或者说我们要怎么做,用什么做才能让学生“动之以情”呢?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只有做到了“真、善、美”才能使学生的情感纯洁化和高尚化。法国美学家库申说过:“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无疑,这也正是美育的规律。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就是说审美可以把人从各种世俗束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出来,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自由。使情感超越功利主义,超越世俗、超越庸俗。使文明、自由成为最美的风景!

“美育,就其目标而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 美育,就其目标而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的这种人文性集中体现在其作为人格教育的维度。人格是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各种特质的总和。美育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够促进人的感性发展,而且有助于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特别是道德发展。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写道:“有为健康的教育,有为认知的教育,有为道德的教育,还有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最后那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全面的和谐。”而且,美育能够为人的各种精神能力和素质的充分发展提供基础和助力。正如席勒所说,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独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通过在内心中达到审美状态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和谐。这种观点的深刻性在于把人性的完整与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个性生命完整和谐的状态下,各种精神能力才可能充分健康地发展起来,并达到互相协调,使个性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无穷的创造力。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证来自达尔文在其《自传》中的自述:“到了30岁,或30多一点,各类诗歌,诸如弥尔顿、格雷、拜伦、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雪菜等人的诗作给了我很大的乐趣,我甚至像一个中学生似地从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获得强烈的快感……以前,绘画也给我相当大的乐趣。但是;经过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对绘画和音乐的兴趣也差不多丧失了……我的思想几乎已成了机器,只会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材料中别出一般规律。”这也从反面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原理提供了支持。 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培养人格,是中国传统儒家一直倡导和践行的,由此形成了悠久而丰富的美育思想。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此,王国维评价说,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所谓“始于美育”,就是孔子讲“兴于诗”,而且还带领学子“玩天然之美”,其目的就是“平日所以涵养其审美之情”。所谓“终于美育”,就是“成于乐”,由此养成“无欲”、“纯粹”之“我”,进入“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一无利无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的境界。这种礼乐教化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但传统儒家对人格养成却一直延续着重视从感性入手、注重情感体验、实现教养内化的原则。所谓“潜移默化”、“陶冶性情”、“怡情养性”等等都是不脱离感性、不断深化感性、持续提升生命境界的教化方法。这个原则和方法植根于一种信念,那就是人格教育的内在性。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尹焞注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这里从“知到“好”再到“乐”的层层递进,恰恰是一个由外在性句内在性递进的过程。对于道,只有“有所得,也就是内化了,才会有“乐”,这是数自内心的。也就是说,要教化人,仅仅使人知道一些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中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

美育工作计划

大峪一中 2016-2017学年美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上级文件中的美育工作目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课程。立足学校规划要紧扣美,工作安排要突现美,教育过程要体现美,教研活动要围绕美,检查评估要总结美,使学生处在“立体美”的“大美育”之中,去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达到师生生活、学习、素质更完美。切实抓好学生美育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领导小组: 为更好保证美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特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指导美育工作的开展。 组长:谭素香 副组长:周丕标 组员:殷艳华牛超业周晋福牛传业吴建友张玉举张耀王占宝谭云坤 三、明确中小学美育的目标、内容及要求: (一)中小学美育以构建中小学“大美育”格局为目标。 1、科学构建工作机制。在美学理论、教育理论指导下,健全完善与德育、智育、体育协调实施的美育工作体制,构建“课程实施、科研支撑、文化引领、活动推动、环境熏陶”美育工作机制,实行全员美育、全程美育、全面美育。 2、努力实现美育的“四个结合”。要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2+1项目”达标活动相结合,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相结合,逐步形成美育工作整体推进的新局面。 3、充分发挥美育育人功能。通过开展美育,使中小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同时,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从而树立美的思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和生命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美育的内容和要求。 侧重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判断力。引导学生感受和初步认识色彩、构图、造型、声音、节奏、旋律等美的构成元素,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事物;初步了解社会美,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培养良好的品行,懂得礼貌待人;接触欣赏自然美,培养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体验运动美、形体美,感受运动与美的关系。 四、工作措施: (一)、要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 1、学科之间是相互贯穿,是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现。学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基本工作。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教书育人教学原则的高度体现。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 因此,我校把美育教育向各科教学渗透和各科教学向审美特质方向转化的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制定每个月每位教师都写一份学科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详细教学设计。 2、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强化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首先,进行美育特色教育理论培训。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强化骨干教师的作用,鼓励广大教师重修艺术,提高美育素养,增强美育责任,为全员美育奠定坚实基础。深入明确什么是美育,美育教育包涵哪些内容,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美育教育。全体教师要真正懂得美育的涵义,努力以自己美好的形象、优美的语言打造美妙的课堂,要用知识的严密美、结构美、深邃美来感染和陶冶学生,从而达到对美育教育充满信心,并能很好的付诸实施。其次,立足校本,进行教师师德素养培训。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发现美的素材,积累美的资源,创造美,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审美情趣与积累审美经验。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施美育 第一,开展课外美育活动。 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美育活动,符合青少年学生活泼、求异心理,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这种美育活动之中,因而能够收到较好的美育效果。活动之后,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使美育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界创立了“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创新教育”等模式。这类模式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关键是他们在教育过程中都能使其教育活动首先成为一种带有审美性质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因此,美育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作用重大,意义深远。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具有愉悦性、和谐性和创造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教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陶冶情操,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美的才能。 语文学科既是人文学科,又是工具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其独具的性质、功能、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特

殊的价值。语文审美教育以文学为对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就是为追求真、善、美而出现的美学现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学生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范例,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沉淀深厚的语感内涵,辨析、获取、习得、再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17—18世纪)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席勒认为,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 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美育。孔子把“乐”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孔子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把“乐”看作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见子发展了孔子的理论,对音乐教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他说:“乐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他充分肯定了音乐的重大作用。 在我国近代史上,教育家蔡元培更市美育的倡导者。他任教育总长时,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四育并行的方针。他曾经指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之间”,“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

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 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 摘要:本文就体育教育中美育教育的意义、功能与依据、框架与运用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有关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的具体设想,强调了美育的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价值。 体育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才为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 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进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才和接班人。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如体育的形式美、姿态美、动作美等。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审美意识和审美方法,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能力,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些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体教育中美育教育的意义与功能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熟悉、伦理、审美的三大结构组成。故从人的身心进展来看教育目标中“五育”的结构,可将其分为心理进展(德、智、体)和生理进展(体、劳)两部分。前者为精神前提,后者貌似物质基础,“五育”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有机复合体,各种功能若因偏颇而失衡的话,将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从全面进展的教育内涵来看,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实施,正是为了使人类“在变易绝对运动之中不断地完善本身”,从而“生产出他的全面性”。所以美育是培养全面进展人才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与智育、德育、体育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关于美育的体育中的功能已不乏其研究,归纳研究成果主要有三大功能: 1、培养身体美 身体美是体育自然美的表示,人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技美的规律进行的,它表示出身体、线条、姿态的造型美,筋骨、肌肉、肤色的肌体美和生命活力的生气美。人体美历来就是无数艺术家“代代耕耘美的沃土,美的矿源”。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用十分热情的诗句赞美过人体古铜色的皮肤和坚实的肌肉。 2、培养精神美 列宁说:“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毛泽东也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可见精神美与身体美是密不可分的,精神美可以使体育运动放出光和热。由于体育运动有进取、竞争、对抗、负责负荷、战胜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等特点,因此它有利于培养人们精神上追求优胜、追求祖国荣誉的理想美,勇敢坚韧,坚强果断,不畏困难,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美和体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情感美。 3、培养技巧美 体育中精湛的技巧与身体美、精神美交相辉映,形成一个体育健儿的完美形象,技巧美包罗动作协调、节奏明快、反应灵敏等,这些运动中的技、战术,把各种精湛的运动绘成动人的画卷,编就成美妙的诗篇,如那飞驰旋转的滑冰运动员,转翻蹦跳的体操运动员、勇猛角逐的足球运动员,“横空出世”跳伞运动员等。 二、构建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依据。 本文在以对客观规律的识别和把握上,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方面寻找构建美育目标的依据。 1、理论依据 美育的预期功能,是由其本质特征决定的,美育是什么?广义可理解为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而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美育的首要任务,是使教育者把握“美的规律”,即“以非常突出、生动、鲜亮的形象,充分而有力地表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普遍性”。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照天性来说,人都是爱美的,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生活中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让美育走进新课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收集和挖掘美育素材,有计划有步骤把实施美育,培养学生欣赏美、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欣赏美《春》、《济南的春天》、《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课文,都描绘了祖国山河的景象,或壮丽、或神奇、或优美,均能使学生赏心悦目,激起热爱自然、创造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感。教师中只是通过语言中介,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欣赏赏心悦目的情性。识得其中的情与理。如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作者造取不同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韵的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作者通过写自己三次游周庄的不同感受,第一次侧重于视觉——春雨中的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抓住古镇的色彩和声音来描写,把雪后的古镇比作——“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把水声比作“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它有“万般柔情”且“袅袅回旋上升”,不仅写出了水声的形象,更写出了水声的神韵;第三次,作者夜游周庄,浓墨重彩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不仅写岸上的光色,也写到了河水的七彩斑斓;不仅写花船上的丝竹管弦之声,也写

到惊喜的欢呼声,有力地表现了古镇水乡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这些美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感受作者展现美的高超技巧。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又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美的欣赏,激发了学生对美的热爱,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二、鉴别美 学生对善恶是非的分辨,往往依据对事物美丑的鉴别,教师首先应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引导学习鉴别艺术美。如《安塞腰鼓》的美,在于生命力的美,《白杨礼赞》的美在于平凡朴质的美,;其次,用多种无稽之谈旅游城市上学生比较鉴别美: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这课较抽象,课前让学生去说说,你觉得什么是最苦,什么最乐?通过比较,让学生鉴别什么是乐的,什么是苦的,形成正确的苦乐观。从而进一步鉴别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让学生体会到心灵美是社会美的最高表现形态。范进中举后的疯态是科举制度的“活画像”——是美的反面教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达是“侠义”美的表现。在对这些形象进行理性分析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心灵的感悟中得到洗礼、熏陶、升华,使学生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分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既达到了美育的目的,又实现智育的目标。 三、创造美美的创造并不神秘,如写一首诗,写个片断,根据诗文的内容画一张画,写一些优美的文字,就是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摘要】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思想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感知美;审视美;表现美;创造美 Content abstract: In not only the language teaching must take the language discipline knowledgeable, utilizable, but also must take its ideological nature, fully carries on the esthetic education using the languag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to the student, raises student’s esthetic ability. Key word: The language teaching, the esthetic education; The sensation beautiful, carefully examine beautifully; Display beautifully; Create America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1 运用语文教材,感知美 利用现行教材中的美文,挖掘有价值的审美观点,如人物的形象美、事物的形态美、诗歌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诗意美、结构的形式美等,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如《雨中登泰山》一文,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把握结构线索,想象雨中登山的奇特美景,领略那“独得”的“雨趣”,更要通过作者冒雨登山的壮举,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的人格美——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2 在文学欣赏中,审视美 中学阶段的文学欣赏课,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课堂。在课内学习了著名作家的作品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欣赏相关的作品。或者课内学习的名著片段章节,运用文学欣赏课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或指导阅读原著。如课内学习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阿Q正传》、《雷雨》、《威尼斯商人》等名著节选后,由于课文部分内容有限,只能管中窥豹,还必须让学生阅读原著,来领会作品的意蕴,让学生自己去玩味、去感受,进行一番再创造的工作,进而抓住美的内涵。 3 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

美育作用和目标

美育中的目标和作用 一、目标 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重点是艺术美育、社会美育、自然美育和教育美育。艺术与美育各有侧重,艺术以创作与文化的理解为主,美育则以美感的培养为主。[8] 社会主义美育的基本任务是:①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要求在培养他们敏锐的感觉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感;还要求培养学生审美的比较及分析能力,以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他们审美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艺术形象。②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为了使学生具有艺术修养,就要使他们掌握各门艺术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和审美标准;还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和社会上的美好事物,以培养他们审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感,抵制各种精神污染。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养成美化环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要注

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发展他们创造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尤其要注意发展有艺术才能的学生的特长。

二、美育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 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 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三、主要原则

遵循素质教育观,达成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遵循素质教育观,达成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我国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要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推行素质教育。其中,加强美育工作,让学生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情操,是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审美教育,对美育的任务和作用就有过精辟论述。中国的孔子将“乐”列为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教)中的一种,并对其多种社会功能作过详细分析。稍后的荀子也强调艺术具有“美人”、“美俗”,即培养人才、移风易俗的巨大作用。十八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美学家席勒第一次提出“美育”这一概念,系统地阐述了美育问题,并把美育看作是培养新人和变革社会的有力手段。本世纪初,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主张通过美育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高尚纯洁的习惯。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对美育的高度重视。 谨此,遵循素质教育观,我就语文教学与美育目标的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联系,试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把握语文教学与美育内涵的联系,突出美育的作用

首先,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基础。美育离不开语言,也离不开语文。我们通常说的“语文”,就是指语言和文字,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过程也就必然包含着美育任务的完成。比如:在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时,教师通过字、词、句、等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字形的匀称、字音的圆润、字义的丰富、词汇的准确细腻、句子结构的严密精炼等特点的认识和理解。语文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汉语的美的认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从中有序地提高其审美能力。 同时,美育也影响着语文教学,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语文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知识性、技巧性的练习,更不是一种单调枯燥的机械性训练,而是具有情感性、意境性、形象性与美的因素。教师就要充分发掘语文课中包含的美的因素,使学生将对美的热爱、追求同对语文的兴趣、爱好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学生感到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可以获得心理上、精神上一种特殊的愉悦、美感而乐此不疲,在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之中促成教学相长的动力。 那么,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丰富内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依据: 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

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来建构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 项目的确定是以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结合建筑工程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学习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作、等多种途径,采取操作与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完成相关实际工作任务,达到室内设计员和室内装饰设计员职业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应有的诚实、守信、

语 文 教 学 与 美 育

语文教学与美育 提纲: 一、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二、发掘语文教学的美育资源。 1、发掘语文教材的美育资源。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语言美。) 2、发掘教师教学语言的美育资源。(语言与语态美。) 3、发掘教学板书设计的美育资源。 三、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2、通过课外、校外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3、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该包涵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内容。“美”就是审美教育,简称美育。美育的目的和任务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等审美能力。美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他们智育、体育和技能的发展,而且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美育是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前途的大事,其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途径很多,语文教学是主要渠道之一。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知识,高尚的审美情操,高超的审美创造力,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长期以来,不少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使用识字、解词、分段、归纳中心等肢解术来分析课文,只注重知识、技能和品德的教育,常常忽视了美育。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和强化语文的美育功能尤为重要。 鉴于以上原因,根据几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在这里粗浅的谈谈关于语文美育方面的尝试。主要谈两点:一是发掘和利用语文教学的美育资源,二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发掘和利用语文教学的美育资源。 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样的,语文教学的美育资源也是取之不尽的。 (一)、发掘和利用语文教材的美育资源。 作为审美对象,初中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仓库,集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人物美等于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在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中,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发掘和利用蕴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 1、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自然美、绘画美资源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一切美的东西,而这种自然美在教材中又总是通过绘画美来体现。课文中的自然美真可谓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敕勒歌》写平川大山,写苍穹四野,写风,写草,写牛羊,令人感受到草原苍茫富饶的自然美;《沁园春·雪》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图,令人领略到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的壮美;《春》之作者把美的情致注入了自然景物中,给我们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令人领会到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绘画美。 2、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语言美资源。

美育在班级管理重的重要性

[导读] 班风是班级隐性的教育力量。如果从美的特性来看,良好的班风的美育作用更是不容低估的。 杨光陶然(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 【摘要】职业学校班级管理要重视美育,要在班级目标管理中、日常管理中、班会活动中、以及班风建设中渗透美育,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熏陶,以美悦情,陶冶情感,净化心灵,完善人格,使学生个性发展和谐。 【关键词】职业学校;美育;管理;班风 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生从初中进入中专后,大部分人在心理上会出现挫折感,信心不足,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会彷徨迷茫,因此,职业学校班级管理更应重视以情感教育为主的美育,以美悦情,陶冶情感,净化心灵,完善人格,使之个性发展和谐。 1.班级目标管理中的美育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是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受人的身心发展的制约。因此,要有效地完成美育的任务,制定切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美育目标,必须认识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如学生在入学到毕业这一段时间,生理上有何特点,心理上有何规律,思维能力、兴趣爱好、道德观念、个性发展、职业能力方面都有哪些特点等。这样,制定出来的美育目标就能切合实际,使学生树立审美理想,增强审美观念,发展审美能力。 2.日常管理中的美育 班级管理可以看作是以班主任为中心的学校全体教师的共同管理。所以,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起着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的重要作用。因此班主任要通过日常管理,抓好学生的美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班主任在教育观念上要由重智转变为“五育”并重。二是在班级管理上,应从表面化转为实际化;由专断性转为民主性;由孤立性扩大到社会性,使管理形式符合时代及美的规律。三是从职高生自身特点出发,培养其自理自育能力。具体办法,如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当班级的主人,使其人人争做班干部,个个接受培养,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一些活动的组织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干等。班级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学生锻练自己的组织才能、工作才能和社会活动才能的场所,成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基地。采

小学语文的美育功能研究

小学语文的“美育”功能研究 杨家庄小学吴庆敏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在传授知识之外应当主要承担的教育功能,因此,研究小学语文的“美育”功能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即以小学语文中的“美育”教育功能为研究对象,辨析了“美育”概念,探讨了“美育”的内容、特征及审美心理要素,并主要对语文美育的方法做出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全面发挥小学语文的“美育”功能,不仅能够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情操,对他们的人格建构和未来发展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遵循“美育”的教学方法,将小学语文的“美育”功能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审美心理要素;美育方法 绪论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见到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果在课堂上经由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学会细细体味文章的魅力所在,那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本文正是要对小学语文的“美育”功能进行一番深入、系统的研究。 一、基本概念辨析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

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 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中,“美育”得到了全面的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语文美育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为指导,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强调语文美育,希望把语文课上成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情趣盎然的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美,品味美,体验美。 二、语文美育的内容和特征 (一)、语文美育的内容 语文美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笔者以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自然美。所谓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一部分,这些课文能激发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