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简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简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简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名词解释

1.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堆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表现为,在社会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人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单个人的发展,而是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教育国家化

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质,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学上称作是教育的国家化。

3.遗传素质

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级系统的特点等。

4.罗森塔尔效应

指人们基于某种情绪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语言,会使该情景产生适应着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5.隐形课程

是指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是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

6.意识

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7.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的方法。

8.课程(广义的)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说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和及其进程安排。

9.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饿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0.积极强化

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加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

11.教师职业道德

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

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12.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思想道德影响,以达到预订德育目的的过程。德育过程区别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德育过程的四个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3.概括

14.定势

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

15.品德评价法

是教育者根据德育目的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方法。

16.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或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系统。

17.教育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18.成长记录袋

19.发现学习

20.精细加工策略

21.有意注意

22.教育效能感

23.从众

24.思维

25.教育机智

26.研究性学习

27.教育(狭义)

28.学校课程

29.课堂管理

30.义务教育

31.遗忘

32.平衡觉

33.泛华

简答题

1.如何理解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50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

2.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授本质上市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活动是二者通过一定的中介因素的有机结合;二者在教学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教学活动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活动。

3.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哪些方面?

1.提高学生感受美得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提高人的整体性的精神素养。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嫩天理,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得程度和种类的能力,懂得各种类型美得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并使人格与性情得到陶冶。、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艺术美的创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创造,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玉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4.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

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

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表征

2.定势

3.迁移

4.情绪与动机

5. 原型启发

6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7.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8.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9.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基本点是什么

10.意志行动形成有哪些特点

11.操作技能的形成有哪几个阶段

12.什么是联想?联想主要有哪些规律

13.性格结构是由哪些特征组成的

14.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的规律

15.根据感知规律怎样提高直观的效果

16.教育内涵的现代阐述有哪些

17.引起和保持有意主义的条件和方法是什么

18.多元智理论的基本观点

19.《教育学》规定学生的权利有哪些?

20.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1.传道者角色:道德观,价值观,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

2.授业解惑者:传授经验和技能,解除学习困惑,启发智慧。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4.管理者角色:管理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5.朋友角色:与学生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快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发展变化的人文,科学知识,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21.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

现代教学非常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它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说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23.简述陈述性只是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首先,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其次,从心理表征看,陈述性知识主要以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24.试论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

2.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问题被后来很多课程学者们认为是课程设计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们代表了课程设计所包含的四个重要部分:课程目标的选择,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以及评价。而在泰勒的课程设计中,目标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目标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所以,以泰勒模式为主要代表的一系列课程设计模式,可以看做是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一直被视为课程入门和探索的基本原理。它为课程理论领域奠定了基础,这是大家普通公认的。事实上,它一直被用来指导大多数课程研究的设计。

25.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P60 参考答案

26.男女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智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智力发展和表现早晚的差异

一般而言,女性的智力表现较早,男性的智力表现较晚。

2.智力优势差异

男性和女性居于优势地位的智力因素是不同的。男性空间视觉能力较佳;女性的短时记忆和言语能力较强,女孩开始说话比男孩平均要遭2-4个月,而且这种言语能力的领先一直保持到青春期前期;在数学能力方面,女孩学会数学较早,在数学计算中男女能力相差不多,但在数学推理方面,男性优于女性。

3.智力分布的差异

与男性相比,女性中智力表现超常和智力低常德比例较小,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男性则在智力超常和低能者两极分布的比例较大,智力中等的比例较小

27.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课教学的目的;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集中注意交替使用

28.简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1.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自信;向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2.强调教学要循序渐进。

29.在教学中怎么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景,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也正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5.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经验。

30.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怎么样优化教师的人格特征

1.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它对教师工作有重要的影响。

2.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主要有:热情善交,乐于助人,友善合群,有责任心,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不良品质有:冷漠木讷,主观偏心,过分挑剔,无奈下,爱训人,嘲讽学生等

3.应自觉扬长避短,完善教师人格

4.联系自觉自己实际

31.试论述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堆食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量。

2.道德认识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对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晓之以理。

3.家庭教养方式

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的,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

4.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作为社会的医院,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也无力控制,净化社会环境。再加上自身的选择,判断能力有限,社会上的良好的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5.同伴群体

归属于某一团体的需要时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的小团体等

对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已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可以说,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过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2.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散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33.列举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1.教育法

2. 部门教育法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34.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2.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5.从理论上论证了“学年制”及“班级授课制”

35.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以及个性特点

36.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他们各自在人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P63

37.试论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P63

38.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的目的是什么

3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40.简述意志的特征

41.简述有意学习的条件

42.谈谈你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认识

43.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试分析现实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

44.简述气质和人格的区别

45.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半趋势

46.制定教育目的有什么意义,它是由什么决定的

47.良好的班集体具体哪些教育作用

48.概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要点

49.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50.简述教育法制定的基本程序

51.教师劳动的特点是什么

5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53.什么是榜样法,运用榜样法有哪些要求

54.概述认知发展和教学的关系

55.试论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56.简述遗忘规律

57.什么事直观性教学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8.《教师法》对教师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教师的概念

59.简述影响社会知觉的特点

60.谈谈你对家庭教育“三结合,一协调”的看法

61.“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教育所决定的.”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简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1.做好课程表的安排,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

4.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位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结果,为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

简述小学生概念学习发展的趋势特点

小学生概念学习的发展趋势特点是:1.概念的具体性减小,抽象性增加2.概念的模糊性减小,

抽象性增加3. 概念的形成减少,概念的同化增加4.概念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复习课设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同一材料合理地以不同形式呈现,用不同例子讲解,以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有利于学

生从各个不同方面仔细研究某一现象,便于全面理解课程。

2.复习不是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练习应练在重难点之处,练学生掌握薄弱,疑惑之

处。

3.复习不是原地踏步,作同一水平的循环,而应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整理,使零散,

孤立的知识形成网络,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

4.练习要体现广度,坡度,深度,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思维训练中;要由浅入深,由易

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练习应引申,深化综合贯通,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的目的是什么

操行评定时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小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现所作出的小结与评价,主要由班主任负责。操行评定的目的在于:1.教育儿童奋发向上,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儿童上进;

2.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学习的情况以便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儿童;

3.促进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

简述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一次从低到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

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啊哟,自我实现的需要。

3.在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

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堆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国家化

指吧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质,用

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加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受教

育者有目的的施加思想道德影响,以达到预订德育目的的过程。德育过程区别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德育过程的四个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食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智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智力发展和表现早晚的差异

一般而言,女性的智力表现较早,男性的智力表现较晚

2.智力优势的差异

男性和女性居于优势地位的智力因素是不同的。男性的空间视觉能力较佳,女性的短时记忆和言语能力较强,女孩开始说话比男孩平均要早2-4个月,而且这种言语能力的领先一直保持到青春期前期;在数学能力方面,女孩学会数数较早,在数字计算中男女的能力相差不多,但在教学推理方面,男性优于女性。

3.智力分布的差异

与男性相比,女性中智力表现超常和智力低常德比例较小,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男性则在智力超常和低能这两级分布的比例较大,智力中等的比例较小。

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课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集中注意交替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教师要善于创造和谐情景,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5.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经验。

简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1.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信心;向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要直接提供答案。

2.强调教学要循序渐进。

结合实践说说怎样优化教师的人格特征

1.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它对教师工作有重要的影响。

2.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主要有:热情善交,乐于助人,友善合群,有责任心,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不良品质有:冷漠木讷,主观偏心,过分挑剔,无耐心,爱训人,嘲讽学生等。

3.应自觉扬长避短,完善教师人格。

4.联系自己实践谈一谈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时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和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量。

2.道德认知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对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晓之以理。

3.家庭教养方式

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的,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

4.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作为社会的一员,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也无力控制,净化社会环境。再加上子很的选择,判断能力有限,社会上的良好的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得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5.同伴群体

归属于某一个团体的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的小团体等对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已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可以说,学生的态度和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

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德育目的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方法。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或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已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列举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1.教育法

2.部门教育法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2.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5.从理论上论证了“学年制”及“班级授课制”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各自在人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活前提和自然条件。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

试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该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意愿。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事实上,在个体达到他律道德之前,还有一个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观念和认识。在游戏中他们也没有合作,没有规则,只是自己独立活动,接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是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的,规则只是用来维护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工具。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成长记录袋:是指以文字形式详细记录学生成长情况的档案袋。其特点是:它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机的;成长记录袋应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发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学习方式,它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食物的意义,规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辨别分析,发现本质属性。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积极的思维过程来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与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有意注意:是指由预订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的目的是什么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现所作出的小结与评价,主要由班主任负责。操行评定的目的在于:1.教育儿童奋发向上,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儿童上进;2.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便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儿童;3.有利于帮助人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 实施方案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甘肃电大教学指导中心师范部 4月15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创新教学》是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教育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省开课程。本课程经过教学创新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案例评析,阐述教学创新的特点、内容和方法,指导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把理论知识教学和思维训练、行为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自学习惯和创新能力,为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 1、确立以学为本的教学观,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探索教学创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2、阐述教学创新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教学的原则,介绍教学创新的特点、内容和方法。 3、利用创新性教学和创新性学习的案例,指导小学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4、介绍创新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方法,帮助小学教师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和支持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创新性学习中来。 5、介绍教学创新的目的和评估要点,提供教学创新评估的思路。 6、介绍社会环境与教学创新的关系,强调获得政府、社区及家庭支持的必要性。 三、教学课时分配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学时分配见下表: 四、教学资源 (一)文字教材

《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刘敬发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8月第1版。 (二)网上教学资源 在甘肃电大电大在线课程教学平台上发布有关教学信息,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服务: 1.各种指令性教学文件,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意见、导学方案、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课程考核说明等; 2.课程教学辅导资源,包括四次平时作业、期末复习、各章节教学辅导、、课程辅导、往届试题等、作业讲评、在线讨论等; 3.拓展应用资源,包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热点问题、经典案例点评等。 五、教学环节 1、自学。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课程自学计划,并循序渐进地自学文字教材,流览计算机网页上的教学辅导材料,独立地完成各章节后的思考与练习和四次平时作业。 2、辅导。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面授辅导、综合训练和解难答疑。

简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名词解释 1.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堆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表现为,在社会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人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单个人的发展,而是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教育国家化 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质,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学上称作是教育的国家化。 3.遗传素质 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级系统的特点等。 4.罗森塔尔效应 指人们基于某种情绪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语言,会使该情景产生适应着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5.隐形课程 是指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是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 6.意识 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7.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的方法。 8.课程(广义的)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说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和及其进程安排。 9.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饿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0.积极强化 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加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 11.教师职业道德 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

一堂好课的标准及要求

一堂好课的标准及要求 一、关于“一堂好课” 1.“一堂好课”的标准 第一,目的明确。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该堂课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具体要求。第二,内容精干。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视规定的教学时间,以“取其精华、削枝强干”的原则,对教学内容及教材进行取舍,明确难点,突出重点,抓住要点,切忌眉手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第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即教师管教管导,寓教育于讲、演、练之中,教育学生爱学、勤学、会学。第四,教学互动。即开展教学双边活动。教学中,不启不发不好,启而不发也不好,只有启而发之,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教师才能变“自得其乐”,方能愈加显示“教学相长”之功能。第五,生机勃发。即教的生动,学的活泼。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方能如饥似渴地“消化、吸收”。第六,知能双赢。即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亦即学懂、能会、管用,使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2.“一堂好课”的外在表现 第一,教师对讲授的内容应相当熟悉,语言表达准确、精练、生动、感人。语言表达是课堂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内容熟悉方能如鱼得水,语言精练使人心明眼亮,生动感人才能沁人心脾。三者体

现了教师的知识水平高,教学准备工作精,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好。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语言清纯,如涓涓之水,静静流淌,娓娓动听;有的语出如似剥笋,如似抽丝,如获至宝,如数家珍;有的甚至一语道破,语出惊人,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总之,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精练的语言讲清楚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应特别指出的是,语言技巧要进行必要的自我训练和锤炼。第二,板书整洁、规范、条理清晰。板书亦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板书布局是否合理,去留安排是否恰当,讲授与板书结合是否得当,均体现了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板书没有统一的格式,但整洁、美观、条理清晰是应该大力提倡的。第三,教学关系密切,双方互动,有声有色。有的教师循循善诱,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有的采用谈话法教学,启发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步步深入,直达知识的核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攫取知识,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学双边互动好,有的教师讲课出现“一呼百应”的生动场面,有力地反映了教师教学的成功。第四,要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板书的完美结合、教学互动的有声有色,目的不是为了什么花架子和无目的的“春意闹”,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关于怎样上好一堂课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程方案一经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了。过去的一学期,我们一直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完成各项课改实验的目标和任务。 1.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课堂中角色的定位,努力实现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讲求课堂中的师生平等,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想方设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永褒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自身的内在要求。 本学期,我有意识的注意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把准自己在课堂中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师生之间的心拉近了,老师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四年级的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会大胆地站起来“考”老师,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教学中的各种内容提出反对或补充的意见。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有时他们还会为自己战胜老师而激动得欢蹦乱跳……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合作、自学辅导、实验探索、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学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习得过程。 根据课改实验的要求,我有意识地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课堂中更多的是热烈的讨论、生动的游戏和比赛、认真的操作和研究、形式多样的探索……比如,数学课《栽蒜苗(一)——条形统计图》,情境设计为“投掷纸飞机”,课前折一些纸飞机,每组进行比赛,选出最棒的一位,然后在课中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解决问题——绘制表格”。这些探讨课都让我们看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的萌芽。 3.改革以往的备课方式,提高备课的质量 备课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和构思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反思教师以往的备课状况,我们觉得,过去的教师备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中误区,一是重形式轻实效;二是重教法轻学法;三是重课前教案的编写轻课后反思。在教案的编写上,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备课形式显然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当前的课改精神格格不入。因此,走出备课的误区,突破备课环节这一瓶颈,也是当前课改实验应正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本学期,教导处对备课进行了改革,文章版权归网作者所有!制定了“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新的备课方式。其中,集体备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个人加减是体现教师个人创造和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的保证。新的备课方式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和要求: 第一,在备课形式上,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注意侧重设计好教学的基本思路。 第二,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第三,提倡教师写课前分析、课后反思。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要求实验教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做好课后备课(反思),书写形式上允许灵活多样。篇幅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学校:夏造中心小学姓名:赖招娣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我认为作为一堂好课应有它的一些常规的基本要求,结合自己的一些见闻谈谈我对一堂好课的理解。 第一,作为一堂好课首先在课堂上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状态,能积极参与,允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大胆交流,老师应给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和老师同学平等的一个主体,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要创设这样一种课堂氛围,首先老师应有一种平等意识;其次老师在课堂中一定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有一定的激情,语言(包括动作语言)要有一定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积极、大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经常在教学过程提问时说“胆子大点,不要怕,谁来回答”,效果并不明显,其实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解除顾虑。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以亲切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恰当及时的评价与鼓励来对待学生与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主动参与,积极向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是一堂有意义课,即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

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一堂好课必须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第三,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第四,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第五,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

新课程改革实施计划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规划要求,我省将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为保证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现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精神和《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实施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实施的过程中,促进全体教职工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并在实践中加强教学研究,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探索高中新课程管理制度

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三)探索新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构建校本培训机制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做好新课程实验的师资培训工作。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科“课程标准”,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参与国家、省、市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掌握高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本特点,掌握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必修、选修模块的基本内容、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等。同时推进校本培训,实施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从教学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五)建立和不断完善校本管理制度 通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和本校实际的管理体系,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 三、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XX小学新课改“高效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高效课堂”是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为遵旨,以“先学后导,问题评价”为核心思维,课堂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创建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关注全体学生的进步,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发展。为了使“高效课堂”模式在我校能顺利推进,取得成效,特提出以下基本要求: 一、教师备课要求 1、“学习方案设计”(即为一案) 授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教学方案设计”要备课型、备目标、备重难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理念与思路、备资源的整合,力求做到备深教材、备透学生。 积极推行教研组及学科组集研备课制度,建立学科间的协作机制,形成“教师个人自备、集研组集体议课、反思修改”的集体备课模式,实现学科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验通用、失误同戒。 2、“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即为三单)的设计 “问题导读——评价单”要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本学科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创设与教学贴合的导入情境,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思维、新旧衔接、揭示主题。要体现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知识链接、问题设计。 “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是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疑难问题及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目标提出的问题。利用“问题训练——评价单”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设计时要围绕问题的环节,明确问题的指向,问在重难点处、新旧衔接处、易混处,准确确定合适的起点、已会点、疑难点、易错点。 “三单”要“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并于授课前2——3天下发到学生手中。 二、师生互动要求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摘要:“程序设计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下,作者针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本文介绍了该实施方案的总体框架,并围绕教学内容组织、重点与难点问题、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内容分析了课程实施的要点,对在不同类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中课程实施的不同侧重点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教学;教学实施 “程序设计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使学生了解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结构,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基本的程序设计过程和技巧,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和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能力。 程序设计基础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作为程序设计入门课程,本课程是学生深入接触计算机学科领域知识的第一门课程,因而,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对教学内容似懂非懂,而掌握良好的程序设计方法则更加困难;在课程教学实施中还存在着学生基础差异大的问题,教师很难把握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深度;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能,即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而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编程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是许多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任课教师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实践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特别是,一些学校在程序设计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很好地整理和总结这些经验,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部署,由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何钦铭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苏小红教授、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叶乃文副教授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颜晖教授等高校的相关教师组成课题组,结合各校在本课程长期教学改革中所取得的实践经验,共同研究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供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广大教师参考。 目前,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施方案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实施方案以过程型程序设计语言为基准,分析程序设计入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法。其特点主要是:(1)针对性——重点针对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疑惑;(2)全面性——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要点、实践体系建设等方面给出指导性意见;(3)分类性——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培养人才的差异性。

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

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关系,以此激励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从小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以动促学,发展能力 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学会搜集相关资料,学会交流与分享、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在自己所调查研究的领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提问、调查、采访、记录、整理有关信息,在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3.开放多元,崇尚个性: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要注意充分发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服务资源,服务于课程改革。 4.学有所长,追求实效: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四、课程类型: 1.学科纵深拓展课程 立足学科体系,就学科与实践的结合上纵深拓展,开发诸如《生活中的化学》、《生活中的数学》等等。 2.活动类课程 将学校各项活动整合,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课程,一体化推进学校各项活动有效开展,如《走出校园》、《学校艺术节》、《学校科技节》、《学校体育节》、《学校读书节》。 3.德育类课程 以做人求知为主线开发德育课程。 4.开学课程 5.毕业课程 6.特色课程 如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周围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确定了以“体验社会,亲近自然,了解历史”为主题的研究内容。确定以“本土三名”即“本土名人知多少”“本土名胜知多少”和“本土名产知多少”的开发利用作为切入点,依托学校

课程改革六大目标

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 1.课程功能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的目标是知识的传授。课堂上教师把重点放在包括考试内容的练习,并下意识地排除对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有帮助的训练。学生学得很辛苦,但他们的脑子里塞满的实际上是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学习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要改变这一现状只能从转变课程功能入手,如下面模式所示: 转变课程功能示意图. 信息时代更重要的教育目标,已经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情感态度、思维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不是衡量21世纪所需人才的主要依据,能力和态度成为人才素质的核心内容。 因此,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新的课程中,课程功能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实施教育与评估来实现的。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中,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从而实现课程功能“三位一体化”。能否在新课程中实现“三位一体化”,是衡量我国课程功能是否真正转变的重要依据。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这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结构包容了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的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是从课程方案层面体现出来的均衡性。如何在实践层面上落实 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各门课程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开设顺序上有先有后,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课时比例设计上有高有低,从而使各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处的位置和所承担的任务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对待的目的正是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均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从学生角度来说,均衡性也决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 它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主讲人:梁明华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①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③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

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④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⑤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

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试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

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四、课程设置

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等多方面较原来的课程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我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为了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以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目的,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的,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推动我校的素质教育落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验目标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及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良好环境和和谐氛围,力争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有所突破: (一)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育行为得到转变,新课程理念得到树立,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2、实现开放、互动、高效的适应新课程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

(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2、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 三、实验措施 (一)加强教育管理保障课改的顺利进行 1、加强实验过程的质量监控。开展经常性的听课、评课等活动,引导教师分析和反思教学行为,进行必要的质量调查,及时反馈,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监控质量的意识和能力。 2、教育经费开支适当倾斜。为师资培训,课题研究、奖励等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推进。 (二)、师资培训 1、上级培训:在各年级教师参加市局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基础上,继续组织教师自行学习培训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2、校本培训。 培训内容:①各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②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③新课程与评价改革;④新课程新理念;⑤信息技术培训等。 培训形式:专题讲座,集体研讨,个人自学。 培训时间:课余时间。 (三)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高效课堂的十个基本要求

高效课堂的十个基本要求 於德甫 1.目标要明确。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曾撰文指出,没有目标的教学,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一是让人看不出是什么课(包括看不出是语文课),二是不知道教师教学行为的目的所在,三是不知道这样教学会有什么效果,教与不教有什么区别。 看来,语文教学是需要目标的。 教学目标包含两类:一是预设性目标,一是非预设性目标。预设性目标顾名思义就是老师上课之前针对教学重点难点从三个维度预先设置的计划性目标,是很多老师在课堂之初用小黑板、多媒体出示的目标。非预设性目标又叫生成性目标,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等方面出发,确定的一种临时目标。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由于这种目标是在课堂动态流程中随机确定的,因而是可变的、不确定的,而这种目标才是语文教学真正意义的目标,它使自主式学习进入旁若无人的自由生长状态,这样的语文课堂必将桃红柳绿,枝繁叶茂。 对于青年教师,在还没有到达一定的境界之前,我们一般强调使用预设性目标。但这一种目标不一定非要出示,用黄厚江的话说,只要我们的教学行为是一种明确的目标行为,课堂每一环节都在围绕重难点达成目标,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不显山,不露水,一切皆在其中,甚至不要去认真考虑什么目标,而一出手,该有的都有了。 只是,你的每一步都要考虑:给学生享受,使学生获益! 2.条理要清楚。 语文课堂的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紧凑、过渡自然;二、教学流程符合逻辑规律的合理推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到课外,由文本到生活),三、文本解读符合一般阅读的基本规律。 我这里只说第三个方面,也就是说,要使课堂教学有条理,最重要的是遵守一般阅读的基本规律,这里,向大家介绍被很多语文名家认同了的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整体阅读式:由整体(浏览课文,弄清写作对象,了解基本倾向,画出疑点、重点,鸟瞰式把握)到局部(分析疑点、重点,明确文章重点部分的意义及其在全文的作用)再到整体(综合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实现对文章整体的理解) 特级教师李卫东把这种基本模式归结为:整体感知,触摸思路,感受基调——深入理解,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加强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课程建设的分类与标准 凡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课程,均属课程建设的范围。课程建设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 1.合格、优秀课程:按照《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评审,课程评估总分60分以下为不合格课程、60分~89分为合格课程、90分以上为优秀课程; 2.精品课程:按《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评审工作方案》评审。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建设质量目标:凡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都应为合格课程,各专业主干课程及公共必修课程应为优秀课程,每个专业应有一至二门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为: 1.有符合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的,有一定特色的教学大纲; 2.有完整的、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适用的教材,和反映本校特色的辅助教学材料; 3.有严格的、规范化的教学实施计划,并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4.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实验室和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5.有结构合理的、素质较高的、能按教学大纲要求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 6.有科学的、规范化的、严格的考试制度。 三、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1.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凡连续开设三学年或以上者,都应接受课程评估。具体实施方案见《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评估实施方案》; 2.优秀课程可申报学院课程建设项目,经学院审批立项的课程建设项目可获学院课程建设基金资助,获资助课程必须通过精品课程验收。课程验收实施方案见《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评审工作方案》; 3.凡优秀课程可申报学校精品课程,具体实施方案见《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评审工作方案》。 四、设立课程建设基金 学校每年拨给一定数额的经费作为课程建设基金。列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的课程,符合条件的可向学校申请课程建设基金,该基金只能用于被列入规划的课程建设项目。 1.课程建设资金的使用范围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 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规划要求,我省将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为保证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现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精神和《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实施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实施的过程中,促进全体教职工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并在实践中加强教学研究,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探索高中新课程管理制度

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三)探索新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构建校本培训机制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做好新课程实验的师资培训工作。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科“课程标准”,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参与国家、省、市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掌握高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本特点,掌握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必修、选修模块的基本内容、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等。同时推进校本培训,实施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从教学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五)建立和不断完善校本管理制度 经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和本校实际的管理体系,开发多样化的

好课的十个基本要求

好课的十个基本要求 一、循序渐进 1.知识有其系统性,平时传授知识,分章分节,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给学生,但随时应注意要使新知识和已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要用观点把有关的感性材料统帅起来,使学生逐步了解本科知识的轮廓全貌及其内在联系,随全部知识讲完而形成系统。有了系统,则抓住要领,居高临下,所学知识。就不再是支离破碎分割孤立的东西。学生的知识有无系统,往往是决定其学习质量高低和以后成就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必须循序,教学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由片断到系统。教师讲授,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局部,还须引导学生掌握总体。到总复习时,更要讲求综合系统。此外教师讲授知识,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总结出理性知识,返回来再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教学必循之序。 二、举一反三 要使学生以较多精力学好各门学科中主要的概念、定律、公式,对主要知识力求达到深刻理解、牢固掌握、举一反三、熟练应用,教师在此等处要讲解精透,善于启发,并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同时也要妥善地处理一般知识,使重点和一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举一(重点)反三(一般)。 抓关键就是通过主要知识寻求出基本规律并牢固掌握,从而可以触类旁通,认识同一范畴的其他事物,这是以简驭繁的一条法则,也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所不可忽视的一条法则。 三、深入浅出

教师在透彻理解所讲问题的本质的基础上,善于用学生知识领域中已有的、或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一些事例,来恰当比喻学生目前尚属不可捉摸、难于理解的理论或问题。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举个浅显的例子把复杂深奥的道理轻易地说懂了,想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教师必须对所讲事物的本质的确是透彻地理解了,并且知识相应广博,能从丰富的事例中选择恰足以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只有这样,才不致问题没有说清,反而增加学生的困惑;也不致使学生因不恰当的比喻而对所讲问题做了歪曲的理解。 借助感性材料讲明理论和概念,也是深入浅出的一种方法。这也叫做“把抽象的教材讲得具体化”。把理论的本源,抽象的过程,使学生清楚了解,并且能够应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则难自可转化为易,深奥自可转化为浅显。 四、直观形象 1.语言的直观:讲课语言必须清楚、简炼,文史课更须形象、生动。备课时要考虑话怎么说?选什么例子会使学生感觉兴趣,效果更好?……能经常在这方面注意,则语言修养就会提高,表达能力就会增强。 2.实物的直观:直观教具、实验、演示等。 直观教具的作用有二: 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更生动深刻的观念。 把教材的难解部分通过直观形式加以表达,减轻学生理解的困难。 理化生各科教师对学校有关本科的仪器、标本、药品应比较熟悉,此外,还应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制造一些直观教具。制造直观教具,只能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不应是为了展览或应付参观,否则都是追求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