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语文文言文

初三语文文言文

初三语文文言文
初三语文文言文

同步教学

主讲:黄冈中学教师李红梅

一、本周知识概述

本周进一步学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具体篇目为《范进中举》和《不朽的失眠》

二、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

(一)、小说的主题

1、《范进中举》一文,作者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2、《不朽的失眠》一文,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细腻地描摹了一千二百年前唐代诗人张继创作《枫桥夜泊》时的内心活动和感受,高度赞扬了张继不甘沉沦,不甘寂寞,不甘失败的精神,同时也高度评价了他的作品——《枫桥夜泊》

(二)、小说的情节

1、《范进中举》以题目为线索展开情节,安排结构。全文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傲,反衬了范进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

第二部分(第3~12段):围绕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以及周围各色人等极尽趋炎附势的丑态。

2、《不朽的失眠》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14段):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细腻描摹了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诗人张继创作《枫桥夜泊》时的内心波澜。

第二部分(第15~16段):由于张继因落第失眠写出了不朽之作,虽榜上无名,却名扬四海,而那些榜上有名的人却早已被人们忘却。在作者看来,一时的人生得意并不是真的幸福和欢乐,而艺术的永恒,才是“不朽”的,值得人们为之追求。

(三)、小说的人物

1、《范进中举》中的主要人物有范进、胡屠户,次要人物有张乡绅、众乡邻。

(1)、范进: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中秀才。他将青春乃至大半生耗费在应试和科场上。中举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岳父可任意辱骂他。他地位卑微,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但对功名的追逐却痴迷不改。中举后,情形完全不同。可是梦寐以求的功

名富贵一旦出现,竟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课文刻画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胡屠户: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范进中举前,胡屠户是看不起他的,被他称为“现世宝”“癞蛤蟆”“烂忠厚没用的人”;范进中举后,他态度大变,又送钱又送肉,称范进为“贤婿”“老爷”,说范进“才学又好,品貌又高”,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出封建社会小市民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可耻形象。

(3)、张乡绅:虽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但从他对范进中举后的表现,如“送钱赠房”,“称兄联谊”等,充分表现出张乡绅老奸巨滑,善于拉拢的性格特征。

(四)、小说的写作手法

1、《范进中举》刻画人物十分成功,作者主要运用了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和对比、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1)、用人物语言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奉承的话,作者是极力描写,通过这些语言,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出来了,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变化而有所不同。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唯唯连声”,低三下四说:“岳父见教的是。”中举后,他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变为“老爹”。表现他因社会地位的提高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觉已是高人一等了。张乡绅拜会范进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作过官僚的乡绅圆滑与世故。

(2)、运用夸张,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手法,但显得真实。“中举发疯”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当时的读书人热衷功名,终身追求“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以至颠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刻的讽刺效果。

作者刻画胡屠户这个人物,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庸俗典型的市侩性格,呼之欲出。

2、《不朽的失眠》主要运用了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描摹。

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张继创作《枫桥夜泊》的背景及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以“愁”为线索进行了丰富的想象,细腻地描摹了张继创作《枫桥夜泊》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状态。从开篇就进行想像描摹,“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两个字”“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突出了张继羞惭沮丧的心境,这是直接描摹。接着用两个“本来”句想象考中的情形,通过对比烘托出张继失意的心态。然后作者通过情景交融的写法,把张继的“愁”心融入到自然景物中加以描写,先后借江枫、渔火、月光、乌啼、钟声等景物抒情,细腻刻画张继的内心波澜。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有一种观点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对这种观点应如何认识?

范进中举,并不代表他得到学识上的进步、思想上的发展,而是更进一步地套入封建专制桎枷中,于国于民没有丝毫益处,只是又多了一个封建专制的更卖力、更自觉的维护者罢了。

(二)、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讽刺的语言读起来很好笑,那么这些好笑的语言背后隐含着什么?

在笑的背后是作家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无情揭露和讽刺,抨击和鞭挞,轻蔑和否定,是作家愤世嫉俗的感情。

(三)、《不朽的失眠》的语言是很特别的,追求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比一般的语言表达更富变化。仔细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1、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放肆”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与“忧伤”搭配。“忧伤”应该是缠绵在心里的,用“放肆”一词,好像“忧伤”也自由奔放起来一样。

2、那阴阴的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

“不怀好意”一般修饰有生命的东西,这里修饰“凉气”,既表现了诗人暗淡的心情,也形象地摹写了“凉气”的阴森。

3、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不朽”修饰“失眠”,和日常语习惯相悖。这里强调张继失眠的意义,也使语句有新颖性、表现力。

同步教学

主讲:黄冈中学教师陶秀琪

一、一周知识概述

(一)、《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选自《柳河东集》,“始得”是“初识、初游”之意,定下了全文的叙事基调。说“始得”而不说“始游”,更表露出第一次游赏的欣喜。“西山”点出游记地点,即永州市西南一隅的近郊。“宴游”意为“宴饮游乐”,指出本文的内容以“宴”和“游”为主。总之,文题不仅指出了文章的内容,也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同时暗示了文章的结构。

(二)、《醉翁亭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是作者在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一篇山水游记。“醉翁亭”是欧阳修取名的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记”是古代记载事物的书或文章,也用作篇名或书名。作篇名时,可以用来介绍事物、写人、记事。依题而论,本文似乎只写醉翁亭亦可,而作者则是从醉翁亭写起,写出了亭周围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写出了作者与游客之乐,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堪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三)、《满井游记》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的一个游览地。明朝人王季重的《满井游记》中写道:“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嘉庆一统志》中说:“井径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题目不但表明了文章是一篇记游散文,而且说明了游览的地点,揭示了全文的基本内容。

二.重点知识归纳

(一)、《始得西山宴游记》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⑴“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例句:自余为僇人

⑵“趣”通“趋”,趋向、奔往。例句: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3.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梦:做梦例句:卧而梦

⑵名词作状语日:每天例句:日与其徒上高山

箕:像簸箕那样例句:箕居而遨

⑶形容词作动词穷:穷尽例句:穷回溪

异:认为……奇异例句:始指异之

⑷形容词作名词青:青山白:白云例句: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4.古今异义

⑴未始古义:未曾今义:未尝,未必例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⑵然而古义:这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接着另一种动作或情况例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⑶于是乎古义:从此(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例句:游于是乎始

⑷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例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5.倒装句

⑴定语后置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有异态”作“山”的定语,后置。

译文:(我)自以为这个州所有有点奇特怪异的山水。

⑵状语前置

例句:皆我有也。“皆”是“有”的状语,放在主语前面。

译文:我都欣赏游览过了。

(二)、《醉翁亭记》

1.一词多义

2.词类活用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例句:名之者谁?

3.特殊句式

⑴倒装句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译文: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②醒能述以文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文述”。

译文:酒醒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

⑵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滁州四面都是山。

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判断句式标志。译文: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三)、《满井游记》

1.一词多义

2.词类活用

⑴泉:名词作动词,用泉水。例句:泉而茗者

⑵茗:名词作动词,煮茶。例句:泉而茗者

⑶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例句:罍而歌者

⑷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装。例句:红装而蹇者

⑸蹇:名词作动词,骑驴。例句:红装而蹇者

⑹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例句:作则飞砂走砾

⑺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例句:作则飞砂走砾

3.古今异义

披风古义:是偏正短语,“在风中散开”的意思。例:柔梢披风

今义: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4.特殊句式

⑴倒装句

①状语后置

例句: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于匣”是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

译文:冷光突然从镜匣里闪射出来。

例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于山石草木之间”是“潇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是“于山石草木之间潇然”。

译文:在山石草木之间潇然。

②宾语前置

例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之”是代词,代指上文所说“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是“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

译文: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这一点啊。

⑵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

例句: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省略主语“我”,即“吾(余)”偕数友出东直……

译文: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偕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

②省略介词

例句:柔梢披风。动词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柔梢披(于)风”,“于风”作“披”的状语,又构成状语后置。

译文:柔嫩的柳梢在风中散开。

⑶被动句

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是表被动的介词,“被”。

译文:山峦被融化的雪洗干净。

⑷判断句

例句: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断句式。

译文: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自然的,也只是有这个官职了。

三.难点归纳

1、《始得西山宴游记》是特写西山的,可是作者开头为什么避开西山概写贬后生活?

理解这个问题要从服务主题方面思考,熟读课文,把握主题。

第一段写自己被贬后忧郁的生活,只好寄情山水来排忧,为后文写发现西山及西山美景作铺垫。

2、《醉翁亭记》描写的内容很丰富,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怎样?

本文描写很有层次。写醉翁亭的环境采用由面到点、自远而近的顺序,把读者一步步引入佳境;写山间富于变化的景色,采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顺序,让读者体会“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妙处;写游人、太守游山玩水,采用从外到内的顺序,让读者从头到尾领略到一幅欢乐升平的景象。这样不仅景物描写清晰,而且有利于一步步突出主题。全文一个“乐”字贯穿,因景美而乐,因乐而更觉景美,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3、《满井游记》中的“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句的理解

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晶晶然”的水面,喻体是“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共同特征是晶莹透亮。两个“之”字,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字表示“新开”与“乍出”两个动作是连续的,不用译出,因此,全句意思为:晶莹透亮像刚打开镜子,冷光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似的。比喻新奇,富有个性。

主讲:黄冈中学高级教师邵金扬

同步教学

一、一周知识概述

学习《诗词五首》时应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诗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作者由个人的痛苦想到了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唱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强音,表达了作者的伟大胸怀和理想。全诗记叙、描写、抒情相结

合。第一段描写秋风破屋时的情景。极尽风之威力。第二段写“群童抱茅”,表现了诗人的焦躁之情。第三段写“破屋漏雨”,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的痛苦心情。最后一段,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情怀。

(二)《南园》

这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一首七言绝句,李贺家住福昌(现在河南省宜阳县)昌谷,依山傍水,有南北二园,南园是李贺读书的地方。他以“南园”为题写了十三首诗,除了最后一首是五律,其余都是七绝。

这首绝句是《南园》的第五首,抒发了为国出力的豪情壮志,更多的流露了怀才不遇、无所作为的感慨。诗的开头起笔突兀,如天马行空,无端而来。一个病瘦不堪的文弱书生为什么突发奇想,唱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高调来呢?固然,中晚唐以后,藩镇割据,唐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作为一个皇室后裔,有这样的报国热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再读下去,读到诗的后两句,就会发现理由没有这么冠冕堂皇。诗人还是在抒发个人情志上的苦闷,重弹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的老调。虽然他除了大醉和吊丧,每天都骑着瘦马(一说是驴)到荒郊野外去寻诗意,但又对世事有什么用呢?凌烟阁上二十四位功臣,可曾有一个半个是书生?这样想,诗人就愤愤不平,就跃跃欲试,就想全副武装,去征战沙场。但永远只是想想而已,他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践行。

短短的四句诗,却有一个大起伏,一个大顿挫,先骇人听闻,再以理服人,激昂流畅,无所顾忌,感喟既多,哲思亦深,令人回味不尽。

(三)《梦江南》

这首小令描写了一个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所谓“女为悦己者容”。望心上人归来,不是偶尔的一次,可能是经常的甚至是每天的。一个“独”字,写出了多少孤寂落寞之情!但无情的是,“过尽千帆皆不是”,只令人望眼欲穿。失望是难以忍受的,可又挥之不去,为之奈何!眼前所见,只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在写水,实际上也是暗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夕阳西下了,又一天的守望没有结果,“断肠人在天涯”,怎能不令人感叹悲伤。

温庭筠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寥寥数句,有观有感,有情有景,有抑有扬,无一字虚发。惟其真切,故能动人。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确为至论。

(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这是宋朝诗人陆游晚年赋闲在家里时写的,当时他已经是68岁的高龄,犹日夜不忘恢复国土,报效祖国。明明是风雨大作触动了诗人,但诗的前两句却不提风雨,而是直接写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原来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既然“思”不出一个结果来,只好去“想”。深夜的暴雨,也许会成为别人梦中的催眠曲,而对陆游来说,却给他带来了奇妙的幻景:风雨作响,好像是披着铁甲的战马在飞踏北方的冰

河。这究竟是梦还是现实呢?恐怕连诗人自己一时也说不清楚。但愿诗人就此入梦,真的梦见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这不是毫无根据的祝愿,在陆游的诗集中,梦赴战场、山河复归的记载比比皆是。

(五)《己亥杂诗》

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龚白珍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龚自珍一生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官职卑微,抱负无法施展。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定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难点知识解析

(一)如何理解《南园》中“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两句诗。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以设问的语气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二)关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句的理解。

这两句虚实结合。诗人心头始终郁结着慷慨之情,所以当夜深入静,忽听到窗外“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大风雨中作》),岂能不触景生情,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官军杀敌的神威!心似翻江,夜虽深而难寐;有所思,才有所梦。激动之余,入梦的是“铁马冰河”,诗人的感情至此推向高潮。冰河,泛指北方严寒之地,以此衬托抗金义士的坚强勇武及收复失地的斗志。“入梦来”,颇值得玩味。

(三)如何理解《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的深刻含义?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离京是在暮春时节,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时候,可是诗人赋予落花以生命和情感,花儿凋零以后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它还要回到养育过它的泥土中去,化为春天的土壤,为养护来年新开的花朵,尽自己一份力量。在这里,诗人以落花自比,辞官回乡就好像花朵凋落。但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为一代新人的成长出力。这充分显示了民主主义思想先驱者的高尚情操。

同步教学

主讲:黄冈中学教师邓伏黄

一、一周知识简介

本周将进行古文单元的学习,重点理解文章文言实词和思想内容。

二、重点知识介绍

(一)、《孟子》二章重点知识介绍: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开篇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文章接着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佛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岳阳楼记》重点知识讲解: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贬放邓州。第二年元月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滕子京嘱托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从而成就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以及作记的缘由,其中有意突出滕子京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第二部分(2—4):围绕“记”重点描写岳阳楼及其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

第三部分(5):从迁客骚人引出进一步的议论,正面阐述作者的观点,写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三、难点剖析

(一)、《〈孟子〉二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放在开头,接着以“攻方失利”这一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用“守方不敌”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从理论上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后一章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二)、怎样理解《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答: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曾说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是针对封建君王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客观上也有利于人民,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则有深远的影响。诚然他的“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主讲:黄冈中学高级教师邵金扬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世说新语》

1、这是从《世说新语》中选取的三则小故事。故事虽小,但小中见大,从中可以看出每个人不同的言行和品格。

2、内容分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孔融的故事。有关孔融的故事,流传下来的很多,像“孔融让梨”等。这则故事记孔融拜访李元礼之事,他对“亲”的解释及对陈韪的反击,无一不透露出他的聪慧机智和应对的敏捷。故事写孔融拜访前,先写李元礼的盛名,然后引出孔融的对答,并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显示周围人对他的赞许。偏偏这时候又来了一位,而这位又对孔融不以为然,说出相反的意见。对此,孔融虽小却不甘示弱,马上予以还击,致使“韪大踧踖”。另有记载,当时李元礼听了孔融的话,他的反应是:“膺大笑,顾谓融曰:‘长大必为伟器’。”李元礼说得一点不错,后来孔融列建安七子之首,官由北海相至太中大夫,都是他成为“伟器”的证明。

《陈太丘与友期》是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的故事,当时元方年仅七岁。那一天,他的父亲与朋友相约而行,但朋友到了约定的时间没有来,父亲就自己走了。朋友来后,知道他父亲已去,便“怒”骂“非人哉”。对此,元方不卑不亢,因理而反驳对方,致使“友人惭,下车引之”以示歉意。这里,元方先是耐心说明,待朋友无礼后,他又义正辞严地予以驳斥,有理有据,使得对方理屈词穷,也突出地表现出他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魏武将见匈奴使》是有关曹操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很简单,只讲了四句话却包含了三层意思。一层是:匈奴使节来,曹操让崔季珪扮成自己去接见,而自己扮做侍者站在旁边;另一层是:接见完毕后,问使者的反应,回答正好道破了曹操的心事;第三层,写曹操听到回答后,派人追杀已经返程的使者。这么简短的故事,却包含了这么多的意思,而曹操过人的气质和才能、极度的自私和猜疑的个性特征也在读者面前暴露无疑了。

《世说新语》中很多故事都以文字简短、语言朴实、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事情本身幽默有趣而受到后人的喜爱,这里选的三则也莫不如此,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3、学习时应掌握以下几点:

(1)领会孔融“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领悟第二则故事的思想意义;体会曹操的个性特点。

(2)学习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通过典型事件进行概括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诗词五首》

1、内容分析

陶渊明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创作的,大都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这一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诗开头四句说的是: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安静、心灵是如此安宁呢 ?原来是由于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接下来四句具体描写自己的这种心境或心态: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不经意,即“悠然”,就好像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在这样的心态中,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么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因而作者只好“忘言”了。当然“忘言”并非无言,一切已经尽在不言中了。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心远”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全诗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诗人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一首诗。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其中前半部分写景,描写洞庭湖周围的景色,写出了水天相接、浩瀚无涯的气势。这景是为下边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引出下文的“欲济”“羡鱼”的比喻,委婉地表达自己希望得到丞相引荐的愿望。作者的表达确实很委婉: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面对浩渺无涯、波涛震荡的洞庭湖,抒发出“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的慨叹,表达虽不露痕迹,但希望援引之心却昭然可见。“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说明自己虽然是在野之身,但并不是初衷,还是愿意出来做官的,只是没有找到适当的门路而已。最后两句作者巧妙引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写人钓鱼的心情,表现自己寄希望于执政者的心情。这首诗从大处落墨,把洞庭湖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美;又由洞庭湖之景,借用古代的典故,写出自己的感慨和渴望,含而不露却又用意分明。

李白

《行路难》共三首,作于天宝三年(774)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时。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前四句写酒宴时的情绪。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如果是在平日,号称“酒仙”的李白一定会豪饮而醉的,然而今天,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第五六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一个身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抱负之时,却又被“赐金还山”,不得不离开长安,这不正是“欲渡黄河”时“冰塞川”、“将登太行”时“雪满山”吗 ?这该让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啊!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想到了曾在政治上坎坷过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虽然如此,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矛盾复杂的心理面前的又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会在离宴上表现出自己的消沉和气馁,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于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这首诗纵横跳荡,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着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白居易

《观刈麦》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一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精疲力竭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天日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作者把笔墨转向了一个怀抱婴儿手提破篮子的农妇——她正在捡拾别人丢下的麦穗。为什么呢 ?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来充饥。尚有耕田而辛勤耕作的农民,为缴繁重的赋税而无地可种的农民,两者交织在一起,作者的讽喻之情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不禁深感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用笔直歌其事,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

范仲淹

《渔家傲》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写到了秋天,西北边塞地区的风景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作者先点明季节,然后用“异”字统领下文,并从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一是大雁南飞,二是边声四起,三是孤城落日。“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也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在这样的背景中,下边着重写边关将土生活的艰苦以及思乡报国的感情。他们离家万里只好借酒浇愁,但是敌军未退、边塞未宁,怎么能够回家见亲人呢 ?这一句写出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下边“羌管悠悠”句,写不时传来的悠悠不断的羌笛声,使战士们思念故乡,无法入睡。但是,由于朝廷的对外政策,使他们守边多年却不能报国逐敌,而这笛声,也就伴随着他们度过了日日夜夜。“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词的上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塞外边关图,这幅图雄浑沉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题。下片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得作者的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现,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2、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内容: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体味诗歌的情感,整体理解五首诗歌的主要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对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句子,应能默写并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二、重点知识分析

《世说新语》

1、谋篇立意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通过叙述孔文举年少时随父拜见李元礼的一段故事表现孔文举处事机敏而落落大方,言语聪明而不失礼貌。

《陈太丘与友期》通过描述七岁儿童陈元方智驳父亲友人的故事,表现他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的品质,也告诫人们做人要守信用,对人要讲礼貌的道理。

《魏武将见匈奴使》通过叙述曹操请人代他接见使臣,后被使臣识破,即派人杀死使臣的故事,表现了曹操气量狭小、嫉贤妒能、奸诈歹毒的性格特点。

2、篇章结构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通”),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第二层(“文举至门”到“莫不奇之”),写孔融智答李元礼,获取拜访资格的经过。

第三层(“太中大夫”到结尾),写孔融智斗陈韪的经过。

《陈太丘与友期》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至”),写陈太丘与友人约好同行,友人失约,交代事情的原委。

第二层(“元方时年七岁”到“则是无礼”),写元方智驳父亲友人的经过。

第三层(“友人惭”到结尾),写友人惭愧,元方不理。

《魏武将见匈奴使》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床头”),写曹操自惭自愧,请人代为接见使臣。

第二层(“既毕”到“英雄也”),写曹操派人暗访使臣。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曹操派人杀死了使臣。

三、难点解析

(一)魏武为什么让崔季珪代替自己?后来为什么又要追杀匈奴使节?这件小事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个性?

曹操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足以使远方国家震服。为了在匈奴等别的国家中提高自己及本国的威望,曹操让相貌威武的崔季珪代替自己。通过这件事,曹操发现这个匈奴使节有见识、有眼力,会对本国构成极大的威胁。为了排除异己,打击别国,维护本国的利益,曹操于是派人追杀匈奴使节。从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出: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无疑是很有谋略、非常果断的,但是他的阴险、奸诈、妒贤嫉能、反复无常也尽显无遗。

(二)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在他的田园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在他的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课文中的《饮酒》之五。这首诗的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接着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 (庐山),在暮

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辨已忘言”,但本诗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给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那么,人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当然,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环境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来独特的效果。

(三)《饮酒》诗中结尾两句的含义。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后世禅宗的味道,在此显露端倪了。诗中的“真义”,实际的意思是指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需要读者自己去体悟,去咀嚼。

(四)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深层次含义理解。

这句千古名句是诗人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是心中充满信心与展望前景的最强音。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有一天要象刘宋时的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两句是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主讲:黄冈中学高级教师邵金扬

同步教学

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次我们学习《黎明的通知》和《诗两首》中的《金黄的稻束》,《旗》。

通过学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感情,培养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进而培养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的能力。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黎明的通知》

1、全诗 32 小节,一开篇就采用“黎明”向诗人述说的口吻,奠定了全诗第一人称的叙述基调。人格化的“黎明”对诗人进行了第一次嘱托,并述说它的任务是“带光明给世界”“带温暖给人类”,预示着黑暗重重的大地即将迎来人们盼望已久的曙光。“露水”“启明星”是黎明降临的特征性事物,“东方”“汹涌着波涛的海”展示了东方欲晓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接着写“黎明”对诗人的第二次嘱托,“黎明”要借“正直人的嘴”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让他们立即行动起来,在苦难深重的城市和村庄里做好准备,去迎接“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作者选择了城市和村庄的两种场景,把几个看似普通的生活细节提炼为意义深远的诗歌意象。“门”“窗”使人联想到光明和出路,“汽笛”“号角”代表人们发出战斗的声音,“打扫街衢”“搬运垃圾”“打开鸡埘”“牵出耕牛”分别是黎明时分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惯例,也表明人们要拿出具体行动迎接黎明。“劳动者”和“车辆”将汇成黎明到来时欢迎队伍的洪流。

紧接着写“黎明”对诗人的第三次嘱托,语气更加热情和强烈,铺叙也更加广泛而具体。这一部分主要是写“叫醒”的对象。“女人”“男子”“情人”“少女”“母亲”“婴孩”“产妇”“负伤者”“难民”,等等,是对生活中多种人物的历数,其最终目的是叫醒“一切的不幸者”“一切爱生活的人”,请他们欢迎黎明的到来。通过这些众多的描写,造成一种热烈的气氛,使“黎明的通知”大气磅礴。

最后 4 节,写“黎明”对诗人的第四次、第五次嘱托。短短几行,反复嘱托两次,可见时间的紧迫,“通知”刻不容缓。特别点明了诗人是“忠实于时间的”,也是对于“我就到来”“就要来了”的紧迫性的强调。“当雄鸡最后一次鸣叫的时候”是黎明到来的准确时间。“黎明”要求所有的人用对胜利热切关注的眼睛“凝视天边”,显示出光明即将像人们所盼望的那样如期而至。结句“这夜已快完了……”与开头相照应,极其鼓舞人心。诗的情绪在结束时达到了高潮,“黎明”与“诗人”合为一体,“诗人”已然成为“黎明”的化身。

2、这首诗以人格化的“黎明”作为叙述主角,通过反复而热切的嘱托,要诗人替他向人类宣告它就要到来的消息。“黎明”是“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是生活在苦难深重的村庄和城市里的人们期盼已久的事物。它是 1942 年那个特殊的年代、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全体军民为之奋斗的“胜利”的象征。除“黎明”外,这首诗还对大量的意象进行了广泛而具体的铺叙,渲染黎明到来之前人们隆重的欢迎气氛,意味着“黎明”的到来需要全体人民的充分准备。在诗中,作者还大量运用排比句式,使人感到黎明的降临不可逆转。诗的节奏明朗,每节都由两句构成。全诗一气呵成,气势如虹。

(二)《诗两首》

《金黄的稻束》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努力。

这首诗一开始就将其关注力集中在一束“金黄的稻束”上。它不是摆在那里,而是“站在”收割后的田野上(这为后来“雕像”的出现做了铺垫)。当大地空旷,这样一幅“静物写生”出现在秋后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动人,更能调动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由此,诗人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这是赋予生命的母亲、产后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的母亲的。因为这种联想,一种诗的情感被进一步调动起来,“黄昏的路上我看见了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以动情的笔触和见证人的眼光赋予这种疲劳以美丽的性质(后面,由于展开对历史和人类活动意义的思索,进而赋予母亲的疲劳以“伟大”的性质)。接着,诗人展开对收获后黄昏景色的刻画:“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是/围着我们的心边”,正是在这万物围来,大地无比宁静、饱满、透明的境界里,诗人的目光再次投向黄昏田野上那站着的金黄的稻束:“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无论是英雄的雕像、伟人的雕像,在此刻,都没有这样一种“雕像”更宁静沉默。它们静默,是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这是一种动人的肯定和赞颂,而又不流于空泛。接下来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联想,转向对表现对象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性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七年级上册 5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ǎo)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yā)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0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初三语文课外文言文十篇含答案

一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释】 1 .武阳君:苏轼的母亲。2. 鷇:初生的小鸟。3. 忮:凶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信.于异类也()(2)去.人太远() 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4、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 5.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2分) 二 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大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浣濯:洗涤。参军:官名。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此言甚善.()(2)信.能尽忠于我也()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4.太祖“”的神情和“”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词语回答)5、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是怎样的? 三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2分) 至有忘其为.长吏者()或.阻之() 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4、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四义犬(浙江嘉兴)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③,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 【注释】①潞安:县名。②郡关:州府。③扫橐:扫,清理。橐,钱袋。④冲衢:交通要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既走,则又从之(2)犬始奔去 (3)返客疾驰(4)金亡其半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系列之一学习篇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系列之一:学习篇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论语>六则》、《伤仲永》;第七单元:《戴震难师》。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孙权劝学》。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送东阳马生序》。 (一)(2004年宁德市)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7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童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2009年漳州市)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9—13题。(17分)【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②,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③,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④古人之奥区⑤,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食具、羹匙和筷子,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寝:丑陋。②竖立:同“树立”,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③屈曲委蛇(yí):指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④赴:探求。⑤奥区:奥妙的境界,指难攻的古代学术问题。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未尝.识书具(2)从.先人还家(3)少.长,虽长大(4)或.对客不听其语 10.下面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并自为其名.有仙则名.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数千言不肯休 C.即书.诗四句板桥每读一书.D.还自.扬州并自.忘其所语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12.方仲永和郑板桥幼时在天资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依据。(4分) 13.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至少使用一句名言)(3分) (三)(2008年浙江省台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23—25 题 戴震难师段玉裁 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④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②是年:指戴震十岁这年,即1733年。③就傅:跟随老师④为:是⑤非常:不寻常 2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日.数千言不肯休(2)相去.几何时矣(3)师无以应.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3分)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25.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3分) (四)(2006年漳州市)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0—15题。(17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①幕府。上②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府左右,中外③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注释】①秦王:李世民。他在称帝前被封为秦王。②上:皇上,指李世民。③中外:宫内宫外。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但.当涉猎(2)及.鲁肃过寻阳(3)是.使为善者惧(4)相寿流涕而去.11.下面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孰若.孤若.毒之乎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赐帛遣之. C.上欣然.纳之庞然大 ..物也D.蒙辞以.军中多务必以.分人 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夹(jiā)岸①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chán)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zh?u)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xiàn)日。 译文: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 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 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 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 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 即使有千里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与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称它为千里马。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 (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 气不足,才能和美德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 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 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知道(认识)千里马吧!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jiǎ)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 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 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a)曳(ya)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 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jìng)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 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h?)。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提供伙食),无鲜肥滋味之 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 容臭(xiù),烨(ya)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我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 家去借,自己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水 结成很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懈怠,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跑 着赶快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 各种各样的书。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贤所讲的道理。又忧虑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有 名望的人可以与自己交流,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 教。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徒弟挤满他的屋子,他不曾稍微缓和言辞和脸色。我站在 旁边陪侍,提出疑难,探究义理,弯腰侧耳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表情更加恭敬, 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再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 但最终获得许多学识。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经常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冬刮着猛烈的 风,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服 侍的人端来热水浇洗,用被裹盖,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 没有新鲜肥美滋味的享受。在一起住宿的书生都身穿绮罗锦绣的衣服,头戴用红缨宝石 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的佩环,左边佩带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耀眼的样子像 神仙;而我穿着破旧的衣服夹在他们中间,没有一点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 的事,就不觉得自己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 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 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lè)。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hù),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 (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人身上佩带 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竹 子开辟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潭用整块石头 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不同 的形状。(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 荡。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 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玩。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 段看不见。溪流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面竹林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冷清没有旁人,(哪有生悲哀的气氛,让人)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 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同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做随从跟着来的人,(有)两个姓崔 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论语》十二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5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节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学而不思则罔(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3)有是哉( ) (4)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 2.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卫君待子而为政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分) (2)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2分) 4.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甲、乙两文的特点。(4分) 曹刿论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7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初三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

初三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篇一】初三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lè)。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hù),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看见(一个)小潭,潭

水特别清凉。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玩。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流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面竹林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冷清没有旁人,(哪有生悲哀的气氛,让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同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做随从跟着来的人,(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篇二】初三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jiǎ)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大全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大全(二一)李将军 [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乙](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①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②。”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注释:①即:如果。②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指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广家世世受.射( ) (2)因复更射之.( )

(3)吾去.大军数十里( ) (4)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 2.结合所学过的课文《李广》中的语句“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揣摩乙文画线句中“陈”的意思并加以解释。陈: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译文: (2)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译文: 4.从甲文的文字来看,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从乙文的文字来看,他还具有的性格特点。 5.乙文的叙事具体而生动,甲文也有表现这样特点的文字,请在文中用直线画出来。 (二一)李将军答案 1.(1)传授 (2)它,代石(3) 距离(4) 跑2.“阵”的通假字,是布阵的意思。 3.(1)(他)执法宽大,不苛待部下,士兵因此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2)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呢? 4.射术(射箭) 机智勇敢(第二处必须答出“机智”或体现有智谋、有胆识的意思)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醉翁”、“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 B.《生查子?元夕》、《卖油翁》都是欧阳修的作品。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D.宋朝的欧阳修、苏洵、曾巩都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3)选文中游人的“乐”指:______ ;太守的“乐”指:______ 。 【答案】(1)C (2)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3)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乐)。【解析】【分析】(1)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故选C。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 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酿泉,用酿泉;为,做,酿造;洌,清。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根据语句“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以得知,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可以尽兴地享乐。而太守则是,看到自己治理下的百姓生活富足,能够和自己一起来游山,这是太守最大的成就,也是他最大的乐趣。所以,游人的“乐”主要指享受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太守的“乐”指的是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故答案为:⑴C; ⑵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⑶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乐)。【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阅读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阅读4 一、【2015奉賢一模】閱讀下文,完成10——13題(12分)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公不许.()(2)连易.数人()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比公乘之,驯良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军人认为这是一匹劣马的原因是“”(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分) A、要善于识别和培养人才。 B、不仅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光,还要学会用人。 C、用正确的方法才能驾驭千里马。 D、要善于发现人才。 二、【2015奉賢二模】閱讀下文,完成11——14題(12分)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注释:如礼:按照规定的礼节、仪式。恻然:同情的样子。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无他过.()(2)孝基徐.察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3其父所委财产归之”的原因 14 A B C D 三、【2014奉賢一模】閱讀下文,完成11——14題(12分) 张耳 张耳、陈余,皆魏名士。秦灭魏,悬金购两人。两人变姓名,俱之陈①,为里监门②以自食。吏尝以过笞③陈余,余怒欲起,张耳蹑④之,使受笞。吏去,耳乃引余之桑下,数之曰:“姑吾与公言何若,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勾践石室,淮阴⑤胯下,皆忍小耻,以就大业也。陈余浅躁,不及张耳远甚,所以一成一败。 【注释】①陈:陈国②为里监门:做守卫里门的职务③笞:鞭打。④蹑:踩⑤淮阴:韩信,西汉开国功臣。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耳乃引.余之桑下()(2)不及.张耳远甚()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3分) A.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把一个小吏弄死吗? B.如今看见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死在一个小吏手里吗? C.如今看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把一个小吏弄死吗? D.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死在一个小吏手里吗?

初三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

初三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二) (一)永有某氏者,畏日①,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撒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注释)①古人迷信,相信日子有吉凶,怕犯日讳而不敢随意举动,称为畏日。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生岁直子 ( ) 室无完器 ( ) 假五六猫 ( ) 购僮罗捕之 ( ) 2、用“/ ”为下面一个句子标出停顿。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2) 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4、本文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写的寓言讽刺小品《三戒》中的一篇小寓言。你认为本文寓意何在? (二)私心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辄叱遣之()②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③然少蕴藉()④若是者() ⑤岂可谓无私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或问伦曰:“公有私乎?” ②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3.你怎样看待第五伦的“私心”?(3分)

初三语文文言文名篇阅读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名篇精典阅读训练题 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总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这样几个目标: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句读;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3、了解课文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感情;4、默写课文中的规定背诵的段或篇以及大纲推荐背诵的古诗文篇目。5、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课内语段顾名思义选自课本,是我们平时学过的内容。而书本上的文言文篇目又有限,因此学习时要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和重点句子的翻译以及注意领会常见虚词的用法,对课文内容、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的理解也不能忽视。下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文言文名篇逐课进行设计,供同学们复习训练之用。 1.《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无论魏晋()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遂与外人间隔()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D.未果后遂无问津者 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4.简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②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③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词是: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大全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大全 侯与虞人期猎 (一)文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下雨了,大人你将要去哪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虽然开心,怎么可以不 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答案 1. ①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句中的“雨”、“公”、“焉”、“之”都能正确翻译) ②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句中的“虽(虽然)”、“岂”、“一(专一、坚守)”、“期”。) 2.做人要诚信守时等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给②宣王说之.:感到高兴 2.译下边句子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译齐宣王要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个人齐吹 ②湣(min三声)王立,好一一听之。译文:闵王登基后,喜好一个一个的听。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滥竽充数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答案 1.①、给。②通“悦”,喜欢。 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滥竽充数。 (三)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有删改)(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少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及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A. 嫉恶如仇 B. 左右逢源 C. 春风化雨 D. 客观理性【答案】(1)年轻;比得上 (2)王安石为人怎样? (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D 【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少”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4)分析曾巩的为人,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可看出曾巩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地评价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故选D。 故答案为:⑴年轻;比得上; ⑵王安石为人怎样? ⑶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部编版九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原文整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下册文言文整理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