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XXXX学院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政治学原理适用层次、专业:XXXX

学时: 34 课程类型:(考试)

课程性质:专业课先修课程:社会学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通过政治学原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同时,学生系统学习政治学原理相关知识,使其奠定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掌握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政治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政治学原理阐述的是政治学的基础理论,例如阶级、国家、国家类型、国家职能、国家形式、国家机构、政党、政治决策、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学习对各分支学科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是学习政治学其它学科的前提。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政治的含义;

理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掌握:政治的研究范围。

【知识点】

政治的概念;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本章重点】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本章难点】

政治的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配合课堂教学布置习题并进行讲解。

【讲授内容】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学时)

1、政治的含义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4、政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0.5学时)

1、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0.5学时)

1、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2、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课后作业】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书中论述了那些政治学重要观点?

(二) 国家与阶级(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阶级斗争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理解:阶级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

掌握:阶级、阶层的基本概念。

【知识点】

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国家权力与国家的基本职能;

国家的消亡。

【本章重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国家权力;国家的基本。

【本章难点】

国家的产生与消亡。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配合课堂教学布置习题并进行讲解。

【讲授内容】

第一节国家的起源(0.5学时)

1、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2、国家的产生以及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3、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1学时)

1、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2、国家权力

3、国家的基本职能

第三节国家的消亡(0.5学时)

1、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2、国家消亡的条件与途径

【课后作业】国家的消亡需要什么条件?

(三)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理解: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掌握: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古代国家的历史类型。

【知识点】

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

古代国家的历史类型

【本章重点】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古代国家的历史类型。

【本章难点】

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配合课堂教学布置习题并进行讲解。

【讲授内容】

第一节国家的历史类型(0.5学时)

1、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2、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第二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0.5学时)

1、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

2、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第三节古代国家的历史类型概述(1学时)

1、奴隶制国家

2、封建制国家

【课后作业】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有哪些?

(四) 资本主义国家(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过程;

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两种形态;

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知识点】

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过程;

资本主义国家的两种形态: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本章重点】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本章难点】

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过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配合课堂教学布置习题并进行讲解。

【讲授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1学时)

1、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

2、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1学时)

1、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课后作业】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五) 社会主义国家(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历史前提;

理解:社会主义国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掌握: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知识点】

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历史前提;

社会主义国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本章重点】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配合课堂教学布置习题并进行讲解。

【讲授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学时)

1、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前提;

2、社会主义国家是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1学时)

1、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

2、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3、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课后作业】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六) 国家形式(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国家形式的内容、国家政体划分的理论;当今世界政体的类型、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

掌握:当今世界政体的类型、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国家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分配的原则、途径和方式。

【知识点】

国家形式的内容;

国家政体划分的理论;

当今世界政体的类型、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

国家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分配的原则、途径和方式。

【本章重点】

当今世界政体的类型、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国家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分配的原则、途径和方式。

当今世界政体的类型、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国家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分配的原则、途径和方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配合课堂教学布置习题并进行讲解。

【讲授内容】

第一节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1学时)

1、国家形式的含义

2、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第二节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1学时)

1、政体的划分标准

2、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3、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第三节国家结构形式(1学时)

1、国家结构的含义

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课后作业】

1、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2、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

3、邦联制国家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

4、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

5、我国为什么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七)国家机构(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两种国家机构组织原则——分权制衡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区别,民主集中制在我国国家机构中的体现;

掌握: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分权制衡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国家机构的含义;

国家机构的一般构成;

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分权制衡;

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国家机关;

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国家机关。

【本章重点】

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分权制衡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本章难点】

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分权制衡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配合课堂教学布置习题并进行讲解。

【讲授内容】

第一节国家机构的概念和一般问题(1学时)

1、国家机构的含义

2、国家机构的一般原理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1学时)

1、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分权制衡

2、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国家机关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1学时)

1、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2、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国家机关

【课后作业】

1、国家元首是如何产生的?其地位作用怎样?

2、如何理解民主集中制原则?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有哪些职权?

5、国务院总理负责制的内容是什么?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有哪些职权?

7、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遵循什么原则?

8、人民检察院的任务是什么?

(八) 国家与民族(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民族的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主义和民族政策;

理解: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掌握: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知识点】

民族的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主义和民族政策;

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章重点】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章难点】

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配合课堂教学布置习题并进行讲解。

【讲授内容】

第一节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0.5学时)

1、民族的一般特征和历史发展

2、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0.5学时)

1、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

2、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民族政策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1学时)

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

2、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任务和原则

3、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课后作业】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九) 国家与宗教(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宗教的起源与本质;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模式;资本主义国家与宗教的关系;

理解:宗教的政治作用;

掌握:社会主义国家宗教的特征;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政策。

【知识点】

宗教的起源与本质;

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模式;

资本主义国家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的政治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宗教的特征;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政策。

【本章重点】

社会主义国家宗教的特征;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政策。

【本章难点】

宗教的起源与本质;宗教的政治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配合课堂教学布置习题并进行讲解。

【讲授内容】

第一节宗教的本质及其与国家的关系(0.5学时)

1、宗教的起源与本质

2、宗教的政治作用

3、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模式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与宗教(0.5学时)

1、欧洲早期国家与宗教的关系

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与宗教的关系

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宗教的特征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与宗教(1学时)

1、宗教在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存在

2、社会主义国家中宗教的特征

3、社会主义国家中宗教作用的二重性

4、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政策

【课后作业】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中宗教的二重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什么?

(十) 政党和政党制度(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根本观点,了解政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理解:两种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和根本区别;

掌握:政党的定义,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知识点】

政党的定义、特征、分类、功能;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本章重点】

政党的定义,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本章难点】

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配合课堂教学布置习题并进行讲解。

【讲授内容】

第一节政党的概念(1学时)

1、政党的定义

2、政党的特征

3、政党的分类

4、政党的功能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1学时)

1、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2、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3、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2、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3、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课后作业】教材第249页问题与思考。

什么是政党?政党有何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有何功能?

资产阶级两党制有什么特征?

无产阶级政党有哪些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十一) 政治团体(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政治社团的概念、特征、地位和作用;

理解:资本主义国家利益集团、压力集团的产生、性质,以及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掌握: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社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人民社团的作用。

【知识点】

政治社团的概念、特征、地位和作用;

资本主义国家利益集团、压力集团的产生、性质,以及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社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人民社团的作用。

【本章重点】

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社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人民社团的作用。

【本章难点】

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社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人民社团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配合课堂教学布置习题并进行讲解。

【讲授内容】

第一节政治团体的含义(0.5学时)

1、政治团体的定义

2、政治团体的特征

3、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压力集团(1学时)

1、压力集团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2、压力集团的院外活动

3、政治集团与现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0.5学时)

1、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和特征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

3、社会主义政治团体的发展

【课后作业】

资本主义国家压力集团采取哪些活动方式?

资本主义国家压力集团有哪些积极和消极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团体有哪些特征?

在我国政治社团的参政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十二) 政治文化(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政治文化的含义;政治文化的类型和功能;

理解: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传播的途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掌握:政治文化的特征,政治文化构成要素。

【知识点】

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的类型和功能;

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传播的途径;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政治文化的特征;

政治文化构成要素。

【本章重点】

政治文化的特征,政治文化构成要素;

【本章难点】

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传播的途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配合课堂教学布置习题并进行讲解。

【讲授内容】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含义及功能(0.5学时)

1、政治文化的含义

2、政治文化的功能

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0.5学时)

1、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

2、政治文化的结构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1学时)

1、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2、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3、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正确方向

【课后作业】

政治文化的含义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国目前政治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十三)政治发展(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

理解:政治发展的方向、目标、内容、模式和途径等;

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知识点】

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

【本章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本章难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配合课堂教学布置习题并进行讲解。

【讲授内容】

第一节政治发展的实质与内容(0.5学时)

1、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

第二节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0.5学时)

1、政治革命

2、政治改革

第三节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1学时)

1、社会主义革命是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

2、民主政治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

3、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4、政治消亡是政治发展的最终归宿

【课后作业】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什么是政治发展?西方学者如何看待政治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面临什么问题?

联系实际试述我国的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机遇和发展目标

(十四)中国的政治文明(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萌芽及其当代发展;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掌握: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形式;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内核

【知识点】

传统政治文明的现代转型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萌芽及其当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形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形式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内核

【本章重点】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形式;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内核。

【本章难点】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形式;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内核。【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配合课堂教学布置习题并进行讲解。

【讲授内容】

第一节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0.5学时)

1、传统政治文明的现代转型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萌芽及其当代发展

第二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内涵(0.5学时)

1、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形态

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制度建设(1学时)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形式

2、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内核

【课后作业】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十五)国际政治(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国际政治的含义;

理解: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与区别;

掌握: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

【知识点】

国际政治的含义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与区别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国际法

国际政治格局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

【本章重点】

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

【本章难点】

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配合课堂教学布置习题并进行讲解。

【讲授内容】

第一节国际政治的含义(0.2学时)

1、国际政治的含义

2、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国际政治行为的主体(0.5学时)

1、主权国家

2、国际组织

3、其他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第三节国际政治基本准则(0.5学时)

1、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2、国际法

第四节国际政治格局(0.5学时)

1、国际政治格局

2、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0.3学时)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

【课后作业】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是什么?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 51 学时,讲课 50 学时,实验(或上机或多种形式教学) 1 学时。

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讲

绪论 2 0 0 0 0 0 2 国家与阶级 2 0 0 0 0 0 2

国家的历史类型

及其更替 1.5 0 0 0 0 0.5 2 资本主义国家 2 0 0 0 0 0 2 社会主义国家 2 0 0 0 0 0 2 国家形式 3 0 0 0 0 0 3 国家机构 3 0 0 0 0 0 3 国家与民族 2 0 0 0 0 0 2 国家与宗教 1.5 0 0 0 0 0.5 2 政党和政党制度 2.5 0 0 0 0 0.5 3 课程内容

政治团体 2 0 0 0 0 0 2

政治文化 2 0 0 0 0 0 2

政治发展 2 0 0 0 0 0 2

中国的政治文明 1.5 0 0 0 0 0.5 2

国际政治 1 0 0 0 0 1 2

复习0.5 0 0.5 0 0 0 1

五、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各教学环节占总分的比例:平时测验及作业:20%,期末考试:80%。

六、课程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

1.使用教材

(1)王惠岩编《政治学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2.参考资料

(1)姜安编《政治学概论》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2)徐大同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执笔人:XX 审核人:)

2015年 3月7 日

政治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在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政治学原理测精彩试题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第1 章至第4 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是() A、《共产党宣言》 B、《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C、《资本论》 D、《国家与革命》 2、中国古代法家的治国思想主要之点是() A、霸道 B、王道 C、兼爱 D、无为而治 3、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 A、政治革命 B、社会革命 C、自行崩溃 D、外部入侵 4、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 A、原始群 B、氏族 C、胞族 D、部落 5、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核心是() A、民主 B、自由 C、平等 D、权利 6、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剩余产品的产生 C、私有制的出现 D、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7、列宁给阶级下了一个完整的、经典性定义的著作是() A、《论国家》 B、《国家与革命》 C、《伟大的创举》 D、《论无产阶级文化》 8、政治权力制约的前提是() A、权力的腐败 B、权力的异化 C、权力异化的趋势 D、权力的异化和权力异化的趋势 9、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是() A、武力 B、财富 C、技能 D、知识 10、政治腐败最大的特点是() A、国家权力的滥用 B、社会权力的滥用 C、权钱交易 D、寻租现象

11、恩格斯在《国家、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揭示国家产生的最典型形式是() A、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B、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C、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D、巴比伦国家的产生形式 12、西方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国家占有制 D、自耕农占有制 13、中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国家占有制 D、自耕农占有制 14、中国封建官僚制的核心是() A、科举 B、等级 C、任命 D、特权 15、最早系统对国家进行分类的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洛克 D、马克思 16、无产阶级专政最本质的特征是() A、对敌人的专政 B、对人民的民主 C、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防御 D、组织经济文化建设 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民族问题 B、宗教问题 C、政党问题 D、政权问题 18、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时期的最基本职能是() A、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B、强化意识形态的控制 C、维护国家的安全 D、大力发展生产力 19、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 A、亚洲 B、北美 C、东欧 D、西欧 20、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是() A、统一战线 B、人民军队 C、工农联盟 D、共产党的领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政治权力的特征主要有() A、排他性与多元性 B、强制性与制约性 C、意识性与渗透性 D、工具性与组织性 E、不受法律约束性 2、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E、老子 3、以下表述中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是() A、政治是管束众人之事 B、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C、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D、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梳理有答案版

第一讲《政治与政治学》 1.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神学性解释提供了神圣维度 道德性解释提供了价值目标 法律性解释行为依据 权力性核心问题 管理型解释主要任务 价值型基本功能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观点 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3.政治的定义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按照特定的利益借助公共权力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4.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5.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 规范性概念,价值性概念,用来表示“应该”或者“必需”的事物; 描述性概念:实证性概念和解释性概念,指客观的,用濑来表示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为政以德 2.道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无为而治 3.墨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兼爱兴利 4.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以法治国 5.西方政治学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各个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 (1)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政治学时期

特点:政治学与伦理学相结合 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塞涅卡 (2)中世纪:神学政治学时期 特点:神学与政治学相结合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阿奎那 (3)现代:理性主义政治学时期 特点:人本主义为指导,个人主义为本位,理性思考为办法 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布丹,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 (4)当代:科学主义政治学时期 特点:政治哲学开始向政治科学转化,价值观上,相对主义盛行,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为方法。 代表人物:本特利,沃拉斯,拉斯韦尔 (5)趋势:政治哲学的复兴 特点:正义理论的研究 代表人物:罗尔斯、诺齐克 第三讲《政治体系》 1.政治体系的含义 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 2.国家的定义 在一定地域上,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 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起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 作用,缓和冲突,控制在秩序之内 4.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一个国家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 5.单一制和复合制 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统一的国籍 复合制: (1)联邦制:由若干相对主权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2)邦联制:若干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 6.国家元首的职权 (1)颁布法律,发布命令 (2)召开议会,解散议会 (3)任免政府官员

如何学好政治学原理

如何学好政治学原理课程 学好这门课程,首先应该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本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1、课程的逻辑主线清晰:课程内容和分析论述是建立在对于政治的社会本质——利益和利益关系基础上的,所以利益和利益关系分析方法贯穿了全部课程的内容,因此,也可以认为,这门政治学是从利益和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展开对于政治和政治现象分析的,因此,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分析是全部理论内容的起点和主线,因此,学生应该牢牢把握这一主线,来理解课程的其他内容。 2、课程的逻辑关系严密:基于以上的课程逻辑主线,教材内容的逻辑构成是:首先我们解析了政治的基本含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我们把政治理解为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然后,我们介绍了中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在第三章中,我们展开了对于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含义和基本状态的分析,由此说明了利益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一章的分析构成了全部政治学原理的基石。从这一章的分析中,我们沿着由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两个方面引出的两条逻辑主线,从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展开了层层分析。在政治关系本质内容层面上,我们分析了政治权力和公民政治权利的内容,政治权力可以看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的首要体现,而公民的政治权利则基本上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与公共利益以及相互利益矛盾的法律和政治要求的体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第三章的内容。第四章、第五章是从组织和制度的层面上对于政治权力和公民政治权利进行的分析,其中国家是典型的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政治团体则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典型体现。政党则根据情况不同而不同,其中执政党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非执政党则是公民权利的体现。第六章、第七章的内容是从行为的层面上对于政治权力和公民政治权利展开的分析,其中治理是政治权力的典型行为,而政治参与则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典型行为。第八章对于政治的文化层次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任何政治都是在发展变化的,第九章主要论述了政治发展问题。第十章对于民主的分析,是政治的基本价值要求,由于民主涉及到政治生活的各方面,因此,这一章也可以看作是政治学的总结。 3、课程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围绕着社会政治的基本现象,课程展开的分析和论述具有基础理论的特点,所谓基础理论性,是表示:(1)所分析的政治现象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基本的现象;(2)课程进行的分析和论述,是从一般性和普遍性意义上展开和进行的,因此,课程是对于所有同类政治现象的一般概括和论述,关注的是政治的一般性规律和特性;(3)课程按照理论逻辑进行的,而不是对于政治现象的简单描述,这就是说,课程的重点在于是什么和为什么。 4、课程各章的基本内容是按照如下方面构成的:(1)特定政治现象的基本含义。通过辩析不同的概念,阐明有关的论述,形成有关政治现象的定义;(2)分析和说明这种政治现象的基本特点或者特性;(3)说明这种政治现象的基本类型;(4)论述这种政治现象的社会政治作用和功能。 (二)具体的学习方法 按照以上所说的课程的特点,来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线索,从而在总体上把握课程的内容。除此之外,我们建议同学注意以下八个方面,或者从这八个方面来把握学习方法: 1、要学会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媒体。 网络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载体,《政治学原理》网络课程挂在电大在线,该网络课程根据本课程自身的内容体系和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了分析、调整、充实,整合成为具有交互式、多媒体、开放性、随时更新、适合成人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媒体。该网络课程既可以进行系统学习,也可以用作考试复习,因而,它是同学们必须要重视的教学资源。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答案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4、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家)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政党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课程代码264001)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权利 2、国家 3、政治权力 4、政党 5、政治文化 6、两党制 7、政治统治 8、联邦制 9、政治管理 二、简答 1、简述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关系。 2、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类型。 3、什么是政治学?试简要对比中西方政治学历史演变。 4、什么是政党?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党类型。 5、简述政治统治的基础与方式。 6、简述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性。 7、简述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三、辨析 1、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其余民主党派的实质身份就是西方政党制度中 的在野党。 2、苏联和中国都实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所以二者采取了完全相同的政党制度。 3、从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以后,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成为复合制 国家 4、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一样都只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四、论述 1、试结合现实,评述我国各类政治社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当前政治生活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有哪些特点?并据此说明在中国为什 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 2、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产物,是最高社会公共权力的体现。原始社会并未形成国家,但已在孕育之中。(血亲复仇、近亲不能结婚和氏族议事大会)形成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语言、主权。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3、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最高形式是特定的国家权力。 4、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的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情感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6、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两党制起源于英国,后推行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7、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8、联邦制国家: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或行政区域通过政治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联邦制国家的具体特点如下: (1)国家具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且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的范围内,各联邦成员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在对外关系中,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当前世界上主要的联邦制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巴西、

政治学原理主要概念

政治学原理主要概念 1、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对这一概念做如下解释: ①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②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③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政治博弈 ?政治学 2、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的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对此概念应作如下解释: ①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 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a.权力的主体只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权力主体主要指国家, 即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政府。 b.权力客体是指接受权力作用的群体或个人。权力客体与权力主体的关 系是相对的。 c.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强制力。 ②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③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综上所述,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有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 ?政治权力的类型:①强制性权力②功利性权力 ?③操纵性权力④人格型权力 ?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政治权力的基础:①武力②财富③技能④动机⑤知识⑥制度基础 ?政治权力的分配 3、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历史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理解政治文化有一下几方面: ①政治文化主要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②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④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政治文化的内容:①政治认知性成分②政治情感性成分 ?③政治评价性成分 ?政治文化的类型:①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②狭隘型文化、顺从性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社会资本是新型的政治文化 4、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简单地说,社会资本是在社会或其特定的群体中,成员之间的普及信任的程度。社会资本理论(美·普特南)是针对集体行动的困境提出来的。 ?政治文化的功能: ①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②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和简答

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3、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4、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5、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6、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7、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8、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9、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0、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1、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12、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13、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4、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5、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16、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17、绝对多数代表制:又称过半数当选制或二轮选举制,即参加选举的政党或候选人在选区第一轮选举中,必须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或占有该选区全部应选名额,否则要进行第二轮选举。 18、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

2017最新电大政治学原理考试题答案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4、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5、(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 2、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4、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主要有能力素质、、理论与策略、组织。 5、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 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2、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4、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1、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3、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 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的思想。 2、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3、我们把人民运用其民主权利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4、制约权力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5、根据分权制衡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1、第三条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 3、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4、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5、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学原理复习总结

政治学概论应掌握的要点 一、基本概念: 1、政治:“政治实际上就是社会政治共同体中的各阶级、集团、社会团体、政党、领袖和人民,为了实现和维护其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发生的各种关系、形成的各种制度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人民:人民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那些具有共同利益和政治目标,能顺应历史潮流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群体。 4、国家:是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5、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在国家生活中,那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那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6、所谓政体:则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 组成反对敌对势力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权机关,特别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7、政党实质上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 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8、所谓政党制度,就是指一个国家关于政党的各项制度规范的总和,主要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9、两党制: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两党制中的“两党”仅仅是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 10、多党制:所谓多党制,是指一国中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一种政党 制度。当今世界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其中以意大利、法国、德国较为典型。 11、政治社团:在政治社会中,以某种共同利益为纽带而结合在一起的人们,通过有组织 地参与、影响政府的决策,以维护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群众团体。 12、公民素质:指公民群体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所形成的公民意识、参政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总和。 13、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一定政治共同体或组织中的某些政治实体,利用已经占有的优势政治资源,以不可抗拒的公共理由,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控制、支配和影响另外一些政治实体的强制力量。 14、政治权力的集权结构: 是指社会政治权力体系中的权力集中于上一层面机构,而下一层面机构很少有权;同一层面机构间的权力集中于某个机关,而这个机关的权力又集中在主要领导一人或几人手中。 15、政治权力的分权结构: 是指社会政治权力体系的各级各类权力机关的地位、职能和相互关系等都按照某些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规则而做了明确的规定,它们共同分享了产生于主权的治权,权力不论大小强弱都享有自主权。 16、政治权力异化:政治权力执行人改变、取消政治权力正当职能,致使政治权力偏离公

政治学原理考试重点

开篇语:政治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 ?广义政治:在?°政治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使用的政治(意识形态、人生观)?狭义政治:国际上通用的政治学专业意义上的概念(politics / political science) ?政治术语意义上的政治:很重要(官话) ?) 5、利益政治观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但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而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则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 三、?°非阶级关系?± ?1、阶层 ?阶层是指阶级内部的更为细小的集团(工人阶级内部可以分为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两个阶层)。 ?阶层属于阶级内部的?°同中之异?±。 ?阶层也主要是经济分析的产物,但是也要依据其它社会因素,比如劳动方式、收入水平和收入方式等。 ?一些新兴的社会集团,在未成熟起来之前,也称为阶层,比如中国的私营企业主阶层;过渡群体也可以成为阶层,比如军人、大学生。 ?2、等级 ?等级是一个政治概念,指由于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一个阶级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一个等级的人也可以包括来自不同阶层的人。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第三等级?±。 第二节西方国家阶级构成的新变化 ?1、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在总体上已经或趋于瓦解。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填空题和选择题及名词解释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20.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7.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40.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49.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5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2016《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

《政治学原理》历届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20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07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容。 2、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3、政治()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5、古典观以()为蓝本,把视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提倡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6、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根据政治学的一般分析原理,非政府政治体系由()组成。 A.个体公民 B.社团 C.政党 D.市民社会 2、一般来讲,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 A.舆论监督 B.公民监督 C.政党监督 D.社会团体监督 3、()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密尔 C.卢梭 B.孟德斯鸠 D.托克维尔 4、()是政府的灵魂。 A.权威性 B.有机组织性 C.阶级性 D.公共性 5、英国政府一直在()的轮流执掌之下。 A.保守党 B.党 C.党 D.工党 6、的限度包括()。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人“私人领域”为限度 7、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专制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8、()是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A.弹劾权 B.选举权 C.罢免权 D.质询权 9、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组织政府的手段 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电大期复习——《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问答) 三、名词解释: 1.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权力: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重叠共识: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5.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6.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即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7.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8.共和制: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9.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0.利益集团: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1.宪政: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12.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3.政党: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14.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5.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16.政治共识: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17.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8.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9.选举: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0.政治监督: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