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难题选解之牛顿问题

小学数学难题选解之牛顿问题

小学数学难题选解之牛顿问题
小学数学难题选解之牛顿问题

小学数学难题选解之牛顿问题.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解题关键:

牛顿问题,俗称“牛吃草问题”,牛每天吃草,草每天在不断均匀生长。解题环节主要有四步:

1、求出每天长草量;

2、求出牧场原有草量;

3、求出每天实际消耗原有草量( 牛吃的草量-- 生长的草量= 消耗原有草量);

4、最后求出可吃天数。

1、牧场上有一片青草,牛每天吃草,草每天以均匀的速度生长。这片青草供给10头牛可以吃20天,供给15头牛吃,可以吃10天。供给25头牛吃,可以吃多少天?

分析:

如果草的总量一定,那么,牛的头数与吃草的天数的积应该相等。现在够10头牛吃20天,够15头牛吃10天,10×20和15×10两个积不相等,这是因为10头牛吃的时间长,长出的草多,所以,用这两个积的差,除以吃草的天数差,可求出每天的长草量。

①、求每天的长草量

( 10×20-15×10 )÷( 20-10 )= 5 ( 单位量)

说明牧场每天长出的草够5头牛吃一天的草量。

②、求牧场原有草量

因为牧场每天长出的草量够5头牛吃一天,那么,10头牛去吃,每天只有10-5=5 ( 头 )牛吃原有草量,20天吃完,原有草量应是:( 10-5 )×20=100 ( 单位量) 或:10头牛吃20天,一共吃草量是 10×20=200 ( 单位量)

一共吃的草量- 20天共生长的草量=原有草量

200 - 100 = 100(单位量)

③、求25头牛吃每天实际消耗原有草量

因为牧场每天长出的草量够5头牛吃一天,25头牛去吃,(吃的-长的=消耗原草量 )

即:25 - 5= 20 ( 单位量)

④、25头牛去吃,可吃天数

牧场原有草量÷ 25头牛每天实际消耗原有草量=可吃天数

100 ÷ 20 =5 ( 天)

解: ( 10×20-15×10 )÷( 20-10 )

=50÷10

=5 (单位量) ------- 每天长草量

( 10-5 )×20

=5×20

=100 ( 单位量) ------- 原有草量

100÷ ( 25-5 )

=100÷20

=5 (天)

答:可供给25头牛吃 5 天。

2、牧场上有一片青草,草每天以均匀的速度生长,这些草供给20头牛吃,可以吃20天;供给100头羊吃,可以吃12天。如果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相当于4只羊一天的吃草量,那么20头牛,100只羊同时吃这片草,可以吃几天?

分析:

1头牛每天相当于4只羊一天的吃草量,那么20头牛就相当于4×20=80 ( 只)羊吃草量。

每天长草量:

( 80×20 -100×12 )÷ ( 20-12 )

=400÷8

=50 (单位量)

原有草量:

( 80-50 )×20

=30×20

=600 (单位量)

20头牛和100只羊同时吃的天数:

600÷( 80+100-50 )

=600÷130

=4 (天)

答:20头牛,100只羊同时吃这片草,可以吃4 天。

3、有三片牧场,牧场上的草长得一样密,一样快。它的面积分别是 3. 3公顷、2. 8公顷和4公顷。22头牛54天能吃完第一片牧场原有的草和新长出的草;17头牛84天能吃完第二片牧场原有的草和新长出的草。问,多少头牛经过24天能吃完第三片牧场原有的草和新长出的草?

分析:

①、第一片牧场22头牛54天吃完3. 3公顷所有的草,那么,每公顷草量是(包括生长的): 22×54÷3. 3= 360 ( 单位量)

②、第二片牧场:17头牛84天吃完2. 8公顷所有的草,那么,每公顷草量是:

17×84÷2. 8= 510 ( 单位量)

③、每公顷每天的长草量是:

( 510-360 )÷( 84-54 )=5 (单位量)

④、每公顷原有草量是:

360-5×54=90 ( 单位量)

⑤、第三片4公顷24天共有草量是:

90×4+5×24×4= 840 ( 单位量)

⑥、可供多少头牛吃24天:

840÷24=35 (头)

解: ( 17×84÷2.8-22×54÷3.3 )÷( 84-54 )

=150÷30

=5 (单位量) ------ 每公顷每天长草量

22×54÷3. 3-5×54

=360-270

=90 (单位量) -------- 每公顷原有草量

90×4+5×4×24

=360+480

=840 ( 单位量) -------4公顷24天共有草量

840÷24=35 ( 头)

答:35头牛经过24天能吃完第三片牧场原有的草和新长出的草。

4、用3台同样的水泵抽干一个井里的泉水要40分钟;用6台这样的水泵抽干它只要16分钟。问,用9台这样的水泵,多少分钟可以抽干这井里的水?

分析:

用水泵抽井里的泉水,泉水总是按一定大小不断往上涌,这就跟牧场的草一样均匀地生长,因此,把它当作牛吃草问题同解。

每分钟泉水涌出量:

( 3×40-6×16 )÷( 40-16 )

=2 4÷24

=1 (单位量)

井里原有水量:

( 3-1 )×40

=2×40

=80 (单位量)

9台几分钟可以抽干:

80÷( 9-1 )

=80÷8

=10 (分钟)

答:用9台这样的水泵,10分钟可以抽干这井里的水。

5、火车站的售票窗口8点开始售票,但8点以前早就有人来排队,假如每分钟来排队的人一样多,开始售票后,如果开3个窗口售票,30分钟后,不再有人排队;如果开5个窗口售票,15分钟后,不再有人排队。求第一个来排队的人是几点钟到的?

分析:

到窗口排队售票的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8点以前已等候的人( 相似于牛吃草问题中的原有草量),另一部分是开始售票时,逐步来的人( 相似于每天长草量),开售票窗口多少,相似于“吃草的牛”多少,售票时间相似于“牛吃草”天数。因此,按“牛吃草问题”来解答。

每分钟来排队的人:

( 3×30-5×15 )÷( 30-15 )

=15÷15

=1 (人)

售票前已到的人数:

3×30-1×30

=90-30

=60 (人)

售票前已到的人共用的时间:

60÷1=60 (分钟)

60分钟是1小时,即第一个来排队的人是售票前1小时到达的,8-1=7 答:第一个来排队的人是7点钟到达的。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浅见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浅见内容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遇到同一道题有几种解法的现象,人们通常称之为一题多解。一题多解确实是一种在各级数学教学中都常见到的数学现象,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以题多解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要告诉学生一题多解是一种常见的数学现象;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培养一题多解对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要指导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一题多解;从而调动学生一题多解的积极性,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一题多解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题多解方法与技巧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遇到同一道题有几种解法的现象,人们通常称之为一题多解。如“一千零一针,仨半孩子分,每人分几根?”解法一,用整数计算,可得1001÷7×2= 286;解法二,用小数计算,可得出1001÷3.5 =286;解法三,用列方程计算,设每个孩子分ⅹ根针,可列方程

3.5ⅹ=1001,解之,得ⅹ=286由此可见,一题多解确实是一种在各级数学教学中都常见到的数学现象。 数学教学是以各种数学现象作为教学内容的,既然一题多解是一种常见的数学现象,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位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而且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加强对学生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确实大有好处。由于同一道数学题大多有几种解法,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最正确的答案。如果不放心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验证。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节省学生的时间,还能提高学生做题的准确率。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以题多解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告诉学生一题多解是一种常见的数学现象,虽然并非每道数学题都有几种解法,但多种数学题有多种解法却是事实。 二、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培养一题多解对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引起学生对自己一题多解能力的高度重视。 三、要指导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专项练习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专项练习 早晨,张老师从家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去上班,用0.4小时到达学校。中午下班,因逆风,张老师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沿原路回家,需多少小时到家? 举一反三1 1、小明从家去学校,每分钟走80米,用了12分钟;中午放学沿原路回家,每分钟走100米,多少分钟到家?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平均每小时行50千米,6小时到达;原路返回时每小时比去时快10千米,返回时用了几个小时? 3、货车从A城到B城,去时每小时行50千米,4小时到达;沿原路返回时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返回时每小时比去时慢多少千米? 典型例题2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出发1.5小时后,超过中点8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还要行驶多长时间才能到达乙地? 举一反三2 1、一辆汽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从A地到B地,出发1.2小时后,超过中点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还要行驶多长时间才能达到B地? 2、一辆摩托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出发1.8小时,行了72千米,距离中点还有8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还要行驶多长时间才能到达乙地? 3、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东站开往西站,1.5小时后,剩下的路程比全程的一半少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从东站到西站共需多长时间? 典型例题3

小明上学时坐车,回家时步行,在路上共用了1.25小时。如果往返都坐车,全部行程只需30分钟。如果往返都步行,全部行程需要多少小时? 举一反三3 1、小红上学时坐车,回家步行,在路上一共用了36分钟。如果往返都坐车,全部行程只需10分钟,如果往返都步行,需要多少分钟? 2、张师傅上班坐车,下班步行,在路上共用了1.5小时。如果往返都步行,在路上一共需要2.5小时。问张师傅往返都坐车,在路上需要多少分钟? 3、李师傅上班骑车,下班步行,在路上共用2小时,已知他骑车的速度是步行的4倍。问李师傅往返骑车只需多少时间? 典型例题4 小明每天早晨6:50从家出发,7:20到校,老师要求他明天提前6分钟到校,如果明天早晨还是6:50从家出发,那么,每分钟必须比往常多走25米才能按老师的要求准时到校。问:小明家距学校多远? 举一反三4 1、解放军某部开往边境,原计划需行军18天,实际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行12千米,结果提前3天到达。这次共行军多少千米? 2、小强和小红是邻居,且在一个学校上学。小红上学要走10分钟,小强每分钟比小红多走30米,因此比小红少用2分钟。问:他们家距学校多远? 3、小明和小军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如果两人按原定速度前进,则4小时相遇,如果两人各自都比原定速度每小时多走1千米,则3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典型例题5 甲、乙两地相距56千米,汽车行完全程需1.4小时,骑车要4小时。王叔叔从甲地出发,骑车1.5小时后改乘汽车,又用了几个小时到达乙地?

【物理】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

【物理】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牛顿运动定律 1.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 = 37°的足够长斜面上放置一质量M = 2kg 、长度L = 1.5m 的极薄平板 AB ,在薄平板的上端A 处放一质量m =1kg 的小滑块(视为质点),将小滑块和薄平板同时无初速释放。已知小滑块与薄平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25、薄平板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5,sin37°=0.6,cos37°=0.8,取g=10m/s 2。求: (1)释放后,小滑块的加速度a l 和薄平板的加速度a 2; (2)从释放到小滑块滑离薄平板经历的时间t 。 【答案】(1)24m/s ,21m/s ;(2)1s t = 【解析】 【详解】 (1)设释放后,滑块会相对于平板向下滑动, 对滑块m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0 11sin 37mg f ma -= 其中0 1cos37N F mg =,111N f F μ= 解得:002 11sin 37cos374/a g g m s μ=-= 对薄平板M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0 122sin 37Mg f f Ma +-= 其中00 2cos37cos37N F mg Mg =+,222N f F μ= 解得:2 21m/s a = 12a a >,假设成立,即滑块会相对于平板向下滑动。 设滑块滑离时间为t ,由运动学公式,有:21112x a t =,2221 2 x a t =,12x x L -= 解得:1s t = 2.固定光滑细杆与地面成一定倾角,在杆上套有一个光滑小环,小环在沿杆方向的推力F 作用下向上运动,推力F 与小环速度v 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 =10m/s 2.求: (1)小环的质量m ;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B 摘要:在本文里,一题多用特指渗透于同一数学问题里的不同的数学思想;而一题多变则是指对同类数学问题的不同问法与解答的归纳,并进而构建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创造性,创设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一、一题多解,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一题多解,指对同一数学问题的结论可以由多种途径获得。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解答同一道数学问题,它属于解题的策略问题。上这种课的主要目的有三条:一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二是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他们长知识、长智慧;三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主体所接触到的不是标准的模

四年级的数学行程问题应用题.doc

精品文档 应用题专题复习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 ①弄清题意,分清已知条件和问题;②分析题中的数 量关系; ③列出算式或方程,进行计算或解方程;④检验,并 写出答案。 例题:某工厂,原计划 12 天装订 21600 本练习本,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装订 360 本。实际完成生产任务用多少天? 1、弄清题意,分清已知条件和问题: 已知条件:①装订21600 本;②原计划 12 天完成; ③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装订360 本;问题:实际完成生产任务用多少天? 2、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①实际用的天数=要装订的练习本总数÷实际每天 装订数 ②实际每天装订数=原计划每天装订练习本数+360 ③原计划每天装订练习本数=要装订的练习本总数 ÷原计划用的天数

3、解答: 分步列式:① 21600÷12= 1800(本)② 1800+360=2160(本)③21600÷2160= 10(天)综合算式:21600÷(21600÷12+ 360)= 10(天) 4、检验,并写出答案: 检验时,可以把计算结果作为已知条件,按照题里的 数量关系,经过计算与其他已知条件一致。(对于复 合应用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进行计算,从而达到检验的目的。) ①21600÷10= 2160(本)②21600÷12=1800 (本)③2160-1800=360(本)得数与已知条 件相符,所以解答是正确的。 答:实际完成任务用10 天。(说明:检验一般口头 进行,或在演草纸上进行,只要养成检验的习惯,就 能判断你解答的对错。一是检验你计算是否正确,二 是看思路、列式以及数值是否正确,从而有针对性的 改正错误。) 名师点评:有许多应用题可以通过学具操作,帮助 我们弄清题时数量间的关系,可以列表格(如简单推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行程问题综合讲解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行程问题综合讲解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题型一、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当中: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当中: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画路程图时必须注意每一段路程对应的问题是相遇问题还是追及问题********** 【例题1】甲、乙两人从A地到B地,丙从B地到A地.他们同时出发,甲骑车每小时行8千米,丙骑车每小时行10千米,甲丙两人经过5小时相遇,再过1小时,乙、丙两人相遇.求乙的速度? 考点:多次相遇问题. 分析:本题可先据甲丙两人速度和及相遇时间求出总路程,再根据乙丙两人的相遇时间求出乙丙两人的速度和之后就能求出乙的速度了. 解答:解:(8+10)×5÷(5+1)-10 =18×5÷6-10, =15-10, =5(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5千米. 点评:本题据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进行解答即可. 【例题2】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在离A地40米处相遇,相遇之后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刻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B地30米处,求A、B两地相距多远? 分析:两次相遇问题,其实两车一起走了3段两地距离,当然也用了3倍的一次相遇时间. 40×3-30=90km 变式1、甲、乙两人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在离东地60米处相遇,相遇之后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刻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西侧20米处,求东西两地相距多远? 60×3-20=160km 【例题3】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需要6小时,慢车从乙站开往甲站需要9小时.两车分别从两站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在离中点18千米处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中点相遇问题,实际上是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综合. 第一步:相同的时间,快车比慢车多行18×2=36千米 解:∵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需要6小时,慢车从乙站开往甲站需要9小时 快车与慢车的时间比是6 : 10 ∴快车与慢车的速度比是10:6=5:3 ∴相遇时,快车行了全程的:5/(5+3)=5/8

高考物理专题力学知识点之牛顿运动定律难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物理专题力学知识点之牛顿运动定律难题汇编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为某一游戏的局部简化示意图.D为弹射装置,AB是长为21m的水平轨道,倾斜直轨道BC固定在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10m的圆形支架上,B为圆形的最低点,轨道AB与BC平滑连接,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某次游戏中,无动力小车在弹射装置D的作用下,以v0=10m/s的速度滑上轨道AB,并恰好能冲到轨道BC的最高点.已知小车在轨道AB上受到的摩擦力为其重量的0.2倍,轨道BC光滑,则小车从A到C的运动时间是() A.5s B.4.8s C.4.4s D.3s 2.如图所示,质量为2 kg的物体A静止在竖直的轻弹簧上面。质量为3 kg的物体B用轻质细线悬挂,A、B接触但无挤压。某时刻将细线剪断,则细线剪断瞬间,B对A的压力大小为(g=10 m/s2) A.12 N B.22 N C.25 N D.30N 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物块以初速度v0冲上足够长的固定斜面,斜面倾角为θ,物块与该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规定沿斜面向上方向为速度v和摩擦力f的正方向)则图中表示该物块的速度v和摩擦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A.B.

C.D. 4.滑雪运动员由斜坡高速向下滑行过程中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则由图象中AB 段曲线可知,运动员在此过程中 A.做匀变速曲线运动B.做变加速运动 C.所受力的合力不断增大D.机械能守恒 5.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体始终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其上有一斜劈A,A的上表面水平且放有一斜劈B,B的上表面上有一物块C,A、B、C一起沿斜面匀加速下滑。已知A、B、C的质量均为m,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间摩擦力为零 gθ B.A加速度大小为cos C.C可能只受两个力作用 D.斜面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零 6.2018 年 11 月 6 日,第十二届珠海航展开幕.如图为某一特技飞机的飞行轨迹,可见该飞机先俯冲再抬升,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圆形轨迹,飞机飞行轨迹半径约为 200 米,速度约为300km/h. A.若飞机在空中定速巡航,则飞机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B.图中飞机飞行时,受到重力,空气作用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C.图中飞机经过最低点时,驾驶员处于失重状态. D.图中飞机经过最低点时,座椅对驾驶员的支持力约为其重力的 4.5 倍. 7.有时候投篮后篮球会停在篮网里不掉下来,弹跳好的同学就会轻拍一下让它掉下来.我们可以把篮球下落的情景理想化:篮球脱离篮网静止下落,碰到水平地面后反弹,如此数次落下和反弹.若规定竖直向下为正方向,碰撞时间不计,空气阻力大小恒定,则下列图

整理小学数学一题多解行程问题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行程问题

1.简案 1课时

师引导学生对两道题目进行表述,根据表述内容列式计算,明确用除法计算的两种情况。(播放动画,单击)探究一:平均分 (1)呈现问题,出示教科书第23页例3左图。(播放动画,单击) 引导学生明确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画图并列式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方法。教师巡视,对画图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2)反馈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画一画,摆一摆,分一分,列算式的方法得出结果。教师在评价中予以肯定,重点讲解算式,配合学生的图予以理解。请学生说一说15、3、5分别指什么,算式15÷3=5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分析明确,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解决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播放动画,单击)在回顾与反思环节,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方法,师生共同得出可以用乘法帮助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探究二:按给定的每几个为一份分 教学方法同例3左图,引导学生明确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画图并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15÷5=3(个)。师追问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

个问题实际是在解决什么。分析得出这个问题就是在求15里面有 几个5,用除法计算。 在回顾与反思环节,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方法,师生共同得出可以用乘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播放动画,单击) 探究三:比较异同,体会内在联系 师引导学生对比两题的异同,明确用除法计算的两种情况。 求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和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问 题。(播放动画,单击) 练习一:教科书第24页,练习五第1题。(单击) 练习二:教科书第24页,练习五第3题。(单击) 2.详案 课前预习: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及问题详解

1.小张和小王各以一定速度,在周长为5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王的速度是180米/分. (1)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跑步,75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小张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2)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一方向跑步,小张跑多少圈后才能第一次追上小王? 2.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小张在A点,小王在B点同时出发反向行走,他们在C点第一次相遇,C离A点80米;在D点第二次相遇,D点离B点6O米.求这个圆的周长. 3.甲村、乙村相距6千米,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在出发后40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小王到达甲村后返回,在离甲村2千米的地方两人第二次相遇.问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各是多少? 4.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他们在离甲村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村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村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 解:画示意图如下. 5.小王的步行速度是4.8千米/小时,小张的步行速度是5.4千米/ 小时,他们两人从甲地到乙地去.小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0.8千米/小时,从乙地到甲地去.他们3人同时出发,在小张与小李相遇后5分钟,小王又与小李相遇.问:小李骑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多少时间? 解:画一张示意图: 6.一只小船从A地到B地往返一次共用2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的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因此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6千米.求A至B两地距离. 行程问题(一)(基础篇) 行程问题的基础知识以及重要知识点★提到行程问题就不得不说3个行程问题中一定会用到的数 ——s,t,v s ——路程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的探究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的探究 数学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它将数与量、结构和空间关系在生活中具体应用和体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数学自身同样存在“百花齐放”的状态。数学中存在的“百花齐放”,指的是数学的多种表现形式,数学题中的一题多解便是其中之一。一题多解表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对沟通知识引起多路思维大有益处,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它也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在不改变条件和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和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在探求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维发散点不同,因而能找出多种解题途径,收到培养求异思维的效果。六至十二岁的小学生新鲜感强,目的性不够明确,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很难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到同一学习活动上;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学生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因此,教师付出再多辛苦劳动的结果却是学生学习完许多知识便忘。此时巧妙地引入一题多解,更好地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主导思想,同时又减轻教师教学负担,转变教师教学模式。 例如,有这样一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它的解法就有多种。 【分析1】先求两辆汽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再求两辆汽车行驶路程的和,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1】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55×5=275(千米) 另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45×5=22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75+225=500(千米) 综合算式:55×5+45×5 =275+225=500(千米) 【分析2】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2】两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 55+45=100(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0×5=500(千米) 综合算式:(55+45)×5 =100×5 =500(千米) 【分析3】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就等于两辆汽车的速度和。由此可列出方程,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3】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x÷5=55+45 x=100×5 x=500 【分析4】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由此列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 课型:新授讲练 课时:2 基本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s=v×t) 速度=路程÷时间(v=s÷t) 时间=路程÷速度(t=s÷v) 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一、求平均速度。 公式: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例题:摩托车驾驶员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90千米到达某地,返回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求摩托车驾驶员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 变式练习: 1、山上某镇离山下县城有60千米路程,一人骑车从某镇出发去县城,每小时行20千米;从县城返回某镇时,由于是上山路,每小时行15千米。问他往返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2、小明去某地,前两小时每小时行40千米,之后又以每小时60千米开了2小时,刚好到达目的地,问小明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小王去爬山,上山的速度为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那么他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在平地上行驶2.5小时,每小时行驶42千米;在上坡路上行驶1.5小时,每小时行驶30千米;在下坡路上行驶2小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正好到达乙地。求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总结: 二、相遇问题 公式: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t=S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S÷(+)=t 相遇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S÷t=(+) 甲的速度=速度和—乙的速度:=S÷t- 乙的速度=速度和—甲的速度:=S÷t- 重要概念: 甲的时间=乙的时间=相遇时间:==t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相遇路程:=s 例题.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二人几小时后相遇? 变式练习: 1.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个车站相对开出,货车每小时行35千米,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 2.5小时相遇,两车站相距多少千米? 2.两个县城相距52.5千米,甲、乙二人分别从两城同时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比甲快0.5千米,几小时后相遇?

牛顿运动定律-经典习题汇总

牛顿运动定律经典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不会运动,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体现 B .物体受力越大,运动得越快,这是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 C .物体所受合外力为0,则速度一定为0;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0,则其速度也一定不为0 D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最大时,速度却可以为0;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0时,速度却可以最大 2.升降机天花板上悬挂一个小球,当悬线中的拉力小于小球所受的重力时,则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 A .竖直向上做加速运动 B .竖直向下做加速运动 C .竖直向上做减速运动 D .竖直向下做减速运动 3.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合力方向的关系是 ( ) A .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合力方向三者总是相同的 B .速度方向可与加速度方向成任何夹角,但加速度方向总是与合力方向相同 C .速度方向总是和合力方向相同,而加速度方向可能和合力相同,也可能不同 D .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而加速度方向和合力方向可以成任意夹角 4.一人将一木箱匀速推上一粗糙斜面,在此过程中,木箱所受的合力( ) A .等于人的推力 B .等于摩擦力 C .等于零 D .等于重力的下滑分量 5.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 图象如图所示,若第1 s 内所受合力为F 1,第2 s 内所受合力为F 2,第3 s 内所受合力为F 3, 则( ) A .F 1、F 2、F 3大小相等,F 1与F 2、F 3方向相反 B .F 1、F 2、F 3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C .F 1、F 2是正的,F 3是负的 D .F 1是正的,F 1、F 3是零 6.质量分别为m 和M 的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如图所示,两物体之间及M 与 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现对M 施加一个水平力F ,则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两物体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则M 受到的摩擦力等于F B .若两物体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则m 与M 间无摩擦,M 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大小为μmg C .若两物体一起以加速度a 向右运动,M 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 -M a D .若两物体一起以加速度a 向右运动,M 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等于μ(m+M )g+m a 7.用平行于斜面的推力,使静止的质量为m 的物体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由底端向顶端做匀加速运动。当物体运动到斜面中点时,去掉推力,物体刚好能到达顶点,则推力的大小为 ( ) A .mg(1-sin θ) B .2mgsin θ C .2mgcos θ D .2mg(1+sin θ) 8.从不太高的地方落下的小石块,下落速度越来越大,这是因为 ( ) A .石块受到的重力越来越大 B .石块受到的空气阻力越来越小 C .石块的惯性越来越大 D .石块受到的合力的方向始终向下 9.一个物体,受n 个力的作用而做匀速直线运动,现将其中一个与速度方向相反的力逐渐减小到零,而其他的力保持不变,则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 ( ) A .加速度与原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增加得越来越快 B .加速度与原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增加得越来越慢 C .加速度与原速度方向相反,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 D .加速度与原速度方向相反,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 10.下列关于超重和失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第 5 题 第 6 题

一题多解之五种方法解一道经典数学题

1 O B C D ① A 一题多解之五种方法解一道经典数学题 江苏海安紫石中学 黄本华 一题多解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特好方法!通过一题多解,我们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解题的方案,这样不仅能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也增添新颖性和趣味性,优化我们的思维结构,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一题多解让我们不仅只满足解题目标的实现,而是让我们拥有了研究学问的态度! 例题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1,0),B (0,3),直线BC 交坐标轴于B , C 两点,且∠CBA =45°.求直线BC 的解析式. 【分析】要求BC 解析式,现在已经知道了B 点坐标,所以只要求到C 点坐标就好了。这就要用到条件∠CBA =45°。但这个条件如何用呢?这是本题的难点,也是关键点。考虑到这个角是45°,我们可以尝试做垂线,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①,作AD ⊥BC 于D ,由A 、B 的坐标可知1OA =,3OB =,根据勾股定理2 2 10AB OA OB =+=, 5BD AD ==AC x =,则1OC x =+,25DC x =-255BC x =-,在 RT OBC ?中, 根据勾股定理得出222OC OB BC +=,即()2 222 13(55)x x ++=-,解得15 2 x =- (舍去),25x =,求得6OC =,得出C (﹣6,0),然后根据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BC 的解析式. 解法一:如图①,作AD ⊥BC 于D , ∵点A (﹣1,0),B (0,3), ∴1OA =,3OB =,∴2 2 10AB OA OB =+=, ∵∠CBA =45°,∴△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5BD AD == 设AC x =,则1OC x =+, ∴25DC x =-,∴BC=+255BC x = -+, 在152 x =- 中,222OC OB BC +=2 ,即()222213(55)x x ++=-), 解得x 1=﹣ (舍去),25x =, ∴5AC =,6OC =,∴C (﹣6,0), 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3y kx =+,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经典题型(一) 1、甲、乙两地相距6千米,某人从甲地步行去乙地,前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80米,后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70米。问他走后一半路程用了多少分钟? 分析:解法1、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80+70)/2=75米,走完全程的时间是6000/75=80分钟,走前一半路程速度一定是80米,时间是3000/80=37。5分钟,后一半路程时间是80—37。5=42.5 分钟 解法2:设走一半路程时间是x分钟,则80*x+70*x=6*1000,解方程得:x=40分钟 因为80*40=3200米,大于一半路程3000米,所以走前一半路程速度都是80米,时间是 3000/80=37.5分钟,后一半路程时间是40+(40—37.5)=42.5分钟 答:他走后一半路程用了42。5分钟。 2、小明从家到学校有两条一样长的路,一条是平路,另一条是一半上坡路、一半下坡路。小明上学走两条路所用的时间一样多。已知下坡的速度是平路的1.5倍,那么上坡的速度是平路的多少倍? 分析:解法1:设路程为180,则上坡和下坡均是90。设走平路的速度是2,则下坡速度是3。走下坡用时间90/3=30,走平路一共用时间180/2=90,所以走上坡时间是90—30=60 走与上坡同样距离的平路时用时间90/2=45 因为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所以上坡速度是下坡速度的45/60=0.75倍。 解法2:因为距离和时间都相同,所以平均速度也相同,又因为上坡和下坡路各一半也相同,设距离是1份,时间是1份,则下坡时间=0。5/1。5=1/3,上坡时间=1-1/3=2/3,上坡速度=(1/2)/(2/3)=3/4=0。75 解法3:因为距离和时间都相同,所以:1/2*路程/上坡速度+1/2*路程/1.5=路程/1,得:上坡速度=0。75 答:上坡的速度是平路的0.75倍.

牛顿运动定律重难点解析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重难点解析 第四章课文目录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 ★重点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体会“控制变量法”对研究问题的意义。 3、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会用正交分解法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物理公式既确定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又确定物理量单位间的关系;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单位制;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三个基本单位;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5、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观察和演示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找出某个力对应的反作用力,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6、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求解基本思路和一般步骤。 7、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超、失重问题。 ★难点 1、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思路、制定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认识数据处理时变换坐标轴的技巧,了解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可测物理量”的实验方法,会对实验误差作初步分析。 ' 3、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力之间的关系(正比性、同体性、瞬时性和矢量性)。 4、利用物理公式得出单位之间的关系;根据物理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判断运算表达式是否错误。 5、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受力分析中的相互作用力问题;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6、物体的受力分析与运动情况分析。 7、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 ★疑点 1、牛顿第一定律是否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

一题多解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促进作用

一题多解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促进作用 一题多解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促进作用■文/魏成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分析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深刻理解和领悟所学内容,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深入发展。在进行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联想和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他们数学发散思维的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维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运用一题多解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摆脱定势思维的影响和束缚,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在一题多解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充分探究,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让他们从已有的知识中选择有用的信息,顺利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性,拓宽他们的思维面,促进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设思维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小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通过

积极的思考和分析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用掌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教师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他们在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灵敏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从多个角度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在一题多解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有效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促使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获得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三、一题多解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的思维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对题目进行全面分析,从题干中找出有用信息,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探究时间,让他们能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促进他们发散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让他们从各个角度进行大胆尝试,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联想、比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时,运用一题多解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变通性得到发展,让他们的数学思维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发

小学数学行程专题:火车行程问题

小学数学:火车行程问题 火车问题是行程问题中又一种较典型的专题。由于火车有一定的长度,因此在研究有关火车相遇与追及,以及火车过桥、穿越隧道等问题时,列车运动的总路程与其它类型的行程问题就有区别,这也是解决火车行程问题的关键。因此,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要弄清和理解火车、桥、隧道等长度,在物体运动垃程中的作用,这样才能正确运用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予以解答。 解答火车问题的一般数量关系式是: 相遇交错(迎面错车)而垃过的时间=火车长度的和÷速度和 追及相离(超错而过)的时间=火车长度的和÷速度差 在解答过程中.题目具体条件或要求的不同,解答的方法也有区别。 例1:南京长江大桥长6700米,一列长100米的客车,以每分钟400米的速度通过大桥,求这列客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分钟? 【思路导航】 从客车头到达大桥至车尾离开大桥,客车通过大桥所行驶的总路程是桥长和车长相加的和。已知桥长与车长及客车行驶的速度,就容易求出这列客车经过大桥所需的时间了。 【示范解答】 (6700+100)÷400=17(分钟) 答:客车通过大桥需要17分钟。 例2:一列火车长240米,以每秒25米的速度行驶着。到达一座大桥时,从上桥到离桥共用30秒,那么这座桥全长多少米? 【思路导航】 火车过桥的路程是车长+桥长,已知火车过桥的速度及时间,可求火车过桥的总路程,从中减去车身长就是桥长。 【示范解答】 25×30-240=510(米) 答:这座桥全长510米。

例3:某列火车通过360米的第一个山洞用了24秒。接着通过第二个长216米的山洞用了16秒。那么这列火车的速度和长度分别是多少? 【思路导航】 求这列火车的长度必须要知道列车通过山洞的速度及路程。因此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求出列车的速度。已知条件告诉我们这列火车通过两个长度不同的山洞用了二个不同的时间,所以可以通过两个山洞的长度差与所用的时间差来求出这列火车的速度,有了车速及时间,求车身长就容易了。 【示范解答】 (360-216)÷(24—16)=18(米), 18×24-360=72(米) 或18×16-216=72(米)。 答:这列火车的速度每秒18米.长度是72米。 例4:小敏在铁路旁边沿铁路方向的公路上散步,他散步的速度是每秒2米,这时她后面开过来一列火车,从车头到车尾经过她身旁共用了21秒。已知火车全长336米,火车速度是多少? 【思路导航】 人或其它不计长度的运动物体与火车迎面相遇交错而过,所行的路程就是火车的长度。速度就是人与火车的速度和,所以交错而过的时间就是火车的长度÷速度和。同理,如追及超过,所行的路程也是火车的长度,速度是火车与人速度的差,因此追及超过的时间就是火车的长÷速度差。根据题意.此题属于追及超过,所以可以通过火车长度÷追及超过的时间来求出速度差。速度差+散步的速度=火车的速度。 【示范解答】 336÷21+2=18(米) 答:火车的速度是每秒18米。 例5:客车长182米,每秒行36米。货车长148米,每秒行30米。两车在平行的轨道上相向而行。从相遇到错车而过需多少时间? 【思路导航】 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一直到车尾离开,称为迎面错车而过,两列火车所行的路程是两列火车车身长度之和,速度是两列火车的速度之和,所以迎面错车而过的时间就是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

第18讲应用题拓展 内容概述 掌握比的概念,从份数的角度理解量与量的比;学会计算简单的按比分配的问题;了解连比的含义.简单的不确定性问题,通常利用大小估计和整数性质进行分析,有时需要分类讨论. 典型问题 兴趣篇 1.水果店运来了西瓜和哈密瓜共234个,如果西瓜和哈密瓜的个数比为5:4,那么水果店运来西瓜和哈密瓜各多少个? 2.有429名小学生参加数学冬令营,其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为7:6.后来又有 一些女生报名参赛,这时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变为11:10.请问:后来报名的女生有多少人? 3.松鼠一家三口出门采摘松果,松鼠爸爸采得最快,他每采摘7颗松果,松鼠妈妈只能采摘6颗;松鼠宝宝采得最慢,他每采摘2颗,松鼠妈妈已经采摘了3颗.一天下来,他们一共采摘了340颗松果.试问:其中有多少颗是松鼠宝宝采的? 4.育才小学五年级学生分成三批去参观博物馆,第一批与第二批的人数比是5:4,第二批与第三批的人数比是3:2.已知第一批的人数比第二、三批的总和少55人.请问:育才小学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5.小明将100枚棋子分成三堆,已知第一堆比第二堆的2倍还多,第二堆比第三堆的2倍也要多.请问:第三堆最多有多少枚棋子? 6.博雅小学五年级有200人,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参赛人数的≥获得优胜奖,去获得鼓励奖,其余的人没有得奖.试问:该校五年级学生中有多少人没有参加这次数学竞赛? 7.甲、乙、丙三堆棋子总共有100多枚.先从甲堆分一些棋子给另外两堆,使得乙、丙两堆的棋子数增加1倍;接着,从乙堆分一些棋子给另外两堆,使得甲、丙两堆各增加2倍;最后,从丙堆分一些棋子给另外两堆,使得甲、乙两堆各增加3倍,此时甲、乙、丙三堆棋子数的比是1:2:3.请问:原来三堆棋子各有多少枚?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牛顿运动定律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1)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牛顿运动定律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 1.荡秋千是一项娱乐,图示为某人荡秋千时的示意图,A点为最高位置,B点为最低位置,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A点时,人所受的合力为零 B.在B点时,人处于失重状态 C.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人的角速度不变 D.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人所受的向心力逐渐增大 2.如图所示,质量为2 kg的物体A静止在竖直的轻弹簧上面。质量为3 kg的物体B用轻质细线悬挂,A、B接触但无挤压。某时刻将细线剪断,则细线剪断瞬间,B对A的压力大小为(g=10 m/s2) A.12 N B.22 N C.25 N D.30N 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物块以初速度v0冲上足够长的固定斜面,斜面倾角为θ,物块与该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规定沿斜面向上方向为速度v和摩擦力f的正方向)则图中表示该物块的速度v和摩擦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A.B. C.D. 4.下列关于超重和失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其重力增加了 B.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其重力为零

C .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惯性比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增加或减小了 D .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质量及受到的重力都没有变化 5.下列单位中,不能..表示磁感应强度单位符号的是( ) A .T B . N A m ? C . 2 kg A s ? D . 2 N s C m ?? 6.如图是塔式吊车在把建筑部件从地面竖直吊起的a t -图,则在上升过程中( ) A .3s t =时,部件属于失重状态 B .4s t =至 4.5s t =时,部件的速度在减小 C .5s t =至11s t =时,部件的机械能守恒 D .13s t =时,部件所受拉力小于重力 7.2018 年 11 月 6 日,第十二届珠海航展开幕.如图为某一特技飞机的飞行轨迹,可见该飞机先俯冲再抬升,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圆形轨迹,飞机飞行轨迹半径约为 200 米,速度约为 300km/h . A .若飞机在空中定速巡航,则飞机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B .图中飞机飞行时,受到重力,空气作用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C .图中飞机经过最低点时,驾驶员处于失重状态. D .图中飞机经过最低点时,座椅对驾驶员的支持力约为其重力的 4.5 倍. 8.如图所示,有一根可绕端点B 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的光滑直杆AB ,一质量为m 的小圆环套在直杆上。在该竖直平面内给小圆环施加一恒力F ,并从A 端由静止释放小圆环。改变直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0 90θθ? ?,当直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时,小圆环在直 杆上运动的时间最短,重力加速度为g ,则( )

五年级奥数行程问题五大专题

行程问题---多人相遇问题及练习 板块一多人从两端出发——相遇问题 【例1】有甲、乙、丙3人,甲每分钟走100米,乙每分钟走80米,丙每分钟走75米.现在甲从东村,乙、丙两人从西村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甲与乙相遇6分钟后,甲又与丙相遇. 那么,东、西两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例2】(2009年四中入学测试题)在公路上,汽车A、B、C分别以80km/h,70km/h,5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若汽车A从甲站开往乙站的同时,汽车B、C 从乙站开往甲站,并且在途中,汽车A在与汽车B相遇后的两小时又与汽车C 相遇,求甲、乙两站相距多少km? 【巩固】甲、乙、丙三人每分分别行60米、50米和40米,甲从B地、乙和丙从A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途中甲遇到乙后15分又遇到丙.求A,B两地的距离. 【巩固】小王的步行速度是5千米/小时,小张的步行速度是6千米/小时,他们两人从甲地到乙地去.小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0千米/小时,从乙地到甲地去.他们3人同时出发,在小张与小李相遇后30分钟,小王又与小李相遇.问:小李骑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多少时间?

【巩固】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52 千米/时和40 千米/时,它们同时从 A 地出发到 B 地去,出发后 6 时,甲车遇到一辆迎面开来的卡车,1 时后乙车也遇到了这辆卡车。求这辆卡车的速度。 【巩固】甲、乙、丙三人,甲每分钟走100米,乙每分钟走80米,丙每分钟走75米.甲从东村,乙、丙从西村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途中甲、乙相遇后3分钟又与丙相遇.求东西两村的距离. 【例3】甲、乙、丙三人,甲每分钟走40米,丙每分钟走60米,甲、乙两人从A、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出发15分钟后,丙从B地出发追赶乙。此后甲、乙在途中相遇,过了7分钟甲又和丙相遇,又过了63分钟丙才追上乙,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米? 【例4】甲乙丙三人沿环形林荫道行走,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乙按顺时针方向行走,丙按逆时针方向行走。已知甲每小时行7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1小时后甲、丙二人相遇,又过了10分钟,丙与乙相遇,问甲、丙相遇时丙行了多少千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