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行政学说史及笔记—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

西方行政学说史及笔记—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

西方行政学说史及笔记—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
西方行政学说史及笔记—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

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学派简介

公共选择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潮。公共选择学派在政治家的动机、政府干预、财政政策、民主制度等方面得出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结论。主要特征就是: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政治过程(即政治家、投票者、官僚们的公共选择行为,也即非市场的集体决策)。

1948年,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1908~199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集体决策的理论根据”的文章,首次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对政治行为的分析之中,该文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但当时并未产生太大影响。

60年代是公共选择学派逐渐成型的阶段。这一阶段,布坎南等人主张恢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张在经济研究上回到古典学派,分析规则和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把政治因素纳入经济分析之中.此后,随着K·J·阿罗、J·M·布坎南和G·塔洛克等人相继发表有关非市场决策问题的论著。由此,一门处在经济学与政治学、法学交叉领域的新学科逐步形成了,这就是公共选择理论,也是一种新的公共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其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早在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出现了科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异常繁盛的局面。许多思想家相信,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精确的实证研究和科学推理得到解决。在法国科学院,博尔达(Borda,1733-1799)、孔多塞(Condorcet, 1743-1794)和拉普拉斯(Laplace, 1749-1827)这三位院士用数学方法对政治学中的投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1784年,博尔达在科学院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选举形式的文章之后,他所提议的记分投票制被科学院用在院士选举之中,直到1800年,因一个新院士拿破仑的反对,才被废止。19世纪英国数学家和小说家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 1832-1898)也曾对委员会制度作过实证的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一度湮没无闻,直到邓肯〃布莱克在用类似方法研究同样问题时,才重新发现和介绍了他们。在1991年的一篇文章中,G〃塔洛克将邓肯〃布莱克奉为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开山祖师(Founding Father)。这无疑是一种公允的评价。

继布莱克之后,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1951)、安东尼·道恩斯(Anthony Downs)在《民主的经济理论》(1957)、奥尔森(Olson)在《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布坎南(Buchanan)和塔洛克(Tullock)在《同意的计算》(1962)中分别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稍后,人们发现,在公

共选择理论这一领域中形成了三个分支或学派:

1.罗彻斯特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赖克(William Riker)在1962年用博弈论来批评道恩斯的《民主的经济理论》,始为人所知。除赖克外,沃尔德舒克(Ordeshook)、布莱姆斯(Brams)、黑利希(Hinich)、阿兰森(Aranson)、麦克凯尔维(McKelvey)、菲尔林那(Fiorina)、费内中(Ferejohn)、谢普瑟(Shepsle)和温盖斯特(Weingast)等人也可划归这一学派。他们都喜欢称自己的治学领域为“实证的政治理论”(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并善用博弈论等抽象的形式语言来描述选举、政党策略、投票机制、共谋行为、立法活动和官僚体制等现实的政治、法律过程。批评者常常指责他们的理论离现实太远。

2.芝加哥学派

公共选择理论的芝加哥学派同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上的芝加哥学派是部分重合的。对制度现实的关注是这一学派一以贯之的传统。芝加哥学者们,包括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贝克尔(Becker)、佩尔茨曼(Peltzman)、巴罗(Barro)、兰德斯(Landes)和波斯纳(Posner),将价格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直接用于对政治和法律过程的分析之中,对美国的司法活动产生着最直接的影响。

3.弗吉尼亚学派

以布坎南和塔洛克为首的弗吉尼亚学派对公共选择这一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如果说前述众多学者是因为用了经济学的方法和原则来分析政治、法律问题而被认为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的话,布坎南和塔洛克则是以他们有意识地建立和完善“公共选择”这一独立研究领域的持续不断的努力而著称的。

布坎南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作为一名芝加哥经济学家,布坎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政治、法律现实的极大兴趣。他认为,亚当·斯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在“法律和制度”的社会结构之中来研究经济的,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反而失去了这种自觉,而芝加哥学者们不过是在向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位置复归。同其他芝加哥经济学家一样,布坎南把价格理论而不是数学形式看作经济学的真正基础,并强调这种价格理论是应用于真正的现实问题的价格理论。1957年,布坎南和另一个芝加哥经济学家纳特(Nutter)一起在弗吉尼亚大学创建了托马斯〃杰斐逊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希望汇集一批对现实制度问题感兴趣的经济学家,并培养关注现实的研究生。在1957-1967年这十年中,上述两个目的都达到了。“中心”吸引到了包括利兰德〃耶格尔(Leland Yeager)、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亚历山大〃卡夫卡(Alexandre Kafka)、安德鲁〃温斯顿(Andrew Whinston)、戈登〃塔洛克和威廉〃布雷特(William Breit)在内的一大批一流经济学家加盟,还有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哈耶克(Hayek)、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博蒂尔〃俄林(Bertil Ohlin)和邓肯〃布莱克等一

流学者到此作短期访问讲学,也培养出了许多一流的研究生。“公共选择”这一术语和“弗吉尼亚学派”都在这一时期诞生。

1962年,布坎南和塔洛克合著了《同意的计算》,此书现已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经典文献,为现代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1963年,他们两人创立了“公共选择学会”(最初叫“非市场决策委员会”)并出版一份刊物:《非市场决策文集》(后更名为《公共选择》)。托马斯·杰斐逊政治经济研究中心解散之后,其成员散布到各处。1969年,布坎南和塔洛克重返弗吉尼亚,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建立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在此后,“学会”、“刊物”和“中心”促进了公共选择理论的迅猛发展,为公共选择获得学科自主性并持续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同时使公共选择理论传播的欧洲和日本。

布坎南其他有影响有著作:

《财政理论与政治经济学》,1960,

《对赞同的计算》(The Calculus of Consent),合著者:戈凳·塔洛克1962,

《成本与选择》,1969,

《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的政治运用》,合著者:R·托里森,1972,

《自由的限度:在无政府主义与极权主义国家之间》,1975,

《民主过程中的公共财政》,1976,

《民主政治的赤字财政:凯恩斯爵士的政治遗产》,合著者:R·E·瓦格纳,1977,〈立宪契约中的自由〉,1978,

〈征税的权利〉,1980,

〈自由,市场与国家〉,1986。

此外,布坎南还发表了很多有影响的论文,例如他的<俱乐部经济理论>(1967)就构成公共选择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公共决策中的以足投票理论。

由于布坎南把经济方法运用于政治过程的研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填补了经济学研究领域空缺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因此而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的那样:“布坎南的贡献在与他将人们从互相交换中各自获益的概念应用于政治决策领域”。

总结:布坎南是公共选择学派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与领袖,布坎南被称为公共选择之母。现为乔治.梅森大学教授。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

关于公共选择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公共选择可以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

经济学研究,或者简单地说,是将经济学方法应用于政治科学”(丹尼斯·穆勒)。公共选择的主题就是政治科学的主题,即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党派政治学、官方政治学等等。是一种宪法理论。然而,公共选择方法论则是经济学的方法论。”所以公共选择理论被认为是最名符其实的“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是一种对政治的看法,它是在把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扩大应用于集体的或非市场的决策的过程中产生的”(布坎南)。

把政治过程看成是一个交易过程。交易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选择”与“交易”的科学。交易经济学(catallaxy),即关于交易的科学,注意力在于交易、贸易、协定和契约等过程上。应用交易经济学的观点看待政治。在“经济”和“政治”之间,或在“市场”和“政府”、“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并未划出任何界线。经济学家们不必只限于研究市场中各个人的行为(例如买卖活动)。通过交易经济学方法的或多或少的自然延伸,经济学家们可以根据交易范例来观察政治和政治过程。只要集体行为的模型是以个人决策者为基本单位,并且只委这种集体行为基本上被认为反映了复杂交易或者一个相关群体的所有成员中间的协定,那么这样的行为或选择很容易被归入交易经济学的范围。

维克塞尔是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先驱。早在1896年,维克塞尔就对那种认为经济学家可以为仁慈君主以及那些力图使社会福利职能极大化的实体提供忠告的设想发出警告。维克塞尔说,如果经济政策需要改革,就需注意如何通过规则作出经济决策,注意宪制本身。

狭义:作为行政管理学的一个流派而存在的,它将公共选择的方法应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分析政治家、官僚和投票人的行为。其关注的重点是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由于公共选择学派将各级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机构,因此,它又被称为“官僚经济学”。

(一).公共选择方法论(研究政治的经济学方法)

公共选择方法(思路)的要点:布坎南在多种场合分析了公共选择学科所使用的经济学方法,并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行为的理性原则;政治作为交换过程(政治交易)的特点。这三个要素被称为研究政治问题的公共选择方法或公共选择思路。

1、方法论个人主义

布坎南强调,无论是在集体活动还是在私人活动中、在市场过程还是政治过程中,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选择者与行动者,而不管产生总体结果的过程与结构有多复杂。公共选择理论坚持以个人为中心的分析视角,它不把“社会”、“国家”、“企业”、“政党”、“法院”等等当作集合性的整体来加以研究,而是力图打开这些“黑箱”,直接分析其中的个人行为。在具体分析人类行为时,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的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换句话说,公共选择理论所探问的基本问题是:一个政府机构的代理人在某一事项上增加(或减少)投入所带来的净收益(或净损失),与同样投入在其它事项上所可能带来的净收益(或净损失)相比,是多还是少。

对于公共选择理论中的个人主义方法,布坎南又作出进一步解释,认为:第一,个人在选择与决策时不是孤立的,其选择行为会随着制度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第二,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并不限定个人选择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它既可以是利己主义,也可以是利他主义;第三,个人选择方案与选择结果是有区别的,你可以作出个人选择,但不能选择总体结果,总体结果是个人选择不经意的结果。

2、经济人理性原则与利己主义本性

公共选择的基本行为假定是:“人是一个自私的,理性的功利最大化者。”

公共选择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Homo Economics)假定,并将其扩展到人类行为的所有领域,从而填平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理论与政治、法律理论之间的鸿沟。按照这种假定,个人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者。这样,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是政府官员、法官还是地毯制造商、菜农、书籍购买者,其行为都被看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喜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因此布坎南在理论分析中总是把利己主义因素放在主要地位。认为个人即使在公共选择活动中也主要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只是可能比在私人市场活动中要弱一些,但决不是象传统理论中认为的那样,只存在公共利益而不存在个人利益。

同时布坎南也承认,虽说理性的个人都是自我效用最大化者,但他们却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获取和理解足够的相关信息以实现这种最大化,这就是西蒙(Simon)所称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因此,在具体情境中,个人受理性和正交易费用的制约,其行为与其最大化目标并不总是保持一致。因此布坎南也指出理性行为假设的局限性:第一,与经济活动相比,政治活动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难以做到行为理性化,甚至连理性行为的定义都难以给出,地二,与经济活动相比人们在政治活动中对活动的结果承担的责任要轻的多,因而不大会进行理性的比较计算。

应注意的是,关于“经济人”假设,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是假设人是利己主义的。而公共选择学派的经济人理性假设并不总意味着利己主义或一味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人们所追求的最大效用,可以是商品、收入、财富、社会地位、权利等利己主义因素或个人物质利益,也可以是慈善、友谊、和平、社会进步等精神因素和利他主义因素。理性假设只是说利己主义因素或个人物质利益是值得追求的,但并没有完全否定利他主义的存在,相反,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两个因素都能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一句话,公共选择论者中的“经济人”是“新经济人”,而不是美国学者凡布伦所指责的那种追求个人最大经济利益的“洁白无暇的经济人”。

3、政治的交换过程性质

公共选择论者强调政治是一种在解决利益冲突时进行交易而达成协议的过

程。他们认为,个人的活动在两个环境里进行,一个是市场,一个是政治。公共选择学派运用了交易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简单交易和复杂交易的概念,把市场制度中的两人交易视为简单交易,把两人以上的交易视为复杂交易,他们认为一旦市场交易中出现第三方,或交易使第三方受益或受损,市场交易各方要么难以达成一致同意,要么带来较高成本,在市场存在外部性和提供公共物品时常常如此。人们通过市场进行的活动只能满足其一部分的目的,而另一部分目的必须通过政治活动而达成。

因此,布坎南也特别强调把政治作为一种过程来理解,理解为一个在解决利益冲突时进行交换达成协议的过程。认为政治的功能就在于建立起人们都能遵守的规则以协调冲突。布坎南认为民主政治活动中的个人活动也具有交换的性质,人们在自愿交换的基础上,在政治活动中达成协议、协调冲突、制定规则。

与此同时,公共选择论者也不否认政治交易过程中存在权力和强制的现象。但他们认为,这种强制和权力的存在是以自愿交换为前提的,是人们在立宪阶段一致同意赋予政治的,其目的也是为了促进自愿交换。

公民投票者(需要政治家,官僚们的服务,给出选票);

政治家:需要权力、地位,薪俸,提供政策制定,监督,

官僚:需要权力,地位,授权,薪俸,提供公共服务。

(二)、将公共选择方法应用于政治过程的分析

公共选择学派把国家的决策过程看成类似市场的、由公共品的供求双方相互决定的过程。其内部的官僚集团也会有自己的利益,也是一个“经济人”,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此甚至会导致政府的变异,如滋生寻租与腐败现象等。与此同时,还论证了公共选择过程中不同规则的缺陷,提出了以一致同意原则作为类似市场帕累托最优的效率判断的标准。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国家行为者用行政等手段制造不出也不可能制造出“完美市场”状态中的最优结果。政客的行为是为了他们自身利益(如获得职位)的最大化而不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官僚们的行为目的则是使他们的预算规模最大化。同样,公共选择理论在对投票者行为和政客行为的解释中,假定投票者像消费者那样行为,政治候选人像公司那样采取行动,候选人旨在获得最多选票从而得到政治职位,投票者则希望自己对国家能够提供的物品的偏好满意度最高。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他往往选择能为自己带来更大个人满足的决定,即使该决定不符合公共利益。从这点可知,即使政府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都是些忠于人民、愿意为人民利益献身的优秀分子,他们也有自身的利益追求。但既然他们被人民授予权力,就要为公共利益服务。为解决这一矛盾,除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为公”的信念之外,在短期内还需要通过不断地完善

正式制度(如体制、法律、规章等)来约束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引导他们在顾及私利的同时有益于社会。

1、公共选择学派的投票理论。

多数规则有弊端,不符合帕累托最优,对策是全体一致规则,但很多时候全体一致很难达到。

根据公共选择学派的投票理论,全体一致的选择制度是一种符合帕累托改进条件的制度安排。一项公共选择应当是全体一致通过的才是真正反映社会全体成员利益的,也就是说从经济上来说它是能够保证帕累托最优化实现的。因为理性的经济人在投票表决时,只有在对自己有利时才会投赞成票,如果对自己有损害,就会投反对票,如果对自己无关,那就会投弃权票,置身事外。参加磋商的人越多,磋商所需的费用越高,达成一致同意的可能性越小。达成一致的成本被称之为“决策成本”。由于人们认识到其中产生的决策成本,所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是采用绝对多数规则或过半数规则。但是,对这一规则过度简单地应用,将会产生有害的效果。例如,多数人可以通过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改变资本的收益和成本,使之有利于多数人而有损于少数人;可以通过过度再分配的法案使少数人的财富转移到多数人那里去,等等。

2、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理论:与政府失败说。

传统观点认为,官僚是公众利益的代表者,没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是公正无私的人。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作为政治家或官员个体,他们在政治市场上追求着自己的最大效用:权力、地位、待遇、名誉等等,而把公共利益放在次要地位。在分析官僚行为动机时,引入“经济人”概念,认为官僚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其目标既不是公共利益,也不是机构效率,而是个人效用。他们与民众之间实质上是交易关系:民众以纳税的方式赋予他们尊严而体面的生活,他们则利用自身的资源为民众公共利益服务,他们是民众雇佣来为民众服务的。

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政府运作方式及政府官员行为的选择。因而,始终存在着他们利用政府的名义亦即公共利益的名义来增进私人收益的可能,即权力寻租的可能性。(租:经济学上把超出机会成本的获利称作“租”;这种诉诸非市场机制来获取“租”的活动就被称作“寻租”(rent-seeking)。经济学家们把服务于特殊利益的立法描述为“寻租”活动时,他们指的是立法的成本和收益未曾达致均衡:它带给社会的耗费多于它给个别利益集团带来的收益,这样,社会的整体利益就“帕累托更糟”了。“寻租”活动是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它本身并不能增加社会的福利,且需耗费社会成本。由于政府所处的特殊地位,它在从事这种活动时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受利益集团影响的政府往往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要素持有者之间的自由流动,干扰自由竞争的市场交易,以为特定集团维护或攫取既得利益。利益

集团往往不惜以给社会造成100元损失的代价来获取1元的利益,因为整个社会的损失会平均分摊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而特殊利益只会流入利益集团成员的口袋。利益集团对立法、经济管制和司法活动都会施加影响。即为了寻租)。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官僚们所追求的是高薪、特权、权力、恩惠等等,而这些都是与财政预算的规模正相关的。官僚们总会扩大预算规模,造成公共产品供给过剩,而公共产品的过剩就是国家机构太大的同义语。(预算赤字的原因)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常见的寻租行为有4种:一是政府定价;二是政府的特许权;三是政府的关税和进口配额;四是政府订货。于是,避免“寻租”的关键是要解除政府过多的管制。

对政府失败的解释

政府失败:政府活动并不总是象应该的那样有效或象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主要表现形式:政府政策低效(即政府政策非最好的政策,不能保证资源的最佳配置)与政府工作机构低效。

政策低效的原因:a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有偏差;b 自我利益(效用)最大化的经济理性人不以公共利益为念。(所以不轻易授权,强化对特权机构或特权人物的硬约束机制。)

机构低效率的原因: a 缺乏竞争,无压力; b 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因成本由纳税人承担,公众,议会及预算管理者不了解真实的成本; c 政府机构自我膨胀,财政赤字(经济人假设,自我利益); d 监督信息不完备; e 政府的寻租行为。 a b c

补救政府失败的对策:a创立新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完善多数规则,需求显示法。b 在公共部门中引进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c 改革税赋制度,约束政府权力。都是改善规则。

3、公共选择理论对宪制、体制、规则的重视。

公共选择学派把交易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用于研究政治学的问题,如选举规则、选民行为、党派政治、官僚体制等,它通过对不同民主制度下的公众选择在结果上的差异的较深入研究,发现“一致通过”和“多数通过”等不同的投票规则对决策质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使得公共选择理论非常注重规则及规则选择。

通过对政府失灵的分析,布坎南等人发现,政府政策失灵的根源不是政策内容本身,而是约束政策制定的规则,在于制度和政治需要新的政治技术和新的表现民主的方式。

因此,布坎南的逻辑结果是必须重建基本的宪法规则,并通过新的宪法规则来约束政府的权力。布坎南认为:“公共选择的观点直接导致人们注意和重视规

则,宪法、宪法选择和对规则的选择”。“要改善政治,必然要改善或改革规则,政治竞争是在规则结构内进行的。不要以为改善政治得依赖那些为“公共利益”奋斗的人,似乎那些人道德高尚,可以有权代理民众进行选择。竞争是由竞争规则来描绘的,较好的竞争是通过改变规则才产生的。正是这种从更广范围的公共选择观点中出现的立宪的观点,使公共选择同80年代现时政策问题最为密切地联系起来。”(布坎南)

三.评价

1.巨大的贡献性:

公共选择学派展开的“公共选择”问题分析方法是一场经济学分析方法的革命。这场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公共选择学派把人类的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以经济人为基本假定和前提,运用统一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方法等去研究传统上被分开的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学科领域中的选择行为,扩展了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领域;同时,改变了经济理论的传统的发展趋势,使经济理论的研究与现实经济运转的实际联系越来越紧密。

对此,诺贝尔奖是这样具体评价的:(1986年,在瑞典皇家科学院举办的诺奖颁奖典礼上,Ingemar Stahl教授代表评奖委员会评价了布坎南和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他称布坎南的获奖理由是“发展了经济和政治决策的契约论与宪法基础”,而他为之作出主要贡献的公共选择理论则有如下三方面的理论意义)

意义之一:是“将传统经济学的微观理论扩展和应用到对政治制度、行政和利益组织的研究中”,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关于政治系统中的不同成员实际上如何运作的内部逻辑一致的实证性(或描述性)理论,而不是一种关于他们应当如何运作的规范性理论。”对这一点,Stahl教授赞道:“一种从其成员的利益中演绎出不同政治和行政组织的行为的理论是一项重大的科学成果”J(这也是它在学术界外获得声望的主要理由);——创造了一门新的实证性理论。

意义之二,是它“改变了经济学家们对经济政策诸要件的认识”,使许多政治现象很容易得到解释,比如:巨大财政赤字的产生使所有经济利益都被这一代人(包括今天的选民和政治家)所享用,而其成本将由在目前的决策中没有投票权的后代承受;——对政治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性

意义之三,是它为揭示“经济和政治决策的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评价演讲的最后,Stahl教授说道:“这种研究的进一步结果是一种不仅整合政治和经济决策、而且将法律制度纳入其中的社会理论”。——揭示了经济与政治决策的基础。

2.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发和喻意:

(1)承认“经济人”倾向,通过好的制度设计来取代对“好人”政治的期求。

现在公共选择理论把人的行为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人”的分析框架,认为人的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一样,都受自利动机支配,人不是为了追求真善美而参与政治,而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参与政治。公共选择论者认为,政治决策过程中的个人同样是经济人,即追求自己的最大效用,他对于集体活动、公共物品等“好的东西”总是力求其多,而对于“坏的东西”则总是力求其少。

“经济人”范式为制度分析提供了统一的基础,为制度选择提供了统一的标准。经济政策的好坏不在于经济学家的建议和政治家的行为,而在于对政策制定的规则约束下的政治过程,“规则不合适,好人也干坏事;规则合适,坏人也能干好事”。如果个人的行为动机都是纯洁的、利他的,就不会存在坏的制度,就不会产生坏的政策。

正是由于把人设想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并防止个人利用权力或不正当的手段损害他人利益,才需要设计出约束人的行为的法律和制度;制度的优劣主要根据这种制度在促进“一般利益”方面的成功或失败来判定;好的或有效率的政策并不是产生于政治家的英明或智慧,而是产生于有效率的公共选择机制。

在我国,将维护“天道人心”的希望寄托在百年一遇的“青天”身上是专制社会中老百姓们无可奈何的心理代偿,而对政府及其代理人的行为加以适当的约束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政府官员作为“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早已形成,但对他们的权力行使活动却一直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更多的制约来自意识形态方面,如要求他们具有“大公无私的革命品德”等等。事实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极易腐化,而且由于其不可通约性,行使这种权力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成本,可以无限透支,由此产生的现实和潜在危害是无法估量的。近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和《行政处罚法》等一系列制约行政行为的法规,力图使权力转化为有对价的权利,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由于执法环节上的不畅、利益集团的压力及意识形态刚性等局限条件的存在,要想使这些法规发挥出预期的作用还是会遭遇到重重困难的。

(2)承认“经济人”倾向,对其加以合理利用与引导

应将经济学中边际分析的方法引入制度设计之中,着眼于政府机构中行使权力的个人,明确划分其责、权、利,使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有机融合,必定会大有裨益。

过去多年来正是因为没有正视政府部门及个人的“经济人”倾向,才使得诸多机构改革措施难以收到预期的成效。因此,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正视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人”行为特征的表现形式,据此对每一项改革措施给各种“经济人”可能造成的利益损益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估,在承认其合理的自利动机的基础上制订施行方案和步骤,以限制“经济人”行为的消极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人”行为的积极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措施不会落空,机

构改革才能跳出“怪圈”。

(3)谨慎界定我国政府职能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常见的寻租行为有4种:一是政府定价;二是政府的特许权;三是政府的关税和进口配额;四是政府订货。于是,避免“寻租”的关键是要解除政府过多的管制。

就我国而言,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必须把政府管制限制在绝对必要的范围内,政府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应交还市场、社会中介和企业去处理。例如,一般资源的配置或对应属企事业单位自主权的事项,或国家并未明确规定实行政策管制的事项,要放开由市场调节,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自主决定。否则,过多的管制将束缚公民和企业的自由和企业精神,将束缚经济发展的活力,最终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理解公共政策》托马斯·戴伊读书笔记教学总结

《理解公共政策》托马斯·戴伊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托马斯·戴伊: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教授和专家;曾执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宾夕法尼亚等多所大学;著作有《州和社区的政治学》、《美国政治学》、《谁掌管美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民主的嘲讽》、《权力与社会》、《理解公共政策》等。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作为公共政策领域的导论性教科书,《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般公共政策的具体途径,而且为他们分析具体领域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明蜥的工具。《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以政治学多种分析模型为先导,结合众多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政府推行的是什么样的政策”、“政府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后果是什么”等问题。它提出了八种政治科学家用于分析和解释政治生活的分析模式,并充分运用这些不同模式对一些关键政策领域的具体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公共政策的特征: 1、合法性,即政府赋予的先天合法性; 2、全局性,公共政策是影响社会所有人的政策; 3、是强制性,政府是可以动用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甚至暴力手段来保证公共政策的实施。

政策分析的内容: 1、描述,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2、采取这些政策的原因,即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探究公共政策的原因或决定因素包括政治制度、过程、行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例如:政府开支缩减的后果是什么?政策是因变量,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决定因素是自变量; 3、最终的结果,这个政策有什么影响?又被称为政策评估,即对政策后果的分析。 政治生活的八种模式: 1、制度模式,注重描述具体制度即政治结构,组织、功能,不注重探 究制度特征对政策产出的影响; 2、政治过程模式,主要政治过程的主要内容则是一个政策选择、制定 与实施的政策过程。在政治过程中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 要求和压力、政治领导人的政治价值观、官僚政治以及社会经济结 构变化因素等无疑会对政策选择、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 3、理性主义模式,公共政策是作为社会公益最大化的政策,这种理论 也收到很多人的批判,因为人在社会公益上很难达成一致; 4、渐进主义模式,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过去行为的延续,只是对社会 公益进行增量性的改动。这种模式主要是减少冲突、维持稳定,但 也带来了难以锐意变革,渐进只是权益之计的问题; 5、团体理论,认为政党是团体的联盟,公共政策只是作为团体平衡的 政策,每个团体都争相建立游戏规则,是妥协后的方案; 6、精英理论,认为公共政策是精英偏好的政策,精英认为民众对政策 缺少了解,社会价值永远是有少数人进行分配,大众不能决定公共

西方行政学说史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09版) (征求意见稿) 教务处编印 二〇〇九年六月

西方行政学说史 A History of Western Administrative Theories 课程编号:3141036 课程属性:专业主干课 学分:3 学分 学时:48学时(讲课:48学时;上机: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先修课程: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原理 适用专业:行政管理系本科生 教材: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丁煌著,2008年修订版。 开课院系:行政管理系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西方行政学说史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既是行政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学生真正进入行政管理科学大门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西方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掌握西方行政学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内容以及行政科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性理论,分析和描述西方行政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藉此,在全面了解西方行政学的发展过程基础上深入理解行政学知识与理论,从更广泛的纵横层面把握行政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原因,并从行政理论的变革和历史作用中得到启示,加深对行政活动规律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要求分为掌握、熟悉、理解、了解、初步了解等) 1、第一章:导论(2学时) (1)掌握西方行政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理解学习西方行政学说史的意义; (3)了解西方行政学的发展阶段。 2、第二章:提出与创立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6学时) (1)掌握威尔逊提出的行政实质内容; (2)掌握古德诺“政治-行政二分”的涵义以及政治与行政的协调途径; (3)熟悉科学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4)理解威尔逊行政学思想的学术地位 (5)理解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对西方行政学发展的影响 (6)了解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第三章:正统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8学时) (1)掌握韦伯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2)熟悉怀特的理论行政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

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学派简介 公共选择理论是产生于20 世纪40 年代末,于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潮。公共选择学派在政治家的动机、政府干预、财政政策、民主制度等方面得出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结论。主要特征就是: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政治过程(即政治家、投票者、官僚们的公共选择行为,也即非市场的集体决策)。 1948年,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 , 1908?199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集体决策的理论根据”的文章,首次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对政治行为的分析之中,该文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但当时并未产生太大影响。 60年代是公共选择学派逐渐成型的阶段。这一阶段,布坎南等人主张恢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张在经济研究上回到古典学派, 分析规则和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把政治因素纳入经济分析之中.此后,随着K?J ?阿罗、J ? M?布坎南和G?塔洛克等人相继发表有关非市场决策问题的论著。由此,一门处在经济学与政治学、法学交叉领域的新学科逐步形成了,这就是公共选择理论,也是一种新的公共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 。其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早在18 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出现了科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异常繁盛的局面。许多思想家相信,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精确的实证研究和科学推理得到解决。在法国科学院,博尔达( Borda ,1733-1799 )、孔多塞( Condorcet, 1743-1794 )和拉普拉斯( Laplace, 1749-1827 )这三位院士用数学方法对政治学中的投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1784 年,博尔达在科学院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选举形式的文章之后,他所提议的记分投票制被科学院用在院士选举之中,直到1800 年,因一个新院士拿破仑的反对,才被废止。19 世纪英国数学家和小说家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 1832-1898 )也曾对委员会制度作过实证的分 析。这些研究成果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一度湮没无闻,直到邓肯?布莱克在用类似方法研究同样问题 时,才重新发现和介绍了他们。在1991年的一篇文章中,G ?塔洛克将邓肯?布莱 克奉为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开山祖师( Founding Father )。这无疑是一种公允的评价。 继布莱克之后,肯尼斯?阿罗(Kenn eth Arrow )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西方行政学说史

西方行政学说史 政治:国家重大决策的制定活动和围绕重大决策以及相关问题的相互互动过程,其形式的国家政策和法律。 法律:国家用来规范全体公民行为的理性化规定,其形式是法律条文。 行政:国家政治决策和法律规定被实施的过程,其形式是行政行为。 威尔逊:公共行政之研究1887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1900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 马克斯.韦伯:官僚制1920 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1947 1.《行政之研究》威尔逊 1.政治学研究围绕着政府体制、国家性质、主权的本质和地位、民权和王权(大众权力和王室特权)、政府实质及目的。忽略了“如何富有启发性地、公平地、迅速而又没有摩擦的实施法律”的问题,即“行政管理” 2.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了解: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和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政府能做什么?怎么做好?) 3.威尔逊比较了早期时代的政府行政和现阶段的政府行政。早期时代的政府靠命令行事,驱使着人民,全体人民处于管辖之下,缺乏民主,也就很少或没有在行政管理方面遇到问题。而现在,全民的意见正在稳步地扩展成为一种关于国家职责的新观念,政府的职能日益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在数量上也同样大大增加。 4.威尔逊通过对当代世界主要国家的制度史的分析判断指出了一般政府发展所经历的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绝对统治时期,是行政系统与绝对统治相适应的时期;第二时期,制定宪法废除绝对统治者并用人民的控制取而代之的时期,这一时期一般对行政管理有所忽视;第三时期,拥有权力的人民在他们掌握权利的新宪法的保障下,着手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的时期。 5.威尔逊在美国发展行政科学的理想模式是通过某种方式建立一个有文化教养和自立精神的文官制度,以便开展活动同公众的思想保持密切的联系。 6.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公众舆论应该起权威性评判家的作用。行政学研究中的最佳方法,必然能够赋予公众评论监督控制的权利,并与一切干扰公众舆论的活动相分离。 7.美国的理想模式是通过选举和公开性的协商建立一个有文化教养和自立精神的文官制度,能够有理智有力量地展开活动,同时与公众的思想保持紧密的联系。 8.在威尔逊规划的美国行政科学的蓝图中,威尔逊倾向使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美国自身的行政制度,以便客观地分析美国政治制度的优劣之处;作为美国行政科学之基础的原则,应该是实质上包含民主政策的原则;而使其走向美国式类型的倾向,一种为了追求共同目标而建立政府与政府之间联系的趋势就是在被允许的限度内实行分权的广泛联盟来取代集权化,要建立在诚信的平等和光荣的隶属基础之上。 9.【政治VS行政】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它与政治的领域的那种喧闹和冲突相距甚远。他甚至不存在宪法研究的那种辩论基础。”

(完整版)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本书共十二章,分别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内容执行分析;效果评价分析;方法论;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模型与框架以及量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作者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某类政策主体,如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三个: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是: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书中指出,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称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包括四点:1、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在书中第二章,作者集中考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种考察将有助于回答如下问题:政府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政府应当在哪些方面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实际上,这些问题同时也就是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的重要性,社会科学中的许多理论都对其有所涉及。此书主要以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为线索来进行讨论。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学理论在此领域的分析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系统的理论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济理论对该问题的分析,已经影响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成为一种基本的分析途径。大致上,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

西方行政学说史读后感

《西方行政学说史》 我所读的是丁煌在2004年重新修订的《西方行政学说史》,颇有所感,故将一些想法记下与大家分享。丁煌从西方行政学的提出开始,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将西方行政学分为“提出与创立时期”、“正统时期”、“批评与转变时期”、“应用与发展时期”、“挑战与创新时期”和“总结与探索时期”,也就是从1887年提出至今的114年的发展历程。 正如丁煌所言,“行政管理和行政思想古已有之”。近代行政学包含于政治学之中。1865—1968年,德国学者斯坦因首次提出了“行政学”一词。1887年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首次将“行政”与“政治”分离,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那么,一个明显的问题——为何要将政治与行政分离? 按照西方传统对于权力划分的体系,国家权力被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其实也就是在法律的基础之上,按照法律的制订、执行、监督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系统进行权力划分。也就说,大前提就是国家权力的运行需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规则是个人意志,也就是君主权力。那么权力独揽的君主制下也就不可能存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的权力的制衡。这种行政生态之下,也就不可能衍生出西方的政治抑或行政思想。在任何时候如果社会的组织规则不是建立在法律之上,那么也就不会存在权力的制衡。之所以在文章开始提出这一观点,就是想首先请读者明晰为何西方的理论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南辕北辙、变形走样的根本原因。也请诸位读者在阅读本书中理论的过程中仔细思考其中差异,切勿生硬套入中国现实。 行政学的肇始便是将这三分转变为“政治—行政”二分。依威尔逊之言,“政治是‘在重在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也就是说,政治是在处理国家权力及主体间的关系,而行政则是在执行这种关系意志(国家意志)的结果。那么在这种分割方法之下,政体的核心构建就是围绕行政权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读书笔记

《公共组织理论》笔记 (登哈特著人大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笔记时间:05年10月3日—10月20日) 1、宪政主义行政思想:关注社会公正、平等、民主、回应性。代表人物:杰斐逊、 沃尔多、戈尔姆比斯基、奥斯特洛姆、登哈特。 2、管理主义行政思想:关注效率。代表人物:汉密尔顿、威尔逊、威洛比、古利克、 西蒙、奥斯本和盖布勒。 3、奥斯本和盖布勒在《重塑政府》中提出了十大原则构成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认 为,政府不仅应该采用企业管理的技术,而且也应该采用企业的某些价值观。本书作者认为这些观点是不可接受的,“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支柱)的中心原则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受到自我利益的驱使,它总是抵制一些类似公共精神、公共服务的概念。” 4、本书作者试图以公共服务取代新公共管理。他主张的公共服务的核心是:民主治 理。但既然是治理,就离不开官僚组织,以及由官僚组织所引发的一系列被认为是不民主的命令、控制和官僚主义。作者的一个弱点是,他所主张的新公共服务除了告诫人们注意对民主、公正、回应性登社会公共价值的追求外,也无法提供一种可替代的东西,或者说理论。官僚制在还没有被一种新的组织体制取代以前,还会存在。在目前状况下,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官僚制进行改进,使之适合新的时代需要。新公共管理作了一些努力,但它过分偏重于管理主义,从而丧失了一些社会公共价值,这就需要宪政主义行政思想进行努力校正。 5、作者认为,过往有关行政组织理论的著作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主流的公共 行政理论致力于论述所谓的理性行政模型和建立在政治-行政两分法基础上的民主责任观;第二,作为一种学习理论,两分法把自己局限于对知识学习的实证主义理解中,没有认识到或者采用替代方法来观察组织,尤其没有将公共组织理论中的批评、理解和解释联系起来进行观察;作为一种组织理论,两分法把自己局限在由等级制结构表现出来的工具主义的关怀中,没有认识到或寻找一些可替代的组织设计,尤其没有将交流、一致性和控制问题结合起来。 6、理论最终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 7、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塑造我们回应问题的行为。

第三章 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主要学派的观点等内容。 本章重点和难点: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的主要主张。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四)供给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重商主义财政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上。重商主义主张限制金银币出口,实行高额关税,贸易壁垒,限制竞争,利用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的。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一切干预的自由主义思想。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仅充当“守夜人、夜警察”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古典经济学派在宏观财政政策上主张财政收支平衡,反对赤字。 1.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财政学说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产生了财政学。亚当.斯密——“财政学之父”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提高税收、反对举借公债。 2.大卫.李嘉图对斯密财政学说的补充 李嘉图认为,任何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或其他形式收入,主张实行负担最轻的税收。他所提出的税收理论被后人称为赋税转嫁论,给后来财政理论中的税种设置、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模式。此外,他反对财政补贴。 配第、穆勒、萨伊等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都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廉价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具生产性,应尽量减少,提倡减税、反对发行公债、反对实行财政补贴。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二十世纪初期,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又被称为(第一代)“新古典经济学派” (Neoclassical Economics)。他们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因此宏观经济不需要政府干预。(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理论充分就业假定,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消费的增加

(完整word版)西方行政学说史

行政学发展历程:西方行政学提出和创立时期(1887-1918):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城市化、工业化国家的行列,社会矛盾激化,原有行政管理方法不适应时代要求,对行政学发展产生了需求。代表人物:威尔逊--《行政学研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们独立的行政学科,行政学创始人。古德诺--进一步发展了政治-行政二分法《政治与行政》。泰勒—倡导科学管理运动,使人们将政府的行政与管理的科学化联系在一起,《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管理学派的奠基人,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国家行政理论》、《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西方行政学的正统时期(1919-1941):这一时期行政学家接受了“真正的民主与真正的效率是统一的”,认为经济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准则,将官僚制度及其组织和管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力图通过对行政现象的科学分析,发现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规律,并尝试为行政学确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学科体系。代表人物:韦伯—现代官僚制的奠基人,西方管理制研究基石的《论官僚制》。怀特—对行政学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到重要作用的美国第一本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 批评与转变时期(1941-1959)世界性经济危机和二战史西方世界放弃了传统经济学倡导的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开始了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干预。行政管理在官僚体制、行政权力、行政职权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改变。原有行政学说受到质疑和挑战。代表人物:对行政原则进行猛烈抨击并率先将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和决策概念引入行政学管理研究,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决策理论体系的美国行为主义行政学家西蒙;以渐进调适的观点对行政决策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进而建立了一种新的决策模式-渐进决策模式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应用与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管理现代化,也为行政学注入活力。行政学摆脱了对政治学的过分依赖,由纯理论专项应用研究,成为一门融多学科理论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地位得到巩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以帮助政府解决如何改进政策分析这一应用学科的兴起,而且还体现在比较行政学的研究极大促进了行政生态学的快速发展。代表人物:借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育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来研究行政系统与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即通过生态系统的模拟来研究行政生态系统的美国行政学家里格斯。 挑战与创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涨的困境中。低速增长的并且结构性经济危机交替的经济情况,结束了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政治问题是公众丧失对政府的信心。人们开始提出新的模式来取代旧的传统理论,美国-新公共行政学运动;英国-重视行政道德规范和社会需要的社区服务模式。行政学研究更加重视政府行政的社会和政治意义,同时系统论、控制论等方法论在实践中广泛并且成功的应用为行政学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代表人物: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进行了全面反思和批判并运用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对公共行政的现实与未来做了深入研究的美国行政学家弗雷德里克森。 总结与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1.对行政学科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和反思2.企业家政府理论兴起3.政策科学的繁荣4.公共选择学派影响深远。代表人物:1.以经济学方法探讨政府行政问题为主要特征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布坎南;倡导用企业家精神来克服政府官僚主义并为政府的改革开出十种药方的美国学者奥斯本和盖布勒;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尤其是针对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进行批判而提出新公

《理解公共政策》托马斯·戴伊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托马斯·戴伊: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教授和专家;曾执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宾夕法尼亚等多所大学;著作有《州和社区的政治学》、《美国政治学》、《谁掌管美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民主的嘲讽》、《权力与社会》、《理解公共政策》等。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作为公共政策领域的导论性教科书,《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般公共政策的具体途径,而且为他们分析具体领域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明蜥的工具。《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以政治学多种分析模型为先导,结合众多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政府推行的是什么样的政策”、“政府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后果是什么”等问题。它提出了八种政治科学家用于分析和解释政治生活的分析模式,并充分运用这些不同模式对一些关键政策领域的具体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公共政策的特征: 1、合法性,即政府赋予的先天合法性; 2、全局性,公共政策是影响社会所有人的政策; 3、是强制性,政府是可以动用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甚至暴力手段来保证公共政策的实施。 政策分析的内容: 1、描述,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2、采取这些政策的原因,即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探究公共政策的原因或决定因素包括政治制度、过程、行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例如:政府开支缩减的后果是什么?政策是因变量,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决定因素是自变量;

3、最终的结果,这个政策有什么影响?又被称为政策评估,即对政策后果的分析。 政治生活的八种模式: 1、制度模式,注重描述具体制度即政治结构,组织、功能,不注重探究制 度特征对政策产出的影响; 2、政治过程模式,主要政治过程的主要内容则是一个政策选择、制定与实 施的政策过程。在政治过程中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要求和 压力、政治领导人的政治价值观、官僚政治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因 素等无疑会对政策选择、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 3、理性主义模式,公共政策是作为社会公益最大化的政策,这种理论也收 到很多人的批判,因为人在社会公益上很难达成一致; 4、渐进主义模式,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过去行为的延续,只是对社会公益 进行增量性的改动。这种模式主要是减少冲突、维持稳定,但也带来 了难以锐意变革,渐进只是权益之计的问题; 5、团体理论,认为政党是团体的联盟,公共政策只是作为团体平衡的政策, 每个团体都争相建立游戏规则,是妥协后的方案; 6、精英理论,认为公共政策是精英偏好的政策,精英认为民众对政策缺少 了解,社会价值永远是有少数人进行分配,大众不能决定公共政策, 少数行驶统治权的人,并不是从社会各阶层中成比例抽取的; 7、公共选择理论,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坚持“经济人”假设,认为 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都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的最大化者,采用个人 主义的方法论,用交易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过程; 8、博弈理论,认为公共政策是在竞争环境中进行理性选择的政策,尤其是 多个参与者进行选择时,最终结果取决于每一个参与者的选择。

西方行政学说史 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第一章,威尔逊的现代行政学理论 ◆1政治(威尔逊) 是指在重大而且带着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 ◆2政治学: 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的性质、政府的“构成方式”、主权的本质和地位、政治权力、政治制度等有关国家的根本制度的基本理论。 ◆3行政学: 行政学侧重于研究政府组织、政府行为等行政现象,研究如何设置合理的组织体系,如何确定正确的组织目标和如何有效地达到目标。 ◆4政党分赃制 政党分赃制是指,执政党把官职当做战利品分配给本党成员,从而形成的一种,任人唯党,任人唯派,任人唯亲的选官制度。 ◆5第四权力机关 在日趋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报刊广播等公共舆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不断增强,他们对于政府制定的执行公共政策的活动也具有重大影响,西方国家因此称其为第四权力机关 ◆6传统文官制度: 是指建立在政治行政一体学说基础上之上的,期显著的特征表现为一种政党分赃的体制。在这一制度下,官员并非是一种专业的,稳定的职务,而是作为执政党的战利品任意分配给笨本党党徒,政府的行政人员也经常随着执政党的变动而大规模的更替。 ●第二章,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7“昆斯伯里侯爵式”的管理 传统管理是驱赶式或者叫昆斯伯里侯爵式的管理,这种管理采取单一的直线指挥,其特点是中央集权。昆斯伯里侯爵,这个词是借用职业拳击的用语,意指管理与工人双方根据比赛规则展开体力和智力竞赛。 ◆8工时研究, 顾名思义,就是对于完成一件工作,应该用的时间进行精心的研究,而不是对于完成工作的实际时间进行研究,仅仅研究对一个工人完成一件规定任务的时间做出统计这并不是工时研究 ◆9职能工长 是泰罗将来自一般管理层的权威分全,并将来自工长的权力集中,责权的心新的重点是规划部门,在这一过程中,泰罗将以前有工长干的任务做了划分,将一部分划分给职能工长。泰罗指示,职能工长,要具备九种品质,教育,专门知识和技术知识,体力,机智,充沛的精力,毅力,调解力,判断力和常识,良好的健康状况 ◆10工资刺激系统: 泰罗指出,任务和奖金构成了科学管理结构上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泰罗的刺激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时间和动作的研究,事先确定工作表现的标准,这使得泰罗认为奖励的实际方法——不管是计时还是计件——相对就不那么重要。 ◆11差别工资: 是将刺激建立在工作表现的事先确定的标准上,对每一个工人在个人基础上奖励,奖励当即兑现的具体支付制度。 ◆12泰罗的组织概念, 在这样的组织中,和谐应当取代不和,合作应当取代冲突,应当强调劳资利益的一致性 ●第三章,法约尔的管理组织思想 ◆13法约尔法则:

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公共经济学》王雍君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研究生课程刚刚开始的阶段,我首先自学的教材是《公共经济学》。原因是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是公共管理学科范畴内的理论和应用,公共管理中一个重要的主体是公共部门,而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则是公共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我要从公共管理的主体,即公共部门入手,开始我公共管理硕士的学习研究之旅。 通过公共经济的学习,首先是要弥补一下理论的空缺。书中按照篇章系统地从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和政府的经济理论、公共财政理论以及经济政策和管制等角度讲述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比如公共选择理论、市场失灵的类别和范围、帕累托效率、公共物品、科斯定理、博弈论和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模型等。 (一)首先要明确的是,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现代市场经济是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相互作用的混合经济,私人部门更多时候遵从市场规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部门则基于公共利益极大化的原则,利用非市场的政治程序制定和实施决策来支持和补充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多由地方政府来具体提供给民众,这也就解释了地方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司法服务等,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人人均可受益。高速公路,公园等则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在一定容量内可以平等受益。这让我想到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高速公路小客车免费引来严重拥堵成为了新闻热点,我想这就是政策将准公共物品改为了纯公共物品,去除了排他性,造成了“劣币追逐良币”的效应,低效益追求者将高效益追求者一起共享有限的资源,另外,我认为这个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市场的需求原理,也并没有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却进行了政府的政策干预,最终导致了高速公路的一度瘫痪。我想公共政策的出台、公共物品的提供,既然出发点是社会效益,那么就需要以结果为导向。高速公路这种资源在使用中,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资源如何有效配置而非如何平等配置。公共物品的提供并不一定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私人部门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私人部门可以承担生产和管理责任,公共部门则承担决策和融资责任。公共部门

《公共行政的精神》读书笔记

公共精神与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学院10行政管理刘洁波2010104027 何谓“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就是指在公共生活中,涉及公共事务的治理与公共利益的分配,公共管理者与公民在公共行政领域内所形成的信念、价值、和习惯。公共行政是公共精神的表达方式。公共行政需要一种内在精神的支撑,这就是公共精神,这是一种“对于公共服务的召唤以及有效管理公共组织的一种深厚的、持久的承诺”。 在西方社会,公共精神萌发于古典时期的希腊。希腊城邦里生活的公民们近乎直接民主式的治理公共事务,以及他们对于公共生活当中公平、正义、理性、节制等公共精神的追求,对于生活在现在社会当中的人来说,似乎是永远也无法企及的。我们现在对于一些产生于近代的问题的讨论其实在我们重温古希腊圣贤们那富有洞见性的思想之时,总不免会产生这样的怀疑: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在被提出之前,早已被他们处理过了,并且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经超越问题本身,永远的留在了人类政治思想进化的基因当中。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功利主义哲学取代了古典希腊人的公共观,开始支配着公共行政的思想和实践。古希腊人对于公共精神的理解强调公平、公正与节制,强调个人的价值需要在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当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而近代启蒙以来,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高度发达,众多经济理论被引入到政治生活中来。公共选择理论在经济领域诞生后,便被迅速引入政治领域,特别是被更多的用来解释人们集体的政治行为。公共选择理论把功利主义的逻辑和市场规则引入公共行政。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的、理性的成本收益计算成为了解释公共精神与集体行动的理论模型,古典公共精神的内涵受到了挑战。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毕竟在本质上不同于古典希腊时期的城邦国家,使古典公共精神得以生根发芽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现代性和随之而来的病症已经深入到公民公共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浮躁麻木的社会心态让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精神无处得以体现,人们不禁要反思:公共精神在现代社会已经丧失了吗?

公共选择理论读后感

公共选择理论读后感 我用了差不多两周的时间读完了《公共选择理论》,有的地方深奥难懂,即使翻回去再看一次也还是有许多理解不全面的地方,总之读完这本书,收获还是很大的。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二战后福利经济学中关于社会福利函数性质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争论。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人类社会有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人。它主要研究初级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 社会处在霍布斯自然状态下,人们只关心自己的生活,饿了就寻找吃的,困了就睡觉,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社会要摆脱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公共物品的提供不当还会导致逃票乘车问题。公共物品存在外在性,两个对彼此有不利影响的企业选址在相近的位置就会有消极的外在性产生。科斯认为,外在性产生的原因在于产权不明确。既然产权安排可以影响效率,那么,谁来界定和明晰产权呢?担负这种职能的往往是政府或某个自发形成的组织。政府确立的产权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公共物品。这些组织的形成和决策的制定,也是一种集体选择行为。在实施产权的过程中,往往会有纠纷和矛盾冲突,因而就需要有协调机构或仲裁机构,这些机构的形成与决策也是集体选择的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中,作者将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进行比较,认为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是同一个活动人,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经济市场企业家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而进行经济活动,政治市场上政治家们为了自己可以当选领导者进行选举。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政治活动中的经纪人范式将人的动机假设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被公共选择理论各流派所接受。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范式的完善解读意义凸显。经纪人范式一定会导致政府失灵,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便是将市场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政治市场中,以避免政府干预政策的落实消耗过大成本。 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显然提倡两党制和多党制的公共选择理论不适用于我国,它虽产生于西方,但对我国政府仍有借鉴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将政府行政机构及其内部的公务人员统称为官僚。官僚的职责是接受政治家的指令,贯彻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但官僚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使官僚对公共决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决策的参与者,同经济生活中的每个人一样,是理性的“经济人”,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在政治活动中他们也会遵循这一目标。西方官僚理论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垄断官僚理论和竞争官僚理论。从西方学者研究的官僚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管理低效、资源的浪费问题是困扰全世界的普遍问题,不是我国特有的。但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原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从没建立起像发达国家那样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机构及管理模式。计划经济的管理思路和模式在目前还影响很深。现在我国政府运行中暴露出来的公共部门管理低效、资源的浪费问题更突出,产生的后果更严重,改革面临的困难更大。但归根结底,官僚理论加深了我们对政府缺陷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重要问题的理解,对我国现阶段政府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2、政府层次的划分:①狭义政府:(核心政府)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厅、局及其附属机构。 ②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③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 ④广义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章市场与政府 1、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在不同用途或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就叫做资源配置。 任务:就是在资源的多种用途中选择最有效的用途。 原则:资源的最优配置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取得的效益,即为资源配置效率,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取得的最大效益就是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的最优配置要解决的问题:效率 2、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最优与改进 (1)帕累托最优: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的状态。 (2)帕累托改进:如果一种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会使其它人的境况变坏,那么这种政策变化将提高社会福利。这种政策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 对帕累托最优的通俗理解——(蛋糕做到最大时)除非损人,就不能利己 3、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4、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表现及解决对策 1.从基尼系数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超过国际上公认的0.4警戒线 2.以五等分分组计算,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在扩大。 3.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 4.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构成差距增量的主体。 5.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更为突出。 6.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过高。 解决对策: 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低保)、征收累进所得税、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 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 第一,在各级财政之间合理划分收入分配调节事权 第二,建立居民收入监测体系。 第三,改革收入分配调节资金支出方式。 第四,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中设立低收入群体子女高等教育补助金。 5、市场失灵的表现: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搭便车”,存在外部效应问题, 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 6、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资源配置 (1)通过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确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支配资源的规模和范围,确定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给供能力。 (2)通过安排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确定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和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 (3)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和经济结构。(例如,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兴办或支持有外部效益的事业,通过税收限制有外部成本的事业等。) (二)调节收入分配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低保) 、征收累进所得税、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 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 (三)经济稳定增长 7、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1)制度创新型;(以GDP 为核心的政绩观-如何评价官员的政绩:豆腐渣、拉链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2)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型(发展循环经济) 3)增进公众福利型(增加消费,培养中产阶层) 基尼系数=A/(A+B) 0.4是 “警戒水位”

西方行政学说史 丁煌

西方行政学说史 导论:西方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西方行政学的产生 1、中西早期行政管理思想(非系统非学科化) 2、1845年法科学家M·A·安培“建立管理国家之科学”的设想; 3、1865-68德学者斯坦因七卷本《行政学》最早提出“行政学”一词(指行政法); 4、1887年美学者(总统)威尔逊发表开创性的《行政学研究》一文,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 5、1900年美学者古德诺出版发表〈政治与行政〉一书,进一步明确指出政治与行政的区分。(自此行政学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研究领域得以确立。) 6、1926怀特《行政学导论》、1927威洛比《公共行政原理》,对其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行政学理论体系得以形成。(产生背景) 二、西方行政学的发展历程 多种分段方法: A、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期(19世末20世初)、社会人时期(20世纪20年代)、当前时期(二战后); B、台湾学者(行政学):传统理论时期(X*:1900-30)、行为科学时期(Y*:1930-60)、系统理论时期(Z*,1960后); C、夏书章:形成阶段(19世末到20世纪20年代)、成长阶段—科学管理时期(20年代后)、科学化时期(40年代始); D、教材观点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参照众多美国学者之方法),六阶段: u西方行政学的提出与创立时期(1887-1918年); u西方行政学的正统时期(1919-1941年); u西方行政学的批评与转变时期(1941-1959年); u西方行政学的发展与应用时期(20世纪60年代);

u西方行政学的挑战与创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 u西方行政学的总结与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 1、提出与创立时期:1887-1918 代表人物著作及观点: 威尔逊:行政学创始人,《行政学研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科;古德诺:美行政学家,《政治与行政》,对政治与行政的分离理论作了进一步发挥; 泰勒:美管理学者,《科学管理原理》,倡导科学管理; 法约尔:法管理学者,〈一般管理原理〉,提出了一般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十四管理原则) 2、西方行政学的正统时期:1919-1941年 这一时期的行政学家继承了早期行政学的基本信念,认为“真正的民主与真正的效率是统一的”,经济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准则。 此时期将官僚制度及其组织和管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力图通过对行政现象的科学分析,发现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规律,并尝试着为行政学确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学科体系。 代表人物、著作与观点: 德社科学家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奠基人,〈论官僚制〉; 美行政学家怀特:撰写第一本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 美古利克:从分工与整合、全体与部分关系入手提出了分工的局限性和工作协调的重要性,对公共行政作综合研究; 英厄威尔:对行政管理的原则进行了归纳和概括,与古利克合著〈行政科学论文集〉; 美国女政治哲学家福莱特:创立了动态管理理论,为正统行政学向行为主义行政学的过渡架设了桥梁。 3、转变与批评时期:1941-1959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笔记(注释)

自主治理:公共物品治理的新途径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笔记《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是美国公共选择理论印利安纳学派代表人物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女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撰写的,她是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政治经济学家,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美国公共选择学会会长,美国中西部政治学会会长,该书是对公共池塘资源如何有效治理的探讨。在论述她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之前,必须对之前存在的公共物品及其治理的一般理论——国家理论和企业理论——进行了解,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了解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同时这部分容也构成了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划分与国家和企业理论之间的界限。她的自主治理理论也是在对前两者理论的批判继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一、国家理论和企业理论的批判 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最早是萨缪尔森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的,所谓公共物品就是指社会成员均等地消费的物品,每个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的消费的减少。公共物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等三个特征,由于公共物品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囚徒困境”博弈、哈丁的“公地悲剧”和奥尔森“集体行动困境”等理论模型都说明,个人的理性行动在使用公共物品时最终导致的却是集体的非理性结果。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事物”。在前面的理论模型的指导下,奥斯特罗姆认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理方式——利维坦和彻底私有化,其中利维坦即国家理论,后者是企业理论。 其一、国家理论。国家理论主通过外部强权的监督与控制来实现公共物品治理。如奥普尔斯就认为:“由于存在着公地悲剧,环境问题无法通过合作解决……所以具有较大强制性权力的政府的合理性,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即使我们避免了公地悲剧,它也只有在悲剧性地把利维坦作为唯一手段时才能做到”。国家模式作为一种“利维坦”的干预模式,是从一个外在的利维坦对避免公地悲剧是必不可免的假定出发,导致了对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系统实行中央政府控制的政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