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2.4中国的生物灾害教案中图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2.4中国的生物灾害教案中图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2.4中国的生物灾害教案中图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2.4中国的生物灾害教案中图版选修5

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生物灾害的地理分布。

2.基于洪涝和旱灾对农业的危害,理解生物灾害加剧我国农业灾情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了解农业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

2.知道我国病虫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知道严格控制有害生物进入国门的重要性。

难点:我国病虫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解决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准备】有关挂图、图表等缺勤登记:

【板书设计】

2.4 中国的生物灾害

一、农作物病虫害

1、特点

2、危害

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1)小麦锈病

(2)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

(3)棉铃虫分布与灾情

二、森林病虫害

1、危害

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

3、主要害虫——松毛虫

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1、蝗灾:

2、鼠害

四、生物入侵

教师教、导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P55引言导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危害大,每年给我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农作物病虫害

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2、危害:减产、绝收、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各麦区均有发生,灾情东部重于西部,南部重于北部。

(2)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

图2.42显示:①我国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线以南。

②水稻生产的三大病害(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主要分布区。

(3)棉铃虫分布与灾情

①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棉花产区,黄河流域棉产区和新疆棉产区受害尤其严重。

②棉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危害棉花的主要害虫有棉铃虫、棉红铃虫、棉蚜虫和棉红蜘蛛。其中棉铃虫是中国棉花的重大致灾害虫,在我国三大主产棉区均有发生。

③棉铃虫灾害损失巨大。

二、森林病虫害

说明:我国幅员广阔,但森林面积相对较少,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0%,其中天然林地面积更少。而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且危害严重,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造成威胁。

1、危害: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3、主要害虫——松毛虫

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

偶发区——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①我国松毛虫主要种类: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赤松毛虫等。

②森林病虫害的分布与地形、气温有关。油松毛虫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处,第二级阶梯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除新疆北部外)没有。马尾松毛虫分布在中温带,赤松毛虫分布在暖温带,溶叶松毛虫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1、蝗灾:

(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2)主要种类及分布

飞蝗的三个主要亚种和危害地区,其中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对我国危害最大。

(3)蝗灾与旱涝的关系:P58

补充:我国灭蝗主要采用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等方法。

2、鼠害

(1)危害:P58

(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P59

四、生物入侵

害状况。例如,在内蒙古草原常发生蝗虫灾害,蝗虫将生长的牧草全部或部分吃光,不仅减少了地上生物量,造成畜群因草料短缺而掉膘或死亡,而且造成地表进一步裸露,加剧风蚀沙化。

?

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等途径收集正确的清除方法。

【作业设计】

P60 思考

【课后反思】

第周星期共 2 课时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三章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体会随着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逐步为人们所监测。

2.基于遥感和GIS监测、分析技术的特点,理解灾前、灾中和灾后监测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3.树立客观面对灾害的基本观点,说明灾害防御的可能性和减灾效果。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让学生了解,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解决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准备】有关挂图、图表等缺勤登记:

【板书设计】

3.1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作用:

2、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

2、应用范围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概念:

2、作用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

2、工程性防御措施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教、导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引言导入……P62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①自然灾害的监测机构,从范围的级别来说有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地方一级的,小至县、乡、镇等各级监测机构。

②自然灾害的监测系统是从地球外的各种卫星,大气层中的飞机,地面上的雷达、观测站,海上的船只等平台进行监视(这一环节属于遥感),再将数据通过各种接收站传送至专门机构进汇总、分析并提出预测预报(这一环节属于地理信息系统)。

③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范围广泛,对发生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一些灾害均可进行检测。如对洪水灾情的监测、植被盖度及病虫害的严重程度的监测等。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P63

P63,了解:

①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建立的时间、监测系统组成、监测范围及主要作用。

②人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对于海洋相对陌生,沿海地区通常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意义重大。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

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势。

1998年九江段决堤前(左)后(右)的景象。大图的上方河道是长江,左下方的深色水体是鄱阳湖,长江和鄱阳湖之间是九江段堤坝,小图是九江段堤坝的放大图。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P65

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P65

GIS在收集信息、统计分析、

结果评价和预报预测三个方面的作用。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说明: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①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对受灾面积和范围进行估算和预测,从而为抢险和救援提供了线索和数据。

②通过案例,让学生认识到GIS在分析和确定灾害的类型、灾害的发生原因及将来的变化趋势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自然灾害防御……P66

让我们了解了密西西比河防洪措施既包括工程性措施(第三点),又包括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充分说明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1、非工程性防御:

(1)概念:……P67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确定1990—2000年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宗旨及具体目标,我国……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①制定法律法规(如P68),以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

②1998年颁布了……把减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整体之中。

③利用多种媒体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增强全民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P68

2、工程性防御措施

(1)概念:

说明:工程性防御措施的三种方式不是孤立、绝对的,例如修建水库,既属于改变地表环境,又提高了抗灾性能。

绿色工程),属于第一类“改变地表环境”,通常布局在海洋带、北方风沙区、山地水土流失区以及人口稠密的平原区。

②我国东南沿海的防潮大堤以及防御滑坡泥石流的格栅坝属第二类“阻隔或控制灾害与财产、人口等的直接相遇”类;

③不同库容的水库及抗震系数较高的城市建筑等,都属于第三类“改变财物特性,提高抗灾性能”。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可纠正某些人的“防灾投入是财力、物力的浪费”的偏

见,理解“防灾比抢灾、救灾更人道,也更经济”的道理。

组织一次以“自然灾害与我们”为主体的演讲比赛。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复习所学内容,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却是可以监测和防御的,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使学生初步建立减灾意识。

设汁步骤:

1.确定时间(例如50分钟)和演讲的人数(可有8~10位同学)。

2.将学生分成几组,并确定每组的演讲主题(可自定题目)。例如:

(1)自然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

(2)人类扮演什么角色——改善环境,减少和降低灾害的损失;还是破坏环境,促发和加剧灾害的损失?

(3)自然灾害对人类是有害的,它有有利的方面吗?

(4)面对灾害,我们学生可以做什么?

(5)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投身于减灾事业。介绍一些从事减灾事业的科学家或普通工作者。

3.各组分头准备演讲稿和推选演讲人(如果需要,老师可提供帮助),时间为一周。

4.演讲比赛开始,可请有关老师和领导参加,进行评比。

5.将各组演讲稿编订成册,进行宣传。)

【作业设计】

P66RS和GIS在灾害监测中的运用了解多少?请点击有关网站,下载一些资料,互相交流。

1.先熟悉RS和GIS是哪些英文单词的缩写,它们对应的中文含意又是什么。

2.有一台能联网的电脑。

4.将查到的有关信息保存或打印出来,在班上互相交流。

【课后反思】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

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练习题 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B.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C.1976年唐山大地震D.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2.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06年3月27日下午4时45分,太旧高速公路(太原至旧关)太原到阳泉段寿阳县境内的一百米左右路基出现沉陷,至当晚七时左右,坍塌地段路基整体外移,长度约一百五十米,最大深度约五米,路基大塌陷,致使交通处于瘫痪状态。太旧高速公路是山西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已经平安运行十年之久。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此次事件原因的分析,你认为最可能是() A.该路段地基出现滑坡现象 B.该地发生了地震,导致泥石流 C.该建设项目是标准的“豆腐渣工程” D.台风的影响导致洪水冲垮路基 4.关于对该事件处理的措施,正确的是() ①立即抢修路面,保证交通畅通②启用交通应急预案,疏导公路交通③查找塌陷原因,然后再整修路面④宣布废弃该公路,重新修建新的一条高速公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05年高考广东卷)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回答5-6题。 5.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双选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6.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双选 A.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D.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 下面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全球20世纪后50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知识 点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1、 自然灾害 1、 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 影响: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热带气 旋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 C以上)→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 征 狂风暴雨 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7-11月最频繁);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或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中 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 地区,另外还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 部海岸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我国易遭台风袭击的原因: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 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 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 施 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分布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当寒潮较强时,也可能影响到低纬地区) 时间分布:深秋-冬季-初春,9月至次年5月 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防御措 施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 ☆我国寒潮: 路径偏西路径:(西伯利亚)→新疆或蒙古高原→日本海及东海北部 偏北路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我国南方 东北路径:(西伯利亚)→日本海或我国东北→我国东部沿 海 天气特征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 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发生频次:东北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二节

第二节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资料,了解 防灾减灾的措 施。 水平1:结合地理资料,说出防灾 减灾的主要途径。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防灾 减灾的主要手段,防御自然灾害 的主要措施。 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主要 自然灾害,提出该自然灾害防御 的主要措施。 水平4:能够运用资料,结合主要 自然灾害,制定该自然灾害的防 灾减灾方案。 人地协调观:从人地协调 角度评价防灾减灾措施。 综合思维:根据自然灾害 的成因及特点,分析防灾 减灾措施。 区域认知:了解区域差异, 因地制宜制定防灾减灾措 施。 地理实践力:能够进行防 灾减灾措施的调查研究。 一、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 1.灾害监测是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 (1)许多国家初步建立了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进行□01灾前预警、灾时□02跟踪、灾后评估,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 (2)我国建立了包括□03地面监测、海洋海底观测和天—空—地观测在内的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 2.灾害防御的工程性措施 (1)手段:通过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直接接触,提高财物的□04抗灾性能等。 (2)我国建设减灾工程措施

林业工程:“三北”防护林、长江□05中上游防护林等;河流堤坝:松花江下游、黄河□06下游和□07内蒙古(省区)段;环□08北京治沙区;重点抗震防灾城市;滑坡泥石流防御城市。 3.灾害防御的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是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与防灾法律法规、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09管理、公众减灾教育等。 1.判断正误。 (1)监测灾害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起不到作用。(×) (2)防护林建设对自然灾害防御的意义重大。(√) 2.“三北”防护林的“三北”是指() A.东北、华北、河北B.华北、河北、陕北 C.西北、华北、东北D.张北、京北、华北 答案 C 解析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各段防御灾害的方向存在差异。 3.我国建设堤防工程有效防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黄河重要的堤防工程为什么建设在下游? 提示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于两岸地面,夏季雨季汛期易发生洪涝灾害,所以加高加固黄河下游堤坝,可以控制黄河水的洪水径流。 二、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1.救灾准备:包括救灾□01物资和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1)救灾物资分为生活、□02救生、医用和取暖御寒物品四大类。 (2)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决定了救灾物资的□03到达时间。 2.灾中救援:指灾害发生后,相关救灾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灾民进行□04救护和救济,对损坏的各种设施进行□05抢修,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自然灾害知识点-减轻自然灾害

第八章减轻自然灾害 8.1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的定义(掌握) 人类依赖的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害,这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和事件被称为“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 (重点掌握) ①严重的危害性 ②突发性和渐发性 a突发性:如地震、火山喷发、风暴潮等。对于这种灾害,人们往往无能为力,或者能力不够,或者是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b渐发性:如干旱、温室效应、酸雨、地下水水质变化、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这类缓慢过程大多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 ③分布的区域性 自然灾害在地球上不是均匀分布的,特定种类的灾害集中发生在某些特定地区。 如风暴潮和海水入侵分布在海岸附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一般分布在山区。 ④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a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掌握) 地震-海啸-水灾-核事故;台风―暴雨-内涝;海啸-巨浪-海面上升等 b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掌握)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重大灾害称为原生灾害;由原生灾害诱发出的灾害称为次生灾害。 c衍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⑤灾害的大小和灾害发生频率(或平均发生重复周期)呈幂指数关系(掌握) a重复发生周期:在足够长的时间段中统计出各种大小的灾害发生的平均重复发生时间,叫做重复发生周期,灾害大小和重复周期的统计关系,描述了自然灾害的突发特性。 b灾害频率:重复周期的倒数叫做频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一定大小灾害事件的数目。 c对于所有的自然灾害而言,灾害越大,发生的频度越低,重复周期越长;灾害越小,发生的频度越高,重复周期越短。 ⑥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避免的。 人类可以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8.2 21世纪的自然灾害 1、读图9-1,回答下列问题:(掌握) (1)在过去的30多年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增加。 (2)2006-2010年灾害发生的种类和数量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海洋灾害教学案中图选修5

第三节国的海洋灾害 中国的海洋灾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4年3月19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与近10年(2004~2013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见下图)。 2004~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4%;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 思考探究:说出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地区。 提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台风风暴潮主要影响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温带风暴潮主要影响渤海和黄海沿岸。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中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类型 1.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 2.危害:风暴潮灾害位居海洋灾害之首,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 二、风暴潮 1.台风风暴潮

(1)发生时间: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8~9月最为集中。 (2)特点: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 (3)发生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浙江是台风登陆最多的省区,也是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 2.温带气旋风暴潮 (1)发生时间: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2)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三、灾害性海浪和海啸 1.灾害性海浪 以台风引发的灾害性海浪为主,造成翻沉、损坏各类船只,造成人员死亡或失踪。 2.海啸 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我国的风暴潮 二、赤潮的定义、发生条件和危害

(完整word)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九种自然灾害分布典型区域及主要特点Array 1、洪涝灾害——东北、黄河流域、长江、 淮河、珠江流域等。 2、干旱高温——较广,如华北地区春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华南地区干旱;西北、 西南内陆地区干旱。 3、台风——台、闽、粤、琼东南沿海地区 4、沙尘暴——西北、华北 5、寒潮——影响范围大,我国除青藏、滇 南外,各地都受影响(包括海南、台湾等地)。 6、地震——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华北 地区。 7、滑坡、泥石流——西南山区 8、赤潮——珠江口、杭州湾、渤海湾等 9、咸潮——东南沿海,如珠江三角洲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 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

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4 洪涝 (1)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2)成因: 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梅雨天气);夏季风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或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段);厄尔尼诺现象、凌汛等。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占用河道、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④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

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总结: 防治自然灾害的通用措施: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 机制。 2.对已发生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 ----灾害的动向,为预报-------灾害提供信息。 3.加强对-------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的 政策法规。 4.加强预防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 5.加强-------预报,启动应急案。 6.及时有计划的转移和安置民众。(水文、地质 灾害) 一.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 1.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多样,滑坡泥流多发。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风的不稳定或规律反常, 导致我国多旱涝灾害。 5.海岸线长,多台风、风暴潮。灾情重再加上我国是发展 中经济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1.2点是指特殊地理位置、3点是指特殊地貌、第4点 是指特殊的气候)。 二.自然灾害频率上升的认为原因: 1.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地质灾害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灾害加重。 2.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 3.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涝加重。 4.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 5.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三、我国东部地区成为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1.季风区,是洪水暴雨集中的地区,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涝区。 2.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大。3、北部有旱灾虫灾寒潮等灾害。 4.东部地区灾害种类多,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四.西南地质灾害重: 自然原因: 1、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位于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 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泥流。 2、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易发生滑坡。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 生物灾害教案

第二章从主要灾种了解自然灾害 第三节生物灾害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是通过对生物灾害的了解和学习,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观念。【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认识几种有害昆虫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2.了解鼠类的类型。 过程与方法:1.列举我国蝗虫灾害的危害。 2.列举鼠类对农田、草地、森林的危害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观念。 【教学重点】 虫灾和鼠灾的危害。 【教学难点】 虫灾和鼠灾的防治。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教材上的案例(2004年塞内加尔蝗灾)或其他蝗灾为导入点,导入新课。让学生生物灾害有个感性认识。 (设问)你能否说出其他的生物灾害?他们会造成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讨论)结合过去几年国内外发生的生物灾害,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除了蝗灾,还有鼠灾、棉铃虫灾害、禽流感灾害等等,综上所述,生物灾害可以分为:病害、虫灾和鼠灾。我们教材上主要讲述了后两者。我们先来学习虫灾。 一、虫灾 (导学问题一)什么是虫灾? (学生活动)根据案例总结。 (总结归纳)虫灾就是害虫造成的灾害,一般是指昆虫造成的灾害。 (导学问题二)虫灾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分布特点?又有什么危害? (可以课件演示)演示各种虫害、分布及其危害。 (学生活动)研究教材,阅读课件上的知识点,总结规律,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虫灾可以分为:农作物害虫和森林害虫。前者包括:粘虫、蝗虫、稻螟等等,主要随温度梯度分布,主要危害农作区的农作物,对于我们农业大国,危害十分巨大;后者包括:松毛虫、天牛等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三大林区,主要危害林区的林业发展,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导学问题三)历史上,上述虫灾中的哪些灾害发生最频繁? (学生活动)研究教材,回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可用课件演示)演示我国蝗灾的有关资料。 (总结归纳)是蝗灾。我国的蝗灾自古至今绵延不断,危害巨大。古代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可以看出我国的蝗灾危害之重,危害之广。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P38《活动》题。大约4-5分钟。 (承转)我国洞庭湖地区最近几年屡次发生鼠灾,成群的老鼠遍布田野和河道,给生产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教学案中图版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春雨贵如油”“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思考探究:上述谚语主要反映了我国哪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分别对应我国的哪些地区? 提示:干旱。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台风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源地:菲律宾群岛以东太平洋洋面(西太平洋)。 (2)移动路径: ①西移路径: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 ②西北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 ③转向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3)影响范围: 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区域,其中广东、海南、福建、台湾、浙江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2.危害 (1)构成因素:主要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 (2)强风危害: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3)暴雨:巨大洪涝灾害。 (4)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二、寒潮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时间分布:9月到次年的5月,其中3~4月最强。

(2)空间分布: ①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②侵入路径: 西路: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 中路:从西北进入新疆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 东路:从北方直接南下。 2.危害 (1)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冻害。 (2)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电力、通讯中断。 (3)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等。 三、旱灾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空间分布:形成了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2)时间分布:持续时间长,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2.危害 是我国范围最广、历史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影响工农业生产、城市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对比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灾害 灾害 路径 灾害 名称 台风寒潮→天气 系统 气旋冷锋 成因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 发展的热带气旋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 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

(完整版)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质灾害】 地震 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 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滑坡、泥石流 一、滑坡 1.成因 (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 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 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 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 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2.摧毁城镇、村庄; 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 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

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 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 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 (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植被破坏严重, (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 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 (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 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水文灾害】 洪涝 一.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3.东部多,西部少; 4.沿海多,内陆少; 5.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6.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二.成因 1.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 3.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多曲流,易淤塞 5.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蒸发下渗减少,使下游河道短时来水过多。 6.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7.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和建设(建筑物占据河道) 三.危害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教案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Article/Index.html>总结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有些气象灾害既有自然的因素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并不断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预报 2.难点:台风的形成 3.疑点:无 4.解决办法:结合录像、图片讲述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启发式; 2.分析讨论法; 3.讲述法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 (2)认识到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Article/Index.html>总结的能力 (2)能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3.德育目标 (1)知道应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 (2)提醒人们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 (二)整体感知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在学习了前面气候资源之后本节课将气候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同时清楚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入:通过对气候资源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种类很多本节课重点学习几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涝和干旱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重点知识总结

选修5自然灾害模块考试重点核心知识总结 一.自然灾害的成因、多发地区,多发时间 1.地质灾害 A地震:成因: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多发地区: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世界两大地震带 B滑坡:自然原因是①山区;②岩石土壤疏松破碎 人为原因是①植被破坏;②工矿建设 多发地区:山区 多发时间:夏季 C泥石流:自然原因是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山区;③岩石土壤疏松破碎; 人为原因是①植被破坏;②工矿建设 多发地区:山区 多发时间:夏季 中国西南是地震滑坡泥石流最频发和典型地区自然原因是西南处于亚欧、印度洋、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灾害。加上西南多山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导致滑坡泥石流频发。 注意:地震滑坡泥石流关联性 2.气象灾害 A台风:成因:热带气旋(低压中心) 多发地区:西北太平洋(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岸,美国东海岸,加勒比海沿岸。 多发时间:夏秋季节 B 寒潮:成因:冷锋天气强冷空气南下 多发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北方更多发 发生时间秋冬春(冬半年) C沙尘暴(冷锋天气)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多大风②土质疏松③植被稀少④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 旺盛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植被破坏 多发地区:我国北方(西北华北东北) 多发时间:(冬)春季 D暴雨洪涝:以长江中下游洪涝为例 自然原因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③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流速慢泄洪能力差; 人为原因①中上游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大 ②中下游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多发地区: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中下游 多发时间:夏季 E旱灾:气象学干旱:西北常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少 天气学干旱:华北春旱自然原因①夏季风未达到达降水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①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耕地面积广大;②正值播种或生长期,需水 量大。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成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反气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3.海洋灾害 A风暴潮:主要由台风引起 B海啸:主要由海底地震引起 C赤潮:人类排放废水,使水体富营养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洪涝灾害知识讲解

洪涝灾害 考点解读 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知识清单 1._______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主要类型。洪水是________不能被江河、湖泊容纳,________而泛滥的现象。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________、排水不畅的________。 3.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________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温带________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________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________容易发生涝渍。 4.我国洪水灾害总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多_______少;_______多_______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_______坡和_______坡多,_______坡和_______坡少。 5._______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洪水的_______分布与暴雨的_______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在东部_______,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6.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_______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_______地区。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7.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人类不合理的_______利用,加重了洪灾的隐患。只有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_______与_______的过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减轻洪水灾情。 8.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因素中的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 1.洪水 2.洪水涝渍特大地表径流水位上涨蒸发弱低洼地 3.中低纬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中下游低湿洼地 4.东部西部沿海内陆东南西北 5.暴雨洪水时空时空季风区 6.中下游平原中下游平原排水不畅 7.土地水土流失低洼地 8.气象水文 要点精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7月10日,受强降雨影响,淮河流域沂河发生10年一遇较大洪水。沂河、沭河等发生洪水,南四湖、骆马湖等水位上涨,部分低洼地区出现内涝。 材料二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三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干流全长约1 000千米。南岸主要支流有史

(新)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2_1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教案中图版选修6

2.1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课标解读 1.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2.通过对图表材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资源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其主要原因。 3.通过相关事例分析和数据图表分析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原因。 ●新课导入建议 展示材料: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2012年7月10日发布,我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由此导入新课——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 ①看教材P20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20~2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完成[思考交流]2。→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3。 ↓ 步骤6: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内容,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步骤5: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23图2-1-5的解读以及[思考解答]中对教材P21、P22、P23思考的解答,讲解研析“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总结方法规律。←步骤4;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3。←步骤3:教师通过[例1]的解读,讲解研析“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总结

方法规律。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2.分类 思考交流 1.矿产资源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吗? 【提示】矿产资源并不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只是由于它的更新时间太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的。 二、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建设占用 (2)土地退化

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培训课件

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

常见自然灾害整理 一、地震灾害 1、成因:位于××板块和××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球内能强烈急剧释放,引起地壳震动。 中国多地震原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地壳运动活跃。 2、影响破坏程度(烈度)大小因素:自然:震级大小(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中距离(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源深度(震源越浅烈度越大)。人文:发生时间;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抗震程度;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3、引发的次生灾害:泥石流、滑坡、(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工厂有毒物质泄露造成的环境污染、瘟疫(人员死亡) 4、损失:严重人员伤亡;破坏建筑物,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引发次生灾害(如上)、 5、措施:①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建立预警监测系统②建立应急预案,做好灾前物资准备等工作③提高建筑物抗震程度④进行防震教育,提升防震意识与自救能力 二、泥石流 1、成因:自然:①山区地形,山高、坡陡、谷深②(地震多发,断裂发育导致)地表多疏松堆积物③植被覆盖率低④洪水条件(强降水、溃坝、冰雪融水)

人为:①破坏植被②破坏地表③开矿等人类活动 2、危害:①掩埋村镇②冲毁建筑物与道路、矿山等③阻塞河道 3、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②人类活动避开泥石流多发区③植树造林(生物措施)④建设护坡林、堤坝,进行截流(工程措施) 三、滑坡 1、成因:①岩石破碎;②山区地势起伏大,岩体、土体不稳定,有滑动面;③植被覆盖差 ④降水、地震、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发生 2、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②工程措施:护坡、加固岩体、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危害③人类活动避开滑坡带(如修路)④提高植被覆盖率 四、沙尘暴 1、我国发生时间:多发于冬春季节,春季最多。 2、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干燥多沙质沉积物;多大风;植被稀少,地面径流少。 人为原因:人类过度农垦、放牧、樵采等造成土地沙化,部分工程建设等破坏地表,地表裸露等。 3、分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漠广布、地表裸露、植被稀疏)在我国多发生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 4、冷锋对沙尘暴的影响:冷锋风力大,吹扬沙尘,并使沙尘随锋面移动 5、危害:破坏草原,加速荒漠化,大气能见度降低,污染环境,造成呼吸道疾病多发。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概述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情景导入 温家宝主持召开沙尘暴防治工作专家座谈会 新华社北京2019年6月13日电 :6月12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沙尘暴防治工作专家座谈会。他强调,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一步健全防沙治沙机制,坚持实行综合防治、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防沙治沙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指出,沙尘暴的成因极其复杂,防沙治沙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标本兼治。要突出抓好土地沙化预防和治理工作,全面落实防沙治沙规划,实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要严格保护沙区植被,依法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充实建设内容,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思考:在防沙治沙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提示:看上文内容。 【板书】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教师讲解】 1.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然灾害。那么是不是只要是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异常变化都是自然灾害呢?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回答]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2.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3.自然灾害的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板书】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师讲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阅读教材材料“日本:地震频繁的国家” 首先,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举例说明】亚洲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最多的大洲;澳大利亚大陆、西欧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日本面积不大,却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巴西尽管面积很大,自然灾害却较少发生。 基本属性 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五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3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理解自然灾害形成的必备条件。 2.学会分析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3.掌握自然灾害对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 二、教学内容 (一)自然灾害 1.概念: 自然一场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 一是要有自然变异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突害的客体。 3.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 )、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 )和承受灾害的客体( )三者的共同作用。 (孕灾环境、受灾体、致灾因子)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人类在自然灾害中除了受到伤亡等生理伤害,同时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 (1)直接财产损失:自然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称为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点: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其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往往更广泛和长远。

(2)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地球上不同大洲、不同国家,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三、教学过程 (一)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为自然灾害的诱因,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首要条件,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导致的一种结果,但并非唯一结果,其相互联系与区别如下表: 自然灾害系统 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要素共同组成了自然灾害系统。其中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共同作用。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事件或现象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B.美国西北部的圣海伦斯火山喷发 C.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 D.“二战”期间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2.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A.致灾因子强度B.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C.孕灾环境大小D.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 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人口、海水养殖损失、沉损船只数量、受灾农田、经济损 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A.干旱B.洪涝C.地震D.风暴潮 4.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B.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D.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读四种自然灾害持续时间示意图(图1),回答5~7 题。 5.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A.地震、干旱、火山、洪涝 B.干旱、洪涝、地震、火山 C.地震、火山、洪涝、干旱 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 6.关于图中自然灾害的正确叙述是 A.①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B.②目前无法进行有效监测 C.③主要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D.④持续时间长,但影响范围小 7.蝗灾是危害严重的生物灾害。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中,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自2006年6月15日起,新“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行。根据新标准,热带气 旋分为热带低压带,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六个等级(见下表)。 读表回答8—10题。 名称热带低压带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 中心附近 6—7级8—9级10级—11级12—13级14—15级16级或以上最大风力 17级。该热带气旋属于:A.强热带风暴 B.台风C.强台风D.超强台风9、从卫星云图上看,“桑美”是一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