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总汇(附答案)

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总汇(附答案)

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总汇(附答案)
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总汇(附答案)

教育学

1、简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多种角色。

答:⑴(设计者)⑵(信息源)⑶(指导者和促进者)⑷(组织者和管理者)⑸(平等中的首席)⑹(反思考者与研究者)⑺(终身学习者)

2、专家型教师有哪些特征?

答:①专家型教师善于通过学习计划、评估和反思来改进教学,从而产生教学的创新。②专家型教师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调节情绪,处理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并进行评估和反思。③专家型教师热爱教师职业,对工作投入,追求自我实现。

④专家型教师能热情、平等地对待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具有强烈的职业成就感。

3、教师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答: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职业发展)④(行动研究)

4、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1)(树立正确的育人观)(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5、在教学中怎样科学地安排学习?

答:在教学中科学的安排学习,不仅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合理安排学习活动、科学地用脑。)(2)(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睡眠。)

(3)(避免连续过长时间的学习。)(4)(合理地安排课表。)(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因素有哪些?有哪些对策?

答: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7、全面发展教育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五育之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关系如果处理得当,则互相促进;如果缺少任何一个部分,其他各育要受到损失;如果五育各自分离,则全面发展教育就会失去活力。

8、实施德育的原则有哪些?

答:导向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9、简要叙述常用德育方法的基本内涵。答:(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情感陶冶法)(4)(品德评价

法)(5)(自我教育法)(6)(实际锻炼

法)

10、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形式有哪些?

答: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学校通过(上体育课)、(早晨锻炼)、(课

间操)、(课外活动)、(组织训练队)、(开

展运动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体育运动。

11、美育的内容和任务有哪些?

答:学校美育的内容主要有(自然美育)、

(社会美育)、(艺术美育)和(教育美育)。

美育的任务主要有(1)使学生具有正确

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

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2、实施美育的途径有哪些?

答:(1)(通过各科教学特别是文艺学科

进行美育)(2)(通过课外、校外活动进

行美育)(3)(通过社会日常生活进行美

育)

13、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有哪些?

答: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

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

识和劳动技能。

15、贯彻教学原则各有哪些要求?

答:(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

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

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

(因材施教原则)(8)、(整体优化原则)

16、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

答:①(指导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②(引导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③(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

17、什么是教学计划?它是由哪几部分

组成的?

答: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

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

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工作的依据。

教学计划是由个基本部分组成的:教学

科目;学科开设的顺序;各门学科的教

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18、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1)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包括课程

标准、教科书和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2)熟悉学生;(3)组织教材,选用教

法;(4)制定计划,包括学年教学进度

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

19、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

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

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

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20、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

些?

答: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

法、参观法、练习法等。

21、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答:有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预习的方

法、听课的方法、复习的方法、运用知

识的方法、课外阅读的方法

23、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有哪些基本特征?

怎样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答: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即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

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在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这个过程中,

班主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

教育心理学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

2、建构主义的学习活动一般由哪些要素组成?

答: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会话活动而实现的意义构建的过程。由此,(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的四大要素。

3、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评价有什么启示?

答: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4、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对教学有什么启示?

答: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生的态度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而学到的。例如,许多学生可能不喜欢外语,因为他们将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被提难题引起了焦虑,学生形成了对外语恐惧的条件作用,可能泛化到他们对其他课程或学校机构的恐惧。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教师可以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教师让学生在群体竞争与合作中学习,或者创造一个舒适的读书角,或者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活动中。

5、简述罗森塔尔效应对教育的启示。答: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革马利翁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的国王,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迷恋上了自己精心雕刻的一尊象牙女神像。他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望他所深爱的神像,天长日久,神像最终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复活为人,与之结为伉俪。这个故事蕴含了这样的道理:期望能够产生超乎想

象的力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心

理学实验的方法证明了“实验者期望效

应”的存在。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分成

两组:A组和B组,告诉A组的学生说:

这些老鼠是经过特殊方式喂养的“高智

商”老鼠,能够很快学会走迷津。告诉

B组的学生说:这些老鼠在学习迷津时

会比较迟钝。然后,学生们开始训练老

鼠的各项技能。最后结果显示:聪明鼠

走迷津所需要的时间明显的比愚笨鼠所

用的时间短。这个实验表明,在实验室

中实验者期望效应是存在的,实验者的

预期会干扰实验的结果。于是,罗森塔

尔得到一个启示,他把这个启示用在了

人身上。在一个班级的花名册上,他随

便划了几个学生,告诉老师,这几个同

学经过他的观察和测试,是智商特别高、

特别聪明的学生。受这番话的影响,老

师总觉得这几个孩子特别聪明,所以一

直用对待聪明孩子的方法对待他们。一

年以后,这几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里

遥遥领先。“罗森格尔效应”告诉我们:

学生往往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学生被你看成什么样,被说成什么样,

被怎样对待,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教育工作者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

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

够的关注和期待,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赞

赏后常常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教师

的职责就是想尽办法唤起学生的自信心,

挖掘学生的潜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

斯基说:“一个真正的教师不仅要教人,

而且还要以自己对人的巨大信任去提高

人。”

6、如何把多元职能理论运用于教学实

践?

答: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零

点项目》的负责人,著名的认知心理学

家(加德纳)提出来的。他提出了八种

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

(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

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

能)、(自然观察智能)。这些智能在不同

个体上的体现是有差异的,每一个人都

具有一种以上突出的智能。在教学中运

用这一理论要做到:(1)确立为理解而

教的课程目标。首先看学生能不能用自

己的语言解释所学概念,进行知识的内

化,其次,看学生能否对新智能知识进

行整合并发出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并有所创新,这里理解最高层次,也是

理解要达到的真正目标。(2)运用多元

智能教育策略。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重

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

键步骤,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导

入的新思路,以智能类型和学生理解事

物方式为起点,调动学生多元智能,引

发学生思考,多元切入理解教材,多元

方式呈现教材。(3)多元化的作业,布

置作业是常规课堂教学步骤之一。目的

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的知识,教师可根据

学生多元智能和个性能点布置有个性作

业通过个性化作业发展多元智能。

7、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的评价有什么启

示?

答: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八种智能。

这一理论告诫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开

发的潜能,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罢了。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能够有效地与学

生进行沟通,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

极目标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

去发现他们的优势智能,并且促进其优

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它智能领域

迁移。

8、支架式教学与最近发展区的关系是怎

样的?在教学中怎样应用?

答: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论述教

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

区)这个概念,他定义为:“(实际)的

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

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定,后者是在(成人的指导或与更有

能力的同伴合作)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

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研究者在维

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

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在于:首

先,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活动;

其次,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减少;最后,

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

和探索的责任转向学生。在运用支架式

教学时,要保证提供的支架一直使学生

处于最近发展区之内,并随着学生认知

发展的变化而调整。同时,为了更好地

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支架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教师常常在学生学习有一定挑战性的内

容时使用教学支架。

2

9、什么是注意?怎样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答: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如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教师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要优化教学环境,以防止干扰,保持学生注意的稳定,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以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2)在组织教学中要重视有意注意规律的运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要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疲劳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

10、怎样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又是形成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⑴(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习与祖国的需要和未来的建设需要联系起来,与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一为,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长远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

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教育,应贯串于经常性的各种教学中。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些学科缺乏学习积极性,常常是由于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任务要求,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得愈深,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启发思维,是激他们的求知欲和

内在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教

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单调地重复已学习

过的内容或解决难度过大、力所不及的

问题,都会降低学习兴趣和丧失学习信

心。有的教师善于在教学中创设使学生

处于一种似懂非懂得、一知半解的问题

情境。对学习内容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

所产生的疑惑、矛盾、惊讶,能引起学

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起主动学习

的愿望。这种教学情境既能提高学生对

学习课题的兴趣,又能激发他们的求知

欲望。

⑶(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强化学习动

机)

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是指学生能及时

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包括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成效、作业的正误、考试

成绩的优劣等,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

学习结果,能提高学习的热情,激起进

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很多实验研究表

明,知道学习结果与不知道学习结果的

延时反馈相比,前者对学习成绩的提高

作用更大。这是由于良好的学习成绩能

产生愉快的情绪,能增强自我激励作用,

为下次取得更好成绩而努力。同样地,

及时知道自己不良成绩,也能使学生吸

取失败教训,激起奋发学习的上进心。

当然,长期的失败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

情绪则能减弱原有的学习动机。

⑷(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

学校适当地组织学习竞赛对提高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积极作用。学习竞

赛有多种形式,如个人之间竞赛、团体

竞赛,对照过去与现在的自我竞赛等。

在竞赛过程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

毅力大增,因而多数人在比赛情况下一

般比没有比赛情况下学习要好得多。但

是,竞赛是一种外在的激励作用,过分

频繁的竞赛,容易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任何竞赛

都只是少数获胜,获胜者当然感到兴奋,

从而更努力学习,但多数人常常是处于

被忽视的状态,少数失败者可能会由此

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竞赛

最好是按能力分组,使更多的人都有获

胜受奖的机会。此外,应多指导学生进

行自我竞赛,从自己的进步中体验成功

的喜悦,产生学习的动力。

⑸(正确评价,适当运用表扬和批评)

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评价具有积极的

强化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

尊心,使学生再接再厉,不断进取。例

如,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时,除给以分数

和等级外,再加上适当的评语,会收到

良好的效果。赞扬与责备、表扬与批评、

奖励与惩罚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习动

机的激发有不同的作用。一般说来,表

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激起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功感,

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但表扬和奖励过多,使用不当,也会产

生消极结果。有经验的老师常常从积极

的方面把表扬和批评二者结合起来运用,

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批评时

又肯定其进步的一面。教师评价要做到

客观、公正,恰到好处。既要赏罚分明,

又要以理服人,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

育效果。

11、教师的言语提示对学生学习有什么

影响?

答: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的言语

提示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在教

学的开始阶段,教师用言语可以为学生

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探索和

求知的欲望;在具体讲述某一知识以前,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唤起学生对已有

有关经验的回忆;在向学生陈述和解释

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语提示可以帮

助学生正确建立起知识中所包含的各概

念之间以及新学知识和学生的已有知识

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并使学生从中获得

所学知识的具体意义。在教学中,教师

言语的作用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某一具体

知识的描述和解释,重要的是用言语引

导学生进行主动地建构。

1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那些?

答:⑴(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当新旧两种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

有共同要素,就能产生迁移。共同因素

越多,迁移越明显。有两种情况:一种

是两种刺激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要求

作相同的反应,此时迁移的效果是正的。

如会骑自行车对学习摩托车技能的掌握

的促进作用。另一种情况是两种刺激有

相同或相似之处,却要求作出不同反应

时,迁移的效果是负的。如学习汉语拼

音对英语读音就有干扰作用。

⑵(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概括两

3

种学习的共同原理。也就是学习的迁移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的类化过程。因此,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愈高,正迁移的作用愈大。如果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低,不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点和本质,新课题就难以纳入到已有经验中去,迁移就会发生困难。因此,学生掌握高度概括化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大量的迁移现象。

⑶(学生分析问题及使课题类化的能力)

如果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差,不能根据新课题的特点准确地对课题进行分类,找不到新课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往往影响学习迁移的发生。

⑷(思维定势的影响)

形成思维定势的学生,习惯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解答课题,思维定势对解决同类问题有利,可产生正迁移,而对解决不同的问题则产生强烈的干扰作用,使思维局限于已有模式,影响学生解决新课题的新思路。

13、如何在教学中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答:⑴(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客观条件。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越扎实,在学习中就越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新知识就愈容易。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双基”的教学。

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

概括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本质因素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并能促进他们觉察新旧课题的关系,有利于掌握新旧课题的共同点,以实现学习的任务。

⑶(提供知识与技能应用的机会)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应用的机会。在教学中,可为学生布置各种类型的作业,以便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应用过程中完成迁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⑷(培养可逆联想的习惯)

具有共同因素的事物之间最易形成联想,在很多情况下,迁移就是借助于联想实现的。因而,养成学生联想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不仅应该从新问题、新情况出发去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还

应该主动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到它们可

能的应用。特别是可逆联想的习惯更利

于打破思维定势,促进学习的迁移。

⑸(在知识巩固的基础上进行新知

识学习)

实验表明:先前的学习与以后的学

习发生迁移时,积极迁移是随着先前学

习的巩固程度成正比产生;干扰现象则

随着先前学习巩固程度的递增而减少。

因此,在必要情况下,应注意尽可能完

满地结束先前的学习再移入下一步的相

关学习。

14、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学生有什么

意义?

答: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掌握和运

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的学习及其掌

握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技能的掌握是进行学习活

动、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学生对

阅读、书写、运算等基本技能的掌握是

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必备的基本条

件。因此,学生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学

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第二,技能的

形成有助于对有关知识的掌握。)虽然技

能的形成要以有关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但在技能形成过程中或之后却又能促进

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要使

学生形成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运算技能,

他们首先必须掌握分数、小数及其相互

关系的知识。同时,当他们在练习分数

和小数互相转化形成运算技能的过程中,

也就大大地促进了他们对分数、小数知

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三,技能的形成也

有利于智力、能力的发展。)学生掌握了

某种技能,就能够熟练地按照合理的动

作方式去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而这种

活动效率的提高就是他们的智力、能力

发展的具体体现。研究表明,能力的发

展是以有关的技能为前提的。培养和造

就某种人才,除了他们具备有关的知识

之外,还必须掌握有关技能。例如,不

掌握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等技能,

就不可能发展音乐才能。

15、技能按照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

技能)和(心智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如

何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

答:练习是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基

本途径。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练习的效果,

迅速而准确地掌握动作技能,教师除遵

照练习的一般规律正确指导外,还必须

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指导与示范)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动作技能时,

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动作技能,帮助学

生梳理必要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技能

之间的区别,避免干扰。其次给学生明

确练习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为自己树立

练习目标,以提高练习效果。为了给学

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教师要进行充

分而准确的示范。教师的示范要做到:

①动作示范与言语解释相结合。②整体

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③示范动作要

重复,动作程度要放慢。④指导学生观

察,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做好上述

四方面的工作,就可以促进学生在头脑

中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大大提高运动

技能学习的效果。每次示范的信息量和

速度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因为初学

者在刚刚接触一个新的动作时,往往顾

了手,顾不了脚,很容易因为新的信息

量过多而超载。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

解说或播放有关录像等方法对学习者进

行指导,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策略。

(1)(练习)

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曲线了解学生动

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成绩和表现。一般

说来,在初期学生通过练习后动作速度

会加快、准确性会提高,但到了一定阶

段,学生动作技能的练习往往会出现停

顿或退步的情况,称之为高原现象。它

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而不

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但是,在高原

期这后,练习曲线又会上升,即表示练

习成绩又有所进步。高原现象不能表明

动作技能的掌握已临近学生身心发展的

极限,相反它像是黎明前的黑夜,只要

突破这一关,学生获得的将是一笔巨大

的财富,而且创造性的成果也往往发生

在高原期之后。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

要学会耐心等待和鼓励,教学方式要新

颖,帮助学生克服倦怠情绪,提高他们

的练习兴趣。在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中,

还可以看到练习成绩时而提高,时而下

降,时而停顿的现象,这就是练习成绩

的起伏现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原

因,并加强教育和指导,以便使他们的

练习成绩能够尽快提高。

除了实际的身体练习外,学生还可

以进行心理练习。在练习时间安排上,

4

力求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相结合。

(3)(反馈)

学生在运动技能练习时,如果能够及时掌握练习的情况,知道自己的成绩和错误、优点和不足等,就可以把符合要求的动作保留下来,把不符合要求的动作抛弃掉,这样才能有助于迅速地提高练习质量。教师在练习中要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练习效果。在练习后期,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细心体会自己的练习行为并力求发现自己的经验。为了使学生自己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教师需要给学习者提供多种不同情境的练习机会。

16、在对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中应注意问题

答:⑴遵循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充分体现了心智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培养学生形成心智技能时应遵循这一理论,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智力活动转化。

⑵根据心智技能的种类选择方法

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一样,也有简单和复杂之分,要因其复杂程度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途径。对于那些复杂的由多种智力活动方式组成的心智技能,如写作技能、解题技能等,可以采用部分到整体的训练方法,从单个智力活动训练开始,并使之掌握,然后以统一顺序将它们联结起来,构成一种复杂的心智技能。而对于那些简单的心智技能,如加减运算、字形笔划分析等,宜采用整体方法来训练。

⑶积极创造应用心智技能的机会

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心智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经受实践的考验,应用自如,才能形成稳定有效的心智技能。要想促进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之达到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的水平,教师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的心智技能在解决问题的练习中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应该加强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运用心智技能来解决有关问题。

⑷注重思维训练

学生的心智技能的核心成分是思维。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

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敏捷性与灵活

性、流畅性与逻辑性以及敏感性等良好

品质,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17、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

答:⑴(鼓励质疑)。要尽量从教师

提出问题过渡到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学

生主动质疑的内在动机。因此,教师要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减少这样

那样的限制,形成一种自由探究的气氛。

⑵(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教师

给学生的问题要可解,但要有一定的难

度。题目过难,不易为学习理解,就不

能期待学生去解答;反之,过分容易,

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能力上要注意将班级教学与个别辅

导相结合。

⑶(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学

生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或者画草图、

列表、写方程式等,这对回忆相关信息

都有很好的作用。在生活中,有时向别

人解释某个问题时,头脑中可能会涌现

出一个新的计划。因此,教师要有意识

的让学生对问题或现象进行解释或表述。

⑷(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系统考虑问题的方

式和系统分析的习惯。在学生实在有困

难时,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线索,或者

补充必要的知识,以弥补其起点行为的

不足。

⑸(辅导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对原有知识、原则进

行重新组合,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记

忆中迅速提取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

并能很快找出可供利用的信息,明确问

题情境与将要达到的目的,迅速作出判

断。这里要注意,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回

忆、提取信息,而不是代替他们,要鼓

励学生进行类比。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

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有时学生习惯于按

一种逻辑进行思考,教师就应该让他们

运用水平思考法,突破原来的事实和原

则的限制。

⑹(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

步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引用别人的言

语到自行思考,然后再要他们自己用言

语表达出来。如四则运算题的先乘除后

加减,最初教师作指示、提醒,后面就

可由学生自己来陈述,这样可进行自我

强化。

此外,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

进行解答。实践证明,要防止在时间紧

迫的情况下让学生做难题,否则学生完

不成,只好草率了事。教师也要鼓励学

生验证解答,防止以偏概全,可做类比

练习,加以巩固。

18、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

养创造动机)。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

式教学或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面临疑

难,产生求知的需要和探索的欲望,主

动提问和质疑。要有意识地强化他们对

一切事物的兴趣,以保护好奇心和求知

欲。

(2)(培养发散思维)。例如,通过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培养学生

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鼓励学生自编

习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通过课外活动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

维。

(3)(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与想象

力)。教师应在丰富学生知识经验的基础

上加强想象力的训练,使其大胆想象,

敢于“异想天开”,创新进取。

(4)(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创造

性思维的发展不仅与智力因素有关,还

与一系列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特征有密切

关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结合教

学实际,加强学生独立性、勤奋、自信

和坚持性等优良个性的培养。

19、如何利用首因和近因效应提高课堂

效率?

答:教育心理学中最为古老的发现

之一就是,当我们学完一系列词汇后马

上加以测验,我们记开始和结尾的几个

词一般要比记中间的词效果要好得多。

人们倾向于记住开始的事情,其原因可

能是,由于我们对首先呈现的项目倾注

了更多的注意和心理努力,造成了首因

效应。另外,由于在最末的项目和测验

之间几乎不存在其他信息的干扰,造成

了近因效应。

根据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可知,开

始阶段和最后阶段所学的信息比其他信

息更易记住。为了利用这一点,教师要

精心组织教学,把最重要的新概念放在

教学的开头,在最后对它们进行总结。

好多教师一上课就检查家庭作业、点名

等,这并不科学,最好还是上课一开始

5

就着手新课的学习。学生要把最重要的任务放在学习时间的首尾,不要把首尾时间花在整理材料、削铅笔之类的事上。

20、如何开展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

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表现在很多方面,下面就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作一些介绍。

①听课方法的辅导。很多中学生每天忙忙碌碌,上课也还认真,其成绩老是跟不上,是什么原因使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抓住课堂几十分钟,不知道怎样听课,注意的分配能力较差,动手、动脑不能有效结合;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不强,把知识、技能孤立化,没有从课程的整体上把握知识技能的逻辑关系,因而不能有效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或心理辅导时,教师指导学生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上课要专心听讲,把握教学思路,并为学生提供手脑并用的平台;指导学生如何用联系的方法来接受、训练知识和技能等。

②学习方法的辅导。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也因人而异。常用的学习方法有:系统分类学习法,重点预习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每种学习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不管怎样,都是为了如何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总之,只要教师指导“合法”,学生得法,收效就好。

③考试方法的辅导。平时学习成绩优异,而重要考试怯场的学生,不乏其例。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度的紧张、焦虑和压力,导致睡眠不好,思维混乱、情绪急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在考场上就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目光呆滞,看题、审题不清,答题不畅等。对于这类学生,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首先,进行考前心理调适,增强自信。要指导学生积极采取自我暗示,摆脱考试恐惧,做到考前放松,适当做一些分散备考注意力的轻松愉快的活动,不要再为自己增加压力。答题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不要被一时答不上来的题目所困扰,以免影响情绪,影响考试。其次,考后要放松。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保持良好心态,做好考试成绩不怎么好的思想准备,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结果。甚至可以要求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同学聚会、郊游、社会公益活动等,来缓解考试后的紧张情绪。

21、简述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

答:在教学中,设置教学目标对学

生的学习、课堂行为以及教学评价都具

有一定的作用。

(首先,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教

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关

键的信息,向学生表述教学目标,也有

利于使学生认识到学生的意义,从而激

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

(其次,它能促进课堂行为和交流。)

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也就明确了应该

让学生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从而选择和

创造那些能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目标的活

动,使课堂行为和交流朝向目标前进,

这不仅使预期的变化更容易达到,而且

会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再次,它有利于教学评价和测验。)

几乎在每一节课里,教师都要评价学生

成绩,而所有的评价都包含着学习目标。

如果教师事先提供了教学目标,对于学

生,知道了学习标准,其学习将变得更

容易、效率更高;对于教师,准备测验

就显得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工作了,并能

很容易地根据这种测验的结果,评价学

生的成绩和教学的有效性。

22、课堂空间环境是教学环境很重要的

组成部分,那么,在设计课堂空间环境

中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课堂设计将取决于(教室的大

小)、(班里学生的数量)、(桌椅的尺寸

和形状)、(可移动家具的数量)、(固定

设施如门窗壁橱等)、(黑板的位置)、(供

使用的视听设备)、(学校的实践活动)、

(教师的方法和经验)。在安排课堂时应

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教室设备的摆放以及空间

安排。)教师在进行设备存放和安排时要

考虑教室里固定设施,如门窗、电线插

座等的位置,电子设备需要靠近一个插

座,电线不要绕到屋子的中央等。所有

的材料和设备都应该保持干净和完好,

并放在易于拿到的地方。学习区和交通

区(如设备区)应尽量分开,使学习免

受干扰。

(其次,教师要考虑可见性。)教师

应该能从屋子的任何部分看见所有的学

生,加强教学监督,以减少管理上的问

题。学生应该能够不必移动自己的书桌

或伸着脖子就能看见教师、黑板、投影

的图像和演示。

(再次,课堂设计应当尽量灵活。)

以便能做出修改以适于不同活动的要求

和教学的不同分组。

(最后,维持最大的活动区。)研究

发现,坐在教室中间的学生似乎是最积

极的学习者,言语交流大多集中在教室

的这个区域以及在教室正中一条线上,

教师大多时间都站在这条线的前面,研

究者把这一区域称之为“活动区”。因此,

教师要注意变化课堂中的学生座位,使

同一个学生不要总坐在后面或两边。

23、怎样处理课堂中的纪律问题?

答:教师要明白,消除不良行为不

只是为了维持纪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

生的发展。要用最简短的干预纠正学生

的行为,尽量做到既有效又不需打断上

课。下面是一系列处理典型纪律问题的

策略。

⑴教师可以使用目光接触、手势、

身体靠近和触摸等非言语消除课堂上的

不良行为,而且不必中断上课。

⑵教师可以从学生正确的行为入手,

表扬他们做出的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

如果某个学生常擅自离开座位,教师就

表扬他坐在座位上认真学习的行为。

⑶表扬其他做出良好行为的学生,

常会使一个学生也做出这一行为。例如:

如果次旦正在做小动作,这时教师说:

“我很高兴……看到这么多学生都在认

真学习,扎西做得不错,多吉在专心致

志……。”当次旦最后也开始学习时,教

师也应当表扬他,不计较他曾走过神,

而是一如既往,“我看见格桑和次旦都在

全神贯注地做功课”。

⑷在学生犯规之后,教师要马上给

以提示,而且,应当给予正面的提示以

表达对其未来行为的期望。告诉学生应

该遵守规则、做老师要求做的事,而不

要纠缠他正在做的错事。教师也可以用

一种平和、友好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说出

正确的规则和程序,然后遵守。值得注

意的是,给予提示要对事不对人,尽管

某个学生的表现令人无法容忍,但他本

人始终是受班级接纳和欢迎的。

⑸有时候,学生会拒绝听从简单的

提示,有意无视老师的要求,或者向教

师提要求,想以此试一试教师的耐心和

意志。这时,教师应该反复地给以提示,

无视任何无关的请求和争吵。教师应确

6

定他们想要学生做的行为,清楚地告诉学生,并且反复重复直到学生屈服为止。如果学生认识到教师立场坚定,并且会采取适当的措施时,不良行为将会慢慢消失。

⑹当前面所有的步骤都不奏效时,最后一招就是应用后果,让学生做出选择:要么听从,要么后果自负。如:把学生逐出教室、让学生站几分钟、剥夺学生的某些权利、让学生放学后留下,或者请学生家长等。但教师尽量不要使用长时间严厉的惩罚(如一星期不许上课),长时间的、严厉的惩罚会造成学生的仇视和敌对态度;而轻微又必然的后果能使学生知道:“我不能容忍这种行为,但我还是很关心你的,希望你尽快准备好,重新来上课。”当后果实施完后,教师尽量不要再提这一事件。

24 、马斯洛对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的区分对教育有何意义?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七种。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这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达到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后三种是成长需要,它对我们适应社会有重要意义。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成长需要使我们更好的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经常分析研究学生的需要,才能摸清他们的思想命脉,这是预测他们思想动向、引导他们行为的前提。满足学生各种层次的需要,是激励他们上进的基本手段。例如,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保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后进生有强烈的得到老师和集体信任、尊重和关怀的需要,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要,就可以使他们获得进步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对后进生采取正面教育,一有进步就予以肯定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上进心。25、如何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塑造学生的行为?

答: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他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认为儿童新行为产生和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前提是强化。他根据强化物的存在

形式,将强化分为(物化形式的强化)

和(心理形式的强化)。物化形式的强化

指依赖物质(奖品、钱币、表情等)传递

信息的强化;心理形式的强化指依赖心

理形式(情感、意志、思想、品德等) 传

递信息的强化。根据强化对行为的结果,

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

指对人或动物好的、积极的行为、结果

及时给予肯定、认可或奖励,使这些行

为得到保持、巩固;如果是不好的、消

极的、无益的,甚至会带来不良后果的

行为,给予批评、制止、否定或惩罚,

就会减弱、消退终止其行为,叫负强化。

根据强化的来源,可分为(外部强化)

和(内部强化)。外部强化是教师或家长

施予学生身上的强化手段;内部强化则

是自我强化,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

而增强自己的情绪和信心,产生更加努

力的学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运用强

化理论塑造学生的行为:

⑴(教师运用强化时首先要为学生

行为提供信息,让学生知道行为是否适

当,能否被集体接纳。)

如果学生的行为多次受到否定性的

评价(批评、惩罚、严肃、冷漠等),那

么学生确定该行为是不被认同的,逐步

减弱或消除它。如果学生经常得到肯定

性评价(表扬、鼓励、微笑、竖起大姆指

等),那么学生确定该行为是被认同的,

逐渐增强它并保持下来,所以,强化为

学生行为提供的信息,能让学生认识自

己,认识社会,适应环境,不断积累个

体经验。强化提供的信息,让学生看到

自己的进步,已有学习方式得到肯定,

激起更高的学习愿望,增强良好学习行

为发生的概率;同样,适当的缺点和不

足的评价反馈,让学生明白差距,受到

鞭策,减弱不良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

⑵(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采用积

极的评价机制。)

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

各种形式给予学生鼓励、表扬,肯定学

生的进步,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

学习的信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⑶(强化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

情感。)

不同的强化总是会引起学生不同的

情绪情感体验,一般而言,一句表扬的

话、一个亲切的笑容、满意的表情、奖

品、竖起的大姆指,作业本的一朵小红

花等等肯定性评价能引起学生愉快的情

绪体验,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接受和内化

教师的要求;而惩罚、批评、严厉等否

定性评价引起学生紧张的不愉快的体验,

使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产生抵触的情绪,

从而对教育的效果产生影响。

⑷(积极促进学生的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是自我教育的一个部分,

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强化时,也将

该行为的评价标准传递给学生,学生逐

渐掌握对行为的评价体系,并内化形成

自己的评价体系。这样,学生可以不断

地自我肯定或否定,进行自我激励,形

成真正的内部动力。

26、强化理论对教师树立正确的赏罚观

有什么帮助?

答:奖赏和惩罚是教师在教育过程

中经常运用的,也是沿用了千百年的教

育手段。根据强化论的观点,教师在对

学生实行赏罚时要注意:

⑴(慎用惩罚。)斯金纳研究认为,

惩罚不会使行为发生永久性变化。虽然

惩罚对行为有抑制的作用,但除去惩罚

后,原先的反应还会恢复。惩罚使他们

只注意到惩罚的结果——瞬间的疼痛。

更有甚者,惩罚还会引起孩子变本加厉

的犯错或者攻击行为;为了发挥惩罚的

积极作用,教师一定要让儿童明白自己

受罚的原因,并指出改进行为的方法。

⑵(巧用奖赏。)积极的正强化对

学生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多数学

生分析能力较弱,他们往往只关注的是

奖励物本身,如果一味地奖励易使学生

目标浅近,失去远大理想,使学生成为

奖赏的奴隶,对奖赏形成依赖心理,或

者奖励来得太容易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情

绪,因此,教师不能滥用奖赏。对于不

同的学生,奖赏运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

现他们所取得的进步,并给予相应的奖

赏;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可以

延后奖赏,比如,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

求,为学生设置长期的、累加的目标,

达到一定的数量,然后再进行奖赏。

27、简述德育过程对品德心理的作用。

答: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是品德

心理的四要素,其中“行”是学生思想

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

7

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原则。

新课改知识

1、支撑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是支撑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础。

2 、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什么?

答:(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3、本次课程改革的改革目标有哪些?

答: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具体目标。

4、新课程在课程功能上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惟目标”,成为各学科共同的培养目标。请谈谈这一目标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功能的改变是根本的改变,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习把握好新课程,深刻理解课程功能的变革至关重要。

5、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作了哪些调整?具有什么特点?在人才培养上有什么意义?

答:(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

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到高

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必修课,内

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

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含信息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在达到国家基本课程

要求的同时,深化“农科教结合”和“三

教统筹”等改革。

课程结构的调整具有(综合性)、(均

衡性)和(选择性)的特点。保证学生

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

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

感。

6、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你认为这一学习方式对学生

的发展将起到什么作用?

答:这一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

的丰富而有个性,推动学生关心现实、

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积累感性知识和

实践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

情感体验。

7、简述新课程改革对实践性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性)。它要求

学科教学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为基础。强调学校要与(社会)、(家庭)

相结合。要把(获得知识的过程)放在

第一位。要重视(实践),强调(实践过

程)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特别重视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悟体验)。

8、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课业负

担过重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你认为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过

重课业负担是否有利于学生“双基”的

培养?为什么?

答: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过重课

业负担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并不

利“双基”的培养。(1)学习负担过重

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的伤害极大:由

于长期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体育锻炼,

造成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由于长时间

伏案作业,造成学生近视率上升;由于

机械的练习过多,造成学生思维迟钝,

智力发育受到严重阻碍。负担过重,也

给现代青少年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疾患,

不少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厌学情绪较高,

焦虑烦躁、易激动,不爱思考,甚至拒

绝思考等。(2)阻碍学生个性发展,扼

杀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造成

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4)造成

师生关系紧张。

9、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改革的重点

有哪些?

答: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

师生关系、教学关系。2、转变学习方式。

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10、当前课程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

些?新课程建立的评价体系包括哪些方

面?

答: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标准忽视

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评价方法仍以

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倚重量化;评价主

体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评价重心过于关

注结果。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包括三个方

面: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促进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不

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1、请说说“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

度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你认为在

教学中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答:认知是情感态度的前提,而价

值观则是知识被内化上升为信念而形成

的。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以知识

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四有”

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建立在现代

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根据时代

的要求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知识、能

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重要的、

缺一不可的,它们和谐而全面地发展构

成了个性全面发展的内容,而且它们之

间又互相促进、互相强化,使学生个性

得到全面发展。教师传授知识,让学生

不仅去认识知识,掌握知识,而且引导

学生去体验其中的情感,领会其中的思

想,欣赏其中的美和学到一定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12、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要发生哪些

变化?

答: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

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

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

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它教育者

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3、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

活起来。那么,“动”和“活”的实质是

什么?

答:“动”的实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

参与学习活动,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状

态,“活”的实质是学生思维的活跃。

8

14、在教学中,必须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削弱,你认为在教学中要怎样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答:首先要在认识上克服片面性,不能把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对立起来,同时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以保证其胜任主导作用,还应当不断研究和改进发挥主导作用的具体形式,不断提高主导作用的水平和功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从而促进学生学,具体地说,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确定方向,选择内容,教给方法,根据社会、国家意志向学生提出要求,督促和管理,使学生的学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基本技能

1、怎样编写教案?

答:教师在编写教案前,要做到: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科书及开发相关课程资源;做好学生的调查了解工作;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及时间安排;设计好板书。完成了以上的准备工作,就可以进行教案的编写,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格,内容详略也不一,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得简单一些,新教师则要写详案。一般说来,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课题;(2)教学目的;(3)课时分配;(4)授课类型;(5)教学重点、难点;(6)教学手段、教具;(7)教学方法;(8)教学过程;(9)板书设计;(10)课后分析及数学参考资料。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任意提高教学要求;编写教案时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师生共同置身于情境之中,从探索中提出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其次要研究如何设计启发和点拨学生的思维程序及要点;教师在教案编写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寓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编写的教案还要环节完整、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繁简得当、时间分配科学,使教案能对课堂教学活动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2、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答:(1)(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

教师首先要深层次的钻研教材。不

能对教科书照搬照讲,应从学生的经验

和兴趣出发,将教科书的内容与相关历

史、生活、社会、经济相联系,生成丰

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其次要创造性地使

用教材。教师要确立课程资源的意识,

认识到教材是一种文本性资源,认识到

教材内容是可以选择、拓展、补充和增

删的,从而以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条件

为基础,以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促进

学生发展为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提高自身素质,利用教师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不仅

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而且还潜移

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学

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掌握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知

识、新技术,要学识渊博、视野开阔,

努力拓展教学技能。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必须勤奋学习,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加强道德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以成为

学生的楷模。

(3)(运用现代媒体,开发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面广量大,包罗万象。网

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

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教

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

行学习,学生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

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源。

(4)(联系学生经验,挖掘生活资源。)

学生们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教

学中都是一个知识源,蕴藏着巨大的开

发与发展的潜能,是课堂教学中充满活

力的可共享的资源。同时,学生不仅仅

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他们本身也是课堂

教学活动的资源,他们和教师共同参与

课程的开发,并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

体。

(5)(拓展教育时空,运用校园文化资

源。)

合理的校园布局、优美的校园环境

带给学生的不仅是身心的愉悦,美感的

熏陶,而且为学生学习涂抹了一幅多彩

的画卷。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

的重要内容,也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

的空间与载体。关注校园文化,品味校

园文化,带给学生的将是无尽的学习养

料。一块块标语本身就是语言的精华所

在,引导学生感悟,将会使学生体会到

语言的精练性和表现力;一处处名人名

言催人奋进,发人深思;一条条文化长

廊是语文知识的海洋,引领学生在知识

世界里遨游。

(6)(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社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等都是重

要的课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课外资源,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生活,

增强能力,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增进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应鼓励

学生适时地走出课堂和学校,接触社会,

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

教材,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让学生从中

学到许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教

师还要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社区服

务,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当小主

人的责任感。

(7)(联系家庭生活,开发亲情资源。)

家庭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家长、亲

友、家居环境、书籍和杂志、音像资料、

电脑、各类器材、家庭文娱活动等。教

师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开发家庭课程

资源:(1)与有一定特长的家长和亲友

建立联系,使之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2)让学生参与家庭文化的营造(如为

装潢设计提建议、动手布置等),提高其

实践能力;(3)鼓励家长多购置孩子喜

爱的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开拓学

生的视野;(4)鼓励孩子充分利用家庭

现有材料,开展活动。

3、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有哪些?

答: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有:①

根据教学任务来设计教学方法;②根

据学科性质来设计教学方法;③根据

教学原则来设计教学方法;④根据教

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⑤根据教学

内容来设计教学方法; ⑥根据学生

特征来设计教学方法; ⑦根据教师

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 ⑧根

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

4 、板书设计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1)(板书应条理清晰,准确简

明,富有启发性。)

条理清晰的板书,对学生把握教材

的整体结构,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培

养系统整体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教师设计板书时要分析教材的逻辑结构,

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从教材的内部线

索入手,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反映

知识内容的层次性及其内在联系;板书

的内容和书面语言必须准确,表达的知

9

识要正确、再现的信息要准确、反映的资料要无误、揭示的主题要客观。同时,能准确深刻地体现施教者的思想情感;板书应做到简明扼要,整体结构设计要尽量的简洁清晰,用语要精炼、经济,要书在点子上,书在关键处,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用词精当的基础上,板书内容的多寡、详略,要根据教材具体情况、教法选择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板书要有启发性,通过教师的板书或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板书引导学生学会摘要、学会概括、学会创造思维。

(2)(板书应布局合理、书写规范、富有艺术性。)

板书的合理布局是指对板书的位置、书写的文字、符号、线条做出严格恰当的安排,既规范、紧凑,又谐调、美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板书内容通盘考虑、大致安排,既要考虑板书的主要和次要内容,也要考虑板书时板面的设计和使用,还要根据板书内容选择恰当的板书格式,使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给人以平稳、舒服和美的感觉。

板书按作用划分,可分为两大类:(主板书),又叫基本板书、中心板书;(副板书),又叫附属型板书、注释性板书。主板书就像教师的“微型教案”,它体现教材的知识要点、主要内容以及重难点,反映教师的教学意图,表达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网。主板书所书写的内容一般是学生作笔记的主体内容,为此,主板书一般尽量少擦,以利于体现讲解的连贯性,保持知识的系统性。主板书的位置一般多居黑板中部,至少占黑板空间的1/2,有时可占

2/3。副板书的目的是补充主板书的不足,是一种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根据学生反馈随机出现的板书,副板书书写的内容,一般是学生在笔记上做必要的眉批、注示的内容。副板书可随用随擦。

板书的书写一定要规范,要注意字迹书写的正确,注意笔画顺序的正确,注意间架结构的合理。字迹应工整、大方,字体应大小适中,字即使写不漂亮,也一定要写正确、工整,并保持版面的干净,还要注意版面的美观,在板书的排版上,切忌凌乱、无目的、不成体系,否则,必然导致学生的精神焕散、气氛的松懈无序,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也影

响教师的形象。板书要形式多样,不可

千篇一律,让人因单调而厌倦。还可以

恰当地使用一定量的彩笔来加强板书的

效果,增强对人视觉的刺激,有利于突

出重点,便于学生分清主次,加深印象。

5、简述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1)(不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

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

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

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

为人们所推崇。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

方面下大功夫,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如

果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则不可

取。一些教师现在逢课就用多媒体,可

往往课件制作非常简单,有的仅仅是教

材简单的浓缩电子版本,有的只是简单

的文字加图片。有的虽然课件精美,但

全是教师主讲的内容,而没有留出学生

积极参与的空间。其上课依旧采取灌输、

填鸭之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依然是讲解

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有

的则把整节课的所有内容都搬上屏幕,

以计算机完全代替教师,师生缺少情感

交流。有的教师课件做得花里胡哨,一

味强调烘托课堂气氛的效果,往往不顾

实际的文字、图象、声音并用,甚至插

入一些与表现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图片,

使学生只顾看新奇而忘记所要表现的实

质问题,分散注意力,不但达不到应有

的效果,反而由于内容安排过多过杂,

引起学生视觉上的不适应,产生心里烦

躁。如此等等,都是只有计算机辅助教

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而无现代教育

理念之实质。我们应该记住,课件只是

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手段是为教学目的

服务的。

(2)(不可过量使用图象、声音等信

息以及动画等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在其直观性、

趣味性、形象性、深刻性与艺术性上。

我们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要充分发

挥它的优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过

量地使用图象、声音等信息,过量使用

画面、动画效果等,往往会适得其反。

首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想

象力的发挥。课件的介入,把本来需要

借助语言中介进行想象、再创造的审美

意象变成了一目了然的画面,缩小了学

生的想象空间,所以课件中适度的抽象

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另外有了多媒体,

课堂上听到的几乎都是播音员、表演家

等专家的声音,教师课堂上的范读几乎

没有了,学生的读书声也越来越少,这

会从另一个方面养成教师、学生的语言

学习的“惰性”。

过多的画面、过多的动画效果等,会使

学生应接不暇,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最好在一节课中动画的使用一般不要超

过两三个片断。

3)(教师不可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

课堂是活的,但由于课件的制作同

备课一样,往往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

要先期进行的工作,它即使有互动环节,

即使顺序可以调动,即使一些内容可以

链接,也不太可能当场进行大的修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过度依赖多媒

体课件,要容许学生的思路“越轨”,教

师要根据学生“越轨”的思路适时调

整自己的教学,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6、如何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集中

学生的注意力?

答:具体而言,利用导入促使学生

学习注意力的集中至少可考虑以下几种

形式:

①(新奇新鲜的形式。)

在导入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

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一些新鲜

有趣的导入形式,以形式的新奇新鲜引

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集中学生学习

注意力的效果。

②(故意设置错误。)

深刻的印象和牢固的记忆往往源于

第一次生动鲜明的经验。教师在教学的

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从正确的途

径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作正确的理解,

偶尔一次错误,便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

深刻的印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针对

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设置错误,从

而让特定知识的正确理解深深地根植在

学生的记忆中。

③(设置悬念。)

带有悬念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又能使学生将注意力尽快集中于

学习内容中。惊奇、疑惑、矛盾是心理

冲突现象,这种心理冲突具有两重性,

它既是认知的障碍,又是探索的新起点。

教师如果能够在导入中设置具有启发性、

探索性、趣味性的疑难问题,其中的悬

10

念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中悬念设置的方式多种多样,因人、因时、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而异彩纷呈。

7、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合理复习?

答:⑴(及时复习。)

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于是提出了遗忘曲线。学习以后在最初的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发生大量的遗忘。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等到考试前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了。所以根据这一规律,复习最好要及时进行。复习的黄金2分钟是指学习后10分钟就进行复习,只用2分钟复习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⑵(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下子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学生学习之后要复习四五次才能将所学内容长期牢固地储存在头脑里。开始复习的时候,时间间隔要短,以后可以长些。大体时间安排为:10分钟、一天、一周、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之后对同一个材料各复习一次。⑶(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对于某种知识技能,进行整体学习,可以减少别的事情对学习的干扰,如教孩子学自行车,或者提高口语技能等学习就比较适合这种形式。但是许多人一下学习长长的内容是极其困难的,相反,如果将这长长的一段内容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来学习则相对容易得多,这就是所谓的部分学习。教师教乘法口诀表时总是先教乘数2的一列,然后教乘数3的一列就是尊重了学生部分学习的记忆原则。⑷(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

所谓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的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一篇材料时,一面阅读,一面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或自己背诵。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根据自己回答或背诵的情况,检查自己的错误和薄弱环节,从而重新分配努力,因此,学习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而反复的阅读,则是平均使力,学习效率难以提高。

⑸(过度学习。)

如果我们学习一篇文章,每次从头到尾读一篇就回忆一次,我们要读10次才能作出准确的回忆。那么,这10次就是我们的掌握水平,接下来继续读这一篇文章,我们的记忆就会加强,这一策

略称之为过度学习。实验研究发现,过

度学习的次数越多,保持的成绩越好,

而且保持的时间也越长。当然,过度学

习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也不是无限的。

在有些情况下,过量的过度学习会降低

学习的效果。过度学习对那些必须能长

期地准确回忆而且又没什么意义的学习

内容最为有用,比如乘法口诀表,学生

必须达到能够准确无误不假思索地回忆。

汉字书写和英语单词的拼写也同样需要

过度学习。

8、在实施提问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

题?

答: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进行

交流与互动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教学技

能之一。良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

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

情况,还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提问的一般过程

是“引入——表述——等待——点名”。

在实施提问的过程中应注意:

(1)引入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

问时,首先应该有一些必要的过渡与辅

垫,使学生在心境上对提出的问题有所

准备。如:“好,下面,我们来思考这样

一个问题……”“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

起来探讨一个问题……”

(2)表述

即教师将所要提的问题用恰当的语

言表达出来。首先,教师表述问题的语

言应该准确而明晰,能恰如其分地表达

提问的内容,不至于含糊不清,也不会

产生歧义。其次,教师表述问题的语言

应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最好使用学生

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语言来表述。在

许多情况下,学生不能回答问题,并不

是因为问题本身的难度,而是因为教师

表述问题的语言晦涩难懂、语句过长、

表达方式拗口等。最后,教师表述问题

的语言应该简洁、精炼,干脆、利索,

切忌啰嗦、冗长、颠三倒四。

(3)等待

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要给足学生思

考和讨论的时间,不要急于叫学生作答。

等待的时间与问题的难度成正比,问题

的认知程度越高,学生所需的思考时间

就愈长,等待的时间也应愈长;反之,

等待的时间也就越短。对于识记、理解

等低层次的问题,等待时间可以稍短;

对于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层次

的问题,停顿时间也应稍长。提问中教

师的等待,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

时间,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营

造一种支持性的课堂气氛,降低学生的

焦虑水平,提高学生答问的质量;能够

为师生提供一个非言语交流的极佳时机,

获取学生的非言语反馈信息。

(4)点名

等学生对问题有较深入的思考后,

即可点学生答问。选择学生答问时,要

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水平、

成绩状况甚至座位区域等因素。为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发展,我

们要尽量多提问下列学生:理解能力较

强,但不愿当众发言者;成绩较差,不

善于表达者;智力较差,又不愿思考者;

坐在教室后面和两边的学生。同时,尽

量避免群答,也不要随便选择不经思考

就随意喊出答案的学生答问。

9、教师在教学提问时应持的态度

答:教师成功地实施提问教学,需

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与良好的态度。

(1)(爱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教师应为

学生的积极探索、敢于质疑创设一个安

全、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不会因为

答问而紧张,也不会因为出错而恐惧。

(2)(耐心倾听)。提问过程中,教师专

注、细致地倾听,能极好地鼓励学生说

下去,使其信心倍增,同时获得一种被

尊重的满足感和成功愉悦感。学生答问

时,教师切莫缺乏耐心,心不在焉,左

盼右盼,或忙于做其它事情(比如转身

板书,埋头看教案,只顾顺着自己思路

想下一步的教学等),这是对学生的漠视

与伤害,将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容忍错误)。心理学研究表明,一

个人如果在思想上、行动上都具有独创

性和革新精神,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

的风险。因此,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中

所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能高度容忍和宽容。

过于苛求学生答问的正确率,势必造成

学生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敢想、不敢说、

不敢探究。这样既不利于提问教学的深

入与优化,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

成与创新能力的发展。(4)(善待异议)。

课堂提问中,学生触景生情,突发奇想

的事情时有发生;对同一问题,学生常

11

常会有自己的个性解读和出其不意的发现。教师如何正确面对学生的这些个性化的见解与发现呢?是嗤之以鼻、嘲笑指责、漠然置之,还是审慎思考、真诚赞赏、悦纳异己呢?创新离不开想象,而创造性想象的前身是幻想。中小学生爱奇思异想,对此,教师应看到其积极一面,善于引导启发、保护支持,评价时留有余地。(5)(鼓励创新)。提问的目的是通过对知识生成过程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前提。在实施提问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与批判思维,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对他们在探究、答问过程表现出来的创新火花,如新的视角、新的方向、新的观点、新的结论、新的方案等,都要高度重视,真诚赞赏、热情鼓励。

10、教学语言的类型有哪些?

答:教学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式样,除有声的口头语言之外,另外还有书面语言、伴随口头语言的态势语。课堂教学中这三类教学语言相辅相成,其中,口头语言是最主要的语言方式。按教学语言的功能,我们可以把教学语言划分为两大类:(教育语言)和(教授语言)。教育语言可依据它的内容分为以下几种:(赞扬语)、(批评语)、(评论语)和(指示语)。教授语言可以分为:(讲授语)、(提问语)、(谈话语)和(组织教学过程语〈导语、结语、过渡语〉)。

11、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做到语言清楚明白?

答: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来接受知识、领会思想感情、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清楚与明白是教学语言所必须达到的要求。

教学语言的清楚明白,有以下层面的含义:①(吐字与声响清楚明白。)

教学语言要求声音响亮,发音吐字清楚,说话的过程中语速适当、停顿合理、语调宜人、音量适中,适于学生听觉。②(表达内容清楚明白。)

首先教学思路要清晰。一节课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要心中有数,教学思路清晰能使教学语言清楚明白。教学思路的清晰取决于教师对一节课的设计是否做到了必要的准备,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过程是否通过备课和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思路清楚

了,教学语言才会层次明晰。其次教学

语言的段落要清楚明白。段与段的讲述

中间有必要的停顿,又有相应的过渡与

照应,使学生听课能明白地听出这节课

讲述了几个大问题,每个大问题又包括

几个小问题,使教学的知识内容了然于

心,而不是听了之后混混沌沌印象模糊。

要使教学语言段落清楚明白,教学中应

把握以下几点:每讲完一个较大的内容

时,要有停顿,最好有一句用来归纳概

括这部分内容的小结语,如“以上讲述

了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机械运动”。开始

另一个内容的讲述段落时,要有明确的

提示或过渡性语言,如“下面讲第二个

问题。”

12、简述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运用要求。

课堂教学管理可分为预防性管理、

支持性管理和矫正性管理三个方面。预

防性管理是指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

行为,防止违规行为的出现;支持性管

理是在当学生出现违规行为的预兆时,

老师及时运用技巧将学生导入正轨;矫

正性管理是在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后设法

制止、矫正。(1)预防性管理方法

预防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主要可从

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

经验、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等方面入

手。①(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明确

学生的日常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的先

入为主的方法,可以事先确立对学生在

课堂中的期望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都知

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

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的,哪些行为是大

家不能认同的。教师在学期或学年初期

阶段,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对

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与规范,

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绳。这种行为

规范和要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课堂规则。

课堂规则主要包括道德方面的规则、秩

序方面的规则、人际方面的规则、安全

方面的规则和学习方面的规则等内容。

制定课堂规则时要注意:(1)让学生参

与制定,老师可以依自己的想法提出建

议或引导;(2)规则应明确、合理、必

要和可行;(3)项目应少而精,内容表

达以正面引导为主;(4)执行规则应始

终如一,而且坚决果断。②(促成学生

的成功经验)。学生的成功经验,通常会

激发他们的愉悦情绪,降低挫折水平,

从而避免或减轻问题行为。因此教师要

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适当的成功率,

要将课堂活动规划在既不太容易也不太

难的适度范围。教师对学生学习材料和

学习活动的适度选择,有助于学生的成

功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成功的感受,

进而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③

(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保持建设性

的课堂环境,首先要保持课堂的整洁、

秩序与优雅,增强课堂环境的秩序感、

责任感。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调整

学生的座次。综合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

个性特长、学习习惯、行为特征、同伴

关系等多种因素,做到优劣搭配、合理

组织,达到以长补短、以优补劣、互相

促进。第三,要杷握课堂的情绪环境。

要搞好教学设计,合理安排课堂活动的

内容和节奏,此外,还要建立和谐的师

生关系,教师要平等地对等学生,应充

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爱心,

尤其要关心“差生”或“后进生”,实现

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2)支持性的管理方法

要做好支持性的管理,必须把握以下

的技巧。①(熟记学生姓名)。老师在

接任新班级后,未待开学,如能很快记

熟学生姓名,在学生将犯错误时直呼其

名,会使学生感到既惊讶又敬佩,马上

收敛不当行为。②(善用眼神传达警告

或嘉许之意)。老师要有自信,不怕与学

生的眼神接触。在第一节课开始时,先

以自信关心的眼神逐一注视每一位学生,

然后才开始上课;下课前以嘉许的眼神

很快扫视全班然后下课。上课过程中,

眼神可多停留在根据先前了解可能分心

或调皮捣蛋的一些学生身上。通常学生

在做出违规行为或从学习活动中撤离前

会先看老师一眼,判断有没有被老师察

觉,若是当学生看老师时,立刻接触到

老师的眼神,他会心神一凛,会就此收

敛。如果学生分心前未被老师眼神捕捉

到,已经出现问题行为,老师可以警告

的眼神盯着他,等待他的眼神接触,必

要时提高声音诱其看老师,待眼神交接

时,轻轻摇头表示不许再做。另一方面,

认真专注学习的学生也有时也会望一望

老师,寻求注意,老师如能及时投入嘉

许的眼神,可使学生感到满足而更加努

力。③(善用声音变化提醒学生)。平

时上课时老师应注意音调高低、速度快

12

往年教师职称考试试题

往年教师职称考试试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考试内容------《现代教育理论》考试题(一)4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13分) 1、学校教育产生于。 2、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3、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 4、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括、、、等四个方面。 5、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是、、。 6、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过程包括、、、、 、等六个阶段。 7、实践操作类教学方法包括、、。 8、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里,选对一个小题分,共6分) 1、一般而言,被认为是第一本教育学着作的是() A《理想国》 B 《学记》 C 《大教学论》 ..D 《普通教育学》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3、我国最早的现代学制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4、学校的中心是(),它是完成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 A 工作 B 课外活动 C 生产劳动 D 教学工作 5、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教学的()

A 启发性原则 B 循序渐进性原则 C 因材施教原则 D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上课时,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 A 实验法 B 直观法 C 观察法 D 演示法 7、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 教育思想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8、“教师中心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柏拉图 B 卢梭 C 杜威 D 赫尔巴特 9、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先决条件是() A 搞好班级德育工作 B 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C 了解和研究学生 D 做好班级事务性工作 10、“双基”教学是指() A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B 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C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 11、以语言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A 演示法 B 谈话法 C 练习法 D 暗示法 12、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A 赫尔巴特 B 凯洛夫 C 夸美纽斯 D 巴班斯基 三、解释名词(每小题4分,共16分) 1、学校教育 2、教育规律 3、学生群体动力 4、情感陶冶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总汇(附答案)

教育学 1、简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多种角色。 答:⑴(设计者)⑵(信息源)⑶(指导者和促进者)⑷(组织者和管理者)⑸(平等中的首席)⑹(反思考者与研究者)⑺(终身学习者) 2、专家型教师有哪些特征? 答:①专家型教师善于通过学习计划、评估和反思来改进教学,从而产生教学的创新。②专家型教师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调节情绪,处理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并进行评估和反思。③专家型教师热爱教师职业,对工作投入,追求自我实现。 ④专家型教师能热情、平等地对待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具有强烈的职业成就感。 3、教师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答: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职业发展)④(行动研究) 4、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1)(树立正确的育人观)(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5、在教学中怎样科学地安排学习? 答:在教学中科学的安排学习,不仅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合理安排学习活动、科学地用脑。)(2)(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睡眠。) (3)(避免连续过长时间的学习。)(4)(合理地安排课表。)(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因素有哪些?有哪些对策? 答: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7、全面发展教育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五育之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关系如果处理得当,则互相促进;如果缺少任何一个部分,其他各育要受到损失;如果五育各自分离,则全面发展教育就会失去活力。 8、实施德育的原则有哪些? 答:导向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9、简要叙述常用德育方法的基本内涵。答:(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情感陶冶法)(4)(品德评价 法)(5)(自我教育法)(6)(实际锻炼 法) 10、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形式有哪些? 答: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学校通过(上体育课)、(早晨锻炼)、(课 间操)、(课外活动)、(组织训练队)、(开 展运动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体育运动。 11、美育的内容和任务有哪些? 答:学校美育的内容主要有(自然美育)、 (社会美育)、(艺术美育)和(教育美育)。 美育的任务主要有(1)使学生具有正确 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 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2、实施美育的途径有哪些? 答:(1)(通过各科教学特别是文艺学科 进行美育)(2)(通过课外、校外活动进 行美育)(3)(通过社会日常生活进行美 育) 13、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有哪些? 答: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 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 识和劳动技能。 15、贯彻教学原则各有哪些要求? 答:(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 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 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 (因材施教原则)(8)、(整体优化原则) 16、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 答:①(指导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②(引导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③(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 17、什么是教学计划?它是由哪几部分 组成的? 答: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 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 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工作的依据。 教学计划是由个基本部分组成的:教学 科目;学科开设的顺序;各门学科的教 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18、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1)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包括课程 标准、教科书和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2)熟悉学生;(3)组织教材,选用教 法;(4)制定计划,包括学年教学进度 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 19、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 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 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 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20、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 些? 答: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 法、参观法、练习法等。 21、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答:有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预习的方 法、听课的方法、复习的方法、运用知 识的方法、课外阅读的方法 23、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有哪些基本特征? 怎样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答: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即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 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在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这个过程中, 班主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完美

2010年宿迁市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及含答案 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

2019年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学材料(考试必备)

---------------------------------------------------------------最新资料推荐------------------------------------------------------ 2019年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学材料(考试必备) 2019 年江苏省《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中学部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 2 分,共30 分。 ) 1.下列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内容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句话反映教师劳动具有(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3.每年的 9 月 10 日定为教师节的决定颁布始于()。 A. 1985 年 B. 1989 年 C. 1993 年 D. 1995 年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5.最早提出并研究道尔顿制的教育家是()。 A.克伯屈 B.柏克赫斯特 C.道尔顿 D.布鲁纳 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强调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1 / 3

是(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一)。 )。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7.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A.演示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练习法 8.我国校校通工程提出争取在(全国 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A. 2010 B. 2019 C. 2008 D. 2005 9.学校的(园文化的核心。 A.精神或观念文化 B.物质环境文化 C.建筑与设计文化D.自然生态文化 10.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属于班级(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松散管理 11.德育学家(20 世纪 70 年代创立了德育的体谅模式。 A.柯尔伯格 B.班杜拉 C.皮亚杰 D.彼得.麦克费尔12.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13.我国(学校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年前使)是校)。

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考试试卷.docx

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前的字 母填在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 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B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B)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 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D)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8、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 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C)A、健康权B、名誉权C、受教育权D、隐私权 10、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D)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 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 改正的

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考试内容1

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考试内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第一条“依法执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规范》第二条“爱岗敬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3、《规范》第三条“热爱学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4、《规范》第四条“严谨治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5、《规范》第五条“团结协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6、《规范》第六条“尊重家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7、《规范》第七条“廉洁从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廉洁从教。紧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8、《规范》第八条“为人师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9、《规范》第一条“依法执教”阐述的关系和界定是什么? 答:“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这条规范的实质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10、《规范》第二条“爱岗敬业”阐述的关系和界定是什么? 答:“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11、《规范》第三条“热爱学生”阐述的关系和界定是什么? 答:“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问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 12、《规范》第四条“严谨治学”阐述的关系和界定是什么? 答:“严谨治学”是教师在提高业务水平方面应当遵循的准则,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3、《规范》第五条“团结协作”阐述的关系和界定是什么? 答:“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 14、《规范》第六条“尊重家长”阐述的关系和界定是什么? 答:“尊重家长”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 15、《规范》第七条“廉洁从教”阐述的关系和界定是什么? 答:“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当注意保持的品德。 16、《规范》第八条“为人师表”阐述的关系和界定是什么? 答:“为人师表”是教师处理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及含答案.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及含答案 一, 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A.备课

教师晋升职称考试教育理论试题(完整资料).doc

教师晋升职称考试教育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队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制: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4、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6、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7、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8、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职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9、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0、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他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1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选择题 (1)我国也是世间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d)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c)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3)《大教学论》的作者是(a) a家庭教育学b学校教育学c高等教育学d普通教育学 (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c) a夸美纽斯b芦梭c赫尔巴特d洛克 (5)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是(a) a论演说家的教育b理想国c中庸d大学 (6)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b) a教育漫画b大教学论c爱弥儿d教育论 (7)我国最先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a) a.新教育大纲 b.教育漫画 c.教育过程 d.论语 (8)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被称为(b) a.现代教育派b。传统教育派c.形势教育派 d.实质教育派 (9)以杜威为代表所倡导的教育理论主张被称为(a) a.现代教育派 b.传统教育派 c.形势教育派 d.实质教育 三.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的产生从形式上看经历了(混合----度----发展)的阶段。 (3)狭义的教育只要是指(学校)教育。 (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是六艺教育,六艺是指(诗),(书),(礼) (乐).(易)(春秋)等六门课程 (5)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教育观察法)(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和研究总

教师晋升中级职称考试题及答案

教师晋升中级职称考试题 及答案 一、判断题 1、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施教的方法(×)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之一(∨) 3、中学生在校学习实践不超过8小时没有法律依据(×) 4、启发式教学时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5、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6、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得开除学生,但对凡有严重错误的学生,学校可以联系家长,做好工作,劝其退学。(×) 7、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各科教学。(∨) 8、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9、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标准”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10、“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状况的一种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 11、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中,中心环节是(B)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2、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B)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3、教师素质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是(A) A教师职业道德 B良好的知识结构 C较强的教育能力 D熟练的职业技能 14、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从教育理论上来说,说明了(B)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A家庭环境 B社会环境 C学校环境 D自然环境 15、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应了教师劳动的(C)特点?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16、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 A赞可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17、及时复习的理论依据是(B) A记忆恢复现象 B遗忘规律 C前摄抑制 D后摄抑制 18、“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践锻炼 D品德评价 1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立了班级工作计划 20、“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记忆属于下列哪种记忆类型(C)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教师职称理论知识考试复习资料

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复习资料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2019年教师资格考试维果斯基的教育理论

2019年教师资格考试维果斯基的教育理论 导语:一名合格的老师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水平,有强烈的集 体主义观点,对学生的德育的影响至关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 不但靠教师口头上的教育,还要靠老师的行为品德对学生的直接影响 与教育。###为广大考学者整理了详细的教师资格考试资料。希望大家 喜欢。 一、理念、任务、思想、目标、特点 (一)理念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任务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 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 教育课程体系。 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点,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 新教与学的观点;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思想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关于“教育要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动素质教育。 (四)目标 1、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1)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 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是逐步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水平、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是具有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9)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准确 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片中书本知识的现状,增强课程 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的水平,获取新知识的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交流与合 作的水平。 (5)改变课程评价过度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动 学生发展,教师提升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020年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考试《教育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第一套)

2020年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考试《教育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第一 套)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l、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2、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在历史上有几种观点: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源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的起源说。 3、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4、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5、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 6、1 9 0 2年通过的“壬戌”学制、基本参照美国的学制,通常又称“六、三、三”学制,这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7、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孔子,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9、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家访;家长会;书面联系。 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在横线上,共1 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凯洛夫 D 苏霍姆林斯基 2、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 )

A.系统性 B.制度性C.无阶级性 D.等级性 3、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A 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 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 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 D 能动地接受教育 4、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 A 、练习法 B 、实验法 C 、试验法 D 、实习法 5、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 A.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D.系统性 6、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倍尔 7、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A 、个别教学 B 、班级授课制 C 、现场教学 D 、启发式教学 8、“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提出来的。 A 、赫尔巴特 B 、班斯基 C 、布鲁纳 D 、赞可夫 9、班主任的工作是从开始的。 A 、评定学生操行 B 、教育个别学生 C 、了解和研究学生 D 、组建班集体 10、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 A 领导地位 B 启发指导地位 C 顾问地位 D 主导地位 三、判断并改错(1 0分) 1、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2019年整理年教师职称考试题精品资料

二、选择题 1、“正确的学生观”就是(B) A、让每一个学生都考出好成绩 B、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 — C、每一个学生都有同样爱好 D、让每一个学生都文理全能 2、“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A ) A、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B、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自己如何学习 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3、新课程在学生评价方面改革的目的是13、D A以评价促进学生动手能力B、以评价促进考试成绩提高 C、以评价增加学校招生数量 D、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就是使学生14、B A、尊重老师、同学 B、正确对待知识、学习、他人和社会 [ C、正确对待学习和考试 D、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5、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要求15、D A、从小学三年级开设科学课 B、从小就进行科学研究 C、树立当科学家的雄心斗志 D、尊重、理解、热爱科学 6.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倍尔 7.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B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 8.从时间上看,相对其他教育形式来说,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B ) A.开始最早持续最短 B.开始最早持续最长 C.开始较晚持续最长 D.开始较晚持续较短 9.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10.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11.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12.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C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水平 D.教育的规模13.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A ) 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14.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 B ) A.商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 D.隋唐 15.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C )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6.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A.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B.个性的品德的形成 C.体重和身高的增加 D.技能和技巧的提高 17.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C ) A.系统性 B.制度性 C.无阶级性 D.等级性 18.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C ) 世纪末世纪末世纪末世纪末 19.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A ) ;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20.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A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C.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 D.形成学生的品行 21.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D ) A.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 D.系统性 22.人的世界观基本形成于( D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18.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C ) \ A.强制作用 B.辅助作用 C.主导作用 D.中介作用 19.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 C ) A.《教育漫话》 B.《大教学论》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20.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 A )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制 D.中间型学制 21、“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B)A、《学校管理条例》B、《教师法》 2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20道常考材料分析题

综合素质20道常考材料分析题 资格证“科目一”《综合素质》的高分题型,材料分析题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基本上涵盖了各个方面。希望能对对同学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1.据羊城晚报2005年9月13日报道:广州某高校学生小陈说.从开学至今.有一位专业课的老师。每逢上课必先推荐自己编写的教材。“我这本教材已经卖出了3000多册了,很受欢迎的。看在你们是我的学生,原价45元。按优惠价40元卖给你们吧。”看学生好像听得有点儿不耐烦,该老师立即变换脸色,强调这是自愿购买的,但期未考试与这本教材有很大关系。另一名学生小曾也讲述了令他们哭笑不得的事情。系里开选修课,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去听课。大家都没忘带上师兄师姐用过的教材。上课时,任课老师询问是否都有教材,学生大多说有了。“怎么可能,我还没向你们介绍我的书呢?”老师很纳闷,看了学生们手中的书才发现、都是借来的旧书。“书岂能乱借?是谁借给你们的,我要去追究他……”该老师大发雷霆。后来,很多学生怕连累了师兄师姐,都乖乖地买了新书,还都排队让老师签名。签名时,该任课老师很高兴.因为她认为学生舍得买书才会专心读书。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对该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 (1)该材料反映出教师在处理学生关系上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违背了尊重和热爱学生和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 (2)教师向学生推销自己的书,把学生当做自己牟利的对象。表明了我们的一些教师已经受到市场经济唯利是图思想的影响,使师生关系变味,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教师以考试作诱饵,威胁学生买书,事实上已经超出了自由、自愿的范围,是以权谋私的行为。 (4)不允许学生借书,并要追究出借人的责任,更是一个蛮横的、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违背了依法执教的职业道德要求。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怎样评价学生的优、良、中、差呢?为此,我制订了这样的标准:一是在大纲规定的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 年宿迁市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及含答案一、单选 1. 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 C) A. 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D )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 A. 教材的更新 B. 教师的发展 C. 学生的选择 D. 课程制度的变迁 4. 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 知识 , 技能和情感 D.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首倡 "教师作为研究者 "的学者是 ( A) A. 斯腾豪斯 B. 斯腾伯格 C. 杜威 D. 赫尔巴特 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 其提出者为 (A ) A. 加德纳 B. 推孟 C. 韦克斯勒 D. 加涅 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 , 一般程序为 : 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 A. 讲解——接受式 B. 示范——模仿式 C. 探究发现式 D. 情境——陶冶式 8.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 ,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C ) A. 教师是主体 , 学生是客体 B. 学生是主体 , 教师是客体 C. 都是主体 D. 都是客体 9.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B ) A. 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 B. 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 C. 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 D. 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 10. 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 B) A. 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 C. 国家课程 D. 学科课程 11.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B) A. 备课 B. 上课 C. 批改作业 D. 考试 12. 20 世纪 90 年代初 , 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 : 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 , 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A ) A. 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 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 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 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 学生 B. 学校 C. 教师 D. 校长 14.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C ) A. 学生 B. 教材 C. 教师 D. 校长 15.. 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