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游褒禅山记》记叙的就是作者与弟弟和朋友等人同游褒禅山的经历,并抒发自己由游历而引发的治学的态度的深刻思考。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从作者深沉的感叹中体会其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对提高语文素养也大有益处。

二、说学情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且对于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可在情感上,作为高一的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还不久,面对学习任务量加大,学习难度提升的现状,如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将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引导他们学习此文,把握好此文,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知识与技能上: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至于、非常、于是、幽暗昏惑),背诵第三段,而且能够通过文章的深入分析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过程与方法上通过朗读诵读来感受文本通过讨论来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对文章进行思考,从而提炼出对治学思考,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旨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说教法和学法

海德格尔有句话: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语体以其不同于白话语体的存在,蕴含着古代人的精神和思想内涵,抛弃文言文本,一切也就消失殆尽了,所以文言文教学仍然以反复诵读为主,当然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依据学情和这节课的特点我将主要采取诵读法情景教学法、提问法、探究法、点拨法、辩论法等教法。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

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具体做法:引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课上重视诵读感悟,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仔细分析课文内容,小组讨论互助学习。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游记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体会文中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的文笔,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深刻内涵。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导入的方式就是图片导入,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现出褒禅山的秀美奇绝的景象,创造一种情景感,让学生也能真的感觉自己就置身于褒禅山、置身于深远幽暗的洞穴一样,去思考接下来将发生的一些问题。

环节二复习朗读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字词句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理清了文章的整体结构,甚至有了一些情感体验,那么通过复习的朗读再一次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架起一座记忆的桥梁将上节课所学于这节课衔接起来。

环节三分析文本,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我们已经知道文章整体分为三部分游山的经过,游山的心得以及补续同游者((1-2)记叙——游山经过。(3-4):议论——游山心得。(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接下来就每部分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会提问的方式,引领他们的思路,启发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形成文章理性的思考,为下一个环节深入探讨做准备。

如我会逐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

1、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2、在第二段描写了什么内容?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为何如此安排?

明确:记游华山洞经过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 在第三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4在第四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

的?

明确: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

1、2小题难度较小,我将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3、4题主要是针对本文的重点提出,相对有一些难度,我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中心观点

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我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且要对学生正确的思考和分析要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环节四深入探究知识反馈

在深刻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王安石在文中提出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志、力、物,即坚强的意志,足够的力量,和可凭借的物质三个条件。让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进行探讨三者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如此讨论的目的不在于是得出哪个因素更重要而是使学生明白,不论研求高深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那么即使结果没有成功我们也没有遗憾了。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然王安石在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不仅限于此,因此最后设置一道开放试题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这一题呢没有绝对的答案,启发可以是由文章本身得出的,可以是作者思想的共鸣,也可以是通过这一契机引发更多的启迪我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一扇门,引发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人生的一个深刻思考。

环节五作业设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巧妙的运用了三首描写男女爱情诗词中的句子阐释治学做事的三境界,课下请同学们查找资料,写一篇随笔,浅谈你对着三境界的理解。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作品多以作者游玩经历中所见所感综述成文,由于散文故事情节性弱行文恣意洒脱加之对文言的厌烦恐惧心理使得高一学生对游记类散文敬而远之。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思辨的角度深入文本,体会景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感悟文章严谨的行文与作者高尚的情操对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提高文言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教师引导,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3、学会用质疑批判的目光看待问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生若只如初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灵

动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飞扬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被誉为“十一世纪的革命家”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有什么样的发现与收获呢,带着问题怀着期待让我们一起走进《游褒禅山记》。 二、疏通文本——字斟句酌为哪般 1、齐读文章,纠正易错字音 2、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章脉络 游山——游洞——感叹——感悟——补记 3、通过导学案检测学生对重要实词虚词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实 词采取生问生答的抢答模式 4、教师总结“其”的用法 三质疑探究——奇文共赏疑义相析 1、为什么说《游褒禅山记》不是“合格”的游记散文 (设计思路:在题解中介绍游记类文体并分析游记类问题的特征后,不难发现文章“即事说理”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文本,为后面深入分析文本做准备。) 预设:其一,文章山水描摹过少 其二,作者半途而废未得风景 其三,议大于叙文体不符 2、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表现出王安石什么特点 (设计思路:让学生抓住文本,深入分析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预设: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表现出王安石细心谨慎的特点 3、作者游洞的经历是怎样的表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游踪,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能结合生活谈自己感想) 入,题记者少,乃至加少。这种情况又表现出无限风光在险处的人生规律,而人们往往是“就难避轻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公开课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 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明确:王安石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 4、第四段:这一段写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对待传闻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本段中作者是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出来的? 明确: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案 2016年12月26日第19周16级语文教研组李春发 【教学目标】 1、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言虚词“其”“以”“而”的不同用法。 【重点难点】 1、文言文的背诵以及文言知识的总结、积累。 2、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思想和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学习目标: 1、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二、释题: 游褒禅山记:游:游览褒禅山:地名“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初中学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 文体知识: [记]:本文属于游记。(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自己来写游记,要写什么内容?)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 ........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作者简介: 1、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正音: 褒bāo 禅chán山始舍shè卒zú葬之庐冢zhǒng 音谬miù 有穴xué窈yǎo然怠dài而欲出咎jiù其欲瑰guī怪相xiàng之 深父fǔ胜shēng道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舍: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动,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东: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表判断,是阳:山南水北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_名_、山之_寺_、山之_洞_、山之__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留个思考的悬念,到第2课时第四段再做分析) 3、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无“花”字,后来有了“花”字,“花”“华”分家,“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二)第二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侧:名→状,从旁边 问其深.深: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形→动,到尽头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名,到达的人加:更 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有人咎:责怪,埋怨 译文: 华山洞的下边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沿山路而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说课者:叶喜玲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号说课选手叶喜玲,我说课的内容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5 高二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第17课的文章。本单元是古代实用性文章,重在展现古人重视文章的实用性,启发我们用现代的意识去评价历史人物、反思历史事件和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本文是北宋时期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宋代散文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又有所发展,最鲜明的特点是善于议论。本文的前半部分是记叙游山过程,后半部分是阐发游山的心得。集记游、说理、实用于一体,借景生论,即事明理,其讲学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二、说学生 我任教的班级是高二理科重点班,经过高一一年和本单元前三篇文言文的的学习积累,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具备初步的文言文思维,学生基本能读懂文章大意。但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这些难点仍有待突破。同时理科学生对语文科目兴趣一般,中上层学生为数较多,尖子生较少,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一般。 三、说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诵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明确游洞经过。 3、掌握1、2段的常用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辨别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重点,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主要:诵读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 辅助: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 学法: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具体做法:引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课上重视诵读感悟,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仔细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互助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什么是“记”。 (2)借助参考资料和工具独立完成对文段大意的理解,标记出不懂的字词句。划分“记游”和“议论”的结构层次。 (3)自主熟读课文。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有心理上的准备,同时也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新课导入(2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现出褒禅山的秀美奇绝的景象,创造情境,让学生转换环境,将自己置身于褒禅山深远幽暗的洞穴,去思考接下来将发生的一些问题。 (三)新课探究 1、检查预习(5分钟)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解题,明确文章体裁和“记游”“议论”的结构层次。 以上两个环节主要由学生来完成,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做必要点拨。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到我任教的学生比较怯于表达,所以学生能做到的内容我让学生多来开口表达。力求在达到知识目标的同时渗透能力目标,改善学生个人语音面貌。

游褒禅山记教案11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之以的用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ang)之何可胜(sheng)道也哉长乐 王回深父(fu)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

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 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 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一一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稍作补充,然后归纳。 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 游之乐”。)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 分别照应第1、2段。 六、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公开课说课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首先我说一下教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三课。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的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散文往往在写景叙事的同时注入了抒情、说理、议论等因素。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联系作者,理解文章内涵。《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一篇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名作。因此,学生在学习时要联系实际领会作者所阐发的“理”。 接下来我谈谈学情。此前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的散文,对此类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另外本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字词并不难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一般能疏通文意。因此我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只对关键字词及文章大意进行必要点拨。语文《课标》指出“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归纳整理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重 点) 2.抓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领会文意(重 点) 3.了解本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把握文章主 旨(难点) 教学方法是:串讲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前面已经学习过《兰亭集序》,知道王羲之由兰亭集会引发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感慨,《赤壁赋》由泛舟赤壁想到人生须臾,宇宙无穷。今天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又要给我们讲什么呢?(这是导语部分) 二,字词点拨,归纳总结:先请同学指出在预习中遇到的无法理解的字词句,并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一起解决。(无形中促进共同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一个关键点在于要学会归纳、积累常见文言字词的用法。因此,教室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句进行解析。如本文词类活用现象如“相”“舍”等,古今异义现象,另外,重点住处虚词“其”“以”的用法。(“其”字的用法通过它在句中出项的位置来判断) 三,细读文本,理解文意:先请学生诵读,并借此纠正发音。 文章特点: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呼应。基于这点,抓住文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呼应之处,采用问题设计层层引入。 第一自然段:抓住“华”字读音。同学借助工具书及上下文的联系正音。另外,抓住开篇第一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不以时间、地点、人物、记游原因入手?”从而点出本段段意——“音谬”现象,进而有第四自然段的“学者要深思慎取”的议论。 (这就通过段与段,句与句的呼应,引导学生曾曾深入分析)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之”的用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

游褒禅山记 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下面我将从五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与学情简析: 《游褒禅山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言简而意丰。学习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散文入选高中语文必修2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古代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其他两篇分别是《兰亭集序》和《赤壁赋》。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的同时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情。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外自读文本。单元话题是“山水神韵”前边已欣赏了赤壁、冷雨、康桥,从锻炼学生欣赏能力,培养学生欣赏习惯的角度想,应放手让学生去欣赏“褒禅山”。 新课标中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学习“以”“观”“之”等文言常见词语及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文言的精妙说理艺术,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以”“观”等文言常见词语及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当堂背诵第三段。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一、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二、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三、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设想 一、“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二、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三、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敦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的特点。 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然”、“名”等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吗?这里的“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试着背诵一下这两篇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然后)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另一散文大家王安

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或也可这样导入: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 1.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三个月后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整理精校版)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必修教案 0329 21:50 ::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我说课的篇目是《游褒禅山记。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文言文。文章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可以说正是在这一创作理念的指引下,王安石写就了《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有“深思慎取”的态度。这来自生活的体悟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再思考。 文言文教学,大多数高中学生缺的不是文言知识的积累,不是查找资料的技能,而是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结合近年来我校倡导的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熟读精思,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参照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所确立本课的教学策略是“言”、“文”并重,以“言”为突破口,以学生诵读讨论为主,完成对文本的审美和智慧的汲取。 1、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2)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3)指导诵读,培养学生借助注解、依据上下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重点: 重点积累“卒、道、极、观、得、悲”等实词,“以”、“其”两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教学难点:领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以及即事说理的写法。 4、教学方法:我采取的教法是点拨法、归纳法。学法是诵读法、圈点法。 5、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课文录音、文字资料。 6、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根据教学重点和本课特色,我的板书分预设和生成两块。预设板书设计为结构思路和写作特点。生成板书以强调和答疑为主。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记叙记山(山→院→洞→碑)仆碑(1) 游洞(前洞→后洞)后洞(2) 议论怠出而悔有志力物(3) 漫灭谬传深思慎取(4) 写作特色即事说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游褒禅山记优秀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作者与弟弟和朋友等人同游褒禅山的经历,并抒发自己由游历而引发的治学的态度的深刻思考。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从作者深沉的感叹中体会其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对提高语文素养也大有益处。 二、说学情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且对于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可在情感上,作为高一的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还不久,面对学习任务量加大,学习难度提升的现状,如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将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引导他们学习此文,把握好此文,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于以上分析,我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知识与技能上: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至于、非常、于是、幽暗昏惑),背诵第三段,而且能够通过文章的深入分析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过程与方法上通过朗读诵读来感受文本通过讨论来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对文章进行思考,从而提炼出对治学思考,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旨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说教法和学法 海德格尔有句话: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语体以其不同于白话语体的存在,蕴含着古代人的精神和思想内涵,抛弃文言文本,一切也就消失殆尽了,所以文言文教学仍然以反复诵读为主,当然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依据学情和这节课的特点我将主要采取诵读法情景教学法、提问法、探究法点拨法辩论法。

游褒禅山记最详细教案

游褒禅山记最详细教案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什么游记类文言文? 欧阳修《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小石潭记》。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四个字应该好理解。记是什么?对,是一种文体。 那么这种文体的表达方式什么特点?(补充:表达方式: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是的吗?我们先来一起读一下《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读的过程中大家仔细思考一下“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学生读课文,老师正音。 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有穴(xué)窈(yǎo)然 怠(dài)咎(j iù)好游(hào)仆(pū)碑 无物以相(xiàng)之深父(fǔ) 现在大概了解到了“记”这种文体的表达方式了吗? 不同于现代游记以记事描写为主,古代的游记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叙描写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了解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1. 作者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主持熙宁变法,“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拗相公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形容和赞美一个人的作品或成就的得来不易。“成功”的背后总是包含着无尽的辛酸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2.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三、细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第一段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 文言知识 1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 褒之庐冢也 4距其院东五里 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6有碑仆道 7其文漫灭: 8独其为文犹可识: 9盖音谬也。舍:名词作动词,居住状后卒:死后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庐冢:房舍和坟墓 东:名→状,往东 以:因为乃:表判断,为,是 仆:倒在 漫灭:磨灭,模糊不清(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为文:为,万能动词识:辨认 盖:大概谬:错误 句式:判断句,……是……,见上原文卒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研习课文一、二两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我们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1、作家作品: 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进行变法,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他决心推行新法,因此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还是一位有名的着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 2、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分为四类:记游(《游褒禅山记》)、记事(《五人墓碑记》) 、记亭台楼阁(《岳阳楼记》)、记物(《核舟记》)。 本朝人尚理——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三、研习课文 1.放录音,在轻音乐中,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记叙——游山经过。 第二部分(3、4):议论——游山心得。 第三部分(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一)研读课文1、2段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词语“卒”“文”“道”“极”。 (2)掌握词性活用,学生解答。 ①“舍”:“始舍于其址”。“舍”,句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③而莫能“名”者,名词活用为动词。“名”是“说清楚”“说明白”。 ④“穷”:“好游者亦不能穷也”。这里的“穷”是“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出示投影)“……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文

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文 华山也称之为褒禅山,唐代的和尚褒禅当初就在此居住,死后又葬在这里,所以才叫褒禅山。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游褒禅山记教案,欢迎阅读。 1.掌握“各”、“极”、“观”、“求”、“其”等实、虚词的多种含义;辨析词类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等文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学习并能够使用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能够阐释出这两者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1.理解并能够吸收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具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2.能够使用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

学习并能够使用文中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 和的写作方法。 通过理清作者游览经历来分析作者论证的逻辑以及行文的思路,最后深入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两个道理。 一、启——导入课题 师:我们曾经学过不少文言游记,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大家认为这些游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情 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 法上有何特别之处? 检查预习成果:看学生是否在课前疏通文意,总结重点文言知识。 二、承——记叙游览经历

师:通读全文,作者一共游览了几个地方?游览顺序是怎样的?你能否画出作者的路线图? 补充提问:(1)作者是先游览的华山洞还是先游览的仆碑呢? 明确:游览了两个地方:从禅院出发,游览华山洞、仆碑 禅院→仆碑→华山洞→仆碑先游览的仆碑。 (2)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 明确:作者在游览华山洞之前路遇仆碑,发现“其文漫灭”,知道是“谬误”,后游历了华山洞,有感而发,原路出洞后又遇仆碑,再见则抒发感慨,说理记文。 师:在这些地方作者分别遇到了什么事呢?请大家集中阅读第一、二段,找出景物的特点并填空。 ①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有碑仆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