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探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探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探究

重庆市铜梁县侣俸小学小学龚劲

【摘要】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则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培养信息素养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必然地把语文教学带入一个广阔的天地。这个整合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加上语文课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使之成为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新亮点、新链接、新突破。本文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学校以多媒体及网络为依托,实现语文课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教材内容的信息化,学习过程信息化,从而优化学习环境,改革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语文素养,突出了整合的科学性、实效性、操作性。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语文整合

语文课程以它自身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成为每一个现代人必备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的必修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专门设臵语文课程,是以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奠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以多媒体为网络和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突出特征。因此,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备的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创立,把语文教育带进广阔的天地。由于语文课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本质特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为深化素质教育中的一新亮点,从教学策略讲,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将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必然的链接亮点、突破口。以此达到对学生立足于社会的神圣启蒙,成为一个人格锻造的过程。我校以教室网络为支撑,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优化学习资源激发语文兴趣

杜威先生说过:“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对所学知识的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我们深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动力,是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源泉。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即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信息化)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化环境,注重对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优化学习资源,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保持注意的心向、认识倾向、探索的心理,进而形成学习动机。如《鸟的天堂》一课:(1)网络展播,表象激趣。一开课将课文中逼近大榕树一段用录像展播,在优美的音乐中,出现在同学眼前的是一幅幅蓝天白云、碧水绿树的美丽画面,榕树翠色欲流,叶茂枝繁,金辉灵动,随着画面徐徐展开,我们看到大榕树枝上生根,一部分根直垂水面,且形状各异,景观奇特,教师引导同学说说自己感受,景物哪处最美,同学的兴趣高涨,抢着发言,加深了课文中“一簇堆在另一簇上”,“象有无数小生命在颤动”的理解。(2)人机交流,虚拟环境,创意了声音控制动画的情景。如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天再过大榕树情景,先展现大榕树华盖如云,枝叶如织,静立水面,当学到“把手一拍”,老师真的拍响声音,声音刚停,马上从那浓密的树丛中飞出一只鸟来,老师再拍,又飞出几只鸟来,这下同学不约而同全班拍手,随着拍手声,画面上各种鸟千姿百态,越飞越多,同学热情达到高潮,对课文的感悟水到渠成。(3)超文本技术,化枯燥为神奇。教材中的“画眉飞出来,掌声一拍,它一惊,又飞回树丛中,继续鸣唱”一节,

平谈无华。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先整个画面出现画眉,特写,头、眼、翅异常美丽,老师掌声一响它又飞回树丛,站在技头,应用超文本方式重播,让全班同学体验拍撑,看画眉飞动,有趣极了。由于学习环境信息化,学习内容信息化,单元目标要求的观察顺序,同学们通过看录像,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单元重点训练的作文,动静结合,也是亲身去实践感悟,整课学生兴浓厚,效果极佳。

二、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我们知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创新教学结构,运用“主导—主体”理念,采用“L-fromIT”方式“L-with-IT”方式(即“情境—探究”、“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译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讲—演示—讨论—试作—交流;观察思考—范例激趣—自主探究—创新实践;设疑—练习—演示—总结—创新;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人机对话,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用多媒体和网络支撑,把语文搬进网络教室,采用“L-with-IT”方式,即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创新了课堂教学结构:(1)网页展示,以境激情。通过网络,点击“圆明影库”,播放《火烧圆明园》配课文录音,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目睹侵略者的暴行,深刻感受他们的疯狂洗劫,对文明的毁灭的罪恶行径。(2)主题探究,合作学习。网络再展现全国人代会通过重建圆明园议案,要同学们当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重建设计,以此为主题展开对课文深入学习,得出三个必须解决问题,即布局、景物、珍宝。(3)网络资源,自主探究,引导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分题研究,同学各自通过网络收集有关信息,即圆明园布局相关的信息库,(如圆明园布局资料、人文景观、圆明园珍宝的介绍以及它现在何处)真切感受圆明园布局“众景拱月”的新奇,殿堂的恢宏,买卖街、山乡林野的情趣,诗境再现的韵味,西洋景观的典雅,名种奇珍异宝的珍贵,同学既深切理解课文,又激起探究的情趣。网络还提供现代人文景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的诗、黄角瀑布、九寨沟、巴黎铁塔、凯旋门等资料,拓展视野,激发创新热情。(4)人机对话,实践创新。在分主题探究中,应用网络,设计新圆明园布局图。中间是大图框,四周有可以拖动的扳块资料,如亭楼、花草、名胜古迹、世界著名建筑,学生拖动在框中拼出新圆明野外布局,张扬个性,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在让圆明园珍宝回归主题研究中,同学们又有自己见的,或通过国际市场拍卖收买,或通过网络发信息寻求海外侨胞捐赠,可通过外交途径促督交还……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同时这个环节集学生语文表达,美术创作,人文社会、思想教育综合实践一身,同学们乐于参与,善于实践效果很好。

三、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指出:“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新人才。”语文课的特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交际和人文素养。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进入语文课程,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获取与保持),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有

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发展创新思维),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如《长征》一课的教学,学《长征》这首诗,依托多媒体及网络环境,再现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飞夺泸定桥,攻克腊子口等艰苦的行程,激烈的战斗,透彻地理解远征“难”;还创设情景激活思维,展现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大渡桥高悬天宇,铁链铮铮,引发同学思考,“金江水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寒”表现什么意思?有的同学认为金沙江水流湍急,拍打崖石,拍热了,表现金沙江强渡非常艰难,有的认为指红军强渡金沙江成功,心情非常的热烈,高兴,有的说暖对寒主要说长征经历过两大战役……又如《鸟的天堂》网络中展现大榕树叶子繁茂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阳光辉映绿灵动,让同学以此景理解“颤动”,学生看着图画展开联想:是风吹榕树叶晃动,是阳光照在树叶上角度不同出现光的闪动,是榕树丛后有归巢的小鸟在跳跃,树叶反射水面波光在颤动……丰富的资源激发创新思维:在《长征》一课中,学习了长征诗,设计了毛主席诗词知多少演讲活动,同学们上网(校园网)查询,下载,学习、理解、演讲,有的讲菩萨蛮〃大柏地、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讲出东方欲晓,莫到军行早长征的艰辛,讲出弹洞前村壁激烈的战斗,讲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雄才大略。每个独特的见解,都展示着同学们创新思维的一个新境界。

四、注意学法探究激励钻研精神。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教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因此,教法必须为学法服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语文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主体性、自学性、操作性、协作性、循序性的原则,结合实际,创设情境,设计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训练,指导学生独立探求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一夜的工作》采取“创设情境——主题研究——合作”的模式,充分运用网络再现周总理光辉的一生:井岗会师、长征路上、开国大典、联合国上直到鞠躬尽瘁。然后引入主题研究,他工作的辛苦,生活十分简朴,按自己的兴趣重组学习小组,专题研究分两个问题,一是同学们查看资料,有总理办公室的布臵,桌上一尺来高的文件,二是读课文编阅读提纲,小组讨论,代表汇报。应用网络展播研究提纲,用“……”划出中心句,用“△”标出重点词,读句子,体会几句话的联系,表达的意思。如划出含劳苦的句子,用“△”标出劳苦,句子的联系“一尺一叠”说明量大,“今晚”一词说明必须处理,说明时间相当紧,综上所述可以说明劳苦。有的组找的后段中批阅文件一段分析,更能突出劳苦,句子“一边看一边思索”“相当长时间才交给我”。一句一句审阅,思索想当长才读懂了,可见总理工作认真负责,再一次回印如此批阅一尺高的文件,可见劳苦功高。怎样读课文表达我们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同学自己小结出阅读课文的一种方法:查阅有关资料(校园网,网络教室)——找出重点段——划出重点词——认真体会句子之间联系——品味课文中心——读出滋味。也有不同提纲是主题研究——说明主题的事例——表达段落,句群、中心句……重点语——朗读品味。也有同学一开始抓精彩片段,根据课文内容,逐层发散开去,体验网络创设的情境,结合自己认知水平,品味教材,发现问题协商讨论,如《一夜的工作》有“我”站起来,把椅子碰歪了,总理走过来把它扶正,有同学认为这课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扶椅子与中心无关这段应删去,教师引导同学讨论,有的同学认为椅子轻轻一碰就歪了,说明椅子已陈旧,这正说明总理办公室里设备不但简单,而且是简陋,更衬托总理生活简朴;有的同学认为从总理扶椅这个常人不经意的细节,而且是在一夜辛劳工作过后,这是总理办事认真态度的自然流露,如此认真的态度对待这一夜的工作,要决策那么多国家大事,多么劳苦,最后统一认为这一段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深刻反映

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劳苦,让读者感受到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崇高境界,这与最后作者了发出感叹、敬仰作了铺垫,这是作者独巨匠心运用的地方,不能删掉。总之注意学法探究,帮助同学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模式,对他们后继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创造学习情境,提高学习质量。

李克东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由于多媒体与网络环境的运用,使语文课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丰富的形象、艳丽的色彩、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结构和运动形式、自然风光、事件场面等主动展现出来,还能对运动的声音、制作流程加以记录和重放,同时这些信息提取与筛选超文本方式,使老师演示、讲授融为一体,重难点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也从单纯语文知识讲授进入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信息素养广阔境界。如《黄山奇石》教学重点理解黄山奇石的神奇有趣,难点是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采用以“像”创境,成像译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通过课件创设出生动、形象、感人的画面和音乐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学习“仙桃石”一节,屏幕上出现苍松翠竹,群山起伏,云海茫茫,在一派悠扬的音乐声中,一块石头划着美丽的弧线,从天而降,稳稳落在一座山峰上,引导同学观察它的形状奇特如大桃子,它的来历和环境尤如仙境,突出有趣。再放录音教读这节,理解表达情感(新奇、喜爱),学习“猴子观海”,在学生自学奇石的形状、地方、名字后,对“翻滚的云海”理解困难(平时看着不动、有动的向一个方向,只有下暴雨或冰雹时云才会翻滚。)通过课件展示黄山云海翻滚,让学生如亲临其境,观察、体验,不但突破词语理解,还了解这壮观现象,也是黄山秀丽神奇景色之一。在学习“金鸡叫天都”,让学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屏幕上想象画出这块石头,通过自己实践,深刻体会它的奇、趣。在最后一节中还向学生提供网络环境下的资料库,展示各种奇石,有关传闻,展示学生敏锐的观察、丰富的联想、积极的求异、良好个性,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益。又如《白杨》一课采用校园网,播放大戈壁、大风暴情境,狂风怒吼呜—呜有声,沙尘遮天蔽日,一片浑黄,还迎面再现一排排白杨被狂风吹弯了树梢,奋力抗争,战胜风沙,如哨兵挺拔,油油的枝叶,给大戈壁带来无限生机,引导同学讲重点句“哪儿……哪儿……哪儿……无论……无论……”,从而理解就深刻了。

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还注意训练表达。如低段看图课文《运南瓜》,通过课件展示小兔看见小熊骑自行车路过,特写自行车轮子转动,南瓜动画地从地上竖起来,像自行车轮一样滚动,启发小朋友说一说,小兔当时怎么想的。由于把静止的画面变活了,儿童争着表达自己想法。又如《帮助小鸭》一课中小猴想找根棍子救小鸭,小熊提水填坑救小鸭,小象用长鼻子救小象,同学一说用杆子救出小鸭,课件播放出现小猴救小鸭情境,说话内容丰富,讨论谁的办法好,名抒己见,争论结果:一起动手,齐心协力,很快救出小鸭。不但说话得到训练,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启迪。

六、显著效果

1.学生语文水平测查结果。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是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呢?对此,我们进行了严格科学的测查。

(1)纵向测查对比:

我们随机抽取六年级(1)班,在这个班上中下三种学生中,各抽样10人,共30人,将2004年春期期末考试的语文成绩按“语基”、“作文”、“总分”三项作纵向比较,统计结果发现:

①上等生的成绩仍能保持上等水平,并呈良性上升趋势,年上升率约在6%左右。

②中等生的成绩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有4人直线上升,成为了年级优生(年级取前48名为优生),年上升率约在10%左右。

③下等生的成绩呈强劲上升趋势,10个差生中有7个跃进中等生行列,其中2个在毕业考试时还成了年级优生,进步显著,年上升率在13%左右。

(2) 横向测查对比

测查时机:学期期末考试或毕业升学考试(六年级)

测查方式:①学校教导处统一命题,试题绝对保密,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匀交叉排座考试,班级、姓名严格密封,试卷评改统计交换年级由任课教师流水作业进行,整个测查过程公平、合理、科学。②测查统计采取抽样作t测查(抽样数量是每班20人)与整体测查相结合。

测查内容:期末语文考试试卷(总分100分)由语文基础知识(70分)和作文(30分,两部分组成。

具体测查统计结果见表4、表5、表6、表7

①抽样作t测查结果。

我们随机抽样对五年级(1)班和六年级(1)班,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在语文水平方面(分“语基”、“作文”、“总分”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结果见表5、表6、表7。

表4“语基”方面t测查统计

表4显示之数值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语文基础知识的差异非常显著,反映出实验中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作文教学后,学生群体“语基”方面的成绩显著提高。

表5“作文”方面t测查统计

表5显示的数值说明:教学后学生作文水平明显高于教学前,这表明充分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了作文成绩,培养学生习作的创新能力。

表6显示的数值说明:教学后语文“总分”高于教学前,呈显著水平,表明教学后的教学效果显著。

为了进一步深入论证教学效果,我们将以上三方面的测查统计数值纳入P图进行考察,随机抽取五年级(6)班和六年级(6)班对教学前与教学后在语文水平方面分“语基”、“作文”、“总分”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横向对比SP图:

②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整体测查统计(每个级3个班)

学生期末统考成绩统计表7

各级教学前与教学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学生语文成绩处于同一水平。从表7可以看出,通过两年的教学后,实验班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有的差异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由

七、归因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小学语文教学为什么效果非常显著呢?这是因为: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体现了现代教学方法的思想。现代教学理论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将认知类教学方法和情意类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谐发展。我们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颖性、艺术性、趣味性、形象性的功能,选择最佳的切入时机和切入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一个博大、精细的观察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增强非智力因素在写作中的促进作用,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认知活动,将新旧知识熔为一炉,促进智力发展。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体现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思想精髓。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人的认知心理活动是一个由刺激引起认知系统的内在加工整合,形成反应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增强了对学生的心理刺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动机、意志,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振奋的课堂境界中产生认知心理的“高峰体验”,进入对语文学习活动积极参与的昂奋的精神状态。

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符合控制论的观点。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学信息不断传输与反馈的有序循环过程。从控制论的角度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调控学生并使其保持积极学习状态的运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信息的交换与反馈的过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传输的信息是丰富的,形象是生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反馈是及时的,调控是有力的。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增强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力度,发挥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促进了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S】

⑵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朱彦;;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有效整合方法[J];新课程(教师);2010年02期

(4)海迎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吉林教育;2010年05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