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认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一甲子,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国庆节作为国家的重大庆典,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教育活动,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是深入推动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央领导同志特别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和各级各类学校。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是中央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教育系统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长远任务。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必须选择适当的、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深入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厚、最神圣的情感,是全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中国60年的奋斗历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搭建了十分重要的平台。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对于激发师生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力量同心同德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可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成就和经验的结合上,讲清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等根本问题,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始终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各地各校要充分利用“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这个重要载体,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深入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开展学习表彰先进典型活动,在校园内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

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目的是通过回顾历史、展示成就,引导师生更好地把握现实、面向未来。为此,必须重在联系实际、重在务求实效,做到知行统一、务实重行。要通过紧密联系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把形势政策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师生进一步增强变挑战为机遇、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信心和勇气。要通过紧密联系师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学习工作之中,引导师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本职岗位、做好实际工作的自觉行动。各地各校可结合实际,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注重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结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进程,不断赋予爱国主义教育鲜明的实践特色,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切实引导师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从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从因科技落后而受制于人到中国宇航员在太空问候地球――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科技事业取得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成就。

回首60年,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党中央都会挺立潮头,为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在社会进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党中央无不高瞻远瞩,为教育科技事业的进步描绘蓝图。

从文盲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中国教育事业创造奇迹

今年年初,教育部“扫盲教育处”从建制上被取消了。曾任扫盲教育处处长的王岱说,此举并非意味着国家不重视扫盲工作,而是我们的文盲快扫完了。

这句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是中国几代教育人的辛勤耕耘,是共和国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立下的不朽丰碑。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

“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就不能在文化上翻身。”当时在教育部负责成人教育事务的老干部李吉元说。为此,党中央迅速作出决策部署,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汉语拼音好处大,帮助我们学文化。我们大家欢迎它,治好了几十年睁眼瞎。”在当年被推崇为汉语拼音学习模范的山西省万荣县,很多年过八旬的老人仍然记着这首在扫盲运动中最流行的打油诗。

历史不会忘记:2000年,中国宣布在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努力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巨大推动下,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得到彻底改变。

教育奠基中国。”这是教育部部长周济最爱说的一句话。他指出,新中国60年的教育发展成就,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个跨越”——即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一个突破”——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一个重大步伐”——实现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一个确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2008年9月1日,无论是在湖南长沙市上小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朱芳芳,还是在北京上初中的城市低保家庭子女温子君,上学都不再意味着对家里的沉重负担。从这一天起,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1.6亿学生都不必再缴纳学杂费。

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这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这种奇迹也发生在他身上。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邓小平同志主持恢复高考,朱永新可能永远拿不到上大学的那张推荐表,只能继续当搬运工、泥瓦匠、翻砂工。

1977年那场高考,不仅让一代人的命运发生根本性改变,也使中国高等教育取得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了中国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一个个数字与事实向世界显示着中国教育的实力和潜力:中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中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周济说。

从落后挨打到引领未来:中国科技事业实现腾飞

每到晴朗的夜晚,北京城东北百余公里外山上矗立的那架超过15层楼高的超级望远镜,就会徐徐开启,凭借世界上最高的光谱获取率傲然巡视宇宙。

这个今年通过国家大科学工程验收的光学天文望远镜,是完全由中国科学家自主创新设计建造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站在导弹发射架似的巨型镜筒下,这架望远镜的总工程师崔向群自豪地说,“过去都是我们追踪别的国家的先进技术,现在,我们终于能引领未来,让外国人来学习我们的技术和经验了。”

回眸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从“三系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精确图……一系列科技成果无不彰显着中国的综合实力。

然而,历史不能忘记:旧中国曾经因科技落后、国力贫弱而被动挨打,旧中国的人民曾经生活在“洋火、洋油、洋布”的落后社会。

上世纪50年代初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的吴明瑜说:“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开始重建。它不仅是新中国的壮举,更是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崭新一页。”

共和国诞生初期,国家物质基础十分薄弱,以发展重化工业和国防事业所需要的尖端科技为重点,就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956年初,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新阶段。“两弹一星”等巨大成就的取得,曾极大地振奋了民心,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自力更生、科技创新的实力和潜力。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中国现代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科技事业也陷入寒冬。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1978年3月14日,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宣告,令老科技工作者吴明瑜至今难忘。当年,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此后,中国科技事业一路高歌猛进。当时,向“哥德巴赫猜想”谜底挺进的数学家陈景润、“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第一人”王选都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中国科技工作者迅速由新中国成立初不足500人增长到50万人。随着“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等陆续出台,科技之光照亮了经济建设的每个角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建成,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在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地学、化学等重要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势,党中央、国务院于2006年制订完成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并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和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

自主创新战略成为创新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不断跃升。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再一次彰显了当代中国的科技实力。无论是开闭幕式,还是绿色环保的奥运场馆,北京奥运的1200多个科技项目进一步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创新精神。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一伟大壮举,赢得了世界的赞叹。外媒纷纷评价说,“神七”发射成功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科技实力。此举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如今科技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很多青少年更愿意把杨利伟等航天英雄视为偶像。这种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对全民科技素质的普及和提高,让科技部部长万钢尤为欣慰,“多年积累的精神财富和人才资源正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所在”。

从奠基铺路到引领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期待新辉煌

2009年1月,中国正式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基于国家长远发展的现实需求,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要求,制订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高等教育是放还是收?高中文理是否分科?素质教育如何着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无论是万字有余的专题论文还是言简意赅的观点陈述,工作人员从中读出的都是民众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关注,对教育改革的热烈期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再次使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教育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进入了让孩子们上好学的新阶段、进入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尊师重教的氛围从未有过今天这样的浓厚;经历60年的发展后,教育公平的理念已在中国社会深入人心。

2007年以来,中国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连续扩招的基础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免费,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成本分担,同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建立起覆盖400万高校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体系。同时,中国还建立起覆盖40多万所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使全国城乡儿童、青少年和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祖国已今非昔比。始终与教育事业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科技事业也在期待着新的飞跃。

2009年,中国民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受了一个新名词“3G”,就像“纳米”“克隆”“转基因”等60年来中国自主取得的科技成果,不断刷新着中国人的科技理念。

“用这个和我女儿通电话,可以直接看见人呢。”今年63岁的北京居民唐大妈已经可以熟练地操作自己的多功能3G手机,与在美国上学的女儿通话。

如今,由中国自主创新的TD-SCDM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已投入商用。专家预言:未来两三年,3G视频拜年将取代短信成为新民俗。新中国成立60年来,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们还清晰地记得,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一批先进技术手段,在灾区道路不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为及时了解灾情、果断决策、有效救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万钢说,“中国科技事业的任务就是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地基、铺好路,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回首60年风雨历程,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好比铺路石,为祖国实现历史跨越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将成为加速器,为祖国走向世界前沿提供了不竭的人才资源。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七大报告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绘了一幅更加光辉的图景,也为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当我看了2009年10月1日的国庆阅兵后,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中国在成长,在壮大。

胡锦涛主席在国庆阅兵讲6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近代以来100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胡锦涛讲话结束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广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人民万岁”的背景字样和图案格外壮观。

从毛泽东主席到胡锦涛主席领导的这60年,中国在不断的发展,在强大。

在这以前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根本的农业大国,在世界上更本就没有什么说的上话,但经过这60年,中国不断的发展,各族人民的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

在国庆阅兵大会上我们也很容易的看出中国在发展,在强大。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军队每个人手里拿的枪开的坦克,战斗机等都不是怎么好的装备,而且大多数的枪支,坦克,飞机等都是从战争上在敌人的手里夺来的。自主研发的是少之有少。但是现在,在国庆阅兵大会上,士兵手里拿的枪支,开的坦克,天上飞的战斗机等全都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而且大多数装备都是首次的再国庆阅兵大会上亮相,而且国庆阅兵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的壮观。

三军浩荡,沿精兵之路昂首前进;铁甲生辉,显自主创新强大威力。那矫健有力的步伐,那翱翔蓝天的雄姿,那排山倒海的气势……集中展示了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辉煌成就,集中展示了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崭新风貌。

这一次一次的国庆阅兵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在强大,中国在发展.

中国我爱你

中国60年的巨大变化

2009年09月21日 13:14

一)穿衣:趋向中高档成衣化、多样化

1,刚建国时期——洋棉麻布

新中国刚成立时,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2,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人人一身蓝”正是当时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艰苦朴素是那时的时尚,补丁衣服随处可见。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3,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二)饮食:从“填饱肚子”到讲究营养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该镇农村历史发展的变迁。

1,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2,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部分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物质短缺,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人们往往以红薯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农村人都有些浮肿。3,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

与此同时,沼气、煤气、液化气等取代柴草成为主要燃料,农村原始灶台使用越来越少。

(三)住宅:安居乐业

1,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各村镇多为土坯房茅草屋,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2,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瓦房逐渐取代土坯房,墙面用石灰砌成,平坦而洁白。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

3,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土坯房不复存在,平房、瓦房取而代之。90年代以来,一座座楼房平地而起,或于村中路边,或于地头田间,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交通:泥路土路到村村通油路

1,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马车、骡车,独轮车、架车为主要运输工具,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下雨天土路变成烂泥路,出门难行,需要借助胶鞋等。

2,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但当时的道路建设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3,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公路渐增,最终实现村村通

柏油马路首先在乡镇中实现,农村也由泥泞小道变成水泥路,最终实现村村通油路。自行车由笨重单一向轻便时尚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购买了摩托车、电动车,小汽车也开始进入农家小院。

(五)其他:用的从无到有,从低档向高档现代化发展

建国六十年来,随着该镇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四件是高档用品的象征,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紧跟城市消费,八十年代黑白电视、洗衣机、电风扇、录音机、照相机等逐步进入农村居民家庭,九十年代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等快速进入家庭,进入二十一世纪电话、手机、电脑、大屏幕彩电、家用汽车不断进入家庭,家庭用品得到长足的发展。到2008年百户拥有洗衣机68台、电冰箱26台、空调12台、摩托车56辆、固定电话90部、移动电话134部、彩电112台、电脑14台。生活用汽车开始步入农村家庭,2008年百户拥有4辆。

中国60年巨大的沧桑变化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全中国人民载歌载舞,在欢声笑语中庆祝着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从此中国人民摆脱了贫穷,渐渐走向了繁荣昌盛的新中国。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弹指一挥间,60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严重落后,一穷二白。在重重困难面前,刚强的中国人民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自强不息地在探索中发现,在发展中不断进步,使国家逐步富强。

特别是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使中国经济迅速蓬勃发展。

60年前,一般人都以红薯、面糊、麦子皮馍馍来充饥,还有一些人常常饿肚子,这些对我们现在来说不可能了,我们现在吃的东西可多了,超市里面货架上的食品应有尽有,各种各样的东西随意挑选,好

不自在。

科学技术超历史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来业蒸蒸日上,奥运会在自家门口北京举办,金牌总数居世界之首,交通能源突飞猛进,改革开放让中国大地每一个角落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

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

我坚信,中国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祖国为更加繁荣富强!

中国60年不寻常巨大变化

国家统计局在共和国六十周年庆典来临之际,用六大指标凸显中国经济不寻常的变化——

一、综合国力实现由弱到强巨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统计显示,一九五二年,中国GDP只有六百七十九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甚小;到一九七八年增加到三千六百四十五亿元,只占百分之一点八;而到二00八年,一举突破三十万亿元,位居美日之后的三甲,当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超过了一九五二年全年总量。

扣除价格因素,二00八年人均GDP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三十二点四倍,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三千美元。按世界银行划分标准,中国已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二、商品和服务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变,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名列世界前茅。

二00八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五万二千八百七十一万吨,与一九四九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三点七倍,人均产量增九成一;棉花、油料等产量均以数倍、十几倍增长计,谷物、肉类、棉花等产品产量稳居世界首位。

https://www.doczj.com/doc/0818394254.html,解放初期,中国钢产量、原油、发电量均居世界二十多位;如今,钢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中国已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解放初期,中国钢产量、原油、发电量均居世界二十多位;如今,钢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中国已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解放初期,中国钢产量、原油、发电量均居世界二十多位;如今,钢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中国已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三、经济结构实现由低到高、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建国初期,中国基本上是个农业国,到二00八年,第一产业由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五十一下降为百分之十一点三,第二产业由百分之二十点八上升为百分之四十八点六,第三产业则由百分之二十八点二大幅上升至百分之四十点一。

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暂不说把“贫油”、“缺电”的帽子扔进太平洋,仅高速公路总长度超六万公里、移动电话用户逾六亿户,就足以说明此中变化之大。

五、对外经济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转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

简而言之,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一九七九至二00八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八千五百二十六亿美元,利用外资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六、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一九四九年的不足百元,提高到二00八年的一万五千余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一九四九年的四十四元,提高到二00八年的四千七百六十一元。去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二十一点八万亿元,人均由一九五二年的一点六元增加到一万六千多元。

中国经济六十年之变量据、事例,枚不胜举。当然,用温家宝总理“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十三亿,都会变得很小”的算法,中国还远没有自大自满的资格。要真正做到天人和谐、全面小康,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经济结构实现由低到高、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建国初期,中国基本上是个农业国,到二00八年,第一产业由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五十一下降为百分之十一点三,第二产业由百分之二十点八上升为百分之四十八点六,第三产业则由百分之二十八点二大幅上升至百分之四十点一。

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暂不说把“贫油”、“缺电”的帽子扔进太平洋,仅高速公路总长度超六万公里、移动电话用户逾六亿户,就足以说明此中变化之大。

五、对外经济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转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

简而言之,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一九七九至二00八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八千五百二十六亿美元,利用外资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六、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一九四九年的不足百元,提高到二00八年的一万五千余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一九四九年的四十四元,提高到二00八年的四千七百六十一元。去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二十一点八万亿元,人均由一九五二年的一点六元增加到一万六千多元。

中国经济六十年之变量据、事例,枚不胜举。当然,用温家宝总理“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十三亿,都会变得很小”的算法,中国还远没有自大自满的资格。要真正做到天人和谐、全面小康,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https://www.doczj.com/doc/0818394254.html,

三、经济结构实现由低到高、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建国初期,中国基本上是个农业国,到二00八年,第一产业由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五十一下降为百分之十一点三,第二产业由百分之二十点八上升为百分之四十八点六,第三产业则由百分之二十八点二大幅上升至百分之四十点一。

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暂不说把“贫油”、“缺电”的帽子扔进太平洋,仅高速公路总长度超六万公里、移动电话用户逾六亿户,就足以说明此中变化之大。

五、对外经济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转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

简而言之,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一九七九至二00八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八千五百二十六亿美元,利用外资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六、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一九四九年的不足百元,提高到二00八年的一万五千余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一九四九年的四十四元,提高到二00八年的四千七百六十一元。去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二十一点八万亿元,人均由一九五二年的一点六元增加到一万六千多元。

中国经济六十年之变量据、事例,枚不胜举。当然,用温家宝总理“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十三亿,都会变得很小”的算法,中国还远没有自大自满的资格。要真正做到天人和谐、全面小康,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