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 1 Array(第1—3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东山陆桥

“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

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

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

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 年前,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

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

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左镇人

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 万至2 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 万多年。

3、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

二、简答(每小题12分,共36分)

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答: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 千米,狭处只有130 千米,离福州最近。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 米至100 米。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在1.5 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 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台湾被称为“浮福建”,表示台湾是

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

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 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您认为闽南人与台湾人有哪些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

答:闽南人与台湾人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1、闽台人均有族群迁徙为主,以地缘、血缘关系聚居,较为完整地保持了祖籍的风俗习惯、语言的传统。2、闽台人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戏曲、生活习俗,对人生价值的总的、根本的看法近似,乐于在拚搏中体会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安土重迁,认为改造命运的主动权在自己,不惜以生命作代价,换取财富与新境界。3、闽台人的情感敏感外露、重情意、讲义气。4、闽台人在认知、思维、情感、行为方面有共同之处。如在认知、行为上具有矛盾性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多以实际行动来检验,不容易受他人的暗示,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但是在务实的同时,往往又听命于神灵,这从闽台两地神灵庙宇之多,闽台人热衷算命当数全国第一。

3、简述保护妈祖文化的意义?(参看辅教材《闽台文化探略》)

答: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海峡两岸应该扩大交流交往,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福建和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系;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同根同源。许多台湾的妈祖信众冲破重重障碍,辗转到福建莆田祖祠和祖庙来朝拜。今天,台湾妈祖信众占台湾人口的三分之二,妈祖文化联系、滋养、影响着两岸同胞,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和精神纽带。深入研究妈祖文化,保护妈祖文化遗产,对于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具有积极意义。

三、论述(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述台湾解严以来闽台宗教交往的模式。

答:福建宗教对台湾宗教界交往的模式:(1)参访考察。特别在交往早期,因双方都不太了解,这种形式双方都能接受。1995 年12 月,时任福建佛教协会会长的界诠法师应邀访台,对台湾佛教的现状进行考察;(2)大型活动。这类宗教大型活动,往往是全国宗教界都参加,但以福建为主。2002 年2 月,应台湾佛教界联合邀请,中国佛协会护送西安法门寺指舍利赴台湾供奉;(3)法事交流。1998 年11 月,林舟道长应台湾道教总庙三清宫邀请,率23 人赴台湾参加台北指南宫举办的“罗天大醮”,主事者因对各种科仪的熟练使台湾道教界人士大饱眼福;(4)学术交流。1998 年7 月,福建佛教协会应台北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之邀,作为大陆佛教代表团成员前往台湾进行两岸佛学教育交流,学诚法师还作了《两岸佛学教育交流之建议》的发言;(5)神像出巡。这类交流主要是道教,仅2002 年就有湄洲妈祖金身5 月抵金门巡安,泉州天后宫妈祖7 月抵澎湖会香,漳州千年金身黑面妈祖9 月抵台绕澎湖会香,漳州千年金身黑面妈祖9 月抵台绕境祈福2、台湾宗教界对福建宗教界交往的模式:(1)谒祖寻根(2)参观交流(3)庆典活动(4)宗教活动(5)院校交流(6)学术交流

2、试论述台湾美术发展的概况。(参看辅教材《闽台文化探略》)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 2

(第4—6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打尾牙

是闽台方言,意为当年最后一次打牙祭。闽台方言称正月初二的牙祭为“头牙”,腊月十六的最后一次牙祭为“打尾牙”。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牙祭,便格外隆重。这一天黄昏,闽台两地各家各户都摆出香案,陈列鸡鸭肉,点燃香烛、冥币,祭祀土地公。这一天,闽台两地街市上各家商店门口都香烟缭绕,店主向土地公叩头作揖,祈求财运亨通。晚上,老板经理要宴请伙伴朋友,欢庆一年的劳动业绩,以示酬谢,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成果。从打尾牙开始,便进入年关,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

2、婚嫁六礼

早在周代就确立了婚嫁程序中的“六礼”:纳彩(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姓名和生辰)、纳青(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郎亲自迎娶),设有一套繁文缛节。明清以后,福建婚嫁风俗虽有变化,不尽相同,但仍旧习难改,总体上仍取六礼之意,从议婚到成婚,通常要经过提亲、合婚、相亲、定亲、送聘、送日子、送嫁、迎亲、婚礼、归宁等程序。

3、放王船

王船多半有福建沿海一带放出,通常置三尊王爷神像于船上,并在各神像上写上王爷名字,船上载有一切日常用具、粮食和白羊一只,放行海上任其漂流沉没,寓意瘟疫葬身大海,即可保健康平安。

4、诗钟

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二、简答(每小题12分,共36分)

1、简述闽台主要民间禁忌。

禁忌,即“忌讳”,在民俗学中也称为“塔布”(caboo 或tabu 的译音)。简单地说,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便是禁忌。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人们相信,触犯和接触到任何一条宗教规则和社会惯例中的禁忌,都将遭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惩罚。禁忌产生于原始民族由于知识的贫乏,对于一种超自然力的崇信。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各种禁忌的约束。民间禁忌大多是荒诞的、迷信的、迂腐不堪的,是建立在错误观念上的,缺乏科学依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甚至是严重危害。但是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婚姻制度、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禁忌的类型与产生的原因:类型-禁忌就其性质可分为宗教信仰的和社会习惯的两类,而就其规定的形式则可分为法律的、礼仪的和土俗的,它们彼此之间也有相交叉的。产生原因:(1)源于宗教信仰的禁忌,产生得很早,是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而自发地遵从的。所以,这种禁忌可以称为蒙昧型的禁忌。(2)源于社会习惯的禁忌,产生得较晚,是古人受生活经验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所自觉地恪守的。所以,这种禁忌也可以称之为理性型的禁忌。

2、概述闽台诗钟繁荣的原因。

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一,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相对

稳定的政治局面,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其二,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把诗

诗人组织诗社,开展诗钟活动,以抒发亡国之恨。

3、简述教会学校对女性意识行为的启蒙。(参看辅教材《闽台文化探略》)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通过对闽台婚俗习惯、婚嫁程序的学习,谈谈你的感想。

闽台婚姻礼俗多姿多彩,它既保留了古代氏俗社会婚姻制度的一些遗风,又掺杂了后世封建迷信的一些色彩,以及现代文明的一些表征,是愚昧与文明,落后与进步的混合体,既蓄含着理性的精华,也有许多非理性的糟粕。婚姻礼俗中的一整套礼节,是人们对婚姻郑重其事的表现,有助于婚姻和家庭的稳定;而大事铺张,浪费人力和物力,则有害而无益。至于一些避忌习俗,多是封建迷信,没有道理可言。

2、试析福建民间信仰对台湾的影响。

福建民间信仰起源于秦汉以前的原始宗教和巫术,包括灵魂不死、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为主要内容的宗教信仰。三国至唐中期,北方的民间信仰开始传入并有了初步发展古老的闽越族信仰随着闽越人躲进深山而保留了下来,对蛇、龟等动物的自然崇拜如今还残存在福建民间;唐末至宋元事情,北方传入的民间信仰逐步与福建的人文、地理相适应,发生了变异逐渐本土化。至今仍在福建流传的众多地方神都是在这个时期塑造出来的。明清至民国,佛教和道教在福建逐渐衰弱,民间信仰的兴盛,并且开始对外传播。民间信仰逐渐和儒家的传统思想结合,完善发展了福建民间家族制度。台湾民间信仰是由福建移民的迁移而传进台湾。福建移民不仅奉迁去地方的神灵,同时也带入一些全国性的神明,如:观音、玉皇大帝、城隍、土地等。台湾岛内神祇繁多,庙宫林立,号称“神明三百,庙宇逾万”。闽台民间供奉的神祇来源复杂,有的来自民间传说,如妈祖、临水娘娘和王爷,有的来源于历史人物,如关帝、开漳圣王和保生大帝,有的是从北方流传来的如城隍、土地。闽台之所有这样多的民间神祇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1)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福建和台湾气候炎热、自古便是瘴疠之地,疾病瘟疫繁多,山崩海啸,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致使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各种神灵的保佑。(2)由于地理条件复杂,山海阻隔,交通闭塞,往往一山一水之隔,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形成较为封闭的宗族制社会,极易产生各自宗族的神祇。(3)闽台都属于移民社会,一方面从各自祖居地带来了各自的神祇另外一方面又融合了当地原有的信仰,还有各地的神祇之间的互相融合。由此民间信仰不仅有本地的神祇,也有从中原来的,还受到古老闽越族原始宗教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课程作业与评价★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3

(第7—9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地方传说

地方传说包括地方山川风景、地名古刹、特产工艺、风俗民情等内容,大多有所寄托,乃当时社会生活的折射。

2、南音

福建南音,亦称“弦管”。为中原古乐,原名…五音?,又称南乐。其乐风承袭隋唐之清乐,大曲,有高雅,敦厚的文士风格。有严格的组织形式、传承方式和演唱规则,是属于高雅的古老乐种。它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南音在台湾称为“南管”。既指乐曲,也指戏曲。南音传入台湾的第一站是鹿港,由泉州人带到鹿港。现在不但还在演唱、演奏,而且还深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在台湾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3、“车鼓舞”

“车鼓舞” 以双人舞形态表演的舞蹈。两人互相逗趣,一边敲出响声,也叫“车鼓弄”或“弄车鼓”。“弄”,即“表演戏弄”的意思。“车倒”有“翻倒”的意思,“车鼓”有“翻倒鼓”之意。自闽南传入台湾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节庆、庙会时不可缺少的节目。表演是边歌边舞,丑角动作难度较高,旦角动作娇柔与丑角互相逗趣表演。

4、台湾林本源邸宅

位于台北县板桥市西北的林本源邸宅及花园,为台湾最大的私人住宅,面积达5 万多平方米,分为“三落旧大厝”、“五落新大厝”及“白花厅”和花园等三大部分,分别落成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 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 年)。

二、简答(每小题12分,共36分)

1、传入台湾的闽南民歌大致可分为几类?

福佬系民歌,多为民间小调,一般为七字句,每段四句,有褒歌、茶歌等。客家系民歌“九腔十八调”分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其他小调。依歌词分为爱情类、劳动类、家庭类、相骂类、祭祀类、爱国类、歌颂自然类等

2、为什么说福建是“戏曲之乡”?

福建戏曲十分丰富,剧种有四、五十种之多,剧目数以万计,均为全国之冠,故有“戏剧之乡”的美称;福建戏曲源远流长,梨园戏、莆仙戏在宋代就形成,与温州杂剧一样是最早的南戏,被称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福建戏曲在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并随着移民传到台湾,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课程作业与评价★

3、简述台湾当代佛教的特点。(参看辅教材《闽台文化探略》)

台湾当代佛教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信众多,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台湾佛教在近一、二十年发展较快,突出表现就是信仰佛教的人数有较大的增长。佛教在台湾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真可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台湾虽有种宗教,但就信众而言,佛教无疑处于首位。第二、新建寺院多,且具有实用性,第三、都市道场星罗棋布,为城市信众开了方便之门,第四、重视佛教人才培养,弘法手段现代

化,第五、与时俱进,发挥佛教利益众生的社会功能。人间佛教”是海峡两岸的佛教界、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从台湾佛教的发展来看,当年太虚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的思想在台湾已不仅仅是一种佛教理念,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人间佛教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内、教外人士的普遍认同。

三、论述(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谈谈你对闽台民间文学的认识。

(1)闽台文学渊源与交融发展:闽台一水之隔,地缘、血缘、语缘、习俗相近,自唐朝到清朝,福建移居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居民主体,现在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人祖籍福建。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交融发展表现在:初期: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写下在台湾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歌《复台——即东都》文中用田横的例子来表明宁死不肯降敌的“遗民”气节。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他们日常吟咏,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他们的诗集传世,对台湾刚刚萌芽的诗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福建文人入台的较早记录。发展: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闽、粤,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形成采风问俗:从清代康熙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大陆作家游历到了台湾。大陆游台作家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作品。清代乾隆年起,在大陆去台作家的带动下,台湾本地作家先后响应,台湾文坛刮起一股采风问俗之风,在咸、同迄于光绪初年(1851 —1885)盛极一时。福州去台诗人刘家谋《海音诗》(1851)显示了清代台湾采风创作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准。“同光体”诗派与“击钵吟”创作:福建侯官人陈衍(字叔伊)是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1886 年游历到台,使得“同光体”诗派的势力及影响播迁及于台湾,并使台湾也成为“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之一;台湾文学大约在19 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击钵吟”创作。“击钵吟”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台湾诗钟的始作俑者多为闽籍诗人。诗钟在台湾文坛风行了近百年的历史,对台湾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诗钟的创作与交融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一,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其二,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把诗钟带到台湾,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其三,日据时期,闽台诗人组织诗社,开展诗钟活动,以抒发亡国之恨。诗钟在台湾建省初期(1886-1893)时对台湾诗界有如下积极影响:其一、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其二、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其三、推出一批佳作名篇。其四、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诗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功夫?,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击钵催诗”的竞技,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脱离现实,最终堕入文字游戏的末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3 明末清初,福建知名作家卢若腾,随郑成功入台,同去的还有诗人王忠孝、沈佺期等。清代及近代,福州文化名人中有刘家谋、林琴南、黄笏山、黄宗鼎、黄彦鸿、陈石遗、杨雪沧、周莘仲、郭宾石、郭咸熙、林有庚、王贡南、郑星帆、方雨亭、周松荪等游宦、游幕、游学或者游历到了台湾,而且他们中有人长期寓居台湾,寄籍为台湾人,甚至终老台湾。甲午战争爆发后,台湾作家纷纷回到祖国大陆,其中大多都回到祖籍地福建。林尔嘉台北板桥人。1895 年离台内渡归于福建龙溪,1912 年在厦门鼓浪屿买山购地,仿台北板桥别墅而建菽庄,并组织菽庄吟社,邀台湾内渡诗人施士洁、汪春源、许南英等入社。日据时期,祖籍福建晋江西岑的施士洁是长期活跃在台湾文坛上的一位著名爱国诗人,甲午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抵制割让台湾的斗争,年近四十还毅然从军,抗争失败后和许多台湾诗人一样来到福建,在闽南一带流亡。近现代以来,闽台作家来往更加密切。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张我军,最早受到祖国文学的熏陶和“五四”的启迪,后北上到北平。祖籍福建永春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948 年1 月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与新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台湾后便立志“要成为一位新诗人”。许地山曾在福建文坛大显身手,台湾著名旅美作家於

梨华曾在福建就学,闽藉著名学者、作家林语堂晚年定居在台湾等。1949 年同胞往来被人为地阻隔了,

但血缘和诗缘是永远割不断的。随着近年来大陆日渐开放,闽台诗人更多地用Array诗词作为连结两岸血缘关系和沟通情感的纽带。20 世纪70 年代末,泉属各

地市诗人经常在元宵、中秋、重阳等佳节,举行诗会。闽南大部分诗社和台湾

诗社有密切联系,以诗代简,广缔诗缘,两岸诗友开怀赋诗,联络乡情。1993

年11 月8 日,福建省作家协会就在福州接待了一批来自台湾的“原乡人”,福

建省作家协会和台湾《联合报》文学副刊联合举行了有关海峡两岸文学交流与

展望的座谈会,福建、台湾两地作家亲切相聚,推心交谈,气氛显得格外热烈、

融洽。1995 年5 月24 日至6 月2 日,应台湾“中国作家艺术家联盟”邀请,

福建省文学出版访问团赴台湾进行为期10 天的交流访问。这是祖国大陆文学

出版界首次组团赴台访问。2002 年8 月17 日,经福建有关部门邀请,台

湾诗人尚明、张默、大荒来福州访问,并应《海峡都市报》的邀请,与福建著

名诗人蔡其矫、评论家南帆、著名台湾文学史家刘登翰、诗人伊路就两岸诗歌

交流和诗歌生存作了一次深层次的对话。2003 年9月10日至21日,福建省文联、福建省文化经济交

流中心、《台港文学选刊》**、福建省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中心、福建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共同举办了以余光中

为主题的2003“海峡诗会”。

2、以民歌为例,说明闽台之间在音乐方面的密切关系。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闽台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福佬系民歌。“福佬”,又有谐称“河洛”,

一般指源自中原地区黄河、洛水流域的闽南人。闽南人在台湾艰苦创业的同时,也把民歌带到了台湾,称

为“福佬”系民歌,多为民间小调,一般为七字句,每段四句,有褒歌、茶歌等。可自唱自乐,亦可对唱对

答,内容多为劳动和爱情,其风格以抒情哀怨的旋律为多数,也有节奏活泼的具有讽刺性的滑稽歌。演唱

时伴奏多用拉弦乐器,也有拨弦乐。曲调都是从泉州、漳州、厦门流传过去的,有的保留原来的歌题和格

调。《病囝歌》是福佬话歌谣中,最为语通意顺的杰作,也是台湾这种歌谣的祖型。《月光光歌》流行闽台

两地,久唱不衰。儿歌:台湾的儿歌和闽南地歌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天乌乌》等是两地群众中广为流

传的儿歌。泉州、漳州和台湾的《天乌乌》意思相似,都用闽南语,有情节有人物。台湾的“阿祖”、“阿公”、

“阿妈”和闽南相同。这首童谣原型在闽南,传到台湾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但与闽南童谣意思相似。祈求歌谣:通过海龙王或鱼虾要娶亲的喜庆欢乐童话世界的描绘,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美好生活的希望。情歌。两地情歌大都七言一句,四句一节,单节成篇,有多节成篇,用闽南方言押韵。情歌或对唱,或独唱,形式不拘。台湾情歌:两地情歌十分相似,起兴相同,七言一句,通体协调,节奏和谐,形式整齐,抒发了男女相爱之情,极尽情调。可以认为:这些台湾情歌源于闽南,到了台湾又有所演变,但原意仍有保留。(2)客家民歌台湾的客家山歌流行于当地粤语区和客家方言区,台湾数百万客家人。客家山歌尽管种类繁多,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多为七字句,每首四句28 字。歌词特点,即兴,双关语,插字衬腔;体裁七言小调较多,小调较不规则。主要独唱对唱两种演唱方式。以唢呐与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是客家器乐音乐的代表。种类:客家系民歌“九腔十八调”分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其他小调。依歌词分为爱情类、劳动类、家庭类、相骂类、祭祀类、爱国类、歌颂自然类等。台湾流传的客家民歌特点:1,是它们的原型是福建永定山歌,直接传入台湾的有《高山顶上一头梅》、《柑子跌落古井心》等。2,台湾高屏客家民歌与闽西上杭客家民歌、福建连城山歌、北部客家山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3,台湾客家民歌与福建客家民歌相同点较多,4,有的山歌是从广东传入,但也与闽西客家民歌有密切联系,可视为闽粤客家民众的共同创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课程作业与评价★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4

(第10—11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府县儒学

儒学即由政府举办的与科举制度相适应的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课的官立学校,是古代学制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施行教化,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2、熟语

是一种独特的口语形式,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3、无效婚姻

即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是指男女两性的结合因违反了法律规定的结婚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违法结合。

4、区际司法协助

是指同一主权国家内部不同法域或特定地区的司法机关之间的司法协助行为。

二、简答(每小题12分,共36分)

1、简述闽台庙学合一的规制。

庙学是指依附于孔庙中的学校。在一些闽台官呐看来,庙学是府县儒学完备与否的重要标志。因而闽台府县儒学都具有庙血的性质。庙学合一的体制使福建的儒学教育具有正统性,权威性。同时利用孔庙设施普遍兴学,解决了校舍的问题,节省了办学支出,使得福建和儒学发展及块,受教育面扩大,科名接近全国先进地区。儒学与孔庙的联系十分密切,但二者不是同一回事,即不可视孔庙为儒学,或将儒学视为孔庙。庙与学并重乃是清代注重儒术后必然结果。将庙与学设在一起让学生朝夕学于孔庙之侧。近圣人居,便为达到:“圣人可学而圣者”的目标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庙与学的紧密结合,有助于通过利用庙中的人文设施和精神内涵的进一步开掘。庙学这一特定的场所,既是祭祀圣人之处,也是学子效品励学的地方,还是当地文人切搓学问,交流修身养道心得,以及典藏文物之场所。庙学合一规制,将有限空间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庙学形态的客观存在,也是闽台两地的府县儒学在推行教化和培养人才方面不约而同地发挥了正统的官立学堂的作用。

2、简述闽台方言的分区及其特点。

闽台方言的分区1、七个主要次方言的分布情况:闽东、莆仙、闽南、闽北、闽赣、闽中、闽客等方言。2、其他如浦城县北的吴方言、戴云山区的闽方言土语群、官话方言岛、其他方言“飞弛”特点:闽台方言的丰富和复杂性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少有的:闽台方言在保存古汉语的特点方面,在汉语讲诸方言中也是十分显著的。闽台方言在诸方言之间经常大量相互影响。

3、台湾地区夫妻人身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夫妻人身关系是指与夫妻的人格和身份相关而不具有直接经济因素的权利义务关系。根据台湾地区《民法》第四编第1000条至第1003条的规定,台湾上区的夫妻他们他们人身关系包括:1、夫妻姓氏权2、夫妻的同居义务3、夫妻之住所4、夫妻日常家务代理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课程作业与评价★

三、论述(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闽台教育交融的历史概况。

1、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与交融:台湾的科举考试完全按福建的规定执行,接受福建地方当局的统一安排:为台湾土子参加乡试和会试设立保障名额:冒籍现象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闽台两地关系之密切:为台湾的世子越福州乡试提供“官送”日据台湾后,闽台科举考试的历史联系并未中断。

2、闽台府县儒学的联系与交融:由于特殊的历史大原因,在清代闽台同属一个行政区,在统一的行政体制和教育体制引领下,闽台府县儒学成为培养闽台地区优秀人才的主要摇篮和科举的预备场所,成为当地世子上升流动的合适途径。

2、试述福建金石的价值。(参看辅教材《闽台文化探略》)

课堂表现

课堂讨论评分标准参照:

《闽台区域文化》学生上网学习记录表

说明:本表只记录学生登陆“福建电大在线”和“分校版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学习情况。每生每门课程每月上网时间不少于2.5小时才能获得该项成绩。

闽台文化:往年试卷(2010—2011年)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开放教育(本科)《闽台区域文化》模拟试题 一、填空 1.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狭处只有130千米,离福州最近。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米至100米。 2.居住在福建境内的越人称“闽越”,其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是以蛇为图腾和断发纹身,是一个善于舟楫的民族。 3. 隋朝时,陈棱从台湾掳回的数千人口,就近安置于福清县福庐山。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台湾人定居大陆(福建)沿海和第一次。 4. 13世纪末,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于福建泉州路同安县。这是我国在台湾附近岛屿上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的开始。 5. 泉州自古佛教兴盛,被誉为“宗教博物馆”素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之称。 二、名词解释 1. 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 答: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 打尾牙 答:是闽台方言,意为当年最后一次打牙祭,初二、十六以酒肉款待店员为“牙祭”。闽台方言称正月初二的牙祭为“头牙”,腊月十六的最后一次牙祭为“打尾牙”。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牙祭,便格外隆重。闽台两地各家各户都摆出香案,陈列鸡鸭肉,祭祀土地公,店主祈求财运亨通。老板经理宴请伙伴朋友,欢庆一年的劳动业绩,以示酬谢,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成果。 3. 禁忌 答:即“忌讳”,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便是禁忌。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 三、论述题 1、概括台湾人与闽南人的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 答:闽南人与台湾人的共同文化心理特征是在闽台文化的传承与交融中形成的,闽台文化养育着他们,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塑造并影响着闽台人的心理行为方式,使闽台人的思想、信念、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区别于大陆内地其他文化的人。受海洋文化和移民历史的影响,闽台人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多以实际行动来检验,不容易受他人的暗示,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但是在务实的同时,往往又听命于神灵,这从闽台两地神灵庙宇之多,闽台人热衷算命当数全国第一,所以闽台人在认知、行为具有矛盾性。多元文化形成闽台

闽台文化形成性作业答案2

闽台文化形成性作业答案2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 参考答案或提示: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文化分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或提示:文化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阶段: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 如何从文化遗址中认识闽台人缘的密切关系? 参考答案或提示:闽台人同缘,要追溯到原始人起源,在闽台两地发掘的文化遗址中分析,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己传到台湾。台湾各地相继发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两翼式铜镞等大量的文物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 左镇人 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说明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长滨文化 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长滨文化说明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大坌坑文化 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说明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圆山文化 圆山文化,距今约4400—3100年,分布在台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带。石器多属磨制石器。出土的有段石锛与福建、广东等地出土的有段石锛都属于同一类型,是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出土的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这些遗物同大陆东南沿海出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大陆传播过来的。晚期出现少许青铜器,与商周时代的同类器近似。 凤鼻头文化 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都归属凤鼻头文化。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石器多为磨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第三种是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已属铁器时代遗存。风鼻头文化继承发展了大坌坑文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 2

电大闽台经济文化作业答案

1 . ( 应得 4 分, 实得 4 分) 史书记载的闽台之间人口交流的第一次是( ) A . 明代颜思齐、郑芝龙集团对台湾的开发 B . 孙权”夷州数千人”到大陆定居 C . 隋朝时大陆与”流求”之间的交流 D . 秦汉之际百余年间两次实行的”虚地迁民” 正确答案: B . 2 . ( 应得 4 分, 实得 4 分) 在荷据38年间, ( ) 势力对大陆、福建与台湾的经济往来、政治领属构成重大威胁。 A . 殖民主义 B . 郑成功势力 C . 少数民族 D . 中央政府 正确答案:

A . 3 . ( 应得 4 分, 实得 4 分) 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 经济上的突出特点是( ) , 因而此时闽、台经济交往均有所发展。 A . 封闭自锁 B . 发展海上贸易交通 C . 农村集市发展迅速 D . 农业大发展 正确答案: B . 4 . ( 应得 4 分, 实得 4 分) ”九?八”贸洽会至底为止举行了( ) 届。 A . 16 B . 15 C . 14 D . 13 正确答案: B . 5 . ( 应得 4 分, 实得 4 分) 古代, 闽南和台湾都出现了经营海峡两岸贸易的商业组织是( )

A . 榷货务 B . 郊行 C . 巡检司 D . 市舶司 正确答案: B . 6 . ( 应得 4 分, 实得 4 分) 农 业利用台资位于我省第一, 在全国位居前列的是( ) 。 A . 福州 B . 厦门 C . 泉州 D . 漳州 正确答案: D . 7 . ( 应得 4 分, 实得 4 分) ( ) 是福建省最重要的三条大江——闽江、九龙江、汀江的发源地, 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 是河洛人的祖居地之一, 也是台湾同 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 A . 南平 B . 龙岩 C . 漳州

闽台区域文化形成性考核答案

闽台区域文化形成学作业(第1—3 章) (一、名词解释 1、东山陆桥“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 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左镇人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 3 万至 2 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 万多年。 3、台湾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 二、简答 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最新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资料

7864_闽台区域文化课程形考 任务1 一、名词解释(共12题,每题5分) 1、大坌坑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1964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2、长滨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其石器都是打制四起。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由上可见,台湾在第四冰期同大陆相连的时候,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了。长滨文化的发现,使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至少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3、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 参考答案或提示: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在东汉、两晋南北朝时称夷洲,三国时期称琉球,隋、唐、宋、元朝时称琉求,明朝时称东番,清朝属福建,设立台湾府。1885年台湾建省。 4、凤鼻头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大坌坑文化结束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石器多为磨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第三种是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已属铁器时代遗存。风鼻头文化继承发展了大坌坑文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 5、闽台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质,具有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物质财富、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向台湾地区延伸,台湾文化也影响了福建文化,在共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相似的心理个性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6、文化分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或提示:文化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阶段: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

2015福建电大《闽台区域文化》网络作业及答案(1)

2015福建电大《闽台区域文化》网络作业及答案(1)第 1 大题:名词解释 1 . (10分) 闽台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质,具有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物质财富、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向台湾地区延伸,台湾文化也影响了福建文化,在共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相似的心理个性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 . (10分) 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 参考答案或提示: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 (10分) 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和理智的规范。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它以精神与物质两种形式交互作用的,它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并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4 . (10分) 宗教 参考答案或提示:宗教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由神话、教义、仪式和仪典等若干个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了解宗教包括:理论、崇拜仪式、信仰团体、崇拜对象等方面。闽台人的宗教观、生活方式、宗教仪式对其身心的影响深刻,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因其特殊原因起着特殊作用,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闽台文化体系中,闽台宗教交往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5. (10分) 文化分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或提示:文化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阶段: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 第 2 大题论述题 1 . (80分) 1.分析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或提示: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在闽台地理距离与特征,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千米,狭处只有130千米,离福州最近。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米至100米。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

闽台经济与文化作业三答案(最全)

闽台经济与文化作业三答案(最全)
第 1 大题: 1 . ( 应得 ( 4 得 40 分 实得 ) 4 单选题 分 ) 台湾文学大约在 19 世纪中叶开始,兴起( )创作,它 分,
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
A . B . C . D . 正确答案: A . 2 . (
击钵吟 骊歌 大戏 小戏
应得
4
分,
实得
4

) ()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海上保护神。传说是五代福建
都巡检林惟悫的女儿,或说是宋初的民间女子,玉皇大帝的小女儿等等。据说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年),逝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 年),生前能“言人休咎”,“知人祸福”,精通治病防疫,擅长海上救护, 通晓天文气象,深受人民爱戴。她死后,乡人在湄洲岛建小庙奉祀以示感念。
A . B . C . D . 正确答案: B . 3 . (
临水夫人 妈祖 清水祖师 陈靖姑
应得
4
分,
实得
4

) (
)位于宏伟壮观,为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
A .
莆田孔子文庙
B . C .
泉州孔子庙 福州文庙

D . 正确答案: B . 4 . (
漳州孔子庙
应得
4
分,
实得
4

) 闽南、台湾有些节庆习俗是其他地方罕见的,饶有情趣。
台湾有俗话说:“偷得一根葱,嫁个好老公;偷得一根菜,选个好女婿。”菜园主人成人之美,往往主动放 开菜园,任人去偷。这反映的是( )节庆活动的习俗。
A . B . C . D . 正确答案: B . 5 . (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应得
4
分,
实得
4

) 以下反映福建佛教和台湾佛教密切关系的提法错误有()
A . B . C . D . 正确答案: B . 6 . (
台湾庙的创建,与福建人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 台湾佛教的派系仅有部分与福建佛教有密切的关系。 闽台两地在修建佛寺时经济上相互支持。 闽地僧人入台定居弘法。
应得
4
分,
实得
4

) ()是传入台湾最早的宗教。
A . B . C . D . 正确答案: B . 7 . (
佛教 道教 天主教 基督教
应得
4
分,
实得
4

) 闽台植物崇拜突出地表现在(
)崇拜上。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整理

闽台区域文化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东山陆桥------“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 年前,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左镇人-----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 3 万至2 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 万多年。 3、台湾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 5、打尾牙----是闽台方言,意为当年最后一次打牙祭。闽台方言称正月初二的牙祭为“头牙”,腊月十六的最后一次牙祭为“打尾牙”。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牙祭,便格外隆重。这一天黄昏,闽台两地各家各户都摆出香案,陈列鸡鸭肉,点燃香烛、冥币,祭祀土地公。这一天,闽台两地街市上各家商店门口都香烟缭绕,店主向土地公叩头作揖,祈求财运亨通。晚上,老板经理要宴请伙伴朋友,欢庆一年的劳动业绩,以示酬谢,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成果。从打尾牙开始,便进入年关,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 6、婚嫁六礼------早在周代就确立了婚嫁程序中的“六礼”:纳彩(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姓名和生辰)、纳青(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郎亲自迎娶),设有一套繁文缛节。明清以后,福建婚嫁风俗虽有变化,不尽相同,但仍旧习难改,总体上仍取六礼之意,从议婚到成婚,通常要经过提亲、合婚、相亲、定亲、送聘、送日子、送嫁、迎亲、婚礼、归宁等程序。 7、放王船------王船多半有福建沿海一带放出,通常置三尊王爷神像于船上,并在各神像上写上王爷名字,船上载有一切日常用具、粮食和白羊一只,放行海上任其漂流沉没,寓意瘟疫葬身大海,即可保健康平安。 8、诗钟----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9、地方传说----地方传说包括地方山川风景、地名古刹、特产工艺、风俗民情等内容,大多有所寄托,乃当时社会生活的折射。 10、南音----福建南音,亦称“弦管”。为中原古乐,原名…五音?,又称南乐。其乐风承袭隋唐之清乐,大曲,有高雅,敦厚的文士风格。有严格的组织形式、传承方式和演唱规则,是属于高雅的古老乐种。它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南音在台湾称为“南管”。既指乐曲,也指戏曲。南音传入台湾的第一站是鹿港,由泉州人带到鹿港。现在不但还在演唱、演奏,而且还深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在台湾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闽台区域文化》复习纲要

开放教育公共管理(教育)、小学教育、汉语言、法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 《闽台区域文化》考试纲要 一、考试对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教育)、小学教育、汉语言、法学、行政管理五个专业本科水平的学员。 二、考试课程名称与考试方式 开放教育教育管理、小学教育、汉语言、法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闽台区域文化》课程考试形式:开卷笔试。 考试时间:90分钟。 三、本课程考试内容、基本要求与复习方法建议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闽台区域文化》课程知识的全面、系统、综合掌握的情况,在考试过程中检验学生对闽台文化的基础常识,发展变化、文化特点的理解和储备的水平,测量学生通过学习《闽台区域理论》在文化知识拓展、文化修养等方面的能力。 本课程考核要求掌握的内容是各章中基本常识和重要理论,拓展应用是要求学员在掌握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得出新认识,促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考试以重点掌握、识记名词、拓展应用的内容为主,了解的内容作为常识性内容不作为考核要求。在复习阶段要学员以一种主人翁的精神、怀着对闽台两地深厚的感情,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围绕学习主教材,参考网上相关学习资源,结合面授辅导要点,从本地乡土文化出发拓展对闽文化的进一步认识,紧扣复习纲要,广泛阅读课内外教学资料,熟读教材,结合平时作业多做练习,积累相关实例,进行分析,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主动向老师求教,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在考试过程中,要求同学以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科学严谨的作风,结合实践、积极思考,依照考试要求,沉着冷静、准确作答。在考试中要灵活运用作答技巧,注意跨章节内容的综合、概括分析,能够结合本地文化内容灵活迁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四、考试试题的命题原则、基本题型和所占分数比例 考试命题原则遵循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主要考核内容在文字教材内容范围内,少数内容将涉及闽台区域文化课外相关的本地文化或家乡文化内容。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30%、填空20%、问答占30%、知识拓展分析占20%四种类型,名词解释以教材内容、复习大纲中的理解、重点名词内容为主,考核基本常识。简答、论述题以重点掌握内容为主,考核学员对闽台区域文化各个领域的文化价值的综合分析能力。知识拓展以

闽台文化作业答案

闽台文化作业答案 闽台区域文化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东山陆桥 “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 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左镇人 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 “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 1万多年。 3、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

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二、简答 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湾是我国第一大 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千米,狭处只有130千米,离福州最近。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米至100米。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 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台湾被称为“浮福建”,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 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 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您认为闽南人与台湾人有哪些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 闽南人与台湾人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1、闽台人均有族群迁徙为主,以地缘、血缘关系聚居,较为完整地保持了祖籍的风俗习惯、语言的传统。2、闽台人 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戏曲、生活习俗,对人生价值的总的、根本的看法近似,乐于在拚搏中体会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安土重迁,认为改造命运的主动权在 自己,不惜以生命作代价,换取财富与新境界。3、闽台人的情感敏感外露、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 第1 大题名词解释0分1 . (10分) 客家民歌 参考答案或提示:台湾的客家山歌流行于当地粤语区和客家方言区,台湾数百万客家人。客家山歌尽管种类繁多,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多为七字句,每首四句28字。歌词特点,即兴,双关语,插字衬腔;体裁七言小调较多,小调较不规则。主要独唱对唱两种演唱方式。以唢呐与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是客家器乐音乐的代表。==学员答案==台湾的客家山歌流行于当地粤语区和客家方言区,台湾数百万客家人。客家山歌尽管种类繁多,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多为七字句,每首四句28字。歌词特点,即兴,双关语,插字衬腔;体裁七言小调较多,小调较不规则。主要独唱对唱两种演唱方式。以唢呐与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是客家器乐音乐的代表。 可得分数:确定2 . (10分) 泉州孔子庙 参考答案或提示:位于泉州市区泮宫内,宏伟壮观,为我国东南

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主体建筑为宋代典型的重檐庑殿式,殿为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屋脊较短,四角斜坡面较长,殿柱皆为花岗岩石,束腰嵌有莲花图案青石浮雕,台北孔庙位于大龙洞、哈密街一带,由泉州府惠安县著名建筑大师王益顺于1925年重建,主要模仿泉州孔庙,建成“正统南中国式孔庙”。 ==学员答案==位于泉州市区泮宫内,宏伟壮观,为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主体建筑为宋代典型的重檐庑殿式。可得分数:确定第2 大题论述题0分1 . (80分) 1.发掘本地方言中称谓词、熟语、地名中具有闽台方言的共同特征的实例,并说明理由。(结合本地或家乡方言占10分) 参考答案或提示:(1)称谓:由于传统封建礼制,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亲疏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秩序,在闽台方言中也同样也保留了一套能区分血亲远近、辈份高低、年龄大小的严密系统。称呼亲属时,闽台方言称呼词的使用均以辈份高低为基本准则。但当遇到辈份与年龄不相应时,只以辈份称呼而不从年龄。因此,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遇到比其辈份高的年轻男女,面称其为“叔公”(祖父的弟弟)或“姑婆”(祖父的妹妹)之类的现象则司空见惯。 (2)熟语是一种独特的口语形式,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由于熟语内容丰富、反映面广、富有乡土气息、形式、固定,因而群众喜闻乐见,以至于在民间广为流传、根深蒂固。如成语,闽台方言中的成语也多呈四字格形式。因土生土长,说者多绘声绘色,听者也

最新闽台文化形成性作业答案2

精品文档 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 参考答案或提示:二^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 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文化分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或提示:文化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阶段: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 品;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 如何从文化遗址中认识闽台人缘的密切关系? 参考答案或提示:闽台人同缘,要追溯到原始人起源,在闽台两地发掘的文化遗址中分析,从台湾岛的考 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己传到台湾。台湾各地相继发掘岀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两翼式铜镞等大量的文物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左镇人 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 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说明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长滨文化 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已经是旧 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长滨文化说明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可追溯到 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大坌坑文化 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址岀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说明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绳纹陶器, 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圆山文化 圆山文化,距今约4400 —3100年,分布在台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带。石器多属磨制石器。出土的有段石锛与福建、广东等地岀土的有段石锛都属于同一类型,是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岀土的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这些遗物同大陆东南沿海岀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大陆传播过来的。 晚期岀现少许青铜器,与商周时代的同类器近似。 凤鼻头文化 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都归属凤鼻头文化。第 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 —3500年。石器多为磨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 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 —2000年。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 印痕。第三种是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已属铁器时代遗存。风鼻头文化继承发展了大坌坑文化, 精品文档

地域文化闽台经济与文化试题及答案

地域文化1总共28 题, 第1 题(已答). 宋时大陆与台澎之间的经济贸易已十分繁盛,当然这种贸易主要还是发生在()之间。 A. 大陆人民和南洋地区的大陆移民(主要是福建的移民) B. 大陆人民 C. 台澎地区的大陆移民(主要是福建的移民) D. 大陆人民和台澎地区的大陆移民(主要是福建的移民) 【参考答案】D 第2 题(已答). 2007年,闽北籍台资投资兴办了(),该校被福建省教育厅确定为闽北唯一的一所承接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学校,同时也被福建省台联选定为全省首家台胞培训基地。 A. 武夷学院 B. 华侨大学 C. 龙岩学院 D. 厦门大学 【参考答案】A 第3 题(已答). 至(),福建居民对台湾居民的民风习俗、生产技术和规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经济交往也进一步密切。此时台湾已成为中央王朝的羁属,但是中央王朝对台湾的管辖还是松散而不得力的。 A. 秦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参考答案】B 第4 题(已答). 清末及民国时期,不属于福建与台湾的海上交通主要线路的是() A. 福州与台湾航线 B. 厦门与台湾航线 C. 泉州与台湾航线 D. 除汽船定期航班外,福建的帆船穿越台湾海峡,从事航运贸易,获利颇丰【参考答案】C 第5 题(已答). 历经10多年倾力打造,()的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简称“海博会”)与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简称“鞋博会”)两大展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参展、参观的境外企业和客商比例逐年递增。 A. 福州 B. 厦门 C. 泉州 D. 莆田 1

【参考答案】C 第6 题(已答). 龙岩市利用台资的企业以()企业为多。 A. 资源型 B. 技术型 C. 资金型 D. 互补型 【参考答案】A 第7题(已答). ()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人民祖籍地有许多源于此地,两地人民情同手足。 A. 福州 B. 厦门 C. 泉州 D. 漳州 【参考答案】B 第8 题(已答). 古代,闽南和台湾都出现了经营海峡两岸贸易的商业组织是() A. 榷货务 B. 郊行 C. 巡检司 D. 市舶司【参考答案】B 第9 题(已答). ()对台小额贸易量一直稳居大陆县级第一,年贸易额约占福建的三分之一,为福建最大的对台贸易港之一。 A. 霞浦 B. 杏林 C. 福清 D. 东山 【参考答案】D 第10 题(已答). ()成立“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台商投资区等,通过举办两岸林博会、海峡两岸乡镇对口交流会、两岸特色乡镇交流会等,加强两地的经贸关系。 A. 福州 B. 南平 C. 三明 D. 龙岩 【参考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共8 题,每题 5 分) 第11题(已答). 以下关于明代闽台经济关系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有() A. 明朝中央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完全阻止了福建沿海人民继续迁居澎湖的趋势 B. 颜思齐、郑芝龙集团,他们在那里辟垦土地,建立部落,大大推动了台湾本岛的开发,从而也促进了闽台之间的经济交流 C. 明朝中、后期,由于倭寇横行、海盗窜扰、殖民者侵入,对大陆、福建与台湾的经济往来、政治领属构成重大威胁 D. 王审知在位期间,实行保境安民政策,为福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 贡献,号称“明王” 【参考答案】BC 2

闽台文化形成性作业答案1

闽台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质,具有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物质财富、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向台湾地区延伸,台湾文化也影响了福建文化,在共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相似的心理个性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 参考答案或提示: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何从文化遗址中认识闽台人缘的密切关系? 参考答案或提示:闽台人同缘,要追溯到原始人起源,在闽台两地发掘的文化遗址中分析,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己传到台湾。台湾各地相继发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两翼式铜镞等大量的文物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 左镇人 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说明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长滨文化 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长滨文化说明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大坌坑文化 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说明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圆山文化 圆山文化,距今约4400—3100年,分布在台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带。石器多属磨制石器。出土的有段石锛与福建、广东等地出土的有段石锛都属于同一类型,是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出土的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这些遗物同大陆东南沿海出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大陆传播过来的。晚期出现少许青铜器,与商周时代的同类器近似。 凤鼻头文化 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都归属凤鼻头文化。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石器多为磨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第三种是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已属铁器时代遗存。风鼻头文化继承发展了大坌坑文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

电大-秋闽台经济与文化复习答案复习过程

2011“闽台经济与文化”复习题集 一、填空题 1、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经济上的突出特点是发展海上贸易交通,因而此时闽、台经济交往均有所发展。 2、日本占据台湾以前,台湾对外贸易的最主要对象是福建,台湾素有“福建谷仓”之称。 3、福建、台湾的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品种丰富;二是务求新鲜;三是不生食蔬菜;四是调料独特。 4、泉州孔子庙位于泉州市区泮宫内,宏伟壮观,为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 5、福建道教对台湾道教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两地道士法师的道场科仪基本一样,特别在闽 台道教主要教派,更是关系密切。 6、妈祖信仰是民间信仰,但又兼具道教和佛教特点与色彩。 7、王审知治闽期间,开通甘棠港,对闽台经济交往起到促进作用。 9、闽台两地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同步进入了农耕社会,福清东张遗址发现稻草痕迹,台湾凤鼻头遗址陶片上有稻米的遗留,说明当时的闽台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10、中元节前后期间的活动,台湾和闽南一带称“普渡”,时间长达一个月。 11、1994年,国务院把漳州定为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1997年7月,国家外经贸部、农业部和国台办(简称“两部一办”)又将其批准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12、闽台动植物崇拜中,最具特色的是蛇崇拜;植物崇拜突出地表现在树木崇拜。 13、早在1971年,惠安崇武港接待了前来祖国大陆停靠的第一艘台轮后,即成为大陆第一 个开放的台轮停靠点。 14、清末及民国时期,台海航运从两方面的资料可见其概貌,一是厦门海关关册,详细记述 了清宣统三年至民国29年(1911—1940年),厦门赴台湾,台湾赴厦门的客流量;一是清宣统三年至民国31年(1911—1942年)台湾总督府指定的闽台航路表。 15、台湾与福建距离甚近,最近处从福建平潭岛到台湾新竹市,相距仅130公里左右, 每逢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福建这边的高山上,就可以隐约望见台湾岛上那高耸挺拔的山峰。 16、198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平潭县东澳港率先开辟为台湾渔船停泊点,建立平潭县 台湾渔民接待站。 17、厦门成为大陆引进台资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18、南宋年间(1165—1173年),澎湖已在行政上归属泉州府晋江县。 19、清雍正元年(1723年),在台湾增设彰化县及淡水厅。雍正五年(1727年)改分巡 台厦道为分巡台湾道,增设澎湖厅,正式统称为台湾。 20、清末及民国时期,福建与台湾的海上交通主要有福州与台湾、厦门与台湾两条航线。 21、台湾民歌主要有福佬系民歌、客家系民歌两种支脉,这两种支脉与福建关系最为密切。 22、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占据了台湾,直到1945年,台湾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23、公元1087年,宋政府于泉州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自然也管理澎湖列岛。 此时澎湖逐渐成为泉州与南洋贸易之中转站及两岸互市之枢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