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务员经典政治常识汇总

公务员经典政治常识汇总

公务员经典政治常识汇总
公务员经典政治常识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一、哲学

(一)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则是自觉的、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①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②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依照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和否定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哲学基本问题决定着哲学的方向路线,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恩格斯明确提出的有关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依据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为我们在复杂的哲学斗争中鉴别各自哲学派别提供了唯一的科学标准和根据。(3)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思想武器,是党的路线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

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是以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它们所揭示的规律不同:它们科学研究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揭示的是某一领域、某一局部存在的特殊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真题示例(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部分)

【原题】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全部科学的汇集。

B.哲学是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

C.哲学对各门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解析】答案应为C。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1)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必然产物。(2)自然科学条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3)理论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所提供的思想材料,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引入并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观点,阐明了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强调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

第二节物质和意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

列宁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分析,给物质下了完整而准确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概念,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3)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只存在永恒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宇宙间发生的一切运动、变化和过程,都有其物质主体。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2.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又可划分为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物质运动有一种特殊状态,就是静止。静止主要是指: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在坚持事物绝对运动的前提下,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改造不同的事物。

4.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物质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和必然联系。规律具有如下的共同特点:(1)规律具有稳定性。(2)规律具有普遍性。(3)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深刻地阐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我们无论在何时、任何地方、任何条件下,也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生命的物质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性感应,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心理到人

类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劳动的产物。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意识产生之后,它的发展既依赖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也依赖于它自身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意识起源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这一本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一切意识活动都是以人脑为载体的,是以人脑神经细胞活动的生理过程为基础的。(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脑虽然具有意识的机能,但人脑本身不能凭空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传递到人脑中来。经过人脑的加工改造以后,才会产生意识。可见,意识是以人脑为中心的神经系统与客观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结果。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1)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2)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一个从物质到思想的过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一个从思想到物质的过程。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它是现代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和仿生学等发展的产物。

2.电脑不可能在整体上超过人脑,也不可能取代人脑

电脑之所以不可能在整体上超过人脑,不可能完全取代人脑,也不能产生意识,是由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决定的。

(1)人脑和电脑的活动机制根本不同。

(2)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3)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不具有这种创造性。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对关系

1.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两种作用不是并列的。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客观规律是第一位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位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脱离或违背了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只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同时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唯物主义辩证法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凑合。

2.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这个多样性是由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的多样性所决定的。联系的多样性与联系的条件性相关,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中可以看出,一个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的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是这一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真题示例(200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部分)

【原题】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就告诉我们: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必须重视各个局部的作用

【解析】答案应为C。“全局”、“万世”都说明处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是事物相互联系产生的运动、变化

普遍联系的观点与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密不可分。现实事物存在的相互联系,总是通过事物及其内部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从而引起运动。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包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量变,也包括质变,但运动、变化不一定就是发展。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不是发展。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2.发展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和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而日趋灭亡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在于,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由事物相互联系引起的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不是事物在原有状态下的简单重复,也不是一个一个变化过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其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是质变,是飞跃。

二、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这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不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其二,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脱离了一定事物的质也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多样的。质和属性不可分。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则是一物与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质和量是事物固有的两种不同的规定性。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而量与事物的存在并不直接同一,相同事物可以有量的不同。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度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体,成为另一事物。

2.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量变阶段,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在质变发生时,事物的稳定性被破坏,处于剧烈的变化中,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转化为其他事物。量变和质变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这就是事物质量互变的辩证图景,也就是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变化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

3.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事物的运动变化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连续的、渐进的变化。质变则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事物无限多样的发展过程。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也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真题示例(200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部分)

【原题】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解析】答案应为A。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度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体,成为另一事物,所以万事都要适度,否则极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属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属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使矛盾双方的力量不断变化,导致双方地位发生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事物的矛盾有内、外之分。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动力。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单地说,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矛盾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各有其特点:①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②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不相同;③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不相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个性包含共性。二者的转化必须依据时间、地点、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为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条件下则为普遍性的东西,反过来也是一样。

4.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诸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事物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对事物的性质起主导作用。

5.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无论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二者的关系都是辩证的,矛盾双方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双方的地位会发生转化。

6.“两点论”和“重点论”

把矛盾的观点、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运用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就形成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两点论”是矛盾分析方法的通俗表述。“两点论”方法要求在分析任何事物、任何矛盾的时候.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根本矛盾、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既要在诸多矛盾关系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统一、渗透、转化,又要在复杂的矛盾群中把握它们的差异、排斥甚至对立,全面地研究矛盾的复杂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不是均衡论,而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它要求抓住根本矛盾、主

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把它们作为解决其他矛盾的出发点。

真题示例(2008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部分)

【原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其哲学依据是:

A.同一矛盾的双方,其地位、作用是不平衡的

B.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矛盾的地位、作用是不平衡的

C.矛盾普遍存在,必须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D.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解析】答案应为B。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为在复杂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矛盾的地位、作用是不平衡的。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即每一事物的发展郡是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否定,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即完成了一个周期。在这一周期中,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一个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事物发展的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反映了事物发展道路的起伏性和曲折性。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和实质。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学说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之中。质量互变规律中的质和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事物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都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产物。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否定和肯定也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从发展的意义上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和表现形式。

因此,对立统一学说是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关键。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既要抓住它的实质和核心,又要全面学习和掌握其他基本内容。

2.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揭示并科学地论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性质,它是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实际工作的需要。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第一,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第二,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第三,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存在。

第四节实践、认识、真理

一、认识和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坚持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同一性,是可知论;坚持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在这个立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主要表现在: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到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的永无止境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

再次,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做出了唯物的和辩证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物质性。(2)主观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实践形式。处理社会关系的社会实践形式,也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3)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直接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并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领域和实践活动形式。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三)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认识活动包括认识者(主体)、认识对象(客体)、认识活动三个要素。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有感知和思维能力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主体和客体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二者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由于实践因素的介人,认识活动在本质上就成为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其次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课题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和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推动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再次,实践锻炼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首先,认识的直接任务是获得真理,其目的在于用真理性的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其次,实践目的对整个认识过程的产生、发展和方向,起着制约、定向和指导的作用。再次,如果认识脱离了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再好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联结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纽带,既有普遍性又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而成为检验一切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题示例(200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原题】“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说明: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人的认识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

【解析】答案应为D。这句话给世人的启示是实践才能出真知,说明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

(五)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指导主体采取正确的方法,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从而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六)认识的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客体而产生的,是人们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其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表面性和生动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主体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内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等特点。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主体只有通过对客体现象的感性认识,才有可能达到对客体本质的理性把握。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离开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只能是无源之水。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这决定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渗透着主体的理性成分,理性认识则包含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不包括理性认识的纯粹感性认识和脱离感性认识的纯粹理性认识,都是不存在的。

(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的质变和飞跃。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基本前提。第二,所掌握的感性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而不能是虚假的。第三,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有效的加工制作。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形成之后,还要将获得的理性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更为重要,意义更为重大。这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实现认识的目的;也只有将理性认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

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用来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必须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起点、基础,必须是正确的,这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条件。用错误或空想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只能导致挫折和失败。

第二,必须把理性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

一个一般认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自觉实现这个结合,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前提。

第三,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第四,要将理论、计划、方案等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理论只有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是一个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动员群众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是第二次飞跃的重要环节。

3.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人们从一次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有限的,要想认识一个复杂事物,必须经过由实践到队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时,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发展过程之中,这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和总规律。

认识的辩证发展原理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二、认识和真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所谓真理就是同客观对象相一致的认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就是说,任何认识的对象只能是、也必然是客观的存在,从根本上说是客观物质世界认识的内容,归根到底也来自客观的物质世界,真理只能是、也必然是认识和客观对象的一致。正是基于此,才保证了作为主体对客体正确反映的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最本质之点是说任何真理均包含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排除真理有其主观形式,真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一致。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在它适用的范围和限度内永远不会被推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肯定了真理的绝对性。(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真理,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是无限发展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在无限发展的认识之路上前进,可以无限接近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实践的无限性,承认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肯定了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真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一定部分、一定领域或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

(2)真理在深度上也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精确化。

3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反对真理观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脱离真理绝对性的真理相对性,反之亦然。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则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所构成的。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

在真理问题上存在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绝对主义表现为只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并将其夸大,不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把真理看成是不发展的、僵死的东西,这在实践中会导致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相对主义表现为只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并将其夸大,不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把真理看成是没有自身确定性和规定性的东西.这在实践中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实践才能充当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通过实践可将理论或主观认识与现实的客观的东西加以对照,相符的即真理,不相符的即为谬误。

社会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1)从社会实践本身的性质和发展来看,实践标准是绝对的和确定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永无止境地发展着的,这使它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能力和作用具有无限性。不存在实践永远无法检验的认识。(2)从实践检验真理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定条件下实践的检验作用又是有限的和相对的。实践水平总是受到工具、手段、对象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特定阶段的有限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第五节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观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观点,结束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坚持了真正辩证和彻底的唯物主义。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它们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1.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森林、矿藏、动植物等。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社会发展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2.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地域中人13的数量、质量、分布、密度、构成及人口的生产等方面的总和。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人口及人口的生产也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是人口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3)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是由各种复杂的意识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社会意识的构成,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不同的划分:(1)从社会意识的总体来说,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2)从社会意识的层次来说,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3)从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来说,可分为反映经济基础的、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反映经济基础的、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种社会形态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及其运动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条件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起主导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各社会集团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不同形式。(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1)生产关系的相对独立性即生产关系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和独特的表现“形式”。(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生产关系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作用”。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真题示例(200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部分)

【原题】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

C.劳动资料D.劳动者

E.能源

【解析】答案应为D。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者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占主导地位。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关系都是经济基础。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表示社会与其自身精神关系的哲学范畴。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作用: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发展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对经济基础起保护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时,对经济基础起着阻碍作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剥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根本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派生的和从属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构成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真题示例(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部分)

【原题】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解析】答案应为C。经济基础是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三、阶级,国家、革命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1.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种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

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是形成不同阶级的基础,电是阶级划分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标准。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2.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不同的各对抗阶级或对抗势力之间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真题示例(2008年湖北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部分)

【原题】( )是划分阶级的依据。

A.人数B.收入

C.权利D.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解析】答案为D。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即不同的集团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而地位的体现则是时生产资料的占有。

(二)国家与革命

1国家的起源、实质及其发展趋势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统治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防止和镇压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必须借助于一种暴力机关,国家便应运而生。

国家在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法庭、监狱、警察是国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国体和政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决定国家的性质.政体对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随着阶级的消灭,同家将会失去其存在的必要而自行消灭。国家的消亡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社会革命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

四、群众、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二)个人的历史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同时承认和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两者是辩证的统一。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1)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所提出的进步的思想主张,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是实现某种历史任务的“发起者”。(2)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3)某些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某些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州历史的发展起着某种推动作用。(4)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了科学文化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真题示例(200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原题】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

A.他们是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指挥者

B.他们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完成历史任务的组织者

c.他们是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

D.他们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

【解析】答案应为ABC。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不可能改变历史的发展规律,因而D项是错误的。ABC三项则正确地论述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故选ABC。

(三)人的本质和人类解放

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历史是通过实践不断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的过程。因此,必须对人的本质和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找到实现人的价值和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就是人区别于物,特别是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性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离开了社会关系,人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在发展,人性也在发展,人的本质属性也在发展。

2.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作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程度。没有个人需要的满足,即没有索取,则个人不可能对社会作出贡献,一个人不对社会、他人作出贡献,社会便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主要方面。

真题示例(2008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部分)

【原题】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在讲话中深切缅怀了邓小平同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邓小平同志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给了中国人民,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

也赢得了各国人民的普遍尊敬,这主要体现了( )。

A.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B.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的基本保障

c.伟人的个人活动不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D.个人对社会的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解析】答案应为A。邓小平同志建立了不朽功勋,实现了个人价值;赢得的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实现了社会价值。

3.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根源于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基本矛盾。正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由野蛮进人文明,在阶级社会中,又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杠杆,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最终,将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实现生产力的社会性质,使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和空前的发展,人类自身也获得改造、发展与进步,从而克服种种异己力量,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到那时,人类不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而且成为自己的主人,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

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指劳动者跟生产资料相结合而构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构成的社会或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然而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破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内容,是活跃的,总是不停地向前发展,而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力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的。

(2)当一种适合生产力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建立的时候,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原来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的障碍,最终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矛盾运动可以概括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这样一个过程,每一个循环过程都使社会发展到高一级的层次,表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趋势。

二、经济制度及其类型

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制度。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共存在五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即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

第二节商品与货币

一、商品

1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这两个因素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即物品对人的有用性或效用,也就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抽象掉了具体形式的劳动,就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生产性支出。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真题示例(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部分) 【原题】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

C.价值D.价格

【解析】答案应为C。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它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具有二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创造出千差万别的使用

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生产性支出。它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关系:对立统一。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二、货币

1.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价值不能自己表现自己。一个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与另一个商品相交换才能表现出来。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表现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在商品交换只是一种偶然的物物交换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用另一种商品来表现,所以叫做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随着物物交换的逐步扩大,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其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是指随着物物交换的不断扩大,交换日益发生困难。为了克服交换的困难,于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因此叫做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是指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当一种特殊商品固定地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能够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时,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尺度的职能。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作用的职能。贮藏手段是指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有退出流通,贮藏起来的职能。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丽品经济的发展,同赊购买卖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国际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的货币,就是世界货币。只有黄金、白银等有价值的货币商品,才能充当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间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的规律。

为了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流通领域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流通中的商品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同一货币的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为: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一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三、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起着主导作用:

一是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二是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是造成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真题示例(200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部分)

【原题】金银充当货币后,可以与一切商品交换,这表明:

A.金银作为货币,就不再是商品了

B.金银作为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C.金银天然具有作为货币的社会属性

D.金银作为货币,其购买力大小是不变的

【解析】答案应为B。金银首先是商品,然后才是货币,所以A项不正确。货币天然是金银,是说金银天然具有充当货币的自然属性,不是社会属性.所以C项不正确。生产金银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会变化的,因此其购买力不会一成不变,所以D项不正确。

第三节资本与剩余价值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货币和资本的区别

商品交换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产生了货币,而货币正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在于:

(1)流通公式不同: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一商品(W- G -W)。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一货币(G--W--G?)。

(2)流通中货币的职能不同:在商品流通中,货币(G)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执行着流通手段的职能;在资本流通中,货币更主要的是增值的手段,即获得剩余价值的手段。

(3)流通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公式表明,商品生产者为买而卖,生产者最终的目的是获得流通以外的使用价值,满足自己的需要。资本流通的公式表明,资本家为卖而买,货币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就是为了货币的增殖,即获得剩余价值。

2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但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却不是历来就有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否则就不可能卅卖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必须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过程表现为商品生产过程。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一般也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家把价值形成过程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方法是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或者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相对减少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因此,剩余价值的最终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2资本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资本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一种运动;(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3.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丁人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与之相对应,劳动也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早期以手工劳动为主时期的主要方法。随着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成为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4不同要素在价值和剩余价值形成中的作用

劳动是创造价值包括剩余价值的最终源泉,但光有源泉还不能真正实现价值的创造。用全面、辩证和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就要看到价值创造、价值形成也是多种要素综合运动的结果,各种要素都在其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1)劳动创造价值;(2)资本提供条件;(3)管理整合要素;(4)科技催化效益。

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及其意义

资本家为了生产,必须把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购买劳动力。由于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别用C和V表示。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

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因此,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剥削程度用剩余价值率表示。

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使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具有了隐蔽性。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名义工资是指以货币数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第四节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因而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和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不断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再生产出来。所以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而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

3.资本积累

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来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以实现资本增殖。

二、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1.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以分为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方面看,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从物质方面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就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这一含义中,反映了资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有着密切联系,即资本的价值构成以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由于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然不断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从而使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缩小,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而单个资本的增大有两个途径:一是资本积聚;二是资本集中。

2.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总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从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妇女、儿童要求工作以及小生产者、中小资本家破产,又使劳动力的供应增加,结果必然使大量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有利,对工人却是极为不利。劳动力商品经常地供大于求的状况,决定了劳动力商品不得不总是在劳动力价值之下卖给资本

家,从而使工人处在相对贫困之中。

第五节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资本的循环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顺次经历三个阶段:

(1)购买阶段,即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2)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起来进行生产。

(3)销售阶段,即资本家把所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出去。

其中购买、销售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生产阶段属于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

2.产业资本具有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三种职能。

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过程,叫资本循环。如用G表示货币资本,P表示生产资本,W表示商品资本,A表示劳动力,Pm表示生产资料,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是:

A

/

G--W …P…W?一G????…………

\

Pm

3.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连续不断进行的,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回到它原来的形式。这样,产业资本就有三种循环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循环形式可以表示为:

G—W…P…W?一G’·G一W…P…W?一 G?·G一W……

其中的G……G ?是货币资本循环;P……P是生产资本循环;W?……W?是商品资本循环。

4.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要实现连续不断的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

(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

二、资本的周转

1.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资本循环运动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资本处于生产过程的时间,叫资本的生产时间;处于流通过程的时间,叫资本流通时间。资本周转时间,实际上就是资本周转所需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资本的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处于生产过程的时间,它包括:(1)劳动时间;(2)劳动过程中断,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3)生产资料的储存时间。

衡量一年内资本周转次数的公式为:

一年的时间(U)

资本周转次数(n) = ———————

资本周转时间(u)

可见,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与资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除取决于上述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外,还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以把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的周转快慢,是与固定资本的磨损相联系的。固定资本的磨损可分为物质磨损与精神磨损两种。物质磨损指固定资本的物质形态由于使用和自然力作用造成的磨损。精神

磨损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固定资本由于磨损而转移的价值,需要不断地提取并积累起来,以备将来在实物形式上替换已经磨损完了的固定资本,这种做法叫固定资本的折旧。根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逐步提取的资本价值叫固定资本的折旧费或折旧基金。它通常以一年为单位提取。

其计算公式是:

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折旧费 = —————————

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

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例叫折旧率。折旧率的计算公式是:

折旧费

折旧率= —————————×100%

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公式为:

固定资本年 + 流动资本年

.预付资本周转价值总额周转价值总额

的总周转次数 = —————————一——一——

预付资本总额

可见,生产资本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首先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其次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第一,影响年剩余价值量。在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增殖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全部预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其中的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这样,一定数量可变资本所实际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一年之内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说,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量成正比。

第二,影响年剩余价值率。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量成正比。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三、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产品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各个企业都是各自独立进行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这种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就是单个资本。单个资本在循环周转过程中又互为条件、互相依存,这种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单个资本的总和,就叫社会总资本或社会资本。单个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具体的,如黄油、面包、飞机、钢铁等。而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就叫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是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构成的;在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构成的。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相适应,社会生产可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第一部类(I),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第二部类(Ⅱ)。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一是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二是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三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从上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可以得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1)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是:I(v+m)=Ⅱc。(2)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的一个条件是,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I(c+v+m)=Ic+Ⅱc。(3)从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的另一个条件是,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Ⅱ(c+v+m)=I(v+m)+

Ⅱ(v+m)。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进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资本积累作为

追加资本以扩大生产规模,这就需要两个物质前提条件:一是在社会总产品中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用公式表示是:I(v+m)>Ⅱc。二是在社会总产品中要有追加的劳动力所必需的消费资料,用公式表示是:Ⅱ(c+m―)>I(v+)。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这一实现过程同简单再生产的过程一样,也是通

过三方面的交换而实现的。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一是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

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I(v+△v+)=Ⅱ(c+△c)。

二是从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的一个实现条件,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I(c+v+m)=I(c+△c)+Ⅱ(c+△c)。

三是从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的另一个实现

条件,即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Ⅱ(c+f+m)=I(v+△v+)+lI(v+△v+).4.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品不断实现以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得到补偿的过程。

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所谓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的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过程消耗的、预付的不可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还要获得剩余价值,以便继续预付资本进行再生产。所谓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出售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价值补偿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前提,实物补偿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关键。

第六节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起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似乎利润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而不是由雇佣下人创造的,因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二者成同方向变化。二是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有机构成高低与利润率二者成反比方向变化。三是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周转速度与利润率二者成同方向变化。四是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不变资本节省状况与利润率二者成同方向变化。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则反映了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即资本的赚钱程度。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或平均利润的形成,是资本在部门之间自由转移的竞争结果。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一定量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分得的一份剩余价值,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这种转化只是一种质上的转化,在量上,一个生产部门的利润仍等于剩余价值。而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不同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获得的是等量利润。这样各个生产部门的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之间,就不仅在质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数量上也不相同。

平均利润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真正来源完全看不到了,从而使得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更加被掩盖了。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

利润构成。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之所以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原因在于: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只是价值由于剩余价值依照各个资本量的大小在各生产部门均衡分配而发生的一种转化形式。第二,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还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生产价格的变动,不过是因为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问即价值发生了变化。平均利润的变动不过是由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两者的变化引起的。前者会因劳动力价值即消费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化.后者会因生产资料的价值变动而变化。

4.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

平均利润率具有下降的趋势。

平均利润率下降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一是剥削程度的提高;二是不变资本各要素价值的降低;三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四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但这些因素不能消除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而只是使这个规律的作用减弱。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是由产业资本循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成的,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2.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商业流通费用

商业流通费用,是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各种费用。它包括两大类:(1)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保管、运输、包装等费用,是生产性流通费用;商业领域一部分直接创造价值的劳动引起的费用也属于生产性流通费用。(2)单纯由商品价值形态变化而引起的如商店建筑、商业簿记以及与商品买卖有关的家具、邮资、通信、广告等费用,是纯粹流通费用。

4.商业的基本形式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代出现了各种新的商业形式,但基本形式仍然是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

三、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及其特征

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包括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一种特殊资本形式,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的特征。第一,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职能资本家支付一定利息获得借贷资本的使用价值,就像消费者支付一定价格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一样。当然,借贷资本与普通商品不同:一是借贷资本家让渡资本商品时,并没有取回等价物,这决定了借贷过程结束时不仅要收回利息,而且要收回资本。二是普通商品有价格,而资本商品没有价格。借方支付的是利息,而不是资本商品的价格。第二,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所有权的资本。借贷资本家拥有借贷资本,就像拥有土地所有权一样。他凭借对借贷资本的所有权,不仅能从职能资本家那里取回贷出的资本,而且还能取回利息。第三,借贷资本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产业资本运动的公式一般是G—W—Gˊ,而借贷资本运动的公式是G— Gˊ。这种特殊运动形式进一步加强了资本可以自行增殖的假象。

2利息和利息率

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货币而从借款人处获得的报酬,是货币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利息的来源,归根到底是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3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资本的借贷关系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资本主义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充当贷款和借款中介的资本主义企业。

银行发放贷款的利息要高于存款的利息,两者的差额,加上其他业务收入,减去银行的业务开支,就是银行利润。银行利润也是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银行利润实际上是一种平均利润。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题附答案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题附答案 政治常识题是公务员考试的常考知识点,考生一定要勤加练习。接下来,本人为你分享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题(一) “>三个代表”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 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 某村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级多次给钱给物,但面貌总是变化不大。后来,在上级的帮助下,该村建立起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连续苦干几年,村子面貌大变。村民们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党支部。这一事实说明( )。 A.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当前全党工作的中心任务 B.组织建设搞好了,党的建设也就搞好了 C.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D.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3.

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类似于感觉的反映特征?( ) A.葵花向阳 B.饥餐渴饮 C.雄鸡报晓 D.蚂蚁搬家 4.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人们必须增强( )。 A.个人意识、协作意识、效率意识、物质利益观念、改革开放意识 B.个人意识、竞争意识、公开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意识 C.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 D.自立意识、协作意识、公开意识、物质利益观念、开拓创新精神 5.上个世纪,我国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当前,我国的“新四化”是指( )。 A.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B.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 C.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农业现代化 D.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题答案 1.答案: C 解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公务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公务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2011年即将过去,回首虎年,我在北城所团结、和谐的集体氛围中感到温暖而充实。在政治思想方面,和同志们一道认真学习了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关心国家大事,政治思想坚定。并以开展创建“阳光工商”和“机关效能建设”等活动为契机,系统地学习了《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食品安全法》、《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环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区局出台的“10+1”工作绩效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休养和业务水平。为完成全年的工作任务打下良好的思想和业务基础。 本年度本人负责财务及办照工作,在财务工作中,严格遵守财经纪律,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一支笔审批等财务制度,按照局财务室的要求,每月按时上缴各项收入,按规定报销支出,适时准确公布收支账目,并及时向所领导提供财务信息,向收费人员提供各种票据,为去所增收节支献计献策。在个体办照工作方面,由于今年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办理工作下达到各所,工作量倍增,我和其他同志相互协作配合,克服了窗口人手少、工作量大的困难,在明晰办照、验照流程上下工夫,为方便经营户,本人主动考虑制作了样表及流程示意图灯箱,这样既规范了表格的填写,又改善了窗口拥挤的状况,顺利地完成了今年的验照、

换照工作,因为宣传工作到位,今年我所报刊杂志的征订工作也走在各所的前列。在今年大量工作完成正得意之时,十月份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外派我和部分同志赴广东交流学习,本人年龄偏大,倍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虚心请教,通过对比,深感在工作态度及业务技能上都还有很大差距,中山工商局严格的考核制度,同志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同仁们因勤奋学习而具有的高操技能,都是我以后学习的榜样,激励我前进的动力。

2020年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练习题(233)

2020年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练习题(233) 1.商业银行被接管,是依法保障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合法性的重要预防措施。对于在接管过程中发生的下列情况,处理符合《商 业银行法》的是() A.接管期间,由接管组织行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权 B.接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年 C.接管前发生的债务,由接管组织负责清偿 D.接管期间的发生的债务,由接管组织负责清偿 2.孙某纠集王某等5人组成“天龙会”,自封“大龙王”,要王某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大龙会创收。”王某等人在3个月内 抢劫6次,杀死1人、重伤3人,劫得财物若干。上述犯罪行为有 的孙某知道,有的不知道,其中参与抢劫一次,对孙某应如何处理() A.对其所知道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B.对其参与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C.对其指挥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D.对其全部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3.某区公安局派出所突击检查孔某经营的娱乐城,孔某向正在赌博的人员通风报信,派出所突击检查一无所获。派出所工作人员将 孔某带回调查,孔某因受到逼供而说出实情。派出所据此决定对孔 某拘留10日,孔某不服提起诉讼。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在作出拘留决定前,孔某有权要求举行听证 B.对孔某的拘留决定违法 C.某区公安分局派出所是本案被告 D.因孔某起诉,公安机关应暂缓执行拘留决定

4.某选区共有选民13679人,高先生是数位候选人之一。请问根据现行宪法和选举法律,在下列何种情况下,高先生可以当选() A.参加投票的人数为13663人,高获得选票6831张 B.参加投票的人数为6841人,高获得选票3421张 C.参加投票的人数为13643人,高获得选票6749张 D.参加投票的人数为13685人,高获得选票13073张 5.关于法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表述哪一项不成立() A.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于社会,法与社会互相依赖、互为前提和基础 B.为了实现法对社会的有效调整,必须使法律与其他的资源分配系统进行配合 C.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调理性、正义和法律统治三者间的有机联系 D.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s://www.doczj.com/doc/0f18174141.html,/)解析题目或解析有误, 我要纠错。 1.【解析】A。根据《商业银行法》第66条规定:“接管自接管决定实施之日起开始。自接管开始之日起,由接管组织行使商业银 行的经营管理权力。”所以A项符合题意。 根据第64条规定:“商业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 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时,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对该银行 实行接管。接管的目的是对被接管的商业银行采取必要措施,以保 护存款人的利益,恢复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能力。被接管的商业银 行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因接管而变化。”所以C、D项错误。 根据第67条规定:“接管期限届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 构可以决定延期,但接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所以B项错误。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习题及答案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习题及答案

1~20 【1】马史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 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有( )。 A.康德的哲学 B.费希特的哲学 C.黑格尔的哲学 D.费尔巴哈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它的主要构成部分有(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4】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 )。 A.唯物辩证法高于现代系统论 B.现代系统论不断丰富唯物辩证法 C.现代系统论不断深化唯物辩证法 D.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蕴含于唯物辩证法之中 【5】理论联系实际就要( )。 A.认真读书、刻苦学习马列主义 B.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C.联系当代世界的深刻变化 D.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BCD 2、CD 3、BD 4、BCD 5、ABCD 【1】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包含思维和存在关系性质的有( )。 A.自由和必然 B.真理和客观存在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2】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意识的作用能超过物质的作用 D.意识作用永远超不过物质的作用 【3】造大楼得先设计图纸,然后造楼,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D.意识能够创造物质 【4】物质是( )。 A.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B.不依赖人的感觉的客观实在 C.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D.人的感觉的组合 【5】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实

2017年广东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练习题(45).doc

1.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喝”,这说明的是人浮于事,但如果“三个和尚”都很负责,结果也许会造成水满为患 ,这两种不同的说法表明( )。 A.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内部环境各部分的整体效应 B.即使管理无方,人多还是比人少好办事 C.纵使管理 有方,也不一定是人多好办事 D.在不同的心态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群体合作结果 2.关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三者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管理幅度既定,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反比 B.管理幅度既定,管理 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 C.组织规模既定,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正比 D.管理层次既定,管理幅度与组织规模成反比 3.下列关于决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 B.决策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C.决策选择是高级的认识选择 D.决策选择主要是依据事实判断来进行的 4.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领导群体决策代表了领导集体共同的意志 B.领导群体决策属于群体参与决策 C.领导群体决策不是领导个人拍板决策 D.领导群体决策属于群体决策 5.关于激励,描述有误的是( )。 A.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产生激励的起点 B.奖励的价值越大,个人的努力程度就越大 C.实施负强化的方式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以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 D.受激励者对获取的报酬的公平性感觉影响了对受奖励的满意程度 【下面是参考答案与解析。如果你认为题目或解析有误,可点这里给我们纠错。】 1.【答案】D。解析:题干说的是两种不同的心态及其两种不同的结果,因此,D项最符合要求。故本题答案选D。 2.【答案】B。解析: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三者的关系:(1)管理幅度既定,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2)组织规模既定,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3)管理层次既定,管理幅度与组织规模成正比。故本题答案选B。 3.【答案】D。解析:决策选择是高级的认识选择,尽管也注重事实选择的前提作用,但更明显地表现出价值选择的趋向,即它主要是依据价值判断来进行选择的。故本题答案选D。 4.【答案】B。解析:群体决策包括领导群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策两种形式,因此,领导群体决策与群体参与决策是并列关系。故本题答案选B。 5.【答案】B。解析:激励模式理论认为,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奖励的价值,而且还受到个人觉察出来的努力和受到奖励的概率的影响。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本题答案选B。 更多习题练习:2017年公务员考试实战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政治常识

精品文档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1.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这种理论化和系 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们既要反对贬低哲学、取消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又要反对夸大哲学作用,用哲学去取代具体科学的研究的“代替论”。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同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第一、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第二、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这 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凡是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相反,认为意识(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 (2)唯心主义的基本流派: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例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起源就是一种绝对观念。这就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如中国宋朝时期陆九渊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观点,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第一,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第二、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可知论者的著名代表有康德和休谟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互相联系、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 把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或者把变化看作是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量变,否认矛盾的 存在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而无产阶级 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 学基础。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 三大学说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科学基础。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如消灭私有财产等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材料。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公务员年度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公务员年度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2020年,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xx大报告及xx届x中x 中全会精神,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工作水平,公务员个人年终总结。遵纪守法,努力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现总结如下: 一、严于律已,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党性修养和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一年来,我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和观察事物,明辨是非,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在思想上积极构筑抵御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化、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一切腐朽思想侵蚀的坚固防线。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坚信社会主义最终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充满必胜的信心。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工作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尽职尽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强化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我重视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在工作中,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 一是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增强自己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学习党的xx大报告及xx届x中、x中全会精神,自觉坚持以党的xx大为指导,为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自己的努力。 二是认真学习工作业务知识,重点学习公文写作及公文处理和电脑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做到在重点中找重点,抓住重点,并结合自己在公文写作及公文处理、电脑知识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办公室业务工作能力。 三是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结合自己工作实际特点,利用

2017年广东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练习题(39).doc

1.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都贯穿着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性。他考察了以往人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人的发展三个阶段的“三形态”学说,这三个阶段是指( )。 A.“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自由个性” B.“生产力的依赖”、“财富的依赖”和“自由发展” C.“人的依赖”、“财富的依赖”和“自由个性” D.“生产力的依赖”、“物的依赖”和“自由发展” 2.“嫦娥三号”在落月之前,科学家就落月时间、设备安装、运行轨迹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论证,为其成功落月 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3.2008年金融危机从发生到蔓延,经济学家曾先后用英文字母V、U、L、W的形状来为世界经济走势画像。这传达出一个信息:金融危机现象复杂、形势严峻、即使是受过专门训练的经济学家也难以做到“一叶知秋”,这说明()。 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B.金融危机复杂多变,具有不可预测性 C.正确认识需要在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 D.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两句诗词,常被用来形容过去的一些昂贵商品现在 变成了大众消费品。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生活质量提高 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C.商品市场日益繁荣 D. 大众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5.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A.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D.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保证 0(解析题目或解析有误,我要纠错。 1.答案: A 解析: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 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故正确答案为A。 2.答案: C 解析: 科学家为“嫦娥三号”的成功落月做的准备说明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A项说法错误,排除;客观实在 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错在“正确”上,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因此本题 选C项。 3.答案: C 解析: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实践发展。 题目中“经济学家曾先后用英文字母V、U、L、W的形状来为世界经济走势画像”说明了正确认识需要在从实践到认 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察经济学知识,通过一句古典诗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来说明原来昂贵的商品现

2019-2020年公务员考试备考行测《政治常识》复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八十四)

2019-2020年公务员考试备考行测《政治常识》复习题精选 含答案解析(八十四) 一、第1题: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是()。 A.德国的古典哲学 B.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的现实社会主义 D.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ABD 【来源】:暂无 【解析】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故正确答案为A、B、D。 二、第2题: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精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出通知,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力度,自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____ )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A.1万至2万 B.2万至3万 C.3万至5万 D.5万至10万 【答案】:B 【来源】:暂无 【解析】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精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出通知,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力度,自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2万元至3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月营业额2万元至3万元的营业税纳税人,免征营业税。 三、第3题: ( 不定项选择)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改革开放 B.努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 D.发展生产力 E.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D 【来源】:暂无

【解析】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并阐明的一个根本观点。党的十五大再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四、第4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 )这一主题来贯穿的。 A.发展 B.改革 C.与时俱进 D.党的先进性 【答案】:A 【来源】:暂无 【解析】 五、第5题: 1939年10月,毛泽东发表《发刊词》一文,阐明了______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根据地建设

2019年公务员政治常识习题带答案

2019年公务员政治常识习题带答案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部分考的都是一些常识的题目,主要是看你平时的积累,以下就由本人为你提供公务员政治常识习题帮助你练习提分。 2019年公务员政治常识习题(一) 1、国务院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继续实施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2004年中央财政将投入(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还将加大投入,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A、50亿元 B、60亿元 C、70亿元 D、80亿元 2、2005年11月29日~12月1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2006年经济工作要求,必须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就是要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势头,着重推出________建设。( ) A、科学发展观 B、和谐社会 C、社会主义新农村 D、新改革观 3、当今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区分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客观依据是( )。 A、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产品的分配制度 D、生产资料所有制 4、指出,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 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这说明( )。 A、我国之所以推进公平正义,是因为维护公平正义 是国家的根本任务 B、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公民依法履行监督的义 务 C、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只能依靠政府依法行政的力 量 D、我国之所以推进公平正义,是因为社会的稳定和 发展需要公平正义 5、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中国共产党80年来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是( )。 A、坚持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 B、坚持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D、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路线、方 针 2019年公务员政治常识习题答案 1、答案: B 解析: 2004年国务院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 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4年中央

公务员行测政治常识题目总结

一政治常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 1. 马克思主义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 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 D. 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参考答案: A 题目详解:马克思主义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而具体科学是特殊的门类,所以两者关系就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看作( )。 A.是“历史的有力杠杆” B.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C.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尺” D.是“历史进步的最高标准” 参考答案: AB 题目详解:历史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变更;历史的有力杠杆,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 3.下列各项属于矛盾的同一性的有( )。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C.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D.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参考答案: ACD 题目详解:矛盾的统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差异、相互排斥、相互克服。 4.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 )。 A. 是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 B. 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 C. 把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 D. 既认为社会历史具有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观点 参考答案: ABCD 题目详解: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2、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3、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4、辩证唯物主义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 历史唯物主义---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3、社会历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4、劳动发展史是揭开人类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5、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反作用。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 A. 人的自身需要 B. 人类的共同利益 C. 人的社会关系 D.人的自然属性 参考答案: C 题目详解: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很显然,马克思是从C项“人的社会关系”,即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或其他特点给人的本质加以规定的。

国家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习题带答案

国家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习题带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国家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习题带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政治常识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常考内容,考生一定要加以重视。为此我精心整理了国家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练习题,供广大考生备考练习。国家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习题(一)1.在新的历史... 政治常识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常考内容,考生一定要加以重视。为此我精心整理了国家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练习题,供广大考生备考练习。 国家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习题(一) 1.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各项工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 A.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B.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 C.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 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2.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 )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A.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B.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城镇就业

C.合理控制大中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流入 D.鼓励和支持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 3.胡锦涛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八荣八耻"分别是:坚持以热爱( )为荣、以危害( )为耻,以服务( )为荣、以背离( )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A.人民人民祖国祖国 B.祖国祖国人民人民 C.人民祖国人民祖国 D.祖国人民祖国人民 4.2009 年2 月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11 个以( )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A.农村工作 B.农业发展 C."三农" D.农民工 5.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必须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就当前我国面临的情况来看,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必须依靠( )。 A.企业增加产品数量

2017年广东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练习题(115).doc

1.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A. 联系的观点 B.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对立统一规律 D.唯物主义历史观 2.评价工人工资最标准的是()。 A.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件工资 D.绩效工资 3.(不定项选择)我国在外交政策中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真正不结盟 C.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D.对立统一规律 5.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B.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下面是参考答案与解析。如果你认为题目或解析有误,可点这里给我们纠错。】 1.答案: B 解析: 党的思想路线又叫做党的认识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 理和发展真理,核心是实事求是,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2.答案: B 解析: 货币工资又称名义工资,是指雇主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实际工资则是指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商品 和服务量。它可用来说明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货币工资并不等于实际工资,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取决物价水平,物价水平变化越大,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的差别越大。所以评价工人工资,最标准的是实际工资。故本题选B。 本题相关知识点: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有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变动是一致的,即货币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 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两者的变动也经常不一致,即货币工资不变甚至提高,而实际工资却可能降低,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水平不仅取决于货币工资的高低,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或者货币工资的提高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计件工资是按照工人生产的合格品的数量(或作业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价,来计算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它不 是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一定时间内的劳动成果——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来计算,因此,它是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算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绩效工资主要是根据员工的第三种劳动即凝固劳动来支付工资,是典型的以成果论英雄,以实际的、最终的劳动成 果确定员工薪酬的工资制度。绩效工资的基本特征是将雇员的薪酬收入与个人业绩挂钩。 3.答案: ABC 解析: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我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允许任何国家插手中国的内政,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真正的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选项D也是我国的对外政策,但不是独立自主的表现。故选ABC。 4.答案: D 解析:

2020公务员工作总结4篇

2020公务员工作总结4篇 一年来,我热衷于本职工作,严格要求自己,摆正工作位置,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律己”的态度,在领导的关心栽培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始终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我,始终勤奋工作,认真完成任务,履行好岗位职责,各方面表现优异,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肯定。现将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严于律己,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政治思想觉悟得到提高。 一年来,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强化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我清醒地看到人生

舞台已发生转变,自己又缺乏工作经验,所以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积累充实自我,才能锻炼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一年来,始终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水平。 一是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尤其是在今年七月开始的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认真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和各种理论著作,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提高了党性认识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始终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对待业务知识的学习。一年来,在指导老师潘乡长的带领下,走村入户,参加村民代表会议、座谈会等各种会议,到生产、建筑实地考察,学习了许多农村工作方法,更是直接与群众直接接触,真正做到深入到群众中去。平时,多看、多问、多想,主动向领导、向群众请教问题,机关学习会、各种工作会议都是我学习的好机会。此外,认真参加各类培训,一年来参加了公务员初任培训、禁毒尿检培训、电子政务培训,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核,熟练掌握了业务技能。业务知识

2019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题与答案

2019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题与答案 政治常识题是公务员考试必考题型,考生需要在公务员考试的备考期间勤加练习政治常识题。接下来,本人为你分享2019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9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题(一) 1. 国务院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继续实施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2004年中 央财政将投入(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还将加大投入,发展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A.50亿元 B.60亿元 C.70亿元 D.80亿元 2. 2005年11月29日~12月1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2006年经济工作要求,必须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就是要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 长势头,着重推出________建设。( ) A.科学发展观 B.和谐社会 C.社会主义新农村 D.新改革观 3. 当今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区分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客观依据是( )。

A.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产品的分配制度 D.生产资料所有制 4.指出,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这说明( )。 A.我国之所以推进公平正义,是因为维护公平正义是国家的根本任务 B.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公民依法履行监督的义务 C.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只能依靠政府依法行政的力量 D.我国之所以推进公平正义,是因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正义 5. 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中国共产党80年来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是( )。 A.坚持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 B.坚持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D.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路线、方针 2019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题答案 1.答案: B 解析: 2004年国务院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4年中央

基层公务员工作总结4篇

基层公务员工作总结4篇 基层公务员工作总结(一) 转眼我到单位工作已经半年了。这半年是我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一程,期间在领导的培养帮助、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下我逐步完成着从象牙塔到政府机关、从大学生到国家公务员这种环境和角色的双重转变和适应。岁首年终,我静心回顾这半年的工作生活,收获颇丰。现将我这半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 首先,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两委浓厚的政治学习氛围深深的感染着我,我积极参加委内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并注重自学,认真学习了 x x“中国梦”论述、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等,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与政治素质,保证了自己在思想上和党保持一致性,强化了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其次,在业务学习方面,我虚心向身边的同事请教,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努力使自己在尽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同时,我还自觉学习某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核准暂行管理办法、行政许可法等与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常识,积累自己的业务知识。 此外,根据组织安排我参加了某市公务员初任培训。在为期三周的培训生活中,严格的军训磨练了我的意志,丰富的课程学习使我的知识储备和层次得到了提高。通过某市经济发展状况及党委政府工作的介绍,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某市“三步走”战略,看到了某市经济腾飞的巨大潜力,增强了对某市的了解和热爱;通过公务员宗旨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使我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通过办公室实务的学习,使我了解了公文写作的内涵,提高了办公室实务的处理能力,为我更好的投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踏实肯干,努力完成好各项业务工作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精选练习题

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精选练习题(一) 1.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思想意识形态 B.军队 C.监狱 D.国家政权 2.“邓小平理论”科学概念的首次提出并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独立自主 C.自力更生 D.一切从实际出发 4.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我国最大的实际是: A.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人口多、底子薄 C.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 D.商品经济不发达 5.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 A.决定作用 B.主导作用 C.基础作用 D.稳定作用 6.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B.劳动还存在差别,仍是谋生的手段 C.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 D.社会成员中存在着不同阶层 7. 50年代中期,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叶剑英 8.十六大报告要求,要紧紧围绕( )两个历史性课题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A.政治合格、军事过硬 B.打得赢、不变质 C.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支持地方建设 D.作风优良、纪律严明 9.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 把( )放在首位。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10.十六大报告要求,要在全党开展以( )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 A.心为民所系,权为民利用,利为民所谋 B.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C.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17世纪美国哲学 C.18世纪法国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的显著特征是( )。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A.机械力学 B.地质学和胚胎学 C.天文学和数学 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1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 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 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 16.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 )。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17.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 )。

2016广东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练习题(45).doc

1.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辩证法哲理是: A.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形式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 B.事物数量的急剧增加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的一切变化 3.“嫦娥三号”在落月之前,科学家就落月时间、设备安装、运行轨迹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论证,为其成功落月 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4.福娃设计组的韩美林说:“我要设计出一种形象,表现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表达出中国人民的热情,在这个 千载难逢的机会里,我要让福娃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揉进‘中国’这两个字”。从哲学上看,设计师的灵感和创意( )。 A.是不受客观存在的制约的,是可遇不可求的 B.来源于善于思辨,富于创造的头脑 C.是发挥能动性,对中国文化的能动反映 D.说明设计师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意识 5.当今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区分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客观依据是( )。 A.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产品的分配制度 D.生产资料所有制 0(解析题目或解析有误,我要纠错。 1.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的关键句“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可以 看出,只有D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A表述不准确。B表述不符合题意。C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2.答案: C 解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 C 解析: 科学家为“嫦娥三号”的成功落月做的准备说明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A项说法错误,排除;客观实在 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错在“正确”上,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因此本题 选C项。 4.答案: C 解析: 灵感和创意属于思维范畴,来源于生活,是设计师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设计师想让福娃表现出中国文化,表达人民的热情,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能动反映,故正确答案为C。 5.答案: D 解析: 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无法区分社会制度,A选项错误。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 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