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原理工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目录

报告说明 (1)

学校概况 (2)

1 毕业生基本情况 (3)

1.1 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3)

1.1.1 总体规模 (3)

1.1.2 学院分布 (3)

1.1.3 性别比例 (4)

1.1.4 生源地分布 (5)

1.2 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 (6)

1.2.1 就业率 (6)

1.2.2 毕业去向 (6)

1.2.3 未就业情况说明 (7)

2 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8)

2.1 各学院/专业毕业去向 (8)

2.1.1 本科毕业生 (8)

2.1.2 硕士毕业生 (12)

2.1.3 博士毕业生 (15)

2.2 升学及出国(境)情况 (16)

2.2.1 总体情况 (16)

2.2.2 升学原因 (18)

2.2.3 升学专业一致性 (18)

2.3 自主创业情况 (19)

2.4 就业流向 (22)

2.4.1 地域分布 (22)

2.4.2 行业分布 (24)

2.4.3 职位类别 (25)

2.4.4 单位类型分布 (26)

2.4.5 单位规模分布 (27)

2.5 就业状况调查 (29)

2.5.1 薪酬 (29)

2.5.2 专业对口度 (31)

2.5.3 职业期待吻合度 (33)

2.5.4 工作稳定性 (35)

2.5.5 就业满意度 (37)

2.5.6 求职分析 (39)

3 不同群体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42)

3.1 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42)

3.1.1 分性别分析 (42)

3.1.2 分政治面貌分析 (45)

3.1.3 分生源地分析 (46)

3.2 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49)

3.2.1 分性别分析 (49)

3.2.2 分政治面貌分析 (52)

3.2.3 分生源地分析 (53)

4 就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56)

4.1 毕业去向多样化,签约为主,灵活率逐步上升 (56)

4.2 省内为就业主战场,并逐步向东部和西部地区拓展 (56)

4.3 单位、行业多元化,优势突出,发展均衡 (57)

4.4 深造院校趋向更高学府 (59)

5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60)

5.1 固本培元,着力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 (60)

5.2 厚植创新文化,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60)

5.3 与时俱进,调整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62)

5.4 以学生为本,构建人性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63)

5.5 “互联网+”,建设高效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63)

5.6 “数据+”,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64)

6 教育教学评价及反馈 (66)

6.1 教育教学评价 (66)

6.1.1 专业课评价 (66)

6.1.2 实践教学评价 (68)

6.1.3 任课教师评价 (69)

6.2 就业能力评价 (70)

6.3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评价 (73)

6.3.1 就业指导服务评价 (73)

6.3.2 创业指导服务评价 (75)

6.4 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及推荐度 (75)

7 用人单位评价及反馈 (77)

7.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77)

7.1.1 毕业生整体质量满意度评价 (77)

7.1.2 毕业生的优势及不足 (78)

7.2 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79)

7.2.1 教育教学反馈 (79)

7.2.2 就业服务工作评价 (81)

7.3 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及招聘标准 (82)

7.3.1 人才需求趋势 (82)

7.3.2 人才需求标准 (84)

结语 (86)

报告说明

为全面反映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推动各项事业实现内涵式发展,不断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进一步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精神,遵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和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晋教学函〔2015〕18号)安排,我校特编制和发布《太原理工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报告中的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

1、太原理工大学就业综合管理系统,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15年11月25日。使用数据主要涉及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就业率、毕业去向、就业流向等。

2、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新锦成)调研数据,调研面向全校2015届毕业生,自2015年10月27日至2015年11月25日,历时30天。使用数据涉及就业相关分析、用人单位相关反馈及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反馈等。

学校概况

太原理工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国立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经过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业已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7000名,博士研究生700余名、硕士研究生近5000名。

学校学科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开设有77个本科专业,126个硕士点,49个博士点,13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20个工程领域,10个高校教师领域有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4年,我校“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根据ESI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我校工程学学科、材料学学科均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多年来,太原理工大学秉承“求实、创新”的校训,遵循“体现地方经济特色最明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最直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最紧密、适应地方经济需求最主动”的办学宗旨,不断彰显“以人为本、文体为舟、承载德智、全面发展”的育人特色,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健全联动工作机制、拓展实践创业平台等途径,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校就业工作水平,累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

1 毕业生基本情况

1.1 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1.1.1 总体规模

太原理工大学2015届毕业生共计7121人,较之2014届增加了635人。其中,本科毕业生567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9.62%;硕士毕业生142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9.94%;博士毕业生3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44%。

图1-1 2014-2015届毕业生规模

1.1.2 学院分布

2015届本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20个专业学院,其中本科毕业生人数占比排名前三位的学院分别是:软件学院(16.00%)、矿业工程学院(13.81%)、机械工程学院(9.68%)。

2015届硕士毕业生主要分布在19个专业学院(直属研究所培养的硕士毕业生归口相关学院,不另作统计),其中硕士毕业生人数占比排名前三位的学院分别是:化学化工学院(12.82%)、机械工程学院(12.11%)、矿业工程学院(10.92%)。

2015届博士毕业生主要分布在9个专业学院(直属研究所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归口相关学院,不另作统计),其中化学化工学院(32.26%)博士毕业生人数占比最高。

表1-1 2015届毕业生学院分布

注: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因此数据占比之和可能会出现不等于100%的情况(误差为±0.01),下文同理。

1.1.3 性别比例

学校2015届毕业生中,男生485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8.15%;女生226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1.85%。男女性别比为2.14:1。从不同学历层次来看,男生人数均多于女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男女性别比为2.38:1。

表1-2 2015届毕业生性别结构

1.1.4 生源地分布

2015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广泛,涵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中省内生源为主,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1.55%;省外生源中河北省(5.55%)、陕西省(5.14%)、山东省(4.84%)、河南省(3.16%)占比较高。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1-3 2015届毕业生各学历层次生源地结构

1.2.1 就业率

截至2015年11月25日,学校2015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1为88.99%,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0.79%,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1.97%,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0.65%。

图1-2 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

1.2.2 毕业去向

从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来看,总体上以签约就业为主,2015届毕业生的签约率2为44.50%,其中博士毕业生的签约率最高,为77.42%;硕士毕业生次之,为61.41%;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40.09%。此外,灵活就业为毕业生第二大毕业去

1就业率=(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出国、出境+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科项助理+地方基层项目)/总人数*100%;未就业率=(其他暂不就业+不就业拟升学+待就业)/总人数*100%

2签约率=(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总人数*100%;升学率=(升学+出国、出境)/总人数*100% ;灵活率=(其他录用形式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总人数*100% ;项目率=(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科项助理+地方基层项目)/总人数*100%

向,2015届毕业生的灵活率为27.00%,其中本科毕业生的灵活率最高,为30.28%,硕士毕业生次之,为14.44%,博士毕业生的灵活率为3.23%。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升学也是其毕业去向的一大主要形式,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为20.09%。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1-3 2015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

1.2.3 未就业情况说明

学校2015届毕业生中,未就业毕业生共784人,其中不就业拟升学146人,待就业579人,其他暂不就业59人。针对待就业和其他暂不就业毕业生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其未就业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本科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准备国内公务员或其他考试”,占未就业总人数的39.50%,硕士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没找到满意的工作”仍在择业,占未就业总人数的48.15%。

图1-4 2015届毕业生未就业原因

2 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可直接反映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形象地讲,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的“晴雨表”,是毕业生质量的市场价值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性范畴,是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就业流向、薪酬福利、就业满意度、专业相关度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为了便于更综合、简洁地反映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我们将教育部规定的14种毕业去向分门别类进行统计。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算作签约就业;升学、出国(境)算作升学;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科项助理、地方基层项目算作项目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算作灵活就业;其他暂不就业、不就业拟升学、待就业算作未就业。

2.1 各学院/专业毕业去向

2.1.1 本科毕业生

2015届本科毕业生中,各学院就业率均在84%以上,就业率排名前五位的学院分别是轻纺工程学院(96.92%)、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94.77%)、化学化工学院(94.3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93.69%)、数学学院(93.58%);签约率排名前五位的学院分别是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63.69%)、矿业工程学院(51.34%)、信息工程学院(50.52%)、机械工程学院(49.7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49.59%);灵活率排名前五位的学院分别是艺术学院(80.14%)、轻纺工程学院(75.38%)、体育学院(64.91%)、外国语学院(52.48%)、软件学院(40.79%)。升学率排名前五位的学院分别是力学学院(51.85%)、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31.7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30.48%)、化学化工学院(28.0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7.67%)。

各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如下表所示:

表2-1 2015届本科毕业生各学院/专业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2.1.2 硕士毕业生

2015届硕士毕业生中,各学院就业率差别较大,就业率排名前五位的学院分别是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100.00%)、机械工程学院(94.7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95.74%)、力学学院(90.32%)、信息工程学院(89.81%),而外国语学院(54.55%)和艺术学院(53.33%)的就业率偏低,这就要求我们在未来的就业工作中,对这些文史类学院的硕士毕业生进行重点帮扶,帮助他们扭转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能够选择更为灵活的方式就业。

签约率排名前五位的学院分别是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100.00%)、机械工程学院(84.8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82.98%)、信息工程学院(73.1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63.12%);灵活率排名前五位的学院分别是体育学院(55.56%)、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44.12%)、政法学院(39.13%)、艺术学院(33.33%)、轻纺工程学院(28.57%);升学率排名前五位的学院分别是轻纺工程学院(42.86%)、力学学院(25.8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1.35%)、矿业工程学院(9.68%)、外国语学院(6.06%)。

各专业硕士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如下表所示:

表2-2 2015届硕士毕业生各学院/专业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2.1.3 博士毕业生

2015届博士毕业生分布在9个学院,其中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矿业工程学院、力学学院、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毕业生实现了完全就业,就业率达到100.00%。总体来说,博士毕业生以签约就业为主,31名博士毕业生中只有1人选择灵活就业。

各专业博士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如下表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