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

1955年10月4日,一份题为《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送到了当时任政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桌前。报告落款是中国文化界赫赫有名的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 消息传出,当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大惊。他们立即找到报告发起人之一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希望他收回提议:我国目前考古工作技术水平还难以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文物的保存、复原方面的技术也不过关,这样庞大的发掘和保存,就连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也会感到头痛……但对主管北京市文化教育工作的吴晗来说,他决心已下,难以改变:全国解放已经多年了,有老一辈专家,又有新一代大学生,从人力物力都有条件胜任这项巨大的工程。双方争持不下,都把希望寄托在下最后决心者身上。5天之后,周总理最后裁决的消息传来:同意发掘。

吴晗是有名的明史专家,每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个人物,他写的《海瑞罢官》,最终成为文革的导火索,他自己也成了文革的祭旗牺牲。据说,解放以前,他试图去挽留他的老师胡适留在大陆,不欢而散。胡适对他的评价是:可惜,走错了路。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认为吴晗原可以做一个一流的学者,不幸却从了政,终于被当作了枪杆子使。

吴晗有一种学者的热情,他在北大的青年时代,就想去发掘明陵。这是每一个考古学家的梦想。然而当时的考古学泰斗夏鼐,却竭力反对在此时发掘明陵。为什么?因为他清醒的知道,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政治走向,都不适宜去发掘一座大的明陵。挖开容易,保护却很难。可是,他没有办法劝阻得了,新中国要在各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能力,考古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当时的考古学泰斗夏鼐,却竭力反对在此时发掘明陵。为什么?因为他清醒的知道,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政治走向,都不适宜去发掘一座大的明陵。挖开容易,保护却很难。可是,他没有办法劝阻得了,新中国要在各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能力,考古也是其中之一。

1955年12月初,在吴晗主持下成立了由6位发起人和夏鼐、郑振铎、王昆仑组成的“长陵发掘委员会”。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28岁的赵其昌担任发掘工作队队长。1955年的最后一天,在夏鼐的催促下,赵其昌率人冒雪从北京来到万寿山下十三陵这一昔日皇家圣地。然而3天下来,对长陵的初次勘探却毫无线索。吴晗、夏鼐、赵其昌协商后,决定扩大勘探调查范围。1956年春,经过两个月的史料研究后,赵其昌又率工作队重上十三陵,偶然的线索使发掘长陵的计划发生了变化,定陵玄宫重见天日便成定局。这一天,赵其昌率人来到定陵勘探。经过多时察看,有些疲倦的赵其昌在宝城城墙边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想要休息一下。队长赵其昌突然发现在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几块城砖塌陷下来,露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洞!激动不已的他,立即叫来同伴搭起人梯察看究竟。经观察,这个洞口像一个门券的上端,亮处可辨别砖砌的痕迹。“这是地宫入口!”队员们欢呼雀跃,把长期以来的困惑抛在了一边。后来经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亲临现场勘探,根据他多年的经验,也估计是通往地下玄宫的入口。

就这样,最初发掘长陵的计划,就变成了定陵玄宫重见天日的结局。

定陵地貌,圆型围墙为陵墓宝城,地宫即位于宝顶之下

定陵地宫后殿现状,棺床上摆放的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的复制品,原棺已毁,尸骨无存

定陵发掘自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结束。9月,万历帝后的殉葬品走出地下宫殿,登上故宫神武门城楼,向群众展出。展览后,定陵博物馆筹建人员加速了修补、保护、复制殉葬器物的步伐。

首先要修补、复制的自然是三具尸骨。正在中国帮助工作的苏联著名雕塑家格拉西莫夫听到此事,主动找来,请求把尸骨带回苏联,做修补和模型复制。在这之前,格氏已为北京博物馆修补和制作了古人类头骨的模型。有关方面怕在这个问题上出现漏洞,婉言谢绝了他的请求。

三具头骨被送往中科院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进行修补。同时,找了两位从事雕塑的老师,做万历帝后的模型。由于万历皇帝在他们心中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典型代表,模型的制作自然要按照地主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两个月后,万历帝后的三具人体石膏模型送往定陵。只见万历头戴瓜皮金丝小帽,横眉怒目,鹰钩鼻子下挂着一张血盆大口,摆出一副要吃人的架势。左腿长,右腿短,身体极不平衡地站立着,手握皮鞭,侧身站立。似在追赶,又似在战斗和殴打。这独特的造型给人的感觉像是旧时一个穷凶极恶的大地主,正在对交不起田租的穷人进行残酷的蹂躏。两个皇后则穿红着绿,涂脂抹粉,头戴鲜花首饰,妖冶而凶残,一副典型的地主婆形象!

就在塑造万历帝后的同时,陵园内忙于对出土的织锦匹料进行技术处理和保护。有人建议,丝织匹料可以像古画一样进行托裱,背后衬用韧性大的纸张,以便卷舒。有人建议,糨糊内加入防腐剂,以便长久保存。装裱完毕,著名文学家、后来又专门研究古代服饰的沈从文先生来了。他想看看匹料,做一点研究。他将裱品展开,用放大镜一件件仔细观察,迷惑不解地问:“怎么有的装裱成品显露的是织品反面?”

“研究织品的结构不是要看反面吗?”一位工作人员急中生智说。一句话激怒了沈从文,但他还是面带微笑地说:“研究织品结构,要看反面,更要看正面。如果为显示反面结构,留下一两厘米,最多五厘米也足够了,整匹反面,我看是装裱的错误。”他的直言不讳,特别是说到错误,使站在旁边的负责人显得十分尴尬。

沈从文不愿再看下去,走出接待室,对同来的助手说:“囊括了中华纺织技艺精华的明代织锦遗产,如此轻率地对待,还做这样不负责任的解释,不是出于无知,就是有意欺骗!”

有些袍服的处理,也不尽如人意。比如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时间稍久,衣服颜色变深,软化剂蒸发,质料变硬,硬作一块,不能展开。未经反复实验,匆匆上手,效果不佳,只能停止。

定陵丝织品损坏的消息传到北京,郑振铎、夏鼐等大吃一惊。正在焦虑不安、痛心疾首之际,外地传来消息,有的省份正在组织人力,跃跃欲试,要向帝皇陵墓进军。还有的省份也不甘落后,纷纷效仿。汉陵、唐陵、清陵等等,都响起了开掘号子……面对此种情况,郑振铎、夏鼐立即上书国务院,请求对这种极不正常的发掘之风予以制止。这份报告很快得到周恩来总理批准,并通令全国,一场劫难终于没有降临到一个又一个珍贵的文化遗产身上。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定陵的出土文物基本上已修补、复制完毕。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馆正式宣告成立。

“复制的棺椁已做好,原来的就扔了吧……”

定陵博物馆一经开放,游客蜂拥而至。遗憾的是,在这深达27米的地宫深处,他们看到的只是一座空荡荡的洞穴。不少游客都满怀失望地问道:“皇帝皇后的原棺原椁哪里去了?打开地宫的时候不是还在吗?”

可是,现在却消失了。颇具戏剧性的是,它的消失和定陵博物馆的成立,竟是在同一天进行的。

1959年9月30日晨,曾铲下定陵第一锹土的民工王启发,接到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指示:“马上就要开馆了,既然复制的棺椁已经做好,原来的棺椁就没用处了。你带几个人到地宫清扫,把那些棺木抬出来,好迎接领导来检查清洁卫生。”

几个职工围住楠木棺,要取四周的铜环,挥镐劈了起来。王启发望着四个硕大的铜环鸣响着落到地上,心中莫名其妙地掠过一丝哀痛。“主任,那棺木不能再劈了,找个墙角放着吧。”王启发近似哀求地说。

主任正忙于接待前的准备,冲王启发一瞪眼,说出一句令人心寒意冷的话:“你是不是想留下给自己?”

“轰”的一声,王启发的脑子如同炸开一般。他强按怒火,退出办公室,回到自己的木板房抽起了闷烟。

几十名警卫战士跟着主任来到棺木前。“大家辛苦一下,把这些木头板子给我扔了。”战士们在主任的指挥下喊着号子,将沉重的棺木抬起,来到宝城上。随着主任一声威严的口令“扔———”,战士们一齐用力,三具巨大的棺椁被掀下墙外,哗啦啦滚入山沟。

一个星期后,定陵棺木被扔的消息传到夏鼐耳中。这位大师全身发抖,脸色煞白,不停地在房里走动,马上打电话让博物馆重新捡回棺木,加以保护。可是,空荡的山谷早已不见棺木的踪影。

当帝后尸骨遭遇“革命”

1966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定陵也没能逃过红卫兵小将的手掌。他们将地面的景物浏览一遍后,兴致盎然地要进地宫,砸烂这几百年封建王朝的老窝。

“快交出仓库钥匙,我们要抓万历!”20岁的女讲解员W对仓库保管员李亚娟下命令。箱子被一个个打开,只见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骨完整地躺在里面。

三具尸骨被摆到定陵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由W组织人员进行批斗。除尸骨外,还有一箱帝后的画像、照片等资料性的“罪证”,和尸骨一同被抬了出来。帝后的三幅画像是清理地宫时,发掘队员曹国鉴精描细绘画成的,仅画像上的金粉就用了二两之多。

W为了显示这次声势浩大不同寻常的批斗大会,特意作了一番精心安排。她派人到长陵管理处、长陵供销社、林场、粮站、学校等单位联系,要求他们派人前来声援。与此同时,有人建议批斗结束后,将帝后尸骨砸碎焚烧,以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定和气魄。W当机立断,拍手赞成。下午2点15分,定陵园内的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除邀请的几个单位人员外,还有附近农村的农民、红卫兵、学生,人们纷纷前来,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都见证了这一段沉痛的历史。

三具尸骨整齐地摆放在一起。万历皇帝的尸骨在中,两个皇后分居两侧。周围堆放着帝后画像和照片资料等实物“罪证”。一切准备就绪,W开始带头高喊革命口号:“打倒保皇派!”……

口号刚一结束,W冲人群大喊一声:“革命现在开始!”话音刚落,十几个大汉便把怀中抱得太久的石块,猛力向尸骨投去。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响动,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

人群开始涌动,惊讶、困惑、麻木、赞叹、欢喜……各种目光一齐向W射来。W心中一热,立即吩咐身边的人员:“点火烧了他们!”

一声令下,烈焰腾起,广场一片火海。木柴伴着尸骨,在烈焰中“啪啪”炸响,似在呻吟,又像在反抗。烟灰四散飘落,纷纷扬扬,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气味。随着一声炸雷,大雨倾盆而下。燃烧的尸骨在涌动的水流中浮荡飘摇,和翻起的泥土融为一体,重新回到了广袤的大自然之中。

七条人命:棺椁的“诅咒”

1990年秋,当我们来到定陵打捞历史的碎片时,听到了一个恐怖而又令人不解的消息:当年扔掉的棺椁被当地农民捡去,并有七人为它丧了命。

1959年,万历和两个皇后的楠木棺椁被扔进宝城外面的山沟后,当天下午就被附近的农民一抢而光。大家见到这块表面虽剥蚀、整体却完好的棺木,如获至宝。有一对年迈的夫妇,特地用这珍贵的楠木请人打做棺材,以备后事。第一具棺木制成后,老太太蹬腿归天;第二具刚刚完工,老头子也一命呜呼,前后不到半个月。

五个月后,一个更加神秘恐怖的故事发生了。

在捡棺木的公社社员中,裕陵村农民XX收获最大。棺木扔下宝城时,他正和老婆在陵墙外的山坡上劳动。他意识到这是难得的好木料,于是立即行动,和老婆一起将宽大厚实的金丝楠木板一块块连拖带拉弄到自己地里,找人做成了两个躺柜,端端正正地摆在堂屋里。村人不无忌妒地警告说:“皇帝的东西不是随便可以用的,要是没那福分,消受不起,还会搭上性命……”这些话,XX没放在心上。不久,悲剧真的发生了。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中午,XX和老婆带着满身泥水收工回家时,突然发现四个孩子不见了。当夫妻俩转了一圈重新回到屋里时,蓦然发现躺柜边放着四双小鞋。两人迅速打开柜盖,只见4个孩子相互挤压着,早已气绝身亡。孩子们的手指根部渗出了血渍,柜壁布满了抓过的痕迹。当地公安人员将4个孩子(3男1女,最大的12岁,最小的女孩仅5岁)的死因作了详细分析后,得出“系缺氧憋死”的结论。

4个孩子死后,夫妻俩在短短的几年中又生了4个(这次是3女1男)。令人

悲叹和困惑的是,他唯一的儿子高中毕业不久,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却在一个静谧的深夜,趴在躺柜上神秘地死去,据说是因为烧煤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死。这是世界考古史上都没有出现过的怪事。定陵考古,自打开地宫那一日起,三十年都没有出一份发掘报告。一个香港的学者,这样来信催问:你们这些不肖子孙,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和祖宗留下的基业,将会毁于你们之手……

怪谁?不能怪那些考古学家,他们的悲惨经历,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考古学家未曾经受的。

只能怪那些当权者,他们为了某种虚荣和业绩,不顾考古学自身的规律以及现实条件,没有条件也要霸王硬上弓,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劫难。他们,应该钉在耻辱柱上。

比如吴晗。原来一直把他看作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读过很多书后,才理解了胡适的那句话,他的确走错了路。当他把学者的热情与政治的热情结合在一起以后,理想就悄悄变色了。尽管他自己最后沦为了牺牲品,然而,确实在定陵考古这件事上,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一个不正确的时间,他促成了一个悲剧的诞生。如果说他不曾料到政治风云的转变,对于定陵,他还只是一个过失,那么,在1965年,他已经亲眼目睹了定陵的一些劫难,还仍然要求周恩来总理批准他发掘其它明陵,这就明知而故犯了。这就是可耻。

幸运的是,周恩来以这样一句话回答了他:我对死人不感兴趣。总理的眼光,无疑比他更远大。这句话里面,我听到了谴责的意味。自从定陵考古以后,各地纷纷要求发掘当地的陵墓,都被夏鼐和周总理否决了。这是考古学的大幸。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还有很多的不幸。那些重大的考古成就背后,都有令后人切齿的遗憾。比如随州的曾候乙墓,出土的编钟和青铜器具,都是国宝。但是,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当年随墓葬出土的,除了青铜器具,还有无数根粗壮的战国木料,它们在事后,就露天的堆在那里,听凭它腐烂。什么是考古?考古不是盗墓,只要金银玉器字画,哪管它里面的墓葬结构和其它不值钱的东西。往往,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具有更重要的研究价值。又比如马王堆汉墓,要是晚上几十年发掘,则我们今天所收获的东西,绝非三十年前可以相比。

余秋雨被人批得很臭了,但是他有一句话我很赞同,有这一句话,余秋雨在文坛上,就具有一个高高的位置。他说,敦煌的藏经洞,被斯坦因用手段搜刮了,这不是一件坏事。是的,这的确不是坏事,至少,我们现在还可以在大英博物馆恒温的仓库里,找到那些珍品。可是,那些没有被弄走的,它们今天在哪里呢?有些人宁愿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结果饿得前胸贴后背,到了最后,资本主义给他一泡屎,他也当是宝塔蛋糕。这他娘的不是犯贱嘛。宋庆龄参观了定陵,博物馆的人对她说,这是中国人民的遗产。宋女士回答他,这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它更属于全人类。

定陵发掘参与者:

吴晗 1969年死于文革

邓拓 1966年死于文革

范文澜 1969年死于文革

郑振铎 1958年因飞机失事遇难

1979年,郭沫若夫人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

以科技为主题的黑板报图片

以科技为主题的黑板报图片 以科技为主题的黑板报图片:参禅打坐能增强大脑的活动能力 “闭目养神”是我们在感觉疲累时常用的一种方法,而实际上,最近一些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像这样的静坐还增强大脑的活动能力,让你有更灵敏的反应。这一研究已发表在11月16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中,这也是这类成果首次被发表在主流科学刊物上。 试验显示打坐增强脑电波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系威斯曼中心大脑行为学试验室曾经做过试验,试验对象是一组8位年龄在34-64岁之间的佛教徒,在过去的15-40年间,每天进行超过8个小时的打坐和冥想祷告。 作为对照组,则是10位健康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年龄在20-22岁之间,此前从未尝试过打坐或者冥想,仅仅在一个礼拜前接受过简单的冥想训练。 以科技为主题的黑板报图片 两组人员都被要求完全放松地进行关于慈悲怜悯内容的冥想,冥想者只需要产生类似的感觉,而并不需要在大脑中描绘具体事物。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一些脑电波测量仪器,在两组志愿者打坐冥想前、冥想过程中、冥想后进行脑部活动的检测。结果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佛教徒所在一组记录下来的大脑阿尔法波和伽马波活动十分显著,其中又以脑伽马波的震荡尤其强烈。因为人脑的伽马波是由脑部额叶和顶叶联合皮质区的活动引起的,而这些区域是负责人类情绪以及快乐相关的区域。 事实上,在进行冥想前,两位年龄较长的僧人就被探测出了极强的伽马波活动,因此,显然脑区域活动的波动完全是由于修行时间长短引起的,而与个体差异无关。

通过试验,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们得出结论:坐禅和冥想能够增强脑活动能力,并明显地影响脑部负责调节情绪和快乐相关的区域。 简言之,静坐并展开想象是一种从身心两个方面都能调节人体状态 的好方法。 以科技为主题的黑板报图片:现代医学成果暗合古代养生之道 事实上,对于打坐有益,在我国古代就有此说,郭沫若在自己的《静坐的功夫》一文中谈到:“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时代,儒 家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而来,但我觉得,当溯源于孔子 的弟子颜回,因为《庄子》上有颜回坐忘(即静坐)之说。”在中医 药学上,静坐养气也是为医理所提倡的,我国古代的医学典籍《黄 帝内经》就谈到:“恬淡虚无,其气从之;精神内存,病安从来?” 它是集中注意力,达到心神合一的一种途径,是一种通过冥想实现 的心理暗示疗法,近年来西方包括日本等国对于静坐进行的科学理 论研究,就是对这门古老的放松疗法的现代医学诠释。 以科技为主题的黑板报图片:静坐放松也要因人而异 静坐虽好,但是除了一些必要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静坐需要注意地点时令。不要在饭前饭后半个小时内静坐,也不要在当风的地方和冷气空调房间中静坐,开始静坐之前要进行 一些暖身活动,让身体的血脉充分畅通,冬季则需要保持衣着宽松 和温暖。 其次有部分人并不适合静坐。比如孕妇和一些特殊疾病病患。同时静坐时要注意一些特殊反应,如后腿脚微麻是正常现象。初次静 坐者如果不能顺利入定也不要勉强,一切以自然为主,可以稍等一 会放松心情再继续。当然,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够在有经验的人指 点之下进行静坐练习,不要盲目,也不要过于急躁。 以科技为主题的黑板报图片从小爱科学 一个人的成长要靠科学哺育,一个社会的进步要靠科学推动。可见科学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影响是多么大,我们要从小学科学,从小

歌德与世界文学

歌德与“世界文学” 简·布朗 内容提要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歌德还对世界各地的民歌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搜集欧洲主流之外的作品。他参与“世界文学”的最突出的例子是两本诗集《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前者受波斯诗人哈菲兹影响,后者受中国戏剧和小说影响。歌德希望借文化了解来提高宽容度,他的“世界文学”我们现在称之为“跨文化交流”,指一系列的全球对话乖交换。在这些对话和交换中,不同文化的共性日趋明显,个性却也并未被抹杀。歌德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来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并宽容地对待这些观点,平静地接受或忽略它们。歌德赞同康德艺术和科学相互启发的观点。他的科学实践以及“世界文学”实践都是为了寻找一切生命体在不同中体现出的统一和和谐。 关键词歌德世界文学艺术实践科学实践 在歌德的漫长人生中,他不仅是德国重要的知识分子、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和 小说家,还是重要的散文家、艺术评论家、戏剧导演和科学家。他在科学方面著作 甚广,涉及地理、光学和生物学。除此之外,他还是活跃的政府官员。这些活动都 有助于他对“世界文学”的思考。本文的宗旨不是一一列举他的所有活动对其思想的 影响、他对世界文学的充分利用,或是他对世界文学的巨大影响,而是要探讨如何 以不同的方法理解“歌德”和“世界文学”的综合含义,并以歌德对艺术和自然的思考

为根据说明“世界文学”对歌德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将首先简单概述歌德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他对全世界文学的兴趣,然后探讨歌德自己是如何论述“世界文学”(Weltlker-atur)这一概念的——他赋予这一概念的含义以及当代语境对其含义的拓展。这样就有可能思考为什么“世界文学”对他如此重要,以及这一概念是如何在他的审美活动和科学探索中形成的(后者甚至更为重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全明了这一概念对歌德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来说潜在的重要性。 一、歌德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很多作品已经考察了歌德对追随他的德国内外的作家和读者的影响。在这方面的经典是弗瑞茨·施特里齐(Fritz Strich)在1946年出版的《歌德和世界文学》(Goethe and World Literature)。该书实际上局限于歌德对欧洲和北美的影响(歌德在北美的影响比在欧洲稍逊一筹)。不过尽管如此,在世界范围内比歌德的翻译更广泛、影响更大的也只有莎士比亚了。据厚达七卷的《浮士德》的文献记录,歌德最重要的作品《浮士德》从1968年起被翻译成48种语言至少一次。斯图尔特·阿特金斯(Stuart Atkins)在一篇文章中讨论1972—1992年间《浮士德》的翻译情况时,参考了除了英语和法语之外二十多种语言的译文。截至1972年,四分之一的《浮士德》翻译是英文的,由此可见翻译之多。这种比例失调显示出歌德的国际影响的另一个不寻常方面。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歌德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即他对其他国家经典的影响。在英语国家,在19世纪下半叶,学德语意味着阅读歌德的作品,特别是他的经典戏剧《伊菲格涅在陶立斯》(Iphigenieauf Tauris)、荷马史诗式的田园诗《赫尔曼与窦绿苔》(Herrnann und Dorothea),以及肯定会包含在内的《浮士德》(Faust)即便是现在,《浮士德》也是经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希腊戏剧,美国学生肯定能认出剧名的非英语戏剧只有《浮士德》了。歌德在中国的影响也补充说明了这一点。歌德的第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Die Leiden desjun-gen Werther)在德国出版的时候造成轰动,立刻被翻译成所有的欧洲语言。据说,许多年轻人自杀时的穿着和歌德小说主人公开枪自杀时所穿的衣服一模一样。一百五十年后,这部小说在中国仍有巨大的影响力。我不清楚小说引发了多少的自杀案例,但是小说在五四运动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1922年,郭沫若将其翻译成中文;两年后,第八版面世,到1949年已经是第五十版了。到1935年,《浮士德》两卷(大约一万二千行)被翻译成中文;之后,他的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由冯至翻译成中文。在歌德的时代,欧洲正处在迅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显然,歌德作品在一个处于同样状况的中国社会中深得人心。 二、世界文学对歌德的影响

江苏省泰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泰州市2020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国内博物馆,连接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涵养着中国人最根本的自信。近年来,深谙这个道理的博物馆人,在馆藏文物上做文章,不仅推出了一系列观众▲的活动,还将文物与百姓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一方面给博物馆增加了营收,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了观众的文化素养。这种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 A. 喜笑颜开与日俱增底蕴 B. 喜闻乐见与时俱进底蕴 C. 喜闻乐见与日俱增底气 D. 喜笑颜开与时俱进底气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那样高大茂密,▲,▲,▲,▲,▲,▲ 。而这绿底子上又不时钻出一束束金色的柴胡和白绒绒的香茅草,远望金银相错,如繁星在空。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 ①它细密而柔软 ②不见黄沙不见土 ③伏在地上如毯如毡 ④也不像内蒙古的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 ⑤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 ⑥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 A. ④①③⑤②⑥ B. ④②①③⑤⑥ C. ⑤③①②⑥④ D.⑤⑥①②③④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 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晚妆才罢,她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天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出落得更精神了。 B. 那整个的房间像暗黄的画框,把窗外的海景镶成一幅大画。那酽酽的、滟滟的海涛,直溅到窗帘上,把帘子的边缘都染蓝了。 C.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着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密织成网。 D. 昆明气候好,秋来无萧瑟,经过了雨季,草木都极旺盛。波斯菊开犹未尽,绮丽如昔,美人蕉结了籽,远看一片鲜红。 4阅读下图,对“人工智能产业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之我见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之我见 内容提要:《少年维特之烦恼》于1774年发表后,传至中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提倡?洋为中用?时对中国现代文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字词:影响契机模式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与民族文学作家之一,其一生成就辉煌,特别是1774年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它的出版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次轰动事件,并且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经久不息。?五四?运动时期,大量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主张?洋为中用?以发展中国文学,郭沫若及一些文学团体(如创造社)特别注重翻译歌德的作品,其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自不例外。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亦是有着巨大的影响,使之受益匪浅。无论是从内涵到外延,还是从思想到行为;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结构到创作;无论是从体裁到美学特征,还是从作品到人物,无不发生着影响。其中受其影响最大者首推郭沫若先生及其作品。 首先,因其创作的背景及人物精神吻合了中国现代的时代特征,这是造成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的一个契机,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一

个特定的模式。 ?我想我歌德的著作,我们宜尽量多多介绍、研究。因为他处的时代---‘狂飙时代---同我们的时代很相近!我们应该接受他的经验的地方很多。?①郭沫若曾这样直接谈过自己的观点。 当年,政治文学一切反旧反封建,力主新,发展新文学,以及后来适应革命(反封建斗争)发展的需要。?这部曾要轰动整个欧洲的作品,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那就是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对新生活的憧憬和追求。?②这也充分体现主人公欲摆脱厌倦人生的情绪,逃离?令人窒息的社会?和?无所作为无聊乏味的人性?,追求个性的解放,情感的自由,同时也追求政治的解放,人生的自由,充分展示人物的叛逆精神,这不正是呼出时代的最强音吗? ?汉堡总牧师哥策(117-1786)看到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含有潜在的政治危险性,他抨击这部小说挖掉了全部道德的根基,美化通奸与自杀,声称谁像维特似地轻视自己的生命,谁就会成为弑君者。?③时代不正是需要这样的人吗? 无论是创作背景,时代特征,还是人物精神都给人造成了巨大的震撼,特别是维特的那种人格魅力,更是震撼人的心灵,在文学上又形成了一大特征,为文学创作发展提供了模板。 其次,就其创作而言,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创作目的,内容及其取材,无一不受影响,在郭

健身 养身

打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养生健身法,也叫“盘坐”或“静坐”,通常是闭目盘膝而坐(可以单盘,也可以双盘,根据个人的身体条件循序渐进)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整个人进入不想任何事情的一种状态。 在道教、佛教以及印度的瑜伽当中都有打坐修炼方式,佛教中打坐被称为“禅坐”或“禅定”,瑜伽中的冥想也与打坐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要打坐? 为什么要打坐?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很新的问题,之前已经有很多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对“为什么要打坐”进行了阐述。打坐有利于腿部经脉的疏通和血液流通,据说还能增强你的记忆力,我那位朋友告诉我说,尝试打坐一百天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同时打坐绝不仅仅是对身体有好处,对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会有益处。 郭沫若曾在《静坐的功夫》一文中谈道:“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时代,儒家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而来,但我觉得,当溯源于孔子的弟子颜回,因为《庄子》上有颜回坐忘(即静坐)之说。” 中医药学上,静坐养气也为医理所提倡,《黄帝内经》上说:“恬淡虚无,其气从之;精神记忆体,病安从来?”打坐是集中注意力、达到心神合一的一种途径,是一种通过冥想实现的心理暗示疗法。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里,医生除了给病人用药外,还经常教他们如何盘腿打坐,以消除精神上的压力和烦恼。在日本,也有许多年轻女性到寺庙盘腿打坐,以消除工作的压力和烦恼。 打坐最主要的一点在于平和心境,让自己静下来、沉下去,是一种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的方式。当我们感到快乐的时候,很难静下心来,反之痛苦难过的时候亦很难静下心来,而打坐看似简单,但却是非常有效的帮助你能沉静下来的方式。因为打坐的时候,开始会从心里感到一种压迫感,颇有不发出去不行的意味,但是打坐就要帮助你定住自己,不管外部的环境如何恶劣、自己的心绪如何混乱,都要定在当地。 这是一种对心性的修炼,所谓佛教中的戒、定、慧也有这个意思。戒而修定,定能生慧,但打坐并非一定要与佛、道的修行有关,普通人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打坐,除了强身健体,也是一种修心的过程,让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平静如常。 如何开始打坐? 初初练习打坐,先记住“三调”,即调身、调息和调心。 调身,是先把自己的坐姿调整好,双腿盘起,直立而坐。盘腿可以散盘,可以单盘,也可以双盘,看个人的基础,左脚在下,右脚在上,或反之,都可以,以自己舒服和自然为宜。两手掌上下相叠,大拇指轻轻相抵,同样的哪只手在上都可以。肩膀放松,颈部打直放松,用头顶的正上方来调整姿势的基准点,想象那里有条线将你的身体往上拉,让身体的重心形成一个三角点,而不要用到肌肉的力量。 调息,开始先放松做几个深呼吸,然后将意念集中在呼吸上,呼气的过程意念中只有呼,吸气的过程意念中只有吸。让意念跟随呼吸,如影随形,但轻松地跟随。 调心,到这时候,呼吸以外的念头就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杂念了,对杂念不抗拒,杂念来,不管它,只是回到呼吸。不管什么样的杂念,都不要理它,不要排斥它,任由它来,但很单纯地回到关注呼吸上来,这就叫做调心。 需要注意什么? 一开始练习打坐,多数人是坐不住的,每坐一分钟,都好像在忍受一种煎熬。开始是大腿根疼,一直延伸下来,到大腿、膝关节、小腿甚至脚踝。不用紧张,疼痛说明经络不通,中医当中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原理。这时候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坚持。 通常练习打坐,都从散盘开始,就是两条腿互相不盘起来,慢慢地开始单盘,即一条腿盘在另一条腿上,到最后进行双盘的练习,就是“双莲花”的坐姿。如果能够坚持练习到每次双盘打坐一小时以上,就会感觉到身体非常轻盈,也能感觉到气在身体里流动,这就是打通经络的过程。打坐的练习其实也是一个通关的过程,开始时可能坐一分钟都觉得难以忍耐,

诗词中的千古名句

1、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肆留别》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 5、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 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8、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 9、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秋风词》 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1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1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1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 1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 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1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7、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 1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19、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2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2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2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23、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桑袅风。《相和歌辞·阳春歌》 24、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早春寄王汉阳》 25、清湍鸣回溪,绿水绕飞阁。《游水西简郑明府》 26、宝镜似空水,落花如风吹。《拟古》 27、陆机才多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杂曲歌辞·行路难》 28、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赠何七判官昌浩》 29、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下途归石门旧居》 30、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 31、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32、我昔钓白龙,放龙溪水傍。《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33、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3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5、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杨叛儿》 36、何当一来游,惬我雪山诺。《游水西简郑明府》 37、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 38、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邯郸南亭观妓》

中国传统养生术静坐养生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318055733.html, 中国传统养生术静坐养生法 作者:松桑 来源:《祝您健康》1988年第01期 说起静坐,不少人可能会想到庙里的和尚,山上的道士,认为这是“出家人”的事,与我们“俗人”毫不相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静坐可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呢, 静坐的最早记载可在《庄子·大宗师》中找到,说的是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进步了,孔子便问:有什么进步呢?颜回说:我忘记仁义了,孔子就说:不错,但不够,过了几天,颜回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已经忘记礼乐了,孔子笑道;不错,但还不够,又过了几天,颜回又拜见孔子说:我已经坐忘了,孔子连忙上前问,什么叫坐忘?颜回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孔子便说:让我也跟你学吧,孔子的好学精神实在令人钦佩,到底孔子后来学没学,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孔子长年过着颠沛流离,抑郁不得志的生活,而仍能享古稀之寿,想必也可能从中有所获益吧, 这里颜回所练的“坐忘”,便是一种静坐修练功夫,只是他不断提高,已经练到相当高深的层次了,郭沫若在《静坐的功夫》一文中认为:“静坐这功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来,但我觉得当溯源于颜回……” 不管怎么说,我国古人毕竟是酷爱静坐的,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就精于此道,晚年更是练此不辍,他在不少诗篇中都记载了练功时的感受和体会,如“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冬夜》);“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饮似醇醪,又为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俱空。”(《静坐诗》);“晚下小池前,淡然临水坐”(《约心》);“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松声》),等等。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也与静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通过自己多年的心悟体演,结合前人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静坐方法,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一文中记载:“每日以子时后(三更三四点至五更以来皆可),披衣坐(只床上拥被坐亦得),面东或南,盘足坐,扣齿三十六通,握固(以两拇指掐第二指手纹,或以四指都握拇指,两手拄腰腹问),闭息(闭息敢是道家要妙,先须闭口并鼻,不令气出也。)……”逸套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大,在民间广为流传。 由于静坐简便易行,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近年来,国外也掀起了静坐热潮。据西德《明星》画刊报道,西德有许多人在练一种叫“T M”的功夫,“T M”是TranszendenLaleMeditation的缩写,汉语的意思是“超越一切,静思默坐”或“修身静坐”。具体方法是:每天静坐两次,每次20分钟,姿态静谧,思想凝寂,处非睡、非梦、非想的极度安逸状态,即所谓“第四精神状态”。有的练功者说:“做T M时,我什么也不想,但觉得头颅分开,清新的空气源源输入,浑身感到轻松。”

满江红

满江红·怒发冲冠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译文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洗雪。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 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发誓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满江红赏析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中国传统文化对郭沫若诗性气质的影响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人。在那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郭沫若的出现绝非偶然,而且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从时代来说,郭沫若是时代的产物;从文化背景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也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有学术贡献的影响,有治学思维的影响,更有诗性气质的影响。本文拟从中国传统文化对郭沫若诗性气质的影响,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提到郭沫若,人们首先自然会想到他是杰出的诗人。的确,郭沫若最初是以其新诗《女神》登上中国现代文学史舞台的,并从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他那浓郁的诗性和不可遏制的热情,始终贯穿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并给他的作品打上了鲜明的烙印。这可以从他的一系列作品《女神》、《星空》、《前茅》等诗集中看出。然而,郭沫若的诗性气质是如何形成的? 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从研究《女神》出发,认为郭沫若的诗性气质与泰戈尔、歌德、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有着血肉的联系,于是从这些外国诗人中去发掘郭沫若的诗性精神。原因何在?可能有两点。一是郭沫若在日本求学期间,第一次广泛接触了一些具有泛神论倾向的诗人,没有他们的影响,郭沫若的不朽杰作《女神》是不可能在那最不寻常的年代出现。二是郭沫若的《女神》,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是崭新的,是真正的新诗,与中国旧诗词的传统相去甚远。据此,他们认为,郭沫若浓郁的诗性气质和外国诗人的影响密不可分。 是的,我们不容否认泰戈尔、惠特曼、歌德、雪莱、海涅等浪漫主义大诗人对郭沫若诗性气质的影响。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郭沫若诗性的影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对郭沫若诗性气质的塑造,是深微而长久的,为他诗性气质的最初形成, 摘 要: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性气质是显著的,但郭沫若诗性气质的形成,历来有不同的看法。针对有些研究者提出 的,郭沫若的诗性气质主要受外国诗人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郭沫若诗性气质的形成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关键词:郭沫若;中国传统文化;诗性气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5X(2006)01-0054-02 OntheFormingofGuomoruo’sRomanticisminHisPoem LUOYong-xiang (TheCollegeofhumanities.GuizhouUnivesity;Guiyang550025,China) Abstract:TheromanticismofGuomoruoisobviousandthisisagreedwithexperts.Butfortheformingofhisromanticism,therearealwaysmanydifferentopinions.Thisessaygivesreaderstheauthor’sunderstandingthattheromanticismofGuomoruowasstronglyinfluencedbyth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butwasnotmainlyinfluencedbyforeignpoetsthatisbelievedbysomescholars.Keywords:Guomoruo;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mouldofpoem 中国传统文化对郭沫若诗性气质的影响 罗永祥 (贵州大学中文系03级美学研究生,贵阳 550025) 第18卷第1期2006年2月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LiupanshuiTeachersCollege Vol.18NO.1Feb.2006 收稿日期:2005-06-10 作者简介:罗永祥,男,贵州大学中文系03级美学研究生。 54--

满江红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一丶创作背景 1962年冬,中国刚刚走出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的困境,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苏联再在其报刊上连续刊登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我国的一些传媒也连续发表文章,予以还击。此诗作于1963年1月9日,而在这年的元旦前夕,郭沫若填写了《满江红·领袖颂——一九六三年元旦抒怀》一词,并发表于元旦这天的《光明日报》上。这时,毛主席正在广州,他从《光明日报》上读到这首诗后,当即于元月9日和诗一首,并书赠周恩来。据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当晚他在室内来回踱步,?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咏哦,时而伏案急书,然后又摇摇头,将诗稿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见纸篓里已装满了一大半废稿纸,但一首名诗已经完成。它不仅仅是一首包举环宇的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抒发个人“只争朝夕”的人生理想的言志抒情诗。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借此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同时也歌颂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坚强的中国人民。毛泽东读后当即作此和词。本来郭词写的理直气壮,富有激情。但无意间似乎把反动派的声势过分看中了些:“沧海横流”、“天垮下来”、“世披靡矣”,未免言过其实。毛泽东的

和词,就是针对这一点而发的。诗人高昂的时代巨人的头颅,对几伙苍蝇、蚂蚁、蚍蜉等害人虫,投以蔑视的目光,给以憎恶得申斥;并意气风发,大义凛然,发出了战斗的号召,显示了胜利的信心。毛主席这首《满江红》,词气纵横激越,吐纳八方风云;再展“独有英雄驱虎豹”的革命豪情。首次公开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 二丶作品鉴赏 全诗一上来就以“小小寰球”的世界开始,表现出诗人睥睨乾坤,改天换地的独胆英雄的大气魄。地球在诗人看来犹如苍海之一滴水,它在茫茫无涯的宇宙空间仅仅不过是一粒小行星而已。而小而更小的几只苍蝇(诗人在此以比兴手法,把苍蝇比喻为国际上猖狂反华的一撮恶势力)却嗡嗡乱叫,四处碰壁,这些“苍蝇”只能无可奈何向隅抽泣,情形悲惨,穷途末路了。 接着诗人再以比兴手法,化古典为今用,以唐代李公佐所写的《南柯太守传》中“大槐安国”的故事来比喻“苏修美帝及其走狗”,其下场就必将是这“大槐安国”的小蚂蚁一般不得好死。接着又化用唐代诗人韩愈《调张籍》诗中二句:“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以此来讥讽国际反华势力(尤指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妄图撼动中国共产党这株大树简直是异想天开,谈何容易。 这些害虫的气数将尽了,秋风正席卷落叶狂吹长安,苍蝇蚊子也即将冻死“未足奇”。不仅革命的大气候如此,而且革命的利箭已嗖嗖发出,“飞鸣镝”三字遒劲有力,有万箭齐射之威势。这里作者又

浅谈郭沫若创作中受到泰戈尔的影响

浅谈郭沫若创作中受到泰戈尔的影响中印皆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接触,相互交融、吸收,共进。其间曾因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而偶有中断,但彼此间一直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年》杂志的创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期,中印文化交流进入一个新的高潮,而这个时期的中印交流中心人物即是世界著名的诗人泰戈尔。1913年,泰戈尔因自己的伟大诗作《吉檀迦利》声名鹊起,并将诺贝尔文学奖纳入囊中。他的影响波及范围十分广阔,先是在欧洲引起一场轰动,掀起一阵“泰戈尔热”。随后传至日本,,不久进入中国。在五四时期这个特殊而又敏感的历史时期,一切带着新生命和新鲜感的文化都会让国内的文人们振奋不已。这个时期很多作家都受到泰戈尔影响,郭沫若自然不在话下。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界最早受到泰戈尔影响的诗人,泰戈尔对他的影响能够说是开掘式的,泰戈尔激发了郭沫若新诗的意识觉醒,激发了他创作的源泉。郭沫若深深为泰戈尔着迷,他会在静坐的时候沉浸在泰戈尔的诗里。泰戈尔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短暂,它能够说是激发了郭沫若的诗的发声练习。 泰戈尔对郭沫若的影响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清新隽永的散文笔调诗风,激发新诗的觉醒 郭沫若最开始接触到的,是泰戈尔的儿童诗。当时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在他的《我的作诗的经过》中提到“当时日本正是泰戈尔热流行着的时候,所以我便和泰戈尔的诗结了不解之缘。…在他的诗里面,我感受着诗美以上的欢悦。”[1]p201在泰戈尔的心中,他把儿童比作新月,像儿童一样干净,纯美。泰戈尔的《新月集》中绝大部分诗是从儿童的口吻、视角和想象方式出发的,赞美了儿童世界的美丽。郭沫若为何会被这种诗吸引?很大的原因是其诗歌风格清新、语言亲切平和且易懂,以及其中散文式的笔调。例如《新月集》中《孩子的世界》“我佑道那儿有星星对他讲话,那儿有天空弯下腰来在他脸上用痴云和虹霓逗他微笑。”[2]378这样的诗是郭沫若以前所没有接触过的,异于中国传统的唐诗宋词。这样的诗歌,给了他极大的新鲜感,他一下迷着了,“清新”“没有韵脚”“多是两节或三节对仗” [1]p201的诗让他“吃惊”。郭沫若在这种不同于中国旧体诗的新诗中发现了诗歌“内在韵律”的新的美学规范。由此他也获得了不同于同期白话诗人的起点,他所注重的不是白话入文本身,而是白话内在的异于传统的韵律美。不在于平仄起伏,不在于高低起扬,更重在于内在情绪感情。由此郭沫若创作了一些风格清新的作品,且开始学习借鉴泰戈尔的散文式笔调。比如《晚步》《春蚕》,以及后来的《星空》。

论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

论 歌 德 对 郭 沫 若 的 影 响 教师:彭超 班级:对外汉语081班 学生:田颖 学号:200830403066

摘要: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史上中外文化冲撞化合最为丰富的个案实例,他的一生是中外文化交流嬗变的一条主要线索。在进入郭沫若接受屏幕的众多外国作家中,歌德是契入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位,从人格精神、审美追求到创作经验,歌德对郭沫若都有千丝万缕的潜在影响。郭沫若翻译《浮士德》的30年,完成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戏剧创作,《浮士德》的气息或隐或显、或综合或分散地浮现在郭沫若的戏剧作品中。 关键字:郭沫若歌德《浮士德》泛神论自由 第一章郭沫若与歌德简介 (2) 1.1 郭沫若简介 (2) 1.2 歌德简介 (2) 第二章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 (3) 2.1 郭沫若与歌德的历史悲剧与现实 (3) 2.2 郭沫若与歌德关于人的探索 (4) 2.3郭沫若与泛神论思想 (4) 2.4郭沫若与歌德诗歌形式对比 (5) 第三章郭沫若与歌德的影响 (6) 论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 第一章郭沫若与歌德简介 1.1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他是鲁迅在本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2 歌德简介 歌德(1749~1832)是德国的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所经历的从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初叶,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和发展时期,而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正是为这种上升和发展,为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逐步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做好思想准备。歌德的文学活动是紧密结合这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变的。特别是他的《浮士德》就是以德国民族文学的形式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加以艺术概括,并从十九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展望人类社会的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必考题及答案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必考题及答案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 fèng huáng xiān míng jì sìyǎng cán zhuāng jia mí yǔxīn lǐng shén huì 二、给下列句子中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 1.爸爸出差(chàchāi)要一星期,明天差(chàchāi)不多就可以回家了。 2.看到果树上的累( lèi léi)累果实,老张觉得这一年再苦再累(lèi léi)也值得。 3.看到今天的水果便( biàn pián)宜,李阿姨便( biàn pián)买了很多带回家。 4.我和军军计划(huàhuá)本周去东湖公园划( huàhuá)船。 三、比一比,再组词。 萝(_______)浸(_______)缠(_______)捡(_______)婆(_______)箩(_______)侵(_______)编(_______)俭(_______)姿(_______)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手(____)眼快精神抖(____)半(____)半疑(____)头十足 助人为(____)翻来(____)去全神(____)注闭目养(____)自相(____)盾田忌(____)马垂头(____)气目(____)口呆

五、选词填空。 竞竟境 (1)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_______)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2)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_______)凉飕飕的。 (3)智力(_______)赛使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了。 珍藏收藏储藏 (4)外祖父一直(_________)着这幅梅花图。 (5)爸爸喜欢(_________)各种奇异的石头。 (6)这间小屋子是用来(__________)杂物的。 六、按要求写句子。 1.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和您拼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喋喋不休”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之所以 ...我们赵国呀!(用加点的词语写一个句子)...避着廉将军,为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中,学校展现了一批助人为乐的好同学,他们认真每天完成各科作业和英语作业以后,都会帮因病缺课的王丽娟同学补课。(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将相和》讲了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_________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_______的精神。 (2)《搭石》一文借助对乡亲们_________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采桑子重阳》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案教学设计 一、说“重阳” 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 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 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 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 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 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 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 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 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 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 平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 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 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 人们共通的感情。 4赏菊:喝菊花酒。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郭沫若在当代文学上的地位

论郭沫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小康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秘书学班,201414040131)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卓有成就的作家。本文通过不同的历史时期,整个中国的国情变化对郭沫若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行解读,所要解决的的问题是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如何影响郭沫若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同时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郭沫若对中国当代文学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造就了怎么样的审美资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怎么样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郭沫若文学地位贡献历史时期 作者简介:李小康(1995-),男,安徽六安人,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 引言 随着清末废除科举,兴学堂,新式教育得以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的新型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郭沫若少年时代也正是处在维新变法向辛亥革命过渡的历史转换时期,也是新旧思潮首次交锋的时代,郭沫若正是近代中国过渡时期孕育出来的一株幼苗-也是最后一批接受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严格训练的学童,也是较早接触资本主义文明的少年。郭沫若也正是在这种社会变动中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郭沫若创作文学的黄金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对于中国这一古老的帝国来说,是危机与机遇并存,甲午战争的惨败,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之中,国家到了存亡危急的时刻。当一个阶段的历史走到了终点,也就预兆着它的新生。不图强,中华民族则难以自立;不变革,中国将亡国灭种。寻求变革之法,成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的活动中心。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导致郭沫若对医学越来越厌弃,对文学越来越狂热。[2] 1914年郭沫若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1919年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作,其当年小说《牧羊哀话》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1921年郭沫若和成仿吾等人创建了纯文学杂志《创造》,意为我们要以创造者的姿势,努力创造个光明的世界。着手于新文学的建设。也在同年6月,郭沫若第一本诗集《女神》问世。诗集《女神》作为"开一代诗风"堪称现代诗词的转折。摆脱了传统中国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女神》成功把握了"五.四"时代的脉搏和时代的追求,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不仅从思想上引领了现代诗歌的创作,更从艺术和表达形式上展现了独特的创作。从诗歌的内容及表达形式方面论述了《女神》对现代诗词的影响。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作。[3] (二)十年日本避难时期

满江红和郭沫若赏析

满江红和郭沫若赏析 《满江红·和郭沫若 同志》是毛泽东于 1963 年创作的一首词。是读到郭沫若的词深受感动所创 作的一首鼓舞人心的反霸权主义的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 满江红和郭沫若赏 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译文 小小的地球上,有那么几个国家,像几只碰壁的苍蝇一样嗡嗡叫唤,貌似声 色俱厉, 又像哭泣声一样。 这些国家好比那大槐树下的蚂蚁一样吹嘘自己的国家 有多强大,却不知道他们的所做所为,就像蚍蜉撼大树一样可笑!我们吹响冲锋 的号角(飞鸣镝),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席卷他们。 天下的事情,从来都是那样急切;日月轮回,光阴紧迫。要等一万年后才等 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要抓紧时间,力求主动,只争朝夕。当今的世界上, 四海翻腾,风云变幻,五洲震荡,形势诡谲,我们要消灭所有危害人类的败类, 还世界一个太平。 满江红和郭沫若赏析 1962 年,国际国内的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 修正主义的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更加是我国的经济雪上加霜。老蒋 又在台湾狂吠要窜犯大陆。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股反华、反人民的浪潮。中国 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高举马列主义的大旗,

同自然灾害和国内外敌人进行英勇顽强、 艰苦卓绝的斗争, 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 利。在 1962 年的辞旧迎新之际,郭沫若填了这首词呈送给毛主席,同时发表在 1963 年 1 月 1 日的《光明日报》上。这时毛主席正在广州视察,从报上看到了 郭沫若的《满江红·领袖颂——1963 年 1963 年元旦抒怀》这首词,十分感动, 激荡起他久蓄在胸间的诗情。当晚,他就凝眉沉思,在屋子里踱来踱去,一个无 眠之夜过去了,这首词的初稿也完成了。后经反复推敲,吟诵修改,一首气势豪 迈,意境磅薄的不朽之作就诞生了。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寰”通“环”寰球,地球周围以内,引申为全球全世界。在主席眼里,在 广阔无涯的宇宙之中,地球不过是一个非常微小的物体。开篇就直抒胸臆,凸显 出伟人心怀世界,胸装天下的无产阶级豪迈情怀,浪漫之中见真情。苍蝇,这里 喻指掀起反华反人民浪潮的丑恶敌人,嗡嗡乱叫,乱闯乱碰,走投无路,行将灭 亡。 在主席的眼里, 那些凶恶的敌人不过是几只苍蝇而已。 要和地球宇宙比起来, 那就更加微不足道。凄厉,抽泣都是苍蝇碰壁后发出的悲惨叫声,极言敌人失败 后的狼狈形象。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缘’,攀也,依仗着,沿着树干爬。槐树号称国槐,是我国一种木质坚硬 的树种,结槐子可入药。“蚂蚁缘槐夸大国”,取之唐人传奇小说 《南柯太守记》中的故事 。唐代开元年间,广陵(今扬州)驼铃巷内有一个书生名叫淳于棼,在自家宅 南的一棵大槐树下睡着了, 做梦被人引进了树下的的洞里, 原来这里是一个小国 家,名曰大槐安国。他被国王招为驸马,后到南柯任太守 20 余年,显赫一时, 极尽荣华富贵。后来外敌入侵,他受国王之托领兵御敌失败,不幸妻子也命丧黄 泉。于是受到国王疑忌,贬为庶人被送回原籍,突然梦醒,他怅然若失。苦苦的 在槐树下寻找, 才发现大槐安国竟是一个蚁穴。 这句词喻指反人民的势力自认为 强大,在主席眼里,他不过是一群沿着树干爬行的群蚁而已。他们把小小的蚁穴 夸成了大槐安国籍亦自夸。蚍蜉,属蚂蚁的一种,体大,色褐而亮,常生长在树 林里。蚍蜉要摇动一个大树谈何容易。比喻力量极小而妄图动摇大的事物。“蚍 蜉撼树”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斥责当时一些诋毁李白 、杜甫 的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垂万丈。不知群儿愚,何用故谤伤。蚍蜉撼大 树,可笑不自量。”谈何易,原句是谈何容易,语出《东方朔传》。这句是说, 国内外敌人想要搞垮人民的政权,就像蚍蜉撼大树一样,谈何容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