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绪论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讲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政治

?三种政治观的演进

◇西方政治观

◇中国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当前学术界的观点

关系说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过程说

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活动说

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所进行的夺取、组织、巩固并运用国家政权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全部活动。

制度说

处理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物中关于权力与服从关系的一般原则、制度和策略。

现象说

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总和说

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的要素

◆政治的原动力是利益

◆政治的核心是公共权力

◆政治作用在于整合社会、协调矛盾

◆政治目的在于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发展

?政治的界定

基于一定的利益,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什么是政治思想

?界定

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对于政治问题的主张和观点

?特征

?以国家为核心主题

?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观点主张和理论体系

?政治思想不断变化(政治本身、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观念)

?如何理解

?认识国家

对国家的一般看法,如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前途等,属于对历史和现实中国家的

理性思考和解释

?组织国家

依据什么原则组织国家以及把国家组织成什么样子?

(1)Power和Right在社会各集团间的分配

(2)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

?管理国家

如何有效地运用权力以实现政治目标,是统治手段和方法、“治国之道”

(三)什么是政治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

人类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发展史。历史学和政治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线索

◇对政治现象的客观描述解释和分析

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

◇价值判断或选择

回答“怎么样”

(四)什么是西方政治思想史

?关于“西方”

?西方不是政治地理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西欧→北美

?西欧、北美是西方文化的故乡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社会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发展史

二、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意义

(一)深入而完整地了解人类历史

(二)提高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三)掌握先进的思维方式

(四)准确认识西方的政治文化与生活

(五)政治学的基础

三、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

(一)一般研究方法

?承继性与当下性整合

?历史性与逻辑性统一

?多元分析维度并重

?横向与纵向相结合

?普适性与本土性协调

(二)具体学习方法

?快乐学习

?研究性学习

?问题意识

?提问意识

(三)关于其他

笔记考试教材

关于教材

l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l 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出版社1996年版

l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多卷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l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l 张桂琳:《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l 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l 浦兴祖:《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l 乔治·H.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盛葵阳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l 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四、如何认识和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

l 一个中心

个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l 两个交叉

政治与历史的交叉

理想与现实的交叉

l 三个层面

整体层面

高度层面

深度层面

l 四个要素

时代背景

个人经历

面临问题

解决方法

l 五个步骤

通史

断代史

国别史

专题

背景知识

相关学科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二讲

第一节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的特点

一、古希腊: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

(一)“希腊”含义

?一个地理和文化概念

?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岛屿、小亚细亚沿海、黑海、意大利南、西西里岛(二)政治思想伴随城邦出现而产生

?原始时代没有政治思想

?利益分化、阶级对立、公权出现

?以城邦为核心的政治思考产生

二、城邦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城邦形成

◇公元前二千年,希腊人建立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2世纪,野蛮的多利斯人使文明倒退

◇公元前12-8世纪,巴尔干半岛部落迁徙

◇公元前8-6世纪,希腊进入城邦时代

◇公元前5-4世纪,希战与伯战后,城邦衰落

◇公元前4-2世纪,希腊化时代来临

?城邦特点

◇地理特点

◇社会结构特点

◇制度特点

小国寡民的规模

多元的政治格局

公民自治的团体

发达的公共生活

公民的政治文化

直接的民主制度

三、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一)政治思想的特点

?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取向

?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政体研究为中心,协调公民关系为主题

?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视角

(二)形成原因分析

地理、历史、文化、政治

第二节柏拉图以前的政治思想

一、荷马与赫西俄德

?《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神谱》与《工作与时日》

二、早期立法家

?来库古

?梭伦

三、早期自然哲学家

(一)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米利都、毕泰戈拉、爱利亚、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二)对西方政治观念的贡献

?理性思考的开端与求知传统

?宇宙秩序和人类社会

?逻各斯和自然法

?自然秩序、均衡与和谐

?社会正义

四、智者

(一)产生与派别

(二)基本政治观点

?人是万物的尺度

?国家产生于约定

?法律是人的约定

?自然高于法律

五、苏格拉底

(一)苏格拉底的政治人格与影响

?西方哲学与科学理性主义创始人

?使哲学关注从自然转向人和社会

(二)政治思想特点

?对雅典民主制的批评

?知识即美德

?由掌握知识的人管理国家

第三节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时代背景

?出身望族

?两大经历

?游历雅典

?创立学园

?三部巨著

(公元前427-347)

希腊化与古罗马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三讲

一、社会背景与政治思想特点

(一)社会背景

?城邦制度衰落

?帝国时代来临

?种族与文化交融

?政治由强权维系

(二)思想特点

?个人与国家疏远?公民权扩大

?关注点由公共转向个人?个人主义萌发

?精神层面的自由与平等?世界主义思潮兴起二、希腊化时期三大思想流派

(一)伊壁鸠鲁学派

伊壁鸠鲁(前341-270)

?倡导幸福与快乐

?追求社会安全与灵魂安宁

?不参与政治;寻求友谊

?国家产生于契约

?正义在于互利

(二)犬儒学派

第欧根尼(前412-324)

?批评文明制度

?反习俗的生活方式

?苦行与禁欲

?反习俗的政治主张

?推崇世界国家

安提斯泰尼(前445-365)

?享乐为恶

?抛弃家庭

?拒绝文明

?远离政治,政治像火

?倡导精神自由

?主张人人平等

(三)斯多葛学派

芝诺(前336-264)

?自然法是宇宙的理性

?人在精神上的自由与平等

?忽略家庭,重视城邦和谐

?人类一体、人类一家的世界主义观念

三、古罗马时期政治思想

(一)波利比阿(前210-128)

?希腊人,出身名门,行政长官,后客居罗马,思考罗马政治,著作《历史》

?将政治哲学与政治制度融合

?政体循环思想

?混合政体主张

?提出分权与制衡理论

(二)西塞罗(前106-43)

?出身骑士,任执政官,捍卫共和传统。传承斯多葛派思想,总结罗马共和国制度。著《论共和国》

?国家是人民的事业,突破城邦界限

?强调法律作用

?自然法是正义之源,人类法律之根

?人类自然平等,政治是所有人的政治

四、罗马法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一)产生权利(Jus)概念

?法律的目的就是确定权利,保护权利

?权利是为法律所确定和保护的利益

(二)引进并发展了自然法思想

?自然法是法律内在的合理法则

?高于现实法律

(三)权利思维方式

?权力必须以权利为依据

?权利是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五、基督教政治思想

(一)基督教政治思想特点

?追求天国与来世的价值取向

?贬低世俗权威,疏远政治

?双重的政治忠诚

?信徒的精神自由与平等

(二)奥古斯丁“双城论”

?人之原罪与上帝恩典

?天上之城与地上之城

?国家的工具性

?国家与教会的关系

中世纪欧洲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四讲

第一节社会政治状况与基督教政治思想特点

一、历史阶段

l 形成(5~11世纪)

繁荣(11~15世纪)

衰亡(16~17世纪)

l 政治理论争论集中于繁荣阶段

l 特殊的社会结构形式: 采邑制

二、基督教会的发展

l 罗马帝国时期

l 311年, 加列里阿“宗教宽容敕令”禁止迫害

l 313年, “米兰敕令”宣告合法

l 325年, 基督教大会召开, 奠定基础

l 337年, 君士坦丁受洗

l 392年, 狄奥多西一世钦定罗马国教

l 法兰克王国

l 5世纪末, 日尔曼统治者先后皈依基督教

l 私有教会制

l 德意志

l 国家教会制

l 罗马教皇国

l 756年

法兰克宫相丕平赠教皇土地, 建教皇国

l 8世纪末

查理曼承认地位和特权, 征什一税

10世纪末基督教会的势力

l 组织上

按照封建等级制建立森严的教阶制度,

教会成为以教皇为中心,

遍布欧洲的国际组织

l 经济上

拥有欧洲1/3 的土地, 教皇是最大封建主

l 政治上

拥有自己领地内的特权, 司法权独立;

与世俗国家王权的联系

l 文化上

摧毁了古典文明;

罗马传统与日尔曼传统结合;

对上帝的普遍信仰

(参考) 日尔曼文化的特点

l 以私人效忠为基础的人身依附

l 民主传统

l 尊崇法律及法下王权观念

l 建立分封制

l 继承基督教文化传统

l 被罗马法征服, 发现“公共权力”观念

三、基督教政治思想的特点

l 依附于基督教神学而存在,

以《圣经》和官方教义为判断政治的尺度l 政治理论的主题之一, 教权与王权之争

四、与教会对抗的政治势力

l 国王: 君权神授论

l 市民阶级: 异端

其主题, 如财产权、城市自治、君权论

第二节教权与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l “君士坦丁赠礼”

l 尼古拉一世(858~867)

教会独立, 国家不得干预教会事务

l 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

教会高于国家, 教皇至高无上; 教会永不犯错l 英诺森三世(1098~1216)

“日月论”, 教会是完整社会, 基督掌管世界l 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

“两剑论”, 王权服务于教权

教会中介论

信仰问题: 上帝—教会—信徒

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一、生平与著作

l 新旧理论之争

l 信仰和理性

l 神学和政治学

二、国家的起源和目的

l 起源:

l 人的社会性

l 社会控制力量

l 两种服从形式

l 目的: 道德完善; 神的拯救

三、政体理论

l 分类与排序

l 君主制: 反暴君制; 目的; 职责;

l 君权与教权: 两种权力, 同一来源;

信仰与政治服从的关系

四、法律思想

l 一般的法

l 定义

l 本质

l 目的

l 强制力

l 法的分类

l 永恒法(神对人及万物)

l 自然法(神对理性的动物,即人)

l 人法

l 神法(人的信仰)

l 人法与财产权

l 理性针对人的世俗事务;

l 适用于众人;

l 私有财产权的必要

第四节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的思想

一、城市的兴起与市民阶层的出现

l 城市是一种新的社会共同体, 市民是一个新的等级

l 市民具有自由的身份和相对平等的地位

l 市民拥有公民资格, 受城市法律保护, 拥有参政权

l 市民精神是近代政治思想的直接源头

l 公民观念的复苏构成近代民主的萌芽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讲

关键词

民族国家加尔文路德布丹反暴君派马基雅维利空想主义者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第一节16世纪西欧社会背景

一、民族国家兴起

?新航道与新大陆的发现,促进欧洲商贸空前发展

?生产力和大市场的发展,受到传统封建格局的阻碍

?反封建与反教会具有统一性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借助王权来促进民族国家统一

?民族国家建立之初,伴随着冲突与战争

二、文艺复兴运动

?14世纪酝酿,15世纪兴起,16世纪鼎盛

?意大利彼脱拉克的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发端

?个人走出神学的阴影,成为独立而自由的个体

?理性和经验成为政治思考的依据

三、宗教改革运动

?文艺复兴个人信仰自由的引申

?资产阶级试图摆脱国外教皇国干预的努力

?倡导教俗界限分明,教会势力削弱,国王地位上升

?推动农民和平民的反封建斗争,最终被扩展为政治和社会的革命运动

?民众提出反对一切封建压迫,要求社会的普遍平等

四、政治思想的特点

?政治思想摆脱神学束缚,具有世俗性

?由神学政治观转向权力政治观,权力代替道德与神意成为国家和法律的基础

?政治思考以人为原点,以理性为依据,以发展个性、倡导进取精神的个人主义为伦理基础

?现代意义国家观念产生;国家被解释为人需要的产物

?维护君主制度,注重治国之道,是当时政治思想的共同选择和重要内容

第二节马基雅维利

一、生平与著作

二、政治思想

(一)权力政治观

?人性恶

?国家产生根源

?决定国家兴衰

?统治权是国家根本问题

?法律与军队是统治权的基础

?政治与道德分离

(二)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

?赞赏罗马共和政体

?君主专制是最现实政体

?只是临时措施

(三)君主的统治方法

?不受道德约束

?采用各种手段实现目的

?应使人们恐惧

?随时抛弃承诺

三、评价

第三节路德与加尔文

一、路德政治思想

?因信得救

?否定教会中介

?主张廉价的民族教会

?两个政府理论

?主张君主制

二、加尔文政治思想

?预定论

?取消教皇与主教

?建立民主的教会组织

?教俗权界分明

?主张贵族制

第四节布丹

一、生平与著作

二、主要政治思想

(一)国家理论

?历史国家观

?家庭是国家的基础

?公民权服从主权者

?国家目的是保护物质福利

(二)主权理论

?主权是国家的本质

?主权具有绝对性和永久性

?立法权最为重要

?主权之上有神法和自然法

?主权不得侵犯财产权

(三)政体理论

?国家类型与政体形式

?以主权者人数与权力行使方式为标准

?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

?国家兴衰的自然原因

第五节反暴君派与空想社会主义者

一、反暴君派

?浩特曼

?莫耐

?鲍埃西

二、空想社会主义者

?莫尔

?康帕内拉

?安德利亚

17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六讲第一节社会背景

一、荷兰的社会政治背景

l 1、荷兰所处的国际形势

l 资本主义经济纵深发展

l 各国矛盾冲突加剧

l 宗教战争频繁

l 期望国际秩序和平稳定

l 格劳修斯奠定近代的国际法学说

l 2、科学与哲学的发展

l 自然科学发展: 天文学、物理与数学

l 新哲学出现: 培根与笛卡尔

l 斯宾诺莎经常用自然科学常识和唯物论,

批驳宗教迷信

l 3、国内的政治形势

l 上层资产阶级与贵族寡头分享权力

l 两位思想家均卷入政治漩涡

l 4、思想自由的要求

l 教会内部的宗教宽容

l 无神论的出现

l 主要是斯宾诺莎的学说

二、政治思想特点

l 世俗自然法复兴

近代理性主义兴起: 人的理性与神性并列;

理性为人的自然需求辩护

l 天赋人权观初步形成

以自然法和人性为基础,

主张国家的目的是保护自由

l 社会契约论提出

国家不得干预的界限;

开始突破政治专制主义的原则

第二节格劳修斯

一、生平

l Hugo Grotius

(1583 ~ 1645)

l 《论海上自由》

《战争与和平法》

l 近代自然法理论创始人

近代国际法奠基人

开创“论证体系”时代

主权学说的发展者

二、自然法学说

l 理性与意志是法的基础

(自然法、人类学和神法)

l 自然法源自理性, 高于神法

l “自然法是正确的思想所下的命令, 它按其是否符合于理性, 指出一种行为本身是否具有道德根据或道义上的必然性。”

l “自然法是固定不变的, 甚至神本身也不能更改; 二加二, 必等于四, 不能有其他可能; 凡是内在地为恶的, 也不能不是恶。”

l 维护私有财产, 初步提出自然权利

l “自然法是使人得以正当地占有某一特殊的权利, 或可以做某一特殊的行为……因为我们的生命、躯体、自由仍然是我们自己的, 而且除了干了显然不公正的事, 也是不容侵犯的。”

l 共同的道德标准是人类社会的结合力

l 孤立的个人没有成为政治学说的唯一基础

l 更多倡导个人道德义务,

尚未提出天赋人权观点

l “为每个人的利益而成立的权利, 是‘私有而低劣的’; 国家为着公共利益而对个人及其财产所提出的要求, 是‘崇高而优越的’”

l 自然法实质是“一种强迫我们去做正当事情的道德行动的规则”

三、政治学方法论

l 先天的论证方法

(依据人类本性)

l 后天的论证方法

(参照普遍事实, 借助理性推论)

l 开创了法学和政治学“论证体系”的时代

l “我所关注的是, 把有关涉及验证自然法的事实, 联系到某些基本的概念上, 而这些概念是不证自明的。只要你仔细地注意到它们, 那么自然法的原则本身就是明确清晰的, 几乎和我们借助外部感官所感知到的东西一样明确。”

四、国家与主权理论

l 国家的产生

l 热爱社会生活的本性

l 订立社会契约建立国家

l 主权具有内、外两个层面

l “所谓主权, 就是说它的行为不受另外一个权力的限制, 所以它的行为不是其他任何人类意志可以任意视为无效的。”

l 否定人民主权, 主张君主主权

l 人民选择政府形式的行为不可逆

l 主权是主权者的私权

l 政府的目的不仅限于人民的福利

五、国际法思想

l 国际法的目的在于和平

l 改变了古代的万民法

l “万民法”: 近代意义的国际法

l 国际关系的公法通则

第三节斯宾诺莎

一、生平与著作

l Baruch de Spinoza

(1632 ~ 1677)

l 出身犹太人家庭

l 卷入国内政治斗争

l 学者清贫的一生

l 《神学政治论》

《伦理学》

《政治论》

l 以《神学政治论》为例, 重新解释《圣经》, 认为《圣经》是一部历史著作。

l 其方法: 解释自然的方法, 不预立原理。如语言、内容对照、作者

l 其政治结论: 秩序与正义的国家; 自治政府与法律; 消除相邻民族的仇恨, 振兴祖国l 其思想启蒙的论述: 专制统治利用宗教迷信; 哲学是自由思辨的领域; 理性可能解读历史, 预知未来

l 评价: 他教育了犹太人, 也启蒙了人类:政治领域的解放, 开始于人的理性上的解放, 包括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多重意义上的觉醒, 如认识自然的规律、放弃忍让的道德、坚持信仰自由, 等等。

二、自然权利说

l 天赋人权有赖于自然律; 与自然法的区别

l 自然律下的竞争

l 天赋权利的大小, 在于自然能力的大小

l 人的利己心, 并没有天生的道德观念

l 情感论, 探讨人在情感支配下行动的规律;

l 三种基本情感,即欲望(主动)、快乐(主动)、痛苦(被动)

l 人为情感所支配, 即为奴役

l 社会的基础: 任何情感只有借相反的较强的情感才能克制

三、社会契约论

1、社会契约的理由

人的生活应遵循理智的规律

理性是利己的; 其原则: 取大利舍小利; 舍大害取小害

社会生活的必要: 人的社会本性; 人对人最有益; 人的分工互助

人只有接受理性的指导, 服从社会的意志, 尊重他人的权利, 才能享有自己的天赋权利

2、社会契约

l 契约: 自然权利的保存与转让

l 统治权: 以人们订立契约时转让的权利为基础; 保护的权利, 判断行为合法与否的权利;

l 个人保存的权利: 生存的自由; 信仰与思想自由

l 契约的有效, 在于力量、威权、统治权

l 国家与公民的定义

l 有了共同的善恶心

l 公正, 即确定了私有财产

l 自由与守法的统一: 国家与法律的目的是安全; 法律的有效性需借助人的恐惧心; 自由就是接受理智与法律的引导

四、政体思想

l 民主制的特点

l 倾向共和制

五、思想与信仰自由

l 信仰自由: 国家统治者掌管宗教权力, 也有世俗权力; 只管理行为

信仰自由的依据: 属于私权; 理智是心的光明

l 思想言论自由: 其原则, 信仰与思想自由, 言论和行动守法;

l 论证: 每个人是自己思想的主人, 这一能力不可能转让也不可以放弃;

l 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

l 利弊之比较;

l 分析不自由的恶果;

l 揭示不宽容背后的党派之争

第四节普芬道夫

一、生平

l Samuel von Pufendorf

(1632 ~ 1694)

l 《法理学基础》

《自然法和万民法》

二、主要思想

l 自然义务理论

l “两个契约”理论

l 相对主权理论

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七讲

关键词

l 霍布斯

l 洛克

l 自然法

l 财产权

l 社会契约

l 君主专制

l 共和国

l 法治

l 分权

英国缘何成为宪政的故乡?

l 英国君主制集权程度高

l 英国贵族阶级较为开放

l “大宪章”开创了依法限制王权的传统

l 等级议会增加了限制王权的实质内容

l 胡克倡导法治: 君权必须服从法律

l 柯克提出君权仅限于行政权力

第一节革命时期的政治形势与政治思想的主题

l 注意:

l 英国政治思想的历史地位重要

l 影响法、美

l 超过文艺复兴与荷兰

一、革命阶级的构成

l 总的: 社会结构改变, 新生阶级与旧制度矛盾激化

l 中等资产阶级的弱势

l 新贵族: 政治特权加经济实力; 其政治要求占主导, 并不反对王权, 只反对某些政策l 城市其他阶层

l 农村自耕农等: 要求更大程度的平等

二、政治斗争的特点

l 总体看, 政治斗争相对温和

l 政治斗争主要针对国王的专制主义政策;

革命并非要废除王权;

l 政治斗争与清教革命交织;

宗教冲突形势变换;

l 政治斗争的主要战场是国会;

长久的宪政传统;

l 法学家科克, 如国会立法权、司法复审原则;

三、政治思想的主题

l 天赋人权原则: 政治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核心是财产权的保护; 其他如信仰与思想自由、言论与出版自由

l 共和国或君主立宪制是政体主张:

国王与议会关系是中心内容;

人民选举权; 议会掌握立法权;

限制王权;

四、各派政治主张

l 保皇派——菲尔麦

l 长老派——查理一世、劳德

l 独立派——弥尔顿、哈灵顿

l 平均派——利尔伯恩

l 掘地派——温斯坦莱

第二节霍布斯

一、生平与著作

l Thomas Hobbes

(1588 ~ 1679)

l 演绎推理方法: 借助欧几里德几何学, 建立政治哲学体系

l 近代政治学的系统阐发者:

人性-人权-社会契约-主权者

l 与贵族卡文迪士的私人友谊

l 培根的秘书

l 欧陆游学: 结识伽利略等

l 以政治科学为业, 马基雅维里等人的影响

l 著作:《论公民》、《利维坦》

l 关于“人造的人”; 利维坦的译法

l 治理国家的统治者需研究人性; 比较人性的相似性

l 人的权势欲: power, 近代人讲的权力, 这里的权势欲, 19世纪末叶尼采的权力意志, 都是这个词

二、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l 自然状态

l 人天赋能力的平等

l 因希望的平等, 引发人际冲突

l 人性的分析: 利益、猜疑、荣誉

l 战争状态, 缺少共同的权力使大家服从

其害处; 其证明:人生经验、野蛮民族、国家之间

l 无正义

l 无私产

l 如何过渡到国家生活: 一是激情, 即畏惧、欲望、希望; 二是理性, 即自然法

l 自然法与自然权利

l 自然权利: 自由; 生命权的保全

l 自然法: 限制; 理性所发现的一般原则, 两个禁止

l 权与法的区别: 权利, 做或不做, 自由; 法, 约束人们采取其中之一, 义务

l 自然法的法则: 和平、权利的相互转让, 即契约、践约;

其他: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l 实质为道德哲学

l 在国家中有赖于背后的公共权力

l 社会契约

l 反驳人天生的社会性。其理由:

人的自私、理智强化自私、契约需共同的权力维护

l 社会契约: 个人的天赋权利与力量转交给社会

l 国家是统一的人格, 是所有社会成员的代表; 此后个人的意志需服从社会整体的意志l 国家依据社会契约, 由人们授权, 其目的是和平与共同防御, 其本质在于公共权力

三、主权理论

l 主权的权利与职能

l 主权者的权利:

人民不得订立新的契约;

人民不得不服从主权者;

人民不得惩罚主权者

l 主权者的职能: 审定学说和意见等

l 主权的性质:

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分割; 主权至高无上

l 君主政体

l 分类: 三种单一政体

l 主权同一, 三种政体没有实质的区别;

权力行使的方式不同, 保卫和平和安全的便利程度不同

l 君主政体的优点: 公私利益结合最紧密, 等等

l 臣民的自由

l 自由存在于法律规定的事物之外

l 臣民的自由或权利:

生命权, 即自我保存的权利; 部分经济自由

l 臣民服从义务的存续

l 国家衰落与解体的原因

l 公共权力不足

l 谬论的流毒

l 模仿邻邦政体

四、主权的保全

l 主权者的义务

l 保持主权的各项基本权利的完整

l 平等施法: 公平征税; 良法的概念

l 选好参议人员

第三节洛克

一、生平与著作

l John Locke

(1632 ~ 1704)

l 奠定近代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

l 著作:《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下卷

有关政治主张

l 批判保皇派的君权神授论和父权论

l 倡导政教分离

l 系统阐释信仰自由

二、社会契约论

l 自然状态

l 人的天生自由

l 权利的平等

l 与霍布斯的差异

l 自然法与自然权利

l 自然法: 理性, 禁止侵害他人的天赋人权

l 自然权利: 生命; 自由; 财产权

l 财产权为核心: 劳动起源说;

财产私有权利平等; 财产占有的差异合理

l 驳父权论

l 社会契约

l 自然状态的缺陷

l 社会契约: 个人自卫权与处罚权转交社会

l 国家产生: 社会裁判者与法律; 公共权力

l 证明: 逻辑推理方法

三、政府学说

l 政府的目的

l 重大和主要的目的, 财产所有权的安全

l 政治权力的性质: 与专制权力的差异, 范围和目的上; 起源上l 法治与自由

l 政体主张

l 政体的分类: 四类; 立法权的归属

l 否认君主专制形式

l 立法权归议会: 接近第四类

l 政府权力的划分

l 立法权: 最高; 不可变更

l 其限制: 权力的性质; 法治原则; 政府的目的; 政府的义务

l 执行权: 与立法权分立

l 对外权: 与执行权联合行使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权力分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对政府权力进行控制方面,除民主与法治的思想之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权力分立的理论。这一理论上承古代希腊罗马关于混合政体的思想,在近代则通过洛克与孟德斯鸠的学说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最终通过美国立国者们的“实践的智慧”而被直接发展成为一整套具体的制度设计。 一、混合政体理论中的分权思想 混合政体理论,是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希腊城邦的政治实践后提出来的一套国家政体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将纯粹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的要素和优点混合起来,从而达到更佳的治理效果。这种理论认为,(1)如果政治权力为一部分人所控制,不管这些人属于社会中的哪一部分,都有可能被滥用;(2)对这部分人运用权力进行控制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另一部分人拥有与之相抗衡的权力。随后为其他政治家所继承和发扬。这一理论,把君主制因素、贵族制因素、民主制因素融合到一起,使得除奴隶阶级以外的各阶级都能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他认为“共和政体中的各个因素倘使混合得愈好愈平衡,这个政体就会存在得愈久”,他的这一思想为随后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其它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一)古希腊纯粹的阶级分权思想 1、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关于国家政治的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的影晌。 2、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及其中的分权思想。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希腊150多个城邦的政治制度后,对政体进行了分类: 首先他依掌握国家最高统治权人数的多少分为:个人统治的君主政体、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体、多数人统治的共和政体; 依国家所要实现的目的分为:“正当的”政体和“变态的”政体,前者包括君主制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立宪政体),这类国家是谋求公共福利的,后者则指那些只为谋求个人利益的国家,它包括僭主制(即暴君专制)、寡头制和平民制。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雅典那样的“极端的”民主制,而是较为倾向于中庸的、民主主义的共和政体,这种政体吸收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的因素混合而成,故称为混合政体。亚里士多德的分权思想,正是在他对混合政体的推崇中体现出来的,他认为对于国家权力,不能过分集中于任何一个阶级,“不让任何阶级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因此国家权力,应为各个阶级平衡的共同掌握。 3、评述: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分权只是一种以阶级为主体的分权思想,为“纯粹的阶级分权”。 (二)古罗马机构分权掩盖下的间接阶级分权思想 古罗马时期,生活于罗马共和时期的波利比乌斯与西塞罗继承和发扬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理论及分权思想。 1、波利比乌斯为了探求罗马强大的原因,他在罗马搜集了大量资料,悉心考察了罗马公元前三世纪到前二世纪的政治制度,完成了名著《通史》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详细叙述了各种政体的起源和衰败的历史,吸取并发挥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的思想,对分权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2、生活于罗马共和末期的西赛罗也论述了分权理论,他主要继承和重申了亚里士多德和波利比乌斯的思想,同时也是对罗马现存制度的承认。此外,他还主张“权力从属于法律”,代表统治者力量的执政官,代表贵族和在野执政官力量的元老院,代表平民力量的监察官、保民官、平民大会,三者的地位必须由法律确立,并依法律规定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

。 导论: 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政治思想的主要和基本内容集中反应人们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政治实践,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如何管理国家的主张、观点、理论和学说。(2)、正式思想是由政治实践规定的,是其直接反应,并为其服务。 2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1)、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各种思想意识的基本方法。(3)、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4)、坚持寓评于介的方法。 3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1)、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时期的基本政治观;(2)、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3)、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的主流。 。4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1)、首先,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而政治素质是民族素质的核心。(2)、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有助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促进我们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文化交流。改革开放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3)、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启发我们的思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史 1、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公元前8世纪,氏族制度开始解体,阶级关系开始出现,进入城邦时期。因为是海洋文明,所以具有开放、活跃和多样性的特征。 之后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及立法家开始对城邦进行管理和改革,并提出了优秀的理论和主张。其中梭伦改革坚持中庸的原则,建立了有限的温和民主制,为日后民主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中叶,人们开始研究自然及与自然有关的政治观念。 2、城邦制度的政治思想的特点: 从外部特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从本质上来说是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但是其中只有自由公民可以享受到民主政治权利。奴隶和妇女外邦人都无法享受民主权利,表明了小国寡民下民主权利的狭隘性。通知城邦政治也是多元的,一是城邦主权实体的多元化,即城邦政治格局林立。二是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化。 雅典民主是非常狭隘的的民主,具有局限性,政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努力,外邦人和妇女被排除在外,民主权利只是公民集团的特权,但是其对西方的民主观念产生了十分积极地影响。 3、古代希腊的政治思想: (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思想:个人只有融合与整体,是国家的工具,只有为其献身才能体现其价值。(2)、理性

西方政治思想史人物

1西方政治思想史著名人物 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复习,重要人物一定要总结出来,还有他们的学术著作,比如今年就考到了博丹的《共和六书》!!! 一、名词解释: 1.波利比阿(前201一120年)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政治思想家。 主要思想: 1.政体循环论,认为历史上的政体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更替过程; 2.混合政体论,认为混合政体就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而形成 3.主张:罗马国家应该通过执政官、元老院以及平民三种权力相互牵制,以保证政治上的持续与稳定。 主要著作:《历史》 2.格老秀斯:1583-1645,17世纪,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近代自然法理论创始人、近代国际法学奠基人,开创“论证体系”时代,是主权学说的发展者。 主要思想: 第一次把国际关系问题引入政治学说,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改变了古罗马以个人权利和契约为基础的万民法概念,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提出了自然法学说,国家和主权学说,政治学方法论,否定人民主权原则。主要著作:《战争与和平法》 3.《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人莫尔的著作。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集有理又有趣的金书》。乌托邦,即实行财产公有,共同劳动的力量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家庭是基本经济单位,农业劳动实行义务制,公民有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文化学习或艺术活动,人人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实行政治民主制度,最高首脑是一位哲学王,城市权力在人民大会手中,法律极为简单明了,公民人人精通。此书深刻的批判当时的专制君主、封建贵族

和教会僧侣,指出国家无非是在为一伙私人利益谋划,法律不过是把富人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这个已经考过了,不知道会不会重新再考) 4.《上帝之城》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著作。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奥古斯丁以《圣经》为基本依据,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上帝与人的关系中来考察人,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借助于他的声望,这套政治哲学在整个中世纪对于人们的政治观念及教会与国家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5.《论美国的民主》 是托克维尔的代表作。全书分六大部分,上卷的两个部分分别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分析美国的民主现状,下卷的四个部分阐述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社会学的思想。 6.《论法的精神》 是孟德斯鸠于1784年写成的学术巨著,他在书中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系统地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原则,指出法与各种事物综合就是“法的精神”表达了孟德斯鸠对影响改制和法律性质的规律性的理解。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在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直接影响了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波及到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界。 7.斯宾诺莎 17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伦理学说对近代西方思想有重要影响。 主要思想: 他最早提出思想自由、无神论,系统阐释自然权利,他用演绎推理的方法阐述了社会契约论和政体主张。 主要著作:《神学政治论》、《伦理学》、重释《圣经》、无神论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我们这门课程从时间看从公元前5世纪讲到公元19世纪,从地域上看横跨中国、西欧、北美,涉及的思想家众多,内容十分丰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课程主要内容,我们将需要同学掌握的内容做了归纳,有些不作为重点的,没有作答或没有列出,大家可以对照教材看看。具体见下面内容。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学习重点 从宏观上讲,西方政治思想史涉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1.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 2.封建社会——中世纪 表现为神学特征,政治思想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3.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第一章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1.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以及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

而是一个地区,100多个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2.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 古代希腊思想特点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在希腊,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思想发展来讲,为政治思想奠定基础的有: 自然哲学家。以自然为对象,研究自然事物发展,但对当时希腊政治现象也提出看法,用哲学家的观点看待政治问题。 智者,这是古希腊一类人的身份,是职业教师,到处给有钱人讲学,收取学费。智者关注社会问题,他们的贡献是以人的眼光看待社会,抛掉神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分类:默认栏目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人类社会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各领域都反映社会的不同方面,含有各自的内容。关于政治领域,我觉得恩格斯的一段话很能说明。他说:“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0页)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只有掌握统治权,才能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整合社会,协调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因此,如何夺取统治权,建立什么样的统治权,如何维持统治权,对现有统治权的态度等就成为政治领域的核心问题。从一定意义讲,政治思想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各阶级或集团实现上述目标“出谋献策”。这种“谋”或“策”,可因民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也可因阶级、集团的不同而相异。由于各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可能表现为不同形式,如理性的,科学的;抽象的,实践的,等。 西方政治思想的诞生地是古代的希腊。由于受希腊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希腊政治思想从开始时起就是以探索社会政治秩序建立的基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政治秩序产生的根源和性质就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特点之一。这种抽象的理论的思维模式,从回答为什么和是什么入手的政治观,在西方一直沿续到十九世纪才有所改变。 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说是多元演变型的。从横向看,他在各个历史时期基本都是派别林立,诸家杂陈;从竖向看,他则是经历了不同的政治观的演变。综观西方政治思想史,我认为大体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各种政治观并不是只存在于某一时期,而只是反映某一时期的典型政治观。 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希腊从一开始,就形成神人分治的二元格局。就是说人们按照人类世界的结构又创造出一个神的世界,而且二者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干扰。思想家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以后又发展到探索社会、国家的本源和规律,政治秩序建立的原因。他们的基本答案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就是说,无论认为社会、城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如柏拉图)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如亚里斯多德)他们都是把政治秩序的建立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而形成的。 罗马是一个务实的民族。他的思想观点包括政治思想基本是接受了希腊的思想用于罗马实际。有人说西赛罗是“希腊化的拉丁人”是将希腊文化传入后世的“中介”是有道理的。罗马人除提出共和国思想外,其他思想远远不如法律思想之发达和对后世影响之大。

西方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修订版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6×5′=30′) 1.自然法:萌发于古希腊哲学,最早的定义为:世界都处于一种必然性与自然律的支配下,具有永恒性;神与人一样,都服从于这种永恒的自然律;对自然律所确定的秩序,便是一种正义。 2.宗教改革(路德):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有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随后发展出来新教教派。 3.法的精神(孟德斯鸠):一个国家的法律与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宗教、贸易、风俗习惯、人民的生活方式、制度架构、人文传统的关系,以及法律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总和。 4.公民(积极、消极):1791年法国宪法取消等级的划分,将法国人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其中经济上独立,叫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经济上没有独立性和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叫消极公民,不享有选举权。 5.主权(布丹):主权是国家的主要标志,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止的永恒的绝对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对内具有至高无上、对外具有独立平等的权力。 6.国家(黑格尔):国家是道德理念的现实——即作为显现可见的、自己明白的实体性意志的道德精神。国家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必然产物,而不是任意或偶然的结果。 7.人民主权(卢梭):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是主权者,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主权遵循主权神圣、不可转移、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的原则。 8.乌托邦(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莫尔的代表作,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乌托邦”是一个幸福的、理想的国家,财产公有、人人平等、没有压迫。 二、简答题(5×8′=40′) 1.斯宾诺莎的自由观念 思想自由权 在国家生活中,每一个人保留他的权利的一部分,由其自己决定,不由别人决定,即思想自由之权。

西方政治思想史

绪论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讲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政治 ?三种政治观的演进 ◇西方政治观 ◇中国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当前学术界的观点 关系说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过程说 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活动说 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所进行的夺取、组织、巩固并运用国家政权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全部活动。 制度说 处理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物中关于权力与服从关系的一般原则、制度和策略。 现象说 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总和说 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的要素 ◆政治的原动力是利益 ◆政治的核心是公共权力 ◆政治作用在于整合社会、协调矛盾 ◆政治目的在于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发展 ?政治的界定 基于一定的利益,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什么是政治思想 ?界定 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对于政治问题的主张和观点 ?特征 ?以国家为核心主题 ?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观点主张和理论体系 ?政治思想不断变化(政治本身、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观念) ?如何理解 ?认识国家 对国家的一般看法,如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前途等,属于对历史和现实中国家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1.教材 (5)利维坦——《圣经》中所描述的一种力大无穷的巨兽。在西方政治术语中通常用来指称权力不受限制的国家或者政府。 (6)社会契约——人们为了脱离自然状态以让渡个人权利、建立公共权威而换取社会和平与个人安全的协议。 2.《政治学核心概念》 (1) 主权,在最简单的意义上指的是绝对与不受限制的权利原则。但是在使用时通常要对法定主权和政治主权进行区分。法定主权指无上的法律权威,即由法律规定的要求顺从不容置疑的权利。政治主权指的是不受限制的政治权力,即掌控服从的能力,这是通过对强制性力量的垄断来确保的。 (2)合法性,一般表示正当性。它赋予命令以权威或约束力的特性,从而将权力转化为权威。合法性在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中的用法也并不一致。政治哲学家一般将合法性视为道德或理性原则,以及政府可以要求公民服从的根据。因此,对合法性的宣称要比公民服从的事实更为重要。政治科学家则通常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合法性,将其当成是依从某个统治系统的意愿,而不管该系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正如韦伯所言,这种视野下的合法性,表示的是对合法性的一种信仰,即对“实施统治的权利”的信仰。 (3)经验主义是这样一种学说,即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此一切假说和理论都应接受观察和实验过程的检验。 (4)理性主义是这样一种观念,即世界有一种理性结构,而这种结构又能被人类的理性与批判性探索所揭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理性主义坚信知识来源于理性而非经验,并因而与经验主义形成了对照。但是,作为一种普遍原则,理性主义着重强调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寻找问题解决途径的能力。

(5)功利主义是一种道德哲学,它指出任何一项行动、政策或制度 的“正确性”都能够以其增进幸福的趋势来确定。这一观点基于这样的假定,即个人是由自身利益驱使的,这些利益可以定义为追求快乐或幸福的欲望和避免痛苦或不幸的愿望。因此,个人总是通过计算每项可能的行动方案所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的数量来选择能保证最大快乐与最小痛苦的行为路线。 (6)宪政在狭义上就是有限政府通过宪法的存在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政府机关和政治过程受到宪法规章的有效约束,就存在宪政。在宽泛的意义上,宪政指的是一系列政治价值和期望,反映人们希望通过建立制约政府权力的内外机制来保护自由的愿望。(7)民主从字面上看就是由人民来统治,林肯在盖茨堡演讲中极力赞美他所称之“由人民构成、由人民通知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的优点。这一表述凸显了民主的三个核心特征的重要性。第一,对“人民”的强调意味着政治平等,即对政治权力和影响的平等分配。第二,政 府“由”着人民强调了大众参与的重要性。第三,政府“为”着人民突出了民主意味着按公共利益实施的统治理由。 (8)个人主义是一种认为个人的重要性高于任何社会群体和集体的价值观。个人主义作为描述性概念,其表现形式为方法论个人主义,它认为个人是任何政治理论或社会解释的核心——任何关于社会的论断都应该以组成社会的个人为依据。作为规范性概念,其表现形式为道德个人主义,它意味着,个人的权利、需要或利益应放在优先地位;社会应该按照个人受益的目的来建设。 (9)正义是主张从道义合理地分配奖励与处罚的观念。简而言之,正义就是给予他或她“应得”的东西,这又常常被视为他或她的“正当报酬”。 (10)同意的意思就是表示赞同或作出应予。同意,作为一项政治原则一般与权威相联系,是人民答应接受统治并因而服从政治义务的一种方式。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大作1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大作业 姓名: 学号: 学校: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蓟县分校

总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坛和思想界的政治思潮呈现、和趋势 2、所谓积极的自由,柏林的说法最具经典:“我的生活与选择,而不取决于任何外界的力量”。 3、对国际政治问题的理论思考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希望神学产生的标志是1964年莫尔特曼发表。 5、女权主义神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70年代中期传入。 6、自19世纪中期、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一些民族主义者堕落成侵略的、扩张的主义。 7、在行为主义革命高潮时期,伊斯顿就倡导过的必要性。 他撰写的论文主旨是反对以专业化为名的过细学科划分,强调各分支学科之间的整体合作与统一。 8、在西蒙看来,政治科学界的行为主义革命并非推崇人的理性,而是性为。 9、战后西欧的社会经济发展、民主化、以及科学组织的创立,也为这门学科的诞生提供了重要前提。 10、981年,伊斯顿发表了论文介绍了国家概念重心向美国社会科学界渗透的情况。这是了解“国家回归派”的重要参考材料之一。 11、政治文化是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的重要。 12、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它开始向文化、艺术、建筑、哲学、社会学、文化理论蔓延。 13、政治社会学是运用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的一门学科。 14、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标志是1959年9月在斯特雷萨召开的第四节社会学世界大会上建立的政治社会学委员会。 15、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在当代政治学中主要表现为。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70年代理性选择的模式以() A.个人利益为核心,以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B.集团利益为核心,以集团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C.政党利益为核心,以政党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D.民族利益为核心,以民族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2、自由道德的基础应当包括() A.自由的平等 B.对那些使我享受自由、繁荣、使我受到启蒙的个人给与回报 C.最单纯与最普遍意义下的正义 D.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在个人、社会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自由主义认为()

各阶段西方政治思想的特点及重要人物(超详细版)

各阶段西方政治思想的特点及重要人物(超详细版) 分类:默认栏目 纵览历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可分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A. 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 B. 封建社会——中世纪 表现为神学特征,政治思想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C.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各章内容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100 多个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掌握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 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题.修订版doc

填空题 柏拉图---《理想国》(《国家篇》)、《政治家篇》和《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雅典政制》、《家政学》《尼各马科伦理学》、《修辞学》波利比阿----《历史》 西塞罗-------《论国家》(又译作《论共和国》)、《论法律》、《论官吏》 阿奎那-----《反异教大全》《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诠释》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论提图·李维的前十卷》 布丹---《国家论六卷》 格老秀斯-----《论海上自由》《基督教的实质》《战争与和平法》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霍布斯---《利维坦》《自然法与政治体原理》、《论公民》 洛克---《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社会契约论》 潘恩----《常识》、《人权论》 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英属美洲权利概观》、《弗吉尼亚笔记》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名词解释 1、自然政治观: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 第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思想家们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政治秩序是自然的一部分。

第二,作为自然政治观的另一体现就是自然法思想。即人能够通过理性认识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法则)。 第三,为了使归纳古代、中世纪、近代政治观都统一于政治秩序建立的来源,故用自然政治观。 2、基督教神学政治观: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 第一,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国家是上帝的产物,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俗权。 3、权利政治观:权利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 (1)十七、十八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应然”阶段。 这时,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先进思想家们认为,人们应该在理性(也 就是自然法)的指引下,通过协议(也就是契约)重新建立一个能够保 护个人“天赋权利”的外部力量政治体(即国家)。人权的基本内容:生 命、财产、自由、幸福和安全 (2)十九世纪直到二十世纪前期,是“实然”阶段。 一方面居于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已是论证现实的合理性,说明现实政权是“怎样的”(实然)以及现政权应如何运作问题。“秩序”和“安全”已成为主要口号。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更为美好的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甚至要求用暴力推翻现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权。 (3)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然”向“将然”转变的阶段。 一方面仍以维护和发展现存政权的思想为主。 另一方面,有的派别和思想家,开始揭露并批判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端并提出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逻辑框架整理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第一节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1、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2、希腊政治思想的萌芽:荷马、赫西俄德 3、早期立法家的政治思想:来库古、梭伦 4、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1、城邦和城邦制度 2、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三节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1、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和思想界的变化 2、智者的政治思想 3、苏格拉底的活动和贡献 ●第四节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 3、哲学家治国思想 4、政体思想 5、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4、政体分类及其变革 5、对理想城邦的设计 6、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贡献 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 ●第一节这一时期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1、城邦制度的解体和政治思想的演变 2、种族和文化的融合及世界主义思潮 ●第二节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 1、斯多葛派的产生和流传 2、自然法思想 3、人的精神自由思想 4、人人平等思想 ●第三节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1、政治学由希腊向罗马的转移 2、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 3、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罗马法学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罗马法和罗马法学 2、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第五节罗马基督教政治思想 1、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 2、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观念 1、5—10世纪西欧社会政治状况 2、罗马传统和日耳曼传统的结合 3、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教权和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1、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 2、教权和王权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信仰和理性 3、教会和国家 4、国家的起源和目的 5、政体理论 6、法的性质和分类 ●第四节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 治思想 1、城市的兴起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2、但丁的世界帝国论 3、马西略的政治思想 4、市民和农民异端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社会状况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民族国家的兴起 2、文艺复兴运动 3、宗教改革运动 4、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第二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权力政治观 3、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 4、君主的统治方法

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人类社会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各领域都反映社会的不同方面,含有各自的内容。关于政治领域,我觉得恩格斯的一段话很能说明。他说:“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0页)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只有掌握统治权,才能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整合社会,协调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因此,如何夺取统治权,建立什么样的统治权,如何维持统治权,对现有统治权的态度等就成为政治领域的核心问题。从一定意义讲,政治思想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各阶级或集团实现上述目标“出谋献策”。这种“谋”或“策”,可因民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也可因阶级、集团的不同而相异。由于各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可能表现为不同形式,如理性的,科学的;抽象的,实践的,等。 西方政治思想的诞生地是古代的希腊。由于受希腊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希腊政治思想从开始时起就是以探索社会政治秩序建立的基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政治秩序产生的根源和性质就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特点之一。这种抽象的理论的思维模式,从回答为什么和是什么入手的政治观,在西方一直沿续到十九世纪才有所改变。 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说是多元演变型的。从横向看,他在各个历史时期基本都是派别林立,诸家杂陈;从竖向看,他则是经历了不同的政治观的演变。综观西方政治思想史,我认为大体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各种政治观并不是只存在于某一时期,而只是反映某一时期的典型政治观。 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希腊从一开始,就形成神人分治的二元格局。就是说人们按照人类世界的结构又创造出一个神的世界,而且二者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干扰。思想家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以后又发展到探索社会、国家的本源和规律,政治秩序建立的原因。他们的基本答案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就是说,无论认为社会、城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如柏拉图)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如亚里斯多德)他们都是把政治秩序的建立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而形成的。 罗马是一个务实的民族。他的思想观点包括政治思想基本是接受了希腊的思想用于罗马实际。有人说西赛罗是“希腊化的拉丁人”是将希腊文化传入后世的“中介”是有道理的。罗马人除提出共和国思想外,其他思想远远不如法律思想之发达和对后世影响之大。 作为自然政治观的另一体现就是关于自然法思想。早在希腊古代自然哲学时,就提出“逻各斯”思想,要探索事物的规律。这是西方自然法思想的萌芽。到希腊化和罗马时期,形成了系统的自然法思想。就是人能够通过理性认识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法则)。这种思想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而延续到后世。 人们把西方古代政治观归结为伦理政治观、整体政治观、自然政治观等,我们也曾这样提法。我认为这也反映了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特色,都是可以的。但为了使归纳古代、中世纪、近代政治观都统一于政治秩序建立的来源,故用自然政治观。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正义(柏拉图)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所谓的合乎正义 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它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追求城邦的整体和谐、统一,要求个 人无条件的为城邦服务。正义是个人内心的一种道德或品质,奠定了后来西方学者对个人正义的思考。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 会分工上,国家的三个等级,包括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只要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这从一定程度上给当权者一定的限制和不自由。 2.《理想国》(柏拉图)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所谓的合乎正义 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理想国》主题是“什么是理想的国家”?,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描述了一个理想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这个城邦是不存在于现实中的,是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

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乌托邦主义的传统。《理想国》一书中还以大量篇幅详尽地讨论教育问题,提出对个人和城邦 进行彻底改造。 3.《雅典政制》 ① 它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学方面的著作,相当于雅典城邦政治制度 ② 在政治学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有意识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和选择,并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研究方法。他运用了历史的和经 验的研究方法,他组织对158个城邦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上升为具有普遍的一般理论。而 《雅典政制》正是这调查材料的一部分,对于认识城邦本质有重要意义,虽然这种调查远没有达到现代精确的定量水平,但 在当时确实是极有创见的做法。 4正义(亚里士多德) 正义有两种形态:对应当平等的方面给人们以平等的待遇;在不应当平等的方面,则对人们加以区别对待。因此,要努力实现分 配的正义,即根据个人不同的地位、财产、能力或贡献给予不同的待遇,另外也要无差别的均等对待每一个人,即实现矫正的正 义。城邦的正义在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体现,理想的政体混合了正义的各个方面。城邦正义要借助法律来实现。他认为,法律虽

笔记 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要点(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中世纪和近代以来三个历史时期,相对应的形成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三个发展阶段。为便于识记,具体需要掌握的知识线索整理如下。 1.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古罗马时期:斯多葛派(波利比阿与西塞罗)、罗马法学 3.中世纪时期:神权与王权的斗争、奥古斯丁、阿奎那、反教权思想 4.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布丹、宗教改革思想 5.资产阶级革命前夜:格劳修斯、斯宾诺莎 6.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霍布斯、洛克);法国启蒙运动(孟德斯鸠、卢梭);美国独立运动(潘恩、杰斐逊、汉密尔顿) 7.19世纪时期:德国(康德、洪堡、黑格尔)、法国(孔斯坦、孔德、托克维尔)、英国(伯克、边沁与密尔) 8.19世纪末以来: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女权主义、绿色运动等思潮的形成或发展 9.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略) 重点章节:1古希腊时期2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重点问题:1政体学说2人性与国家观3自然法与权利观4契约论与政府观5民主与法治 应当积累的知识面:1时代背景及相应的政治思想特点2思想家国籍、生平3思想家的历史地位或曰影响 古希腊时期 基本概况: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政治思想就是在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社会中萌发的。城邦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与义务的政治体系。城邦最显著的特点是小国寡民,是一种小规模的政治实体,内部一般分为奴隶、无公民身份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三个身份集团,而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分是城邦制度的基础,只有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古希腊当时存在数百城邦,城邦政治是极为多元的。此时的政治思想具有下列特征,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2理性主义和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3以城邦政治为研究主题和范围,即关注城邦的起源、目的、性质、职能、管理等4公民的视角。政治思想最初的萌芽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经历了早期立法家、自然哲学家的阐释,到智者时期后开始正式形成和发展。 修昔底德: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代表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深入剖析了希波战争,把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了历史研究之中,强调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求实的原则、研究者必须坚持理智的和批判的态度,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开创了“范例历史学”,对后来的国际关系研究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智者:智者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但他们是一批在希腊思想界开风气的人物,是第一批关注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学者,代表人物如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智者实现了从现象和问题的客观的神的综合到主观的人的综合的转变,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人和社会,开始用人的眼光去考察社会,他们的思想构成了后来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已经萌发出了自然法思想和平等观念。 苏格拉底:苏氏是与智者同时代的人物,对哲学研究的兴趣转向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柏拉图有直接影响。1苏氏是西方科学理性主义的开创者,他主张研究事物的本性,探索普遍定义,在对道德和政治问题的讨论中他也将其提高到合乎逻辑的定义和解释的水平2伦理政治观,苏氏认为道德是城邦制度的基础,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因而统治者不能仅仅关注公民私欲的满足,而是应当把改造公民的灵魂当作首要任务,使人们有知识、有教养,过理性的生活。苏氏认为,人的灵魂和身体的善都表现为和谐有序,这是要经过知识训练才能实现的,因而治国就是一门专门的知识,政治家应当是有知识的人才能完成教育的任务。 柏拉图: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其整体主义价值观和乌托邦传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代表作《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1理念论,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柏氏认为,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变动不居,而理念则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是事物的形式和本质,规定了事物的基础和原则,现象界只是对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和虚幻反应。真正的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只能被高超智慧掌握。 2正义国家。政治哲学是对国家理念的认识和把握,在柏氏看来,国家的理念就是合乎正义或曰体现至高善的国家,即理想国。理想国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整体主义精神贯穿其中,要求个人完全融入社会整体;一方面正义集中体现于社会分工,柏氏认为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也就国家的基础,即个人才能的片面性和生活需要的多面性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这就需要每个人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相互提供服务。柏氏依据人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形成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把人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生产者,分别对应人灵魂中所包含的理性、激情、欲望。他认为只要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分工互助,理性统帅激情并控制欲望,国家就能实现正义。另外,他还提出了所谓的“四主德”,即智慧(哲学家)、勇敢(军人)、节制、正义。 3哲学王。哲学家治国是柏氏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富有特色。他把哲学家置于社会等级结构的顶端,垄断全部权力,他的改造现实国家

西方政治思想史整理笔记

哲学王: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他认为,这体现了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这样城邦才会发展,个人才会完善。这个观点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 1.城邦的理念是至善。城邦的正义体现在社会分工上。 2.哲学家治国要做到:1建立社会分工制2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3教育等出于政治目的,靠人治,忽视法治。 3.整体主义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的始作俑者。 评价:1.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哲学家,是对希腊民主制度的否定。2.体现了文化专制主义精神。3.忽视了法律的作用 阿奎那: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合身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神学大全》是他最重要最系统的着作。坚持基督教信仰,致力于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论证了教权高于俗权,以阐释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他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基督教神学具有重大影响,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上帝之城:奥古斯丁依据人类原罪说“恩典”理论,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他认为,上帝之城可以由教会来代表,世人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注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双城理论是古罗马时期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奥古斯丁依据双城论所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奥古斯丁本人也因此在基督教会内享有巨大的声望。 神学政治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君主论》是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代表作。马基雅维利明确地将政治与道德分开,从权力的角度和从人的角度来理解政治和研究现实的政治和国家问题,从而为权力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还从权力的角度出发研究和总结了君主统治的方略,全面地架构了权力政治观的体系。 自然状态:在古希腊,“自然”概念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自然”概念中又衍生出“自然状态”、“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等概念。近代,霍布斯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自然法、自然状态、自然权利。自然状态是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解释国家权力产生的出发点。他认为,在国家成立以前,人类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具有同等的自然权利,因此,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每个人又都是自由的。但是,人都有一种利已的本性,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利益上的竞争、对他人可能伤害自己的猜忌以及对名誉的追求都可能使人们从自由而平等的自然状态进入一种战争状态。因此,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洛克发展了霍布斯的思想。他认为,自然状态是和平、自由的状态。他明确提出人权是自然权利,人人都有,与生俱来,不可剥夺。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展示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世纪向欧洲传播,16世纪达到高潮。在欧洲历史上,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首次向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发起猛烈进攻,在文化诸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对日后欧洲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文艺复兴运动使西方进一步摆脱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用科学批判神学,用人权反对专制,要求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以求自身利益得到保障。 洛克: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初期的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着有《政府论》上下篇等着作。洛克将霍布斯等人的理论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进一步将人的自然权利充实为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并阐释了法治和分权理论,主张建立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为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论》被奉为资产阶级的“圣经”,而洛克本人亦被奉为资产阶级“自由的始祖”。 社会契约论: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观点。以社会契约的理论来探讨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解体,论证权力的来源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是资产阶级革命早期政治思想的基本方法,如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通过描述社会契约论的发生过程,得出了国家的本质以及权力产生的过程。卢梭亦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社会契约的理论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近现代的西方政治文明有很大的影响。 边沁:英国18、19世纪时的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1776年,他发表了第一部着作《政府片论》,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改革主张。1789年发表了《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震。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他功利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成为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功利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由此提出他的政府理论和改革主张,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进步要求。边沁认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人的根本道德原则,求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和个人利益之所在。因此,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应以增加人和社会的幸福、减少人和社会的不幸为目的。 功利主义:由边沁阐述的功利主义,是一种把个人利益看做一切人类行为的动因,吧“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根本道德原则的哲学论理学说。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1.是政治学的开创者。通过对古希腊政治生活的总结和升华,留下了丰厚的理论遗产,对后世西方政治理论的发展产 生深远影响。 2.是西方较为开放、进步、理性主义的政治传统的先驱。 3.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