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对人民币的启示

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对人民币的启示

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对人民币的启示
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对人民币的启示

徐奇渊: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对人民币的启示

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对人民币的启示*

徐奇渊

〔摘要〕在日元国际化初期,通常将日元在贸易结算中的弱势归咎于日元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滞后。这与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面临情况的解释,甚为相似。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金融市场自由化改革,并没有使原来的状况有彻底改观。因此,后继者开始从微观企业的定价行为、宏观的贸易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比较有说服力的是日本的进口贸易结构因素,该因素甚至影响到微观企业的定价行为。此外,由于外汇储备等货币职能,系由贸易结算等基本职能所引致和衍生的;因此,缺乏贸易结算功能支撑的日元国际化,在长期中表现出波折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中国的贸易结构在目前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在短期对人民币贸易结算构成障碍,并将在长期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稳健性形成消极影响。

关键词:日元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定价权

JEL分类号:F02F36F49

自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外汇资产价值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国际社会对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变革诉求,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应时而生,成为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乱世动荡之中的重要布局内容。围绕人民币国际化,中国政府先后推出了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双边本币互换,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等政策举措。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突进,受到来自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每一次动荡,都孕育着格局转变的契机。在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风雨飘摇之际,已经持续高速增长了20多年的日本经济,开始在国际货币体系竖立起日元的坚挺地位,并进而以此为起点,开始了漫长的充满波折的国际化之路。回顾日元国际化在实体经济方面的背景,其与中国今日的经济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经历了出口导向型带来的持续经济增长,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伴随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并面临着本币的升值压力。两者在对外经济部门面临的这些相似性,还有日元国际化进程的一波三折,以及对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的关注,这些都要求我们首先对日元国际化本身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总结,以期对现今的人民币国际化有所启发。

一、日元国际化的总体历史回顾

贸易立国的战略推动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和生产率迅速上升。在此期间,政府对日元管制也逐渐放松。1964年日元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1965年开始,日本贸易收支开始出现顺差,且幅度越来越大,同时资本输出也明显增加,并很快成为资本输出国,日元呈现日渐强势之态。但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安排的灵活性

*徐奇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

114

金融评论2010年第2期

较差,因此360日元对1美元的基准汇率一直维持到1971年。此后的两次美元危机中,日元与德国马克表现坚挺,开始成为公认的硬通货。

1976年以后,由于日元显著坚挺的缘故,日元的国际化以一种意义深远的方式开始(周林、温小郑,2001)。1980年,日元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加速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之后至1985年,日元汇率缓慢升值,但这段时期日元的升值幅度弱于总体趋势。

及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对外贸易连年出现巨额顺差,同时美国国际收支逆差越来越大,日本逐步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贷款国和债权国。终于,感到严重威胁的美国,在1985年与日、英、法、德等国召开“广场会议”,该会议使美元对日元等主要货币有秩序下调。此后,日元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升值历程。在此期间日元汇率升值势头明显强于长期趋势。

日本从主观上积极推进本币国际化的进程,具体表现为:

1、积极地发展以日元计价的金融市场。这方面具体包括:(1)在国外发行日元债券。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债券市场已发展到能够与欧美债券市场相比较的程度。(2)以日元计价的中长期对外贷款。主要是日本对发展中国家的放贷中,但作为负债资产,日元的长期升值趋势意味着债务负担加重。因此,以日元计价的对外贷款数量受到了制约。(3)国际投资者进入日本的股票市场。国际投资者大量投入日本股票市场;同时,日本股票市场也以存款单的形式向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提供新型股票。

2、将日元纳入外汇储备,作为储备资产使用。由于日元坚挺,从20世纪70年代,以尼日利亚为先,日元开始作为储备资产被其他国家持有;至1984年日本采取重要的自由化措施后,日元已成为美元和马克之后的第三个重要的储备货币。

3、国际贸易中的计价货币。日本政府在进、出口信贷方面采取了措施加强日元的结算功能,其中出口以日元计价的比重,20世纪80年代初为20%,80年代中期达到40%左右。但事实上,该比例与当时欧美主要国家相比仍然较低;更重要的,在进口方面,以日元计价的交易并没有伴随日元的国际化而有任何进展,即使在1985年日本的进口贸易只有约3%使用日元结算。此后,日元在进口贸易结算中的比重虽然有显著的上升,但其比重一直低于出口的情况。与同期的其他关键货币国家相比较,日元在贸易结算中发挥的作用是相当疲弱的。这在后文中继续有展开的分析。

由此可见,日元的国际化,在金融领域方面的发展相对于国际贸易方面要更为顺利。在上述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日元走出了一条奇特的国际化之路:(1)在日元国际化的初期(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金融市场领域发展相对快于国际贸易领域、价值贮藏功能地位相对强于贸易中的载体货币地位。(2)而在此之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1998年日本推行“东京大爆炸”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之后,日元的国际化地位反而出现了一些倒退。例如,在国际储备构成当中,日元的比重出现了显著的下降。

二、对日元国际化进程的理解

如前所述,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日元国际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货币,日元主要执行价值贮藏的功能,而其贸易结算功能相对较弱。对于日元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两个特点,一些研究者试图对其提供合理的解释。

(一)日元主要执行价值贮藏的功能

Ogawa和Sasaki(1998)的研究发现,基于市场网络的交易媒介职能,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享有很强的惯性(inertia)。而此前,Swoboda(1969)和Tavlas(1991)的研究也揭示了:一种货币,

115

一旦在国际范围内成为交易媒介,则其受欢迎程度将是具有历史惯性的。所不同的是,Ogawa 和Sasaki (1998)的研究,通过一个货币在效用函数中(MIU )的形式,描述了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从而将其与货币的另一种职能———价值贮藏给区分开来;之后,他们使用1986年至1993年间季度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的研究发现:其他国际货币对美元的边际替代性是相当之低的。这意味着美元相较于其他货币而言,在交易媒介职能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Ogawa (2001)的研究认为,美元在汇率长期走弱的情况下,却仍然能够保持其国际货币地位的强势,这意味着:对于货币持有人而言,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比价值贮藏功能更为重要。同时,这也意味着:正是由于美元在交易媒介职能方面的强势,以及美元在此方面具有的惯性优势,像日元这样的货币只有在价值贮藏功能方面才能与美元进行竞争。

上述研究表明,由于美元在交易媒介职能方面的绝对优势;因此,日元在国际化进程中主要充当价值贮藏的功能。但是事实表明,日元执行国际货币职能的特点,在与其他一般国际货币对比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很强的不一致性。这是上述研究所无法解释的。

如图1所示,除去美国之外,在所列举的国际货币国家当中:日本的进口贸易结算中,所使用的美元比例是最高的,在70%左右;而与此同时,日本进口贸易结算中,使用本币的比重是最低的,略高于20%。而其他国家的进口贸易中,使用美元结算的比重均低于30%,使用本币结算的比重均高于30%。可见,日元的贸易结算功能偏弱,不仅是相对于美元而言,甚至相对于其他一般的国际货币而言,亦是如此。再如图2所示,在20世纪90年代,日元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地位,仅次于美元和马克,稳居于第三位,而高于英镑、法国法郎、荷兰盾等国际货币。

图1货币在进口贸易结算中的比重:1992至1996年的平均值

数据来源:The Geography of Money.Benjamin J.Cohen.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8

.

图2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构成(COFER )

数据来源:IMF,Currency Composition of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June 30,

2009.

徐奇渊: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对人民币的启示116

金融评论2010年第2期

图1和图2给出了各种国际货币在两个职能方面的表现排序,我们将其总结于表1当中。该表显示:其他四种国际货币,在两种职能上的排序呈现出高度一致的情形;而日元的情况则非常奇特:在图1的贸易结算职能中表现最弱,在图2的外汇储备地位中却表现较强。显然,除了美元在交易媒介职能方面具有的惯性优势之外,肯定还有其他的原因,导致了日元与同期其他国际货币的不同表现。因此,我们还需要对其他角度的分析给予关注。

(二)日元的贸易结算功能相对较弱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政府曾经在金融和贸易领域,对日元国际化进行了积极的推动。在金融方面措施包括:1.积极地发展以日元计价的金融市场。具体包括:(1)在国外发行日元债券。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债券市场已发展到能够与欧美债券市场相比较的程度。(2)以日元计价的中长期对外贷款。主要是日本对发展中国家的放贷中,但作为负债资产,日元的长期升值趋势意味着债务负担加重。因此,以日元计价的对外贷款数量受到了制约。(3)国际投资者进入日本的股票市场。国际投资者大量投入日本股票市场;同时,日本股票市场也以存款单的形式向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提供新型股票。2.推动将日元纳入外汇储备,作为储备资产使用。由于日元坚挺,从20世纪70年代,以尼日利亚为先,日元开始作为储备资产被其他国家持有;至1984年日本采取重要的自由化措施后,日元已成为美元和马克之后的第三个重要的储备货币。

而在国际贸易方面,日本政府虽然也有双管齐下的措施,但效果却相对较弱。其本币在进口、出口贸易结算中的比例,与同期欧美主要国家相比仍然较低(如图1所示)。在日元国际化的初期,由于以日元计价的货币、资本市场受到了管制;因此,日元计价的金融市场发展滞后,被认为是日元在国际贸易中使用比例较低的原因(与中国现在的情况是多么的相似)。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在此方面采取放松管制的自由化改革之后,国际贸易使用日元结算的比例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如图3所示),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如图1所示),日元在贸易中的结算比例仍然是异常偏低的。

因此,一些研究者开始从贸易企业定价方式这样的微观层面来研究日元的结算比例偏低问题。例如,Ito (1993)的研究认为,日本出口企业采用的定价方式,是依市场定价(Price To Market )的模式,由此导致了使用日元进行贸易结算的比例较低。具体地,他发现日本出口企业由于以下两个原因而承担了使用外币结算的汇率风险:(1)日本出口企业看起来是以市场份额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而由于巨大的沉没成本,以及美国市场的高度竞争性,日本出口企业为了保证销售价格的稳定而只得承担了汇率风险。(2)日本出口企业希望减少其交易对手的汇率风险,因为其交易伙伴通常是其子公司或附属机构,而母公司往往能以更低的成本对风险进行规避。此外,日元在相当长时间的升值趋势,也成为出口贸易使用日元结算的一个阻碍因素。

由于日元在进口贸易结算方面更加不成功,Fukuda (1996)和Sato (1999)等研究把关注焦点放到了进口贸易领域。这些研究都认为,进口贸易结构才是日元在进口贸易结算中使用率较低的主

表1

两种货币职能的排序比较注:依据图1和图2的排序得到该表。排序图1图2

1德国马克德国马克

2英镑日元

3法国法郎英镑

4荷兰盾法国法郎

5

日元

荷兰盾117

图3日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1975年~2003年)

数据来源:1983年及以前:ジェフェリー·A

·フランケル、C ·フレッド·バーグステン著、高橋由人訳、「円·ドル合意後の金融市場」、東洋経済新報社、1985年10月;1985年起:日本通产省「輸出確認統計」、「輸入報告統計

」。

要原因。Sato (1999)指出:1997年日本从东南亚进口的产品中,初级品和燃料占到了51.7%。由于初级品和国际大宗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一般以美元计价和交易,因此这种进口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元在进口贸易结算方面的弱势,并且进一步通过日本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日元在出口贸易中的使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事实上,日本的进口贸易结构一直以来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如图4所示,自有数据以来的近20年当中,日本进口贸易中国际大宗商品的占比一直高达40%至50%。而这部分商品的交易,基本是以美元来计价的。由此可见,日元在进口贸易中使用空间被严重挤压。并且,从图4来看,这种结构状况在近些年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对日元在贸易中的结算构成了消极的影响。

三、外汇储备和贸易结算功能的关系

对于国际货币而言,外汇储备和贸易结算,是其全部功能的两个重要端点。如表2所示,根据图4国际大宗商品在日本进口贸易中的比重(%)

注:国际大宗商品指初级产品、矿物燃料以及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这些大宗商品是以美元来计价和交易的。数据来源:Ministry of Finance,Japan 。作者依相关数据加总得到

徐奇渊: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对人民币的启示118

金融评论2010年第2期

货币功能的3个方面以及2类使用主体,国际货币的职能可以细分为6种情况。其中的贸易结算属于私人将货币用于交易媒介的情况,处于表格的左上角;而外汇储备,则属于官方将货币用于价值贮藏,处于表格的右下角。

这两种职能,分别处于国际货币职能诸多分类的两个极端。关于两者的关系:(1)一种货币在私人部门当中,被较多地用作交易媒介,则将引致官方对这种货币资产进行价值贮藏。而且,由执行交易媒介功能而引致的价值贮藏,由于具有真实的经济交易作为基础,因此其行为将具有相应的稳定性。(2)而缺乏交易媒介功能作为支撑的价值贮藏功能,这种行为易沦为纯粹的投机、投资工具,并且价值贮藏的角色地位也将受到这种货币价格(汇率)变化的影响而富有波动性。而日元则正是后一种情况,缺乏贸易结算功能的支持,日元在外汇储备中的地位也是非常不稳固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日元国际化的长期进程缺乏实体经济及贸易部门的强有力支撑,因此出现了日元国际化的波折之路。

四、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将会)遇到的障碍

与日元的情况相比,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遭遇的困难将会更为严重,这将在短期内严重限制人民币国际化在贸易领域有所作为,并将在长期中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稳健性。同样从贸易结构的角度来看,影响中国外贸企业采取依市场定价(PTM )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这些因素将导致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推进面临困难:

(一)中国的进口商品贸易结构中,国际大宗商品占比同样较高。一直以来,大宗商品在中国的进口贸易中占比在40%上下波动,在2001年前后有显著下降,但此后随着国际市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上涨和进口数量增加,其占比又开始呈现出上升趋势。2007年的比重略高于36%。这就意味着,在总体的进口贸易中,36%的部分将首先被确定使用美元进行结算,只有其余部分才有可能使用人民币结算。尽管这个比例低于日本的情况,但是考虑到后文所附的几个额外考虑,则中国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二)中国企业自身的产品定价权(Pricing Power )较弱。在对外贸易中,以何种货币进行结算,关系到交易双方的汇兑成本、汇率风险等利益问题,由贸易结算货币的改变所带来的上述财务成本,都将被理性的交易双方所考虑。因此,贸易结算中的货币选择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交易双方定价权的权衡。最后的贸易结算币种选择,必然是倾向于定价能力更强的交易参与者,而定价能力较弱的交易者将承担更多的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2008年第2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进出口额前18位的省(市)1121家外贸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出口企业在产品定价权方面处于弱势。如图6所示,完全没有定价权的企业数量约占10%,定价能力较弱的企业占47.4%,只有剩下四成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而这部分企业中又有相当的数量是外资企业。这些外资企业通常是其母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对于这部分企业而言,除非是将资金使用于中国的经营活动,否则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益处也并不明显。

表2

国际货币的职能细分资料来源:Hartmann (1998).货币功能

私人用途官方用途交易媒介

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外汇干预载体货币记账单位

贸易和金融交易计价钉住的锚货币价值贮藏

货币替代(私人美元化)和投资

国际储备119

图5国际大宗商品在中国进口贸易中的比重(%)

注:国际大宗商品是指初级产品、矿物燃料以及农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这些大宗商品通常是以美元来计价和交易的。作者根据各项相关数据加总得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

(三)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外贸中占比很大。加工贸易,一般以“两头在外”和“低附加值”为特点。虽然这部分商品最终是由中国出口,但是,从增加值的角度看,这类商品的主要生产环节并不在中国。也就是说,在中国企业进行加工这个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成本开支占比甚低。在此情况下,对于外国生产商而言,对加工贸易的进、出口环节同时使用外币计价和结算,既能减少汇兑成本,又能起到类似对冲的作用从而规避汇率风险。因此,占比较高的加工贸易,意味着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可能空间进一步受到了挤压。如图7所示,中国的加工贸易在总体外贸中的比重,在近些年来达到历史的高位然后趋于稳定。目前,进出口贸易中的加工贸易比重,分别达到约40%和50%的水平。

从总体上来看,虽然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有重叠的情况,例如:一个定价权很弱的出口企业,也可能同时是一个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尽管如此,与日本贸易结构特点主要反映在进口大宗商品比重较高相比,中国的贸易结构将会对人民币国际化制造更多的障碍。并且,鉴于日元在贸易结算职能和外汇储备职能方面的历史表现,中国也很有理由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所可能具有的波折性表示同样的担心。

图6中国企业的出口定价权调查

数据来源:2008年第2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进出口额前18位的省(市)1121家外贸企业进行的调查

徐奇渊: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对人民币的启示120

金融评论2010年第2期

图7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中的比重

数据来源:CEIC,2009。

参考文献

Cohen,B.(1998):The Geography of Money,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Fukuda,S.(1996):“The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Invoice Currencies in Japan:The Case of Foreign Trade with East Asian Countries”,In:Takatoshi Ito and Anne O.Krueger(eds.),Financial Deregul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rtmann,P.(1998):CurrencyCompetitionand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the Dollar,the Yenand the Euro,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to,T.(1993):“The Yen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In C.F.Bergsten and M.Noland(eds.),Pacific Dynam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Washington,D.C.: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Sato,K.(1998):“The International Use of the Japanese Yen:the Case of Japan’s Trade with East Asia”,Working Paper Series Vol.98-16,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East Asian Development,Kitakyushu.

Ogawa,E.(2001):“The Japanese Yen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Regional Financial Arrangements in East Asia,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KIEP).

Ogawa,E.and Sasaki,Y.(1998):“Inertia in the Key Currency,”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10,421-439.

Swoboda,A.(1969):“Vehicle Currencies and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the Case of the Dollar”,In Robert Z.Aliber(eds.),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for Foreign Exchange,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Tavlas,G.(1991):“On the International Use of Currencies:the Case of the Deutsche Mark”,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International Economics Section,Department of 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责任编辑:程炼)

121

CONTENTS

that macro-regulation cost is mainly born by private firms.

Key Words:Corporate Valuation;Macro-Regulation;Difference-in-Differences

JEL Classification:C31;G12;G30

Literature Review on Inflation/Output Variability

MAO Dongjun XUE Bai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102)

Abstract:The pioneering papers of Taylor(1979,1993and1994)shift economists’concerns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o the choice between the variability of inflation and the variability of output. Under the aim of price stability,the Central Bank uses monetary instruments to promote inflation expectations coming close to the inflation targets.But the process,which lowers inflation variability,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fluctuations in output and employment.Reviewing on the literature about inflation/output variability,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based on the projects of Rogoff(1985),to analyze the choice of policy-makers about inflation/output variability trade-off, and then concludes that,alongside the(demand or supply)external shocks,it will be more acceptable to output stability than the alternative from the view of social welfare in the uncertain circumstances.

Key Words:Inflation/Output Variability;Inflation;Economic Growth;Monetary Policies

JEL Classification:E31;P24;P44

Yen’s Internationalization:Lessons for China Yuan

XU Qiyuan

(Institute of Finance&Banking,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

Abstract:At the start of Yen’s internationalization,there were also difficulties for Yen to be widely used in the trade settlement.It was attributed to the underdevelope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in Japan,which seems to be similar with the argument of RMB in these days.Since the latter of1980s,liberaliz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 was substantially pushed forward in Japan,yet relatively small progress was made in the area of Yen used in the trade settlement. Therefore,the researches shifted to follow the pricing mechanisms and characters of structure in the trade,which may be studied in a micro foundation.And the function as store of value for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is ultimately derived by the primary function,such as a medium of exchange.Consequently the weakness of Yen’s primary function results the instability of Yen’s role as a reserve currency.It is inevitable for China Yuan to meet the similar embarrassment,and so the lessons from Japanese Yen are valuable.

Key Words:Yen’s Internationalization;RMB’s Internationalization;Pricing Power

JEL classification:F02;F36;F49

126

货币国际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 成本收益的最近理论进展

货币国际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 成本收益的最近理论进展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许祥云 摘 要:货币国际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是什么,成本在哪里,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回顾近期有关货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成本收益的文献,对这些观点进行了综述,并作了简单的评论。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成本收益 所谓“货币国际化”,一般学者理解为一国货币被该货币发行国之外的国家的个人或机构接受并用作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执行计算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职能。Cohen(1971)认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当私人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这种货币就发展到国际货币层次。日本财务省(1999)给日元国际化下的定义为:提高海外交易及国际融资中日元使用的比例,提高非居民持有的以日元计价的资产的比例,特别是提高日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作用以及提高日元在经常交易、资本交易和外汇储备中的地位。 随着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尤其是金融危机到来以后,国际上关于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货币国际化问题也受到

了国际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引发了自欧元出现以后关于货币国际化问题的又一热潮。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币逐渐在东南亚、港澳地区流通,中国政府提出在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中国人民银行与一些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加强东亚货币合作,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得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变得赤手可热。许多学者参与了其中讨论,并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论文,在很多观点上存在共识,但也存在很多争议。本文试图对近期关于货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方面的文章做一个综述,并给出一些相应的评论。 一、有关货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 Chinn and Frankel(2005)认为货币国际化具有四个好处:给本国居民带来方便、为本国银行和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生意、铸币税以及政治权利优势,同样有两个坏处:货币需求的大幅波动和责任增加。张宇燕、张静春(2008)回顾了历史上有关货币性质理论的历史,指出国际货币国获得的金融和经济利益除了铸币税收入、扩大本国金融收益和政治收益之外,还包括影响别国货币政策的能力、获得国际货币市场的定价权和全球关键大宗商品的定价权、直接促进发行国金融产品和市场的发展, 从而有利于维持和巩固一个有利于发行国的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发行国的成本包括:特里芬难题、承担维护金融稳定的责任、不对称冲击对国内政策的反向影响、如果国际货币的流通域被另一新兴货币压缩, 可能引起发行国的经济波动以及金融创

项目管理国际化之路

总承包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国际化之路 在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中承包商的作用比较单一,就是进行工程施工建设。这种状况在近年来的国际承包市场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同形式的总承包项目管理作为工程项目的一体化服务方式越来越多的得到采用,许多国际大承包商已经超越了施工阶段而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总承包项目管理将是中国先进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从当前的现实来看,总承包项目管理在中国还仅仅处于初始阶段,非常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的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努力来培育和推进。关于总承包项目管理我把它概括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 这是在工程施工阶段对业主负总责的项目管理,包括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装饰装修、园林绿化等等。总承包商根据所承包项目情况,采取招标形式将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各专业分包商。总承包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包括施工总包单位、专业分包单位和劳务分包单位。总包对分包实行统一指挥、协调、管理和监督,分包企业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企业负责。 对于施工总承包,我们已经有所起步,有所实践。但是发展施工总承包的市场条件是要形成总包和分包两级市场,而中国的分包市场尚未发育成熟,肢解工程、指定分包的情况还相当普遍。这样总承包负总责的责任体系确立不起来,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也就难以推进。所以说,总分包市场是否健全,对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的推行将起到关键作用。 如果我们在建筑市场运行规则上真正实现了总包市场的招标投标,又实现了总包对分包的招标投标,如同香港的“分判制”那样,那么总包企业和各类分包企业必然会呈现出层次化,在市场空间分层错位,施工总承包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会强化起来。我们常讲的政府推动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没有客观的总包和分包的市场行为,那么施工总承包资质和专业及劳务企

日元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异同

日元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异同 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11日在大连开幕,人民币国际化仍然是论坛的热点议题之一。一些受访嘉宾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处于区域化初期形式。 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上海能否成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跳板引发关注。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赵民认为,上海自贸区有望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这是小范围的、有地理区域限制的人民币国际化。如果促进贸易、就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明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会有所加快。 国际清算银行5日发布报告说,在全球外汇货币排名中,人民币已由2013年第17位升至第9位。 最近,随着以上讯息的传播,大家对人民币的国际化产生了新的讨论热潮,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利与弊来衡量他发展的前景了,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形的一个重大战略,往前走充满忐忑,往后退则一败涂地。正如第一条消息所讲“民币国际化目前处于区域化初期形式”,在这个阶段我们处于怎样的环境?可以做到那些创新?应该规避哪些风险?又有怎样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我们寻找着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足迹的过程中会发现,与我们仅有一水相隔的日本,其日元国际化也有着鲜明的特点,那么我们在比较人民币国际化与日元国际化的异同时还应结合两国实际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综合比较。 一、日元国际化的应用领域中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同点 日本财政部在1999年给日元国际化下的定义为:“提高海外交易及国际融资中日元使用的比例,提高非居民持有的以日元计价的资产的比例,特别是提高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提高日元在经常交易!资本交易和外汇储备中的地位”。 根据以上定义,并结合日元国际化的历史和现状,我们不难得出日元国际化具体包括三个领域:贸易领域、国际金融市场领域、和储备领域,日元在这三个领域内的使用比率越高,则国际化程度越高" 其中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有较紧密关系并且与日元有着很多相似度的是“贸易领域”和“国际金融市场领域”中国政府在人民币国际化,在现阶段已经

日元对美元历史汇率

1,1950年到1953年,日本股市从85点涨的470点,最大涨幅为453%随后在1953年到1954年出现了37.8%的调整,回落至300多点; 2,1954年到1961年,日本股市从314点涨到1829点,最大涨幅为483%,随后在1961年到1965年的4年里调整44.2%,回落至1000多点; 3,1965年到1973年,日本股市从1020点涨到5350点,最大涨幅为415%,随后在1973到1974年出现了37.4%的调整,回落至3300多点; 4,1974年到1981年,日本股市从3350多点上涨到8000多点,上涨了2.4倍,随后在1981年到1982年,回落至6000多点; 5、最后的阶段就是1982年到1989年,日本股市从6000点直上38900点随后进入日本倒退的10年时期,最高的一天市盈率曾高达92.28倍(1987年10月14日),引发了严重的泡沫经济 从上述数据看,即使在一波超级大牛市中,股市上涨之路也会有曲折反复日本股市前4次出现调整之前,股指的最大涨幅在415%~483% 现在中国所处的阶段,与日本股市发展的第3~~4阶段颇为相似,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人民币升值是股市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影响未来A股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多人认为A股市场正在经历当年日元升值带来的牛市行情,为了搞清楚本币升值与本国股市的关系,此文中详细分析了1973年-1989年期间日元汇率和日本股市的走势,以资借鉴之所以选取1973年-1989年的走势,原因有二:一是日元汇率从1971年开始变动;二是1989年后的日本股市走势对目前A股市场的借鉴意义并不大 日元升值与日本股市相关性不明显 在1973-1989年期间,日元汇率有升有降,但股市整体呈上涨趋势如果将日元升值对股市的影响定义为估值水平的提升,则除了1985-1987年外,日元汇率与日本股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本币升值能否转化为推动股市上涨的因素,还取决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 长期盈利增长推动多数板块分享牛市果实 在1973-1989年期间,市场平均上涨了20.23倍,涨幅最大的电信板块上涨64.3倍,最小的消费品也上涨了15.4倍,大多数行业涨幅位于20倍左右,与市场平均水平接近而且,除电信板块外,大多数行业板块的涨幅与其盈利增幅基本相称可见,长期而言,盈利增长仍是推动股价上涨的核心因素,板块差距并不明显

海尔国际化之路

海尔的前身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15年来,在创世界名牌思想指导下,通过产品经营、资本运营和国际化战略,海尔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企业。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至1991年。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增强质量的核心竞争能力。海尔用了7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个冰箱产品,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1988年海尔摘取了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名牌战略初步成功。通过做冰箱积累了一套经验,形成了“OEC”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海尔以后的战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至1998年。这一阶段是增强整体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名牌战略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战略创新和转移。按“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战略指导思想,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发挥海尔文化的优势,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扩张,由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全部系列家电名牌产品群,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 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1999年开始。这个阶段旨在增强国际上的核心竞争能力。以1999年为转折点,在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基础上,又一次进行战略创新和转移,海尔到海外去发展。 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至今 海尔产品目前已出口10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美占60%以上,进入了19家世界大的连锁集团,并在海外设厂6个,在建厂达到10个。国际市场布局日趋合理,海外销售增长迅速,在美国180升以下的冰箱中海尔占20%的市场份额;在德国,海尔占中国出口冰箱的95%以上。1999年,海尔出口创汇1.38亿美元,今年1至5月出口创汇1.39亿,超过去年全年出口创汇总额。 二、国际化战略 海尔的国际化的目标是“三个三分之一”,即最终实现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1/3,海外建厂海外销售1/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海尔的国际市场开拓遵循以下两个战略: ●国际市场开发战略“先难后易”,即坚持打海尔品牌出口,产品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创出名牌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建立海外信息站和设计分部。为了了解国际家电市场的最新情况,包括技术和市场动态,海尔集团建立了由各个信息站组成的海尔国际信息网络,进行信息的搜集和反馈活动。 ●国际化品牌战略开发出国际化的知名品牌。海尔通过“先难后易”出口,凭高质量让用户对海尔品牌达到“认知”的目的;通过“三位一体”实现扎根,美国海尔就是本土化海尔的一个范例,它的设计中心设在洛杉矶,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生产制造中心设在美国南卡州。最后通过“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在当地实现融资融智,创造本土化的名牌。“创牌”是海尔出口的目的。“优质优价”的定价策略。正确的做法必须是反其道而为之,从自己产品在发达国家登陆的第一天,就要实行优质产品的价格与国外名牌同类产品价格不相上下的定价策略。西方国家不认中国产品,无形中也创造了机会。虽然,开始由于西方消费者的偏见可能受到冷遇,第一天无人问津,第二天、第三天还是如此,但只要坚持不降价,到了第四天就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兴趣,当消费者使用海尔产品后,就会因优良的产品质量带动更多的人购买自己的产品,国际名牌战略才能获得成功。目前,海尔产品在欧美市场享有一定的美誉,的确同当初海尔的优质优价原则有很大的联系。事实上,这也是抓住了当前西方消费者在价格与质量的抉择中,更加注重质量而价格高低则相对次要的消费心理。 ●国际技术联盟。海尔集团与一些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确立了技术联盟关系。最早的是1991年与日本三菱重工在空调上的技术合作,目前,他还同意大利的海梅公司、美国的ESS公司在朗迅公司、德国的迈兹(Metz)公司、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建立起技术联盟,在冰箱、洗衣机、数字彩电等许多领域实行技术合作与共同开发。

各国货币兑人民币汇率表

世界各国货币兑人民币汇率 1英镑 = 11.181 RMB 1欧元 = 10.13 RMB 1美元 = 6.82 RMB 1俄罗斯卢布 = 0.2315 RMB 1港币 = 0.88 RMB 1澳门元 = 0.855 RMB 1台币 = 0.2122 RMB 1日圆 = 0.0753 RMB 1韩元 = 0.0059 RMB 1丹麦克郎 = 1.38 RMB 1挪威克郎 = 1.21 RMB 1瑞士法郎 = 6.826 RMB 1瑞典克郎 = 0.993 RMB 1新西兰元 = 4.891 RMB 1德国马克 = 5.1353 RMB 1加拿大元 = 6.45 RMB 1澳大利亚元 = 6.24 RMB 1新加坡元 = 4.91 RMB 1泰国铢 = 0.21 RMB 1菲律宾比索 = 0.15 RMB 1马来西亚林吉特 = 2.0127 RMB

1越南盾 = 0.0003736 RMB 1印度尼西亚卢比(盾) = 0.07252 RMB 1马尔代夫卢亚夫 = 0.5337 RMB 1印度卢比 = 0.1479 RMB 1埃及镑 = 1.2498 RMB 1南非兰特 = 0.9195 RMB 韩元转人民币: 7.0韩元兑换1人民币 100韩元兑换7.40人民币 港币转人民币:0.94港币兑换1人民币 100港币兑换106.08人民币 台币转人民币:4.40台币兑换1人民币 100台币兑换22.73人民币 美元转人民币:0.12美元兑换1人民币 100美元兑换 827.70人民币 日元转人民币:7.09日元兑换1人民币 100日元兑换7.08人民币 英镑转人民币:0.08英镑兑换1人民币 100英镑兑换1284.4人民币 新币转人民币:0.22新币兑换1人民币 100新币兑换461.15人民币 法郎转人民币:0.17法郎兑换1人民币 100法郎兑换582.61人民币 加元转人民币:0.17加元兑换1人民币 100加元兑换589.85人民币 澳元转人民币:0.19澳元兑换1人民币 100澳元兑换529.36人民币 欧元转人民币:0.11欧元兑换1人民币 100欧元兑换928.91人民币 澳门元转人民币:0.98澳门元兑换1人民币 100澳门元兑换102.26人民币 泰国铢转人民币:5.01泰国铢兑换1人民币 100泰国铢兑换19.98人民币 新元转人民币:0.21新元兑换1人民币 100新元兑换469.31人民币

日元汇率变动对其经济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元汇率变动对其经济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朱越琦2010211826 摘要:本文从日元汇率变动入手,分析了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同时对比中日汇率变动情况,总结日本的经验,寻求对我国应对汇率变动的启示。这对于寻找汇率变动与经济的关系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目前也同样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中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汇率变动、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 一.日元汇率变动情况回顾 如下两图可看出日元在1969年至2013年汇率的走势情况。 1971年以前,日元汇率处于固定汇率阶段,在此期间美元兑日元汇率一直保持在1:360的固定水平。 1971年之后,日元突然升值,这主要是源于1971年8月的尼克松危机(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发表讲话,其主旨是终止美元同黄金的可兑换关系,结束按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价格兑换美元的承诺。这实际上打破了原来各国执行的以美元挂钩黄金、各国货币绑定美元的国际汇率体系,开始实施浮动汇率体系。)及同年12月布雷顿森林体系瓦和解斯密森协定成立。 1985年,日元又一次出现大幅升值。这主要是因为1985年9月,“广场协议”的签订。 此背景为,1979年至1984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美联储连续三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美国市场名义利率快速上升到20%左右的水平,短期实际利率上升到3%—5%。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大幅升值,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到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1000亿美元。基于上述原因,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决心共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签订广场协议等一系列措施。于是,日元被迫升值。 2008年,日元再一次明显升值。2007至2010年,日元从120円到80円。这主要是受到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10年欧债危机及11年希腊的经济危机等,都给日元升值带来压力。 2013年,日元贬值。这是近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自安倍上台以来,政坛压力和打压难度迫使安倍内阁大幅增加政策刺激力度。为刺激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在任期间做出政绩,日元持续升值。 图二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国际国内关于货币国际化的研究,国外研究起步相对较早,理论也相对较成熟。国内研究基本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人民币国际化这一主题展开。 一、国外文献综述 由于国外学者对货币国际化的研究较早,理论也相对较成熟。通过对国际货币形成的历史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国际货币使用情况和国际货币格局变化的分析,西方学者对国际货币的一些特性和影响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影响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货币国际化的定义、特性以及条件 Cohen(1971)最早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定义国际货币,他认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这种货币就发展到了国际货币的层次。 Hartmann (1998)进一步发展了Cohen的定义,他对国际化货币的不同职能进行了分类:作为支付手段,国际化货币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交易中被私人用作媒介货币,在外汇市场干预中被官方用作干预工具;作为记账单位,国际化货币被用于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被官方部门用于确定汇率平价;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国际化货币形成的金融资产是构成私人部门资产组合的主要部分,也是构成官方储备资产的源泉`。 蒙代尔(2003)则从货币流通范围的角度给出了货币国际化的定义,他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法定的流通区域,该货币就国际化了。 判断一国货币是否国际化,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1)该国货币自由兑换在国际交易支付中所占的比重;(2)该国货币是否发挥执行价格标准,国际清算货币的作用;(3)该国货币在国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4)该国货币是否发挥国际储备资产的职能(国际储备货币); (5)该国货币在国际借贷活动中所占的比重;(6)该国货币是否具有国际干预货币的作用;(7)该国货币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 最早涉及货币国际化条件的研究来自于Grassman(1973)。他通过考察丹麦和瑞典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发现无论是丹麦还是瑞典,都有习惯以生产者使用的货币作计价货币的行为,这一发现后来被称Grassman定律。 Bergstern (1975)提出货币国际化的四个条件:第一是历史惯性。在20世纪早期,英国的国际贸易规模、经济规模已经没有优势,但人们已经习惯使用英镑,英镑仍作为当时国际的主要货币,主要是历史惯性;第二,该国的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通常,一国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越大,非居民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就越大;第三,发达而开放的金融市场。非居民持有一国货币,必然是因为有增值保值的需求,这就需要有一个可交易的金融市场提供给该国货币;第四,对该国货币价值的信心。一国货币作为储藏手段和国际支付,从内在来看,要求其保持稳定的价值。美元在1973年至1990年间累计跃值了 47%,导致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也有所下降。 Krugman (1980)认为,作为国际交易媒介货币(vehicle currency),即国际本位货币,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转换费用等)必须最低。而交易成本是随着交易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因此,具有最低交易成本,即具有最大交易量的货币,会成为国际媒介货币 Wincoop(2002)在研究制成品贸易中本国货币和贸易伙伴国货币的计价选择时发现,决定计价货币选择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市场份额和产品差异度。他认为,出口国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越高,产品的差异度越大,可替代性越低,出口商越可能以本国货币定价。

华为的国际化之路及人力资源管理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讨论课题:华为的国际化之路及人力资源管理 高召 目录: 一、华为的国际化之路 (3) (一)华为从1996年开始全球化战略布局 (二)华为国际化之路遇到的问题 (三)华为的渐进式国际化征途:动因、战略、竞争力 二、华为的人力资源策略 (8)

华为的国际化之路与人力资源策略 一、华为的国际化之路 华为于1987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在20多年的时间里,华为全体员工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的经济竞合中,逐步发展成一家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的全球化公司。 (一)华为从1996年开始全球化战略布局 全球化背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竞争环境激烈,市场份额大幅度萎缩;通信设备关税低,国际通讯巨头攫取中国市场。全球化动因力求持续发展,全球化战略是“逼上梁山”的选择;电信设备商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化,依靠区域市场难以生存。"友商"战略;国内市场画地为牢,以守为攻;国外市场"低成本战略"大举进攻。 华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21世纪初,通信设备的关税相对较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华为以"成本领先优势"进入国际市场;国际电信巨头研发成本高,遭遇华为低成本战略,迫使其与华为进行战略合作;国内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巨变,全球化是华为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全球研发为特点,华为在全球建立了12个研究所,研发系统实行CMM管理;通过这些研发机构引入国际先进的人才、技术,为华为总部的产品开发提供支持与服务,实现全球同步开发。在欠发达国家,依靠低价格策略进行自主品牌的建设;在发达国家,积极寻求与国际电信巨头的战略合作,积极进行OEM商务洽谈。 华为全球化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屡战屡败可以理解为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零的突破, 第二阶段:赢得突破这个阶段进一步派人。到各个国家,只要哪一个国家人口多,电话需求大,就派人做市场。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在2001年基本上实现了3个多亿的销售。 第三阶段:拓展欧美市场蕴含着两条战线:1.华为在全球布网以后,在欧美以外的市场全面突破;2.大力的拓展欧美市场. (二)华为国际化之路遇到的问题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化愈加成为中国企业发展中无法绕过的门槛。而华为提早将国际化作为战略重点,还有其他因素的考虑。从华为所在的电信设备市场来看,进入21世纪之后,虽然移动通信与宽带网络市场仍有较快的增长,但中国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已明显放缓,电信运营商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从1996~2000年24.9%,快速下降到2000~2002年2.1%(资料来源:CCIC)。在传统产品市场上,收入与利润的增长已变得异常困难,因此,这些厂家必须在战略上做出调整,以维持自身的持续发展。 早在1994年,当华为自主开发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刚刚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时,任正非就预感到未来中国市场竞争的惨烈和参与国际市场的意义。这一年,华为第一次在北京参加国际通信展,1996年开始开拓国际市场。华为国际市场开拓,还是沿用国内市场所采用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先易后难策略,首先瞄准的是深圳的近邻香港,俄罗斯和拉美市场是华为首先瞄准的"猎物"。从电信发展较薄弱的国家“下手”,步步为营,层层包围进军东南亚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市场。延伸发达国家,攻占欧美市场,为香港提供以窄带交换机为核心产品的“商业网”产品;为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市场提供移动智能网;以10GSDH光网络产品德国为起点,通过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华为产品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国家。随后,华为开始考虑发展中国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漫长回顾近年来的一些标志性事件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漫长回顾近年来的一些标志性事件:2007年东盟10国以及日本、中国和韩国的财长达成建设区域性外汇储备一揽子货币体系协议,明确人民币是亚洲最重要货币之一的地位;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确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直到4月2日,中国央行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又迈出关键性一步。 “金融危机使得与中国进行货币互换的国家多了一种支付手段,也为人民币区域化、甚至国际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但是,专家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要求中国与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更加紧密,更要求中国能够以大国的风度在经济上维护区域活力、在政治上维护区域稳定。人民币国际化只能是中国硬实力不断提高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对于一些人预计的“十年后人民币将成为能和欧元平起平坐的国际货币”,也许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头脑。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引用了“日元国际化”的例子。日本当年制定了很详细的“货币国际化”规划,包括推进日元在进出口和大宗贸易结算中的使用,现在日元已经成为国际主要货币之一。但是和美元、欧元的地位比起来,日元的地位还是不够高。“日本制定了这么详尽的战略,但现在的结果也是差强人意。同样,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也会很艰难,也会遇到很多外部的阻力。”他说,稳定的货币币值对于国际化非常重要。中国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造成了我国外汇占款的被动增加,人民币发行量的增多势必导致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虽然央行可以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回收和对冲流动性,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人民币长期贬值的压力就会一直存在,而这显然不利于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和国际化。 光大银行策略分析师黄学军指出,一国货币在全球市场所占的比重大小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及市场规模、经济开放程度、该国货币的升值比重以及其汇率波动幅度。他表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主要由市场决定,人民币是否有吸引力、是否享有足够的定价权都将受到考量。“尽管随着我国企业的定价能力不断增强,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将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如东南亚、中东、南美、俄罗斯和印度等。但相对来说,欧美和日本地区的人民币国际结算需求较弱,人民币被这些地区接受将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他说。 而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区域化也面临着很多技术和机制上的挑战。目前,边境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多以现金为主,而现金结算中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比较高,风险很大。“随着贸易量的增长和整个地区的资金流的增长,非正规金融机构所暴露出的问题也在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更应加大正规金融机构在结算中的参与度,促进人民币区域化的硬件建设。”赵庆明说。

日元对人民币汇率一度跌至历史最低水平

日元对人民币汇率一度跌至历史最低水平 赴日“扫货”族或再度迎来好时机。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赴日扫货异军突起,而与那时相比,日元对人民币已贬值近7%。 数据显示,自5月27日来,100日元对人民币汇率首次跌破“5”这一整数关口后,6月2日,这一汇率已跌至4.9196人民币,创下1994年8月31日有这一数据以来的历史最低值。 对此现象,分析人士指出,从日本政府来说,日元贬值,在增加出口的同时,又能刺激旅游业及消费,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而日元不断贬值,对于那些准备赴日本旅游、留学的中国游客、学生来说,现在正是好时候。”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相比1年前,100日元对人民币为6.0450元时,眼下去日本消费可以便宜18.6%。《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发现,以兰蔻小黑瓶为例,日本官网当前售价为10800日元,约合人民币540元,在中国官网的售价却为760元,相差近三分之一,而在日本购买其本土的产品与中国售价相差更大。 在经历长时间的低迷后,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日元贬值来应对通缩、拉动出口。自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uAbe)上台以来,日元更是开启贬值模式,因此近期日元对主要货币的持续贬值并未引起日本政府的担忧。 而安倍政府这一贬值刺激出口的策略也终于有所成效。5月25日,日本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日本4月出口年率增长8%,好于预期增长6%,这也成为日本经济自2014年进入衰退以来连续两个季度出口实现增长。其中,日本向美国的出口年率增长了21%,向中国出口的年率增长了2.4%。 业内人士表示,日元贬值增加了日本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而大力发展出口企业正是安倍晋三的主要战略之一。 此外,安倍晋三的经济顾问本田悦朗也于近日直言不讳地指出,日元贬值会促使更多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回日本,本土化生产的增多将更加有助于推动国内地方经济发展。由于出口复苏以及内需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微博])最新预测称,日本2015和2016年经济将分别增长1%和1.25%。 “尽管像韩国这些日本的区域内的出口大国份额在下滑,但非常明显的是日元贬值已经成为重振日本(出口)的动力源(17.60, -1.17, -6.23%)。”IG证券策略师StanShamu表示。 然而日元的下跌却苦了“邻居”韩国,5月韩国出口同比暴跌近11%,这也进一步引发市场担忧。在法国兴业银行(19.05, 0.49, 2.64%)策略师、知名“大空头”阿尔伯·爱德华兹(AlbertEdwards)看来,日元崩溃很有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货币战争,同时增加全球性通缩的风险。 爱德华兹分析称,目前日元的走势就像是18年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一样,当时亚洲经济体货币由于在本质上盯住美元而遭受大幅贬值,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步履蹒跚。“眼下一旦日元发生不受控的贬值,将迫使韩国加入货币战争。” 日元贬值对于世界各国带来的“威胁”,已经引发各国央行[微博]的关注。据悉,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TaroAso)在5月28日举行的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向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JacobLew)表达了对近期的日元对美元汇率迅速贬值的担忧。而G7成员国也对于不希望日元汇率出现剧烈波动达成了共识。

日元国际化及其对中国的借鉴及启示

日元国际化及其对中国的借鉴及启示 一、日元国际化的进程 第一阶段:日元国际化的起步(1960~1980年)。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的经济重建初期,由于外汇短缺,采取了严厉的外汇管制措施,日元不可兑换。1958年12月,英国、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瑞士等西欧国家缔结了恢复货币可兑换的措施,促使日本加快日元可兑换的步伐。1960年7月,大藏省将日元列入对外结算指定货币名单,并允许非居民在日本的外汇银行开立可自由兑换和转账的“自由日元账户”,标志着日元国际化的正式起步。此后,日本于1964年4月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1973年2月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并逐步放松资本管制。1970年至1980年,在日本的出口、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分别由0.9%和0.3%提高到了29.4%和2.4%。70年代后期,由于日元升值和美元危机的发生,世界各国开始出现了日元需求。日元面临国际化的发展,1978年12月,大藏省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并采取了“大幅度缓和欧洲日元债发行方面的限制”和“促进日元在太平洋地区流通”等政策措施。 第二阶段:日元国际化的迅速发展(1980年~90年代初)。《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政策报告的提出,正

式拉开了日元国际化战略的序幕。其后,日本政府在推进日元国际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建立东京离岸市场,对外开放日元CP市场和外汇CP市场等。1990年在日本出口、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也升至8.0%,超过了英镑3.0%的2倍以上。由此,世界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 第三阶段:日元国际化的最新进展(90年代至今)。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引发对东亚货币体系的反思,特别是对日元的作用给予新的关注。对此,大藏省设立了“外汇和其他交易委员会”,研究日元国际化问题,并于1999年4月发表《面向21世纪的日元国际化》的报告书,强调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日元国际化有利于推动东京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亚洲经济,并提出了一整套措施。特别是,开始加强东亚区域内的金融和货币合作,将日元国际化的功能性战略向区域性战略转换,实施日元亚洲化战略。1999年11月,桥本政府提出了“金融大爆炸”,意在彻底改革金融。1998年4月,按“自由、公正、全球化”的原则,日本政府全面推进了金融改革。其重点是改变传统的金融保护行政,在金融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金融机构的改革和重组。这样既为日元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又对日元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困境

三星的国际化之路

案例:三星集团国际化成功之道 ?三星集团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先后经历了贸易、低价扩张和高端品牌三个发展阶段。 三星集团(以下简称三星)成立于1938年,如今已经成长为国际著名的跨国企业集团之一。三星集团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先后经历了贸易、低价扩张和高端品牌三个发展阶段。 三星集团简介 三星集团早期业务主要是将韩国的干制鱼、蔬菜、和水果等出口到中国的北京及满洲里。1950年初,三星成为韩国头号贸易公司。朝鲜战争后,三星开始从国际贸易进军生产领域,先后生产白糖和布料。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星已经成为韩国最大型的企业之一,成功实现了纺织品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生产的一体化,并开始在石化、造船、航空、金融、和重化工几大主要工业领域扩张。 三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是其在20世纪70年代决定进军电子领域。1969年1月,韩国实施(电子工业振兴法)。三星抓住时机,于同年成立了三星电子。1974年,三星电子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50%的股份,从此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80年代以后,三星先后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并把亚洲作为其生产基地。1993年,三星发起以变革为核心的“新经营”运动,强调质量重于数量,进行了事业结构、人才培养、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控制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并确立了国际化和复合化的方针。 2003年,三星集团营业额约965亿美元,旗下3家企业进入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 0强行列,近20种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居全球企业之首,品牌价值高达108.5亿美元,在世界百大品牌中排名第25位,连续两年成为成长最快的品牌。 三星集团的国际化历程 第一阶段、出口贸易(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 这一阶段,三星集团采取了零星出口、通过独立代理商出口和建立海外销售机构三种模式,并通过为日本企业生产来学习国际化经营和管理经验。 20世纪60年代,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达国家渐渐变得无利可图。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机遇,针对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情况,实施了出口主导战略。顺应韩国政府的出口导向战略,三星公司千方百计地开辟国际市场,并先后在东京、纽约设立办事处,后来又扩展到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1969年,三星以OEM的方式使用三洋电气的商标生产12英寸黑白电视机,向三洋公司学习半导体等技术。70年代初期三星开始生产电视、录像机等家用电

人民币国际化的困难与对策

摘要:历史的必然性见证着各个时代的兴衰更替,而人民币作为商品经济时代的重要工具其地位也在日益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再加上亚投行,金砖银行的相继成立,以及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等事件,人民币的职能已不仅仅是本国内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是更应该进一步迈向国际,走得更远,带动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国际化货币,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条道路始终是任重而道远。就目前所面临的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高端技术人才缺失,大国干预等问题就是不得不考虑的,所以建立完善的体系、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与大国友好建交便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应对的措施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资源有效配置不足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资源有效配置不足,市场不能在配置资源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样一来,市场决定的价格,价格引导的供需方面也就存在了挑战。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利率是决定性因素中央银行本是通过利率调节货币供给总量,但是其中的核心步骤是中央银行施行的利率政策能否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而真正作用于市场利率,在这段进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利率政策时还缺乏独立性,权力的事实界定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法律体系与经济发展存在摩擦,权力独立性不强 尽管说经济基础决定法律这个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保障经济行为的有效实施。但是经济与法律除了本身存在的内在联系性外,还存在一些由于法律的滞后性与经济的复杂性不相容造就的一些相互影响的制约性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步步向前,也必将带来金融风险的成倍性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也会空前增加,在这种新局势的冲击下,我国的经融监管体系的推陈出新方面也将面临新时代的严峻挑战。货币国际化将使一国的金融风险增加,这就要求该国政府要有很强的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但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完善,①应对经济变化的新发展明显经验不足。 (三)信用体系不健全,信息相匹配程度不高 任何一国的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信用体系的构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同时也要让金融机构与老百姓的信息相匹配,因为当今的社会信用而不是以完全意义之上的道德水平作为衡量标准,而是以一种特殊的商品形式而存在。人民币与这种特殊商品在原则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我们面临的却是信用体系不健全,国际化道路步履维艰。 (四)高端金融人才缺失,培养方案创新性不够 生活是日新月异的,经济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也会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日益复杂多样起来。而且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便是金融管理制度的创新性存在不足和金融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相当程度的创新性。 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金融体系,优化资源配置 在人民币国际化旅程的不断完善中,人们也必然要求放松对人民币的管制,让商业银行能根据境内外各金融市场人民币供求情况配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缩小套利空间,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及浮动期间区间经历了两次调整,其中允许存款利率利率上浮被视为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惊险一跃”。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鼓励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积极推进金融中心建设,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性金融中心。让利率市场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也让市场最大程度的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二)发挥市场作用,健全监督体系

日元升值利弊及其升值影响解析(日元汇率)

日元升值利弊,原因及其升值影响解析 自从人民币升值以后,日元升值又成了众多投资者重点关注的对象。日元会升值吗?日元的升值原因是什么?日元为什么会升值?日元的升值对中国经济又什么影响?日元升值对日本本国又有什么影响?日元升值的利弊是什么呢?日元升值会持续吗?最近日元对主要货币的走势如何?日元升值对日本旅游业有什么影响?日元升值对日本留学也有影响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投资者和众多人最为关注的话题,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一一作答。 以下是对日元升值用户和媒体关注度,由此可见日元升值越来越成为投资者瞩目的对象。 那么首先说一说投资者最为关注的话题:日元会升值吗? 日元会升值吗 日元受日益增强的风险厌恶情绪推动短期仍可能会继续走强,尽管上周公布的通胀数据显示日本经济仍面临通缩的风险。日元不仅对国内数据反应冷淡,即使是风险情绪变化对其的影响也极不稳定,这从美元对日元汇率自去年4月份以来的震荡下行走势可以看出,尽管趋势向下,但走势极为震荡。因此,要在现行的趋势中预测美元对日元汇率的短期走势极为困难,我们只能根据趋势的原则认定汇价继续倾向于下行,因为股市目前面临的压力仍看不到缓解的迹象。但从美、日两国的基本面对比来看,我们将在更长期内倾向于逢低买入美元对日元,因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将最终促使美联储上调利率,从而令日元再次沦为最佳的融资货币。 综合上面的消息,我们看看以下关乎日元升值的问题: 日本央行(BOJ)周一(8月30日)公布的货币宽松措施并未对日元涨势起到任何削弱作用,从而令该行抑制日元兑美元涨势的能力受到质疑。有分析师指出,日本央行的政策选择即将耗尽,即使是直接的市场干预这一最严厉的措施也不大可能解决问题。

近10年来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及其影响

2002-2011年人民币汇率变动及其影响 摘要: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人民币的汇率受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近10年里,人民币汇率变化一直是根敏感的经济弦。人民币在10年里历经了一系列升降的变化,但总体趋势是升值的。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逐渐显现的,是我国社会经济深刻变革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关键词:汇率美元升值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 近1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这些都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2005年7月21日以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

值。 一.2002-2011年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 中国经济进入2000年后保持了高速且稳定的增长,这期间人民币汇率整体上呈现了两个主要的走势:第一阶段从2002年至2005年呈基本固定的走势,实际上这是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政策;第二阶段从2005年至今,这期间人民币实行了两次汇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在第二阶段中又可以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分别是从2005年6月中旬至2008年6月中旬,这阶段中由于2005年实行汇改,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上升。2008年6月中旬第一次汇改结束,从此至2010年六月中旬的两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保持在6.8:1左右。2010年6月实行第二次汇改后,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降,到2011年10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跌破6.35:1,创历史新高。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原因 总的来说,一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是决定汇率长期发展趋势的根本原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外汇市场中,市场人士都十分关注各国的各种经济数据,如国民经济总产值、消费者物价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