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总则教案

民法总则教案

民法总则教案
民法总则教案

第一章民法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民法的概念,掌握民法的调整对象,了解民法的特征、体系、民法的渊源,理解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民法的基本原则。目的是能够初步判断哪些案件属于民事案件、处理民事案件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以及民事行为是否合法。

教学课时安排:6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理论部分,课堂采用以案说法、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和特征

(是判断哪些案件属于民事案件的理论)

一、民法的概念

(一)关于形式民法和实质民法之分(是判断哪些法律是解决民事纠纷的依据)

1、概念

(1)形式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以“民法”这样的字词来命名的法律。如《法国民法典》等。(从法律文件的标题上来判断是否为民事法律)

(2)实质民法则是泛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和。即包括以民法来命名的,也包括不以民法来命名的相关法律。(从内容上来判断)

2、特点

(1)在人类法律发展史上,是先有实质民法,后有形式民法。古代的法律是诸法合体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后才有了形式民法。

(2)在现代国家,一个国家也可以没有形式民法,但是不能没有实质民法。

(二)关于民法学

民法学是以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法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以实质民法为研究对象。

实际训练:

列举几个不同的法律文件,提问学生来回答是否为民事法律以及理由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判断某一案件是否为民事案件的依据)

《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可见,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被分为民事财产关系和民事人身关系。

(一)平等主体(首先,看案件当事人是谁和谁;再看,两者之间是否为平等关系)平等是指主体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没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没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二)内容是民事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看发生的事情是什么)

民事财产关系

1、财产关系的含义

是以财产为客体,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财产”是指对人具有经济价值的事物。包括物质资料和非物质事物(如智力成果和经济权利)

2、财产关系的特征

(1)以财产为客体

(2)以经济利益为内容

(3)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可以与特定的主体相分离。可以转让、继承、抛弃。

3、财产关系的分类

(1)静态财产关系,又称财产支配关系,发生于生产和消费领域。根据其客体不同,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物质占有关系与智慧财产专有关系。

(2)动态财产关系,又称财产流转关系。有商品交换关系、财产继承关系、抚养关系。民事人身关系

1、人身关系的概念:又称人身非财产关系,是指人与人基于彼此的人格或身份而形成的,不以主体的经济利益为内容,而以主体的人身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2、人身关系的特征

(1)以主体的人身为其发生和存在的基础

(2)不体现主体的经济利益而体现主体的人身利益。具有非财产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精神条件。

(3)具有专属性,不能分离、不能转让或继承,也不能抛弃。

3、人身关系的分类

(1)人格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基于彼此的人格而形成的以主体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人格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人人格是两者的结合,而法人人格

只具有社会因素。所有主体的人格一律平等。

(2)身份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基于彼此的社会身份而形成的以主体的身份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民法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身份关系。

实例分析(训练学生应用分析能力):

第二节民法的体系和渊源

一、民法的体系(是关于《民法典》的问题,介绍即可)

(一)概述

1、民法体系的概念

是指民法内部的组织结构。解决的是民法的基本元素——原则、概念、规则的有机性问题。

2、民法体系化的简史

罗马皇帝优士丁尼在公元6世纪组织编纂的《法学阶梯》、《学说汇纂》;还有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1896年制定的《德国民法典》都是历史上的典型。

3、民法体系化的意义

(1)立法方面

A、有利于实现民法的高覆盖率。

B、有利于民法价值的储存和贯彻

C、有利于避免民法规范的重复和矛盾

D、有利于民法的推陈出新

(2)司法方面

A、方便法官找法

B、既有利于督促法官依法办事,又不妨碍法官在体系范围内的创造性司法活动

(3)法律研习方面

(二)我国民法的体系(了解)

1、民法通则的体系

2、将来要制定的民法典的体系

二、民法的渊源(是看解决民事纠纷的法律依据在哪里的)

(一)民法渊源概述

民法的渊源是指民法的表现形式。

从近代以来,大陆法系国家呈现出由一元制走向二元制的发展趋势。即从只承认制定法为民法的渊源到还承认习惯和法理也是民法渊源的态势。

在二元制中,制定法为直接渊源,在适用上具有直接性与优先性。习惯和法理为补充渊源、间接渊源。凡制定法有规定者,法官应直接适用制定法的规定;只有在制定法无规定时,法官才能适用习惯或法理。

在民法渊源问题上,我国无明文规定,但实质上是二元制。

(二)民法的直接渊源:制定法

1、法律类

(1)宪法

(2)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则

(3)单行民事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担保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

(4)综合性单行法:〈合伙企业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等等。

2、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

(1)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2)审判解释

(3)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注意:不同位阶法律之间的关系,依据法理来适用相关的法律)

案例:

青海医疗纠纷案

(三)民法的间接渊源:习惯与法理(无法律规定时,用间接渊源)

1、习惯

(1)含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行为规范。

(2)种类:地方习惯、民族习惯、行业习惯、国际惯例

(2)适用条件:

A、(客观上)须确有该习惯之存在。谁主张谁举证。

B、(主观上)该习惯得到社会一般人之确信和遵守。

C、(价值标准)须不违反民法的基本原则

D、制定法须对该习惯无明文规定。

(3)注意区分:全国习惯、地方习惯、行业习惯、民族习惯

2、法理:有学者的学说和法官的判例。

案例:

上海新房装修死人案

第三节民法的性质及其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民法的性质(理解即可)

(一)民法为私法……民事活动贯穿“意思自治原则”

1、民事权利的行使由权利人自主确定,他人不得干涉;

2、与他人发生的民事关系,由双方协商确定;

3、民事责任的承担,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即私了。

(二)民法为权利法

1、民法的规定多以任意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为主。

2、民法保护的是民事主体的权利。

(三)民法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1、平等主体是商品交换的前提

2、商品交换关系是民法的主要内容

二、民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从划分部门法的标准理解)(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划分不同案件的不同性质)

(一)与民事诉讼法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关系

(二)与行政法

不同在于:调整的主体地位不同;社会关系性质不同;方法不同。

(三)与商法

不同在于:调整的主体不同、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方法也有一些差别。

(四)与劳动法

不同在于:调整对象的地位不同,方法上

案例

第四节民法的基本原则

(可以大致判断一个民事关系是否合法)

(考试形式:简答题)

一、平等原则

1、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3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2、基本含义

A、任何主体在进入民事领域,其法律人格都是独立的,彼此互不隶属和依存。

B、任何主体在民事活动中都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只能通过平等协商的方法设立、变

更和终止他们之间的民事关系,而不得强制。

C、任何民事主体依法取得的民事权益都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

案例:

2002年3月,枣庄市山亭区房产物业管理处未与居民协商,就以水费亏本为由,擅自将执行几年的“抄表到户、计量向用户收费”改为只抄单元总表,并强制要求居民轮流收费,否则就停止供水。居民对这种擅自更改供水收费方式感到极为不满,曾多次要求物业管理处纠正其强制住户按楼道为其收取水费的做法,而物业管理处却对此臵之不理。去年8月,收取水费的过程中,物业管理处以居民所居住的楼道没有交齐水费为由,锁死了供水闸门,停止供水。2002年8月份,当地居民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将物业管理处及其上级山亭区房建开发公司告上了法庭,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恢复供水,并在以后的管理中实行抄表到户,计量收费。

问题:

原告的主张能得到支持吗?本案适用民法的哪个基本原则?

分析

对于本案进行分析,首先必须明确涉案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否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纠纷。从现实情况来看,被告物业管理处及其上级山亭区房建开发公司作为物业管理的代管者和供用水合同的供水方,实际上担负了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责,其也是当地供水的唯一垄断者,具有公用事业管理者的身份,但是这种管理者职能的存在,并不影响其作为与居民地位平等的民事主体地位的存在,因此,双方的法律关系应该属于我国民法的调整范围。如果用民法中的平等原则来考察本案,发现本案事实中,有太多有违平等之处:

首先,就物业管理处擅自将传统的抄总表计量收费改为由居民代收并平摊差额部分水费的方式,并未与居民平等协商,缺少了一个平等的磋商过程,而只是采用了一种所谓的命令式的方式。

其次,被告要求居民相互抄表,承担总表和用户表的差额,实行居民集中交费的行为,属于将本应由供水企业自己履行的义务强加给对方履行,将自己单方面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违反了民法规定的平等原则,也不符合《合同法》、《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规定。最后,供水方凭借其行业垄断地位,在居民未按照其单方面命令操作时,违反法定条件和程序强行停水,与国家行政法规的规定和要求相违背,是一种违法的行为,也侵犯了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本案根据民法的平等原则,被告应当恢复供水和在今后继续实行“抄表到户、计量收费”。

二、自愿原则

1、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

信用的原则。”

2、涵义

自愿原则,即意思自治原则。是指个人得依自由的意思形成私法上之权利义务关系。包含两个基本方面:

(1)意志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财产自由、合同自由

(2)自己责任:任何人都要履行自己自愿承诺的义务,都要对自己过失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案例:

1999年6月25日上午,被告曹新河的妻子抱着女儿到原告彭俊裔诊所看病。原告诊治后,患儿出现惊厥、抽搐和发热,随即将患儿送医院治疗,住院三天后患儿死亡。同年6月28日上午,原告妻子前往被告家看望,被告要求原告家赔偿损失,当时彭妻未答应,曹父提出让彭妻回家商量一下,中午给个答复。至下午,原告方没人来被告家回话。因此,被告于下午6时许来到原告诊所,随同前来的还有被告的几个朋友。他们将诊所内看病的人赶走,将门窗关上,不准他人出入,房内只有被告及同来的几个小伙子和原告家人。诊所外有多人围观,闻讯前来制止的领导也被拒之门外。其间,接到报警的农九师治安队有三名干警先后来到现场,干警在现场期间未见到有人殴打原告及家人,诊所内,被告要求原告赔偿损失,原告检查要经有关部门解决,被告不同意,仍要求原告写一张欠条。在此情况下,由被告先写下欠条底稿,彭妻照着抄了一份,内容为欠曹新河女儿死亡补偿费20000元,于1999年7月28日前一次性付清。原告彭俊裔在该欠条上签了字。被告等几人走后,彭妻出来哭喊着对围观的人说,写欠条是被逼的,不是自愿的。

问题:

本案中在非自愿的情况下所签的欠条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分析:

本案中,原告彭俊裔确系在欠条上签字确认欠被告曹新河死亡补偿费,但是结合案件的具体事实,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被告不顾及原告及他人多次提出找有关部门解决的建议,也未提供赔偿数额的依据,在几个朋友的陪伴下,将原告及家人围在诊所内,要求原告出具赔偿20000元的欠条,被告要求原告出具欠条时,向对方当事人及亲属施加压力,使其产生恐惧心理,并且基于这种恐惧心理作出了违背他的真实意思的民事行为。也就是说,原告彭俊裔确实是在被告胁迫的情况下,并非出于自愿而签下的欠条。而且本案只能给,曹新河之女死亡,彭俊裔是否负有责任没有医疗鉴定结论,法院无法确认。曹新河要求彭俊裔出具欠曹新河女儿死亡补偿费20000元的欠条无事实依据。由于本欠条的签订

三、私权神圣原则

(一)含义

1、私权是指民事主体的权利,涉及的是个人利益。是相对于公权而言的。

2、神圣是指不可侵犯、至高无上。

(二)表现

1、立法表现——〈民法通则〉第5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

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2、司法表现:

(1)侵权者都要承担民事责任

(2)当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并存时,不得以罚代民、不得以刑代民;民事责任具有优先实现性。

四、诚实信用原则……“帝王条款”

1、作为民法基本原则的原因

2、要求:

(1)反不正当行为,如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恶意串通、损人利己等一切非道德的行为。

(2)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主观心理状态。符合“善意”、“诚实”、“信用”的要求。[案情1

林某与曾某系朋友,林某为喻寺镇一页岩砖厂老板。2003年1月21日,林某和曾某在经协商后以“2003年1月23日”的日期签订了—份砖厂转让协议书,协议书中约定:林某于同年1月23日将砖厂整体一次性转让给曾某,曾某在同月25日前给付价款10.6万元。同时约定,任何—方违约后,违约金为2万元,1月23日,双方就砖厂进行了移交。1月24日,曾某在支付9.5元元转让款后,以林某曾于1月22日下午和晚上偷运止厂内价值6000余元的成品砖和祁分维修设备为由,要求进行抵扣。林某以砖厂在2003年1月23日前归其所有和曾某接收砖厂未提异议为由,拒绝抵扣。2003年4只7日,林某提起诉讼,要求曾某结清余款并给付违约金2万元。而曾某则以林某拉走厂内财物构成违约为由,提起反诉。要求林某赔偿共6000元财物损失宾并支付违约金2万元。

问题:

对本案林某是否构成违约,是否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

对本案的参考结论

结合本案来看,尽管在当事人双方之间的约定中,并没有很明确约定将协议履行前擅自搬运财物的行为视为违约,但并不意味着双方就可以任意为之,侵犯合同相对方的合法权益。相对方的合法权益,从该案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砖厂转让协议书签订日期是“2003年1月23日”,但该协议实际的签署日期是2003年1月22日。林某和曾某经协商而后约定于“2003年1月23日”林某将砖厂整体—次性转转让给曾某.此约定所谓的”整体一次性”应该是指以合同签订当时的砖厂的全部资产为转让标的物。然而林某于合同签订当日(1月22日)下午和晚上就偷运走厂内价值6000余元的成品砖和部分维修设备,显然违背了合同中“整体一次性”转让这一义务,尽管林某以砖厂在2003年1月23日前应归其所有为由,表明其在正式转让之前可以任意处分其所有的标的物,但是其行使其所有权的行为不能以侵犯他人的权利为代价,其必须在正式转让之前对曾某履行一定的告知义务,说明转让时砖厂的实际资产与签订合同时的砖厂的实际资产有所出入.双方可以再次协商是按照原价格继续进们交易.还是通过折价抵扣的方式再行交易,这种告知义务尽管不是合同中明确约定的义务,但是属于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延伸出来的附随义务,而林某没有履行这一义务,显然是违背诚

实信用原则,应该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综上,林某拉走厂内财物,并未履行告知义务,构成违约,应该承担赔偿林某 6000元财物损失,并支付约定的违约金2万元。这个案例就是说明因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而承担的民事责任。

五、公平原则

1、确立为基本原则的意义

(1)有利于民众直观地了解民法的公平原则

(2)有利于理解依此原则而制定的一些具体规定

(3)有利于从立法和司法上正确处理民事主体间的利益关系问题。

(4)有利于法官树立公平意识,提高办案质量。

2、基本含义

(1)要求人们对利益或损害的分配在主观心理上应持公平的态度。

(2)反对暴利。

(3)要求民事案件的处理结果要符合公平、正义。

案情

1999 年10月24日傍晚6时左右,李萍、龚念(系大妻关系)及其儿子龚硕8日岁)一家三口与朋友王章海及其儿子到珠海经济特区五月花饮食有限公司(简称“五月花公司”)开办的五月花餐厅就餐。该五人由礼仪小姐安排在餐厅二楼面对楼梯口的座位就坐,旁边是一个“福特”包房,包房的东、南两面墙足砖墙,西、北两面墙是木板隔墙,龚硕皓靠近该包房木隔墙外侧就坐,,当李萍、龚念点好菜时,时间约为6时30分左右,隔壁“福特”包房内发生巨大爆炸,李萍和龚硕皓当场随声倒下,不省人事。经珠海巾人民医院全力抢救,龚硕皓囚双肺爆炸伤、外伤性窒息,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死亡。而李萍左上肢神经血管损伤,腹部闭合性损伤,头血性休克,肺挫伤,进行了左上肢截肢术及脾切除术。中萍伤愈后被评定为二级残废,龚念右外耳轻度擦伤,右背部少许擦伤。

五月花餐厅发生爆炸,是因为一名犯罪嫌疑人蓄意想伤害某医院的一名医生,故将自己制造的炸弹伪装成酒送给了该医生。1999年]0月24闩晚.该医生也到丘月花餐厅就餐。并把这瓶伪装成酒的炸弹带入了餐厅,当五月花餐厅的服务员开启酒瓶盖叫引起了爆炸,该服务员当场被炸身亡。现该制造炸弹的犯罪嫌疑人已被公安机关抓获,正在法院审理之中。

李萍、龚念向原审法院起诉认为:五月花公司面向社会经营餐饮.应提供美味可口的饭菜应提供美味可口的饭菜,还应提供愉悦放心的消费环境,保证顾客的人身安全,然而由于五月花公司管理不善,没有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使餐厅发生了不该发生的爆炸,给正在消费的李、龚念造成了身伤亡,五月花公司应承担李萍、龚念伤残、小孩死亡的全部损害赔偿责任,请求五月花公司赔偿医疗费、护理费、假肢安装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害赔偿金等共计人民币403万元。

五月花公司认为:在这次爆炸事件中,五月花公司的一名服务员身亡,餐厅的装修、设备均遭到破坏,各种直接、间接损失近一百万元左右、因此五月花公司也是受害者,在这次爆炸事件中五月花公司没有实施侵权行为,主观上并无过错本案的加害人应是这次事件的犯罪嫌疑人,并非五月花公司。五月花公司作为为餐饮的经营者,对前来就餐的顾客已尽到了作为善良管理者应尽的安全义务。顾客带着伪造的“炸弹”在就餐时发生爆炸,顾客本人及餐厅都不可能预见到.纯属意外因此五月花公司对李萍、龚念的人身损害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问题]

本案原告的主张能得到支持吗?

分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当爆炸这个意外事件发生后,顾客的损失应由谁来承担。由此必然涉及到一个在审判实践中适用较少的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之——公平原则。在本案中,对损害后果的发生,李萍、龚念在五月化公司就餐的行为并无过错;而五月花公司对其就餐的顾客巳尽到了应有的且符合本行业性质、特点的管理职责及注意义务,因此,五月花公司亦无过错;发生爆炸由此造成的人身伤亡的损害事实是双方当事人均无法预见到的—场因第三人引起的意外事件。但是,损害后果毕竟客观发生了,且损失惨重,该损失应如何承担?

作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的公平原则在侵权法上的一个具体制度体现就是公平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又称衡平原则,是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外的一种责任原则,属于英美法系通行的一项归责原则之一,其含义是在当事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均无过错且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要求致害人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况下,法法律以公平作为价值判断标准,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判定当事人分担损失的归责原则。该原则是独立于二者之外的一种平衡责任、一种对弱者倾斜的救济性责任。

公平责任原则的理念系使意外不幸事件造成的双方当事人利益失去的平衡得以恢复或弥补,旨在分配不幸和损失,而不在于惩罚过错。它是对过错责任原则及无过错责仟原则的补充和发展。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规定是以一般条款的形式,确认了公平原则是我国侵权行为归责体系中的一个独立原则。《民法通则》第123条第2款规定的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也属于公平责任的—种。

公平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条件有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正确适用公平责任原则须满足以下肯定条件和排除条件。肯定条件有二:一是有损害事实。在对因果关系的认定上,一般仅需要行为人的行为或物件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事实上的因果联系,即可成立公平责任。本案中,损害事实为李萍、龚念—家一死一伤。

二是损害后果严重。若由受害人自己承受损失,社会公众观念上会认为是不合理、不公平,如果损害后果轻微,即便由于受害人自己承受也不会造成其经济负担。社会公众也不认为是不合理、不公平,也就没有必要由当事人双方分担。不应适用公平责任。本案中尽管五月花公司在爆炸事件中也遭受损失,同遭不幸。但我们认为李萍、龚念—家一伤,受到的是肉体、精神的严重创伤以及经济上的重大损失,这比五月花公司受到的损害结果更为严重,之所以这样认定是基于下面的价值理念:在自然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与法人的相应权利保护发生冲突时,法律或司法的重心应向前者倾斜,而倾斜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原则,不仅是对这些自然人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更是民主、法制国家推进社会进步的应有体现。况且,在市场经济状态下当自然人的人身权利与法人的相应权利发生冲突时,要求法人民事主体在有关情形中承受一定的忍耐义务,已是现代损害赔偿理论及侵权行为法在处理权利冲突时所坚持的主流观点和趋势性做法:排除条件二:第一,当事人双方对损害的发生均没有过错(包括推定过错)。如果加害人、受害人单方或双方有过错,则应严格按过错原则承担。只有在双方当事人均没有过错的状态下,按过错原则将无人承担,才能适用公平责任,本案中,如前所述,对损害后果的发生,李萍、龚念及五月花公司均无过错;第二,此种情形法律没有明文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或者没有明文规定行为人没过错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因为若属上述情形,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都应对损害后果承担民事责任。况且若属上述情形,受害人的—般过错往往不能成为免除加害人责任的法定事由,而受害人没有过错时又怎能让双方当事人分担同一责任呢?简言之,在法律有特别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形时,应优先适用之.以体现该原则的理念和宗旨,而不能适用公平责任或过错责任。本案的情形,我国法律没有同高危作业致人损害等—样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

因此,本案满足了上述肯定条什和排除条件,可以适用公平责任,五月花公司分担一定

民事责任。

六、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1、含义:权利的行使不得违反法律和政策、不得违背社会公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秩序。

2、意义

(1)权利行使受制于时间、地点、方式、目的、对象等因素

(2)权利行使不得违反国家、社会、他人的合法利益。

小结

一、理论内容小结:

本章是围绕“民法”的概念这个核心而讲的,具体来说,就是根据该定义,重点讲解了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渊源、民法的体系、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民法的基本原则。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民法的概念是重点。

二、实践应用的小结

通过学习理论,从而(1)根据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以及民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能够初步判断哪些案件属于民事案件,(2)根据民法的渊源,能够知道解决一个民事案件的直接的法律依据和间接依据有哪些以及从哪些文件中找,(3)根据民法的基本原则,能够初步判断一个民事行为是否合法。

三、需要重点记忆的知识:

1、民法的定义(记住实质定义)

2、民法的基本原则

三、考试注意内容及考试形式

1、名词解释:民法

2、简答题或论述题:民法的基本原则

3、选择题

(1)民法的调整对象:可以直接考,也可以案例形式要求判断哪些问题属于民事案件。(2)民法的渊源:判断某一具体的法律是否属民事法律,能否作为处理民事案件的依据。(3)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分析某一纠纷是否属于民事案件。

(4)民法的基本原则:可以直接考记忆,也可以案例形式,要求判断某行为违法了哪个(些)基本原则。

4、案例分析:判断某一案件是否属于民事案件,并讲明理由。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本章内容是分析具体案件的着眼点)

分析案件的步骤:

1、先看争议的问题是什么,依次判断发生的是何种法律关系纠纷(如财产类法律纠纷或人身性法律纠纷)

2、看案件的当事人是谁,主体资格是否合法

3、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法定、约定或事实)

4、看当事人所争议的标的是否合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和相关的课堂练习,熟记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作为分析案例的着眼点的意义,能够区分哪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能够区分当事人争议的标的是什么。明确民事权利的主要分类、掌握物的分类中的“动产与不动产”、“原物与孳息”的概念、区别意义。

教学课时:6

教学设计:

1、先介绍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再通过案例来分析判断哪些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2、介绍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事件

法律事实-引起人与人之间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的原因

行为

主体-当事人、概念、种类、数量

民事权利:概念、分类、行使和保护

民事法律关系内容

民事义务:概念、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

客体-标的,概念、种类、物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结果。

意义在于:法院在受理民事纠纷时首先要确定案由,明确属于何种法律关系(人身关系里的哪一类,财产关系里的哪一类),然后才能对照相应法律加以审理。

(二)特征

1、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的社会关系

3、是受民法支配的法律关系

案例

甲和乙是好朋友,某日,甲邀请乙夫妇于周日中午到家吃饭,乙欣然同意。甲遂精心准备一桌饭菜,耗资600元,并备有好酒一瓶,价值400元。但周日中午乙一时心情不好,没有前往。该饭菜只能由甲夫妇自己吃,酒没有喝。甲提出乙应该承担违约责任。

问题:

甲能否就其损失要求乙承担民事责任?

分析

本案中,甲邀请乙夫妇到家吃饭的行为,性质上属于社交行为或情谊行为。当事人并无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并未建立民事法律关系,即使乙夫妇爽约,也不应

该承担民事责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一)根据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可以分为——财产权民事法律关系与人身权民事法律

关系

1、概念

(1)财产权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所调整的与人身相分离的,具有直接物质内容的财产关系。典型的如物权和债权关系。

(2)人身权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所调整的具有人格、身份利益内容的人身关系。

2、兼有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双重属性的法律关系:继承权、知识产权。

3、分类意义:

(1)确定某类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是否可以转让权利

财产权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可以转让自己的权利;而人身权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通常不能转让自己的权利;兼具财产权和人身权双重属性的权利,只能转让具有财产权内容的权利,不得转让人身权内容的权利。

(2)确定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违反义务时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形式违反财产权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时,应承担返还财产、恢复原状、排除妨害、赔偿损失和支付违约金等财产性质的民事责任。违反人身权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时,主要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非财产性质的民事责任。

(二)根据权利主体行使和实现权利的不同特点,可分为绝对权民事法律关系与相对权民事法律关系

1、概念

(1)绝对民事法律关系:是指不需要义务人的协助,权利人即可行使和实现其权利的民事法律关系。典型的就是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为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

(2)相对权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权利主体必须通过义务主体的协助行为才能实现其权利的民事法律关系。典型的就是以身份权、债权、继承权为内容的民事法律

关系。

2、分类意义

(1)确定每个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范围。绝对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是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相对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和义

务主体都是特定的。

(2)确定不同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履行义务的行为方式。绝对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的义务是不作为的消极义务,只要不妨碍权利人就是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义务。相

对法律关系的义务人履行的是积极的作为行为。

(三)根据法律关系形成和实现的不同特点来分,有建立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

1、概念:

(1)建立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事主体的合法行为形成的,权利主体能够正常实现和履行的民事法律关系。生活中大多数属于此。

(2)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因不合法的行为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如侵权行为产生的侵权民事法律关系。

2、分类意义:

(四)根据民事法律关系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和复合民事法律关系

1、概念

(1)单一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只有一组对应的权利义务的民事法律关系。如物权、人格权、知识产权为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还有借用、赠与等单务合同关系。

(2)符合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两组以上对应的权利义务构成的民事法律关系。如身份权、继承权为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还有双务合同关系。

2、分类意义:

单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人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而义务人只承担义务不享有权利。复合民事法律关系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互为权利人和义务人。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主体”是法学概念、在司法实践中叫“当事人”)

1、概念: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其中享有权利的一方是权利主体,承担义务的一方是义务主体。在双务合同关系中当事人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

2、主体的种类

(1)自然人:包括中国公民、无国籍人和外国公民,以及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个人合伙

(2)法人:中国法人和外国法人

(3)国家

(4)其他组织,如村委会等

3、主体的数量……至少有两方(如甲方、乙方)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1、概念: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承担的义务。即民事

权利和民事义务。(即当事人在具体法律关系中的行为)

(判断一个具体案件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内容,可以从法律规定来看,也可以从当事人的协议约定来看,还可以从实际发生的行为迹象来看。)

2、地位

(1)是认定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类别的重要依据。

(2)明确其,又能使一些名不副实的民事法律关系得到纠正。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客体”是法学概念,在司法实践中也叫“标的”)

1、概念: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也即当事人行使权利义务的行为所追求的目标或目的)

2、种类:

(1)物(所谓“鸟为食亡、人为财死”)……是财产权的客体

(2)行为……是合同关系或身份关系的客体

(3)智力成果……是知识产权的客体

(4)精神利益(所谓“树活皮、人活脸”,或“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是人身权的客体

第二节民事权利

一、民事权利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根据自己的意愿自己实施一定的行为或者要求义务人作出一定行为,以实现自己的一定利益的可能性。

2、特征

(1)是一种自由权

(2)体现权利主体实现一定利益的可能性

(3)具有法律保障性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

●(一)根据民事权利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人格权、身份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和继承权

●(二)根据民事权利是否具有财产内容可以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

(三)根据民事权利效力范围不同可以分为:绝对权与相对权

(四)根据民事权利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五)根据权利是否完全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可以分为:既得权与期待权

(六)根据并存的两个权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分为:主权利与从权利

(七)根据权利形成的特点和权利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原权利与救济权

三、民事权利的行使与保护

(一)民事权利的行使

1、民事权利的行使方式:

(1)自主行使权利,但是不得滥用权利。可以自由处分自己的权利,甚至放弃。

(2)依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由他人代为行使,但人身性权利除外

2、行使限制,如前民法的基本原则“禁止滥用权利原则”

(二)民事权利的保护

1、公力救济:民事诉讼或请求行政救济

2、私力救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行使留置权等

第三节民事义务

一、民事义务

(一)民事义务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为满足权利主体法律上的利益而必须为一定

的行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的法律约束。

2、特征:

(1)具有强制性

(2)具有限定性

(二)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的关系

两者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在特殊情况下,也有无义务的权利和无权利的义务。

(三)民事义务的分类

与民事权利的分类相对应,也有那些种,此外还有

以义务人的行为方式为标准,可以划分为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以义务人义务的产生方式为标准,可以分为约定义务和法定义务;以义务人表达义务的方式为标准,可以划分为明示义务与默示义务;以义务人履行义务的内容为标准,可划分为一般义务与附随义务。

(注意:法定义务具有不可放弃、不能转让、不得逃避的性质。约定义务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第四节民事法律关系的主要客体——物

一、物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1、概念:民法上的物是指能够为人力控制并具有价值的物质对象。

2、法律特征

(1)必须是权利客体。人不是客体,人的身体及人体的任何组成部分均不是物。但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人身体的某些部分一旦与人体相分离则可以成为物。

(2)能够满足人们的生产或者生活的某种需要。

(3)能为人力所支配和控制

[案情]

2003年9月18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公开审理了国内首例有关虚拟财产争议的案件。该案的原告是游戏玩家李宏晨,被告是网络游戏运营商北极冰科技有限公司。从2001年开始,牛宏晨花费了几千个小时的精力和上万元的现金,在一个名叫“红月”的游戏里积累和购买了各种虚拟的“生化武器”几十种,这些装备使他一度在虚拟世界里所向所向披靡。但2003年2月的—天.当他再次进入游戏时,却发现自己库里的所有武器装备都不翼而飞了,其中包括自己最心爱的3个头盔、1个战甲和2个毒药等物品。后经查证,在2月17日12时55分左右,,这些装备莫名其妙地被一个叫SHUILIU0011的玩家盗走了,李宏晨找游戏运营商北京北极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交涉,但该公司却拒绝将盗号者SHUILIU0011的真实资料交给李宏晨,于是李宏晨以游戏运营商侵犯了他的私人财产为由,把北极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被告赔礼道歉、赔偿他丢失的各种装备,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万元。

问题

网络虚拟财产是否属于物的范畴?本案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侵害财产权?

分析

网络中的武器装备决不简单的就是一堆数字,它确实包含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包含着价值和使用价值,那么它就是具有物的属性。因此,侵害虚拟财产就是侵害财产的侵权行为。受理本案的法院判决认为本案的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是完全正确的。

●二、物的分类

▲(一)动产与不动产

1、概念

2、区分意义

(1)所有权取得或转移的方式、时间及其风险责任不同:

动产,依交付即发生转移所有权的效力,而不动产则要到法定的国家机关办理登记手续才发生法律效力。

标的物意外灭失毁损的风险责任随所有权的转移而转移,即所有权属于谁谁承担风险

(3)诉讼管辖地不同。不动产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动产则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

案例:卖牛案和买房案

(二)种类物和特定物

1、概念

2、区分意义

(1)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对客体的要求是不同的

(2)在学理上,所有权转移时间不同;在学理上,交付前灭失,义务人的责任不同。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没有确认。

(3)交付前,标的物意外灭失的合同责任不同

种类物交付前灭失,义务人需以同种类物替代而继续履行;特定物灭失的,则免除了义务人的交付义务)

案例:水泥案和名家字画案

(三)流通物与限制流通物

1、概念

2、区分意义在于,法律对不同的物的流转有不同的限制。

(四)可分物与不可分物

1、概念

2、区分意义

(1)共有财产的分割方式不同。可分物可以进行实物分割,不可分物只能作价分割或者变价分割。

(2)享有债权和承担债务的方式不同。在多数人之债中,标的物是可分物,产生按份之债;标的物是不可分物,产生连带之债。

案例:离婚分割财产案

(五)主物与从物

1、概念

2、作为从物的条件

(1)不是主物的组成部分

(2)须对主物发挥辅助效用

(3)必须与主物同属于一个人

3、区分意义:在于确定主物转让时从物的归属,原则上,从物随主物权利变

动而变动。

案例:卖房案

▲(六)原物与孳息

1、概念

举例说明哪些是原物与孳息

2、区分意义在于确定孳息的归属。天然孳息自脱离原物时起由享有取得权利的人取得。

法定孳息,由享有取得权利的人按照法定方式、约定方式或者交易习惯取得。

原物的所有权属于谁,则孳息的所有权也属于谁,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或法律另有规定。

案例:牛黄案和彩票中奖案

(七)可消耗物与不可消耗物

1、概念

2、区分意义在于区分有关合同的性质和内容

(八)单一物、合成物与集合物

1、概念

2、区分意义,对于单一物或结合物原则上权利及于物的全部,其中一部分不得成为

权利客体。而对于集合物,权利分别存在于物的各部分。

第五节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概念

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变更包括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和内容变更三种形式。

二、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民事法律事实

(一)概念:是指符合民法规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客观现象。

(二)分类

1、自然事实

(1)状态

(2)事件

2、人的行为

(1)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事实行为、行政行为、司法行为

(2)违法行为

(三)民事法律事实构成

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几个民事法律事实的总和。

案例:非法同居关系解除后,子女和财产的处理案

小结

一、理论内容:

本章是以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展开讲述了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以及引起法律关系变化的原因。

其中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部分,意在强调其法律规定性、内容的权利义务性、法律保障性。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注意并不仅仅是法律关系的参与人,还应当是权利义务人,需要记忆的是主体的种类。

法律关系的内容部分,重点是民事权利,其中的分类是重点和难点。民事义务部分搞清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的关系就可以。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首先要理解概念,突破点就在于明白客体就是人们实施权利义务行为的目的和目标(标的),就是人们做事的追求。其次,要记忆客体的种类。最后,重点掌握标的物的分类及其意义。

法律事实,是引起法律关系变化的原因。首先,要明确原因的法定性。其次要明确原因有哪些。对行为,要明确包括了合法行为、违法行为的。

二、实践应用

由于本章内容是分析案件的着手点,所以,我们在开始就要求学生记住分析案例的几个步骤。为此,在讲授法律关系概念的时候,要求学会分析和判断具体案件中哪些人与人的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其要旨是看主体之间是否具有平等性,是否形成民事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讲授主体的时候,要求确定在不同关系中的当事人各是哪些,其要旨就是要看谁和谁之间有权利义务关系(法定的或约定的)。讲授内容之权利时,要求学生会判断不同类的权利在法律上的意义是什么,而在义务部分,则要明确约定义务不得与法定义务相抵触,不得逃避法定义务。在讲授客体时,通过具体案件,要让学生会辨析其中的客体,明确只有合法的客体才受法律保护。

三、考试内容及其形式

(一)名词解释:

1、绝对权与相对权

2、既得权与期待权

3、主权利与从权利

4、动产与不动产

5、原物与孳息

(二)简答题

1、列举民法关于民事权利的最基本分类。

2、简答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种类有哪些?

3、动产与不动产区分的法律意义有哪些?

4、原物与孳息区分的法律意义是什么?

(三)选择题

1、判断哪些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

2、指出选项中,哪些可以作为民事主体

3、指出具体案例中的客体是什么

4、判断哪些选项属于动产或不动产、原物与孳息等

5、判断哪些事实属于事件、哪些事实属于行为

6、依据物的分类意义,判断不同案件中标的物的所有权归属

(四)案例分析

分析教材后第二个案例所提的三个问题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1)——自然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民事法律对自然人法律人格的确定因素、掌握民事能力的划分类型及其行为的效力、监护人的范围及其职责、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条件及其后果、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户的地位的取得及其财产责任、合伙的财产责任。目的是了解民事行为的效力。

实践性教学环节:

1、自然人姓名变更程序

2、个体工商户的设立登记程序

3、合伙协议条款的谈判签订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民事能力的划分及其意义

2、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的财产责任

3、合伙

教学课时:10课时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理论并介绍具体办事程序、学生分析案例并实际模拟演习办事步骤

第一节自然人

一、自然人法律人格的确定依据

(一)自然人的姓名

1、姓名是确定不同人的符号

2、姓名由“姓”和“名”组成

(1)“姓”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但是没有禁止姓他人的姓。

(2)“名”

A、“名”的取得

刚出生的婴儿,由父母决定,并在申报户籍时由户籍管理部门(派出所)予以登记。

B、“名”的变更(改名)

(A)未成年人的,由父母或其他法定代理人决定或同意,并由其办理变更姓名的手续。

(B)成年人的,由其自主决定。

(C)变更程序:

a\持户口本或身份证,并备两张一寸身份证照片,

B\到户籍所在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办证大厅领取一式两份的免费申请表填写,经该机关审核后

C\持审核后的申请表和户口本,到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户籍室办理变更手续。

注意:变更理由需正当合法,不违反公序良俗。

(二)自然人的户籍和居民身份证

1、户籍(户口本)……是自然人家庭关系的证明。

注意:新生儿入户登记程序……须由父母持户籍薄、出生证明、生育证,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办理。

2、身份证……是自然人个人身份的证明

注意:2004年1月1日实施《居民身份证法》,第二条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十六周岁以上公民的居民身份证的有效期为十年、二十年、长期。十六周岁至二十五周岁的,发给有效期十年的居民身份证;二十六周岁至四十五周岁的,发给有效期二十年的居民身份证;四十六周岁以上的,发给长期有效的居民身份证。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应当出示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一)常住户口登记项目变更;(二)兵役登记;(三)婚姻登记、收养登记;(四)申请办理出境手续;(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三)自然人的住所

1、住所的确定依据: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

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2、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院治疗的除外。

3、住所的法律意义

(1)在涉外案件中,住所可以作为确定准据法的依据之一

(2)是确定诉讼管辖的依据之一

(3)是确定自然人失踪的依据之一

(4)是确定婚姻登记机关的依据

(5)是确定债务履行地的依据之一,是财产继承活动的地点、是法律文书送达的地点。

案例:

宁夏绿谷制药公司于1998年8月设立,注册资金为1 000万元,其股东分别为宁夏药物研究所、上海绿谷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绿谷”),出资额分别为700万元,300万元。2000年8月1日,宁夏绿谷制药公司股东会通过决议,将公司注册资本由人民币1000万元增加至3 800万元,其中上海绿谷公司增资1 600万元、宁夏药物研究所增资1200万兀,新增加的出资额应于2000年9月30日前分批缴足。2000年9月26日,宁夏绿谷公司股东会决议,同意宁夏药物研究所将其对宁夏绿谷公司出资的 1 900万元部分转让给宁夏君信(200万元)和临河兴科(100万元);同意上海绿谷公司将其对宁夏绿谷出资的l 900万元部分转

让给北京大地(300万元)、北京君益润泰(100万元)、上海北融(200万元)。原股东一致同意放弃对本次转让的优先认购权。2000午10月,上述七名股东订立了“发起人协议”,一致同意设立宁夏博尔泰力公司,该协议对发起人未按规定的期限、数额缴纳出资约定了违约责任,即“每违约—天,违约方应缴付其违约部分出资额的千分之五作为违约金给履约方”。2000年lO月26日,宁夏博尔泰力公司设立,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3 800万元,其前身为宁夏绿谷公司,公司股东为宁夏药物研究所、上海绿谷、宁夏君信等七家单位。Z003年10月21日,原告宁夏君信公司向宁夏高院起诉上海绿谷公司。诉称:被告上海绿谷公司在认购的1 900万元股份中虚假出资1 307万元,对原告等已足额出资的股东已构成违约,依据《发起人协议》约定,被告应当承担不足出资的违约责任,违约金为309.3277万元。在本案一审期间,被告上海绿谷公司提出管辖权异议,认为被告公司注册所在地为上海,在宁夏没有任何经营地,因此宁夏高院对于本案没有管辖权,请求将本案移送至上海有关法院管辖审理。

[问题]

本案被告的住所地应当如何确定?

分析:

本案的当事人对法院的管辖权存在着争议,为此,需要确定究竟哪一个或哪些法院对案件享有管辖权。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2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这是我国现行立法关于我国法院管辖的一般原则的规定。根据这一原则,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对案件享有管辖权是无可质疑的。不过,本案的关键并不是一般性地判断被告所在地即上海的法院是否享有管辖权,而是需要确定原告所在地的法院对案件是否具有管辖权。为此,需要判断本案所涉纠纷的法律性质。

本案中,原告宁夏君信公司起诉被告上海绿谷公司的依据有二,一个是2000年8月1日宁夏绿谷公司的股东会决议,即将上海绿谷公司的出资由300万元增资到1 900万元;另一个是2000年10月,七家发起人就发起设立宁夏博尔泰力公司而签订的“发起人协议”。其中特别需要判断的是七家发起人签订“发起人协议”行为的性质,因为原告正是因为被告尚未履行该协议的内容并依据该协议的约定而要求被告承担民事责任的。那么,签订“发起人协议”的行为在民法上究竟属于何种行为呢,我们认为,这一行为乃是订立合同的行为,因为各方当事人不仅是平等的民事主体,而且该协议是根据各方当事人共同的意思表示而成止的,也就是说,该协议乃是一个以发起人的合意为基础的多方民事法律行为。因此,本案属于合同纠纷。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条的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也就是说,对本案除了被告住所地的法院可以管辖外,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亦可管辖。在本案中,何谓合同履行地呢?可能有人会认为由于被告上海绿谷公司可以在任何地方完成增资的行为,如采取在异地转账、邮寄等方式履行出资义务,所以上海绿谷公司的履行地点足不确定的,进而无法确定合同履行地,因此,只能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此案。但实际上本案增资义务的履行地只能是宁夏绿谷公司的住所地即宁夏银川,因为增资义务的履行不仅仅是资金的支付,只有履行了出资并进行了验资后才能界定上海绿谷公司增加出资的行为是否完成,照此看来,出资义务的履行地就是宁夏绿谷公司所在地。不仅如此.我国《合同法》第62条规定,“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方所在地履行”,因此,增资义分的履行地就是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即宁夏博尔泰力公司的所在地银川。所以宁夏高级人民法院对本案享有管辖权。

二、自然人的民事能力

(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1、概念: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是自然人参加民事法

律关系的前提。

2、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特征:平等性

3、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关系

(1)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实际取得民事权利的前提,而民事权利是自然人权利能力实现的结果。

(2)民事权利能力包括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两方面的资格,而民事权利是民事义务的对立面不包括义务内容。

(3)民事权利能力由法律赋予,每个自然人从出生到死亡均享有,不得分离、放弃和转让,而民事权利一般可以依其本人意志放弃或转让。

(4)民事权利能力由法律赋予,其内容和范围由宪法和民法加以规定,而民事权利的内容和范围直接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

4、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和终止

(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

A、出生的标准:独立呼吸说

B、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

没有户籍证明和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

C、关于未出生的胎儿的法律地位:是母体的一部分。受法律保护的只有关于继承

中的“胎儿特留份”。

案例:致死青工,其妻要求侵权人支付未出生胎儿将来抚养费案(2)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终止于死亡

A、死亡的法律分类: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B、死亡的标准:心脑均告停止为自然人生理死亡的标准

C、死亡的时间:

(a)在医院死亡的,以死亡证上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的,以户籍册上登记的死

亡时间为准。

(b)若自然人死于他杀或意外事件,以有关记过出具的死亡证明书上的时间为准

(c)互有继承权的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的,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

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推定长辈先死;几个死亡人辈分

相同的,推定同时死亡。

D、死亡人的利益的法律保护问题

(a)尸体的保护,对尸体的利用不得违背死者生前意愿,不得违反法

律和社会公德。

(b)死者的名誉、姓名、肖像,受法律保护

对上述有关死人的侵害,由其近亲属1作为原告向法院起诉。

案例:亡父的遗照被药品广告利用,要求停止侵害并赔偿精神损害费的诉讼案(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1、概念: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的关系:

(1)权利能力是行为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行为能力是权利能力得以实现的手段或者保障

1近亲属是指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2018年乡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总结

https://www.doczj.com/doc/0517666150.html, 专业的公文在线写作平台 2018年乡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总结 结合我乡工作的实际,紧密联系我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坚持学以致用。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改进学习的形式和方式,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党委科学决策服务,现将今年我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率先垂范,成员积极参与。首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始终把学习作为加强、改进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基础性工作,持之以恒,扎实抓好。党委书记XX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来抓,经常对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作出指示和安排,并一再强调机关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努力做学习型领导、个人,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机关。作为第一责任人,他们坚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无论工作事务多么繁忙,总是带头学习、带头发言、带头辅导、带头调研,充分发挥带动和引导作用,并经常同领导干部一道研究布置课题、理顺工作思路、探寻学习方法,联系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充实领导干部学习内容,妥善处理好工学矛盾。平时注重监督检查集中学习研讨、个人自学和考勤管理等学习制度的落实情况。在领导的带领下,其他机关干部均能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做到以学习提升理论素质,促进工作开展,形成了学思结合、工学相长的良好局面,在全乡的理论学习及创建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教育作用。 (二)明确学习内容,突出学习重点。一是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全面系统学习、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深刻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理论核心。二是围绕“三个代表”、科学发观等重要思想,组织学习和探讨。

小学生知法守法教案

小学生知法守法 教学目的 通过张小强学法、知法、守法的事例,教育学生在社会上要遵纪守法,并懂得首先要从遵纪做起。 教学要点 1、学习张小强学法、知法、守法,并懂得守法首先要从遵守纪律做起。 2、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教学准备 1、结合课文内容绘制挂图2幅。 2、课前搜集一些关于论述纪律与自由的格言名句。 3、幻灯字幕3幅,录音机,录音带。 4、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①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 " 知法守法 " 的深刻理解。 ②个别学生不能自觉遵纪守法。 教学过程 一、导题: 同学们,讲课之前,老师向你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在马路上行走,有人欺侮了你,你会怎么办?回答得很好,我们当中有些人表现出了一种无畏的英雄气概,但这并不是最理想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遇到拦路抢劫的事,我们最好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课 -- 《知法守法》。

板书课题:《知法守法》一课向我们介绍了用法律保护自己,不违犯法律的好少年 -- 张小强,那么,张小强是怎样做的呢?请听故事。 二、讲述故事,激情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放录音配乐,边讲边出示挂图。) 2、提出问题,引导明理:问题:(投影字幕) ①当别人对小强强行搜身时,小强是怎样做的? ②小强为什么不让哥哥去报复?如果去报复后会造成什么后果?③小强为什么能受到别人的称赞?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4、师生共议,明确道理。学生议论,教师小结。 小结:①小强在被别人拦住,遭受恐吓的时候,并没有被吓倒,他勇敢地站在那里,冷静地劝说那几个人;当那几个青年强行对他搜身时,小强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保护了自己,指出了他们的行为触成了犯罪。假如你是小强,你这时会怎样做?说的很好,我们要用法律保护自己,首先必须知法、懂法,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多学法律知识,只有掌握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才能在自己受到伤害时保护自己。 ②是的,小强清楚地知道:如果哥哥去找他们,一定会用暴力报复他们,而使用暴力去报复人是违法的,因此小强不让哥哥去找他们。小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二是使哥哥免于违法。当然这一切都是与小强知法守法分不开的。假设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亲人要去报复别人,你会怎样做?假如那几个青年是你

14《学法、懂法、守法》教案

《学法、懂法、守法》教案 三年级刘基萍 一、教学内容:学法、懂法、守法 二、教学目标: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远离犯罪。 (二)、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有哪些并进行预防。 三、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同学们都有十一、二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增无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二)、主要内容 1、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呈低龄化趋势 (2)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 (3)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 (4)犯罪的类型复杂 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1)社会的因素 (2)家庭的因素 (3)学生的心理因素 3.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领导干部学法制度

南京江标铁塔制造有限公司 领导干部学法制度 为了进一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普法活动,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决定在全公司推行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现将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推进依法治企进程。通过开展领导干部学法活动,增强广大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形成符合法制精神的工作环境,保证国家各项方针的贯彻落实。 二、基本标准 (一)建章立制 1、依照法律法规制定,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成立主要领导一把手负责的学法用法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做到人员、组织、经费三落实。 3、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学法用法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普法宣传教育 1、依据上级普法规划,制定本公司普法规划及年度工作要点。 2、领导班子坚持学法制度,带头学法、用法。职工坚持自学与集体学法相结合,集体学法每年至少两次。 6、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固定的法制宣传橱窗或板面,每年至少一次法制宣传日(周)活动。 (三)依法治企 1、制定依法治企工作方案,并认真贯彻实施,保证依法治企工作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健全公司管理体制。各级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依法发挥相应的作用。 3、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等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依法保障劳动者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三、组织领导 各部门应当将推进学法用法工作列为法制工作的重要内容,广泛宣传开展依法治企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依法治企工作和创建“学法用法示范点”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推进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会前学法制度

会前学法制度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研究法律,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依法管理,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并有意识地使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开发这个系统。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领导干部是指中层以上领导干部。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预会,是指支部委员会、局常务会议、主任办公室例会、干部、职工在重大会议前的学习。 第四条法律)的用户研究的目的,应当加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和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学用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的发展,促进我们局依法执政。 第5条会前法律研究要点:

(一)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基本理论。 (二)规范政府部门行为规范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范性文件。 (3)与市政建设、项目管理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四)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 (五)其他有关业务人员行为规范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章。 第一条为进一步增强我局干部职工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加快推进法治机关建设,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会前学法范围包含:领导干部会前学法、重大行政决策前学法、干部职工会前学法、周五政治学习前学法。 第三条会前学法,应坚持“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学法内容和本单位中心工作、需要决策的重大事项结合起来,积极提高学习的实践性,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第四条原则上在每周五政治学习会会前须安排集中学法。重大行政决策前须安排与行政决策相关联的法律法规的学习。 第五条会前学法的授课人以主要议题涉及的相关分管领导或股室的负责人为主,也可邀请专家学者、法律顾问和法治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进行授课。 第六条政治处负责会前学法的组织工作,宣教股负责拟订学法内容,报领导审定后实施。 第七条每年的学法资料要汇编成册,分送领导干部和其他机关工作人员继续学习。 第八条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民法总论概念对比

民法总论概念对比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民法总论概念对比 (一)主体——自然人与法人 l 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区别: 权利能力是可能性,权利是现实性 权利能力包括权利和义务,权利不包括义务 权利能力是主体资格,与主体不可分离,所以不能被限制、抛弃、转让和继承,具体权利可以与主体分离。 l 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的异同: 相同点:均是对失踪人资格的宣告,均保护失踪人利益和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不同点:(1)规范保护点不同(宣告死亡涉及失踪人配偶和近亲属的人身权、继承权的保护,宣告失踪则无) (2)法律要件不同(时间要求不同,申请人有无顺序不同) (3)法律效力不同(宣告死亡推定失踪人自然死亡,以失踪人住所地为中心产生的自然死亡的法律效力;宣告失踪仅产生财产的代管和债务的清偿) PS: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在宣告程序上无必然联系。 l 约定监护与委托监护的区别: 二者都是合同设立监护,但有区别。 1.约定监护是法定监护,是法定监护人之间确定监护人的协议 2.委托监护是意定监护,是监护人与非监护人之间确定非监护人代行监护职责的协议,委托的不是监护权,仅是监护职责;受委托人不是法定监护人,仅是履行监护职责的临时监护人 l 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区别: 设立基础不同。社团法人的设立以人为基础;财团法人以财产为基础。 设立目的不同。社团法人的设立可以营利,也可以为公益;而财团法人的设立是为公益。 设立人与法人的关系不同。社团法人的设立人,在该法人成立之后,是该法人的组成人员,财团法人的设立人在法人设立后,与法人脱离关系,既不是法人的成员,也不参与和决定法人的食物,更不享有该法人的利益。特别是有的捐助人在法人成立后或在法人成立前就死亡,该财团法人是根据他的遗嘱设立的。 设立行为不同。社团法人设立的行为属于共同的法律行为,而且是生前行为;财团法人的设立行为是单方行为,有的是死后生效的法律行为。 有无意思机关不同。社团法人有自己的意思机关,通过自己的机关的意思制定章程,约束法人的活动;而财团法人则没有自己的意思机关,二是按照设立人,他人的意志进行法人的活动,所以,理论上称社团法人是自律法人,财团法人是他律法人。 设立方式不同。国外对社团法人采取准则主义;社团法人采取许可主义。 l 合伙与法人的区别: 合伙依合伙合同形成;法人成立复杂。 合伙是不具有权利能力的团体;法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团体。 合伙是共有财产;法人是独立财产。 合伙人对合伙债务负连带无限责任;法人是独立责任。 (二)内容——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l 绝对权与相对权二者的相对区别:

1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主题班会教案

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主题班会教案 班会目的 1、了解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及其由来。 2 、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争做一名知法守法的好学生。 3、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 活动形式 以学生学习行为规范为中心,通过各种活动如生活实例窥探、行为规范讨论交流、反面案例启示等增强学生遵纪守法观念。 班会准备 1 、准备有关的法律知识材料。 2、收集有关遵纪守法的案例。 3、制作相关的课件。 班会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提问:“你知道12月有什么节日吗?”然后图片提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全国法制宣传日。 2、播放全国法制宣传日的宣传视频。 二、知识环节: 1、在多媒体展示小学生守则,让学生大声朗读。然后强调一下我们学校的校规校纪,并提醒学生时刻牢记在心。 2、让学生了解2015年“ 12. 4”全国法制宣传日暨“法治广东宣传教育周”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关知识。 3、看完视频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违法,什么又是犯罪?” 通过同桌讨论,然后请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老师再讲授。 (

出 示课件,学生读一读,加深印象) 4、多媒体出示几个案例,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并分析案 例: 案例一: 小雨随老师、同学们到一旅游胜地秋游。当他见到一棵古树上刻有名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也拿出小刀在树上刻上自己的大名,然后满意地离开。 案例二:海口市的一名10多岁的男孩向另一名年龄更小的小学生强 行勒索钱财时,被过往行人抓了个正着。如此小的孩子竟学会了敲诈勒索,让围观群众感叹不已。 案例三:文昌市某中学一初一女生被四女生轮番抽打了200多个耳光,耳膜破裂住院。在暴行长达一小时的时间里,她的室友躲在寝室里,不敢相救。 案例四:虹虹到自选商场购物,看见一个装饰物很精致,趁售货员不在意,悄悄拿了放进自己的书包,若无其事地走出商场。 (讨论: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事,你会怎 么做?) 5、你发现没发现身边的违法行为,如果有请同学们说一说,大家议一议。接着引导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许多的时候是由于不知法,不懂法而造成的犯法犯罪的,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就非常的必要。 三、小组竞赛: 小组间进行答题竞赛,每组派一个代表负责答题,教师先选择最快举手的同学,答对一题可加一分。 判断对错。 (1)我正在认真听课,书桌里的手机震动了,有人发短信给我,趁老师不注意赶快回一下。(X)

加强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能力提升执政水平重点

加强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能力提升执政水平 同志们: 强化民主与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年来,阿克苏市各级各部门在民主法制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和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初步形成了领导干部学法的模式和路子。使我市民主法制建设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六五”普法规划,把领导干部作为普法对象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肩负着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保证,是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对于全民普法教育具有重要表率作用,有利于弘扬社

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良好风尚。总体上看,经过长期的普法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明显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与水平普遍提高,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有些地方一些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依法管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能力不强,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学习法律、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重要性,带头学习法律,做尊崇法律、运用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表率。 二、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原则,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增强依法执政能力,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深入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牢固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

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法守法依法维权》名师教案

(封面) 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法守法依 法维权》名师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的: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比较法。学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课件,素材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

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观看法制教育视频) 小组讨论,并用气泡图等各种形式记录,小组派代表发言,各组参与讨论。 (一)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二)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中学生预防侵害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 原则: 1、依靠法律,预防违法犯罪对自己的侵害中小学生要明确,依靠法律是预防侵害的首要原则是自我保护的必备武器。依靠法律,必须学法、知法,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要弄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无罪,什么是犯罪;什么是自己的义务,权利和合法权益,什么是受到侵害。还要弄清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和法律责任。要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行使权利,并在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形成侵害时,能够依靠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要做到:一克服“害

最新整理基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心得体会

最新整理基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好法律知识,努力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职工作,谈谈学法用法心得体会。 一、进一步提升学法用法思想理念。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工作。自觉学习、贯彻和宣传法律,关键在于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公务员学法用法是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灵魂,是一切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其次是本职工作的需要。农业农村工作量大面广,涉及各个部门诸多法律法规,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必须充分掌握才能保证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服务好本职工作。三是自身建设的需求。党员干部首先应该是国家法律带头的执行者和遵守者,学法用法这个头带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效,关系到工作的形象。同时,公务员队伍积极地学法用法对整个社会引领作用也显而易见,如对巩固执政基础、规范社会秩序、培育公民品格、促进文化建设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四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通过多年来法制教育,广大群众要求社会依法行政、阳光行政,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学好用好法律不单是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与法治国家的实现紧密相联。 二、进一步确保学法成效。学法是用法的前提。尽管这些年来,我们公务员系统普法宣传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政府机关特别是在基层,相当数量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还比较淡薄,弄不懂、学不深现象还比较突出,并直接消极地作用在实际工作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一些地方公务员学法环节存在形式主义不无关系。在因制度弱化导致的上无压力下无动力的情况下,部分公务员提不起学法的精神和用法的自觉性。这就导致部分公务员法律素质不高,行政活动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和合法性。因此,在将来的学法用法工作中,应进一步完善形式、充实内容、健全机制、强化培训、严肃考核,真正提高广大公务员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公务员学法用法的实际效果。

2018事业单位必考《民法总则》的23个考点(精品文档)

精品范文,下载后可编辑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正式施行。无论申论还是行测,都将围绕这一重大事件展开命题,下面就简要列举重要的23个考点。 ———————————————— 01、签订违反道德的合同自此无效,不留余地 民法总则第八条规定,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02、“绿色原则”也被列入基本原则 民法总则第九条规定,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03、“习惯”将成为法官除法律之外的好帮手 民法总则第十条规定,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04、用“出生证明”“死亡证明”来记录 你来到和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 民法总则第十五条规定, 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05、胎儿也有权继承财产,受到伤害也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民法总则第十六条规定,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06、孩子以前10岁才能打酱油,现在8岁就可以了 民法总则第十九条规定,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总则第二十条规定,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07、父母可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提前安排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事宜 民法总则第二十九条规定, 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 08、失独家庭的父母可以提前,为自己选定称心如意的监护人 民法总则第三十三条规定,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协商确定的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

小学生《学法、知法、守法》主题班会教案

《学法、知法、守法》主题班会教案 班级:二(4)班教师:XXX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思想上对的重要性及意义有所认识,在行动上有所落实,努力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观念。 2、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知法、守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制观念。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和大家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法制观念,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希望对同学们在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上有所帮助。 二、小学生应懂得哪些法律常识? (一)、我先和大家谈谈什么是违法与犯罪。 同学们不要把违法与犯罪理解成同一个意思。首先,违法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禁止做以及不允许做的,或者是应当去做而不去做的行为。犯罪是指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严重危害社会,依照《刑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正身避邪,防微杜渐 大量事实证明,不良行为习惯正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青少年要从小事和日常生活做起,堂堂正正走好人生每一步,坚决摒弃下列不良行为。 1、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2,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3,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二)、学习《宪法》 (三),遇到什么情况拨打110电话? “110”系报警电话号码,遇有歹徒拦劫、入室抢劫、被绑架、流氓强暴、行凶杀人等特殊情况,可迅速拨打110电话,寻求警方的紧急救援。110电话台,有公安干警昼夜值班。接电话后,会立即通知警察及时赶赴案发地点,采取必要的行动。 拨打110电话时,要冷静不要慌乱,最好用普通话,向值班民警说明发生了什么案

知法守法主题班会教案5篇

知法守法主题班会教案5篇 社会要和谐,法律支妙招。人人都学法,法规心中晓,处处都守法,犯罪何处找,遇事会用法,问题解决了,自觉宣传法,大家开口笑。法制宣传日,愿大家携手法律,生活美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知法守法主题班会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参考! 知法守法主题班会1 一、班会课设想: 由于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而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经常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反了校规校纪。在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也很淡薄。由于缺少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伤害时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以召开本次主题班会,教育青少年要知法懂法,更要学会用法,争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学生。 二、教学目的 1、通过看视频、演小品等形式引起同学们对一些法律常识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视。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及并逐步形成自觉遵守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重点内容 1、加强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遵守交通法规。 2、组织各种违法行为的教育案例,增强遵守校规校纪的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法情景剧表演 五、课前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违法行为的法律知识、交通事故的新闻。组织学生排演小品、学唱歌曲、挖掘班级才艺展示的学生。 2、选好及训练班会主持。 3、制作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1、通过小品展示学习法律至少得重要性。

2、看交通安全的视频进行法律、安全常识问题抢答,班级学生展示小快板《做个守法的好少年》。 3、联系实际,探讨身边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寻找解决的对策。 4、班级宣誓,争做知法懂法合格中学生。 5、班主任寄语。 6、合唱班歌。 知法守法主题班会2 教育目标: 1.对全体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2.预防青少年犯罪, 3.让学生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 方式和方法: 学生主持,加以学生表演等形式 一、身边的法律(班长主持开场) 1.案例一: 1999年3月27日晚,在襄樊市的汉江沙滩上,一个由几名未成年人临时凑成的绑架团伙绑架了某中专生小刚,正当他们打电话向被绑架人母亲索要6万元赎金时,被樊城公安分局米公派出所刑警一举抓获。据查,他们曾多次敲诈小刚,金额达1000多元。三名犯罪嫌疑人中,最小的方某(17岁)竟天真地问刑警:“把钱还给他(受害人),我可以走了吗?” 2.学生谈感想、讲身边的事情 3.请学生指出所知的违法行为 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许多的时候是由于我们的不知法,不懂法而造成的犯法犯罪的,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就非常的必要。 4.国家的有关的规定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年龄段称为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_、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偷渡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年龄段成为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年

乡镇领导干部学法计划

乡镇领导干部学法计划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严道,切实提高党政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作风硬、业务精领导干部队伍,促进领导干部内部学法热潮。经镇党委会议研究决定制定严道镇党政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年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大局,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以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增强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我镇依法行政水平。促进我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二、总体目标 领导干部通过深入系统的学习法律,熟悉和掌握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牢记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物,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三、参学对象和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参学对象:全镇所有党政领导干部,各村书记、主任。 (二)学习的主要内容:1、宪法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国家民事、刑事、行政、经济等基本法律制度;3、反腐倡廉、维护社会稳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制度;4、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四、主要形式和要求 (一)中心组学法。党委(支部、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至少安排四次以上集体学法活动,领导干部要认真做好学法记录。 (二)会前学法。要充分利用召开各种会议的时机,在会前根据形势和会议议题,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丰富会议内容。 (三)法制讲座。各村(社区)要结合工作和形势的需要,把握法律出台实施的重要时机,坚持举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各村(社区)每年不少于2次。要采取措施确保到课率,提高讲座效果。 (四)坚持自学。领导干部要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确定学习内容,每年自学时间不少于60个小时。要联系工作实际,撰写学法笔记,并结合相关法治课题撰写一篇以上调研报告或论文,增强学习效果。 (五)坚持和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在重大事项决策之前,应进行法律咨询和论证,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法律专家在政府决策中的参谋作用。 (六)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制度。按照“条块结合,一块为主”的原则,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对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考试考核。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考核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同时进行。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取得实效。

中学主题班会 学法 知法 懂法 守法教案

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课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课型新授案序教学用具幻灯片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 2、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自觉的遵纪守法,做合格小公民。 重点难点1、使学生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 2、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主持人】同学们!在这首《护法遵纪》歌中拉开了我们《知法、守法》主题班会的序幕。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要和规章制度打交道,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只有遵守一系列的规矩才能有条有理,完善和谐。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全体公民都能做到遵纪守法,我们就能在一个文明美好的环境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是遵规守纪的结果,好的习惯能够规范我们的行为。坏的习惯却能误导我们的行为,甚至可能让我们误入歧途,走上不归路。那么平时我们的一些做法或者习惯是不是符合规范呢?下面的一些行为你有发生过吗?这样做对不对呢? (1)上学时带手机到学校,有人发短信给我,趁老师不注意赶快回一下。(╳) (2)排队乘车时,看到别人插队,我也插队.( ╳) (3) 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 √) (4)吃饭时要做到边吃边聊,这样才越吃越香(╳) (5)手中有废纸或其他垃圾随手丢在路边,反正没有人看见(╳) (6)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 (7)上课太累人了,反正我也听不懂,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再说(╳) (8)别人不小心踩到你的脚,你立刻发火,责备其不小心,要求他向你道歉。(╳) 【主持人】上面的有些行为看上去很合情合理,但实际上是错误的做法,希望大家以后能够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遵规守纪,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其实很多同学都存在一些不良习惯,我们也学到了应该怎样规范和矫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想必大家都有着深刻的认识,总归一点就是先得遵规守纪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因为好的习惯可以让大家受益,自身存在的坏习惯无形当中会成为你人生的绊脚石。不信请同学们一起看看下面几个反面案例,相信更能对你有所启示和震撼。 【反面案例启示】(小品《绝望的父亲》) 【主持人】同学们看了小品后,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要负法律责任的。 2、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违法了,法律就会制裁你,如果你受到了侵害,法律就会保护你。所以,我们要多学习法律,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千万不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否则后悔也来不及了。 4、不能和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遇事不能太冲动。 6、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是必要的,不能因为父母的管教严格而生气,耍小脾气。 【主持人】同学们从案例中得到的启示还真不少,看来,我们只有多学法,多知法,才能让我们主动遵守法律。 【主持人】以上真实的案例给了我们血的教训,我们要引以为戒!那么,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校园里,有没有一些我们不该做的事呢?请欣赏小品《不该发生的事》…… 【主持人】这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通过这个小品,你又得到了哪些启示呢?(学生自由

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方案

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 方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关于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实施方案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为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法律素质,能坚持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领导干部队伍,根据上级相关部门指示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余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医院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组织生产经营水平,为构建和谐的医院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保障和促进医院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院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深入系统学习,熟悉和掌握 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 固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牢固树立国家一切权 力属于人民的观念,牢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善于运

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做到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三、学习内容 全院领导干部要以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宪法学习读本》和司法部编写的“五五”普法统编教材《干部法律知识读 本》为基本教材,重点学习和把握好以下内容: 1、认真学习宪法,掌握宪法基本知识和基本精神。 2、认真学习党中央有关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针政策; 3、认真学习医院建设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4、认真学习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有关的法律法规。 5、认真学习国家新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 6、认真学习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具体措施 加强对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执政、依法决策和依法管理的能力。一要强化领导干部尊崇法律的意识,努力提高领导干部依法管理的能力,不断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二要大力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化,坚持和完善党支部集体学法制度、学法专题讲座制度、集中培训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度、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学法用法年度述职评议制度、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学法用法档案制度等。

学法知法守法主题班会学习资料

学法知法守法主题班 会

学法知法守法主题班会设计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通过案例分析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活动对象】四一班全体学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 二、你对法律知多少 1、我们中国的法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有法律的产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原始社会,是没有法律的。那个时候,当一个部落和另一个部落出现矛盾时,往往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方式来解决,而不是依靠法律来解决。如果一个部落的人杀了另一个部落的人,那么另一个部落的所有人都会为被杀的那个人报仇。这样整个社会非常混乱,大家的人身安全每天

都受到威胁。只有在夏朝建立后,才通过制定法律来防止这种混乱。所以法律是从夏朝开始的。 2、我们国家的法制宣传日是几月几日? 答:每年的12月4日 3、你知道吗?我们每天来学校学习是受法律保护的哦,为什么?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凡是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年龄,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阻止小学生上学,这是每个青少年依法享有的权利。 三、不良行为走向犯罪 预防违法犯罪,从改变不良行为做起! 1.严重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二)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四)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 (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六)多次偷窃;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2018年事业单位必考《民法总则》的23个考点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正式施行。无论申论还是行测,都将围绕这一重大事件展开命题,下面就简要列举重要的23个考点。 ———————————————— 01、签订违反道德的合同自此无效,不留余地 民法总则第八条规定,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02、“绿色原则”也被列入基本原则 民法总则第九条规定,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03、“习惯”将成为法官除法律之外的好帮手 民法总则第十条规定,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04、用“出生证明”“死亡证明”来记录 你来到和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 民法总则第十五条规定, 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05、胎儿也有权继承财产,受到伤害也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民法总则第十六条规定,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06、孩子以前10岁才能打酱油,现在8岁就可以了 民法总则第十九条规定,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总则第二十条规定,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07、父母可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提前安排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事宜 民法总则第二十九条规定, 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 08、失独家庭的父母可以提前,为自己选定称心如意的监护人 民法总则第三十三条规定,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协商确定的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

2018年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心得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 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心得 【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心得一】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好法律知识,努力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职工作,谈谈学法用法心得体会。 一、进一步提升学法用法思想理念。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工作。自觉学习、贯彻和宣传法律,关键在于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公务员学法用法是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灵魂,是一切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其次是本职工作的需要。农业农村工作量大面广,涉及各个部门诸多法律法规,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必须充分掌握才能保证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服务好本职工作。三是自身建设的需求。党员干部首先应该是国家法律带头的执行者和遵守者,学法用法这个头带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效,关系到工作的形象。同时,公务员队伍积极地学法用法对整个社会引领作用也显而易见,如对巩固执政基础、规范社会秩序、培育公民品格、促进文化建设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四是出国留学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通过多年来法制教育,广大群众要求社会依法行政、阳光行政,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学好用好法律不单是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与法治国家的实现紧密相联。 二、进一步确保学法成效。学法是用法的前提。尽管这些年来,我们公务员系统普法宣传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政府机关特别是在基层,相当数量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还比较淡薄,弄不懂、学不深现象还比较突出,并直接消极地作用在实际工作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一些地方公务员学法环节存在形式主义不无关系。在因制度弱化导致的上无压力下无动力的情况下,部分公务员提不起学法的精神和用法的自觉性。这就导致部分公务员法律素质不高,行政活动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和合法性。因此,在将来的学法用法工作中,应进一步完善形式、充实内容、健全机制、强化培训、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