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理历史概况

中国地理历史概况

中国地理历史概况
中国地理历史概况

第一章中国的国土

一、疆域

1.面积与位置

中国位于东半球,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排在世界第3位,居于亚洲第1位,接近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2.邻国

周边与14个国家国土相接,它们是:俄罗斯、朝鲜、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等。

3.中国的领土边界

最北端——黑龙江省的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最南端——海南省的曾母暗沙

最东端——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二、海洋与岛屿

1.海洋

中国的领海有“四大海洋”,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按照水深依次和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2)分界线:

黄海——从辽东半岛到长江入海口

东海——从长江入海口到台湾海峡的海面

南海——台湾海峡以南的海面

2. 海域

中国的海岸线总长公里18000公里。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抱着的海面叫渤海,是中国的内海。另外,琼州海峡也是中国的内海。台湾海峡属于东海。中国领海的宽度是12海里,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3. 岛屿

中国的三大岛屿分别是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4.港口城市

辽宁省的大连

天津市

河北省秦皇岛

山东省的烟台、青岛

上海市

浙江省宁波、温州

福建省的厦门、福州

广东省的广州、汕头、珠海、深圳、湛江

广西省的北海

三、地形与山脉

1.地形

中国地形的突出特点是:西高东低,复杂多样,呈“阶梯状”分布。

2. 大陆地形的四个阶梯:

①第一个阶梯,即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势高,气候寒冷。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

②第二阶梯地带,海拔为1000米至2000米,有着除青藏高原外的中国四大高原的其余三个,以及除柴达木盆地之外的中国五大盆地的其余四个都在这里。

③第三阶梯地带,平均海拔下降到1000米至500米,主要是丘陵和平原,自北向南有中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第四阶梯地带,位于第三阶梯以东,是中国大陆伸向海洋的大陆架,海水比较浅,大部分不到200米。

3.中国的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1)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牦牛是青藏主要的交通工具,被称为“高原之舟”。柴达木盆地就位于青藏高原上,被誉为“聚宝盆”。青稞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农作物。

(2)青藏高原的特点是海拔高,雪山连绵;内蒙古高原特点是地势平坦,一望无际;黄土高原特点是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云贵高原特点是地形崎岖,喀斯特地形广布。

4.中国的五大盆地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1)塔里木盆地是最大的盆地,在这里有中国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和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2)四川盆地被誉为“紫色盆地”,著名的成都平原就位于这里,因为受到都江堰的灌溉,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3)柴达木盆地的地势最高,位于青藏高原上,这里有中国最著名的盐湖,有着丰富的矿产,被誉为“聚宝盆”。

(4)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西北部受大西洋湿润气候的影响,降水略多。地势东高西底。

(5)吐鲁番盆地,有我国陆地的最低处艾丁湖和气温最高的地方火焰山。5.中国的三大平原分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1)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平原,以黑土地著称,有些地方常年积水,成为沼泽,盛产大豆、玉米、亚麻、甜菜等。

(2)华北平原也被称为黄淮海平原,主要是指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盛产谷子、小麦、棉花等。

(3)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地平,湖泊众多,水田连片,被称为鱼米之乡,盛产水稻、柑橘、油菜、蚕豆等。

四、河流与湖泊

1.河流

(1)中国的河流可分为两大部分,流入海洋的叫外流河,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和澜沧江。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之中的称为内陆河,数量比较少,新疆的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

(2)中国的第一大河是长江,也是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中国第二、三、四大河分别是黄河、黑龙江和珠江。

(3)埃及尼罗河是世界第一大河,巴西亚马孙河是世界第二大河。

(4)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都流经青海省和四川省。长江是中国

的“黄金水道”。长江三峡水库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流入东海。

(5)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流入渤海,黄河还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小浪底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2.湖泊

(1)湖泊分为外流湖和内陆湖,外流湖多为淡水湖,水产丰富,内陆湖多为咸水湖,青海湖是全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最大咸水湖。

(2)中国的“四大淡水湖”分别为:江西的鄱阳湖、湖南的洞庭湖和江苏的太湖、洪泽湖。其中江西的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

3、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工开凿的最长的运河。隋炀帝杨广时期开凿的,北到北京,南到杭州,自北向南连接着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

4.水资源

(1)中国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蕴藏发电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河流径流量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居世界地六位。

(2)中国水利资源分布不均衡,具体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中国目前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分为西线、中线,东线三部分。

五、气候

1.中国的气候有两个重要特征:

一是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二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1)中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主要是因为中国南北跨近50个纬度)。

(2)由于季风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的特征。也就是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冬季,大陆比海洋气温低,大气压力高,风从大陆吹向海洋,盛行西北风;夏季,大陆比海洋气温高,形成低气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盛行东南风。

3.中国的温度带

(1)中国由北向南有亚寒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五个气候带。

(2)秦岭—淮河以南,主要是我国的亚热带和热带。云南地区的西双版纳、广东省的雷州半岛、海南省以及台湾省的南部属于热带。

(3)秦岭—淮河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以及辽宁省的南部属于暖温带。

(4)大兴安岭的北段及其两侧是属于亚寒带。在严寒带和暖温带之间,包括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等是中温带。

4、中国干湿地区

(1)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中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中国以秦岭—黄河为界分为湿润、半湿润地区。

(2)中国的半干旱地区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3)中国的干旱地区是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西北部。

六、中国资源

1、土地资源的三大特点

(1)山地多,平地少

(2)干旱、半干旱地区占的比重大

(3)土地资源分布很不平衡

2、中国土地资源主要分布

三大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

3、森林资源

中国森林资源资源很不平衡,集中于边远地区。中国有四大林区:

(1)东北林区,包括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是最大的天然林区,被称为“林海”。

(2)西南林区,包括横断山脉,是中国树木的种类最多的林区。

(3)南方林区,主要包括秦岭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林区,是中国以人工为主的最大经济林区。

(4)防护林去,包括“三北”(华北、西北、东北)、东南沿海防护林。

4、草原资源

中国最著名的天然牧场是内蒙古大草原,占全国天然草场的四分之一。这里出产三河牛、三河马和内蒙古绵羊。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山坡和谷地,也是天然牧场,出产伊犁马和新疆细毛羊。青海、西藏也是草原和畜牧业的基地。

5、生物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大熊猫、金丝猴、梅花鹿、扬子鳄等这都是中国特有的动物,其中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中国——世界野生动物生物基金会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中国的植物也很丰富,其中银杏、水杉、银杉等中国特有的植物。其中,银杉在广西北坪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消息,成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国际珍闻。

6、矿产资源

中国矿产资源的重要特征是:品种多、储量丰富,但地区分布很不均衡,部分矿种贫矿多,富矿少。

(1)能源矿产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储量和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中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山西大同被誉为“煤炭之乡”。

石油是中国第二大能源,黑龙江大庆油田是中国开发最早,也是全国最大油田。另外,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数量巨大,已经被列入90年代开发重点,将是中国未来的重大油气产区。

(2)黑色金属矿产

中国铁矿居于世界第三位,在辽宁鞍山、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等矿产丰富。

(3)有色金属矿产

中国的钨矿、锡矿、锑矿、锌矿、铅矿均占世界第一,铜矿世界第三,金矿世界第四。

七、行政区划

1.中国常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成立于1921年的上海。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当选国家主席,周恩来当选国务院总理。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国旗是五星红旗,

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聂耳。

2.中国的行政区划

(1)中国实行省、地、县、乡四级的行政区划,其中省级行政单位包括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2)省级行政区共34个,分别是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个自治区是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广西。4个直辖市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2个特别行政区是香港、澳门。

3.重点掌握的省级行政单位和城市

(1)新疆是面积最大的一个省级行政单位,澳门是面积最小的一个省级行政单位。河南省是人口最多的省级单位,澳门是人口最少的省级单位。

(2)黑龙江的省会哈尔滨被称为“冰城”。云南省的省会昆明被称为“春城”。山东省的省会济南被称为“泉城”。西藏的省会拉萨被称为“日光城”。广东省的省会广州被称为“花城”。重庆被称为“山城”或“雾都”。

第二章中国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约前170万年—前21世纪)、奴隶社会(约前21世纪—前476年)、封建社会(前476年—公元1840年)、半殖民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社会主义社会(1949年—至今)

一、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前)

(一)原始社会时期(约前170万年—前21世纪)

1、中国早期猿人的代表

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会制造工具。(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蓝田人——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距今约70万年前。

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距今约70-20万年,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利用火,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

2、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主要遗址有陕西的半坡遗址和浙江的河姆渡遗址。

3、中国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的主要遗址是山东的大汶口遗址。

4、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春秋时候,出现了铁器和牛耕,生产力提高。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出现了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社会确立。

1、时代特征

社会变革激烈,最本质的变革是奴隶制转变成为封建制。

2、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指的是战国时代的七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东面的是齐国,最南面的是楚国,最西面的是秦国,最北面的是燕国。

2、百家争鸣

社会的激烈变革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道家——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时期的庄子。

法家——战国时期的商鞅和韩非子。

墨家——战国时期的墨子。

兵家——春秋时期的孙武;战国时期的孙膑。

(四)从秦到汉——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

1、秦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消灭了其他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

秦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总揽一切国家大权。

秦始皇为了加强统一,巩固统治,采取了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修筑万里长城。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2、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建立西汉王朝。西汉王朝经过了200多年的统治,才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国家。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后来又爆发了绿林军、赤眉军等农民起义。

3、东汉建立

25年,刘秀在洛阳恢复汉朝,开始了东汉时期。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军农民起义。

4、王朝更替顺序

秦——西汉——东汉

(五)从三国到唐朝——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和鼎盛时期

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朝

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统一中国,是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后来,爆发“八王之乱”,重新陷入混乱。316年,西晋被少数民族犬戎灭亡。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南京,后来演化成南朝。北方出现十六国,后来演化成北朝。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统一了中国。在这一时期,随文帝杨坚创立了科举制,实行三省六部制。隋炀帝杨广,正式确立科举制,开通京杭大运河。

3、唐朝

618年,唐高宗李渊建立唐朝,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最高峰。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期间,年号贞观。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当政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吏制,勤俭持国,使得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后期,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763年,李光弼平定叛军,战争结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907年,唐朝灭亡。

(六)从五代到元代——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

1、从五代到元代朝代更替顺序

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

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同年,赵构建立南宋。

3、元朝

12世纪后期,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忽必烈即汗位,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灭亡南宋,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元朝。

宋朝和元朝时期,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民族矛盾突出。

元朝时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描写了元朝的繁华。

4、中国的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七)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1、明、清的统治

1368年,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中国恢复了汉人的统治。明成祖朱棣后,营建北京城,迁都北京,历经276年,明朝末年,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明朝。

1644年,顺治皇帝入关,满族建立起清朝。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直到1911年,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

2、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明代末年,在江南的苏州等地,不少纺织业、制铁业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标志着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进入清代以后,由于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萌芽发展缓慢。

(八)总结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1、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2、中国封建社会

开始于战国

秦(统一)——西汉(统一)——东汉(统一)——三国——西晋(统一)——东晋——南北朝——隋朝(统一)——唐朝(统一)——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统一)——明(统一)——清(统一)

二、近代史(1840年—1919年)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结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转变成为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由单纯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两对矛盾,即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者的矛盾。(一)鸦片战争(1840—1842)

1、战争原因

欧洲有几个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在全世界寻找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到处占领殖民地。

中国土地广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自然成了他们争夺的对象。英国向中国秘密输入鸦片,造成中国大量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灾祸。

2、战争过程

19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导火线。1840年,英国政府用武力进攻中国,鸦片战争爆发。

3、战争结果

1842年,清政府战败,与英国签定了《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议。

4、战争的影响

《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接着,美国、法国等国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严重丧失了主权,中国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太平天国革命(1851—1864)

1、爆发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为了支付巨大的战争赔款,千方百计剥削人民,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压迫和剥削,起来反抗。

2、过程

1851年,洪秀全领导农民在广西起义,迅速占领了中国南部许多地区。1853年,定都在南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反映了中国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是,这一方案由于当时的战争环境并没有实行。

3、结果

1864年,在清朝和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进攻下失败。

4、影响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最高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它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

5、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同时,英国和法国乘机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到北京,抢劫烧毁了中国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最后,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北京条约》,从中国获得了更多的特权和权益。

条约规定: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司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

(三)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1、原因

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到了垄断阶段,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成为殖民地。于是,尚未成为殖民地的中国成为外国列强争夺的重点。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抱有很大的野心。

2、过程

1894年,日本挑起战争。1895年,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开通商口岸。

3、影响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4、门户开放政策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但是要求各国都要“门户开放”,允许别的国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进行通商、通航等活动。

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商品进入其他国家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达成了共同瓜分中国的协议。

(四)百日维新

1、背景

1894年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

2、代表人物

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

3、目的

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振兴国家,挽救中国的命运,走资本主义道路。

4、变法内容

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兴办工厂、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5、变法过程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变法。

9月21日,慈禧太后下令囚禁光绪皇帝,变法失败,历时103天,历史上称为“百日维新”,那一年是戊戌年,所以又叫“戊戌变法”。

(五)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

1900年,中国农民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首先从山东兴起,迅速发展。他们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保卫国家,打击侵略者,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2、八国联军侵华

在义和团的打击下,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英、法、美、日、德、俄、奥、意)组成八国联军,直接武装干涉。最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进行了疯狂而野蛮的屠杀和洗劫(圆明园),在帝国主义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逃亡西安。

3、《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一是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亿5千万;二是各国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可以驻兵,中国人不得入内;三是取消北京和天津沿线的驻军,准许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的战略要地。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用武力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主权的又一次野蛮践踏,使清政府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辛亥革命

1、背景

20世纪以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两个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领导者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1905年,他在日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辛亥革命以后改为国民党)。

3、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就是民族、民权、民生。民族就是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民权就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就是平均地权,发展资本主义。

4、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在湖北武昌发动武装起义成功。起义成功后,革命形势席卷全国。

5、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取得了成功。

6、意义和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60年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912年3月,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中国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国依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三、现代史(1919年—1949年)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

1、“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

(1)爆发的原因:

①近代工业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成为新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进步的阶级。

②俄国是十月革命的影响,出现了一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

③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一战后,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2

(3

①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背景和经过

(1)成立背景:

①内部条件

阶段基础:工人运动发展;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

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②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党的“一大”

1921年7月,毛泽东、董必武等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2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第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2、北伐战争

国共实现合作以后,共同创办了黄埔军校、组织国民革命军,征伐反动军阀势力。

1926年,国民革命军正式向北方进军,开始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历史上称为“北伐战争”。

3、蒋介石叛变革命

1925年,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掌握了领导权。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随后在南京建立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掌握军政大权,大革命失败。(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共产党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打响了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有了独立领导的武装力量。这一天,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军节。

2、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了工农红军,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长征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向中国北方的战略大转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陕西)甘(甘肃)宁(宁夏)交界地区,在那里建立了抗日革命根据地。很快,陕北延安成了全国抗日和革命的中心。

4、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领导地位,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四)抗日战争

1、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略中国,中国军队奋勇抵抗,于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

2、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迫使蒋介石同意与共产党达成共同抗日的协议。

3、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1936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

4、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五)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

1946年6月,蒋介石命令他的军队向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爆发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也称解放战争。

经过三年的斗争,蒋介石逃到台湾,除了台湾和几个小岛以外,全中国都解

放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解放战争结束,中国历史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四、当代史(1949年10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它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走上了独立、民主的社会主义新阶段。(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发展阶段

1、1949年——1956年,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2、1957年——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阶段。

4、1976年,特别是1978年以后——至今,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制订了国家发展新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四)2008年北京奥运会

1、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

2、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开幕。最终,中国取得51枚金牌,名列第一。

(五)2010年世界博览会

1、2002年12月3日,上海赢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

2、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

3、会徽释义: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世”字图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突显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4、吉祥物;海宝(hai bao)

5、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1851年,英国伦敦。

第三章中国的人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达13亿多。从历史上,中国的人口增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台阶式的倍增。

一、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高原地区人口少。

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省,其次是山东省、四川省人口最多的直辖市是重庆市。

二、新中国大陆地区的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出生率太高。

三、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措施

1、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原因

①庞大的人口造成自然资源的紧张。

②庞大的人口使中国的各项人均生产指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③庞大的人口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

④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还带来了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

2、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晚婚晚育就是晚结婚、晚生孩子。中国婚姻法规定,男22岁,女20岁可以结婚。按规定年龄推迟3年以上结婚生孩子,就算晚婚晚育。

少生优生。少生就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优生就是要提高生育质量,保证婴儿身体健康,智力发达。

3、为了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

①制定人口规划②建立计划生育机构

③开展计划生育宣传④积极发展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

⑤加强避孕节育的技术指导⑥采取必要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⑦加强人口理论研究⑧定期进行人口普查

全国性大规模的人口普查十年进行一次,抽样人口调查一年一次。

第四章中国的民族、语言和宗教

一、民族状况

1、中国的民族数量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名称最早出现于西周初期。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各中原诸侯国都称为“中国”或“华夏”。魏晋时期把“中国”与“华夏”两个词组合起来,称为“中华”。

(2)凡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不管是哪族人,都属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也称为“炎黄子孙”,因为中国人历来把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作为自己的祖先。同时,黄帝还被称为中国的“人文始祖”。

(3)现在的中华民族,包括56个民族,主要是汉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2%,还有5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2、中国的主要民族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居住在西藏藏族自治区。

3、中国各民族的分布与特点

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居住着35个民族。

中国的五大畜牧区是: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

二、宗教与习俗

1、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10个: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族、乌孜别克族等。

信仰佛教的有7个: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

信仰基督教有:部分苗族、彝族等。

2、少数民族的代表性传统节日

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

藏族——藏历年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三、民族政策

1、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与压迫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五个民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藏族自治区。

(3)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

(4)废除落后的旧制度,实行民主改革

(5)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6)尊重少数民族的的风俗习惯

(7)坚持宗教信仰自由

2、西藏农奴制改革

西藏原来是实行的是野蛮、残酷的封建农奴制,人被分为三等九级,农奴没有任何人权,被农奴主任意买卖、转让和交换、抵债。农奴主的刑法也极其残酷。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而慎重的进行了民主改革,在畜牧区,陌没收牧场主的牛、羊,分给牧民,实行牧场的共有化。对于奴隶主和封建农奴主,如果不接受改革,一律实行赎买政策。

第五章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政治体制

1、中国政治体制的三个根本制度

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三是政治协商制度。

2、中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届任期五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以下最高权力:(1)最高立法权—制定和修改宪法,以及国家的各方面的其他法律。

(2)最高任免权—选举、决定或罢免最高国家机关领导人。

(3)最高决定权—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及国家预算,以及战争与和平等重大特别事件。

(4)最高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最高国家机关的工作。

3、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和大政方针的领导,并向国家政府机关推荐重要干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政党、人民团体、少数民族、社会各界人士,就国家大政方针等进行协商。

政治协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协商,二是民主监督。

4、中国的民主党派

除了中国共产党以外,中国还有8各民主党派。它们分别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成员主要是原国民党人士以及与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人士。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成员主要是文化教育界的中上层知识分子。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成员主要是经济界人士及有关专家学者。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成员主要是文化、教育、出版、科学界及其他界的知识分子。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成员主要是医药卫生界和科技文化教育界的中高级知识分子。

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成员主要是归国华侨、侨眷。

九三学社,简称“九三”,成员主要是科技界的中高级知识分子。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成员主要是居住在大陆的台湾同胞。二、政府机构

中国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称为国务院。国务院由总理一人、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以及各部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总理每届任期五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格根据需要设立若干行政部门,分别负责管理国家各方面的事务。除国务院办公厅以外,设立了28个部门,即:外交部、国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商务部等。

三、司法制度

1、中国司法制度的三大部分

中国司法制度,分为侦查制度,审判制度、监督制度三大部分。

2、中国的三大司法机关

(1)公安机关—是侦查机关。公安部和国家安全部是最高的公安机关。逮捕犯人,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

(2)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是是最高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两审终审制。中国目前判决的刑法有: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3)人民检察院—是监督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的监督机关。

第六章中国经济

一、中国经济发展经历的四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1949年—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国民经济恢复的三大措施(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

①没收官僚资本。没收官僚资本,主要是指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和陈立夫“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买办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②完成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分得土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

③统一国家财政。1953年,实行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管理与领导,统一了全国的财政收支、物资调整、现金管理。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国家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经济进入了有计划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为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国家制定了过渡时期(1949—1957)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以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制度。

2、第二个时期:1958年—1965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8年,国家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仍然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进行工业建设,并推进国民经济技术改造。

(2)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三年自然灾害,中国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国家遭受了严重经济困难。

1961年,中国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调高”八字方针,取得了明显效果。

3、第三个时期:1966年—1976年,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

1966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计划,但是很快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受到了严重干扰。在“文革”中,周恩来和邓小平,曾努力整顿经济,但受到“四人帮的”的破坏。

4、第四个时期: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最好时期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打倒,持续十年的“文革”结束。

1978年底,中共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宣布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终于跨入了正常、快速发展的好时期。

二、经济成就

1、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农业建设的发展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第二,农业总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

第三,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第四,农业的产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

2、工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1)煤炭工业,中国煤炭储藏量居世界第一。山西大同被誉为“煤炭之乡”。

(2)石油工业,黑龙江大庆油田使中国石油基本实现自足,也是中国最大的油田。山东胜利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都是中国比较大的油田。

(3)电力工业,中国的电力主要靠火力发电。其次是水力发电,长江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小浪底水电站是黄河上最大的水电站。最后,中国还有两座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核电站,另外还有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4)冶金工业,钢铁是工业的基础,中国比较大钢铁公司有:上海宝山钢铁公司,首都钢铁公司,辽宁钢铁公司等。

(5)机械电子工业,是中国最大的行业。

(6)化学工业,化肥和化学纤维年产量居世界第一。

(7)纺织工业,纺织品是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

3、交通运输和邮政通信业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它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五个方面。

1905年,詹天佑自行设计了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4、人民生活

中国正式职工,男满60岁,女满55岁可以退休。

1997年,城市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改革开放

1978年底,中共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实行改革开放。

1、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干到户”。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0年,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2、开放

中国对外开放的目的是: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

(1)经济特区

1980年,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以中外合资、中外合办、外商独资“三资企业”为主。四个经

济特区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2)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84年,中国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上海、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

1985年,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漳州、泉州、厦门三角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开放海南省和上海浦东

1988年,宣布开放海南并成立海南省,使海南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1989年,宣布开放上海浦东,目标是要把浦东建设成为21世纪现代化的象征,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经过20多年的开放,中国基本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从沿海到内地,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进入“小康”,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21世纪中期成为现代化强国。

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五、中国3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1、政治稳定

2、社会稳定

3、改革开放政策(最主要)

第七章中国的科技

一、古代科技

1、农业方面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是农业发达地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是:一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农业科学著作;二是元代司农司编的《农桑辑要》;三是元代王桢的《农书》;四是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战国时期,我国留下来的著名水利工程主要有:一是四川的都江堰;二是陕西的郑国渠;三是河北的漳水十二渠。

2、医学药物学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医生:扁鹊。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切脉是扁鹊最擅长的诊病手段,他因此被后世誉为“脉学之宗”。同时他还能用针灸、按摩、熨帖、手术、吹耳、导引等方法为人治病。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人称“神医”,他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对人体进行全身麻醉,还参照自然界中动物运动规律创制了五禽戏,成为古代著名的养生保健体操。

中国古代留下来了很多医学著作,最有代表性的有:一是战国晚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医学理论的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二是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初步奠定了中国的药物学理论。三是明代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92种,是一部中国药物学知识、经验的总结性世界名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3、建筑技术

中国古代有高超的建筑技术,具有代表性的是:隋朝时期,李春在河北省赵县建造的赵州桥,距今已有136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孔石拱桥。

另外还有山西省大同市的悬空寺;陕西省西安的鼓楼;浙江省杭州市的六合塔;江苏省的苏州园林;北京的故宫、天坛等等。

在古代建筑著作方面,宋朝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最有代表性,该书36卷,涉及建筑、结构、用料、制作、施工等各个方面,全面反映了宋代建筑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优秀建筑学著作。

4、数学与天文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成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计算到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他还著有《缀术》一书。

东汉科学家,张衡从太阳、地球和月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成因做了最早的科学解释。他还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

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修订了《授时历》,测定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是364.3天,与现行的公历基本相同。

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重大、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也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最杰出的科技贡献。

1、指南针。

战国时期,中国利用天然磁石,发明的指南针,称为“司南”。

北宋时期,制造出罗盘,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

2、火药。

火药的发现缘于炼丹的过程中。唐朝末期,火药开始被运用到军事中。

3、造纸术。

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纸张,但是质量非常粗糙。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被认为是纸的发明人,标志着中国造纸技术成熟。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对中国造纸术的记载最为详细,称为中国和世界上总结古代造纸技术的珍贵文献。

4、印刷术。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唐朝中期,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到了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终于把印刷技术提高到了成熟的阶段。

三、当代科技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中国首次爆炸了氢弹;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中国航天技术的主要成就——神舟六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和“嫦娥一号”探月火箭卫星发射成功。

2、中国生物工程技术成就——人工合成胰岛素和杂交水稻

中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技术。

3、中国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成就——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

1992年,中国研制成功了每秒运算10亿次的“银河2号”巨型计算机,标志着中国已跨入了世界巨型计算机的先进行列。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学案7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2.识记并理解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3.认识了解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及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熟悉掌握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地区分布。 一、人口和民族 人口基数○1 ,每年新增人口多,人口分布○2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1. ○ 3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92%,少数民族占8% 2.多民族的大家庭 分布特点:○4 、○5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种植业:○ 6 地区 1.东部地区林业:○ 7 山区,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大林区 渔业:○ 8 地区 2.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⑨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__四大牧区。 3.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人口增加,?____________,水土流失,?____________,环境污染。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15 对策运用科技,发展○ 16 、○17 、○18 农业 三、工业的分布 黄河流域是○ 19 开发的重要工业地带 1长江沿线形成了以○ 20 、○21 、○22 、○23 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沿海地区四大工业基地:○24 工业基地、○25 工业基地、[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 26 工业基地、○27 工业基地

沿海侧重○ 28 型高新技术产业 2.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沿边发展○ 29 导向型的产业 四、交通运输 1.五纵:○ 30______线、京九线、○31______线、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包兰线 2.三横---兰新线 ---浙赣---湘黔---贵昆线 【问题思考】 1.现阶段,为什么我国还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维持低生育水平? 2.影响我国东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3.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区位条件是什么?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锁定高考)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九章中国地理第3讲我国地理分区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3讲我国地理分区 考点一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 命题角度一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主要区域特征、区域间的差异 [经典例题] (2017·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右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D ) A. 四川盆地 B. 华北平原 C. 珠江三角洲 D. 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B ) A. 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 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 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 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D )

A. 川剧 B. 豫剧 C. 粤剧 D. 越剧 [思维建模] 1. 文字信息获取 剪纸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图像信息获取 3. 推理分析 (1)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________的景观,应该为________地区。 (2)图示景观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________相关,该地区为________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________,因此河道________,传统出行方式为船。 (3)川剧为________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________一带,粤剧主要在________一带,越剧是________一带的剧种。 4. 知识调用 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南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小试牛刀]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方法归纳] 针对性归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概况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概况 组 一、选择题 迹多, 在一个热门帖吧中,点击率和跟帖数非常高的一个帖子是这样的:“湖南人说他名 胜古 北京人就笑了;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甲人”就笑了;“甲人”说他民族多,“乙人”就笑了;“乙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 笑 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台湾人说陈水扁想独立,全国人民都 : 了。”读下图回答下列各 题 1.“甲人”笑了,甲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2.“乙人”笑了,乙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黑河一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 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 。 题 密度的对比线。据此完成下列各 3.从1953 年到2010 年期间() A. 东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B. 西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C. 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 D. 西北半壁人口增长速度慢于东南半壁 4.历经80 多年,胡焕庸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有( ) ①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没变②城市主要位于东南半壁的格局没变③人口分布重心逐渐 由东南向西北移动④西北半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东南半壁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5.下列措施有助于破解胡焕庸线的是( ) A. 西部地区大力扶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 B. 西部地区加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 C. 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逐步由西部地区迁入到东部地区 D. 鼓励西部地区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来实现人口增加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四省中,地处内陆且不与邻国接壤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四省中,春分日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十七章中国地理第42讲中国人文地理概况达标检测知能提升

第42讲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一、选择题 (2020·平顶山调研)读我国著名苹果产区示意图,回答1~3题。 1.与烟台苹果产区相比,阿克苏苹果产区的优势条件是( ) A.热量丰富B.土壤肥沃 C.昼夜温差大D.劳动力丰富 2.与北方四大苹果产区相比,云南昭通发展苹果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 A.上市较早B.气温年较差大 C.昼夜温差大D.交通便利 3.洛川种植苹果的生态效益是( ) A.防治盐碱化B.遏制草场退化 C.增加湿地面积D.减少水土流失 解析:第1题,图示烟台位于沿海地区,而阿克苏位于西北内陆;阿克苏气候干旱,具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使苹果品质优良。第2题,与其他产区相比,昭通纬度低,热量条件较北方苹果产区好,具有成熟早、上市时间早的优势。该地地处云贵高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温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也是其他产区的优势条件;该地位于西南地区,交通较为闭塞。第3题,洛川地处黄土高原,属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种植苹果树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而具有减少水土流失的生态效益。 答案:1.C 2.A 3.D (2020·广州模拟)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4.6%,实现了“五连降”,2018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4.5%,但这一比率仍高于主要发达国家8%~9%和新兴经济体11%~13%的水平。这既与我国产业结构、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有一定关系,也反映出我国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图Ⅰ示意2008-2017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的比率变化,图Ⅱ示意2017年中国物流成本结构。据此回答4~6题。

4.导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较大的产业结构现状是( ) A.第一产业比重较小 B.第二产业比重较小 C.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D.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 5.导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高的产业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服务业分布集中 B.制造业分布集中 C.农业生产分布集中 D.建筑业分布集中 6.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从2012-2017年连续5年下降,下列属于其原因的是( ) A.劳动力成本下降 B.运输费用下降 C.社会物流总费用下降 D.经济结构优化 解析:第4题,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第一、二产业属于物质生产,对物质运输需求量大,进而导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较大。第5题,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而各种制造业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即集中分布在某些区域),但产品的消费又是分散的,这样势必导致物流量大、费用高。第6题,首先明确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物流运输费用、劳动力成本随经济发展,并没有下降,而是逐年上升的。由材料判断可能是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如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

高中地理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计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 考纲点击 1.我国的疆域范围、地理位置的优缺点。2.我国主要的邻国、临海及主要的半岛、岛屿及其自然地理特征。3.我国的行政区划分布、全称、简称及其地理特征。1.位置优越 (1)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国土辽阔 (1)疆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2)四至点:最北端(530N);最南端(40N);最东端(1350N);最西端(730N) (2)邻国众多: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 (3)海域广袤: ①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②临海多: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自北而南濒临的海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渤海和琼州海峡为内海。 ③岛屿众多: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其次是台湾岛。自北向南主要半岛依次为台湾岛半岛、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 3、34个省级行政区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乡(民族乡、镇)。2.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位置和范围 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跨经度最广的省区:内蒙古自治区 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最多的省:河南省;邻国最多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中国地理学案一二三讲答案

中国地理学案答案 第一讲[能力训练答案] 1-5 CDDBA6-10 CBDCA11-16BBCCD 第二讲[能力训练答案] 1~5BCBC C 6~10 BBDC D 11、(1)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2)B I ;A C D H J K ;E F G (3)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内蒙古高原 12、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海 第三讲[能力训练答案] 1~5 ADCDC 6~10 ADCCB 11~16 BADC BB 中国地理学案答案 第一讲[能力训练答案] 1-5 CDDBA6-10 CBDCA11-16BBCCD 第二讲[能力训练答案] 1~5BCBC C 6~10 BBDC D 12、(1)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2)B I ;A C D H J K ;E F G (3)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内蒙古高原 12、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海 第三讲[能力训练答案] 1~5 ADCDC 6~10 ADCCB 11~16 BADC BB 中国地理学案答案 第一讲[能力训练答案] 1-5 CDDBA6-10 CBDCA11-16BBCCD 第二讲[能力训练答案] 1~5BCBC C 6~10 BBDC D 13、(1)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2)B I ;A C D H J K ;E F G (3)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内蒙古高原 12、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海 第三讲[能力训练答案] 1~5 ADCDC 6~10 ADCCB 11~16 BADC BB

高中生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重点知识点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重点知识点: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跨纬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跨经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相差5个时区相距5000千米;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 优越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 (3)濒临的海洋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Km2 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台湾岛、海地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 (4)陆界和邻国 陆界:长2万千米; 东:朝鲜; 北:俄罗期、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二、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附1:我国邻国记忆 十五邻国陆上环,朝鲜俄国和蒙古,哈吉塔阿富汗, 印度尼不缅老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 附2: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略)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 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皖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南到; 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和民族 (1)基数大;增长快;总量大,人口超过13亿 (2)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 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 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中国的人文地理概况(湘教版)

第8讲中国的人文地理概况 【基础梳理】

【疑难突破】——学法指导 一.图解我国农业生产地区差异 我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1)东部季风区 雨热同期,发展农业条件整体良好;(2)北方适宜发 展旱田农业,但常受春旱的影响;(3)南方用水充足, 适宜发展水田农业,但也受伏旱天气影响;(4)西北 内陆干旱少雨,但可利用冰雪融水发展绿洲农业;(5) 青藏高原则可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如下图所 示: 二.图解我国主要工业地带分布 三.图解南北向铁路(“五纵”) 图 示 走 向 意 义 加强西南和西北地 区联系,促进西部 大开发;有利于民 族团结 改善铁路布局,提 高晋煤南运能力, 分流京广线运量 沟通华北、华中与 华南,是我国铁路 网的中轴线,运量 最大的南北大动脉 缓解京广、京沪线 运输压力,加速老 区脱贫致富,维持 港澳稳定与发展 沟通东北、华北和 华东联系,是东部 经济发达地区的交 通大动脉 四.图解东西向铁路(“三横”) 图示走向意义 促进华北与西北联系,分担陇 海线运量,建设少数民族地区, 巩固边防 沟通东部和西北部,促进西北、 青藏地区发展,巩固边防,横 贯亚欧第二条大陆桥,加速沿 线工业发展 横贯江南的东西干线,加强华 中、华南、西南之间联系,与 长江航线相辅相成

例1.下图是“三月上旬我国某种农作物分布状况示意 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A.水稻B.甘蔗 C.春小麦D.冬小麦 (2)影响该农作物在a、b两地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 最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水分 C.热量D.湿度 【解析】三月上旬为初春,由图知该作物在北方地区处于生长前期,南方地区尤其长江流域则处生长后期,西南地区处生长中期,可判断该作物为冬小麦。a处和b处虽纬度相近,但a处地势高,热量条件差,因此该作物在两地所处的生长阶段不同。【答案】(1)D(2)C 例2.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据图回答(1)~(3)题。 (1)图示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如下工业联系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2)四地区中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下图是我国四个城市主要工业部门结构示意图,最能说明丁地区工业发展特征的是() A.①B.②C.③ D.④ 【解析】第(1)题,图示工业联系中突出了海洋化工的 地位,强调了煤、铁、海盐等资源优势,应是指京津唐 工业基地。第(2)题,沪宁杭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 基地。第(3)题,丁地区是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四 个城市的工业结构中,只有城市②的工业结构是各业均 衡发展且以轻工业为主。【答案】(1)B(2)C(3)B 【课堂训练】选择题(每小题5分,6题共30分) 下图表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据此完成1~3题。 1.对图中省份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乙两省均位于第二级阶梯,但属于不同的经济地带②丙、丁

中国区域地理教案:第三讲+中国的气候

第三讲中国的气候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板书设计 气候 一、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二、季风气候显著 三、多特殊天气 教学过程 〔板书〕中国的气候 【板书】一、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看书图2-14,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

〔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 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 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 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好区域地理功在平时第三讲中国地理概况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读图析图(一) 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图 1.识读中国疆域的经线和纬线,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2)大洲、大洋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描绘中国国界线,并填写下列序号代表的与我国陆上相邻的14个国家名称。 ①朝鲜、②俄罗斯、③哈萨克斯坦、④吉尔吉斯斯坦、⑤坦吉克斯坦、⑥蒙古、⑦阿富汗、⑧巴基斯坦、⑨印度、⑩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与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名称:?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填写下列字母代表的海洋、海峡名称。 (1)海洋: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2)海峡:E台湾海峡、F琼州海峡。

4.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经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云、桂、粤、台;北纬40°纬线经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新、甘(或陇)、内蒙古、晋、冀、京、津、辽;东经110°经线经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内蒙古、陕、鄂、渝、湘、桂、粤、琼。 5.描绘我国人口地理界线: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疏。读图析图(二) 中国地形图 1.主要地形区的骨架——山脉。 (1)三列东西走向山脉:a 天山—阴山、昆仑山—b 秦岭、南岭。 (2)三列东北—西 南走向的山脉?? ??? c 大兴安岭—太行山— d 巫山—雪峰山长白山— e 武夷山 f 台湾山脉 (3)西北—东南走向山脉:g 祁连山、阿尔泰山脉。 (4)南北走向山脉:h 贺兰山、横断山脉。 (5)弧形山脉:i 喜马拉雅山脉。 2.主要地形区分布。 (1)四大高原:A 青藏高原;B 内蒙古高原;C 云贵高原;D 黄土高原。 (2)四大盆地:E 四川盆地;F 柴达木盆地;G 塔里木盆地;H 准噶尔盆地。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中国地理第34讲中国人文地理概况达标检测知能提升中图版

第34讲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一、选择题 (2020·平顶山调研)读我国著名苹果产区示意图,回答1~3题。 1.与烟台苹果产区相比,阿克苏苹果产区的优势条件是( ) A.热量丰富B.土壤肥沃 C.昼夜温差大D.劳动力丰富 2.与北方四大苹果产区相比,云南昭通发展苹果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 A.上市较早B.气温年较差大 C.昼夜温差大D.交通便利 3.洛川种植苹果的生态效益是( ) A.防治盐碱化B.遏制草场退化 C.增加湿地面积D.减少水土流失 解析:第1题,图示烟台位于沿海地区,而阿克苏位于西北内陆;阿克苏气候干旱,具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使苹果品质优良。第2题,与其他产区相比,昭通纬度低,热量条件较北方苹果产区好,具有成熟早、上市时间早的优势。该地地处云贵高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温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也是其他产区的优势条件;该地位于西南地区,交通较为闭塞。第3题,洛川地处黄土高原,属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种植苹果树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而具有减少水土流失的生态效益。 答案:1.C 2.A 3.D (2020·广州模拟)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4.6%,实现了“五连降”,2018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4.5%,但这一比率仍高于主要发达国家8%~9%和新兴经济体11%~13%的水平。这既与我国产业结构、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有一定关系,也反映出我国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图Ⅰ示意2008-2017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的比率变化,图Ⅱ示意2017年中国物流成本结构。据此回答4~6题。

4.导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较大的产业结构现状是( ) A.第一产业比重较小 B.第二产业比重较小 C.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D.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 5.导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高的产业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服务业分布集中 B.制造业分布集中 C.农业生产分布集中 D.建筑业分布集中 6.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从2012-2017年连续5年下降,下列属于其原因的是( ) A.劳动力成本下降 B.运输费用下降 C.社会物流总费用下降 D.经济结构优化 解析:第4题,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第一、二产业属于物质生产,对物质运输需求量大,进而导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较大。第5题,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而各种制造业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即集中分布在某些区域),但产品的消费又是分散的,这样势必导致物流量大、费用高。第6题,首先明确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物流运输费用、劳动力成本随经济发展,并没有下降,而是逐年上升的。由材料判断可能是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如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物质运输费用减少,从而使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连续下降。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久远又新近的学科。说它久远,是因为从《尚书·禹贡》开始,到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开辟了一个传统——沿革地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然而,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它只是其一部分,所以真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它不仅包括历史人文地理,还有历史自然地理以及地图编绘等方面。从那以后,实现了由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的转变,现代地理学为人类作出独特的贡献。 邹逸麟教授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是一本相当详尽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它讲述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变化与变迁。在全书开头略为不足的是,它并没有去强调“中国”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应当指出,这里的“中国”并非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而是历史上的中国,它的范围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范围,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全书并不只局限于区域沿革地理,而是与自然地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上篇首先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变迁。分气候和植被、水系、海岸线、沙漠四方面来讲述,每一方面都按照时间来分析。总的来说,它是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选取几个地区进行剖析,然后加以总结,其实本来这样很好,因为由于资料缺乏等原因而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其中的确存在着一个问题,先看几个例子,作者对于植被变迁选取的是华北平原、黄河中游地区、太行山区及晋北地区和豫鄂川陕交界区,水系变迁选取的是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海河和黄淮海平原湖沼,海岸线变迁选取的是辽东湾、渤海湾、苏北海岸、长江口和杭州湾,我并不是否认作者所选取的区域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但看看上面例子的无一例外是中原王朝严格控制的范围,那时看来的蛮夷地区一个都没有,没有珠江、没有岭南,也没有青藏地区,或许这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但的确不是个别现象,它造成的不仅是分析的不全面,更是反映在潜意识中所谓正统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分野存在,中原与江南等区域仍然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中篇讲的是疆域与政区的变迁,也就是悠久的沿革地理。疆域部分由先秦开始一直写下来,对于重大的由于扩张或战争等造成的边境的改变都叙述得很详细,但稍微缺少总体的分析,而且没有深入探究在这个表面领土扩展趋势下,结合各代的历史地理著作,人们的空间表达有着怎样的观念的变化。政区部分,先秦的较为粗略,对于重要的著作诸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都只是简单一提,尽管这些都不是夏商周的行政区划,但它们实际上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人们的政区观念,这里完全忽略了。由秦开始,郡县制施行,一直到元明清三朝的行省时代的区划的改变,都记录得很详尽,而具体到每一部分的统辖范围则没有多说。这个部分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不仅仅将中央王朝的政区罗列,对中央王朝外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架构也有具体分析,突破了以汉族为中心的狭隘观念,以更广阔的目光看待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变迁。 下篇讲述社会经济环境变迁,首先阐述农牧界限变迁,再分析农业、纺织业的产业发展,但缺少了对畜牧业的讨论,最后进行一系列历史人口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特别是交通部分,不仅讲国家内的状况,还涉及对外的,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 最后,我觉得在结尾应该讲述一下自古以来的历史地理学的已有成绩,或者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