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培养

甘肃省镇原县南川初级中学卢志华

【内容提要】: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直接感知审美能力。它取决于人们的志趣、学识、经验、语言素养、情绪等,总是和个人的具体经验,感受渗透在一起,伴随着意象、情感、想象和联想等非语言因素,通过对说话、重音、停顿、语调的把握,对字词句段的理解,对修辞的领悟来感知语句,土凸现艺术形象,获得作品旨意。可以说,语感是理解欣赏一切文学作品的基础,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淑湘先生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言实践证明,语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人们往往通过语感,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进而推测词义、句意,学得多种语言知识。但是,现实中并没有重视语感培养,也没有把语感培养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上,致使学生语文素质低下。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使语文教学达到“乐其融融”的境界,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教学中陶冶情操,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五个方面的训练:第一,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语感是一种意会能力。阅读时,读者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识别类似的语言现象,做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语言的模糊的认识理解。语感敏锐的人,在模糊的理解中就可以运用自己的感知,准确的表情达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从古到今的文人,都非常重视朗读吟诵之功,主张“妙悟”,即“语感”。诵读是一种眼、耳、心、口并用的学习方法。诵读文章,必须依据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读诵。对“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人激昂,委婉处还他人委婉。”把文中的神情理趣,用声音传达出来,得到深切的理解。这样,“不知不觉中,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

不尽。”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采用范读、示范朗读声像带等,引导学生阅读,让其体味、模仿。当然朗读时要注意及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掌握技巧,懂得重音、停顿、语速、语调等要领,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心口合一的艺术境界。并通过精读背诵,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开拓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迅速接受语言信息的能力,形成“语感”。

第二,赏析中培养语感。语感训练,必须让学生了解字词的含义、情味。文章中的字词句,有的要从字面理解,有的要从蕴涵方面去品味,有的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揣摩。叶老说,语文教学不应机械地解释文字,背诵记忆文句,研究语法修辞,而是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领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意思,深刻感知作品语言表达的丰富含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作品的意境,深刻理解文意。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又可以促进学生赏析理解能力的提高。

第三,在创造性写作中训练语感。“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写作训练。“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写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学生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的发挥,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情况.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联练习,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语言直觉和语言习惯,学生才能把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变成无意识的感觉.因此,语感的训练要注重指导写作练习 .通过练习说话、写话、写片段、写文章,让学生把学过的东西用口、笔表达出来,多运用才能巩固好,进而因熟生巧。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勤模仿,扩大课外阅读,多摘录,多收集,多积累语感材料.只有这样,学生的大脑才能日渐充盈,思维的触角才能灵敏,直接感受语言、艺术形象的能力才能增强,写作时才会有创造性,才会“下笔如有神”。

第四,在语言积累中训练语感。

语感来自积累。从历史上看,除极个别的“神童”之外,任何一位文学文化大师都是饱学之士。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说法,可见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怎样让学生积极有效地投入到积累文字的过程中来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教师进课堂前让学生齐读或齐背古诗词,每周一篇。内容是附录中的古诗词及师

生推荐的优秀诗作。通过这一环节,毋需其它时间,学生就可以把该背的古诗词背得滚瓜烂熟。

(二)、在黑板上设立名人名言专栏,由学生根据学号轮流上来写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把他们推荐给大家。每天上语文课前,这个同学就领着大家念一下,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其他同学把这些记录在自己的摘记本上。当天的内容当天记,并且把他读熟,甚至会背。这个活动全班参与,不仅练了字,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而且还可以让名人的深邃思想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做好摘记。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主要在课后落实。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做好抽查督促工作。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篇课文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第五,在语言分析中体验语言韵味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加强语感分析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揣摩、品味语言

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意会能力。每节课抽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对精彩语句做点评极有必要。或由学生自己选择精彩语句、语段作评点,或由老师圈定重点语句让学生思考分析,或由学生质疑提问全班一起探讨。不论哪种方法,教师都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对这一点,我的做法是:

1、依据语境,解读语意。指导学生把句子放在整篇文章中去理解,不要孤立地去揣摩。如理解,《风筝》中的“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一句,如果联系上下文,就不难理解了。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2、联系文章写作背景。一篇文章的写作是和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如《风筝》一文中的“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如果结合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此句的深意。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月24日,当时的中国,正是“严冬时节”,一片肃杀,封建思想有形无形的摧残着人,结合这点,就容易理解这一句了。

3、结合修辞方法,分析句子含义。如理解《风筝》中“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一句,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扼杀游戏,就是扼杀天性。

4、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这生活体验将帮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为此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但中学生又不同程度地有过对春的盼望、春来的欢欣,有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回味,这无疑是学习《春》所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又如朱自清的《背景》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一个初中学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而又恪守孝养的人伦,就更易于体味《散步》所表达的人性美。

(二)通过想象培养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总之,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学中要切实改变传统方法,使语文学习与课外、家庭、社会相结合,获取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语文的机会和因素,进行反复主动的语言实践, 从中学习并进而掌握更多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提高语感能力。

彰显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彰显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摘要:现在,人们对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语文教学中的语感的培养。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它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而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培养的方法也是分很多种的,结合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对小学语感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写作;积累 语感通俗的说法其实就是在对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所遇到的语言和它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的语言能力。它的整个运用与形成的结果都是通过大脑的潜意识形成的,也就是无意识的。而这种无意识又与有意识不发生矛盾,而这种过程与结果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是一直自然而然的运用直觉迅速准确的、不需要思索就能把握所看到的语言内容与形式的一种能力。 一、写作随笔,养成语感学习的习惯 写作随笔都是帮助养成语感学习的一种良好的习惯。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接触到的,不管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还是亲身感悟到的都可以记录下来,而且随时写作也不会拘泥于长篇还是短篇,只要喜欢,要是有感而发,真情流露,都是一种训练a与提升。小学生的素材基本上是来源于生活,

所以更要积极地调动小学生语感与情感的整体结合,努力感悟与体味生活。写作就是一个吸收与积累的过程,所以,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多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悟、去理解、去表达。从看与亲身体会出发,感悟到的一定是真实的,有素养,有基础的。老师要不断地去帮助与引导学生随时地去写,并且也敢写,将看到的、感悟到的统统都写到文章中去,这样,一定可以不自觉地养成语感学习的好习惯。 二、积累语汇,夯实语感学习的基础 语感,它主要是借助各种语言的实践活动来形成的一种内化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通过大量的信息,大量的阅读存储来作为基础的。所以,在引导小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语言素材的积累,要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养成识字的习惯,这样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他们的文字存储量,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语感的学习。随着他们不断的知识积累的完成,他们会更容易通过各种途径去继续学习。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小学生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与关键。所以,老师一定要适时地去引导、去鼓励,这样,小学生才愿意去探索和运用。 参考文献: 李喜碧.浅谈语文语感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3

语文(心得)之语文实践活动与初中生语感培养

语文论文之语文实践活动与初中生语感培养 语感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种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于语言信号的直接感悟和应激反馈的基本能力的总和。是感性渗透理性的悟性,是经过长期直接和间接训练后作出的直觉反映。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它凸现了语感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新课标还有一段非常深刻的论述:“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情趣。” 语文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个体的实践和感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语感培养提供了条件。 一、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的依据 语文实践活动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它得“生活”之源,扬“活动”之波,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正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初中生生理、心理发育成熟期的不断提前和文化环境不断变化,初中阶段是学生对语言的需要从感知、理解向感受、体悟的方面发展的过程,是从纯客观的过程上升到伴随丰富感情色彩的整体性感悟的审美需要的过程。

要顺利完成这个转型则需要大量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学生对于语言的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感性实践的活动中得来的。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学习语言,体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关于言语的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上升到伴随着丰富情感的理性认识,使他们对于语言的感悟和反馈能力,亦即语感能力在深刻性、宽广性和情感性等方面得到延展和拓宽。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的实践。语感能力的形成当然也不例外。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既然“语感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种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要培养它,就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训练,语文实践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活动和自我感受、体悟,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语言应用实践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

传统的精髓,创新的依傍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 太仓市沙溪第二中学龚志峰 内容提要:语文传统教学中有很多精华,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便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核心精神之一。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语言的理解、语境的体味。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 一、问题的提出 曾是充满人性之美,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语文,在应试教育中曾一度退化为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知识,花样百出的模拟练习。使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文字,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致使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于是本应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成了“误尽天下苍生”的罪魁祸首。这种畸变触目惊心。语文前景曾一度堪忧。 于是教育改革应运而生,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新方法,出现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氛围,出现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教改势在必行!找回语文的人性美,找回语文丰厚的底蕴,成了我们语文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全新的课堂教学,全新的教学形式……毋容质疑,我们的语文课堂活了,课堂上洋溢着融融的人文氛围,学生们的语文课上,掌

声连连,笑声阵阵。然而笑声掌声的背后,我们又有一种不祥的感觉:学生们笑过之后,他们学到了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会只剩下这可怜的一点掌声吧? 蓦然回首,细细静思,不难发现,我们正追求的是形式,而非实质,起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的做法是跟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针对弊端,教改势在必行,然而,要改的是落后的应试论和陈腐的教学方法,对于传统教学中哲人先贤卓著的主张,我们不仅不反对,更值得推广发扬。 二、出路的思考 教学实践中,笔者感悟最深的便是先贤教育家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不仅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唯一有效途径。古代许多先贤们重视全身心的感悟自得。 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孟子、朱子“深造而必以其道”、“自然而得之于己”的教学观念,正好从不同的侧面精确地概括了语文素质教育之大概,即既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质,又要在这种吟咏感悟中获得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淀积素质。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孩子的“语感”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孩子的“语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柳斌同志在《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育座谈会》上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讲解分析课,那是不成功的语文课。”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水平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时,我们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注重了语感的培养,采取了自悟语感——导悟语感——迁移表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一)自悟语感 教师凭借学生已有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悟自得。 儿童对于课文中的信息,在记忆贮存中找到与它相似的信息组块以后,进行匹配与识别,从而理解了这部分内容,这种匹配与识别就是凭借语感进行的。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例如:我们在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自悟语感。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通过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和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的大概内容:农民春种秋收,春种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到很多粮食。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小猫最爱吃鱼,它也想收到很多鱼,于是就去种鱼。在悟读阶段,让学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来感悟。首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小猫能不能收到鱼?为什么?他错在哪里?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再进行讨论。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从而得到结论:鱼种在地里会烂掉,小猫是收不到鱼的。鱼儿离不开水,鱼的生活环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培养 甘肃省镇原县南川初级中学卢志华 【内容提要】: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直接感知审美能力。它取决于人们的志趣、学识、经验、语言素养、情绪等,总是和个人的具体经验,感受渗透在一起,伴随着意象、情感、想象和联想等非语言因素,通过对说话、重音、停顿、语调的把握,对字词句段的理解,对修辞的领悟来感知语句,土凸现艺术形象,获得作品旨意。可以说,语感是理解欣赏一切文学作品的基础,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淑湘先生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言实践证明,语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人们往往通过语感,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进而推测词义、句意,学得多种语言知识。但是,现实中并没有重视语感培养,也没有把语感培养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上,致使学生语文素质低下。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使语文教学达到“乐其融融”的境界,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教学中陶冶情操,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五个方面的训练:第一,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语感是一种意会能力。阅读时,读者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识别类似的语言现象,做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语言的模糊的认识理解。语感敏锐的人,在模糊的理解中就可以运用自己的感知,准确的表情达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从古到今的文人,都非常重视朗读吟诵之功,主张“妙悟”,即“语感”。诵读是一种眼、耳、心、口并用的学习方法。诵读文章,必须依据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读诵。对“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人激昂,委婉处还他人委婉。”把文中的神情理趣,用声音传达出来,得到深切的理解。这样,“不知不觉中,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817599252.html,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 作者:傅炳枚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1年第03期 一、什么是“语感”? 语感是一种面对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近似直觉的敏感,准确地、深刻地领会语言的能力。简言之,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种基本功。 语感一般包括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形象语感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脑海里能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形象生动的立体画面。形象语感的产生,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词语概念的重复,而成为一种再创造、一种新体验。情感语感是指在阅读中,透过语言文字,领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文章的思想境界的过程。语言文字无一不是作者感情运动状态的外化。字、词、句的各种组合,都是这种外化的表现形式。阅读中,通过这些和谐或不和谐的语音,我们可以触摸到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这是形象语感的进一步表现。意蕴语感则是指在形象语感、情感语感的基础上,领悟出语言文字所孕藉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语言鉴别能力。语感强的人能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那种曲折而含蓄的内涵,据此不但能正确理解作品,还可将原作品的意蕴进行新的开拓和补充,使阅读达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二、培养“语感”的方法有哪些呢? 首先,是“读”的训练。读,从形式上可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可以调动学生过去的情感经验,唤起他们以往生活的积累,使他们在脑海中浮现出与作品相应的形象画面,即产生形象语感。朗读,则可以让人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乐美,体会到汉语四声的铿锵之力,从而可以提高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可以准确体会到文章语言绘声绘色、描形状貌的特点,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每教一篇优美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小诗或意蕴深邃的小说,都可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默读或朗读,进行语感能力的训练。如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可要求学生在默读中根据课文提供的文字信息,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在脑海中勾勒出春天里草、花、风、雨的画面,以培养他们的形象语感能力。而朗读,则要求会读,读出重音,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读出语意、语气、语调和停顿来。会朗读、朗读得好,能使别人也产生语感,它是语感强的表现,而不会朗读,则是没有语感的表现。

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完整版

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太白镇太白小学语文组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名称: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 课题组成员:语文组全体教师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最主要最鲜明的体现。 现状调查:为了毕业考试,为了应付统考。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取的美感。我们教师在语文课上所作的那些枯燥无味的讲解,已经使学生越来越厌烦,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高,对阅读的不理解,出现习作困难,无话可写,内容干巴巴。在社会上缺乏人际交通和文明交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1、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 2、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并领悟课文语言文字的能力。 3、通过语感能力的培养,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感能力,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 1、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2、在品味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3、在想象和联想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4、在积累和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5、在调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6、在创设情景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加强朗读训练。 1、通过朗读、揣摩,培养语感 充分利用教材,教材趣如童话美如诗,选取得内容都是学生所喜爱的场景和小动物,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朗读,可以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使文中蕴涵的人文境界、人格魅力、人间真情等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的同时,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提供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讲解课文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朗读、想象,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发表时间:2013-12-02T10:00:39.12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田永[导读] 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笪山东省临沂沂龙湾小学田永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语文语感深情朗读语言积累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表现在语文教 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1 什么是语感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2 让学生深情朗读,触发他们的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书声朗朗进入课堂。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语感不是空洞地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3 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3.1 激活生活体验。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3.2 在积累中培养语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号代码,而是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能促进广泛浏览。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3.3 在训练中培养语感。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体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 4 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语言是人类用于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传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而且能给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带来一定明晰性,同时能感受知识的美,语言的美,有效提高语感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教学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

太白镇太白小学语文组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 课题组成员:语文组全体教师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最主要最鲜明的体现。 现状调查:为了毕业考试,为了应付统考。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取的美感。我们教师在语文课上所作的那些枯燥无味的讲解,已经使学生越来越厌烦,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高,对阅读的不理解,出现习作困难,无话可写,内容干巴巴。在社会上缺乏人际交通和文明交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1、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 2、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并领悟课文语言文字的能力。 3、通过语感能力的培养,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感能力,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 1、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2、在品味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3、在想象和联想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4、在积累和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5、在调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6、在创设情景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加强朗读训练。 1、通过朗读、揣摩,培养语感 充分利用教材,教材趣如童话美如诗,选取得内容都是学生所喜爱的场景和小动物,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朗读,可以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使文中蕴涵的人文境界、人格魅力、人间真情等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的同时,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提供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讲解课文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朗读、想象,培养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以上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支点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一、语感的理念地位 那么,什么是语感?我比较认同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叶老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和不确定性。在近代语文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沔尊。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叶圣陶进一步倡导语感训练,80年代吕淑湘将语感拓开了又一个层面(语言文字的结构形式和表达的层面)。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大凡一个作家和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一点已成为教育理论界不争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也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确,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它与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是何其重要。 二、语感的培养策略 毛光伟在《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一文中提到:“语感的培养不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创造,也不是教学模式,而是对影响人们多年的通过语言知识传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话写作的旧‘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造’。”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就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一)生活——语感的摇篮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遵义县第三小学张文涛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便是这语文素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①,总目标之中要求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就更见具体、明确了。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②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当今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语感: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我国最

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他曾对语感做了一番深入浅出的解释:“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 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两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两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可见,在夏丐尊先生看来,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而王尚文先生则认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③总之,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④语感敏锐的人,不仅能够把握言语对象的字面意思,而且还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以及弦外之音、音外之意。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日益频繁的交往中,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接受往往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人们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以及从语句或一段的开头即能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

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东海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开 题 报 告

《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学生发展的需求 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把形成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可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片面强调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让学生去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即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使语文教学陷入误区。如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离开课文的整体而布置大量零碎的练习,结果事倍功半,学生所得甚微,这都跟忽视语感的培养有关。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语言的理解、语境的体味。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2、语文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国内的语感培养,提得较早,研究较迟。我国最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丐尊先生,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创导语感教学,随之语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现在关于语感和语感教学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的途径也多样不一。但在新课程的理论指导下,在实际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进行语感培养途径的研究还是缺少系统的理论研究,也缺少具体的操作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语言学理论认为: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一种感受,它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直觉思维的训练对于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并对此进行逻辑分析,找出言语规律,并灵活地运用语言,从而在语用层面上借助直觉思维以形成语感。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积

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人格塑造策略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讲:“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激越,笔带锋芒,长于鼓动,在于他是战事纷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纵横家、雄辩家;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深刻辛辣,因为他是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里愤世嫉俗的革命干将;毛泽东诗文境界开阔,语锋毕现,活泼鲜明,因为他具有一代伟人的胸怀和卓越政治家的气魄。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人为地割裂“心”、“言”而大谈什么语感培养。学诗的功夫在诗外,要培养优秀的语文人才,首先得塑造优秀的人格。 尽管语感能力的形成转化过程寓有人格的自我选择、

自我参照、自我完善机制,但这并不意味语文教学于良好人格的培养是无所作为或可有可无的,相反,其深刻的审美体验能力却为语文教学赋予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人格塑造优势。 二、促进个性发展策略 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谈及创造性。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头脑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个学生的头脑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阿Q和孔乙己形象。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语感能力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曾经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因此,教学中就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比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未必非得把学生驱入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其“反抗”意义的思维峡谷不可,如果有同学从人性方面去考察,得出那是本能的“挣扎”也不能否定;读《荷塘月色》,有学生只为朦胧、宁静、优美的意境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摘要: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语文教学___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见,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是何其重要。那么如何加强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呢?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感,再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的过程中领悟语感,然后加强想象丰盈语感,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表达或书面写作激活语感。 关键词:语感生活朗读理解想象表达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以上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认定了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支点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一、语感的理念地位

那么,什么是语感?我比较认同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叶老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 ___、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和不确定性。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一点已成为教育理论界不争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也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是何其重要。 二、语感的培养策略 毛光伟在《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一文中提到:“语感的培养不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创造,也不是教学模式,而是对影响人们多年的通过语言知识传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话写作的旧‘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造’。”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 (一)生活——语感的摇篮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什么是语感?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语言产生感知和感受的心理行为能力。中学生要学习语言,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脱离语感而获得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只有重视语感的培养,语言的学习才能得到长足的深化和升华。 在语文学习中如果能够具备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是一种特别好的心理倾向。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一、感受字词意蕴,奠定语言基础 中学阶段,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和感受往往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完成的。这是因为语言符号的特点决定了中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已由最初对“共同性”的识记认知,发展到了对“个体性”的理解感悟阶段。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言语是有差别的。语言是按照一定法规组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它的语词和语义关系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即约定俗成的;而言语则是侧重实用性的,就情境的不同,表达的形式也会不同,所以言语的语词和语义关系常常是变化不定的,这就使得语言运用具有了“任意性”的特点。 再从对语言理解的角度来讲,我们根据语法规则来理解

所获得的意义往往是对语言“共同性”的认知,而在日常生活中,说话者、写作者却常常为了传达某种特殊的意义、内涵的心理、别样的情绪,总是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固有的规则,于是语言便有了千姿百态的“个性”。对此,古人的见解颇多:例如陆机的“文外曲致”,刘勰的“情在词外”,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司空图的“味在咸酸之外”,都异曲同工地对“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的要求表达得十分清楚。所以,只有“个性化”的言语,才能使表达变更精彩,更深邃。 面对“个性化”语言组成的作品,学生该如何阅读,怎样领悟?难题一个个摆在眼前,如何解决?只能从培养语感的基础做起。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素材,辅之以大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日益增多。学生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词汇、新语言时,可能初见很茫然,二见还不明白,但是反复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时,就一定豁然开朗,了然于心。对语言的学习,永远都离不开语言环境,只有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中学习,日积月累,才能有语感的初步形成。 二、激发想象联想,获得生动感受 别林斯基曾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当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时,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特点。”因此,教师要帮

语文语感能力培养论文

语文语感能力培养论文 一、加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众所周知,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语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语感的形成是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语感敏锐的人,能很快地捕捉到文章丰富的内涵,还可以体味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 语感的能力,来自于读书的积累。书读多了,感觉自然灵敏,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能力自然加强。语感丰富敏锐,便能通晓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语言形式也可表达同一思想内容,特定的语言环境下需要特定语言形式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语感是听说读写的核心,语文教育应该以积淀语感为目标。 与课堂阅读不同,课外阅读比较自由,可不拘形式,不受时间的控制,在自由放松的阅读状态下,对所读对象更容易获得全面的认识与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这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感心理结构的最基础的一步。 然而,仅仅局限于阅读,那还是表层的,深层次的在于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一本书读完,对很多学生来说,只是“雨过地皮湿”,大脑皮层没刻下深刻的印记。这就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好的语句,经常阅读。据外国语言学家统计,要记住一个英语单词,至少要和它打4000次照面。要使学生记住所摘录的优美语句,除了要求学生自己经常看看、背背外,教师可以利用早自习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摘录的语句,也可叫学生出手抄报,将摘录的优美语句分门别类地组合在一起,在班上展出。这种形式多样的识记法,既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但积累只是手段,目的在于运用。在语文课本上,有很多写景状物的句子,可以叫学生用自己学到的语句来替换。也可以结合课文出一个小作文题,叫学生运用摘录下的句子做口头作文。至于每周的大小作文,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多多地运用摘录下来的语句。经过这样长期的积累与运用,学生的语感能力就大为加强。 二、注重吟咏诵读

如何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摘要】本文试图结合自己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对语感培养的一些途 径、方法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从而改变目前应试教育中学生高分低能的状况,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语感生活领悟朗诵技巧课外活动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领悟能力。它是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进而体验出的一种语言模式。这种语言模式具有模糊性、意象性,以一种“美”的状态存在。当触及具体语言对象时,主体便迅速调动原有语言模式,并融入对新对象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充实和丰富着已有的表象体系,创造出新的意象。 语感是语言文字刺激作用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的捕捉到的深层意义。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语感教学并没有受到理解和重视,长期以来,偏重知识的灌输,轻视乃至忽视语感,造成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语文教学也倍受社会的质疑。

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 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基本理念,以及“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课程目标①,“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至于成了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为什么有的人学历很低但很会“说”?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的语文,有的人到头来却写不通一个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说明语感作为人的一种能力,有高下优劣之分,而且,只要其先天生理基础具备,语感能力可以在后天进行培养和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语感呢? 第一,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优势也在语感上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多方面的内涵,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它最主要、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打个比方,语感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个性的成长发展。语感是一种感觉,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感觉不能灌输、复制、粘贴。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