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可致骨坏死 你知道吗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可致骨坏死 你知道吗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可致骨坏死 你知道吗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可致骨坏死 你知道吗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可致骨坏死你知道吗?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如脓液早期穿入骨膜下,再穿破皮肤,则骨质破坏较少;但脓肿常在髓腔蔓延,张力大,使骨营养血管闭塞或栓塞。如穿出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后使大片骨膜剥离,使该部骨皮质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严重影响骨的循环,造成骨坏死。

其数量和大小视缺血范围而定,甚至造成整个骨干坏死。由于骨膜剥离,骨膜深层成骨细胞受炎症刺激而生成大量新骨包于死骨之外,形成包壳,代替病骨的支持作用,包壳上可有许多孔洞,通向伤口形成窦道,伤口长期不愈,成为慢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方法

1、全身支持疗法

包括充分休息与良好护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少量多次输血,预防发生压疮及口腔感染等,给予易消化的富于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使用镇痛剂,使患者得到较好的休息。

2、药物治疗

及时采用足量而有效的抗生素药物,开始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常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以后再依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整。抗生素应继续使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周左右。大多可逐渐控制毒血症,少数可不用手术治疗。如经治疗后体温不退,或已形成脓肿,则药物应用需与手术治疗配合进行。

3、局部治疗

用夹板或石膏托限制活动,抬高患肢,以防止畸形,减少疼痛和避免病理性骨折。如早期经药物治疗症状消退,可延缓手术,或无需手术治疗。但如已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如脓肿不明显,症状严重,药物在24~48小时内不能控制,患骨局部明显压痛,应及早切开引流,以免脓液自行扩散,造成广泛骨质破坏。手术除切开软组织脓肿外,还需要在患骨处钻洞开窗,去除部分骨质,暴露髓腔感染部分,以求充分减压引流。早期可行闭式滴注引流,伤口愈合较快。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饮食

1、尽量选择适合病人口味的食物,小儿多食酸奶。

2、鼓励少食多餐,注意食物色、香味。

3、为病人提供洁净,清新的进餐环境。

4、向病人及其家属推荐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补充维生素的除了饮食之外,还能使用生命维他牌多种维生素片。

5、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氨基酸、白蛋白等。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护理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护理 【定义】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chronic osteomyelitis)大多数是由于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不彻底,病情反复发作,最终遗留下死骨、死腔及窦道的结果。开始即为亚急性或慢性,并无明显急性期症状。 【治疗原则】彻底清除病灶,摘除死骨,刮除增生的疤痕和肉芽组织,达到消灭死腔的目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愈合创造条件。 一、手术治疗 1.病灶清除术。 2.截肢术。 3.肌瓣填塞术。 4.庆大霉素—骨水泥株琏填塞二期植骨术。 二、辅助治疗药物治疗及全身支持治疗。 【护理】 一、术前护理要点 (一)按骨科术前护理常规 (二)与本病相关的其他护理 1.评估要点 (1)健康史 1)有无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史、糖尿病史。 2)是否为开放性骨折。 3)有无免疫缺陷、营养不良及长期服用激素等,

(2)症状体征慢性血源性骨髓炎通常反复发作,在静止期症状较轻。 1)全身症状消瘦、贫血等。 2)局部症状患肢增粗、变形。儿童发病者,由于骨骺破坏影响骨骼生长发育,使患肢出现缩短或内、外翻畸形,并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患部皮肤薄且色泽暗,易破损引起经久不愈的溃疡或窦道,窦道口流出臭味脓液。急性发作时,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现象。 (3)辅助检查了解X线、CT、MRI检查等阳性结果。 2.护理措施 (1)营养支持加强营养,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必要时遵医嘱予静脉营养支持。 (2)供区保护避免在供区静脉注射。 (3)疼痛管理 (4)发热护理 二、术后护理要点 (一)按骨科术后护理常规 (二)与本病相关的其他护理 1.评估要点 (1)评估生命体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闭式灌洗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等。 (2)评估组织瓣供区与受区伤口有无渗血、肿胀,受区皮瓣颜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信息来源:未知更新时间:2004-4-20 1:11:00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指骨组织肥到细菌侵袭而引起的急性炎症。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发生于儿童骨生长最活跃时期,感染部位多在胫骨、股骨、肱骨及桡骨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中毒症状、局部炎性表现、患肢功能障碍,易发生病理性骨折。治疗以积极抗炎、手术(开窗引流)为主,辅以全身与局部治疗。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恐惧;②躯体移动障碍;③自理缺陷;④高热;⑤营养不足;⑥有发生褥疮的危险;⑦有伤口引流不畅和逆行感染的可能;⑧潜在并发症--心肌炎、心包炎、肺脓肿;⑨潜在并发症--病理性骨折;⑩知识缺乏:出院后自护知识。 一、恐惧 二、躯体移动障碍 三、自理缺陷 以上一~三均参照"骨科病人一般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四、高热 相关因素:细菌霉素吸收。 主要表现:寒颤,继而体温>39℃,伴烦躁不安、呕吐、谵妄与惊厥。 护理目标: 1 病人体温有所下降或接近正常。 2 病人未发生高热。 护理措施: 1 配合医师尽快明确致病毒。 (1)在寒颤高热期抽血培养,或初诊时每隔2小时抽血培养1次,连续3次,以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 (2)局部脓肿分层穿刺,及时送检标本行细菌培养加药敏的检测。 2 根据药敏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1)注意配伍禁忌。 (2)了解药物在血中的浓度和半衰期,合理安排用药时间。(3)观察药物有无变态反应、毒性反应及治疗效果。 (4)警惕发生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和真菌感染的腹泻。 3 对症处理:参照"骨科病人一般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重点评价: 1 病人体温是否下降趋于正常。 2 病人是否感觉舒适,无口腔炎等高热并发症发生。 五、营养不足 相关因素: 1 潜在营养不良。 2 病后营养不良。 (1)机体代谢率增高:高热。 (2)感染。 (3)食欲不振。 主要表现: 1 食物摄入绝对或相对不足。 2 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20%。 3 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中围值均小于正常值的60%。 4 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铁低于正常。 护理目标: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 韩某,男,10岁。左下肢肿胀、疼痛伴寒战高热2周,查体:T39℃P105次∕分R24次∕分BP110∕60mmhg,局部红、肿、皮温增高、疼痛剧烈,肢体主被动活动受限。X线检查显示软组织肿胀、左股骨下端密质骨变薄,血常规示:白细胞15.6×109/L,中性粒细胞为90%。入院后患肢行皮牵引,进行术前准备,于第2日在连硬外麻下左股骨骨髓炎钻孔引流加持续闭式冲洗术。 1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要求患肢行皮牵引固定于功能位,为什么?如何护理? 分析: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急性期卧床休息,患肢制动固定于功能位,可促进局部血液回流、炎症局限吸收,减轻肿胀和疼痛,预防关节畸形及病理性骨折。皮牵引的护理:(1)密切观察牵引肢体的血循环,检查局部包扎有无过紧、牵引重量是否过大,如患肢肢端出现肿胀、发冷、麻木、疼痛等感觉运动障碍,应仔细检查,及时处理。(2)保持牵引效能,检查牵引方向是否与肢体长轴一致,检查有无阻挡牵引的情况及滑脱,并及时矫正。(3)牵引的重量是根据病情决定,不可随意放松或减轻。(4)预防并发症:压疮(衬垫选用棉织物,重点预防足跟、足背,因应力集中于此)、便秘等。 2 入院后抽取了血培养检查及脓肿分层穿刺培养检查,此检查的意义?抽取血培养时的注意事项? 分析:抽取血培养确定起病菌及行药物敏感试验,脓肿分层穿刺抽出脓液或涂片中发现脓细胞可确诊,同时以便于针对性的采取敏感的抗生素。抽取血培养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标本应注入无菌容器,不可混入防腐剂、消毒剂、药物,以免影响结果。标本应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如果已使用应在检验单上注明。采血量10ml,应当立即送检,一般在患者高热时进行采血阳性率相对较高。 3术后行持续闭式冲洗,应观察哪些项目? 分析:化脓性关节炎患者术后根据医嘱用生理盐水加抗生素行闭式冲洗应观察以下方面:(1)引流管是否通畅(2)冲洗量和引流量是否相符(3)引流液的颜色、性质(4)肢体有无肿胀((5)冲洗液有无外渗,床单元是否干燥清洁。(6)引流管是否处于负压状态,引流袋的位置是否低于患肢50㎝。 4行持续闭式冲洗的第3天,观察膝关节无肿胀,但大腿内侧及臀后肿胀明

抗感染活性骨治疗慢性血源性骨髓炎临床应用研究

抗感染活性骨治疗慢性血源性骨髓炎临 床应用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袁志,刘建,胡蕴玉,刘建敏,姜海,李丹,孟国林 【摘要】[目的]观察和研究抗感染活性骨(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ARBX)I期植骨治疗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在获得总后卫生部军内临床试用研究许可的基础上,自2001年9月起将ARBX用于临床治疗慢性血源性骨髓炎24例,对其中17例获得12个月以上系统随访的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7例中除1例骨髓炎未能治愈,1例骨髓炎治愈后复发,1例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在术后发生骨不连外;其余14例骨髓炎均获得完全治愈,病变部位均获得确实骨修复,无骨髓炎复发。本组慢性骨髓炎总治愈率为82.4%,远高于传统治疗方法。[结论]ARBX具有高效诱导成骨活性和强效抗感染能力,能I期植骨有效治疗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关键词】血源性;骨髓炎;骨移植;抗生素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ARBX) on treating chronic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as one-stage grafting. [Method]ARBX was used to treat 24 cases of chronic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as one-stage grafting after debridement since September of 2001, 17 cases of which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period of 34 months (range, 12 to 79 months).[Result]Except 1 case failed to cure, and 1 resulted in recurrence of infection, and 1 with large segmental bone defect nonunion post-operatively, other 14 cases were cured,the cure rate was 82.4% which wa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therapy.[Conclusion]ARBX has high osteoinductive activity and enhanced anti-infective capability, which enables it to be used as primary grafting to treat chronic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Key words:hematogenous;osteomyelitis;bone transplantation;antibiotic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一直是骨科领域长期致力解决的难题,具有病程长、易复发、致残率高、修复重建困难的特点。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病灶清除、滴注引流;感染控制后,二期骨移植修复残存的骨缺损及骨不连。这种“先控制感染、后植骨修复”的传统方法疗程长、疗效差[1、2]。针对这一难题,本研究所在重组合异种骨(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RBX)的基础上[3],结合抗生素局部缓释技术[4~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概述(2)

一、实验室检查血象中白细胞计数增高,一般在10×109/L,中性粒细胞占90%以上。血培养可获得致病菌,但使用抗生素治疗后检出率明显下降。在寒颤高热期抽血培养或初诊时每隔2小时抽血培养1次,共三次,可提高阳性率。同时应作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合理抗生素。二、局部脓肿分层穿刺选用有内芯的穿刺针,在压痛最明显的干骺端刺入,边抽吸边深入,不要一次穿入骨内,以免将单纯软组织脓肿的细菌带入骨内,抽出浑浊液体或血性液作涂片检查与细菌培养,涂片中发现多量脓细胞或细菌即可确诊。三、X线检查发病14天内X 线无异常表现。早期X线检查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与干骺端骨质疏松。直径小于1cm的骨脓肿在X线上不易显示。当微小的骨脓肿合并成较大脓肿时,会在X线片上出现干骺区散在性虫蚀样骨破坏,并向髓腔扩展,密质变薄,并依次出现内层与外层不规则。骨破坏的结果是有死骨形成,死骨可大可小,小死骨表现为密度增高阴影,位于脓腔内,与周围骨组织完全游离。大死骨可为整段骨坏死,密度增高而无骨小梁结构。少数病例有病理性骨折。四、CT可以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对细小的骨脓肿仍难以显示。五、MRI检查根据MRI影像的异常信号,可以早期发现局限于骨内的炎性病灶,并能观察到病灶的范围,病灶内炎性水肿的程度和有无脓肿形成,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诊断诊断时应考虑疾病诊断和病因诊断两方面。X线表现出现较迟,故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诊断为综合性诊断。凡出现以下表现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1、急骤的高热和毒血症表现;2、长骨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3、该部位有一个明显的压痛区;4、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病因的诊断在于获得致病菌,血培养与分层穿刺液培养具有很大的价值,为了提高阳性率,须反复作血培养。鉴别诊断一、蜂窝织炎和深部脓肿主要是与早期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不易鉴别。鉴别要点为:①全身症状不一样:急性骨髓炎毒血症症状重。②部位不一样:急性骨髓炎好发于干骺端,而蜂窝织炎和深部脓肿则不见此处。 ③体征不一样:急性骨髓炎疼痛剧烈,但压痛部位深,表面红肿不明显,出现症状与体征分离现象。软组织感染则局部炎性表现明显,如果难以鉴别,可借助MRI. 二、风湿病与化脓性关节炎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以有高热。其发热常与一过性斑丘疹和多形红斑同时发生和消退,同时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三、骨肉瘤和尤文肉瘤部分恶性肿瘤也可以有肿瘤性发热。起病不急骤,部位多数在骨干,特别是尤文肉瘤,早期不会妨碍邻近关节活动,表面有曲张的血管可以摸到肿块。部分病例与不典型的骨髓炎容易混淆,必要时需作活组织检查。治疗一、全身支持疗法包括充分休息与良好护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少量多次输血,预防发生褥疮及口腔感染等,给予易消化的富于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使用镇痛剂,使患者得到较好的休息。二、药物治疗及时采用足量而有效的抗菌药物,开始可选用广谱抗菌素,常二种以上联合应用,以后再依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整。抗菌素应继续使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周左右。大多可逐渐控制毒血症,少数可不用手术治疗。如经治疗后体温不退,或已形成脓肿,则药物应用需与手术治疗配合进行。急性骨髓炎经抗生素治疗后将会出现四种结果。(1)在X线片改变出现前全身及局部症状均消失。这是最好的结果,说明骨脓肿形成以前炎症已经控制。(2)在出现X线片改变后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说明骨脓肿已被控制,有被吸收掉的可能。上述两种情况均不需要手术治疗,但抗生素仍宜连续应用至少3周。(3)全身症状消退,但局部症状加剧,说明抗生素不能消灭骨脓肿,需要手术引流。(4)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均不消退。说明:①致病菌对所用抗生素具有耐药性;②有骨脓肿形成;③产生迁徙性脓肿,为了保全生命切开引流很有必要。三、局部治疗用适当夹板或石膏托限制活动,抬高患肢,以防止畸形,减少疼痛和避免病理骨折。四、手术治疗 1、手术目的①引流脓液,减少毒血症症状;②阻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手术治疗时间最好选在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局部症状时。也有主张提前为36小时的。2、手术方法手术有钻孔引流和开窗减压两种。在干骺端压痛明显的部位作纵形切口,切开骨膜,放出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骨髓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慢性骨髓炎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慢性骨髓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锻炼。 本指南适用于慢性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慢性骨髓炎附骨疽附骨痈 慢性骨髓炎,又称附骨疽,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特点是感染的骨组织增生、硬化、坏死,死腔、包壳、瘘孔、窦道、脓肿并存,反复化脓,缠绵难愈,病程可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 3 诊断[1],[2] 3.1 病史多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开放性骨折或外伤史 ;有肢体长期不愈合的窦道或皮肤破溃溢脓,时愈时溃; 3.2 症状与体征局部红肿、疼痛、流脓,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程漫长,有时有小块死骨片自窦道排出。患肢变形或有肢体不等长,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窦道周围皮肤常有色素沉着, 有“贴骨疤痕”,窦道口有肉芽组织增生。炎症静止期可无全身症状。 3.3影像检查: X线片可见病骨失去原有外形,骨干增粗、皮质增厚、密度普遍增高硬化,骨髓腔不规则,变窄甚至消失,有大小不等的死骨。如为火器伤偶可见金属异物存留。死骨致密,周围可见一透明亮带,为肉芽组织或脓液将死骨与正常组织分离所致.此为慢性骨髓炎特征。死骨外包売常被脓液侵蚀形成瘘孔。窦道造影后局部X线可表现出骨与瘘管的关系,并可发现死骨。CT在慢性创伤性骨髓炎中可检查出已与周围骨组织分离的死骨,可进一步明确死骨、死腔的位置及大小。MR检查可判断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必要时可行ECT检查了解有无骨坏死、死骨大小及判断感染范围。 3.4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应蛋白多增高(部分症炎静止期病人可正常);病原微生物培养见致病菌生长可以明确诊断;降钙素原检测(procalcitonin,PCT)对于全身细菌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其敏感度和特异性远高于传统的C-反应蛋白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检测,因而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3.5病理诊断 病理检查应作为确诊的依据;病理检查在排除癌变的同时,可以与骨结核相鉴别。 3.6分类 根据解剖类型(Ciemy.Mader)分为以下四类: Ⅰ髓腔内骨髓炎为骨内膜病变;

浅谈急、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诊断与治疗

浅谈急、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诊断与治 疗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化脓性骨髓炎诊断治疗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本病系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病灶中的致病菌经过血源性播散所致,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乙型链球菌占第2位。长骨干骺端多为好发部位。 【病理】早期为骨质破坏与死骨形成,后期有新生骨,成为骨性包壳。 【临床表现】儿童多见,以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最多见,发病前往往有外伤病史。 起病急骤,有寒战,继而高热至39℃以上,有明显的毒血症症状,重者有昏迷与感染性休克。早期只有患区剧痛,肢体半屈曲状,有局限性压痛,肿胀并不明显。数天后压痛更为明显,说明该处已形成骨膜下脓肿。脓肿穿破后成为软组织深部脓肿,此时疼痛反可减轻,但局部红、肿、热、压痛都更为明显。脓液沿着髓腔播散,则疼痛与肿胀范围更为严重,整个骨干都存在着骨破坏后,有发生病理性骨折

的可能。 急性骨髓炎的自然病程可以维持3~4星期。脓肿穿破后疼痛即刻缓解,体温逐渐下降,脓肿穿破后形成窦道,病变转入慢性阶段。 【诊断】诊断宜早,凡有下列表现均应想到有急性骨髓炎的可能:①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②长骨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③该部位有一个明显的压痛区;④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MRI检查具有早期诊断价值,不能以X线检查结果作为早期诊断依据。 病因诊断在于获得致病菌。血培养与分层穿刺液培养具有很大的价值,为了提高阳性率,须反复作血培养。 【治疗】治疗目的应该是中断骨髓炎由急性期向慢性阶段的演变,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关键。 1.抗生素治疗对疑有骨髓炎的病例应早期联合使用足量抗生素治疗,待检出致病菌后再予以调整。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日渐增多,因此选择合适时期进行手术很有必要。 2.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①引流脓液,减少毒血症症状;②阻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手术宜早,最好在抗生素治疗后48~72h仍不能控制局部症状时进行手术,延迟的手术只能达到引流的目的,不能阻止急性骨髓炎向慢性阶段演变。 手术有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两种。伤口可行闭式灌洗引流,待体温下降。引流液连续3次培养阴性即可拔除引流管。 3.全身辅助治疗高热时降温、补液、补充热量。亦可输给少量新鲜血。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诊疗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诊疗 发表时间:2016-05-11T10:43:06.12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6期供稿作者:惠兆林 [导读] 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医院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如脓液早期穿入骨膜下,再穿破皮肤,则骨质破坏较少。 惠兆林 (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2116)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诊疗措施。方法:通过对多位患者的病例分析,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和临床观测,制定出全面系统的诊疗方案。结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治疗应该是中断骨髓炎由急性期向慢性阶段的演变,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关键。【关键词】骨科;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124-02 0.引言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如脓液早期穿入骨膜下,再穿破皮肤,则骨质破坏较少;但脓肿常在髓腔蔓延,张力大,使骨营养血管闭塞或栓塞。如穿出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后使大片骨膜剥离,使该部骨皮质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严重影响骨的循环,造成骨坏死。其数量和大小视缺血范围而定,甚至造成整个骨干坏死。由于骨膜剥离,骨膜深层成骨细胞受炎症刺激而生成大量新骨包于死骨之外,形成包壳,代替病骨的支持作用,包壳上可有许多孔洞,通向伤口形成窦道,伤口长期不愈,成为慢性骨髓炎。 1.病因 脓肿向长骨两端蔓延,由于小儿骨骺板抵抗感染力较强,不易通过,所以脓液多流入骨髓腔,而使骨髓腔受累。髓腔内脓液压力增高后,可再沿哈佛管至骨膜下层,形成骨膜下脓肿。 脓液突破干骺端的皮质骨,穿入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骨膜下脓肿逐渐增大,压力增高时,也可沿哈佛管侵入骨髓腔或穿破骨膜流入软组织。 穿入关节可引起化脓性关节炎。成人比较容易并发关节炎。若干骺端处于关节囊内时,感染就能很快进入关节内。如股骨上端骨髓炎并发髋关节炎。 2.病理 早期为骨质破坏与死骨形成,后期有新生骨,成为骨性包壳。 3.临床表现 儿童多见,以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最多见,发病前往往有外伤病史。起病急骤,有寒战,继而高热至39℃以上,有明显的毒血症症状,重者有昏迷与感染性休克。早期只有患区剧痛,肢体半屈曲状,有局限性压痛,肿胀并不明显。数天后压痛更为明显,说明该处已形成骨膜下脓肿。脓肿穿破后成为软组织深部脓肿,此时疼痛反可减轻,但局部红、肿、热、压痛都更为明显。脓液沿着髓腔播散,则疼痛与肿胀范围更为严重,整个骨干都存在着骨破坏后,有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可能。 急性骨髓炎的自然病程可以维持3~4星期。脓肿穿破后疼痛即刻缓解,体温逐渐下降,脓肿穿破后形成窦道,病变转入慢性阶段。 4.辅助检查 4.1 白细胞计数增高 一般都在10×109以上,中性粒细胞可占90%以上。 4.2 血培养 在寒战高热期抽血培养或初诊时每隔2 h抽血培养1次,共3次,可以提高血培养阳性率。所获致病菌均应作药物敏感试验。 4.3 局部脓肿分层穿刺 用有内芯的穿刺针在压痛最明显的于骺端刺入,边抽吸边深入,抽出混浊液体或血性液可作涂片与细菌培养,涂片中发现多是脓细胞或细菌即可明确诊断。 4.4 X线检查 起病后14 d内的X线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早期的 X线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与干骺端骨质稀疏。后期干骺区可有散在性虫蛀样骨破坏、死骨形成等。少数病例有病理性骨折[1]。 4.5 CT检查 可以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 4.6 核素骨显像 一般于发病后48 h即可有阳性结果,但不能作出定性诊断。 4.7 MRI检查 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5.诊断 诊断宜早,凡有下列表现均应想到有急性骨髓炎的可能: 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 长骨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 该部位有一个明显的压痛区;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MRI检查具有早期诊断价值,不能以X线检查结果作为早期诊断依据。 病因诊断在于获得致病菌。血培养与分层穿刺液培养具有很大的价值,为了提高阳性率,须反复作血培养。 6.鉴别诊断 6.1 蜂窝织炎和深部脓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