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的高规补充规定

广东省的高规补充规定

广东省的高规补充规定
广东省的高规补充规定

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补充规定

DBJ/T5-46-2005

2005-08-30发布 2005-10-01实施

发布广东省标准

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补充规定的通知

粤建科字[2005]94号

广州市建委,各地级以上市建设局、规划局、城建局(公用局、市政局、城管办)、房管局,省直有关单位: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编制的《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补充规定》,经我厅组织专家审查,现批准为广东省地方标准,编号为DBJ/T 15—46—2005,自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补充规定》由我厅负责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广东省建设厅

二OO五年八月三十日

前言

本补充规定是根据广东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修订计划和广州市建设委员会穗建技[2003]392号文的要求,由广州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编,邀请广东省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委员会部分专家及广东省部分设计院参与,参照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CJ 3—2002)(以下简称《高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及《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技术要点》(建质正[2003]46号),结合本省高层建筑的设计经验和工程实践编制而成。

对照《高规》,本规定主要有以下的补充和改进:

1.明确安全等级为一级或高度超过60m的高层建筑,按 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计算结构承载力,按5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计算结构水平位移。

2.给出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70年、100年的建筑物的地震作用取值。

3.给出结构的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应计算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的定量判别标准。

4.改进短肢剪力墙的定义。

5.采用相邻层层间位移角比作为高层建筑侧向刚度规则与否的判别指标。

6.有条件地放松结构扭转位移比的限值。

7.明确高层建筑体型“特别不规则”、“严重不规则”的判别条件。

8.明确高位转换框支框架的构造加强范围。

9.给出确定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时墙总高度的计算规定。

10.给出错层结构的定义。

11.明确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可不验算桩基础水平承载力的条件。

12.对建筑物桩基础的竖向承载力计算作出新的规定。

本补充规定的解释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邮编510641,E-mail:f510l@https://www.doczj.com/doc/0e4863221.html,)或广州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邮编510030,E-mail:zhangyi@https://www.doczj.com/doc/0e4863221.html,)

主编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州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

参加单位:广州市建设委员会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州市设计院

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分院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州容柏生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

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顾问:容柏生魏琏傅学怡

主要起草人:方小丹李少云张元坤周定梁宇行舒宣武俞公骅黄熙明责任编辑:张轶胡芝福

目次

1 总则

2 荷载和地震作用

2.1 竖向荷载

2.2 风荷载

2.3 地震作用

3 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2 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3.3 结构平面及竖向布置

3.4 楼盖结构

3.5 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

3.6 抗震等级

4 结构计算分析

4.1 一般规定

4.2 计算参数

4.3 计算简图处理

5 框架结构设计

5.1 一般框架结构

5.2 宽扁梁框架结构

6 剪力墙结构设计

7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8 筒体结构设计

9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9.1 一般规定

9.2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

9.3 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

9.4 错层结构

9.5 多塔楼结构

10 混合结构设计

10.1 一般规定

10.2 结构布置和结构设计

11 基础设计

附件广东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

1 总则

1.0.1 为在广东省的高层建筑工程设计中更好地贯彻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 3—2002)(以下简称《高规》)的原则及精神,提高结构设计水平,使工程设计人员和技术审查人员有较为一致的结构安全控制标准,结合本地区的工程实践和设计经验,制定本补充规定。

1.0.2 本规定适用于10层及10层以上,或6层以上、房屋高度超过28m(由外地坪算起至屋面,不计梯间、水池等局部突出部分)的高层民用建筑。

1.0.3 6度及以上地区所有建筑结构均应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业主有特别要求时可提高设防标准,但不得降低设防烈度。

1.0.4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分甲、乙、丙三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为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为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类建筑为甲、乙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2 荷载和地震作用

2.1 竖向荷载

2.1.1 高层建筑结构的楼面活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01)的有关规定采用。当业主有特别要求时,可按业主的使用要求采用,但不应小于规范的规定值。

2.1.2 首层楼面宜考虑施工荷载,每平方米不宜少于10kN。构件承载力验算时,施工荷载的分项系数可取

1.0。施工单位有特别要求时,应做施工阶段的构件承载力验算。

2.2 风荷载

2.2.1 结构承载力计算时,基本风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的规定采用,基本风压的重现期与设计使用年限应一致。但安全等级为一级或高度超过60m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

2.2.2 在计算风荷载作用下结构水平位移时,基本风压可采用 5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

2.2.3 B级高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房屋高度超过150m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宜采用风洞试验来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当体型复杂或房屋高度超过200m时,应采用风洞试验来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且宜考虑风环境的影响。

2.3 地震作用

2.3.1 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70年或100年时,可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提供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也可将50年设计基准期内的多遇地震作用乘以1.15或1.35的系数。

2.3.2 结构的前三个振型中,当某一振型的扭转方向因子在 0.35~0.65之间,且扭转不规则程度为Ⅱ类时,表明结构的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2.3.3 当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计算结构构件承载力及楼层水平位移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但应验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并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楼层竖向构件最大弹性水平位移与最大和最小位移平均值之比。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可将各振型地震作用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全部一次从质心位置平移±ei来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对于方形及矩形平面,ei= 5%相应边长;对其他形式平面,可取ei=0.1732ri,ri为第i层楼层平面平行地震作用方向的回转半径。

2.3.4 7度、8度、9度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中跨度分别大于24、16、12m的大跨度楼盖,或跨度分别大于6、4、3m的长悬臂构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也可把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增大5%、10%、20%近似估计。

2.3.5 高层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当不考虑偶然偏心时竖向构件的最大位移与最大最小位移平均值之比大于1.2,或当建筑物高度超过l00m时,应考虑扭转耦连的影响。

2.3.6 当某层单位面积的质量平均分布密度为相邻层的1.5倍以上时,称为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7~9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范围见《高规》3.3.4条第3款。

3 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平、立面宜简单、规则、对称,不宜采用不规则、特别不规则的结构体系,宜避免采用错层、转换层、加强层、连体、大底盘多塔楼等复杂结构体系,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体系。

3.1.2 高层建筑结构应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合适的刚度和充分的塑性变形能力。抗震设计时宜采用高性能结构材料,轻质内隔墙,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结构自重。

3.1.3 在多遇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应保持弹性;在偶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可修复后继续使用;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容许结构有部分构件屈服、破坏,但不倒塌。当结构适用高度、平面及竖向不规则性等多项控制指标均超过现行规范限值时,业主及设计人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及结构体系的复杂、不规则程度,提出更高的结构抗震设防性能目标及具体的实施办法,进行详细的分析计算及论证(必要时进行局部或整体结构模型试验),并应通过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3.2 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3.2.1 当房屋高度超过B级高度时,或高度在A、B级高度之间但平面和竖向均存在规范规定的不规则类型时,设计应有充分的论证及可靠的依据,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比规范要求更严格的抗震措施。

3.2.2 高层建筑的高宽比为地面以上高度H(不计突出屋面的机房、水池、塔架等)与建筑平面宽度B之比。当建筑平面非矩形时,可取平面的等效宽度B=3.5r,r为建筑平面(不计外挑部分)最小回转半径。

3.2.3 矩形截面柱截面宽不宜小于300mm。柱截面高与宽之比不大于4。剪力墙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4、小于8时为短肢剪力墙。当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小于层高的1/15,且不小于300mm,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4时仍属一般剪力墙。

3.2.4 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指短肢墙的截面面积占剪力墙总截面面积50%以上,其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应比《高规》表

4.2.2规定的剪力墙结构适用高度降低20%。

3.2.5 异形柱指截面为方形、矩形、圆形等以外截面的柱,常用的截面形式有T形、I形、Z形、十字形等。异形柱肢宽不应小于200mm,肢高与肢宽之比不大于4,不小于2。

3.3 结构平面及竖向布置

3.3.1 结构平面及竖向不规则类型可按表3.3.1-1确定。A 级高度建筑和B 级高度建筑的扭转不规则程度分类可按表3.3.1-2、表3.3.1-3确定。 表3.3.1-1 体型不规

则类型及定义

不规则类型 定 义

1.扭转不规则 楼层的弹性最大水平位移大于该楼层最大与最小位移平均值的

1.2倍。扭转不规则的程度分两类,详见表3.3.1-2

2.狭长、凹凸 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平面尺度不满足如下要求:(见图1建筑平面图)

(1)L/B≤6.0 (2)l/Bmax≤0.35

(3)l/b≤2.0

续表3.3.1-1 不规则类型定义

3.楼板局部

不连续

楼板开洞后,有效楼板宽度小于开洞处楼面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小于5m

4.侧向刚度

不规则

在地震作用下,某一层的层间位移角乱大于相邻上一层的1.3倍,或大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层间位移角平均值的1.2倍,则该层的侧向刚度不规则。层间位移角可按注1的公式计算

5.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

续竖向抗侧力构件(柱、剪力墙、抗震支撑)不连续的类型分为:Ⅰ类:柱不连续

Ⅱ类:墙、支撑不连续

6.楼层承载

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注1、层间位移角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θi=(u i-u i-1)/h i=Δu i/h i

式中:u i、u i-1——第i层、第i-1层水平位移;

h i——第i层层高。

表3.3.1-2 A级高度建筑的扭转不规则程度分类

结构类型地震作用下的

最大层间位移

角θE范围

相应于该层的扭转位移比u

u≤1.2

1.2<u

≤1.35

1.35<u

≤1.5

1.5<u

≤1.8

u>1.8

框架θE≤1/1100

规则Ⅰ类Ⅰ类Ⅱ类不允许1/1100<θE≤

1/550

规则Ⅰ类Ⅱ类不允许不允许

框架—剪力墙

θE≤1/1600 规则Ⅰ类Ⅰ类Ⅱ类不允许

框架—核心筒板柱—核心筒1/1600<θE≤

1/800

规则Ⅰ类Ⅱ类不允许不允许

框支层、筒中筒、剪力墙θE≤1/2000 规则Ⅰ类Ⅰ类Ⅱ类不允许1/2000<θE≤

1/1000

规则Ⅰ类Ⅱ类不允许不允许表3.3.1-3 B级高度建筑的扭转不规则程度分类

注:扭转位移比u=楼层竖向构件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最大与最小水平位移的平均值,计算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并考虑地震偶然偏心作用的影响:计算最大层间位移角时可不考虑地震偶然偏心作用的影响。

结构类型地震作用下的

最大层间位移

角θE范围

相应于该层的扭转位移比u

u≤1.2

1.2

≤1.3

1.3

≤1.4

1.4

≤1.6

u>1.6

框架θE≤1/1100 规则I类I类Ⅱ类不允许1/1100<θ E

≤1/550

规则I类Ⅱ类不允许不允许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板柱—核心筒θE≤1/1600 规则I类I类Ⅱ类不允许1/1600<θ E

≤1/800

规则I类Ⅱ类不允许不允许

框支层、筒中筒、剪力墙θE≤1/2000 规则I类I类Ⅱ类不允许1/2000<θ E

≤1/1000

规则I类Ⅱ类不允许不允许

3.3.2 存在下列情况的高层建筑属特别不规则结构:

1,扭转不规则属Ⅱ类,同时存在另外2项不规则;

2,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属Ⅱ类,同时存在另外2项不规则;

3,4项不规则。

3.3.3 存在下列情况的高层建筑属严重不规则结构:

1,5项不规则,且其中扭转不规则及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属Ⅱ类;

2,6项不规则;

3,同时采用4种及以上多塔楼、连体、错层、带转换层、带加强层等类型的复杂结构型式;

4,扭转不规则程度属表3.3.1-2和表3.3.1-3中的不允许值;

5,楼层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A级高度)或75%(B级高度)。

3.4 楼盖结构

3.4.1 抗震设防区的高层建筑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一般楼盖楼板厚不宜小于lOOmm。房屋首层及顶层板厚不应小于120mm。作为上部结构的计算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Ⅱ类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的梁式转换层板厚不宜小于180mm,箱式或桁架式转换层顶板及底板板厚不宜小于150mm。Ⅰ类竖向

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转换层楼盖板厚不宜小于120mm。

3.4.2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板板厚不应小于150mm(预应力仅用于控制裂缝宽度时不在此限)。

3.5 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

3.5.1 对于高度小于150m的剪力墙、筒中筒结构等弯曲型结构,当弯曲变形的影响明显,某层层间有害位移值小于层间位移值的50%,即Δui/Δui<0.5时,该层层间位称角限值可放宽至1/800。建筑物高度

在150~250m间时可在1/800~1/500间线性插值。式中

Δui=u i-u i-1-θi-1h i=Δu i-θi-1h i,为i层层间有害位移;

Δu i——i层层间位移;

u i——i层楼层位移;

u i-1——i-1层楼层位移;

θi-1——i-1层楼层位移角;

h i——i层层高。

3.5.2 对于高度小于150m的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结构等弯剪型结构,当某层层间有害位移值小于层间位移值的50%,即Δui/Δui<0.5时,该层层间位移角限值可放宽至1/650。建筑物高度在150~250m 间时可在1/650~1/500间线性插值。

3.5.3 高度超过150m的混合结构或高度超过200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且自振周期超过5s的高层建筑宜通过风洞试验研究确定顺风向与横风向结构顶点的最大加速度αmax。

3.6 抗震等级

3.6.1 框支框架包括框支柱及框支梁,其上为剪力墙或抗震支撑,框支层及其以下一层按框支框架采用相应的抗震等级,其余可按框架—剪力墙或框架—筒体结构的抗震等级采用。

3.6.2 8度设防区、高度大于80m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非底部加强区剪力墙为一级,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为特一级,框支层框架为特一级。

3.6.3 建筑场地为Ⅲ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g的地区,应采取比规范相应7度或8度要求更严格的抗震构造措施,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g)和9度(0.4g)时各类结构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6.4 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一般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当主楼为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而裙楼为框架—剪力墙或框架结构时,裙楼可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考虑抗震等级。当主楼为框架—剪力墙或筒体结构,裙楼为框架结构,且裙楼柱的净高与柱截面长边的比不小于6时,裙楼可按本身高度确定抗震等级,但与主楼的抗震等级相差不应大于一级,与主楼相邻跨的梁柱应作适当加强。

4 结构计算分析

4.1 一般规定

4.1.1 高层建筑结构的内力与位移按弹性方法计算。框架梁及连梁等构件可考虑梁端局部塑性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布。

4.1.2 结构分析时应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分析模型。一般情况下,可用杆单元模拟梁、柱,膜单元模拟楼板,壳单元模拟剪力墙。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反映结构构件实际受力情况的力学模型。

4.1.3 结构在竖向荷载及风荷载、地震作用下的内力与位移计算,一般可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当楼板凹凸不规则或局部不连续,或当楼板过于狭长、平面内变形明显时,应采用弹性楼板或局部弹性楼板模型进行补充计算。

4.1.4 当考虑温度、混凝土收缩效应或地震、风荷载作用下的楼板应力时,应采用弹性楼板模型,可用膜单元或壳单元模拟楼板。

4.1.5 连梁可用杆单元和壳单元模拟。当连梁的跨高比小于2时,宜用壳单元模拟。

4.1.6 可根据结构类型分别选用基于空间杆系,空间杆—薄壁杆、空间杆—板壳元等有限元分析程序进行结构分析。体型特别不规则,结构型式复杂的结构,应采用不少于两个不同的结构分析程序进行整体计算并相互校核。

4.1.7 除活荷载较大的厂房、仓库、车库或消防车道外,民用高层建筑楼盖的内力计算一般可不考虑楼面活荷载不利布置的影响。

4.1.8 对框支层、转换层、错层楼盖等受力复杂的结构,应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内力或应力分析,并作为截面强度设计的依据。

4.1.9 当楼层结构受剪承载力小于上一层的80%,或当楼层的侧向刚度不规则时,其设计地震剪力标准值应乘以1.15的放大系数,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抗震构造加强措施。

4.1.10 对结构的计算机分析结果应进行分析判断,确认计算结果合理、可信后方可作为设计依据。设计者可结合工程经验及设计概念对弹性计算结果作合理调整,结构构件的受力在任何工况下均应满足静力平衡条件。

4.2 计算参数

4.2.1 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框架—剪力墙或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刚度可予折减,抗风设计控制时,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8;抗震设计控制时,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作设防烈度(中震)构件承载力校核时不宜小于0.3。

4.2.2 现浇楼盖楼面梁的抗弯刚度应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增大。一般情况下,边梁增大系数可取1.3~1.5,中梁可取1.5~2.0,视带翼缘与不带翼缘时的抗弯刚度比而定。

4.2.3 楼面梁的计算扭矩可考虑周围楼板的约束情况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应小于0.3。

4.2.4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梁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影响,对梁端负弯矩适当调幅。调幅系数可取0.7~0.9,相应地梁跨中弯矩应按静力平衡条件予以增大。不论调幅与否,框架梁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计算的弯矩值的50%。

4.2.5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竖向构件变形差导致框架梁端产生的附加弯矩可适当调幅,调幅系数宜为0.7~1.3,相应地应按静力平衡条件调整梁跨中弯矩、梁端剪力及竖向构件的轴力。

4.3计算简图处理

4.3.1 进行结构的内力与位移分析时,结构的计算嵌固端宜设于基础面。有地下室时可考虑地下室外墙的影响,用壳元或其他合适的单元模拟地下室外墙。当地下室层数较多时,可于地下二层及以下楼层设置土弹簧考虑土侧向约束的影响。土弹簧刚度的选取宜与室外岩土的工程性质匹配。

4.3.2 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宜按实际情况建模,必要时可作适当简化后进行整体计算以考虑大底盘与塔楼的相互影响;同时,各塔楼宜分开再进行单独计算,并与整体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确认合理的计算结果作为设计的依据。

4.3.3 对立面复杂的剪力墙,可作适当简化后参加整体计算。距墙端4倍墙厚以上、高度小于层高的1/3、面积不大于所在墙面积1/16的小洞口,计算时可忽略。仅在抗剪承载力验算时考虑局部削弱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构造加强措施。

4.3.4 进行结构整体分析时,突出屋面的楼电梯间、屋面构架、屋面水池等可将其质量及承受的水平风力加于屋面层,本身可不参加整体计算。

4.3.5 框支梁上剪力墙偏置时,宜考虑竖向荷载对梁轴线偏心的影响,可采用沿梁轴线附加扭矩的方法近似考虑,同时可计及转换层楼板、梁的有利约束作用。

5 框架结构设计

5.1 一般框架结构

5.1.1 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结构分析应符合《高规》第6章的规定,截面设计以及本节未涉及的构造要求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2)、《高规》的规定。

5.1.2 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单跨的高层框架结构,应按照建设部的规定进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其平面长宽比宜小于4,考虑地震作用偶然偏心的结构扭转位移比不宜大于1.4。

5.1.3 当柱的截面较大,梁的计算跨度取柱的形心距离时,框架梁的端部最不利截面可取在柱边,该截面的弯矩M g或配筋A s g可按式(5-1)确定:

M g=M×l0/l或A s g=A s×l0/l (5—1)

式中 M、AS——按计算跨度/得到的框架梁梁端弯矩、框架梁梁端截面计算配筋;

l0——框架梁净跨;

l——框架梁计算跨度。

5.1.4 梁端剪力的调整

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端部截面的组合剪力设计值按式(5-2)调整:

V b=ηvb×V b0 (5-2)

式中 V b0——调整前框架梁端部截面的组合剪力设计值;

V b——调整后框架梁端部截面的组合剪力设计值;

ηvb——梁剪力增大系数,一、二、三、四级分别取1.3、1.2、1.1、1.0。

5.1.5 柱端弯矩的调整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的柱端弯矩设计值按式(5-3)调整:

M c=ηmc×M c0 (5—3)

式中M c0——调整前框架柱端部截面的组合弯矩设计值;

M c——调整后框架柱端部截面的组合弯矩设计值;

ηmc——柱弯矩增大系数,一、二、三、四级分别取1.4、1.2、1.1、1.0。

对于一级框架,梁柱节点处,柱的实配钢筋应满足式(5-4):

A scR=k×A sc (5-4)

式中 k——梁实配钢筋面积与计算钢筋面积之比,A=A sbR/A sb,当k小于1时,取k=l;

A sb、A sc——按调整后的弯矩得到的梁、柱计算钢筋面积;

A sbR、A scR——梁、柱实配钢筋面积。

5.1.6 柱端剪力的调整

抗震设计的框架柱、框支柱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按式(5-5)调整:

V c=ηvc×V c0 (5-5)

式中 V c0——调整前框架柱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V c——调整后框架柱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ηvc——柱剪力增大系数,一、二、三、四级分别取1.96、1.44、1.2l、1.0。

5.1.7 高层框架结构楼板宜设置在同一标高,尽量避免采用错层、夹层结构。错开的楼层应同时参加结构整体计算;错层处框架柱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箍筋应全柱段加密。

5.1.8 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如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可采取增设梁的水平加腋、楼板外伸等做法以达到梁柱中心线重合或控制两者的偏心距e/b≤1/4。

5.1.9 抗震设防的框架结构中仅布置少量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且剪力墙承担的倾覆力矩不大于总倾覆力

矩的20%时,其结构计算分析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计算,框架的抗震等级按框架结构选用,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选用。

5.1.10 现浇框架结构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采用C25~C35,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超过C50。当框架结构中仅有极少数框架柱的轴压比超出规范要求时,可采用加大柱截面或加芯柱及提高配箍率等方法保持层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的统一。

5.1.11 抗震等级三、四级的框架结构,当框架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大于5MPa但在1OMPa以内时,可采用加插短筋和加密箍筋等方法加强核心区,让核心区混凝土强度与梁一致。抗震等级为特级、一、二级框架结构的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不应大于5MPa。

5.1.12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应保证“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梁柱核心区的承载力应大于梁、柱构件的承载力,不应随意仅加大梁端的纵向配筋量。

5.1.13 抗震设计时,框架角柱应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设计。框架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高规》表

6.4.3-1中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0%(角钢筋可重复计算)。框架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

5.2 宽扁梁框架结构

5.2.1 当框架梁截面宽度大于梁高时为扁梁,且大于垂直梁轴方向的柱宽度时为宽扁梁。梁高可取梁计算跨度的1/16~l/22(对预应力梁可取1/20~1/25),其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b b≤2b c,b b≤b c+h b,h b ≥16d;其中b c为垂直梁轴方向柱截面宽度,圆形截面取柱直径的0.8倍;b b、h b分别为梁截面宽度和高度;d为柱纵筋直径。

5.2.2 采用宽扁梁框架时,结构整体分析计算应取梁全截面,或考虑翼缘的作用计算梁的刚度增大系数。宽扁梁框架应注重宽扁梁挠度和裂缝宽度的验算,同时应按节点的内外核心区验算其核心区的受剪承载力。

5.2.3 边框架梁的宽度不宜大于支承柱梁宽方向柱的截面尺寸。

5.2.4 宽扁梁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除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外,尚不应小于0.3%,宜单层放置,钢筋净距不宜大于100mm。

5.2.5 宽扁梁节点的内、外核心区均可视为梁的支座,梁纵向受力钢筋在支座区的锚固和搭接均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有关框架梁的规定执行,其中柱截面外的梁底钢筋宜贯通或按受拉钢筋相互搭接;梁面贯通钢筋不宜少于面筋总面积的1/3。锚人柱内的扁梁上部钢筋宜大于全部上部钢筋面积的60%。

5.2.6 宽扁梁的箍筋肢距不宜大于200mm,梁两侧面应配置腰筋,其直径不宜小于12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

6 剪力墙结构设计

6.0.1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厚度应符合《高规》第

7.2.2条,“层高”均指建筑楼面之间的高度。首层的层高,有地下室时可取首层地面与二层楼面之间的高度;无地下室时宜取基础梁顶面与二层楼面之间的高度。

6.0.2 剪力墙的洞口应力求布置均匀,上下对齐,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尽量不要采用错洞布置,如无法避免,则洞口间的水平距离不宜少于2m。当剪力墙的洞口布置出现错洞、叠合错洞时,墙内配筋应构成框架形式,施工图需绘制剪力墙竖向配筋大样。

6.0.3 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其他条件相同的剪力墙提高一级,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墙肢(包括无翼缘或端柱的一字墙)轴压比,抗震等级为一、二、三时分别不应大于0.5、0.6和0.7,底部加强部位墙肢边缘约束构件的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1.2%,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0%.

6.0.4 抗震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在洞口与墙边或在两个洞口之间形成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小于4的小

墙肢。当小墙肢截面的高度不大于墙厚的4倍时,应按框架柱设计,箍筋按框架柱加密区要求全高加密。

6.0.5 楼面主梁不宜支承于剪力墙之间的连梁上,不能避免时,应按简支梁校核连梁的截面承载力。

6.0.6 设计中应采取措施控制剪力墙平面外的弯矩。当剪力墙墙肢与其平面外方向的楼层梁连接而采用设置暗柱措施时,暗柱的截面长度可取梁之宽度加200mm,并宜按计算确定配筋。

6.0.7 约束边缘构件计算时,剪力墙墙肢长度h w应为整截面墙长度。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不宜超过3%。

6.0.8 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可按框架梁设计,并可考虑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调幅。

6.0.9 跨高比不大于2的连梁可采用墙上开洞的模型计算,连梁的抗震等级取与剪力墙相同。一、二级剪力墙的连梁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与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致。

6.0.10 确定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时,墙总高从首层起计至墙顶。地下一层构造要求同首层。

6.0.11 确定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l c时,h w的取值应取不考虑小开洞的整墙肢长度。当核心筒内的小墙肢(如电梯井壁),承受的水平地震剪力值较小时,小墙肢翼墙每边伸出的长度可取小墙肢本身的厚度且不小于300mm.

7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7.0.1 当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50%时,则框架的抗震等级、柱轴压比控制宜按框架结构采用,适用高度可介于框架结构和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者之间,视框架部分承担总倾覆力矩的百分比插入取值。

7.0.2 采用板柱—剪力墙结构的房屋周边以及楼电梯洞口周边应采用有梁框架。

7.0.3 板柱—剪力墙的剪力墙两侧楼板不宜开洞,当墙边有较大楼板洞口时,应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以保证侧向水平力能可靠地传递至剪力墙上。

7.0.4 板柱—剪力墙结构不应有错层。

7.0.5 板柱—剪力墙结构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及位移计算,无梁楼板宜优先采用板壳单元模拟,也可采用等代框架梁模拟。等代梁的宽度可采用垂直于等代平面框架方向柱距的一半。

8 筒体结构设计

8.0.1 筒体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和筒中筒结构,也包括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中的筒体。

8.0.2 筒体结构适用于高度较高(H>60m)、高宽比较大.(H/B>3)的高层建筑或超高层建筑。

8.0.3 筒体结构的平面宜对称,筒中筒结构的内筒宜居中布置o

8.0.4 筒中筒结构的内筒边长不宜小于高度的1/15,框架—核心筒中的筒体宜尽量贯通建筑物全高,其边长不宜小于筒体高度的1/12。

8.0.5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外排框架柱截面长边宜沿框架方向布置;筒中筒结构的框筒柱截面长边宜沿筒壁方向布置。

8.0.6 筒中筒结构的外框筒柱的柱距不宜大于4m,当下部为疏柱转换成上部的密柱时,优先采用斜柱转换,当采用梁转换时,转换梁的高度不宜小于其跨度的1/6。

8.0.7 筒体结构楼盖主梁不宜搁置在核心筒或内筒的连梁上,楼层结构布置宜使外框筒角部承受较大的轴向力。

8.0.8 当筒体结构的侧向刚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利用建筑的设备层或避难层设置加强层(刚性伸臂层),也可沿结构周边设置加强构件。

8.0.9 当筒体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时,宜优先加强外框或外筒的侧

向刚度。

9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9.1 一般规定

9.1.1 7度和8度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不宜同时采用三种及以上带转换层结构、带加强层结构、错层结构、连体结构及多塔楼结构等复杂结构。受条件限制,不得不采用时,应对其抗震安全性作充分的论证,并提交有关部门作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9.1.2 复杂结构应采用不少于二个不同的三维空间有限元计算程序进行整体结构分析,并结合弹性时程分析,必要时结合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对结构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措施。 9.1.3 7度和8度抗震设计时,错层剪力墙结构及错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房屋高度分别不宜大于80m 和60m 。高度超过时,除应加大错层部位的剪力墙或框架的设计地震剪力外,还应有相应的构造加强措施。 9.1.4 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中筒结构B 级高度高层建筑,当外筒框支层以上采用由剪力墙构成的壁式框架时,其最大适用高度宜比《高规》表4.2.2-2规定的数值降低20%采用,框支柱为钢管混凝土柱时不受此限。

9.2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

9.2.1 当建筑物上部楼层部分竖向构件(柱、剪力墙、支撑)不能直接落地时,应设置结构转换构件或结构转换层。转换层设于地下室顶板或地下层时,该层楼板的构造应满足一般结构转换层的要求,但结构可按一般框架—剪力墙、剪力墙或筒体结构控制最大适应高度及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9.2.2 当建筑物上部楼层仅部分柱不连续时,可仅适当加强转换部位楼盖,但转换托梁的承载力安全度储备应适当提高,内力增大系数不宜小于1.1,托梁的构造按实际的受力情况确定。

9.2.3 当框架—剪力墙或筒体结构仅少量剪力墙不连续,需转换的剪力墙面积不大于剪力墙总面积的8%时,可仅加大水平力转换路径范围内的板厚、加强此部分板的配筋,并提高转换结构的抗震等级。框支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特一级时不再提高。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可按一般框架—剪力墙或筒体结构采

用。 9.2.4 底部大空间部分框支剪力

墙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面以上的转换层位置,8度时不宜超过3层,7度时不宜超过5层,6度时不宜超过8层。超过时,宜控制相邻下一层与转换层的层间位移角比不小于1.0,并应对结构的抗震安全性作充分的论证。

9.2.5 框支柱与相邻落地剪力墙的距离不宜大于12m 。落地剪力墙的间距不宜大于24m 。超过时应加强转换层楼板的整体刚度,必要时将楼盖视为水平深梁,校核其承载力。

9.2.6 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取框支层以上二层,且加强部位墙顶标高不低于落地剪力墙加强部位的顶标高。

9.3 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

9.3.1 当框架—核心筒结构的侧向刚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设法增加结构的侧向刚度,条件许可时,可加大核心筒的截面尺寸,或于外框局部设剪力墙或斜撑等以避免或减少设置加强层。

结构体系

非抗震

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9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 210 200 l60 120 70 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

240 220 190 150 70 钢框筒—钢筋混凝土筒体 250 230 190 150 90 型钢混凝土框筒—钢筋混凝土筒体

280

250

220

180

90

9.3.2 加强层联系内筒与外框的水平伸臂构件宜优先采用斜腹杆桁架,斜腹杆宜优先采用钢结构,必要时

可结合设计要求设置阻尼器或消能耗能装置。

9.3.3 加强层及相邻上下层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50mm ,楼板钢筋双层双向布置,每层每方向板配筋率不宜小于0.25%,结构分析时宜以弹性楼板参与整体计算。

9.3.4 宜考虑内核心筒与外框架施工过程在重力荷载作用下竖向变形差对加强层水平伸臂结构的附加内力。条件许可时,可采用后施工伸臂结构腹杆或伸臂结构先与柱铰接,待主体结构完成后才与柱刚接的方法来减少其影响。

9.4 错层结构

9.4.1 楼层板面高差大于相连处楼面梁高,或板面高差小于相连处楼面梁高但楼板间垂直净距大于支承梁梁宽时称为错层。

9.4.2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宜避免错层。条件许可时,宜设置防震缝将错层建筑划分为不错层的独立结构单元。

9.4.3 错层结构的建筑平面宜简单、规则,考虑偶然偏心的扭转位移比不宜大于1.4。

9.4.4 错层部位宜布置剪力墙。当错层部位为框架时,错层两侧结构的侧向刚度和变形性能宜相近。 9.4.5 错层处结构承载力的安全度储备应适当提高,地震剪力增大系数不宜小于3,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9.5 多塔楼结构

9.5.1 抗震设计的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各塔楼的质量及侧向刚度宜相近,相对于底盘宜对称布置,塔楼与底盘质心的距离不宜大于底盘相应边长的20%。超过时,可利用裙楼的卫生间、楼电梯间等布置剪力墙,剪力墙宜沿大底盘周边设置,以增大大底盘的抗扭刚度。

9.5.2 抗震设计的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底盘顶层与塔楼底层的层间位移角比不宜大于1.3。

9.5.3 抗震设计时,塔楼间的底盘屋面结构应适当加强,板厚不宜小于150mm ,楼板钢筋双层双向布置,各层各方向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25%,屋面梁底筋、腰筋及不少于l/3的面筋宜通长布置。

9.5.4 转换层宜设置于大底盘内。当转换层设于底盘屋面以上的塔楼内时,转换层及相邻上、下层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截面设计内力均乘以增大系数1.15。

10 混合结构设计 10.1 一般规定

结构类型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9 钢框架—钢筋混

凝土筒体 高度(m) ≤150 >150 ≤130 >130 ≤100 >100 ≤70 钢筋混凝土筒体 二 一 一 特一 一 特一 特— 型钢混凝土框架 —钢筋混凝土筒

体 钢筋混凝土筒体 二 二 二 一 一 特一 特一 型钢混凝土框架 三

一 一 钢框筒—钢筋混

凝土筒体 高度(m) ≤180 >180 ≤150 >150 ≤120 >120 ≤90 钢筋混凝土筒体 二 一 一 特一 一 特一 特一 型钢混凝土框筒 —钢筋混凝土筒

钢筋混凝土内筒 二 二 一 一 一 特一 特— 型钢混凝土外筒 三

10.1.1 本章所称混合结构包括由钢框架或型钢混凝土框架与钢筋混凝土简体组成的框架—简体结构或由

钢或型钢混凝土外框筒与钢筋混凝土内筒组成的筒中筒结构。 10.1.2 混合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宜符合表10.1.2的规定。

表10.1.2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

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突出屋面的水箱、电梯机房、构架等的高度。 2,当房屋高度超过表中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依据并采取进一步有效措施。

10.1.3 混合结构房屋的高宽比不宜大于表10.1.3的规定。

表10.1.3 高宽比限值

结构体系

非抗震 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 6,7 8 9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 7 7 6 4 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

8 7 6 4 钢框筒—钢筋混凝土筒体 8 8 7 5 型钢混凝土框筒—钢筋混凝土筒体

9

8

7

5

10.2 结构布置和结构设计

10.2.1 混合结构房屋的平面宜简单、规则,宜采用方形、矩形、圆形、椭圆形等规则、,对称的平面,建筑物的质心与刚心宜重合。

10.2.2 混合结构房屋的竖向构件宜连续,截面尺寸由下至上逐渐变小,侧向刚度沿竖向变化均匀,无突变。

10.2.3 钢框架—混凝土筒体或钢框筒—混凝土筒体结构的楼盖宜优先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筒体或型钢框筒—混凝土筒体结构的楼盖可采用普通混凝土楼盖。

结构种类

结构体系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度 8度 钢筋混凝 土结构

框架 60 55 45 框架—剪力墙 130 120 100 错层结构框架—剪力墙

120 80 60 剪 力 墙

全部落地剪力墙 140 120 l00 部分框支剪力墙 120 100 80 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

120 100 60 错层结构剪力墙

120

80

60

10.2.4 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钢筋混凝土筒体的延性。底部加强部位四角宜设置型钢柱或带芯柱的边缘约

束构件。筒体底部加强部位的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6%,筒体一般部位的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3%;每隔二至四层宜设水平配筋加强带(暗梁)与边缘约束

构件形成竖向加强框架。暗梁宽度同混凝土墙厚,高度宜为1.5~2倍墙厚或等于楼面梁高,配筋率不宜少于0.6%。

10.2.5 设计时宜计及钢柱、型钢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筒体竖向变形差引起的结构

附加内力。作施工阶段验算时,混凝土筒体的弹性模量可乘以0.85的折减系数;考虑长期竖向荷载作用时,混凝土筒体的弹性模量可乘以0.5的折减系数。

10.2.6 钢筋混凝土筒体及型钢混凝土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表10.2.6确定,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

施。 表10.2.6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等级

11 基础设计 11.0.1 基础设计应满足地

基承载力(包括地基强度及变形)的要求,在此前提下,可视上部结构荷载的大小、地基承载力的高低、建筑物的结构型式、建筑场地周边环境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条件许可时宜优先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包括柱下扩展基础、条形基础、交叉条形基础及筏形基础等);当地基条件较差,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或者采用桩基础比浅基础更经济时,可采用桩基础。

11.0.2 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的要求。抗震设防区宜设地下室。6度区、7度区地下室层数不少于一层及8度区地下室层数不少于二层时,在地震作用下,可不验算基础(包括桩基础)的水平

结构种类

结构体系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度 8度 钢筋混凝 土结构

体 框架—核心筒 150 130 100 筒中筒 180 150 120 板柱—剪力墙

40 35 30 混合结构

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

220 190 150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

200 160 120 钢结构

框架

110 110 90 框架—支撑(剪力墙板)

220 220 200 各类筒体

300

300

260

结构种类

结构体系

钢筋混凝土结构

框架,框架—剪力墙,全部落地剪力墙,部分框支剪力墙,框

架—核心筒,筒中筒,板柱—剪力墙 钢—混凝土 组合结构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或筒体)

型钢混凝土或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或筒体) 钢结构

框架,框架—支撑(剪力墙板),各类筒体

类型 特 征

1 同时采用3种及以上如下类型的复杂结构:转换层结构、加强层结

构、错层结构、连体结构、多塔楼结构 2 高位转换结构(6、7度高于5层,8度高于3层) 3 7、8度的厚板转换层结构 4

在某一方向全部为单跨框架结构

承载力。

11.0.3 当高层建筑和与之相连的裙房间的沉降差异很小,或有可靠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控制差异沉降时,塔楼与裙楼之间可不设沉降缝。

11.0.4 当地基压缩层较均匀时,浅基础基底形心宜与建筑物重心重合。由于实际场地条件所限无法重合时,宜控制竖向荷载作用下基底边缘最大与最小压应力之比P vkmax/P vkmin不大于1.2。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大于150kpa时,宜控制P vkmax/P vkmin不大于1.1。

11.0.5 采用桩基础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及R a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竖向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在轴心竖向力Q k作用下

Q k≤R a (11一1)

在偏心竖向力Q ikmax作用下,除满足式(11—1)外,尚应满足

Q ikmax≤1.1R a (11—2)

2 竖向荷载与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在轴向竖向力Q k作用下

Q k≤1.2R a (11—3)

在偏心竖向力Q ikmax作用下,除满足式(11—3)外,尚应满足

Q ikmax≤1.3R a (11—4)

3 竖向荷载与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

在轴心竖向力Q k作用下

Q k≤1.25R a (11—5)

在偏心竖向力Q ikmax作用下,除满足式(11—5)外,尚应满足

Q

ikmax≤1.5R a (11

—6)

除按地基岩土条件

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

征值R a外,桩身尚应满

足截面承载力要求。

附件:广东省超限高层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

细则

第一条根据《超限高层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

规定》(建设部令第111

号)和《超限高层建筑工

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

术要点》(建质[2003]46

号),结合广东地区的工

程实践和设计经验,把

有关规范、规程及规定中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原则性要求作适当的具体化,使其在执行时更具操作性,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高层建筑应作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1.高度超过表工中所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的高层建筑。

表1 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m)

续表

2,结构类型不属于表2中所列的高层建筑结构类型。

表2 现行规范使用的结构类型范围

3,结构类型属于表3中所列的高层建筑结构类型。

表3 结构布置复杂的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类型

4,体型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关于体型特别不规则的定义见第四条。

第三条体型规则性由下表中6项指标决定:

表4-1 体型不规则类型及定义不规则类型定义

1.扭转不规则

楼层的弹性最大水平位移大于该楼层最大与最小位移平均值的1.2倍。扭转不规则的程度分两类,详见表4-2

2.狭长、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平面尺度不满足如下要求:(见图1建筑平面图)

(1)L/B≤6.0

(2)l/Bmax≤0.35

(3)l/b≤2.0

3,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板开洞后,有效楼板宽度小于开洞处楼面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宽度小于5m。

4,侧向刚度不规则

在地震作用下,某一层的层间位移角大于相邻上一层的1.3倍,或大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层间位移角平均值的1.2倍,则该楼层的侧向刚度不规则。层间位移角的计算见注1。

5,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柱、剪力墙、抗震支撑)不连续的类型分为:

I类:柱不连续。

II类:墙、支撑不连续。

6,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力构件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层的80%。

注1、层间位移角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θi=(u i-u i-1)/h i=Δu i/h i 式中:u i、u i-1——第i层、第i-1层水平位移;

h i——第i层层高。

表4-2.1 A级高度建筑的扭转不规则程度分类及限值

同前面的“表3.3.1-2 A级高度建筑的扭转不规则程度分类”

表4-2.2 B级高度建筑的扭转不规则程度分类及限值

同前面的“表3.3.1-3 B级高度建筑的扭转不规则程度分类”

第四条存在下列情况的高层建筑属体型特别不规则:

1.扭转不规则属Ⅱ类,同时存在另外2项不规则;

2.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属Ⅱ类,同时存在另外2项不规则;

3.4项不规则。

第五条存在下列情况的高层建筑属体型严重不规则:

1.建筑体型规则性中有5项不规则,且其中扭转不规则及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均属Ⅱ类;

2.建筑体型规则性中6项均属不规则;

3.同一结构单元同时采用4种及以上带转换层结构、加强层结构、错层结构、连体结构、多塔楼结构等复杂结构型式;

4.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竖向构件层间最大弹性水平位移与层间最大与最小弹性水平位移平均值之比属于表4-2.1、表4-2.2中的不允许值;

5.楼层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A级高度)和75%(B级高度)。

第六条建设单位申报抗震设防审查时,应提供含以下内容的技术性文件:

1.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申报表;

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指南(试行)

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指南 (试行)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二〇一〇年九月

前 言 为规范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加强进场人员、材料、设备及临建工程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我厅组织有关项目管理单位,依托在建高速公路项目,按照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已印发了《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规定》规定(临建设施、人员管理、材料管理分册)(粤交基〔2010〕435号)。按照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实际,结合部分在建项目的精细化施工管理经验,形成《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指南(试行)》(路基、路面、隧道、桥涵、机电、交安、附属区房建等施工技术管理标准化)。 本指南是在现行路基、路面、隧道、桥涵、机电、交安、附属区房建等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相关标准、规范基础上,总结我省几年来高速公路建设实践经验编制而成。本管理规定着重从施工工序、程序、技术交底、工艺、质量控制的角度对现行标准、规范做进一步补充完善,进一步规范化了施工技术管理,能更有效的消除工程质量通病,全面提高广东省高速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在此,对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表示感谢。 省交通运输厅 2010年9月

目录 1. 总 则 (1) 1.1目的和范围 (1) 1.2编制原则 (1) 2.1专项施工方案审查及动态管理制度 (2) 2.2 关键工序的管理 (2) 2.3首件工程验收制度 (4) 2.4重要隐蔽工程管理 (4) 2.5 常见管理盲点及其工作要求 (5) 2.6 材料管理 (8) 3. 路基工程 (10) 3.1 软基处理 (10) 3.2 路堤填筑 (13) 3.3 路堑开挖 (16) 3.4 支挡防护工程 (18) 4. 路面工程 (21) 4.1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 (21) 4.2 透层、下封层、防水粘结层 (21) 4.3 沥青混凝土面层 (22) 4.4水泥混凝土面层 (25) 5. 桥梁工程 (28) 5.1 一般规定 (28) 5.2 桥梁基础 (36) 5.3 桥梁墩台 (40) 5.4 梁板预制及运输安装 (42) 5.5 现浇箱梁施工 (44) 5.6 挂篮悬浇施工 (45) 5.7 桥面系 (47) 5.8 涵洞 (50) 6. 隧道工程 (51) 6.1 洞口、明洞与浅埋段工程 (51) 6.2 洞身开挖 (52) 6.3 初期支护 (54) 6.4 二次衬砌 (55) 6.5仰拱和底板 (57) 6.6 监控量测 (57) 6.7超前地质预报 (57) 6.8 防水和排水 (58) 6.9 照明、临时排水、通风、防尘、防有害气体 (58) 7. 交通安全设施 (59) 7.1管理措施 (59) 7.2主要材料的质量控制 (59) 7.3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要求 (60)

广东省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补充规定

关于印发《广东省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 (粤办发[1997]14号)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局以上单位: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补充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七年七日二十三日 广东省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补充规定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和《广东省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规定》,对广东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企业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作如下补充规定: 一、定编小汽车包括旅行车、小轿车、吉普车、微型厢式车。 旅行车是指7至19座(含19座〕的面包车以及工具车。 小轿车是指小卧车吉普车是指越野车。 微型厢式车是指座位在6个以下(含6个)的面包车和能装少量货物的全封闭厢式车。 二、公务用车,是指按规定配给省、市、县级领导的相对固定用车和工作用车。 行政业务用车,是指根据工作需要、人员编制,为省、市、县级领导机关和直属科级以上党政机关、法院、检察院、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以及国有、集体企业等配备的非生产性的工作用车。 生产业务用车,是指银行、保险、地质、测绘、电力、邮电、无线电、矿

山、三防、环运监测、安全监察、交通稽查、税务征管、工商经检、路政管理、工程指挥、新闻采访、科普及化学辐射等单位配备的业务用车。 特殊专业用车,是指警车、囚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机要交通车、公安安全业务车等。 接待用车,是指旅游部门、外事部门、涉外经济部门和接待任务重的党政机关等单位配备的专门用于接待的小汽车。 三、配备相对固定用车的领导干部,工作调动时不得车随人走;离、退休时(不含副省级以上干部),在办理离、退休手续后一个月内由配车部门将车收回。不配备相对固定用车的领导干部,其日常公务用车由本单位负责调派,不准连续调派和使用同一辆车或变相固定用车。 四、省直局以上单位,根据在编现职领导干部人数配公务用车3至8辆。 广州币、深圳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币政协、市纪委,各配公务用车3至8辆。 地级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各配公务用车2至7辆。 县(币、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各配公务用车1至5辆。 兼职的省、币(厅)、县(处)级领导干部,由其主要任职单位配车,不准重复计算配车指标。 离、退休干部(不含享受副省级以上待遇的干部),不得参照同级现职领导干部的标准配车,因特殊情况需要用车但本单位行政业务用车无法保障的,可按享受副厅级以上待遇的离、退休干部人数每4至7人配备l辆。 五、省、市直属单位原则上可根据编制人数每15至18人配1辆行政业务用车,不足15人的单位也可配车1辆。县直属副科级以上独立编制的单位可根

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介绍方式 直接减免 低税率 项目所得减免 加计扣除 减计收入 免税收入 抵免应纳税所得额或应纳税额 类别 适用于高新技术产业: 普遍性税收优惠 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 中关村示范区税收优惠 一、普遍性税收优惠 免税收入 小型微利企业 再就业优惠 安置残疾人优惠 二、行业性税收优惠 高新技术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 文化产业 动漫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企业(事前认定) 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 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 创业投资企业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事前认定) 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优惠税率。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一)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二)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3%、4%、6%);(三)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 (四)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10%、30%);(五)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成长性指标等四项指标,须达到70分以上。

税收减免手续(国税函〔2009〕203号) 认定(复审)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认定(复审)批准的有效期当年开始,可申请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后,可持“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及其复印件和有关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减免税手续。手续办理完毕后,高新技术企业可按15%的税率进行所得税预缴申报或享受过渡性税收优惠。纳税年度终了后至报送年度纳税申报表以前,已办理减免税手续的企业除了备案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外,还应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以下资料:(一)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的说明;(二)企业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三)企业当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说明;(四)企业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说明、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说明。未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或虽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但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以及本通知有关规定条件的企业,不得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已享受优惠的,应追缴其已减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国税函〔2009〕212号规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技术转让 企业;(二)技术转让属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范围;(三)境内技术转让经省级以上科技部门认定;(四)向境外转让技术经省级以上商务部门认定;(五)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应按以 =技术转让收入-技术转让成本-相关税费 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

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doc

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号:粤府办[2001]74号 发布日期:2001-8-31 执行日期:2001-8-31 生效日期:1900-1-1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省经贸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会议精神,加速推进我省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我省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制定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发展,坚持发展是主题,创新是关键,改革是动力,体制是保证的指导思想。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要着眼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和竞争格局变化的趋势,培育发展增量,优化改造存量,以调整促发展。突出抓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和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这三个环节,使结构调整最终落实到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2.结构调整要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开发和推广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3.坚持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企业要尽快形成能对市场需求作出灵敏反应、自主优化配置资源的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退的调整,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各级政府要为促进企业有效地开展竞争、实现结构创新提供政策动力和体制保证。

最新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路线命名和编号规则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路线命名和编号规则 1. 范围 本《规则》规定了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路线的命名规则、编号规则和全称、简称与编号。本《规则》适用于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确定的高速公路,但不含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中的路线。广东省境内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的路线以及国道命名和编号由国家交通运输部负责。在原国道基础上改造的高速公路,其编号采用原有国道编号。 2. 命名规则 2.1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路线名称一般由路线起讫点的地名中间加连接符“-”组成,全称为“××-××高速公路”。路线简称原则上用起讫点地名的首位汉字组合表示。如“汕头-湛江高速公路”,简称“汕湛高速”。 2.2路线起讫点按照“路线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原则确定(出省通道和广州放射线除外),起讫点地名一般以县域(以上)名称进行命名。 2.3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的路线简称不可重复。为避免重复,可以选择起讫点名称中的其它汉字作为路线简称。 2.4城市绕城环线名称以城市名称命名,全称为“××市环城高速公路”,简称为“××环城高速”。如“广州市环城高速公路”,简称“广州环城高速”。 3. 编号规则: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路线的编号规则与国家高速公路网的编号规则保持一致。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路线数字编号应当尽可能避免与本省(区、市)境内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路线数字编号重复。 3.1 编号结构:广东省高速公路网编号由字母标识符和阿拉伯数字编号组成。 3.2 字母标识符:广东省高速公路是省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字母标识符采用汉语拼音“S”表示。 3.3 数字编号 3.3.1 广州放射线编号为1位数,由正北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升序编排,编号区间为1~9。3.3.2纵向路线编号为2位奇数,由东向西升序编排,编号区间为11~79。 3.3.3横向路线编号为2位偶数,由北向南升序编排,编号区间为10~80。 3.3.4 城市绕城环线的编号为2位数,编号区间为81~99。 3.3.5依附于国家高速公路网的支线编号采用国家高速公路网编号中相关高速公路的数字编号。

01-结构施工图设计统一技术规定v13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规定v13 为保证结构施工图设计质量,加快工程设计进度,减少设计过程中出现设计反复改动的返工现象,特此制定结构设计统一技术规定。本技术规定是以国家标准、规范、规定为基础,结合以往工程项目的设计实践经验,对设计过程中一般要求和习惯做法进行必要的明确、补充和完善。 1.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 1.1结构设计应遵循安全、合理、经济、先进的原则并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设计时 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和同类结构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优化结构设计。 1.2结构方案应合理优化,设计应兼顾质量和成本,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力求节 约,坚持成本最优原则。构件尺寸及配筋若不是计算和概念设计需要,应取最小值。 1.3结构设计须在方案设计阶段积极参和,并进行结构初步试算,综合考虑安全、合 理、经济、先进等因素,对建筑方案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为后续设计的顺利进 行提供保证。 1.4重视结构的选型,经过方案优化选用抗地震作用及抗风力性能好的结构体系和结 构布置方案,应使选用的结构体系受力明确、传力简捷。应选取经济合理的结构 方案,尽量避免不利的结构体系。学校、幼儿园的设计时应特别注意抗震等级的 选取。 1.5结构形式尽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如有特殊要求或需要而采用钢结构时,应坚 持节省成本的原则,全面考虑结构方案、选材用材、节点设计、施工便捷等方面 的因素进行设计。 1.6结构构造设计必须从概念设计入手,加强连接,保证结构有良好的整体性和延性、 足够的强度和适当的刚度。 1.7必须选择合适的计算假定、计算简图、计算方法及计算程序,对于重要的高层结 构、复杂的高层建筑结构,应至少用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程序进行计 算,分析比较,并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确认其可靠性,保证结构的安 全。 1.8结构设计计算程序计算输入参数可详《结构设计计算参数的统一规定PKPM201 2.8 版本》。

广东荷载规范与国家规范的区别

省《建筑结构荷载规》DBJ15-101-2014学习笔记 Deer按:省《建筑结构荷载规》DBJ15-101-2014于2014年9月22日发布,2014年12月1日实施,不过直到2015年6月底才拿到实体书。 跟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GB50009-2012(以下简称荷规GB50009)相比,省《建筑结构荷载规》DBJ15-101-2014(以下简称省荷规)深化、细化、补充的容有: 一、第3.1.1条 可变荷载的列举增加消防车荷载、施工堆载、工作时的擦窗机荷载、屋顶直升飞机荷载。 条文说明中指出,荷规GB50009中对水位不变的水压力按永久荷载考虑,水位变化的水压力按可变荷载考虑,省荷规中水压力不再区分为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一律按可变荷载考虑。 二、第3.2.5条 为省荷规增加的容,给出地下水压力、消防车荷载及施工堆载的分项系数取值。 1、按历史最高水位计算承载力时,地下水压力分项系数取1.0,无承压水情况下最高水位一般取到地面;其他情况下水压力分项系数取1.2。 2、消防车荷载分项系数取1.0。 3、施工堆载分项系数取1.0。 4、条文说明中指出: ①可按长期稳定水位进行裂缝验算,若无长期稳定水位资料,正常使用状态验算时水位可取室外地坪以下1m处标高。 ②结构整体计算时,可仅考虑移动式擦窗机的轨道及支墩等自重的影响,影响围取等效均布自重标准值,擦窗机移动的相关区域活荷载标准值可取上人屋面活荷载标准值;在构件的力及配筋计算中,分构件按擦窗机荷载的最不利布置情况对构件进行调整复核,以满足构件的强度及变形要求,可不考虑擦窗机活荷载对构件挠度及裂缝宽度的影响。 三、第5.1.1条 对民用建筑楼面活荷载的补充和细化: 1、第6项之类别(1)增加百货食品超市,活荷载标准值为5.0KN/m2,组合值系数0.9,频遇值系数0.9,准永久值系数0.8。【Deer按:条文说明中指出,百货食品超市活荷载系按货架高度2.3m、净距0.6m考虑,如果货架高度较高、或放置的货品不是百货食品类,应按实际情况考虑。】 2、第12项楼梯之类别(1)在“多层住宅”后增加“(含单层)”,即明确该项活荷载取值(2.0KN/m2)适用于七层及七层以下住宅。 3、表注3,为省荷规增加的容,通风机房、电梯机房活荷载不包括基础自重,对特殊设备按具体产品情况采用。 4、表注5,由荷规GB50009的“第8项消防车活荷载,当双向板楼盖板跨介于3m×3m~6m×6m之间时,应按跨度线性插值确定”修改为“第8项消防车活荷载及550KN消防车活荷载根据不同板跨和不同折算覆土厚度的取值按附录B表B.0.1~B.0.4采用”。 四、第5.1.2条 为省荷规增加的容,给出医院建筑、物资仓库、商业仓库等特殊建筑的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 【Deer按:要注意的是表附注3,物资仓库类别(2)之三类机电产品库活荷载标准值分货架和堆码2种情况分别取值,类别(3)之三类化工、轻工物资库及类别(4)建筑材料库活荷载标准值分楼面和地面2种情况分别取值。】

高新技术产业的政府政策扶持与我国政府的政策取向(一)

高新技术产业的政府政策扶持与我国政府的政策取向(一) “内容提要”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是当代知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优先扶持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要政府行为,而且在这方面的政府职能和行为已经制度化、法制化,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具体比较了世界较为发达的国家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提出我国应当注意完善的主要政策,并根据我国目前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中出现的问题指出今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政策取向一项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通常要经历研究开发、研究开发成果的转让和工业化大生产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政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研究开发阶段,因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其固有的特征决定仅仅依赖市场机制通常不能使其达到最符合经济效率的程度,因而有赖于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推动和促进全社会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持续、规范的发展。一、世界各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风险密集型为一体的新产业、新经济扩张行为,因此,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必须采取全新的政府管理和协调方式,世界各国政府都千方百计从各方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创造条件,如: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制定各种政策、法规和措施,鼓励技术研究和开发,促进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动和技术的交流,以扶植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稳定的销售市场,减少社会风险等,在这些条件中,政府政策作为首选的环境条件,对建立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成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优先扶持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重要的政府行为,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这方面的政府职能和行为已经制度化和法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府对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园区的立法支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杠杆谋求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为使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能更充分、更迅速地发挥聚积效应,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立法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的主题。亚洲一些国家与地区政府针对高科技园区的发展颁布了相关法令,如日本继《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后颁布了《高技术工业智密区开发促进法》和《技术城法》,韩国通过了《高技术工业都市开发促进法案》,台湾颁布实施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等。完全市场化的发达工业国家如美国、英国等虽没有针对高科技园区的特殊立法,但有多种涉及科技活动和企业创新的相关法律,如美国的《1976年美国的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机构和优先目标法》、《1986年联邦技术转移法》、《小企业创新研究法》,法国的《风险投资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公司》、《新兴企业财政优惠》等管理条例,此外各国还制定了大量有关专利保护、环境政策、技术转移、引进外资的特殊法案。我国现已将高新技术产业视为“朝阳”产业,在资金投入、税收、进出口、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实行特殊的“产业倾斜”政策,给予重点扶持和引导,但尚无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全国性立法,虽然国务院和一些省人大先后制定了扶持其发展、规范其行为的有关规定和地方性法规,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单靠政府的行政指导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进一步稳定现行政策,确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法律地位,对高技术实行重点保护,从而使该产业具有优于传统产业的发展环境,在我国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活动,进行依法管理,以保障和促进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二)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投入支持由国家统一规划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般都是规模较大、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的,因此,若没有可靠而雄厚的资金来源是决不可能建成的。在外国,政府的投入多限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占60%~70%。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建设,前后历时20年,共耗资13000亿日元。西班牙政府投资100亿建设卡贾图科学城。美国等

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一)

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一) 税收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一直在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相继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行税制促进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税收法律法规促进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如对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增值税,对农业机耕及相关培训免征营业税,对提供专有技术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减免外资企业所得税,对省(部)级以上单位颁发的科技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等。二是适时制定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成果产业化等不同环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特定区域以及集成电路、软件、科研机构转制、科学普及等实体或产品给予支持,以促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 据初步统计,现行税制共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21类特殊区域实行了区别对待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适应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梯度开发与促进区域经济振兴的需要,如:对包括中部6省的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八大行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改革试点、统一对研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实行企业技改设备投资抵免新增所得税、科技成果转化免征相关税收、内外资项目投资总额内进口设备免税、进口科教用品免税、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及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实行减免税、对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减免税等。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仅对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收就达250亿元,2004年科技税收减免合计达到700多亿元。现行涉税法规及具体税收政策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充分发挥了高科技园区等特定区域的辐射和平台作用。 现行政策仍存在问题 从现行税制的运行实践分析,现行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政策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区域优惠力度大、层次多,产业优惠相对较弱且导向不够清晰。目前,21个大类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也体现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但产业税收优惠过于偏重对利润的调节,特别是区域普惠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导向功能。 税收激励政策较多偏重于创新结果而不是扶持创新过程,影响了税收政策的效果。如:企业已被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或研发形成科技成果转让时,才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扶持科技产业化的间接税收优惠政策受制于各种因素无法充分落实;因居民管辖权、税收抵免等因素的制约,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部分成为了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税收扶持政策缺乏系统性,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现行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几乎散见于现行税制的各个税种,但都具有特定的适用条件,如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与区外企业税收待遇不一致,影响了企业的公平竞争。对科技企业采取增值税、进口环节税等优惠政策,影响了增值税制度的规范,也存在替代投资及财政支出等问题,越位严重。而对科技基础研究、风险投资、产学研结合等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存在一定的缺位现象。特别是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实施需要主管部门对优惠主体进行认定与管理,存在一定的政策“博弈”现象。 税收政策选择 经济发展实践表明,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引进设备与技术、加大研发费用投入等是市场主体增强核心竞争力、追求高收益的成本,应由市场机制发挥其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不能替代企业进行市场决策。税收扶持政策只是鼓励企业发展高科技的“引子”,着重要为企业创造公平创新的税收环境。 改革和完善主体税种,增强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适应性。 积极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外购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仅可以进

广东省标准居住小区技术规范DBJ

广东省居住小区技术规范 1总则 1.0.1 为提高我省居住小区(以下简称小区)的规划与建设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地土,特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广东省内城镇地区新建小区规划、设计及验收,新建居住区、居住组团(居住组群)以及旧区改造可参照执行。 1.0.3 小区是指与居住人口规模(0.7万人~1.5万人)相对应的,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完整的小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0.3.1 小区用地规模7ha以上。 1.0.3.2 规划人口符合表1.0.3的规定。 小区规划人口规模表1.0.3 注:①大城市指50万人以上城市,中等城市指20~50万人的城市,小城市指20万人以下城镇。 ②小区规模可由当地城市规划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住习惯酌情调整。 1.0.4 小区可分为三种类别。 1.0.4.1 Ⅰ类小区: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 1.0.4.2 Ⅱ类小区: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 1.0.4.3 Ⅲ类小区: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或其他用地有混合交叉使用的小区。 1.0.5 小区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1.0.5.1 适应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增长的要求,满足居民居住生活条件。

1.0.5.2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自然、社会、人文、经济环境,使之相互协调。 1.0.5.3 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裁与特点、建筑气候区划、地形地貌、自然景点、民族风格等地方特点,力求各具特色、突出个性。 1.0.5.4 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环保、环卫、防灾、绿化及有利管理等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与生活环境。 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1.0.5.6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经济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空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有利于商品化经营和社会化管理。 1.0.5.7 为生产、施工工业化及建筑群体多样化创造条件。 1.0.6 小区规划、设计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0.7 小区规划设计应包括土地综合利用规划、不区各专项规划设计、小区技术经济分析三项内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0.7.1小区土地综合利用规划包括:用地选择、用地构成、用地平衡、用地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等内容。 1.0.7.2 小区专项规划设计包括:住宅、公建配套设施、竖向、道路、绿化、市政管线等规划。 1.0.7.3 小区规划技术经济分析包括:小区建设造价估算及相应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2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 2.1 土地利用与规划 2.1.1 小区的用地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 2.1.1.1 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要求。 2.1.1.2 为有利生产、工作、方便生活、应尽可能地接近就业工作区,并与邻近小区及城市干道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2.1.1.3具有适合于居住生活建筑的自然环境和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并尽可能布置与污染源的上游或上风面。 2.1.2 小区土地的综合利用应适应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活动要求,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2.1.2.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规划基地周围地区的土地使用功能、建筑物的性质、道路交通、绿地状况及其他环境因素。

(整理)广东省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说明和补充规定

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说明和补充规定 第一部分、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说明 一、总说明 1、工程总报价由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报价、措施项目清单报价(含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其他项目清单报价、规费及税金组成。报价应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管理和施工组织设计涉及的内容,不允许报价与工程施工管理和施工组织严重脱节或工程量清单各项单价存在严重不合理报价。 2、工程量清单项目中[项目特征及工程内容]的描述须与本说明和规定共同使用。工程量清单项目中的综合单价除包括上述内容外,还应结合招标文件、招标文件所附合同条款、招标图纸等技术文件、有关技术规范及标准、现场施工条件、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等阅读、理解并进行报价。 3、招标图纸范围内招标工程量清单没有开列的项目或投标人认为清单工程量有误时,投标人应以书面形式提出,经招标人以答疑纪要方式确认后可增列清单项目或修正清单工程量,投标人未提出或未按答疑纪要增列和修正清单工程量则视为该项费用已含在相关项目的综合单价和综合合价中。 4、投标人在投标报价时应充分结合招标人提供的地质勘察资料进行报价,招标人提供的地质勘察资料仅供投标人作为参考,投标人应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实际地质情况与地质勘察资料不符等因素充分考虑到投标报价中,在结算时不再对因此产生的任何费用作出调整。 5、投标人投标报价时按以下顺序执行:凡在本指引“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说明和补充规定”中已明确的须按该编制说明和补充规定执行;在本指引“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说明和补充规定”中未明确的按2006年《广东省建筑工程计价办法》、2006年《广东省装饰装修工程计价办法》、2006年《广东省市政工程计价办法》、2006年《广东省园林绿化工程计价办法》和2006年《广东省安装工程计价办法》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定执行;在本指引“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说明和补充规定”和2006年广东省各专业工程计价办法中均未明确的则按《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的相关规定执行。 6、工程量报价清单内的每一清单子目均需填报综单价和合价,对没有填报

广东荷载规范与国家规范的区别

广东省《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15-101-2014学习笔记Deer按:广东省《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15-101-2014于2014年9月22日发布,2014年12月1日实施,不过直到2015年6月底才拿到实体书。 跟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以下简称荷规GB50009)相比,广东省《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15-101-2014(以下简称省荷规)深化、细化、补充的内容有: 一、第3.1.1条 可变荷载的列举增加消防车荷载、施工堆载、工作时的擦窗机荷载、屋顶直升飞机荷载。 条文说明中指出,荷规GB50009中对水位不变的水压力按永久荷载考虑,水位变化的水压力按可变荷载考虑,省荷规中水压力不再区分为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一律按可变荷载考虑。 二、第3.2.5条 为省荷规增加的内容,给出地下水压力、消防车荷载及施工堆载的分项系数取值。 1、按历史最高水位计算承载力时,地下水压力分项系数取1.0,无承压水情况下最高水位一般取到地面;其他情况下水压力分项系数取1.2。 2、消防车荷载分项系数取1.0。 3、施工堆载分项系数取1.0。 4、条文说明中指出: ①可按长期稳定水位进行裂缝验算,若无长期稳定水位资料,正常使用状态验算时水位可取室外地坪以下1m处标高。 ②结构整体计算时,可仅考虑移动式擦窗机的轨道及支墩等自重的影响,影响范围内取等效均布自重标准值,擦窗机移动的相关区域活荷载标准值可取上人屋面活荷载标准值;在构件的内力及配筋计算中,分构件按擦窗机荷载的最不利布置情况对构件进行调整复核,以满足构件的强度及变形要求,可不考虑擦窗机活荷载对构件挠度及裂缝宽度的影响。 三、第5.1.1条 对民用建筑楼面活荷载的补充和细化: 1、第6项之类别(1)增加百货食品超市,活荷载标准值为5.0KN/m2,组合值系数0.9,频遇值系数0.9,准永久值系数0.8。【Deer按:条文说明中指出,百货食品超市活荷载系按货架高度2.3m、净距0.6m考虑,如果货架高度较高、或放置的货品不是百货食品类,应按实际情况考虑。】 2、第12项楼梯之类别(1)在“多层住宅”后增加“(含单层)”,即明确该项活荷载取值(2.0KN/m2)适用于七层及七层以下住宅。 3、表注3,为省荷规增加的内容,通风机房、电梯机房活荷载不包括基础自重,对特殊设备按具体产品情况采用。 4、表注5,由荷规GB50009的“第8项消防车活荷载,当双向板楼盖板跨介于3m×3m~6m×6m之间时,应按跨度线性插值确定”修改为“第8项消防车活荷载及550KN消防车活荷载根据不同板跨和不同折算覆土厚度的取值按附录B表B.0.1~B.0.4采用”。 四、第5.1.2条 为省荷规增加的内容,给出医院建筑、物资仓库、商业仓库等特殊建筑的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 【Deer按:要注意的是表附注3,物资仓库类别(2)之三类机电产品库活荷载标准值分货架和堆码2种情况分别取值,类别(3)之三类化工、轻工物资库及类别(4)建筑材料库活荷载标准值分楼面和地面2种情况分别取值。】 五、第5.3.1条 屋面类别增加“有太阳能板的屋面”,活荷载标准值为2.5KN/m2,组合值系数0.7,频遇值系数0.6,准永久值系数0.5。并增加附注5,有太阳能板的屋面活荷载有资料时可按实际采用。 条文说明中指出:

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 当前,我国现行科技税收法律的层次较低,权威性差,难以发挥税收 的调节作用。所以应对一些已经相对成熟的条例、法规通过必要的程 序使之上升到法律层次,既有利于克服因为经常修改而造成税法不够 稳定的缺陷,也在一定水准上提升了相关科技税收的法律效力。 从长远角度考虑,对当前零星散布在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各种通知、规定中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归纳梳理,对科技税收政 策实施单独立法,消除现行法规之间矛盾、重复、庞杂与混乱的弊端,增强科技税收优惠的规范性、透明性和整体性亦很有必要。 随着经济形势的进展,应给予地方一定限度的税收立法权,使科技税 收优惠政策与中央和地方的进展战略紧密结合,中央能够集中对基础 科学、国家重点技术开发及主导性产业给予税收支持,地方则对有利 于地方经济进展,效益较为明显的技术开发项目予以扶持,进一步明 确治理权限的划分,提升行政效率。 因为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所以科技税 收的优惠重点应放在补偿和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风险方面,将当 前主要对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与销售环节给予税收优惠,逐步转化为对 科研技术开发补偿与中间试验阶段给予税收优惠,以增强科技税收政 策的一体化效应。具体来说,应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扩大研究 开发经费超额扣除政策的优惠范围,取消现行政策中“国有、集体工 业企业”及“盈利企业”和“超额扣除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的不合 理规定,规定只要研究开发费用超过上年10%以上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都可享受150%的税前扣除优惠。受惠企业因当年亏损或盈利 部分不足以抵扣规定扣除额的,可在五年内结转使用,从政策上鼓舞 企业增大对研究开发的投资力度。 增值税方面。“生产型”增值税最终向“消费型”增值税过渡是增值 税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在增值税尚未完全实施转型之前,建议在增值 税条例中增加特定扣除项目的条款,对高新技术企业购进的用于科技

高科技产业的产业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一)

高科技产业的产业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一) 近几年来,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大多集中在政府是否应当扶持以及怎样扶持高科技产业的问题上。产业政策的支持者认为,这些产业很特殊,他们给经济中的其他部门带来重要利益。如果政府不特别扶植,就不能开展新技术,下游产业就不能从这些新兴高科技产业那里得到必要的激励,其他国家可能会捷足先登地抢占这些领地,就会损害本国的经济增长。而产业政策的批评者则认为,政府的扶持政策往往帮不了高科技产业,扶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实力和增长贡献甚微。那么,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才是最有效的呢?本文通过对日、美、法3国高科技产业政策的比较分析,试对上述问题加以阐述。 一、日、美、法三国高科技产业的产业政策比较分析 1、对目标产业政策的态度 日本是产业政策的积极倡导者(当然,在日本也有少数人对产业政策持反对态度,但并没有形成主流),大多数日本人认为,政府对产业政策的支持,是日本经济由低技术向高技术转变,由技术追随国逐渐发展壮大为技术领先国的主要原因。因此,日本政府注重利用产业政策来扶持和保护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日本通产省在选择鼓励发展的特定目标产业时,一般避免某个产业中最尖端、可能也是最著名的宏大的生产计划。典型的策略是从相对简单的高科技产品开始,然后设法比其他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效率。只有在掌握了相对简单的技术以后,日本企业才试图转向更加尖端的领域。因为通产省的开发战略依赖于商人和政府官员的意见和观点,因此,日本的产业政策一般不会支持不受顾客青睐的产品,或者日本企业难以生产的产品。 法国政府同日本一样,注重利用目标产业政策发展高科技产业。其原因主要包括: 一是法国的资本市场发育非常不完全,资本不能很容易地流入高科技产业;二是法国企业非常害怕风险,不敢冒险在高科技产业投资;三是相对落后的法国企业无法与技术领先者竞争。另外,还有人支持用经济手段达到非经济目标的原因,包括国家安全和国家声誉等。法国政府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主要是因为: 一是军事独立的需要。法国希望通过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开发高精尖武器,从而在军事上独立于美国; 二是由于国家声誉的需要。正如美国把宇航员送上月球的部分原因是为了提高国家声誉一样,法国选择制造超音速客机,也是为了显示法国在技术上是先进的; 三是认为高科技产业会持续快速增长,并引导更多的传统产业增长,从而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美国与日本和法国不同,美国政府不扶持特定的目标产业。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的作用是提供一个能鼓励私营企业和工人去开发高科技产业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能用于开发特定商用产品和流程的基础知识体系。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工程师以及科学家等,都需要政府资助,部分原因是年轻人可能借不到钱来支付获得这些技巧的费用。同时,投资于基础研究项目的报酬很低,因为收益被广泛共享,溢出效用非常大,所以这种研究需要政府补贴。因此,美国政府注重资助基础研究,很少资助高科技产业的商用开发。为什么美国对目标产业的态度迥异于日本和法国呢?主要是由于美国与日本、法国等国的资本和劳动市场的差异。美国的证券资本市场相当发达,有好点子的发明者,很容易就能找到私人投资者向新企业注入资金,以便能分享利润。银行也愿意冒险贷款给高科技产业中新的小企业。 此外,美国工人也比其他国家的工人流动性更强。一个科学家可能最初在大学里以研究为职业,后来到企业里搞商业应用,最后又辞职建立了一个新企业。这种劳动市场的高流动性,使高风险的高技术企业也能得到大量的资本。由于没有什么障碍阻止资本和劳动力流向新兴高科技产业,把大学实验室里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私人部门的商业应用渠道业已存在,所

广东省脱贫攻坚政策手册

广东省脱贫攻坚政策 手册 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2020年5月

目录 1.产业扶贫 (1) 2.就业扶贫 (2) 3.消费扶贫 (3) 4.教育扶贫 (4) 5.健康扶贫 (7) 6.住房保障 (8) 7.社会救助 (10) 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11) 9.交通扶贫 (12) 10.水利扶贫 (12) 11.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 (13) 12.电力和网络扶贫 (14) 13.社会扶贫 (14) 14.扶贫资金使用管理 (15) 15.党建扶贫 (17) 16.贫困退出 (17)

广东省脱贫攻坚主要政策概要 一、产业扶贫 (一)发展优势特色扶贫产业 1.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如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 2.加大县镇统筹力度,用好“一县一园、一镇一品、一村一业”平台; 3.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提升带贫益贫能力。 (二)规范发展资产收益扶贫 1.引导发展光伏扶贫、投资收益、物业出租等资产收益扶贫项目; 2.推动“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集体资源; 3.规范收益分配,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分配方式,收益主要向贫困户倾斜,加强风险防控; 4.控制投资项目规模,原则上不超过产业扶贫资金的40%。 (三)加强生态扶贫 1.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标准:2016年,省级生态公益林基础性补偿标准由每亩19.5元提高到20元、激励性补助标准由每 —1—

亩6.5元提高到8元;到2017年,省级生态公益林基础性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20.5元、激励性补助标准提高到9.5元。2020年公益林补助标准平均每亩40元。造林补贴标准:人工营造,乔木林和木本油料林每亩补贴200元,灌木林每亩补贴120元,水果、木本药材等其他林木、竹林每亩补贴100元;迹地人工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每亩补贴100元。2020年造林标准是800元/亩,后加两年抚育,200元/亩?年。 2.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 3.林权资产收益:鼓励相对贫困人口将林地经营权入股造林合作社,开展跨区域林业碳汇交易; 4.开发护林员公益岗位,优先聘请贫困户就业。 (四)加大投入保障力度。 1.资金支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定点扶贫帮扶资金、社会投入资金; 2.土地支持:落实建设用地指标,开展土地整理整治,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土地利用调规和规划利用编制支持; 3.科技支持: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农机农技服务,农业科技特派员“千村大对接”和县级农业专家团队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二、就业扶贫 (一)就地就近就业 —2—

2012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

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 (试行)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农业厅 二○一二年十一月

目录 1 范围 0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0 3 术语 (1) 4 总则 (2) 5 建设目标 (2) 6 建设条件 (3) 6.1 基础条件 (3) 6.2 建设区域 (3) 7 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4) 7.1 一般规定 (4) 7.2 土地平整工程 (4) 7.3 灌溉与排水工程 (6) 7.4 田间道路工程 (8) 7.5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8) 7.6 其他工程 (9) 8 建设程序 (9) 8.1 建设计划 (9) 8.2 基础调查 (9) 8.3 实施方案 (10) 8.4 项目实施 (10) 8.5 基本农田划定 (11) 8.6 后期管护 (11) 9 公众参与 (12) 10 土地权属调整 (12) 1 1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 (12) 12 绩效评价 (13) 附录分类型区简述 (14) 附录A 一级类型区 (14) 附录B 二级类型区(模式) (15)

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1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建设条件、建设内容与技术标准、建设程序、公众参与、土地权属调整,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绩效评价等。 1.2 本规范适用于广东省范围内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活动。 1.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200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21010-2008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 50288-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63-2006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TD/T 1004-2003 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 1005-2003 农用地定级规程 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 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TD/T1011-2000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 GB J85-85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