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

摘要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意识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有重要的影响。经历漫长历程,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依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家庭是人们最初的生活环境,它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个体身心发展及众多的研究结果都一致赞同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人格塑造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1]。可以说,性格的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恰当,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方兴未艾,对此的研究经常见诸于报刊资料。许多研究发现,作为家庭教养的主要责任人父母的言语、语调、姿势或情绪的自然流露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及个性的形成。但就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还未见系统考察。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的形成的影响进行系统的考察。对此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培养挖掘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家庭教养因素,揭示一个规律性现象,并就如何改进父母教养方式促进学生健全性格进行一些建议性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性格、父母教养方式

Parenting styles on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

formation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of research is a subject of enduring family is the first living environment of people, it is a huge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largely dependent on their parents rearing is appropriate for page water level of individual mental healt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refore,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on parenting styles in the ascendant, this research is often seen in newspapers and information. Many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primary responsibility as family education parenting language, tone, posture, or the natural expression of emotions will affect the child's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formation. But Family Education character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lso no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In this study, college students for the study of parenting styles on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the character of the system impact study. Discussion of this issue will help students to develop mini ng factor in character formation of family upbringing, revealing a regular phenomenon, and on how to improve parenting style to promote healthy students make some suggestions of character exploration.

Key words :students, personality, parenting styles

目录

1. 引言

1.1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概述

1.1.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1.1.2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1.1.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及现状研究

1.2 性格概述

1.2.1 关于性格的定义

1.2.2 性格的测量及相关研究

1.3 父母教养方式与性格形成的关系阐述

1.4 问题提出及本研究意义

1.4.1 问题提出

1.4.2 本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2 早期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研究

2.1 研究目的

2.3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3.2.2 青年性格量表

3.3 研究方式

3.4 数据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状况分析

4.1.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

4.2 大学生性格的研究

4.2.1 大学生性格的性别差异

4.3 父母教养方式与性格的相关

4.4 父母教养方式与性格的回归分析

5 分析与讨论

5.1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性格的基本状况研究

5.1.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情况

5.1.2 大学生性格的基本情况

5.2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研究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引言

人们对父母教养方式领域的研究源于对精神病和神经质患者病因的探讨,而后研究者们不断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非正常心理存在高相关,而且对正常

人的健康人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现在关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但还是有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本研究在仔细研读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假设与研究目的,期望在丰富该领域成果上作出细微的贡献。

1.1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概述

1.1.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家庭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发展的第一环境,尤其对青年大学生早期心理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是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的一个概念。父母是家庭教养的主要实施者,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可以将父母教养方式界定为父母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言语表达的集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Darling一Steinberg,1993)[2]。

Krohne将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一套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父母通过这种行为模式与子女进行互动[1]。N. Darling、L. steinberg(1993)把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一种家庭功能,认为存在四种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权威性的教养方式,专制性的教养方式,放纵性的教养方式及参与性的父母教养方式[3]。Baumrind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父母对儿童要求的数量与种类及父母对儿童表现出的行为的及时反馈[4]。

我国心理学者张文新把父母教养方式看成为父母抚养教育子女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行为模式 [4]。陈陈则将父母教养方式解释为对父母多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即父母在教养子女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方式 [5]。吴新华则把父母教养方式看成为是父母如何教养自己的孩子,注重的是教养过程中父母采取的行为方式及其表现出的内在人格特质与教养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6]。

本研究采用N. Darling及L.steinberg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

1.1.2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研究者们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此领域的研究始于国外,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Symnods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支配-服从”和“拒绝-接受”两个维度,发现在支配性父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儿童较顺从、被动等;在服从性父母教养方式下则表现出较强的攻击与独立性;在拒绝性父母教养方式长大的儿童表现出冷漠或情绪不稳等;在接受性父母教养方式长大的儿童一般有同情心且情绪稳定[7]。1960-1970期间,父母的教养方式一直是家庭环境和个体社会化研究十分关注的中介变量。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有很多,国内依据研究侧

重点的不同,划分结果也不尽相同。我国学者林磊(1995)以具体的父母教养行为为根据,划分了极端型、成就压力型、积极型、严厉型、溺爱型五种父母教养方式 [9]。现在国内比较权威的划分类型是把其分为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及放任型和干涉型。

1.1.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研究

瑞典心理学者C. Perris等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最早被广泛应用,该量表由父母拒绝、父母情感温暖、父母过度保护及父母偏爱四个维度构成。考虑到本国国情,我国学者岳冬梅(1993)对C. Perris等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了系统修订,使其更符合我国国情[10]。Arrindell(1999)编制了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而后,蒋奖等人(2009)修订了S-EMBU,编制了适用于我国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此问卷由父母情感温暖;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三个维度构成,共42个题项,采用4点计分,父母情感温暖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父母在养育子女时给予孩子的温暖和理解越多,父母拒绝维度得分越高表示在养育子女时父母经常采用拒绝的方式对待孩子,父母过度保护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父母在养育子女时经常以看管的方式对待孩子[11],此问卷也可使用于我国此领域的研究。

本研究采用我国所编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

1.2 性格概述

1.2.1 关于性格的定义

性格一直是心理学上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性格的内涵十分复杂,有伦理学的意义,也有社会学、法律学的意义等,它据统计,国外关于性格(人格)的定义已经达到了50多种,本研究只从心理学角度对人格进行界定: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质,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中。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最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奥尔波特最早提出人格特质词汇的研究者,而后不同研究者们对这些词汇进行因素分析得出“大三人格”“大五人格”“大七人格”等。

本研究的人格概念是以特质理论的角度出发的。

1.2.2 性格的测量及相关研究

关于性格的测量及相关研究较多,性格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变量之一。刘根义(2000)研究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个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在男女性别子女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的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易造成子女情绪不稳定,反之有助于子女的情绪稳定【12】。

对性格的测量方法基本以问卷量表为主,比较有影响的有“中国修订加利福尼亚个性调查表(CPI—RC) 大五因子形容词量表调查性格特质;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卡特尔16PF测验等。我国学王登峰(2005)依据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编制了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很好的反映了中国人人格量表中的结构内容【13】。

考虑到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本研究拟采用青年性格问卷(CPI)对大学生的性格进行测量。

1.3 父母教养方式与性格形成的关系概述

家庭是个体自出生后第一个生活场所,也是个体生活时间较长的环境。家庭教育承担着对个体良好性格培养的责任,父母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国外心理学者【14】很早就发现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恰当,那么对个体性格是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反之如果教养方式不当,则会形成不良性格。国外心理卫生专家研究发现,父母养育方式可以影响个体人格的正常发展,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致使个体难以适应社会。国外很多研究发现,父母不良教育方式可造成子女人格偏离,甚至导致人格障碍。国内很多研究者页同样对此领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同样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性格之间存在一种微妙关系。钱铭怡与刘秀芬等学者曾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良好性格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黄悦勤[15]等在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进行关研究时发现,父母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人格偏离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因子与人格偏离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1.4 问题提出及本研究意义

1.4.1 对已有研究的书评及本研究的问题提出

纵观上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研究结果中共性与个性共存。共性即达成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各心理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个性是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所表现出的特点有所不同;二是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大多以儿童及青少年为主,缺乏对大学生样本的研究。

基于以往研究文献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从不同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性格形成与发展。以往关于此领域的研究多以儿童及中学生为主,但笔者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同样对对大学生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拟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并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其性格形成中

的影响作用。

1.4.2 本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有利于揭示大学生性格形成中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的影响作用,了解大学生性格差异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能够促进大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及改善大学生性格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2、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大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家庭的和睦与幸福,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宁与发展。

2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研究

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在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挖掘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找出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大学生性格缺陷的建设性意见并期望提出提高父母教养方式的主要途径。

2.3 研究假设

本研究以国内外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各心理因子关系研究文献的研读为基础,通过笔者的生活实践和所接触的若干个案,本研究提出四个假设。

假设一: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假设二:大学生的性格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假设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性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性格形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通过发放问卷、学生访谈调查来探讨农村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性格的关系。

3.1 研究对象

采取随即抽样的方式从浙江省宁波大学18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其中男生89人,女生61人。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0.16岁,年龄范围在21-22岁。

3.2 研究工具

3.2.1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本研究选用岳冬梅等人(1993)翻译和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共包括66个条目。其中包含父亲教养方式58个条目,母亲教养方式57个条目。整个量表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和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分别为:FF1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2—父亲惩罚、严厉;FF3—父亲过分干涉;FF4一一父亲偏爱被试;FF5—父亲拒绝、否认;FF6—父亲过度保护:MF1一一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2—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F3—母亲拒绝、否认;MF4—母亲惩罚、严厉;MF5—母亲偏爱被试。每个题目的选项均有l、2、3、4四个等级,分别代表“从不”、“偶尔”、“经常”、“总是”四种情况(见附录A1)。

3.2.2 青年性格量表

采用美国心理学家高夫所编制的“加利弗尼亚心理测验表”(简称CPI )。经由国人翻译修订后定名为青年性格量表,该量表已被验证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包括18个维度,主要分为以下4个量表群: ①人际关系适应能力;②社会化、成熟度、责任心和价值观;③成就潜能和智能效率;④个人生活态度和倾向性。测验使用0~100的标准分(T 分),其中35~65 分为平均分, 0~35 为低分, 65~100 为高分(见附录A2)。

3.3 实测过程

将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青年性格量表。将两份问卷订在一起,答题纸另发。调查前先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50人为一组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实事求是完成对个人及其父母基本情况的调作采用SPSS17.O软件完成。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3.4.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状况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父亲对女生被试的情感温暖及理解显著高于男生被试,对男生被试的拒绝、否认显著高于女生被试;母亲在这两个维度上对待男女生均无显著差异;父亲和母亲对男生被试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与严厉均显著高于女生被试,而对女生被试的偏爱得分则显著高于男生。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得分情况(X2±SD)

因子整体男生女生 F值

(n=150) (n=89) (n=61)

F1 47.43± 9.80 46.22± 10.36 48.94 ±8.88 4.29*

F2 18.49± 5.29 19.48± 5.71 17.67± 4.79 6.67*

F3 20.48± 3.86 21.93± 3.72 19.32± 3.57 28.25***

F4 7.91± 4.21 6.96± 4.62 8.67± 3.69 9.36**

F5 9.50± 2.94 10.21± 3.05 8.93± 2.73 10.79**

F6 10.78± 2.61 11.32± 2.43 10.35± 2.68 7.85**

M1 48.52± 9.25 49.60± 9.05 47.65± 9.36 2.44

M2 35.24± 6.14 37.39± 5.96 33.50± 5.73 24.38*** M3 13.73 ±4.08 14.13± 3.99 13.41± 4.15 1.73

M4 13.87± 4.53 15.04± 5.00 12.93± 3.88 12.58***

M5 7.85± 4.06 6.94± 4.51 8.58±3.51 9.24**

4.2 大学生性格的研究

表2 大学生性格的性别比较(x)

分量表男生(n=89)女生(n=61) t

支配性 50.96 54.41 -4.546**

进取性 50.60 53.07 -2.783**

社交性 51.83 52.64 -1.041

自在性 55.33 56.71 -1.556

自承性 53.16 57.06 -4.943**

幸福感 51.15 52.95 -2.100*

责任感 52.28 53.26 -1.094

社会化 54.60 54.82 -0.264**

自制力 54.50 55.16 -0.670

宽容性 58.62 60.86 -2.644**

好印象 59.04 60.75 -1.570

同众性 48.45 51.22 -2.593****遵循成就 57.80 58.13 -0.323

独立成就 56.16 57.54 -1.460

精干性 50.72 53.46 -3.084**

心理性 55.01 57.11 -2.243*

灵活性 55.10 55.15 -0.047

感情化 49.79 47.87 -0.394**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性格中所表现出的性别差异在支配性、进取性、自承性、宽容性、精干性因子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 差异到达P< 0.01的显著性水平;在幸福感、同众性、心理性、感情化因子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 差异达到P< 0.05的较显著水平。

4.3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性格的相关研究

表3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性格的相关分析

F1 F2 F3 F4 F5 F6 M1 M2 M3 M4 M5

支配性 - 0.126** 0.228**0.216**0.012 0.029 0.314** 0.016 0.218** 0.019 0.017 0.022

进取性 0.232**-0.150**- 0.215**0.016 - 0226**0.036 0.142**0.033 -0.304**- 0.129** 0.017

社交性 0.135**-0.132 **0.040 0.014 -0.215**0.016 0.129**0.023 0.038 -0.140** 0.317**

自在性 0.22**-0.117**- 0.318* 0.117**0.013 0.126**0.341**- 0.235** 0.016 - 0.122** 0.134**

自承性 0.030 0.023 0.024 0.122** 0.015 0.119**0.134 **-0.130**- 0.105** 0.038 0.121**幸福感 0.399**-0.138**- 0.425**0.234** -0.133**0.321**0.129**- 0.131**-0.227**- 0.324* 0.215**责任感 0.216** 0.028 0.022 0.026 0.027 0.029 0.26 0.026 0.119** 0.029 0.025

社会化 0.024 0.028 0.019 0.029 0.024 -0.125** 0.120**0.026 -0.212** 0.030 0.129**

自制力 0.037 0.133** 0.029 - 0.132**0.030 0.037 0.029 0.133**0.025 0.131** 0.027

宽容性 0.138** 0.035 0.036 0.035 0.040 0.041 0.134** 0.19 0.030 0.014 0.126**

好印象 0.325**0.041 0.031 0.016 0.312 0.019 0.181**0.032 0.030 0.019 0.280 **

同众性 -0.018** 0.119**0.013 0.020 0.0160.011 0.015 0.212** 0.119** 0.010 0.014

遵循成就 0.132** 0.031 0.026** 0.029 0.26**0.031 0.126** 0.029 0.025 0.18 0.023 独立成就 0.132**0.021 0.015 0.017 0.018 0.162 ** 0.218 -0.116** 0.010 0.33 0.036

精干性 0.026 0.024 **0.021 0.029 0.023 0.012 0.027 0.22 0.019 0.19 0.034

心理性 0.025 0.035 0.023 0.026 0.028 0.25 0.026 00.33* 0.027 0.28 0.035

灵活性 0.044**-0.116 -0.127**0.026 -0.177 * 0.236**0.132**0.106 0.36 0.23 0.137**

感情化 0.011 -0.172**0.12 0.316 ** 0.016 0.118 **0.011 0.119* -0.312* 0.240** 0.029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因子与大学生性格量表的很多因子存在相关关系,例如,父母温暖、理解与大学生的性格量表上的幸福感、进

取性、自在性、宽容性、好印象等因子都存在显著相关。而父母拒绝、否认、惩

罚及严厉的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性格量表上的感情化、进取性、受支配、幸福感呈

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4.3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的回归分析

为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征的预测作用,分别以人格特征各维度为因变量,以父母教养方式为预测变量作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的偏爱、父

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能够有效地预测被试的幸福感、自在性、宽容性等,解释其

27%的变异;父亲的过度保护及父亲的偏爱能够有效地预测被试的责任感、独立

成就、自制力等;母亲的拒绝、否认是大学生情感化、灵活性及社交性的有效预

测指标,三者联合解释其 11%的变异;而父亲的惩罚、母亲的惩罚及严厉能显著

预测被试的支配性特性,二者可以解释其 11%的变异,见表 4。

表4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进入方程变量 R2 △R2 F t

支配性 F2 0.03 0.03 7,.54 0.18 2.74

M4 0.10 0,09 14.01 0.13 2.83

社交性 M2 0.13 0.09 15.45 0.29 2.41

感情化 M3 0.18 0.02 34.20 0.18 2.50 灵活性

责任感 F4 0.20 0.02 18.40 0.17 2.63

独立成就 F6 0.04 0.04 17.20 0.19 2.40

自制力 M5 0.08 0.08 19.45 0.19 2.92

幸福感 F1 0.03 0.03 7,.54 0.18 2.74

自在性 M1 0.16 0.16 32.20 0.40 6.24

宽容性

进取型

5 分析与讨论

(一)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发现,父亲对女生的情感温暖理解显著高于男生;父亲和母亲对男生的惩罚、严厉及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对女生的偏爱则显著高于男生,这与部分已有研究相一致。

本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可能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受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和认同的影响其次,动机定向上存在差异女生主要定向于人际关系领域,而男生主要定向于成就领域此外,受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父母将更多的希望寄托于男孩子身上,于是对他们的管教也相应的会有更多的负面态度和行为但也有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所选取样本社会文化地区差异父母的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所致本研究还发现,父亲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干涉和母亲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严厉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因为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代劳了子女的大部分行为,做父母的总是担心孩子不成熟怕出事,不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于是对孩子照顾多干涉多过分限制和约束,对独生子女的要求也较高此外,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父母对独生子女寄予更高的希望,因此要求更高,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受到的惩罚也较多(二)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相关分析显示,母亲越偏爱子女,其子女可能越可能出现责任感不高、独立

成就一般等现象;父母给予子女的情感温暖越多,子女情绪情感越稳定更容易进行社会交往,友好地与他人相处及宽容他人;相反,父母对子女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越多,大学生越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孤独、不关心他人、幸福感低、自主性差、感情化等人格特征,重者有可能有精神质人格倾向。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母亲的偏爱能够有效地预测被试的责任感、独立成就等;父母的拒绝否认及过度保护也能较好地预测大学生的自制力等的有效预测指标;而母亲的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分干涉和情感温暖理解能显著预测被试的幸福感、宽容性等。

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大学时期的子女逐渐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增加了独立意识及反抗情绪,他们不喜欢父母过多干涉自己的生活,内心希望父母把他们当作独立的成人来看待这种情绪进入大学生时期表现尤为突出。作为大学阶段青少年的父母,应采取更多积极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1)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虽意义重大,但考虑到时间与地理位置,只调查了某一地区的被试群体,样本量不足,代表性减弱,因此本研究结论的普遍性还可以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今后的研究可以继续扩大样本,调查不同地域的大学生群体。

(2)本研究采用了问卷法收集资料和数据,研究的深度不够。今后应注重质与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兼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可以相互补充。

7 结论

本研究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作用,结论如下:

1.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状况

父亲对女生的情感温暖理解显著高于男生,对男生的拒绝否认显著高于女生,而母亲在这两个维度上对待男女生均无显著差异;父亲和母亲对男生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严厉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对女生的偏爱则显著高于男生,

2.大学生性格特征的情况

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大学生性格的性别差异在支配性、进取性、自承性、宽容性、精干性因子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 存在显著性差

异(P< 0.01);在幸福感、同众性、心理性、感情化因子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 存在差异(P< 0.05) 。

3.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性格的关系研究

本研究通过相关研究及回归分析来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形成中的影响作用。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因子与大学生性格量表的很多因子存在相关关系,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多个维度对大学生性格特征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具体结果见表4.

参考文献

[1] GuyR. Lefrancois.王志权,孟祥芝译·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383-384.

[1] Krohne H W. Erziehungsstilforschung: neuere theoretische Ans tze und empirische Befunde [J]. Zeitschrift f r Pdagogische Psychologie,1988:157-172.

[2]Darling,M&Stenger, L.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487-496.

[3] Baumrind D Authoritarian versus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Adolesce-nce,1968,3:255-272.

[4]张文新等.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

[5]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6]傅成仕,在农村初中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研究[D].硕士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7] Righy K, Slee PT. Bullying among Australion school children: reported behavior and attitude towards victims. Jour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7, 3.

[8]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

[9]岳冬梅,李鸣杲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

[10]蒋奖,许燕等.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1.

[1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12]刘根义等:《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个性影响的研究》,《济宁医学院学报》,2000, 21(l):64一-65

[13]王登峰.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88-94

[14] Maja Dekovic,Albert H. A. Reijntjes,Jay Belsky. The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s Big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Parenting: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9,V ol.97,

[15]黄悦勤,云淑梅,石立红等.中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84.

[16]教育部关工委家教中心.成功家教启示录[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7]李青.家庭教养态度与子女的心理健康[J ] .家庭教育 ,2002 , (1) .

附录A1

附录A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题样

1、我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事。

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5、即使是很小的过失,父母也惩罚我。

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9、父母对我的惩罚是公三卜的、恰当的。

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22、我觉得父母更喜欢我,而不是我的兄弟姐妹。

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32、我觉得父母很尊重我的观点。

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38、父母经常向我表述类似的话“这就是我们为你整日操劳而得到的报答吗?”

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47、父母经常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我既懒惰,又无用。

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附录A2

青年性格问卷(CPI)题样

指导语:

下面是一些有关个人观点、看法的陈述。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陈述,根据你的真实想法,在最符合的一项上划“√”。答案没有对、错之分。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考虑每个条目,只要如实回答就可以了。

1. 1.我喜欢参加公众集会,目的是为了同别人在一起。是否

2. 2.我觉得我父亲是个理想的人。是否

3. 3.一个人需要不时地“显示”一下自己。是否

是否4. 4.同别人在一块儿时,我通常去做对其他人有益的事,而不是光提意见建

议。

5. 5.我常常觉得在专业选择上自己犯了个错误。是否

6. 6.我一贯遵守这样一条原则:先工作,后娱乐。是否

是否7.7.我有时会感到好像就要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这种感觉一周内有好几

次。

8.8.我希望当一名记者。是否

9.9.我觉得自己愿意干建筑承包工作。是否

10.10.我曾有过非常独特、奇异的体验。是否

11.11.总的来看,穷人比富人境况好。是否

12.12.我一听到自己熟悉的人获得成功,就像自己失败了一样。是否

13.13.我希望当服装设计师。是否

14.14.别人常常说我莽撞。是否

15.15.有时我也讲点闲话。是否

16.16.我怀疑自己能否会做好领导工作。是否

17.17.我感到很难开口同陌生人交谈。是否

18.18.一觉得有人注视我,我就会变得很紧张。是否

19.19.如果人们能够掌握所有实际情况,对大多数问题来说,只有一个正确的

是否答案。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

EMBU(EgnaMinnenavBarndomsUppfostran-own memories of parental rearing practices in childhood) 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 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EMBU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的有力而客观的工具,同时也为探讨心理疾病的病因学提供了一条途径,也可以用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从而使更多的子女在良好的教养环境中成长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目前,EMBU已在23个国家用于抑郁症、恐怖症、人格障碍等各类患者及正常人群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EMBU共有81个条目和2个附加条目,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辱骂、剥夺、惩罚、羞辱、拒绝、过保护、过干涉、宽容、情感、行为取向、归罪、鼓励、偏爱同胞、偏爱被试和非特异性行为。对上述15个分量表进行主因素分析,抽取了以下四个主因素:因子Ⅰ:拒绝;因子Ⅱ:情感温暖;因子Ⅲ:过分保护;因子Ⅳ:偏爱。 EMBU现已被译为中文并做了初步修订,经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张津萼等的研究表明,EMBU在国内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认为EMBU适用于我国群体。(详细资料请参阅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2, vol7, p57-59。) EMBU可进行单人测验,也可以进行集体测验。由于EMBU是让被试通过回忆来评价父母的教养方式,所以,它适用于任何一个为人子女的人,其范围十分广泛,应用于什么样的群体主要取决于施测者的研究目的。但由于年龄过小可能对父母的评价缺乏客观性,而年龄

过大回忆起来又缺乏准确性,所以,对于年龄过大或过小的被试,对结果的解释要慎重。 注1:父、母亲量表各因子所含条目如下: 因子I -- 情感温暖、理解 父亲:2,4,6,7,9,15,20,25,29,30,31,32,33,37,42,54,60,61,66 母亲:2,4,6,7,9,15,25,29,30,31,32,33,37,42,44,54,60,61,63 因子II -- 惩罚、严厉 父亲:5,13,17,18,43,49,51,52,53,55,58,62 母亲: 13,17,43,51,52,53,55,58,62 因子III -- 过分干涉 父亲:1,10,11,14,27,36,48,5,56,57 母亲: 1,11,12,14,16,19,24,27,35,36,41,48,50,56,57,59,因子IV -- 偏爱 父亲:3,8,22,64,65 母亲:,3,8,22,64,65 因子V -- 拒绝、否认 父亲:21,23,28,34,35,45 母亲:,23,26,28,34,38,39,45,47, 因子VI -- 过度保护 父亲:12,16,39,40,59, 注2: 66个条目中,父亲量表不含有19,24,26,38,41,47,54,63:母亲量表不含有5,10,18,20,21,40,49,66。为了方便,可以让受试对所有问题进行回答,但在计算分析时,可以不将以上条目计算在内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的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小,思想行为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为大家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关键词:教养方式、成长、性格父母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父母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它会使孩子出现适应障碍,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并且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在现代家庭教育活动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二各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一)父母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十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的是”奴才”.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问题等。有个孩子叫何欢,来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不象别的孩子那样哭闹,象个小大人似的,忙上忙下,开心极了,对待小朋友也是热情无比。妈妈也是非常积极,什么舞蹈,网球,绘画,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一起上!可没过多久,孩子不再活泼可爱,叽叽喳喳了,干起事情来总象是不知所措,甚至于问她话时,她也只用点头和摇头代替了,孩子不开心了。

父母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影响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影响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运用系统综述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得出民主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自闭症儿童;康复; 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些特殊儿童的父母,他们中的大多数很 关心自己的孩子,但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养,用怎样的方式帮助患有自闭症的孩 子康复;有的是已经接纳孩子异于常人的现实,但在教养方式上采用了消极方式;有的是在教养孩子方面缺乏资源和支持,养育孩子的能力较弱;还有的对孩子病 情知之甚少,不知如何是好等等,很少有充满爱心,信心的家长帮助自己的孩子逐渐走上康复的道路上。 目前,我国对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比较丰富,但主要针对的 是普通群体。对于自闭症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探究还是很少的,家庭对儿童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家长是家庭中的主导力量,他们的教养理念、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面对特殊儿童,怎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才是对自闭症儿童康 复作用最大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国内大量已经完成的研究调查作出探讨 分析,得出父母教养方式与自闭症儿童康复之间的关系,希望为自闭症儿童的康 复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自闭症的相关概述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患病儿童三岁前发病,存在情 绪交往方面的障碍,十分被动缺乏兴趣,不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他们不爱说话或者自己自言自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存在行为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食物等要求固定不变,刻板的重复进行某一动作。由于自闭症人数的不断增多而成为了社会焦点关注,许多研究者也开始进行自闭症及相关现象的研究[[[]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4:177-178.]]。关于自闭症的病因进行了众多的研究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因素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这一因素,对自闭症的康复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研究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大多针对普通儿童,而以自闭症儿童为对象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因此,探讨父母的教养方式在自闭症 儿童康复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万勇.家庭训练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的重要作用现代.现代特殊教育,2009,(7):90-91]] 2.父母教养方式的概述 美国学者Heritage Dictionary把教养方式定义为"养育孩子,特别是父母的照料、爱和给予的指导"。Daring和Steinberg(1993)定义为"与孩子交流中对孩子的态度、家长创造情绪气氛、共同商量的行为表现"。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数理学院学科教学(数学) 杨凯142502487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与子女的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时间长内容广范围大。本文不仅探讨不同父母教养的类型更着重探讨对青少年的性格影响,借此以希望父母可以重视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性格的影响,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培养健康的青少年性格。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当代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来源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1967)对儿童及其家庭的研究。她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建立在其对家庭社会化实践研究的类型学方法基础之上。主要教养行为因素(如温暖、参与、成熟要求和监督等)配置的差异与程度差异,形成不同教养方式,导致青少年对父母影响的不同反应。她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 style)、专制型(authori-tarian style)和宽容型(permissive style)三种类型。⑴ 二、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探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发生率逐年上升,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 究日益受到关注。因此,国内的研究者开始把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引入到这项研究中来。国内的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72对子女心理诸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偏离、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2]钱铭怡、肖广兰(1998)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父母养育方式,尤其是不良的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自我效能和自尊可能是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中介因素。当父母对子女给予更多关心、温暖与理解时,有助于子女形成较高水平的自尊及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而这有助于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境,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性及精神病性反应等。反之,负性的养育方式则不利于个体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形成。⑶ 亲子关系是一个极具时代特点的问题。当今我国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增多所导致的家庭结构及其互动方式的变化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并对传统的家庭观念、亲子观念及亲子之间互动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近年来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青少年不堪重负离家出走、子女仇杀父母等恶性冲突事件时常见诸各类媒体。这昭示我们,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或冲突已成为我国社会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广大家长和子女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倡导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无论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还是对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父母的支持、陪伴与引导会帮助和谐型青少年确认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更利于其社会 化!对于和谐型和情绪型青少年而言,父母给予自主空间意味着父母的授权,正说明了父母的信任与自己的独立,这有助于他们积极适应而对于退缩型青少年而言,他们则需要父母对自己 的生活有更多了解,当他们感受到了父母关注的目光时,便能相信在需要时可以获得及时的支持,从而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获得积极社会适应当退缩型青少年知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去处活动和朋友很少知晓时,可能将父母的自主准予解释为忽视自己的存在"或没有很好地承

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

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 (1)"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 此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2)"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 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 因父母过度的溺爱而有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 (4)"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 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专制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缺反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

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溺爱型"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忽视型"会使儿童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将会荒废学业。只有在"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并且能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学习灵活刻苦,善于和同学交流。"权威"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即"权力",父母具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同时也有教养的权力;二是体现孩子对父母的反馈态度,继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这是亲子间互动的结果。 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权威型"父母呢? 1、以身作则,坚持基本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 2、对孩子的要求要采取一致的态度,不可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 3、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协助孩子达成目标,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要态度一致,不可以成喜、以败悲。 4、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的要求及时的作出反馈,避免"权威"变成"专制"。 孩子的教育没有一定之规,这需要做父母在日常生活之中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及时的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修正自己的教养方式,通过学习以及和孩子的互动来寻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孩子是不断发展的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就是继续完善自我的过程。 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第32卷第2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Vol.32 No. 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10 ──────────收稿日期:2009-05-24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王春杰,王卓健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对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测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现有研究中存在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各因素的影响力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的分析以及提高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干预研究缺乏,这些都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测评工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2-0117-03 The Research on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 WANG Chun-Jie, WANG Zhuo-Ji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d from important sides of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 which are concept, evalu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so on.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lacks in current study .Main three points: measurement tools for localization; in-deepth analysis about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ntervention studies on improving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The discussions are identified for future study. Key words: children; parental patternts of preschoolers; measurement tools; influential factors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认为:“幼儿期的教育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时期发展的好坏,将影响到人的整个一生。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受到了损害,以后的岁月中,他将用出‘最大的努力’才能克服这种损害给他的发展所造成的阻碍。”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当儿童年幼时父母教育不当,等于‘他们自己在泉水的源头投下了毒药’,‘把邪恶的种子向儿童注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影响人的成长过程,与人的社会化密切相关。因此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1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1.1 幼儿及幼儿期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在界定幼儿期的时间跨度上基本相同。黄希庭对幼儿期的解释为:幼儿期即儿童正式入学前的一段时期,年龄从3岁至6、7岁,是儿童上幼儿园的时期[1]。林崇德认为:幼儿期指儿童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做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2]。国外的学者就幼儿期的界定,更多地把它作为儿童期发展的一个阶段,例如,弗洛伊德提出个性发展的性器期(3-6岁)[3];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阶段的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又叫游戏期阶段(3-6岁)[2]。 1.2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4],是父母自身素质的反映。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用词并不严格,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5]、“养育方式”[6],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7]。甚至使用同一种研究工具的研究者之间也出现分歧。有研究者认为抚养方式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关注点不同,前者主要侧重家长对儿童的生理保育,后者侧重家长作为社会文化的直接执行者对儿童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与教导。 1.3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别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姓名_____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 年级______ 我们每个人都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有深刻印象,请您努力回想小时候留下的这些印象,圈选出适合的答案。 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 1. 我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 事。父 1 2 3 4 母 1 2 3 4 2. 我能通过父母的言谈、表情感受他(她)很喜欢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3. 与我家庭其他成员相比,父母更宠爱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爱。父 1 2 3 4 母 1 2 3 4 5. 即使是很小的过失,父母也惩罚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6. 父母总试图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使我成为出类拔 萃父 1 2 3 4 的人。母 1 2 3 4 7. 我觉得父母允许我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 处。父 1 2 3 4 母 1 2 3 4 8. 父母能让我得到家庭其他成员得不到的东 西。父 1 2 3 4 母 1 2 3 4 9. 父母对我的惩罚是公平的、恰当 的。父 1 2 3 4 母 1 2 3 4

厉。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1. 父母总是左右我该穿什么衣服或该打扮成什么样 子。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2. 父母不允许我做一些其它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因 为父 1 2 3 4 他们害怕我会出 事。母 1 2 3 4 13. 在我小时候,父母曾当着别人面打我或训斥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4. 父母总是很关注我晚上干什 么。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5. 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能感到父母在尽量鼓励 我,父 1 2 3 4

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综述 家庭是父母教育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行为直接影响着其子女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而对父母的教养行为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的是父母的教养观念,因此,父母的教养观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影响亲子形成的重要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检索功能以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为关键词,检索国内自2005年以来的文献资料,根据选题的内容与要求最后筛选出30余篇论文,对这些论文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与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国内研究综述 王化丽对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主要特点:(1)在儿童发展观方面,家长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并对孩子身上的优缺点认识得较深刻,家长的儿童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是比较一致的;(2)在人才观方面,家长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人才的认识与评价越来越接近社会发展对人所提出的要求,传统的人才观正在发生变化;(3)在教子观方面,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比较满意,多数家长改变了“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并且意识到了家校合作是促进孩子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4)在亲子观方面,多数家长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方式;(5)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也有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母亲对孩子的认识较为深入和全面,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较多,而且更善于听取孩子的意见。研究者李娟研究了农村母亲的教养观念对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母亲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教养观念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儿童观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对男童显著高于女童;农村母亲的教养观念是影响农村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董莉,陈尚宝等者对幼儿父母教育观念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年龄、父母年龄、父母性别、收入和父母学历等因素对父母教养观念有显著影响,但是儿童的性别对父母教养观念的影响不大。王云峰,冯维在亲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中,大陆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互动之间的关系及亲子关系的其他方面的内容研究甚少,而且在行为深层机制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王中会等发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特点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杨丽珠考察了中国城市中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类型及其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分析认为家庭教育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文化通过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而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刘文等研究发现,不同活动性儿童的父母在放任性和溺爱性上有显著差异,父母对其的教养方式也存在性别差异,3~5 岁高活动性女孩的父母教养方式表现出矛盾性。 王云峰等认为“亲子关系”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不仅强调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且强调亲子关系的双向性,明确了亲子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研究者闰丹凤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教育控制源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密切相关。何晶对不同文化水平父母的亲子关系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亲子关系就越好。王玲凤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

EMBU(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own memories of parental rearing practices in childhood) 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 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EMBU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的有力而客观的工具,同时也为探讨心理疾病的病因学提供了一条途径,也可以用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从而使更多的子女在良好的教养环境中成长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目前,EMBU已在23个国家用于抑郁症、恐怖症、人格障碍等各类患者及正常人群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EMBU共有81个条目和2个附加条目,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辱骂、剥夺、惩罚、羞辱、拒绝、过保护、过干涉、宽容、情感、行为取向、归罪、鼓励、偏爱同胞、偏爱被试和非特异性行为。对上述15个分量表进行主因素分析,抽取了以下四个主因素:因子Ⅰ:拒绝;因子Ⅱ:情感温暖;因子Ⅲ:过分保护;因子Ⅳ:偏爱。 EMBU现已被译为中文并做了初步修订,经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张津萼等的研究表明,EMBU在国内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认为EMBU适用于我国群体。(详细资料请参阅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2, vol7, p57-59。) EMBU可进行单人测验,也可以进行集体测验。由于EMBU是让被试通过回忆来评价父母的教养方式,所以,它适用于任何一个为人子女的人,其范围十分广泛,应用于什么样的群体主要取决于施测者的研究目的。但由于年龄过小可能对父母的评价缺乏客观性,而年龄

过大回忆起来又缺乏准确性,所以,对于年龄过大或过小的被试,对结果的解释要慎重。 注1:父、母亲量表各因子所含条目如下: 因子I -- 情感温暖、理解 父亲:2,4,6,7,9,15,20,25,29,30,31,32,33,37,42,54,60,61,66 母亲:2,4,6,7,9,15,25,29,30,31,32,33,37,42,44,54,60,61,63 因子II -- 惩罚、严厉 父亲:5,13,17,18,43,49,51,52,53,55,58,62 母亲: 13,17,43,51,52,53,55,58,62 因子III -- 过分干涉 父亲:1,10,11,14,27,36,48,5,56,57 母亲: 1,11,12,14,16,19,24,27,35,36,41,48,50,56,57,59,因子IV -- 偏爱 父亲:3,8,22,64,65 母亲:,3,8,22,64,65 因子V -- 拒绝、否认 父亲:21,23,28,34,35,45 母亲:,23,26,28,34,38,39,45,47, 因子VI -- 过度保护 父亲:12,16,39,40,59, 注2: 66个条目中,父亲量表不含有19,24,26,38,41,47,54,63:母亲量表不含有5,10,18,20,21,40,49,66。为了方便,可以让受试对所有问题进行回答,但在计算分析时,可以不将以上条目计算在内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姓名_____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 年级______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人格及社会化等方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揭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发展;儿童教育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早期父母教养方式被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而现在的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一个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综合体。本文重在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及社会化发展三方面来综合考察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起到的作用。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人创造的环境及提供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指导就体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通过这些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因此,要理解儿童的发展,就必然要关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提供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 ①张丽华等指出,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不一致型、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起消极作用。②王燕等人发现,父母的专制型教养风格会 ①张丽华, 杨丽珠, 宋芳. 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 ②王燕, 张雷等. 自我概念在父母专制型教养风格与儿童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J].应用心理学,2007,13(1).

抑制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使儿童在诸多领域的自我接纳和评价水平降低。③赵静波等研究了智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学习成绩的关系,发现优等生与差生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偏爱温暖与理解,后者偏爱惩罚与干涉。而这种差异引起的结果是,优等生有信任与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而差等生有逆反与自卑感,他们厌学,缺乏信心。④方平等人发现,权威型教养有利于子女掌握目标,有利于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而专制型和放任型反之。⑤谷传华、陈会昌等通过历史测量学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考察显示,在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期成长过程中,“严父慈母”这一传统的家庭教养模式总体上占主要地位,显然,这种教养方式与家庭秩序性较强,亲密度较高以及高度重视伦理和成就等家庭环境特点是一致的,这一点与西方不同。总体来看,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够给孩子较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是创造型家庭的共同特征。 上述研究表明父母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子女的学业自信,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并且民主、鼓励、宽容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智力发展,而专制、溺爱、忽视则会造成社会退缩、任性等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人格发展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儿童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身心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期。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研究发现,⑥人格维度神经质(N)、精神质(P)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与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 ③赵静波, 梁军林. 初中生智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成绩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 ④方平, 熊端琴, 郭春彦.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1). ⑤谷传华, 陈会昌, 许晶晶等. 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 ⑥钱铭怡, 夏国华. 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朱雪琴 2006、7 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化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诸多研究表 明,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上世纪40年代迄今,国内外心理学家不懈地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随着父母养育方式测量工具的客观化,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作了很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自尊”、“缺陷感”、“精神病理学”等方面,如钱铭怡等人对200名大学本科学生的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影响羞耻倾向,羞耻倾向与自尊水平有显著相关[1];张文新等人对895名 [2]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自尊和父母养育方式测量结果表明:青少年的自尊与其报告的父母养育方式各维度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蒋立杰等人研究后认为大学生自我概念 [3]的全部正向因子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等等,但均未涉及父母养育方式与小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 [4]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早在19 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 [5]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

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 [6]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把这些 [7]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Baumrind以此 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 [8]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文化传统、国内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养育方式[9][10][11]”,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 我国学者缪小春早在其英文译著《儿童发展与个性》 中采用了“父母教养”的说法。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 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 在儿童社会化的早期研究中,父母对儿童的单向影响观渗透在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中,他 们努力寻求父母决定儿童的教养维度或模式。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 的影响时,采取了不同的研究取向。 一种取向是,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维度下具体的教养 [12][13]再如,霍夫曼研究了惩罚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方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如西蒙兹从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区分父母的教养另一种取向是将家庭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美国著名心理学行为,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摘要】:儿童期是人生的奠基期,是对孩子善良人格和诚实等优秀品质进行培养和造就的关键时期。交互作用理论的创立者伯恩说过: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王子或公主,后来在父母的亲吻中成了青蛙。换言之,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在这个阶段中,家庭的教养方式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小就应使儿童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家庭因素 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 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它会使孩子出现适应障碍,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并且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在现代家庭教育活动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四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溺爱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二、各种教养方式对幼儿人格的影响 (一)父母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人格的影响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十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的是”奴才”.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

家庭教养方式

1、,即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居住。家庭结构较为简单,家庭结构成员之间交往增多,容易形成亲密感情,这是父母对儿女实施教育的基础。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思想、教育认识容易达成一致。但由于家庭成员少,孩子的交往对象单一,不利于形成较强的交往能力。 2、,即由祖辈、父辈、孙辈三代人构成的家庭类型。由于人口较多,规模较大,层次较复杂,儿童可以同时和几代人交往,学习长辈们的相处方式,锻炼各种适应社会生活的交往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但在这种家庭中,家长之间容易引起冲突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这两种家庭结构又被称为“完整家庭”。 3、,即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离异等造成的家庭结构缺损。生长在这类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所受的影响取决于儿童的性别、年龄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原因以及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离异了,但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仍能进行沟通,双方能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这样对孩子的影响将会大大降低。 家庭教养方式摘要: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的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小,思想行为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为大家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关键词:教养方式、成长、性格 父母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父母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 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 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 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它会使孩子出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