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总复习之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及练习题(精)

初中语文总复习之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及练习题(精)

初中语文总复习之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及练习题(精)
初中语文总复习之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及练习题(精)

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散文阅读

一.关于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广义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杂文等。狭义的散文专指抒情散文。这里说的散文,是狭义的散文,一般称作抒情散文;五四时期,曾有“美文”“小品文”和“随笔”之称;当代又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与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

二. 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2)记叙散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通过对人物经理、言行、事件发展变化的描述和对环境、场面的摹写,来传情达意。它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

(3)议论散文:——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特点,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它属于文学作品,不是议论文。因为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它与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也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法。

三.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1)象征的特点是“托意与物”,即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以激发人们的感情。运用象征手法,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性。

(2)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或两种事物在空间或时间接近的基础上产生联想,或两种不同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所展开的联想。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3)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4)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5)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其它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四. 散文的线索

(1).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了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a.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b.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c.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五. 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六.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七、散文常见题型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议论散文燕子

周晓枫

①四月里来了插秧的神,他种下明亮的雨水。飞快的燕子一掠而过,又是谁在挥动这把收割的黑亮镰刀?

②穿黑衣的燕子是害虫的捕快,它们保持着良好的战绩。在农家,谁的檐下筑有燕巢,被看作一件吉祥的事,这意味着他们的慈善取得了燕子的好感和信任。当然,这仅是针对家燕的宽容政策,因其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金丝燕可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它们吞下苔藓、海藻,和着唾液制成的燕窝,据说具有祛痰止咳、养颜生津的疗效。极高的经济价值给燕子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每到繁殖季节,采摘燕窝的人们纷纷攀附在岩壁上,掠走燕子的家园。大部分繁殖的燕子还会重建它们的巢,大部分贪婪的手还会再次伸来。周而复始,筋疲力尽的燕子已没有足够的唾液,最后它咳出鲜血来建造最后的巢,这就是价格昂贵的血燕窝。采摘者当然不会放弃这血凝的建筑,无人顾及那些摔死在岩底的无辜小燕和悲愤、劳累而至死的老燕。调补身体的人从来不去想,一个燕窝往往意味着发生在燕子全家的惨案。

③躲过重重的干扰和考验,幸存的燕子终于成为飞禽中的佼佼者。有一种刺尾雨燕,飞行时最高时速可达300公里。还有的雨燕,能在空中飞行长达三年之久,觅食和休息都在空中进行。这是出自对于飞行几近疯狂的热爱。再胆怯的鸟儿也不至于不敢在荒凉之地歇脚一刻,只有强烈的热爱才能解释它数年的不息。就像溜冰运动员,燕子快速的飞行曲线充满了几何意义的美感。米什莱曾称燕子为“空中王后”,他强调为了成为最优秀的飞行专家,燕子作出了重大牺牲。雨燕的双翅特别发达,但它的足部几乎完全萎缩,失去了奔跑和蹦跳的能力,只能在地面上勉强地爬上几步。身体几乎残疾的燕子,创造了一幕伟大的悲剧。

④我看到通往完美的路径从来不是闪光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危险与黑暗,充满了必然的苦痛与牺牲。

⑤许多科学家穿越真理的巅峰,却丧失基本的生活技能;艺术家掌握了高超的手法,却不能胜任最简单的生计——其实,这中间包含着人生最严肃的内容。为了绝对化的理想,他们付出非凡而辛酸的努力。这是生命的豪赌啊,这是对真理的全部捐献。我知道一位热爱芭蕾的小姑娘,为了实现梦想,她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几乎在残酷中压迫自己,以至于这种追求已失去了任何快乐的表貌。她曾为芭蕾多次受伤,但她现在再也不会受伤了,因为最后一次,她造成了致命的骨质损坏,再也无法在舞台上打开花瓣一样的衣裙。生命的残酷在于,往往不能按正比把辉煌交给努力。在那条道路上,有人达到,有人负伤,有人死去,但所有的人都在说明:牺牲是前提,是先决与必备条件——正如燕子所付出的巨大身体代价。但正是在苦难与残酷中所展现的执著里,燕子体验着至深的生命狂喜。

⑥燕子身上凝聚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人类抄袭燕子的服装式样,制成名为燕尾服的西式晚礼服。这在燕子只是件平常的生活装、工作服,而在人类那里,只是在某些正式、隆重的场合才穿,仿佛隐蔽委婉地表示着对燕子的敬意。

1.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还会”“当然”“从来”等突出表现了什么?

2.联系上下文,具体写出第④段文字在结构上的作用。

3.第⑤段中说,“其实,这中间包含着人生最严肃的内容”,这里“最严肃的内容”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联系全文回答,“燕子身上凝聚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燕子

1.解析:这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散文,作者以反思人类的贪婪为线索,抒发了对燕子的保护之情。本题考查了重点词语的理解,可以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

参考答案:燕窝采集者的贪婪自私和作者对这种无情掠夺的谴责与不满。(意思对即可。)

2.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前半句承上,后半句启下。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答“过渡”也对),由上文对燕子的描写转入下文对为了事业而付出巨大牺牲的科学家、艺术家等的热情赞美。(意思对即可。)

3.解析:本题考查提取重点信息的能力,答案在原文中且就在问题后面。

参考答案:为了绝对化的理想,他们付出非凡而辛酸的努力(答“牺牲是前提,是先决与必备条件”或“生命的残酷在于,往往不能按正比把辉煌交给努力”也对)。

4.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可以从文中重点段中提取归纳。

两片秋叶

陈薇莉

我悲秋,我亦恋秋。

秋意渐浓,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离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吗?

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湿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秋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缕莫名的悲哀。

有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是我最要好的大学同学,深深挚爱着大山——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职位,毅然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愈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自己先前为何竟会产生了要将这片已枯死的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吗?”那双洋溢着炽热生命力的眼睛好像在信中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拼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得,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因为,即使到了秋,不是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吗?

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1.本文以两片秋叶为线索,写出了“我”情感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什么?

2.作者笔下的两片秋叶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3.作者写第二片秋叶时,由物及人,向我们展示了赠叶者怎样的精神世界?

4.请把你对“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这句话的理解写出来。

5.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两片秋叶

1.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首句即是答案。

参考答案:由悲秋到恋秋。

2.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信息的提取能力,答案在第二段和第六段。

第一片: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化作一缕莫名的悲哀。第二片:火一般红,洋溢着炽热生命力。腾地涌起一股热。

3.解析:本题考查物的象征意义,要求突出拼搏和奉献精神。

参考答案:为改变大山的贫穷和落后,顽强拼搏,勇于牺牲,像枫叶那样奉献出自己全部的才智和心血,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4.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可以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谈。

参考答案:我摆脱了内心的愁苦与悲哀,领悟到了只有拼搏和奉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法。对比的作用一般就是为了突出某一方面。

参考答案:通过对比衬托,进一步突出了第二片枫叶炽热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寻找

劳拉·里查得

(1)那时,我还年轻,有一回我停车在佛蒙特州南部的森林里,附近的农民倒车时不小心将我的汽车撞瘪了一块,而我当时并不在场。我取车时,发现车窗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一行字:“我们等着您。”下面是一个电话号码。后来我是如何在农夫家里的饭厅里同他相见并交换各自汽车投保情况的一些细节我已想不起来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当我就农夫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表示感谢时,他平淡地回答:“A 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他妻子则微笑着在旁边用围裙擦干手,附和着丈夫的话。

(2)许多年过去了,可我始终记着这场面、这句话。这对正直、体贴的农家夫妇生活得好吗?我决定再次拜访他们的农舍。

(3)带着自家烘制的馅饼,我驾驶着汽车朝佛蒙特州的南部驶去。一路上我使劲搜索着记忆中的小屋。停下车,我向人描绘着记忆中的农场——低矮的苹果林边有一个石头砌成的谷仓;大片的向日葵地,屋前的花坛里种着太阳花、瓜叶菊和毛地黄。路人笑着对我说:“我们这个州有三分之一的地方类似这样,小姐,除非你能说出姓名。”可我说不出来。

(4)“许多人都会这样干。真的,B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一个正用干草喂着一群比利时栗色马的老妇人,听我复述往事后这样说。

(5)几个小时后,我把车开进了野餐区,这是一个有着清澈小溪,种着大片凤梨树的地方。而我正为此次重返旧地一无所获而心情烦乱。

(6)“对不起,小姐,打搅您一下。”一对陌生人过来,他们正为自己的车钥匙被锁进汽车而不知所措。

(7)“我可以替他们打电话请锁匠,或者让他们搭我的车回城。”我想。

(8)于是我请他们上了我的汽车向城里开去。一路上,那位夫人向我介绍说,她丈夫是个植物学家,他们正一路旅行去北方收集蕨类植物。

(9)我们终于把锁匠从城里带回了野餐营地。锁匠工作时,他们夫妇和我则在露天餐桌边共同分享我带的馅饼。植物学家兴奋地说:“您真好,您真肯帮忙。”我笑着回答:“C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接着我就把当年的故事告诉了他们,并倾诉了寻找无着的懊恼。

(10)此刻,他的夫人甜甜地插上一句:“寻找?您已经寻找到了这里的‘习惯’了。”

1. 请分别用三个两字短语概括文章记叙的三个重要经历:

(1)□□农夫

(2)□□农夫

(3)□□农夫

2. 第(1)段的末尾写妻子“附和着丈夫的话”,请你发挥想象,说说妻子会说出怎样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他平淡地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夫人甜甜地插上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有三处“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请用简要的语言分别说说它们的具体内涵。

A. 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穷人的蒲公英

刘燕敏

①乡下的一位亲戚,在以色列的内坦亚城做劳工。回国前夕,那家单位送他一株沙漠蒲公英。据说,这是犹太人的风俗。大凡要对穷人表示感谢时,他们都要送这样一件东西。

亲戚把那株蒲公英当礼物转送给了我。

②这种沙漠里的蒲公英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我不清楚,由于它是一种类似于人参的东西,于是,我就想当然地把它泡在了一瓶洋酒里。

③有一天,先生的几位朋友听说有一瓶来自以色列的补酒,决意要尝一尝。就在他们打开瓶盖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奇迹出现了:泡在酒里的沙漠蒲公英发芽了,并且在芽的中间,还开了一簇类似于小花的东西。

④他们拿着酒瓶轮流看了一圈,说,这酒拿不住它,可见它的补力不同一般。于是,在赞美声中,每人喝了一杯。沙漠蒲公英到底能不能泡酒?喝了它会不会有事?我担心起来。为了找到依据,立刻上网寻找,最后总算在美国《读者文摘》的电子版上找到这样一段话:

⑤在地中海东岸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蒲公英,它不是按季节舒展自己的生命的,如果没有雨,它们一生一世都不开花。但是只要有一场小雨,不论这场雨在什么时候落下,他们都会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迅速推出自己的花朵,并在雨水被蒸发干之前,做完受孕、结子、传播等所有的事情。

⑥中东地区的居民常将它作为礼物送给亲友,因为把它埋在花盆里,只要浇水,它就开花。以色列人主要把它送给拥有智慧而又贫穷的人。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穷人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像沙漠里的蒲公英一样少,但是只要有蒲公英的品性,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果敢地抓住,大胆地去做事,同样会成为一个富裕和了不起的人。

⑦原来,那株蒲公英是让人栽在花盆里,提醒人们去抓住机会的。

1.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这篇文章叙述的事情和阐述的道理。

叙述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第④、⑤段,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1)拿不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舒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⑥段中所说的沙漠蒲公英的品性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⑤段“它们都会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迅速推出自己的花朵”这句话中的“推”,为什么不用“开”?请作点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过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想和体会?(不超过50字,不要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丽一次

轮子

①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花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的独特并不止于此,在那里,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5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滴地积蓄养分,在第6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尤其让人惋叹的是,这种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功夫,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②依米花的生长和蝉的生命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只是大自然万千家庭中极为弱小的一员,可是,它们却以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昭告:生命只有一次,美丽只有一次。

③一次,便足矣!

④一次的青春,一次的成功,一次的勇往直前,一次的轰轰烈烈,一次的无悔人生……

⑤仅仅一次,却需要长时间坚忍不拔的进取和历尽艰辛的跋涉,它甚至需要一个人一世的光阴,毕生的精力!

⑥人生的路途远比依米花的一生漫长,可是,在这段漫漫求索的艰辛历程中,我们不一定会比依米花做得更好!

1. 从第①段的叙述中概括依米花的特点。(用文中句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依米花的生长特点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一次,便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是,在这段漫漫求索的艰辛历程中,我们不一定会比依米花做得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谈谈人怎样才能比依米花做得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朝的雨

陈富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山,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的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知州,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知州为后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看到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他的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四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这篇上书,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注,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九百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他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

奇才的博大胸怀。

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都留下了一世英名。

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苏东坡整治西湖的理由。

2.标题“宋朝的雨”有怎样的味道?

3.请你写一则不少于200字的“推荐语”,向你的同学推荐上面这篇文章。

老屋

周克武

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漫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已经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皱纹。

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荡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母亲骂我一声“馋嘴猫”……

老屋是心的归宿。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于全身:真的到家了。

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材、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才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个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了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冷清。

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

窗口跟进来轻抚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第二天一早,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跟紧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的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1.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1)→(2)→默默地坐在堂屋里→(3)→站在老屋门口

2.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3.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⑦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4.第⑨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

5.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

与植物相处

李汉荣

①人们养猫、养狗、养鸟,养一些温驯可爱的动物,动机之一恐怕就是想在与“异类”的相处中感受一种无忧的情趣。与这些动物相处,人可以回复到一种简单的心境。动物只要你喜欢它,它就给你回报:猫偎在你的怀里,狗向你撒娇,鸟向你歌唱……在简单、纯洁的动物面前,人会变得简单、纯洁,会以从容、宁静、无邪的心境,领略生命与生命交流的喜悦。

②但是人能与之相处的动物的种类还是太少了。人不能和狼相处,麻雀好像只喜欢给人类制造一些小麻烦,好像压根儿不想与人类建立什么亲近的关系,至于虎、豹等凶猛的动物,人们就只能在动物园里隔着铁栅栏远远地欣赏它们的英姿了。这样,我们就格外关注大自然中的植物了,于是我来到植物面前,它们是我的老师和朋友。

③这泛绿的青草可是从白居易的诗里生长出来?蒙蒙细雨里,我几步就走进了唐朝,隐约间仿佛看见了李商隐、王维们的背影,青草绿了他们的诗,绿了古中国的记忆。我看见了车前草,还是在《诗经》里那么优美地摇曳着。三叶草,三片叶子指着三个方

向,哪一个方向都通向蝴蝶的翅膀。野百合悄悄地开了,洁白的手在风里打着手势,似乎谢绝与我相握。它嫌我的手太粗糙,嫌我的气息太浑浊?太阳花开了,这么灿烂的笑。我看见太阳的颜色了,我比天文学家看得清楚,我不用到天上去看,太阳的亲生女儿都告诉我了。

④茉莉、菊、栀子、玫瑰……轻轻地叫一声它们的名字,就感到灵魂里生出温柔、芬芳的气息。是的,许多植物的名字太美了,美得你不忍心大声呼叫它们。含着感情轻轻叫一声玉兰,那洁白如玉的花瓣会洒落你一身。静静地守着昙花凝神注视吧,夏夜清风中的悠悠开放,是它漫长一生里难得的灿烂瞬间。竹子正直地生长着,芭蕉捕捉了风的动静,孤独的仙人掌用一手的刺拒绝着轻薄的同情,青苔爬上了绝壁,野草莓想走遍夏天……

⑤有一小块自己的庄稼地多好啊!看一会儿书种一会儿庄稼,写一首诗侍弄一会儿花草。书里的思想抖落进泥土,会开出奇异的花;泥土的气息漫进诗,诗会有终年不散的充沛的春墒[注]。看青翠挺拔的玉米怎样抱起自己心爱的娃娃,看聪明的辣椒怎样在寒冷的土里找到一把一把的火,看豆豆躺在小床上如何构思,看韭菜排列得那么整齐,像杜甫的五律……

⑥与植物呆在一起,人会变得诚实、善良、温柔并懂得知恩必报。植物开花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它是为自己开的,却无意中把你的眼睛照亮了。植物终生都在工作,即使埋在土里,它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来年会回报你一朵花。没有谁告诉它生活的哲理,植物的哲学导师是深沉的土地。

【注】春墒:“墒”音shāng,田地里土壤的湿度。“春墒”即春天时节土壤里的湿度。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说说“我来到植物面前,它们是我的老师和朋友”在文中的含义。

3.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省略号,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其作用。

4.“看一会儿书种一会儿庄稼,写一首诗侍弄一会儿花草”中“侍弄”一词流露了“我”怎样的情感?

5.请从内容和表现方法两个角度对“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来年会回报你一朵花”作简要赏析。

6.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对人们怎样的期望?(至少说出三点)

歌,一条无尽的路

王宗仁

这次重返高原,我心力太重,都因为一首歌。

生命有各种无奈,人都应该顽强地活着,要执著地追求。我总以为在这个氧气只有内地一半的世界屋脊上,说句话都喘得像失去脚跟似的站不稳,唱歌?不敢想。即使想吧,谁能唱出一颗心?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却是这些脸庞被紫外线照射得紫红泛黑的五大三粗的战士唱的一首歌,把我的五脏六腑搅得翻江倒海。

那歌是一条无尽的路,一半含着寂寞和思念,一半含着血与泪。今天的酸楚在这歌的音符中,明天的黎明在这歌的余音里。在高原的军营里不管谁唱起这首歌,都是以泪洗面,情动昆仑。

那是足以使我支撑一生的歌声,让我甩掉了许多虚幻的梦想。

我在高原所有的感觉都是从这支歌开始的,又从这支歌结束。我坚信数年乃至数十年以后,风吹长空,闪电驰过,我耳畔仍会有这歌声——儿当兵到多高多高的地方/儿的手能摸到娘看见的月亮/娘知道这里不是杀敌的战场/儿却说这里是献身报国的好地

儿当兵当到多远多远的地方/儿的眼望不见娘炕头的灯光/儿知道娘在三月花里把

儿望/娘可知儿在六月雪里把娘想/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让娘记住儿现在的模样……

我的眼前交替出现着两幅画面:在冰山雪岭间守卫国门的士兵和手扶家门思念儿子的母亲。高原军人同样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骨肉,他们有本该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有妻室儿女。但是,他们最思念的是母亲。母亲——娘,这是一个脸上刻满皱纹饱经沧桑但却使人青春焕发的形象;这是一支百唱不厌永远都不过时的歌;这是一个走到天涯海角都牵动着儿心的情结。

我终于明白了这首题为《西部好儿郎》的歌为什么在高原军营里流传这么广。战士们被暴风雪围困在山上吃冰咽雪的时候,围着篝火唱;在国境线上单独执勤时,咀嚼着单调枯燥的日子唱;在被可恶的高山病折磨得死去活来时,望着天边遥远的星辰唱。

爱在荒原入土,情在雪山闪烁。他们投入地唱了一遍又一遍:儿当兵到多高多高的地方……

唱歌的是黑脸大汉郭和奎营长,三十岁刚挂零,可看上去皮肉粗糙,胡子拉茬,要比实际年龄大多了。此刻这位营长不在军营里呆着,却孤身一人出来顶着燥热的日头跪在唐古拉山中的一个山坡上,三叩首,两作揖,泪流满面。他在敬哪路山神?不,他在祭父。

他的面前放着三碗特地做的高原风味饭菜:手抓羊肉、凉拌野葱、酥油茶。他举起酒杯,遥对家乡四川的方向,泪水涟涟地说:“爸,不孝之子和奎向您请罪。在您病重时,儿没有给您送一口水,端一碗饭,喂一片药。今天是您走后的第三天,儿在遥远的西北高原上为您送行,愿您在天之灵,尝尝儿亲手做的这些饭菜——”

温酒洒在了雪山上,郭和奎放声号哭。

父亲于三天前因患胃癌病逝,家里曾连发三封电报催他回家,奄奄一息的父亲不见儿面咽不下最后一口气。尽管郭和奎已经三年未回家了,也难以满足父亲这情理之中的要求。世界屋脊上这个军营的天地由他撑着,执勤任务压在肩,他追日赶月地忙还觉得时间少,哪能匀出探望父亲的空儿?父亲等不来儿子终于去了,他是睁着眼睛走的。后来,和奎得知,老人那双眼睛一直闭不了,入殓前母亲给他揉了又揉就是不合……

郭和奎是个负债者,他欠父亲的情太多了,脚下的冻土地因而显得沉重。现在,这三种风味饭菜就能抵还得清吗?

雪山上,郭和奎的哭声撞击着冰冷的雪峰,撞击着过路人的心!

1.感知全文,完成填空。

(1)本文以()为线索,记叙了()的感人事迹,抒发了()的情感。

(2)作者在文中采用了“面结合”的写法,首先从上()落笔,概括描写了形象,然后从上着笔,重点刻画了()的形象表明新时期的军人不只是铁骨铮铮,也具有拳拳柔情。

2.评析形象,回答问题。

(1)文章刻画郭和奎营长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郭和奎营长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品味咀嚼,分析词句。

(1)说说你对“这次重返高原,我心力太重,都因为一首歌”中加点部分的理解。

(2)你觉得“爱在荒原入土,情在雪山闪烁”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4.理解感悟,鉴赏体验。

(1)作者说“我终于明白了这首题为《西部好儿郎》的歌为什么在高原军营里流传这么广”,你读后明白了吗?请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横线上。

(2)作者说“那是足以使我支撑一生的歌声,让我甩掉了许多虚幻的梦想”,你读了本文后感悟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生活如蓟

雷抒雁

①有一种植物叫蓟,它以惊人的力量再生,让你感受到那种顽强和乐观一如人类的生活。

②入冬,农人们的犁铧翻耕了土地,这是来年播种必备的程序。但是,对于野草,对于一切经过犁铧切割的植物,这无异于天降的灾难,它们被突然从根部切断,那些依靠种子繁殖的植物,只有期待来年秋后种子的播撒了。蓟却不。春天,在去年翻耕过的土地上,只有蓟类一族,旺盛地生长起来,很快地铺展、占领了那一片看上去有些单调的土地。

③蓟鲜嫩、肥胖的叶子,是春天野蔬里最独特的一味,它鲜,却苦。扯开叶子,如同扯断根,会有白色的血流出。当犁铧突然切断蓟的根部时,蓟用旺盛的血流表示着那切肤的疼痛。可是,蓟会在每一个断面迅速地把血凝结成痂,你会想象到那时,蓟无声地呼号、呻吟和战栗。这应该是一切生命经历灾难时,都难以避免的。

④蓟的迅速自我“疗治”,让人吃惊。别的断根的植物都死去了,蓟的故事如同传奇,却在继续。蓟的每一个创伤的断面,都是一个新生叶芽的萌生面。它在一端生了根,另一端挺起来,以新鲜乐观的姿态,冒出地面,作为早春的象征,向太阳伸出双臂,展开绿色的旗帜。于是,先前,大地上只有一朵一朵的蓟,如今,却变成一簇一簇。

⑤5月,活下来的蓟会伸长自己的茎,开出一颗一颗紫红色的花朵。一种自尊而顽强的植物啊,蓟的根简直就是植物里能再生的蚯蚓。它白色的血是苦味的,它绿色的叶是苦味的,它生长的历程充满了苦难,人们叫蓟“苦苦菜”。

⑥人类的生活不正如这“蓟”么!

⑦一年前,当地震突如其来降临在人们的头顶,人们的脆弱,不会比蓟被犁铧切断时强多少。房倒屋塌,一瞬间,生活如同陆沉,那么多鲜活的生命消失了,残损了;哭嚎、呻吟、战栗,人们的惊恐哀伤,远远超过了蓟的疼痛。

⑧当人们从废墟里站起来,抖掉身上灰尘的时候,就宣布了生活重新发轫,瞬间的断裂,不是生活的死灭。掩埋逝者,医治伤者;垒石立木,重造屋舍;新的爱情,重新建立;新的生命,如期诞生。生活,如同能分泌出奇异胶质的植物,断裂处被悄悄地重新弥合。

⑨这是巨大的创伤,当然不会像蓟那样迅速被遗忘,迅速会复苏。可是,人类的自我疗治,生命的顽强繁衍,却也不是蓟所能比拟的。否则,数以千年万年计的进化过程,就不会跨越冰、火、震、洪,延续至今。

⑩生活在继续。像一个人猛然跌倒了,爬起来,会有短时间的喘息,而后,是慢步、快步,如果可能,还会跑步。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铺展()分泌()

2.读完全文以后,说说蓟惊人的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章的标题是“生活如蓟”,你认为“生活”与“蓟”有哪些相似之处?

4.试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②⑧两段中画线的句子。

(1)春天,在去年翻耕过的土地上,只有蓟类一族,旺盛地生长起来,很快地铺展、占领了那一片看上去有些单调的土地。

(2)掩埋逝者,医治伤者;垒石立木,重造屋舍;新的爱情,重新建立;新的生命,如期诞生。

5.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不是爱酒(节选)

张晓风

读诗让我想到许多事。

不是人人都耽酒的,白居易爱的是一个“晚来天欲雪”的黄昏,去邀一位故人来赴“红泥小火炉”的约会的情趣。那位叫刘十九的朋友或赴约,或不赴约,我们只读到千年前那一点点的闲情雅兴,那夜的酒早已挥发,不朽的是那一片情怀。

而元曲中的刘致也用“瘿瓢,带糟”去舀酒的句子来刻画村酒的:一只疙疙瘩瘩的葫芦瓢,狠狠地伸入酒缸,连糟带酒,胡乱地舀起来就喝,自有一番金杯玉盏之外的豪情。

而关汉卿的句子尤其迷人:“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那样的饮酒情趣又岂在饮?

中国诗人好象都是如此。他们爱花,但爱的是花所能传递的隐逸、高洁或烂漫的意象;他们爱月,但爱的是故乡的或故人的联想;他们爱玉,但永远不愿以克拉计算它的价值,因为它是被用来象征“君子之德”的;他们爱马,爱的是那种振鬣长鸣,万谷回应的雄风。

记得陶渊明吗?他幽默地给自己弄了一张无弦琴,并且题诗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他爱琴,爱的竟然是众弦寂然之后的“琴趣”。

生命,何尝不是这样呢?所有的垂死者几乎都恋栈生命,但我们真正深爱的,是生命中的什么呢?

如果生命是一瓮酒,我们爱的不是那百分之百的酒精成分,而是那若隐若现的芬芳。

如果生命是花,我们爱的不是那娇红艳紫,而是那和风丽日下的深情的舒放。

如果生命是月,我们爱的不是那些冷硬的岩石,而是在静夜里缓缓流下来的温柔的白丝练。

如果生命是玉,我们爱的不是它的估价表,而是那暖暖柔光中所透露的讯息。

如果生命是琴,让我们忘记那长达一百六十厘米或一百八十厘米的梧桐木,我们爱的是音符和节拍之上的音乐——也许别人听不到,但我们知道,它在哪里。在一个小小划拨的动作里,可以触动多少音乐啊!

如果我们爱生命,也必有什么是在这血、肉、脂肪、皮肤、毛发之外的美好。我这样说,你能同意吗?我不是说酒不够美,我是说美酒之外必然有什么饮趣。

圣经上说:“看得见的是暂时的,看不见的是永久的。”我们喜欢自己这健康的、有弹力的身体,但我们更爱的是这身体之外的一种更动人的什么……

1.似乎文人都是爱酒的,因而也诞生了很多与酒有关的名作。根据提示写出作者或名句。

2.根据第三段中的提示,在文中横线处填一个能概括村酒特点的四字短语。

3.请用“/”划出“共山僧野叟闲吟和”的正确停顿。

共山僧野叟闲吟和

4.根据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仿照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写一段话。

5.文题说“不是爱酒”,文中又说“我们更爱的是这身体之外的一种更动人的什么……”,请你仔细揣摩一下,作者爱的究竟是什么?

6.有人说本文语言充满了意境美、音韵美,洋溢着馥郁的诗意之芬芳。请你试从文中选取一点加以佐证。

《怀鲁迅》(甲)与《悼冰心》(乙)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乙]

60年前,我是诵读冰心阿姨那本毛边书页的小读者。

在蓝天下,碧海上,闪烁的星星下,大船的甲板上,

你母亲抱着你,你出了一身大汗,病好了。

我为你欣喜,感觉到了自己母亲的爱。

我也生过大病,妈妈也这样抱过我。

60年来,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我时时想到你那些温馨的语句。听说你病了,在医院里,大家送鲜花,送爱,送关怀给你。

可是没有你妈妈来抱你了。

于是你倦了,你去找妈妈了,投入她温暖的怀抱。

我们失去了你,但是你找到了亲爱的妈妈。

在蓝天下,星光下,在碧海上,你在妈妈的怀里。

带着我们千千万万的小读者、大读者、老读者的爱。

1.《怀鲁迅》的第1、2、3节中的哪些词语表达出郁达夫听到鲁迅逝世消息后的震惊

和急切赶去参加葬礼的心情?

2.《怀鲁迅》中“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一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悼冰心》中“小读者、大读者、老读者的爱”能否简化为“所有读者的爱”?为什么?

4.联系《悼冰心》全文,你认为“妈妈的怀里”指的是什么?

5.甲、乙两文都是名人写的悼念名人的文章,想一想,两篇文章在文体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6.联系初中阶段读过的鲁迅和冰心的作品,比较《怀鲁迅》《悼冰心》两文的语言风格,说说各自有什么特色以及它们的共同点。

7.

答案:

寻找

(一)1. (1)感谢(2)寻找(3)学习(或效仿)

2. 不小心碰坏了您的车,我们理应承担责任,我们一直是这么做的。(意思一致,但不与丈夫的话重复)

3. (1)农夫没有因为“我”的感谢而有所激动,表现他对主动承担责任很自然,已经习以为常。

(2)表现了夫人对“我”的行为由衷的敬佩和赞赏。

4. A. 做了有损于您的事,主动承担责任是应该的,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B. 有损于别人,我们这里的人都会主动承担责任的,这是我们做人的准则(风尚)。

C. 帮助您是我应该做的,我应该学习农夫和这里人的做事习惯,积极替别人着想。穷人的蒲公英

1. 叙述沙漠蒲公英的特别之处,即一旦遇雨(或水)就努力开花结子,延续自己的生命。

提醒人们要懂得抓住机会

2. (1)指酒也不能杀死沙漠蒲公英,反证沙漠蒲公英生命力顽强。

(2)发展并张扬自己的生命,使之辉煌。

3. 如果没有雨,一生一世都不开花。但只要有一场小雨,它们都会抓住这一难得机会开花,并在雨水被蒸发干之前,做完受孕、结子、传播等所有的事情。

4. 沙漠蒲公英难得雨水,一旦遇到雨水,就竭尽全力开出花朵。“推”恰切地表现了这种抓住机会顽强拼搏的精神,而“开”作为花朵绽放的常用词语,却很难表现出这种富有个性的精神。

5. 略

美丽一次

l. 特点:①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②只有一条根深入地底深处。

2. 依米花具有惊人的美丽和顽强的生命力。

3. (1)作为人,能像依米花那样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一次美丽与成功就足够了。

(2)人往往因为挫折、不幸、意志不坚强等,一生连一次美丽和成功也没有。

4. 不怕艰难困苦,锲而不舍,朝着目标和理想勇敢地奋斗下去,对社会做出较多的成绩和贡献。

宋朝的雨

1.①西湖是杭州的眉目,没有西湖就等于一个人没有了眉目;②整治西湖可以开发和增强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五方面的功能。 2.答案要点:①“雨”贯穿全文,首尾妙联,穿越时空,点出了苏轼、苏堤的年代,有厚重的历史感;②雨是西湖美景的极致写照,开篇、结尾以美丽的伞映衬美丽的湖;③雨也暗藏着苏轼那首“千古绝唱”;

④“宋朝的雨”还让人梦回过去,深含传统和文化之味,颇具诗情画意。 3.示例:这是一朵用诗化语言编织而成的优雅伞花,这是一幅再现西湖苏堤的历史真迹,这是一首为伟大诗人吟诵的唯美长诗……这就是陈富强的《宋朝的雨》。宋朝的雨能落千年而长久清丽,今朝的苏堤能经百世而依然迷人,那是因为苏轼,因为诗人的一项治湖工程。《宋朝的雨》,开篇撑伞,收尾沐雨,让我们生动感知到那位充满才气的鲜活诗人,真切感动于那段造福于民的历史佳话。不仅是故事,流泻的还有魅力和意境:西子湖畔的雨,丝绸织就的伞,美丽串成的文字,诗意洋溢的情怀……历史和今天,清新和厚重,生命和永恒,诗情和哲理,在《宋朝的雨》里,穿越时空,横亘古今,和谐交融,自然天成。

老屋

1.(1)默默走近老屋(2)抬脚跨进门槛(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 2.既蕴

涵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情,又蕴涵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3.示例1: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示例2:B.“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4.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为“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5.示例: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与植物相处

1.第②段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②段上承第①段——与动物相处,通过转折,表现人们与动物相处中的遗憾,自然地引出文章抒写中心对象——植物,并领起后面的文段。 2.在与植物的相处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理解符合文意即可)3.(1)表示生长姿态各异的、可爱可敬的植物实在是数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即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2)留给读者广阔的空间,以便读者展开关于植物的美好联想和想象。 4.语言流畅,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侍弄”一词流露了“我”对花草充满怜爱的情感。 5.能从内容和表现方法方面作简要赏析即可。示例1:该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与植物的关系,写出了植物“知恩必报”的性格,平中见奇,给人联想,促人深思。示例2:该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植物生动的性格,突出了植物的行为之美和“思想情感”。 6.希望人们简单纯洁地生活,希望人们懂得生活的意义,希望人们诚实、善良、温柔并懂得知恩必报,希望人们不忘记自己的责任,踏踏实实地工作。(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歌,一条无尽的路

1.(1)歌声高原军人舍家卫国(意思相近即可)对当代最可爱的人的无比崇敬及由衷的赞美(意思相近即可)(2)面高原军人的群体点营长郭和奎 2.(1)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方法。(2)郭和奎是一个忠于职守、孝敬父母的军人。 3.(1)这里主要指“我”这次重返高原,心灵深深地被高原军人为守护祖国边疆舍小家、献青春的崇高品质所触动。同时,也表达了“我”对高原军人可歌可泣之壮举的由衷敬意。(2)承前启后的作用(或:承上启下、过渡)4.(1)其原因是这首歌准确地反映了高原军人艰辛而神圣的职业生活,及他们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歌中的“娘”——母亲,既述说了每个军人也都是“父母身上掉下的骨肉”,他们思念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又指自己日夜守卫着的祖国母亲,他们为她牺牲了小家,奉献了青春乃至最宝贵的生命。(意思相近即可)(2)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生活如蓟

1.pūmì2.被切断的根部会迅速凝结成痂,进行自我“疗治”;创伤的断面就是新生叶芽的萌生面,一端生根,一端顽强钻出地面。 3.人类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蓟一样都很脆弱,但是又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迅速自我疗治,顽强繁衍。 4.(1)运用拟人手法,并用蓟的“旺盛地生长”和“单调的土地”作对比,写出了蓟顽强的生命力,凸显蓟惊人的力量。(2)句式整齐,短促而有力,充分表现出人们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所表现出的顽强。 5.示例略。要求:围绕“人受到挫折以后,稍加调整,又会继续前进”这一主题,且要结合生活实际。

不是爱酒(节选)

1.2.原始粗犷 3.共/山僧野叟/闲吟和 4.示例略。要求:句式正确,有独特感悟,前后语意关联。 5.生命中一切能让人感受到幸福、快乐的东西。如勇气、信心与高尚、正直、善良、诚实的品质等。(意近即可)6.示例略。提示:从文中刻画的细节来赏析意境美;从句式的整齐、修辞的运用等来赏析其音韵美。

《怀鲁迅》(甲)与《悼冰心》(乙)

1. “晴天的霹雳”写出了震惊,“发出了”、“荟萃”、“跳”、“吞”、“跑”等词语表达了急切的心情。

2. 在鲁迅灵前,不应仅仅流露出一般人失去亲友的悲伤和痛,更应在他的思想和精神鼓舞下去战斗。

3. 不能。因用“小”、“大”、“老”,写出了冰心是深受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爱戴的作家,如用“所有读者”不能表达这个意思。

4. 有两重含义:一就是指妈妈的怀抱,二指“自然”、“死后达到的天堂”。

5. 《怀鲁迅》是记叙文,《悼冰心》是散文诗。《怀鲁迅》先叙后议,先记叙惊闻鲁迅逝世赶去参加葬礼的情况,后议鲁迅逝世的影响和后人应如何去做,在叙和议中夹有抒情,表达了对先生的崇敬和哀悼。《悼冰心》用形象、概括、含蓄的笔调,抒发了对长辈深切的热爱和祝福。

6. 可联系鲁迅作品《滕野先生》、《“友邦惊诧”论》等,冰心作品《寄小读者》等,《怀鲁迅》语言锐利、深刻,感情强烈,充满哲理。《悼冰心》语言优美、自然,感情真挚,含蓄隽永。两位作者都在模仿被悼念者的文风。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符诗敏 一、导入:散文阅读是高考考察的的重点,高考散文阅读题如何做好呢?怎样做好散文阅读题,力争获得理想的高分呢?根据笔者对历年的高考试题的剖析解读,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二)、理解特点: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 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题目设题类 1.题目的含义 答题格式(思路):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是……,(概括了……的事件)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暗示)揭示了……的主旨。 2.题目的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内容上的作用,即题目含义(答题格式(思路)同上);结构上的作用,是否是线索。 3.为文章拟一个题目 答题格式(思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4.寻找线索 答题格式(思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标题(2)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3)文中抒情议论语句(4)作者思想感情(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二、情节设题类 1.概括全篇情节 答题格式(思路):人物+事件(经过可以略去,起因,尤其是结果一定要有) 2.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小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题格式(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3.概括情节的变化 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提示性填空;只有几个空,没有任何提示。 答题格式(思路):全局考虑,分析结构,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三、人物形象设题类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答题格式(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评价人物形象 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限制。 答题格式(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加以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4.补写人物心理 答题格式(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四、句子设题类 1.重点句子理解(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语言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总结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有利于突出……。(往主旨上靠拢)2.描写句理解(作用) (1)人物描写句答题答题格式(思路)同三、2。 (2)自然环境描写句 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3)社会环境描写句 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

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及答题方法

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结束语;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或者说,可以总结如下: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备考2020中考初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标题的作用方法总结: 情节上: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成为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主要情节)都围绕此展开;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主题上:揭示(暗示)主旨。 表达上: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 《复活》题目含义:一指蜥蜴复活;二指我被蜥蜴顽强的生命力打动,最终对生活充满希望。 《田野上的白发》题目作用:(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二:词语、句子、语段的作用 1.词语的表达作用答题套路:生动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例如:(1)结合语境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眉飞色舞”一词的妙处。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现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表现出“我”当时的喜悦和兴奋。(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是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 (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 “闪”字形象生动写出了太阳花一见阳光即刻开放、艳丽夺目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惊叹。 2句子语段的作用 1.内容上 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主题…… 写景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衬托、铺垫…… 2.结构上: 在开头: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作铺垫、点题……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及答题方法

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及 答题方法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及答题方法 访问: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完整word)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与技巧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文章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4.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7.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8.容易弄错的术语: (1)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反复…… (5)语言特点 = 通俗易懂/ 严谨/ 优美、生动、鲜明/ 充满感情色彩(常与修辞手法合用) 9.在哪儿找线索: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快速浏览全篇文章。 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可适当做标记 2、带着问题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开头、结尾、过渡句段、修辞句、抒情议论句画上标记号。 注意从题干中找出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中相应段落。 3、答题。 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运用下文常见答题技巧回答;如无法判断,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 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可用①②③等序号对答案进行标注。

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及答题方法

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及答题方法 访问: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 ,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 ——“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8. 散文的思想内容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叙事性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解题指导》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叙事性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解题指导 【导语】 要点概括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广大考生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所谓要点概括,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要点概括的过程是一个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要点概括的结果能充分显现学生理解文意的准确和深入程度。 【解题步骤】 1.要分清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答题方式和答题语言。 2.要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理解文意,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 3.要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角度。 4.要搜寻标志性语言,筛选出有效信息。所谓标志性语言,就是体现文章结构、主旨、感情倾向等的重要语句,如文章的标题、主旨句、中心句、开头句、结尾甸、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等。5.最后进行归纳整合,准确表述。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文章中的显性信息,也要关注文章中的隐性信息。 解题技巧】

1.事件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涉及事件的叙述性文字进行概括。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陈述的对象是人还是物,然后思考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如果是人,可采用“谁+ 干什么”的句式,如果是物,可采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 2.主旨概括类。 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记叙文的主旨是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解题时可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信息,也可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这类试题文体不同,概括的方法和语言表达习惯也不一样。如果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对人物的肖像、细节、心理、语言和行动等作具体分析,概括出中心。如果是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可通过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进行具体分析,概括出中心。如果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可根据所描写的景和物的特征以及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概括中心。 3.思路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写文章的思维活动过程,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应从不同的体裁入手。以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从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入手把握线索,概括思路。以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根据文中交代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发展的关系,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4.形象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对文章记叙的事件进行提炼,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③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④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 2、解题思路: 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3、答题格式: 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①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①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 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

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阅读技巧及答题方法指导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方法指导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最新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初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中考阅文阅读的重点之一是记叙文、散文知识。其实,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十分重要。整体感知包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对文章线索的把握,对文章思路的了解。再次是对于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做阅读题的流程 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一一初看题目,明要求; 再通读原文一一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 反复斟酌,并作答一一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1 .判断文章体裁 答:这是一篇X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技巧: 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 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 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 什么人+干什么; 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 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 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什么人+ 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 (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记叙文、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 叙事线索的考查 考点二:记叙顺序的考查 考点三:表达方式的考查 考点四:表现手法的考查 考点五:文章结构的考查 考点六:赏析语言的考查 考点七:结合实际的考查 考点八:作文片段的考查 考点一: 叙事线索的考查 考查类型: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时间线索: 按时间顺序 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 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一件珍贵的衬衫》 特征线索:某一事物的特征《背影》 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紫藤萝瀑布》 答题格式:①是贯穿全文的脉络;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④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⑤表现文章主旨;⑥照应文章题目;⑦用于抒发感情; 考点二:记叙顺序的考查 考查类型:文章顺序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顺叙的作用:线索清楚,层次明晰。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突出情节结局或情节中最精彩部分;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的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或主题。 考点三:表达方式的考查 考查类型: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1、表达方式五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一般来讲,记叙文多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最常考到的是描写方法的作用。 2、描写的几种形式:①从不同角度(方面)来描写,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局部到整体等 ②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来描写③正面与侧面来描写(直接与间接)④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3、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指出人物xx地位、处境、经历。交代了人物的xx身份。 动作描写:表现动作过程;展现情节;显示人物xx内心世界;刻画人物xx性格;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xx内心世界或刻画人物xx思想品质。 神情描写:表现人物xx内心世界;刻画人物xx性格,反映人物xx品质。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渲染xx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xx心情;预示人物的xx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xx时代背景;渲染xx环境气氛;衬托人物xx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考点四:表现手法 考查类型:直接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1、表现手法:衬托铺垫、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渲染气氛、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设置悬念、首尾呼应、篇末点题、烘托、承上启下、伏笔照应、象征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①衬托: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突出其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这种手法也可以称为铺垫。 ②铺垫:铺垫是主要情节蓄势、酝酿的过程。铺垫是为了突出其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使主要情节更丰满。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答题技巧 题型一行文思路分析题 一、什么是行文思路分析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题型二线索作用分析题 一、什么是线索作用分析先清楚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别: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虽然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涉及线索,但这种涉及只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路,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却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索的作用。 二、怎样答线索作用分析 线索作用分析“2步走” 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寻找线索 看标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的对白杨 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看时空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 如《荷塘月色》就有空间线索。 看“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记一辆 纺车》就是以“一辆纺车”这一常出现的物件为线索的。 看议论抒情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 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 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 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

(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

初中散文阅读体系解题技巧

初中散文阅读体系 解题技巧

初中散文阅读体系解题技巧 综述: (一)、散文概念散文,常见来抒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它经过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表示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或发现。叙事、抒情、议论常常自然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像走进作者敞开的心扉,听她倾诉衷肠。(二)、散文的特点内容上: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经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示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描写、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形散神不散”。形散神不散要表示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三)、散文的分类 (1)写人叙事散文)鲁迅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朱自清的《背影》;冯骥才的《珍珠鸟》;杨绛《老王》;胡适的《我的母亲》 (2)写景状物抒情散文)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萧乾的《吆喝》 (3)议论性散文)冰心《谈生命》 散文的基础知识:一.散文的基础知识:散文的基础知识 二.常见考查题型: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考察类型 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解题钥匙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考题形式 一.品味词语。 1.解释词语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钥匙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2.品评词语的表示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示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渲染气氛、)、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突出主题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四.语言赏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