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学生试卷上反映的失分原因有:

1.历史学科的基本功不扎实,历史史实不清,基本时间概念模糊。

了解和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历史基本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线索;历史基本技能包括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间、地点、文献的正确表述,对重要历史地图、图像的识别;正确阐述或说明、简要评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背景、内容、作用和意义。由于许多考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训练而丢分。另外,有些同学的历史基本素养不到位,基本概念和术语回答不规范,书写不规范、不认真,造成无谓失分。

2、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够,审题不清,答题不准。

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从学生答卷情况看,许多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差,忽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点;审题不够细致、准确,不能按照要求回答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如辨析改错题,该大题错误率非常高。题目要求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但学生对此视而不见。有的不判断正误就去改正;有的不找出错误的地方就改正;有的不按照要求直接在错误之处划线改正等等。

3、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缺乏正确的答题技巧。

对文献材料进行筛选与概括,对答案行文进行组织与归纳本是考生必备的能力。但是从考生卷面上看,一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差,逻辑性不强,甚至在作答时自相矛盾。

4、答题规范化意识不强。

答题规范化(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是我们的基本要求。可有的同学答卷时没有层次,卷面混乱,字迹潦草,阅卷老师难以分辨。基本的常用的文字不会写,或错或别,阅卷老师难以看明白考生要表达的意思。

四、试卷评价

1、朴实无华,回归本真

今年的中考试题整体感觉非常质朴,没有繁杂的语言表述,没有特别的情境设置,也没有更多的热点迎合。题干和材料简洁明了,直达主题,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清新自然。往年的中考历史试题会让学生有政史不分之感,试题答案往往都是用政治的语言或者假大空的表述,今年的试题真正的回归本真,至少对于学生来说,她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试卷,既注重对知识的考查,又关注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

比如第1题,通过成语考查春秋争霸的史实,将文学素养与历史史实相联系,学科渗透彰显人文特色。第2题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智慧,通过唐太宗的话使学生认识到贞观之治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认识到民族平等、以史为鉴、从谏如流、君民舟水的重要性,难度不大,但是立意较高。第6题,有一句关键语句“人类历史上首届有色人种的洲际大会”,这句话在教材上是没有的,所以对学生解题并不能起到引导作用,但是问题是“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方针”,很多学生根据答案,四选一,能够猜出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答案是求同存异。第8题通过几个历史事件,考查古代文明的交流方式,这道题有较大的迷惑性,因为很多学生容易混淆“中外文化交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这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第10题,以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中的一段话为切口,考查学生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的了解,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要素的判断,学生就能锁定正确答案,而这个正确答案虽然源于课本却很难判断。第14题,四道改错题,考查了美洲的发展历史,包括《独立宣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古巴独立、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权这四个知识点,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使学生了解争取民族独立、捍卫主权完整对一个国家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

2、图文并茂,培养能力

今年的历史试题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共有四幅人物肖像、一幅漫画、一幅地图、三幅报刊图片、一条年代标尺、一幅柱状图、一个表格。图片与文字错落有致,排版严谨科学,既减轻了学生的阅读疲劳,缓解视觉压力,又能培养学生从各种图表中读出历史、从各种方面感悟历史的能力。比如第3题,通过一组四幅人物肖像,考查学生对“民族英雄”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使学生明白,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捍卫民族主权独立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弘扬爱国主旋律,学习英雄好品质。第4题,通过漫画的寓意,来考查学生对《辛丑条约》内容的理解,哪一条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完全听从洋人的摆布,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5题,实际是反向设问,因为教材上并没有这幅渡江战役的地图,但是教材中提到了渡江战役“分三路作战”、“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这样的关键词语,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话,不需要翻书就能直接看出是渡江战役,从而找出准确答案,相反,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教材不熟悉,就算开卷,也很难找出答案。这道题,真正是一道开卷考试题,答案隐藏却又显而易见。第7题通过罗马共和国建立的年代标尺,考查学生对公元前后年代的计算,如果不清楚公元前后年代计算的差别,再加上四个备选答案又是差别甚微,这道题是很容易出错的。第9题,通过17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的增长柱状图,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的了解,以及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3、期待圆梦,弘扬爱国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辉煌到近代的衰落,从近代的探索到现代的振兴,无论辉煌还是斑驳,爱国情感是永恒的旋律。中华民族的中国梦,需要青年学生去实现去奋斗,所以历史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弘扬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责任感、呼唤时代正能量。第17题,以当今热点“中国梦”为切口,考查了中共党史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共带领中国人民的艰难逐梦历程,感悟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精神品质,从而树立爱国为国、努力奋斗、团结一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志。

4、关注经济,引领时代

生产力的发展才有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才有中国梦的实现。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引领时代,比如古代的中国,近代的西欧,现代的美国。历史教育,更要目光长远,青年学生,更要关注经济。第9题,虽然是读图题,但是反映了工业革命对经济的推动,对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第11题的三道填空题,从安徽商周时期的冶炼业到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再到建国后的重工业发展情况,使学生了解安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示学生关注家乡经济的发展,树立学生发展家乡经济的责任感。第13题,以“地球村”为切口,考查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和联合国对“地球村”形成所起到的作用,实际提示学生关注经济的全球化。第16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及其特点,斯大林模式及其弊端,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使学生明白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不仅对本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会对他国、对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产生深远影响,从而明白在今天的世界,经济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

5、白璧微瑕,版本之差

今年的历史试卷虽然总体质量较高,但是有些问题也需要命题者从全局考虑,兼顾地市差别和版本差异。安徽省中考是统一命题,可是教材版本却丰富多样,命题者如果不能充分了解各个版本教材对同一个知识点的阐述,而只参考一种教材版本,这对于其他地区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比如第15题,命题者别出心裁的找了三幅报刊的图片,考查近代大众传媒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学生能养成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社会的习惯,树立依靠自身素养甄选信息的积极态度,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有能力培养,还有价值观的引导,一道问题,三个维度,设计全面,立意深远。但是,在三幅报刊的图片中除了《申报》在课标、教材和考纲上均有提及之外,其他两种报刊《时务报》和《民报》均未提及。这让学生无所适从,虽然中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但是如果有明显的超标超纲的知识点,命题人应该慎之又慎。任何事情都没有完美,有时候遗憾也是一种完美,虽然白璧微瑕,但是瑕不掩瑜。

五、试题评析

1.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纸上谈兵

D.三顾茅庐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生活中成语故事的来源考察春秋五霸的考点知识,属于识记层次要求。

【答案】A

【分析】“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围魏救赵”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三顾茅庐”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本题只有退避三舍典故是来自春秋时期,故选A。

2.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下列言论不属于他的治国智慧的是

A.“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C.“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D.“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唐太宗的言语来考察考纲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这一考点,树立民族平等、以史为鉴、从谏如流、君民舟水的重要性,属于运用层次。

【答案】C

【分析】“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反映出唐太宗表达对魏征的肯定和对失去他后的惋惜。唐太宗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犯颜直谏著称,创历史上君“畏”臣的先例,是君臣关系的典范,他被唐太宗称为是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指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反映了唐太宗重视人民,他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关注民生,深知赢得民心的重要性。由此判断本题答案C不属于唐太宗的治国智慧,四句话虽然都是文言文,但都在教材中出现,史料佐证不容忽视,同时熟悉相关基础知识就能轻松写对答案了。

3.小芳同学在班级举行历史人物图片展,下列图片符合“民族英雄”主题的是

①岳飞②戚继光③郑成功④林则徐

①岳飞②戚继光③郑成功④林则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考察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历史人物,隐性考察钓鱼岛和南海岛屿争端,明确捍卫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让学生掌握民族英雄的历史概念,其中戚继光和郑成功内容属于今年考纲新增考点。

【答案】B

【分析】本题首先明确民族英雄的含义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对外来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岳飞抗金是中华民族的内部汉族和女真族之间的矛盾,所以岳飞称为抗金英雄,而不是民族英雄。戚继光进行抗击日本倭寇的斗争、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和林则徐针对英国而进行的禁烟

运动都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他们都是中国的民族英雄,本题答案只有B符合题意。同时复习备考过程中对热点复习把握时注意与考点知识结合的面要广,善于发散思考,并且在反侵略斗争专题复习时要强调民族英雄这一历史概念。

4.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直接反映《扯线木偶》漫画寓意的是

A.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B.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C.清政府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第4题图第5题图

【命题意图】此题是对《辛丑条约》内容的考察,不但考查学生对漫画材料的识读能力,也是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属于运用层次。【答案】D

【分析】漫画中外国人扯着清王朝服饰的木偶,喻示着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选项中A内容是损害了中国的国防主权,B选项赔款是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C 选项内容是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D选项内容正反应了清王朝政府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漫画类题目的解答一要看题干所给的关键词或限制词;二是要观看漫画,具有怎样的讽刺意义;三是结合教材联系漫画背景。

5.上图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某次重大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A.标志着战略反攻的全面展开

B.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C.推动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实现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考点为“渡江战役”,考查学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答案】D

【分析】因为教材中提到了渡江战役“分三路作战”、“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这样的关键词语,对照地图的地点就能判断出此题答案为渡江战役的影响,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所以熟悉教材中基础知识,同时要识别和运用地图中的关键信息,才能准确作答,本题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6.为促进“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圆满成功,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睦邻友好

C.战略结盟

D.平等互惠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万隆会议”的内容,要求学生善于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

【答案】A

【分析】题干中“人类历史上首届有色人种的洲际大会”,这句话在教材上是没有的,所以对学生解题并不能起到引导作用,但是问题是“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方针”,很多学生根据答案,四选一,能够猜出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答案是求同存异。善于从题干中提取与教材吻合的信息是建立在对相关基础知识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在短时间内准确作答的。

7.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这一时间大致位于以下年代尺中的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怎样计算历史年代”这一理解层次的考点。

【答案】B

【分析】公元前509年是公元前6世纪末,年代尺相当于数轴,公元前是数字越来越小,倒着数的,所以正确答案是B。“怎样计算历史年代”是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之一,平时历史教

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真正弄懂历史年代计算的相关问题,还要学会识读年代尺。

8.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请你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A.帝国的扩展与崛起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D.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命题意图】本题对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内容进行归纳,考查文明的冲撞与融合这一主题。

【答案】C

【分析】历史学习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本题对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内容归纳时,容易造成选项B的错选,但仔细审题以后会发现亚历山大东征属于暴力问交往方式,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是和平交流典型,所以本题重点在于归纳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有两种-----暴力、和平交往,并传达出增强国际交流、合作、团结的意识,热爱和平的观念。

9、阅读右图,促使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某一时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是

A.“三角贸易”的进行

B.殖民扩张和掠夺

C.《权利法案》的颁布

D.工业革命的完成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会分析图表。

【答案】D

【分析】图表中有效信息是年代的出现,从17世纪到19世

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都在上升,但是1801年到1851年人口

增速大大加快,从时间段上判断就是指工业革命完成期间,

工业革命带来了现代大工厂制度,城市人口相应增长。其他答案时间和影响上都不符题意。图表中数据和时间的变化最能提供有效信息,这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

10.1863年11月林肯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誓言:“要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为实现此目标,他当时的首要任务是

A.制定宪法巩固独立战争成果

B.积极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C.结束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 D.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命题意图】此题考察美国南北战争的内容,属于理解层次要求。

【答案】C

【分析】题干中时间1863年、人物林肯、地点葛底斯堡判断出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内容,但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是1862年,演讲词中提到了政府永世长存,很明显是反对北方的分裂国家行为而言的,因此答案选C。本题不但要求学生善于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还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是平时历史教学中需要多加培养的。

11. 安徽历史悠久,经济开发和建设成就斐然。(略)

【命题意图】本题考察安徽地方史内容,从经济角度选题,跨度较大,要求较高。

【答案】⑴铜陵铜官山⑵浆染业⑶马鞍山钢铁公司(马钢)

【分析】安徽地方历史在历年试卷中所占比重较小,考察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单纯的记忆,考查内容主要是特别能代表安徽成就的大家都很熟悉的内容,但今年的选题角度是比较冷门的经济方面,时间从古代到现代,都是学生相对不熟悉的内容,所以失分较多,特别是第3小题错误率较高。因此对安徽历史内容的应考复习要紧紧抓住教材,熟悉所有考点中的内容,不能留下任何盲点。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学发展更显风骚。(略)

【命题意图】本题考察今年考纲新增内容: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同时隐性考察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⑴杜甫⑵苏轼(苏东坡)⑶《红楼梦》

【分析】三小题都有明显的题干信息,要求学生把握人物或者事物的主要特征。如第一题主要依据

“唐朝由盛而衰”、“诗史”判断出答案是杜甫,而非“诗仙”李白;第二题主要依据“大江东去”而想到了苏轼(苏东坡)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三题是指《红楼梦》,而非写“明清时期”。本题虽然与语文学科联系较大,但是学生因为错别字或者答题不规范、或者混淆人物等原因导致失分率较高,因此对相关内容进行复习时一定要牢记。

13、从分散隔绝到联系紧密,今天的我们都生活在“地球村”。(略)

【命题意图】本题从当今世界联系紧密的现象入手,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答案】⑴开辟新航路⑵交通通讯(或通讯交通)⑶联合国

【分析】第一小题要求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而不是写具体的航海家的发现;第二小题要求学生对工业革命内容的归纳,而不是写具体发明;第三小题注意是最大政治组织而不是经济等其他方面的组织。由此看来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的能力非常重要,这是对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能力培养要求,也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14、近代以来,美洲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与斗争。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命题意图】此题通过考查美洲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综合能力。

【答案】【×】⑴《人权宣言》改为《独立宣言》

【×】⑵葡萄牙改为西班牙

【√】⑶

【×】⑷苏伊士改为巴拿马

【分析】此题虽然考察的内容和范围限于美洲发展的历史,但主要是识记层次的,要求不高,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就可以了。第一题中的《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独立宣言》才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的;第二小题中玻利瓦尔主要是进行西属拉美独立运动,葡萄牙则独占巴西;第三小题是正确的;第四小题中苏伊士运河在非洲,答案应该是巴拿马运河。由此可见历史学科具有空间性,与地理知识相关联,这是历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15、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略)

【命题意图】本题从当今信息社会的特点出发,以中国近代史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分析能力,考察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程度,提醒学生树立善于抵制不良信息和明辨是非的意识,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答案】⑴上海;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若答出具体思想主张亦可);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进行。(5分)

⑵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明辨是非,远离不良信息。(5分)

【分析】此题以中国近代史为依托,综合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解答、评价历史问题以及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此题有只有两问,减少了阅读量,有利于减负。第一小题中三幅报纸封面的影印图,《申报》图形和《时务报》图形在各版本教科书中都没有出现,特别是学生对《时务报》不熟悉,大多数考生认为《时务报》是洋务运动时期或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纸,造成回答失误,并影响到下一问的回答;第二小题重点在于“大众媒体”,而不是学生以为的图书馆、查资料、询问老人等搜集材料的方式,所以要求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理解“媒体”的含义。同时要求答得态度问题是现实生活需要的“明辨是非,远离不良信息”的价值观教育,符合历史学科人文学科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特点。

16、名人信件和日记能够反映时代风貌,下列材料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的探索和调整。(略)

【命题意图】本题以美苏两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依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答案】⑴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4分)

⑵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转变(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完全使用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等。(4分)

⑶使美苏成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分) 【分析】第一小题从材料中的“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改革”等关键词中提取到有效信息,很容易就得出答案是“罗斯福新政”,进而写出其“国家干预经济”的特征;第二小题抓住题目设问中提到的“经济的角度、20世界三十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就能写出“苏联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转变(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答案,“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就是分析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消极表现,包括“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完全使用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等,本题都是指经济角度的内容,而不能写斯大林模式的政治方面的表现,因此材料题作答时一定注意前提限制;第三小题注意时间指向20世纪四十年代,国际关系就是与二战有关了,美苏此时成为联盟,共同反法西斯,此题答题时需要深入思考和联想,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另外本题隐性考察习近平访问俄罗斯和美国的热点,同时对学生进行大国相互合作共同应对人类发展问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最伟大的梦想。为此,某校九年级⑴班开展了“弘扬爱国精神,共逐中国梦”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略)

【命题意图】本题以当今热点“中国梦”为切口,考察了中共党史,包括中共一大、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史实,考察学生对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取得成就的认识,以及从中感悟到的精神,综合检测历史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落实情况。

【答案】⑴抗日战争,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3分)

⑵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复兴的转折点;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从此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逐步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分)

⑶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立足国情,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意思相近或言之有理亦可,3分)。

【分析】本题通过“逐梦—绽梦—筑梦”的结构形式,考查热点“中国梦·复兴路·爱国情”,重点考查中共党史的重要知识。第一小题是重要时间对应的重大事件,属于基础知识;第二小题要求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思考,教材中有的没有直接文字叙述,但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分析和归纳。抗日战争洗雪了百年民族耻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开始复兴的标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回答时候不但写上重大事件名称,还要把符合题意的意义完整答出来,这才是对题意的真正理解。第三小题主要谈感悟,至少写上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当中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要求学生归纳的全面、准确,这都是平时教学和考前复习时需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感悟的,特别是复习过程当中并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归纳,更要有情感的渗透、思想的升华。

六、教学建议

1、基础知识常抓不懈,注重内部联系,不留盲点

在教学中应始终将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做为基本功来抓,紧扣教材和提纲,理清思路,把所学知识条理化和模块化。不仅要掌握每个具体知识点,更要把握每个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善于从整体上理清知识脉络。不能只看树木不见森林,要理清线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同时还应注意树立发展意识,不能简单的就某一事件谈某事件,应注意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形成一个立体的架构。

2.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准确把握知识点之间和知识点与热点间的联系,不回避热点问题,将图表寓于其中,考前梳理基础知识,解晰重点,把握开卷考试的开放性特点。要善于从各种材料中(图片、表格、文字)提取有效信息和关键词,有的放矢,并结合课本相关知识点进行阐释。

3.注重培养学生的好习惯,避免错别字现象,培养学生的书写规范和语言表达能力。

不管是平时历史教学还是考前备考,都必须严格要求书写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偏字、难字要训练多写,历史学科的书面语言要让学生非常熟悉,回答问题表述思路要清晰完整,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习惯就可以轻松应对考试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