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山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化学试题及答案

房山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化学试题及答案

房山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化学试题及答案
房山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化学试题及答案

房山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化学

一、选择题

1.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表现了文物修复者穿越古今与百年之前的人进行对话的职业体验,让我们领略到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下列文物修复和保护的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B C D

银器用除锈剂见新变形的金属香炉复原古画水洗除尘木器表面擦拭烫蜡

A.A B.B C.C D.D

2.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Cu B.K2SO4C.MgCl2溶液D.NaOH溶液

3.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KCl溶液B.蔗糖溶液

C.Fe(OH)3胶体D.NaOH溶液

4.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硝酸属于酸B.液氯属于纯净物

C.碳酸钠属于碱D.二氧化硫属于氧化物

5.如图为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下列叙述与报告内容不相符的是()

A.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2.5

B.该市空气质量等级属于重度污染

C.污染物NO2可能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

D.CO、SO2均可导致酸雨

6.常温下,下列溶液可用铁质容器盛装的是()

A.稀硝酸B.稀硫酸C.浓硝酸D.浓盐酸7.下列关于二氧化氮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无色气体

B.有刺激性气味

C.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的大

D.能与水反应

8.水饺是中华传统美食。下列制作水饺的主要过程中,包含过滤操作的是()A.和面、饧面B.剁馅、拌馅

C.擀皮、包饺子D.煮熟、捞饺子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遇空气变为红棕色的是NO

B.NH4HCO3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C.Cl2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D.浓H2SO4能使蔗糖变黑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只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10.实验室中,下列行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在通风橱内制备有毒气体

B.氯气泄漏的时候,人顺风向低处跑

C.闻气体时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D.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缓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11.下列有关试剂保存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需要避光保存

B.Na可保存在煤油中

C.浓硝酸要保存在棕色瓶中

D.保存FeCl3溶液时需加入少量Fe粉

12.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a2+、Na+、CO32﹣、NO3﹣B.Na+、Cl﹣、H+、OH﹣

C.Na+、Fe3+、Cl﹣、SO42﹣D.H+、K+、CO32﹣、SO42﹣

13.吸入人体内的氧有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它能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生命杀手”,服用含硒元素(Se)的化合物亚硒酸钠(Na2SeO3),能消除人体内的活性氧,由此判断Na2SeO3的作用是()

A.作还原剂B.作氧化剂

C.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D.作催化剂

1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CO32﹣+2H+═CO2↑+H2O

B.氯化亚铁溶液与氯水反应:Fe2++Cl2═Fe3++2Cl﹣

C.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3++3OH﹣═Fe(OH)3↓

D.铜与稀硝酸反应:Cu+4H++2NO3﹣═Cu2++2NO2↑+2H2O

15.自然界的氮循环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B.雷电作用下N2与O2发生化学反应

C.在氮循环过程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含氮无机物与含氮有机化合物可相互转化

16.下列反应中,不属于HNO3类别通性的是()

A.4HNO3(浓)+S SO2↑+4NO2↑+2H2O

B.HNO3+NaOH=NaNO3+H2O

C.2HNO3+CuO=Cu(NO3)2+H2O

D.2HNO3+CaCO3=Ca(NO3)2+CO2↑+H2O

17.纳米级Fe3O4可用于以太阳能为热源分解水制H2,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过程Ⅰ的反应:2Fe3O4═6FeO+O2↑

B.过程Ⅱ的反应:2H2O═2H2↑+O2↑

C.两个转化过程都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D.整个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36gH2O的物质的量为1mol

B.常温常压下,1molCl2的体积是22.4L

C.0.5mol?L﹣1NaCl溶液中含有0.5molNa+

D.1molCO2中含有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

19.下列“实验结论”与“实验操作及现象”不相符的一组是()

选项实验操作及现象实验结论

A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

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B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C向某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

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D向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先变红,随后褪色氯水中含有酸性物质和漂白性物质A.A B.B C.C D.D

20.某同学探究金属Na与CO2的反应,实验如下:

实验Ⅰ实验Ⅰ

操作将点燃的金属钠伸到盛有CO2的集气瓶中将实验I的集气瓶用水冲洗,过滤。取黑色滤渣灼烧;取滤液分别滴加酚酞和氯化钡溶液

现象①火焰呈黄色

②底部有黑色固体,瓶壁上

附有白色固体①黑色滤渣可燃

②滤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的黑色固体中含有C

B.白色固体是Na2O

C.实验说明CO2具有氧化性

D.金属Na着火不能用CO2灭火

21.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

杂质)

除杂试剂

A FeCl2溶液

(FeCl3)

Fe粉

B NaCl溶液

(MgCl2)NaOH溶液、稀

HCl

C Cl2(HCl)H2O、浓H2SO4

D NO(NO2)H2O、无水CaCl2

A.A B.B C.C D.D

22.“以废治废”是基于“绿色化学”观念治理污染的思路。用工业废碱渣(主要成分为Na2CO3)吸收烟气中的SO2,得到亚硫酸钠(Na2SO3)粗品。其流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操作①、④均为过滤

B.步骤②中发生了置换反应

C.步骤③发生的反应为:NaHSO3+NaOH═Na2SO3+H2O

D.亚硫酸钠粗品中不可能含有Na2SO4

二、非选择题

23.应用连线

物质及其用途的连线

物质A.稀硫酸B.氧化铁用途

a.生产硫酸b.除铁锈

C.过氧化钠D.二氧化硫E.碳酸氢钠F.亚铁盐c.作红色颜料d.作供氧剂e.作膨松剂f.作补铁剂

、、、、

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烟花爆竹的主要成分有黑火药、特效药剂等。

黑火药由硝酸钾(KNO3)、硫黄(S)和木炭组成,燃烧时,瞬间产生大量气体,同时释放大量热,在有限的空间里,气体受热迅速膨胀引起爆炸。特效药剂常含一些金属元素,燃烧时会产生五彩缤纷的火焰。(如图所示)

下表为几种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燃烧时的火焰颜色:

所含金属元素钠钙钡铯

火焰颜色黄砖红色黄绿蓝

然而,传统的烟花爆竹不仅会污染环境,也会造成各种伤残及火灾事故。为了改善传统烟花爆竹的不足,又能为人们的佳节祝兴,电子鞭炮应运而生。目前,常见的电子鞭炮有三种形式。

第一,雷电式仿真电子鞭炮,不仅能发出普通鞭炮的模拟声,而且还能发出闪光,以假乱真。无火药、无污染,不会发生伤残及火灾事故。能重复使用,大大减少经济支出。其局限性是需要使用家用电源,不方便移动。

第二,电子鞭炮机,是一种使用煤气和氧气混合气体作为燃料的设备,声响大,与火药鞭炮无异,但缺陷是点燃混合气体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第三,录音鞭炮,通过音频解码播放存储于芯片中的鞭炮录音,声音与功率大小有关。这种鞭炮的优点是纯电能、可移动、造价低廉。缺点是仿真和氛围感度稍差。新型电子鞭炮正在不断地被研发出来,更好地促进民俗与科技的融合。

依据上文,回答问题:

(1)若燃放烟花的火焰呈现黄绿色,则烟花中可能含有元素。

(2)雷电式仿真电子鞭炮的优点有(填序号)。

A.无火药、无污染

B.不会发生伤残及火灾事故

C.能重复使用,减少经济支出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燃放烟花爆竹时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是因为药剂中含有不同的金属元素。(判断对错)

②燃放烟花爆竹后会闻到刺激性的气味,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判断对错)

③电子鞭炮机在点燃混合气体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判断对错)

④录音鞭炮的声音大小与功率无关。(判断对错)

25.氮及其化合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及药品制取氨气。

①A中制氨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C处是用集气瓶收集氨气的装置,请绘出装置图。

③证明氨气已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

(2)氨经催化氧化可制备硝酸,其过程中涉及如下反应。4NH3 +

5O2 4NO+6H2O

①作为氧化剂的物质是,氮元素的化合价(填“升高”或“降低”)。

②若反应中消耗了4 mol NH3,则生成NO的物质的量为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mol。

(3)含氮废水会加速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质恶化。利用微生物对含氮废水进行处理的流程如下:

请回答:

①过程Ⅲ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根据图1和图2,推断使用亚硝化菌的最佳条件为。

③利用微生物处理含氮废水的优点为 。

26.某学习小组用下图装置研究SO 2的性质。

序号 x 实验现象 Ⅰ 紫色石蕊溶液 现象a

品红溶液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加热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酸性KMnO 4溶液

溶液由紫色变为无色

请回答:

(1)实验Ⅰ中,现象a 是 。

(2)根据实验Ⅱ,推断SO 2的化学性质是 。

(3)根据实验Ⅲ,推断无色溶液中所含的离子是K +、Mn 2+、H +和 。 (4)结合离子方程式说明实验中NaOH 溶液的作用是 。 27.如图为氯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

(1)填写二维图缺失的类别A 和化学式B 。 (2)某同学利用以下试剂研究HCl 性质,进行了如下预测: a .NaClO b .Fe c .NaOH d .KMnO 4 e .AgNO 3

从物质类别上看,HCl 属于 ,可能与 发生反应(填序号); 从化合价角度看,Cl ﹣

具有 性,可能与 发生反应(填序号)。 (3)某工厂用NaCl 溶液制备氯气,其化学原理为如下反应: H 2O+ NaCl ═Cl 2+ NaOH+

①请将上述方程式补充完整,并用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 ②反应中NaCl 作 剂,理由是 。

28.实验小组研究二价铁的氧化反应,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序号

试剂及操作

现象

现象a :生成白色沉淀,最终转变为红褐色 现象b : (Ⅰ)

现象c :溶液略呈黄色 现象d :溶液呈红色 (1)实验所用的Fe (NO 3)2溶液由Fe (NO 3)3溶液和足量铁粉反应制得,离子方程式是 。 (2)实验Ⅰ中白色沉淀转变为红褐色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现象b 是 。

(4)实验小组对实验Ⅱ中何种物质氧化Fe 2+进行研究,提出两种假设: i .酸性条件下,O 2氧化了Fe 2+

ii.酸性条件下,

①将假设ii补充完整。

②设计实验,证实了假设i 不是实验II中氧化Fe2+的主要原因。将实验方案和现象补充完整。步骤1:向1.0 mL溶液中滴加1.5 mL 1.0 mol?L﹣1 H2SO4溶液;

步骤2:向上述所得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观察到。

③向步骤2所得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pH约为5,检测到有Fe3+产生。

(5)综合上述实验,说明二价铁的氧化反应与因素有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分析】A、银器用除锈剂见新,银的化合物重新生成银单质;

B、变形的金属香炉复原,是香炉的外形改变;

C、古画水洗除尘,是尘土溶于水;

D、木器表面擦拭烫蜡,是木器与石蜡的分离。

【解答】解:A、银器用除锈剂见新,银的化合物重新生成银单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变形的金属香炉复原,是香炉的外形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古画水洗除尘,是尘土溶于水,为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木器表面擦拭烫蜡,是木器与石蜡的分离,木器没有发生反应,为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文物修复和保护的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难度不大,注意二者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答案】B

【分析】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都不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解答】解:A.Cu为金属单质,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K2SO4属于盐,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属于电解质,故B正确;

C.MgCl2溶液属于混合物,不是电解质,故C错误;

D.NaOH溶液属于混合物,不是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组成、物质分类的分析,主要是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应用,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C

【分析】达尔效应:由于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会使光发生散射,可以使一束直射的光在胶体中显示出光路,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为胶体。

【解答】解:KCl溶液、蔗糖溶液、NaOH溶液均为溶液,不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属于胶体,因而具有丁达尔效应。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产生的原理,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C

【分析】A.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

B.一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

C.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碱;

D.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

【解答】解:A.硝酸完全电离后所有的阳离子都是H+,属于酸,分类正确,故A正确;

B.液氯是Cl2的液态形式,属于纯净物,分类正确,故B正确;

C.碳酸钠是金属阳离子与酸根形成的,属于盐,分类错误,故C错误;

D.二氧化硫是S与O形成的酸性氧化物,分类正确,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组成、物质分类等知识点分析判断,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5.【答案】D

【分析】A.首要污染物是指污染最重的污染物,根据空气质量报告,PM2.5数值最大;

B.该日空气污染指数为250,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良;

C.NO2、CO是机动车尾气;

D.酸雨与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有关。

【解答】解:A.由空气质量报告可知,PM2.5指数最大,因此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2.5,故A不选;

B.由空气质量报告可知,首要污染物为PM2.5,为重度污染,故B不选;

C.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是氮的氧化物,因此污染物NO2可能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故C不选;

D.SO2可形成酸雨,但CO不能形成酸雨,故D选;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根据化学与环境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比较容易。6.【答案】C

【分析】能用铁质容器盛装的物质不能溶解铁,据此分析。

【解答】解:A.稀硝酸可将铁溶解为硝酸盐溶液,因此不能用铁质容器盛装,故A错误;

B.铁可以被稀硫酸溶解,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因此不能用铁质容器盛装,故B错误;

C.浓硝酸能使铁钝化,化学反应只发生在铁表面,但不是将铁溶解,因此能用铁质容器盛装,故C正确;

D.浓盐酸可以将铁溶解为氯化亚铁溶液,因此不能用铁质容器盛装,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铁的性质,比较简单,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7.【答案】A

【分析】二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生成硝酸和NO,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NO2为红棕色气体,故A错误;

B.NO2有刺激性气味,故B正确;

C.相同条件下,NO2密度比空气的大,故C正确;

D.NO2能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二氧化氮的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常见气体的颜色、气味、毒性等方面即可解答,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较简单。

8.【答案】D

【分析】过滤操作是分离固体和溶液的实验操作,结合制作水饺的主要过程和操作方法判断。

【解答】解:A.和面、饧面的过程主要包括搅拌和静置,不包含过滤操作;

B.剁馅、拌馅的过程主要包括粉碎和搅拌,不包含过滤操作;

C.擀皮、包饺子的过程主要包括碾压和包馅,不包含过滤操作;

D.煮熟、捞饺子的过程主要包括加热水煮和过滤,包含过滤操作。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基本操作,主要是过滤操作的理解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9.【答案】D

【分析】A、一氧化氮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氮;

B、铵盐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C、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D、浓H2SO4能使蔗糖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生成的碳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

【解答】解:A.NO与空气中的O2结合生成红棕色的NO2,因此遇空气变为红棕色的是NO,故A不符合题意;

B.NH4HCO3不稳定,受热分解为NH3、H2O和CO2,故B不符合题意;

C.Cl2与水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HClO,HClO能使有色布条褪色,因此Cl2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故C 不符合题意;

D.浓H2SO4能使蔗糖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体现了浓硫酸的氧化性,故D 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熟悉铵盐、浓硫酸、一氧化氮的化学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0.【答案】B

【分析】A.为了防止中毒,制备有毒气体的实验时,要及时将气体排出,所以要在通风橱中进行;

B.依据氯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解答;

C.闻气体时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以防中毒;

D.浓硫酸稀释产生大量的热,应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

【解答】解:A.制备有毒气体及实验中需要使用有毒气体时,均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故A正确;

B.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因此氯气泄漏的时候,应该迎风并向高处跑才可以防止中毒,故B错误;

C.闻气体的味道时,应使用招气入鼻法,即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故C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缓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散热,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难度不大,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11.【答案】D

【分析】A.氯水中次氯酸见光分解;

B.钠性质活泼,易与空气中氧气、水反应;

C.浓硝酸不稳定,见光分解;

D.氯化铁具有强氧化性,能够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解答】解:A.新制氯水中存在Cl2易挥发,存在HClO见光分解,因此新制氯水需要避光保存,故A不选;

B.Na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且不与煤油反应,因此Na可保存在煤油中以隔绝空气,故B不选;

C.浓硝酸易挥发且硝酸见光分解,因此浓硝酸要保存在棕色瓶中,故C不选;

D.保存FeCl3溶液时加入少量Fe粉,Fe与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会使FeCl3溶液变质,故D选;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试剂的存放,明确物质的性质与保存方法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2.【答案】C

【分析】A.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生成碳酸钙沉淀;

B.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C.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够共存;

D.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

【解答】解:A.Ca2+与CO32﹣发生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共存,故A错误;

B.H+与OH﹣发生离子反应生成难电离的水,不能共存,B项错误;

C.Na+、Fe3+、Cl﹣、SO42﹣均能大量共存,故C正确;

D.H+与CO32﹣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之间(如Fe3+和SCN﹣)等;试题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检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分析】氧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亚硒酸钠(Na2SeO3)能消除人体内的活性氧,因此亚硒酸钠具有还原性,与O2反应时,亚硒酸钠作还原剂,由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活性氧”氧化性极强,服用含硒元素(Se)的化合物亚硒酸钠(Na2SeO3),能消除人体內的活性氧,表明Na2SeO3能将“活性氧”还原,“活性氧”为氧化剂,Na2SeO3为还原剂,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将氧化剂还原成还原产物,同时自身被氧化变成氧化产物。

14.【答案】C

【分析】A.碳酸钙为沉淀,应保留化学式;

B.电荷不守恒;

C.二者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

D.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

【解答】解:A.碳酸钙为难溶物,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成离子,因此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O2↑+H2O+Ca2+,故A错误;

B.氯水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将Fe2+氧化为Fe3+,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故B错误;

C.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红棕色沉淀,离子方程式为:Fe3++3OH﹣=Fe(OH)3↓,故C正确;

D.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NO和水,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明确反应实质及物质的性质是解题关键,注意离子反应遵循客观事实、遵循原子个数、电荷守恒规律。

15.【答案】C

【分析】A.人工固氮是人为的条件下将氮元素的单质转化为化合物的过程;

B.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氧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C.反应过程中氮的固定是大案子反应生成化合物;

D.上述转化关系可知含氮无机物可以转化为蛋白质。

【解答】解:A.工业合成氨是将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属于人工固氮,故A正确;

B.氮气在足量的氧气中,打雷闪电时涉及的一个反应为N2+O22NO,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O2=2NO2,故B正确;

C.氮的循环中铵盐或铵变化为亚硝酸盐的过程中氮元素被还原,氮气转化为氧化物发生氧化反应,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氮循环中铵盐和蛋白质可相互转化,铵盐属于无机物,蛋白质属于有机物,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氮以及化合物的性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人工固氮等知识点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6.【答案】A

【分析】硝酸具有酸性,可与碱、碱性氧化物以及盐发生复分解反应,具有强氧化性,且不稳定,易分解,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硝酸表现氧化性;

B.发生中和反应,硝酸表现酸性;

C.与CaO反应生成盐和水,硝酸表现酸性;

D.发生复分解反应,硝酸表现酸性。

则不属于HNO3类别通性的是A。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硝酸的性质,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17.【答案】B

【分析】A.过程Ⅰ:2Fe3O4(s)═6FeO(s)+O2(g)和过程II为:3FeO+H2O Fe3O4+H2↑均为吸热反应;

B、过程Ⅱ的化学方程式为3FeO+H2O Fe3O4+H2↑;

C、过程Ⅰ:2Fe3O4(s)═6FeO(s)+O2(g),过程Ⅱ的化学方程式为3FeO+H2O Fe3O4+H2↑,反应过

程中有意思化合价变化;

D、图中转化分析得到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解答】解:A.过程Ⅰ为Fe3O4分解生成FeO与O2,反应方程式为:2Fe3O4=6FeO+O2↑,故A正确;

B.过程Ⅱ为FeO与水反应生成H2和Fe3O4,反应方程式为:3FeO+H2O=H2↑+Fe3O4,故B错误;

C.根据过程Ⅰ和过程Ⅱ可知,两个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

D.由两个过程的图示可知,整个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识图能力的培养等,题目难度不大,学会从图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18.【答案】D

【分析】A.根据n=计算;

B.常温常压下,不能使用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计算;

C.缺少溶液体积,无法计算钠离子的物质的量;

D.根据N=nN A计算。

【解答】解:A.水的物质的量n===2mol,故A错误;

B.标准状况下,1mol Cl2的体积是22.4 L,常温常压下1mol氯气体积大于22.4L,故B错误;

C.题干中没有给出溶液的体积,不能根据n=cV计算出含有的Na+的物质的量,故C错误;

D.1molCO2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nN A=1mol×6.02×1023mol﹣1=6.02×1023,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明确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物质的量与其它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关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计算能力。

19.【答案】B

【分析】A.某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排除了Ag+的干扰,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

B.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铵盐能够与碱反应生成氨气,氨气为碱性气体,能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D.氯水中含有盐酸和次氯酸,盐酸具有酸性,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解答】解:A.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一定存在SO42﹣,故A正确;

B.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溶液中可能存在CO32﹣或HCO3﹣等离子,故B错误;

C.向某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说明溶液中存在NH4+,故C正确;

D.氯水中存在H+和HClO,向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先变红,随后褪色,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实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及现象、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实验的结合,题目难度中等。

20.【答案】B

【分析】Na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火焰呈黄色,说明Na和二氧化碳反应,底部有黑色物质生成,瓶壁上有白色固体,黑色滤渣可燃,说明为黑色物质为C;滤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有碱生成,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为碳酸钡,则燃烧时生成的白色固体是碳酸钠。

【解答】解:A.黑色固体能燃烧,根据元素守恒知,该黑色物质为C,故A正确;

B.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NaOH,NaOH和氯化钡不反应,所以白色固体不是氧化钠,故B错误;

C.通过以上分析知,该反应中Na失电子作还原剂,则二氧化碳得电子作氧化剂,体现氧化性,故C正确;

D.Na能在二氧化碳灼烧,所以钠着火不能用CO2灭火,故D正确;

故选:B。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