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推荐】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推荐】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推荐】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推荐】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财政分配的客体主要是( C )

A、社会总产品

B、社会商品

C、剩余产品价值

D、货币

2、我国市场失灵的原因有( D )

A、政府决策的无效率

B、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

C、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D、不完全信息

3、政府在以下支出过程中,能体现等价交换的原则的是( C )

A、消费性支出

B、投资性支出

C、购买性支出

D、转移性支出

4、劳动力的供给与劳动力的需求所在地区、产业结构、技能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称为( C )

A、摩擦失业

B、周期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5、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存在的基本原因是( A )

A、市场存在失效

B、政府干预有效

C、实现国家职能

D、实现供求平衡

6、在战争时期,哪种决策是常用的和必要的是( C )

A、直接投票决策

B、间接投票决策

C、集中决策

D、独裁

7、财政用于卫生设备的购置从性质上看,属于( B )

A、转移性支出

B、购买性支出

C、中央财政支出

D、地方财政支出

8、以下不属于政府采购原则的是( A )

A、垄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公开性原则

D、竞争原则

9、就我国财政目前参与国民收入的主要手段与形式是( D )

A、生产资料所有权

B、货币形式

C、商品的价值形式

D、税收形式

10、财政支出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有( C )

A、教育支出

B、水利费支出

C、住房补贴支出

D、行政公用经费支出

11、购买性支出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D )。

A、国防支出 B、公共教育支出 C、公共保健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12、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政府投资主要用于( D )

A、重要的社会投资

B、重要生产性项目的投资

C、非生产性部门的投资

D、重要的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

13、政府进行投资的主要依据是( B )

A、投资的内在成本的大小

B、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

C、投资的生产成本与收益

D、投资的社会成本的大小

14、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效益对财政收支规模与效益起到( C )

A、制约作用

B、影响作用

C、决定作用

D、限制作用

15、既能扩大需求又能增加供给的财政支出手段是( B )

A、社会保障支出

B、政府投资

C、购买性支出

D、转移性支出

16、支持政府进行转移支付的理论前提条件是( B )。

A、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B、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C、通货膨胀

D、失业率过高

17、能够有效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支出管理手段是( B )

A、公共支出

B、政府采购制度

C、资源配置

D、零基预算

18、下列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是( D )

A、高等教育

B、医院

C、城市基础设施

D、国防支出

19、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保障税和( C )。

A、社保基金

B、发行国债

C、转移支付

D、财政融资

20、政府或社会对残疾军人及烈军属给予抚恤和优待的社会保障制度是(C )

A、社会福利

B、社会救济

C、社会优抚

D、社会保险

21、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并以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的预算为( C )

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零基预算

D、增量预算

22、下列关于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的表述,正确的是( B )

A、中央财政集中财政收入的比重

B、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C、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D、预算立法权的关系

23、以下不属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有( D )

A、财政性货币发行

B、发行金融债券

C、发行国债

D、发行企业股票

24、财政管理体制是正确处理国家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问题,其实质是( D )

A、中央财权与地方财权问题

B、财权与事权问题

C、中央事权与地方事权问题

D、集权与分权问题

25、以下不是财政宏观调控的对象有( C )

A、总供给

B、总需求

C、企业的经营状况

D、国民经济的运行

26、我国财政政策有( D )

A、产业政策

B、供给管理政策

C、微观经济政策

D、中性政策

二、多项选择:

1、国家财政产生的原因有((ABE )

A、公共需求

B、经济发展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

D、剩余产品价值

E、国家的产生

2、财政职能的内容有( BCD )

A、区域经济协调与发展职能

B、资源配置职能

C、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D、收入分配职能

E、发行公债职能

3、如果考察公共支出效应分析,应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ABD )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C、分配效应

D、集中效应

E、内部效应

4、判别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有( BD )

A、竞争性

B、非竞争性

C、排他性

D、非排他性

E、垄断性

5、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包括((ABCD )

A、非营利性

B、公开性

C、资金来源的公共性

D、政策性

E、统一性

6、就我国而言,社会保障包含哪几个方面( ABCDE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E、社会抚恤

7、市场失灵表现为(BCDE )

A、公共物品

B、市场垄断

C、外部效应

D、不完全信息

E、分配不公平

8、财政支出按费用的类型可分为(ABCD )

A、经济建设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国防支出

D、社会文教支出

E、公用经费

9、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试点的省份有( ABCD )

A、上海

B、广东

C、深圳

D、浙江

E、重庆

10、我国国家预算的主要原则是(ABCDE )

A、计划性

B、归一性

C、公开性

D、法制性

E、年度性

12、财政的公平原则包括(CD )

A、实现税负公平

B、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C、横向公平

D、纵向公平

E、对贫困人员生活补贴

13、一般而言,国防支出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BCD )

A、居民家庭的收入状况

B、国家管辖控制的范围大小

C、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D、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情况

E、军人的素质

14、国家财政参与M分配是凭借( ABC )

A、政权

B、生产资料所有权

C、股权

D、企业主管

E、中央集权

15、社会保险支出主要包括((ABD )

A、失业救助

B、医疗费用

C、低收入人员住房补助

D、社会成员的养老金

E、社会救济

16、以下项目属于我国公共支出项目的是( ABD )

A、国防支出

B、社会保障支出

C、工程支出

D、公共安全支出

E、国有企业建设支出

17、财政补贴的特征包括( ABCD )

A、政府性

B、时效性

C、可控性

D、灵活性

E、调节性

18、财政补贴的形式主要有( ABCD )

A、价格补贴

B、税式支出

C、政策性亏损补贴

D、财政贴息

E、企业经营性亏损补贴

19、财政籍以实现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包括( ABC )

A、税收

B、社会保障

C、财政补贴

D、罚没收入

E、公共产品

20、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 ABC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部分民政福利事业

D、国际援助

E、财政补贴

21、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特征有( ABD )

A、规范化

B、法制化

C、分散化

D、相对稳定灵活性

22、以下属于财政宏观调控目标的是( ABCDE )

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物价稳定

D、社会分配公平

E、国际收支平衡

23、按《预算法》规定,我国复式预算应分为( ABCD )

A、政府公共预算

B、税收预算

C、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D、社会保障预算

E、投资预算

24、购买性支出的特点有(ACDE )。

A、有偿性

B、强制性

C、等价性

D、消耗性

E、资产性

25、根据转移支付的对象不同,可以将转移支付区分为(ABD)。

A、政府对居民(企业)的转移支付

B、政府间的转移支付C、企业间的转移支付

D、对贫困人员的补贴

E、事业单位间的转移支付

26、我国社会保险的主要支柱内容是( ABCD )。

A、养老保险

B、失业保险

C、工伤保险

D、医疗保险

E、人身保险

三、判断题:

1、私人产品由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由政府来提供。错

2、寻租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些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

额利润的行为。对

3、公共支出的资金来源是通过发行公债筹集的债务收入。错

4、中央预算以文教、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为主;地方预算以社会福利、卫生保健和市政建设为主。错

5、财政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没有绝对的静态平衡。错

6、外部效应理解为当事人行为给他人带来了成本上的外溢,如污染等。错

7、政府财政配置资源时只能采用间接配置的方式。错

8、按国家职能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错

9、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相应地共设立了五级预算。对

10、从1995年起,我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均采用复式预算形式进行编制。错

11、财政补贴是中国的一种特有现象,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错

1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不同,前者外部时滞长而内部时滞短,后者

则外部时滞

短而内部时滞长。错

13、凡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活动都是财政活动。错

14、私人部门是追求私人自身利益的,而公共部门则是完全追求公共利益的,没有任何个人的私利可寻。错

15、资本预算主要包括对国有企业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其收入来源主要为经常预算的结余及债务收入。对

16、正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个人与经济组织无能为力,才需要政府财政的介入,用非市场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对

17、政府的运行总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

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这正是政府机制的缺陷和政府干预失效的最根本原因。错

18、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结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

19、所谓公共提供方式是指由全社会提供,免费使用;如果谁使用,谁交费,这是市场提供方式。错

20、通过成本与效益的对比分析来确定最优项目或方案,这种方法在私人投资分析中早已使用并被称之为财务分析法。对

21、经济增长职能是财政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职能。错

22、公共产品消费需求曲线图形是对个人的公共产品消费曲线之纵向相加。对

23、市场缺陷的存在为政府决策代替市场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对

24、如果投票机制为“一致通过”,则方案通过不会影响任何一个人的经济福利。这时帕累托最优可以实现。对

25、经济成长阶段说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将大部分财政资金用于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

26、价格的上涨会导致公共支出规模的扩大。对

27、文化教育能够降低犯罪率,这既是间接效益,也是无形效益。对

28、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财政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两部分组成。错

29、采用现收现付制比较灵活,可以随着物价的变化和人口数量的变化调整社会保险率,从而避免通货膨胀侵蚀养老金。错

30、赤字财政指的是编制预算时安排的财政收支平衡赤字,财政活动的结果

出现财政赤字。错

四、名词解释:

1、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国家以公共权力行使者的身份,为社会提供公共

产品和公共

服务的收支活动或分配行为。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财政主体:国家在财政分配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体现国家的意志,按照国家的需要来进行,起决定性的作用。如财政分配的目的、分配的方向、分配的形式、分配的结构、分配的规模、分配的时间等,因此,财政分配过程必然形成以国家为主体的特定的分配关系。

也是财政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

3、择优标准:一般不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4、财政目的:通过各种财政收支形式,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中为满足国家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提供财力保证。

5、经济机制: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功能。它存在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由于经济机制是在经济机体的运行过程中发挥功能的,因此它又称为经济运行机制。它是由经济运行的决策、信息、经济运行的动力、调节的方式等构成的有机体。

6、无差别曲线:一簇曲线,同一无差别曲线上的每一点的效用期望值是相同的,而每一条位于其右上方的无差别曲线上的任何投资点都优于左下方无差别

曲线上的任何投资点。

7、公共产品: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8、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9、市场失灵: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另一方面,市场失灵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10、政府失灵:指政府在干预市场过程中,因主客观条件限制导致政府的干预不能实现

预定目标,甚至破坏正常市场秩序的现象。

11、私人成本:一个经济单位从事某次经济活动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一项经济活动的社会成本是指全社会为了这项活动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从事该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加上这一活动给其他经济单位带来的成本。

12、外部效应: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或者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效应,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有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称为外部经济性,有害的称为外部成本不经济性或者负的外部性。

13、寻租:特定利益集团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而获得某些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租金)的行为。

14、资源配置职能: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杠杆,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体。在对市场提供过度的商品和劳务数量进行校正,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实现社会资源最优的合理配置。

15、购买性支出:政府按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用于购买为执行政府职能所需的商品和

劳务的支出。

16、转移性支出:政府按照一定的形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

转移给居民、

企业和其他受益者所形成财政支出。主要有各种的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的再分配活动。

17、国家预算: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它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体现了一定时期政府的施政方针和要达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18、财政支出规模:可以理解为财政支出的总水平,反映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占有和使用的经济资源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财政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

19、零基预算: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是以对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

20、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从国内市场或国外市场为政府部门和所属团体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的一种制度。

21、分配效应:分配效应是指政府公共支出的目的与实际的结果存在偏差,产生了利益的转移。

22、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发生的耗费。

23、收入效应: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动,进而会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

24、财政补贴:国家根据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的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

25、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为主体,依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

26、影子价格:对可在市场上交易,但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投入品,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反映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

27、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

28、规费:是指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单位提供某些特殊服务时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

29、预算体制:预算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管理主体和级次,一般凡有一级政权就有一级预算主体。

30、纵向调节:纵向调节是补助金制度,中央从各地征收国税,同时对每个地区给以一定数额补助,实行双向调节。

31、横向调节:横向调节是由“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直接转移支付,实行地区间的互助式调节,不再通过中央预算。

32、财政赤字:财政年度中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导致财政失衡的现象。

33、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国家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34、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以达到一定财政目标的经济政策。

35、稳健财政政策:指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者紧缩的一种财政政策,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政府尽量不去人为地刺激经济,而应该在宏观上让经济保持平稳,财政手段既不“扩张”,又不“紧缩”,而是保持中立。)

36、扩张的财政政策:通过降低财政收入或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五、问答题:

1、简述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是进行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配置应当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当市场调节无能为力或调节得不完善的时候,就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市场调节主要依靠价格供求等杠杆,市场自发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而政府调控则主要依靠国家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计划、命令等方式来进行,他的方式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常规手段。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两者又都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同时具有的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2、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需要,而非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加总,可以共同享用。

(2)免费享用或花费甚少。

(3)一般具有外部效应特征。

(4)满足手段:参与分配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即M。

3、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

(1)不可分割性

(2)非竞争性

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小孩或出国一个人而发生变化。

(3)非排他性

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例如,消除空气中的污染是一项能为人们带来好处的服务,它使所有人能够生活在新鲜的空气中,要让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鲜空气的好处是不可能的。

4、简述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

(1)资源配置职能: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实现对收入分配状况的调整

(3)经济稳定职能:熨平经济波动

(4)经济发展职能: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5、中国目前有哪些社会救助项目?

我国的社会救济由民政部门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

(1)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当一个家庭人均收入达不到当地规定的“低保线”

时,当地政府要对该家庭进行补贴,使其人均收入达到当地的“低保线”,计划所需资金全部为各级财政的拨款。

(2)失业职工生活补贴。该项补贴的资金来源从制度上说是由企业、政府和社

会三方负担,但实际上基本是由各级政府和当地的失业保险计划出资解决,下岗职工每月可以享受一定的基本生活费。

(3)农村“五保户”救济。这是指农村中一部分“五保户”(即受保吃、保穿、保住、保

医、保葬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的分散供养,提供定期定量资助。

(4)灾民救济。这是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而遇到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提供必要的资助。

6、简述财政支出按费用类别分类的基本内容

费用类别是按国家职能的分类。

(1)经济建设费

(2)社会文教费

(3)国防费

(4)行政管理费

(5)其它支出

7、试述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的关系。

一般而言,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政府职能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从而形成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前者也称为经济建设支出,后者也称为公共支出。因此可以说,政府职能决定了财政支出的结构。

8、我国公共服务支出有何特点?

(1)公共性:政府的社会管理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纯公共产品。

(2)消耗性:行政支出不直接作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也不产生任何直接的

经济效益。

(3)稳定性:政府机构相对比较稳定,其支出规模所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

9、政府为什么要不断加强教育投资?

对于我国来说,由于人口众多,国民受教育的需求非常大,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是教育服务还具有较强的公共性。换言之,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尤其是越基础性的教育,其公共性越强,对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与好处就越多。

教育的正外溢性大大高于负外溢性,这是近现代国家大体上都必须大力介入教育,直接为教育提供大量经费的根本原因所在。

10、为什么要建立公共卫生体系?

我国社会环境与社会卫生不太好,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随着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健康。

如中国以前也曾爆发过多次灾害,如1988年上海的甲肝、1998年的洪水等,SARS疫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急性传染病情况都相当严重;以及艾滋病、肺结核、血吸虫病和乙肝等重大传染病;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尤其在农村,很多人和家畜就是在一起,有些人机体免疫力低下,可能就会传染。传染病病例如果不治好,它会危害别人。

因此要制定防治政策,建立防控体系,有效预防、控制和康复。同时要解决公共财政导向问题。突发性公共事件管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最重要管理职能之一。我国必须建立健全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等为核心公共卫生体系。

11、如何理解教育的公共性?

首先,政府参与教育的直接投资,通过对学生本人、低收入家庭、私立学校等提供补助。教育服务的性质是混合产品,虽具有一定的私人性,但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尤其是越基础的教育其公共性越强,对整个社会的好处就越多。教育具有较强的正外溢性表现为以下五点,

(1)教育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来源。

(2)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

(3)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4)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5)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完全。

12、为什么要建立公共教育支出公平机制?

我国国民受教育的需求非常大,政府却往往在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是公共教育服务还具有较强的公共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许多适龄儿童无法入学。城市教育资源优于农村等不公平现象严重存在。

建立公共教育优先机制,为社会共享提供人力资源基础。财政把解决公共教育的公平性作为重中之重。这就不仅要求适当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速度要快于同期财政支出的速度,而且要求调整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结构,包括公共教育级次结构和地区结构。这些支出,应主要用于在全国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全面建立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上。此外,要增加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改革职业教育体制和人才培育模式。

13、如何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

(1)整合支农资金,确定资金投入重点

整合支农资金就是将分散的各种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集中起来,

进行集中管理、集中使用,统筹安排支农资金,确定投入重点,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以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支农资金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改变资金多部门管理、多部门决策的现状,这必然会导致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所以要让各级管理部门和群众了解支农资金整合的积极意义,强化资金整合的意识,建立统一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成立专门机构对支农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在资金整合的基础上,要对现有的支农资金按性质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清理。支农资金按性质一般可分为“农业生产类、管理服务类、灾害求助类、生态环境类、农场生活类、农民收入类”等几大类,资金分类后,在对地区实际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资金的投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地区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防止资金分配时“平均主义”的出现。

(2)强化行政管理者的行政成本意识,深化行政体制

改革行政管理成本是政府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管理费、服务费的总和。我国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有:

①行政管理成本意识缺失,没有向纳税人报告的意识;

②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③考核及监督机制不合理。

为了有效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就要强化行政管理者的行政成本意识,对公务员进行行政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支农资金的有限性,努力发掘其潜力,对其利用进行最为合理的安排。严格控制行政机关的规模,合理确定行政机关的职能,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同时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效绩考核机制,在进行效绩考核时要考虑其行政成本和行政效率,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方式。

(3)提高支农资金的管理水平,加强监督管理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制度,将每一个项目的预算、实施和每笔资金的拨付、使用等程序制度化,逐步建立合理的、覆盖支农全过程的资金管理制度,保证每个项目实施和每笔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都有制度的约束和保障。加强各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消除制度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其能共同在支农资金管理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要创新支农资金的监管机制,改变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自己使用、自己监管”的现状,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关对支农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在项目资金预算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完成后,始终对其资金情况进行监督,进一步加大和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从拨付到使用各个工作环节上的透明度,让审计监督、人大执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一起跟进,防止资金被挤占和挪用。

(4)完善项目审批制度

现有财政支农项目的确定、选择不够科学合理,审批、立项不够规范,各地方为了争取到项目而进行“跑项目”、请客送礼,提高了行政成本,最终确定的项目往往不是地方发展急需的,而那些关系到地区农业发展大局的项目往往被忽视,这就违背了支农的初衷,也直接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所以要建立健全支农项目的审批制度,并严格遵守,杜绝“人情项目”、“关系项目”的产生,从源头上提高项目的质量。这就要求上级部门组织专家组对下级部门提交的项目申请进行实地考察,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提交评估报告,在进行公示后给予审批。同时应建立财政支农项目库,防止重复立项、重复投资。

(5).加强有关审计制度建设,强化支农项目

资金的审计在进行财政支农时,政府出资但不直接对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而是将资金分配给各级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使用,这就使得政府很难对其资金使

用情况时时进行监督,为了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其使用进行审计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推进与支农资金效益有关的审计法律和制度的建设,为支农资金使用的审计提供保障和依据。在进行审计时,应避免原有事后审计的模式,因为事后审计虽然能够发现问题,但已不能挽回损失,所以要改变审计模式,从资金下拨之13起便介入进行审计监督,直至项目完成。这样可以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纠正意见,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14、阐述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

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宏观调控作用,社会保障支出随着经济周期而发生反方向的变化,可以弱化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起到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社会保障税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强制的居民长期储蓄。

社会保障支出无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上的,支出的数量都是不多的,把这部分的来源以税收形式固定下来,保证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保障制度就应该有一个统一、规范化和程序化。此外,社会保险不再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可以享受,非国有企业的职工、城市公民和农村公民都有享受社会保障的同等权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15、公共项目评价的特点有哪些?

(1)公共项目的决策则以社会净收益为标准。

(2)公共项目的成本和收益一般无法直接采用市场价格加以评估。

(3)受到各种所在级次的影响。

16、你是如何看待准公共产品的公共提供的问题?

答:从服务提供的角度来看,有些私人产品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还会带来正外溢性,而这种正外溢性同样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产品称为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包含两类产品:一是具有对抗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