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主要事件有:意大利教授G.Azzi在1929年在大学开设了农业生态学课程,并在1956年出版了《农业生态学》一书,定义了农业生态学。1972年日本的小田桂三郎出版了《农田生态学》用到系统分析方法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之后也有学者出版关于农业生态学的书,且在各类生态学国际会议上农业生态学的内容越来越多。近年来,农业生态学在生态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 系统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答: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1)有两个以上的组分。(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3 简述系统的结构

答:系统的结构包括:(1)系统的边界:它是区分系统内外的标志。(2)系统的层次:系统不但由多个组分构成,而且常常由不同的层次构成。(3)系统组分的量比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4)系统组分的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

4 系统有哪些功能特点?

答: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这种特性,通常称作系统的整合特性。系统的高可靠性质是低可靠原件所没有的。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不但反映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而且反映出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这种新效应可能加强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如:狼群捕猎的例子。系统的新效应也可能减弱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如:蜂窝中只能有一个蜂王的例子。系统的新效应也可能是各组分原来没有的,如:蛋白质的酶功能是其组分氨基酸所没有的。

5 生态系统的特点有哪些?

答:生态系统也是系统,因此具有系统的共性。然而,生态系统又是含有生物的系统,因此还具有区别于一般系统的特性:(1)在组成成分方面,不仅包括各种无生命的物理、化学成分,还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2)在空间结构方面,生态系统大多与一定的地理组成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3)在时间变化方面,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使生态系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发展规律。(4)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三大类群生物(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协调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这种联结使得系统内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关系。(5)在外部关系方面,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种输出,从而维系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6 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

答: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这种特性通常称为系统的整合特性。例如,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系统,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由于特殊的三维结构而可能成为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酶。这在氨基酸水平是不可能具有的。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不但反映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而且反映出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这种新效应可能加强个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例如,一群狼比一只狼在捕获猎物时有高得多的成功率。系统的新效应也可能减弱个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例如,在一窝蜂之中,由于蜂王的存在,很多具备发育成蜂王潜力的幼虫再也不会被抚育成蜂王。系统的新效应也可能是各组分原来没有的,例如,蛋白质的酶功能是其组分氨基酸所没有的。因此,组分功能与系统功能的关系通常被形象地表达为一加一大于二。

7 比较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系统,也是一种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一般生态系统一样,是在一个同质区域中或一个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及其环

境联系起来的系统。

不同点: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地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成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很多显著的特点。

1、系统组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系统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环境组分中,多了人工环境组分如排灌渠、地膜、温室、禽舍、道路等。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气体、土体、水体也收到了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2、系统输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如降雨、日照、生物固氮等,还有社会的输入,如人力、机械、化肥、农药、信息、资金等。

3、系统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如水土流失、水分蒸腾蒸发、有机物分解释放CO?、H?S、CH

4、N2O等。这些输出也已经收到了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4、系统功能: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加大了,与自然生态系统和外界有更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系统更加开放。然而,系统内部组分间的能流和物流联系强度却可能由于人为分割而削弱,造成能物的浪费和系统低效率。

5、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方式,而且由农民直接实施人工调控,还受社会工业、交通、科技、教育、经济、法律、政治的间接调控。总之,农业生态系统是深深地打下了人类社会印记的生态系统,是被人类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一、名词解释

1 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作用于生物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2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3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4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阀值),他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为耐性限度)。

5 生活型(life form):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6 生境(habitat) :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7 生态型(ecotype):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8 生态位(niche):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9 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10 种群大小:是指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11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12 粗密度(crude density):又称天然密度,是指单位空间某个种的实际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13 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是指单位单位栖息空间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14 龄级比:若一个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年龄,则可按一定的年龄分组,统计各个年龄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称龄级比。

15 性比(sex ratio):是指一个雌雄一体的种群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

比率。

16 出生率(natality):种群无论以生产、孵化、分裂或出芽方式产生新个体的能力都用出生率表示。

17 死亡率(mortality):可以用单位时间种群死亡的个数,即死亡速度表示。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群的个体数之比,即用死亡比例来表示。

18 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19 环境阻力:是指妨碍种群内禀增长率实现的环境限制因素的总和。

20 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常用K表示。

21 阿利氏群聚原则:是指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的这一原则。

22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原理):是指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

23 偏利作用(commensalism):又称单惠共生,是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一方获利,而另一方则没什么影响。

24 原始合作(protocooperation):即两种生物在一起,彼此各有所得,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

25 互利共生(mutualism):是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赖和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共生关系。

26 化感作用(allelopathy):指植物(包括微生物)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这种生物化学相互作用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植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影响邻近植物的生长发育。

27 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ies):是指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也即生物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的适应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

28 K-对策生物(K-对策者):属K-对策的生物,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大的扩散能力,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种群的数量通常是稳定在环境容纳量(K)的水平或附近,如乔木和大型肉食动物。

29 r-对策生物(r-对策者):属r-对策的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具有较高的生殖率,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如昆虫和杂草。

30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31 自然群落演替(succession):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演替。

32 原初演替: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33 次生演替:是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如全伐后的林迹地、弃耕后的农田都会发生次生演替。

34. 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1/10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3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6 地质大循环: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

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37 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后,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环过程。

二、问答题

1 植物的生活型一般分哪几种类型?

答:植物的生活型一般分5种类型:(1)高位芽植物;(2)地上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地下芽植物;(5)一年生植物。

2 植物生态型根据主导生态因子不同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植物生态型根据主导生态因子不同可分3种类型:(1)气候生态型;(2)土壤生态型;(3)生物生态型。

3 试述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生物对环境的制约是如何反应的?

答:生物的生长离不开环境,它需要不断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地球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它具有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一方面生物必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因此环境对生物的分布与生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生物也通过特定的形态、生理和生物化学的机制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此外,生物还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地主动影响和改造环境。

环境对生物的制约规律有:(1)最小因子定律,环境中,相对稳定状态下,某一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由于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不但会限制作物的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处于良好状态的因子发生。(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环境中,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3)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时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4)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

4 分别绘出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的年龄锥体。

答:如图示:

年龄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年龄椎体的基本类型

5 种群的空间分布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答:种群的空间分布有3种基本类型:(1)随机型;(2)均匀型;(3)成丛型(聚集型)。

6 种群在无环境限制和环境制约下分别呈现什么样的增长形式?

答:种群在无环境限制下呈现指数增长形式,种群在环境制约下呈现逻辑斯谛增长形式。

7 种群的相互作用可归为哪两大类?每一类中包括哪些相互作用?

答:种群的相互作用可分为1、负相互作用:(1)竞争(2)捕食(3)寄生(4)偏害作用。2、正相互作用:(1)偏利作用(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

8 植物通过什么途径释放化感作用物质?

答:植物通过挥发、根分泌、雨水淋溶和残体分解4种途径释放化感作用物质,对其周围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抑制作用。

9 比较K-对策生物和r-对策生物的主要特征

答:K-对策生物(称为K对策者),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大的扩散能力,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种群的数量通常是稳定在环境容纳量(K)的水平或附近,如乔木和大型肉食动物。

r-对策生物(称为r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具有较高的生殖率,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

10群落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答:群落的结构包括有:1、群落的水平结构。它是指群落的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也称为群落的二维结构。2、群落的垂直结构。它包括不同类型群落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和同一群落内部不同类型物种及不同个体的垂直分层两个方面。3、群落的时间结构。它是指光、温度和水分等很多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时间戒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受这些因子的影响,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1 演替、原初演替、次生演替、顶级群落、协同进化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群落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原初演替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则是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如全伐后的林迹地、弃耕后的农田都会发生次生演替。

顶级群落是指在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

协同进化是指在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间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以形成和加强的过程。

12 典型的旱生演替序列包括哪几个阶段?典型的水生演替序列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典型的原生旱生演替序列依次是:1、地衣植物阶段。2、苔藓植物阶段。3、草本植物阶段。4、木本植物阶段。

典型的水生演替系列依次是:1、自由漂浮植物。2、沉水植物阶段。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4、直立水生植物阶段。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6、木本植物阶段。

13 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有什么不同?

答:根据演替开始时地段的性质,可分为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

原初演替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在裸露的岩石表面开始的原初演替称为旱生演替;从湖底或河湾发生的原初演替称为水生演替。

次生演替则是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如全伐后的林迹地、弃耕后的农田都会发生次生演替。这些地段虽然没有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可能保留有部分植物繁殖体。

原生植被遭外力破坏后即发生次生演替。引起次生演替的外力有自然因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其中人类的破坏是最严重和最主要的,大多数次生演替是人类的干扰作用下开始的。原生演替常要经过千年以上漫长时间的发展才能达到顶级群落。次生演替开始于环境条件比较优越的裸地,加上有原来存留的种子,附近通常有未遭破坏的植被,次生演替进程较

快,可以在数百年甚至数十年内完成。

14 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的规律。P59~60、P51~53

答:1、物流遵循的规律:(1)物质不灭定律。化学方法可以改变物质的成分,但不能改变物质的量,即在一般的化学变化过程中,觉察不到物质在量上的增加或减少。(2)质能转化与守恒定律。相对论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能量的物质质量,也不存在没有质量的物质能量。质量和能量作为一个统一体,其总量在任何过程中都是保持不变的守恒量。一般生态系统研究中涉及的化学过程、物理学过程和生物学过程的这类“质量亏损”可以被忽略,经典的质量守恒定律,即近似守恒定律仍然成立。经典的物质不灭定律或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态学中适用,使得物流过程平衡表的编制成为可能。

2、能流遵循的规律: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基础,一切生命活动过程都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主要来源。植物一般只能将其中的一小部分生理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里,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率一般在1%--5%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转化,同样服从基本的热力学定律。a.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量和机械功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在转化中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是守恒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和流动过程,都可以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定量,列出能量平衡式和编制能量平衡表。b.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效率和能流方向定律。自然界的所有自发过程,能量的传递均有一定方向,而且任何的能量转换,其效率不可能达到100%,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转换也服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当能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流动和传递时,一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变为热而消散掉,其余能量用于做功、合成新的生物组织或以物质的化学潜能储存起来。c.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应用普利高津好散结构理论分析,生物系统也是一种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有机体乃至生态系统里存在一种连续而有效的能量转换的耗散结构,生物通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通过“自组织”和建立新结构,通过光合和同化作用,引入负熵值,造成并保持一种内部高度有序的低熵状态,并由呼吸作用和做功而不断把正熵值转出环境,排除无序。生态系统作为一个能量和物质转换的开放系统,为了维持其自身的稳定和发展,也必须不断地输入能量,排除无序,建立有序,形成有效的耗散结构。

15 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的含义。

答: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以营养为纽带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链条关系,叫做食物链。由于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生物取食,于是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个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塔。

16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腐食食物链(detritus food chain)、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各有什么不同? 举例说明

答:根据食性的不同,食物链分为4种类型,:捕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腐蚀食物链、(又称碎屑食物链或残渣食物链)和混合食物链。

(1)捕食食物链。这种食物链以植物为食物来源,由植物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后者可以捕食前者。如:水稻螟虫蛙蛇鹰。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草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

(2)寄生食物链。这是以活的生物有机体为营养源,以寄生方式生存的食物链。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大豆菟丝子,这都是典型的寄生食物链。(3)腐生食物链。这种食物链中,在死的动植物残体上,从繁殖细菌、真菌及某些土壤动

农业生态学试卷A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农业生态学(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生物群落: 2、农业生态系统: 3、食物网: 4、现存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长度一般有多少级( ) A、4-5级 B、6-7级 C、7-8级 D、9级 2、以下哪些就是初级生产的生产者( ) A、猪 B、牛 C、羊 D、水稻 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就是( ) A、南方多于北方 B、内陆多于沿海 C、平原多于山地 D、都就是 4、属于可更新资源的就是( ) A、磷矿资源 B、钾 C、钙 D、水资源 5、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型循环的就是( ) A、氮 B、氢 C、水 D、钾 6、草食动物牛、羊属于(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C,生产者D、分解者

7、生物防治利用某一生物种群压制另一类生物种群,使其不能为害农作物,就是利用生物种间的(A) A、负相互作用B、正相互作用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 8、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种间环节,属于异养生物,如下面的(D) A、草 B、小麦 C、水稻 D、牛 9、森林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B) A、厄尔尼塔现象 B、温室效应 C、拉尼拉现象 D、赤潮 10、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就是生物种间的(C)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共栖 11、生物学放大作用就是指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A) A、浓缩 B、降低 C、平衡 D、毒害 12、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生命特征就是因为其中包括(A) A、生物组分 B、环境组分 C、太阳辐射 D、水 13我国现有耕地约为(A) A、15亿亩 B、30亿亩 C、144亿亩 D、5亿亩 14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就是(A)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15、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水平较高就是因为增加了(B) A、腐食食物链 B、捕食食物链 C、寄生食物链 D、其她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农业标准化概论模拟试题word精品

农业标准化概论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农业标准化 2. 质量管理 3. 生态农业 4. 有机食品 5. 贸易壁垒 二、简答题 1. 世界的标准按层级分类可分为哪几类? 2. 质量特征包括哪些? 3. 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的区别? 4. 农业标准化和农业质量认证的关系? 5.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区别? 6. 绿色壁垒的特定? 三、论述题 1. 农业标准制定、修订的原则及程序?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农业标准化概论模拟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用微生物业的标准化,即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把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成标准,加以实施,并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过程。 2. 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活动。 3.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以农业生态学原理与方法为依据,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功能与配套技术,使发展生产与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整体、协调、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 4. 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 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 5. 贸易壁垒:一个国家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而设置的贸易障碍,是对国际间商品和服务交换活动加以限制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二、简答题 1. 世界的标准按层级分类可分为哪几类? 答:可分为六类。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公司 (企业)标准。 2. 质量特征包括哪些? 答: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 3. 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的区别? 答:产品认证的对象是特定产品,而质量体系认证的对象是供方组织的质量体系,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要求对供方组织的质量体系进行体系审核。 4. 农业标准化和农业质量认证的关系? 答:(1)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与动力,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质量农业的根本要求。 (2) 认证是产品质量的证明,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3) 标准化是认证的重要依据,而认证是实现标准化的有力保障。

(完整word版)《农业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试题 一、是非题(15分) 1、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组成的中心成 分。() 2、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寄生虫并为该动物提供报警属于原始合作的关系。() 3、学生和椅子就组成一个小小的生态系 统。() 4、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与经济双重规律的支 配。()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污染基本上是由工业造成的。() 6、科技发展是农业生态学近30年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7、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第二层次是经营者的直接调控。() 8、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9、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充足的营养物 质。() 10、森林砍伐后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 替。() 11、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和用途通常是一成不变的。() 12、同一生境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会占据同一个生态位。() 13、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充分满足子孙后代的其需求能力。() 14、自然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大,社会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小。() 15、稻草→牛→蚯蚓→鸡→猪→鱼属于混合食物链类型。() 二、单项选择(15分) 1、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 A、温度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2、全球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为() A、0.01% B、0.4% C、0.2% D、0.1% 3、N、P、B、Mg等元素对油菜的生长具有() A、同等重要性 B、有主次之分 C、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之分 D、可替代性 4、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 A、捕食 B、腐食 C、混合 D、寄生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符合下列哪条定律() 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十分之一定律 D、限制因子定律 6、农业生态系统是() A、自然生态系统 B、人工生态系统 C、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D、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 7、构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是() A、人 B、生物群落 C、大气 D、太阳辐射 8、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原始协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 9、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A、高生物产量 B、高经济产量 C、高生物多样 D、输入输出特点 10、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总结

第一章 1.请您分别从生态学危机,农业危机和还原论危机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生态学必然会得到发展? 2.试述下述概念: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3.请谈一谈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区别? 4.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科学体系中其他主要学科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1.请谈一谈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对环境只有被动适应吗? 答: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植物生长而言,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2.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用什么参数?种群的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在一定面积和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数量。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分为稳定性,增长型,衰退型,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中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磁性和雄性的比率。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为内禀增长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5,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种群的分布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聚集的),阿利氏原则:每个生物种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3.种群增长的指数形式和逻辑斯蒂形式用什么方程描述?如何理解r对策生和K 对策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活史对策? 答:1,种群在无环境条件限制下成指数增长,N T+1=λN t , λ=N 1 /N 0 , lgN T =lgN +tlg λ,dN/dT=rN呈J型增长。 2,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N为变值。呈S型生长。r对策生物,个体小,繁殖速率快,成活率低,基数大,寿命短,环境变化适应性强。 K对策生物,个体大,繁殖较慢,个体成活率高,寿命一般较长,环境变化适应性差,易灭绝。

农业生态学第三章第四章重点考题

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在相同条件下,作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是一样的。 生态入侵:由于生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圣经条件的特殊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是的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填空题: 3逻辑斯蒂曲线分为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5个时期。 4种群利用空间的方式可分为分散利用和共同利用两大类。 7物种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类。 11.群落呈斑块状镶嵌是由亲代散布习性、环境的异质性和种间相互关系所决定的。简答题: 1.简述逻辑斯蒂曲线的意义。(4分) 答:1.他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论中的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而k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浓度8.成层的生态学意义。 答:1.生物群落的成层性使单位面积内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生物种类和数量。 2.可以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同时以复杂的营养结构维持着系统的相对稳定。 3.为人类合理栽培作物群落提供了可贵的依据。 4.缓解不同生物对环境的利用压力扩大利用环境的范围。 四:问答题 1.试论述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种群间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种。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种间结合也是一种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三种关系。 在农业中的应用: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 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 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 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2.顶级群落的定义及特征以及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演替中群落结构变化开始较快,随着演替的进行,变化速度减慢而趋于稳定。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级群落特征: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 2.其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 3.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的净积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 4.顶级群落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对撂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 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利用

农业生态学试卷

农业生态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其中6、7题任选一题。每小题2.5分,共15分) 1、生境(habitat):指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 2、生态位(niche):生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通常称为生态位,又称生 态龛。 3、种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 的集合体。 4、边缘效应(edge-effect):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相邻群落增大 的现象。 5、生态系统(ecosystem):通常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 (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6、地质大循环(geological cycle):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 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7、生物小循环(small biological cycle):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 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后,很快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环过程。 二、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5分) 1、生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2、一定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effectiv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 3、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3种类型。 4、种群数量受4个种群参数的影响,他们分别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5、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称为群落交错区(ec otone)。 6、生物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称为食物链(foo d chain) 7、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物种结构、营养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 8、判断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合理性的标准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性、稳定性、高效性、协调性等几个方面。 9、衡量物质流动(或交换)效率高低的两个重要指标是周转率和周转期。 10、能量是一种做功的能力,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有两种存在状态,即动能和潜能。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农业生态系统是(C ) A、自然生态系统 B、人工生态系统 C、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D、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

农业生态学试题库

农业生态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 2. 环境 3. 环境因子 4. 生态因子 5. 生存条件(生活条件) 6. 种群 7. 种群生态学 8. 密度 9. 生态密度 10. 出生率 11 .死亡率 12 .最大出生率 13 .最低死亡率 14 .实际死亡率 15.实际出生率 16. 捕食 17. 草食 18. 寄生 19. 宿生

20. 寄主 21. 偏利共生 22. 互利共生 23. 群落 24. 群落生态学 25. 优势种 26. 伴生种 27. 生物多样性 28. 群落演替 29. 原生演替 30. 次生演替 31. 生态系统 32. 系统 32. 绿带(光合层) 33. 营养结构 34. 食物链 35. 食物网 36. 营养级 37. 草木食物链 38. 腐生食物链 39. 生态金字塔 40. 生产量

41. 总生产量 42. 初级生产力 43. 次级生产力 44. 生物放大作用 45. 农业生态系统 46. 生态型 47. 人工辅助能 48. 群落的抗变能力 二、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A、虎 B、真菌 C、细菌 D、森林 2.物质循环中的还原者是()。 A、作物 B、家畜 C、细菌 D、昆虫 3.能量传递的1/10定律是由()提出的。 A、奥得姆 B、林德曼 C、达尔文 D、海克尔 4.在表达不同营养级上生物最合理的科学方法为()。 A、生物量金字塔 B、生物数量金字塔 C、能量金字塔 D、经济产量金字塔 5.种群的正相互作用为()。 A、偏利作用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6.陆生植物一般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

农业生态学作业一试题及标准答案

农业生态学作业一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农业生态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9-23 09:18:39 一、单选题 1. (5分) 下列()是短日照植物。 ? A. 燕麦 ? B. 油菜 ? C. 小麦 ? D. 玉米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2. (5分) 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策各不相同,以下哪类生物属于K对策生物?() ? A. 杂草 ? B. 细菌 ? C. 昆虫 ? D. 大型食肉动物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展开解析 3. (5分) 生态问题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 A. 粮食危机 ? B. 资源危机 ? C. 能源危机 ? D. 人口危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农业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展开解析 4. (5分) 根据生态位原理,()有利于系统稳定。 ? A. 生物品种单一 ? B. 生物数量少且生态位空缺 ? C. 生态位丰富且生态位饱和 ? D. 生物的生态位重叠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展开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植物成群分布的原因是()。 ? A. 天然障碍 ? B. 动物及人为活动 ? C. 微域差异 ? D. 繁殖特性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2. (5分)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包括()。 ? A.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强,流失率低 ? B. 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 C.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 D. 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3. (5分)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包括()。 ? A.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主次之分 ? B. 生态因子具有部分补偿性因此具有完全替代性 ? C. 生态因子的作用或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具有阶段性 ? D. 生态因子的耦合(综合)作用特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4. (5分) 资源转换系统的某一必要资源的输入量从零开始不断增加,开始时系统的输出量增加很快,当输入达到一定水平后,输出量增加的速度逐步减慢、停止甚至出现负值,这种现象称之为()。

农业生态学试卷

二0一三年春学期南京农业大学本科学位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40×0.5分=20分) 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2、系统必备的三个条件是有、、。 3、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应叫。 4、生态系统包括和两个组分。 5、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是、、。 6、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 7、种群增长的基本型有和。 8、生态对策有和两种。 9、生态学金字塔有、、三种类型。 10、辅助能包括和两类。 1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按元素运动范围不同有、两大部分。 12、碳循环不平衡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13、自然资源按更新期的长短为、两类。 14、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是、、三大效益的统一。 15、农业种群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 16、环境污染包括、、。 17、我国生物种属繁多,群落类型多样,品种资源丰富,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位。 18、碳循环不平衡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19、生态系统按人类干扰的程度可划分为、、。 20、系统必备的三个条件是有、、。 21、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应叫。 22、种群调节有和。 2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是、、。 24、按不同元素的运动规律不同可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和两类。 25、稻田引入养鱼的食物链加环属于环。 26、生态对策有和两种。 27、生态学金字塔有、、三种类型。 28、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包括和两部分。 29、和也是种群变动两个主要因子。 30、碳循环不平衡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31、自然资源按更新期的长短为、两类。 32、群落中生物钟的多样性,决定着群落的及。 33、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和。 34、通过生化分泌物对他种植物产生的抑制作用叫。 3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主要形态有、、和等几种。 3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借助于和来实现的。它们便是生态系统中 的渠道。 37、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二、判断题(15×1分=15分) ()1、生态系统同一般系统的根本区别是因为生态系统是个开放系统。 ()2、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内最大种群数量。 ()3、R—对策生物种群的基本增长型通常是J—型。 ()4、土壤中C/N下降,有机质分解加速。 ()5、食物链“加环”可以改变十分之一定律。 ()6、海洋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7、在不稳定的环境中r—对策生物比K—对策生物更容易灭迹。 ()8、传统能也是一种生态上比较合理的替代农业。 ()9、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原始协作。 ()10、就植物而言,其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11、S循环属于气相型循环。 ()12、生物组分是指生命以外的环境部分,包括大气、水、土壤及一些有机物质。 ()13、食物链“加环”可以改变十分之一定律。 ()14、氮素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生物固氮、化学固氮。 ()15、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非自然环境。 ()16、种群的季节性波动主要受环境容纳量的调节。 ()17、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内最大种群数量。 ()18、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 ()19、土壤中C/N下降,有机质分解加速。 ()20、负相互作用是有害的。 ()21、海洋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2、增长种群的雄性个体数常大于雌性个体数。 ()23、传统能也是一种生态上比较合理的替代农业。 ()24、生态系统同一般系统的根本区别是因为生态系统是个开放系统。 ()25、R—对策生物种群的基本增长型通常是J—型。 ()26、S循环属于气相型循环。 ()27、土壤中C/N下降,有机质分解加速。 ()28、食物链“加环”可以改变十分之一定律。 ()29、在不稳定的环境中r—对策生物比K—对策生物更容易灭迹。 ()30、传统农业是一种生态上比较合理的代替农业。 三、选择题(20×1分=20分) 1、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主要是() A、农作物 B、农业环境 C、农业生态系统 D、农业气候 _ … …

农业生态学

水体污染及其植物的影响 作者:刘鹏通讯地址: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园艺08-2班 摘要: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密集,含有各种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产污水大量排入水体,再加上大气污染物质、矿山残渣、残留化肥农药等被雨水淋浴,以致各种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超过了水的自净能力,水质显著变劣,即为水体污染。 关键字:分类,危害,防治,措施 前言:目前,我国水体污染十分严重。据调查的全国27条河流中有15条被严重污染。污染水体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洗涤剂、、氰化物、有机酸、含氮化合物、漂白粉、酚类、油脂和染料等。水体污染不仅人类的健康,而且危害水生生物资源,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般讲,环境污染中的五毒是指酚、氰、汞、铬、砷。 一、污染源分类 水体污染源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型。 1、自然污染源指自然界本身的地球化学异常释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2、人为污染源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人为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1)工业污染源由于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工艺、不同原料、不同管理方式,排放的废水水质、水量差异很大。工业废水是水体最重要的污染源。它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2)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生活中各种洗涤水,一般固体物质小于1%,并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需氧有机物类、病原微生物类及洗涤剂。生活污水的最大特点是含氮、磷、硫多,细菌多,用水量具有季节变化规律。 (3)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村污水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素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二、水体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受污染的水从各种途径对农业生产发生影响,主要表现是:对农植物生育产生直接影响,使产量降低;污染物对土壤产生影响,间接影响农植物生育。对农产品品质产生影响,降低其食用价值,间接影响人畜健康。 (1)氮过量危害 植物生育必须吸收大量氮素,缺氮不能高产,但灌溉水中若含氮过多,造成氮过量的危害,对植物来讲,氮就是污染了。 灌溉水中如果含氮过多,可造成植物的营养失调,导致徒长、倒伏,抗逆性差,易发生病害,成熟不良等问题,从而使植物减产,品质恶化。 (2)有机物的危害 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很多,它们的共同点是容易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进入农田后,在旱地氧化条件下,有机物分解迅速,变成二氧化碳和其它无机形态;在水田,分解过程消耗大量氧气,且氧化物(如三价铁)、硫酸根、锰等被还原,嫌气分解过程中生成的氢、甲烷等气体及醋酸、丁酸等有机酸和醇类等中间产物

生态工程测试题(附解析)

生态工程测试题(附解析) 一、基础题点练 1.下列实例与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匹配最恰当的是( ) A.中国传统农业——物种多样性原理 B.在养分稀少的深海有物种丰富的珊瑚礁——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C.包孕吴越的太湖中水葫芦泛滥——协调与平衡原理 D.水乡的桑基鱼塘——整体性原理 解析:选C 中国传统农业主要应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在养分稀少的深海有物种丰富的珊瑚礁主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原理;包孕吴越的太湖中水葫芦泛滥主要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桑基鱼塘主要应用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2.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我国“三北防护林”运用物种多样性原理,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B.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应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工程学原理等 C.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可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恢复其生态功能 D.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和布局时,要进行城市生态分区 解析:选A 我国“三北防护林”虽然取得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没有完全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办事,也产生了不少问题,例如最初进行林带建设时,没有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单一种植了大片的樟子松林,导致松毛虫肆虐,很多地方的樟子松因此奄奄一息。 3.(2019·徐州模拟)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和整体性原理 B.我国南方的桑基鱼塘是运用系统整体性原理的典型实例 C.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D.“环境友好技术”及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可以减少城市污染的产出 解析:选B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改善了农村人民的生活环境,实现了多种物质的循环利用,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在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经济与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即要遵循整体性的原理;我国南方多水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主要体现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可减少污染的产出,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 4.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原理中,错误的是( )

农业生态学题库

农业生态学题库 一、填空题 1、农业的效益可分为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生物常以种群或群落的状态存在。 3、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4、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根据年龄锥体,可将 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依据取得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和各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 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6、种群的发布有3种基本类型:、、。 7、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8、生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作用四种。 9、就农业生产能量转化效率而言,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由生物及其环境两方面 因素决定的。 10、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直接受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 殖环境所制约。 11、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圈几个库中。 12、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N2O、臭氧、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13、全球氮素储量最多的是岩石、大气,其次是煤等化石燃料。 14、循环通常包括:氮的固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等几个重要过程。 15、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三种。 16、自然界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17、钾循环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的物质循环管。 18、酸雨是指pH低于的雨水。 19、根据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理论,他推断出围绕中心城市的6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 有不同的最适农业生产结构,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物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第六圈层以外则是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20、根据农业圈层结构,杜能得到两个结论,分别为:生产集约度理论和生产结构理论。 2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 22、农艺节水主要包括地面覆盖、耕作改良、水肥耦合、抗旱品种选育等。 二、选择题 1、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包括:多效应原理、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 理。 2、A型:凸型的存活线,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一直很低,直到生命末期死亡率才升高。人类属于或接近这种类型。 B型:对角型的存活曲线。即种群下降的速率从开始到生命后期都是相等的,表明在各个时期的死亡率都是相等的。 C型:凹型的存活曲线。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属于这类型的有

农业生态学考试

农业生态学考试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其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环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价值流,信息流) 5. 农业生态学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共十条) A.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物种类是经过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 B.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在驯化改良自然生物成为农业生物的同时,也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调控和改造 C.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农业劳动过程包括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基础上,添加了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价值转化功能 D.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农业生态系统中需要人为的合理调节与控制才能维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性。 E.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比同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F.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这种“大进大出”现象,表明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远远超过自然生态系统 G.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能量储存于活的生物体内或邮寄残屑中,可供系统自我维持之用。农业生态系统大量物质能量流向人类 H.养分循环特点不同: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弱,流失率较高。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I.服从的规律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应同时受到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J.运行的“目标”不同: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的“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因素的营养元素 7.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当这种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达到其一种生物的上下限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下来 8.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特定空间的同一种物种的集合体,是有生物个体组成的,具有可与个体相类似的特征(其空间分布有: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其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一方得力,双方得力<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 9.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中的应用: A.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正相互作用,合理搭配林木及作物种群,以

农业生态学的试题

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即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其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影响作用的环境因子。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食物连;在生态系统中,源于绿色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转化关系,使各个生物有机体紧密联系起来的营养序列称为食物链。 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就是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种群共生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的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而建立的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逆行演替;逆行演替就是指原来的群落在外界因素,如采伐、火烧、开垦、放牧、病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等的作用下,群落由比较复杂、相对稳定的阶段向着简单和稳定性差的阶段退化。逆行演替是群落次生演替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外界作用力的强弱及持续时间,当作用力强或持续时间长时,原有群落可能一直要退化到次生裸地。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农业资源;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微生物等)以及这些要素在时间上、空间上配置和能量、物质在各要素间的转移、循环途径。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5,共50分) 1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答:1. 农业生态系统除了主要依靠太阳辐射能以外,还需要人类提供辅助能源(如机械、化肥、农药、排灌、收获、运输、贮藏、加工等)。 2. 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农业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一、是非题(15分) 1、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组成的中心成分。() 2、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寄生虫并为该动物提供报警属于原始合作的关系。() 3、学生和椅子就组成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与经济双重规律的支配。()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污染基本上是由工业造成的。() 6、科技发展是农业生态学近30年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7、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第二层次是经营者的直接调控。() 8、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9、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充足的营养物质。() 10、森林砍伐后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11、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和用途通常是一成不变的。() 12、同一生境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会占据同一个生态位。() 13、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充分满足子孙后代的其需求能力。() 14、自然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大,社会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小。() 15、稻草→牛→蚯蚓→鸡→猪→鱼属于混合食物链类型。() 二、单项选择(15分) 1、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 A、温度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2、全球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为() A、0.01% B、0.4% C、0.2% D、0.1% 3、N、P、B、Mg等元素对油菜的生长具有() A、同等重要性 B、有主次之分 C、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之分 D、可替代性 4、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 A、捕食 B、腐食 C、混合 D、寄生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符合下列哪条定律() 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十分之一定律 D、限制因子定律 6、农业生态系统是() A、自然生态系统 B、人工生态系统 C、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D、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 7、构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是() A、人 B、生物群落 C、大气 D、太阳辐射 8、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原始协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 9、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A、高生物产量 B、高经济产量 C、高生物多样 D、输入输出特点 10、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 A、初级生产量 B、次级生产量 C、热量 D、净生产量 11、捕食性天敌的引入这一环节属于() A、生产环 B、增益环 C、减耗环 D、复合环 12、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为() A、有机农业 B、生物农业 C、石油农业 D、自然农业 13、金属矿产资源属于() A、可更新资源 B、不可更新资源 C、社会资源 D、工业产品资源

2018年农业生态学模拟试题A

贵州大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考试试卷A 农业生态学 注意事项: 1. 请考生按要求在试卷装订线内填写姓名、学号和年级专业。 2. 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答案。 3. 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装订线内填写无关的内容。 3.库 4.营养级 5.初级生产力 6.生态工程 7.环境污染 8.生态学 9.肥力结构 10.立体种养技术 二、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1.生物组分按照功能分为 、 和 三种类群。 2.四大自然圈是指 、 、 和 。 3.种群增长有 和 两种增长模型。 4.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 三、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我国大部分农区大量亏缺的元素是( ) A 、氮 B 、磷 C 、钾 D 、锌 2.我国森林覆盖率为( ) A 、50% B 、12.7% C 、33% D 、9%

3.生态金字塔一般指( ) A、能量金字塔 B、生物量金字塔 C、数目金字塔 D、都有 4.生态演替所能达到的最终状态称( ) A、顶极演替 B、先峰期 C、过渡期 D、衰退期 5.生物种间负相互作用为( )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竟争 D、共栖 6.下列元素在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循环的是( ) A、碳 B、氢 C、磷 D、氮 7.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为( ) A、20亿亩 B、30亿亩 C、144亿亩 D、5亿亩 8.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 )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9.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较高是因为增加了( ) A、腐食食物链 B、捕食食物链 C、寄生食物链 D、其它 10.根据收益递减律,资源投入量应选择( ) A、越多越好 B、适当点 C、越少越好 D、关系不大 四、多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少选、多选、错选均 不得分) 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包括() A、生物构成特点 B、环境特点 C、稳定机制 D、开放程度 E、生产力特点 2.固氮的主要形式有() A、化学固氮 B、高能固氮 C、物理固氮 D、工业固氮 E、生物固氮 3.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评价指标包括() A 持续性 B 协调性 C 承载力 D 均衡性 E 稳定性 4.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 A、生态效益 B、社会效益 C、经济效益 D、产量 E、产值 5.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份包括() A、自然群落 B、种群 C、农业生物 D、自然环境 E、社会环境

农业生态学总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 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 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 B.生态系统 C.农业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 B.动物学 C.微生物学 D.生态学 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 B.坦斯列 C.林德曼 D.奥德姆 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 B.坦斯列 C.林德曼 D.奥德姆 四、简答题 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生态工程练习题

生态工程复习练习 一、高考题 1.(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 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2.(2010年高考海南卷)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3.(2008年高考广东卷)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4.(2007年高考四川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2011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________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___(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________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能。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________和________等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二、模拟题 1.下列措施,不属于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类型的是() A.利用蚯蚓等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蚓粪残渣作肥料 B.在干旱地区开展雨水和地表水的收集 C.把人畜粪便转化为复合肥 D.农作物秸秆的“过腹还田” 2.(2012年余姚质检)“退耕还林还草”是哪种生态工程建设的措施() A.小流域综合治理B.城市环境工程 C.草原生态恢复工程D.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3.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B.防止环境污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