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I卷化学试题分析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I卷化学试题分析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I卷化学试题分析

及2008年高考趋势、复习备考策略的探讨

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李素荣

一、2007年全国理科综合试题(I)化学试题评价

2007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I)卷化学试题符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没有偏题、怪题。试题难度适中,总体难度比去年略难,其中选择题比去年要难一点,大题中两道无机推断题比去年要难推断一些,而实验题难度与去年持平,有机题比去年要容易。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2007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I)卷,和2005年、2006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I)卷相比,从试题结构、内容要求及试题难度都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考试中心来说,高考命题追求一定的稳定性,2008年也会遵循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一)、试卷结构

试题模式基本稳定化学试题分值108分,其中I卷6~13题共计48分,Ⅱ卷26~29题共计60分。26、27两道无机推断题,28题为实验题,29题为有机题,试题在模式上继续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与05、06高考试题几乎完全一致。

(二)、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I卷化学每题考查内容、分值及难易程度表

(三)、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I卷化学学科知识内容分布表

19个,占76%,知识点覆盖率还算比较高,本卷几乎涵盖了化学学科的所有主干知识,五大块内容都覆盖了。2007年的化学试题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的考查有所增加。化学计算有所削弱,而且都放在选择题中,只注重计算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没有繁琐的运算,数据处理简单。

(四)、试题评析

1、选择题部分

考查的内容是中学化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2007—6)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2的量

B.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10-4%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

C.pH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

D.含磷合成洗涤剂易于被细菌分解,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涉及的知识有SO2性质、O3、酸雨、含磷洗涤剂等,属常识性知识。容易题。

【答案】A

【点评】这一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相互联系的了解程度,属于较易题目。

(2007—7)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

A.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C.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D.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酸碱中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及水溶液的pH的定性判断。中等题

【答案】C

【点评】D和A,有一定的干扰性,但是题目若设置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元酸碱混合,就可以把水解知识也牵扯进来,内容会更充实,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就更充分。

【原题重现】1997年第18题

18.在室温下等体积的酸和碱的溶液,混合后pH值一定小于7的是

A.pH=3的硝酸跟pH=11的氢氧化钾溶液B.pH=3的盐酸跟pH=11的氨水

C.pH=3的硫酸跟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 D.pH=3的醋酸跟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

(2007—8)以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若阳极上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00 mol,则阴极上析出Cu的质量为

A.0.64 g B.1.28 g C.2.56 g D.5.12 g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关于电解的定量计算。中等题

【答案】B

【点评】立足教材,重视基础。守恒思想是化学学科的主干思想,以CuSO4溶液电解为情景进行考查,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切入途径。

(2007—9)在三个密闭的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p(Ne)>p(H2)>p(O2) B.p(O2)>p(Ne)>p(H2)

C.p(H2)>p(O2)>p(Ne) D.p(H2)>p(Ne)>p(O2)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气体定律。中等题

【答案】D

【点评】即使不知道克拉伯珑方程,本题也可完全用阿佛加德罗定律求解。当然克拉伯珑方程在现行教材中也不存在,不是中学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内容。

(2007—10)已知氧化还原反应:2Cu(IO3)2+24KI+12H2SO4=2CuI↓+13I2+12K2SO4+

12H2O ,其中1 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的电子为

A.10 mol B.11 mol C.12 mol D.13 mol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氧化剂的确定及其简单计算。较难题

【答案】B

【点评】题目考查了物质中元素化合价的确定、归中规律,甚至还有防止化学计量数的干扰,有一定难度。

【原题重现】

(2007年考试大纲-17题,2004年上海卷)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产物如下:

KMnO4+KI+H2SO4→MnSO4+I2+KlO3+K2SO4+H2O

(1)该反的氧化剂是________

(2)如果该反应方程式中I2和KlO3的系数都是5

①KMnO4的系数是______ ②在下面的化学式上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KMnO 4+KI+H 2SO 4→

(3)如果没有对该方程式中的某些系数作限定,可能的配平系数有许多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11) 等物质的量的下列化合物在相应条件下完全分解后得到氧气最多的是

A .KClO 3(加MnO 2催化剂,加热)

B .KMnO 4(加热)

C .H 2O 2(水溶液,加MnO 2催化剂)

D .HgO (加热)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依据物质的量、化学方程式的的简单计算。中等题

【答案】A

【点评】8、10、11三题连续就氧化还原命题,其中第8题侧重计算。考查学科思想、方法。第10题侧重考基本概念,本题侧重考查考生基本技能,看他们能不能熟练的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避免思维定势。

【原题重现】(1990年,22题)

分别加热下列三种物质各100克:①KMnO 4、②KClO 3(另加少量MnO 2)③HgO.完全反应后,所放出的氧气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 ②>③>①

(2007—12) 某有机化合物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若已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则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最多为

A .4

B .5

C .6

D .7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较难题

【答案】B

【原题重现】:

(2007考试大纲化学题示例-26,也是2005年全国理综卷二第29题16分)某有机化合物A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量)大于110,小于150。经分析得知,其中碳和氢的质量分数之和为52.24%,其余为氧。请回答:

(1)该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几个氧原子,为什么?

(2)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量)是 。

(3)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子式)是 。

(4)该化合物分子中最多含 个 官能团。

【点评】用这种形式考察有机知识,重在运用“讨论”的学科方法,确实回避了各地猜题的可能性。

(2007—13)下图(图略)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的是

A .反应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Ⅱ

C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Ⅱ

D .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Ⅰ和平衡态Ⅱ时浓度不相等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图像含义的理解。中等

【答案】C

【点评】这样的平衡图象释读,是必要的,但选项设置得有点粗糙, A 、D ,特别是A 没有嚼头,C 几乎没有任何干扰的可能性,能不能把选项设计成与温度、压强或使用催化剂有关,毕竟学生在这些认识有差异,却得不到应有的区分。

2、非选择题部分

有关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律)的推断

(2007—26,15分)W 、X 、Y 、Z 是前20号元素,已知:

①W 的阳离子与Y 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且能形成为WY 的化合物; ②Y 和Z 属同族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常见化合物;

③X 和Z 属同一周期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

④W 和X 能形成组成为WX 2的化合物;

⑤X 和Y 不在同一周期,它们能形成组成为XY 2的化合物。

—— O

回答:

⑴W元素是;Z元素是。

⑵化合物WY和WX2的化学式分别是和。

⑶Y和Z形成的两种常见化合物的分子式是和。

⑷写出X与Z形成的一种气态化合物跟WZ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命题意图】考查考查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物质推断、常见元素符号、物质化学式的书写等。本题综合性较强,没有特别明显的突破口,学生要能从同族元素能形成两种常见化合物、同一周期元素能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等信息突破。中等题。

【答案】⑴钙氧(写元素符号Ca ;O也给分,元素名称有错别字,元素符号书写不规范无分)⑵CaS CaC2 ⑶SO2SO3 ⑷CO2+CaO=CaCO3

【原题重现】

(1988年第三题第2小题) X、Y、Z三种元素.已知:

(1)它们是周期表的前20号元素,Y和Z不在同一周期.

(2)它们可以组成化合物XY2、YZ2和XZ.

(3)X的阳离子和Z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4)XY2能和水反应,生成白色浆状物,将浆状物过滤所得到的溶液与Y的氧化物YO2反应,可以得到另一种白色沉淀A.

请填写下列空白:

X是;Y是;Z是;A是.

XY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无机推断题

(2007—27,15分)A、B、C、D、E均为可溶于水的固体,组成它们的离子有

①A

②A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E溶液;

③A溶液与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盐酸;

④B溶液与适量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入过量D溶液,沉淀量减少,但不消失。

据此推断它们是

A ;

B ;

C ;

D ;

E 。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考查离子反应推断。涉及Na+、Mg2+、Al3+、Ba2+、OH-、Cl-、CO32-、SO42-、HSO4-的性质。由于涉及Al2(SO4)3与Na2CO3在溶液中的水解反应,Al2(SO4)3与Ba(OH)2的反应中沉淀量的变化等,使得该题较难准确推断。本卷最难题。

【答案】27.A—Na2CO3,B—Al2(SO4)3,C—MgCl2[或AlCl3],D—Ba(OH)2,E—NaHSO4 [或Mg(HSO4)2]。

【点评】在命题形式上有所创新,它一改传统物质推断题方式(给出具体物质及物质间的反应现象,要求推断物质),给出组成物质的阴阳离子及其反应现象,要求推断具体物质。这种命题形式有效地把离子反应和物质推断问题结合起来了,使得试题的功能及考查效度远高于传统的离子反应和物质推断单独设置试题的效度之和,充分地考查了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

【原题重现】:

(2007考试大纲化学题示例-28,也是2004年广东化学卷,21题10分)A、B、C、D是四种可溶的化合物,分别由阳离子K+、Ba2+、Al3+、Fe3+和阴离子OHˉ、CO32-、SO42-、NO3-两两组合而成,它们的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A与B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再加过量A,沉淀量减少,但不会完全消失。C与D反应生成有色沉淀。B与C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A: B:C:D:

化学实验(有关实验设计和评价的无机实验题)

(2007年理综I 28 , 15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

H2,还有CO2和水蒸气等。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中有CO和H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⑴盛浓H2SO4的装置用途是;

盛NaOH溶液的装置用途是;

⑵仪器B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

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⑶仪器C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其目的是。

⑷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g-ab-。

⑸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CO的实验依据是。

⑹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H2的实验依据是。

【命题意图】主要考查学生中学阶段的常见反应和基本实验的设计、操作及各实验设计的目的。考查CO、H2、CO2、H2O等气体的检验、除杂,以及试剂的选择和作用、装置的选择、连接等。中等题。

【答案】⑴除去水蒸气除去CO2 ⑵CuO H2+CuO Cu+H2O CO+CuO CO2+C u

⑶无水硫酸铜( 不给分:硫酸铜、硫酸铜晶体、CuSO4·xH2O ) 检验水蒸气⑷(g-a

b)-kj-hi-cd-fe-lm ⑸原混合气中CO2已被除去,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证明是混合气中CO与CuO反应产生了CO2⑹原混合气中H2O已被除去,无水CuSO4变蓝,能证明是混合气中H2与CuO反应产生了H2O

【点评】本题为化学实验题,但是难度不大,起点较低,学生看到实验题不会感到非常陌生,无从下手。最后两问要求学生能用准确的化学语言和术语来表达自己对实验题的理解和书写要求,突出化学学科特色,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步骤不容易答完全,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原题重现或母题】1991年高考化学试题第32题:(图略)

32.(4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所产生的混和气,其主要成份是CO、H2还含有CO2和水蒸气.请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确认上述混和气中含有CO和H2.

(1)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的代码字母)

混和气→()( )接( )( )接( )( )接( )( )接( )( ).

(2)确认混和气中含有H2的实验现象是;其理由是 .

【解后反思】这两题都是实验设计题,考查思路完全相同。两题只是在设问上有所变化,2007年的题目设问更全面、仔细。这两题是教材上几个简单实验的组合,在简单中求综合,在常规中求变化,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元素化合物知识,难度适中,学科特点明显。回归教材,落实基础,注意实验设计题的重组和改编。

有机试题

(2007年第29题,15分)下图中A、B、C、D、E、F、G均为有机合物。

催化剂 催化剂

根据上图回答问题:

⑴D 的化学名称是

⑵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机物须用结构简式表示)

⑶B 的分子式是________。A 的结构简式_________。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

⑷符合下列3个条件的B 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_____个。

i)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ii)与B 有相同官能团、iii)不与FeCl 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写出其中任意一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

⑸G 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化学方程式表示G 的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考查有机物结构推断、常见有机反应类型(如酯化、水解、消去反应)、化学方程式书写、同分异构体分析、乙烯的用途等。本题为2004年高考试题的变题,涉及醇、羧酸、酯的性质,学生大多能推出物质,失分主要在同分异构体的数目的分析上。中等题。

【答案】(1) 乙醇 [答酒精、乙醇(酒精)均不给分]

(2) (3)C 9H 10O 3 (4)3

(5)n CH 2=CH 2

CH 2—CH 2n 或CH 2=CH 2+ H 2O CH 3CH 2OH

下列情况不给分:

CH 2=CH 2写成CH 2CH 2,[]写成{}、用文字说明、用分子式。

【启示】有机化学基础——重视结构、关注细节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非选择题以中档题为主,考查的内容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和运用,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

(五)、总体评价

1、考查内容突出基础性

试题比较符合《教学大纲》以及《考试大纲》要求的。这套试题十分重视对中学化学核心内容的考查,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全部来源于中学化学教材,而且是中学化学中最基础的知识。选择题着重考查电解质、氧化还原、化学平衡等基本理论。主观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离子反应、基本实验原理和技能、有机化合物等主干知识。整套试卷涵盖了溶液的pH、电离平衡、电解、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有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实验等主干知识。

2、考查能力突出推理

这套试卷应该说还是体现了学科内的综合,虽然还是延续了06、05年的思路,让学生感觉做起来比较顺手,但这里面能力考察方面比较突出,尤其对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思维的严谨性方面,体现了较高能力要求。反映了我们国家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整卷中,与推理有关的题目分值达到化学部分总分的1/2。例如:

Ⅰ卷第12题要求考生根据试题给出的不确定信息(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和确定信息(氧的质量分数为50%),依据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特点进行合理的推算,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Ⅱ卷第26题,以元素周期表知识为主干,兼顾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推理时学生要用足条件,先确定出元素,然后再以确定的元素对比题中条件逐一验证。该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及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而推证既要层层推进,又要前后照应,思维要求严密。

Ⅱ卷第27题,一改以往告诉物质的化学式为构成物质的离子,由反应现象确定各物质的归属,这样不仅题型上有所创新,也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求较高,要求考生结合所掌握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对试题提供的信息碎片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和推理,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Ⅰ卷为④],将逆向推理和顺向推理结合,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本题思维量大,综合因素强,是本卷难度系数最小的题目。选择题中有两道题(第10题、第12题)有一定难度,所以07年理综卷中化学题的总难度要略大于06年。

3、推陈出新,重视经典题

Ⅰ卷第7题改编自全国高考化学试卷1997年第18题,原题是:

在室温下等体积的酸和碱的溶液,混合后pH值一定小于7的是

(A)pH=3的硝酸跟pH=11的氢氧化钾溶液

(B)pH=3的盐酸跟pH=11的氨水

(C)pH=3的硫酸跟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

(D)pH=3的醋酸跟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

Ⅰ卷第12题改编自全国高考化学试测卷1996年第20题,原题是:

吗啡和海洛因都是严格查禁的毒品。吗啡分子含C 71.58%,H 6.67%,N 4.91%,其余为O。已知其分子量不超过300。试求:⑴吗啡的分子量;⑵吗啡的分子式。

已知海洛因是吗啡的二乙酸酯。试求:⑴海洛因的分子量;⑵海洛因的分子式。

Ⅱ卷第28题改编自全国高考化学试卷1991年第32题,原题是:

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所产生的混和气,其主要成份是CO、H2还含有CO2和水蒸气。请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确认上述混和气中含有CO和H2。

(1)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填各接口的代码字母)

混和气→()( )接( )( )接( )( )接( )( )接( )( ).

(2)确认混和气中含有H2的实验现象;其理由是。

Ⅱ卷第29题酯化反应与水解反应、同分异构体书写,也是历年高考的核心内容。另外,Ⅰ卷第9题,第11题,第13题及Ⅱ卷26题也可从往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找到相似的变型题。

4、化学计算面广、题小、难度下降

自理综卷非选择题将化学试题从五个大题调整为四个大题后,就出现了化学知识五大块(理论概念、元素化合物、有机、实验、计算)只能出四个主观试题的矛盾,近年来基本上都是采取了去掉化学计算大题,而将化学计算融入其它知识块之中的策略。但从总体上看,化学计算量少,难度低。2007年的8道化学选择题中有6道题(第7、8、9、10、11、12题)需进行化学计算,一改以往化学计算量少之状况。涉及到有关溶液的pH计算、有关电解池不同电极上产量的计算、有关气体的压强计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的计算、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关于分子式的计算。其中第12题还对考生的计算程序和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近年来化学试题中基本没有出现过较难的计算题,这使得化学教学中对化学计算有所削弱,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有所下降。提示教师要求考生一定要掌握《考试说明》中化学计算要考的八方面的内容。

5.值得商榷的问题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I卷存在的问题:如(Ⅱ)卷27题中Ba(AlO2)2溶于水,同理,根据离子组合,NaHSO4、Mg(HCO3)2溶于水,那么Al(HSO4)3也存在而且是溶于水的,这对考虑总是细微全面的优秀学生不利。(Ⅱ)卷28题从思维严密的角度是否可以加上一句“假设各洗气瓶中所装试剂皆足量”。另外(Ⅰ)卷8、10、11题三道简单计算题均以氧化还原反应为载体,显得考查主干知识过于集中,特别是10题与11题,是可以改换载体的。

与此同时,试题中出现了NaHSO4溶液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键线式,双水解等内容,可能会对考生正确答题产生一定的障碍。

另外(4套)课改区的高考化学试题大量和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技成果结合,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情况以及考生具备的学科能力和素养,这和课改要求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和素养的精神是相符的。而两套全国高考理综试卷化学试题在选材方面都没有涉及生产、生活实际情景、科技新成果和社会热点,这和课改区的高考化学试题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显得与课改的精神极不和谐。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新成果、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命题,是2005年之前高考化学命题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类试题是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化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命题技术也比较成熟,而且在2005年之前连续多年出现,比较稳定。但在2006年的两套全国理综试卷和今年的两套全国理综试卷中,这样的试题一道也没有,这似乎又成为2006年和2007年全国理综化学命题的一个显著特征。2006年和2007年,所有全国理综化学试题都是以化学学科内知识为素材进行命题。

二、2008年高考化学命题趋势的几点思考

主干知识年年考,题型、内容比例、试题难度等保持稳定,传统试题作为母题经过改造、扩充、延伸推出新的高考题,体现高考试题的连续性。

从近几年考试大纲和试题分析可以推断,2008年化学命题会有一定的连续性,在题型结构、知识载体、考试难度上保持相对稳定,稳中求变,稳中求发展。

1.关注《考试说明》新增加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命题形式、方法和思想的变化

2008年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化学部分,与2007年相比没有太大的明显变化。只在化学考纲的能力要求中补充了一点,即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据此推测,在今年高考中可能出现,与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及晶体结构有关的考试内容(可能会在物质结构或有机分子空间构型上有所体现)。但由于化学的考试内容历来都相对稳定,对稳定理综考试的分数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今年的复习策略还是应该和往年保持基本一致。

立足课本高于和广于课本思想:命题素材来源于课本物质、概念、原理、规律;考察的内容来源课本技能、方法、能力,但知识、方法内容的联系性高于课本,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广于课本,体现在应用性和能力型试题上。

综合的思想:知识的综合性、方法的综合性与能力的综合性,可能的综合方式都会在高考试题中体现,一题多个知识点将是选择题的综合体现,一题多个知识板块、多种方法和多种能力将是非选择题的综合体现。

高考题一定是原创的或深度改编的。2005、2006、2007年高考试题中没有考查或考查力度不大的学科主干知识,尤其是具有联系性、发展性的知识内容成为2008年的命题载体可能性最大。

选择题表现:知识、能力和思维综合性,定量部分的分量对试题难度影响较大。

非选择题表现:继续坚持学科内综合性,试题情景、素材和设问角度及方式将在新颖上有所体现。

2.关注新课标的考试大纲对命题变化的影响

课程内容的变化对命题素材的丰富;课程目标的定位对命题方向的影响;学习方式的变化对命题方式的影响。

3.关注高考命题评价及意见

①坚持以能力为测试主导,突出对化学学科主题内容进行考查。

②加大学科内知识相结合的趋势,突出对学科能力的考查。

实验、元素化合物、基本理论的相结合;有机、实验、计算相结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相结合。

③重视对表达能力规范的考查。

④试题的设计有一定的开放性。

⑤命题改进建议

适当增加试题中新颖题目的数量,以体现在稳定中求发展的精神。

三、2008年高考化学复习备考建议

(一)、认真研究“三考”,把握命题方向

1、研究《考试大纲》

如果说《教学大纲》为我们平常教学指明了应该达到的目标要求,则《考试大纲》就是为我们指明了考试所应该达到的目标要求,它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高考命题的“紧箍咒”,把《考试大纲》作为命题的一部“宪法”丝毫不为过。《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依据,在复习备考中要正确把握这一复习方向,在充分研究剖析考纲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不搞“偏、难、怪”试题,对考纲不要求的内容可以不复习,对考纲降低要求的内容不搞拓展,对考纲要求的内容要花大力气进行复习。2006年第27题考了置换反应,2007年第27题考了复分解反应。

2、研究考题(高考试题和考纲例题)

研究高考试题和考纲例题,要重视:

(1)、对“往届高考题”的改编

今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再现了一些“往届高考试题”。在复习备考中要认真对待“往届高考题”,要能选择高考题中精华部分进行重组、变形和创新改编。备考阶段精选往年的经典高考试题,对落实基础与技能较为有效。

(2)、对课后习题的改编、重组和整合

课后习题可以说就是高考的母题,高一、高二上新课时一定要把课后习题融会贯通,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基础试题,也是经典试题,历经多年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3)、自编原创试题

《化学教学》从去年开始征集原创试题,2007年开始每期上都有2-3篇优秀的原创试题刊登,我们不妨看看,借鉴使用。

●肥皂制取实验的拓展(详见《化学教学》,2007年第10期)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物的探究

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但有文献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能生成过氧化氢。为了验证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是否有过氧化氢产生,我们利用过氧化氢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来验证。实验表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过氧化氢生成。

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过氧化氢生成?

详见《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7期P38页《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物的探究》一文。

例如:郑老师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实验,发现烧杯中酸性KMnO4溶液褪色。若将烧杯中的溶液换

溶液,溶液显红色。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成有少量KSCN和FeCl

D

A.该条件下生成的水分子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B.该条件下H2被冷却为液态氢,液氢的水溶液具有还原性

C.该条件下H2燃烧生成了具有氧化性的物质

D.该条件下H2燃烧的产物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H2O2

3、研究考点

考点是命题的导向,可以预测预测高考命题的趋势。研究考题,分析考点,就是研究高考命题的方向。近三年理综化学试题的常考考点主要有: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溶液、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烃的衍生物、化学实验等。如氧化还原反应是历年高考的座上客,是必考内容,其涉及到的主要考点为:①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②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③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④计算电子转移的数目;

⑤根据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解决一些计算问题。2004(8),2005(11),2006(9),2007(10)。

(二)、强化“双基”,构建“网络”,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

1、主干知识:是学科知识树的树干部分。由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组成,是支持学科的脉络,约25条: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化学键和晶体结构;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卤族元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碳族元素;碱金属;镁、铝、铁及其化合物;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烃及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合成材料;涉及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浓度计算;化学基本仪器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备;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2、核心知识:《考试大纲》中对测试内容要求为理解(掌握)层次的知识。《考试大纲》里列出的化学核心知识占39.8%,其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占21.2%,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占6.8%,有机化学基础占3.4%,化学实验占2.5%,化学计算占5.9%。化学计算自2005年起没有单独成大题,而是融入无机、有机、实验三块之中,趋于淡化。

高考无论怎样改,“双基”都是很重要的。加强“双基”教学是我们每年在高考之后都要强调的话题,而且是如何强调也不过分的。从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化学试题来看,造成绝大多数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不是试题的难度,而是学科“双基”上的不足。这就启示我们,高考复习备考时一定要降低重心,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不盲目追求考试“热点”。故在复习备考时,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把落实“双基”放在首位。首先,要认真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依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落实,不留盲点,全方位复习。同时,要注意每年考试说明中的“变化点”,这些“变化点”在高考中一般都有所体现。其次,当学生把课本知识弄懂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物、化学实验等知识分别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但要注意知识的归纳不局限于某一章节,要将整个中学阶段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复习化学实验有关知识可归纳为:45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4种气体制备与检验;22种离子的检验,只用一种试剂鉴别的20组物质;10类特殊组合实验装置等)。

通过归纳、总结、类比、联想,既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能力。

(三)、切实抓好三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第一轮:夯实基础,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

打好基础、落实基础是首轮复习的首要任务。进入第一轮复习前,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遗忘较大,这一轮花费的时间也最多,大约六、七个月左右。

任务:以课本为中心,按照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系统的单元复习(或按知识板块)。不仅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知识的落脚点,而且要勤于动脑、动手,做一些各种类型的练习。

措施:回归教材,突出知识“全、联、活”,采取“查、讲、练、考、评”五环节进行。

全:细致无漏,知识覆盖面要全。

联: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把分散、零碎的知识要联系起来。

活:专题训练,思维变通,灵活运用。

查:检查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情,教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做到心中有数。

增强“讲、练、考”的针对性

讲: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规律化;

练:每讲完一个专题,配以适当数量的练习;

考:每考一次,及时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做好错误统计;教师自

第二轮: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化学综合素质

任务:重点是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和网络化。即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查漏补缺的重要阶段。

措施:分块归纳,专题讲座、强化训练。重点放在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上

第三轮:综合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加强“套题训练”,适应“理综”考试模式。主要是模拟训练。如果说专题训练培养学科能力,那么套题训练则是培养应试能力。从近几年高考备考实践中发现:单科考试可以考得较好,但一旦做理、化、生综合试卷,往往考得不理想,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原因之一由于理综试卷每个题分值相对较大,一旦做错,失分较高;其二,思维转换要求快,否则时间不够;其三,试卷在编排上,第二卷起始是4个物理题,有人说:“物理考计算、化学考推理、生物考实验”,就理科综合命题的整体布局有一定道理(实际上各学科有各学科特点),如果物理题难度偏大,或者学生物理学科学得不好,而又不懂得舍弃,很可能耗时过多,或者心烦意乱,影响后面的化学和生物的答题,造成理科综合卷得分偏低。因此,模拟训练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答题经验教训。普遍的做法是将限时训练和学科内综合训练相结合。例如选择题训练,让学生养成习惯,做选择题不能太快,以免失分,因为每道题为6分,失分太不合算。题目可以从近几年的高考题、各省市的模拟题中去挑选,难度不宜太大,以容易题为主,顶多出现一道中难题。每周进行一次学科内综合训练。例如要求学生45分钟做4道学科内综合题,这样的时间有些紧,但可提高学生解题速度,提高阅读、审题能力,并及时纠正学生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化学术语出现错别字等问题。另外,这一方法还可让学生学会合理舍弃,同时调整考试心理,提高考试技巧。

另外,在模拟训练中,要注意汲取全国各地的经验,精选优秀试题。从知识、能力、心理上全面做好应试准备,提高学生对高考的适应性和应试能力。

(四)、加强化学用语和文字表达规范化训练,力求避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总复习时要重视化学用语的过关。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对化学学科语言的考查备受关注。

2004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提出了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和电镀铜的四个电极反应式的要求;

2005年的试题要求书写的化学方程式多达7个;

在2006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要求书写的化学方程式达到8个;

2007年对此方面的考查得到了加强:第I卷的8题、11题需要电极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第II卷26题、27题和28题的(2)、(3)小题以及29题(1)、(2)、(3)、(5)小题都是要用规范的化学用语来作答的。答案要求直接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结构简式、名称等化学用语竟高达18处之多。答案要求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有6处。

预计2008年将延续加强“化学用语考查”特点。这就要求在总复习时要加强对化学用语规范训练、及时纠正,避免一看都懂,一写就错,一考就糟的局面。

(五)、复习备考应加强实验教学,尤其注重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就是学生运用已具备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构思解决问题方案的本领,它是实验的最高层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在复习备考时,可先易后难,先常规后创新。实验题:以教材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基础的组合创新实验题,注重仪器、装置的使用;基本操作、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简单实验设计——强化简答要点:操作、试剂、现象、结论。

(六)、发挥集体智慧,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备考计划

研究“三考”,是为了把握命题的方向,加强“双基”教学,构建知识“网络”,抓好三轮复习,都是为了提高应试能力。所以,各校根据自己生源的实际情况,要制订周密可行的

总的复习备考计划和阶段性备考计划,计划要落实到人、落实到哪一周甚至哪一天,以我为主,避免复习的盲目性、随意性,反对不顾学情的一味照搬照抄。如某一个知识点(或专题)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重点、难点、考点、热点、弱点在集体备课时都要认真研究,可采取一个专题(或章)由一个教师主发言、主命题,其他老师补充,最后讨论定稿的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又可以迫使发言教师对所讨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所命题目的反复斟酌,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