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科学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二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面物质的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有()

A.蜡烛的熔化

B.木柴燃烧

C.矿石粉碎

D.电灯的发光

2.下面物质的变化,是不可逆变化的有()

A.玻璃的变化

B.水泥的变化

C.水的三态变化

3.下列哪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A.冰融化

B.小麦磨成面粉

C.鸡蛋皮放入白醋中

4、下列物体发生的变化仅仅是形态上变化的是()

A、蒜瓣在蒜臼中被捣成蒜泥

B、煤气在炉灶上燃烧

C、咀嚼馒头过程中感觉到有甜味

5、碎玻璃在熔炉中逐渐变软,并融为一体的过程,我们称它为玻璃的()

A、熔化

B、软化

C、溶解

6、在下列条件下,铁最容易生锈的是()

A、在真空中

B、在食用油中

C、铁在食盐中

7、适量的水泥加入一定量的水搅拌均匀后,不久就会硬化,这种变化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使水泥恢复原来的样子吗?()

A、能

B、不能

C、无法判断

8、木材在下列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是()

A、加工成桌子

B、加工成椅子

C、点燃当火把照明

D、被粉碎成锯末

9、下列变化:泥土到砖块、一粒种子变成一棵幼苗。()

A、两种变化都是不可逆的

B、两种变化都是可逆的

C、前者可逆,后者不可逆

D、前者不可逆,后者可逆

10、植物油和水混合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生成新物质

B、生成了新物质

C、以上两种说法都不对

11、用牛奶做胶水时牛奶与酸奶的比例是()

A 、1:10 B、10:1 C、1:4 D、4:1

12、家中最好用()来装醋。

A、铝罐

B、铁罐

C、玻璃瓶

D、铜罐

13、下列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是()。

A.纸燃烧

B.光合作用

C.面塑

14、下列变化中,既有形态改变,又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A.金属热胀冷缩

B.煤炭燃烧

C.纸折叠

15、下列哪些变化属于可逆变化() ABCD

A、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

B、西瓜刀到西瓜汁的变化

C、玻璃刀玻璃杯的变化

16、下列哪些变化属于不可逆变化

A树到椅子 B、水到冰 C、食盐到食盐水

17、下列说法不属于防止铁生锈的是

A、给轴承涂油

B、给铁盆加瓷

C、用水冲洗铁盒

18、杯子中的三根铁钉,哪一根更容易生锈

A、铁钉在水中

B、铁钉在空气中

C、铁钉一半在空气一半在水中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热可以消毒,所以牛奶加热时要久煮

B、牛奶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C、所有人都要喝牛奶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腹喝牛奶有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

B、橘子汁与牛奶可以同时饮用

C、牛奶与醋混合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D、可用牛奶代替白开水服药

21、下列关于铁生锈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A、是不常见的一种现象

B、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C、是不可逆变化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后有水喝二氧化碳生产

B、不同物体燃烧时火焰的颜色相同

C、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能溶解气体

D、铜生锈时的铜锈是绿色的

23、用菜刀切下面的水果()时,最容易使菜刀生锈的是

A、西瓜

B、西红柿

C、南瓜

D、冬瓜

24、点燃一张纸扔进瓶子里,燃烧完后马上用橡皮膜蒙住瓶口并扎紧,过一会橡皮膜会

A、凸出来

B、凹进去

C、不变

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

1.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改变物质的或使其产生。

2.水泥在加水混合后,不能。是变化。因此人们应当在的地方储存水泥。

3. 不同,物质发生的变化就不同。

4.牛奶和醋混合后,既是产生的变化,又是的变化。

5、水有、、三种状态的变化。变化后原状,因此这三种变化都是变化。

6、条件不同,物质也就不同。根据变化结果可分为和

;根据是否会恢复原状可分为和。

7、玻璃碎裂的现象中,玻璃改变了,但没有产生,通过一定的手段还可以恢复。因此这种变化是。

8、食盐和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是变化。

10、把食盐放在水中,过一会不见了说明食盐在水中了;如果把它加热,食盐又变回来了,所以说提取海盐的最简单方法是。

11、将食醋倒入装有牛奶的杯子中,可以看到杯子中有产生,这属于

的变化。牛奶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等。

12、农闲时农民伯伯就把不用的农机具擦上油包起来。这样做是通过隔绝和

防止

三、判断题

1、石头经过人们的加工可以产生新的物质—石凳、石桌。()

2、蜡烛熔化是一个在高温下由固态逐渐变为液态的过程。()

3、火柴在擦燃时产生新的物质—烟。()

4、牛奶和醋混合后,还可以恢复原状()

5、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6、鸡蛋在醋中产生了气泡说明产生了新物质()

7、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没有影响()

8、污水治理是可逆变化()

9、人们可以经常把厨房中的铝锅用砂纸磨一下,使它光亮如新()

10、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改变物质的形态或使其产生新物质()

11、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没有影响()

12、牛奶中加入少量酸性物质就成酸奶()

四、我对科学现象的认识

1举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利:①燃烧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②燃烧为人类活动提供新物质

弊:①火灾给人类造成财产损失和生命安全②燃烧的烟污染空气

2、纸折叠合纸燃烧,就变化的种类来说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不能空腹喝牛奶?

4、酸奶是同学们很喜欢喝的牛奶,你能用纯牛奶做酸奶吗?

5、根据牛奶与下列物质混合产生的现象回答

①、我的发现

②、果汁与牛奶一起喝行吗?为什么?

6、怎样用牛奶制胶水?

7、怎样防止铁生锈

8、实验题

取六只相同的试管,编好序号。把6只没有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试管中。

1号倒满水;

2号不作处理。

3号倒入少量水,使铁钉一半水、一半空气中。

4号倒入醋铁钉没入醋中。

5号加入盐水铁钉没入盐水。

6号加入碱水铁钉没入碱水

填表

9、分一分

①冰融化成水②钢铁生锈③打碎玻璃④鸡蛋在醋中产生气泡⑤食物腐败⑦煤气燃烧⑧木材燃烧⑨种子发芽⑩污水治理

其中

10、喝牛奶的学问

(2017)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

【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1-3节)知识点归纳 【知识衔接】:八年级下册化学基础知识 1、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不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2、分子构成的物质:大多数的非金属单质,常见的一些气体、液体,还有碘和溴。 3、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态非金属(硫、碳、磷、硅)及稀有气体 4、离子构成的物质:酸、 碱、盐 5、1-18号元素: 6、常用元素: 钾K、钙Ca、锰Mn 铁Fe、铜Cu、锌Zn 银Ag、钡Ba、汞Hg 7、常见的原子团: 8、常见化合价:(背诵)钾钠银氢+1价,钙镁钡锌为+2价,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是—2价,三铝四硅五价磷,一二铜二三铁,单质元素为零价。 9、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原则: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化合物化学式书写口诀:正前负后、上方标价、交叉填数、约简检验。

10.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结为五步: ①写:反应物的化学式写在“=”的左边,生成物的化学式写在“=”的右边,多种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用“+”相连。 ②配:在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通常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③注:注明反应条件,通常写在“=”的上方或下方。“加热”常用“△”表示。 ④标: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那么在气体的化学式右边用“↑”号表示;如果是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反应物中无固体,而生成物中有固体的,那么在固体的化学式右边用“↓”号表示。 ⑤查:检查化学式是否正确,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条件和物质状态是否标注,标注是否恰当。1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步骤 (1)设未知量x(此时x不带单位,如“设某物质的质量为x克”是错误的); (2)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别忘了配平); (3)计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要乘上配平的系数),写在相应化学式的正下方(包括x);(4)在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下面写出已知质量(纯净物质量)和未知量x; (5)将有关的四个量列成比例式,求出未知量x(此时x要带单位,如x=1克); (6)简明地写出答案。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变化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本身没变化,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分子。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3、常见的化学性质: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毒性 4、常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凝固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5、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6、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沉淀、气体、温度、发光、发热、PH、状态、形状 7、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①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②寻找发现未知物质③建立物质变化模型。 8、变化和性质的区别: 变化是正在发生的。(变化特殊字眼:正在、了、已经、出现等) 性质是本身具有的,不一定在发生。(性质特殊字眼:能、会、可以、易、难、具有等) 第二节:物质的酸碱性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酸=H++酸根阴离子) 常见的酸: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醋酸(CH3COOH)、柠檬酸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碱=金属阳离子(或NH4+)+OH-)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 识点 世界是由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有些变化产生了,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和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和混合。 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等。 铁生锈与和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关系很大。

探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实验: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实验材料: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和菜油; 实验方法:将三枚铁钉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其中两个盘子分别装上水和菜油; 实验现象: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有点生锈,放在水盘子中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钉生锈较多,浸没在菜油盘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实验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其中水的作用较大。 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这种变化属于。 1、用长柄金属汤匙去一小勺白糖,在蜡烛火焰上慢慢的加热,白糖会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气体。 3、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 答:制成合金;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九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1、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物质分类: 2、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 Pb(NO3)2 + 2KI = PbI2↓+ 2KNO3 无色溶液无色溶液黄色沉淀 3、有关硫酸铜的实验 ①硫酸铜晶体(蓝色):无水硫酸铜,俗称胆矾、蓝矾。化学式:CuSO4·5H2O ②硫酸铜溶液(蓝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CuSO4+2NaOH=Cu(OH)2↓+Na2SO4现象: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③硫酸铜粉末(白色):CuSO4获取方式:CuSO4·5H2O △ CuSO4+5H2O (现象:蓝色晶体变成白色粉末,试管口出现水珠) ④硫酸铜粉末遇少量水,发生反应:CuSO4 + 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 ⑤硫酸铜的用途: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原理:蛋白质和硫酸铜会发生化学反应后使蛋白质变性 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可以检验水分的存在CuSO4 + 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酸酸的含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 = H+ + 酸根离子 1、三大强酸:盐酸(H Cl)、硫酸(H2SO4)、硝酸(HNO3)常见的弱酸:醋酸(CH3COOH)、碳酸(H2CO3) 2、常见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注:上述各指示剂遇中性溶液都不变色,依然显示原来的颜色。 3、pH 值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0~14 之间。pH越低,酸性越强;pH 越高,碱性越强;pH 等于7 的物质呈中性。 4、pH值的测定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溶液,滴在pH 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 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值。 5、酸的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碱=盐+水 H2SO4 + 2 NaOH==== Na2SO4 + 2H2O H2SO4+ Ba(OH)2= BaSO4 ↓ + 2H2O Al(OH)3 + 3HCl=AlCl3+3H2O Mg(OH)2 + 2HCl = MgCl2 +2H2O (Al(OH)3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Al(OH)3 和Mg(OH)2都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一个是地球内部的力量,主要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在其作用力下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主要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部分,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等知识则是学生所欠缺的。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运动会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形地貌的变化。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火山地震等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察觉的,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本课主要通过是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课在设计时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地表的变化》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重点: 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认识地表变化对人类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猜图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给出 的图片来猜一下这是什么地方?看看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出示各种地貌图 片〗 学生猜图片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呢!其实地球上关于这样的地表形态还有很多,老 师不知道你都到过哪些地方?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刚才我们一起介绍了这么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那么这些地表形态一开始 就是这样的吗?是的,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 表的变化。(板书:地表的变化)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地表形态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的,关于地表里面藏着好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好好想一想,你最想研究什么呢? 学生交流 2、猜测地表变化原因 前几课我们学习了火山、地震等相关知识,结合前几课我们学的知识,大胆猜想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地表的变化?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3、对影响地表的因素进行分类 刚才同学们对地表千姿百态的原因做了大胆的猜想,科学探究的过程首先就是从猜想开始的,这一点我们同学们刚才已经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好。同学们,我们如果能给影响地表的众多因素分一分类,你觉得该怎样分? 学生试着分类,教师引导 教师小结:像火山、地震这些因素我们称为自然力量;像京杭大运河、三峡工程这些因素我们称为人为力量。今天我们就从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这两个主题入手来研究地表的成因可以吗? 4、自选主题,小组合作探究,认识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选择研究的主题 教师分发资料,以备学生参考 研究自然力量的小组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播放关于火山、地震、风化、搬运、沉积、板块移动等的课件资料。)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综合测试卷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说法中的“一定”,你认为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由固体变为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中一定不生成新物质D.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放热、发光现象 2、规范的实验操作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基础.如图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A.滴加液体B.过滤C.闻气味D.熄灭酒精灯 3、盐酸、稀硫酸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H+,故有许多共同的性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打开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口都有白雾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用于除铁锈 C.浓盐酸和浓硫酸都具有腐蚀性可用来干燥氧气D.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都有白色沉淀 4、下列物质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都会减少的是()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食盐溶液 5、一辆满载浓硫酸的槽罐车在路上因车祸翻倒而大量泄漏,为了不污染旁边的水源,下列措施适宜的是() A.用水冲洗泄漏的浓硫酸B.将熟石灰撒在泄漏出的浓硫酸上 C.将氯化钡撒在泄漏出的浓硫酸上D.用土将泄漏的浓硫酸掩埋 6、在某溶液中先滴加稀盐酸无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溶液中( ) A.一定含有SO42-B.一定含有Ag+ C.可能含有Ag+或者SO42-D.一定含有Ag+或者SO42- 7、将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同的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再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呈现的颜色是() A.红色B.紫色C.蓝色D.无色 8、将下列物质同时加入到水中,能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MgCl2HCl NaNO3B.NaOH HCl (NH4)2SO4 C.K2CO3 Ca(NO3)2 NaOHD.FeCl3NaCl KNO3 9、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CuSO4溶液显蓝色是由Cu2+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A.将CuSO4溶液加水稀释B.观察Cu(NO3)2溶液 C.观察Na2SO4D.向CuSO4溶液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 10、某科学兴趣小组要在实验室制取一定量的MgSO4.同学们分别在实验室里找到了以下四种反应物,其中 不能通过与稀硫酸反应制得MgSO4的是() A.MgB.MgOC.Mg(OH)2D.MgCl2 11、打开浓盐酸试剂瓶,发现瓶口有“白雾”出现.已知盐酸中含有水分子(H2O)、氢离子(H+)和氯离子 (Cl﹣).下列实验能证明“白雾”中含有氢离子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现有Fe2O3、Na2CO3溶液、Ba(OH)2溶液、NaOH溶液、稀H2SO4等五种物质,在常温下它们两两相互 发生的化学反应最多有()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产生甜味的原因以及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事先写上淀粉字的白纸课题、喷雾器、碘酒、淀粉、滴管、课件等。 小组活动:米饭、淀粉、碘酒、滴管、培养皿、15种常见食物样品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谈话,出示神秘信件。 2、表演魔术,显现课题。 揭示课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设计意图:把教材安排于最后的制作神奇的信件的魔术提到这里进行表演,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品尝米饭 1、交流:你印象中米饭的味道。 2、学按要求细细品尝米饭。 3、交流品尝后的发现,思考:米饭原本是甜的吗?米饭变甜说明了什么?米饭为什么会变甜? 4、观看微课介绍:米饭是甜的吗? 5、交流:通过微课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亲自品尝米饭的味道,教师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使这个过程有序、高效。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并配合微课介绍,突破难点。]

三、探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出示淀粉,仔细观察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1-2滴碘酒,观察。 3、用滴管滴1-2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前面所学。 4、思考:蓝紫色的物质还是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 学变化。 5、拓展提升:你还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在淀粉、米饭滴碘酒,马上会出现蓝紫色,生成的 一种新物质,更加激发探究科学的激情。在探究中让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生活中含有淀粉的食物还有很多,有办法鉴别吗? 1、课件出示记录表,展示食物种类。 2、师生交流,用碘酒来检测时,要注意些什么? 3、展示温馨提示单。 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实验结果 (1)、指名小组上台汇报、展示实验结果 (2)、说说在实验过程中还有哪些发现? 6、师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趁热打铁,学以致用,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有机地在课堂中再现生活,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还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课本知识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1、在革命时期,需要写无字密信传递情报。 2、介绍微课:《制作神秘信件》的网址。 六、总结提升 谈谈今天的收获与困惑。 [设计意图:在课临近结束时,以问题的形式师生一起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巩固所 学的内容。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培养持续探究的习惯。] 附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 为主体,以学生对相关活动的主动观察和探究为核心,重视对科学情感的培养,重视学 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突出了以下几点:

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试卷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等第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 分) 1、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2、地球的表面是(岩石)和(土壤)。 3、由于受(大气)、(水)、(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4、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土壤的成分中,(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 6、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岩石可能会(风化)。 7、风化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8、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9、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 10、(黏土)和(细沙)容易被雨水冲走,是因为它们比较轻。 11、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它们汇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的河流。 12、在进行沉积实验时,我们发现了(重)的物体先沉积。 13、(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4、为了保护我们家园,应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土地(侵蚀)。 二、选择题(每空1分共15分) 1、新疆的吐鲁番是个( C )。 A、高山 B、平原 C、盆地 2、地势低平而宽广是( B )地形特点。A、山地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3、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 A ),压力越来越(C)。 A、高 B、低 C、大 4、地壳主要是由(A )构成的。 A、岩石 B、水 C、空气 D、二氧化碳 5、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 B )。 A、侵蚀 B、风化 C、沉积 6、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从小到大分为( C )。 A、沙粉沙沙砾黏土 B、沙砾沙粉沙黏土 C、黏土粉沙沙沙砾 7、( C ),就会使土地被侵蚀越厉害。 A、坡度大,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小 B、坡度小,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 C、坡度大,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 8、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地势平坦的平原一般在大河的( C )流域形成。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9、深圳地形主要以坡度较缓的低矮山岳为主,这种地形属于什么地形?( C )。 A、平原 B、盆地 C、丘陵 10、我们的土壤妈妈的作者是( B )。 A、牛顿 B、高士其 C、赫歇耳 11、从地形图上可以知道,我国( B)多高山,(A)多平原。 A、东部 B、西部2、由于流水对土地有( C )作用,地表便形成了许多溪流和沟壑。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试题含答案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试题 姓名等级 一、查漏补缺。 1. 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层,从内到外分别是、、。 2. 科学家利用和等提供的信息来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索。 3. 火山大致可分为、、三类。 4. 风化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是、、。 5. 地震发生前,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等。 6. 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地震最早的国家,早在多年前,科学家就发明了世界 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为地震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7.煤、石油、天然气属矿产,铁、铜等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矿产。 8. 为了保护矿产资源,我国颁布了《》。 9.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或。 二、明辨是非。 1. 地球内部是平静的,地球表面也是一成不变的。() 2. 地震与火山对人们的生活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3. 煤可以制作燃料、染料、消毒剂、杀虫剂等。() 4. 岩石由矿物组成。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5. 地下储藏的能源有很多,所以人类用不着开发新的能源。() 6. 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 7. 模拟实验是一种很好的科学研究方法。() 8. 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 三、珠海拾贝。 1.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地核的半径有()多千米。 A.3400 B.2900 C.800 2. 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 A.一样的 B.陆地部分薄海洋部分厚 C.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级大地震,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A.7.8 B.8.0 C.8.1 4.()是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 A.李四光 B.竺可桢 C.陈景润 5.从地面到地球中心约()千米 A.6300 B. 3400 C. 2900 6. 卵石的形成与()有密切的关系。 A.水 B.石头 C.风 7. 下列现象中,()不是自然因素对地表影响的结果。 A.火山喷发 B.地震 C.修路架桥 D.地球板块移动 8.在探究温度对卵石形成的影响试验中,用酒精灯的()来加热岩石。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四、我的科学研究。 1.如下图(1),当手用力一定时,小木棍会,断裂时,手有的感觉;用力挤压毛巾的两端,毛巾会。这两个图都是模拟形成的实验,毛巾和小木棍相当于地震中的,手用的力表示地球受到的来自的力。2.如下图(2),将石块在火上烧,之后迅速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会发现石块,说明五.科学与生活。 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个实验方案。 2、在教室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 (1)有的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 (2)有的物质变化是人为因素,有些是自然因素; (3)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例如压扁易拉罐、水结冰、给水加热、弯折铁丝、纸折玩具等,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例如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生锈等,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豆子和沙子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2.白糖加热后由白色的糖变成黑色的炭,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一般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例如:

(1)蜡烛燃烧时,蜡烛熔化后变得越来越短是物理变化,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是化学变化; (2)白糖加热时,先由固体的糖熔化后变成液态的糖,这属于物理变化。接着液态的糖由透明变成黄色、红色、褐色,最后炭化后变成一种黑色物质炭,并伴有焦味,这属于化学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米饭本身不是甜的,但我们咀嚼过程中会感到有甜味,这是因为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中的(淀粉)在口腔里与(唾液)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麦芽糖)。 2.淀粉和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不同于淀粉和碘酒的新物质,这种物质是(蓝色)的。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3.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生姜)。 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4.用毛笔蘸淀粉调制的液体,在白纸上写下几个字,晾干后字迹不见了,再用(碘酒)涂在白纸上,白纸上的字就显示出来了,这就是神秘的信件。制作神秘信件时,调制淀粉液要用(热水),因为淀粉不溶于冷水。 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小苏打是白色的细小的(晶体),溶于水。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测试卷(含答 案) 一、填空题。 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构成的. 是在不断地发 生变化的。 2.我们吃米饭或馒头的时候.细细咀嚼后会感到有些甜味.这是 因为米饭和馒头中含有。要检验这种物质是否存在.我们可以在米饭 或馒头上滴几滴 .如果 .就说明米饭或馒头中含有这种物质。 3.铁生锈的速度比小苏打和醋的反应速度要。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的现象有、、和产生沉淀物。 5.硫酸铜溶液是色透明的液体.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铁钉表面会附着色的物质.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变化属于 变化。 二、判断题。 1.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有些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 ) 2.因为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空气.所以空气不是物质。 ( ) 3.有些物质的变化很缓慢.而有些物质的变化很快。 ( ) 4.小苏打是无色透明的晶体.它能在水中溶解。 ( ) 5.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因为铁生锈需要很长的时间。 ( ) 6.热胀冷缩现象是物理变化。 ( ) 三、选择题。 1.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只发生化学变化 C.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2.打开可乐瓶.会有大量的气泡冒出.这些气泡中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空气 C.水蒸气

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腐烂变质 B.水蒸发 C.酒精燃烧 4.下列物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白醋和小苏打混合 B.玻璃破碎 C.火柴梗被折断 5.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不能看到的现象是( )。 A.接触硫酸铜溶液的铁钉表面变色 B.产生大量气泡 C.溶液的颜色变浅 6.把铁钉的一半浸入水中.另一半露在空气中.( )最容易生锈。 A.水中的一半 B.空气中的一半 C.空气和水的交界处 7.用白醋在白纸上写字.干后纸上无明显痕迹.再把红萝卜皮浸出的液体喷在白纸上.可见字迹。这个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无法确定 8.硫酸铜溶液不能用( )盛装。 A.玻璃容器 B.铁制容器 C.铜制容器 9.下列方法中.( )不能防止和减缓铁钉生锈。 A.将铁钉放人盐水中 B.在铁钉上抹油 C.在铁钉上刷油漆10.做泥塑或面塑时.物质发生的是(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无法确定 四、连线题。 将下列物质的变化与其主要伴随的现象用线连起来。 在面包上滴碘酒 物理变化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光、发热 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铁钉生锈产生气体 化学变化蜡烛燃烧 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颜色改变 水变成水蒸气 五、读图题。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知识点 课 件www.5yk https://www.doczj.com/doc/0a16889964.html, 1、世界是由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3、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4、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5、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

的新物质。 6、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8、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9、探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实验: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实验材料: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和菜油; 、实验方法:将三枚铁钉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其中两个盘子分别装上水和菜油; 、实验现象: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有点生锈,放在水盘子中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钉生锈较多,浸没在菜油盘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6)、实验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其中水的作用较大。 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测试卷(有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 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气味、软硬、物质的溶解性、液体的沸点、熔点、金属的延展性、光泽) 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 知识点二:酸 一、酸: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 酸的共同特点——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只有H+ 二、酸的性质 1).定义: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2)常见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指示剂酸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 紫色石蕊试液红色蓝色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红色不变色 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蓝色 3)酸的个性 浓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浓硫酸:①具有强腐蚀性。②具有脱水性。③具有吸水性。 酸的共性(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金属=盐+氢气(例如Fe + 2HCl ==FeCl2 + H2↑) ③酸+金属氧化物=盐+水(例如CuO(黑色)+2HCl=C uCl2(蓝色)+H2O) ④酸+碱=盐+水(例如HCl + NaOH=NaCl + H2O) ⑤酸+盐=新盐+新酸(例如2HCl +Na2CO3=CO2↑+2NaCl+H2O) 知识点三:碱的性质 碱的涵义: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常见的碱1、氢氧化钠(化学式:NaOH )俗名:烧碱、火碱和苛性钠 2、氢氧化钙(化学式:Ca(OH)2)俗名: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浆、石灰乳 1)中和反应定义:碱跟酸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的实质:酸溶液中的H+与碱溶液的OH-反应生成H2O H++ OH-==H2O 2)碱的通性 ①、碱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②、碱跟酸作用生成盐和水,这种反应也叫中和反应。 ③、非金属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 + Ca(OH)2 = CaCO3↓+ H2O(这一反应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CO2+2NaOH = Na2CO3 +H2O(这一反应常用来除去二氧化碳。) SO2+2NaOH=Na2SO3+H2O(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 工业上常用碱溶液来吸收有毒的酸性气体如:H2S、SO2、HCl. ④、盐和碱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CuCl2 + 2NaOH =Cu(OH)2↓+2NaCl (试管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班级姓名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 质。空气、火焰、声音、热、电和磁等都是物质。时间、思想不是物质。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 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 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4.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沙和豆子没有明显变化,观察到没有明显 变化也很重要。 6.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油,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产生光、 热、烟,是化学变化。 7.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糖,属于物理变化; 后来白糖沸腾燃烧,产生火、光、热、烟、碳、气等新物质,属于发生化学变化。 8.品尝米饭时,刚开始没有甜味,咀嚼一会儿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有一 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与唾液混合,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9.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蓝色(蓝黑色、蓝紫色) 的物质是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10.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 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1.食物发生颜色变化,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酱油拌饭。生成气体的 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 12.淀粉含量较多的食物:谷类、面类、根茎类、豆类等粮食类食物。如: 米饭、面包、番薯、马铃薯、毛芋、玉米、大豆等。 13.淀粉含量较少的食物:蔬菜中的叶菜类、水果等。如:青菜、萝卜、洋 葱、西红柿、桔子、西瓜等。 1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 会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马上熄灭。 15.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 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无色透明,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1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在杯中的液体是一种叫醋酸钠的新物质。 17.因为铁锈与铁片在颜色、光泽、手感、硬度、导电性能、能否被磁铁吸 引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所以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18.研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的实验方法是对比实验法。 19.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20.可以有效地防止铁器生锈的方法:要求有效隔绝水和空气。具体为 1. 涂上油漆。 2. 擦干,放在干燥处。 3. 涂油或完全浸没在食用油中。 4.制成合金。 5. 电镀。 6.放入真空中等。 21.在不同的环境里铁生锈的速度快慢不同。 22.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 看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颜色会变浅。 23.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产生的现象主要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 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2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非常迅速,铁生锈的速度 比较缓慢。 2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物质发生化学 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26.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我们吃的食物进入体内后要经过 许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泥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烟花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27.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的,如果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是不会消 失的,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28.中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等粉末状物质的均 匀混合物。

物质的变化五年级科学

物质的变化 一、我们身边的物质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有的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4、像压扁易拉罐、水结冰、给水加热、弯折铁丝、纸折玩具等,都只是物质发生了(形态)、(大小)的变化;而像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生锈等,结果都有(新物质)产生。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生成了(新的物质)。也就说发生物理变化时,是(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发生化学变化时,就(有)新物质产生。 3、有的物质在发生变化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如在给白糖加热的过程中,先是白糖(熔化)—发生物理变化;再是(炭化)—发生化学变化。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2、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3、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4、淀粉和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四、铁生锈了 1、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铁生锈是一种比较缓慢的(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与(水)和(空气)都有关,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3、铁是(深灰)色的,表面(光滑),非常(坚硬),敲击(有)声,能(导电),能被(磁铁)吸起来;铁锈是(棕褐)色的,表面(粗糙),比较(软),敲击(无)声,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 五、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从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中看到,铁钉上有(红色)物质生成,硫酸铜液体的(颜色)变浅。 2、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这些现象——(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3、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4、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在不同的环境里铁生锈的速度有(快)有(慢),铁在盐水里的生锈速度(快),铁生锈的时候会发生(颜色)变化。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及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60分 本卷共四大题,36小题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Mg-24,Ba-137,S-32,N-14,Na-23,Cl-35.5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今天小智过生日,下列庆祝活动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编制花环 B.榨取果汁 C.点燃蜡烛 D.切分蛋糕 2、下列化合物中,溶于水显酸性的物质是() A.氯化钠 B.酒精 C.硝酸钾 D.氯化氢 3、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下列关于浓盐酸溶液pH变化的说法正确的()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4、有关氢氧化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露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 B.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蓝色 D.能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 5、真空包装、食品包装袋内充氮气、放铁粉包或生石灰包等都是常用的食品防腐、保鲜方法,对上 述方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A.真空包装:能使食品不与氧气接触 B.充氮气:能隔绝空气并防止食物变形 C.放铁粉包:能除去食品包装袋内的氧气和水蒸气 D.放生石灰包:能除去食品包装袋内的氧气 6、向盛有酚酞和K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直至液体呈无色。为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 成,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 A.镁条 B.稀盐酸 C.碳酸钠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 7、向盛有10mL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稀盐酸,下列图像能体现溶液的pH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8、下列实验中无明显现象的是() A.向稀硫酸中滴加Ba(OH)2溶液 B.向Mg(NO3)2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

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doc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1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 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2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