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高利贷之我所见

中国高利贷之我所见

中国高利贷之我所见
中国高利贷之我所见

中国高利贷之我所见

“高利贷”是一个民间对高息民间借贷的一种统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面向社会个个阶层放贷的民间组织或个人。在不受法律保护的情况下,这些经营民间金融的商人通常会成为舆论的攻击对象和被法律制裁者。简单来说,公开的放出高利贷的人和组织是不被社会承认的。

对于什么是高利贷,我国民法学界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借贷的利率只要超过或者变相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即构成高利贷。有的学者认为借贷利率可以适当高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但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限度,否则即构成高利贷;

第二种观点认为高利贷应有一个法定界限,但这个界限不能简单地以银行的贷款利率为参数,而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专门制定民间借贷指导利率,超过指导利率上限的,即构成高利贷。持这种观点的人还认为,凡约定利息超过法定指导利率的,其超过部分无效,债权人对此部分无请求给付的权利;

第三种观点认为:高利贷就是一种超过正常利率的借贷。至于利息超过多少才构成高利贷,由于在立法和司法中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解释,在实践中只能按照民法通则和有关法律规定的精神,本着保护合法借贷关系,有利于生产和稳定经济秩序的原则,对具体的借贷关系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再认定其是否构成高

利贷。这种观点还认为在确定高利贷时,应注意区别生活性借贷与生产经营性借贷,后者的利率一般可以高于前者。因为生活性借贷只是用于消费,不会增值;而生产经营性借贷的目的,在于获取超过本金的利润,因此,它的利率应高于生活性借贷的利率。

关于中国“高利贷”,如果涉猎过一些影视作品或相关书籍的人,都会把它与黑恶势力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历史上,高利贷存在的历史可能达上千年,可以说,他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金融行为。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高利贷在古代是受法律保护的。因为古时候对借钱这档事情规定得非常模糊,可以概括为“欠债还钱,天公地道”。也就是说不论放贷者怎么算利息,只要你肯借,立下字句,到期就要还款,不然的话就得吃官司。那时候又没有财产估价机关,只要债权人愿意,法律是可以支持你把债务人的所有财产甚至家人处置的。

由于没有对民间借贷进行任何干涉,甚至在法律上给与了一定的支持,在几千年的中国民间金融历史中,高利贷成为了收益最高,可操作性最大的行业,并且经久不衰。

在解放前,在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之时,曾经对“高利贷产业”进行过改革,这就是著名的“减租减息运动”。当然,进入现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对高利贷进行严格的控制。《民法通则》中就对高利贷有着明确的说明“利息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4倍就属于高利贷。假设银行个人贷款利率是6个月至一年期为6.12%,1-3年期年利率为 6.30%。即:凡月利率高于 1.5%的均界定为高利贷。”

在明确的法律规定下,高利贷就无法生存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高利贷今时今日仍然存在。在一些经济,或法律甚至民间文化学者都提到过现在的高利贷产业。概括下来,可以分为一下几种:

1.守法的高利贷者。这一类人士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他们

常常是在法律的边缘赚钱,他们对数字和法律条文把握得

很好。这样一来,就算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利贷,在他们精

心运转下,也会成为正常的“财务公司”,主要的业务就是

民间借贷。

2.地下钱庄。顾名思义,这一类是见不得光的行当,大多数

情况下是由黑恶势力经营或者含带利益,简单的说就是和

黑社会有关。这样的高利贷者是最为普遍的,大到国际化

的大都市,小到城乡村镇,处处有他们的影子。甚至可以

说,银行开得都没有他多。而且这样高收益的单位由于是

非法的,所以其每年的获利享受“免税”的待遇。而且,

收贷的形式一般也都不合法或者不道德,给带来债务人极

大的人身或财产的威胁,甚至伤害。

3.私人借贷者。这一类一般是私人协定,其所谓的“借据”

通常都是没有法律效应的“合同”,这些借贷者在借或贷的

时候根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时不受法律保护的。

当然,除了这三种,还有许许多多的高利贷行为,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显然高利贷没有危害的话,法律是不会随随便便的限制他的。首先,高利贷的“收数”方法就是一种危害。高利贷者绝对不会客客气气的把逾期未付的债款讨回来,而是先礼后兵,甚至对“信誉”不好的客户直接进行“武力”讨伐。至于具体如何进行讨债,我也不再多言,总而言之,债权人往往是“不死也会脱层皮”。

然后,就是“偷逃税款”。这个很明显了,非法收入又何谈税收呢?要知道,正规的金融机构每年上缴的税款时财政的主要收入之一,具有同样金融性质的行业,每年偷逃的“税款”看来也是有一定分量的。

当然,高利贷的危害远不止这些,无论从法律的立场还是道德的立场来看,都是不可取的。但是,对于高利贷有研究的学者又有不同见解。

高利贷的优势于正规金融机构,也就是提供贷款的银行,来说,其优势在于低门槛,手续便捷。

正规机构在发放贷款之前,都会对借贷者进行各种审查,身份,背景,收入,家庭情况,工作收入,抵押品的合法性。甚至会对三代信誉进行调查。对农村来说,由于各国有银行相继退出县域领域,只有信用合作社可以提供贷款。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曾经对近2OO0个农户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约只有1/5的农户能够从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银行和信用社为避免“坏账”,在放贷时

往往倍加小心,再加上部分借贷者信用意识差或还贷能力差,为保险起见,他们一般都谨慎放贷。2004年温州调查数据表明,68.4%的中小民企没有合格的抵押资产,36.8%的民企资信状况不符合银行要求。再加上国家信贷政策的限制、融资成本过高、手续繁琐和缺乏正规的财务会计记录等,中国的中小企业几乎被排挤在正规金融机构之外。但是,大多数高利贷都不会进行任何调查,只要确定你不是拿了钱就跑的人,到时候“跑得了主持,跑不了小和尚”就行了。

这样一来,借钱就非常方便了,尤其是一些小企业,小商贩,个人发生周转不灵的时候,就不需要大费周折到银行办手续,还要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正常周转机会,亏损,甚至破产。

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2434家民营企业融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近4%民企的部分流动资金来自高利贷。其中有近l%企业流动资金中25%以上是靠高利贷筹措的。农村中有些高利贷也有生产性,比如为了满足向非农业过渡,如外出打工、做小本买卖等所需资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利贷虽然是慢性毒药泡好的饼子,如果吃了不马上死,又太饿了的话,吃个把进肚,最多挺过去了再解毒,至少不马上饿死。

在一些学者统计整理出来的资料(来源为网络)中,可以看到:(1)天灾人祸导致食不果腹时,只好借贷。

(2)疾病治疗。由于经济条件差,平时缺乏对身体的必要保养。再加之长年的辛苦劳作,往往导致严重疾病的发生,而治疗所需费用又是一般家庭所不能负担的,此时就需要高利贷的支援。

(3)婚丧嫁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婚丧礼仪方面,贫苦的人们也一定要体体面面,而婚丧礼仪的花费又很高。借贷者往往在礼仪准备期间借贷,等礼仪完成收到礼钱后再还款。

(4)子女学费。农民亲身体验无知识的苦处,意识到教育的重要,因此希望子女努力学习,而目前昂贵的学费实非农民所能承受,高利贷成为主要来源。

(5) 偿还旧债。那些只能靠天吃饭的贫困山区农民,有时没有能力偿还到期的债务。然而,出于信用考虑,借贷者一般采用的办法是借一笔新债以还旧债,因为如果借贷者赖帐不还的话,他就再也难以获得任何借贷。

(6)农业投入或日常家用。为了正常生产,少不了农具购买、牲畜、化肥等农业必须投入。但由于收入少,贷款又困难,只好求助高利贷。甚至特别贫苦者就连一般日常家用品都购买不起,也要借贷。另外还有些人借高利贷是用于非法赌博等其他方面。在城市,同样也有很多是因为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去借高利贷。

由此可见,正所谓:存在即合理。至于为什么这样国家法律明令禁止,公众舆论高度谴责的东西会存在,并且依赖于社会需求生存着,这也是许多学者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当然,这只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分析,并不是对他言论或学术上的支持。

以上就是本人对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高利贷现象的浅薄分析和看法,粗糙之处望斧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