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2009年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2009年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2009年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是()

A教育B广义教育C狭义教育D学校教育

2、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大概在()

A16-18世纪B17-19世纪C19世纪下D16世纪

3、“教育不应该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教育制度推崇的理想。

A前制度化教育B非正式教育C制度化教育D非制度化教育

4、非制度话教育思潮的代表是()

A库姆斯伊里奇B库姆斯杜威C伊里奇苏格拉底D夸美纽斯卢梭

5、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免费实行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是()

A教育B义务教育C前制度化教育D制度化教育

6、中国科举制度盛行于()

A魏晋B三国C隋唐以后D汉代

7、下列()不是古代教育的特征

A阶级性B专制性C道统性D灵活性

8、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体现了教育的()

A终身化B全民化C民主化D多元化

9、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B教育学C教育目的D教学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的,体现了()教学原则。

A朱熹启发式B孔子启发式C孟子循序渐进D老子因材施教

1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萌芽于夸美纽斯的()

A《教育漫话》B《大教学论》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

12、“白板说”是()提出的。

A洛克B夸美纽斯C卢梭D裴斯塔洛齐

13、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是()

A《民本主义与教育》B《普通教育学》C《教育漫话》D《爱弥儿》

14、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作品是()。

A杜威、《普通教育学》B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C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D赫尔巴特、《民主主义与教育》

15、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洛克D卢梭

16、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洛克D卢梭

17、“从做中学”是()提出的。

A赫尔巴特B杜威C洛克D卢梭

18“儿童中心主义”是()的主张。

A赫尔巴特B杜威C洛克D卢梭

19、被称为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洛克D卢梭

20、教育的世俗化出现在()。

A古代教育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C近代教育D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1、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出现在()。

A古代教育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C近代教育D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2、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

A、人类教育的产生

B、古代学校的出现

C、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

D、终身教育的实现

23、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A、文化知识教育

B、艺术教育

C、读写算的教育

D、军事体操教育

24、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为国家所控制,公立教育崛起,这出现在()。

A、古代教育

B、文艺复兴后

C、近代教育

D、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5、提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要求是在()。

A、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B、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完成

C、智能化工业革命的开始

D、信息革命的开始

26、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

27、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教师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学是()。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D、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28、“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这些命题是由()提出的。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杜威

D、陶行知

29.“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30.下列哪一种说法是夸美纽斯的观点?()

A美德是否可教?B教学的教育性C教育即生活D“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31、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A康德B培根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32、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

A学校的产生B学制的建立C教育实体的出现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33、“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的教育特征?

A中国B埃及C希腊D罗马

34、下列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

35、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

A洋务运动的推行B废科举、兴学堂C京师大学堂的成立D北洋大学的创建

36、反映亚里斯多德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培养》D《民主主义与教育》

37、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38、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方法比较灵活的教育是()。

A古代印度B古代埃及C斯巴达D雅典

39、西方以其雄辩术和与青年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斯多德D德谟克里特

40、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编写的。

A苏格拉底B亚里斯多德C柏拉图D昆体良

41、在中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

A杨贤江B蔡元培C李大钊D陈独秀

42、构建教育学体系并使其成为一门科学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洛克D卢梭

43、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教师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学是()。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D、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44、学校教育产生于()。

A奴隶社会初期B奴隶社会末期C封建社会初期D原始社会末期

4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主要性以及()。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人的关系

C教育与经济的关系D教育与社区的关系

46、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赫拉克利特D亚里士多德

二、填空题

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近代以的教育制度,又称。

2、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教育到制度教育,再到。

3、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

4、古代学校教育中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是指:、乐、射、、书、。

5、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6、《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揭示了教学的原则。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以及1903年的。

8、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9、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

10、我国在西周以后建立了典型的的官学体系,并有了“”与“”之分,形成了以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11、汉武帝以后,采纳了提出的“”的建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

13、战国后期出现的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14、教育学是一门以、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5、卢梭宣扬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

16、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他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同时他又主张教育。

17、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明确提出了以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18、构建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19、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强调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20、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21、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城市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

22、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

23、制度化教育是指具有的按的教育制度。

24、规定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叫。

25、在欧洲中世纪出现两类型的教育,即学校和教育。

三、判断题

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前制度化教育。

2、教育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

3、在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4、强化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是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5、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小学教育的衔接是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6、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是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7、教育全民化、民主化是近代教育的特点。

8、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是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

9、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标志。

10、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赫尔巴特,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杜威。

四、名词解释

1、广义教育

2、学校教育

3、学校教育制度

4、制度化教育

5、义务教育

6、教育学

五、简答题

1、形式化教育形态有哪些特点?

2、古代学校教育有哪些特点?

3、简述近代教育的特点

4、二战以后教育制度的发展呈现哪些趋势?

5、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6、简述《学记》的教育思想

六、论述题

1、试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2、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教了几十年书,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第二章小学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小学产生于()

A、殷周时代

B、汉朝

C、秦朝

D、宋朝

2、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A、南洋公学

B、北洋公学

C、中西学堂

D、上海正蒙书院

3、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是()

A、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中的外院

B、上海正蒙书院中的小班

C、天津中西学堂中的小学堂

D、上海复旦公学的附属小学堂

4、我国从()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A、1984

B、1985

C、1986

D、1987

5、实施义务教育需要一系列的办学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

A、办学经费

B、师资

C、硬件设施

D、办学经费和师资

6、柏拉图将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在培养()

A、武士

B、公民

C、哲学家

D、绅士

7、()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A、创新能力的培养

B、面向全体学生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发展学生个性

8、确定教育目的必须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

A人才培养的规格 B受教育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C人的精神因素 D阶级意志

9、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决定的。

A科技发展 B社会生产力 C政治经济制度 D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10、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学说 D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

11、(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

12.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 )。

A教育规律 B教育任务 C教育内容 D教育目的

13、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14、当代我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 )。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特等教育 D终身教育

15、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作用。

A导向、规范和权威 B激励、评价和统一 C导向、激励和评价 D宣传、引导和激励

16.“目标即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那么它便能使学生付出为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力量”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导向作用 B评价作用 C激励作用 D指导作用

17、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导向作用 B评价作用 C激励作用 D指导作用

18、美国和前苏联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的表述,说明了()。

A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B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教育目的

C不同国家的文化北京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D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发展目的

二、填空题

1、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的教育,也称,教育对象一般为岁的儿童。

2、小学教育是,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的教育。

3、1904年,清政府颁布,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

4、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方针:一是办学与办学相结合;二是实行

的办学形式。

5、建国后,小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提高,减轻。

6、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的。

7、基础教育一般指,它是一个奠定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8、《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年。

9、《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的管理体制。

10、我国的教育体系,一般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阶段,其中小学和中学属于性质,小学教育是。

11、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12、马克思关于的理论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3、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和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4、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5、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认我国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和。

16、智育是传授学生系统的、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的教育。

17、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发展他们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8、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的教育。

19、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和的教育。

20、既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点。

21、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作用、作用和评价作用。

22、是衡量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23. 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第一个教育方针,即“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4.1985年,中,提出了“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教育方针。

25. 1995年颁的,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6.《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

27.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为重点的教育。

28.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特征,更是一种特征,是一种状态。

29.重视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30.传统教育是以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

31、传统教育把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的过程。

32、社会、、的发展水平是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三、判断题

1.教育目的只对受教育者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目的是相同的。

3.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它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

4.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有相同的教育目的。

5.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7、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把抓好智育放在首位。

8.德育就是品德教育。

9.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10、义务教育就是普及教育

四、简答题

1、简述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2、如何理解义务教育中的“义务”?。

3、简述义务教育的意义?

4、简述《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5、简述《义务教育法》关于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6、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7、简述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8、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9、简述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别。

10.小学在德育方面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1.小学在智育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2.小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个体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3、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4、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提出来的。

A互补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6、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称为()。

A个性差异 B年龄特征 C关键年龄 D心理特征

7、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后天学习和训练 B遗传素质 C教师教学水平 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8、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

A.外铄论 B.内发论 C.环境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9、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

10、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是( )。

A.外铄论 B.内发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1.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子 C.孟子 D.老子

12.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 )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 B.内发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3.“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4.

15.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6.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持外铄论观点。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17.持“白板说”观点的是()。

A弗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塞尔 D洛克

18.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A.外铄论 B.内发论 C.平衡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9.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0、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明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稳定性

21、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这些现象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2、心理学家提出关键期或最佳期概念的依据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3.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4.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25.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26.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

A.顺序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27.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 )为标志。

A.自我意识 B.创造能力 C.预见能力 D.选择能力

28.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

A.成熟 B.环境 C.遗传素质 D教育

29.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 )的观点。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30.“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 )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教育 C.社会活动D环境

31.“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

3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 )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33.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因素 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 D自然环境

34.个体在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

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因素。

A、可能性

B、前提

C、决定性

D、重要因素

35.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教育

36.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期所表现出来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更年期

37.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霍尔 B.华生 C.彪勒 D.格塞尔

38、最近发展区是()提出的概念。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赫尔巴特

D、柯尔伯格

39、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A、学校教育

B、个体的实践活动

C、教师的帮助

D、环境

40、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A、理解记忆

B、形象记忆

C、背诵记忆

D、意义记忆

41、()能够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A、小学低年级儿童

B、小学中年级儿童

C、小学高年级儿童

D、初中生。

二、判断题

1、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属于内发论的观点。

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主张“白板说”。

4、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内在需要的外铄论。

5、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都持积极乐观态度的是内发论。

6、在客观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意义。

7、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8、教学中可以将任何知识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

9、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0、教育教学中只要强调统一要求就够了。

11、遗传素质可以决定人的发展。

12、教育可以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而对人的发展发挥它的能动作用。

三、填空题

1、小学教育能不能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归根结底要看它能不能。

2、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的发展,二是的发展。

3、我们把,看做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3、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来的。

4、

5、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的规律。

6、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和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7、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

8、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9、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10、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11.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是。

12.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

13.“外铄论”在美国的典型代表是。

14.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

15.个体身心发展的,要求教育工作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影响。

16.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是身心发展的规律。

17.因材施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8.教育教学中提“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了规律。

19.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0.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21.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22.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2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

24.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5.个体呈现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和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26.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对儿童而言,常常是通过实现的。

27、小学教育的内容具有和,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28、学校教育能帮助个体形成对自身发展的能力,使个体的发展由自发提高到阶段。

29、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缺乏、缺乏。

30、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思维向思维过渡阶段。

31、小学生的比较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物的好坏,而且小学生的大多是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

32、

四、简答题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7、简述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8、简述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9、简述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六、论述题

1、试述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2、国外一项调查统计了某家族的8代136名家庭成员,发现其中有50名男子都是音乐家,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遗传

素质决定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七、材料题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

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句话。

2.某小学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甲教师说:“我们班的××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第一,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乙教师说:“我班的××和上次一样,又没及格,没办法,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甲教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就是这个理儿。”

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段对话。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一、选择题

1、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儿童权利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无歧视原则 D无差别原则

2、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护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学生的()。

A名誉权 B荣誉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3、一般说来,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

A朋友角色 B示范者角色 C研究者角色 D服务者角色

4、学校产生后,教师便已成为()。

A独立的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职业 B独立的社会职业

C非独立的社会职业 D非独立的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职业

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A教书育人 B关心学生健康 C班主任工作 D教学

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在于角色的()。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7、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的特点所决定的。

A劳动内容 B劳动方式 C劳动手段 D劳动对象

8、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特点。

A示范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9、对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规定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

A思想政治素质 B教育理论素质 C职业道德素质 D职业技能素质

1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 )。

A.现实性 B.潜在性 C.可塑性 D.普遍性

12、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13、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教育理论 B.职业道德 C.文化科学 D.教学基本功

14、教师或学校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 )。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15、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 )。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16、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

A.人身自由权 B.受教育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17、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8.“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

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19、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

A.学科专业素养 B.职业道德素养 C政治思想素养 D.人格特质

20、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开拓创新

21、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教师应具有( )。

A.组织能力 B.调控能力 C管理能力 D.教育能力

22、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良好的( )。

A.同学关系 B.同事关系 C.师生关系 D.上下级关系

23、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A.条件 B.前提 C.任务 D.途径

24、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的关系。

A.授受 B.民主平等 C相互促进 D.依附

25、师生关系的本质是( )。

A.人一人关系 B.人一物关系 C.授一受关系 C.朋友关系

26、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属于教师的()。

A人格素养 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27、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

A.权利 B威严 C.权威 D.人格力量

28、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

A.管理学生权 B.科研活动权 C.教育教学权 D.民主管理权

29、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属于教师的()。

A人格素养 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职业素养

30、《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A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 B社会权利的主体非独立地位

C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D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

二、判断题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棍棒底下出孝子”,说明体罚也可以教育出好学生。

4、教师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可以看学生的日记、拆学生的信件。

5、学生因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可以打骂或罚站。

6、因学生犯有一定的过失,学校可以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7、学生因知识经验的贫乏,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和依赖性,因此是被动的教育对象。

8、教师职业是普通职业。

9、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就可以了,没必要有高深的学问。

10、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方面的素养要求就是指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精通。

11、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这样一种信息的传输过程。

12、民主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有没有严格要求并不重要。

三、填空题

1、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的条件是。

2、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又是学习与发展的。

3、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和,其中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5、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和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6、在教育的组成要素中,和是最基本的要素。

7、教师要作好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和充分。

8、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的人。

9.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环境,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有着极大的关系。

10.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确保儿童的社会权利不受侵犯的。

11、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

12、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一项权利。

13、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等内容。

14、从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看,和在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方面负有重要责任。

15.教师职业属于,教师是专业人员。

1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

17、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和。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

20、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是因为学生具有的特点。

21、教师的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22、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

23、教师的个性、情操、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是教师的。

24.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25.良好的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26.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是关系。

27.学生的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28.师生关系在人格上的关系。

29.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0.师生关系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关系。

31.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影响,更是上、上的影响。

四、简答题

1.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2.我国对中小学生身份是如何定位的?

3.作为权利主体,学生享有哪些合法权利?应履行哪些义务?

4.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

5.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6.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7、简述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8、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教师的职业素质。

2.如何理解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

七、材料题

1、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有关原理来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

2、最近,某日报社记者收到一位家长的来信,“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每天早晨,我去送孩子上学,都会看到值周学生站在校门口,看到老师进入,便会举手敬礼,齐声问好,可是老师却视而不见,从未见有回敬还礼的,可如果有学生见到老师不问好,则会被批评、扣分……”。

此后,记者走访了该市几所小学校,发现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尤其发人深省的是,一位对这位家长的意见表示赞同的校长在接受记者的采访后,送记者出门时,面对学生的“校长好”,仍然无动于衷!一位家长感慨地说:“说到底,学校的老师没有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高高在上,才不会理会学生的敬礼。”

请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理论,结合案例谈谈教师如何才能把对学生的热爱落到实处。

第五章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把“课程”一词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

A.培根 B.斯宾塞 C.卢梭 D.杜威

2、“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 )提出的。

A.孔子 B.韩愈 C.朱熹 D.王夫子

3、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学科设置 B学年编制及学周安排 C学科顺利 D课时分配

4、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省级课程 B地级课程 C县级课程 D学校课程

“三基”指的是( )。

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A.读、写、算 B.读、写、画 c读、画、算 D.写、画、算

6、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技能性课程

7.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8、()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A教学目的 B教学计划 C教学课程 D教学大纲

9.学科课程标准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

A后记部分 B原则部分 C说明部分 D序言部分

10.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科目 B.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科教学的时数 D.各学科的教学方法

11.(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A.讲义 B.提纲 C.教学参考书 D.教科书

12.新课程改革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A国家、地方、校长三级课程 B国家、地方、教师三级课程

C国家、校长、教师三级课程 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12、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课程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学指导书

13、教科书编写的原则()。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 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

14、体现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并且是组织学校活动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的是()

A、教学计划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大纲

15、课程计划的中心是()

A、课时分配

B、开设哪些学科

C、学科开设顺序

D、对教师的要求

二、判断题

1、课程只包括智育内容,不包括德育和体育内容。

2、课程只包括各门学科、课堂教学,不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洛克。

4、国家课程经常以选修课和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5、学校课程属于一级课程。

6、学校课程是在学校中开设的所有学科。

7、教材就是教科书。

三、填空题

1、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2、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和。

4、按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课程类型分为、、。

5、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课程类型分为、、。

6、拓展型课程常常以的形式出现。

7、学校课程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通常以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和等。

8、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9、学校课程通常由校长和来制定,采用实践-评估-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和

的政策,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

10、教学大纲又称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的指导性文件。

11、教学大纲一般由部分和部分组成。

12、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学年编制和。

13、、和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4、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的规定。

1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16、国家课程往往由来制定,采用研制-开发-推广的开发模式,实施“中央-外围”即的政策,以确保一个国家所实施的课程能够达到统一共同的质量。

17、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18、课程计划是根据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制定的。

19、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和两种。

20、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和。

21、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发展。

22、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普及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紧紧把握这一点。

23、课程对儿童身心特点的适应,既体现在它要适合儿童某一方面的身心特点的要求,又体现在适应儿童发展的。

四、名词解释

1.课程 2.国家课程 3.地方课程 4.教学计划 5.教学大纲 6.教科书

7、课程实施 8.学校课程

五、简答题

1、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2、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3、简述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4、简述课程计划对小学教师的指导作用

5、教师如何理解和执行教学大纲?

6、简述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7、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8、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教科书?

9、简述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六、论述题

1、试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2、试述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七、材料题

1、某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学会课程的内容。

请结合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2、“美国有不少州规定,学生选修课比重可达50%,甚至50%以上。这样,必修课比重只占一半,或不到一半。有人认为,这是学生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议要加重必修课的比例。而日本高中从1982年起开始减少必修课的学分,增加选修课的学分,同美国的做法相反。……”(选自肖敬等主编:《普通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请运用所学课程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分析。

第六、七章教学(上、下)

一、选择题

1、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

A教学过程 B教学 C教学任务 D上课

2、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韩愈

3、儒家学派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重点说明( )。

A.学习过程 B.学习内容 C.学习目的 D.学习意义

4、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讨论的是(),是( )提出的。

A教学过程,杜威 B教学过程,夸美纽斯 C教学目的,夸美纽斯 D教学内容,杜威

5、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

A教学过程 B教学 C教学任务 D上课

6、认为教学过程是“做中学”,是()提出的。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7、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是( )。

A.凯洛夫 B.夸美纽斯 C.斯宾塞 D.杜威

8、赫尔巴特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学具有()。

A教育性 B指导性 C目的性 D周期性

9、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行政工作 C.人文工作 D.后勤工作

10、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A教学策略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过程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2、因材施教原则适用于()。

A对教学内容“吃不饱”的学生 B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C一切学生 D差生

13、“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鱼,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4、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教学原则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

16、《学记》强调“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体现了教学的( )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性 D.巩固性

17、“拔苗助长”违背了教学的( )原则。

A.直观性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18、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体现了( )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19、形式教育论的主要倡导者是()。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20、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A传授知识 B发展智力 C培养思想品德 D发展个性

21、教学认识的间接性主要是指(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引导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22、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 )的争论。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知识与能力 C.分科与综合 D.知识与思想

23、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24、教师提出问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是( )。 A.探究——研讨法 B.发现学习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25、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26、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 )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27、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

A.实验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28、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

A.演示法 B.讨论法 C.实验法 D.谈话法

29、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识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这体现了()

A.启发性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3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31、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32、课的类型是由()的课的种类。

A教师备课时决定 B教学任务决定 C学生的学习过程决定 D教学的阶段性决定

33.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的教学环节是( )。

A.检查复习 B组织教学 C.讲授新教材 D.布置课外作业

34.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学生接受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教学环节是( )。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讲授新教材 D.布置课外作业

35.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教学环节是( )。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讲授新教材 D.布置课外作业

36.根据教学任务,课的类型可分为()。

A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B单一课综合课

C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 D新授课巩固课单一课练习课

37.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38.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称为测量的(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39.通过一次测验,高水平学生能得高分,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这次测验的( )指标高。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40.最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是( )。

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 C.分组教学 D.个别教学

41.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理论论述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卢梭 C.洛克 D.夸美纽斯

42.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教育学著作是( )。

A.《爱弥尔》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学记》

43.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 )年。

A.1852 B.1862 C.1878 D1897

44.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属于()。

A个别教学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 D设计教学

45.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属于()。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设计教学

46.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47.能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现场教学

48.根据一节课所要完成任务的类型数,课的类型可分为( )。

A.授新课和复习课 B.单一课和综合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技能课和知识课

49.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低水平的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说明()质量指标高。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二、判断题

1、教学以智育为根本目的。

2、只有上课属于教学活动,课前准备、作业、练习、辅导、评定不属于教学活动。

3、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各育的基本途径。

4、教学无论效果怎样,都具有教育性。

5、教学是学校的唯一工作。

6、学生学习间接经验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

7、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就发展了能力。

8、巩固知识就是把知识保存在头脑里。

9、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10、“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11、谈话法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2、教学方法是教师上课的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13、巩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独立的环节。

14、备课的内容主要是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对学生了解可以淡化。

15、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制定出来。

16、课题计划是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制定出来的。

17、组织教学仅是上课开始时进行。

18、上课就是教师讲,学生听。

19、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20、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也有练习巩固,从课的类型上分这是一节综合课。

21、考试时为照顾部分落后学生,应尽可能降低试题难度和份量。

22、课外辅导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之一。

23、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分辨的程度。

三、填空题

1、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及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2.教学以培养的人为根本目的。

3.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中心地位。

4.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交往性、和有领导的认识。

5.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和。

6.学校工作应坚持以为主。

8.智力的核心是。

9.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

10.教学始终具有。

11.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的基础上,这是以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12.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的过程。它以新的和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13.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过程。

14.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的的关系。

15.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

16.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17.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18.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一是,二是。

19.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和讲演。

20.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的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

重要保证。

21.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

和的能力。

22.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主要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3.谈话法可分为和两种。

2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是。

25、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是共性和的统一。

26、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的最有效形式。

27、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发展,让学生,是当代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28、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认识的主体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以为基本形式。

29、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它包括学生感知和。

30、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和练习法等。

31、谈话法可以分为复习谈话和两种。

3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

33、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和。

34、教学工作以为中心环节。

35、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36、备课内容包括、了解学生和。

37、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

38、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39、教师编写的教学进度计划包括、、三种。

40.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41.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将课分为和;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有、巩固课、和检查课。

42.是指课的组成部分顺序和时间分配。

43.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

44.个别教学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

45.班级授课制是一种教学形式。

46. 1632年在中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47.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一般可分为、和学科分组三类。

48、在我国,1862年

49、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交往性等方面。

50、智力的核心是

51、教学是完成学校、实现的基本途径。

52、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和三种。

53、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54、备课的内容包括:、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四、简答题

1.简述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5.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如何?

6.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7.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9.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0.教师备课的内容包括哪些?教学进度计划有哪些?

11.一节好课应有什么样的基本要求?

12.简述班级授课制及其优缺点

六、论述题

1.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怎样理解教学中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谈淡你是如何理解教学过程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过程?

3.怎样才能做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4.试述教学原则体系。

5.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联系实际阐述贯彻该原则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有

哪些。

6.结合教学实际说明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

7.分析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并提出改进方法。

七、材料题

1、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指出上面实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并简要解释。

2、材料1:我原来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是每次提问都被否定了。记得有一次,甲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疑问,就问:“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甲老师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一看不就知道了吗?”我还想再问,老师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点嘲笑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对!”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无端的怀疑。我上了中学以后,就很少提问了。

材料2:下面是阅读课《灰姑娘》的一个片断。在课堂上,乙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请大家独立思考回答。她所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

“……,这个故事里有一处错误,谁能把它找出来?”

大家纷纷打开课本,开始认真地阅读,过了一会,一个孩子高高举起手说:“老师,我发现了错误。明明说好到午夜十二点的时候,一切东西都变回原来的样子,可灰姑娘的水晶鞋却没有变,这就是错误。”“太棒了!”老师示意他坐下后,对全班同学说:“孩子们,你们看,伟大的作家也会犯错误。我敢肯定,将来你们中间如果有人成为作家,一定比他还要棒,我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同学们频频点头。

用所学教学原理分析。

第八章德育

一、选择题

1、德育具有()。

A社会性、历史性 B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

C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 D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

2、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德育意义 B.德育内容 C.德育目标 D德育任务

3、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是()阶段教育目标的要求。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4、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德育目标的要求。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5、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的()。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6、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属于德育内容中的()。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7、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

A受教育者、教育者 B教育内容、教育环境

C教育目标、教育环境、教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着与德育内容 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9、构成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是()。

A认知、情感、意志、品德 B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C能力、认知、情感 D认知、情感、意志

10、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

A认识基础 B关键 C核心 D行动指南

11、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要素中,( )是基础。

A.知 B.情 C.意 D.行

12、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要素中( )是关键。

A.知 B.情 C.意 D行

13、( )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4、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 )。

A.方法 B.基础 C.原则 D.途径

15、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 )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A.上课 B.读书和作业 C.活动和交往 D.谈话和讨论

16、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 )。

A.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教育

B.以情为开端,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教育

C.以行为开端,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人手,对学生进行教育

D.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需要、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对学生进行教育

17、小明写了保证书,决心做到上课不再迟到。可是冬天天一冷,小明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致又迟到了。因此,对小明的教育应从提高其( )水平人手。

A.道德意志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8、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体现了( )原则。

A疏导原则 B导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19、从德育的角度,“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20、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21、德育应坚持疏导为主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方法上应采取( )。

A示范教育法 B说服教育与适当体罚相结合

C多表扬,少批评 D说服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 B榜样示范 C陶冶 D实际锻炼

23、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24、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统一的过程。

A个体与环境 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 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25、学校进行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

A.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B劳动 C共青团活动 D.班主任工作

26、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 )。

A劳动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共青团活动 D.班主任工作

27、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

A劳动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团队活动 D_班主任工作

28、通过摆事实、阱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 )。

A锻炼法 B.陶冶法 C.榜样法 D.说服法

2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一种( )方法。

A锻炼法 B陶冶法 C.榜样法 D.说服法

30、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是( )。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31、托物言志是一种( )方法。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陶冶法

二、判断题

1、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2、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不同,德育无论从内容到方式也都不同,所以不同社会的德育是不能继承的。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5、学生的知、情、意、行四个要素中,“知”是基础,“意”是关键。

6、疏导为主就是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

7、德育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8、德育过程具有多开端性。

9、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三、填空题

1、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和家庭德育。

2、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的活动。

3、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 , 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则具有和。

4、相对学校德育的其他组成部分,小学德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和。

5、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

6、小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与社会规范的统一过程。

9、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

10、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11、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以为基础,以和道德意志为激励,发展到的整体运动过程。

12.研究表明,儿童的质与量,的经验水平,是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

13、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和所构成。

15、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6、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17、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与。

18、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

的总和。

19、说服的方式有讲解、、报告、、参观等。

20、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其榜样包括、、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21、德育中锻炼法的锻炼包括、和组织活动等。

22、德育中陶冶法的陶冶包括、和艺术陶冶等。

23、表扬一般可分为和两种方式。四钟深入提问是升华性提问、、澄清与总结、。

24、小学德育具有基础性、、和活动性等特点。

25、小学德育主要由政治教育和、等构成。

2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27、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等构成。

28、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29、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批评惩罚和等方式。

四、名词解释

1.学校德育 2.德育目标 3.德育内容 4.德育过程

5.德育原则 6.疏导原则 7.德育方法 8.说服法 9.榜样法 10.陶冶法

五、简答题

1、简述小学德育的意义?

2、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3、简述小学德育内容的基本方面?

4、小学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

5、德育过程存在哪些矛盾?主要矛盾是什么?

6、德育过程中怎样贯彻疏导性原则?

7、德育过程中怎样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8、德育过程中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要注意哪些要求?

9、我国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10、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1、运用说服法实施德育要注意几点要求?

六、论述题

1.试述我国小学德育目标的具体内容

2.试论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七、材料题

1、有一次,李老师组织班级同学外出活动,在马路上看到一个个子高大的小男孩,按住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拼命乱打,被打的那个又哭又叫。突然,他班的张小兵同学窜出队伍,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拳头便把那个大男孩打倒在地,博得了一片喝彩声。对于这种过失行为,经验丰富的李老师并没有贸然地加以训斥和批评。他思索了片刻,说了这么一句话:“你的这种做法是出于高尚动机的野蛮行为!”小张同学听了教师这样评价,脸刷地一下红了。接着,李老师诚恳地向他提出:“希望你能够用高尚的行为来体现高尚的动机!”小张不时地点头,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老师的意见,表示今后不再打人了。李老师又具体地指导小张,以后再遇到这类情况,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双方劝开,了解情况、分清是非,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以理服人,千万不要靠拳头去解决问题,否则会激化矛盾。从此,小张再也不迷信自己的拳头了。

根据案例所提供的材料,请用德育原理分析。

2、有个学生,在老师上课板书时,常用两手食指敲打桌沿,发出“哒哒哒”的响声。有的老师警告说:是谁!查出来要处分。可是总是禁而不绝。

后来,一位音乐老师找到了这个学生。他怯生生地站在老师面前,等待批评和处分。但老师没有责备他,笑着说:“你参加乐队打鼓好吗?”学生愣了,以为老师讽刺他,不敢答话。老师接着说:“我们乐队缺一名鼓手,觉得你有条件当。但是,你在上课时要认真听课,遵守课堂纪律,不要再敲桌子了,好吗?”学生点点头,泪水却扑扑地掉了下来。后来,这个学生敲鼓进步很快,上课再也不敲桌沿了。

在这一案例中,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并说明贯彻这些原则的要求。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一、选择题

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A教务处 B政教处 C团委 D班级

2、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著名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埃拉斯莫斯 C.洛克 D杜威

3、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对其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 )。

A.京师大学堂 B.北洋大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南洋公学

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 )。

6、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为核心,建立能保持学生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A.教师 B.学生 C.校长 D.职工

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二、填空题

1、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2.班级管理是以为中心的管理。

3. 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4.学生档案一般有两种:和;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保管。

5.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总结和总结。

6、班会,是以为单位,在指导下,一般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7、班会有三个特点,即、和。

8、班会一般有三类:、和。

9、主题班会是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

10、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通常称之为。

11、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可采取观察法、、及调查访问等方法。

12、班会的类型主要有常规班会、生活会和。

13、主题班会的组织一般包括、精心准备、具体实施和等几个阶段。

14、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是、、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和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5、操行评定一般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议、和等四个步骤。

16、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出的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包括质的评和量的估计。这项工作被称为。

17、小学课外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的确定主要依据的是学生的和身心发展特点。

18、课外活动计划实施的终结性环节是。

19、是课外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外活动中主要起作用。

三、简答题

1.简述班主任的作用

2.简述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3、班集体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4、良好的班集体具有什么样的教育作用?

5、班主任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和研究学生?

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如何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简述学生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

8、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9、班主任如何组织好主题班会活动?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

2、试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十章课外活动

一、选择题

1、《学记》中指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中,“退息必有居学”是指()

A、正课学习

B、课外活动

C、家庭学习

D、课间休息

2、()年公布的()中第一次将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教育教学计划。

A、1986,《义务教育法》

B、1993,《教师法》

C、1995,《教育法》

D、1986,《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

3、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体育活动

4、()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A、群众性活动

B、小组活动

C、个人活动

D、集体活动

5、作为课外活动基础,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特点的课外活动形式是

A、群众性活动

B、小组活动

C、个人活动

D、集体活动

二、填空题

1、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它是学生的良好形式。

2、课外活动的任务在于根据组织和指导学生的,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

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和三类。

4、课外活动小组是以为主,根据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

5、学生的课外小组活动主要包括、技术小组、和体育小组。

三、简答题

1、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2、简述课外活动的作用

3、简述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4、教师如何出色地组织好课外活动

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模拟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狭义教育

2、学校课程

3、教学组织形式

4、学校德育

5、课外活动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目的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20分)

1、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

A、人类教育的产生

B、古代学校的出现

C、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

D、终身教育的实现

2、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3、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成熟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B、人的自然发展学说

C、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

A、授受关系

B、指导和被指导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

D、相互制约的关系

6、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7、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现场教学

8、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A、掌握知识

B、激发情感

C、道德内化

D、活动和交往

9、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A、谈话法

B、讨论法

C、问答法

D、练习法

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是【】

A、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C、做好个别学生的工作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填空题(将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每空1分,共10分)

1、古代学校教育中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是指:、乐、射、御、书、数。

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

教育学家是。

3、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

4、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学生是权利的,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5、《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揭示了教学的原则。

6、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7、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巩固教材、布置作业。

8、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9、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研究的核心。目前认为主要有两条

途径,即和问题化策略。

10、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

四、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5分)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 )

2、教学过程不同于科学探索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 )

3、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因此,师生关系应该强调“师道尊严”。 ( )

4、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 )

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 )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2、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3、简述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做简要的说明。

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5、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6、简述教师如何理解和执行教学大纲?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讲解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 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第四套) (一) -06-26 18:20:57 来源:信阳考试网作者:编辑组信阳考试网【大中小】浏览:802次评论:0条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 共20分) 1.1632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 A.培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雄辩术原理》 3.中国学校课程的雏形”六艺”是指 A.”诗、书、礼、乐、射、数” B.”诗、书、礼、乐、御、数” C.”礼、乐、射、御、书、数” D.”礼、乐、射、御、诗、画”

4.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等口号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是 A.卢梭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5.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6.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7.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

8.”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是中提出的。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9.马克思主义认为,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教育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1.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小学教育学》复习要点(电子版)(1

16小教全科《小学教育学》复习要点 注意:考试必须一个小时之后才能交卷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雄辩术原理2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及其地位 夸美纽斯 代表作:主要著作《大教学论》,还有《母育学校》《世界图解》《语言与科学入门》《泛智学校》等。 地位:捷克教育家,在1632年写成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他首创了班级授课制,提出统一学校制度,普及初等教育,扩大学科门类和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取知识。他从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前提出发了,教学的直观性,系统性,自觉性和巩固性等原则。 3赫尔巴特代表作及其地位 赫尔巴特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地位:是十九世纪中叶和末叶“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家。赫尔巴特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形成了“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他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 4杜威的代表作?他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教学教学的观点? 代表作《哲学之改造》、《民主与教育》等 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 社会即学校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5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传统教育: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xx 6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是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7义务教育的概念?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上。 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2015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备考资料

2015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备考资料 绪论 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3、赫尔巴特于1860年发表了著作《普通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4、传统的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5、教育学的作用:①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念,指导教育实践。 ②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③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第一章 1、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 ㈠原始社会教育㈡奴隶社会的教育㈢封建社会的教育㈣资本主义教育㈤社会主义教育 2、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①贯彻“三个面向”②实施“科教兴国”③推进素质教育 3、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 5、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6、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决定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决定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7、小学教育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第二章 1、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物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3、我国小学管理基本内容:①思想品德教育管理②教育工作管理 ③教务行政管理④总务工作管理 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4、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 社会化学习”正逐步成为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第三章 1、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㈠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代课教师转正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代课教师转正考试小学教 育学试题及答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世界上最早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是哪个国家()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解析】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国家,普鲁士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 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解析】孔子所说的“学”即“学习”,“思”即“思考”,因此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 A.强制性、发展性、基础性 B.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C.强制性、发展性、普及性 D.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解析】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 4.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A.教育原则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解析】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5.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 )的反映。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另外一种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 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 )。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学、小学教育--《教育概论》复习资料

教育学、小学教育5年《教育概论》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教师 2、隐性课程 3、班级授课制 4、德育 二、简述题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4、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5、简述教学的任务。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 1、教师是传递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有意无意地获得的经验。 3、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不同的班级,每班有固定的学生,有教师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4、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 二、简述题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能规范人的发展,实现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能促进个体潜能发挥,提升个体价值。 学校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目的明确规定;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 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4、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道德课程;渗透在学科教育中的道德影响; 校内外组织及其活动。 5、简述教学的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

小学教育学试卷试题及标准答案.doc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 2010-08-07 20:57:18|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1、在 17 世纪,埘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捕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 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答案: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并从理沦上二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 理论基础。 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答案: C.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 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答案: A. 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 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答案: C.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 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 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答案: B.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 他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中心,课程中心和课堂中心。 6、在 1951 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 赫尔巴特 B. 瓦根舍因 C. 怀特海 D. 克伯屈 答案: B.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范例教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初 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 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 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 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 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 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 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 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洋 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 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 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 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 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 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 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中学为体” 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这一 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起于洋务运动,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观念意识,是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 产物。 4.张之洞(顺便整理劝学篇) 他是清末大官僚,近代中国政治、工业、教育、学术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 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争的文化和教育发展 史,因此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著作为《劝学篇》,全面论述了“中体西用” ,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 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blabla (讲一讲中体西用的含义)。张之洞是兼具新、旧两面性格的人,他是那个过渡时代典型的过渡性人物的代表。 5.京师大学堂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六章学校咨询与辅导 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第一节学校咨询与辅导概述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 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以下简称学校咨询)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当时社会和教育部门对学生们择业求职及职业适应上面临的各种困难越来越关注,于是开始设立帮助机构以提供职业指导。帕森斯率先于1908年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介绍所,并于随后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此后有关职业指导的课程或讲座引进到一些学校,政府也在20年代开始规定学校应开设职业指导课程。30年代逐渐地开始有人在学校内成立教育与职业辅导中心,帕特森和威廉森于1938年出版的《学生指导技术》,初步总结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的活动主要定位在指导,它的特点是,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根据其丰富的知识经验,专业技能,评估学生的特点,提供与职业有关的信息,为学生的决策起导向作用。 (二)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 心理卫生运动是学校咨询的另一个来源。20世纪初,精神分析疗法就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的诊疗方式就是心理学家和病人进行系统的会谈。到四五十年代,心理咨询开始作为独立的专业领域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获得承认,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强调咨询的过程应当充分重视当事人认识和改善自我的能力与责任,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观点,指出咨询者不应当扮演居高临下的仲裁、指示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认真倾听、接受和鼓励当事人表达情感、认识自己、激起改善的愿望。在学校咨询领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当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与障碍日益受到重视。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咨询的治疗活动,取代指导活动而成为主角。 (三)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政府支持下,学校咨询的工作开展得越来越普及。与此同时,心理学界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沃恩发表《变化世界中的咨询者》强调咨询服务不应当只是局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年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B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2.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是B A.汉武帝 B.董仲舒 C.郑玄 D.朱熹 3.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C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4.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A

A.“兼爱、非攻” B.“弃仁绝义” C.“道法自然” D.“化性起伪” 5.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B A.普及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普及基础教育 D.普及国民教育 6.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A A.小学教育目的 B.小学教育目标 C.小学教育原则 D.小学教育内容 7.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D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劳动学说 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A.弗洛伊德 B.华生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9.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D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0.小学生的思维C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1.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A 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12.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B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广义的是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是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1)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3)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得总和。 4、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分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 5、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与国际交流。 6、什么叫“义务教育”?什么叫小学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重、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7. 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 )普及性。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必须保证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达到基本的教育要求;二是要求教育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并平等对待。(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基础。从国家来讲·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 8、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一)、古代教育(1)原始形态的教育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古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二)、现代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9、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10、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 D)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2.世界上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C )。 A.苏霍姆林斯基 B.杨贤江 C.凯洛夫 D.赞可夫 3.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B )。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4.下列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D )。 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 5.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D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6.“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的说法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D )。 A.连续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7.下列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将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C )。

B.布鲁纳 C.斯宾塞 D.赫尔巴特 8.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今后不能这样。”这位学生听后心理鼓着气坐下了。这位教师违背了(D )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9.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 )。 A.说服教育法 B.示范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C)。 A.成立了班委会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得概念 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得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 正规教育得主要标志就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得教育制度得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得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得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得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得全国统一得教育宗旨与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得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得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得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得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得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得特征 (1)教育得终身化 (2)教育得全民化 (3)教育得民主化 (4)教育得多元化 (5)教育技术得现代化 5、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得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得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得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得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得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她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得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与“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得掌握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得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得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就是最好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