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山中药生物谷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文山中药生物谷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文山中药生物谷地基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详细勘察)

一、前言

文山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3°43′~104°27′,北纬23°06′~23°44′之间,北回归线横穿县境,东北部与砚山县接壤,南部与马关县毗邻,东南部与西畴县相接,西部与红河州蒙自县连接,并与屏边县一河(那么果河)相隔。开化镇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文山市党委、政府驻地,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北上省会昆明市333km,东至广西南宁市676km,南下国家级二类口岸船头128km、河口口岸169km,西至红河州蒙自县城129km,四周均有公路干线,交通状况良好,地理位置优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老城区狭小,人口拥挤密度大,设施不配套,功能混杂,瓶颈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为改善旧城面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城市功能及品味,因此,对旧城外围的拓宽建设已势在必行。本次勘察项目中药生物谷属于对旧城外围扩张建设项目之一。

受文山特安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文山蔚鑫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对其拟建的文山中药生物谷场地地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提交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详勘成果。本公司接受勘察任务后,文山特安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达了勘察委托书并与本公司签订了勘察合同。

(一)、拟建工程概况

勘察场地位于文山市城南三七工业园区,特安呐制药厂北,三七工业园区广场内。拟建场地全部为花园广场,地形较为平缓,钻孔位置地面标高1250.16~1251.49m,相对高1.33m,总体属平坦场地。本场地区位环境优越,交通条件良好,商业需求相对旺盛。

勘察期间场地已整平,整平标高为1250.1~1251.5m,与现状标高基本一致;±0.00标高为-0.60~1.20m,相当于绝对标高1250.09~1251.89m。

经济技术指标:总用地面积56112m2(约84.16亩);总建筑面积59018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7706m2(底商住宅45333m2,办公研发中心8809m2,展示3564m2),半地下建筑面积1312m2;建筑占地面积22430m2;建筑密度40%;容积率1.03;绿地面积16900m2,绿地率30%;车位338个,其中地上车位310个,半地下车位28个;户数110户。

根据设计提供总平面图及勘察委托要求初步可知,场地内拟建多排建筑物,部分为连体,部分为单体,一层大部分为商铺。拟建建筑物以三层为主,高13.1m;局部八层,高36.5m,其中办公研发中心大楼位置设半层地下室,其余位置无地下室。各有关建筑物性质及技术要求详见下表(插表1):建筑物性质及技术要求一览表插表1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划分,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因此该项目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二)、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及勘察依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6)《钻探﹑井探﹑槽探操作规程》(YS5208—2000);

(7)《岩土工程现场描述规程》(YS5205—2000);

(8)《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

(9)《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10)《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1)《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1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

(13)《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试行)》(建质﹝2003﹞144号);

(14)《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5)《云南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9年3月27日);

(16)《勘察合同》;

(17)业主提供的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

(18)设计提供的建筑物总平面图及相关技术要求;

(19)搜集的本工程临近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三)、勘察目的、任务要求

1、勘察目的

本次勘察目的在于根据业主、设计单位提出的技术要求,根据我公司搜集的文山地区勘察及工程经验,按照上述规范、标准的规定,针对该拟建工程的特点,查明拟建场地内岩土层的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为本工程的基础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依据。

2、勘察工作任务要求

施工图设计阶段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

(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3)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4)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5)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6)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补给及排泄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7)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8)确定场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判定场地土类别,建筑场地类别,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划分对建筑有利、一般、不利或危险地段;

(9)调查场地活动断裂发育情况,评价其对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处理方案和建议;

(10)分析评价天然边坡及人工边坡稳定性,提出整治方案及建议。(四)、勘探孔布置情况及深度控制原则

本次勘察遵循国家现行有关技术规范规程,充分考虑拟建场地地质条件,结合场地勘察等级和设计提供的建筑平面图,在建筑角点、拐点、中点、周边线等部位布置钻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相关要求在建筑范围内布置勘探点,其中:

(1)钻孔间距按11~23.5m进行布孔,共布置141个勘探孔;

(2)勘探孔深度严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规范4.1.18条(强制性条文)及4.1.19条规定执行。由于采用桩基础,勘探孔深度除应满足上述两条外,还应满足该规范4.9.4条。本次勘察办公研发中心由于主楼层较高,该位置主楼及裙楼所有钻孔均进入下部③3层弱风化泥灰岩5m以上,其余位置由于层相对较低,钻孔进入下部③3层弱风化泥灰岩0.6m以上,已满足规范要求;

(3)控制性勘探孔占勘探孔总数的1/3以上。详见附表2《地层统计表》。(五)、勘探孔布置方式、高程系统及高程引测依据

本次勘察布孔系据设计方提供的平面图,以场地南面已建水泥道路边拐角点为假设坐标原点(已用油漆标注),以平行道路方向为X轴,以垂直道路方

向为Y轴,按钻孔孔口坐标采用全站仪进行布孔。本次勘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其高程水准点引自特安呐单身公寓道路十字交叉点,该点绝对高程为1250.30m,场地内各孔口高程均引用该处高程点。采用全站仪对各个勘探孔进行高程测量及坐标落放,详见附图1《文山中药生物谷地基岩土工程勘察钻孔分布平面位置图》及附表1《勘探点一览表》。

(六)、勘察方法及技术手段

勘察工作根据拟建场地岩土类型和设计要求,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本次勘察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工程地质调查、岩土工程钻探、岩土工程测试(即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波速、地脉动测试)、取样与室内岩、土、水测试(包括常规土工试验、水质分析及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多种技术手段相互配合、相互验证,综合分析、研究所获取的各种资料,使勘察成果合理可靠。

现场工作使用Xy—100型和Xy—150型液压式工程钻机4台进行钻探作业,岩心管全断面取芯,土体部分干钻,下套管至圆砾层底部,岩石部分清水钻进;孔内进行取样、标准贯入、动力触探及波速测试等原位测试工作。(七)、工作时间及实际完成工作量统计

勘察外业工作自2012年2月19日进场,至2012年3月14日结束,历时26天;2012年3月20日以后,转入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及勘察成果报告的编写与制印。勘察实际完成工作量,详见插表2及附表1《勘探点一览表》。

1、工作时间

(1)准备工作:2012年2月17日~2012年2月18日

(2)野外作业:2012年2月19日~2012年3月14日

(3)资料整编:2012年3月20日~2012年4月17日

(4)提交报告:2012年4月19日

2、实际完成工作量统计

勘察工作量统计表插表2

(八)、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本次勘察采用了工程地质调查、工程测量、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并充分收集利用了拟建场地已有的地质资料。为保证勘察工作达到优良级目标,组建了以工程负责人为主要质量责任人的全面质量管理小组,实行项目负责制,开展了勘察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对原始资料进行了100%的自检和互检。野外工作中,公司派人到现场进行抽检验收活动,确保了野外原始资料的准确性。其中:

(1)钻孔孔口坐标及孔口标高测量,由我公司依据设计提供的平面图采用全站仪进行施测;

(2)地质调查:调查场地及其周围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地下暗埋物的分布,收集场地内及附近已有的区域地质、工程地质和地震活动等资料;

(3)工程钻探:采用Xy—100型和Xy—150型液压式工程钻机,硬质合金

钻头,回转钻进,全断面取芯,土体部分干钻,岩石部分清水钻进;

(4)标准贯入试验:采用锤击63.5kg,落距76cm,自动脱钩自由落锤法贯入试验土层中15cm后,记录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即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5)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采用锤重63.5kg,落距76cm ,自动脱钩自由落锤法贯入试验的碎石类土层中,记录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以获取试验的碎石类岩土层的力学强度指标;

(6)波速、地脉动测试:选定六个钻孔,委托云南伟力达地球物理勘测有限公司进行,其提交工作成果满足有关要求;

(7)水样采集及分析:选取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并有代表性的钻孔、用2kg 塑料桶按有关规定采取水样,共取水样3件现场编号密封后送化验室进行水质简分析;

(8)土样采集及分析:采用薄壁敞口对分式取土器,静压法取样,现场封存。取得的土样采用专用土样箱包装,并及时送至试验室进行试验,贮存时间不超过2天;

(9)岩样采集及分析:钻孔结速后选择大于10cm的岩芯样及时密封,送化验室;

(10)室内试验:采用WG—IB型三联固结仪进行土的压缩性试验,采用ZJ—2型等应变直剪仪进行土的剪切试验;其它试验采用常规设备及仪器进行;

(11)钻探过程中准确测量地下水位,其初见水位和终孔水位在各钻孔内直接量测,稳定水位稳定时间不少于24小时,并在钻孔结束后量测,其量测精度不低于±2cm。对地下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幅度等指标以搜集利用有关资料获得;

(12)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利用北京理正岩土工程勘察软件CAD8.13版软件和参照有关规范规定进行资料的整理工作。

工程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实测标注,其精度满足规范要求;钻探严格控制回次进尺,钻孔合格率100%,优良率80%以上;所有岩土试样均现场及时密封保存,并及时送样,确保了室内试验工作的及时进行,土试样运送过程中,包装箱采用了海绵垫底的方法,尽量减小对样品的振动;所有现场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操作认真,记录完整,原始数据和计算正确,指标关系吻合,成果报告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各工序各专业严格执行了现行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总体工程质量良好,达到了规定要求。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工程位置及交通

勘察场地位于文山市城南三七工业园区,特安呐制药厂北,三七工业园区花园广场内,地理坐标:东经104°15′50.9″,北纬23°20′59.5″。场地四面环路,勘察期间场地外围道路早已修建完毕,道路均较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较好,通行比较顺畅。本场地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温和,交通极为方便,车辆可直接进入场地,水电可就近解决,施工较为便利。

(二)、地形地貌

受盘龙河及其支流冲刷切割,形成两侧高、中间低的走廊式地形。拟建工程场地位于文山断陷堆积盆地内,属盘龙河Ⅱ级阶地。场地四面接已建水泥道路,道路外均为已建建筑物。经人工后期改造,自然地貌已全被破坏,现全为回填场地。场地周边均为平缓开阔地带,无较大陡坎及陡坡。拟建场地现全部为花园广场,地形较为平缓,钻孔位置地面标高1250.16~1251.49m,相对高1.33m,总体属平坦场地。

(三)、地基土构成及分布

拟建工程场地分布的新生界第四系(Q)及上第三系花枝格组(Nh)地层,即为拟建工程场地的地基岩、土。依据成因类型、结构特征、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拟建工程场地的地基岩、土可划分为3个单元层9个亚层,由上至下、自新到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人工堆积(Q ml)层

(1)填土①:灰褐、棕褐、褐黄色,稍湿~湿,不均匀。表部富含大量植物根系及腐蚀质,土质松软。下部以粘性土及砖瓦碎石混杂填积,碎石含量约5~25%,粒径0.2~5cm不等,大者可达10cm以上,成份为灰岩,白云

岩、泥灰岩等,偶含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层厚1.3~2.9m,平均层厚2.01m。标准贯入实测锤击数N=1~5击/30cm,标准值2.2击/30cm。该层于场地内均有分布。

2、第四系冲洪积(Q al+pl)层

(1)粘土②1:褐黄、褐灰、灰兰、黄白、灰青等色,湿~很湿,可~硬塑状态。含细小的铁锰质、钙质氧化物色斑或结核,表部富含植物根茎,切面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土质均匀,粘性强。层顶埋深1.3~2.9m,层厚1.1~5.0m,平均层厚3.37m。标准贯入实测锤击数N=4~8击/30cm,标准值5.6击/30cm,压缩系数α1-2 =0.15~0.59MPa-1,平均值α1-2 =0.258MPa-1,为中压缩性。该层于场地内均有分布。

(2)粉质粘土②2:褐黄、红白、兰灰色,湿~很湿,可~硬塑状态。含细小的铁锰质、钙质结核、小粒及褐铁矿、石英小粒,大小在1cm以下。夹薄层粉细砂,少量圆砾及植物残块,无振摇反应,稍有光泽,韧性及干强度中等。层顶埋深3.4~6.9m,层厚0.6~2.1m,平均层厚1.13m。标准贯入实测锤击数N=4~8击/30cm,标准值4.9击/30cm,压缩系数α1-2 =0.19~0.39MPa-1,平均值α1-2 =0.277MPa-1,为中压缩性。该层于场地共90个孔内有分布,其余孔内缺失,详见附表2《地层统计表》。

(3)淤泥质粘土②3:深灰、灰黑色,很湿,大部分流~软塑状态,局部具可塑状态,不均匀。颗粒以粘粒为主,粘性较强,含大量植物根系及残渣,富含有机质及腐殖质,具腥臭味,易产生有害气体,局部夹粉细砂。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层顶埋深3.0~6.7m,层厚0.6~1.7m,平均层厚1.18m。标准贯入实测锤击数N=3~5击/30cm,标准值2.9击/30cm,压缩系数α1-2 =0.58~1.21MPa-1,平均值α1-2 =0.83MPa-1,为高压缩性。该层仅于场地共9个孔内有分布,其余孔内缺失,详见附表2《地层统计表》。

(4)粉砂夹粉土②4:褐灰、深灰、浅灰、暗黄、黄褐色,含水饱和,松散,不均匀。上上部以粉土为主,其主要成分为粉粒,局部含较多砂粒、粘粒,具有沉积微层理,含铁锰氧化物浸染团块,有摇振反应;向下渐变为粉细砂,砂粒成份为石英、云母、长石等,分选性好,偶夹砾石,与下伏砾石层呈渐变关系。层顶埋深4.6~7.7m ,层厚0.5~2.8m,平均层厚1.24m。标准贯入实测锤击数N=2~5击/30cm,标准值2.6击/30cm。该层于场地内均有分布。

(5)圆砾②5:褐黄、灰褐、深灰、浅黄色,含水饱和,呈松散~稍密状,不均匀。砾石磨圆较好,呈圆至次圆状、次棱角状,砾径一般0.2~5cm,大者可达10cm以上,颗粒中等风化、级配差、分选性差。砾石含量约50~65%,成份为灰岩、硅质岩、砂岩、石英砂岩等,砾石骨架间为粉细砂及少量粘性土充填。层顶埋深6.2~8.8m ,层厚0.7~3.3m,平均层厚1.84m。动力触探实测锤击数N63.5=4~10击/10cm,标准值5.1击/30cm。该层于场地内均有分布。

3、上第三系花枝格组(Nh)

(1)强风化泥灰岩③1:灰、浅灰、黄灰、深褐色,稍湿~湿。碎裂状结构,薄至中层状构造,为极软岩,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岩石风化裂隙发育,从上往下风化程度渐弱。顶部受水浸湿较软,可用镐挖,中下部较硬,镐挖不易,岩心能折断。层面遇水易软化,岩心呈碎块状。层顶埋深8~10.8m ,层厚 1.7~2.7m,平均层厚 2.39m。标准贯入实测锤击数N=14~25击/30cm,标准值13.3击/30cm。该层于场地内均有分布。

(2)中等风化泥灰岩③2:灰、浅灰、褐灰及深灰色,稍湿。层状结构,薄至中层状构造,为极软岩,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岩石风化裂隙稍发育,但可沿层面裂开,上部岩石手可折断,中下部镐挖不易,岩心呈碎块状、短柱状。层顶埋深10.5~13.0m ,层厚3.3~4.5m,平均层厚3.82m。动力触探实测锤击数N63.5=35~56击/10cm,标准值20.9击/30cm。该层于场地内均有分布。

(3)弱风化泥灰岩③3:深灰、稍湿。层状结构,薄至中层状构造,为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岩石风化裂隙不发育,锤击声哑,手难折断,岩心呈碎块状、短柱状、长柱状。层顶埋深14.3~16.8m,本地段泥灰岩厚度较大,本次勘察未揭穿,弱风化泥灰岩最大揭露厚度达8.0m。该层于场地内均有分布。

(四)、不良地质

勘察场地地势开阔,无滑坡、崩塌、地面沉陷、岩溶、泥石流等不良地

质作用,地基内无暗浜、古河道、大的洞室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分布有软弱层,但位于拟建建筑物基础埋深范围内,基础开挖时大都可清除,故不会影响拟建物建设,场地内无膨胀性土和湿陷性土等其他特殊性土分布。三、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富水性

本场地距盘龙河相对较近,地表虽无地下水露头,但地下水较为丰富。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富水性稍强的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次为富水性弱的基岩裂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具多元结构,有分选性。粘土含水性差,透水性弱;砂砾含水性较好,透水性较好,富水性中等。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次为地表生产生活用水下渗及盘龙河水侧向入渗补给后赋存于第四系土层中所形成,雨季盘龙河水补给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盘龙河水。与盘龙河水力联系紧密。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泥灰岩裂隙中,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单位涌水量Q=0.00057l/s.m,因岩体裂隙大多呈半张开~闭合状,因此基岩富水性弱,渗透性较差,属相对隔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相邻含水层的垂直向补给,受气候季节影响较大。

地下水主要含水层为②4层粉砂及②5层圆砾层,①层填土为中等透水层,②1层粘土、②2层粉质粘土、②3层淤泥质粘土及③1层强风化泥灰岩为弱含水层,③2层中等风化泥灰岩及③3层弱风化泥灰岩为相对隔水层。

本场地勘察期间正置干季,测得混合静止地下水水位为1.54~2.02m,地下水水位标高变化在1248.47~1249.47m之间,地下水水位相对高差1.0m,地质单元邻近场地雨季地下水水位比较,干、雨季地下水水位变幅约0.9m,枯季场地地下水向盘龙河排泄。

(二)、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

1、地下水的腐蚀性

为评价地下水的腐蚀性,本次勘察于ZK17、ZK38、ZK116取水样3组进行室内简分析。对其腐蚀性评价如下。

本场地附近一定范围内无化学污染源,环境类型为Ⅱ类。取水样采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腐蚀性评价作为标准。从取水样测试结果:

a、按环境类型据表12.2.1判断:SO42-=78.4~139.0~178.0mg∕L,Mg2+=21.05~39.97~40.73mg∕L,NH4+=0.21~0.26~0.51mg∕L,OH-=0,总矿化度=480.36~624.69~631.91,水对混凝土结构为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据表12.2.2判断:pH=7.39~7.42~7.45,CO2=0~1.13mg/ L,HCO3-=7.51~8.64~9.10mmol∕L,水对混凝土结构为微腐蚀性。受环境类型影响和受地层渗透性影响,场地内的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综合评定为微腐蚀性。

b、据表12.2.4判断:Cl-=6.74~8.86~25.53mg∕L,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为微腐蚀性。

根据上述判别,得出如下结论:

(1)拟建场地处于湿润区,场地环境类型属于II类。

(2)受环境类型影响和受地层渗透性影响,场地内的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综合评定为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为微腐蚀性。基础设计时应按《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95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2、土的腐蚀性

为评价地基土的腐蚀性,本次勘察取土样3组,室内进行土的腐蚀性指标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表:

土的腐蚀性分析成果表插表3

拟建场地所属环境类型为Ⅱ类,取土样采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腐蚀性评价作为标准。从取土样测试结果:

a、按环境类型据表12.2.1判断,土对混凝土结构为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据表12.2.2判断,土对混凝土结构为微腐蚀性。受环境类型影响和受地层渗透性影响,场地内的土对混凝土结构综合评定为微腐蚀性。

b、据表12.2.4判断,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为微腐蚀性。

c、据表12.2.5判断,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根据上述判别,得出如下结论:

(1)拟建场地处于湿润区,场地环境类型属于II类。

(2)受环境类型影响和受地层渗透性影响,场地内的土对混凝土结构综合评定为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为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基础设计时应按《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95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四、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一)、地震概况

本区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较频繁,但震级不大,属于地震相对稳定区,百年未发生过强烈地震。区内近年来实测地震大多在2~4级。1960年西畴鸡街发生的4.8级地震、2000年1月27日弥勒~邱北发生的5.5级地震和2005年8月13日文山秉烈发生的5.3级地震均波及本区。其中文山秉烈发生的5.3级地震造成附近的部分民房倒塌、墙裂、掉瓦,水渠、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近年来文麻断裂带上微震频繁,人能觉察者每年2~3次,地震活动与文山~麻栗坡活动性大断裂的走滑运动有直接关系,地震强度有增高的趋势,场地距文麻活动性断裂约0.63km,应引起重视。(二)、地震烈度及设防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 A.0.22云南省第6条,可知文山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于第三组。

(三)、地基土类型、场地类别、卓越周期

为评价场地地震效应,我公司委托云南伟力达地球物理勘测有限公司对该拟建工程场地进行波速及地脉动测试,所选择地段钻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利用场地ZK40、ZK85、ZK108共三个钻孔作波速测试,利用场地ZK66、ZK70共二个钻孔作地脉动测试,测试结果详见附件1《波速、地脉动测试报告》。

根据该报告场地波速测试成果,本场地所测ZK40钻孔等效切波Vse=223.5m/s、ZK85钻孔等效切波Vse=231.7m/s、ZK108钻孔等效切波Vse=227.5m/s,即该场地平均等效剪切波速Vse=227.5m/s。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有关剪切波速度划分土的类型和判别建筑场地类别的规定,该场地覆盖层厚度为3~50m,基岩以上土层以中软场地土为主,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本次测试共完成了二个点的地脉动测试,位于ZK66、ZK70号孔附近:ZK66号孔垂直向、南北向、东西向的自振主频分别为3.02HZ、3.03HZ、3.03HZ,卓越振动周期分别为0.331s、0.330s、0.330s;ZK70号孔垂直向、南北向、东西向的自振主频分别为 3.06HZ、3.07HZ、3.07HZ,卓越振动周期分别为0.326s、0.325s、0.325s,即该场地卓越振动周期T=0.327s。特征周期值(s)为0.45s。

(四)、地震液化及抗震分析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相关规定,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液化判别和地基处理,6度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但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按《建筑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的规定,对场地内饱和砂土层进行了液化的初步判别,结果表明该场地内的第②4层粉砂为可液化土层,进一步用标贯试验作详细判别,并按规范要求分层分孔计算液化指数,场地液化指数大部分≥18,故场地为中等~严重液化场地。

场地内存在特殊性岩土填土及淤泥质粘土,基岩以上土层以中软土为主,但无特殊不良地形地貌和地质现象,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4.1.1综合分析,拟建场地属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五、场地地基工程地质评价

(一)、场地的稳定性及建筑物的适宜性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拟建场地内无断层通过,距西部文麻活动性断

裂相对较远;

建筑场地处于一个地质构造运动相对稳定的地带,场地上部覆盖层为人工堆积层及冲洪积物,下伏基岩为上第三系花枝格组(N h)泥灰岩,厚度大,稳定性好;

通过勘察,场区未发现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场地较为平坦,其内未发现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综上所述,本建筑场地动力地质作用影响较弱,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土质存在一定不均匀性,建筑场地总体稳定性一般,工程建设适宜性为较适宜。

(二)、场地特殊性岩土评价

(1)填土

场地内钻孔位置填土层厚1.3~2.9m,平均层厚2.01m,厚度起伏变化相对较大,不均匀。表部富含大量植物根系及腐蚀质,土质松软。下部以粘性土及砖瓦碎石混杂填积,碎石含量约5~25%,粒径0.2~5cm不等,大者可达10cm以上,成份为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偶含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该地段填土为无序回填,未经分层碾压,回填时间接近六年,由于回填时间较长,局部已呈稍密状,总体固结程度一般。

(2)淤泥质粘土

其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未固结的软弱细粒或极细粒土,属现代新近沉积物。粒度组成为粘土质,矿物组成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其含量随深度而减少。主要特性是:天然含水率较大,天然孔隙比大于1.0;干密度小;流变性;压缩性高;透水性低;不均匀性;强度低,常处于流塑~软塑状态,局部具可塑状态,视为软弱层。自然结构变化十分敏感,结构及其强度受力破坏后能自动复原,这就是所谓的触变性。该土层不宜作天然地基,因为它会产生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产生裂缝、倾斜、影响正常使用。(三)、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选用及取值说明

1、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地基土主要岩土参数建议值

(1)本次勘察根据岩土层试验条件适应性选择原位测试方法和采取土试样、水试样、岩样进行室内试验及地方经验等多种方法获取场区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①层填土、②1层粘土、②2层粉质粘土、②3层淤泥质粘土、②4层粉砂夹粉土、③1层强风化泥灰岩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并对粘土、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采取原状及扰动样,对粉砂夹粉土采取扰动样;对②5层圆砾、③2层中等风化泥灰岩进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并对圆砾采取扰动样,对中等风化泥灰岩及弱风化泥灰岩采取岩样。原位测试严格按相关试验规程控制,试验成果可靠性高。

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共采取水样3组,土工试验样94组,其中60组为原状土样,16组为扰动土样,18组为岩样。水样作水质分析、原状土样作常规土工试验、岩样作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其中3组扰动土样作土壤侵蚀性分析,其余13组扰动土样作颗粒分析,由“国土资源部昆明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承作,实验结果具体见附件2《土工检验报告》。

(2)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根据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取得。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第14.2节有关规定,分别对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给出了参数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数据数量和标准值。用于评价岩土性状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或设计所需要的岩土参数,本报告提供的物理指标是统计平均值,在计算平均值之前,已采用2.5倍标准差法对异常数据进行了剔除,各类岩土指标统计表详见附表2~6。通过对各土层物理指标分析,场地地基土层划分正确,各指标客观地反映了地基的实际情况。

(3)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的选取原则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等规范要求进行。用于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需要的参数,提供了标准值或推荐值。地基承载力取值,系根据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和原位测试成果,参照《岩土工程手册》查表法取得。由于各种取值方法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根据工程等级、野外鉴定并结合当地经验等情况对取值进行了修正及调整,以期取值合理、安全。地基岩、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承载力及桩基参数(具体见

地基岩、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承载力及桩基参数建议值插表4

附表6《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建议值见插表4。

(四)、地基土条件评价

1、地基均匀性评价

(1)本场地原始地形起伏变化不大,地基土的平面图总体分布比较稳定均匀,但竖向上地层具多元结构,有分选性,各地层之间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

(2)①层填土、②1层粘土、②2层粉质粘土,厚度变化相对较大,淤泥质粘土零星分布,强度较差,分布不稳定;

(3)砂土、砾石层受沉积环境影响,其骨架颗粒大小和充填物有一定变化,密实度不甚均匀。

综合以上三个主要因素,认为,本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相对比较复杂,属于不均匀地基。

2、地基土力学性质评价

(1)填土①:为不均的欠压实土,结构松散,堆积无规律,力学性质差,分布于浅表,属不良地基土,不能作基础选择持力层。

(2)粘土②1:可~硬塑状态,中压缩性,有一定强度,f ak=150kPa,可用作荷载不大的配套设施的基础选择持力层。

(3)粉质粘土②2:可~硬塑状态,中压缩性,层厚薄不一,起伏较大,总体较薄,部分孔内缺失,f ak=140kPa,承载力较低,不能作基础选择持力层。

(4)淤泥质粘土②3:高压缩性,流塑~软塑,局部具可塑,工程性能差。在动静荷载作用下,将产生较大沉降与附加沉降对工程不利,不能作基础选择持力层。

(5)粉砂夹粉土②4:松散状,f ak=70kPa,承载力低,为软弱层,不能作基础选择持力层。该层施工开挖在动水压力作用下,易产生流砂。

(6)圆砾②5:呈松散~稍密状,承载力特征值f ak=180kPa,强度一般,厚薄不均匀,可作低荷载、低层建筑物持力层,不宜作为重荷载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7)强风化泥灰岩③1:承载力特征值f ak =320kPa,强度较高,层位稳定,分布于整个场地,可作为拟建建筑物基础选择持力层。

(8)中等风化泥灰岩③2:岩体较破碎,但力学性质比较均匀。其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4.97MPa,承载力特征值f ak=750kPa,力学强度高,层位稳定,分布于整个场地,可作为拟建建筑物基础选择持力层。

(9)弱风化泥灰岩③3:本场地弱风化泥灰岩厚度较大,岩体完整性较好,力学性质比较均匀。其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7.51MPa,承载力特征值f ak=1400kPa,力学强度高,层位稳定,分布于整个场地,是本场地拟建建筑物较好的基础持力层。

(五)、基础选型分析

1、基础形式

根据拟建工程荷载、结构形式以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基础形式分析如下:

拟建中药生物谷,地面以上层高1~9层不等,其中办公研发中心大楼位置设半层地下室,基坑深约-3m,主要为车库,其余位置无地下室。钻孔位置填土层厚1.3~2.9m,平均层厚2.01m。拟建工程荷载起伏较大,对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要求高,天然土层不能满足建筑物基础持力层要求,故不宜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建议采用桩基础。

2、基础持力层选择

强~弱风化泥灰岩在钻孔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洞穴、临空面、软弱夹层和断层破碎带,属于稳定岩层。场地内各建筑物基础选用持力层推荐如下:(1)底商住宅及展示:1~3层,框架结构。粘土、圆砾、强风化泥灰岩、中等风化泥灰岩及弱风化泥灰岩可作为设计时基础选择参考比较持力层。如选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由于其下存在粉砂夹粉土,淤泥质粘土零星分布,设计时需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该部分拟建建筑物虽然荷载一般,但其跨度大,建议以中等风化泥灰岩作为基础持力层,可采用人工挖孔或机械成孔;

(2)办公研发中心:主楼8层,裙楼1~5层,框架结构。强风化泥灰岩、中等风化泥灰岩及弱风化泥灰岩可作为设计时基础选择参考比较持力层。但鉴于其荷载大,对桩基沉降要求高,建议以弱风化泥灰岩作为基础持力层,可采用人工挖孔或机械成孔。

3、桩型与成桩工艺选择

由于拟建场地地层存在松散~稍密砾石层透镜体,对打入法成桩工艺极易造成断桩或斜桩,故本工程不宜采用预制桩、沉管灌注桩和管桩。

挖孔桩具有机具设备简单,施工操作方便,占用施工场地小,成孔准确、桩端持力层可直观检查,施工质量可靠,可全面展开施工,进度快,缩短工期,造价低等优点,施工中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产生噪声,因此在文山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挖孔桩虽具备很多优点,但也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不是所有地质条件及设计桩基都适用。人工挖孔灌注桩适用于土质较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粘土、亚粘土、含少量砂卵石的粘土层。对软土、流砂、地下水位较高、涌水量大的土层不宜采用。符合人工挖孔桩条件一般为:地质情况良好,无流沙、无丰富地下水,桩长不宜大于20m,孔径不小于0.8m。本场地由于施工需穿过强透水层,存在施工降水及桩孔支护等问题,其工程造价相对较高,工期也较长。场地地下水主要赋存在粉砂及圆砾内,其富水性较强。本地段粉砂及圆砾层层厚较大,场地距盘龙河较近,根据本地施工经验,挖孔桩单孔涌水量较大,可达220m3/d左右,采用人工挖孔排水较困难。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在文山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对各类地层的适应力强,入岩深度可调节,承载力较高,施工简单方便,桩长和桩径选择面较广,其施工过程中对水文、气象条件的要求较低,且费用较低,环境影响小等,在文山地区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施工工艺。其缺点是施工周期长、施工质量相对难控制,若在持力层以上遇到厚层硬可塑土或碎石类土钻进较难,桩底沉渣厚度影响到承载力。尽管如此,由于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单桩总承载能力大,能够满足设计对单桩承载力的要求。对于桩端进入基岩相对浅但又需要基桩提供很高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的地段,可考虑采用该桩型。

冲击钻进成孔是采用冲击式钻机或用卷扬机带动一定质量的冲击钻头(或称为冲锥),在一定的高度内周期性地作自由落体运动,冲击破碎岩层或冲挤土层形成桩孔,再用捞渣筒或泥浆循环等方法将岩屑钻渣排出的成孔方法。每次冲击破碎之后,冲锥在钢丝绳转向装置带动下转动一定的角度,从而使桩孔形成规则的圆形断面。冲击成孔灌注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回填土、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砾)石土及风化岩层以及地质情况复杂、夹层多、风化不均、软硬变化较大的岩层;除了适应上述地质情况外,还能穿透旧基础、大孤石等障碍物,适用于岩溶发育岩层、裂隙发育的地层、人工填石层等。其特点是:用冲击方法破碎岩土尤其是破碎有裂隙的坚硬岩土和大的卵砾石所消耗的功率小、破碎效果好,同时,在冲击土层时的冲挤作用形成的孔壁较为坚固,相对减少了破碎体积;和回转钻进相比,当设备功率相同时,冲击钻进能施工较大直径的桩孔;冲击钻进时,孔内泥浆一般是不循环的,泥浆只起悬浮钻渣和保持孔壁稳定的作用,泥浆用量少、消耗少,也可利用泥浆排渣;冲击钻进设备操作简易,钻进参数容易掌握,设备移动方便,机械故障少。冲击成孔灌注桩在文山地区已有比较成熟经验,其适用范围广,能穿越地下水位上下的各类复杂地层,能形成较大的单桩承载力,成桩质量较好,适应各种地质条件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物的优点;但该桩型工期长,噪声和振动影响较大,单桩造价相对高,且存在一定的污染。

长螺旋钻孔灌注桩系用长螺旋钻机钻孔,至设计深度后进行孔底清理,下钢筋笼,灌注混凝土成柱。该桩型具有震动小,噪声低,不扰民、钻进速度快、无泥浆污染、造价低、设备简单、施工方便且容易控制,对地层的适应性稍强。其缺点是桩身砼强度不足(受泵送混凝土和后插钢筋的技术要求,因此要求和易性好。配比中一般加粉煤灰,这样砼前期强度低加上粗骨颗粒径小。如果不注意对用水量的控制仍容易造成砼强度低);桩底入岩难(干作业钻孔施工时入岩难度较大,钻头和螺旋叶片设计不当时长螺钻孔根本不能入岩);单桩承载力低(主要与钻孔岩和桩底嵌入固定性差有关)。其实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一般粘性土、砂土及人工填土;对桩端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且砂砾石层较厚的地段,选择该桩型需谨慎。该桩基为最近一两年文山地区引进的新桩型,由于进入时间较晚,在文山地区施工工艺目前还不成熟。如选用该桩型,桩基方案的单桩承载力必须经过现场一定数量的试桩后确定。

场地周围已建三七国际交易中心、三七综合交易市场二期、三七特产局及三七研究所别墅小区、特安呐单身公寓、特安呐私人别墅小区、文山宝业大商汇(部分)等主建筑物均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经费用计算其成本较经济。场地周边单桩静载试验结果(三七交易中心、特安呐单身公寓),采用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径Φ600mm,桩长14~16m,进入中等风化泥灰岩不小于一倍桩径,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达2400~2600kN,扩底一倍桩径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达5000kN以上。

本场地由于地下水对成桩质量影响较大,人工挖孔相对困难,较适宜采用机械成孔。采用钻(冲)孔灌注桩的优点是穿透性能较强,可采用较大桩径,能有效提高单桩承载力。结合场地内第四系厚度、地下涌水情况等综合分析,并考虑人工挖孔安全隐患,对桩型与成桩工艺的选择建议如下:如设计为人工挖孔灌注桩,成孔过程中涌水量大,砂土容易坍塌,需先选两处砂砾石层较厚且靠近盘龙河的地点人工试挖,以进一步检验人工挖孔的可行性;如人工挖孔困难,可改为采用机械桩。根据本地施工经验,当砂土层厚度大于1m时,成孔较为困难。本场地大部分砂土厚度超过1m,选择桩型应当考虑这个不利因素。

本场地内局部位置砾石粒径较大,采用潜水钻、反循环钻、正循环钻或长螺旋钻等类机型大部分只能进入中等风化泥灰岩1~3m,弱风化泥灰岩由于埋置较深,以上机型进入该层很困难,而采用冲击类机型能较好穿透弱风化泥灰岩。

当人工挖孔施工困难时,可采用机械成孔:如采用中等风化泥灰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机械桩首选为泥浆护壁钻孔扩底灌注桩,d≥500mm,扩底一倍桩径,次为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如采用弱风化泥灰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机械桩需选用冲击成孔灌注桩,d≥800mm。

采用钻(冲)孔灌注桩作基础需注意如下事项:

(1)在软土层段施工要避免缩颈现象;

(2)钻(冲)进过程中,如发生斜孔、塌孔和护筒周围冒浆时,应停钻,待采取相应措施后再钻(冲)进;

(3)钻(冲)孔灌注桩施工时,为确保桩侧阻力得以充分发挥,在成孔时应根据桩周土层不同的土性合理配制浆液比重。成孔后应严格控制成桩时间,尤其是空孔时间及浇灌混凝土的时间,为使桩端阻力得以充分发挥,尚应对孔底沉渣厚度进行检测,确保孔底沉渣厚度在规范及设计允许的厚度范围内,一般不应大于10cm。其桩长控制可采用“现场验岩(土)”和“桩底标高”相结合;

(4)钻(冲)钻孔灌注桩施工时,泥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本场地地处市区,为确保周边环境干净整洁,在施工时应做好泥浆的排污处理工作。

采用长螺旋钻孔灌注桩作基础需注意如下事项:

(1)钻孔机就位时应校正,要求保持平整、稳固,使在钻进时不发生倾斜或移动。在钻架上应有控制深度标尺,以便在施工中进行观测、记录;

(2)钻孔时,先调直桩架挺杆,对好桩位;启动钻机钻0.5~1.0m深,检查一切正常后,再继续钻进,土块随螺栓叶片上升排出孔口,达到设计深度后停钻,提钻,检查成孔质量;

(3)钻进过程中,排出孔口的土应随时清除、运走,钻到预应深度后,应在原深处空转清土,然后停止回转,提钻杆,但不转动,孔底虚土厚度超过标准时,应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处理;

(4)钻进时如严重坍孔,有大量的泥土时,需回填砂或粘土重新钻孔或往孔内倒少量土粉或石灰粉。如遇有含石块较多的土层,或含水量较大的软塑粘土层时,应注意避免钻杆晃动引起孔径扩大,致使孔壁附着扰动土和孔底增加回落土;

(5)清孔后应用测绳(锤)或手提灯测量孔深及虚土厚度。虚土厚度等于钻深与孔深之差值,一般不应大于100mm。如清孔时少量浮土泥浆不易清除,可投入25~60mm的卵石或碎石插实,以挤密土体;

(6)在长螺旋钻孔灌注桩施工时,要注意混凝土输送的速度和螺旋钻竿的提升速度,使其施工更经济,检测更方便。

六、地下室抗浮评价

办公研发中心大楼位置设半层地下室,其余位置无地下室,基坑深约3m,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粉砂及圆砾内,上部①层填土渗透性能为中等透水性、②1层粘土及②2层粉质粘土渗透性能为弱透水性。

本场地距盘龙河相对较近,地基内砂砾石层和盘龙河之间存在水力联系,盘龙河水位季节性涨落必然对场地地下水有影响,所以抗浮水位应考虑盘龙

河洪水水位结合本场地地质条件取值。由于场区无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只能根据场区地形地貌、地下水补给及排泄条件、本次勘察钻孔内实测最高水位及干、雨季地下水水位变幅情况等简易水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建议抗浮水位取1249.9m进行设计。

地下室抗浮稳定性验算应满足下式要求:W/F≥1.05 (W—地下室自重及其上作用的永久荷载标准值的总和;F—地下水浮力),否则应有抗浮措施。若上部荷载小于地下水浮力时,可设置抗浮桩或抗浮锚杆,抗浮桩可选用人工挖孔或钻(冲)孔灌注桩。设计所需的各土层桩侧摩阻力可按插表4取值。抗浮桩或抗浮锚杆的抗拔承载力应通过现场抗拔静载荷试验确定。抗拔系数砂土取0.5,粉土及粘性土取0.7。

施工中应采取可靠措施,防止基坑内积水。

七、基坑工程

(一)、基坑概况

本场地于办公研发中心大楼位置设半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约3m,基坑大部分范围为建筑范围。基坑位于花园广场中部稍偏西位置,基坑四周均为空地,与场地内地形基本一致,较为平坦。已建道路及建筑物距基坑相对较远。根据场地旁侧已建建筑物及正建设中建筑物情况调查看,基坑开挖边界外地层与基坑内地层基本保持一致,起伏不大。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地层主要为①层填土及②1层粘土;基坑基底以下地层主要为②1层粘土及②2层粉质粘土。

(二)、基坑侧壁主要土层及基坑重要性等级

基坑侧壁土层主要为①层填土、②1层粘土;基坑坑底主要土层为②1层粘土及②2层粉质粘土。其工程地质条件相对差,基坑开挖深度约3m,开挖较浅,基坑四周较近位置均无建(构)筑物分布,可采用自然放坡开挖基坑。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的基本规定,该场地内地下室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为三级,重要性系数为0.90。

(三)、基坑支护设计参数

本次勘察做了室内原状土样快剪及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其设计参数可参考插表4采用。(四)、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影响

本场地上层滞水赋存于填土层中,无统一自由水面,其水位变化较大,水量随大气降水及地表排水强度波动,在基坑开挖时浅部土层中的地下水会以汇水点的形式渗入基坑,从而对坑侧土体进行潜蚀破坏,引起局部土体坍塌,最终导致坡体失稳,威胁基坑边坡及周边建构筑物安全。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中应引起重视。

(五)、基坑突涌情况分析

拟建场地设半层地下室,基坑深度约 3.0m,基坑底位于②1层粘土中。场地上部①层填土渗透性能为中等透水性、②1层粘土及②2层粉质粘土渗透性能为弱透水性,下部砂、砾层为主要含水层,具承压性。由抽水试验可知,可判定一般情况下基坑开挖后坑底局部会产生突涌,因此基坑开挖应进行降排水措施。

(六)、基坑降水

本场地地下水为孔隙水和裂隙水,稳定水位埋深 1.54~2.02m,地下水水位标高变化在1248.47~1249.47m之间,工程施工应将水位降至设计基础底面以下0.5~1.5m左右。

鉴于砂砾石承压水含水层与盘龙河存在水力联系,水头高度较大,开挖排水后可能引起基底局部隆起或基底突涌,因此不能采用集水明排。建议采用管井降水,但要注意尽可能减轻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故对降水必须进行以下控制:

(1)降水管井宜采用中深井,不宜采用完整井;

(2)能进行减压降水的不进行疏干降水;

(3)严格控制出水含砂量不大于1/100000;

(4)配合施工进度,对降水进行动态管理,目标是尽可能减少抽水量,缩短抽水延续时间。

人工降水要特别注意砾石土层的透镜体状粉细砂的流失和涌砂,形成地下空穴,以防事故的发生。当基坑降水工程需要与后续挖孔桩施工排水一并考虑时,大降深必然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为确保安全,建议设置深层搅拌桩组成止水帷幕对浅层水进行阻隔,并辅以加宽坡面散水,侧壁设置排水孔,

坑底设置集水坑及排水沟予以抽排。此种降水工法,需对周边建筑地基加强变形观测。

(七)基坑开挖支护方案建议

基坑开挖深度约3m,基坑侧壁土层主要为①层填土,次为②1层粘土,该层填土固结程度一般,为软弱土层。该区基坑由于开挖相对较浅,但地下水相对丰富,可采用自然放坡开挖基坑,开挖完毕后选用水泥土重力式挡土结构支护;也可选用土钉+喷锚网进行综合支护。设计时需注意整体稳定性的验算,施工时应确保重力式挡土结构的整体性。

本场地地下水为微承压水,基坑下伏底部存在软(弱)层,设计时建议对抗隆起、突涌、整体稳定性和抗渗流稳定性进行验算。

(八)基坑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1)基坑施工时应避开盘龙河主汛期及雨季,基坑开挖及使用中应进行施工监测,实施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

(2)基坑开挖过程中及开挖后基坑四周5m范围内严禁集中堆置建筑材料和土方;

(3)基坑开挖监测内容包括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地下水位变化及周边建(构)筑物的沉降和位移等,在施工及使用期间进行变形观测;

(4)基坑向坑内方向水平位移过大时(超过坑深的0.005倍),应停止开挖施工。观测位移变形速率,分析位移变形过大的原因,如有必要再进行设计验算并补强,现场可采取砂包或其它材料加固坡脚,亦即加固被动区土体以提高被动土压力;

(5)现场要配置一定数量的抢险器材;

(6)土方开挖一定要与基坑支护及地表生产生活用水、地下水治理等严密配合,协调施工;同时还应根据环境监测所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挖土顺序、挖土速度;土方开挖施工时应分层分段开挖。做好基坑四周地表水的排泄和下水道的疏导,防止雨水等地面水渗入,对坑壁的冲刷、浸润。在基坑底还应设置集水坑或集水井及时用泵疏排坑底积水;

(7)保证文明施工,要采取减少扰民降低环境污染和噪音的措施;

(8)基坑开挖完成后,应及时清底验槽,浇筑垫层封闭基坑,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和质量。

八、结论及建议

(1)拟建场地为盘龙河Ⅱ级阶地,地形平坦开阔。通过钻探,勘察范围内未发现岩溶、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

(2)拟建场地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土的类型属中软土,属Ⅱ类建筑场地。本区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值(s)为0.45s,建筑工程设计应按相关规定进行设防。

(3)地基土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4)场地地基土结构较复杂,分布变化较大,属不均匀地基土。

(5)各岩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建议值见插表4。

(6)本工程基坑深3.0m左右,边坡均为二级边坡临时性支护工程,基坑边坡形成后,稳定性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必须进行支护处理。建议根据基坑土质、边界条件和地下水,结合本地施工条件选择合理、可靠的支护形式。

(7)本场地地基内含水层富水性较强,且与盘龙河存在水力联系,基坑施工和挖孔桩施工应制定合理的降水方案和施工顺序,确保基础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基坑降水设计宜考虑后续挖孔桩施工降排水之需,进行统筹安排。

(8)拟建工程建筑基础形式建议如下:

拟建建筑物基础形式建议插表5

(9)为复核单桩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以及桩基础施工难易程度,建议桩基础施工前,进行现场试桩,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更改设计、施工措施。在桩基设计方案确定后,桩基设计参数的取值应经过现场载荷试验检验。

(10)本工程基础施工中应重视施工验槽,基坑开挖后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现场进行检验,复核勘察成果的准确性,检查施工、降水及支护质量,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达基坑底标高时,应采取钎探等手段检验基础受力层范围内有无软弱夹层分布及对持力层强度进行复核。

(11)基坑开挖后,土体避免长时间暴晒或浸水,以免其强度降低;应及时清底验槽,浇筑垫层封闭基坑。

(12)由于降水及基坑开挖,会带来周边地面的变形,在采取安全可靠的基坑边坡支护措施施工同时,还应进行基坑周边邻近建构筑物的稳定性观测及护壁的水平位移监测,及时进行安全预报。

(13)由于填土层、砂砾层较松散不均匀,挖孔桩施工过程中孔壁较易产生掉快坍塌,因此应采用可靠的支护工程措施加以防范,确保施工安全和成桩质量。

(14)桩孔开挖至设计标高应进行桩基验槽,检查基底是否已经进入预计的持力层;若发现意外,应及时与相关单位进行联系,采取有效的施工方法进行处理。

(15)桩基础完工后,建议根据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情况对单桩承载力进行单桩静载试验或可靠的动测法检测。

(16)钻(冲)孔灌注桩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施工程序进行,要注意桩孔的护壁工作及防止缩径、塌孔等问题。当桩基础持力层及嵌岩深度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清除孔底残渣及注意泥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满足设计要求后及时进行混凝土的浇注,确保成桩质量。

(17)为充分发挥岩石地基和桩周土的承载力,钻孔灌注桩施工除控制桩底沉渣外,尚应主意一下几点:a,减少钻孔作业对桩周土的扰动;b,随成孔随灌注,减少桩周土应力的释放、松弛以及塌孔现象;c,减少泥浆对桩周土的长期浸泡;d,防止桩身混凝土固结收缩,导致桩身侧摩阻降低;e,减小泥浆护壁的隔离作用。

(18)拟建8F层建筑物,应设置观测点,对工程进行沉降观测,取得沉降数据,计算倾斜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沉降观测应进行专项设计。

文山蔚鑫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二○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