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谐社会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绪论

实现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美好理想,崇尚和谐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面临的新的奋斗目标,[1]是我党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最新的执政理念和崇高的治国理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政府管理的行政宗旨,是针对中国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提出的。这个新的发展目标,从多个方面对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度安排的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选择、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公共政策对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探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国现阶段的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应怎样指导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是公共管理领域面临的重大事件和课题。

-1-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政策概述

(一)和谐社会概述

⒈社会的含义

社会的含义有很多种解释,和谐社会的社会应该理解为:社会是人类的共同体。从本质上说社会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的有机总体,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联结成的一个整体的生存单位。它不是单纯的人的堆积和相加,是人们相互交换的产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⒉和谐社会的含义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良性运行又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基于法律框架和道德约束,以人为中心的人、自然、社会的良性发展和协调统一。[2]在这个过程中,民主制法,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保证所有人都能公平、公正地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公平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内涵。

和谐社会不论是构建和内涵都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并且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约束实现的,道德标准固然不可缺少,制度的约束更加重要,两者缺一不可。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程度直接反映着一定时期的政府管理水平,也可以说是一个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完善公共治理的水平。比如,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应该说是当时那个时代和谐社会的象征。

⒊和谐社会的特征

和谐社会不是自发的慢慢自然形成的过程,而是需要政府推动的。通过制定符合广大群众利益的政策,促使和谐社会较早地、逐步的实现。胡锦涛同志曾就“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问题”中指出:要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认识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

-2-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坚持党的领导是民主政治的首要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完善党的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这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结构和实践模式。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坚持公平正义,必须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使参与市场竞争活动的公众,享有完全平等的权利,履行完全平等的义务,不能因公众间的差别而存在特权现象,其核心内容就是坚持利益分配平等,但也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指一种利益相对平衡的状态,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如果说和谐社会是用道德与法津维系的,其中道德的核心便是诚信友爱。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

(4)充满活力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和愿望都能得到尊重。[3]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一切积极因素都能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开放性和竞争的活力在政策上、制度上得到保证,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利,和谐相处。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它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诸方面的稳定和有序;是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内在结构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协调和交融。和谐社会的重要特点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各要素的稳定和协调。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是实现生活富裕的条件,离开发展,富裕就无从谈起;生活富裕是发展的目的,脱离这个目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所必须坚持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保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正确处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才会快速健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才会尽快成为现实。

-3-

(二)公共政策概述

⒈公共政策含义

政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调整、规范和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它存在于现代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广泛得以运用。政策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政党的意志及其公共特征,旨在强调政策的公共性,因而政策一般有被理解为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4]他是一系列的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的总称,其本质就是怎样对公共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公平公正的分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他的推进和实现离不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效果提供了行动指南。

⒉公共政策核心

公共政策的核心是它的公共性。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建设过程中,要以公共化为目标,以均等化为原则。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应真正地体现公平、公正和正义,这是政府诞生必须坚持属性,如果政府背离了公平、公正和正义,就是公共政策失败的表现。

⒊公共政策的特征

(1)政治性。从表面看政府的政策行为有时并不带有政治色彩,它的本意不应具有政治性,但实质上任何国家的公共政策都是具有政治倾向的人制定的,它不可避免的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了。正因如此,为了巩固阶级统治的需要,公共政策的制定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是政党和政府(政治组织)的政治行为,是源于政治动机的组织产物,因而它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在我国,公共制度的建立严重地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为了不是政治影响到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就有必要讲政治渗融于公共政策之中,[5]更好地体现人的意志和权利,真正使公共政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2)价值选择性。制定任何一项政策,其首要前提就是价值判断。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不论其是否自觉地意识到其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

-4-

(3)层次性。公共政策有其层次要求。一般而言,高层次政策往往是概括性很强的原则规定,对低层次政策具有指导作用,但难以直接规范人们的行为,可操作性不强。只有把高层次的政策逐层分解并加以具体化,才能使之转化为低层次、具有可操作性的辅助政策。

(4)阶段性。公共政策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从广义上讲政策过程可以分为政策制定阶段和后政策制定阶段,也就是说执行阶段和反馈调节阶段。

(5)功能多样性。从目标取向来看,政策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功能。从执行结果来看,政策表现出既可能导致人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也可能出现人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既可能有意料之中的事,也可能有始料不及的事;既可能有易于发现的显现功能,也可能有难以觉察的潜在作用。

(6)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公众对其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公共政策要具有合法性就必须经过一个合法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政治系统的合法化、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两个部分。如果政治系统不能被公众所认可,它所输出的政策必然难以被公众所接受;没有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也就无从谈起。

(7)权威性。一项政策的出台,对于那些不愿做出利益牺牲的对象而言,不能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往往同一些惩罚性措施相联系.若没有这些措施作后盾,政策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公共政策在其所框定的范围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其规定的行为标准和设定的行为限度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公共政策不是针对个别人和个别事制定的,而是针对多数人和普遍性问题制定的,它是要求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6]

(8)稳定性。公共政策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朝令夕改、变化无常的政策,是最不得人心的。这样做不仅会丧失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大大降低公众对政策的信任程度,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会给政策执行带来许多麻烦,使政策执行机构无所适从,导致政策难以贯彻执行。

-5-

二、公共政策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必要性

公共政策是社会的,它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集中促进社会生活福利以及协调发展的各方面。公共政策属于社会范畴,有满足社会多层需要的多元性,也有集中于公平和权利的属性,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一)公共政策的桥梁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系统工程中,公共政策是连接宏观社会和微观个体的桥梁。而公共政策在其中位于桥梁地位,它连接着众多理性但偏好个性有差异的个体与整个和谐社会。从一个大的社会背景看,由众多微观个体组成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宏观结构,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考虑到让不同的利益群体参与到制定过程中,表达出他们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所以说,公共政策就是融合各个社会阶层关系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的手段作用

公共政策是协调社会群体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政策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向,制约违反政策规范的行为,控制各种利益冲突等,公共政策实际上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形成公平、诚信、友爱、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还要破除把人作为发展手段的旧的观念,不片面强调人民的义务、责任和奉献,而是一是向人民的权力、利益和价值为中心,杜绝一切践踏人民权利,损害人民利益,妨碍人民实现自己理想的政策。所以说公共政策是协调社会群体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各种客观存在的利益实行调控的有效工具。

(三)公共政策的渠道作用

公共政策是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的重要渠道。和谐社会的公共政策是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要求的建立起来的秩序健全、程序完善、运行有效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渠道,以能够使各利益进入政治议程。[7]而政治参与中无论是政治要求或者政治支持最终都需要公共政策的回应。

-6-

三、构建和谐社会遇到的公共政策问题

公共政策说到底就是分配公共利益,增加公共财富的一个动态过程,对公共利益公共财富的选择和整合是这个过程的基础,对公共利益的配置和实施是这个过程的关键。一个社会是不是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能否体现民众的利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要解决现有的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暴露出的不适应,就要以和谐的理念、和谐的行为制定公共政策,解决和谐中部和谐的新问题。

(一)缺乏公共性

我国许多公共政策的出发点用心良苦,但是未能遵循公共公正的程序,损害了相当一部分人群的利益,造成了影响社会和谐的强大后遗症,[8]致使现有的公共政策在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利益最大化方面凸现乏力。

⒈部门利益倾向严重

我国现行的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然后由立法机构或政府批准,许多公共政策在设定之初就深深打上了某些部门或利益主体的烙印,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部门利益倾向,一味追求利益部门化,带有浓厚的部门利益色彩。譬如:土地法中关于土地征用的条款就是典型的社会群体利益失衡的体现。在这一制度中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而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商人或地方政府却将数倍于原有土地价格的增值利润攫为己有。

⒉透支未来社会的潜力

在就业保障包括:低保、失业、教育、救济、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政策有只为部分人或部分行业服务之嫌,比如:进城多年的农民工即使很出色也仍然无权享受某些政策。越来越多地“矿难”看似是安全生产和矿业的管理制度问题,但背后却是国家公共政策的失衡使然。从事矿业一线的工人基本上农民工,而农民工在矿难中的生命赔偿标准只有国有正式职工的二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支付极低的成本就可以渡过矿难,企业主计算成本收益结果的必然选择就是:不会花大量经费去积极维护矿井的安全。如果今天的政策不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长此下去,我们将面临着数以万计,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的老年农民工![7]表面看起来不和谐的政策似乎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但它已经透支了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潜力,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立。

-7-

⒊源政策本身的缺陷严重

源政策本身就没有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制定公共政策。有些公共政策成为部门获取利益的合法依据。[9]比如: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压力,给予了具有执法权力的政府部门罚没权,并有一定比例的返回,以解决政府财政紧张的问题,殊不知这样的政策,罚没款自然成了部门的福利,为了更多的得到罚没收入,有执法权的部门会想方设法多罚款,很可能造成更多的社会后果。

(二)缺乏协调性

现有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存在明显的部门、行业、阶层或利益集团的垄断,导致某些公共政策不能真正代表公共利益,形成了公共政策本身的不和谐。使公共政策缺乏统筹兼顾,不利于协调发展,各政策之间相互冲突,顾此失彼。

⒈源政策制定缺乏协调

政策制定与制定之间有冲突,各部门之间政策相互矛盾,上下级政府之间的政策常有摩擦,公共政策上下不配套不连贯,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时有发生。譬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只是强调了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没有在如何实现集体富裕的政策配套方面采取更多的对策,由此导致贫富差别越拉越大,超过了目前社会所能承载的限度,引发了一系列社会不和谐的顿冲突。[10]

⒉政策的制定缺乏和谐

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是一个和谐的过程。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行为还不能体现这种和谐。官本民末的思想仍主导着管理者的行为,从而使很多政策制定过程中充满着官民对立的现象,导致政策执行时的冲突时有发生。我们常听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县官不如现管”的说法,这种现象的出现致使许多好的公共政策被曲解执行,让老百姓怨声载道,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威信。

⒊政策的执行存在冲突

公共政策的执行有缺失,一方面使中国市场化在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是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化越来越强化。这对看似不可思议的矛盾却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频频出现,使人感到忧虑。政府部门执行与执行之间的冲突,部门之间

-8-

相互扯皮、推诿、拖延、权钱交易、权力行使的非理性、大量的腐败,损害了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这些问题无一例外地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有关,是引发社会不和谐的关键因素。

(三)缺乏责任性

现存的有些公共政策制定者缺乏责任意识,甚至导致政策出台后损害公众利益或遭到公众质疑,却找不到责任人。

⒈缺乏对弱势人群的责任心

缺乏对大众特别是弱势群体负责的责任心。政府的公共政策应该是公众意志的反应,在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应对公众负责,但有的公共政策是某一级政府或领导用来对上级负责的手段。任何时候个体差异是永远存在的,目前由于弱势群体不能像强势群体那样凭借着他们对社会财富的占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弱势群体在整个公共政策的制定方面似乎越来越边缘化,这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⒉缺乏法律法规知识

缺乏对法律负责的精神。政府部门在制定某些公共政策时,忽视了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理念和方法,譬如,哪些团体和个人,按照怎样的程序,根据怎样的原则,采用怎样的方式,如何制定公共政策等等,忽视了规范和依据,就会致使所制定的政策与法律本身相悖,甚至最后的结果会导致违法行政。

⒊缺乏对后果负责的勇气

当某些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给社会造成消极影响,给公众带来损失的时候,对政策失误的责任缺乏追究,更不必谈主动承担责任。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只奖不罚,所谓的责任政府就是空话。

(四)缺乏公开性

现阶段选择和实施大多是延续了过去不透明、不民主,缺乏公开、公正的公共政策,由于历史的原因,政策本身存在很多问题,给国家和大众造成了很大损失,甚至无意之中为少数人暗箱操作提供了的保护伞。譬如:为了控制过度膨胀的人口,维护国家稳定,由政府已命令形式颁布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

-9-

制度和区域封闭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给社会人力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也造成了区域间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直至今日仍然难以废除这个制度,也给了大权在握的某些人物中饱私囊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政策的制定缺乏公正性公共性的一个沉痛的教训。

⒈政策实施过程变形

某些公共政策实施少数人说了算,在变形的政绩观驱使下,这些公共政策因领导的变动而变动,因领导的看法而变动,因少数领导的好恶而随意调整或修改,甚至改变了原有的合理政策。政务公开以来,公共政策在内容和规则方面的公开都已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化,但在过程上公开却始终相对滞后。造成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走样,因此,坚定从过程上公开政策的理念和取向,通过民主旁听等形式是整个公共政策向社会主体公开。

⒉政策实施过程不公开

有些公共政策封闭运作,从问题的选择、方案的制定、执行实施到监督评估、反馈建议等等,都由一个部门或者少数人控制,缺乏当事人以及公众参与,甚至需要对上级负责时用“民主”,需要暗箱操作时用“集中”。也有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既不下大力气进行科学的论证,也不举行听证会,一纸红头文件走天下,公众无法充分享有公共政策的知情权力、参与权力、监督权力、评价权利[11]。

听证会制度作为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现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虽然已经采用,但走过场的情形较为严重,不能很好地令百姓满意。普遍现象就是对谁的问题进行听证,就由谁去找专家,这种所谓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监督缺位问题,立法者就是执法者的现象如今非常普遍。要完全发挥听证会的作用,取决于权威部门能否真正快速、公正、公开举办真正由大众参与的听证会。

-10-

四、构建和谐社会公共政策的原则和策略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针对中国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提出的,目的就是为累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因此把和谐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以和谐的观念、和谐的思维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针对现阶段最突出的、影响最大的问题,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解决问题,使我们能够明确方向,开阔思路,方法科学,行为自觉,尽快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现阶段的中国有几个大的不稳定因素,其中最棘手的,一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就业问题,一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民主化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急需突破性的解决办法,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12]解决这些棘手问题,应从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着手改进,提升公共政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确立我们的新思路。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政策原则

怎样的公共政策才能称为是好的公共政策?政府因该以怎样的思路原则和态度制定公共政策才能符合民意?怎样的公共政策出台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清楚“什么是”,更要探索“怎样建”,才能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走出一条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之路。

⒈以公共化为目标均等化为原则

发展中的中国正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现阶段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也日益凸显,就业问题严峻,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失地农民就业、大学生就业、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一部分家庭出现因病致贫返贫、子女教育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突出。社会治安方面,刑事犯罪总量仍居高位,抢劫、抢夺、盗窃等侵民侵财犯罪呈多发之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足。在社会保障方面,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小,部分群众生活仍然困难。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完全遏制。在这关键的时刻,明确构建和谐社会大目标的意义非常重大。在中国这样一个

-11-

历史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政府是主导因素,在政府部门主导的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公共政策与和谐社会建设一脉相承的关系。公共政策的核心是他的公共性,因此公共政策建设要以公共化为目标,以均等化为原则。

⒉有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公共政策一定要有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没有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公共政策的出台不一定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怎样使公共政策不产生大的利益扭曲,不产生特别大的利益结构调整,这就取决于我们的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是不是能够比较好的体现各方面的利益,或者说比较好的平衡各方面的利益。[13]公共政策的决策者本身应该具有社会角色的超脱性,要超脱于行业部门和社会群体之外,根据一整套公正科学地过程和次序,也就是西方国家所说得程序法制定相关政策。比如:近几年为了抑制房地产过热的问题,中央银行提高了房贷利率,政策的出发点显然是打击楼盘炒作行为,遏制房地产的泡沫经济。但是政策出台后受到多方质疑,人们认为此政策没有考虑低收入购房者的利益,打击的不是房地产投机者而是普通百姓。

⒊对和谐社会有个清醒的认识

要形成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公共政策,就要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个全面清醒地认识。建设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体现公平正义和利益兼容的协调发展,要抓住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找切入点,借助公共政策,促进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和谐建设的任务。

(二)适应和谐社会的公共政策目标

当今中国社会公平问题正日益显著,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引发了众多的社会矛盾。因而,现阶段以公共化为目标均等化为原则,解决社会公平,实现公

-12-

平与效率并重。政府的公共政策应作为重点用来解决社会公平。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要使这一承诺得到具体转化制定和落实,就应该完善譬如:启动税收杠杆适当调节个人所得税,调整和增加不动产闲置税、房产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新的公共政策要注意重新调整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使公平和效率并驾齐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发挥政府实行社会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政府的社会宏观调控,可以体现为依靠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多种办法来进行公共资源的配置。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实际上贯穿于社会分配的各个层次上。但是,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对不同主体来说,侧重点是不同的。针对平均主义“大锅饭”要强调效率,收入差距太大了就要强调公平;为了提高竞争力要注重效率,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就要注重公平。在现阶段,就是要突出地解决社会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一般认为贫富差别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但是贫富差别的存在不一定就意味着社会不公。解决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问题迫在眉睫。经济发展相对过快,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带来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日益增多。

⒈初次分配坚持效率为主

初次分配的效率原则已经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所证明。但初次分配中也存在保证社会公平的问题,尤其应该注意通过完善制度来保证机会均等、竞争公平和合法权益保护。例如,农民工的工资长期得不到提高、劳动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这自然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也有劳动法规不健全、劳动力市场存在歧视和劳动力获得收入的机会不平等的原因。再如在市场竞争中某些带有倾斜性的优惠政策和制度性规定,往往是扶强而不是扶弱,结果是加剧了初次分配中的差距。

⒉再分配坚持以公平为主。

虽再分配也要注意效率问题,也应有注重效率和公平的社会核算,再分配政策不应该造成市场的扭曲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但再分配的主旨是缩小初次分配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和财富的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保证人们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为社会公正的价值体系提供基础的

-13-

物质支撑。

⒊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什么是第三次分配?为区别现有的“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我们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14]也就是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各种形式的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和机制。如果说再分配是政府弥补市场之不足,那么第三次分配则是对再分配的补充,是社会互助对政府调控的补充。从国外经验来看,第三次分配在照顾孤寡老人、帮助残障人群、保护弱势妇女、收养孤儿以及帮助失业者、贫困者、艾滋病患者、行为偏差者等方面,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民生策略

以人为本,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应该是公共政策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度关注的领域。当前社会民生问题的热点难点较多,比如:农民增收难、上学难、城市就业难、百姓看病难等等。政府的公共政策是一种无形的资源,百姓得到了政策就拥有了资源。

⒈缩小城乡差别,建立和完善新农业政策

要实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还存在许多矛盾等待我们解决,在这诸多的矛盾中,城乡矛盾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经过二十五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太多的实惠。近十多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非常缓慢,而医疗费用又增长很快。政府曾出台了很多新政策,遏止医疗价格的上涨,使农民能够看得起病,但积重难返效果不大。药品、医疗价格始终居高不下。农民看不起病、生不起病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多的农民失去了基本的生存保障,一场大病就能够拖垮一个农村家庭。从保障农民生存权的角度来看,农民的看病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了。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表明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不公平,而且影响了医疗机构的效率。近年来,农民每年的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都在下降,但医护人员却在增加。结果导致医疗卫生资源的巨大浪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并且在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换句话说,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断裂的社会,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等弱势阶层正在被甩出中国调整的经济列车。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4-

接近6:1。[15]城乡关系的最新问题是由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发展快于城市,城乡差别相对较小,发展到现在的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数亿人口由农民转变成市民,城市化水平年增长,城市数量快速增加,城市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应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可以通过免征农业税,建立和完善新农业政策,缓解大多数农民苦、弱、穷的现状。

⒉调整完善教育政策,解决弱势群体教育问题

教育政策的研究对我国有效地规划和发展教育,指导教育的改革,推动教育的创新,调整完善教育资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确立科学的教育政策评估体系,能够改进我国教育的效能,提高政策目的与结果的一致性。在社会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存在一个的明显的教育弱势群体。在我国西部某些贫困地区,存在一个由失学学龄儿童及其家庭组成的教育弱势群体,这个弱势群体的数量较大,有的地方甚至占全体学龄儿童的50%以上。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享受或不能完全享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导致形成教育弱势群体的原因主要是女性性别、贫困、少数民族和特殊家庭(如单亲、孤儿)等等。其中由于女性性别导致形成的教育弱势群体情况比较严重,偏远贫困地区因家庭贫困和女性性别而造成的贫困儿童和女童教育问题是更为突出的。教育弱势群体的成分也比较复杂。如农村地区与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妇女和女童、少数民族、残疾人、下岗工人及其子女、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及其子女或城市外来打工者及其子女、特殊家庭儿童(如单亲、孤儿、街头流浪儿童)等都可以归于教育弱势人群。许多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对于教育弱势群体问题重视不够。有的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只关注升学率问题,把应该用于因贫困而失、辍学儿童的助学金大部分用于在校学生,甚至不惜以牺牲教育弱势群体的权益而追求升学率。然而解决弱势群体的平等受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教育消除教育不平等,实现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的问题。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应重视和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大量事实证实,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可以在没有直接投资的情况下,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之可以使直接投资化为乌有、得不偿失,甚至还带来负面效应。因此,必须把重视和加强教育政策研究作为转变职能的重要抓手。一则有利于教育行政机关改变工作作风;二则有利于优化和营造教育政策研究的外部环境,拓宽政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真正完善教育真个创造条件。近三年已经实行的限制乱收费、对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免书本费、免学杂费、补

-15-

助寄宿生活费的政策,已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教治贫的现状。

⒊完善管理体制,加大中西部困难地区投入

不论从生存和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看,政府都应加大对中西部困难地区的教育、卫生、信息基础、财政的支付力度。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结构的最大变化,是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其他各省、区内部也都有一部分市、县率先发展起来,带动了全国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东部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也快速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九十年代年以来,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东、西部地区的人员收入差异也较大,有的甚至相差3-4倍。如果没有特殊的治理措施,这种区域差距的趋势继续扩大势必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成。

⒋整治环境问题,保障群众环境权益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我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面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关节点,是“世界问题复合体”。环境与人口、资源共存于复合生态循环中。环境问题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而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关系到全社会的整体发展,它带来人们生活方式与人生价值的变化,解决不好就会使社会人文与社会和谐受到威胁。全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国际冲突发生的必然性,为了占有更多环境资源,各国在方方面面进行着激烈博弈,因此环境问题既是人口与资源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文化问题,既是国际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建立友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好环境问题应先从创新社会文化价值观入手,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消费方式,调整和协调社会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改变宏观政治决策的机制,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整治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农村污染为重点,紧紧抓住整治不法排污企业这个关键环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切实加强污染物排放管理,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建设,不断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整治违法排污行为,解决危害健康、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给公众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对社会治安、假冒伪劣、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民生问题,加大政策投入的力度。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体现社会关爱,遵

-16-

循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外发展的五统筹原则。

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16]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一些地方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随着人口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政府要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保证人民群众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⒌搞好政策建设,建立优化的长效机制

公共政策出台后频频遭到公众的评说与质疑,表明我国的政策制定已从“粗放时代”进入到“精益化时代”,这一时代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将促使我国在政策制定上更加注重多元利益取向和整体统筹协调。随着全球多元化利益的出现,我国政府制定政策的背景、方式及理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巨大变化可以用“四个转变”来描述:政府经济政策制定时的操作背景已经由过去面向铁板一块的国有计划经济,转变为面对各个利益集团;由过去政府高高在上,官员们自上而下地制定与贯彻经济政策,转向比较注重程序的合理化,开始注意举行听证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逐步注重程序的合理性、合法性,由过去政府行政部门关门操作变为相对公开操作;政府在政策手段选择上,已经由习惯于使用“一刀切”的行政手段,逐步向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信息手段综合运用过渡。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方式和主要途径就是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公共政策。执政就是决策,就是一系列的公共政策产

-17-

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和完善公共政策的产出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努力提高政府制定政策的能力,确保政府政策“精益化”。[17]只有不断加强公共政策研究的供给能力,组织专业的研究人才运用专业的研究方法,采用社会化、市场化的研究方式开展公共政策研究,才能切实保证公共政策研究的质量,才能实现政策“精益化”。

目前我国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力量包括:政府机关公务员、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财经科研单位研究人员。过去,政府依靠自身力量——公务员队伍开展政策研究,今天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财经科研单位研究人员成为了开展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力量。公务员从事政策研究,具有熟悉实际情况的优势,但常被质疑制定政策全局的统筹协调不够;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理论功底深厚,但常被质疑重理论性而轻操作性,有“闭门造车”之嫌;而财经科研单位研究人员,限于科研管理体制方面的束缚,政策研究的能力较薄弱,不能适应公共政策研究“精益化”要求。

(1)建立健全的公共政策的“四民”机制。民主法治既是和谐社会纲要的首义,也是优化公共政策的基础前提。民主意味着政府制定政策时应给不同群体平等地提供与政府沟通的渠道,让各个群体都能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决策过程,表达自己的诉求,通过民主的程序,为不同群体之间的博弈提供平台,由此制定出为整个社会所认可的公平、公正的政策体系;而法治意味着,清晰地界定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范围和具有的法律依据,要对法律负责。

近年来,城市拆迁和农村征地频繁发生矛盾与冲突,上访案件急剧增加,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拆迁与征地补偿标准尚未经过民主程序来确定,而是由某些政府部门说了算。加上某些地方政府将此作为意外之财,过多考虑自己的政绩和利益,而忽略拆迁户和农民利益,甚至截留、挪用土地补偿费,一旦发生纠纷,则使政府陷于被动,形成不稳定因素。因而,公共政策的优化必须坚持“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这“四民”是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机制建立的前提。

(2)解决公共政策的制度的资源短缺问题。要建立健全公共政策的制度,解决公共政策制度资源短缺的问题,重点是专家咨询制、听证制、论证制、公示制等制度建设。特别是要有不可行的论证,现在的政策决策论证,大部分情况是专家或参与者进行可行性论证,跟着领导说,顺着领导说,往往论证会就是赞成会,这与专家咨询系统缺乏法律地位,权威性、独立性不够有着直接的关系。

-18-

(3)完善公共制度的公示制和责任制。要完善公共政策的公示制和责任制,就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公共政策的信息反馈机制,真实地、及时地、全面地、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规范和约束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杜绝公共政策的随意性。

正确的舆论监督是社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推动力量,是衡量现代民主法制国家社会机制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它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8]①以舆论监督为出发点。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是对人民负责,正确的舆论监督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能抵制歪风邪气,仗义执言,激浊扬清,恰当地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进行有力的批评,促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维护大众的利益。②以舆论监督为平衡点。正确的舆论监督能够适宜、适度、适量、适时地发挥监督工作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和进步。③以舆论监督为落脚点。正确的舆论监督有公开性、广泛性、揭露型的特点,具有强大的威慑影响力,能促使一些被监督单位和个人改正错误,解决问题。舆论监督只有把握了这三点,才能发挥舆论监督应有的作用,惩恶扬善,为群众排忧解难,促使党和政府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真正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的稳定进步,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当好瞭望台。

-19-

结论

公共政策本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制度产品和政治产品,而公共政策变迁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策利害相关人的妥协、宽容和理解,也需要公共管理机构及其人员对政策变迁时机、策略和行为的适度把握和合理运用。为此,要实现变迁过程中的“以旧换新”和有效的公共管理,必须做到:公共决策需要细致周延、思维慎密,避免草率和仓促,如果制定不力势必导致出台政策仓促而流于形式,这对政策的后续执行显然极为不利;决策方案设计要顾及政策利害相关人,全面统筹、有序规划并寻找政策的关键点;降低政策变迁成本,减缓政策变迁压力,选择好政策公示和执行的最佳时机,讲究实施策略。

如何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是所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的步伐的这一过程既需要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系统理论创新指引方向,又需要实践创新开辟道路。引用小平同志当年提出的思想叫“摸着石头过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开拓的精神,借鉴国外一些国家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吸取他国的经验和做法,准确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共同规律,也会有益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公共政策过程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相关问题是学生毕业前的又一次学习探索,更深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还需要今后更多的学习。

-2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初一作文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美丽的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和鲜润;宽广的草原,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生机勃勃;美丽的田野,因为有了稻谷的陪伴,才显得精神抖擞。同样,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不也是因为互相依存,互相映衬,互相促进,才呈现出了五彩斑斓的和谐。和谐是一种美,它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 那年刚放暑假,我和小奶奶还有弟弟去海宁做客,在等车的时候,我们遇到一位阿姨,看他不停地翻包,就想到她一定是遇到困难了。我上前去问:“阿姨,有什么问题吗?”她愁眉苦脸地说:“也没什么,就是今天出门是忘带硬币了,包里只有几张一百元,待会儿等车来了,就要投银币,可我没……”“阿姨,别急,我这正好有。”我从口袋里掏出1元钱,说。“给您!”阿姨感激地说:“这怎么好意思呢,这样,等到了海宁,阿姨请你吃冰激凌好吗?”“不用,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摇了摇手说。阿姨摸了摸我的头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谢谢你!”“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不好意思地说。说完,正好车来了,我们一起做上了车。阿姨坐在我身旁,与我说话,“你那个学校的啊?”“我是在袁花镇中心小学读的。”…… 我们越聊越开心,在第二站的时候,一位住着拐杖的老奶奶上了车。那时人很多,老奶奶没有座位坐,只能站着,一位大哥哥看见了,马上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老奶奶,自己站着,老奶

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一下子被大哥哥的举动温暖了。在旁的阿姨也不禁说:“现在的孩子都这么懂事啊!” 是啊,人们之间需要和谐,社会更需要和谐!所以只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帮助,学会关心,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那么我们的祖国便会充满和谐,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让和谐的社会充满温暖!

社会主义建设论文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建设论文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做好群众工作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做好群众工作是各级组织和干部的岗位第一职责。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做群众工作的队伍重视加强学习,在提高理论认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把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群众工作;思想工作;服务群众需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他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精辟论述,不仅进一步凸显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更为明确地强调了建设和谐社会是全党的重要任务,其关节点在于“建设”和“促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当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增强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包括十七大报告要求的“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丰富的,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

文化之间的协调,但其本质是“人和”,包括人际之间、党群之间、干群之间、员工之间、邻里之间都要和谐。在所有的这些关系中,拥有资源和权力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发挥着主导性,他们对促进社会和谐负有更大的责任,必须起到引领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做好群众工作是各级组织和干部的岗位第一职责。 做群众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优势,也是党实现目标任务的重要法宝。然而纵观现实,做群众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的不少组织和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意识越来越淡薄,看重的是行政权、指挥权的使用,习惯的是压制式的管理,不少同志不仅缺乏沟通意识,而且缺乏沟通技巧,在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的过程中,不少干部失去的是做人的工作的能力,更有甚者,一些年轻干部连谈心都不会了,其群众关系可想而知。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相当一部分矛盾,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正是由于群众观念不强、群众意识淡薄,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仅没有保护好群众的利益,而且还损害群众的利益,引起群众不满;正是由于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不懂得倾听,不会好好说话,一些本可以解决的一般性矛盾,最后引发成难以收拾的大冲突……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应该说我们在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方面拥有了更大的物质基础和更多的化解手段,但是为什么各类矛盾和冲突屡屡出现,并且有加剧的趋势?从主观上分析,与一些组织和干部做群众工作意识的淡化和能力的不强有着密切的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研究论文

建设和谐社会研究论文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并要求我党不断提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党的十七大在党章中又增写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作这样的修改,既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的要求和指导原则,又阐明了现 阶段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着力点。从而抓住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有步骤地持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1 坚持以人为本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的制度安排能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 群众的利益,各阶层对社会管理和生活现状感到满意,从而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显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1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基本宗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见物不见人”或者“重物轻人”都是不对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使最广 大人民群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和受惠者。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 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高度重视和自 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稳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 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各种经济利益矛盾更加突出。如 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 持社会稳定,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 出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尊重、爱护、理解和关心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办 事情、做工作,才能摸清人民内部矛盾的症结,准确找出化解矛盾的办法。 3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 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激 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以人为本,让各阶层人们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得到实实 在在的好处,就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为构建和 谐社会找到最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国各民族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的局面。?

构建和谐社会毛概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主要有: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代际结构的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观的和谐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发展首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给社会发展创造了前提。但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时,也会妨碍经济增长。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我国长达2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使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使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对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只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了,才能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稳定才能得到保证。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全社会都得到了好处,但先富起来的毕竟是少数人,加之分配制度上的缺陷,我国的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造成我国经济上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并未同步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和谐方面,一是我国的农民数量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过大,这给我国完成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困难。按国际贫困标准,农村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而现代化国家的最有标志性的指标,就是农民不再是穷人。二是我国的收入差距没有按照应有的规律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继续加速扩大。这既有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趋势限制了初级劳动工资提升的特殊原因,也有现代财富积累速度大大加快和社会组织中间管理阶层出现新分化的新情况,还有转型期腐败和非法致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三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呈现出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四是我国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严格的人口控制,出现还没有富裕起来就过早老龄化的现象。 二、从社会结构层面构建和谐社会在我国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的过程中,新的社会矛盾、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有时甚至集中暴露出来。从社会管理体系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和重组,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从而使社会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之间既存在着共同利益,又有着各自特殊的具体利益要求。为此,一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二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建立健全社会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2.逐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许多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建立稳定、有序、和谐的社

高考作文常见主题——和谐

高考作文常见主题——和谐 【典型题目】 【出色标题】 【常见思路】 人类应该和谐相处。和谐社会需要以人为本。和谐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和谐即是美。只有和谐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充满诚信友爱。和谐社会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善待自然,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要从身边之事做起 【名言论据】 1.和为贵。——古语 2.家和万事兴。——谚语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5.美在和谐。——赫拉克利特 6.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赫拉克利特 7.和谐是众多因素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毕达哥拉斯 8.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9.和谐是爱与恨结合起来的庄严的配偶。——罗曼?罗兰 10.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 11.君子是和谐而不会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而不会和谐 【事例论据】 1、丁绍光把美与和谐献给世界(艺术的和谐美) 丁绍光是著名的旅美画家,他的画以和谐为主题,取得了巨大成就。他觉得从哲学、文艺发展以及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和谐是重要的,这也是现在的世界所欠缺的。丁绍光也曾画过反映内心冲突的画,但那是在年轻时候,到国外后,他觉得世界缺少和谐,所以从此以和谐为主题作画。他会选择一些永恒性的题材,如母爱父爱、人性、人与自然的爱,这些本身不受空间、民族、时间的局限,而且还带有中国色彩。这些都是不同人、不同民族都可以得到共鸣的,是人类共同的想法,这样的艺术才可能永存。 2、和谐的形体(和谐即是美) 尽管由于时代、民族、社会形态的不同,人们的审美习惯、情趣、标准也有一定的差异,然而人体美的实质——比例与和谐,却是亘古不变的。例如:头颅是身高的1/7至1/8;肩膀最宽处为身高的1/4;大腿正面厚度等于脸宽……按这些原则结合成的人,体态匀称和谐,散发出令人愉悦的美感。被誉为女性健美典范的《米洛的维纳斯》,若按比例缩成身高160厘米的女子,其三围比例为90:72:96厘米,构成了比例协调、线条柔和的曲线美。而《掷铁饼者》雕像,构图的基本要素则是“人体正方形”(即二臂侧平举等于身高),体态雄健威武,凝聚着健力、美,是男性美的完整体现。 3、美大学生烤鱼受罚(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004年5月20日,加利福尼亚大学三年级学生马修?考克斯和凯茜?卢普闲来无聊,一起到校园的池塘边捞鱼解闷儿,结果“初战告捷”:只用铁钩就钓上一条45厘米长的大鱼。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小论文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与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且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更深层次理解,是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我国新时期的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它的提出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是由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法治理念、法治制度和法治行为所构成的现实状态,致力于寻求法治在现实中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首先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包括人民民主、法制完备、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权力制约。其次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人为本、保人权障、文明执法三方面。再次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的生命线。立法是公平正义的起点,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平正义的要求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合法合理、程序正当、及时高效。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第四,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现阶段,党和国家根本利益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大局要求我们能够做到把握大局、围绕大局、立足本职。要正确处理好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之间的关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坚持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内

在一致性。最后党的领导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领导。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只有社会稳定,社会的经济才能发展,社会的文化才能繁荣。所以为了实现社会和谐,法治保障必不可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一、“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1、“以人为本”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纲领,而现阶段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标准。 2、“以人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又是和谐社会的目的。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就是要在现实性上,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反过来说,只有坚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给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最可靠的保证。 3、“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就是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反放的成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确定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目标,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保障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的制度体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实现“以人为本”纳入法治轨道,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片面强调局部利益或以整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施政倾向。 (二)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 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具体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决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超越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游离于社会及群体之外、随心所欲地行动。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作为处在生产力和社会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如何发展时强调提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

建设和谐社会作文

建设和谐社会作文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充满爱心,撒播温馨的社会,不用刻意营造,完全如一道浑 然天成的风景。爱心无价,和谐的社会需要用“爱”来铺就。 创造和谐社会作文 一阵温暖的春风从窗外吹来,《走进和谐的春天》一书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不由自主地 浮现在我脑海里我们先来说说“申不害”吧!申不害建议国王韩昭候要真正地实行法制, 不能徇私枉法。但过了一些日子,申不害居然为了堂兄而破坏法规,真是不应该。幸好, 他知错就改,当面向国王伏地请罪。因此,诚信是一个人的必备品质,答应了别人的事, 就绝对不能违背诺言,如果没有能力做到的话,就不要答应别人。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这 样的品质。 再来看看那些一年级的小朋友吧!他们为了让自己家乡的小溪变得更清澈,共同联手 给省长写了一封信,建议省长要重视保护环境。这是四年级的我从来没做过的事情。这些 一年级的小学生们就有了这么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感,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我们也应该 重视保护环境,做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如:看到路上有垃圾,就捡起来扔到路边的垃圾 箱里面去。叫长辈不要随地吐痰。立一个保护环境的公益告示牌等等。当然,自己先要做 一个保护环境的好榜样。 最让我敬佩的是“与死神赛跑的爱”——毛陈冰,她不顾自己的安危,赶了千里来到 黎平县的人民医院,为侗族妇女杨昌花献血。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而 且她还做好事不留名,说明她是因为真正的“无私的爱”而来的,而不是为了名利。我们 小朋友也应该向这位大姐姐学习,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公交车上让座给有需要的人,看到小孩子跌倒就要帮他扶起来……是的,整个社会都需要这样的感动,全人类都需要这 样的感动。 尤其让我佩服的是创办下沙网的“寒门学子”——尚贞涛。他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建设 了一个网站——“下沙网”,而且点击率非常高。通过这个网站,他认识了一批伙伴,一 起组建了下沙网工作室。没多久,杭州市区有一家公司就愿意和他们合作建设网站。可好 景不长,建站不到半年,因为种种原因,下沙网被迫关闭,投资公司撤资并撤走了服务器。但尚贞涛和他的两个伙伴坚持不懈,继续他们的事业。于是,下沙网又重新开张了,也渐 渐恢复了人气,现在他们的网站利润已达百万,旗下员工30余人。因此,我们也要坚持 自己的梦想,就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正因为有了这些形形式式生动的人们,祖国的春天才变得更和谐。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创造更和谐的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作文

共建和谐社会优秀作文

共建和谐社会优秀作文 我是一个匆匆的旅者,看惯了城市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长时间看不到真诚的目光,让我总觉得这世界缺少和谐…… 带着这样的心情,我想去大自然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漫步在林间小道,清风带着泥土的气息,笼罩这我,多么和谐的风啊!我这才发现,自己忽略的和谐还有很多……。我张开双臂,抓住划过身边的风,轻轻放入了背包中,又踏上了旅途。 路上我捕捉下了每一幅和谐的画,不一会儿,便填满了整个包。直到再也背不动了我才停下脚步。我打开背包,细细品味着,一天的收获: 一只强壮的老鹰,展开翅膀,羽毛在阳光下映出光芒。它的眼睛是那么锐利,捕捉着来自地面的每一缕光线。突然,它奋力拍动翅膀,迅速飞上了天空。盘旋起伏,没一个动作都显现出它的威严与生机。它与蓝天是那样和谐,处处都是那么协调。它越飞越高,我昂首记录下了这和谐的一景。 (我走过了密密麻麻的草丛,猛然眼前一亮) 清澈的小河,流过面前。河面闪着粼粼波光,河上驾着一座石桥,石桥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清幽的石块上长着青苔,泛着绿色。河水的空灵活泼与桥的厚重深沉,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两个截然不同的物体,在此时却更显和谐,也许反差映衬才是最完美的组合。我蹲下身去,捧起这美丽的景物,装在了行囊里。 历数了自然的和谐,突然发觉自己似乎在着朦胧的夜色中,也已成了这和谐的一部分。 和谐的我,带着和谐的脚步回到了城市,用和谐的目光打量着,城市中的一切。才发现我一直忽略了许多和谐的细节…… 街头淡淡的晨雾中,依稀有几个忙碌的身影,他们正为城市的清洁无私的做着贡献。他们与街道是和谐的。车水马龙的道路上,一个盲人正在过马路,他两边停着许多车,没有车笛的轰鸣,只剩下安静的守侯。此时的车辆是和谐的,此时的一幕更是和谐的。一场场的爱心捐款,一次次的爱心义唱,一份份爱心在这个和谐的社会中传递…… 当我们拥有了一颗和谐的心,那么我们与和谐就已经在一起。 当我们拥有了一颗和谐的心,那么我们就能发现身边的和谐一景。 当我们拥有了一颗和谐的心,那么我们就能用和谐的举动,感染他人,共建和谐社会。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 一、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而且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解决。有人说,改革开放近30年,成绩那么大,为什么问题和矛盾又会那么多呢?这就要辩证地看问题。邓小平90年代初就讲过,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发展起来,问题反而多了,这就是辩证法。这叫做“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矛盾”。比如,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改革开放至今,贫困率从31%下降到1.8%,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达到了小康,贫困人数大规模减少,贫困人口绝对数很少了,但贫富差距拉开了,贫困问题相对突出了。 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旧的问题和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也只有靠更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和矛盾归咎于改革和发展,存在这些问题和矛盾,恰恰是因为改革和发展不够深入。因此,只有深化改革,加大发展力度,才能解决好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解决好发展问题。而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破除阻碍发展的种种障碍和弊端,这就要深化改革。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这就必须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发展,只有发展,才能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和谐与矛盾。 今天,虽然我国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人民积极性发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还有不适合的方面,这些方面仍然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所以,一定要针对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继续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解决好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不断提高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一方面是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另一方面又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面对有限的、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社会生产,就使人民内部矛盾在物质利益分配上更加突出。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根本 问题是正确处理 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当前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这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描写和谐社会的作文

描写和谐社会的作文 其实怎样的世界才算和谐,答案就在你眼里,就在你心中。下面整理了一些描写和谐社会的作文,一起来看看! 描写和谐社会的作文一 一辆卡车有一个承载量,超过了这个承载量,它便会停滞不前甚至支蹋架散;一个人的心灵也有一个承载量,一旦超载,它便会扭曲变形。 每天早晨带着妈妈“注意安全”的叮嘱出门;每天望着老师饱含期望的目光;每天感受同学友爱的笑容;每天读着那印满铅字的书本和资料……我们的心灵承载着一份重量――爱的重量。 每天听着别人优秀的发言;每天望着别人作业本上的“优秀”和自己作业本上的“?”;每天想着不久就会到来的高考……我们的心灵承载着又一份重量――竞争的重量。 常常忍受疲劳的折磨,常常面对失败的压抑,常常感觉无奈和无辜……我们的心灵依然承载着一份重量――困难的重量。 这些重量叠加在一起,很重。可是我们的心灵在承载的同时,又在不停的“减负”:我们让自己健康地成长;我们不停地把知识装进自己的头脑;我们每天对同学报以同样友爱的微笑;我们不断地克服困难,解决困难;我们不断地发

展和完善自己,奋力地赶超别人……这些都是我们的心灵在不断承载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卸重,从而达到了自我的和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李煜、李清照、陆游把亡国之痛、相思之苦、难酬壮志之悲融入了字里行间;少年时代的高尔基把艰苦生活的重压放入了一本一本书籍里;鲁迅把忧国忧民的重量放在他敏锐的思想和犀利的笔尖上……这些,都是能正确处理承载与承载的关系,最终达到了完美的自我和谐的典型例子。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都要别无选择地去承受一份又一份重量。我们只有用适当的方式去不断地卸下重量,就会使我们的心灵不扭曲,不碎裂,最终达到“心灵的和谐”。如果不想方设法卸下那一份又一份的心灵重量,我们的心灵就会超载,失去平衡,甚至造成“心灵毁灭”。有人因求职失败而自杀;有人因高考落榜而堕落;有人因感情失意而变态;有人因工作不顺而失落……这些,都是一颗颗心因为超载、因为心灵的不和谐而走向毁灭的典型例子。 承载一份爱的重量,我们应该付出同样一份爱;承载一份竞争的重量,我们应该勇往直前去接受挑战;承载一份挫折的重量,我们可以付出同样重量的决心和汗水……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永不超载,永远和谐。 描写和谐社会的作文二

和谐社会作文(18篇汇总)

和谐社会作文第1篇 当今世界在我看来是一个以人类自身为圆心,以和谐为半径所构画的一个名为社会的圆圈。有多么浓郁的和谐气息就有多么强大的人类社会。人们在衣食无忧的生存前提下有了更高的生活要求,和谐则是它们追求并向往的生存境界。 很多人认为和谐只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至高状态。其实不然。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共存的。所以和谐也就存在于很多方面。譬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宇宙空间的和谐等等。人与自然若是处于一种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不仅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界的压力,维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能够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壮大人类自身。人类的足迹虽早已踏出地球之外,但仍需时刻警醒自己目前来说地球仍然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同时,也应注意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与开发。如果人类以友好的方式努力和地球之外的其空间尽力建立起和谐的沟通方式,那么们同样会善待渺小的我们。 当然,和谐也并不止是指人与外界的和谐,人的行为与灵魂和思想的和谐也尤为重要。我们不该束缚自己的思想与灵魂,同时将其加以端正和升华,并持续行为与其的统一。感叹于自己沉浮的一生就用悲愤而又含蓄的笔触寄托于着作,这是曹雪芹思想与行为的和谐统一;深处于牢狱仍旧壮心不已,挥毫出史家之绝唱,这是司马迁思想与行为的和谐统一。一个人如果摸不透自己的想法还在表面加以粉饰的话,就好比走路的时候顺拐子,只有自己明白那有多么难受。

也有人认为能够将和谐和和平画上等号。这种想法有些片面。因为和平是人类发展的基调,而和谐是人类发展的高潮;和平是一个安宁的环境,而和谐是一份辽远的心境;和平是人类最初的向往,而和谐是人类更高的追求;和平是没有外界的战争,而和谐是没有内心的困扰。 至于笑容,在我看来并不是衡量和谐的方式。笑容的学问可多着呢!笑的种类就有千千万万种。而和谐只会选取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因为只有每一个个体对这个社会付出了真爱,和谐的使者才会纷至沓来。如果每一个人都看似有十足的为群众奉献的决心,而真正的想法却捉摸不透,那么虚伪的和谐只会是玻璃球里面秀丽的世界,一旦脆弱的玻璃罩被打破,里面原本秀丽的世界就会粉碎。只有用真心铸成的堡垒才是最坚固的。 总之,和谐是一种最佳的社会运转模式和人类生活状态;它要求人类以博大的胸怀对待世界,以严肃认真的方式去窥探自身;是要用真爱换取的瑰宝;是要用期望铸成的永恒。愿我们用甜橙般的笑容去迎接和谐,用愉悦的火苗点燃每一次的心跳,用澄澈的真诚激亮每一点星光。和谐会如阳光下的镜子折射出最绚丽的光芒! 和谐社会作文第2篇 和谐社会

(整理)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参考

和谐社会 关键字: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 社会关系; 协调发展;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应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的关系,以及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长期执政的历史任务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到全党面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胡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 第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和”被广泛地应用于描述家庭、国家、天下等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谐”,有协调、融洽的含义。比如,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认为“和”的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增大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的理想,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小康社会”指一种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和讲究礼仪的社会,而更高级的社会则是一种公有共享、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 第二,西方的和谐思想也源远流长。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对立和谐观”,认为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柏拉图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提出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都有节制,这就是“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权应该由中等阶层来掌握,

和谐社会建设论文政府诚信论文: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政府诚信缺失与治理研究

和谐社会建设论文政府诚信论文: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政府诚 信缺失与治理研究 摘要:诚信对于政府的价值,在于可以提高施政的力度和效度,使政策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度,故有“信为政之基,政无信则危,有信则昌”之说。中国社会官员常常被称为“父母官”意指它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政府失信会给社会带来重大危害,古人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对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诚信缺失以及治理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赢得民众信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建设;政府诚信;缺失;治理 诚信作为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和个人利益的社会道德范畴,对于人们的价值意蕴,近乎鱼之于水,人之于空气。孟子说,“是故诚者也,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重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1]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母之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2]古代哲人的话语和著述尽归纳了诚信之为天、地、人三者的重要意义。政府是依据契约来执行人们所让渡的权力并承担维护人民利益的政治组织,因此,它只有践行了承诺,公信力才能得以提高,权力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同,决策才能得到贯彻,

行动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可见,诚信是政府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基础。 一、和谐社会视野下政府诚信的价值意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并走向高级阶段,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充分认识到了政府诚信的价值。“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西方发达国家深切认识到政府信用的重要,不断建立健全的相对完善的政府行政秩序”。[3]因此,作为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政府诚信在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中价值意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和掌握权力资源的政府,必须依照市场规律严格自己的行为。如果市场发展中政府能随便超越应有的权能和位置,市场机制正常调节功能将因政府的权能变位而导致机制性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流动方向盲目、无序,市场发育变得滞后;如果政府制定的规则朝令夕改连续性差,各市场交易主体因缺乏对未来的良好预期而在交易中缺乏积极性,投资、生产和消费规模将趋向萎缩。如果政府言行不一,就容易产生制度性空挡,给某些官员创造更多的“寻租”机会,促使某些企业家将精力转向政府试图通过与政府沟通来获取各种资源,寻求在竞争中赢得各种非正常优势,最终,企业家精神难以正确培育,影响整个企业家文化的形成,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和

共建和谐社会作文(2篇)

共建和谐社会作文(2篇) 共建和谐社会作文(1)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 因为有爱才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朝气和活力。 在当今和平年代,和谐社会已成为新的主题,也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这也是我们党和人民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期里又一工作中心。 如今,在学校中,同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争先恐后,谁都想当第一,谁都想比别人好。 难道,竞争愈激烈,愈不和谐吗?回答是否定的,竞争中就没有合作吗?是有的。 竞争与合作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1。 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无力的竞争;2。 合作离不开竞争,没有合作的竞争是一潭死水;3。 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合作越好,竞争越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列出这样一个公式:i+we=fully1。 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个人价值,绽放出绚丽的人生花朵。 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和才干只有在团结合作中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是所处的这个团体更好的和谐共同发展。

在学校中如此,在社会中呢?当然亦如此,在社会中,甚至比学校中的竞争更为激烈。 那我们如何在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激烈竞争我们比谁都清楚。 我们共处一世,使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 我们该怎样做呢?助人为乐可以说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说,一个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将被众人所耻笑,所指责。 做到了助人为乐”这一点,我相信,你将成为众人所学习的榜样和模范。 也许你此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你付出的一点,收获的将是你付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这样,别人快乐,你也快乐,这不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吗?自然,和谐社会离不开秩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说明了社会还离不开安定有序”。 每个人都谦让一下别人,那社会就会安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下去,社会才会和谐。 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活力,没有生气,那这个社会就会马上变

毛概论文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长期执政的历史任务出发,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到全党面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胡总书记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应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活力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社会主体的活力,表现为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二是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直接构成要素和资源的活力,如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改善,新的知识、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创造等;三是社会生产、生活的方式和机制所具有的活力,能够实现社会系统的自我延续、自我调控、自我更新并发挥其功能。这三个层面不可分割、互为前提,统一构成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公平和正义的社会。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以及一些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综合各种因素考虑,一方面,应当继续鼓励人们走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的路子;另一方面,应当坚决防止那些利用种种非法手段搞歪门邪道的人。同时,还要加强社会调控,让那些能力和条件较差的群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社会的帮助,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胡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 我国社会正在飞速发展,肯定了社会民主政治的进步,但是,同样也面领着各种不同利益阶层的整合与分化,因此,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以及他们的利益诉求,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同样是重中之重。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doc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 2020年4月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本文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本文简介:和谐社会,这一人类代代相传的社会理想,正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因此,从哲学的高度,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探讨,对于增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意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无疑是必要的。以下是我们整理的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希望你阅读后有收获。题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本文内容: 和谐社会,这一人类代代相传的社会理想,正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因此,从哲学的高度,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探讨,对于增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意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无疑是必要的。以下是我们整理的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希望你阅读后有收获。题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分析摘要:文章主要针对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结合当下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现状,从吸引

与凝聚作用、稳定和谐作用、连接与平台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构建,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关键词:群众文化和谐社会作用分析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群众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精神文化建立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的主要保障。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其内容丰富多彩又充满意义,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形成。群众文化具有较广泛的参与人群,活动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层面具有较强的多元性等特征,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吸引与凝聚作用在宏观层面进行分析,群众文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例如:城市文化、学校文化、小区文化、企业文化、民族文化、产业文化、娱乐文化等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吸引融合个体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群体性、集中性的文化。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主导位置的属于社会的所有公众,其中群众文化既属于全体公众也属于所有主体。正是群众文化的这两点特征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核心的主要作用。每一个个体文化都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众多人群,当众多人群汇聚在一起,这个文化便会吸引社会上的所有人群。致使群众文化对整个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同时也在每个公民的心中留下了印迹,使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群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