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分析与现代思考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分析与现代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分析与现代思考

姓名:伍铁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旅游管理

指导教师:胡静

20070613

⑧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4STHESIS

的吉地。气脉太强或太弱的地方都不宜用作穴地,太强则“折”,太弱则“柔”,而以中和最好。

图1—3明北京城

1.2方法体系

1.2.1相地工具及方法

1.2.1.1罗盘

罗盘起源于司南。司南是战国时代人们利用地磁测定方向的工具,后来演化为式盘,直至4南宋,才出现圆形罗盘。司南从一出现就与相地术联系在一起,到后来的罗盘,更是风水术士必不可少的相地工具。

风水罗盘有很多种,简单的只有几圈,复杂的可达数十圈。现在以三元罗经为例,简要介绍其构造与用法。

构造:

第一层:天池罗盘中心一层总是指南针所在,这是定制,没有例外。指南针的这一层称“天池”,应是来源于早期的罗盘磁针是注水浮针的形式,因为要注水浮针,故取名为“池”。

第二层:龙上八煞龙上八煞有的称八曜煞,坐山八煞等。它的形式是分圆周八格,每格上标有一支。它是以文王八卦(即后天八卦)与二十四向中的八支的关系来占

断的。

第三层:八煞黄泉八煞黄泉又称八路黄泉,它的形式也是二十四格,BllJk.卦每格再分出三格,其中十二格标有字样。二十四向之中,四正是子、午、卵、酉四支,四支左右分别是天干;四隅是乾、坤、艮、巽四卦,属后天八卦方位;四卦分别的地支。黄泉煞的占法是说四卦与它相邻的两天一千之间的关系。

图l一4三元罗经

第四层:坐山九星九星者,贪、巨、禄、文、廉、武、破、辅、弼是也,它为北斗七星加上辅、弼两星。北斗七星名称顺次为:“贪狼星、巨门星、禄存星,文曲星、廉贞星武曲星和破军星。

第五层:正针地盘二十四山罗盘的二十四山一层是它的盘面上最重要的内容,凡是罗盘必定具备这一层。二十四山向分圆周二十四格,上列十二支、四显卦与八干,每格占十五度。它的干支与卦的排列是这样的:四正方位上是子、午、卯、酉四支,四隅上是乾、坤、艮、巽四卦:子、午、卯、酉左右各有两干,其余八格为八支。第六层:穿山七十二龙正针二十四山向又分出七十二格,每向出三格,术称七十二龙分金,又叫地纪。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艺术发展到今天多元化时代,艺术作品中作品中所吸收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因素越来越多,如何将这种具有本土化民族特色的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现代设计的源泉,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积淀成为了无可复制的特有文化体系,是现代设计的文化根基,这些传统文化根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它保留着中华民族所共同认可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根基,只有依托传统文化元素,我国现代设计才具有中国特色。传统图形元素、古代书简、传统书画等在现代设计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对一个民族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和文化。文化是一种现实形态,因人而生的,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悠久的历史,但又根据不同的时代环境和民族特点而有所不同。“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早就存在,而现在我们说的“文化”,是从西方引入的,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是有所区别的。最初的“文”和“化”是分开的,到了西汉之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词。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并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征的民族文化,是反映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元素是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式多样的载体,这样的载体丰富多样,而这些元素在古代设计中就得到了极好的运用,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的唐代的三彩男装女俑,穿着的袍服是当时官宦男子的常服,服装上的纹样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唐代社会流行时尚中女着男装的一大特点。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人们也习惯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更容易打动国内的受众。使之对所设计的内容产生认同感。而冲过传统文化元素所带有的更能使消费者产生一中庄重、朴素、可靠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汇集了历代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其中不仅有逸笔风姿的国画,还有造型乖张的民间剪纸、年画,这都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式,在现代设计作品中无不流露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和人文特色。将这种图像寓意与现代信息的理念结合,使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并且为我们的现代设计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和亲和力,传达设计作品中人性化的一面。这些中国味十足的元素正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之中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特色。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大量的国外设计作品涌入我国,带来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元素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为我国的设计打开了“走出去”的大门。国外设计也在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用景泰蓝和中国结掀起的一股国际

兰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兰文化课程论文题目:兰与中国传统文化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兰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细水长流,博大精深,一直以来都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和精神慰藉。在这博大精深中蕴含着历代哲人仁者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悟感激,以及心灵的寄托与安放。陶瓷兵俑巧夺天工;万物生息奥妙无穷;在人类与自然无声的交流中,上下五千年的荣光因此而生。 一木一心声,一花一世界。然而不是所有的花都能成为一种不朽的文化。“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享有“花中君子”、“王者之香”称号的兰花确是中华岁月长流里千万花丛中最令人心神俱震的奇葩。 兰花是一种珍贵、神奇的草本植物,她生长在深山野林,“长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高洁清雅,枝叶典雅,花朵幽香清新。她是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与境界,是植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一种文化。 兰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因她的清逸典雅,入诗入画入乐,直至入了人心,成为亘古磨不灭的精神。 于是,默默演奏着生命乐歌的花之君子,步入了得志亦或失心的诗人的生命。“移入室中须坐久,自闻香气胜群花。”齐白石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忽忆往时坊巷里,绍兴音唤卖兰花。”叶圣陶于兰中看到了往事旧尘;“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鲁迅于芳香中表明沉思;“幽兰奕奕待冬开,绿叶青葱映画台”“浅淡梳妆

原国色,清芳谁得胜兰花”。千古流传的吟咏只因将兰当成了知音,只因她一朵欲待绽放的花蕾便成就了中华文化中浓重的一笔。 兰是一种艺术,她静静舒展的叶瓣惊艳了艺者的眸子,铺就一张灿若银辉的画卷。国画重在神似,在对兰花的描写中同样着意于兰的神韵与秉性。不同的画家画兰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写意画中,画家笔下的兰花多用水墨来表现兰花的美丽叶态和花质的素洁,追求天生素质、大朴大雅的神韵。兰花还象征着高尚的友情,比喻同心同德、亲密无间、有意长存,也可以比喻夫妻间情投意合。 兰字多是对美人的称谓,兰花亦是美丽的象征,若是巧用几抹颜色点缀在叶中,更是有一番风韵。一幅好的兰花作品经高手处理后的兰叶似翩翩飘动,灵动自有清韵在,比自然中的更为美丽。 入诗入画,如诗如画,在乐者的耳中,她似轻捷跳动的音符,心神起舞,心驰神往。回眸一曲《兰花草》,惊鸿一瞥《俏兰花》。那醉人的音律,扣人心弦,翩若君子,皎若皓月。成为中华洪流中涓涓的一汪清泉,透彻人心,熠熠生辉。 被人历代吟咏的,除了朗朗上口的诗句,优美的画卷,涓涓的乐声,最为重要的是那丛中屹立的清洁高傲,那是君子之清,君子之骨。 中国兰文化的奠基人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爱国诗人养兰、赞兰,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气节。中国现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从小钟爱兰花,他与兰花的深厚情缘,为兰文化增添了风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 家无法比拟的,一个国家要想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 具备强盛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实践中,如果只一味的模仿西方 设计的外在形式,而不注重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体现,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挖掘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所用,是中国现代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代许多成功的设计作品,特别是被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现代设计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是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营养分不开的。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热爱本土文化,发扬民族风格的设计家,在寻求新的设计元素时,放眼到了这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成功地借鉴、运用民间文化的精髓形式来丰富自己的设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向世界人民显示了我们民族风格的当代性。这样的典范 很多: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 行中的一种,吉祥物之一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 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 的象征,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 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形,反 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 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 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而中国联通的标志,索性直接采用民间“八宝”之一“盘长”纹样,将传统艺术的图形赋予了崭新的现代意义。 此外,还有很多设计在总体风格上、局部形式上、个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理念,并赋予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其表现形式看似无任何联系,其实是一体。出于对未

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文化分析

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文化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02T11:24:28.673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2期作者:陈渊韬 [导读] 文章简要概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内涵,然后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浙江省省直建筑设计院浙江杭州 310030) 【摘要】文章简要概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内涵,然后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传统风水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风水文化;建筑文化;传统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218-02 1.引言 古人在建造住宅时,非常注重住宅的选择以及室内结局的布局及摆放,这其实是一种建筑风水文化,所以风水文化在古代有非常高的实用性。研究传统风水建筑文化,旨在借鉴传统建筑中涵盖的风水美学,让其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建筑设计,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2.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内涵 风水又被成为堪舆,其中堪代表高处,舆代表低处,表示的是地势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用抽象的气结石自然环境,认为气的运动规律即为自然的秩序,进而采取自然的行动来获得平安及快乐。 在古代建筑中,对住宅的风水选址,其实与现代城市规划有很大的相同点,甚至有些观点至今看来人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水准[1]。但是同城市的选址相比,古代在居住建筑的选址上有复杂的体系,这对传统建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传统风水中,相宅之法主要区分为形法、理法以及日法。其中形法注重对自然地理、生态景观等的审辩及选择;而理法与日法主要源于古代巫术中的占卜术,讲究建筑的朝向、时辰的吉凶[2]。对于理法中的定向与定时,其实至今被人们沿用,即在房屋的建设上,要求坐北朝南,这其实是一种科学的设置方式。然而在目前,人们常常会认为风水学属于一门缺乏科学依据的学科,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及断层,并且还有的是一些古代的经验到今天依旧不能被科学证实,因此人们常常会对传统风水文化产生一些误解,然而如果我们使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风水学,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推动科学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是建筑美的重要分支,借助传统风水理论,中国传统建筑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从传统建筑美入手。 3.1 对称美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突出的特征是对称之美,对称美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比如鸟类的翅膀是对称的,树叶两侧也是对称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称美最极致的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紫禁城,该建筑群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人民的智慧,同时彰显了中国古人审美观的博大精神,这种总体布局及建筑造型左右相同的方式,可以让人体会到一种和谐的整体美以及对称美,这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严密的背景下,这种建筑布局不仅是一种美,更是君尊民卑的体现。 3.2 和谐美 中国历来对美非常讲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如楚国大夫武举就在将美作出了一个定义,认为:“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该定义道出了美和谐的特征。此外,在古代帝王及官员的陵墓设置上也非常重视建筑同大自然的和谐,古代帝王的陵墓往往与横向的山脉作为天然屏障,这样可以是皇帝陵寝呈现出气势磅礴。并且在陵寝的布局上,还涵盖了大量的风水文化,比如在小山包上建造殿宇,陵寝的外部建筑稀散,但是越接近地宫,建筑的密度越大,这使得整个陵寝极具和谐美,反映了古代君王对美的追求。此外,陵寝建筑也随着山势的变化发生改变,这体现了建筑顺应自然的观点,使建筑景观实现人文美同自然美的有机结合。 3.3 比拟美 传统风水理论中认为,在选择住宅地时,应选择雌雄交合指出,穴则为阴阳交合之区,风水学中的“穴”主要有生生不息的含义,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3]。实际上就是将生机勃勃的象征手法应用到理想住宅的建设中,以传统风水院落为例,北京的四合院,大多为坐北朝南,中间平整虚空,象征着一个双手的怀抱,正张口向天纳气。 4.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下,以城市建设为中心。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当前众多的城市已经将山峦夷为平地,将河流约束流向,这看似与传统风水中强调的依山傍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如果稍加变通,依旧能够找出风水学中所说的风水宝地,如在考察城市的风水状况,可以将一栋栋高楼大厦看成是山峰,将下方四通八达的道路看成是溪水与河流。因此对于城市建筑而言,建筑环境的坐落位置虽然没有像传统宅基一样与山峦与河流有紧密的关系,但是却依旧可以用抽象型的转化方式来辨别出风水宝地,遵循传统风水理论中的基本要素,能够充分利用各区域的天然优势,使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书籍是《易经》,在内容中包含了天象与地理各个方面的风水知识[4]。因此现代建筑设计人员应充分借鉴与研究易经风水学同现代建筑及现代环境的联系,使传统风水理论能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服务,使得建筑师在设计居住环境时,不再单单追求建筑物外的豪华,而是更加注重内在的温馨、舒适、实用,以体现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风水建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有很多人依旧认为风水学是迷信,这样对传统风水建筑理论的传承及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充分明确建筑文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中国依然有很多古代传承下来的建筑文化,这些都是我们祖先根据社会活动以及生活经验而不断总结而建造出来的,所以在中国建筑文化当中,建筑风水文化都对其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加强对风水文化的支持,充分借鉴风水建筑文化的美学特征,使传统风水理论及传统建筑文化得到发展与传承。 5.结语 总之,传统风水作为我国一种影响建筑、绘画、诗歌及园林的古老门类,将风水理论与传统建筑设计结合,能够将建筑的艺术空间处理的更加合理,并且使建筑的形式感更加强烈,达到建筑住宅空间的合理应用以及空间舒适度的提升,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建筑。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并理解先人的建筑理念,以便在当前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书院是一种教学机构,也是一个学术研究场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书院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书院的教师大多是在各自领域造诣精深的知名学者,如讲学于象山书院的陆九渊,讲学于白鹿洞书院的朱熹,讲学于丽泽书院的吕祖谦等等。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学术交流与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又收徒开课,宣传自己的理念,把学术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派的传承者。如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他在龙岗书院和稽山书院的教育实践中注重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与弟子一起批判程朱理学,发展心学,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编写了心学教材《传习录》,对阳明学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书院不仅成为孕育新的学术思想、产生新学派的孵化器,也使书院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2.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学术氛围 书院倡导学术自由,具有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不仅允许自己书院的教师不拘形式、不拘地域的讲学,还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学者讲学。如“朱熹不持门户之见,延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还把他的讲义刻石立于院门”。同样朱熹也到其他书院讲学,宣扬自己的学说。如“乾道三年,朱熹从福建来到长沙,在城南、岳麓书院讲《孟子》“道性善”与“求放心”两章,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枯’。”书院盛行“讲会”制度,讲会是不同院之间或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其目的是探求真理、争鸣学问。历史上最具盛名的讲会当推“鹅湖之会”,即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受吕祖谦之邀来到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讲会,就关系“理学”与“心学”的中心议题“教人之法”展开辩论,一时学者云集,盛况空前,成为我国学术交流史上的经典。学术自由可以使书院师生接触到不同学派的学说及其观点,在与各学派的比较中探求真知,增长学问,兼容并蓄可以使不同的学说共生、共存,在彼此的对立与交流中融合,衍生新知识、淘汰旧知识。 3.别具特色的日记教学法 书院在教学过程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圣堂讲学、习礼、分斋教学和集中讲授等。长江中下游龙门书院的日记教学法,特点也十分鲜明,“龙门书院章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有两个笔记本,一本为行事日记册,另一本为读书日记册,规定学生每天的行事日记必须分四个时间记录:早起、午前、午后和灯下。读书日记与行事日记一起每五天上交一次。在书院没有课堂指导,也少有讲会的情况下,行事日记册能使山长了解学生们每五天所完成的功课。”[4]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养成自我监督与自我评估的好习惯,这与当今高等教育界所倡导的终身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4.独特的经营管理与筹款模式 书院有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岳麓书院志》和《白鹿书院经久规模议》等资料记载,此时的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完备,书院的最高负责人是山长,以下是副山长、助教、讲书、监院、首士等,每一个职务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分别管理书院生徒的授课、考核、生活和书院经费、祭祀、保卫安全等。这套体系虽然后来各代有一些变化,各个书院因为规模不同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差别不大。”兴办书院首先要有办学经费,比如书院的修建与维修、聘请山长、聘请管理人员都要给束修和薪水,因而没有稳定的收入做基础是不可能发展书院教育的,具有私学性质的书院具有独特的自我筹款模式:将自己的学田租出或雇人耕种,直接收入用作办学和养学的经费;把以货币形式存在的书院财产划分为办学资金和养学资金两部分,办学资金用来创办书院和维持正常开支,养学资金用于发商生息;把多书院多余的房子租给他人,收取租金、出版书籍,获取收入。书院完备的管理和自我筹款模式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

风水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风水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法学院 专业:法学 班级:法(本)1101班 姓名:陈斌 摘要: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为自己服务,风水学就是一这样的学科。风水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掺杂了一些封建迷信思想。但它已渗透并扎根于中国民众心灵深处。中国风水的形势派,注重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等辨方正位;而理气派,注重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等相生相克理论,并且运用罗盘,确定选址规划方位。中国风水学无论形势派,还是理气派,都遵循如下三大原则:天地人合一原则;阴阳平衡原则;五行相生相克原则。正确认识中国古老的风水思想的精髓及它对人类的影响,这才是科学而明智之举。这对协调和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引导当前我国建筑的选址和殡葬改革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风水学建筑中国文化风水师

目录 一、风水学对建筑选址的影响 二、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对风水职业的影响 四、对殡葬改革的影响 五、总述 概念: 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中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风水学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风水学对建筑选址的影响 中国风水学按照应用对象:分阳宅风水,即人居住的城郭住宅的择址布形;阴宅风水,即司死者的陵墓坟家的择址布置。古人知道,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有些不好的环境是可以人工改变的。所谓目力之巧,工力之具。我们从风水的书籍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

址、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的学问。下列分述对村落选址、墓地建设以及其他建筑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对阳宅选址的影响 中国风水学注重对建造阳宅中的设计施工,风水贯寄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从选址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营造,几乎无所不在,对现代居住区建筑布局进行风水规划,如阳宅建造的方向,采光,大小尺寸,高低,颜色,房间,灶,床,门,家具等的内局选择安排,还有井,门楼,路,桥,厕,出水口等的外局设计与安排等等。如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风水学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现代社会理想的风水宝地也多是依山傍水的,它是建筑选址要考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水学还非常注重方位的研究,其表示方位的方法就有:其一,以五行的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其二、以八卦的离为南,坎为北,震为东,兑为西。其三,以东方为青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国,建筑的朝向大多为坐北朝南,这是由于季节变化,太阳出没的变化,风向的变化,使生气与方位发生变化。不同的月份,生气和死气的方向就不同。生气为吉,死气为凶。人应取其旺相,消纳控制。在《管子枢言》中就有:“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则以其气。”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我国自加入 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发展,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难以在世界立足。如何将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结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发展,成为当代设计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是指设计艺术家在 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对时代文化观念的理解,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设计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阅历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客观社会因素就包含了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们共同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性格、气质形成,进而影响艺术设计家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还积极或消极影响着人类文化进步,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相联系且相辅相成。 环境艺术设计是处理人、空间、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最终为人类提供和谐环境的一门学科,从其产生发展都受到人类文化的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和创新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其蕴涵丰富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和底蕴,它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变化、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

诸葛亮与中国传统文化

诸葛亮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人们不仅把他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给予高度评价,而且注重他的思想、品德、意志、作风和智慧,把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具象化的典范,寄托了无限的崇敬。诸葛亮能够成为一位千古传颂,有口皆碑,中外知名的人物。这是一种少有的文化现象。研究这种现象形成和发展,是一项极为有益的工作。 一诸葛亮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与发展 诸葛亮出生在东汉末年的乱世时代。随着东汉帝国的瓦解,名教、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兵家、法家、道家、纵横家、农家、墨家的思想又活跃起来,出现了思想解放的新局面。这种局面,为诸葛亮青少年时代博学诸子典籍,广泛吸取文化遗产,提供了条件。 东汉末年,全国到处一片荒废残破,而荆州一地却是例外。“自中平以来,荆州独全;及刘表为牧,民又丰乐”(《三国志·刘表传》注引《搜神记》)。诸葛亮就是在这个时候(兴平元年,194年)跟随叔父玄来到荆州首府襄阳,投靠刘表。这时的襄阳,人才济济,教育事业尤其是私学兴盛,学术空气浓厚,思想开放,经世致用成为思想学术界的大趋势。这样的学习环境,不仅使诸葛亮能够广泛地师从有造诣的名士,而且使他能够密切联系实际,观察时事,形成独到的,深邃的见解,成为“识时务”的俊杰,以至在他出山的时候,就能够拿出《隆中对》这样的千古奇策。 总览诸葛亮的言论著述和政治实践,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中儒家思想占主要成分。他毕生为统一中国而奋斗不已的行动,正是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实践。他以儒家的忠信仁义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后出师表》说得很明白:“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讨贼,才弱敌强也;然不讨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他明知必败,仍要坚持。在这里,道德是第一位的。成败利钝则是次要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大一统思想和忠信仁义的道德标准,使他坚定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致“志决身歼”,完成了他悲剧般壮美的一生。当李严劝诸葛亮宜受九锡时,他回答说:“今讨贼未效,知已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三国志·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对于义利的取舍,他是舍利取义的。 诸葛亮思想中儒家思想占主要成分,但这并不是说,他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作为一个政治素养端粹,有主见,有报负的政治家,他的心目中不存在学派的界限,而是吸取各家之长,摒

风水是传统文化还是封建迷信

风水是传统文化还是封建迷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城建学院的马威老师开了一个学期的“建筑与风水”选修课,单但这节课却被叫停了。 对此,著名学者、中国易学院院长、西北大学教授费秉勋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风水学说有科学的一面,也有其迷信的一面。大学不是不能开“风水课”,只是一定要选对时机,选好内容和老师。这样才能真正传承、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而评论家韩浩月则认为,风水学说是需要尊重的。 “我教的内容和迷信没有任何关系,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也是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我不理解学校的做法。”马威无奈地说道。 据马威介绍,这门课刚开始时吸引了一百多名学生来听。但这学期一开始,他就接到学校教务处停课通知。教务处给出的解释是,这门课存在争议,并有迷信的成分在内。 马威说,他讲授内容主要是地形、阴阳调和、光照等等,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和迷信没有任何关系。在该校学生论坛里,许多学生都表达了对马威的支持。一名学生认为,他们懂得分辨迷信与科学,取消该课小题大做了。还有学生认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即可。也有一些学生认为,风水之说太过玄幻,迷信成分浓,不可信。 开设“风水课”是迷信还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风水”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其表现出来的对人体健康、人居环境和谐等方面的关注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一个“风水课”会引来这么大的争议学术界认为,风水的许多内容是有科学依据的,而民间主要认为风水就等同于迷信。而政府对此则更多持谨慎态度。大学为什么会开设“风水课”?是因为市场有这个需要。从这点来说,学校开这种课没错。但在自上而下的思想还基本没统一的时候开,时机有些不对。而且,风水很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中国的高校这种老师很缺,“许多号称‘风水权威’的大多都是江湖术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几乎不了解。” 但无论如何风水都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对它有基本的尊重和爱护。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

班级:B08811 学号20084081101 姓名:卢婷 中国传统文化自我鉴赏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正文: 没上《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之前,就只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传统文化。至于具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历史就不太清楚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中国传统文化酒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可以分类为:宴会酒、饯行酒、友谊酒等。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文化》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浩荡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年年岁岁的摸爬滚打,所环绕的,无非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华文化,左右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串联这历史上的点点滴滴。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学习传统文化有感2014年9月参加优秀青年培训班以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学、卓越团队建设等多个课程,这些课程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管理特别是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经过深入的学习和自己反复琢磨,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了现代的管理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管理的“道”,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是管理的“术”,道是论述事务的本质,而术是对处理事务的技巧和方法的总结;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管理偏重于“德”治,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偏重于“法”治,德治讲究的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人文性是软的一面,法治追求的是管理的科学性、计划性是硬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定性的管理,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人的管理,西方现代管理办法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量的管理,目标必须清晰和量化,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事的控制。 深入的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会在企业发展、团队建设、日常工作管理多个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管理学相结合,用中国传统文化管人,用西方现代管理文化管事,这样将会对企业和团队内部的各项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从“道和术”,“德和法”,“定性和定量”三个方面说明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的学习心得。 一、道与术相结合,本质和技巧并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分成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代表的道

家思想,儒家思想对管理的“道”主要是中庸思想,子曰: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象。道家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无为”,主张的是为人、处世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基本原则,无为并不是要人们无所事事,而是主张人们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从“中庸”到“无为”讲的都是,企业和团队的外部关系不应是“竞争”关系,而应是“竞赛”关系。因为“争”会导致自我混乱,使自己脱离市场根本,把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到企业和团队的非正常上升通道外。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去了解存在于市场中新的、尚未被发现的利益需求点,设法去满足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传统文化中要求的是管理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使管理活动顺应自然之“道”。克服轻率和浮躁的弊病,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做事。 明确了企业和团队的目标和方向后,如何去做呢?所遵照的路径和工作方法有哪些呢?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再好的目标也都是只有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企业中心思想贯彻执行过程中就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就需要重“术”,就是对目标的执行进行技巧性监控、处理,加强反馈,加强考核,这是西方现代管理学中描述的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的强项,通过目标分解、计划设定、人事关

鲁迅的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艺的影响

鲁迅的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艺的影响,论述鲁迅在传统文艺上的继承与创新。继承在哪?突破在哪?发展在哪? 继承: 1、“托尼学说,魏晋文章”。鲁迅本人及其文章都有魏晋名士风采,他的叛逆、异质、激愤的性格似乎有稽康,徐渭等人的特点,在他的杂文中也有表现。 2、他的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继承传统史传、传奇等白描手法。 3、他的带有批判讽刺类的小说及杂文有《儒林外史》、晚清谴责小说的讽刺个性。 4、《野草》中融有大量的意象就直接取自庄子、离骚、和佛经。 5、《朝花夕拾》中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描写带有传统戏曲与民间传说的影响。 6、《故事新编》古今杂糅的手法,古既是取自古代神话、传说、史书记载 如果要说鲁迅的小说从中国传统小说里学习了什么的话,也只有从他高度评价《儒林外史》这个角度来看,从《孔乙几》里面很可以见到影响,一方面是对旧式知识分子的怜悯和讽刺,另一方面是在刻画人物方面并非象西方小说那样大段大段的描写,而是抓住最具特点的地方寥寥几笔传写精神。另外他曾专门研究小说史,也曾编辑过《唐宋传奇集》,他用笔的精练是否受了唐宋传奇的影响呢? 中国现代小说的文体,是吸收外国小说的文体艺术而对传统的拟话本加以改革形成的,鲁迅先生是这一改革的伟大旗手。 我个人的观点是:其一,先生深受中华古典文学的滋养;其二,从文风而言,先生传承了魏晋南北朝沉郁的风格;其三,先生深受俄国文学影响;其四,先生最好的文章是杂文,先生的杂文是先生战斗精神最有力的体现,我们所最应该继承的不也是先生这种精神吗? 批判: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评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诞生于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年代。在伟大的思想解放浪潮中, 他敢于探索前人未曾探索过的课题, 敢于提出前人所未曾提出过的见解, 敢于解剖, 敢于批判。 1 、对儒、道、佛等传统文化的深刻剖析与批判 鲁迅从当时的社会现状中认识到, 进入近代以来的中国之所以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同国人苟且的心态是分不开的。儒、道合力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使中国缺少反抗之音。而潜移默化下的中国社会, 则是精神受奴役而不自觉, 麻木愚昧而不觉悟, 甚至麻木到不以苦 为苦, 对别人的痛苦只是隔膜和冷漠,在小说中鲁迅对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愚人”是极力加以批判的。因为: 首先, 儒家思想提倡“克己复礼”, 以外在于人的“礼”压制内在于人的欲望本能。但是, 这种外在规约仅仅是暂时性的压制了人的欲望本能,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其次, 在儒家思想的复杂的等级关系中, 人是父之子, 妻之夫, 君之臣, 但惟独没有“己”。儒家思想重视的是各种关系对人的制约, 而不是独立个体的培养。《祝福》中的祥林嫂完全生活在封建礼教习俗的规约之中, 没有丝毫自主性, 是一具十足的形尸走肉。正是这种个体心灵的

古村落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村落与中国传统文化 南昌工程学院严鹏编制 论文摘要: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固有成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人文观念的影响,造就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村落文化,本文将从宗教观念,风水观念,诗画观念三个视角对中国古代村落文化做浅要阐释。 论文关键词:村落文化宗教观念风水观念诗画观念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者李尔特曾经说过:“地球上人类的每个物质成就,不论是一间房屋、一个农庄或一个城镇都代表着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文化象征的形象符号,在空间和时间的完美结合中,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人文观念。 一、宗教观念 宗教从各个方面如民族群体心理、思维方式、物质文化、民间民俗等渗透于中国村落文化之中,使中国村落文化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和深刻的神道烙印。 宗教对于中国村落文化的作用,首先便表现在它对于村落成员的组织与维系功能。宗教的维系功能体现在中国村落文化中,表现为宗教中某一共同崇拜的对象,可以成为一个村落群体甚至多个村落群体成员精神上的纽带,使他们彼此认同和维系,使他们能够为自身利益而团结一致。因此在古代社会,一个村落或一个部落,往往有自己的

图腾,有自己崇敬的精灵。当一部分社会成员被生活所迫时,也往往以宗教为旗帜,作为维系感情与利益的纽带,结成社群,对统治阶级进行反抗。中国历史上以宗教为纽带,组织、团结民众反抗腐朽封建王朝的农民革命斗争层出不穷:自东汉末年的“太平道”所组织发起的黄巾起义,东晋孙恩的“夭师道”,北魏法庆以“大乘教”,北宋方腊以“明教”,南宋钟相以“巫教”,元末的韩山童、刘福通的红巾军以“白莲教”,清中叶的林清以“八卦教”组织起义,历朝各代农民的武装斗争每失败一次,中国人的天命观思想便得一次巩固和加强。 宗教是中国农民武装斗争的团结纽带,它同时与宗教的组织和维系功能相联系。然而宗教常常成为人们走向分裂、失败的催命符,封建统治集团常借助宗教推行其愚民政策。地藏王庙前殿左右的黑白无常狰狞可怖的嘴脸、判官、鬼卒的青面撩牙、十八层地狱的阴森、鲜血淋漓、其刑之惨绝,令人毛骨耸然,其心理威胁往往比官府的刑杖和囚牢有效得多。 另一方面,中国儒教以伦理道法为宗旨,以士大夫为其信众基础,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长期居于统治地位,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佛教则提倡修身养性,自我修炼,并在戒律中提出不准“淫、盗、杀、妄”等戒规。基督教比较倡导宗教的献身精神,“十戒”中也有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等伦理准则,这些伦理准则大多是一些最为基本的社会公德。当它们成为宗教教义,渗入村落文化之中,无疑会深入到村落成员的内心信念中。世俗的伦理要求,通过宗教的形式在民众中得到教化,既是宗教的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摘要: 由于历史原因,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圣贤”教育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回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有些陌生,更不知其是“本有的家珍”。今天的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如果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教授唱歌、画画的层面上,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必须回过头来从已被扬弃的,被误认为封建的、过时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来填补今天艺术教育的空洞。 关键词: 艺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师道孝道经典内学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

传统文化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传统文化 汉语言文学1501王亮201404010626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同样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郁达夫 鲁迅生于清光绪七年,卒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做了一辈子的反动派,至死不妥协可谓善始善终,就这一点是历史上大多数文人比不了的。由于从小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鲁迅从骨子里拥有传统文人的一种气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鲁迅是成长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石上,纵他一生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相当丰富和复杂的概念,它最为确切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如果要对此点进行界说的话,也许就可以写出不少的论著来,然而鲁迅并不是一位系统探讨和专门研究某一种学科的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阐述和剖析也同样是如此,他并不是从概念的界说着手,列举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包括哪几个基本的方面,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或尖锐矛盾的种种关系,探索这种传统文化的起源、演变以及发展的轨迹。鲁迅是一位异常犀利和深刻的思想家,像他这样对于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和深刻剖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他对于表现在中国的许多书籍、绘画、建筑里面,以及渗透于社会生活每个角落中间的这种思想文化状态,通过自己独特的观察、感受和理解之后,作出有力的批判。作为鲁迅对传统文化批判重要著作《摩罗诗力说》,在今天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沦丧且新文化没有完全建立的时代就具有其重要意义。从青年时期开始,鲁迅就以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潮的深切感受,作出过下述的宏观性的判断,认为“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应该说这种从他自己切身感受中间升华出来的哲理概括,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特征。“理想在不撄”,确实是在这几千年中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面貌,这种“不撄”的“理想”,规定着世世代代的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精神现象,教诲着人们既不要去直面或改变严酷的现实,又不要去坦诚地披露或触动内心中的思想,而只需沿着一条既定的思想和精神轨迹,按照早已定型的道德伦理规范去思想与行动就成了。 由于这种传统的文化理想,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学审美品格的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思想的震撼力量,从而变得平庸和荏弱,用鲁迅的话来说是“无有为沉痛著大之声,撄其后人,使之兴起;即间或有之,受者亦不为之动。从中国文学史的整体情况来看,“伟美强力高尚”的审美品性确实是相当缺乏的,其问自然也偶或有咏叹“沉痛著大之声”的伟大诗人出现,然而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理想已经渗透和笼罩在许多人的顶空,所以那些杰出的诗篇也就无法很好地打动他们。按照鲁迅的这种逻辑推理,即“不撄”的传统文化理想造就了“不争之民”,而“不争之民”又无法很好接受反对这种“不撄”传统的声音,鲁迅的感受和结论无疑是十分符合于整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的。 问题还在于这种严酷和枯燥的专制主义文化精神,早已成为广大民众的惯性思维方式,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这种传统文化,是在虐杀和麻醉他们的思想与精神。鲁迅那种控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张,不但几乎无法从他们中间产生出来,而且就是产生了这种光辉的思想认识之后,也很少有人会去理解和接受,这是因为在本质上虐杀人们的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线索,麻痹和陶醉着广大人们,鲁迅将这称为“软刀子”。因为“我们看这些古东西,倒并不觉得于中国怎样有害”,“古老东西的可怕就正在这里。倘使我们觉得有害,我们便能警戒,正因为并不觉得怎样有害,我们这才总是觉不出这致死的毛病来,因为这是‘软刀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把“软刀子”,确实是很难被人们清醒地认识的,尽管已经有鲁迅这样的伟大启蒙主义者,早就发出了“警戒”的声音,然而这种思想主张竟也像流进沙漠的泉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