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证据概述

第九章 证据概述

第九章 证据概述
第九章 证据概述

第九章证据概述

第一节证据的概念

一、证据的概念

在一般意义上,证据是“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其中“事实”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在英文中,evidence(证据)一词被解释为“为相信某事或证明某事提供原因的资料”。

证据是指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在我国证据法学中,“证据资料”与“证据”一度被区别开来,凡被法院确认为真实可信、与案件有关联并被采纳为定案依据的,才被称为“证据”。在此之前被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资料,被称为“证据资料”而非“证据”。

二、证据的特征

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特征。

从证据理论来说,所有的证据都应当具有证明力和证据能力。

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具有的对于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也就是证据对于待证案件事实的价值,证明力解决的是关联性问题。

证据能力解决的是可采性问题。

1、证据的客观性

指证据是对已经发生的案件事实的客观反映。它是证据的本质特征。但证据的客观性并不排除证据具有主观性因素。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等是自然人作出的,必然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表现,证据的收集保全是由人来完成的,也必然渗透证据收集者的个人意志。

含义有二:(1)作为证据的事实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想象、猜测或者杜撰的;(2)作为证据事实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2、证据的关联性

也称为相关性,是指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从而对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证据的关联性根源于证据同案件事实之间的客观联系,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正是证据的关联性才使得证据对查明案件事实具有证明力。证据证明力的大小,取决于证据与案件事实有联系的紧密、强弱程度。

证据对案件事实有无证明力以及证明力的大小,取决于证据本身与案件事实有无联系以及联系的紧密、强弱程度。一般来说,如果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联系紧密,则该证据的证明力较强,在诉讼中所起的证明作用也较大。

3、证据的合法性

也称为法律性,是指证据的形式、收集、出示和查证,都由法律予以规范和调整,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采证标准,为法律所容许。证据的合法性的核心问题是解决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问题。证据能力,又称为证据资格,是指证据资料在法律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

证据合法性要求:

(1)证据必须是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比如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应予排除,不能作为指控犯罪或者认定犯罪的证据。)

(2)证据必须具备合法的形式,具有合法的来源;

(3)证据必须经法定程序出示和查证

案例:刑讯获取的口供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案情】某甲控告某乙对她实行了强奸。公安机关讯问某乙时,某乙承认与某甲发生了性关系,但不承认是强奸。侦查人员认为某乙不老实,对其进行刑讯逼供,终于得到某乙承认强奸某甲的供述。问:对某乙的有罪供述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评析】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严禁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但是没有规定

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能否作为证据使用。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65条第1款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以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该条第2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部门在审查中发现侦查人员以非法方法收集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的,应当提出纠正意见,同时应当要求公安机关另行指派侦查人员重新调查取证,必要时人民检察院也可以自行调查取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1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确立了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言词证据的排除规则,即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证据使用。本案中,某乙的有罪供述是通过刑讯逼供获得的,这是以非法方法获取的言词证据,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第二节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证据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关于在诉讼中如何收集证据、如何审查和判断证据、如何运用证据认定案情的制度和规则体系。

证据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证据,哪些主体应当提出证据,怎样运用证据进行诉讼,诉讼中的证明应达到什么标准和程度等。

我国现行的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程序正义论。

第三节刑事证据的种类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二款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证据的各项种类,依顺序计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等。

一、物证

1、物证是指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所、物质属性等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

(1)犯罪使用的工具。(2)犯罪时遗留的物质痕迹,指纹、脚印、血迹、精斑等。(3)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物,尸体、赃款、赃物等。(4)犯罪现场留下的物品。(5)其他物证,人体特征、物体位置、大小、颜色、气味等。(以照片或模型等形式固定和保全)

2、与其他证据种类相比,物证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物证更直观,更容易把握。物证是以其物质属性、外部特征、存在状况等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

其二,客观性强、真实性大,比较容易查实。

第三,很多物证具有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如收集、固定、检验、鉴定等。

第四,证明范围的狭窄性,一个物证只能证明案件的某个环节。

3、物证可以依不同形态,分为两种,一种有形物,是指有一定形状的证物,一般是以其外部特征(即证物的外部形态、规格、大小、结构)来发挥证明作用;另一种是无形物,凡没有一定形状的证物,而以其特殊属性来发挥证明作用,例如某些毒杀案件中所使用的毒气,即属此类。

4、物证的收集

通过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等途径发现和收集物证。收集的时候要及时、细致并采取科学方法。

收集原物。用作定案根据的物证,必须经过法庭出示和辨认。

物证要妥善保管,不得擅自使用,防止损毁。

二、书证

1、书证是指能够根据其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内容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

2、书证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载有文字、符号、数字、图画、印章或其他具

有表情达意功能的许多实物材料,诸如:出生证、工作证、身份证、护照、营业执照、户口本、账册、账单、票据、收据、经济合同、车船票、飞机票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3、书证具有以下特征:(1)表现形式和形成方式具有多样性。(2)书证所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了解。

4、书证与物证同为实物证据,它们的区别不在其表现形式,而在于它们各自发挥证明作用的机制不同,物证主要是以其外部特征发挥证明作用的,书证则是以其内容来证明案情的。有些证据属于书证与物证同体物,即既可以当书证使用也可以当物证使用,在某一具体案件中其究竟是书证还是物证,需要根据其以什么(是思想内容还是外在特征、物质属性或者存在状态)来证明与案件有关的事实的加以判断。

5、物证和书证虽然客观性较强,真实的可能性较大,但也存在不真实的可能性。例如被人用相似物、类似物替换、伪装、伪造、变造等等。所以,对物证和书证也必须经过认真审查、仔细鉴别,确定其真实可靠以后,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对物证和书证进行审查判断,其主要方法是:

第一,审查物证、书证的来源。

第二,审查物证、书证的内容。

第三,在法庭审判中将物证、书证交由当事人辨认。

下列哪些证据属于书证?

A.某强奸案,在犯罪嫌疑人住处收集的笔记本,其中记载着其作案经过及对被害人的描述B.某贪污案,为查明帐册涂改人而进行鉴定的笔迹C.某故意伤害案,证人书写的书面证词D.某走私淫秽物品案,犯罪嫌疑人非法携带的淫秽书刊

侦查人员在杀人案件现场收集到一封信和一张字条,信的内容与案件无关,

但根据通信对方的姓名和地址查出了犯罪分子。字条的内容也与案件无关,但根据笔迹鉴定找到了字条的书写人,从而发现了犯罪分子。对于本案中的信件和字条属于何种证据种类,下列表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信件是物证,字条是物证B.信件是物证,字条是书证c.信件是书证,字条是物证D.信件是书证,字条是书证

童某涉嫌故意杀人案,有下列几种证据,其中属于书证的有哪些?

A.精神病医院为其开具的精神病情况的诊断结论

B.案发现场找到的童某写的一封尚未邮寄出去的家信,通过对信上的笔迹鉴定,找到了犯罪嫌疑人童某

C.童某单位开具的关于童某一贯表现的证明

D.被害人临死之前在地上写下的一组数字,通过数字查到了童某的门房号码

【案情】某甲被人杀死在一山坡上,侦查人员在杀人现场上收集到一封信和一个字条。信的内容与案件无关,但根据通信双方的姓名和地址查到了犯罪分子;而字条的内容也与案件无关,但根据笔迹鉴定找到了字条的书写人,从而发现了犯罪分子。

问:根据证据的法定分类,在杀人现场收集到的信件和字条是什么证据?【评析】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七种。物证是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所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和痕迹。书证是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证人证言是证人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被害人陈述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就其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公安司法

机关所作的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就其被指控的犯罪事实以及其他案件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鉴定结论是公安司法机关为了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指派或者聘请具有相关专门知识或者技能的人,进行鉴定后所作的书面结论。勘验笔录是办案人员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等进行勘查、检验后所作的记录。检查笔录是办案人员为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和生理状态,对他们进行人身检验和观察后所作的客观记载。

杀人现场上的信件,以其文字内容(通信双方的姓名、地址)查到了犯罪分子,是书证;字条以笔迹即字的外形特征发现了犯罪分子,是物证。

三、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是指当事人以外了解案件情况的第三人,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有关案件事实真相的陈述。证人提供证言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口头形式提供。另一种是以书面形式提供(经办案人员同意由证人亲笔书写的书面证词也是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属于人证(即言词证据)之一种。人证同物证相比,具有生动、形象、具体、丰富的优点,但由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容易含有虚假成分。另外,证人往往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案件事实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各不相同,与案件有关的事实发生时,他们的注意力也往往不尽相同,因此即使一个善意的证人也可能无意间提供了虚假不实的情况。因此,对证人证言,不能过分倚重,对其虚假的可能性,需要给予高度警惕。

虚假证言的具体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故意提供伪证。第二,无意提供错证。在审查判断证人证言的时候,要注意证人证言中可能有的虚假成分。审查判断证人证言,其方法主要有:

第一,审查证人与案件及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

第二,审查证人的自身状况。

第三,审查证言形成的环境和条件。

第四,审查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提供证言的。

第五,审查证人证言的来源。

第六,审查证人证言的内容。

证人资格:

1、凡是知道案件情况并有作证能力的人,都可以作为证人。

2、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

不能作证人。

3、证人只能是当事人以外的人。

4、证人具有不可替代性。

5、证人只能是自然人。

6、刑事诉讼中的见证人应视为“特殊证人”。

王红亲眼目睹了三个盗窃犯实施盗窃及当场被公安机关抓获的过程。事后,侦查人员找到王红取证。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王红有义务作证

B、王红有权要求对自己的姓名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保密

C、王红有权要求公安司法机关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D、王红有权要求公安司法机关保障自己近亲属的安全

侦查人员询问证人时,正确的做法是:

A.侦查人员甲,询问前向证人介绍了基本案情,告知证人应当如实地提供证言B.侦查人员乙,对拒绝作证的证人进行了拘留,保证了及时收集证据

C.侦查人员丙,询问17岁的证人许某时,通知其父到场

D.侦查人员丁,同时询问了共同目击证人李某、杨某

【案情】被告人蒋某,合流乡电工。蒋某与孙某素有仇怨,在该乡用电情况检查工作中,蒋某借维护线路之机,将孙某家的电源正负极搭接在一起,故意造成短路。蒋某的行为被在一旁玩耍的邻居家小孩高某看到。高某现年10岁,上小学3年级。孙家因电线短路失火,房屋烧毁,孙某生病的父亲也因行动不便被烧死。案件发生后,因为救火过程中破坏了现场,所以没有收集到有价值的物证。公安机关在侦查中寻找证人,只收集到小学生高某的证言。本案经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要求以放火罪追究被告人蒋某的刑事责任。在审理过程中,辩护人提出本案除了被告人供述之外,只有高某的证言,而高某年仅10岁,是小学3年级小学生,不能辨别被告人蒋某的行为的性质,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所以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6条的规定,对蒋某不能定罪和判处刑罚。

问:证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高某能不能作为证人?提示:参考刑事诉讼法第48条。

四、被害人陈述

被害人陈述,是指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就其所了解的有关案件的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自诉人和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如果是被害人,他们的陈述也是被害人陈述。

在刑事诉讼中,由于案件的诉讼过程和诉讼结果与被害人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被害人对被害经过一般能够进行充分陈述,从而揭露有关犯罪事实和犯罪人;但也正因为此种直接利害关系,也有一些被害人可能出于各种动机而在陈述时夸大或者缩小犯罪事实,因此被害人陈述虚假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被害人的陈述,应当谨慎对待,仔细审查,以便甄别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第一,审查被害人的年龄、生理状况。

第二,审查被害人的品德。

第三,审查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系。

第四,审查被害人陈述的来源。

第五,审查被害人陈述的形成过程。

第六,审查被害人陈述的内容。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又称“口供”、“自白”,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其被指控的犯罪事实和其他有关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通常包括以下二种情形:第一,有罪供述。第二,无罪或罪轻辩解。

共犯相互之间就共同犯罪的情况相互检举揭发与个人的罪责相关,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而单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他人犯罪事实的检举揭发,或者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非共同犯罪事实的检举,属于证人证言。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有着以下特点:

第一,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如实陈述,有可能全面、直接地揭示有关案件事实情况。

第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虚假的可能性较大。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公安司法机关在诉讼中要正确对待这一诉讼证据,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既不能对其一概不信,也不能盲目相信,一定要同其他证据互相对照,互相印证,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在刑事诉讼中,特别是在侦查阶段是否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权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诉讼法学界和司法工作人员关心的热点问题。

3、判断口供的真伪,应当注意: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和口供具有虚假的极大可能性,因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进行审查判断是必要和重要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它是一种证据,正确地收集、审查和运用口供,对查明案情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其虚假性的可能性较大,一般地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期望借助于虚假陈述达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所以,对待口供要采取特别谨慎的态度,既不能盲目轻信,也不能完全不信。只有经过认真审查判断、查证核实以后,才能作为证据使用。

(1)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动机方面,审查其真实性。

(2)审查口供是在什么情况下取得的。

(3)审查口供是否符合情理,有无反复和矛盾。

(4)对于共犯口供,要考虑两个因素,抓住两个矛盾,认真分析研究,确定其真实性。

(5)审查口供和案内其他证据是否一致,有无矛盾。

注意:

对于共犯口供的证明力问题,一般认为,共犯口供的性质仍然是口供,共犯不能互为证人。仅有各共犯的口供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六、鉴定结论

1、鉴定结论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就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指派或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后作出的结论。这里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就是鉴定人。

鉴定只是对有关专门性问题作出判断,而不是对有关事实问题作出法律评价,因此,鉴定结论中的结论只是证据的一种,而不是法律判断。

2、在刑事诉讼中,需要鉴定的问题很多,根据鉴定对象的不同可以罗列为以下几种:

(1)法医鉴定。

(2)司法精神病鉴定。

(3) 痕迹鉴定。

(4) 化学鉴定。

(5) 会计鉴定。

(6) 文件书法鉴定。

(7) 其他鉴定。

3、鉴定结论和证人证言同属于言词证据。

在我国,鉴定结论和证人证言属于各自不同的证据种类,界限分明,其主要区别是:

(1)鉴定结论是一种运用专门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判断,属于意见性证据;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知道的案件事实情况所作的陈述,属于对事实的描述,而不是根据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而进行的专门判断。

(2)鉴定人是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或者技能,由公安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指派或聘请产生,指派或者聘请何人进行鉴定具有可选择性,既鉴定人员具有人身的可代替性;尽管在对同一事实存在大量知情人的情况下,公安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也可以选择提出谁作为证人,但选择的范围只能是证人则是在案件感知了有关案件事实而不是进行专门判断的人,有人从这个意义上认为证人具有人身不可替代性。

(3)鉴定结论是在案件发生后形成的;证人则通常是证人在犯罪事实发生过程中或者发生前后了解有关事实情况的,对于某些程序事实则是在诉讼过程中了解的,因此证言内容的获得大多在案件进入诉讼程序之前。

4、对鉴定结论的判断

由于鉴定是由专业人士依据自己的专门知识、经验或者技能并常常借助科学仪器进行鉴定、得出结论,一般可靠性较大。然而,鉴定毕竟是由人作出的,鉴定人存在个体差异,再加上某些客观原因,存在偏差、错误的可能性是难免的。需要注意的是,鉴定结论乃是证据的一种,并非科学的判决,不能等同于科学,对鉴定结论应当和对其他证据一样,必须经过办案人员的审查判断,确定其可以采信以后,才能作为处理案件或者作出裁判的根据。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判断的主要方法是:

(1)审查鉴定人的鉴定资格。

(2)审查鉴定人是否具有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的独立性,有无故意虚假鉴定的情况。

(3)审查鉴定材料是否确实、充分。

(4)审查鉴定方法是否科学,技术设备是否先进和完备。

(5)还要审查鉴定过程是否完善。

(6)审查鉴定结论的内容和作为这些结论的根据及解释是否合理可信。

在刑事诉讼中,下列哪些材料不得作为鉴定结论使用?

A.材料甲,系被害人到医院就诊时医生出具的诊断证明

B.材料乙,盖有某鉴定机构公章,但签名人系被撤销鉴定人登记的人员C.材料丙,由具有专门知识但因职务过失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张某作出D.材料丁,经依法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指定的鉴定人王某作出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情况需要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或者出具证明文件?

A.某被害人对公安机关的轻伤鉴定不服,要求重新鉴定

B.犯罪嫌疑人的父亲提出犯罪嫌疑人患有精神病要求进行鉴定

C.已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提出自己患

有严重疾病要求取保候审 D.正在服刑的罪犯提出自己患有严重疾病,要求监外执行

案例:鉴定结论

【案情】在一起重大责任事故案件中,某公安局消防科出具了如下鉴定结论:“……某甲在生产中一贯不负责任。3月31日晚,他在锅炉房值班时,竟擅离职守,上街吃面条,买香烟,长达一个半小时不在生产岗位,致使锅炉房温度失去控制,因而引起火灾…”鉴定人:某公安局消防科(公章)2000年4月15日。

问:上述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评析】鉴定结论是公安司法机关为了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指派或者聘请具有相关专门知识或者技能的人,进行鉴定后所作的书面结论。鉴定结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就案件的专门问题进行鉴定;二是必须由具有解决解决有关专门问题的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并写出书面结论,由鉴定人本人签名。

本案中的鉴定结论违反了上述规定:(1)本案需要鉴定的专门问题是引起火灾的原因。本案中,鉴定结论并没有从科学上来回答引起火灾的原因这个专门问题,而是从规章制度上对某甲的行为一般地进行法律评价。鉴定结论中所谓的“一贯不负责任”、“擅离职守”显然属于法律问题,超出了鉴定结论内容所应有的范围。(2)鉴定人应当是具有专门知识的自然人而不是单位,鉴定结论应当由进行鉴定的人签名。本案的鉴定结论却是由某公安局消防科签章,显然不合法。

案例: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案情】某甲殴打某乙。县人民医院诊断为:颅骨骨折,外伤性左侧面神经周围性瘫痪。县人民法院根据县人民医院的病情诊断书,认定某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判处其有期徒刑5年。问:县人民医院的病情诊断书能否作为鉴定结论使用?

【评析】鉴定结论是公安司法机关为了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指派或者聘请具有相关专门知识或者技能的人,进行鉴定后所作的书面结论。病情诊断书是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诊断以后做的书面记载。进行鉴定是一种诉讼行为,必须遵守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诊断是医疗行为,必须遵守医疗活动的相关规则。这两者是不一致的。医生出具的诊断证明书可以反映伤害情况,但医生是根据职业的要求而不是受公安司法机关的聘请对案件的专门问题进行鉴定,因此,它不是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不能作为鉴定结论使用。

七、勘验、检查笔录

1、勘验、检查笔录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进行勘查、检验时,所作的文字记载。

勘验,是指司法工作人员针对同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等“死”的物体所进行的观察、测量、拍照、绘图等活动。

检查,是指司法工作人员针对同案件有关的“活”着的人所进行的观察、检验等活动。

侦查实验,是为验证某种条件下某一事件或现象是否发生和后果如何,而实验性地重演该事件的侦查行为。

2、勘验、检查笔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现场勘验笔录,即在勘验活动中形成的对于犯罪现场所作的实况记录。

(2)尸体检验笔录,即对尸体进行检验而形成的对于尸体所作的实况记录。

(3)物证检验笔录,既对物证进行检验从而形成的对物证的性质、特征、存在状态等的实况记录。

(4)人身检查笔录,对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等的人身进行检查从而形成的对人身某些特征、伤害情况、生理状态等的实况记录。

(5)侦查实验笔录,为验证在某种条件下某一事件或现象是否发生、过程及后果如何,往往需要进行侦查实验,即与与案件相同的条件下实验性地重演该事件。由此形成侦查实验笔录并非独立的证据种类,人们通常把它归到勘验、检查笔录这一大类中去。

3、勘验、检查笔录是一种独立的诉讼证据,它与物证、书证和鉴定结论有明显的区别:

(1)勘验、检查笔录与物证的区别。勘验、检查笔录属于广义的“物证”即实物证据,但不同于狭义的物证。勘验、检查笔录可能记载有关物证的情况,但它并非物证本身,而只是反映物证的情况和保全物证的一种方法。它不是在案发中形成的,而是在案件发生后由公安、司法工作人员制作的。物证则是在案件发生过程中使用或者形成的各种物品、痕迹。

(2)勘验、检查笔录与书证的区别。勘验、检查笔录虽然以其内容来证明有关案件事实,似乎与书证的证明机理相同,但它与书证存在本质的差别。书证一般形成于案件发生之前或发生过程中,收集、提供者具有多元化特征,既包含公安司法人员,也包含当事人、证人等。勘验、检查笔录则形成于案件发生之后,其制作者具有特定性,是公安、司法人员。

(3)勘验、检查笔录与鉴定结论的区别。首先,勘验、检查笔录与鉴定结论制作者不同:勘验、检查笔录制作者是公安司法人员,而鉴定结论的制作者是鉴定人。其次,勘验、检查和鉴定运用的方法不同:勘验、检查是运用感官或器材直接观察和测量,只是一种观察和记录;鉴定结论则是运用鉴定人的专门知识对某种特定事物进行鉴别、分析后所得出的一种判断,属于“意见证据”。

4、审查勘验、检查笔录的主要方法

在诉讼活动中,对于公安司法人员办案人员制作的勘验、检查笔录需要进行甄别,勘验、检查和制作笔录都是人为的活动,难免受到主观条件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疏忽、产生偏差。因此,只有经过审查判断并查证属实以后,才能将勘验、检查笔录当作定案的根据。审查勘验、检查笔录的主要方法是:(1)审查勘验、检查和制作笔录的活动是否合法。

(2)审查勘验和检查的对象是否完整、有无伪装、伪造。

(3)审查勘验、检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

(4)审查勘验、检查笔录的内容是否真实。

八、视听资料

1、视听资料是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可以重现案件原始声响、形象的录音录像资料和储存于电子计算机的有关资料及其他科技设备提供的信息,用来作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资料。

视听资料包括:录音资料、录像资料、计算机储存的与犯罪有关的各种数据资料、运用专门技术设备得到的信息资料(应对高科技犯罪的需要)。

2、视听资料的特点

当前,我国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都已经将视听资料规定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种类。视听资料的特殊性在于:

(1)它表现为载有一定科技成分的载体;

(2)它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逼真性,只要收集的对象本身没有错,录制设备没有故障,录制的方法得当,录制的音响、图像、储存的数据就能够相当准确地反映与案件有关的事实,失真的可能性较小;

(3)它具有动态直观性,其所记录的音响、影像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视听资料一旦被伪造,不易分辨、甄别;

(5)视听资料的形成、运用和审查判断往往都需要依赖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它在司法领域的运用具有决定意义。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视听资

料就其表现形式和证明作用来说与一般书证存在较大差距。因而,视听资料列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种类,是较为适宜的。

3、视听资料的审查

尽管视听资料是运用科技手段制作的证据,比其他证据有较强的客观性,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录音带、录像带容易冲洗、消磁、剪辑、编纂等等,电子计算机和电子磁盘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侵害或者变换输入、输出的数据。因此,对视听资料必须进行认真的审查判断。其主要方法是:(1)审查视听资料的来源。

(2)审查视听资料的制作过程是否科学、合法。

(3)运用技术手段审查视听资料是否真实。

(4)审查制作视听资料的设备是否先进和完备,制作时的环境和条件。

(5)审查视听资料的内容是否真实可信。

某市公安机关根据商场电子监视系统拍摄的图像资料破获一盗窃团伙,收缴赃款8万余元,并缴获金、银首饰及CD机、电视剧录象带等赃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现金、CD机、首饰属于物证

B.电子监视系统拍摄的图象资料属于视听资料

C.电视剧录象带属于视听资料

D.监视系统拍摄的图象资料属于勘验笔录,电视剧录象带属于视听资料

第四节刑事证据的分类

刑事证据的分类,是指在理论上按照不同的标准将刑事证据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证据分类与证据种类不同,前者是在理论上所做的划分,不具有法律效力;证据种类则由法律加以规定,具有法律效力,不属于法定证据种类内的证据,

属于形式不合法的证据。

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根据证据的来源不同,可以把诉讼证据划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即通常所说的第一手材料。

传来证据又称派生证据、第二手证据,指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的事实,而是通过原始证据派生出来的证据。凡是从原始出处以外的其他来源,即不是从第一来源直接获取的证据,都是传来证据。

一般地说,原始证据比传来证据可靠,因为证据经过转述、传抄和复制,往往产生偏差,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就会随之降低。经验表明,证据最终衍生的中间环节越多,就越有可能存在更大大偏差。

二、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

根据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可以将证据分为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

有罪证据,是指能够证明犯罪事实存在,并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了该犯罪事实的证据。

无罪证据,是指能够证明犯罪事实不存在,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

根据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还可以对刑事证据作其他划分,如:按照证据是否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将其划分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和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凡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及有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的证据,都是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凡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罪重以及有从重处罚情节的证据,都属于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又如按照同样的标准,把证据分为控诉证据和辩护证据:由控诉方提出、用以控诉的证据为控诉证据;

由辩护方提出、用以辩护的证据则为控诉证据。

下列案件能够作出有罪认定的是哪一选项?

A.甲供认自己强奸了乙,乙否认,该案没有其他证据

B.甲指认乙强奸了自己,乙坚决否认,该案没有其他证据

C.某单位资金30万元去向不明,会计说局长用了,局长说会计用了,该案没有其他证据

D.甲乙二人没有通谋,各自埋伏,几乎同时向丙开枪,后查明丙身中一弹,甲乙对各自犯罪行为供认不讳,但收集到的证据无法查明这一枪到底是谁打中的

三、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根据证据的形成方法、表现形式、存在状况、提供方式,可以把证据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1、言词证据又被称为“人证”,凡证据事实是通过人的陈述来反映、以语言形式表现的叫言词证据。包括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

2、实物证据是广义的“物证”,是以各种物品的特性、存在的状态和变化以及各种物品之间的联系形成的。既包括犯罪的工具、赃物等物品和犯罪留下的痕迹,也包括对案情有证明意义的书面文件、勘验、检查笔录等。

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实物证据?

A.杀人案中现场勘验笔录

04第四章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第四章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和构成 具体行政行为,是我国行政法上的重要制度和行政法学上的重要概念。行政诉讼法以国家立法形式明确提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最高人民法院在1991年和1999年对此作出过两次司法解释。这些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诉讼程序角度进行的,但是为阐明和发展这一制度提供了基础。 1991年的司法解释说,“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1999年的司法解释改变 了表达方式,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解释同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结合起来。首先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法诉讼的受案范围;然后再列举提出不属于这一受案范围的六种行政行为。1999年的解释认为,法 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中的行政行为,是与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有关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益产生实际影响的作为和不作为。这种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实际上包括了单方行为和双方行为。上述解释和认识的出发点和作用,是通过解释行政行为的内涵来确定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这与行政法上具体行政行为制度的含义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从理论上说,具体行政行为是对有共同法律特征的一类行政措施的概括,赋予具

备这些特征的行政措施以确定的法律效果,形成一个特定的法律制度。这些共同法律特征具有构成要素的性质。因此了解具体行政行为概念的途径,就是认识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法律特征,并且以此掌握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 具体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作出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是狭义的具体行政行为。这一定义强调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单方行政职权行为。这种意义上的具体行政行为,通过其构成要素与行政事实行为、抽象行政行为、行政合同行为、刑事法行为区别开来。构成上述意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各项: 1、具体行政行为是法律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的行政意思表示。这种意思表示的目的是要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使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得以建立、变更或者消灭。强调具体行政行为是法律行为,是为了指出它是行政法上的意志行为和有法律约束力的处理,以便与行政事实行为和准备性、部分性行政行为区分开来。 行政事实行为是不以建立、变更或者消灭当事人法律上权利义务为目的的行政活动。这种行为既可以是一种意思表示,也可以是一种实际操作。例如,提出供公众参考的信息、建议或者指导,交通管理部门在公共交通道路上设置交通安全指示标志,工商管理部门销毁已经依法没收的假冒产品。 准备性、部分性行政行为,是为最终作出权利义务安排进行的程序性阶段性工作行为。它主要会涉及一些行政监督检查活动。例如,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在公共道路上对所有过往车辆进行的车速测量活动,各种车辆不得拒绝和躲避。但是这些义务属于公民对国家的一般义务,检测活动本身也不构成独立完整的具体行政行为。 上述两类行政行为虽然不构成行政法上的具体行政行为,但是它们仍然属于

证据法学单选题

1:33.不属于诉讼证据基本特征的是(B) 1.客观性 2.科学性 3.关联性 4.合法性 2:38.物证的根本特征是(B) 1.以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证明案件事实 2.以属性、特征或者存在状况等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 3.能够证明案件主要事实 4.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 3:21.英美最佳证据规则的适用是针对(C ) 1.物证 2.物证和书面证据材料 3.书面证据材料 4.证人证言 4:89.一份附有签名的信件作为某一案件的证据,如果以信件的字迹证明案件事实时,该信件是(B) 1.书证 2.物证 3.鉴定结论 4.笔录 5:48.非法证据(B) 1.是指司法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调查收集的证据 2.是指司法机关当事人和律师违反法定正当程序或者采取非法手段调查收集的证据 3.是指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作或收集的证据 4.包括司法机关以非法证据为线索调查收集的证据 6:65.我国的诉讼法制实行的证明制度是( D) 1.神示证据制度 2.法定证据制度 3.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4.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 7:2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1.证据法为法院裁判提供正当的根据 2.证据法受宪法指导并将其有关诉讼证明的规范具体化 3.证据法是程序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证据法与实体法之间不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8:57.被害人是(B)

1.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法人 2.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 3.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4.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9:4.证据的客观性是指(D )。 1.证据事实是伴随案件发展过程遗留下来的,不以司法人员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事实 2.证据事实是伴随案件发展过程遗留下来的,不以犯罪分子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事实 3.证据事实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事实 4.证据事实是伴随案件发展过程遗留下来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事实 10:30.法律事先对证据的形式、范围和证明力作出明确规定,法官只依据法律规定作出机械判断的证据制度是(B) 1.神示证据制度 2.法定证据制度 3.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4.实事求是证据制度 11:72.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要求,下列哪个诉讼阶段的证明标准不是“案件事实、情节清楚,证据确实、充分”(A )。 1.立案 2.侦查终结移送起诉 3.提起公诉 4.有罪判决 12:81.证据能力是(A ) 1.某种形式的事实材料在法律上可以作为证据方法的资格 2.在诉讼中可以作为调查对象的有形物 3.证据资料在认定案件事实方面的影响力 4.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方法 13:22.在我国,出庭作证是证人的( A) 1.法定义务 2.权利 3.自由 4.义务 14:52.鉴定结论与证人证言的相同之处在于(D ) 1.都是主要证据 2.都是直接证据 3.都是原始证据 4.都是言词证据 15:93.下列有关意见证据规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第九章 行政监管

第九章行政监管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股权投资基金的合格投资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 B、投资于单只股权投资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C、净资产不低于3000万元的单位 D、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2、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从事股权投资基金业务的禁止性行为包括()。 Ⅰ.将其固有财产或者他人财产混同于基金财产从事投资活动 Ⅱ.公平地对待其管理的不同基金财产 Ⅲ.侵占、挪用基金财产 Ⅳ.从亊内幕交易、操纵交易价格及其他不正当交易活动 A、Ⅰ、Ⅱ、Ⅲ B、Ⅰ、Ⅱ、Ⅳ C、Ⅰ、Ⅲ、Ⅳ D、Ⅰ、Ⅱ、Ⅲ、Ⅳ 3、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托管人、销售机构及其他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规定,()可以对其采取行政处罚、行政监管措施、市场禁入等措施。 A、司法机关 B、基金业协会 C、中国人民银行 D、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 4、公司应当自作出减少注册资本决议之日起()日内通知债权人。 A、10 B、15 C、30 D、45 5、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就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 A、10 B、20 C、30 D、45 6、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进行股权转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B、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C、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 D、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只能按照转让时各自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理论学习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理论) 第一节:举证程序规则 一、庭前证据交换规则 庭前证据交换规则,是指开庭审理前由法院组织当事人相互就支持自己主张的证据出示给对方,并由对方发表认可或不认可等意见的活动。 二、最佳证据规则 ?我国有关最佳证据规则的规定 三、自认规则 自认规则是指法院可将当事人对自己不利的事实的承认作为证据予以采纳的规则。 自认的分类:(1)诉讼上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2)完全自认和限制自认、(3)本人自认与代理人自认、(4)明示自认与默认自认 第二节:查证程序规则 一、关联性规则 关联性规则是指可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与待证事实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二、可采性规则 三、主询问、反询问规则 四、诱导性询问 诱导性规则中的诱导,是指在法庭听审证人时,询问人借助于发问时的语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或是某种动作的示意,足以对答问人起到启发性、提示性作用,从而导致出现符合询问人欲求的答复。 五、唤起证人记忆规则 六、预防规则 预防规则是指为防止某些证据自身存在虚伪或错误的特殊危险,而在立法或司法上设置相应程序及措施事先加以防范,借以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规范与措施。 证人宣誓制度、证人的隔离或排除,伪证的处罚 七、特权规则 在证据法上,特权规则是指证人有义务向法庭作证,但证人中的一些人因为特殊的情形而享受法律免除其承担作证义务的特别权利。 八、意见规则 意见规则是指在诉讼中以专家意见的证明方式来确定与系争事实相关联的特定事项的程序和规范。 九、排除规则 排除规则是英美证据法上涉及证据可采性的一项重要规则,是指对证据本应加以使用,但基于各种原因或考虑而予以排除的一种证据规则。

调查收集证据全套文书(精品)

证据目录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1年12月4日) 第十四条当事人应当对其提交的证据材料逐一分类编号,对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作简要说明,签名盖章,注明提交日期,并依照对方当事人人数提出副本。

申请书 申请人:XXX,女,X年X月X日出生,X族,……(工作单位和职务或职业),住……。联系方式……。 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XXX,……。 委托诉讼代理人:XXX,……。 申请人:……公司,住所……。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XXX,职务,联系方式。 请求事项: 申请你院调查收集……(写明证据名称)。 事实和理由: 你院XX号(写明当事人和案由)一案,……(写明申请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申请法院调查收集的理由。) 此致 XX法院 申请人(签名或盖章) 年月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年8月31日) 第六十四条第二款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5年1月30日) 第九十四条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包括: (一)证据由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无权查阅调取的; (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 (三)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行政诉讼法概述

一行政诉讼法概述 (一)行政诉讼与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起诉,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行政诉讼法》第条)行政诉讼法是指调整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诉讼法是程序法,与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构成完整的 诉讼法律体系。 行政诉讼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1989年4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二)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行政诉讼的共有原则 这些原则与其他诉讼活动如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原则相同的, 是诉讼活动的一般准则,又称为一般原则。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辩论原则 、人民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合议制原则、回避原则 公开审判原则、两审终审制原则 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 这些原则是行政诉讼自身所特有的,与其他诉讼活动的原则是完全不同的。 、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又称有限管辖原则,是指对于行政纠纷,人民法院只管辖并 解决其中的一部分。这与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的完全管辖权 不同。 、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⑴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审查的对象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

为。 限于具体行政行为,不审查抽象行政行为 限于外部行政行为,不审查内部行政行为 ⑵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原则上对合理性不审查) 是否超出了法定界限 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⑶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的依据 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规章是参照的依据。 、不适用调解原则。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得进行调解。(第条) 因为行政诉讼处理的是行政争议,而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是 行政机关依职权实施的,行政职权属于国家权力,是不能通过调解而放 弃或让步的。 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第条) 、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 含义: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因为相对人的起诉而停止执行,在诉讼期间,依然具有法律效力。 理论上:是国家行政管理连续性、有效性和不间断性的必然要求。 实践上:对行政违法行为,不及时制止并消除其存在的违法状态,可 能发生更大的社会危害性。 例外:(第条) ⑴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⑵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将会造 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 ⑶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司法有限变更原则。 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一般不享有司法变更权,仅限于在行政

论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与完善

论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与完善 【摘要】:证据规则是指在收集证据、采用证据、核实证据、运用证据时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它不是一般的原则和制度,而是诉讼制度的核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决定着诉讼的最终结果。本文就我国现有的证据规则的现状和如何完善我国的证据规则提出看法。 【关键字】证据规则、现状、证据制度 一、我国证据规则的概念、分类与现状 证据规则是“rules of evidence”,我国台湾地区称之为“证据法则”。证据规则的核心问题是证据的可采性问题。正如我国台湾学者陈朴生著的《刑事诉讼法》所述“何种资料可为证据,如何收集及如何利用,此与认定之事实真实,适用之法律正确,不能无一定之法则以资准绳。称之法则,为证据法则。”证据规则主要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三大性质。其分类根据证据规则调整的内容进行分类可分为证据能力及证明力规则和证据行为规则;依程序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行政证据规则;根据诉讼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取证规则,采证规则,查证规则和定案规则等等。 在我国,有关证据规则散见于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典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之中。证据规则条文稀少,内容粗放,过于笼统和原则,不但缺少一些基本证据规则的规定,而且各证据规则自身也缺少完备性和明确性,这与证据制度在法制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无形中阻碍了我国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证据规则,制定一部统一的证据法典已势在必行。 二、下面主要分析我国一些主要的证据规则: 第一:非法排除证据规则 有关排除非法证据规则在我国既难以确立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实施。根据中国诉讼法的规定,司法人员必须按照法定程序,收集和审查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但是,对于非法证据材料,法律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律后果机制。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遇到证据违法的情况,很少能因其违法而将其排除在定案根据之外。在我国无论是立法官员还是司法官员,大都存在这样一种观念:证据材料只要有助于案件事实真相的揭示,有利于客观真实地实现,那么即使它在表现形式、收集和审查等各个环节上确有违法之处,也是可以容忍的。换言之。对于违法的证据仅因其违法而加以排除,人们难以接受其正当性和合理性。其内容过于粗放、

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一)行政行为与行政法学 行政行为主要是一个理论概念,是行政主体行使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行政权力的具体实现。行政行为理论是全部行政法学理论的精髓和柱石。 (二)行政行为的定义 行政行为的4层含义 1、主体要素 2、职权要素 3、法律要素 4、外部要素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一)行政行为的执行性 (二)行政行为的单方性 (三)行政行为的裁量性 (四)行政行为职权和职责的统一性 第二节行政行为的形式与内容 一、行政行为的形式 行政行为的形式是指行政活动实施过程中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 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是指具有许可职权的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以颁发书面证照的形式,依法赋予其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或资格的行为。 (二)行政监督检查 行政监督检查是指行政机关对杯管理者是否遵守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活动所进行的检视、调查、查验。 (三)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即行政机关对违法者的惩戒制裁,它是在行政监督检查后的一种行为方式。(四)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为便于日后作出行政决定或实现行政目的,而采取的暂时性控制措施。 (五)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规定,以强制的方式无偿向相对人征集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者实物的行政行为。 特点 1.行政征收的主体是依法负有行政征收职能的行政机关或其它组织。 2.行政征收的对象是负有法律所规定的有缴纳义务的相对人。 3.行政征收的目的是为保证国家和公共利益的需要。 4.行政征收是无偿取得相对人的财产。 5.行政征收具有突出的羁束性与强制性。 行政征收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七章刑事诉讼证据规则

第七章刑事诉讼证据规则

第一节取证规则 一、禁止强迫自证其罪规则 1.禁止强迫自证其罪的含义与渊源 禁止强迫自证其罪意指任何人都没有协助他方证明自己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义务,而且侦控机关亦不得强迫任何人负此项义务。 2.禁止强迫自证其罪规则与我国刑事诉讼

二、证人须履行作证义务规则 证人作证的国家义务 证人作证规则与我国刑事诉讼 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 立法原因 制度保障缺失原因 文化传统原因

三、证人特权规则 1.含义及其体现 证人特权规则,又称证人作证豁免权规则,意指公民在法定情况下可以拒绝充当证人或对某些问题拒绝陈述的权利。 主要体现在: ☆禁止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 ☆近亲属之间的特权 ☆基于公务秘密的特权 ☆基于职业秘密的特权 2.证人特权规则的价值基础 3.证人特权规则与我国刑事诉讼

四、令状规则 1.令状与令状规则 所谓令状,是指记载有关强制性处分裁判的文书。 令状规则,则是指执行侦查职能的警察和检察官只有获得了法官签发的令状的许可,方可执行逮捕、搜查和扣押收集证据的任务。 2.令状规则的历史源流与现世体现 3.令状规则的理论基础 ☆令状规则是司法权与行政权相分离的结果,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与精神 ☆令状规则体现了对公民基本权利司法保护的原则和精神 4.令状规则与我国刑事诉讼

第二节查证规则 一、直接和言词规则 1.直接和言词规则的含义和要求 直接规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场规则”;二是“直接查证规则” 言词规则又称为“言词辩论规则”,是指法庭审理活动的进行,必须以言词陈述的方式进行。这一规则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参加审判的各方应以言词陈述的方式从事审理、攻击、防御等各种诉讼行为;二是在法庭上提出任何证据材料均应以言词陈述的方式进行。

行政处罚中证据的基本要求(纲)

行政处罚中证据的基本要求 今天我要讲的是《行政处罚证据的基本要求》,所谓证据:就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材料。调查取证是执法中关键的环节,只有证据材料是合法有效的,才能进行处罚,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10月1日施行了《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他所讲的是诉讼证据,我认为他同样适用于行政机关所进行的行政处罚案件。因为一个行政处罚案件的证据是否合法有效,最终要经过复议诉讼的检验,因此,我们执法人员应当充分借鉴《证据规定》的要求,增强运用合法证据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办案的水平。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证据规定》中对证据的要求。 一、证据的形式 证据在理论上有几种分类:根据证据的来源,可将证据分为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传来证据);以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为标准,证据可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证据还可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1、书证。如:当事人有关资质材料(身份证件)、各种票据、记录(购进记录)等。具有客观性,稳定性,不受载体限制特点。 2、物证。如:假劣药品、无证经营的药品、造假工具等。药品经营许可证是书证?物证? (1)是否是合法企业(2)经营范围 3、视听资料。如:录音、录像带,电子计算机软盘等。 4、证人证言。是行政处罚中使用比较普遍的证据形式。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辩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5、当事人的陈述。真实的陈述可作为认定案件的直接证据,对行为人的陈述和辩解应认真听取,避免只听一面之辞,要注意审查行为人的陈述辩解之间以及与其他证据之间是否一致、合乎情理。 6、鉴定结论。如笔迹鉴定、指纹鉴定等。在我们系统,各级药品检验所是药品质量检测的法定机构,他所出具的药品检验报告就是具有法定效力的鉴定结论类证据。行政处罚案件对假药、劣药的处罚通知,必须载明药品检验机构的质量检验结果。 二、证据的特征 证据必须同时具有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个基本特征,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事实依据。 证据的真实性:如:执法人员的假设、推理,当事人的虚假陈述就不具有真实性,不能定案。 证据的关联性:只有与案件具有关联的材料才有可能成为该案的证据,与违法事实无关、无关紧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即使是合法的、真实的,如果不具有关联性,也只能是毫无用处和意义的。 证据的合法性:如:调查取证必须是二人以上,否则就是违法的。例如:执法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收集证据时,没有交代有关权利等等。 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是合格证据的基本要求。行政执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证据的收集、判断和应用的三个阶段。执法人员应当依法采用合法方式、收集符合法定形式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对收集的证据进行逐一审查和对全部证据综合审查,排除不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准确认定案件事实。 三、证据的认定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出行政诉讼,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应当承担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因此,行政执法中的证据,最后应当经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检验。 在这里我们应特别注意最高法院《证据规定》中的几项规定: 1、下列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2)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音取得的资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中指出:“证据的取得首先要合法,只有经过合法途径取得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系不合法行为,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4)如:被告应在接到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供;(5)如: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拒不提供帐目、生产记录、销售记录等,则即使在诉讼程序中提供,人民法院也不予采纳。 2、下列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1)必须处罚前取证,不能靠事后补证;(2)必须保证陈述、申辩、听证权利;(3)行政程序中未采信的诉讼时无效。 3、原始证据:是指没有经过复制、转述,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 传来证据:是指经过复制、转述,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

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具有特定性和直接性。它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并对特定对象的权利义务作出决规定。而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他调整的是不特定多数人以及多件事项。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 1行政许可 根据行政许可法第2条的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即行政许可时指行政主体根据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相对人从事法律一般禁止的行为的权利和资格的法律行为。 2行政许可的法律特征 行政许可是一种行政赋权行为。行政许可以禁止义务的存在为前提。行政许可的内容是直接赋予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和资格。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通常为要式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的设定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主体做出了较为细致的规定,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设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却须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 行政征收和征用 行政征收的含义和特征 行政征收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依法向行政相对方强制的无偿的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其特征为强制性,无偿性法定性。 行政征收的内容与分类 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行政征收的内容主要有1税收征收,2建设资金征收3资源费征收4排污费征收5管路费征收6滞纳金征收 以行政征收发生的根据为标准可以分为三大类,因使用权而引起的征收。资源费建设资金征收可以归入此类,因行政法上的义务而引起的征收。税收管理费的征收均可归入此类。3 因违法行政法的规定而引起的征收。排污费滞纳金的征收可归入此类。 行政征用 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有偿取得相对方财产或劳务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的区别 从法律后果看,行政征收的后果是财产所有权,从相对方转归国家,而行政征用的后果则是行政主体暂时取得了被征用方财产的使用权。不发生财产所有权转移,从行为的标的看征收的标的一般仅限与财产。而征用的标的除财产外还可能包括劳务。从能否取得的补偿来看,征收是无偿的,而征用一般是有偿的。行政主体应当给予被征用方相应的经济补偿。 行政确认 行政确认的概念特征及主要形式 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其他行政行为相比行政确认具有如下特征,他是要式行政行为。它是羁术行政行为。他的外部表现形式往往为技术鉴定书等。在较大程度上受技术规范的制约,并由此决定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和义务。

英美法系证据规则

英美法系证据规则 传闻证据规则又称反传闻规则,是指在审判中一般不能采纳传闻证据,已 经在法庭上提出的,不得交陪审团作为评议的依据。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802条规定:“传闻证据,除本法或联邦最高法院依法定授权制定的其它规则或国会立法另有规定外,不予采纳”。澳大利亚《1995年证据法典》第59条规定:“不得采纳他人先前陈述的证据,以证明该人陈述所宣称的事实”。 米兰达规则 1、你有权保持沉默,你对任何一个警察所说的一切都将可能被作为法庭对你不利的证据。 2、你有权利在接受警察询问之前委托律师,他(她)可以陪伴你受询问的全过程。 3、如果你付不起律师费,只要你愿意,在所有询问之前将免费为你提供一名律师。 4、如果你愿意回答问题,你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终止谈话。 5、如果你希望跟你的律师谈话,你可以在任何时间停止回答问题,并且你可以让律师一直伴随你询问的全过程。 自白规则,是指“被指控实施犯罪的人对另一人自愿作出的承认自己犯有指 控罪行,并披露罪行实施的情况或参与实施的情况的陈述”。也就是说,自白仅指被告人就其被指控的犯罪所作的对自己不利的供述。自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自白包括自认,即对所涉嫌的犯罪事实的部分承认或有保留的承认。狭义上的自白则专指对于所涉嫌的犯罪事实的全部供认。自白规则所针对的是狭义上的自白。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对非法取得的供述和非法搜查扣押取得的证据予以排 除的统称,也就是说,司法机关不得采纳非法证据,将其作为定案的证据,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非法证据的范围包括: 1、执法机关违反法定程序制作的调查收集的证据材料; 2、在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时制作或提查收集证据材料; 3、律师或当事人采取非法手段制作或调查收集的证据材料; 4、执法机关以非法的证据材料为线索调查收集的其他证据。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四章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和构成 具体行政行为,是我国行政法上的重要制度和行政法学上的重要概念。行政诉讼法以国家立法形式明确提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最高人民法院在1991年和1999年对此作出过两次司法解释。这些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诉讼程序角度进行的,但是为阐明和发展这一制度提供了基础。 1991年的司法解释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1999年的司法解释改变了表达方式,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解释同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结合起来。首先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法诉讼的受案范围;然后再列举提出不属于这一受案范围的六种行政行为。1999年的解释认为,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中的行政行为,是与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有关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益产生实际影响的作为和不作为。这种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实际上包括了单方行为和双方行为。上述解释和认识的出发点和作用,是通过解释行政行为的内涵来确定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这与行政法上具体行政行为制度的含义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从理论上说,具体行政行为是对有共同法律特征的一类行政措施的概括,赋予具备这些特征的行政措施以确定的法律效果,形成一个特定的法律制度。这些共同法律特征具有构成要素的性质。因此了解具体行政行为概念的途径,就是认识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法律特征,并且以此掌握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要 具体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作出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是狭义的具体行政行为。这一定义强调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单方行政职权行为。这种意义上的具体行政行为,通过其构成要素与行政事实行为、抽象行政行为、行政合同行为、刑事法行为区别开来。构成上述意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各项:?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测试题与答案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测试题及答案 不定项选择 1. 下列行政行为中,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是:( ) A: 行政许可 B: 行政指导 C: 行政确认 D: 行政处罚 2. 下列属于行政给付行为的是:( ) A: 税款缴纳 B: 强制收购 C: 救灾扶贫 D: 收缴罚款 3. 下列关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 B: 具体行政行为所涉及的是少数人的权利和义务 C: 具体行政行为既有单方行政行为,也包括双方行政行为

D: 具体行政行为在一般意义上属于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具体执行 4. 某县邮政局要在某国道段埋设通信光缆,因其认为这是国家建设项目,在未经公路主管机关批准的情况下即开始施工。县公路路政管理所经检查发现该行为属违法行为,遂多次口头、电话通知其停止施工,补办相关手续并缴纳路产损失赔偿费。但该局照旧施工,县公路局了解情况后,以电话方式通知邮政局立即停止施工,并限期缴纳罚款3000元。邮政局不服诉至法院。对于公路局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 A: 县公路局的处罚行为是合法的,因为邮政局的行为未经批准 B: 县公路局的行为是违法的,因为其不具备法律规定的形式 C: 县公路局的行为是在其职权范围内作出的,因此是合法的 D: 县公路局的行为是违法的,因为邮政局是在实施国家建设项目 5. 下列何项属于行政行为?( ) A: 某县卫生局购买办公用品 B: 某县民政局起诉建筑公司违法的行为 C: 某县民政局越权处罚违约的建筑公司的行为 D: 某县民政局依建筑合同奖励建筑公司的行为

6. 张某在饭店吃饭时,因不满饭店服务员的服务态度而与老板发生争议,争吵中张某用凳子将老板的头部打伤,气急之下又将柜台中所放的酒悉数打坏。辖区派出所接到报案后,将张某带回派出所以违反治安管理条例对其处以80元的罚款,并责令赔偿饭馆的损失300元。下列关于此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派出所的处罚行为是违法的,因为派出所超越了职权范围 B: 派出所的处罚行为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的,所以是合法的 C: 派出所在其管辖的范围内实施的处罚行为是合法的 D: 派出所的行为的合法与否取决于张某是否接受 7. 行政征收的实施应以下列哪一项内容为前提?( ) A: 行政相对人行为违法 B: 公共利益的需要 C: 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意思表示一致 D: 行政相对人负有行政法上的缴纳义务

第八章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第八章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把握具体行政行为的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它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将具体行政行为区别于非行政行为(法律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等,从而揭示并划定具体行政行为的边界,把握这些特征对于我们后面学习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处分性 所谓处分性,即产生处分效力的意思,即一个行为只有在做出之后,能够根据行政主体的意思表示引起行政法律关系的变动(具体表现为建立、变更或者消灭了某种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才可能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这一特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具体行政行为做出之后必将引起行政法律关系的变动;另一方面是说,这种法律关系的变动必须出于行政主体的意思表示。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一个行为如果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者,都不能够被称为具体行政行为。因此,处分性是具体行政行为的首要特征,这一特征将具体行政行为区别于行政事实行为,以及行政主体实施的其他行为。 (二)特定性 所谓特定性,指的是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对象做出的行为。特定性这一特征主要将具体行政行为区别于抽象行政行为与其他属于立法范畴的行为,如制定法律、制定地方性法规等,后者均是针对不特定对象做出的。 (三)单方性 所谓单方性,指的是具体行政行为是由行政主体的单方意志所决定的行为。也就是说,单凭行政主体一方的意思表示,就足以使这个行为产生效力,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合意。对于具体行政行为单方性的理解,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注意对行政合同行为的理解。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前提下,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合同方式,使双方在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行为。 第二个方面,注意对行政行为中公众意见的理解。公众参与是行政法上程序正当原则的要求之一,指的是行政主体必须在实施行政活动的过程中,听取有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辩和陈述,适当吸收公众意见。 (四)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即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外部对象、外部事务而做出的行为。外部性的特征使具体行政行为区别于内部行政行为。所谓内部行政行为,指的是行政主体对其内部组织或个人实施的行为,说到底,就是行政主体对其内部事务的管理。按照实施对象的不同,内部行政行为可以被区分为针对内部组织的行为和针对内部个人的行为。针对内部组织的行为,如决定行政主体自身下属机构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或如对行政组织系统内部权力进行的划定、调整等,例如,某市政府决定将城建局的某项收费权划归城管局的行为,就属于内部行政行为。而针对内部个人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人事关系的处理,如对国家公务员的奖惩、任免、培训,等等。

公务员学法用法读本第九章练习题答案

第九章
? o ?
公务员依法行政法律制度
1、(单选题)《行政强制法》所称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
A.行政诉讼 B.行政强制执行 C.行政处罚 D.行政复议
2、(单选题)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的 是()。
o o o o ? o o o o ?
A.对税务局作出的给予其职工的降职处分决定不服 B.对财政局作出的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决定不服 C.对工商局作出的罚款决定不服 D.对工商局作出的吊销营业执照决定不服
3、(单选题)调任是公务员交流的方式之一,请问其交流的正确方式是()。
A.是适用于选拔担任领导职务的交流方式 B.在机关内部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 C.只是机关外部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机关内部的交流方式 D.是机关外部与机关内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
4、(单选题)工商机关在检查赵某经营的商店时,发现赵某有超范围经营的行 为,于是,扣押了其超范围经营的商品,并委托肖某负责保管。此案中,保管费 应由()支付。
o ?
A.赵某和肖某 B.工商机关 C.肖某 D.赵某
5、(单选题)根据《行政监察法》的规定,监察机关作出的重要监察决定和提 出的重要监察建议,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和()同意。
o ?
A.上一级监察机关 B.上一级纪委 C.本级纪委 D.本级党委
6、(单选题)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复议机关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时,发 现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章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与法律、法规或其 他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相抵触时,()。
o o o o
A.可以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撤销或变更 B.无权予以变更和撤销 C.一律都可以撤销和变更 D.报上级行政机关同意后,可以变更和撤销

行政诉讼证据五大规则解读(一)

行政诉讼证据五大规则解读(一) 证据,在法学界一向被视为诉讼的脊梁,是构筑诉讼大厦最为可靠的基石。证据规则是关于哪些材料可以作为证据、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以及如何运用证据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为履行我国加入WTO三大协定中关于及时公布贸易法律、法规、处理贸易纠纷案件司法裁判案例及依据的承诺,继民事诉讼证据规则颁布后,最高人民法院吸取证据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行政诉讼特点,又颁布实施了《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是我国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主要载体。其主要规则有: 一、取证规则 取得证据规则是人民法院、行政主体及其相对人和其它利害关系人收集、调取证据所应遵循的程序、方法和应满足的条件。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中的取证缺乏明确一致的规定。本司法解释基于司法权力的局限,也不可能对行政程序中调取证据行为作出设定,只能通过对举证要求的规定,实现对取证行为的规范。事实上,本司法解释第二部分“提供证据的要求”,就是对取证行为的要求。如果取证不符合要求,举证当然就不可能符合要求。所以我将这一部分归纳为取证规则。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取证时限规则〕 即取证时限上的要求。该规则涉及司法解释中的两个条款。即第3条:在诉讼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第60条1项:被告在作出行政行为之后自行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因此,被告收集证据,一般应在做出行政行为之前的行政程序中进行。该规则不约束原告、第三人。 (二)〔证据形式要件规则〕 所有证据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证据的形式要件是指证据在形式上所应满足的条件。证据形式应该说是审查判断证据可采信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证据材料能否作为被采用,除内容因素外,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证据形式是否符合法定条件。证据形式是在取证过程中形成的。加强对证据形式要件的理解认识,不仅可以规范取证行为,也有利于提高质证和认证水平。〔书证〕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民、图画等所表达和记载的思想内容明案件待证事实的书面文件或其它物品。具有稳定性强,易于保存,不受载体限制特点。应调取原件或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节录本;应当注明出处并经核对无异后加盖印章;报表、图纸、帐册、科技文献应有说明材料;询问、陈述、谈话类笔录,应当由执法人员、被询问人、陈述人、谈话人签名或盖章(10条)。 〔物证〕物证指以其存在形式、外部特征、内在属性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实体物和痕迹。应调取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调取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该物证的照片;种类物调取其中的一部分(11条)。 〔电子证据〕电子证据是伴随现代电子技术发展而出现的证据形式,除电子邮件(E-mail)外,还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资金划拨、电子公告牌记录等,早在60年代,英美法系一些国家就确立了关于电子证据的大量判例。南非于1983年、加拿大于1998年还分别制定有《计算机证据法》。本司法解释称之为计算机数据。即向法院提交计算机数据或录音、录像视听资料证据,应调取原始载体或复制件;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证明对象,制作人等;声音资料应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12条)。 〔证人证言〕指了解案件有关的人向法院所作的用来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陈述。应写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应有证人的签名,不能签名的,应当以盖章等方式证明;注明出具日期;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13条)。 〔鉴定结论〕是鉴定人接受委托或聘请,运用自己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后所作出的结论意见。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

习题与解答第十三章证据规则.

习题与解答:第十三章证据规则 中央电大文法部朱叶 (2004年12月08日)浏览人次628 一、名词解释 证据规则证据能力规则证明行为规则成文法证据规则判例法证据规则习惯法证据规则示范证据规则法定证据规则取证规则采证规则查证规则定案规则证据本身的规则运用证据的规则意见证据规则交叉询问规则最佳证据规则意见证据规则特权规则 补强证据规则传闻证据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相关证据规则 二、填空题 1.证据规则的法律属性有:具有()性;具有()性;具有()的效力。 2.以证据规则的表现形式为标准对证据规则进行分类,可分为()、和()。 3.传闻证据规则最早产生于(),并在()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4.可采性是指执法机关是否可以将()证据作为定案证据使用。 三、选择题 1.证据规则普遍存在于()。 A.大陆法系国家B.英美法系国家 C.社会主义国家D.资本主义国家 2.法定证据制度是()的证据制度。 A.国际上通用的B.原始社会 C.历史上曾经存在D.现今社会所仍然适用 四、问答题 1.制定证据规则的可行性是什么? 2.证据规则有哪些功能? 3.非法证据包括哪些范围?

1.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作用是什么? 习题与解答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明显的程序明确的指导强制 2.成文法证据规则判立法证据规则习惯法证据规则 3.英国美国 1.非法 三、选择题 1.AB 2.C 四、问答题 1. (1)符合诉讼证明的需要; (2)实行完全的自由心证违反了诉讼的基本目的; (3)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吸收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的必然结果;(4)保证诉讼公正,加强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的需要; (5)有利于排除可能不真实的证据。 2. (1)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功能; (2)侧重保护其他社会价值的功能; (3)兼有发现真实和保护人权的功能; (4)追求诉讼效率的功能。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